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失血性休克原由分析论文(共8篇)由网友“绝美饼干小甜甜”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产后失血性休克原由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产后失血性休克原由分析论文
产后失血性休克原由分析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产从10月至12月,共收治26例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有12例伴有DIC。年龄18~36岁,孕周在20~41周,经产妇8例,初产妇18例。在我院住院分娩7例,其中有2例为死胎。19例均因产后失血性休克有由基层医院转入。阴道分娩11例,引产2例,剖宫产13例;12例伴有DIC中有7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5例保守治疗。4例在市级医院做孕期检查,6例在县级不定期做了孕期检查,16例未做过孕期检查。出血量最多5000毫升,最少1500毫升。住院天数平均为7.8d,26例均抢救成功治愈出院,在我院分娩5例活胎均母婴平安出院。
1.2病因分析:产后子宫收缩乏力8例,妊高征4例,前置胎盘5例,死胎及死产胎盘早剥3例,软产道裂伤3例,羊水栓塞2例,中孕引产瘢痕子宫破裂1例。
2抢救与护理
2.1抢救小组的建立:随着三级转诊以及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制度的认真落实,周边地区急危重病人转诊日渐增多,病情已延误了一定时间,给我们抢救工作增加了难度。此时,抢救所需的人员、器材、监护设备、药品等在接到电话通知接诊后应立即准备齐全。因此,每天每班对急救器材、监护设备、药品都认真检查清点并签名。抢救人员由产科、手术室、ICU,在产科主任护士长,在班人员及相关科室的专家共同协作。19例由院外转入的患者中有10例直接入手术室,而12例在手术后直接到ICU观察24~48h再转入我科,这样避免了入产科后再转科或送手术室,而延误病情及抢救时间,是我们抢救成功的经验之一。
2.2确保输液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是能及时治疗的关键,而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时末梢血管处于痉挛状态,依靠远端静脉输液比较困难,我们多数采取颈内静脉穿刺,且可以监测中心静脉压。同时开放两到三条静脉通道。输液原则是先扩充血容量、先晶后胶,速度可依中心静脉压调节。如果没有监测中心静脉压,可依据患者的血压、脉搏、尿量、颈静脉充盈度等生命指标来控制液体量及滴速。
2.3迅速止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是止血,力争在1~4h内改善微循环障碍,以免发生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的损害。采用心电监护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注意患者神志。及时准确记录结果,及时准确记录出血量和出入量,观察出血时注意血液是否有凝血块,同时掌握监测结果的初步判断,有异常情况随时报告医生,使抢救及时正确。
2.4供氧:缺氧是休克死亡的重要原因,故正确及时吸氧,可预防脑水肿,肺水肿,改善各重要脏器的`功能,增加抢救的成功率。
2.5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时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神经反应迟钝。故产妇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及痰液阻塞呼吸道,必要时给予吸痰,做好口腔护理叩背预防呼吸道感染。当病情平稳后可适当变换舒适体位,协助或督促翻身并按摩受压处保持床上单位干燥清洁平整防止压疮。
2.6注意保暖:休克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凉而引起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且皮肤温度降低,可增加氧的消耗量,故应注意保暖,但不要在身体局部直接加温,加温可使局部充血,减少有效血液循环量,同时,患者感觉迟钝,容易发生烫伤。
2.7标本采集:实验检查结果可为临床早确诊,及时用药提供依据,特别是DIC应用肝素治疗时。因此,我们对休克、DIC患者要做哪些主要的检验项目、抽血量的多少、是否用抗凝剂等必须清楚,并且及时送检。这时患者抽血较困难,我们要有计划性抽血留有备用,减少抽血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
2.8药物的应用:DIC一旦被临床确诊,在早期期时给肝素治疗效果最为显著。而休克、DIC患者抢救所用的药物种类多、剂量变化大,故我们护士要做到快速、准确、有效的执行医嘱,同时注意三查七对。
2.9心理护理:由于病情变化突然,患者及家属情绪紧张、难以接受,我们应关心、安慰、鼓励患者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向患者家属宣教疾病相关知识,以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2.10预防感染:遵医嘱使用高效抗生素,室内温度适宜,每日通风两次,每日紫外线或化学试剂消毒一次,限制探视,患者用物消毒,加强个人卫生,会阴每日擦洗两次,并观察恶露性质长流留尿管者每日用生理盐水500毫升冲洗一次,严格无菌操作,锁穿留置针局部每日消毒并更换敷料观察局部有无炎症反应。
3讨论
DIC是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系统被激活,消耗大量凝血物质,继而又发生纤溶系统活动亢进,引起以凝血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病理过程。由于妊娠晚期血液的凝固功能和纤溶功能发生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分娩时容易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发生休克及DIC[2]。故认真落实高危孕妇的管理制度,加强孕期宣传,增加孕检率及住院分娩率,严密监护产程进展,避免产程延长、滯产,熟练掌握产科各种手术规程,重视产科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处理,从而降低并发症率,增加母婴安全率。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涉及各专科知识,平时加强护理人员各专科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增加医护及各科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篇2:产后失血性休克怎么办
女性生孩子是一件头等大事,虽然现在的医疗手段已经比较发达了,但还是难以百分之百的确保产妇和孩子都能平平安安的下了手术台,因为在整个分娩的过程当中会出现的突发状况有很多,这些无疑都给产妇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了威胁。那么产妇在产后出现失血性休克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
首先要准确判断产妇的具体失血量(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SI)=脉率/收缩压,SI=0.5为正常;SI=1则表示轻度休克;1.0~1.5时,失血量大概占全身血容量的20%~30%;1.5~2.0时,约为30%~50%;若>2.0则失血量在50%以上,表示重度休克。
明确造成产妇失血的具体原因:1.子宫收缩无力,按摩子宫或注射宫缩剂后出血量减少或停止;2.胎盘因素,胎儿生出来之后10分钟内胎盘还没有分离出来引起阴道大量出血;3.软产道裂伤,如宫颈裂伤、阴道裂伤、会阴裂伤等;4.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阴道不停地流血且血液不凝固。
尽早尽快的对症处理:
1.加强子宫的收缩能力,如按摩子宫、应用子宫收缩剂、向宫腔里面填塞纱条等;
2.胎盘因素,尽快剥离胎盘,若无法剥离应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进行清理子宫或将子宫切除;
3.软产道裂伤,在止血后将伤口依次缝合;
4.凝血功能障碍,尽快输血并补充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等。
上面的内容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了有关女性在产后出现失血性休克的一些处理方法,看过之后的朋友们相信对此都已经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产妇失血性休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需要及时的找到造成失血的原因所在,及时的止血以及输血才能确保产妇的安全。
篇3: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措施论文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措施论文
研究选取20xx年3月~20xx年3月我院4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一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另一组则使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其中使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患者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xx年3月~20xx年3月我院4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照组年龄27~35岁,出血量1100~3200ml,经产妇14例,初产妇10例。研究组年龄20~33岁,出血量1025~3225ml,初产妇与经产妇各1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临床表现、年龄跨度等基础性资料,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具体操作为:针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给予严密监护,护理人员从旁协助医生抢救,给予生物提取缩宫素、益母草注射液、卡孕栓、欣母沛、立止血等常规药物治疗进行止血治疗。研究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监测分析护理人员应重视监测病情,如发现存在失血性休克的问题,要及时监测血压情况,同时综合观察脉搏以及体温变化、呼吸状况以及神志状态等,密切注意生命体征情况,力求对其病情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为了增加回心血量,护理人员应提供适当协助,避免出现肝、肾等关键脏器供血不足的问题,引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休克体位,确保下肢抬高的角度维持在18°左右,选择枕头等将头部适当垫高,角度控制在30°左右。此外,护理人员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便随时进行输液,注意保暖。
1.2.2科学构建静脉通道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确保医生能够顺利实施各项临床抢救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少于5min。一般情况下,应选择12号针头,挑选肘正中静脉以及大隐静脉,给予科学、合理的穿刺处理[3]。患者被推进手术室接受治疗后,按2~4l/min的速度对患者实施输氧治疗,氧气浓度控制在5%,采取科学的输氧护理,避免其出现呼吸不畅的问题。护理人员借助双腔氧管针对患者进行输氧,在预算时间内顺利构建2条静脉通道,分别用于血容量扩充以及止血处理。针对休克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如穿刺无法顺利进行,可选择颈内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完成对静脉通道的有效构建。
1.2.3适当补充血容量失血性休克患者通常会出现血容量不足的问题,要及时、顺利的完成抢救,就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补充血容量。选择静脉输注平衡液以及葡萄糖,视病情需要,实施加压输入,确保静脉处于通畅状态。待患者机体血容量恢复正常之后,针对具体的补充量进行调整,以达到控制肺水肿现象及防止心衰。
1.2.4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时通常会感到十分痛苦,易滋生恐惧、烦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有技巧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排解压力,疏导心理,缓解恐惧和不安。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失血性休克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效果等,重点讲述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治疗及护理配合度。
1.2.5术后护理及出院注意事项手术结束后,应实时监测患者尿量变化,观察和测量一天时间内脉搏及血压状况等。记录相关数据,分析是否存在不适及痛苦反应。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形成相关并发症,有规律地协助患者翻身,正确移动休息体位。患者准备出院时,护理人员应介绍一些失血性休克的日常护理技巧,告知相关注意事项,掌握基本的自救措施,促使认知度得以提升。护理人员还应叮嘱患者按时复查。
1.3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资料用SPSS19.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及对照组抢救情况比较
研究组抢救效果取得良和优的依次为5例和18例,1例为差,抢救优良率为95.8%;对照组抢救效果取得良和优的依次为12例和7例,5例为差,抢救优良率为79.2%。研究组临床抢救效果优于对照组,抢救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研究组实施人性化护理之前的.剖腹产率为63%,实施人性化护理之后的剖腹产率为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研究组及对照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实施人性化护理之后,其总体满意度为95.8%。而对照组的总体满意度则为8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现象越来越普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带来痛苦和不便。临床上要高度重视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以及护理,针对病情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科学构建静脉通道,适当补充血容量,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讲述出院注意事项和护理重点,实施人性化护理和抢救,提高抢救效果以及满意度。研究组经人性化护理和抢救,其抢救优良率为95.8%;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及抢救,其抢救优良率为79.2%。研究组临抢救效果优于对照组,抢救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本院剖腹产率由的63%减少到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总体满意度为95.8优于对照组的8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针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措施和急救方法能够提高抢救优良率,并获得良好的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良好。
篇4:夏至草失血性休克及淋巴微循环药理学作用的研讨论文
关于夏至草失血性休克及淋巴微循环药理学作用的研讨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夏至草醇提物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多器官自由基损伤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夏至草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均n=6)。夏至草组和模型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维持90min,对照组仅手术。夏至草组自颈静脉缓慢推注夏至草醇提物(5g/ml,6g/kg·bw),其它两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40min后,制备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观察组织匀浆自由基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降低;夏至草组各器官组织匀浆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SOD活性升高,除心肌组织匀浆SOD活性低于对照组外,其它各指标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夏至草醇提物能明显减轻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后各器官的自由基损伤。
关键词:夏至草失血性休克器官自由基
淋巴循环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淋巴循环维持机体稳态和疾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1]。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shock)致组织微循环低灌注是引起肺、心、肾、肝等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室研究表明,淋巴微循环与休克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密切[2],良好的淋巴微循环有利于休克的代偿,淋巴微循环障碍可促进休克的恶化[3]。夏至草具有利水消肿、活血化淤作用[4],夏至草醇提物可明显改善大鼠的淋巴微循环障碍[5]。本研究观察了夏至草醇提物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多器官自由基损伤的影响,旨在阐明夏至草对失血性休克以及淋巴微循环的药理学作用。
1材料与仪器
1.1动物与分组
18只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中国医科院实验动物繁育中心提供),体质量220~300g。随机均分为3组(均n=6):对照组(仅行手术)、模型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输血加生理盐水进行治疗)、夏至草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输血加夏至草醇提物进行治疗,MI)。实验前大鼠禁食12h,自由饮水。
1.2药品与仪器
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MrrubiumincisumBenth的全草(内蒙古驻张家口医药站提供,经河北北方学院中医系姜希强教授鉴定),按文献[6]报道方法,制备夏至草醇提物,经水煎醇沉,再经活性炭脱色、灭菌制成原生药含量为5g·ml-1的注射液(pH、澄清度、溶血实验检测均为合格);戊巴比妥钠(北京化学试剂厂生产,批号0919);肝素钠(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责任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1218),FJ-200型高速分散均质机(上海标本模具厂),自动抽注机(浙江大学医学仪器厂)。
2方法
2.1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复制及液体复苏所有大鼠肌注质量分数2%的戊巴比妥钠(50mg/kg)全身麻醉,无菌手术,行右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颈静脉插管,备放血及输液用。舌静脉注射质量分数0.5%肝素(1ml/kg,700U/ml),全身抗凝。稳定10min后,经自动抽注机自颈总动脉缓慢放血(失血量以全血量的1/5计,全血量以体重1/13计),3min完成,保留备回输用。以无菌林格式液瓶作为Lamson瓶,连接无菌输液器,将液面调整至固定高度,维持低血压(40mmHg)90min,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7]。然后,模型组、夏至草组以自动推注机自左侧颈静脉缓慢回输放出之血液;输血完毕后,夏至草组输入6g·kg-1剂量(生药)的夏至草醇提物(输前用生理盐水等倍稀释),模型组输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仅麻醉及颈部手术,不放血及输液复苏。
2.2组织匀浆标本的制备行液体复苏后(或相当)3h,分别处死动物。选择固定的肝、肾、心、肺组织各0.8~1.0g,加9倍的4℃无菌生理盐水,应用FJ-200型高速分散均质机低温制备10%组织匀浆,应用高速低温离心机以2500r/min离心10min(离心半径8cm),取上清液置于-26℃冰箱内。
2.3组织匀浆MDA,SOD测定应用改良硫代巴比妥酸(TBA)微量法测定各脏器组织匀浆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组织匀浆蛋白以考马斯亮蓝法进行定量。
2.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s表示,经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3结果
3.1夏至草醇提物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各器官组织匀浆MDA含量的影响模型组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夏至草组和对照组(P<0.01),而夏至草组肝、肺组织匀浆m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夏至草醇提物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各器官组织匀浆SOD活性的影响模型组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S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夏至草组除肾匀浆SOD活性低于对照组外(P<0.05),肝、心肌、肺组织匀浆sod活性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各器官组织匀浆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1)。见表2。表1夏至草醇提物对休克大鼠各器官组织匀浆MDA含量的影响(略)表2夏至草醇提物对休克大鼠各器官组织匀浆SOD活性的影响(略)
4讨论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症,微循环障碍以及凝血功能紊乱是引起大鼠肺、肾、肝等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主要因素之一[1]。因此,从改善微循环障碍以及血液流变性异常来寻找药物和其他有效措施正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夏至草具有利水消肿、活血化淤作用[6],前期工作研究表明[5],静脉推注不同剂量的夏至草醇提物可改善大鼠的淋巴微循环障碍,增强肠系膜淋巴管收缩频率及幅度,肠淋巴流量、蛋白输出量明显升高,该作用在6g/kg剂量时最显著,1g/kg剂量则对淋巴循环未发生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为此,本研究选择了应用6g/kg的剂量,从自由基损伤角度观察夏至草醇提物对急性微循环障碍大鼠器官损伤的影响,阐明夏至草的药理学作用,并为器官损伤的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自由基损伤在细胞损伤乃至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学中具有重要作用[8]。研究结果表明,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后,模型组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自由基的代谢产物MDA含量均显著升高,具有清除自由基功能的SOD活性降低,结果提示失血性休克在引起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的同时,加重了组织细胞的缺氧以及酸性产物潴留,加速了自由基的生成,这是引起自由基产生和释放的重要原因[9],表现在各脏器组织匀浆的自由基产物MDA含量增多,也加速了SOD的消耗;而过多的氧自由基进一步激活补体,补体系统被激活,补体活化产物(C3a,C3b,C5a等)可以刺激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后者进一步通过膜脂质过氧化作用攻击内皮细胞而加重损伤,形成细胞损伤的恶性循环。输入夏至草醇提物后,各脏器组织匀浆MD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SOD活性升高,结果提示输入夏至草醇提物有效地减轻了失血性休克大鼠各重要器官的自由基损伤,这主要是由于夏至草醇提物具有良好的改善微循环作用,减轻了休克时大鼠的急性微循环障碍,从而缓解了细胞的缺氧状态,抑制了自由基释放,使机体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趋于平衡,减轻自由基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作用,最终达到了保护器官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夏至草醇提物对失血性休克障碍大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夏至草醇提物有效改善微循环流态[10,11]、改善细胞缺氧状态,从而减轻组织细胞的自由基损伤有关,这为深入研究夏至草醇提物的药理学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以活血化淤类中药为靶标,可为微循环障碍类疾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1]F塴diM.LymphologyinthesecondMillennium[J].Lymphology,,34(1):12.
[2]张静,姜华,薄爱华.失血性休克时淋巴微循环的变化[J].中华医学杂志,1991,71(1):24.
[3]牛春雨,张静,穆铮,等.不同转归的过敏性休克大鼠淋巴微循环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3(6):620.
[4]李佳,陈玉婷.夏至草文献考证[J].中华医史杂志,2001,31(2):113.
[5]牛春雨,李继承,刘艳凯,等.夏至草醇提物对大鼠淋巴循环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41(12):914.
篇5:异位妊娠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体会论文
异位妊娠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体会论文
【关键词】异位妊娠 休克 护理
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宫颈妊娠不包括在内,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若不及时抢救,可造成腹腔内大出血,发生急性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近来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我院自5月~5月共收治异位妊娠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68例,现将其围术期抢救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8例,年龄(33.6±4.2)岁,其中输卵管壶腹部妊娠56例,占82.35%;峡部妊娠2例,占2.94%;伞部妊娠8例,占11.76%;子宫残角妊娠1例,占1.47%;腹腔内妊娠1例,占1.47%。出血量800ml以内的18例,占26.47%;出血量800~2 000ml 40例,占58.82%;出血量2 100~4 500ml 10例,占14.71%。
1.2 治疗方法
68例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后15~30 min内进入手术室进行手术。病人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常规进腹,行宫外孕病灶切除。
2 治疗效果
经补充血容量、手术去除病因等抢救,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3 术前急救与护理
3.1 迅速判断病情及配合抢救
异位妊娠起病急,病情凶险,护士对于有停经、明显腹痛、阴道流血且有休克表现者,应迅速判断异位妊娠破裂的可能。立即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应镇定自如,动作敏捷,有条不紊、及时、主动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护理工作。
3.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休克的关键。因此,应及时用静脉留置针建立2~3条静脉通道。尽快扩容,增加组织灌注量。液体的选择以平衡液为主,辅以适量低分子右旋糖酐,同时尽快输全血和血浆。
3.3 体位护理和给氧
置患者头高15°,下肢抬高20°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应采用双鼻导管给氧,氧流量为5~6L/min,必要时面罩加压吸氧。吸氧过程应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如患者面色、唇周、指甲是否红润,呼吸是否恢复畅顺。
3.4 严密观察病情
用监测仪持续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改变,并做好护理记录。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低于正常值,说明循环血量不足,应加快输血及输液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自觉症状,以免输液过多、过快而发生肺水肿。
3.5 适当保暖
血容量不足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四肢冰冷、潮湿、苍白或发花。一般情况可不做处理。但如果患者出现寒战,应采取保暖措施,可增加棉被,提高室温,严禁任何形式的体表加温,如使用电热毯或热水袋。
3.6 心理护理
异位妊娠致内出血患者,因病情发展较快,且危重,患者在短时间内经历剧痛、晕厥、休克等,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恐惧、不安。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及讲解手术对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性,调动患者的主动情绪,使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抢救生命[2]。
3.7 迅速做好术前准备
改善微循环的同时应做好术前准备,查血型,并抽取血液检测HCG水平,以便术后对照。留置导尿管。注射术前镇静剂,减轻患者恐惧情绪,尽快送入手术室。
4 术后护理
4.1 用药观察
术后将患者安置在重症监护室,由专人监护,注意保暖,每隔15~30min测量1次生命体征,记录24h液体出入量,为医生调整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术后在休克没有纠正的情况下通常选用升压药物。根据血压脉搏的变化,调整药物浓度及滴速,保证输液通畅,避免药物外渗导致周围组织坏死。
4.2 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休克患者的机体抵抗力降低,在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局部及全身感染的同时,也要做好基础护理。具体措施为:①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和干燥。病情许可时每2~4h给患者翻身、拍背1次,身体受压部位加软垫,预防压疮。②做好口腔及皮肤的护理。③保持尿管通畅,注意会阴部清洁。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行会阴擦洗及尿道口消毒,每日2次。导尿管一般保留24~48h,拔管后应多饮水。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④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必要时行空气消毒,减少家属及亲友探视,避免交叉感染。⑤全麻术后患者由于气管插管的缘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应鼓励患者咳痰,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3]。
4.3 加强营养,供给足够热量
休克患者能量消耗大,须合理调配饮食,供给充足的营养,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才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促进病情逆转。术后患者一般需要禁食6~12h,病情稳定后逐渐给易消化、营养丰富、适合口味的饮食。
5 体会
异位妊娠破裂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起病急而迅速加重,常危及生命,准确诊断、从速手术、精心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4]。及时纠正休克,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完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做到“准确、及时、严密”是取得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加强术后治疗和护理是预防并发症、促进机体早日康复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出院指导,能使患者更好地康复,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再患异位妊娠疾病的机会。
总之,医护人员在对异位妊娠致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抢救及护理过程中,迅速及时、紧密配合,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常银环,张君红,李永菊.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7(20):4890-4891.
[2]谢紫钦.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J].医药产业资讯,2006,2(5):68.
[3]顾沛.外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2.
[4]张振路.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南[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4.
篇6:静脉留置针在失血性休克病人采血中的运用论文
静脉留置针在失血性休克病人采血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病人经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采血,实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采血。[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血管的损伤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失血性休克病人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可减少血管损伤、减轻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静脉留置针;静脉采血
静脉采血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操作,在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时随着病情急剧变化,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发生相应的改变,往往需要频繁的采集血标本以动态监测生化指标及血常规。反复的外周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不仅造成血管损伤,增加病人痛苦,同时也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甚至影响到危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经静脉留置针多次采血,可解决这一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3月—月收治120例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5岁~45岁,均无输注化疗药物,均采用手臂肘关节至腕关节的背面为穿刺点。两组病人性别、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 对照组采用国产一次性采血针抽血,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实验组采用BD生产的20G Y型静脉留置针、留置针肝素帽、敷贴、5 mL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生理盐水。两组均有皮肤消毒物品。
1.2.2 操作方法 对照组常规消毒皮肤后进行穿刺,采完血后立即拔去,下次采血时重新按静脉采血操作程序操作。实验组用20G Y型留置针穿刺成功后用敷贴固定。分别采用以下采血法:输液前采血法,即接5 mL注射器抽取血标本后,套上肝素帽,然后连接备好的输液器,调节好输液滴数。输液中采血法,即停止输液1 min,抽取1 mL血液废弃,以免影响监测效果,再抽取所需血量。封管期间采血,即从输液接口抽取1 mL血液并废弃,再抽取血标本,消毒肝素帽后抽5 mL生理盐水从肝素帽进行正压封管[1]。观察两组病人反复采血后血管的完整性、疼痛,采血量是否充足及穿刺成功率。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失血性休克的始动环节是由于血容量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表1 两组病人采血效果比较量下降,由此引起微循环障碍[2]。在微循环代偿期,儿茶酚胺释放引起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重要脏器供血。微循环扩张期大量酸性产物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微循环衰竭期由于消耗大量凝血因子,有出血倾向,这样给抽血造成很大难度。
休克病人的血管瘪塌时静脉暴露不明显。一次性采血针的缺点是不能保留,每次采血都要重新穿刺,反复穿刺不仅损伤血管及周围组织,穿刺失败、压迫不当致血肿发生,造成下次穿刺困难,同时病人也感到疼痛。 20G静脉留置针管径粗、流量大、采血量多。由于质地柔软,可随着血管的弯曲而游走,没有任何刺激性。为使留置针发挥最大效果,穿刺时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由于失血性病人常常出现昏迷、躁动等情况,不能很好地配合,极易造成针管脱出,所以要用敷贴固定牢靠。
总之,失血性休克病人抽血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避免反复多次抽取血液,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减轻穿刺对病人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为抢救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陶丽敏,高永芳.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液封管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15(5):284.
[2]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
篇7:半髋关节患者的失血和输血状况分析论文
有关半髋关节患者的失血和输血状况分析论文
股骨颈骨折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近年来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低等优点,逐渐把传统的保守治疗及各种内固定治疗所取代。髋关节围手术期的失血往往会导致术后患者贫血,进而会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及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失血量主要有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引流量、外渗在组织间隙和关节腔内的血液及溶血而导致的血红蛋白的丢失量,其中外渗在组织间隙和关节腔内的血液及溶血而导致的血红蛋白的丢失量为隐性出血,半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下降的幅度往往会超过预期的失血量,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隐性出血。本研究以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的80 例胫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半髋关节置换患者失血和输血的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年1 月至 年1 月有完整临床资料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单侧髋关节的置换术。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56 例,年龄为56 ~ 89 岁,平均年龄为( 76.3±2.1) 岁。骨折原因: 75 例患者为摔伤,2 例患者为车祸,剩余3 例患者为扭伤。80 例患者中有56 例患者的体重指数( BMI)<25,其余24 例患者的BMI≥25; 8; 伴发高血压的46 例; 有43 例在围手术期进行了输血,其平均输血量为321.1mL。所选患者入院后均常规穿同种抗血栓梯度的弹力袜,均停用口服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而常规使用小剂量的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在手术中所用患者使用的髋关节假体均由德国Link 公司所提供。在术后24h 所用患者的补液量均<2000mL。
1.2 围手术期的处理: 在术前所用患者均预防性地给予抗生素。所有患者的手术均是由骨科主任带领下完成,手术过程参考徐小冬等的文献[4]报道,术后患者呈外展位并进行引流,当引流量<50mL /d 时拔出引流管。术后患者均使用弹力袜及静脉脉冲气压治疗仪来进行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1.3 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压积( Hct) 、患者的输血情况、术中和术后患者的失血量及学氧饱和度等,其中术中失血量为吸引器瓶中的液体与纱布所含的血( 为术后纱布的重量减去术前纱布的重量,1g = 1mL) 的总和,然后去除术中的冲洗液。术后失血量为术后的引流量与纱布中渗血量之和。隐性失血量为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量。依据Nadler[5]及Cross[6]提出的血容量( PBV) 及红细胞丢失量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患者的PBV 及红细胞丢失量。全血的丢失总量= 红细胞丢失量×1000 /( 1 /2×Hct( 术前+术后) ) 。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来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组间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组间的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失血量与手术时间的比较: 手术患者3d 的平均失血总量为968.3mL,其中术后的第1 天为693.7mL,约占71.64%。术后3d 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一半以上。伴高血压患者的3d平均失血总量明显高于不伴高血压的患者,其中以隐性失血为主。伴高血压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不伴高血压的患者,但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2 输血情况的比较: 有43 例约53.8%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了输血。术前输血患者的Hb 明显按低于未输血的患者,22 例Hb<110g /L 的患者发生输血的比例明显高于58 例Hb≥110g /L 的患者。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比例的不断增加,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半髋关节置换术对于那行保守治疗没有效果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但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的贫血对患者的身体影响很大,已有研究表明术后患者发生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术中及术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有研究发现尽快纠正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贫血能有效地减少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本研究以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的80 例胫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我院半髋关节置换患者失血和输血的状况,探讨能降低术后患者贫血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发现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3d 的平均失血总量为968.3mL,其中术后的第1 天为693. 7mL,约占71.64%,这说明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以术后第1 天为主,这就说明术后第1 天患者为失血的高危期,要特别注意这一天。术后3d 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62%,这一结果提示隐性失血为术后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发现隐性失血主要包括血液进入患者的关节腔及组织间隙、围手术期发生了溶血、红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破坏等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术前骨折导致患者Hb 的隐匿下降,术中由于止血不彻底而导致患者的继续出血,抗凝药物的使用增加了患者术后的出血,过早将引流管拔除使显性失血转化为隐性出血。
本研究结果发现伴高血压患者的术后3d 的平均失血总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明显高于不伴高血压的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压患者的血管弹性及血管控制力均下降,还有就是高血压患者平时使用的控制高血压的药物,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关。有研究显示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如果低于60mmHg,术中的出血量会得到明显的减少。本研究发现围手术期进行输血患者的Hb 明显低于没有输血的患者,对于Hb 低于110g /L 的患者要提前做好输血的准备,这有利于减少患者发生贫血后再进行输血的许多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隐性失血为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Hb 的变化,及时观察失血情况并早期做好输血的准备。
篇8:超声评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情况的研究分析论文
超声评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情况的研究分析论文
压力性尿失禁(SUI)可能的原因是女性分娩时胎儿对女性尿道的挤压,导致女性尿道结构及功能发生变化。目前首选治疗方式仍为手术治疗,但女性分娩后行手术治疗损伤较大。早期发现并诊断SUI,可以通过非手术的方式对其病情发展做出干预,从而避免了对患者的损伤。会阴超声可从任意角度清晰的观察膀胱颈及尿道的解剖结构变化,从而早期发现女性排尿系统解剖结构的改变,及时干预。本研究选取68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超声评估产后SUI患者尿道不同分段的移动度变化及参数特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产后SUI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年龄23~32岁,平均(28.2±4.3)岁,平均BMI(22.4±4.6)kg/m2;34例患者中轻度9例,中度17例,重度8例;另选取同期我院正常分娩且身体健康的34例女性作为对照组,年龄24~33岁,平均(27.5±4.6)岁,平均BMI(23.1±5.2)kg/m2。两组女性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初次妊娠,且为自然分娩。
1.2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采用ICI-Q-SF简表对SUI患者进行分度,轻度≤6分,中度7~12分,重度≥13分。诊断标准:参考ICS的最新标准,产妇在自然或器械协助分娩后在用力咳嗽或大笑时尿液不自主的流出。排除标准:排除先兆早产、宫内发育迟缓、前置胎盘等;排除近1年内行盆腔手术患者;排除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等。
1.3仪器与方法
1.3.1所用仪器采用SIEMENSG60S超声诊断仪,应用经阴道探头,频率为4~9MHz,使用配套的工作站对所得的图像及数据进行处理。
1.3.2检测方法受检者于受检前8h禁食,并排空直肠,受检者呈截石位。将经阴道探头用安全套包裹,涂以消毒耦合剂。检查者戴手套后,右手持探头柄,将探头缓缓送入阴道穹隆部。分别在受检者静息状态下及做Valsalva动作时获取尿道、耻骨联合以及膀胱的图像。
1.3.3图像处理将获取的图像导入工作站,以耻骨联合后缘中点为原点,在耻骨联合的上缘与下缘之间做一条直线,记为X轴,人体的`中轴线记为Y轴,建立坐标轴。
①尿道不同分段的移动度变化测量:对静息状态下及Valsalva状态下的尿道用6个点(U-1、U-2、U-3、U-4、U-5、U-6)分为等距离的5段,U-1处在膀胱颈,U-6处在尿道末端。分别记录尿道各点在静息及Valsalva状态下的X轴,Y轴的移动距离差值,记为ΔX、ΔY,利用计算机三角函数软件计算出各点的移动距离,即为移动度变化。
②超声参数的测量:分别于静息期、张力期及缩肛期测量膀胱颈在X轴、Y轴的位置(Djx、Dzx、Dsx;Djy、Dzy、Dsy);膀胱旋转角度(βj、βz、βs):耻骨联合的中轴线与耻骨联合下缘和膀胱颈连线之间的夹角;测量张力期膀胱颈在X轴的移动度(ΔD1x=Dzx-Djx),在Y轴的移动度(ΔD1y=Dzy-Djy),膀胱旋转角度(Δ1β=βz-βj);计算缩肛期膀胱颈在X轴的移动度(ΔD2x=Dsx-Djx),在Y轴的移动度(ΔD2y=Dsy-Djy),膀胱旋转角度(Δ2β=βs-βj);采用计算机三角函数软件计算张力期及缩肛期的膀胱颈的移动度(Δ1D)、(Δ2D)。所有数据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女性不同分段尿道移动度变化对比研究
组患者尿道中段的U-2、U-3、U-4、U-3处的移动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性其他3处尿道的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女性超声参数对比
2.2.1两组女性膀胱颈移动度对比膀胱颈移动度张力期研究组(6.52±1.85)mm,对照组(5.47±1.6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P=0.02);缩肛期研究组(8.73±2.04)mm,对照组(7.54±1.8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P=0.02)。
2.2.2两组女性膀胱旋转角度对比膀胱颈移动度张力期研究组(11.46±5.82)°;对照组(7.51±4.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0);缩肛期研究组(23.65±9.41)°;对照组(15.87±7.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P=0.00)。
3讨论
由于宣传教育的不普及,大多数患者发生SUI后就诊率较低,直至症状难以忍受时来就诊。此时由于尿道周围结构的代偿性改变而不得已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但有患者在分娩时已行剖宫产手术,术后仍处于恢复期中,若此时再行手术治疗SUI,不仅手术效果一般,而且术后并发症也较多。因此,在孕妇怀孕期间及时发现SUI并尽早给予干预,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避免患者产后行手术治疗。
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不断的宫缩及肛提肌的收缩导致盆底肌肉的松弛,使膀胱颈及尿道下移,膀胱活动度增加,导致腹压增加时,压力传导梯度的改变,压力不能正常传导,使膀胱压大于尿道压,产生SUI。若早期发现尿道移动度的改变情况,可以早期对其进行干预。
李勤等研究表明,SU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妊娠及分娩,而且妊娠期间发生SUI是产后SUI发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及时在孕妇妊娠期间对其诊断可有效降低产后SUI的发病率。而经阴道超声较传统超声相比,因其直接对器官进行扫描,减少了气体及其他组织的干扰,并且无需膀胱充盈,提高了分辨率。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尿道分段的结构变化以及膀胱颈的变化,在诊断SUI上优势明显。
本研究表明,发生SUI的患者其中段尿道的改变尤为明显,与王立新等研究结果一致。超声参数特点方面,研究组患者在张力期及缩肛期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旋转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韩明报道称,当膀胱旋转角度大于15°时,可高度怀疑SUI。因此,可通过对产妇进行超声检查测量膀胱颈移动度及膀胱旋转角度来排除SUI,与蒋吉鹏等研究结论一致。
发生产后SUI患者,其中段尿道移动度以及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旋转角度均会增加,利用经阴道超声在孕妇妊娠期间对上述指标进行定期的监测,可以做到对SUI的早期诊断,从而对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 产科实习生总结
【产后失血性休克原由分析论文(共8篇)】相关文章:
内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2023-08-14
妇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2023-12-29
妇产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022-05-18
妇产科实习生个人总结2022-12-20
晋升主任医师年度工作述职报告2023-04-21
护理论文题目2023-07-03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业技术推广论文2023-04-08
妇产科个人工作总结2023-02-10
算术运算知识点总结2022-04-30
初级护师复习计划具体有哪些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