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共振现象及其对策论文

时间:2023-03-04 08:07:4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共振现象及其对策论文(推荐13篇)由网友“宋蓿”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共振现象及其对策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共振现象及其对策论文

篇1: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共振现象及其对策论文

摘要:分析了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共振”现象及其产生机理。针对该现象提出了解决办法,并结合信号处理仪器系统给出了采用MAX293制作抗混滤波器的方案。

关键词:开关电容滤波器 “共振”现象 抗混 编程

在信号处理仪器的硬件系统中抗混滤波器是一重要的部件。根据信号分的的要 求,抗混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范围控制在10Hz~20kHz。为了提高信号的频率分辨率,要求抗混滤波器的带宽是可变的。比如要分析100Hz以内的信号特征,该低通滤波器的带宽最好选为100Hz。设计时,按1、2、4、5倍乘的原则,将20kHz频率范围分成14档不同带宽来处理。若采用一般的模拟低通滤波器必须电路繁复、换档不便、体积太大、不甚实用。用集成开关电容滤波器发展很快,生产公司不少,器件目前已系列化。它改变截止频率非常方便,只要程近不同的采样频率即可。因此,选择8阶开关电容椭圆低通滤波器MAX293作抗混滤波器用。理论上8阶低通滤波器适合于制作抗混滤波器,其截止频率后的衰减为160dB/10倍频,由文献(1)可知,如截止频率为1kHz,则到1.5kHz处,信号衰减了80dB[1],接近理想的低通滤波器,这是由椭圆滤波的特点所决定的。实测的滤特图(幅频特性)也有相似结果。但在试制过程中,发现该滤波器有“共振”现象,以下就此现象试作分析。

篇2: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共振现象及其对策论文

在用NW1232低频频率特性测试MAX293的幅频特性时,发现屏幕上除了预期的幅频特性之外,在采样频率及其整数倍的频率处具有窄带通形状的峰值,其高度达到甚至超过了前面幅频特性平坦部分的最大值。也就是说,当输入信号频率等于采样频率或为采样频率的整数倍时,出现了这一现象。此现象从未见文献报导过,暂时称之为“共振”现象,如在使用中对其不加处理,则将严重干扰有用信号。为了弄清原因,重复作了试验。采取自动扫描、手动扫描、变采样频率后扫描等方法,该现象始终如期而至。为了滤去该“高频干扰”,在MAX293电路之后,接上模拟低通滤波器。然而不管接二除低通还是四阶低通模拟滤波器,其输出仍然存在该“干扰”,而且幅值无任何减小。

2 “共振”现象的解释

用模拟低通滤波器做实验,当然不存在此现象。因此,原因必然在于具有采样环节的开关电容上。在开关电容滤波器中,当开关频率(即采样频率、时钟频率)大大于信号频率时(文献(2)指出,一般要大于20倍),开关电容等效于模拟阻容滤波器中的电阻,可推导出,其等效电阻R=1/(C・fc),其中C为电容,fc为开关滤波[3]。通过分析得到,当信号频率和采频率同频时,就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现象。

图中输入信号vi为正弦波(方波也一样),1、2……为同频采样信号。在相位适当的时候(如图1所示),开关电容滤波器的电容上将出现输入信号的峰值。相位的不同,采样到的值也不同,但各采样点所采样的值是相同的。因此在采样电容上产生一个直流信号,使流波器输出一个直流电平。当观察幅频特性时,在输入信号与采样信号同频且相位合适时,就出现了上述所谓的“共振”现象。而且其后的低通模拟滤波器对此无能为力。同理,当信号频率为采样频率的整数倍时,显然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3 试验结果

为了证实上述的分析,采用如图2(a)所示的一阶低通滤波器作了度验。图中vi为正弦波输入,φ1,φ2为两相脉冲作采样开关信号,vo为输出信号。

在低频特性测试仪上测试,φ1、φ2的频率fφ为10kHz,除了在近100Hz处转折的`低通幅频特性外,在10kHz、20kHz处,出现了峰值。此处fφ即为上述的开关频率fc,其与低通滤波器的转折频率的关系,取决于图2(a)中的C1和C2之比值。此时用电压表测量vo为直流电压4V,用晶体管毫伏表测得输入信号值为2.8V。从而证实了上述分析。

为了去除“共振”现象,要限制输入信号的范围,使之小于采样频率。因此采用集成开关电容低通滤波器(如MAX293一类)时,在其前面,必须要增加模拟低通滤波器,把采样频率及其以上的高频信号有效的排除在外才行。

4 基于MAX293的实用抗混滤波器

集成开关电容滤波器体积小、阶数高、衰减沿陡、改变通带宽度非常方便,因此用途十分广泛,特别是在要求有不同带宽的场合。其缺点是本身有开关噪声,尤其是存在上述的“共振”现象。因此在使用时,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现以采用MAX293制作抗混滤波器为例予以说明。

图3为信号处理仪器硬件框图。其中,MAX293及其前后的模拟低通滤波器一起,组成通带可编程抗混滤波器。

根据界面上测量显示信号的大小,用PC机上的键盘选取量程程控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以得到幅度合适的信号。AMX293滤波器前后,接有两个可编程模拟低通滤波器,它们有同步的三个可编程转折频率,由PC机给出地址,切换到不同值 的滤波电容来实现。用MAX293滤波器前的双二阶可编程模拟低通滤波器消除“共振”现象,用后边的二阶低通滤波器消除采样频率信号fc所引起的噪声。由于MAX293从10Hz~20kHz分成14档,其截止频率与采样频率fc之比值为1:100[1],所以模拟滤波器的转折频率为100Hz、1kHz、10kHz三档,它们能将盯应于fc及其以上的信号谐滤排除在外。MAX293的不同截止频率是由PC机通过改变fc而得到的。所有模拟滤波器设计成Butterworth滤波器。本硬件系统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已销售多套,并于11月通过由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组织的鉴定。

篇3: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共振”现象及其对策

在信号处理仪器的硬件系统中抗混滤波器是一重要的部件。根据信号分的的要求,抗混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范围控制在10Hz~20kHz。为了提高信号的频率分辨率,要求抗混滤波器的带宽是可变的。比如要分析100Hz以内的信号特征,该低通滤波器的带宽最好选为100Hz。设计时,按1、2、4、5倍乘的原则,将20kHz频率范围分成14档不同带宽来处理。若采用一般的模拟低通滤波器必须电路繁复、换档不便、体积太大、不甚实用。用集成开关电容滤波器发展很快,生产公司不少,器件目前已系列化。它改变截止频率非常方便,只要程近不同的采样频率即可。因此,选择8阶开关电容椭圆低通滤波器MAX293作抗混滤波器用。理论上8阶低通滤波器适合于制作抗混滤波器,其截止频率后的衰减为160dB/10倍频,由文献(1)可知,如截止频率为1kHz,则到1.5kHz处,信号衰减了80dB[1],接近理想的低通滤波器,这是由椭圆滤波的特点所决定的。实测的滤特图(幅频特性)也有相似结果。但在试制过程中,发现该滤波器有“共振”现象,以下就此现象试作分析。

篇4: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共振”现象及其对策

在用NW1232低频频率特性测试MAX293的幅频特性时,发现屏幕上除了预期的幅频特性之外,在采样频率及其整数倍的频率处具有窄带通形状的峰值,其高度达到甚至超过了前面幅频特性平坦部分的最大值。也就是说,当输入信号频率等于采样频率或为采样频率的整数倍时,出现了这一现象。此现象从未见文献报导过,暂时称之为“共振”现象,如在使用中对其不加处理,则将严重干扰有用信号。为了弄清原因,重复作了试验。采取自动扫描、手动扫描、变采样频率后扫描等方法,该现象始终如期而至。为了滤去该“高频干扰”,在MAX293电路之后,接上模拟低通滤波器。然而不管接二除低通还是四阶低通模拟滤波器,其输出仍然存在该“干扰”,而且幅值无任何减小。

2 “共振”现象的解释

用模拟低通滤波器做实验,当然不存在此现象。因此,原因必然在于具有采样环节的'开关电容上。在开关电容滤波器中,当开关频率(即采样频率、时钟频率)大大于信号频率时(文献(2)指出,一般要大于20倍),开关电容等效于模拟阻容滤波器中的电阻,可推导出,其等效电阻R=1/(C・fc),其中C为电容,fc为开关滤波[3]。通过分析得到,当信号频率和采频率同频时,就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现象。

图中输入信号vi为正弦波(方波也一样),1、2……为同频采样信号。在相位适当的时候(如图1所示),开关电容滤波器的电容上将出现输入信号的峰值。相位的不同,采样到的值也不同,但各采样点所采样的值是相同的。因此在采样电容上产生一个直流信号,使流波器输出一个直流电平。当观察幅频特性时,在输入信号与采样信号同频且相位合适时,就出现了上述所谓的“共振”现象。而且其后的低通模拟滤波器对此无能为力。同理,当信号频率为采样频率的整数倍时,显然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1] [2]

篇5:心理学现象分析及对策论文

一、面对地震的残酷使家长对孩子的疼爱方式进行改变

汶川地震,使家长看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那些失去父母亲的孩子。在灾难的打击下,即使是爱也不能够让孩子和失去生命的父母重逢。由此观己,自己的孩子正在慢慢长大,作为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在不断的缩短。父母只有不断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让孩子在自己的天空下得到自己的所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一系列渴求。现在的社会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更是父母眼中的宝,父母对孩子的爱超出了一般的疼爱,让孩子一直是以自己为中心,慢慢地就使孩子养成了坏习惯。

二、物质生活不断改变,生活条件正在不断变好

可以说当今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现在的父母大部分是从60、70、80年代走过来的,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比不上现如今的水平,作为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必要的苦,并且想要孩子有好的生活保障,家长就对孩子进行不断地溺爱,让孩子在好的生活中生活,但是却忽略掉了培养孩子。面对汶川地震,作为父母都有深深的恐惧,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苦,面对现状条件的不断转变才会过度地溺爱孩子。

三、在汶川地震之后家长把亲情看得最为重要

在汶川地震中,家长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依依不舍都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现如今家长经历过汶川地震那个可怕的灾难,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那种原本就够浓厚的亲情变得更加厚重,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在由爱变为溺爱。为了让孩子过上好的生活、为了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受到教育,为了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作为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了一切,让孩子在安宁的环境中成长,免于在外界受到不必要的挫折。

在经历汶川地震之后,家长对孩子的爱慢慢地转变为溺爱,而且这种现象也是越来越严重。面对着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思索,经过上述陈述我做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解。面对灾难无论谁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展现出无限的爱。

篇6:心理学现象分析及对策论文

“养老”,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家庭核心价值观,正渐渐地被“啃老”这一社会现象所颠覆。“啃老族”的出现,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理性看待“啃老族”的出现,探明“啃老族”产生的原因,积极应对“啃老”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我们应该减轻“啃老”给个人本身带来的不良影响,缓解“啃老”给家庭带来的一系列压力,让社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啃老”现象。

1“啃老族”的现状分析

1.1关于“啃老族”的概念及现状

“啃老族”在我国是个新名词,近几年来备受关注,我国的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尤其是从事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研究者。但是,“啃老族”这一称呼并不是在我国独有,美国和日本等国也存在严重的“啃老”问题。“啃老族”一词最早见于英国,他们把那些到了就业年龄却仍要父母供养的人叫做“NEET族”,是指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aining,翻译过来是“尼特族”,字面上是指义务教育结束后不升学、不就业、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在我国,“啃老”群体的年龄范围更加广泛,人数更多,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供养着。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啃老族”群体的不断扩大,“啃老族”将会成为影响中国家庭生活的最主要的因素。

1.2“啃老族”带来的社会风险

“啃老族”有着美丽时尚的名称“尼特族”,但是,事实上它很糟糕,它给社会带来的风险是极高的。首先,“自食其力”的劳动美德受到冲击,不劳而获在这个群体中被认同,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长此以往,我们的传统美德、传统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将会陷入被颠覆的危险境地。其次,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人,需要耗费父母、学校、社会在其身上的资源投入。社会的运转需要人才的智力贡献,而这些人完成受教育之后主动退出劳动力市场,资源的投入被无情地浪费。最后,对“孝义”的消解。中国历来都是崇尚“孝悌之义”,提倡“老有所养”。今天,本该是家庭的顶梁柱的成人,却要依靠父母生活,完全违背了古训里的“孝”。

2“啃老族”出现的心理学分析

最早对中国当代“啃老族”的出现和生存状况进行关注的是中国的媒体,通过调查,他们总结了“啃老族”存在的六大人群:大学毕业生、离职者、“创业幻想型”青年、频繁跳槽无工作者、文化技能低下不愿工作者。或自愿或被迫,“啃老族”的出现都有着深层的心理根源。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啃老族”——“亲子一体”心理作用下的产物

中国有着区别于西方的家庭观。在西方,子女一旦成人便要脱离家庭自己奋斗;在中国,子女永远是父母“最贴心的小棉袄”,一家人之间在经济上和感情上的相互帮助和扶持又何必要分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中国人生活的观念。因此,让父母资助经济困难和家庭生活需要帮助的子女岂不是理所当然?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个概念,他认为中国人在处理己与群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豎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远近之分,个人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当属自己的家庭,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而对父母而言,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也就是自己的子女。

如此看来,亲情的重要正强化了“亲子一体”的心理,这种心理模糊了“亲”与“子”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就是你的”,他们奋斗一辈子就是为了子女;子女最爱想的问题就是“不给我给谁”,他们心安理得地认为父母的一切都是属于他们的,父母在经济上支持他们是应该的。正是“亲子一体”心理的作用,“啃老族”啃得心安,父母被“啃”得情愿。

2.2“啃老族”——“精英情结”的牺牲品

精英,是社会地位、声望和财富的象征。中国的孔子就说过“学而优则仕”,在古代人们就把读书与仕途联系在了一起。多少人十年寒窗,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考取功名跻身上层社会,成为人中龙凤,这就是中国人的“精英情结”。而在当代,中国的父母们也是怀着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倾其所有培养子女读书,盼的就是子女以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种“精英情结”在中国的社会上打下了深深地烙印,而读书也由此变得功利化了。然而,随着高校这几年的连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了,而是已经步入了大众化的教育阶段。

现实改变了,但是人们的旧有观念却没有随之转变过来,“精英情结”滋生了种种心理误区,使“啃老族”失去了很多机会。具体表现在:(1)对薪酬期望甚高。“精英情结”使他们的自我期望值很高,他们依旧沉浸在“天之骄子”的赞美声中。这种情结自然而然地使他们将自己定位得过高了。有些父母跟子女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认为工资低的工作不值得去做。(2)不切实际追求地域、行业优势。“啃老族”中的很多人在求职过程中对大中城市偏好,在他们眼里,发达的大中城市遍地是黄金。这些不切实际的做法造成了地区和行业间人力资源配置的失衡。(3)轻视体力劳动。在他们看来,只有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才会去从事那些的“蓝领”工作,是“精英”就应该干“白领”甚至“金领”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精英情结的作用下,多少人丢掉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机遇,自然而然就业的空间就被自己限制在了很小的范围,“啃老族”成了“精英情结”的牺牲品。

2.3“啃老族”——角色转换失败的结果

在中国的家庭里,无论子女的生理年龄有多大,在父母的眼中他们永远都是孩子。“啃老族”习惯了一种单一的角色“长不大的孩子”,接受父母的资助,或向父母索取生活费用便显得理所应当了。

“啃老族”已经是成人,却没有完成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没有进入到真正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从主观上拉长心理合法延缓期,拒绝长大。“心理合法延缓期”是指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义务的人有一段拖延时期,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与自己一些时间”豏。“啃老族”以自己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为借口,逃避就业的机会,他们总是期待“以后”。而有些父母也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没完全长大,他们总是抱着“再等等”的心态,使子女的“心理合法延缓期”真正得到许可和合法化,助长了他们“坐享其成”的想法,使他们缺少主观能动性、独立性、抗挫折的能力,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2)自我同一性混乱,丧失责任感。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能够对自己的过去经验、现在经历以及将来的预期进行整合。自我同一性混乱是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在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啃老族”面对的是过去经验和对将来预期的一种新的情境,往往还没来得及适从便要面临选择,常常被各种问题困惑而陷入混乱中。他们对自己也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对自我的发展也缺乏考虑,他们崇尚“自我中心”主义,重视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关注个人利益轻视国家集体利益,注重个人兴趣、需要的实现忽视社会需要。

3应对“啃老”问题的对策

“啃老”现象的存在和继续扩大化,对“啃老族”本身、家庭、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影响。现在“啃老族”的出现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但是应该如何应对这个棘手的问题还有待探讨。通过上文的分析,下面提出几个应对“啃老”问题的策略。

3.1转变旧有的亲子观,明确亲子之间的责任与义务

作为父母,要从根本上转变旧有的亲子观念,就要及时切断与子女相连的“亲子一体”心理。父母必须狠下心来,给“啃老”的子女“断粮”,让其学会自食其力。此外,还要明确亲子间的责任与义务,子女必须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面对“啃老”的子女,父母应该学会说“不”。

作为成年的子女,要从根本上转变旧有的亲子观,就要奉行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孝悌”精神,使父母“老有所养”。要从思想源头上上断绝依赖父母的想法,勇敢地面对应该承担的责任,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情感上可以索取父母的支持,但经济上必须学会独立。

3.2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克服精英情结带来的负面影响

“啃老族”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失业群体,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是未就业先失业。如不摆脱“精英情结”,“啃老族”的就业、择业问题将难以解决。“啃老族”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认清现在的就业形势。“啃老族”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看成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既不高人一等,也不逊人一筹,和其他人一样享有同样的权利。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前景有个总体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不计较工作地域的优劣,职业的贵贱,正确对待薪酬,一切以自身发展为定位,以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为出发点,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的。

3.3找准角色定位,明确家庭和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家庭中和社会上都会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在家庭里,“啃老族”是子女,也可能扮演既是子女也是父母的双重角色。对父母,他们要尽到赡养义务,对子女,他们要承担教养责任。因此,他们必须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自主自觉承担家庭管理的责任,自强自立,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成功角色转换。在社会上,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只有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建立在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明确个人只有将自己融入社会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抛弃社会责任的人,社会也会将其弃之。“啃老族”只有真正离开“一桌一椅一电脑”的狭小自我封闭空间,承担起应该担负的社会角色,才能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篇7:心理学现象分析及对策论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尽享高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人们为了获取在事业上的成功,不惜以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国家体改委专项调查,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上海社科院“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北京知识分子寿命降5岁。研究显示,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现代人工作过度劳累而产生的亚健康引起的,更有甚者还出现猝死现象。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将该种猝死现象命名为“过劳死”,并对其定义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恶化,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过劳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刘漪在google网和baidu网上搜索了从1990年至201月有媒体报道或有记载的“过劳死”个案,总共有102名之多。由此,不难看出“过劳死”现象已经成为危害现代人的一大生命隐患。从上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过劳死”现象的产生在其生理原因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的心理学动因。因此,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引发“过劳死”的动因作以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1.原因分析

1.1成就动机过高

从蒋筑英、陈逸飞等人的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过劳死”人群中的一个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工作负担过重、劳动时间过长。超负荷的工作源自于他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正如海波科技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凤兰所说:知识分子的成就动机很强,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亢奋期。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脑袋‘开天窗’,眼睛闭着,脑袋仍旧在不停地运转。他们对于工作的概念远不是解决温饱,而是要抓住机会,成就一番事业,为了事业他们甚至愿意搭上性命。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始发站,动机越高、需要越大,人们为之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多。已有的“过劳死”案例大多是行业中的精英,他们将工作看作是成功与辉煌的载体,在较高动机的驱使下超时、超强工作而不惜透支自身的健康甚至生命。

1.2心理压力过大

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是“过劳死”现象产生的一大成因。心理学认为压力就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处于心理压力之下,个体的身体会经历一种从高亢奋状态到衰落状态的过程。早在1936年汉斯塞尔叶通过白鼠实验,发现身体对于各种不同应激环境的反映大体上是相同的:更高的血压、肌肉绷紧、瞳孔放大、激素分泌加速等等,如果身体保持这种亢奋状态的时间过长,免疫系统和身体器官将随之恶化;长此以往,身体会慢慢进入衰落状态,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使个体处于“抑制“状态,体力下降,并伴有抑郁情绪。长期的心理压力可以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猝死”也就是“过劳死”的发生。

1.3严重的休闲缺失

日本中央大学劳动心理学教授齐滕良夫从37名“过劳死”研究中分析出,该类人群在生前常会出现:不断自诉疲惫、老抱怨工作不顺利、经常埋怨老板、经常表示要辞职、回到家中就懒得再活动、休假日外出也觉得负担、有做不完的工作、假日也忙碌不休息、晚上失眠睡不好。等等迹象可以看出这类人不但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严重缺乏休闲。造成休闲缺失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是人们心理上对时间的扭曲认识而造成的“时间饥荒”。

时间可分为三个层次:宇宙时间、人类时间和现象学时间。宇宙时间是客观的,它是物理的、抽象的;人类时间是带有人类意义的时间,对我们的生活有规范作用,是与人类生存结构并存的一个纬度,它承载着历史的演进过程,例如我们用公元、世纪等来记录时间;现象学时间是指在纯粹意识中的感受,是相对于个体的当下情境而言的,它突破物理时间和人类时间的框架,是个体的内在心理时间。爱因斯坦对其相对论的精彩解释也是对现象学时间的生动描述: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一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一分钟;但是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一分钟,会觉得过了不止一小时。现象学的时间也被称为心理时间。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对物理时间有了计量的方法,随着钟表的发明,这个小小的机械成了操纵人类活动的最权威的指挥棒。在工业社会中,泰勒制和福特制的出现,使时间成为衡量人工作的重要标准。在科技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觉得时间成为这个物质发达的世界中最匮乏的东西。人们吃的是“速食店”、行的是“高速路”;最常说的口头禅是“我忙”;政府提出的口号是“提速”;一切都在飞速运转的世界上正在闹着一场极为严重的“时间饥荒”。这并不是指真正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人类对时间的心理扭曲认识。可以说,人们正在饱受着心理时间的压迫。这种压迫所造成的燥乱的心理状态使人们处于长期的焦虑和压抑之中。我们想从这种焦虑和压抑中挣脱出来,于是选择了努力工作——“干完这些工作我就休息”,然而工作是没完没了的。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局面:不少人为了给自己赢得更多的休闲时间的同时,使自己变的更加忙碌了,生活就这样匆匆地擦肩而过了。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不由得西方的休闲学家发出这样的感叹:“真正意义上的休闲观念不仅已被我们的社会所遗忘,甚至今后也不再会有人能够理解了。”正是在对时间的心理扭曲认识之下而造成的休闲缺失,使现阶段的人类社会呈现出的没有宁静和闲适,有的是更多的焦躁与压抑,而这些也是危害身心健康、引发“过劳死”的重大隐患。

2.应对措施

虽然“过劳死”是危害现代人类的一大隐形杀手,然而它不是一蹴即就的。如果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2.1个人的应对措施

首先,个人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扬长避短,在工作当中获得自我实现的快感。这就避免了盲目跟随社会大潮流,将自己流放在激烈的竞争之中。

其次,要善于调节自我、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烦恼、苦闷、焦虑会使人身体的血压和氧化作用降低,而愉快的心情则会改善整个新陈代谢。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我们养成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调节自我、保持良好心情可以促进人类身体健康,保持精力充沛,是缓解疲劳的万能良药。

最后,要注意休息、学会休闲。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休闲不是工作、学习之后的补偿或者附属品,它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为我们消除身体上的疲劳,缓解心灵的压力,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2.2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众所周知,人总是要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人类活动的最本质特点也体现在社会关系之上,社会责任、人际交往以及社会评价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压力水平。因此,整个社会对于缓解成员压力、维护成员心理健康是责无旁贷的。大力倡导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各种心理健康设施的开展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制以及近几年所推行的“带薪公假”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多了起来。在时间“富裕”的同时,人们又面临着不知该如何消遣的困惑,以至于出现在闲暇时间也选择工作以消除“荒芜感”的现象。因此推广闲暇教育,使人们形成正确的闲暇观将会是重中之重。社区是现代人除工作单位之外所处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在社区中开展相应工作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着力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闲暇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闲暇生活,而且可以借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也会起到缓解压力、舒畅心情的作用。

来自个人和社会的巨大的职业压力和由于对心理时间扭曲认识而导致的严重的休闲缺失是“过劳死”的内在心理学动因。因此,缓解心理压力、关爱心理健康、倡导闲暇教育应成为现代人势在必修的功课。

篇8:浅谈偏科生现象分析及对策论文

浅谈偏科生现象分析及对策论文

众所周知,使学生各科平衡有效地学习是初中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提到“偏科生”这个词。在英语上偏科生无非有两种:一类学生英语特别好,其它科目薄弱;另一类学生英语特别差,甚至在及格边缘,其它科目相对较好。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笔者想谈一下针对后一类偏科生的想法和意见。

一、表现

通过日常教学并与其它科目的学习比较,笔者发现这类偏科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以下表现。

1.认识上

态度决定一切,而认识又是态度的基石。这类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对英语重视不够,导致学习态度不好,平时英语学习散漫,等到后期发现想要挽回已经为时太晚,再调整学习态度,因为英语基础薄弱,越往后学越力不从心,对英语又爱又恨。更有甚者视英语为洪水猛兽,干脆放弃英语科目,试图加强其它科目的学习,来达到个人总分的提升。

2.兴趣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偏科生一般对英语兴趣不浓,面对每天大量的听、说、读、写练习,这类学生抱着厌恶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态度;对于老师的提问、试卷的检测,有的学生甚至害怕面对。在初中的英语学习中,快乐体验基本没有,反过来弱化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3.课堂表现上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部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积极开展生生互动合作、师生互动交流等活动,自然觉得上课快乐有趣。但是偏科生因为原先的基础差,上课比较吃力;或者上课投入不够,被动地跟随教师、同学的节奏,课堂表现相对逊色不少,其结果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4.作业处理上

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根据,也是教师查漏补缺的有效依据。偏科生由于偏好其它科目,在作业处理上对其它科目花费的时间较多,而对英语则较少;或者花大量时间机械被动地处理作业,不求甚解,不注重作业的质量。

二、原因

1.个人主观因素

学习态度消极是大部分偏科生英语学习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初期,因为学习内容简单,上课轻松容易,就把英语归结为一门简单易学的科目;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将来的工作、生活与英语无关或者与英语联系不大,从而对英语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甚至有部分学生始终认为与其花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不如学好其它科目,发挥其它科目的特长,更容易获得进步。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英语学习马虎,导致英语成绩愈下,随着内容加深加难,信心缺乏,英语终于成为一个难题了。

另外,英语学习中的快乐体验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快乐体验简单而言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到了乐趣。

面对每天的听、说、读、写练习和枯燥乏味的文本,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加以整理,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和领悟,无法运用到实践中,更享受不到学习中的乐趣。此外,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后劲不足,他们在学习上获得的成功愈来愈少,阻碍了学习上的快乐体验。

2.外部环境因素

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外因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而言,英语学习始终缺乏学以致用的环境。即使在学校里,学生有大量充分练习使用的机会,但是在校外,学生基本没有练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机会,或者在使用中,学生开始说英语,到了最后说中文结束,可见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

另外,教师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二个外因。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部分英语教师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关心和鼓励,造成英语课堂中师生配合程度降低。同时,部分英语教师对学生不鼓励不关心,反而通过一系列的强压政策迫使学生学习,导致这类学生学习信心缺乏,学习兴趣匮乏,英语学习更加糟糕。

三、策略

1.端正学习态度

严谨的态度可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笔者认为,偏科生要想改变现状,转变态度至关重要。首先,要确立“我能学好英语”的态度,能够学好其它科目,自然也能学好英语。其次,要明白英语学习在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性,英语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再次,英语学习就像吃中药,过程缓慢而悠长,但是效果是有的。所以,英语学习必须是踏实稳步地学习,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

2.营造学习氛围

偏科生长期处于英语的焦虑中,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引导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确保日常教学不会引起或者加重学生的焦虑。教师在课上呈现丰富精彩的知识,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对知识的渴求上;课后,通过与学生的谈心,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对知识的总结反思上。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小组的划分,促使学科优秀生和差生一起合作学习,必然促成偏科生英语成绩的提高。

3.开展合理教学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讲究教学策略,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在课堂上,可向偏科生提一些容易的问题,让他们有话可说,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英语学习的信心,获得快乐学习的体验。

4.坚持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可以加强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动机。针对偏科生的特点,对他们在教学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合理地进行表扬和批评,坚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敢于在课上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教师就应该表扬;而对于因为进步而骄傲自满的学生,教师就要及时批评。利用表扬和批评使学生形成竞争的机制,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教师不能放弃偏科生,也许一次进步,就可以促使他们全科平衡发展。教师要多给予关心和鼓励,促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享受学科平衡的快乐。

篇9:课堂教学中的不等式现象及其对策论文

【摘要】教育是双向的事业,一面是教师,一面是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既要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两者缺一不可,又互为作用。过程是结果的载体,结果是过程的升华。有了完善的过程才会有完美的结果。在过程中,不一定只要兢兢业业就能喜获丰收,不一定只要满堂彩就能博得学生的认可……充分认清教学中的这些“不等式”现象并积极应对,必然会对我们职教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重要作用。当然,日常教学实践中类似的辩证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改进,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唱响长足进步的旋律。

篇10:课堂教学中的不等式现象及其对策论文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尴尬:上课之前你埋头苦干、精心准备教案,满怀信心走进课堂,如释重负迈出课堂,却在教学反馈中收获无尽的失望;有些题目明明在考试前给学生讲过,然而考试时候即使碰到原题,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束手无策;身为班主任的你,一心希望能和学生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在友善愉快的环境中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倒头来却发现老师的一厢情愿的友善被学生理解成了软弱……遭遇这样的尴尬,谁都不愿意,可事实是,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这些难以避免!生活中,我们总是在追求闻一多先生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境界,那是在提醒自己过程的'重要。而现在,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我们也许要改改观念。教育是双向的事业,一面是教师,一面是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既要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两者缺一不可,又互为作用。

过程是结果的载体,结果是过程的升华。

在上述的教学困境中,我们的结果与愿望背道而驰,究其根源,必然是过程出了问题,本可以划上等号的过程与结果现在却只能用一个不等号!从逻辑的角度讲,两者之间充其量只存在一份必要关系,而没有充分关系。在这篇文章里,我就来说说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式”现象及其对策问题。

不等式一:讲过不等于掌握。

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教学实例:某教师毕业于名牌高校,分配到学校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平时认真钻研教材,研究课堂标准,课堂上她又不厌其烦的给学生讲解。第一次期中考试试卷打开后,她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因为试卷上的题目类型她大都给学生讲过。然而考试结果出来后,她傻眼了――她任教的班级平均分低于其他班级十分以上!

不等式二:教案不等于效果。

这里也有一项教学实例:某教师非常敬业,她的备课本上的教案书写规范详尽,然而阶段测试成绩却不理想,学生对她的课失去了信心,她自己也很纳闷:我认真备课写教案,怎么会没效果呢?这里的不足就很明显了。众所周知,教师写教案只是上好课的第一步,不是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的备课工作该如何完善呢?

不等式三:友善不等于软弱。

曾经听同事讲过这样一个经历:为了实现与学生自由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她总是与学生无话不谈。开始时学生有什么苦恼都愿意找她倾诉,课堂上也积极听讲,可时间一长,随着她与学生之间走的越来越近,秘密也越来越少,甚至遇见她也不再称呼她“某某老师”,干脆直接称呼“姐姐”,学生对她的畏惧也就几乎荡然无存。直至每当她走进课堂,学生便异常兴奋,如同看见邻家姐姐般亲密,连基本的课堂氛围都难以保证,课堂纪律每况愈下,学习成绩更是令人担忧。听了她的经历后,我若有所思。固然,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对学生凶神恶煞,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而我这位同事显然在对学生的“友善”上忽略了标准和尺度,对学生过度友善,毫无距离,亲密无间,从而丧失了教师的基本威望。那么,该如何把握这个“友善”的度呢?

充分认清以上教学“不等式”并积极应对,必然会对我们职教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重要作用。当然,日常教学实践中诸如此类的辩证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改进,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唱响长足进步的旋律。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在过程中成长:研究方案的制定》《在研究中成长》10月第一版P89-109

[2] 郭元祥《教师的语言――沟通无限》《教师的20项修炼》4月第一版P25-34

篇11: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与对策论文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与对策论文

摘要: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但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早期教育的基本规律,分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现和危害,并根据多年幼儿园教育与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对策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也对一些幼儿园产生不良影响,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1],提前把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纳入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比如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数学运算等,这种教育强调知识的获得和技能强化训练[2]。由于规范幼儿园办园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给一些民办幼儿园的主办者提供了钻法律空子的机会。有些幼儿园园长办园宗旨不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而是以营利为目的,希望将幼儿的学习成果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以提高幼儿园招生竞争力。另外,相当数量的幼儿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幼儿教育的宗旨与意义,不懂幼教规律,反而错误地认为向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是正确的。还有许多家长把幼儿园混同于上学,认为哪个幼儿园所学知识多,哪个幼儿园就好,这样社会舆论迫使一些幼儿园实施“小学化”的教学[3]。因此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既违背幼教规律,又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4]。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现、现象的危害,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现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用小学教育方式取代幼儿园教育方式的做法[4]。它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学规范、教学方法、价值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进行“重复型教育”,极大地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1.教学环境“小学化”

一些幼儿园,办学条件不足就匆匆开园,没有独立的幼儿活动场地,或者户外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只有一些小学化的教室,不能满足幼儿基本游戏和运动的需要。

2.教学目标“小学化”

一些幼儿园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强调以知识技能强化训练为主,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良好习惯、积极的情感培养。不少幼儿园开办双语班、兴趣班、特长班、实验班等,不仅给孩子布置写、读、算、背等家庭作业,还要求家长检查,产生了不良后果。

3.教学课程“小学化”

一些幼儿园在教学时,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使用小学教材,开设拼音、识字、写字、计算等教学内容,教材无图画,少趣味,通篇文字,同时减少了舞蹈、美术、游戏、户外等幼儿日常活动[1]。

4.教学方法“小学化”

一些幼儿园采用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课堂讲授,幼儿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开发幼儿想象力的自主探索,偏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和“玩中学,学中玩”的天性,让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接受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忽略游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5]。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忽略了幼儿教育的特点,没有使用具体形象的教具和视听资料,不注意创设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能产生求知欲望的情境。

5.教育评价“小学化”

一些幼儿园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把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轻视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探索过程。教师不关心幼儿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是否有学习的障碍,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结果会制约幼儿探索知识的热情,泯灭他们喜欢游戏的天性[6]。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

幼儿园与小学教学的对象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教学方法和目标也有本质的区别[5]。和小学课程相比,幼儿园儿童的学习不应该是书面的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应该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也不应该是儿童实际的学习内容。所以超越儿童实际的发展阶段,对幼儿园儿童进行“小学化”的教育,极大地损害了幼儿的成长与身心的发展[5]。

1.危害幼儿身体健康发展

学龄前孩子的身体发育速度很快,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的生物机体的机能发育还不成熟,可塑性大,身体器官未发育完善,体形结构还未定型。如果幼儿园按照小学的作息时间来安排课程,每天坐几个小时,这会影响幼儿骨骼的发育,影响视力的发展,养成错误的姿势与体态,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7]。

2.影响幼儿心理发展

幼儿期奠定了一个孩子人格发展的基础。首先,小学化的学习和完成作业,会破坏幼儿的认知过程,促使幼儿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和消极心理,摧残了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使幼儿心灵受到创伤。其次,教师所采用的强制性方法,会压抑幼儿的兴趣,不利于孩子形成鲜明的个性[8]。第三,“小学化”的教育使他们减少了游戏机会,降低了幼儿间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幼儿养成健全的人格,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7]。

3.阻碍幼儿的全面发展

“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只重视单项智育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削弱了幼儿的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活动能力的发展,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存在许多缺陷[4]。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改进对策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目标,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原因和危害的分析,提出以下改进对策[9]。

1.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与指导,健全幼教监督机制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幼教事业的监管,切实发挥监管与扶持的职能[8]。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执行幼儿教师资格制度。从源头上对幼儿园、教师、课程设置等各种办园因素进行审核和评估。对于那些办园只以盈利为目的,严重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给予指导纠正与处理,去除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政策温床[2]。

2.加强对园长的管理和培训,树立科学的幼教理念

幼儿园必须贯彻实施幼儿教育的理念,通过各类培训,提高园长的管理理念和专业素质,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和办园方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切实贯彻“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幼教模式。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将游戏作为幼教课程的基本形式,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要素,提供丰富多彩的幼儿活动,满足幼儿全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既有快乐的童年生活,又能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幼小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10]。

3.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在防止幼儿园“小学化”的规定下,幼儿园教师的素质以及专业程度显得尤为重要[8]。首先,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培训,通过采取业务学习、听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业余自学、签订师徒合同、岗位练兵竞赛、送外培训等培训形式,内培与外送相结合,提高各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业务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其次,专业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舞蹈、美工等技能技巧的培训上,而是重视班级常规管理、幼儿集体教学活动、日常生活组织、各类游戏活动、混龄或混班活动、亲子活动等组织、研讨,教师能够关注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使实际情况满足教学目标,从具体的教育行为上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4]。

4.加强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发挥教育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家长会、宣传栏、家长学校、家长进课堂等形式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淡化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功利心态。邀请小学校长走进幼儿园,观摩幼儿的半日活动,在了解幼儿园的同时,思考幼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及其原因,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定期开展送教进社区活动,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互动,让更多的人在参与教育管理中支持幼儿园的发展[11]。总而言之,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需要社会、幼儿园、小学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各级政府的监管,需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需要幼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只有这样,幼儿教育“小学化”才会彻底根除,孩子才会幸福快乐,“多想回到童年”才会成为每一个人回想往事时最美好的期待。

参考文献:

[1]王桂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状分析及现实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6).

[2]张军.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与改革探索——以鞍山市为例[J].科技视界,(5).

[3]李康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4).

[4]杨玉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弊端及对策[J].甘肃教育,(11).

[5]李康耀.如何使学前教育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2).

[6]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3).

[7]李大维,刘秀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11).

[8]冯宝安.幼儿教育“减负”势在必行[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6).

[9]胡睿,赵凤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1).

[10]赵亚婷.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探讨与解析[J].科技信息,2011(5).

[11]姚晓芬.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实践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4).

篇12: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

摘要: 本文就词义空缺下的一个分支――文化空缺探讨了其翻译方法,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色彩,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更鲜明、更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

本文从翻译的可行性出发,具体分析了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加注法这四种翻译方法具体使用的情况。

篇13: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

1.文化空缺的起源

空缺现象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random holes in patterns)”(Hockett,1954)。

到了七十年代,对于空缺现象的讨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学胡达罗夫(1975)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物词汇”的术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研究澳大利亚土族居民的语言颜色场时,发现该民族缺少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颜色的名称,从而启用了“空白,间隙”的术语(Hale,1975)。

到了八十年代末,梭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名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空缺(vacancy)”理论,至此,空缺理论应运而生。

世界各国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征,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在一种语言中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就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

世界上各个民族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生产方式、思维习惯必定具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一定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却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状况、独特的世情风俗。

例如在传统结婚仪式上,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①。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②。

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千差万别,人们对于颜色、数字等客观世界存在物体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

这样,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然又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下面举一个实例: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he was in a grown study.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his pink again.从上面这段话来看,一定让人看后觉得莫名其妙。

只有了解这些单词所具有的情感含义,才可知其意:布朗先生是一位非常可靠的男人。

那天他脸上有病色,进来一直闷闷不乐。

我见到他时,他正在极度沉思。

我希望他早日康复。

文化空缺词又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

它留给不同语言民族的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扇窗口。

人们通过对其内涵的发掘、研究和阐述,可以增进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从而使跨文化言语交际得以实现。

2.翻译的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决定了翻译的可译性。

文化与可译性成反比。

如果词语的可译性越小,文化内涵就越大。

如果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就采取音译、意译、加注法。

有些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功能相似,但各自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

例如:有些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用lover一词,外国人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意思)。

应该记住,与汉语中“爱人”一词意思对等的英语词应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

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

如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有许多对应的亲属用词。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表示亲属的词语常常在理解上造成很大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的称呼都可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对应词。

有许多称呼指具体的关系,如婆婆、公公、岳父、岳母、姐夫、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弟妹、小舅子、表侄等用细致的方式来区分的亲属关系,在交际中易造成困难。

还有中国的二十四节气③,很难用英语传达相应的意思。

汉语中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

“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有一个年轻翻译对几个加拿大人说three fu和three nine。

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

其实他只要说“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3.文化空缺的翻译策略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某些独特之处,其术语的名称常为其他民族文化所空缺。

面对可译性障碍,并不是束手无策,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弥补这种空缺,让跨文化交际得以实现。

翻译的方法一般可归纳为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和加注法。

3.1直译法

直译法既能使译文简洁明快,又能保留文化词语的原汁原味。

例如:葱油饼(crisp shot cake with chive and lark)、八宝饭(eight-treasure rice- pudding)、油条(deep-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s)、涮羊肉(instant boiled mutton)、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最为传神的范例:可口可乐(Coca-Cola);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有一些英汉习语所用设喻相似而意义相近,翻译起来也很容易。

如: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know something like the palm or back of one’s hand(了如指掌);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加油);Give somebody an inch and he’ll take an mile.(得寸进尺);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at one’s wit’s end(才穷智尽);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

3.2音译法

具有中国独特内涵的'文化词汇,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英语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词汇也是如此。

这时可以采用音译法将这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移植”到另一方的文化中去。

来自生活娱乐的音译词有:马拉松(marathon)、高尔夫(golf)、沙龙(salon)、芭蕾(ballet)、迪斯科(disco)、探戈(tango)、伦巴(rumba)、吉他(guitar)、扑克(poker);bonsai(盆栽),sampan(舢板),silk(丝绸)、mahjong(麻将),Confucius(孔子),Tao(道教),fengshui(风水)。

来自饮食类的有:色拉(salad)、布丁(pudding)、三明治(sandwich)、汉堡包(hamburger)、比萨(pizza)、巧克力(chocolate)、龙眼(longan)、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雪茄(cigar)、豆腐(tofu)、台风(typhoon)、武术(wushu)、人参(ginseng)、炒面(chow mein)。

表示地点的有:汉口(hankow)、北京(peking)、哈尔滨(harbin)、西藏(tibet)。

其他的有:旗袍(cheongsam)、高岭土(kaolin)、比基尼(bikini)、摩登(modern)、坦克(tank)、法西斯(Fascist)、雷达(radar)、尼龙(nylon)、拷贝(copy)、蒙太奇(montage)、荷尔蒙(hormone)、尼古丁(nicotine)、淋巴(lymph)、休克(shock)、木乃伊(mummy)、歇斯底里(hysteria)、阿司匹林(aspirin)、艾滋病(AIDS)、酷(cool)、声纳(sonar)、克隆(clone)。

3.3意译法

意译法常用来翻译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

它舍弃了词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注重传达词语的文化气息。

比如中国科举选拔产生的状元、榜眼、探花、举人、进士、秀才。

意译词:快餐(fast food)、自助餐(self-service)、鸡尾酒(cocktail)、绿色食物(green food)、超市(supermarket)、连锁店(chain store)、交谊舞(social dance)、狐步舞(foxtrot)、移动电话(mobile phone)、传真(fax)、软件(software)、万维网(World Wild Web)、数字通讯(digital communication)、机器人(robot)、飞碟(flying saucer)、多媒体(multimedia)、试管婴儿(test-tube baby)、热线(hot line)、白领阶层(white collar)、冷战(cold war)、第三产业(third industry)、传销(multi-level marketing)、代沟(generation gap)、黑色幽默(black humor)、绿卡(green card)、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冲浪运动(surfing)、软着陆(soft landing)、贸易战(trade war)。

习语的意译法。

例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Homer sometimes nod.);一败涂地(meet one’s Waterloo);华而不实(Barmecide’s feast)。

英汉语言中所用设喻形象各异,意义却相近的习语,如:Don’t cry over spilt milk.(生米已成熟饭);The longest day must have an end.(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birds of a fea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一百步);place all one’s cards on the table(打开天窗说亮话)。

3.4加注法

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带有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典故的英汉语言,翻译中常用加注法来补充诸如背景材料、词语起源等相关信息,让读者了解词语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成语、历史典故、寓言、神话和民间传说的翻译常用加注法。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实例:

毛遂自荐:recommend oneself for a position as Mao Sui did(now,it is used to refer to those who volunteer to offer one’s services for a task or a job).

三顾茅庐:Three personal calls at the thatched cottage(referring to Liu Bei’s three calls at Zhuge Liang’s cottage to solicit his help)――repeated and sincere invitations.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When the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h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

另有:

叶公好龙:Lord Ye’s love of dragons――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fears.

东施效颦:Dong 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 Shi,only to make herself all the uglier.Now is its used to satirize the 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画蛇添足:to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to ruin the effect by superfluous work.Now it refers to spoiling the effect by doing something entirely unnecessary.

南辕北辙:to go south by driving the chariot northward-to act in a way that defeats one’s purpose.Now it is used to meand being poles apart or acting in a way that defeats one’s purpose.

守株待兔:To stand by a tree trunk wainting for more hares to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wait for a windfall.Now it is used to satirize those who rigidly adhere to limited experience and refuse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changing situations or those who trust foolishly to chance and luck.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Siam Zhao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Siam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 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

正如《史记》、《左传》等对汉语的影响一样,《圣经》和莎翁剧作及《伊索寓言》对英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果这些词语非中国人常见常用,翻译时必须注明出处,便于读者查阅资料加深理解。

莎翁作品的习语如“paint the lily”,源自《约翰王》第四幕第二场“To gild refined gold,to paint the lily,is wasteful land ridiculous excess.”这个成语相当于汉语成语“画蛇添足”。

成语“eat one’s leek”出自《亨利五世》中“If you can mock a leek,you can eat a leek.”形容忍受侮辱。

还有成语“To swift arrives as tardy as too slow.”源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Therefore love moderately;long love doth so;Too swift arrives as tardy as too slow.”此成语相当于“欲速则不达”。

又如:screw one’s courage(鼓起勇气,壮起胆子),源自《麦克白》;to the manner born(与生俱来的),源自《哈姆雷特》;more sinned against than sinning(受罪过),源自《李尔王》;pond of flesh(合情但悖于情理的要求),源自《威尼斯商人》。

圣经故事上帝造人的传说是西方人固有的观念,就如同中国女娲补天的传说一样,在英美国家人们的心目中上帝是万能的、神圣的。

圣经故事中关于上帝、耶稣、魔鬼、亚当,以及一些带有教诲意义的故事中的某个片段,因人们的喜好甚至某些历史、政治原因而作为习语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源自圣经故事的英语习语:after someone’s heart(称某人的心),④raise Cain(闹事;发脾气),⑤Daniel in the Lion’s Den(狮子坑中的但以理),⑥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作无米之炊;搭架空中楼阁)⑦。

4.翻译的有效性

合理性、可接受性到有效性,这是一条逻辑发展链。

翻译的合理性基础形成了翻译的有效性。

那么怎么才算得合理呢?开头所列的四种方法分别就有其合理之处,所以得以流传至今。

这四种方法适用于汉译英,也同样可适用于英译汉来翻译民族文化中一些独特的词语。

5.结语

每个民族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形成其特色的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独具的,反映了国家的特色。

翻译时,虽然完全展现出原语言的原汁原味,不能完全体会异国的文化内涵,但我们要从欣赏的角度出发,品味其文化韵味。

注释:

①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

“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

②旧是指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③有些“节气”的名称在英语中确实有对应词:春分=Spring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秋分=Autumnal Equinox;冬至=Winter Solstice。

④据《旧约圣经・撒母耳记上》记载,撒母耳(Samuel)是以色列的先知,他遵照上帝的旨意立扫罗(Saul)为以色列王。

扫罗为王以后,一再违背神的戒命,撒母耳于是指责扫罗说:上帝要另立一位服从他的王,而他也找到了适当的人选(the LORD hath sought him a man after his own heart,...)。

最终,撒母耳遵照神谕,废了扫罗,立大卫(David)为王。

后来,after one’s heart常用来指“称心如意”。

⑤据《圣经・创世记》里说,亚当和夏娃生有两个儿子,哥哥叫该隐(Cain),弟弟叫亚伯(Abel);该隐性情暴戾,竟然杀了弟弟。

照字面意义,raise Cain就是“唤起该隐”;可以想象,把这样的人吵醒该会惹出多少麻烦事;故有此义。

⑥源自《旧约圣经・但以理书》。

先知但以理遭人陷害而被扔进狮子坑中。

大利乌王(Darius)于心不忍,次日清晨来到坑边哀声呼叫但以理,没想到但以理竟安然无恙。

国王赦免了他,并将那些陷害者扔进坑中让狮子撕食。

指“绝处逢生”、“真金不怕火炼”。

⑦来自《旧约圣经・出埃及记》。

据说埃及法老不允许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故意刁难他们,下令叫他们造砖,而又不给他们稻草。

据说当时没有稻草是造不出砖的,故有此义。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主编.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国语学院出版社,2004.

[2]范振辉.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与翻译[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3]高莉莉.由文化缺省现象看可译性限度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5]魏万德,杨卿.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像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5,(06):114-116

[6]王峥.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归化和异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

[7]魏红,卜毅.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163-164.

[8]杨敏,王克奇,王恒展.中国文化通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章放维.文化图式视角下的文化空缺及其在翻译中的应对[D].湘潭大学,2006.

[10]Larry A.Samovar and Richard E.Porter.跨文化交流[M].北京大学出版社.

变频器特点及其应用论文

配电网谐波的治理论文

配电网谐波的产生与危害治理论文

电力毕业论文

数控技师论文范文

低压真空断路器的论文

开关电源功耗分析论文

有线电视光信号故障处理论文

技师论文格式要求

电器维修技师论文

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共振现象及其对策论文
《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共振现象及其对策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开关电容滤波器的共振现象及其对策论文(推荐13篇)】相关文章:

电气技术论文2023-06-22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2022-05-06

浅谈电机软起动器在动力设备上的应用2023-01-18

基于电流跟踪控制的高压钠灯电子镇流器研制2023-10-19

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发展方向及作用论文2023-06-26

传统机床电气控制的维修实践2022-07-23

汽车修理实践技师论文2023-08-13

物理实验的心得体会2023-02-12

环保论文部份2023-01-03

汽修技师论文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