毕业论文-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时间:2022-12-22 07:54:02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毕业论文-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共12篇)由网友“Carole”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毕业论文-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供大家阅读。

毕业论文-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篇1:毕业论文-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毕业论文-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作为女性词人,李清照始终未能摆脱忧郁情绪的缠绕,她用整个生命与毕生的心血所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也被浓浓的忧郁情调笼罩着,李清照词中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真诚袒露。她的愁情是与时代特点、个人遭遇结合在1起的,因此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内涵和特征,从而形成了易安言愁的阶段性风格。李清照词的言愁表现为以景衬愁、借酒浇愁、托梦寄愁和咏物寓愁4种类型,运用典型意象的组合、愁态的新颖描写、曲折委婉的'语言、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共同组建了李词独特的言愁风格和艺术特征。通过言愁的艺术表达,李词中那种多滋多味的愁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李词也因而更加闪烁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言愁艺术

ABSTRACT

In all the life of Li Qingzhao, she was covered with gloomy mood. The article world which she devoted all her life to, was also covered with gloomy mood. The gloomy mood in Li Ci expressed her complex emotion. Her gloomy mood was composed of parting with her husband, piting with her country and home . The mood was very sadness and moving, and it could arouse people’s sympathy. Her gloomy mood was combined with date feature and personal encountering, so it had different content and feature in different stages, which formed stage-style of Yi’an Ci. The expression of Li Qingzhao gloomy mood was classified with four kinds, which containted gloomy mood set off by scence, gloomy mood sprinkled by wine, entrusted by dream and by singing objects. Li Qingzhao used different kinds of article expresses,which formed her uniquel art-style and art-feature of Li Ci. Thoughout the art-express, the complex gloomy mood completely displayde out, and it make Li Ci have charming article fascination.

Key words: Li qingzhao; Ci; Gloomy mood; Art of expressing gloomy mood

篇2:李清照愁的词

1、薄雾浓云愁永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

3、闷损阑干愁不倚;《玉楼春》

4、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寂寞深闺》

5、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 离情》

6、也不似孙寿愁眉;《多丽·小楼寒》

7、似愁凝汉沤馀;《多丽·小楼寒》

8、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9、吹动浓愁;《满庭芳·小阁藏春》

10、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萧条庭院》

11、熏透愁人千里梦;《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12、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13、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14、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草际鸣蛩》

15、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天与秋光》

16、两处闲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

17、闷损阑干愁不倚;《玉楼春》

18、两处闲愁;《一剪梅/一翦梅》

19、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20、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草际鸣蛩》

篇3:李清照愁的词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篇4:李清照的愁词散文

李清照的愁词散文

李清照的词我很喜欢读。她虽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童年的趣事,也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情态,亦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少一妇的甜思,而更多的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词!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朝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卒年67岁;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位女才子,被誉为“词家一大宗”,但,她的词多是国愁和家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国愁!李清照虽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绝句,但,更多的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国仇家恨!李清照一个柔一弱纤瘦的女子仅凭易安娇袭一身的病,对当时摇摇欲坠的国家,她如同一片孤零零的秋叶,随风而起,随风而落,四顾茫然,无依无靠,只能感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家愁!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北宋末金石学家、藏书家,他们夫妻很恩爱;但,多是:聚少离多!“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这些词,都是李清照对远行丈夫的思念。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嫁给了张汝舟;张汝舟并非喜欢李清照,而是想占有李清照的文物,后他拳脚相加,大打李清照;最后,李清照告倒治罪张汝舟,自己坐了牢(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离异了,晚年也很凄惨,那真是:愁上加愁!

我不是史学家,也不是文学家,不能更好地解读李清照,只知道李清照一生的愁词很多,她的愁来源于:太智慧,不糊涂!我们当今人特别是女同志,应该:大智若愚,糊涂一些,不要把李清照的愁事让我们再续写,让:国更美家更和吧!

篇5:论李清照的婉约愁情

论李清照的婉约愁情

李清照的愁,首先是一缕闲愁。《一剪梅》将这一份闲愁演绎得极为细腻: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何谓闲愁?胡云翼先生在他的《宋词选》里注道:精神上的苦恼。不能说错,却总嫌不贴切,关键是一个“闲”字没有说透。闲愁,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愁,相反愁情别绪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排遣不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然而,此愁又生出多少闲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好一份闲情逸致,却以一个独字透露了羞与人言的相思之愁。正是:愁生闲,闲生愁,绵绵无绝期。

人们通常将《一剪梅》认作情侣之间一份甜蜜的思念,却是没有读出那一份闲愁的滋味。其实,这一段相思,包含着女词人内心深处的一点埋怨与一丝无奈。“云中谁寄锦书来”,明写别后的思念,“谁”字自然是指丈夫赵明诚。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又可知是无人寄也。下阙第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词意不断。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与上阕的“红藕香残”相呼应,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可见,这首词描写的并不是甜蜜的相思,而是一种隐隐的恨淡淡的怨浅浅的忧,似痛非痛,愁中带伤,正是这一段难以言说的闲愁。

愁生何处?当然是与丈夫的别离,“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元伊世珍《琅嬛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在封建社会,男子追求的是功名利禄。明诚出生官宦之家,自然会奔赴各地,求学进仕,沉浮于宦海。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生活空间很多时候局限于自己的闺房。初入夫家之时,她曾同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一起出入相国寺,逛街购书。这样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幸福的,令人艳羡。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李清照始终只是作为“李格非之女”或“赵明诚之妻”的身份出入社交场合,她不可能有独立的人身地位,生活圈也必定是狭窄的。难怪李清照会发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叹,这一句抄的是欧阳文忠公《蝶恋花》词首韵,李清照对欧阳修的词批评甚多,但对这一句,她酷爱之,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不难想象,这样一个才女美女,独居闺房,无人相伴,唯有窗外的花草与之对语,她的心会是一种怎样的寂寞与凄苦?而与丈夫无奈的离别,也使才华横溢的李清照凭添了一段愁情,成了一位词情飞扬的思妇。

但那份闲愁绝非只是一丝惆怅一缕相思。为什么词中展现的是红藕香残、落花流水的凄凉之景?为什么锦书无有而又是两处闲愁呢?悲从何来,怨从何起?结婚之初,赵明诚还是汴京的太学生,殊无“负笈远游”之事。不久,他就凭借荫封的特权当了鸿胪少卿。此系中央清要之职,无须阔别京城的丞相府出而游宦。所以,李清照与丈夫的别离是真,但不是赵明诚离开了京城,而是李清照回归了原籍。对于《一剪梅》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最新的研究考证为:新婚才一年,李清照被遣回娘家后写下了这首词。从这首词中意象的地方特色看,亦像是李清照的老家山东章丘明水。被遣回娘家,意即休妻,这对古代女子来说则是恶运当头。《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一位美丽的'少妇,心灵手巧,知书达理,可惜婆婆不能容纳她。百行孝为先,在森严的封建礼教控制下,媳妇刘兰芝只能打包回家,最终和她的软弱丈夫以死抗争。李清照被遣回娘家,怎能不悲?唐代诗人顾况写过一首《弃妇词》,提到古代男子出妻、或休妻的记载。这种行为被叫做‘七出’,也就是休妻的七条理由。 第一:无子; 第二:徭役; 第三:不事舅姑; 第四:口舌; 第五:盗窃; 第六:嫉妒;第七:恶疾。史载,做丈夫的有权以七条中的任何一条为理由,命妻子离开。李清照的“罪”很可能是没有子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生不出孩子的女人,就要面对丈夫纳妾或者休妻的命运。卷帘西窗下,又有多少被休的女子在愁泣呢?

李清照的时代,怎能认识没有子女并不是女人的错?所以,如果真的是无子被休,那她也就认命了,只有悲,不生怨。但李清照被遣回娘家却是有着极其深厚的政治背景:党争之祸,这让她寒透了心——“炙手可热心可寒”,清照曾献诗赵挺之,抒发她为党祸株连而得不到翁舅救援之感慨。李清照婚后不久,北宋政局地覆天翻。元祐党人的保护神向太后去世,政权交到宋徽宗手中。北宋历史上最荒淫的皇帝任命善谋私利的蔡京为翰林学士,“昏君+奸相”,启动了宋王朝亡国之旅。崇宁元年(1102)七月,定司马光、韩忠彦、苏轼等120人为“元祐奸党”,后由皇帝御书为“党人碑”,立于朝廷端礼门前,已死者一律削官,活着的一概贬窜。“党人碑”上,李格非赫然有名。李清照心急如焚,急忙上诗翁舅(公爹)恳求营救父亲。全诗已失传,据零星记载,诗写得情真意切,有“何况人间父子情”之句,“识者哀之”,赵挺之却不为所动。李清照的婚姻本是一场政治联姻。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去世,徽宗继位,向太后听政,起用韩忠彦为门下侍郎(宰相)。李家跟韩忠彦家世代有知遇之恩,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官职虽低于吏部侍郎赵挺之,但朝里有人好做官,鹏飞指日可待。赵挺之操纵这段婚姻,显然是借子女联姻向元祐政敌暗送秋波。谁能想到,主动跟李格非联姻的赵挺之,两年后又大张旗鼓与之划清了界限。《宋史·赵挺之传》说:赵挺之“排击元祐诸人不遗力”。《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书记载,确定“元祐奸党”名单的衮衮诸公中,就有御史中丞赵挺之!崇宁二(1103)年九月,宋徽宗下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李清照被遣离京城。史实记载,赵挺之“首陈绍述”,即首先向皇帝提出“宗室不得与元祐党子女为婚姻”的建议,自然他也就会坚决执行。 诏令明确规定:“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已过彩礼者显然可以存在,由此推之,既成婚姻更不在内。况且,山东诸城赵家,并非皇室宗亲。科考出身的赵挺之却故意攀龙附凤、添列“宗室”,煞有介事地将禁婚令扩大化,无非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或者,借“党人碑”把三儿媳逐出京城,再给三子明诚纳妾求孙,这也很有可能是赵挺之夫妇反复权衡的最佳选择。当然,这些内心底的想法史书上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赵挺之“大义灭亲”的庙堂做秀中,在北宋王朝最后的“廷争”中,李清照深深地受了伤,经历了一场不小的灾难,成了一个无辜的悲剧人物,她能不怨?

然而,再多的悲再深的怨,也埋没不了李清照与丈夫的恩爱。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如胶似漆,生活美满幸福。“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从这首《减字木兰花》中能够非常细微地体察到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状态那种满意的程度,她恨不能向所有的人宣布,自己太喜欢,太欣赏,太爱丈夫赵明诚了。李清照之所以对自己的婚姻、对自己的丈夫那样的满足,不仅仅因为赵明诚品行端正、富有才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深层原因,就在于他们俩志趣相投。嫁给赵明成之后,李清照很快地对于赵明诚的金石字画文物收藏,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夫妇两人在淘宝游赏中过着一种淡泊、高雅、纯真的生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给两人的婚姻生活记下了这一段幸福的回忆:“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而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上,赵明诚其实跟他的父亲有些不同。打击元佑党人的时候,朝廷下诏,像苏轼、黄庭坚这些苏门师生,所有诗文集子的印版全都销毁,不许收藏。此时的赵明诚,这个年轻的收藏家,却还在收集苏轼、黄庭坚的有关的资料,“以此失好于父”。虽然在政治恐怖的气氛下赵明诚很难帮自己的妻子一把,但他依然故我地去收藏苏、黄字画、碑帖的时候,李清照的心里多多少少感觉到一点安慰与温暖。所以,在《一剪梅》中,李清照设想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由己身推想到对方,相信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当然,也正因为她与丈夫真心相爱,才使那段相思之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被休的李清照满怀着对丈夫的一片深情和对未来的一丝希望,心甘情愿地沉浸在那一份闲愁中了。

篇6:一般愁字别样情--李清照词品读(高一选修教学论文)

一般愁字别样情--李清照词二首品读(人教版高一选修教学论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之中,李清照的成就是最高的。她的词作,语言清丽典雅,抒情真挚自然,意境宛密细致,是宋朝婉约词的代表。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和她的词作一样值得人玩味。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礼部员外郎,母亲出生于书香世家。少女李清照过着无忧无虑的千金小姐生活。嫁与赵明诚为妻后的李清照,婚姻生活浪漫如诗,甜蜜如饴,达到了人生幸福的顶点。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的儿子,和清照可谓门当户对。他们既是情深意笃的伉俪,又是志趣相投的知己。

李清照的后半生是不幸的。1126年,北宁末日,金兵入侵汴京。1127年(靖康元年)至1129年(建炎三年),短短的三年时间,李清照经历了故国沦陷,金石被毁,丈夫病逝等等不幸,只身飘零异地。晚年的李清照流落于金华一带,最后孑然一身,悲苦的辞世,连死于何时,葬于何处都无人知晓。

她的人生经历也影响了她的创作。人们习惯于把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来划分。南渡之前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南渡后多抒漂泊之感,悼亡思乡,风格一变为浓郁感伤。李清照的两首词,《一剪梅》和《声声慢》,分别作于南渡前与南渡后。这两首词有一个共同点,都写的是“愁”,然而若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这两者中愁的内涵是如此的'不同。

《一剪梅》作于南渡前。元伊世珍《琅旨恰匪担骸耙装步徵饰淳茫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揣摩词意,《一剪梅》当是别后寄赠之作。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即已不凡,后人评价道:“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斋随笔》)后文继续采用白描手法,写词人的活动。无论出外兰舟游赏,或是眺望秋季云天,抑或明月楼独倚,总有相思挥之不去。下阙侧重于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抒愁情,可贵的是,它不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而是心灵契合的相互想念。“两处闲愁”,写对方此时也在思念自己,正如自己也在思念他一样,可见夫妻恩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化用自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御街行》),却又比范词显得更加流转自然,极尽宛转缠绵之致。

这首词尽管写的是古诗词中一个十分常见的题材--闺情,可由于它设色清丽,意象蕴藉,词句高雅脱俗,抒情低回有致,能带给人极高的艺术享受。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后期名作。全词运用口语,然而无损于其抒情的真挚感人,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内心充满无限痛苦的孀妇形象。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凄风苦雨逼面而来。直言“冷清”,“凄惨”,似乎有些直白,然而非如此不足以表达内心江海般的忧愁,愁绪一定在她心中盘旋了好久,直到盛放不下,因此一提笔就任它喷薄而出。后面描绘深秋景物:归雁黄花,秋雨梧桐,点染出清冷惨淡的气氛。结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化繁为简,直抒胸臆,似已结,又似未结,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玩味。

相比起《一剪梅》中的相思之愁,《声声慢》中的愁显得更为深广,它远远跳出了怀人惜别的圈子,而与山河破碎,国人离乱的宏大背景联系在了一起,唱出了那个乱世不知多少人的心曲!

一样是秋季,然而已没有了轻解罗裳,兰舟临泛的闲情雅致,那时是为了排遣愁情。现如今--战火纷飞,安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珍贵的金石书画已经失去,富足不再,生计已成问题;丈夫也已撒手人寰,留下她独尝孤独之酒,守着窗儿,任由忧愁一点点的来啮咬自己。一样是雁儿,过去当它在云中飞过,能够带给她美好的期盼,而今,只是勾起心伤而已。雁儿飞过,却永不会再有书信捎来,还有什么比绝望更可怕呢?

她的愁,如深潭,如磐石,不可消除。已远非一个愁字所能概括,是说也说不完的苦,道也道不尽的痛。回顾《一剪梅》,那时的她,是愁,然而那愁毕竟有人在异地与她同怀,毕竟还有重逢的希望。那是一种闲愁,是她幸福生活的点缀。而到了《声声慢》之中呢,夫死,国亡,家破,流落……愁入骨髓,不到生命的终点不能终止。

品读《一剪梅》与《声声慢》,我们发现,尽管愁的内涵不同,情怀有别,然而体现在词中的作者那高超的艺术才能是不变的。当作者以朴素晓畅的笔调写来,我们发现不管是闲愁也好,深愁也罢,在她笔下都是那样的真挚自然,清丽隽永。读着这些词作,品味着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人生,善感的读者肯定会为之唏嘘不已吧?

那个诞生李清照的大宋王朝已经渐渐远去而背影模糊,不曾远去的甚至越来越清晰的是李清照那清瘦的身影有及那熔铸在《漱玉词》字里行间的眷眷深情。

篇7:李清照闺情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李清照闺情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李清照大部份的作品都有用外在的景,来反映或是映衬内心的情,其实不仅是李清照,有许多的词人也常用这种手法来表达词意,但是李清照更胜於人的是她能够用平易浅白的词,托出内心的感受,而不会过份的矫情,下面将李清照的艺术表现,分为“刻画气氛用以烘托”、“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映衬手法 强调愁苦”、“望物生情寄情於物”,与“铸语生造 隽永含蓄”五点来详加说明。

第一节 刻划气氛 用以烘托

一首词之所以能够感动人,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词的内容契合读者的遭遇,另一种可能就是词内容整体的气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心情,如果一首作品要获得大众的共鸣,那后者就显得很重要,因为要让大部份的人都和自己有一样的遭遇,是不太可能的。

李清照的词能够脍炙人口的主因,一是因为平易浅显的文词,另一原因,就是她善於气氛上的铺陈营造。而词人用心在气氛上有两个目的,除了交待创作时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将后半的心情烘托出来,让读者感觉时间地点与心情两者是相衬相符的。比方说看到春暖花开、鸟儿双宿双飞,就想到自己的情人不在身边,形单影支的孤寂。

李清照在《南歌子》中,上半阙词“天上星河转,人间廉幕垂。”就是交待发生的时间是在午夜,夜幕低垂的时候,这时应是倦鸟归巢,家家户户休息的时候,这时词人的身边却无以为伴,所以才会“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夜深人静时,最容易引起愁思,就如同李清照在《好事近》中提到的,只有在“酒阑歌罢玉尊空”之后,才会觉得“魂梦不堪幽怨”。所以在一开始,先写出时间是半夜,主要就是让后半词人形单影支发出的愁绪,能够更“愁”。之前有提及她的《点绛唇》,开头也是先营造出一个寂寞的气氛,“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词旨主要在抒心中想念丈夫的心情,前面就先铺陈,佳人守空闺的寂寞,连自己最爱的春天,也留不住,天还下起了催花雨,丈夫、春天,没有一样是留得住的,於此,就能体会为什么词人心中会发愁了,也顺势的带出了后半心中“望穿秋水”等待归人的感觉了。

第二节 由景入情 情景交融

所谓的“由景入情”是指词人从描写景物著手,先交待了所见的事物之后,才切入所要抒发的主题。如边塞诗先勾勒大漠的一望无际,才写内心的飘渺,思乡主题也常写见了归雁南飞,或是明月,因而激起了乡愁。李清照的闺情词也不例外,一般也是由外而内的写,有屋外的景色,就一定有在屋内看景的人,和其他人不同的,李清照的词并不是把景与情一刀两断,而是让两者互相交融,景中有情,情里写景,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画,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开头即写词人因天气不好而感到心闷,后又写房内的情景,“瑞脑消金兽”、“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下半就写重阳的午后,作者至东篱下饮酒,染的满身花香,却不禁触景伤情,心中愁怅了起来,晚风吹入屋内,里头的人可是比院子里的菊花还瘦。全首词有情有景,却没有明显的分野,时而写景,时而抒情,让人不仅能够从词中窥见词中所见的事物,也能感受词人当下的心情。再来看这首《忆秦娥》,词里头先将秋天的景色先描绘了一遍,“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莫天闻角。”,镜头由远而近,由大而小,最后接到词人自身,“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大自然中有许多可以观赏的,但是,在满怀愁绪的词人眼中,看到的只有秋天的萧瑟,阵阵的西风,将树叶打落,更添秋意,我们可以说,词人将心意投射到外在的景色,使得“夕阳”、“栖鸦”、“号角”,这些本来没有情绪的景物,都随著心情而变得惆怅。

还有一首《满庭芳》,所写也是从屋外到屋内,以景起兴。“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清寒透窗纱。玉钩金錞,管是客来眇。”,以“绿阴庭院”来表示来访的人稀少,如同《陋室铭》的“苔痕上阶绿”一样,在这里一是叙述室外的景色,二是写出晚年孤单,没人来访的凄凉感,这四句没有一个愁字,读来却可以体会当下写词的孤寂,后有“寂寞尊前席上,惟愁□海角天涯。”,此时的作者,心中一定是充满愁意的,因为她的酒杯里,装满的是天涯海角无限的愁,词的上半阙写尽了李清照晚年的心境,一样的芳草池塘,一样的酒杯,里头装的竟是满满的愁,下半段就是作者在回想当年,最后说,“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以旧时哪。”,颇有不胜唏嘘之感。

第三节 映衬手法 强调愁苦

文学中,常以小托大,用映衬的手法来加深、加强所要表达的感情,李清照在词中,也常以此手法来构筑文章,创建意象,《武陵春》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主要是写物事人非的感慨,词一开始就写外在景物的美好,目的是为了衬托出作者因心中愁绪满溢,而无心於外在事物。“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花落的多,连尘土都染得花香,爱花的作者竟然没有起身赏花,而还在房内,由此就可知道作者心中的愁使得他无心於其他事物,连日上三竿了,都不梳洗打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眼前的景物依旧,但是人事全非,未吐心中的委屈,泪就先流了。下半段也是同样的手法,“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里也是用双溪景色的美好,反衬心中的愁,说自己的愁,不是小舟就能够载得动、带得走的。李清照喜用外在的美好,来衬托自己身世的悲苦,她与丈夫聚少离多,心中多半都是离愁,如《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作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前三句是写春意近了,但是接著又想到了春天赏花、饮酒,却没有人相伴,想著不由得又流下泪来,下半段的结构与上半段相同,一样是先写初试新装,表示春的气象,却又马上转而思念丈夫,末两句即写自己因愁而不能眠,只有以手拨弄著灯花。在这里,李清照用了动作来代表言语,让人感觉,似乎不用明说,也能体会到作者心中那股因思念而起的愁思。

再《浪淘沙》中,李清照也运用了古今的对照,来显示自己的心中的愁。

廉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词人写著重游旧地,身边的人却已经不在,今日回忆起往事,昔日的欢乐和今日的孤寂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后半则是用外景来衬托出她相思之苦,一样是以美好的景色来与形单影支的自己来做一对比,作者心中的愁,只能希望飞雁带去给在远方的离人了。

许多事情的高下,都是用比较而来,或是有旁证相佐。映衬手法,不仅可以让“小愁”变“大愁”,也能够让原本不能够体会的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意,所以许多人都用此一方法来烘托主题情感,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在诗中,通过故乡儿童的态度,来衬托自己的衰老和离家之久,作者不需要多做解释,因为儿童都不认识自己,已证明了自己离开故乡许久,没有比这个更能让人体会的了。

第四节 望物生情 寄情於物

托物言志、寄情於物一直是文人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特别是诗人孤独一人时,心中的情感无法抒发,往往将情感投射於高山流水、虫鱼鸟兽,在上节提到的《浪淘沙》中,最后作者写到“弹与征鸿”,就是将对离人的思念,寄与天上的飞雁,让它带到心上人身边。李清照在等待赵明诚回来团聚的时间里,多半是一人在家,看到与明诚有关的物品,总会有莫名的怅然,其作品《菩萨蛮》里,有“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罏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作者的视线,从屋外再到屋内,外有“归鸿声断”,转到室内,又看到“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作者没有明说,但是后者颇有睹物思人的含意,由此可知,作者心中的愁,并不是莫名产生的,而是因为看到了和回忆、往事有关的人事物才兴起的。还有一类是“藉物抒情”,就是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藉由吟咏其他的事物,将之包藏在内。《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这首词从表面来看,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桂花,上半阙写的正是桂花的神情样貌,下半阙取了梅花和丁香花来衬托桂花的`高洁,但是到了最后,词人说出,“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这个桂花虽然好,但是阵阵的桂花花却引起了词人心中的乡愁,全诗从咏花到了思乡,作者将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藉著桂花香气给抒发了出来。另有一首《添字采桑子》,也是在写睹物思人的情景,主旨是在写作者看见了种在庭院的芭蕉树,想起了当年种植芭蕉树的人,描写芭蕉树的叶子或舒展或卷曲,好像作者心中的深情,晚间雨打芭蕉,声声敲打著作者的心,使得作者无法入睡,只得起身听那雨打声。芭蕉本身是没有感情的,词人却把自己的情感,围绕著芭蕉而发,赋予了芭蕉不同的感觉,看似叙事,实为抒情,在写作题材上,又比其他人活泼生动了些。

第五节 铸语生造 隽永含蓄

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曾说:“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从淮海、大晟来,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李清照善用平淡的文字,创造出不凡的语句,在《词论》中,她力主文应“故实”、“典重”,讲究“富贵态”,但是在她的作品中,用典处并不多见,大部份皆是以平实的文字,口语化、浅白的描写,取材都是从日常生活,如《点绛唇》里“见客人来,剗袜金钗溜,和羞走。”少女见人来又羞又惊,来不及穿鞋,便匆匆回避的样子,生动活泼,又不失文学性,浅显易懂,就是到了现在,还是一看就懂,文字通俗可说是李清照的一大特色。

李清照在语句上受到的评价也很高,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人比黄花瘦”、“绿肥红瘦”,这些句子,到现在都还是众所周知,其实细观“漱玉词”,不难发现有很多句字,是李清照吸收了前人的精华,转化出来的,如《一剪梅》中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由范希文的《御街行》而来,《御街行》里有那么两句“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清照从此文得到了灵感,加以咀嚼之后,写下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渔洋在《花草蒙拾》里说:“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特更工耳。”由此就可知道,李清照为文吸取前人的精华,不仅青出於蓝,甚至掩盖原作,现代人只道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不晓得范希文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难怪王渔洋要称赞李清照了。

李清照在用字遣词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她的叠字,她最著名的《声声慢》,一开始便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徐虹亭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的叠字好在它们最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寻寻觅觅”是形容作者茫然的心情,“冷冷清清”是作者寻觅的结果,而“凄凄惨惨”是“冷冷清清”的心情,“戚戚”是因“凄凄惨惨”而生的痛苦心情。一句扣著一句,一字扣著一字,用的恰到好处,全首最后还有一句“点点滴滴”也是精妙之句,因为这些痛苦愁绪都“点点滴滴”的在作者的心上,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可说是千古绝唱。

总结李清照的艺术成就极高,后世视她为“婉约派”的正宗,为文受到柳永、秦观、周邦彦等人的影响,却有较大的突破,“她的词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语浅意浓而跌宕多姿;意境优美而思想深刻;形象鲜明而感情真摰;语言既明白如话,较少粉饰,又流转如珠,富有音韵美,口语俚话的运用尤为得体,突显出白描艺术的特色,把传统的婉约词发展到了后人“难乎为继”的高峰。”(16)从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了解李清照在词坛上的地位,她在词的创作上,有承继,有创新,她能把抽象的情感给形象化,利用外景来衬托内心,又不流於矫情,写作平实,善於白描,她的成就不仅在宋代大放光芒,也为后世词坛开创了新页。

篇8:李清照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校注》。

篇9:李清照词赏析:一砚残雨写心愁

李清照词赏析:一砚残雨写心愁

引导语:古人总有伤春悲秋、多愁善感,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自己的旷世孤寂与无尽悲苦,成为愁绝千古第一人。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关于他的诗词。

绿肥红瘦的春愁 —— 半笺娇恨寄幽怀 黄昏疏雨湿秋千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神宗元丰七年二月五日(1084年3月13日)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后举家移居历城(今山东济南)西南之柳絮泉上。济南李清照故居前有漱玉泉,其词集故名曰:《漱玉词》。在历史上,李清照与宋代另一位伟大的词人辛弃疾(济南历城人,字幼安)并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宋徽宗时任礼部员外郎。他师承苏轼,出自苏门,也是当时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的著名学者、散文家,善属文,尤工于词章。母亲是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皇榜魁星——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王拱辰十九岁那年便以第一名得中进士,是整个宋代最为年轻的状元之一,曾在翰林院供职达十五年之久,也是宋代博学多才、著述等身、声名远播的大文豪、著名诗人。李清照的父辈家学渊源、藏书甚丰、文章传世,母亲出身书香名门、官宦世家,当属大家闺秀、知书善文、温雅贤淑。这种文脉相继的家庭背景和富贵优裕的生活环境,拓展了李清照的阔远视野,陶冶了李清照的灵秀天性,濡染了李清照的自由思想,涵育了李清照的卓越才情,培养了李清照的高雅气质,从而造就了一代词宗的别是一家、不同流俗。

九百多年前,年约五、六岁的李清照随父母一起举家南迁,来到宋都汴梁,定居在京城“经衢之西”一座被称为“有竹堂”的清静幽雅之地。对于李清照而言,进京生活也算是“回归故里”,因为外祖父王拱辰的老家就在开封府咸平县(今河南通许)。从此以后,李清照在富庶繁华、人文荟萃的京城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了近二十年。

垂髫之年的李清照即能熟读唐诗,而且过目成诵、出语成章。她幼承家学、博览群书、早负才名。豆蔻年华便能展卷吟诗、执笔属文。她锦心绣口、才思敏捷;性情婉曲、吐属风流。她通晓音律,深谙声韵,工散文,能书画。早在孩提时代,李清照就学会了抚琴,三尺焦桐、清音绕指。她以王献之的字帖学书,铁画银钩、刚健柔美,尤其写得一手工丽娟秀的小楷。她对唐代李思训与王维的金碧、水墨两大画派推崇备至。李思训的精丽严整,王摩诘的超然空灵,都对李清照的画风和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闲暇之时,李清照也常常饶有兴致,研朱挥毫,作几幅山水田舍、翎毛花卉。父亲李格非曾对母亲感叹道:“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李清照的幼年时代是在泉城历下度过的。这座“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千年历史名城既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与内涵,也具有幽美的自然风光与韵致。秀峰叠嶂的千佛山和碧波荡漾的大明湖浸润了李清照灵动而飘逸的性情;流贯华夏的儒家文化和一枝独秀的齐鲁风情积淀了李清照广博而沉厚的学识。李清照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在七朝古都京城汴梁度过的。这座具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锦绣都市,曾一度连贯东西、交通南北,可谓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含英咀华、人杰地灵。气势宏丽、金碧辉煌的天阙皇城,培育了李清照雍容而华贵的气韵;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池阁园囿,熏染了李清照曼妙而绮丽的遐思;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梦华之都,开启了李清照宏阔而独特的眼界;世事清明、兼容并包的大国风范,启迪了李清照疏放而不羁的思想。

当然,由于封建礼教的约束与禁锢,作为名门闺秀的李清照尽管不能像男人那样无所顾忌地出入于市井街坊、勾栏瓦肆,去接触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社会,但她毕竟身处昌明而开放的京都,不像一般的小家碧玉那样常年幽闭于深闺。那时,她能够和亲朋好友一起走出深宅大院,到东京街头观灯赏景、游园品茗,也能够结伴去郊野寻芳揽胜、踏雪寻梅。她不仅有“海燕未来人斗草”、“倚楼无语理瑶琴”、“共赏金尊沉绿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这样天真烂漫、宁谧闲适、恬静优雅的闺阁情趣,而且还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样的荡舟游湖、亲历自然、流连山水之间的户外生活。而她在抒发爱情上“毫无顾藉”,则完全得益于有宋一代的开明风气和她自己的率真性情。

及笄之年的李清照如花似玉、娇媚可人,而且浑身上下散溢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温婉柔情和甜美风韵。从她的《浣溪沙》一词中,我们就可以描绘出这位清丽而灵秀的古典美女: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不足五十字的小令,一方面描摹出了天生丽质的女儿容貌与情态,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天真无邪的性情与细腻蕴藉的思想情感。“绣面芙蓉”用来形容少女的花容月貌。鲜嫩如莲、含露绽放的面庞,令人不禁联想到凌波仙子的含情脉脉、清纯如水、沉鱼落雁。“斜飞宝鸭”则说明少女精心修饰、光彩照人,自己在菱花镜前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云鬓。“绣面芙蓉一笑开”不仅明喻面容姣美、笑靥如花,而且也暗示着掩藏在心底的爱情花蕾也即将应时而发、临风吐蕊了。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位粉妆玉砌、梅妆初试、情思萌动的青春少女形象,一颦一笑、动静相宜、呼之欲出。“眼波才动被人猜”可谓是神来之笔,把少女的美目流盼、秋波荡漾、含羞露怯、欲遮又掩之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笔锋陡转,“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两句,顿而转向心理描写:幽居深闺、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春心芬芳、情思流丽、韵致无限,然而不知人在何处,满腔情愫无以寄托,希冀与愁苦同在,思念与怨恨相杂。愁闷无绪之时,漫展素笺,轻握彤管,写下几行芬香锦字,把自己的相思、幽怨、自怜、娇恨与柔情诉诸笔端,遥寄魂牵梦绕的意中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则是一幅月光隐然、花影绰约的朦胧画面,一如水墨晕染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意境,她在企盼中设想了一个温馨迷人的场景:花前月下,相依相伴,耳鬓厮磨,情话绵绵……显而易见,李清照笔下的自我,对生活怀有瑰丽的畅想,对爱情怀有强烈的渴盼与真挚的追求。

李清照的闺阁年华也是饶有情趣、丰富多彩的。她有过纯洁而青涩的记忆,在《点绛唇》一词中流露出了自己的可爱、好奇、矜持和难以抑制的爱恋情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吟罢此词,一个秋千摆荡、罗衣轻飏、露浥春花、燕剪东风的画面顿时浮现在我们眼前,而词人妙笔一转,别出心裁地截取了“蹴罢秋千”的情景:从秋千上下来,纤纤玉手有些酸麻,香腮粉面渗出汗珠,身上也是汗津津的,几欲湿透绿罗裙,就如花枝上霑露的花朵一般细嫩柔美。就在此时,乍见客人步入中庭,她登时惊慌失措,来不及整理裙装,急忙相避。“袜刬”,是说忙乱中顾不上穿鞋子,只穿着袜子便折身而走。“金钗溜”则是说惊诧惶遽之时,金钗滑落、秀发披散、娇羞满面,好一似惊鸿一瞥、飘然离去。“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结拍以极其精湛的笔墨描写了这位少女欲见怕见、想见羞见的矛盾心态,心理刻画细致微妙、入木三分,初恋的急切与惶然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既怜爱有加,又忍俊不禁。这首词风格简洁明快,虽着墨不多,却描画出一个天真无暇、情感细腻而错杂且带有几分娇羞和矜持的少女形象。

李清照的一阕《如梦令》,则从另一个侧面记述了她野外赏游的忘情与欢愉,表现了词人早年生活的无限情趣和美好心境: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开怀畅饮,沉醉晚回。暮色依稀,轻舟荡水。一路藕花相映,一路欢歌笑语。湖光山色,陶醉其间;不辨归途,径入花丛。急欲摇橹回转,蓦然间,惊起停栖在沙洲上的鸥鹭。

卒读之余,不禁击节叹赏。词人用白描直叙的手法,不加一丝一毫的斧凿与修饰,方寸尺幅,却彰显了美酒、美景、美情、美意与美人,自然流畅地给我们回忆了一段清新别致,又萦怀难遣的往事。

而她的《小重山》则侧重地渲染了词人珍爱明媚春光、眷恋美好人生的心情以及她宁静平和、舒适闲雅的生活: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舖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恰值孟春时节,熏风徐至,芳草萋萋,江梅破暖。梅蕊乍吐,惊艳枝梢;新鲜可爱,逗人凝眸。晓梦初醒,窗间分茶;碾玉成尘,茶水蕴碧。人在帘内,春留瓯中。夜幕降临,花香绕眉;深深庭院,月影徘徊。春日黄昏,如此绝美;梅影写窗,竹声敲户。痛惜囊日,多负佳景;两年三度,错过立春。而今归来,再莫虚掷。

在宋代,人们常把茶叶制成茶饼,饮用时须用茶碾磨成细末,然后再行煮饮。“碧云笼碾”讲的就是碾茶,而“碧云”二字,当指茶色。“笼”即为“茶笼”,乃贮茶之具。“一瓯春”,意即一瓯春茶。噫吁戏,春草江梅、空庭花影、疏帘淡月,此三者乃赏心之景,而坐拥花香、碾茶为尘、小瓯品茗则是雅致之事了。这个深具诗情画意的春天啊,不知道给词人留下几多快意与眷念!

李清照的美丽、才情和心志是出类拔萃、绝无仅有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的《渔家傲》一词中窥见一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中,多次以梅花为主题或者言及梅花而抒发情感、咏物明志。这既反映了她的人生理念、处世态度与审美情趣,同时也展示了她卓尔不凡的个性追求、纤尘不染的内心世界、孤高绝俗的精神寄托和无与伦比的孤独寂寞。如她的《满庭芳》:“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等等,皆是如此。而在这首《渔家傲》中,她用“此花不与群花比”一句来自拟,更进一步说明了她性格上的特立独行、超凡绝伦。雪里梅花,因孤孑不偶而显得曲高和寡,因风流别致而显得形只影单,因生性冷傲而显得孤独寂寞。这,其实就是李清照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绿蚁”,指的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故而代指酒。当是时,帘外晴雪一痕、月影迷离;窗前寒梅半开、冰清玉洁。围炉煮酒、绿蚁沉浮;金尊浅斟、与梅对酌;形影相顾、情何以堪。在这首词中,李清照以若隐若现、极尽婉曲之笔触,抒发了内心深处的孤苦与寂寞。

怀春时节的李清照,对爱情的渴慕既有大胆流露、无拘无束的一面,更有忧怯隐约、含蓄婉转的一面。她在两首《浣溪沙》和一首《如梦令》之中,使用看似无意为之、轻描淡写的笔调,掩藏了她的钟情、惜情与恋情,也掩藏了她的急切、犹豫和无奈。如《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山枕隐花钿,凝妆人初醒。浓睡方过,熏香已残。时值寒食,艳阳融融。东风煦暖,春光烂漫。海燕不知何时归,女伴嬉戏玩斗草。江梅飘零,柳絮漫飞。黄昏时分,雨湿秋千。“山枕”是形容枕状如山;“花钿”则是女性额头或眉间粘贴的花饰,始于南朝,亦谓之梅花妆,而唐代多蔽于发间。“沉水”是一种熏香的名称,亦称为沉香。“斗草”为古代流行的一种用花草赌赛胜负的游戏。

古人云:春到寒食一半休。春光,渐行老去;春事,即将阑珊;春闺,依旧寂寞;春情,格外撩乱。澹荡春光和几缕残烟,触发了潜藏的幽幽春思。惜春之人,岂不惜情?南方的海燕,迟迟未归;女伴的嬉笑,十分欢畅。“燕子不归春事晚”,“绿杨深处秋千挂”。日暮时分的一场细雨,打湿了心爱的秋千。者次第,即便泥融沙暖、云淡风轻,词人还有何种心思去荡秋千呢?

“黄昏疏雨湿秋千”,好一幅静物素描,好一个无我之境!黄昏疏雨,是细细的;院中秋千,是静静的;深闺春愁,是淡淡的。

在另一首《浣溪沙》中,李清照以春为景,以琴为心,以风为忧,以雨为愁,以花为人,似有若无地点染了自己的春心与春愁,并把心底的一段相思画成了画、谱成了曲、织成了锦、绣成了花: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掩卷遐思,细心涵咏:小院闲窗,空闺春幽;重帘未卷,暗影沉沉。情思涌动,何以排解;春心无语,唯付瑶琴。远岫出云,暮色催逼;风雨浸淫,轻阴漠漠。雨打梨花,欲谢难禁;飘零无绪,深闭重门。

读罢此词,我仿佛听到耳畔有人低声相问:惜春之人在深闺,惜花之人何处有?

李清照还有一首妇孺皆知、备受历代诗人词家所推崇的《如梦令》,更是尺幅之间,穷尽丹青之妙。春风词笔,写尽了为花而忧愁、为花而悲喜、为花而醒醉的惜春思人情绪: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六句小令,曲折有致;移步换景,层层递进。当此芳春,林花如绣;胭红脂白,千娇百媚。不料一夜风狂雨横,霎时搅乱了少女平静的心绪。她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无由排遣,只得独自把盏消愁。沉睡方醒之际,晨光初染。她急忙探问卷帘人,雨后海棠如何?人答:海棠依旧。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一丝悲凉浮于胸间。欺花风雨之后的海棠还能依旧么?你难道没看见绿叶已多、红花渐少吗?

正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般的悲苦与哀叹,从李清照的笔下缓缓渗出,轻轻地洇透了一纸相思。“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言:“风雨葬花,如葬美人,如葬芳春,凡一切美的事物年华,都在此一痛惜情怀之内。倘不如此,又何以识得古代闺秀文学家李易安?又何以识得中华民族的诗词文学乎?”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篇10:李清照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鉴赏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篇11:李清照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鉴赏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现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词眼。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人物到最后才出现。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

篇12:李清照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的内容,《醉花荫》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含蓄地述说了女主人公闺中寂寞哀愁和对爱情的向往,展现了哀婉凄清的意境,以及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词作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该词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分析鉴赏的方式,让学生从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方面入手,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感情,对于今后学习鉴赏古典诗词有较大帮助。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教育技术标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过程和方法:

1、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词中重要意象,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

2、探究与活动:能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感情,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二、作者介绍

沈谦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篇章,分别成为蜚声中华词坛的“婉约派”与“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易安体,以人名入体,词坛未有。

李清照生于济南,其父李格非熙宁九年进士及第。李清照十六岁时,随父亲李格非迁到京城汴京。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赵挺之为吏部侍郎。李清照18岁,嫁给21岁的赵明诚。当时赵明诚是太学生。赵明诚是赵挺之的第三子。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合,岂止是“郎才女貌”,而且是“夫妇擅朋友之胜”。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史书碑文。后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调官异地),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三、词作分析

(一)上片

首两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白日孤独寂寞的内心感受。室外,在阴霾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愁闷终日,“薄雾浓云”罩满词人心头;室内,铜炉里的香料慢慢地燃尽,更令她觉得时间难捱。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

后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一个“又”字,蕴涵着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情绪,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后两句补叙节序变化,令人倍感惆怅。“半夜”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贯穿的则是“愁”、“凉”二字,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声声慢字词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 声声慢

声声慢 李清照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原文及赏析

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声声慢姜特立,声声慢的意思,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诗词赏析

声声慢教案设计

《声声慢》原文

声声慢,声声慢史可堂,声声慢的意思,声声慢赏析

毕业论文-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毕业论文-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毕业论文-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共12篇)】相关文章:

丑奴儿,丑奴儿晏几道,丑奴儿的意思,丑奴儿赏析2023-02-20

《一剪梅》导学案及课后巩固练习2022-11-10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2022-04-30

武陵春的赏析及试题2022-06-16

声声慢·寻寻觅觅题2023-07-19

李清照词说课稿2022-10-08

《词》说课稿2022-04-30

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原文及赏析2022-06-26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2022-07-29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翻译与赏析2023-02-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