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论文

时间:2023-04-29 08:20:00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论文(集锦13篇)由网友“撒比二点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论文

篇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论文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论文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论文【1】

摘要: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有哪些不同点,本文就二者的定义、会计原则、进行了区分,并结合二者的联系探讨了二者分离的必要性。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联系;区别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定义比较

(一)财务会计的定义。

财务会计不同于税务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主要用来反映单位现金流量、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经济活动,同时对企业相关经济活动起监督作用。

(二)税务会计的定义。

税务会计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相对财务会计来说,它是一门专门会计。

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以国家现行税收法令为准绳,全面、系统、连续地运用会计学的核算方法和相关理论对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监督和核算的学科。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原原则的比较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原则差异导致了二者的导向差异,和财务会计原则相比较,税务会计原则所体现的税收原则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如果用财务会计原则去衡量税务会计原则就会认为它存在诸多不合理。

由于二者原则差异的存在,在企业会计实务中,两类原则要互相遵循以确保会计质量。

(一)谨慎性原则。

企业在具有不确定因素的时候进行评估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性原则,全面估计到各类风险,这就是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财务会计在谨慎性原则前提下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虚盈实亏状况,它有利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但却违背了税务会计原则。

因为税务会计遵循的是据实扣除原则,也就是说所有事项必须真实发生,否则就会有偷税嫌疑。

会计人员凭借职业判断做出的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并没有真实存在,由于国家税收不可能承担纳税人的经营风险,且税法强调的是“真正发生”。

所以税法不会允许财务会计这种风险估计的存在。[1]

(二)相关性原则。

财务会计信息跟使用者决策相关,必须对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这就是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

而税务会计中的相关性原则是指在计算所得税的时候,纳税前扣除的费用要与同期收入存在因果关系,它是从政府征税角度出发的。

(三)权责发生制原则。

财务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税务会计却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结合,也称为修正权责发生制。

因为二者在对纳税义务的精神确定上是一致的,因而税法总体上对权责发生制持支持态度,而在另一方面,税法对权责发生制带来的大量会计估计却持保留态度。

就是说在权责发生制不利于税收保全时,税法会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去给以保全。

税法对权责发生制是有条件地接纳采用以保全税收和收入均衡。

(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不只是根据经济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会计核算,还应当按照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它是财务会计的重要原则。

财务会计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关键在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可靠性,而税务会计中对所有涉税事项的计量和确认不能估计,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税务会计对该原则的解释更强调的是实质至上。

财务会计可以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坏账准备,但税法却不可以。

(五)配比原则。

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就是配比原则,它涉及到大量的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

在税务会计中,所得税法基本上是认可配比原则的,税法规定税款应当在配比的当期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滞后。

而在财务会计核算中,因为核算对象的众多,需要将不同类别的费用进行合理分配和分类。

税法中的配比原则在包含这些方面的基础上还要同时依照相关性原则。

因而,税法的配比原则具有更广的范围。

(六)历史成本原则。

财务会计以公允价值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财务会计中引入了很多可收回金额、现金流量现值等公允价值概念。

和财务会计相比较,税务会计对历史成本原则尤为拥护,因为纳税是法律行为,必须有可靠的证据以确保其合法性。

与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原则可靠性强,因而在涉及税务的诉讼中可以提供有力证据,所以税务会计只有在历史成本不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接受公允价值。

因而财务会计坚持公允价值而税务会计坚持历史成本原则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及分离的必要性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税法条款对会计概念和计算程序的应用表明二者相互依存,从某种程度来说,税法的实施离不开对会计技术的借鉴,税收管理的日趋成熟也归功于会计方法。

从另一方面来看,税务会计使财务会计处理更加法制化和规范化,对财务会计产生了深远影响。[2]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1.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

在当前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结合的会计体制下,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要时常被忽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信贷等相关部门,这样的情况对加强企业管理很不利。

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开对待,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不用完全照抄税法规定解决会计业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去选取会计程序和方法。

这样财会人员也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管理,避免杂乱的会计核算。

2.健全我国税制的需要。

税制改革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是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体制下,各项税务要求和复杂的计税工作无法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全面体现。

有时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利用税法的漏洞出现少缴税的行为。

所以必须建立统一的税务会计以实现依法纳税的需求。

3.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需要。

建立一套能真实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不再具体规定会计核算方式就使得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随着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愈加明确,因而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才能使财务会计按照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进行监督、核算,也才能确保会计改革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任坐田,陈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比较及其相互借鉴[J].财经论丛,.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立法起草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及适用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2】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企业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审核工作对企业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加强对企业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审核工作的解析研究,有利于企业更好的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企业金融风险的规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实现企业战略意图。

本文对企业会计审核及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要解析,研究了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会计审计 会计财务核算 问题 对策

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审核都是企业经济管理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时代产物。

篇2:探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论文

探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论文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一)共同对象

财务会计在侧重点上主要趋向于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真实反映,管理会计则主要侧重于对会计主体未来的动态进行预见。两者在侧重点上虽然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两者的共同对象都是企业单位,都是对企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

(二)信息资源的联系性

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其数据以及信息主要依靠财务会计的提供,并对其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在一定情况下,还需要结合管理会计的内部信息进行整理以及完善,从而有利于企业单位的发展和管理。由此可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信息资源上存在密切的联系性。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一)侧重点差异

对于财务会计而言,其侧重点主要结合企业单位的日常运营记录,对账簿进行登记,并对财务报表进行整理,最后向与企业单位存在经济联系的外部单位以及人员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及数据。而管理会计则是对企业运营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向企业内部提供相关的预测决策信息以及控制考核信息,以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作为主要目标。

(二)信息特点以及载体差异

财务会计能够为企业的经济联系单位以及人员提供全面性以及系统性的信息和数据。其载体主要为凭证系统、报表系统以及账簿系统,格式具有统一性,财务报告种类格式同样要求统一。而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其信息数据大多用于控制企业内部管理,因此载体为不具备统一性格式的内部报告,报告种类格式没有局限性。

(三)会计人员素质差异

财务会计人员本身需要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以及处理技术,对每项业务的操作有所认识和了解,了解会计凭证的填写和制定、报表编报以及账簿登记等。管理会计人员则需要具备稳固的财务会计知识以及管理技术,并具备统计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技术等基础知识,知识领域相对较为广泛。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随着国家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衍生了一系列新鲜的`事物以及业务,信息变化频繁,财务会计无法有效适应社会的变化,适应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提供给企业单位的信息以及数据不具备真实性以及全面性。管理会计则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够结合新型的处理方法以及知识对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管理会计的数据基础与财务会计联系密切,两者密不可分。

(二)内部因素

企业经营环节之间联系密切,各个部门的职能界限模糊,职能与业务的联系,也让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成为一个方向。另外,企业与知识、技术以及人力资源联系密切,这些因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财务会计无法对其进行反映,因此需要管理会计进行信息的提供。

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策略

(一)会计观念的树立

在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的职能存在滞留现象,会计职能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下难以实现,企业管理需要对会计观念进行改变和重新树立,从而保证会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价值。长期以来,会计人员自身知识水平低,缺乏企业决策所需技能。因此企业单位需要对企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优秀的会计队伍。

(二)通过基础数据采集保证两者的有效融合

对于财务会计而言,基础数据采集是会计确认、计量以及凭证填制的过程。模型运算是指会计分录编制。因此财务会计的分类账、会计报表、总账均是模型运算的结果。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基础数据采集是原始信息挑选的过程。模型运算则是计算、差异分析以及比较的过程。两者虽然存在差异,然而起点都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可以通过两者的基础数据对原始信息进行合并,实现融合。

(三)完善会计制度

企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完整性的指导准则,在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各自的财务会计制度,然而还缺乏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因此,企业单位需要对自身的企业管理会计制度进行建立以及完善,从而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调动,并通过合理的方法提供企业经营过程所需数据信息。

篇3:税务会计论文选题

1 税务筹划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2 基于审计质量视角的审计判断研究

3 环境成本会计化

4 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5 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控制研究

6 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7 新会计准则对我国股票市场的规范

8 企业网络费用的若干问题探讨

9 浅析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10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

11 商誉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12 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探讨

13 企业合理避税的分析

14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

15 论商业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16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问题研究

17 财务分析在银行信用评级中的应用

18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19 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

20 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21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22 网络环境下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23 应收账款的管理

24 浅议存货的审计

25 财务困境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分析

26 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

27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几个问题的探讨

28 房地产企业税制改革及相关会计处理

29 我国增值税纳税筹划若干问题的分析

30 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管理咨询对独立性的影响

31 加快发展环境会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2 集团公司财务控制问题研究

33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探讨

34 浅谈“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一”

35 企业会计核算风险的控制

36 商业企业纳税筹划初探

37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机制

38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39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制度

40 关于企业集团税收筹划

41 企业风险及其管理

42 资产减值与企业的利润操纵

43 浅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44 浅析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45 保险业财务内部控制初探

46 浅谈或有事项

47 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准备差异及相关性探讨

48 资产减值准备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49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与规避

50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愿因和治理对策

51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

52 我国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53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几个问题的`探讨

54 营业收入确认与计量几个问题的探讨

55 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

56 新准则对会计利润操纵现象的影响

57 浅议公允价值

58 企业纳税筹划中应遵循的原则

59 谈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0 浅谈会计监督

61 关于我国会计委派制的问题和对策

62 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63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4 浅议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65 浅谈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所得税会计

66 浅谈新会计准则的一些变化

67 浅析管理会计的变革与作业成本法

68 企业成本管理的分析与强化对策

69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后的企业内部审计

70 浅谈人力资源会计

71 中国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

72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探讨

73 浅谈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74 浅析无形资产新准则

75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76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77 浅议新旧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变动差异

78 新准则下商誉的会计处理及其影响

79 新会计准则推出对房地产公司的影响

80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问题

81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82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比较

83 浅谈簿记

84 浅析商誉的相关问题

85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86 浅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87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8 我国税制改革与企业所得税筹划

89 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90 谈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与银行信贷管理

91 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92 企业所得税调整与跨国企业中国投资战略

93 试论企业内部审计

94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

95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96 论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与防范

97 浅析不可计量无形资产的评估与管理

98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相关问题探索

99 财务健康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100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101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状况剖析及拓展策略

102 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思考

103 我国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

104 我国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分析

105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策略的探讨

106 浅谈我国企业资本结构

107 对构建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设想

108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109 我国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

110 浅析企业财物风险及其防范和管理

111 现金流管理

112 企业流动性风险及规避策略

113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114 谈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

115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16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现状及改进对策

117 我国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118 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119 应收帐款与赊销管理的研究

120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121 引入经济增加值EVA完善业绩考评指标体系

122 新会计准则实施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123 浅论现代企业筹资方式及其选择

124 浅谈战略成本管理

125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观念研究

126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研究

127 浅析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128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29 论租赁筹资

130 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131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

132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33 中小企业常见风险的分析及规避方法

134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分析

135 中小企业融资投资问题初探

136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与创新

137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探讨

138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控制

139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40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

141 融资模式比较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142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方式的探讨

143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44 浅谈网络会计及安全问题

145 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与合理避税的探析

146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EVA

147 谈青岛海宁环保有限公司的投资战略

148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149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融资问题探讨

150 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特点分析

篇4: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各尽其职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各尽其职

请欣赏:《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各尽其职》

吴港平

注册会计师视野

阻碍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国际化的因素有很多,而财务会计长期以来过于以税法或者说以税务会计为基准,没有将两者进行应有的区分,因此限制了财务会计功能的发挥,从而不利于财务会计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安达信中国、台湾及香港地区主管合伙人吴港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着重谈了这方面的问题。

吴港平说,长期以来,中国企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的。特别是国有企业,只需对政府负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情况如何其实都无所谓。无论盈利还是亏损,权益都是政府的。因此,税利是一个概念,税的问题非常重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报表使用得最多、最感兴趣的是国家税务、财政部门,这使得中国的会计制度一直与税务挂钩,企业及立法、稽查部门对此都颇为习惯。会计利润和应课税所得一直是一样的。

然而,从国际惯例看,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税利都是分开的,税是对政府的义务,利润才是投资者所拥有的,不仅如此,两者还是矛盾的,此消彼长的,税多了,利润就会被抵消掉。

吴港平说,财务报表应该反映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财务报表并不是用来作为申报纳税的依据。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中,税务局是其中之一,更多的、更重要的使用者是银行、公司股东、公众投资者、公司管理者等。银行要向企业贷款,投资者要购买企业股票,公司管理者要管理好企业,都必须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因此,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财务报表必须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企业先按会计制度公允地计算出公司的利润,而在纳税时,再按税法要求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会计利润与应课税所得之间出现差异是正常的。这不等于税务局会吃亏,也不是上市公司在做假帐。而是两者的功能各不相同。纳税时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正是需要注册会计师做大量工作的地方。同样,会计师也不存在帮着企业做假帐的问题。不要将两者强行加在一起。

吴港平举例说,在计提坏帐时,对税务局来说需要比较严谨,不能让企业随便提,否则无法保证国家的税收。但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应该遵循稳健性原则,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计提。一个管理好的与一个管理不好的银行同样的比例计提坏帐是不能反映不同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的。但税法方面只能统一。管理得好的与不好的税赋负担应该一样。但过去我国的会计都是按法的规定来计提的。再如库存。从会计上讲,卖不出去的东西就应计提减值准备。现在人们都在说,国有企业有很多不良资产,就是由于过去没有真实地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累计起来,不良资产的比重自然会越来越高。

吴港平分析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会计法规和方法的.制定以税收为主导观念。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所有的会计处理均以国家财税收入最大化为目的,而忽视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从企业方便的角度出发,也会以满足税务局的要求为其会计处理的基本出发点。因为税务局的检查审核最为频繁和严格,企业为了更好地配合税务机关的检查,尽量减少由于会计处理方法与税法要求的不同而需单独解释的内容,通常会完全按照税法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而非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为主要目的。因此,企业应考虑到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已从单一的国家有关部门如税务机关,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应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为主要目的。所以,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首先应该要求观念上的改变。

吴港平介绍说,最近,情况正在改变。中国正在习惯会计利润与应课税所得的不一致。从中国最近颁布的各类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制度来看,会计处理方法已逐步从以税收为基准的旧有模式向以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为主要目标的新模式进行转化。新的会计制度及会计处理方法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等国际上惯用之会计处理方法接轨,尤其以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有关商业银行上市招股说明书及财务报表附注等要求最为明显。政策也开始向国际惯例趋同。

吴港平最后说,世界各国在税法方面一般都比财务会计要求更严谨,如在坏帐计提方面,会计上总是尽量多提,这样比较稳健。但税法上的规定较严,只有到了企业确实收不回来时才允许扣税的。但吴港平同时也表示,坏帐计提还是要更实际一点,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发展。我国这方面的税收政策确有须要研究的地方。

篇5:浅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

浅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

摘要: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准则》的颁布实施,税务会计的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都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于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出来的问题也成为会计业的热门话题。对于企业会计而言,建立税务会计,有利于企业进行纳税筹划,保障企业和投资者利益;对于国家而言,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也有利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税收。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分离;差异;协调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定义

财务会计是根据目前的会计准则、制度,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连续、系统和全面反映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对已经发生或对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编制相应财务会计报告,并由此产生企业财务信息,并对外部各个利益方提供财务报告的经济活动。

税务会计是在会计基础上以现行颁布的税收法规为准绳,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的方法,系统、连续、全面地对税收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对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流通进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业会计分支。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原因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具有必然性,其主要理由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加入WTO的需要,以及中国财政体制的完善和会计职能的变革,税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一系列税收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使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逐渐出现差异,对会计事项的要求也出现了分歧,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才能使财务会计按照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核算监督,并最终实现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各自的目的。其次,分离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建立税务会计,可以使财务会计不受税法的部分限制,实现国际趋同。再次,分离有助于完善中国税制及税收征管,能促进税收,另外企业配置专门的税务会计人员,能更有效地履行纳税职责。最后,分离有助于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后,企业会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

税务会计以税法为导向,税务会计的原则和核算等内容大多隐含在税法中,因此税务会计实质上就是税法在会计中的体现。而财务会计则以会计准则为导向,其原则和核算的规定远比税务会计明确且公认。因此,差异总结为以下七点。

一)目标不同财务会计的目的在于真实、完整地反映会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各种有利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为国家足额足量的收纳税款以实现国家宏观调控。

二)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以货币衡量企业的所有经济事项,而后者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财务会计中与计税相关的经济事项。

三)会计要素不同财务会计有六大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利润和费用是利润表要素;税务会计的要素有四项:即应税收入、扣除费用、纳税所得和应纳税额,这里的应税收入、扣除费用和财务会计中的收入、费用不完全相同,在确认的范围、时间,计量标准和方法上都可能发生差异。

四)依据准则不同在编写会计报告时,财务会计依据企业自身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而税务会计依据国家强制执行的税法。在财务会计核算当中,相同的经济业务可能会有不同的核算结果,而由于税法的强制性和一致性,在税务会计核算中同一种经济业务只能形成唯一的核算结果。

五)会计计量原则不同.历史成本原则的差异。当会计界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求权责备,而新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放弃历史成本原则而采用公允价值时,只有税法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并且坚决恪守这一原则,原因在于纳税是法律行为,其合法性必须有可靠的证据做支持。与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原则确实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等要素的价值,但是它的可靠性强,在涉税诉讼中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而财务会计则不然,会计准则要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和真实,这就必然带来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

1.计量原则的差异。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税法以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或者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2.风险态度不同。财务会计比较侧重收入的实质性实现。

近年来从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可以看出会计处理越来越注重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并且会计制度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而税法在收入确认上会尽量减少不确定性、选择性和主观判断的运用,因为税法对任何涉税事项的确认、计量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必须有据可依,不能估计,因此税法一般是不承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同时国家税收不会去承担纳税人的经营风险。如果税法上认可谨慎性原则,必将减少或滞后企业应缴税款,这无异于让税务部门替企业承担风险。

六)核算的不同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核算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对资产及其入账价值、折旧及摊销、资产减值、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成本核算方法。

七)受税法约束程度不同财务会计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制度规范会计行为,而税法的刚性及硬度又要强于财务会计,由于纳税是法律行为,纳税人一旦违反了税法的规定,就会受到处罚。

四、财务和税务的关系模式

目前,国际上通常将财务和税务的关系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投资者为导向的模式。财务会计完全不受税收法律法规的束缚,税法也丝毫不作用于财务会计的操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真实公允财务信息和满足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需求。由此及彼,税务会计的操作也不受财务会计标准的束缚,从确定税基到缴纳税款都以税法为依据,独立地进行操作,不需要通过调整财务会计数据以适应税法要求来实现。第二,以政府为导向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会计处理服从税法规定,会计事项的处理也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执行,税法的任何改变都将会影响财务会计计量和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无论是计量还是操作处理都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以保障财政收入为根本宗旨,可以看成是政府宏观管理的工具和手段。第三,以企业为导向的模式。该税制模式是介于投资者为导向的模式和以政府为导向的模式之间的一种模式,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关系既不是独立发展,也不完全一样,既允许合理差异存在的一种模式。通常看来,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开处理。财务会计按照会计准则等会计规定进行处理,生成相应的.财务报告,提供财务信息。税务会计则是在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存在的差异按照税收征管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既保障企业财务处理的需要,又满足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篇6: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各尽其职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各尽其职

吴港平

注册会计师视野

阻碍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国际化的因素有很多,而财务会计长期以来过于以税法或者说以税务会计为基准,没有将两者进行应有的区分,因此限制了财务会计功能的发挥,从而不利于财务会计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安达信中国、台湾及香港地区主管合伙人吴港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着重谈了这方面的问题。

吴港平说,长期以来,中国企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的。特别是国有企业,只需对政府负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情况如何其实都无所谓。无论盈利还是亏损,权益都是政府的。因此,税利是一个概念,税的问题非常重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报表使用得最多、最感兴趣的是国家税务、财政部门,这使得中国的会计制度一直与税务挂钩,企业及立法、稽查部门对此都颇为习惯。会计利润和应课税所得一直是一样的。

然而,从国际惯例看,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税利都是分开的,税是对政府的义务,利润才是投资者所拥有的,不仅如此,两者还是矛盾的,此消彼长的,税多了,利润就会被抵消掉。

吴港平说,财务报表应该反映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财务报表并不是用来作为申报纳税的依据。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中,税务局是其中之一,更多的、更重要的.使用者是银行、公司股东、公众投资者、公司管理者等。银行要向企业贷款,投资者要购买企业股票,公司管理者要管理好企业,都必须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因此,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财务报表必须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企业先按会计制度公允地计算出公司的利润,而在纳税时,再按税法要求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会计利润与应课税所得之间出现差异是正常的。这不等于税务局会吃亏,也不是上市公司在做假帐。而是两者的功能各不相同。纳税时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正是需要注册会计师做大量工作的地方。同样,会计师也不存在帮着企业做假帐的问题。不要将两者强行加在一起。

吴港平举例说,在计提坏帐时,对税务局来说需要比较严谨,不能让企业随便提,否则无法保证国家的税收。但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应该遵循稳健性原则,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计提。一个管理好的与一个管理不好的银行同样的比例计提坏帐是不能反映不同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的。但税法方面只能统一。管理得好的与不好的税赋负担应该一样。但过去我国的会计都是按法的规定来计提的。再如库存。从会计上讲,卖不出去的东西就应计提减值准备。现在人们都在说,国有企业有很多不良资产,就是由于过去没有真实地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累计起来,不良资产的比重自然会越来越高。

吴港平分析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会计法规和方法的制定以税收为主导观念。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所有的会计处理均以国家财税收入最大化为目的,而忽视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从企业方便的角度出发,也会以满足税务局的要求为其会计处理的基本出发点。因为税务局的检查审核最为频繁和严格,企业为了更好地配合税务机关的检查,尽量减少由于会计处理方法与税法要求的不同而需单独解释的内容,通常会完全按照税法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而非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为主要目的。因此,企业应考虑到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已从单一的国家有关部门如税务机关,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应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为主要目的。所以,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首先应该要求观念上的改变。

吴港平介绍说,最近,情况正在改变。中国正在习惯会计利润与应课税所得的不一致。从中国最近颁布的各类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制度来看,会计处理方法已逐步从以税收为基准的旧有模式向以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为主要目标的新模式进行转化。新的会计制度及会计处理方法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等国际上惯用之

[1] [2]

篇7: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论文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1.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同。

税务会计是根据国家税法核算企业的成本,收入,利润以及所得税的会计核算系统,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国家税收,调节经济与公平税负,为企业管理者与国家税收部门提供有效信息;财务会计则是根据会计准则对企业的财务成果进行核算,并为企业各个利益相关的人或单位提供实有效的信息,便于企业的投资决策。

2.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差异。

税务会计监督与核算的对象是与计税相关的经济事项,而财务会计核算是针对企业以货币计量交易的所有经济事项,包含了资金的循环、投入、周转以及退出等所有过程。

3.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核算依据差异。

税务会计是根据国家税法进行核算,财务会计则是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进行核算。

财务会计强调遵守会计准则,根据会计制度来处理不同的经济业务,会计人员也因自身的情况与理解的特殊性,对一些相同的经济业务做出的不同处理与表述方式,因而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这也是会计现理事务的灵活性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具有一定弹性的表现。

4.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核算的原则差异。

财务会计遵守配比原则与权责发生制,为使报表体现某一会计在职期间,企业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对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费用与收益进行合理的评估,然而税法则遵守收付实现制的原则。

是税收收入的保障,同时便于保管,一般情况准企业评估收益与费用。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财税合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实施,计划经济弊病日益彰显。

1.会计核算根不上市场变化需求,企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会计核算也要与市场发展相结合,财税合一的会计制度,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灵活性,核算方法单一,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比如,通货膨胀与科技发展等不确定因素,因收入计量影响无法真实反映,导致会计核算与市场经济变化脱节。

2.财税合为一,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由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对收入存在原则上的差异,如果只追求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制度合一,就会产生收入项的信息失误,最终造成决策性的失误。

3.稳定国家税收的前提条件是实行税务会计独立。

财税合一的制度下,不能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进行区分,使应税所得存在不确定性,使国家税收锐减,强制性税收体现不充分。

纳税人为逃税或延期纳税一般都采用不开发票或延迟开票,这样一来,迫切需要税务会计独立,确保税法的严肃性与可靠性。

税务会计的独立还会受到企业财务收支的影响。

从不同国家的税收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其财务收支情况均未达到无需政府制定强制性税务会计要求。

在我国同样需要政府从稳定税收的角度制定税务会计制度,实现税收目标。

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平稳,因而,实行税务会计独立已势在必行。

4.税务会计独立是企业制度改革之需要。

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是企业制度改革的结果,是具备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企业,制度改革实现了会计主体假设要求。

企业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生产经营效益,然而财税合一的模式,会计侧重于税务,财政,信贷等职能部门需求,对企业自身会计信息需要重视不够,违背了假设的会计主体。

财税分离后,企业财务会计不受税法经约束,可以将会计管理职能在企业中得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可做灵活的会计处理。

同时税务会计也能更真实的反映执行税收制度,真实的反映企业税款形成,缴纳与计算情况,满足国家税收信息等需求。

也不须完全照税法规定进行会计方面的业务处理,企业财会计可以全身心的投入企业财务管理,减少核算工作,同时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财务策略。

5.财税分离是会计改革之需要。

财税合一的会计制度,主要特点是政策性强,并频繁变动,使会计研究、教育都得跟着制度转圈子,教材就是制度的说明书,对会计专用名词的研究、分析也是围绕财务与税制度进行,

不能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具有学术意义的解释;如涉及会计程序或计算方法变革时也会出于国家财政的承受力而放弃或推迟变革,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理论教育、研究都带有政策色彩。

会计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规范会计学科,建立会计体系,只有财税分离,才能使会计制度相对稳定。

税务会计依据国家税收法等调整纳税范围,实现国家税收保障,使国家政法得到体现,从而也使得会计学科更加规范化,真正建立会计体系。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与企业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加剧,企业实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财务会计规范化发展。

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需要为信息使用人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信息必须遵从会计准则,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因而,财务状况不会因经济形势变化也跟着变化的税法制约,不因税法的改变而变动,但也不能根据税法的要求计算与缴纳税款。

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就是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这样一来财务会计才不受税法的制约,减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也能真正做到根据公允,事实要求提供会计信息。

2.确保税法的严肃性与科学性。

税法是企业与国家之间处理税收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保障,需要企业无条件执行与遵从,由于经营活动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客观性与灵活性,为了税收征管具有可操作性,这需要税法条文必须减少弹性规定。

同时由于税法与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定有冲突,难以做到财务会计把跟税收相关的处理结果都严格遵从税法规定,从而影响税收的征收,管理工作,税法的严肃性得不到体现。

税务会计独立之后,税务会计是专门研究纳税活动如何依照税法进行,处理好企业与税务机关的良好关系,使税法的严肃性得以体现。

3.完善会计学体系,丰富会计理论与方法是必然趋势。

税务会计的独立,使纳税活动的会计计算方法与理论逐渐形成。

增加会计理论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性,成立会计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思。

五、结束语总之,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财税分离是必然结果,具备独立特征的税务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并列成为会计学体系的一部分具备可能性与必要性。

成立独立税务会计,有助于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是国家税收保障。

篇8: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论文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依据不同。

财务会计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准则,企业在执行财务会计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税务会计除了依据财务会计依据的准则之外,其更为重要的是依据相关的税法依据,相对于会计准则而言,税法的灵活度较低,企业必须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处理。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依据不同,违反规定带来的后果也往往不一样。

财务会计在没有遵守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只需要对以前年度错误事项进行调整即可,不会对公司的实际利益产生影响。

但税务会计如果没有遵守税法的规定,将会面临的税法的严厉处罚,比如滞纳金或者罚款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财务会计的灵活性以及自主较强,而税务会计的灵活空间较小。

从这个角度出发,税务会计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更高,要求必须理解税法的具体规定。

2.核算的原则不同。

财务会计中,权责发生制是其进行核算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权责发生制强调收入费用的配比,即一定期限内的收入、成本均应在财务核算中体现,并且出现在损益表中,无论收入是否真的在期限内入账,成本在期限内真的支出。

而税务会计更重视的收付的实现,税法的是国家税收来源的依据,严谨是其一个主要的特点,因此以最终的收付作为实际的成本费用。

3.收支等会计要素的内涵不同。

财务会计中,收入的要素定义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

然而在税务会计中,除了上述规定外,还包括大量的视同销售。

4.目标不同。

财务会计核算的.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货币活动,通过财务会计可以得出企业本年度内的生产经营情况。

税务会计则是通过以税法为依据,衡量企业在经营范围期间需要缴纳的税费,应当承担的纳税义务。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财务会计核算的主要是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需要。

按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企业的财务成果,并为企业利益相关人(包括银行、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提供真实相关的信息,便于他们投资决策。

税务会计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机关,即税务机关。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税务会计的基础是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准则对税金的计提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例如增值税含税收入的的确定,财务会计通过价税分离的方式来确定收入以及应交税费,税务会计在月末或者法定的纳税期间通过从科目余额表中取数(销项税、进项税、进项税转出)来确定应当纳税的基础。

税费的核定基础数值由财务会计核算科目余额或发生额确定,例如消费税的计提基础是通过财务会计核算,确定消费税的纳税基础,税务会计以此为基础进行核算,然后确定应缴纳的税费金额,并申报纳税以及进行相关账务处理。

2.税务会计影响着财务会计核算。

由于税法的独立性,财务会计在很多领域都税务会计的影响。

例如在房地产行业,从房屋销售到正式结转收入期间比较长,最长的跨度可在三年以上,一般情况下也会超过一年。

税法针对这种较为特殊的销售行为进行了专门定性的规定,例如预售缴纳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并按照预计毛利率缴纳所得税。

在财务会计领域,这些税费的缴纳并不能确认相关费用。

但在税务会计中,该成本费用视同发生,并且以及税法的规定进行计算,并结转至相关会计科目,即预计的毛利率与预缴的税费等均视同法定实现,并且在会计科目中体现。

3.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同最终体现为财务报告中。

前文所述,财务会计是税务会计实现的素材,税务会计在结合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财务会计也会根据税法的相关要求进行相关调整。

然而,最能体现两者相互协调的部分在于最终向外公布的财务报告。

例如,税法存在的大量的时间性差异,例如以前年度亏损可以弥补,超支的广告费等可以在以后的年度内抵扣等等,为了反映这种税法带来的差异,财务会计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等科目来实现与税务会计的协同。

又如,财务会计的所得税费用确认需要以税法的所得税费用作为最终确认数。

即财务会计不应当以会计利润表中的数据来直接确认年度所得税费用(一般情况下,在季度末可以简化为按会计利润来计提所得税费用,年末一次性调整),而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依据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以最终税务会计确定的纳税额作为所得税费用科目的最终数据。

三、未来展望

在西方国家,税务会计已经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并列,成为独立的一种会计。

然而,在我们国家,税务会计目前依旧还处于财务会计之内。

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税务会计的独立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然而中国目前税收法律制度建设较为薄弱,税务红头文件满天飞,导致税务会计的发展难以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共同的努力,来完善税务法制环境,进而为税务会计的独立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篇9: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

【摘要】由于税务会计要以税法为导向,因此,体现税收原则的税收核算原则也就是税务会计原则。税务会计原则一般都隐含在税法中,它虽然远远不如(财务)会计原则那么明确、那么公认,但其刚性、其硬度,却要明显高于(财务)会计原则,纳税人一旦违反,就要受到税法等相关法律的惩处。文章对由税法主导的税务会计原则与投资人导向的财务会计原则进行了比较,从中可见两者的差异

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差异,旨在探讨如何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模式。

篇10: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

不论在税收学中、还是在(财务)会计学中,有关“原则①”问题,都是其学科理论的核心内容,因为它是构建最优税收制度、最优(财务)会计制度的法则或标准。换言之,如果没有“原则”,也就没有灵魂;而介于税收学与(财务)会计学之间的、或者说两者交叉的边缘学科――税务会计,其“原则”应该是税收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结合”。但因“税法至上”,税务会计原则以税法为主导,凡符合其要求的(财务)会计原则,它就承认;不完全符合其要求的(财务)会计原则,它就有限承认或有条件承认;不符合其要求的(财务)会计原则,它就不予承认。经过“筛选”与“甄别”后,逐步形成了税务会计原则。本文在探讨税务会计原则、并与(财务)会计原则对比分析后,提出如何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

一、税务会计原则

国家为了实际有效地对纳税人稽征税款,在税收原则指导下,通过税法体现并逐步形成了税收核算原则。如果站在纳税人的角度,税收核算(税款稽征)原则就是税务会计原则。税务会计虽然要遵循(财务)会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但它必须以税法为导向,因此,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国内收入法典(IRC)既是联邦税收的最高法律,也是税务会计(Federal Tax Accounting)的理论与方法指南(凯文.E.墨非等,),如是,税务会计原则也就隐含在国内收入法典之中。我认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其税务会计原则都隐含在税法中,它虽然远远不如(财务)会计原则那么明确、那么公认、那么耳熟能详,但其刚性、其硬度,却要明显高于(财务)会计原则,纳税人一旦违反,就要受到税法等相关法律的惩处。

我国台湾学者认为,税务会计原则一般包括③:1.租税法律主义原则;2.命令不得抵触法律原则;3.法律不追溯既往原则;4.新法优于旧法原则;5.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6.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7.从新从轻原则;8.实质征税原则;9.不妨碍财务会计原则(指财务会计处理应依据公认会计原则,企业依税法进行的所得税计算调整,不能影响财务会计的账面记录);10.账证适法原则。这些阐述主要是从税款征收核算(计算)的特点进行的系统归纳和概括,这些特点或原则,在我国大陆的税法中也多有体现④;但站在纳税主体的角度,根据税法规定和税收原则,并借鉴(财务)会计原则,如何抽象出税务会计应遵循的法则或标准,可能更加体现税务会计的要求。

在(财务)会计中,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原则、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及其修正原则,其基本精神大多也适用于税务会计,但因税务会计与税法的特定联系,税收原则理论和税收立法原则会非常明显地影响、甚至主导税务会计原则,此外,还应体现税务会计主体的税收利益,这就逐步形成了税务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税务会计原则主要应有:

(一)税法导向原则

税法导向原则亦称税法遵从⑤原则。税务会计应以税法为准绳,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上,再以税法为判断标准(或以税务筹划为目标)进行重新确认和计量,在遵从或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履行纳税义务,寻求税收利益。该原则体现“税法至上”,税法优先于会计法规等其他普通法规。

(二)以财务会计核算为基础原则

该原则适用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混合的会计模式。只有当某一交易、事项按会计准则、制度在财务会计报告日确认以后,才能确认该交易、事项按税法规定确认的应课税款;依据会计准则、制度在财务报告日尚未确认的交易、事项可能影响到当日已确认的其他交易、事项的最终应课税款,但只有在根据会计准则、制度确认导致征税效应的交易、事项之后,才能确认这些征税效应,其基本含义是:(1)对于已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全部交易事项的当期或递延税款,应确认为当期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2)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计量某一交易事项的当期或递延应纳税款,以确定当期或未来年份应付或应退还的所得税金额;(3)为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不预期未来年份赚取的收益或发生的费用的应纳税款或已颁布税法、税率变更的未来执行

情况。

(三)应计制原则与实现制原则

由于收付实现制不符合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不能用于财务会计报告目的⑥,为了更多的借助于财务会计记录,降低税收征管成本,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税法都接受应计制原则。但在其被用于税务会计时,与财务会计的应计制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第一,应该考虑税款支付能力原则,使得纳税人在最有能力支付时缴纳税款。第二,确定性的需要,要求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实现具有确定性。例如,在收入的确认上,应计制的税务会计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被支付能力原则所覆盖而包含着一定的收付实现原则,而在费用的扣除上,财务会计采用稳健原则列入的某些估计、预计费用,在税务会计中是不能够被接受的,后者强调“该经济行为已经发生”(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的限制条件,从而起到保护政府税收收入的目的。第三,保护政府税收收入。由此可见,税务会计(实质是税法)是有条件地接受应计制原则,体现的是税收实用主义。

各国早期的税法都是按收付实现原则计税,因为它体现了现金流动原则(具体化为公平负税和支付能力原则),该原则是确保纳税人有能力支付应纳税款而使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基础。目前,实现制原则一般只适用于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的纳税申报。如果税法明确规定某些涉税事项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税务会计则应以实际收付现金为标准确认、计量应税收入与可扣除成本、费用。

(四)历史(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按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进行会计处理,既有利于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存量计量,也有利于对收入、费用、利润的流量计量,因此,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在财务会计中,该原则有一定的局限性,为纠正其不足,可以根据判断标准,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从而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进行修正。但在税务会计中,除税法另有规定外,纳税人必须遵循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因为它具有确定性与可验证性。

(五)相关性原则

与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不同,税务会计的相关性体现在所得税负债的计算,是指纳税人当期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其取得的收入相关。

(六)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财务会计中对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相配比,以正确计算当期损益并据以进行收益分配。税务会计的配比原则是在所得税负债计算时,应按税法确定收入(法定收入)并界定同期可扣除费用,即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

(七)确定性原则

确定性原则是指在所得税会计处理过程中,按所得税税法的规定,在应税收入与可扣除费用的实际实现上应具有确定性,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不论何时支付,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该原则适用于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凡税前扣除的费用,如财产损失等,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且其金额必须是可确定的。

(八)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纳税人可扣除费用的计算与分配方法应符合一般

的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该原则属于定性原则而非定量原则,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对同一交易事项的认定和会计处理,征纳双方角度不同、利益不同,对是否“合理”会有不同的解释。税务会计信息应该具有“合理性”的充分说服力。

(九)划分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原则

营业收益(经营所得)与资本收益(资本利得)具有不同的来源、担负着不同的纳税责任。营业收益是指企业通过其日常性的经营活动而获得的收入,通常表现为现金流入或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其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个部分,其税额的课征标准一般按正常税率计征。资本收益是指在出售或交换税法规定的资本资产⑦时所得的利益(如投资收益、出售或交换有价证券的收益等),资本收益的课税标准具有许多不同于营业收益的特殊规定。因此,为了正确地计算所得税负债和所得税费用,应该遵循两种收益的划分原则。这一原则在美、英等国的所得税会计中有比较详尽的规定⑧,我国现行税法对两类收益尚未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

(十)税款支付能力原则

税款支付能力与纳税能力有所不同。纳税能力是指纳税人应以合理的标准确定计税基数(税基),有同等计税基数的纳税人应负担同一税种的同等税款。因此,纳税能力体现的是合理负税原则。与企业的其他费用支出有所不同,税款支付必须全部是现金支出,因此,在考虑纳税能力的同时,也应考虑税款的支付能力。税务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收入、收益、成本、费用时,应尽可能选择保证税款支付能力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销售方式、结算方式的选择等)。

(十一)筹划性原则

税务会计既要保证依法计税

、纳税,又要尽可能地争取纳税人的最大税收利益。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采用何种税务筹划方案,必须事先进行周密地谋划。“税务会计的目标不是会计,而是收益。”(汉弗莱.H.纳什,)因此,它还具有财务职能,具有预测性。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税收基本法》,税制正处于转型期,很难完整系统地体现税收核算原则――税务会计原则⑨。因此,探讨税务会计原则,既是学科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会计实务的需要。

二、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

我国(财务)会计准则建设已经快步走上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之路,我国的税制改革也已明确与税收国际惯例接轨、协调,两者改革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的最优关系模式,正确处理财务会计原则与税务会计原则的差异,应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由于税务会计导向与财务会计导向不同,体现在两者的“原则”上,不仅是名称不同,而且即使名称相同,其含义也不相同。在对待财务会计原则上,通过税务会计原则体现的税收原则,具有明显的“好恶”和“取舍”;而如果站在财务会计的角度看税务会计原则,则可能会认为其存在诸多的“不合理”。在企业会计实务中,两类会计原则都要重视、都要遵循。遵循财务会计原则以保证财务会计报告质量,遵循税务会计原则以保证税务会计报告质量;对前者,会计界比较明确、比较重视,而对后者,则比较模糊、比较轻视。因此,大部分企业都有被税务机关处罚或再处罚的“经历”,这与会计人员不明确、不重视税务会计原则有直接关系。

(一)历史成本原则的比较

可以说,税法(通过税务会计,下同)对历史成本原则最为肯定,甚至当会计界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求全责备时,当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在某些情况下放弃历史成本原则时,税法仍然一往情深,坚决恪守这一原则,强调企业资产背离历史成本时,“必须以有关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按税法规定的适当方式反映和确认为前提。”(董树奎等,)比如对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会计要求调整相应账户,但税法对此并不认可,仍按原账面价值计算应税所得;再比如《企业会计制度》、资产减值准则要求对非货币性资产全面计提减值准备,从而调整相关资产原入账价值,但税法除对坏账准备有限度地承认外,其他概不承认,因为不符合确定性原则。

税法如此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原因在于税款的征纳是法律行为,其合法性必须有可靠的证据做支持。与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原则确实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等要素的价值,但是它的可靠性强,在涉税诉讼中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因此,税法一般不会接受公允价值而放弃历史成本,除非历史成本不存在(如对盘盈资产)时。而(财务)会计则不然,会计准则、制度在多处引入现金流量现值、可收回金额等公允价值概念,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和真实,这就必然带来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比较

会计准则、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税法却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结合或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按照权责发生制,企业必须以经济业务中权利、义务的发生为前提进行会计处理,这与税法确定纳税义务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税法对权责发生制总体上持肯定态度。这在所得税上有明显表现――应纳税所得额就是在财务会计利润基础上调整的;而在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带来了大量的会计估计,税法对此持保留态度。当权责发生制不利于税收保全时,税法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比如增值税对于销项税额的计算,税法支持权责发生制,即不论企业是否实际收到包括销项税额在内的销货款,企业都应依法及时确认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但对于进项税额的抵扣,税法规定,企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不符合认证条件以及符合认证条件但未在规定时间内申报抵扣的,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这与权责发生制并不相符。在权益法下,当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确认其投资收益时,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但该收益实质上是未实现的所得,税法出于可靠性的考虑,仍恪守了实现制原则,即只有在企业实际收到被投资方发放的股息、红利时,才计入当期的应税所得。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其预收款要作为应税营业额计缴营业税,遵循的也是实现制原则。

在税法和税务会计实务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际采用的是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美国税制中,有一条著名的定律,即克拉尼斯基定律,它可以充分说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的“真谛”:如果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方法致使收益立即得到确认,而费用永远得不到确认,税务当局可能会因所得税目的允许采用这种会计方法;如果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方法致

使收益永远得不到确认,而费用立即得到确认,税务当局可能会因所得税目的不允许采用这种会计方法。税法之所以有条件地接受权责发生制,就是将税收保全、收入均衡、便利征管、乃至反避税置于其上。

(三)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是指财务会计信息应对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即对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强调的是其“有用性”;而税务会计中的相关性原则完全是出于政府征税的目的,强调的是在所得税计算时,税前扣除的费用应该与同期收入有因果关系,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其取得的收入相关,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四)配比原则的比较

配比原则是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涉及到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所得税法中对配比原则基本上是认可的,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其应配比的当期申报扣除,纳税人某一纳税年度应申报的扣除费用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但税法也做了许多限制以防止税款流失。如《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完全配比),也可以采用后

进先出法确定发出或领用存货的成本。

但在增值税上,税法对配比原则基本持否定态度。增值税征税对象是货物、应税劳务的增值额,它应该是货物、应税劳务收支配比的结果,但增值税的征收却按发票扣税制设计⑩,从而将其征收控制在流通环节,从总体上避免了对(财务)会计损益核算系统的依赖,由此也导致了增值税会计信息质量的降低⑾。

在税法中,税前扣除配比原则的内涵和运用的结果与财务会计核算中的配比原则具有较大的差别。在财务会计核算中,为了分别核算不同产品、不同业务分部、不同地区的'经营成果,需要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在不同产品、不同分部、不同地区进行合理分类、分配和归集。税法中的配比原则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它还要同时遵循“相关性原则”。因而,税法中首先是区别不同项目的税收待遇进行分项或分类配比。例如,外商投资企业的境内投资收益由于不计人应纳税所得额,则境内投资损失也只能由投资收益补偿,不足部分视为与生产经营所得无关的损失,不得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比较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原则,其内容是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仅仅根据其法律形式。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与其法律形式或外在形式有时是不一致的。在《企业会计制度》和基本准则中,对此都做了明确规定。“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准则、制度中多有体现,如收入的确认标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判断、关联交易的确认、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待处理财产损失的会计处理等。

(财务)会计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正确运用,关键在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否可靠,而税法中对任何涉税事项的确认、计量则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必须有据可依,不能估计,税法对该项原则的解释更强调的是“实质至上原则⑿,”其目的是防止纳税人滥用税法条款。如沪市一家上市公司发生巨额亏损34亿元,创该年我国上市公司亏损之最,其中计提坏账准备金占其公司亏损额的98.7%。这些资产减值是否“真实的”发生暂且不去追究,如果税法(通过税务会计)承认(财务)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即承认其计提的巨额坏账准备金,则当年所得税税基将受到严重的侵蚀。财务会计可以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坏账准备,但税法一般是不予接受的。

(六)谨慎性原则的比较

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进行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审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财务会计根据谨慎性原则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可以使企业的“虚资产”变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虚盈实亏、遏制企业的短期行为等,即有利于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但它违背税务会计原则,因为税法对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的基本原则是“据实扣除”,即任何费用(或损失)除非确属真实发生,否则申报扣除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偷税行为。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会计人员凭借职业判断做出的估计,其损失并不是“真实地发生”,(财务)会计估计的这种风险,税法之所以不允许扣除,是因为国家税收不能承担纳税人的经营风险,税法强调的是在有关资产真正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时能得到即时处理。这样规定,既方便了税务管理、提高征管效率,同时也防止了硬性规定减值准备比例的不可控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明确:“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

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包括资产准备、风险准备或工资准备等)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8月9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明确“财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且与取得应纳税所得有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存货、投资(包括委托贷款、委托理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和其他资产。”“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非因计算错误或其他客观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由此可见,它对财产的定义与财务会计准则、制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它遵循的是所得税税前扣除原则,而非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在财务会计中,谨慎性原则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重要修正性原则,但在税务会计中,却是最不受欢迎、最不被认可的原则。税法否定谨慎性原则,其主要在于:(1)谨慎性原则对收入和费用的处理不对称,当会计事项存在不确定性时,谨慎性原则要求少计收入、多计费用,如果税法上认可谨慎性原则,必将减少或滞后企业应缴税款,这无异于让税务部门替企业承担风险。(2)谨慎性原则确认的损失往往没有交易凭证,不符合确定性原则。(3)谨慎性原则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这很难取信于税务部门,政府的征税行为不能建立在对或有事项的会计估计上,因此,体现在谨慎性原则上的会计与税法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这一原则是产生纳税调整的重要根源。

三、对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差异的思考

综上所述,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存在诸多差异,有的是名称不同、内容不同,有的是名称相同、但内容不同。导向决定目标,目标决定原则,原则体现目标。由于税法的目标与(财务)会计目标不同,因而两者的原则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在不违背两者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如何使两者的差异保持一个“合理的度”,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两类”原则的差异呈增大之势,如何协调“两类”原则的差异,如何构筑“两类”原则的和谐关系,从而降低企业的制度转换成本、税收成本和纳税风险等⒀,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笔者认为,由税收原则主导、体现的我国税收核算原则过分从征管方的角度考虑,体现其征收便利原则而非纳税人便利、确保政府收入而非纳税人税收利益,较少考虑纳税人的利益。目前,我国的税收远未达到法定主义标准,与会计准则、制度的差异过大且不规范,增加了纳税人诸多的不可预期性。因此,也难以形成比较明确的、完整系统的税务会计原则(税收核算原则),而(财务)会计原则已经是比较成熟、比较公认的原则。新一轮税制改革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吸收(财务)会计原则,以减少不必要的差异。只有在两者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目前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混合模式(相互依存模式)才能体现其优点。如果目前的差异增大之势不能尽快得到遏制,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给会计工作带来不能摆脱的、无穷无尽的烦恼,势必会降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正如国家税务总局总经济师董树奎所言:“差异造成的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增加财务核算成本和纳税成本也将是巨大的。”因此,可能“导致纳税人不得不为资产等项目设置不同的账簿。”若果真如此,那将是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两者的各自独立会计模式⒁,但我们又不完全具备英美法系国家的会计环境。因此,加强协调、缩小差异,保持目前的混合模式,应是明智而现实的选择。

注释:

①公认会计原则是“……包括惯例、规则和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定义公认会计实务所必经的程序。”AICPA,1970.AICPA还将会计原则分级,如普遍性原则、具体原则等。

②尤其是所得税、增值税。

③根据台湾三民书局、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卓敏枝、陈妙香等编著的《税务会计》归纳整理。

④CPA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税法》中写到,税法具有

多层次特点:层次高的法律优于层次低的法律;同一层次的法律中,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国际法优于国内法;实体法从旧,程序法从新。

⑤即他律遵从和强制遵从。

⑥现金流量表则是将以应计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信息转换为以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信息。

⑦资本资产一般包括纳税人除应收款项、存货、经营中使用的地产和应折旧资产、某些政府债券,以及对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的版权以外的资产。

⑧在实务中,两类收益难以正确划分,美国税法规定,企业出售持有12个月以上(法国规定为2年以上)的自有资产,所获得的收益方为

资本收益。

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第一次明确了所得税会计中的税前扣除原则,但其他原则尚未明确。

⑩致使按增值税理论确认、计算的增值额与按税法规定实际计算的增值额“脱节”,即实际脱离理论。

⑾《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增值税会计处理方法,由于以税法导向,违背了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多项原则,使企业的增值税费用完全游离于企业利润的形成和计算。

⑿实际上是形式重于实质。

⒀从另一方面看,也降低政府的税收征管成本。

⒁即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两套账”。

主要参考文献

盖地..税务会计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盖地...试论税务会计的理论结构.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的最新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董树奎等.2003.税收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差异分析及协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卓敏枝等..税务会计.台北:三民书局

陈妙香等.2003.税务会计.台北: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罗晓林..外国税收理论与制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美]罗伯特N.安东尼.2005.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反思.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篇11:浅谈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会计论文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环节,是以经济业务为对象,运用计算机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控制的信息化。实施财务会计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增强资金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目前经济建设发展的形势对财务会计工作的要求及目标谈谈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确立正确观念,加强信息化业务培训

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改变企业领导与员工的观念。应对信息化的对象全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和财务会计管理知识的技术业务培训,确立以财务会计管理为核心、以资金流程控制为重点的管理理念;树立财务会计会计制度创新和财务会计会计管理创新的理念。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管理制度和企业规程变成大家共同遵守、谁都无法擅自更改的计算机程序,通过计算机硬授权,用程序来规范行为,以保证制度的执行。

2会计软件要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职责、目标相适应

使用统一软件,加强对企业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软件开发商要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软件技术,市场运用的软件要接受财税、科技部门的审核入市,软件更新要符合相关程序并对软件操作人员培训。

3要全面部署,分步实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针对企业目前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充分考虑企业管理变革的承受力,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充分分析、研究业务需求,对项目实际目标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估,明确目标,不断巩固、强化应用,实施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来规范企业基本业务处理行为,实现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整体目标,达到节省消耗,加快资金流通,经济信息传输及时、全面、准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4要全面启动,突出重点

规划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时,要根据重要性原则把握不同阶段的重点和要点,通过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方式推动整个系统的发展。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和问题,明确实施的重点目标,完成财务会计和业务的紧密结合,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

5科学设置业务流程、严格环节控制,保障网络安全性在系统建设、运行等不同阶段应遵循不同的安全管理目标,对系统建设、规划进行调研、分析、论证、评估。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理的方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保证企业管理体系的完整和安全。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制定安全策略,建立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使用安全方式连接客户端与应用服务器,划分管理权限,实行身份认证,形成数据库系统、数据存放的安全机制和网络备份机制。信息安全与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对病毒和h客的防范措施,确保财务会计会计管理业务不间断和财务会计信息高度安全,符合财务数据的保密要求。

6应实现信息集成,资源共享

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信息集成,不是简单的信息共享,它主要表现为围绕业务来组织数据和进行管理,业务处理范围从财务会计部门扩充到业务部门,并在业务处理的同时通过与会计核算账户体系对应的方式直接参与产生财物数据,大大减少了财务会计部门的核算量,将以前的事后核算、监督转变为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有效支持了财务会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系统从整个公司层面掌握资金、资产、人力、物力的储备、占用、消耗等状态,提供可利用资源的最大价值经济数据,并通过接口方式与营销、生产、工程、人力资源等专业信息系统进行链接,保证了企业信息的同步处理以及处理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信息集成不仅能准确反映各下属企业财务会计状况的实时动态,实现公司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

7运用软件功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算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进行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以资金管理、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加强资金集中管理,规范内部财务会计结算中心。建立和完善企业结算中心制度,是现阶段大型企业加强和改善财务会计资金管理,解决目前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成本高、体外循环失控和余缺调剂不畅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适应现代公司严格规范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强化对项目(核算对象)监控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的切入点。

8高标准严要求,循序渐进

实施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应充分考虑企业产业延伸、生产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充分认识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有效性、持续性、科学性,考虑已有资源的延续性和系统的拓展性,切勿将企业正在应用的其他业务系统都拿来“改造”。信息化建设必须根据管理需要建设了一些适合各自专业需要的子系统,这些系统的管理侧重点各有不同,只需建立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其的接口,就可实现数据共享,满足财务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在整体目标的指导下,持续优化,全面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9结语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务必思想重视,上下齐心,措施得当投入足,培训全面,评估科学,更新及时,以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全面实现,达到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信誉及对国家的贡献持续上升,股东的分红及职工的收入(福利)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陈享光.当代中国经济[M].当代世界出版社,.

[3]郭金林,史纪元.会计电算化[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篇12:会计论文写作与说明

1.数字运用

(1)数字运用的一般原则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特别是当所表示的数目比较精确时,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会计论文写作其他说明。遇特殊情形,或者为避免歧解,可以灵活变通,但全文体例应统一。

(2)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是汉字数字,有的情形选择是惟一而确定的:①非叙述性文字(如统计表)中不带量词的纯数值(如正负数、百分比、分数、比例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如:48,32.04%、1/4、1、5;②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如一方面、七国集团、“九五”计划、五省一市、第三季度、第一方案等等。

(3)对于标明论文中段落、层次顺序的序数可采用汉语序数字、阿拉伯序数字、罗马数字和英文字母A、B等组合排列。

(4)对于表示货币金额的数字,应根据论文内容分别标明货币大写金额(壹、贰、叁、肆、伍、

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零、圆或元、整)和货币小写金额(阿拉伯数字)。

2.计量单位的使用

会计论文中使用的计量单位主要依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的有关规定,如:

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计量单位

克、公斤、吨等──重量计量单位

平方米、平方公里等──面积计量单位

升、毫升等──容量计量单位等,财经会计论文《会计论文写作其他说明》。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 ──体积计量单位

3.报表、分配表及账簿等图表的使用

会计论文写作中经常需要运用大量实例进行论证,而报表、分配表及账簿等使用非常重要,能够使文章直观明了,清楚地表达用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

4.论文中的公式表示方法

(1)文字公式中太长,可排成双排,如:

(2)字母公式中,如需对公式中的字母进行注解,注解的方法要前后统一。

5.注释或注解

注释或注解,是指解释会计论文中的文字,内容要简明、扼要、清晰。原则上凡引文必须注明出处,加注的方法有四种:

(1)夹注,即段中注。注写在正文中,一律用括号标明。宜全篇须注处较少(只两三处),若夹注过多,不便于阅读正文。

(2)脚注,即页下注。多见于出版之书刊,注在本页的下端,是最便于阅读的。

(3)章、节附注。即注在一章或一节之后,一般书刊、特长论文才用。

(4)尾注,即所有注释都放在文章结尾或全书末尾。文内统一编码,文末集中注释。这种注释法比较规范。毕业论文多用此注释法。

行文的注码(除夹注外),编号顺序,一律用①②③④……的小写标出,写在所注对象的右上角,占一格。若脚注,注释很少,只一二处,也可用梅花符号“*”标明。

附注出处的,一般安排顺序是:著者(编者、译者)名、书名或篇名、出版者(或报名、刊名)、出版年份(报纸年月日、杂志期号)、页码(报纸第几版)。

6.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

句号、问号、叹号是句末标点;逗号、顿号、间隔号、分号、冒号是句中标点,均表示语气停顿;引号、括号、破折号、连接号、着重号、书名号为符号;标点都表示一定的意义,统称标点符号。

1.会计论文写作要求

2.大学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3.会计专业论文写作学术要求

4.会计专业论文写作的学术要求

5.大学会计论文写作要求

6.会计毕业论文写作技巧

7.会计论文写作技巧

8.毕业论文写作技巧说明介绍

9.会计毕业论文写作技巧以及选题原则

10.自考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技巧

篇13:成本与管理会计论文

成本与管理会计论文

写论文的难点,不只在于论文内容,使用科学的方法写论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整篇论文显得整洁有序。下面为各位同学分享成本与管理会计论文,希望对大家写论文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在高校财务管理领域,管理会计运用科学的会计方法对高校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控制、预测、分析、评价,为高校管理层规划、决策、管理、考核提供可靠依据,已经成为高校强化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方法与手段。本文对高校财务管理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具体应用以及应用保障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

对于高校财务管理而言,将管理会计这一科学的管理手段应用到高校经济业务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识别与防范财务风险。近年来,高校为满足学生扩招的需求,积极投资基础建设以扩大办学规模,为教育教学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由于投资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面临着潜在的财务风险,若未能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则会导致高校难以实现投资效益目标,甚至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而管理会计中的风险价值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与方法,能够从加工利用学校的财务信息入手,为高校提供多元化的投资策略,用以分散财务风险,实现资金增值。此外,管理会计还可以对学校的经济业务进行预测,构建起财务预警机制,在第一时间快速识别风险,进而采用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长期以来,高校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教学科研方面,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偏低。而管理会计能够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职能,丰富财务管理手段,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管理会计可针对高校经济活动产生的信息数据准确核算固定资产收益率、平均产出周转率等经济指标,在权衡学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设备更新、固定资产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强化对学校经济业务活动的事前控制。管理会计的应用使财务管理工作扩大了覆盖面,前移管理端口,从而促进办学资金良性循环,提高财务工作水平。

(三)保证管理决策的正确性。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依靠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校持续发展的需求,无法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而管理会计拥有预测、评价等手段,不仅能够为高校投资优选出最佳方案,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对教学实验设备购置作出客观经济评价,而且还能够监督预测各项经济活动,为高校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四)监督控制经济活动。高校在财务监督方面较为弱化,而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对高校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监控,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督职能,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管理会计可考核和评价财务收支、成本、利润等指标,将实际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找寻产生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执行偏差,强化对资金活动的监管,杜绝出现违规违纪行为。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应用

(一)应用于预算管理。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全面预算是其规划控制职能得以实现的关键,而财务预算在该职能的实现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很多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括: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科学性不足、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够、预算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等等。高校的财务预算由收支两条线构成,由于业务活动较多,从而使得资金的涉及面较广。鉴于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大资金管控力度,通过对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其使用效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高校可对管理会计进行应用,按年度或预算期的各项规划,并在考虑资金支出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定额和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对预算进行合理编制。同时,要确保编制的预算详尽、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对资金的支出起到有效控制,并考虑预算执行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给预算留出余地,保证资金的周转。

(二)应用于投资决策。在我国,企业是最早开始进行管理会计应用的,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提供帮助。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除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之外,还应当在提高办学效率的基础上节约经费,鉴于此,高校可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将管理会计合理应用于投资决策,借助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方法,对各项投资决策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此来确保投资的合理性。对于资金而言,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使用可以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高校在进行投资时,可以利用货币时间价值进行决策分析,并充分考虑投资的风险和回报,运用概率分析法进行比较,将现金净流量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据此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此外,为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可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并对投资组合进行优化,由此可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应用于成本管理。高校可将管理会计应用于成本管理当中,通过对学生数量与办学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以此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具体可在如下几个方面对管理会计进行应用:一是在固定成本中的应用。高校的固定成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约束性,另一种是酌量性,前者主要与高校运转有关,如教学设施的购置、教职员工的薪酬等,由于在一定的时期内,此类成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具有约束力,为对其进行有效控制,高校可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借此来降低单位成本;后者具体包括相关课程的开发费用、培训费等,这部分成本具有可变性,通过勤俭办学可以降低其支出额。二是在变动成本中的应用。高校的变动成本包括学生奖学金、物价补贴以及实训费用等,这部分成本会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而增加,对此可通过降低单位变动成本来达到控制的目的。三是在混合成本中的应用。此类成本的性质比较特殊,既包含固定成本,又包括变动成本,如教科研费用、维修维护费用等等,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对此类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四)应用于绩效评价。高校绩效考核管理可运用管理会计的评价考核方法,构建起完善的指标体系,实现定量与定性的双重评价,保证考核评价的全面性。针对高校绩效考核的实际情况,可引入平衡计分卡进行评价,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设定评价指标:一是设定反映学校资金使用情况、资产安全情况的财务指标,如预算执行率、资产负债率等;二是设定反映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满意度的顾客指标,如就业率、职业发展前景、用人单位满意率等;三是设定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环境的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如图书藏量、重点实验室数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等指标;四是设定反映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学习与成长指标,如教师进修人次、国内外知名学者数、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数等。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法,可全面提升高校的绩效评价水平,为改善财务管理提供依据。

三、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管理会计重视程度。高校财务管理要将管理会计作为重要手段,构建起管理会计体系,合理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提高学校财务工作水平。高校要明确财务部门的责任,要求财务部门树立管理会计理念,结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情况创新管理会计的应用。高校应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管理会计规划、组织、控制、评价等方法,转变以往财务会计工作只关注事后算账的做法,将财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管理拓展,构建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与利用。

(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为使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应当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借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岗位工作。在我国各大高校中,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较为匮乏,影响了管理会计在财务管理中的推广,鉴于此,高校应当着重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可在会计教学中加入管理会计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学习阶段,向会计专业的学生传播与管理会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为本校及其他用人单位储备管理会计人才。同时,高校应当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观念新、灵活性强的财务管理队伍,并使财务人员逐步向管理型会计转变,由此能够进一步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此外,对于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而言,其除了应当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敏锐的职业判断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

(三)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高校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管理会计进行具体应用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应使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等工作。鉴于此,高校应结合实际,构建一套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并与学校的其它业务系统进行互通,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以及学生管理系统等等,在此基础上,将全面预算及成本管理等理论嵌入其中,由此除可以反映出高校的业务过程,确保信息的相关性之外,还可以为各个部门的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使其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要大胆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借助于管理会计的预测、分析、控制、评价等方法,将其应用到预算管理、投资决策、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以达到强化高校财务风险防控,保证高校管理决策正确性,强化高校经济活动管控的目的,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高校财务管理中对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16,3:43~44

[2]姜月茹.高校财务管理中运用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6:76~77

[3]郑海鹰.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J].商业会计,2016,7:87~88

[4]张小军.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研究,2016,10:132~133

[5]那娜.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17,2:32~33

[6]田云玲.管理会计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思路与对策初探[J].会计师,2016,5:65~66

[7]戴月娥,张鼎祖.管理会计改革对高校管理会计教学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1~22

论几种流转税的税务会计调整核算

税务师事务所年终个人总结

企业纳税情况范文

税务师事务所实习总结

税务就业前景及专业介绍

企业税务管理内部控制措施论文

税务主管的主要职责

税务师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税务师事务所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本

考“专硕”容易“学硕”难 专硕并非只为容易考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论文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论文(集锦13篇)】相关文章:

税收论文2024-01-26

济南市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通知2022-10-05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2022-07-21

财务论文2023-02-23

企业税务管理年终总结2024-01-19

税务专业求职信2023-07-29

所得税纳税论文2023-05-13

个人代理记账合同2023-03-18

关于财务会计的论文2022-04-30

税务与会计简历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