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

时间:2023-03-12 08:11:00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儿科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集锦14篇)由网友“小狗十八掌”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浅谈儿科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儿科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浅谈儿科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谈儿科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

儿科学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能力全面、潜力良好的综合型儿科学人才为宗旨的高层次医学教育。研究生阶段的儿科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临床工作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儿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能力。因此,在保证儿科学临床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科研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应尽早地贯穿其中,培养高层次儿科医生在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具有将最新的生物医学研究进展运用到临床实践的能力,以实现尽早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接轨。

为了达到对儿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及下属实验室在研究生尤其是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在这些过程中收获了一些经验和心得,现总结出来供同道参考。

一、制订完整的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计划

作为高技术人才的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素质、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科学研究生而言,学生要在一定年限的时间内完成专业训练,获得较高专业学历,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或儿科学科技工作者,除了个人的勤奋努力外,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认真实施培养方案也同样重要。根据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华西临床医学院和我科室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生第一学年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同时,査阅文献,掌握自己研究课题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完成课题预实验。以此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公开开题,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年开始进行论文科研工作,实施所设计的课题及解决研究工作进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协助导师进行相关课题的申报工作,参与“标书”的撰写、课题实施和总结等;并在规定的时间根据课题开展情况完成《四川大学研究生研究学期进展报告》。在第三学年继续完成课题研究,完成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毕业论文的书写工作及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二、组织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尽快让其进入研究课题一直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指导外,研灸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也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和研究生获得新思维、新灵感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研究生通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大大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使自己与其他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开展和参加丰富的学术活动是儿科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系列学术活动,使研究生们拓思维、丰富知识,同时熟悉儿科学及相关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研课题的能力。学院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20次。为了给研究生们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儿科教研室及整个四川大学搭建了不同领域的、面向研究生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包括各种各样论坛和讲座,主讲者范围来自五洲四海,大到国外的专家学者,小到本科室的医生护士,都可以登上这学术交流的一方平台,与广大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探讨。除了比较大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也组织和创办了科室和实验室自己的学术活动平台。每两周1次定期召开学术周会,安排研究生轮流主讲读书报告或试验进展,并在学术周会举行期间要求研究生事前作好文献资料准备,会上要踊跃发言,以培训科研思维能力。

三、以研究生导师制为龙头,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导师制为龙头,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能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高级医学人才。导师制具有高弹性、双向性、针对性等特点。导师制的双向性是指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可以自主选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导师的研究方向等情况选择导师,导师也可通过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对研究生择优录取。导师的针对性是指导师在了解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后,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订适合该生的`培养计划和重点培养方向,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科研生涯中能扬长避短,让研究生在其优势方面的潜力能得到充分挖掘。儿科教研室自招收研究生以来,坚持以导师制为龙头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为每个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由导师负责,教研组集体培养。

四、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与管理体系

为了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学院着力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与管理体系。首先,建立了学科分类评价与管理制度。儿科教研室的研究生从事的研究主要分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我们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临床型研究课题,我们主要看重其内在的应用价值和对临床实际的指导价值,而不是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评价研究生所做工作的社会贡献和其个人学术水平。而对于基础试验类研究课题,我们评价的重点参考指标在于是否是原创,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否具有重大科学发现,以及在儿科学及相关领域、学科内产生的影响;提倡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强调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其次,建立了相对弹性的研究生课题管理制度。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积极性的调动,对培养优秀研究生,留住优秀研究生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上采用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四川大学设立了不同的研究生奖学金等级,根据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决定其前三学期获得的奖学金等级,而研究生入学后,则根据研究生前三学期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自我评价,写出个人书面总结材料,交指导教师和学院领导审査。然后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评价,确定后三学期的奖学金发放等级和是否继续攻读相应的研究生学位。对在校研究生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厂实行中期考核分流,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我们认为,应当为研究生从事项目课题的研究建立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尤其是儿科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其在学习期间本来就担负着较多的临床工作任务,要求他们花大量时间在实验室从事试验研究是不大现实的。一味照搬刚性的机制与制度往往使大多数研究生不堪重负,甚至使个别研究生走到放弃学业的极端。因此,应遵从研究工作基本规律,建立弹性的研究生科研管理机制与制度,从而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热情,科研能力得到全面健的培养。

在改革开放走过三十个春秋的今天,我们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和心得,探讨和摸索提高儿科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科学实际情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良好科研能力的儿科学复合人才。

篇2: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影响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质量,还对提高我国医疗科学的整体水平有重要影响。随着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加强对医学研究生培养更是至关重要。怎样促进和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和课题研究素质,以更好补充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并且对内科学医学事业的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经历和科研中发现的问题,关于目前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近况和不足,对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作一简要总结。

1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1.1研究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临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我国正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而且研究生无执业医师资格证,因此无法单独管床及进行临床诊治操作,从而使临床技能培训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由于面临就业困难的压力,部分内科学研究生在本科实习阶段开始忙于考研复习准备,很少参加临床转科实习,造成临床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1.2研究生人数与教学之间矛盾突出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普通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考研队伍不断壮大,造成临床研究生人数大大增加。但医院各科室导师人数有限,故导师单独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相应缩短;部分导师由于工作繁忙,不重视科研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1.3理论知识教育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学习效率不高,很大原因还是由于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对新时代的学生缺乏吸引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不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尽管近年来各高等医学院校引进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更为生动,易懂,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

篇3: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2.1积极培养内科学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内科学病种繁多、病情多变复杂,这就要求研究生进临床之前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对待科研要有严谨的态度,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提供对应的看法及应对措施。因课堂教学是培养及提高研究生能力的最基本环节,可以通过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病例讨论、专题小讲座、学术最新进展报告等,并定期在科室内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或专业知识讲座,让研究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的科研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导师可以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内科学专业相关课程,以本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切入点,进行有的放矢讲授,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本专业知识的学术进展,重视本专业发展的国际前沿学习,为今后的科研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重要依据。向他们传授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养成查阅参考文献习惯,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临床能力制定相应的研究方向了解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最新动态,了解目前研究所达水平,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萌发新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科研技巧,熟悉科研设计方法,了解实验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2.2创立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内科学专业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技术和授课水平,是创立优良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授课水平、教学技术等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课内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对内科学专业教师我们制定了以下要求:

(1)努力增强自身的授课水平和教学技术。作为教师除了提高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水平外,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讲座、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医学视野,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技术和发展方向,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向学生介绍更新落后医学手段;

(2)提高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为适应新世纪医疗科学的发展趋势,实施双语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及时更新内科学专业研究的新发现、新方向、新进展,还有利于医学研究生锻炼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医学能力;

(3)研究生多开展研讨性课程,采用启发式、双向式教学,开展PBL教学法,逐渐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学术梯队,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注重培养团队主义精神。定期组织研究生科研工作汇报例会,要求研究生对目前科研工作作出总结,并提出目前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不仅对研究生科研工作完成进度起监督作用,而且对科研工作遇到的难题集思广益。同时也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学术团队的形成和进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此外,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的学风学纪,建立一个严谨、勤奋、认真、负责的学习氛围,要完善和健全学风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老师学生严格执行。另外,积极构建竞争机制,强化导师指导小组的实际作用。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相关课题设计及写作,多基于导师引导下进行,可见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与导师主导的科研项目息息相关。一般而言,导师人格魅力、自身能力、学术水平、治学风格、个人修养等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故必须要重视导师素质、能级建设。严格进行导师选拔,构建招生遴选机制,每年管理部门向学生进行导师问卷调查表发放,要求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强化与研究生的交流,并予以学术指导,拓宽研究生视野,强化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培养其协作能力。

2.3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理论水平与临床实验研究能力

要想加强内科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进而增强实验研究能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明确科研理论,把握实验技能。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务必要时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掌握国内外现状。考虑到内科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通过课题而进行,故在某一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必须要了解科学研究原理及实际方法,涵盖课题选取、方案设计及实施等步骤,同时经由形象化实验工作明确实验技术。故研究生选课后应从研究方向出发。针对在校理论学习而言,内科学研究生维持1年的时间,故在必修课选择时应从未来研究方向出发,合理进行选修课程的选择,同时兼顾纯理论及实验操作课程学习;

(2)重视综述书写。内科学研究生待明确研究方向后,应认真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成综述。经由综述书写可促使其明确自身所研究内容现状,基于此前提下提出自身设想,并于今后科研活动中进行验证,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并予以改进;

(3)重视科研课题选择。基于导师引导下,内科学研究生应对研究课题选择持认真态度,予以详细设计,进行开题报告书写。为提高选题新颖性及创造性,应强化标书学习,进行全面性查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明确自身研究课题主要内容,强化理论及实验操作准备工作;

(4)构建内部有效学习机制。强化内科学研究生定期学习,重视其相互交流。重视内科学研究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共同学习机制,譬如可通过专题理论学习、座谈、实验室操作等形式进行,进而实现互相促进目的;

(5)提高对外交流参加积极性,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的参与。内科学研究生应参加讲座、学术会议等活动,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打好专业基础。明确临床最新进展;条件允许下可出国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与学习活动,接受专业培训。同时,研究生应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为今后科研工作积累经验。此外,内科研究生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学习、科研态度,增强自身培养逆向型思维能力,积极采用新型技术或手段调整策略,进行全新的探索,提高自身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突破前人研究,并对医学伦理持尊重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促进医学技术可持续发展。

2.4增加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几率

对国内外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要加以重视,便于扩大交流的同时了解本专业在各国新的研究动态和方向,扩大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研究生大胆向国内外专家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拓宽学术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在研究生毕业课题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导师可以要求研究生定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掌握课题进展,归纳课题成果,按照相关杂志期刊要求撰写成文并发表,参加内科学专业为主题的研究交流会议,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随着知识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兴盛,研究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英语听、说、阅读、写能力,才能融入到国际医学界里,吸收先进的医学知识,进行国际医学交流,也是我国医学卫生事业与国际接轨、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实际的科学研究教学中,建议学生学习背诵本专业优秀SCI论文,定期进行最新专业文献的研究讨论,组织学生参加英语学术交流讲座,辅导学生撰写英文文章,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阅读、写能力以及专业英语能力。

2.5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学风培养

医疗卫生事业是个特殊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的重任。它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注重思想品德和人文精神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人生观。除了对研究生进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培训,还要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教育研究生,以一种“大爱”精神与患者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可定期开展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以谈话交流、专题讲座等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务必将医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的临床实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同时导师用长期积累的经验陶冶教育研究生,使其理解人文道德精神的价值,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对研究生的良好医德、无私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和胸怀宽广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任,直接影响我国的医学事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体系的进展,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合作团队,这种形势使医疗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研究生作为医疗科学的接班人,要求其科研能力与时俱进,所以对研究生的医学教育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我们医学教育者深入探索和思考,今后我们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优秀内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输送高水平的内科学人才。

篇4: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

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有所不同。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能力。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日益增多,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还要具有强有力的自学潜能。换句话说,研究生需要具有不断进取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新知识的良好习惯,这是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最基本的素质。

(2)查新能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学科研究领域的划分日臻丰富和完善,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只是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冰山一角,并且,通常只是一些最经典的基础知识。当研究生开始从事某一问题的研究时,往往需要更多、更广的新知识。如为了开题,研究生首先要通过翻阅大量文献,了解所感兴趣的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发现前沿问题,从中选定题目,最后在掌握国内外同行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可见,查新能力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研究生进行科研的导航器。

(3)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研究生应在重复性的模拟实验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自己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潜能。

(4)学术交流能力。学术交流是研究生了解前沿课题,把握研究方向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学术交流中,一方面,研究生可以从专家、学者们的报告中吸取学术营养,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另一方面,研究生有机会把自己的研究体会、研究思路和方法告诉导师或其他学者,通过质疑、讨论和帮助,不断完善研究生的研究思路,丰富自己的创新意识。

(5)团队合作能力。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学习导师或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项目成员的合作,培养自己综合运用所学书本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团队协作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消化吸收新技术、新成果,探索新的可行方法和解决方案。

(6)编程能力。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要掌握一、两种过硬的编程技术,然后通过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算法设计或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中灵活应用各种编程技巧,锻炼自己实际的软件开发能力。当然,对于即将走向软件开发的硕士研究生来讲,编程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

(7)表达能力。研究生应具有撰写高质量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的能力,并能在进行学术交流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技术和结论。另外,良好的文字或语言表达能力是与人沟通、展现自我、申报课题、总结成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2强化研能力培养的几点举措

现代的教育观是以人为本,导师和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中教、学双方的主体,而学校是教学双方发生联系的载体,因此科研能力的培养要依靠学校、导师和研究生三位一体的相互作用、协同配合来完成,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目前,各高校在贯彻国家教育政策、规范研究生管理制度、改善教学和科研环境、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向前发展。但面对研究生教育新的形势,学校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上还需加大工作力度:1)在学校范围内,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2)依托研究生基层党、团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批判社会的不良现象,繁荣校园文化,并注意帮助解决研究生的生活实际问题,使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科研,形成良好的室风、班风、校风。3)通过邀请知名学者做专场报告或讲座,用他们具体的求学经历和科研经历,教育研究生诚信做人,认真做事,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素质,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健康发展。

(2)加强导师自身的道德和学术修养

导师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先行者和引路人,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因此,面对研究生教育新的形势,每位导师都要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和学术修养,并采取合适的教育模式,带好每位研究生,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研究生导师一定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途经,获取更多的学科信息,通过不断丰富、巩固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首先,导师的研究方向要明确,思维要活跃,并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和观点;其次,导师要努力申请和勇于承担具有原创性的科研项目和课题,通过课题的申请和研究,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最后,导师要善于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学习,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

另外,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导师自身的素养和学术道德素质会对研究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导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为人处世的方式、求实好学的工作作风都会给学生一种熏陶,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态度。因此,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导师都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通过导师人格魅力的塑造,教会学生做研究,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良好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

(3)导师采用应采用正确的指导方式

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具体的科研工作,而且要注意正确的指导方式,调动研究生的科研潜力,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共同发现科研问题。针对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认为应尽可能让学生早点接触科研、认识科研和从事科研。具体地说,可以通过“点、线、面、体”的指导方式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所谓“点”就是尽早有目的地给学生介绍一篇优秀的论文,让学生去精读该文。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读懂论文的思想、创新性、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而且要与学生一起分析论文写作的逻辑结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为了真正读懂导师介绍的优秀论文,学生可能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逐步了解该研究问题目前的研究现状,在学术界的研究意义等,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线”。以“点、线”为基础,进而引导学生放宽阅读范围,去系统地了解该问题所属领域的其他研究内容和技术,这就是我们所讲的“面”。在上述以点带面进行领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导师要定期与学生一起讨论,以科学的态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适时地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编程去解决。这种将学习过程和探索过程相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不自觉地走进科研,体会科研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讲的“体”,它代表了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3结束语

总之,学校要努力从思想、制度、管理、设施上为研究生的培养营造好的科研环境;导师要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好的科研氛围,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研究生自身要端正人生态度、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科研的积极性。只有学校、导师和研究生三个因素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科研能力是专业理论知识、编程实践能力和人格素质的全面体现,所以,加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贯彻计算机专业科学发展观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新清,侯书栋.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148-153.

[2]孙振平.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9):54-55.

[3]何沐蓉,凌朝辉,常军武.提高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J].研究生教育,2007,6(2):170-171,192.

[4]蹇兴东.建设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46-48.

[5]毛新军,徐锡山.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实验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9(1):49-51.

[6]卢学英.论如何保障和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J].北方经贸,2007,(9):149-150.

来源:计算机教育 8期

篇5:浅析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析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重要阶段,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分析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探索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对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作 者:杨荣敏 王让会 吴鹏飞 YANG Rong-min WANG Rang-hui WU Peng-fei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 23(12) 分类号:G643 关键词:培养   研究生   科研能力   创新能力  

篇6: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科研创新能力也是高级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分析了当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薄弱之处,提出了应对策略,即完善研究生教育创新机制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根本;课程创新与探究性教学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良好的科研资源环境和学术环境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多样化培养模式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等.

作 者:李小昱 王为 LI Xiao-yu WANG Wei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643 关键词:研究生   科研能力   创新能力   培养  

篇7:研究生经济学学科科研能力研究论文

研究生经济学学科科研能力研究论文

准确把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情况不但是评估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优化培养政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因此,利用技术手段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是教育部门和研究者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采取现状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山东省经济学学科研究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对相关院系研究生主管人员访谈及对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结论分析,力求客观呈现山东省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结论为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培养政策的调整制定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份详实的数据资料。本文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入手,系统总结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分析的基本经验,为本研究提供方法指导;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给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印象;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部分,以详实数据和详细分析具体呈现山东省经济学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印证第二部分的基本判断;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建议,对研究中反映的问题做出总结,并基于山东省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科研评价在国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美国最早于上世纪初既已开展教育鉴定,在德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有非常多的文献对此展开研究。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对科研评价标准的研究,主要标准包括论文和著作的数量[1](80-85)、论文发表期刊的质量[2](389-402)、发表论文的页码[3](894-906)等;二是对科研能力和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这些因素包括导师科研指导[4](227-239)[5](451-476)、性别差异[6](319-335)、论文写作训练[7](53-67)、经费投入和研究经历[8](17-31)等;三是对科研能力和素质提升经验的研究。[9]这些成果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的全方位理解,促成本文研究内容的合理化和系统化。在国内,自以来研究生科研能力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生相关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既有文献按照其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定义及其构成要素的研究,认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由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项能力组成。[10](58)[11](47)[12][1692][13](26)[14](8)[15](101)第二类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评价与现状的揭示,指出了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不高的几点表现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分较低等。[16](21)[17](38)第三类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主要受导师、课程学习、研究经历、科研条件甚至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18](20)[19](6)[20](148)[21](120)[22](47)[23](114-118)第四类是对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方法与手段的探讨,主要包括加强课程教学[24](89)[25](5)、方法论训练和批评思维培养[26](124-127)、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27](41)、加强实验教学[28](58)、实施讨论式教学[29](97)、深度参与课题研究[30](45-52)、强化学术交流[31](15)等。第五类是对国外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经验研究。[32](125)[33](58)[34](21-33)第六类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总结,包括“阶梯式”模式[35](471)、“五位一体”模式[36](77)、“三位一体”模式[37](27)等。此外,一些官方和非官方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报告中也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做了客观呈现,如《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质量调查报告》、《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质量调查报告》、《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报告》等,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编撰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也于出版,华中科技大学的周光礼教授年出版了《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文献梳理可见,改革开放30余年来,国内对研究生科研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众多,这些文献在研究取向上,多为理论思辨的定性研究;在研究内容上,集中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道德、学位论文的相关内容等方面;在研究结论上,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38](126-127)虽然也有部分针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实证研究,但成果数量较少,且以单一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样本的分析为主,难以避免不同性质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对比上可比性差的问题。也有少数成果与本文研究方法类似[39](117),但采取了与本文不同的指标,其数据量也大大低于本文。本文基于对山东省19个培养单位经济学学科研究生10年间共6000余篇文献的分析和对9名研究生事务主管人员的访谈,结合347份调查问卷的结论,综合研究山东省经济学学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力求准确了解山东省经济学学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

二、山东省经济学学科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

与高等教育较强的省市如北京市、陕西省等相比,山东省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及其授权学科专业点数量少,研究生培养规模小。截止209月,山东省共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1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6个,其中高校32所,科研机构4处。《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山东省研究生毕业2.26万人,招生2.64万人,在学研究生7.30万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人数为3.02万人。山东省经济总量与人口在全国均排第2位、第3位,但现有博士、硕士单位数量仅列全国第10位和第8位,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数量排全国第9位;每万人口在校研究生全国为8.44人,其中博士生1.59人,而山东省仅分别为4.5人、0.62人。[40]就经济学学科来看,山东省高校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也不乐观。艾瑞深中国校的友会网年10月底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41]显示,2014年中国各门类大学研究生一级学科排行榜经济学学科第一名至第五名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与人大并列第一)、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山东省排名最好的山东大学排名为第17位。在2014中国大学经济学研究生一级学科排行榜前50强中,山东省只有山东大学、青岛大学两所高校进入,青岛大学为第50名,山东大学也只排在第17名。在经济学3星级以上研究生一级学科排名榜中,山东省只有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6所高校进入,且大部分为3星级,只有山东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被评为4星级。而经济发展水平与山东省相当的几个省份如江苏省和浙江省均有8所高校进入,在级别上也比山东省的平均水平要高。山东省经济学学科研究生的就业面也比较狭窄,局限于高等院校、金融系统和行政事业单位等几个领域。以山东省目前招生规模最大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为例,统计数据显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级共126名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按照行政事业单位、高校、金融机构、升学、企业和其他分类来统计,其就业去向占比分别为10.24%、33.07%、20.47%、7.87%、7.87%和20.47%;级共113名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占比分别为:8.85%、3.54%、40.71%、11.5%、27.43和7.96%。可以看出,高校和金融机构一直是研究生们就业的热门去向,近年来选择到企业去的研究生人数正在增加。

三、山东省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

(一)样本选取

1.样本单位确定。在山东省36所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选取其中有经济学学科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19所高校进行统计,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因没有经济学学科专业的学位点而被排除,山东省委党校因不属于高等院校系列也排除在外,山东工商学院因年才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统计的数据较少也不列入统计,而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后纳入统计。有些高校经济学科相关院系不止一个,如山东大学就有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两个经济学科院系,为便于统计比较,本文只选取其中一个院系进行统计。2.数据采集。从既有研究成果和研究生培养实践来看,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指标有很多,但最为客观、说服力最强的指标还是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而且,相对于其它指标,公开发表学术成果的可得性较好,其发表成果的质量也易于辨识,刊载成果的期刊水平也容易比较,因此以此来衡量分析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技术上最为可行。在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实践中,这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做法。古继宝等[12](1692)、柳卸林等[20](148)研究者们在研究中都采取了这种做法。因此,本文也采取了通过对研究生公开发表成果的分析评价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本文统计的对象是19所高校的相关院系的研究生在1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之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统计的原则是:第一,不重复计算,有些论文存在重复发表或被二次的情况,本文不予重复计算;第二,仅统计中文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不包括外语论文;第三,仅统计期刊论文,不包括各种会议论文;第四,仅统计经济学学科相关学术论文,与经济学学科无关论文不做统计。统计的内容包括六项,分别是:第一,论文发表的刊物是否为核心期刊,核心期刊认定以该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和南京大学CSSCI收录为标准;第二,发表刊物的综合影响因子;第三,论文是否有所在院系老师挂名;第四,论文是否为课题成果;第五,如为课题成果,课题的级别为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何种级别;第六,论文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是什么。基于上述原则和内容进行统计,本文最终纳入统计范围的论文共计6291篇。研究生主管人员访谈和研究生问卷调查是本文获取数据的另一重要途径。访谈环节,共访谈7个相关学院9名研究生事务主管人员,其中,副院长3名,研究生秘书6名。问卷调查环节,共在7个学院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收率95.7%。其中,博士生46名,硕士生289名。

(二)指标设计

结合文献综述中其他研究者的经验和研究生能力评价实践中的做法,本文确定的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几个核心指标分别为: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成果的质量、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学术与应用价值以及研究生对科研项目的参与情况。科研成果的数量即研究对象独立或合作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包括学位论文,以可在知网数据库和同方数据库检索到为准。Theoharakis和Hirst[2](389-402)认为高层次学术期刊上所刊载的论文一般也具有较高的质量,因而可用所发表的期刊质量来衡量科研成果的水平。本文认可这种观点,以发表论文刊载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刊物是否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期刊或CSSCI期刊为标准衡量,但主要参考影响因子。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以研究生独立发表论文数量和独立发表论文质量为标准衡量,其中,独立发表论文指非本院教师为合作者,但包括与同学或本院系外其他教师合作成果。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其他研究和技术开发将研究生发表的成果分为五类,基于数据分析其每类成果所占比重,应用性成果多则认定其成果应用价值大。通过对研究生成果是否系课题阶段性成果的统计来考察研究生对科研项目参与情况,并通过对论文内容与所标课题是否相符做一定剔除。为有效衡量研究生科研方向的集中情况,我们定义了一个指标“科研集中度”,即某研究生在某一研究领域的成果数量占其成果总数之比,比值越高,则说明该研究生在该领域的科研集中度较高。

(三)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

1.科研成果数量稳中趋降。如上文分析,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数量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最重要的指标。而本文对山东省19所院校研究生公开发表科研成果(含导师挂名)数量的统计结果如下。结果表明,相对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来说,成果数量表明山东省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不高。我们在山东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聊城大学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72.5%的受访对象表示发表论文是为了完成培养方案中的任务要求或是为准备深造积累成果,1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发表成果是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成果要求,只有8.7%的受访者表示发表成果出于科研兴趣。结合绝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毕业有成果要求的做法和这一做法有放松趋势的现实,山东省研究生科研积极性现状堪忧。2.发表文章质量稳步提高。以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山东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分析研究生成果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变化,结果如下图。由图可见,10年来两个学院研究生成果的影响因子是稳步上升的,说明研究生所撰写成果的质量也在稳步上升,所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在逐步提高。3.校际科研能力差异显著。第一,人均成果差异明显。研究生人数剧烈变化可能导致人均成果出现较大差异,因而此处选取研究生招生人数相对波动较小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聊城大学商学院进行对比分析。由图可见,除个别年份外,两个学院人均成果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但人均成果数量差异较为明显,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平均成果数量大部分年份多于聊城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平均成果数量,2014年低于后者与本文统计数据截止至2014年10月份有关。第二,研究生成果质量差异较大。在山东省拥有硕士以上授权点的高校中,我们依据《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选取了在山东省高校中排名领先的山东大学,排名居中的济南大学和排名中后的聊城大学,基于各高校经管类相应学院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上表可以看出,山东大学的研究生科研能力明显高于济南大学和聊城大学的研究生,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发表的成果核心期刊占比的修匀平均值为58.25%,而且离散度较低。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发表的成果核心期刊占比的离散度也不算高,但其修匀平均值相比山东大学的数值有较大下降,仅为27.4%。聊城大学商学院的研究生发表成果的核心期刊占比的离散度较高,其修匀平均值虽达到了29.2%,但我们注意到,其在2008、、2013和的核心期刊数量均为零,核心期刊占比虽为100%,该年度研究生却只有一篇成果公开发表。4.独立科研能力有待提升。首先,研究生独立成果占比不高。在统计中我们发现,山东省研究生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导师挂名情况比较突出。我们选择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烟台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相应学院2013年的数据计算各校导师挂名成果占该校研究生成果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可以发现,各学校对应的占比分别达到38%、72%、68%、67%、67%、79%和83%,无论是“211”高校还是普通高校,导师挂名成果占比均处于高位。而且,从数据可以发现,学校排名与导师成果挂名之间存在负向波动关系,即学校排名越靠前,导师挂名现象趋于减弱。这一现象在我们的问卷调研中也得到了验证,在受访的7校共127名研究生中,认为导师挂名有利于成果发表的平均占比达92.6%,同时,我们杨宏力等:山东省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实证研究———以经济学学科为例也注意到,如果只计算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三所“211”院校相应数据,则这一比例下降到85%。其次,研究生独立成果质量不高。研究生独立成果质量偏低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使用2013年的数据,以科研成果是否核心期刊来计算,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非导师挂名科研成果中核心期刊占比为62.9%,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占比为17%,中国石油大学经济学院占比为14%,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占比为零,聊城大学商学院占比为零。可以发现,除了山东大学等个别院校外(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博士生占比相对其他院校较高也有利于拉升其占比),绝大部分院校研究生独立科研成果的核心期刊占比极低,说明山东省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较弱。5.项目参与度不高且差异较大。本文采用了研究中的.惯常做法,将科研项目划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三级进行综合统计,并定义了一个衡量研究生成果项目参与程度的指标“项目参与度”即项目成果占成果总数比重,搜集整理了山东省19所高校相关学院2005-2014年间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数据并将项目参与度做了平均处理,结果如表所示。由数据可见,山东省研究生项目参与度总体较低,虽有个别院校数值较高,但在计算中我们发现这几所院校研究生成果的总量并不高,因而这种偏高是因为本文在此处计算时并未考虑不同院校成果数量的权重问题。6.硕士研究生科研集中度低。基于科研集中度指标,我们以山东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在209月至9月三年的时间期限内选取级的5名博士研究生和5名硕士研究生进行对比分析。公开发表成果的统计结果表明,博士研究生的科研集中度较高,A同学6篇论文中5篇为市场分割方面的;B同学3篇文章全部研究FDI问题;C同学2篇均为贸易政策方面的;D同学4篇论文中有3篇是规制经济学方面的;E同学5篇论文均系规制经济学方面的成果。而硕士论文集中度则较低,在有论文公开发表的硕士研究生中随机选择了其中5人,5人3年内共公开发表文章9篇,按学科来划分分属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4个不同学科。6篇属于经济学学科成果的论文中宏观经济方面的两篇,税收方面的1篇,新农合方面的一篇,金融方面的1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面的1篇。7.应用型科研成果少。在山东省高校排名较为靠前、排名中等和排名靠后的高校中各选一个综合类高校,统计其相应学院的研究生2014年公开发表的成果,统计结果如下各图所示。由统计结果可见,虽然各高校研究生成果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成果分类上呈现出相同的结果,即纯理论研究的成果偏多,应用型的成果不但数量较少,从其内容来看成果的理论性过强,二手数据多且提出的对策建议落地性差。这一结果在我们的问卷调研环节得到了辅证:在调研过的研究生中,83.2%的人表示自己在论文的撰写中并未进行实地调研,数据主要来源于引用其他资料;而在对策建议的提出环节90.6%的人表示未征求过问题涉及当事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只有8.5%的人表示与导师或同学讨论过该问题。

四、提升山东省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建议

如何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相关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代表性的观点有优化课程教学[24](89)[25](5)和实验教学[28](58-60)、重视方法论训练[26](124-127)、创新培养模式[37](27-31)等,在实践中,这些方法均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效果。由于本文作者曾任职研究生秘书和主管研究生事务的领导,对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较为熟悉,在工作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实践环节的缺失给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带来的问题和造成的障碍,因此,本文拟从增加研究生实践锻炼机会,提高研究生实践经验,从而有效提升科研能力的角度入手,提出如下几条建议。第一,强化研究生科研方法论掌握和阅读写作训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方法是做好科研活动的基础。而任何方法都是一种技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只在书本上学习模拟而没有实操便无法经历实操中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锻炼,因此,要将方法论学习与专业论文练笔结合起来。万事开头难,科研能力较差的研究生往往是因为练笔较少,找到问题也不知从何处入手进行论述,对于写作产生为难情绪,对于学术论文撰写无法“入门”。此外,要以“读书报告会”等形式督促研究生多读书,科研能力差的研究生除方法缺乏、练笔较少以外往往还因为读书较少而无法发现科学问题,因而没有明确研究对象。第二,建立责任双挂钩制度。一是导师考核与学生培养质量挂钩,学生考核与导师学术交流挂钩,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研究生与导师的学术沟通。研究生导师的绩效发放及研究生导师补贴数量、职称评聘等要将其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纳入考核,强化其导师责任;研究生的评价考核、评优奖励等要参考其与导师互动情况,强化研究生与导师的主动沟通合作。二是科研成果挂名责任双挂钩,导师对成果的学术不端行为负责,研究生对导师对成果的指导与参与程度负责。目前导师对于研究生科研成果学术不端行为的督导一般较为到位,但对于导师为增加成果数量而要求研究生在成果中为其挂名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应强化这方面的监督,逐步增加研究生独立科研成果在各种考核中的权重,鼓励研究生独立展开研究活动。第三,建立研究生培养资源共享制度。提倡导师兼职,缩小校际研究生培养差异。研究生导师是一个院校的资源,更是一种社会资源,研究生导师人力资本形成过程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要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就要打破就职界限,可由省级教育部门建设导师库,在优先满足导师所在机构师资需求的前提下,导师资源参考院校资源优势和发展需要全省内配置。接受兼职导师的院校向输出院校支付一定人才培养补偿金,但成本仍会低于其独立负担一位专职导师的费用。鼓励设备共享。中央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高校的各种设施对公众开放,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将这种理念贯彻到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来。科研设备坚持有偿使用原则,保证设备投资者的积极性,也保障设备得到及时维护。第四,加大社会兼职导师聘用力度。目前具有研究生招生权的高校院所也有聘用社会兼职导师的做法,但非常不规范,导师不能实际就位,更谈不上传授研究生科研技能了。据了解,当前的兼职导师基本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政府官员;第二种,企业负责人;第三种,“圈”内知名学者;第四种,其他院校的导师,还包括部分所在院校不具有相应学位授予权到拥有授予权的院校解决导师资格的。这种兼职导师聘用结构主要是聘用部门扩展社会关系、增加筹资渠道、搭建学术网络和学术裙带关系使然。根据我们对部分高校研究生秘书的调查所得数据,真正发挥导师职能,给学生授课,传授相关专业技能的兼职导师占兼职导师队伍的不足20%,甚至有兼职导师所培养的研究生抱怨,自己读研期间与导师会面不到3次。因此,应着眼于产学研实际结合,切实发挥兼职导师职能。聊城大学商学院的经验值得推广,商学院聘请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企管处处长、聊城市国资委原局长、聊城市经信委副主任等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社会人士为兼职导师并讲授企业管理、国有资产处置和投融资方面的专业知识,获得学生高度评价,认为这些老师的授课“接地气”。被聘为兼职导师的还实际指导研究生,据我们对该类型研究生的访谈和同级研究生的评价,其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应用性明显优于其他研究生。第五,完善研究生课题研究参与机制。实践表明,参与科研项目是快速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制尚不完善,导致出现研究生培养中的“老板”和“打工仔”乱象。完善研究生课题参与机制,可采取如下措施:给予学分,根据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贡献给予学分,边干边学,以操作代授课;拨付经费,研究生为项目付出了体力与脑力劳动,应有相应经费匹配;理顺成果署名问题,结合本文上述成果挂名责任双挂钩制度依据贡献确定成果署名;纳入考核,将研究生实质性参与科研项目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正式规定,纳入对导师和对研究生的考核,在培养方案中予以明确。第六,加大社会助研资源投入。鼓励社会机构包括高校自身建立各种类型公益奖学金,用于支持研究生的科研活动。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我们的调研显示,有87%的研究生表示自己的科研计划无法获得相应经费支持。经验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推动研究活动开展具有重要作用。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科斯正是利用其申请到的卡塞尔奖学金到美国游学,考察工厂,旁听奈特等人的课程,深受启发,催生了他的传世名作《企业的性质》。我国当前也有些企业在某些高校设立各种奖学金,但资助科研活动尤其是资助学生科研活动的甚少。应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引导,教育部门和财税部门联合对于进行此类活动的企业给予各种优惠,政府机构也可以学习西方相关做法,设立更多的政府背景的科研资助基金。第七,倡导实训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经验表明,实践锻炼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将研究活动与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也是科研活动的价值所在,也有利于研究生就业后与社会“无缝对接”。我们在山东省聊城市就是否愿意接受研究生协助进行研究活动调研了鲁西化工、东阿阿胶、时风集团、泉林集团、中国工商银行聊城市支行、浦发银行聊城市支行等8家化工、制药、造纸和金融企业,对于机械电子、财会、经管类研究生受访企业均表示愿意接受,希望可在6个月至1年的时间内协助进行产品研发、市场调研、发展规划和行业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因此,应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单纯强调在校培养,也要通过在企事业单位设立实训基地等形式鼓励研究生到社会机构进行实践学习,并给予相应学分。

篇8:中医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中医药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其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从而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源头性和开拓型创新,进而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1-2]。研究生本身面临激烈的竞争,也需要不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放在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地位。

1招生模式的突破

我国现有的中医药研究生选拔有些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统一的入学考试,测试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虽然有复试影响,但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也出现了一大批对科学研究不感兴趣,仅为了一纸文凭叩开就业大门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队伍,这些原因造成了目前研究生在校期间,很难取得创新性成果。各高校应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改进研究生复试工作方案,完善复试标准。在面试过程中除了考察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外,还要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相关情况的关注程度等进行考察。通过全方位的考核,筛选出那些基本功扎实,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2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大多数中医药类院校还是单项灌输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思维的余地,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研究生管理部门要树立创新意识的课程观,课程应该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课程总体规划上,加强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比重,优化培养过程,倡导个性培养。授课方式上,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开展以提出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改善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创造能力。

3构建创新型导师队伍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是导师和研究生,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导师队伍的水平所决定。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高校为了适应迅速扩大的研究生招录规模,降低了导师的评定标准,使一些不具备导师资格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从而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一流的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3]。学校应严格遴选导师,以思想道德水平较高、学术上造诣较深、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教师为主,采取动态调整机制,淘汰缺少责任心、知识结构严重老化、长期没有科研项目的导师;加强导师培训、交流,让资历丰富的导师对资历较浅的导师进行指导,鼓励导师参加国际型学术交流;建立、完善导师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师的潜能。

4加强学术交流

目前,我国中医药类院校与一些综合性大学比起来相对封闭,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交流合作较少,再加上部分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观念淡薄,导致科研前沿信息获取出现问题。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和思路,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专家专题讲座和不同专业研究生之间学术交流,改善研究生的思维方法,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5重视研究生培养平台建设

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在保障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建立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大力加强科研实验平台建设,解决研究生培养的硬件问题;加强实验室管理,整合各学科的科研优势,建立综合科研创新平台,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思想开辟场所,通过各种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来推动研究生培养。总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4]。中医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受多因素复杂交错影响的,我们要在实际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找准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特点,秉承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中医药高等教育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张秋根,颜流水,陈素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19):96-98.

[2]宋晓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6):182-183.

[3]范耿,常军武,周增桓.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6):408-409.

[4]江晓玲,李建栋,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原因之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15(1):56-57.

篇9: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初探论文

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初探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此,我们在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带领学生参与机器人研究活动。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在就业、考研等方面具备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教学改革科研能力综合素质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人才市场也在悄然变化。对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采用课堂机械式教学方法所培养的大学生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1][2][3]。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科研素质严重滞后[4]。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是工科院校目前的当务之急[5]。

二、实践

机器人项目趣味性强,它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数学等多个学科。在学生中开展机器人研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的重要意义。自以来,内蒙古民族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引导部分大学生开展了科技创新试点活动。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毕业后的学生社会竞争力占有绝对优势。

1、招募人员

开始阶段为学生做科技讲座,介绍各种机器人比赛情况和机器人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动员学生进入机器人研究所参加机器人研究活动。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招募人员。学生进入研究所后,首先进行入所教育。教育学生先做人,后做事。要有团队意识,学会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共享。前期阶段将以上内容作为纪律对学生进行约束,后期阶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经过一届一届学生的传承,使之成为学生科研团队的优良作风。

2、学习

由教导教师为入所的学生布置入门理论学习任务,指导教师为学生指定参考资料,采取自学为主的方式,然后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布置实践任务,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简单机器人,使之实现一定功能。合格后进入下一个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

3、提高

学生具备一定基础后,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由指导教师指明研究方向,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指导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对比、优选,经完善后确定实施方案。在指导教师带领下由学生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经过一个循环的实践,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不再停留在书本上,不再理想化,对问题的考虑更贴近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使所学知识有的放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许多学生对机器人研究活动经历了由兴趣到志趣再到志向的过程。甚至一些学生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后,学生们会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将学习过程和所积累的知识再传授给新来的学生,使新来的学生少走弯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先来的同学。站在巨人肩膀上走路,使学生科研团队的知识水平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4、交流

学生进入研究所后,采取汇报会、讨论会、互相请教,互相指导等方式不定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新进来的学生指定专人指导,在学生科研团队中不允许搞技术封闭。

通过交流建立了学生间的感情,培养了团队意识。通过共同做事学会了合作,增强了协作能力。实现了知识共享、信息共享和高、低年级之间的融合。 由于机器人研究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宽,学生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机器人知识进行全面研究。将学生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其中包括机构组、单片机组、电子电路组和上位机编程组。这样便于每个组在各自的领域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同时还不定期进行组间交流,使得各组的学生对其他各组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各组间的团结协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对专业知识的'影响

通过作项目,学生对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了解了国内和国际的发展水平,在研究项目时能站在更高的位置考虑问题。把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同实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为了满足科研的需要,学生提前自学了应开设的或没有开设的专业课程。学生带着问有目地题学习,效率高、效果好。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掌握更加扎实。同时学会了学习方法,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效果

自以来,学生参与的作品参加了“挑战杯”竞赛,荣获学校和自治区级多项奖励,获国家级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通过比赛获奖,学生们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团队意识。学会了团结协作,对于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为他们未来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参加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发明热情,近三年来,参与研究活动的学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5项。

目前,参与机器人研究活动的学生已毕业36人,在就业时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能力优势。一些用人单位招收“211工程”大学的毕业生,而我们学校不是“211工程”大学,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仍能以其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被用人单位所青睐。如国机集团、徐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都有我们的毕业生在担负着重要角色。另外还有三名学生远赴日本深造。

由于研究所培养的学生的优秀表现,在学校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机器人研究已成为许多在校学生向往的“圣地”。进入研究所的学生正在逐年增加。

四、总结

五年多来的实践证明,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都具有积极作用。尽管培养成本略有提高,但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可以有效克服“高分低能”的现象。对于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实践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提高,人员的管理制度和研究工作的规范化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带领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扩充了科研团队,增强了课题组的研究能力。从而加快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度。师生合作实现了“双赢”。

带领部分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了示范作用,为进一步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锁义,李容,潘乔丹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高教论坛》[J](2)22-24

[2]向延平.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现状、问题与培养《高教论坛》[J]2011(1)55-57

[3]杨学海,杜春燕.学习兴趣培养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关系思考《教育教学论坛》[J]2011(9)106-107

[4]陈新景,何俊华.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1(3)79-81

[5]张志刚,殷科生.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当代教育论坛》[J]2011(1)48-49

篇10: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评语

(1)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虚心学习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认真听课、讲课,达到规定的.时数,写出较高水平的教案。

(2)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承担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分析教材、备课、讲授、批改作业、辅导答疑、评课等教学环节。

(3)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讲究教学方法、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5)积极主动地完成学校和指导教师交办的各教学工作任务。

篇11: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评语

1、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工作表现高度热忱,讲解巨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收放自如,优秀稳健。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2、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掌握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试教认真,虚心好学,积极参加听课、评课,及时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

3、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听课认真,备课仔细,能够积极查阅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试讲勤奋,授课大方,表达流利,教态自然,能较熟练地运用现有教学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思考。课堂民主又不失纪律性,深受学生喜爱。该生已具备一名合格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

4、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备课认真努力;在教师指导下能按时写出完整、周密、质量好的教案。试讲效果较好。

5、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备课目的明确,对教材掌握熟练,能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贯彻教学原则和运用教学方法;讲课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教学态度自然,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准确,板书规范,无错别字,实验操作正确、熟练;组织教学能力较强,教学效果好。

6、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刻苦钻研,虚心请教,积极施行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协助指导老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贴近学生,深受学生喜爱。尤为可贵的是能够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化学学习新方法,表现优异,成绩斐然。

篇12: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探讨了当代医学院校中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并介绍了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主要在于科研实践,这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素质和完善医学生的职业规划都是有正面作用的。

本文还就如何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在校方政策、师资队伍建设和医学生教育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习培养;科研能力

一、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医学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要走上工作岗位的临床医学生,应该在学习期间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现代科学分支对经典医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新兴学科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工程、纳米靶向载药和缓释、人造医用材料等等。

这些新兴学科甚至颠覆了经典医学对疾病的传统认识。

而经典医学院教育远没有对这些新兴学科产生必要的重视。

很多新药、新技术、新设备都是国外已经发展成熟并注册了专利,才被国内引进。

为此,我国的医疗界付出了重大的经济代价。

其次,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也远大于古代。

在新的环境下,很多新的疾病被引入并被发现,给经典医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例如SARS的爆发,还有最近韩国MERS的爆发,给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如果我们的临床医学教学只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停步不前,而没有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那么这对应对现代社会变化是远远不够的。

再次我国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宝库――传统中医和中药理论。

很多中医和中药手段已经被国外著名医药公司和大型医学研究机构挖掘,并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

比如青蒿素、人参皂苷和姜黄素等等,都被国外开发新药和注册专利。

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上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努力。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标准也日渐提高。

临床医学应届生除了要掌握书本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样才能在毕业求职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为将来更高层次的深造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科研条件、学术气氛、创新思维是对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的。

而且国外一系列著名成功大学也证明,产、学、研合作是促进大学成功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1]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笔者在指导心血管外科研究生科研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看法,特进行小结。

二、我国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的经典医学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无可非议的作用。

近来,我国普通高校医学专业持续扩招。

我国普通高校医学专业招生数在突破10万,而在达到53万。

来,医学专业毕业生数已达到300万以上。

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我国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已达到246.6万人。[2]

但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经典医学教育却暴露出它和21世纪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弊端。

在教学中偏重传授知识,强调书本理论的考核,而忽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科研能力偏弱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学生得不到科研经历的锻炼,同时又会带来科技文献调研能力和外文文献阅读能力的缺失,最终使得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在世界上竞争能力不行。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现在医学院校侧重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而对教师科研精神和能力不重视。

这使得教师不会去发展自身的科研项目管理能力和基金写作能力,从而使整个师资队伍也无法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科研条件有限,无法给医学生提供理想的科研环境,也无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医学院整体科研氛围不够浓厚,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淡泊。

三、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加强科研领导。

医学院校要把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当前学校的一项常态工作抓紧落实。

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科研的投入力度和奖励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

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动机。

第二,需要积极建立本科生实习制度。

国外各大高校基本都有本科生实习轮转制度,实习期纳入本科课时,实习评价纳入学分统计。

国外本科生在实习期基本都能按自己兴趣选择进高校实验室、研究所,或者大公司研发部门实习。

第三,学校也应该建立专门的部门统筹、落实和考核学生的科研实习活动。

2.加强科研训练。

医学院校可适当引进一些基础科研领域的教师。

基础科研领域青年教师接受过系统培训,可以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科研训练,包括文献检索、课题设计、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等。

第二,基础科研领域的教师也能够开设文献阅读课和专业外语课。

第三,学校也可以开设基础科研实验课,规范医学生的实验记录写作,确保实验数据有据可循。

第四,学校还要重视校际甚至国际间学术交流,做到“引进来,走出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方可以抓住一切机会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国内演讲,并介绍最新科研进展或者国外先进实验室的情况。

学生在打开眼界的情况下,一定会对继续科研深造感兴趣。

如果本科生愿意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校方可以考虑给予适当补助。

3.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对于学生具有极大的道德、人格和精神感染力。

教师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应以科研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教师勤劳刻苦顽强拼搏的品质、对科学研究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不唯书本大胆设想的精神等等,都为学生建立深刻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4.建立实习机制。

国外著名医学高校无一不有成熟的本科生科研实习机制,本科生实习时间纳入学时统计,本科生实习成果也纳入学习成绩考核。

这使得本科生很早就发展科研兴趣,拥有毕业后的奋斗目标。

我国医学院校也应当建立类似机制,每学年都设立实习期。

这会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早早地对科研产生兴趣,丰富他们本科学习经历,也开拓他们的知识面和眼界。

5.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

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地提出发表科研成果的要求,但有些显得急功近利,与实际不切合。

高校应当鼓励教师和学生确立长期发展的可持续科研目标,而不是仅以发表论文来衡量。

学生的个人兴趣各异,有些偏重临床,有些偏重基础科研。

学校对学生的不同科研兴趣方向都应该重视。

如果学生有自己的创新想法或项目,学校更应该鼓励和支持。

这是因为由于没有以往学术背景的束缚,本科生思维活跃,是最具创新能力的群体。

很多国外知名公司最初都是从本科时代的一个新颖想法开始萌芽、创业并发展壮大的。

四、科研对培养医学生的意义

科研是一个开创性的探索活动,特别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科学研究过程中,综合性较强,涉及学科门类多,在这一复杂的认识过程中,需要系统理性地建立自我科学观。

另外,在科研过程中学生必须坚持不懈才能将课题继续研究下去,这一点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研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教科书式的灌输过程,而需要学生将科学实践和自我领悟相结合,培养其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的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在医学生的今后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3]医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目的是给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思维十分活跃敏捷而又企盼能力发展、自我完善的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能力、发展自我的空间,使他们积极参与和认真实践。

同时科研实践又使得医学生能够验证书本知识,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所以医学生的科研实践结果必然是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4]

其次,科研实践能大大开拓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高校实验室、研究所或者公司研发部门的实习,能够让学生体会不同工作环境的目的和要求,能够让学生确立将来的奋斗方向。

在科研实践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将不再迷茫,毕业后能有更好的职业规划。

再次,现代科研水平日新月异,为了赶上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当代中国基础医学研究仍然急需大量人才。

“不是为了研究生学位而读研究生”,这种观点才是医学生应有的学习观。

而持有这种学习观的研究生才能真正成为科研人才。

总之,如何将教学与科研真正结合起来,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医学生的学习有益,而且对其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梁瑛琦,金可可,宋张娟.科研能力系统性培养在医学本科生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5-6.

[2]侯建民,董哲,王维民,柯杨.重新审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扩招问题[J].人才杂志,,(7):09.

[3]李伟兰.论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基本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5):44.

[4]黄一虹,王志荣,董晨,等.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调研及对策[J].检验医学教育,,14(3):1.

篇13: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程度由大到小排在前5项的能力依次为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1]有学者认为,科研能力只是研究生能力的一种,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是并列的关系。[2]笔者认为,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法学研究生从事研究法学的科研活动,完成科研任务所需能力的总称。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法科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我国法学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中的主要问题

1.1 针对学生进行的知识补足有偏差。 法学研究生的知识补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知识补足,导师起辅助作用。一是无差别的知识补足,即导师根据被学生的整体情况对被其进行统一的知识补足。

就前者而言,导师的辅助作用发挥的不充分。受自我认知能力和学术视野的限制,学生很难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是否能支撑自己进行环境法研究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需要导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如导师忽视这点,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无准确的认识,就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就后者而言,对学生进行无差别的知识补足主要是通过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和讲授方式实现的。目前,法学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趋同化”和“单一化”的问题非常突出。这种情况既不利于结合地域差异,形成学术研究高地;又不利于集中专业优势,形成特色培养。单一化的课程设置也不利于学生获取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而影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

1.2 在向学生传授科研方法的方式与技巧上存在缺失。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法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如此。各个导师所掌握的研究方法有区别,其所习惯运用的研究方法也有差异。作为被培养者的研究生本可以通过比较和相互借鉴,从而了解和学习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但基于师门之别,作为被培养者的研究生往往很难从其他导师处学习研究方法。同时,由于各个师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各师门间的研究生往往很难通过有效的交流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

1.3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学术创新上存在不足。 就创新条件的提供而言。创新需要一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创新的内部条件主要是学生是否有广泛的知识基础,敏锐的学术嗅觉和用于尝试的勇气和胆识。创新的外部条件则主要指作为主要培养者的导师能提供的便利条件。具体包括给予学生一定的学术空间,为学生的学术创新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为学生学术创新成果的发表提供帮助,为学生进行学术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扶持等等。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导师给学生的学术空间有限;为学生的学术创新成果的发表提供的帮助不足;提供的物质扶持力度不够。就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而言。扮演培养者角色的学校、学院、老师和导师应该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创新。此外,各个培养者制定的激励机制应有所侧重。例如,学校应在毕业答辩的条件上有针对性的规定,学院应侧重于从精神层面对学术创新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其他老师应在课程考察上予以激励,导师应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

篇14: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2.1 矫正培养理念

2.1.1 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对各个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每个人的科研能力基础不同,这就要求培养者能正确认识各个被培养者的特质,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培养其科研能力。建议在研究生入学之初,作为主要培养者的导师应要求每个学生提交一份自我总结和成才规划,以帮助导师了解每个研究生的情况,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包括科研能力培养在内的培养方案。

2.1.2 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研究生攻读学位的时间有限,其个人精力与学术志趣也不同,应针对其特质,选定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避免研究范围宽泛的问题。

2.1.3 要树立普遍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培养理念。既注重采用普适性的`方法培养研究生整体的科研能力,又结合各个被培养者的发展潜质和其成才规划,采用特定的培养方法,从而培养出有学术发展潜质,能为法学研究做出一定贡献的研究生。

2.2 调整培养方式。 一方面,调整设置的课程结构,开设跨学科的课程。笔者建议,在研究生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中,应适当加入相关学科中与法学研究有密切关联的课程,以此确保被培养者能获得相对统一的知识补足。

另一方面,创新培养方式,推行“导师组”模式。“导师组”模式是指通过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为每个研究生确定一名“主导师”,然后针对其自身情况再配备若干名“副导师”,以主导师为主,副导师为辅共同对研究生进行培养。这种方式将有利于被培养者吸取各家所长,也有利于克服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师门有别”的弊端,增进交流,尽快地提升其科研能力。此外,笔者建议在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三年计划中,设置一个实践环节,而且对实践的内容和方向有所限制。

2.3 调适培养技巧

2.3.1 调整授课方式,发挥被培养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应打破“教”与“学”之间存在的隔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确保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授课,导师用很短的时间对课程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讲授,然后列出了若干个研究方向供学生选择以进行专题研究。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定方向后在课后进行准备,并以该方向为专题在课堂上进行宣讲。然后,其他同学再就其宣讲进行提问和交流。最后,由导师进行点评,指导其就特定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3.2 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组织形式上要讲求技巧。笔者建议导师应将其所带的研究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和科研小组。小组成员的分配上要讲求知识背景、年级、所攻读的学位和性别的搭配。导师负责在宏观上对各小组进行指导,给予各小组一定的自我管理的空间。同时,可以在师门内部设置内部课题,由各小组通过模拟课题招标的方式进行投标,以此为契机提升被培养者的科研能力。

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浅谈科研教育论文作用的特点

科研论文的评价范文

科研训练报告范文

硕士导师推荐信范文

学院科研工作总结报告

博士个人培养计划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类理科硕士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科研工作总结报告

浅谈儿科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谈儿科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儿科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集锦14篇)】相关文章:

科学课老师教育科研工作总结2023-02-18

教学研究型论文2024-02-05

学校教科室第一学期工作计划2022-08-28

科研自我鉴定2022-05-06

教科室第一学期教科研和教师教育工作计划2022-05-04

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2023-06-08

硕士生导师对硕士生的评语2022-09-18

科研 范文2022-05-19

教师个人教育科研工作总结2022-06-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科研培训工作总结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