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时间:2023-07-01 08:17:02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共16篇)由网友“愚人阿瞒”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篇1: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级(四年级)本科生。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识、团队合作、交流沟通能力、伦理学、医学法律、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等。在开班仪式结束后随即对参加开班仪式的所有学生采用实名制进行调查,填完之后立即收回问卷。

1.3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1将问卷结果录入计算机,所有数据用Excel和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平为α=0.05。在数据录入计算机的过程中,采用准备双录入实时校验功能,以保证数据录入中的质量。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一位数据统计员重复两次核查分析结果,出现差异及时进行核对解决。

2调查结果

总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7份,其中有一份问卷最后三个客观题没有填写,认为无效,故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为92%。填写问卷的46名同学中,男生6名(13.04%),女生40名(86.96%),平均年龄21.66±0.98(岁)。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36名(78.26%),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10名(21.74%)。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仅有6.52%(3名)的学生经常了解一些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知识,绝大部分(38名,82,61%)的学生认为临床实践机会少是阻碍提高临床技能的主要障碍,接近一半(21名,45.65%)的学生能够顺利的与老师交流沟通,但是仅有10.87%(5名)的同学认为能够顺利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仅有4.26%(2名)和2.17%(1名)的学生经常了解一些医学伦理学和医疗法律方面的知识。绝大部分(41名,89.13%)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超过一半(26名,56.52%)的.学生认为目前医生的医德医风整体较好。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和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技,而且要求医生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即丰富的人文、法律、伦理等方面的素养和沟通能力等。此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普遍较低,学生的知识面窄,不论是交流和沟通能力还是伦理道德、医疗法律方面的知识,都亟待加强和提高。造成目前这种情况有多重原因,不论从学生自身还是到目前的整个医学教育模式,都有很大的弊端。首先,医学生课程安排不合理,很多学校只注重临床医学知识的教育和临床技能的培训,忽视了职业素质对医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性;课程讲授方式落后,导致无法提高学生兴趣,例如本次调查的学生中4.26%的学生经常了解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但是有研究调查显示有81%的学生认为《医学伦理学》作用不大[5],造成这种情况的与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有关。其次,相比较其他的专业的学生,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多,从基础医学课程一直到临床医学课程都要学习,所有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致使很多学生只关注与自己学习有关的事情,而不了解其他知识。法制教育是医学生健康成长和以后顺利发展的必要,也是缓解医患关系,解决医疗纠纷的必要手段。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2.17%的学生经常了解一些医疗法律方面的知识,21.74%的学生从来没有了解过医学法律方面的知识。目前医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在中国的医学院校,医学法律方面的师资力量匮乏,并且很少有专业的研究医学法律方面的老师,这是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基于调查得出的结论,我们对以后的培训提出以下建议:(1)改革课程设置模式,提高人文素质和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3)改革授课方式,充分发挥课外活动、临床实习以及暑期社会实践在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4)制定合理的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标准和评价体系。综上所述,参加本次培训的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并且要加大对目前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共同促进我国医学生和医疗卫生的健康发展。

篇2:新形势下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能力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已经转移到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的不同分支、不同层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内容和培养途径不同。医学高等教育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创新型医学科技人才正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关于创新人才的内涵,有学者[1]将其定义为“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是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但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工作,要求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正确分析各种矛盾的科学思维和善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过程正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孕育和提升的过程。

1 医学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

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不只看他占有医学知识的多寡,更应看他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医学人才的标准是医德高尚、知识渊博、医技精湛,且具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民族强盛的需要。不论是医院还是企业,用人单位需要的员工不再是只会背书、只讲理论的员工,而是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能够对单位的管理、制度、专业技术等方面做出创新成果的员工。因此,医学高等院校应当提高产品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2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医学创新人才的基础

科研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2]。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高等院校基础学科的科研工作,从性质上说,它是学科前沿的研讨,试生产和创新属于知识创新,其基本形式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3]。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应当界定为学科前沿的知识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是其他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本科阶段实施知识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衍生出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研究生教育提供先行准备。另一方面,本科生的年龄小,早期开发创新能力,将使全民族创新能力最活跃的年龄段提前,对国家、民族有着难以估量的'潜在利益。因此,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今后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

3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性和探索性的专业学习

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传统的做法重视了医学高等院校作为“传授知识基地”的作用,忽视了它同时又是“知识生产基地”。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让学生了解、学习、体验新知识的生产过程;而高校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生产”的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可使高校的“知识生产基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本科阶段进行科研能力培养,于社会、学生、学校均有利,是一项多赢策略。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不但可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联结与整合,坚固学生专业基础。通过学生科研小组的共同协作与积极探索,培养了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及团结协作为主要特征的科研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学会用科学、严谨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学生通过课题设计、文献查找、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实践,不但对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感性认识,而且通过接触使用高、尖、新的实验仪器设备,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

4 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科研促进教学

被称为“本科生导师”的课题指导老师,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才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指导学生科研。这要求他们不但要爱护和关心学生,更要具备组织调控、信息转换、交流引导和课题研究等综合协调能力,才能以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传授,才能把学科前沿较先进的知识和问题带给学生。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教学相长”的内在联系,他们既是指导老师,又是科研活动的受益者,在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也为今后开阔科研思路打下基础[4]。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的过渡时期,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当务之急。

本科生科研活动,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篇3:新形势下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

要提升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就必须从本科生抓起。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的重视。为进一步推广该项活动,结合我校的工作情况和切身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5.1 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培养工作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持久有序的培养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与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如由科研处和学工处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本科生导师”资格认证,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每年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学生科研课题进行资助,营造科研氛围;成立学生科研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科研项目评审委员会;各二级学院设立学生科研指导小组;制定“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奖励条例等具体措施。

5.2 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相对松散的教学模式,难免有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在立项后重视不够、投入的时间不够,以致于课题不能及时完成或敷衍了事。这就有必要挑选一批有学术造诣、作风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这些学生的指导教师,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但要使学生们受到正规的科研训练,还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扎实求实的作风,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们今后从事科研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科研能力培养的对象主要为大三学生 临床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科研能力集中训练的时间安排在第5~7学期最为合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虽然热情很高,但是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接受我们的培养方案;大四的学生,已进入临床课学习,经常到医院见习,早出晚归,基本没有时间及精力顾及课外科研;大五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离校,更不可能参与课外科研。我们将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后半学期或第6学期初启动,并持续至第7 学期。这段时间,学生已完成大部分基础理论课学习,开始进入临床课学习,也已完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科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已经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科研工作。

5.4 学生科研实践前要开展科研培训 于第5学期开学初,对大三学生开展科研培训,如请学术造诣高,有丰富科研经验并取得重大成绩的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概念和注意事项”、“医学科研的基本程序”、“医学科研选题与设计”、“医学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及参加教师的课题开题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培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查阅文献、选题、书写课题申请书上报相关学生科研管理部门,获立项资助后召开开题报告会,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进行科学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及撰写研究论文,并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最后将课题实施的原始记录、发表的科研论文整理,形成结题报告上报相关学生科研管理部门存档。

5.5 拓宽经费来源,加大培养力度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了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但同样都面临着“僧多粥少”的问题,因此,要想加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力度,还需积极拓宽科研经费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先选导师,再选课题”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这一方法将学生和导师的课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但解决了学生科研的经费,也减轻了导师的工作负担。

5.6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科研热情 对学生科研进行考核,项目合格的,给老师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学生则获得相应的学分,成绩突出的可以申报科研成果奖;在物质上,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论文的奖励投入,鼓励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

5.7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培养效益 由于当前各高等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可向本科生科研实践全面开放的各种资源通常是有限的。为此,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要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让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的效益。

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确实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决非一朝一夕或者是一两项改革的推进所能完成的,我们应采取多渠道、多手段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肖川.纵览中外探索大学创新教育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7(2):105-107.

[2] 虞立红,王静爱.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3):24-28.

[3] 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6(8):62-65.

[4] 王卫,胡震襄,丁金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1-2.

篇4: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发展研究型医科大学教育事业的关键。本文针对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特点,探讨通过教学实践将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理论及实验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性实验活动,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使学生尽早尽多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设立本科生科研扶持项目并建立健全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坚持本科生毕业论文带教与答辩等措施,培养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现代髙等医学教育强调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素质能力的培养。走在学科前列的研究型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还绝大部分局限于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因袭着传统的以传输为主的知识继承型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启发。在科技跌宕出新、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这种教学培养模式将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甚至带来一些弊端,如毕业后即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往往对学术研究工作缺乏兴趣,而更大的弊端是使医学专业人才在整个本科阶段就形成了固化思维,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医学行业中不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w。尤其对于医学检验专业而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本身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既不等同与国外“4+4”学制的检验医师培养,又略高于普通的检验技师层次,恰逢国内高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五改四”之际,检验医师到底何去何从,如何使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涯中更具竞争力,寻找到合适的人生发展方向,是当下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开展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单位,不仅要为学生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和医学检验技能做好准备,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检验医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中,检验专业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要能为临床提供充分可靠的检验结果,还要更多地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能够结合临床开展学术交流,能够利用循证医学提高医学水平和促进学科发展,成为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医学检验本科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引入一定程度的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培训,通过参与科研工作、鼓励创新实验、扶持本科生科研课题等方式调动本科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对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作为培养全军检验人才队伍的摇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不断开拓创新,笔者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出具体方案。

1.增设理论研讨课

医学检验是一门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和实验技术等多学科和多技能的交叉应用学科。由于学科领域中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理论层出不穷的产生并发展,而目前使用教材更新的相对落后,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因此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更应强调发挥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在个别章节中加入相关的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的知识讲座,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发掘和探索学科前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这种前瞻性的理论教学或特色讲座可以通过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从某一学术主题出发,或将学生在课前课下收集的理论知识、科研及临床问题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讨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文案组织、语言交流、PPT制作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接触大量的前沿知识和学术思想,初步实现科研思维的启发。理论研讨课的教学形式方面,应当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开展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通过问题式、谈论式、探索式、观摩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与学中。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从主动发出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和知识传递的引导者。教员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更要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整个教学过程要进一步加强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热烈、广泛、不拘一格的讨论式教学。理论研讨课的考核亦可通过专题报告的方式,由学生主导进行。

2.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而且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强化、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的实验教学应该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转变。

加强综合研究性实验,强调各学科间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为培养髙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将传统的医学检验实验课程从技术性的操作学习实验向综合性的应用能力培养转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项知识技能,对实验结果做出综合性分析。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培养学生对临床案例提出自己的诊断学思路,对各项试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综合应用各项检验方案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结果。

增加学生自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某一研究目标或某一临床病例出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通过文献査阅自主设计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负责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实验善后)以及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思维能力。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形成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在实验前充分理解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技能培养、科研思维创新、独立操作能力为重要核心,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比重,将理论贯穿于实践才有利于更好的反馈和掌握。创新思维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动手能力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等实验技术是从事生命医学研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此外也要注意无菌操作意识,污染防范意识等的灌输,和严谨操作习惯的培养。

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正逐渐成为各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由于招生规模的缩小,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数较少,而本专业教师中博士以上学历达95%以上,这恰好可以满足导师少带、精带学生的要求。通过师生互选,学生可以从大学二年级起,在导师的带教下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立题、文献査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科研成果的总结。在全面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地接触学科前沿、参与研究工作,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获得常规教学中所忽略的灵感与启示。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还能提高思维水平,同时也能体验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对导师资格的审査,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仅要求导师专业素质精,更要选择责任心强、学术道德高尚的教师优先担任导师;加大对导师工作的软硬件支持,如科研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实验设备等,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优秀教师挖掘本科人才;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了解科研思路、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信息学检索能力和基本的科研实验技能,但对学生主课业不应造成太大负担;学校或院系应针对本科生设立专项科研扶持项目,对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设计课题进行审査和选拔,并对优秀项目予以资助;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制定评价标准,如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或以答辩方式等评价指标,将科研培训结果计入学分。

4.坚持医学检验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检验,是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毕业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完成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临床与各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科研基本能力,毕业论文完成的好坏可以反映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在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借力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丰富资源,通过导师的带教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阅文献资料,帮助确定论文题目,指导实验设计或数据收集,正确使用相关统计学知识,合理安排好综述和论著的写作进度,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从立题、査阅、综述、实验设计到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受到一次完整的科研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挖掘学生科研潜能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从每年的实习期,即第五年开始。在为时一年的紧张临床实习中要兼顾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并为自己的本科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校本专业的这一制度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结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其分成3个阶段来实施。即准备科研阶段、科研设计与实施阶段、科研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通过一对一的毕业论文带教模式,在文献调研和综述撰写后进行开题报告,在完成相关实验和数据搜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完成相关的成果总结出版工作以及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前必须进行预答辩,根据指导教师对预答辩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组织正式答辩。正式答辩由检验系各教研室和医院检验科的高职人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时间一般为10?15min,由学生PPT介绍毕业论文后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答辩结果通过论文及现场评分得出,并最后评选出优秀论文。这一制度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无论文献检索还是统计学应用,以及课题实施中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包括答辩本身也是对学生文案组织和谈吐仪表的考核,能为其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科教育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思想、兴趣和学术态度将影响学生的一生。通过对本科阶段对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对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训练为主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其受益终身。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素质培养,在提高医学检验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未来检验医学发展要求的创新性、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5:本科生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本科生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近代生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深人研究,医学遗传学焕发出青春成为前沿学科之一。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渗透到现代医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成为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基础课程,是本科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1]。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探讨提高本科生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应从三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①更新教学观念:医学遗传学教学应向着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方式转变,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②强化专业知识:医学遗传学涵盖有医学和遗传学的相应内容,教师必须应具备相应医学和生物学知识;生物专业的教师应注重学习医学知识,可采用旁听相关医学课程,而医学专业的教师则应充实生物学知识。③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帮助其把握教材内容、掌握教学基本功和灵活运用教学语言等;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讨论和研究教学内容,发挥集体智慧力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2优化教学方法

医学遗传教学应尽可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因素,恰当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PBL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简称PBL)是在1969年由Barrow学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五个基本阶段: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和总结,不同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等环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大胆创新精神。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其教学过程注重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等因素。例如:“单基因遗传学”这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索不同类型单基因遗传病遗传特征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单基因遗传病的特征。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把教学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恰当地将教学任务分配给各组,要求学生不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然后选派代表用10~15min讲解相关内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并增进师生友谊。

3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动态性和高效性等特点;便于本科生对医学遗传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染色体不分离的发生过程”、“染色体臂间倒位联会配对形成特有的倒位环”和“罗伯逊移位的形成过程”等复杂过程可运用动画使其生动形象的展示,更于学生理解。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制作上要注重以下几点:①有利于阐述教学重难点;②可以借鉴和利用国外教材所配彩图、网站动画和兄弟院校的教学课件等资源;③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践情况合理编排课件内容。医学遗传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和生物信息学密切相关的。教师可以结合一些重要的数据库例如GenBank(国际核酸序列联合数据库)、IPI(国际蛋白质信息数据库)和BIOSINO(中国生物信息网)等来讲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介绍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便于学生理解教材相应内容,激发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学习积极性[1]。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人文情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含义相近的名词,找出彼此之间的差别,领会它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例如比较“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这三名词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遗传病虽然往往表出为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的特征,但遗传病的本质特征却是因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疾病。在人文情感的培养方面,教师可以从遗传学发展历史、遗传学重大事件和科学家生平等方面讲解,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对祖国的热爱,而获得崇高的人文精神。例如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用十年时间研究豌豆杂交,发现了遗传学上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会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总之,教师结合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素质和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的途径,推进医学遗传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篇6:浅谈幼儿教师素质及培养论文

一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要有一颗挚爱之心

任何一名优秀的教师,都需要具有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幼儿园是孩子家庭生活的延续和发展,幼儿教育是爱的职业,爱心是幼儿教师的本质属性。有爱心的教师清楚,幼儿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对孩子耐心、细心、呵护与培育并重,每日生活、活动都孕育着发展。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安全的管理每一项工作,都牵连着家家户户。

2.要有一颗求知心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知新能层出不穷,需要教师设计富有活力的生活,创造崭新的世界。倘若教师不及时更新知识,不积极谋求完善知识结构,无意识发展科学思维,还以陈旧落后的知识和方法去教育管理学生,这势必就误人子弟。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种知识更新的紧迫感,迫使自己充分利用点滴时间,利用一切机会,克服困难,勤奋刻苦钻研,使自己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在教学中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幼儿教育的前沿成就。只有如此,幼儿教师才具有永久的魅力和价值。

3.要有一颗合作之心

教师要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处理好自己与集体、与家长、与其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既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又能使教师个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需要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氛围,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渠道是在合作中拓展的。

4.要有一颗健康乐观之心

幼儿园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圈。幼儿的生存发展需要特殊的环境,需要童心和童趣。无论是真诚活泼的年轻教师,还是饱经风霜的老教师,一旦面对孩子,就需要保持或激发童心和童趣,真诚相待,欢快游戏,让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童年生活的灿烂美好。幼儿教师要对自己的潜能有乐观的估价,对教育工作的成效和事业的发展充满希望。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激励自己,承担风险,在教育教学中尽其所能,发展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充分相信自己,取得工作的成功。

5.要有一颗创新之心

勤于实践、勇于探索是幼儿教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精神的行为表现。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压力和挑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将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因此教育必须创新,急切呼唤创造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具有探索的兴趣,在工作中善于开拓创新,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的火花,并及时引导其进行思维创新;这样的教师能够在教育生涯中扬长避短、推陈出新,形成自我特色,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篇7:浅谈幼儿教师素质及培养论文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幼儿教师战斗在幼教一线,他们是教育理念的直接践行者,所以,对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师,才会实施现代的教育。所以幼儿教师应通过对中外教育理念演变的了解,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关注,来树立正确的现代化的教育观和科学的儿童观。

2.创设宽松、公平、多元化的环境,帮助幼师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美国科普作家加德纳认为:“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甚至因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为幼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使之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3.注重幼教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反思幼师的教育教学,不难发现,教师在培养学生个体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以至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幼师教育教学的内容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掌握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个教育教学环节当中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智力全方位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萌发创新意识,迅速提高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参与和合作

当代教育所致力的目标是: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学习。由于目前我国的幼儿教师基本以女性为主,独生子女在其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他们在感受、理解、调控、应用、表达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上有很多不足,这无疑会影响到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对这部分智力培养的分量应加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尽力开阔教育对象的眼界,将各种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应用于知识的传授之中,让他们学会关心国家、社会、经济生态和全球生存环境,关心他人、集体、人类及自己,关心真理、知识、学习,使其跳出个人狭隘的小圈子。同时应适当开放教育的环境,提供交往实践的机会,让教育者大胆地去实践、去锻炼,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情绪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信、独立、勇敢、有责任感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最终学会调控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篇8:医学本科生简历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照片

籍贯 ***** 民族 汉 身 高 ****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生源 统招 学 历 大学本科

专业 临床医学 实习单位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择业意向 临床医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教师,经销销售人员

英语水平国 家 英 语 四 级 CET-4

计 算 机 四川省二级

知识结构 主修及必修: 生物学、医用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眼科学、耳鼻喉学、皮肤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康复医学、影像诊断学、核医学、卫生学、流行病学、英语、计算机、法律基础、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理论、辅修及选修: 中医学、遗传学、血液流变学、医用电子学、高等数学、青年审美学、体育、形势与政策

篇9:医学本科生自荐信

尊敬的医院领导:

您好!

感谢您百忙中垂阅我的自荐书,我叫xx,是xx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四年的医学理论学习形成了我严谨的学习态度、严密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的临床实习经历更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们给我提供了许多动手实践机会,使我对临床各科室的常见病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适当的处理。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快,并且能够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使我赢得了上级医师的一致好评,增加我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信心。

在校期间,丰富的校园工作经验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形成了我沉稳果断、热忱高效的工作作风。本人与其他学生骨干成功地组织了各种校园活动,工作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本人也多次因为工作出色而赢得多项荣誉称号。这些工作经历,使我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处理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

久闻贵院医师队伍实力雄厚,对员工要求严格,但我深知这正是医学质量高的源头,同样也是我仰慕贵院的重要原因。一个管理体制合理,医生素质好的医院正是我三年苦读的向往,也正是我理想中的释放热情与施展才能的天空。我相信,进入贵院将是我开始工作生涯的无悔抉择。

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实践,我从心理和能力等方面做好了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充分准备。在众多应聘者中,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仍然很有自信。“怀赤诚以待明主,持经论以待明君”。我真诚地希望能成为贵院医疗科研队伍中的一员,我将以高尚的医德、热情的服务,倾我所能,不断学习,为贵院发展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实现“救死扶伤、恪尽职守、一生济事”的夙愿。最后,祝贵单位纳得良才,业绩蒸蒸日上!经年苦读,矢志教育,唯愿学有所成,恳请您给我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鲲鹏展翅,桃李天下,诚谢知遇之恩,我必将回报您一个前所未有的惊喜。

此致敬礼!

自荐人:xxx

xxxx年x月xx日

篇10:研究当代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研究当代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研新技术临床转化应用地加快使人类疾病的预防、诊疗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临床与科研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传统的医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 我国全日制医学生教育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教育部和卫生部于10月联合颁布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强调医学教育中科研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具备良好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的临床医生是我国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向。然而,我国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存在的问题, 多角度分析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探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一、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匮乏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为传授已有知识的机械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结合少,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淡薄。虽然部分学生具有初步的科技创新意识且积极主动参与科研实践,但由于不具备基本的科研常识,缺乏系统性科研素质培养而造成科研能力低下。因此,如何使学生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式,在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能力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高校要首先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医学生在读期间的科研培养与实践。如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置“大学生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医学生科研培养与实践的评定、审核及监督。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学生科研档案的管理等[1]。其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学校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培养有关的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医学本科生科研服务管理,如设立独立于教学学分之外的科研学分,必须修够一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建立医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经费使用及监督准则、导师的选拔制度、激励措施等,积极引导并鼓励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才能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规范化和可持续地进行。

(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

新学科、新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新型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与勇于创新的素质。然而,医学科学发展的超前性与医学教育的滞后性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我国医学院的培养模式基本为: 基础课—临床课—实习模式,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强,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遵循现代医学教育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围绕新的人才需求将传统知识理论和技能内容与结构进行分化和重组、模块化,形成医学内容紧密衔接、交叉渗透, 科研理论与实践相互反哺, 知识、素质、能力协同发展的新课程结构。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应在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找到答案,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全面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科研学生需要导师的管理与激励

由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 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课题科学研究模式。学生的培养方案受到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双重影响,学生可主动参与并协助导师完成已有科研项目,或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实施、成果整理、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但是在大学生实施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1.导师的管理。导师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引导者,导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可能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临床业务,部分导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因此,需实施“导师遴选上岗”等系列措施,由医学生科研管理部门遴选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态度端正,治学风格严谨的导师,形成“临床导师+科研导师”的导师组,公布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导师组,导师组分别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阶段开设医学科研基本方法、科研设计等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技能。导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设计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促进医学本科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连贯与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行导师考评制,通过教学督导队不定期对导师进行考评, 连续2次考评不合格导师将受到相应处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及奖励,提高导师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优秀青年教师外派进修等,提高导师科研水平。

2.学生的管理。首先,医学本科生应打破年级、专业、性别等限制,根据共同兴趣自由组建科研团队。项目组成员的年级和专业差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性格甚至性别等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实验技能不同,低年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少,但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低年级学生优越,能有效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分别吸纳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团队,以梯队式结构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所以吸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科研团队,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更能促进新颖科研思路的形成及学生科研潜力的发展。其次,部分学生科研热情不高,依赖性、投机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导师组应加强对学生的选拔,多吸收真正有科研热情的学生,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严格质控学生的科研过程,争取教学资源利用和成果形成最大化。第三,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优秀论文、成果评选,并按照相应标准给予奖励,选拔优秀学生校间互访、交换培养,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完善的科研平台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学生的科研活动中均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 在政策与科研经费方面鼓励学生申请科研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然而,由于学生基数大,学校师资、设备等因素的限制,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多但金额小, 项目内容不能系统深入开展,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有限。学校应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 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来校设立科研基金,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助力度,购置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创造更多的科技创新条件。学校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可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培训、项目申报、评审答辩、成果展示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提高师生参与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还可以设置虚拟课题竞赛,科研团体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标书,参加虚拟课题申请竞赛,学校对优秀课题给予重点培养、资金资助、表彰奖励等, 这种虚拟研发的手段可有效缓解开展创新活动师资、经费、设备不足等问题,在有限资源配置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除此之外,学校可定期邀请行业专家组织学术论坛、开展科研讲座、优秀学生科研报告会等, 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医学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创新, 而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根本。目前绝大部分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低下,因此医学院校应将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首要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培养新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更好地应对现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篇11: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课程安排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原则

创新教育的主旨是必须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当中就应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思考;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必要的知识点灌输与强化,同时也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医学实习课,它并非简单地要求学生以提高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而是要在实验中进一步感受并理解理论知识如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且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科学研究总是将目光投向新问题与新领域,或是在追求新发展、新理论和新创造中不断进步。因而,实验教学的目的还在于需促使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以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并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继之加以培养为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

二、实验教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1.综合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加强并扩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熟练的操作技能,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创新能力。以往的课程安排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依据实验指导按“方”抓“药”,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辅助验证,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用实验来验证理论,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很强,按部就班、不求甚解的依实验流程去做,并且学生往往会用理论去修改自己的实验结果。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只进行机械性的操作,更谈不上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对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潜力的发挥相当不利。因此,我们应当尝试从传统的生物学试验转向分子生物技术实验,从验证性的单个试验转向以生物大分子为中心、由多种实验技术和实验手段、多层次实验内容所组成的设计性综合实验,以此为手段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4]。

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以某类疾病相关基因为主要研究对象,将DNA重组技术中最重要的几个实验串联起来,融合成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验。该实验几乎涵盖了基因工程研究的基本实验操作,包括PCR扩增目的基因、质粒DNA的转化与制备、DNA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分析等。整个实验内容比较完整,前后衔接恰当,从而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条块分割的状况,使学生在学习实验关键性技术方面受到了系统、良好训练的同时,又能够对该实验的总体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整体的认识,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综合性实验是环环相扣的,各部分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相互关联。由于前一部分实验结果往往是后一部分实验的基础,学生都希望自己有满意的结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实验,这就需要学生针对实验目的,具体分析每一步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实验教学从简单的演示验证型试验转化为设计创造型实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前沿,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以研究性实验题目为切入点,鼓励学生积极接触并学习课题设计;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处理信息,做好实验纪录;分析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逐步地理解所从事项目的理论意义与实验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意见与设想和教师进行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拘泥于既定的方式,而是能够学会主动思考,提出新的观点,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立体化实验教学:由于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奥秘,阐述人体疾病在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变化,因而知识体系较为抽象和晦涩难懂。如果单纯采用文字和语言来进行表述,则很难讲解透彻。因此在实验课上,可以利用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教学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与实验相关的抽象原理、复杂操作技术以及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等,变得可视化与形象化,使实验过程生动而具体,从而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实验技术,对于难点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于一些教学过程中无法安排的经典操作或前沿技术,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视频演示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实验的操作流程、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样,通过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实验资源共享与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形成教学互动。在这样多方位、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中,通过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能获取更多的信息量,给学生创设真实学习意境,帮助学生得到示范性的知识。

3.启发式实验教学: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常需要时间上的等待,因此在此间隙之中,教师可对学生前次实验出现的问题开展引导性的讨论与分析。例如:在做PCR实验后,学生所得到的目的基因条带可能具有非特异性,其原因何在?他们可能一时还不能全面回答此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理论角度思考,再从实验整体操作过程考虑,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可总结得出引物设计、退火温度选择、样品污染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这一非特异性条带的产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同时在此时期,学生还能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原因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反应条件,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的方式也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与创新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尽管有些是异想天开、并不可行的。但这种课堂讨论,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既有实验手段的深入探讨,敢于挑战权威,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学生们新颖的思维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也有很强的冲击与启发作用,帮助我们摆脱既定思维的束缚,从更多、更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

三、实验报告以拓展创新能力为方向

有关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的书写对于拓展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实验报告中我们不强调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试剂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书写,也不强调学生实验结果的唯一标准性。而是要注重实验报告中的讨论与分析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讨论并分析实验中各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哪些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是否有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通过讨论与分析,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可以尝试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独立自主能力,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学会并掌握主动、独立、创造性的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设计以注重创新能力为导向

创新教育的评估体系不是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优劣,不仅要看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的教育体系只允许我们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真正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则很有必要对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往实验成绩的考核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易造成学生只重视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忽视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尝试采用期末理论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以主观题为主,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考察放在首位,尽量选择设计性、思考性、综合性强的题目,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并且考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方位的,只有通过综合分析,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才能解答考题;实验考核占总评分的30%,通过平时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总结分析来考察学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复习时不断地思考、总结和延伸知识,将学生从繁重的背记知识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有效、合理地分配时间,以便去思考实验设计、整理思路并拓宽思维;需要综合思考的考题也能够合理、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提高。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术门类,由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涌现,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创新性实验教学被公认为系一种“探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由以课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学生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转变。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便能更多、更好地培养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

篇12:医学编辑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医学编辑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阐述医学编辑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从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现代意识素质4个方面对医学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分析,以适应新时期医学期刊对编辑的`要求.

作 者:张劲 李凤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 刊 名:中国医药导报 英文刊名:CHINA MEDICAL HERALD 年,卷(期): 6(23) 分类号:G23 关键词:编辑   医学   素质   培养  

篇13: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初探论文

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初探论文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信息素质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其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的素质。从广义上看,信息素质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它包括了社会、文化和哲学等内容。信息素质可以分为工具素质、资源素质、社会结构素质、研究素质、出版和传播信息素质。

信息素养决定了一个人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创新素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人才成功的基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信息素质已成为国际型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适用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继续学习,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最便捷,最可靠的提供商,是校园网中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素质教育中心,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其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学校信息化建设给高职院校图书馆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任务。图书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来。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文献资料和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坚强后盾,在高职院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图书馆也是大学生吸取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随着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图书的信息服务内容、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其教育和信息服务功能已上升到主导地位,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和进行用户信息教育成为图书馆新的工作重点,使教育职能得到了强化。因此,在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采取更主动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

有些学生对信息缺乏需求,其求知欲往往局限在教科书上。有些学生,虽然对信息有需求,但信息能力却不强,具体体现在不能驾驭信息语言,缺乏图书馆、网络、通讯、计算机知识,不了解图书馆工作性质,不懂得检索方法,无法简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无从下手。

个别教师对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不得力,阻碍了学生信息意识的觉醒与提高,还有许多能力较差的馆员,不仅严重损害图书馆馆员的形象,而且耽误广大学生的学业。

(三)图书馆如何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可把高职院校图书馆和校园网作为重要教学实验基地,可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人力资源共同开辟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加强对信息素质的宣传,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利用图书馆的网站,宣传栏和剪报栏等工具,向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信息的特征,信息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的信息资料,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性。 营造信息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信息素质的培养上也不例外。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生频繁光顾的`地方,在图书馆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利于激发信息意识的环境可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牛增强信息意识。

图书馆必须对学生进行主动地导向,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更好的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及获取途径,使其养成利用图书馆来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新生入馆教育,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刚踏人大学的新生,对图书馆有一种新鲜感和陌生感。通过对新生的人馆教育,使他们了解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树立他们基本的图书馆观念,为他们以后更好的使用图书馆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新书推荐。通过推荐新书,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来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开展读者培训工作,我国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一直存在着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现代技术知识不足等缺点。因此,由图书馆组织大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已成为大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校图书馆网上发布文献检索网上通用指南,在图书馆网上设立BBS、留言簿、电子邮件等方式接受用户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工作人员可及时进行解答。通过改革调整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比如减少中外文检索工具书的理论教学比重,加大电子光盘数据库,中外联机检索系统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的比重。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必须加大信息宣传,营造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刺激学生的信息神经细胞,组织读书协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信息的兴趣,加大力度抓好学校图书馆建设,使学生有条件并乐意到图书馆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教师以身作则,在学生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学有榜样,信息意识自然会加强。

(四)图书馆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加强文献信息的建设,图书馆作为人文知识信息中心,激发和活化凝固在文献中的知识信息是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要加强文献信息的建设工作,必须摆脱传统的心理定势,树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新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大对馆内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要广开文献信息源,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通过订购、交换、复制等途径,收集与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需求有关的文献资料。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在文献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社会正向信息化过渡的大趋势中,图书管理员不但要传递信息,而且要生产信息。图书管理员的能力构成和知识水平直接决定着信息传递与生产的质量。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速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吸收能力、表达能力和外语能力的信息服务队伍,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篇14: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论文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之一。目前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普遍不高,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入手,探求其原因,认为采取强化教师创新引导力、构建大学生实践环境、建立大学生创新素质综合评价体系等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对高校而言,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是在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做到触类旁通,从而有所突破和超越。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创新素质已成为自己参与未来竞争的重要筹码。然而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动机,却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培养创新素质的动力,现阶段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堪忧。

1.缺乏创新的兴趣

邹韬奋说过:“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就,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对于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机敏。”一般而言大学生的资质水平大体相同,如何挖掘并体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学生对某个领域是不是有浓厚的兴趣,是不是有足够的热情,一旦产生兴趣,才能在兴趣的驱动下,持续地专心致志地尽心钻研,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但多年来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使死记硬背和循规蹈矩大行其道,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和被动的学习动机使大学生在兴趣的广度、深度及稳定性方面比较欠缺,无法调动学习极积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创新素质的养成。

2.缺乏创新所需的想象力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但伴随着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大包大揽,孩子自小就丧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从而遏制了想象力的发展。同时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家长和教师也无暇顾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好奇心,进入大学后,教师专心于科研,对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上照本宣科的多,进行互动和启发式教学的比较少,从而使大部分学生想象力继续处于匮乏状态,这是造成大学生创新素质缺失的主要原因。

3.创新毅力不足,创新行为不能持久

创新本质上是一种自觉地认识并确定目标,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多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主观能动过程,是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具体实践的支持,是一项艰苦的历程,需要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来实现,很多创新性成果的产生均是通过总结若干次失败和长期的坚持而得来的。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往往受到兴趣、情感、意志及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尚处于人生的不成熟阶段,很容易对事情产生兴趣,但兴趣又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广度和稳定性,没有长期的坚持和积淀,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缺少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对挫折、失败的承受力,这样即使有创新兴趣,也不能有创新的成果。

4.缺少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技能

创新是认识领域的扩展和认识内容的深化,思维方式是创新的基础。大学生接触的知识在不断增长,但对知识的吸收却是独立的,互不关联的,未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对各类知识加以整合利用,缺乏流畅性、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反思、综合组合、应用实践和超越,并形成新思维、新观点和新理论,致使他们形成了直线式的思维惯式,如此反而使越积越多的知识成为堵塞思维的垃圾,对事物的观察也会变得不够敏锐和深刻,缺少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性,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创新的现实。

二、造成大学生创新素质普遍不高的原因探析

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孩子自上幼儿园起,就被要求听老师话,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凡听老师话的孩子就被冠以好孩子的称号,深受老师喜爱和家长喜欢。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则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合,用着全国统编的教材,课堂讲解居多,讨论较少。而进入大学后,很多教师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既无专业前沿的介绍和引导,也无课外知识的补充和提高。正如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学者奖的第一位华裔女性获得者张瑞红所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服从式教育,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不敢讲话,总是怕说不对,这样就很难有创造性思考。”此语一针见血地道破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不高的原因,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鲜具创新素质也在情理之中。

2.大学课程结构和设置不合理且开放程度有限

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开放程度有限,课程设置过于突出“学科本位”,专业口径窄,学科知识孤立,专业适应性差,与实际需求不太接轨,学生自主选择范围小,课程内容重复和陈旧、教材更新缓慢,教师为了便于授课,同一本教材能够连续使用若干年。另外,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缺少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创新方法论等课程,如此使学生不能受到系统性、科学性的创新理论和思维的训练和熏陶;同时实践性课程严重不足,实验课程多少验证性实验,缺乏探究性实验和发现性试验,从而造成学生理论水平高而动手实践能力缺乏的现实,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启发性和引导性

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梅强中教授认为:“创新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训练学生回答问题。”现阶段大学教学师生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教学是传授和接受的关系。教师往往以权威自居,不容批评质疑的声音,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取注入式教学,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很少训练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使得学生不知在大学环境下,如何自我学习,也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挖掘自身学习上的潜力,发现自己专业上的特长,阻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无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4.大学生评价体系缺乏对创新能力的激励

现行大学生评价体系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创新能力的评价只是学生评价体系的子模块,有的甚至是一笔带过,鲜见专门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及能力评价体系。同时学生创新能力模块的评价,主要还是鼓励冒尖突出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励学生进行创新,但这种旨在选优拔尖的评价办法又不可避免地使大多数学生无缘于此,进而使创新活动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甚至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现缺失。

三、对策建议

1.改革教学课程设置,增加课程设置灵活性

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数学、计算机、英语、物理等基础学科进行差异化课程设置,让不同背景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各取所需。鼓励有能力和条件的学生接受分层教育、分类教学,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与特长教育”学分和“专业综合训练”等环节,开设专门训练和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的课程,如学科研究方法论、创造技能、智力与创造力训练等。此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尝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础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增强,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社会生产中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2.构建大学生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校应制定并完善一套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创新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如:选课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图书馆、实验室开放制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奖励制度,教师、学生创新素质评价制度等,促使创新教育在政策的指导和相应制度的规范下,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此外,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档次,构建成体系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知识竞赛、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类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增加好奇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的机会,增加交流,提高创新能力。

3.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强化教师创新引导力

建立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能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进行深层次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推动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实现师生关系的本质回归。为本科生配备学术造诣深,思想作风正派的专门导师,而导师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条件,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自主权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个案分析,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兴趣、特点,正确认真自己,合理定位;按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研究方面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引导,同时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发掘学生创新潜力,促使学生自我发现,学会观察事物和提出问题,进而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产生积极意义。

4.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

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具体评价内容,其次要明确评价主体的组成,最后要确定评价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创新能力除了悟性和能力外,还包括好奇心、兴趣、创新性思维、坚定的意志,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应不同类别科技创新活动,适应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创新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就要打破统一的评价指标和实施办法,设置具有导向性的评价因子,坚持既能保证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又能实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的普及评价原则,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融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从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创新活动的实际结果、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进而实现评价体系对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载着大众对创新人才的渴望。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主体,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国家立足于激烈竞争的国际社会。由此可见无论从大学教育本身还是从时代发展角度来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篇15: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论文

有关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与核心,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如何搞好学校的体育教育,笔者通过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意识体育素质体育兴趣培养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在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终身健身者。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与核心,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的衔接起来。目前的体育教育从以发展运动技能为主的体育教育向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终身体育教育转变,这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竞技体育”等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注重对运动技术的传授,对考试项目的测试,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及能力,忽视体育运动的过程,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大多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而结束,对终身体育的发展极为不利。目前初中生在校期间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很少。初中生对终身体育的观念及意识还未形成,因此学校应该多灌入终身体育的知识,更好地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以趣味性、竞赛性激发学生爱好体育

体育教学中的各项活动项目本身含有竞赛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青少年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喜欢鼓励与表扬,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赫洛克对106名四、五年级学生作难度相同的加法练习。他把学生分为四组,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只练习不给予评论,其余三组,甲组为受表扬组,乙组为受训斥组,丙组为受忽视组,只让他们听其它两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受表扬组成绩有明显提高,其次是训斥组,控制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多用良好语言刺激,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面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指重复发生而形成需要的体育行为方式。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体育课行为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并不断重复地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为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课堂教育简单重复和延伸。(1)开展课外健康教育活动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各自的爱好和特长。(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综合能力。(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符合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中,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径。(5)课外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组织工作、人际交往的能力。体育运动又不仅仅只在体育课中进行,其实每时每刻无不运动,比如走路、起自行车、同学之间的玩耍、打闹。所以社会上都在流行一种“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潮。

四、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体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门人体科学,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以研究人的生长、发育健康等为目的只有在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身体锻炼对人体才有好处,所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论教育是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才能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把体育理论教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要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以适应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在体育课上,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学会自学、自练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6: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及其培养论文

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及其培养论文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再次迎来了大的进步,不只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工业文明的发展圆满结束,转向以社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虽然转向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取得可喜成绩。但是紧接着而来的是更加严酷的问题,即该怎样正确面对新的知识经济,在不受到经济冲击的同时将原本的社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将原来的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培训为适合知识经济管理的人才。管理人员要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基本能力、知识框架以及开展教育的经济管理院校应当如何在知识经济的态势下改变教学的模式和内容以期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经管人员,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具备的素养与修养

(一)心理素质方面。心理素质涵盖了很多方面。一是优良的思想品质品德,这是现代经济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而且以此为前提与基础,具备这类品格的人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才能承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二是应当具备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决心,就算是在面对未知的事情时,也能保持冷静和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不屈不饶。在碰壁失败后,也能勇敢面对挫折。三是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有思维活跃和行为挑战的素养。有这种才干的人,能够在企业中坚持创新,摆脱传统经济的`运营形式的束缚;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与价值。四是团队精神必不可少。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要所有人团结起来共同一心,在队伍中完全展现自我的才华,就是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1]。

(二)业务素质方面。全方面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向着手系统全面解析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第一,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组织能力,在网络发达的当前,网络管理的方式愈来愈成熟,管理的强迫性质正在渐渐削弱,相对的调节性在逐步提升,相应对管理者的组织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实现团队能力大于个人能力;第二,管理者要具备革新能力,一个好的创新点子将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也将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管理模式,只有管理者具有前卫的创新理念,才能在企业长远发展道路中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而作出正确的企业决策;第三,经济管理者要具备预测能力,即,能够根据经济市场的前进道路来推断出正确的发展方向,满足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作为合格的管理者,需要作出正确的决定,对经济环境具备洞悉力,以及对经济环境的大致走向具备一定的见解,根据所在公司的实时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最大化提高企业的利益。

(三)社交素质方面。经济管理不仅仅涉及到单一的资金管理,还可能涉及到相应的业务管理,因而,对于经济管理人员而言,社交能力也是应当强化的能力之一。而社交的能力范畴除了包含与上司沟通,与下属协调,同时还应当体现在财务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所以,需要经管人员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学会科学沟通、准确沟通,以避免出现沟通的误解与纠纷,同时也能保证相应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2]。

二、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

(一)现实思想培养。现实思想培养主要是体现出相应的民主理念,人道理念,经营理念,教育理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虽然教育理念与教育现实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教育理念是根据教育现实的反映来实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在培养关键性的人才时起着决定性效果。在倾向于管理和操作的当代教育理念下扩张人才对信息的了解和接受能力,应当转变成为讨论探析式的学习,以此来表达人才在教育中的作用,当代教育下个人的创新与思维的开放,对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数量有很大的作用。

(二)调整教学内容。教育主要是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方面组成。增加综合类型的选修课对教学方式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拓展在校学生的视野与见识,把力度放在理论的提高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提升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在选课时挑选与时俱进、思想前卫的知识,调整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素质[3]。

(三)改革教学方法。教育革命后的辅教方法就应当把思维创新作为授课重点,老师应该着重讲授有关经济管理的方式,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传授知识的模式可以引导式和开发式为主,以使得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等。与此同时采用文案教育的方式,以案例讲解为学生传达逻辑性思维的概念,同时结合实际,对一个公司的发展史进行经济上的分析,提升学生对个体的研究及解决技能。

(四)强化校企合作模式。政府、企业可以加大合作与交流,共同构建创业基地。而基地运作主要是通过政府补助,基地回报社会的方式进行,建设创业基地过程需要遵循两点原则,一是高校在创业项目方面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其适应当地环境特征,同时引导发展;二是政府在大学生创业过程给予政策补助,内容可涵盖创业补贴、小额贷款等等,进而帮助大学生获得相应的创业服务。此外,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企业家可到高校为学生创业进行讲解,引入真实的企业创业项目,让创业型导师带领学生承担经营项目,通过这种有效的实践方式,创业学生可以快速、深入了解企业运作相关规则,同时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及水平。

(五)构建专业指导团队。在高校内部挑选掌握企业运营经验以及管理技术能力的教师人才,同时主动吸引更多教师作为创业指导者,而且为了保证以上教师在创业指导工作中的主动性,高校则须在政策和制度上提供支持基础,为提高教师创业指导能力作出贡献,学校须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运作流程,亲身体验企业经营实践流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创业实践能力。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担任兼任导师职务,进而构建起专业的创业指导团队,对创业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与技术培训。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不仅仅需要提升人才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以及社交素质,同时还需要通过现实思想构建、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明确经济管理人才必备素质的科学培养方向,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帖征.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11):162~164

[2]杨丽慧.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2):29~31

[3]沈淼波,杨刚.新形势下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其有效培养[J].山东工业技术,2016,9(9):208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生科研训练自立项目监评机制探讨论文

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以师德构建推动素质教育论文

本科中医临床专科毕业论文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

浅谈儿科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

医学检验的优秀毕业论文

医学护士毕业论文范文

医学专业论文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医学本科生素质培养论文(共16篇)】相关文章: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学生的再教育论文2023-10-27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2022-08-02

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见习教学方法转换论文2023-07-23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研究2023-07-08

浅析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2024-03-01

青年教师临床医学教育的必要性论文2023-09-06

医学院论文参考2023-08-13

法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论文2023-12-19

医学教学论文投稿2022-10-25

医学论文评语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