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提纲(推荐10篇)由网友“slowblowflow”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经济毕业论文提纲,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经济毕业论文提纲
摘要 5-8
Abstract 8-11
目录 12-15
1 导论 15-25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5-20
1.1.1 研究背景 15-18
1.1.2 选题意义 18-20
1.2 研究方法 20-21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21-23
1.4 技术路线 23-24
1.5 可能的创新 24-25
2 文献回顾 25-50
2.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技术内生化方法 25-31
2.1.1 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进步的描述 25-27
2.1.2 内生增长理论技术内生的三种途径 27-29
2.1.3 水平创新与垂直创新 29-31
2.2 能源、技术与经济增长文献述评 31-42
2.2.1 新古典增长的能源约束与技术进步 32-34
2.2.2 内生增长的能源约束与技术进步 34-42
2.3 能源、政策与经济增长文献述评 42-50
2.3.1 财政政策与内生经济增长 43-47
2.3.2 内生增长框架的能源约束与财政政策 47-50
3 能源耗竭与内生经济增长 50-66
3.1 问题的提出 50-51
3.2 基本模型 51-54
3.2.1 生产技术 52-53
3.2.2 效用函数 53-54
3.3 社会最优均衡增长路径 54-58
3.4 最优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 58-61
3.5 稳定性分析 61-64
3.6 本章小结 64-66
4 能源再生与内生经济增长 66-84
4.1 问题的提出 66-68
4.2 基本模型 68-70
4.3 市场均衡增长路径 70-76
4.3.1 市场均衡增长路径的求解 70-74
4.3.2 均衡存在条件与均衡增长率的讨论 74-76
4.4 市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 76-79
4.5 数值模拟 79-82
4.6 本章小结 82-84
5 能源约束、内生增长与最优财政政策 84-119
5.1 最优均衡与市场均衡的比较分析 84-92
5.1.1 能源再生与技术进步的社会最优均衡 84-90
5.1.2 非帕累托最优与经济政策 90-92
5.2 基本模型 92-103
5.2.1 动态一般均衡框架的财政政策 92-94
5.2.2 政策基本模型构建 94-98
5.2.3 模型求解与讨论 98-103
5.3 中间产品补贴与技术创新补贴 103-108
5.3.1 中间产品供需双方联合补贴 103-105
5.3.2 中间产品高新技术的针对性补贴 105-108
5.4 人力资本工资政策 108-116
5.4.1 工资补贴 108-112
5.4.2 研发部门的工资补贴与产出补贴 112-113
5.4.3 人力资本市场分割与社会公平113-116
5.5 本章小结 116-119
6 经济效率、资源保护与能源经济政策 119-152
6.1 产业垄断与能源税制改革 119-121
6.2 局部动态方法与政策优化原则 121-125
6.3 最优能源产业财税政策 125-135
6.3.1 从量税与从价税改革 125-130
6.3.2 考虑资源储量的能源税 130-131
6.3.3 考虑资源回采率的能源补贴 131-135
6.4 产业垄断、财政政策与内生增长 135-150
6.4.1 能源产业垄断与市场均衡路径 135-141
6.4.2 垄断利润、能源财政政策与社会福利 141-148
6.4.3 能源产业创新政策 148-150
6.5 本章小结 150-152
7 结论与启示 152-158
7.1 主要研究结论 152-153
7.2 政策含义及启示 153-155
7.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155-158
参考文献 158-17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75-176
致谢 176-177
篇2:经济毕业论文提纲
摘要 4-6
Abstract 6-8
1 绪论 11-30
1.1 研究理论背景 11-12
1.2 研究的实践背景 12-14
1.3 文献综述 14-26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6
1.5 主要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创新点 26-30
2 一次性能源稀缺性的统计分析——国际比较 30-40
2.1 稀缺及自然资源稀缺的界定 30
2.2 研究方法能源稀缺性度量指标的选择 30-32
2.3 数据说明及统计描述 32-38
2.4 本章小结 38-40
3 能源价格市场化程度衡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0-61
3.1 误差修正模型 40-42
3.2 处理不规则的时间数据 42
3.3 中国煤炭市场一体化实证结果及分析 42-50
3.4 中国原油价格市场一体化程度实证结果及分析 50-56
3.5 中国天然气价格市场一体化实证结果及分析 56-59
3.6 本章小节 59-61
4 能源约束下的.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 61-111
4.1 能源约束、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基本模型 61-66
4.2 能源稀缺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66-76
4.3 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 76-109
4.4 本章小结 109-111
5 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11-158
5.1 不同产业能源消费状况 111-114
5.2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判断 114-120
5.3 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20-127
5.4 影响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因素 127-152
5.5 能源价格、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 152-157
5.6 本章小结 157-158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158-165
6.1 实证研究结论 158-160
6.2 主要对策建议 160-162
6.3 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2-165
致谢 165-166
参考文献 166-177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77
篇3:经济毕业论文提纲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1. 导论 13-24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15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述评 15-20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20-21
1.3.1 研究思路 20
1.3.2 结构安排 20-21
1.4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不足 21-24
1.4.1 研究方法 21-22
1.4.2 创新之处 22-23
1.4.3 存在的不足 23-24
2. 商业银行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的研究基础 24-34
2.1 交易账户的概述 24-28
2.1.1 交易账户的定义 24-25
2.1.2 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的联系与区别 25-26
2.1.3 交易账户与会计准则在金融资产划分上的联系与区别 26-28
2.2 市场风险的定义和种类 28-34
2.2.1 市场风险的定义 28-30
2.2.2 市场风险的种类 30-34
3 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选择 34-58
3.1 标准法 34-38
3.2 内部模型法 38-54
3.2.1 VaR的概念 39-41
3.2.2 VaR的计算方法 41-51
3.2.3 事后检验 51-54
3.3 计量方法之比较 54-57
3.3.1 标准法与内部模型法比较 54-55
3.3.2 VaR计算方法比较 55-57
3.4 本章小结 57-58
4. 我国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现状 58-76
4.1 交易账户投资组合的现状 58-72
4.2 我国商业银行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72-76
5. 商业银行交易账户中市场风险因子的联动效应分析 76-91
5.1 市场风险因子的联动效应的形成机理 76-81
5.1.1 联动效应的理论模型 76-80
5.1.2 联动效应的形成机制 80-81
5.2 联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81-90
5.2.1 结构化向量自回归模型 81-83
5.2.2 实证检验及分析结果 83-90
5.3 本章小结 90-91
6. 我国商业银行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的计量 91-124
6.1 债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计量 91-101
6.1.1 研究方法及数据选取 91-92
6.1.2 实证分析 92-99
6.1.3 模型优劣比较 99-101
6.2 利率衍生品市场风险的计量 101-116
6.2.1 研究方法及数据选取 102-103
6.2.2 实证分析 103-116
6.3 汇率衍生品市场风险的计量 116-122
6.3.1 研究方法及数据选取 117-118
6.3.2 实证分析 118-121
6.3.3 模型优劣比较 121-122
6.4 本章小结 122-124
7. 结论与建议 124-129
7.1 研究结论 124-125
7.2 建议 125-129
7.2.1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系统 125-126
7.2.2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相关的管理体系 126-129
附录 129-141
参考文献 141-147
致谢 147
篇4:产业经济毕业论文提纲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第1章 导论 15-22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17
1.1.1 研究背景 15
1.1.2 研究意义 15-17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7-20
1.2.1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7-19
1.2.2 研究方法 19-20
1.3 主要创新点 20-22
第2章 文献综述 22-38
2.1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研究 22-27
2.1.1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问题 22-25
2.1.2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25-27
2.2 资源型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研究 27-36
2.2.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分与跨越 27-29
2.2.2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29-34
2.2.3 资源型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34-36
2.3 文献述评 36-38
第3章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形成根源与破解 38-59
3.1 资源型区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38-42
3.1.1 资源型区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38-39
3.1.2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9-42
3.2 生态经济视角下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形成机理 42-51
3.2.1 资源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分析 42-45
3.2.2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熵变关系 45-48
3.2.3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形成原因 48-51
3.3 生态经济视角下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题破解思路 51-57
3.3.1 熵增最小化经济与经济发展最佳规模 51-53
3.3.2 生态经济效率:经济发展的首要效率 53-57
3.4 本章小结 57-59
第4章 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减物质共生模式构建 59-74
4.1 生态经济效率的内涵 59-62
4.1.1 基本概念 59-61
4.1.2 生态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区别 61-62
4.2 生态经济效率与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62-68
4.2.1 生态经济效率与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 62-63
4.2.2 减物质化与生态经济效率提升 63-64
4.2.3 产业共生与生态经济效率提升 64-66
4.2.4 减物质化与产业共生的关系 66-67
4.2.5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67-68
4.3 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 68-72
4.3.1 减物质共生模式构建 69-70
4.3.2 减物质共生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区别 70-72
4.4 本章小结 72-74
第5章 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体系分析 74-103
5.1 资源型企业减物质化生产行为 74-82
5.1.1 减物质化类型与实现途径 74-75
5.1.2 减物质化生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75-80
5.1.3 减物质化生产实施方式:国内外的经验 80-82
5.2 资源型产业生态工业园建设 82-94
5.2.1 生态工业园内涵及类型 83-85
5.2.2 生态工业园企业共生模式及影响因素 85-89
5.2.3 资源型产业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内容 89-92
5.2.4 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路径选择的案例分析 92-94
5.3 资源型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建设 94-101
5.3.1 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界定 95-96
5.3.2 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的优劣势及影响因素 96-99
5.3.3 我国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建设重点的案例比较 99-101
5.4 本章小结 101-103
第6章 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效果评价 103-123
6.1 物质流-生态足迹-能值分析评价方法整合 103-115
6.1.1 资源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主要研究方法 103-110
6.1.2 已有研究方法的不足 110-111
6.1.3 三维系统整合评价方法 111-115
6.2 基于三维系统整合方法的生态经济效率重构 115-117
6.2.1 生态经济效率的局限 115-117
6.2.2 生态经济效率重构 117
6.3 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17-121
6.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思路 117-120
6.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20-121
6.4 本章小结 121-123
第7章 推动资源型区域减物质共生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123-133
7.1 政府保障体系 123-125
7.1.1 制定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总体规划 123
7.1.2 打造经济转型的管理和推进机制 123-124
7.1.3 创新资源结构优化升级机制 124-125
7.2 经济政策体系 125-128
7.2.1 进一步深化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125-126
7.2.2 完善自然资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126-127
7.2.3 推进优化自然资本价格的税费改革 127-128
7.3 技术创新体系 128-131
7.3.1 发挥资源型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129
7.3.2 构建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协作创新模式 129-130
7.3.3 打造服务于共生网络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 130-131
7.4 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131-132
7.4.1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 131
7.4.2 推进各种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 131-132
7.5 本章小结 132-133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33-137
8.1 主要研究结论 133-135
8.2 论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135-137
参考文献 137-159
致谢 159-161
篇5: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提纲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提纲一
摘要 6-9
ABSTRACT 9-12
目录 13-18
第1章 绪论 18-40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8-24
1.1.1 研究背景 18-23
1.1.2 研究意义 23-24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4-35
1.2.1 国外文献综述 24-31
1.2.2 国内文献综述 31-35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5-38
1.3.1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35-38
1.3.2 研究方法 38
1.4 主要创新点 38-40
第2章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金融功能的理论基础 40-56
2.1 研究对象界定 40-46
2.1.1 资源 40-41
2.1.2 资源型区域 41-46
2.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46-49
2.2.1 经济发展目标的多元化 46-47
2.2.2 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 47-48
2.2.3 经济结构优化 48-49
2.3 金融功能理论 49-55
2.3.1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 49-51
2.3.2 金融功能理论框架 51-54
2.3.3 本研究在金融功能理论体系中的定位 54-55
2.4 小结 55-56
第3章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分析 56-86
3.1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演进及其与发达地区的比较 56-77
3.1.1 金融基础功能 56-61
3.1.2 金融核心功能 61-68
3.1.3 金融扩展功能 68-72
3.1.4 金融衍生功能 72-76
3.1.5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体系总结 76-77
3.2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演进的动力机制 77-82
3.2.1 内生机制 77-79
3.2.2 协调机制 79-80
3.2.3 效率机制 80-82
3.3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的演进方向 82-84
3.3.1 横向功能演进 82-83
3.3.2 纵向功能演进 83-84
3.4 小结 84-86
第4章 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86-111
4.1 经济增长机制 86-87
4.2 结构优化机制 87-98
4.2.1 所有制结构优化机制 87-88
4.2.2 产业结构优化机制 88-90
4.2.3 分配结构优化机制 90-91
4.2.4 城乡结构优化机制 91-93
4.2.5 区域结构优化机制 93-98
4.3 发展动力传导机制 98-105
4.3.1 金融功能的消费效应 99-101
4.3.2 金融功能的资本化效应 101-103
4.3.3 金融功能的科技创新效应 103-105
4.4 效率实现机制 105-110
4.4.1 时间成本控制 106-107
4.4.2 资源配置效率 107-110
4.5 小结 110-111
第5章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 111-139
5.1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 111-126
5.1.1 评价原则与方法 111-113
5.1.2 指标体系设计及权重分配 113-117
5.1.3 数据分析及结果 117-121
5.1.4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 121-126
5.2 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指标体系的设计 126-131
5.2.1 金融指标选取的相关研究综述 126-128
5.2.2 金融功能指标体系设计 128-131
5.3 实证分析过程 131-137
5.3.1 控制变量设定 131-133
5.3.2 模型的建立 133
5.3.3平稳性检验 133-134
5.3.4 协整检验 134-135
5.3.5 回归分析 135-137
5.4 实证分析结果的启示 137-138
5.5 小结 138-139
第6章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体系安排 139-155
6.1 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突破消除金融锁定 139-143
6.1.1 定向融资策略 139-141
6.1.2 产融结合策略 141-142
6.1.3 非公开融资策略 142-143
6.1.4 传统业务倾斜策略 143
6.2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消除金融抑制 143-149
6.2.1 充分利用股票市场 144-146
6.2.2 大力推动债券市场融资 146-147
6.2.3 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 147-148
6.2.4 规范非正规金融体系 148-149
6.3 充分发挥金融的避险及其衍生功能 149-152
6.3.1 积极培育保险市场 150-151
6.3.2 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151-152
6.4 设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金 152-153
6.5 提高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力 153-154
6.6 小结 154-155
第7章 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实现的外部条件 155-182
7.1 金融的外部协调 155-164
7.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 155-160
7.1.2 金融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 160-162
7.1.3 金融发展与企业发展协调 162-164
7.2 推进市场化进程 164-174
7.2.1 金融市场化 164-170
7.2.2 资源价格市场化 170-174
7.3 承接产业转移减轻金融体系压力 174-181
7.3.1 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175-177
7.3.2 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 177-179
7.3.3 促进产业转移的对策 179-181
7.4 小结 181-182
结论与展望 182-185
1、结论 182-183
2、展望 183-185
参考文献 185-193
致谢 193-19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194-195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提纲二
摘要 3-5
ABSTRACT 5-6
1 绪论 10-22
1.1 研究背景 10-12
1.1.1 环境污染问题备受关注 10
1.1.2 环境规制问题扑朔迷离 10-11
1.1.3 环境污染、劳动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 11-12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7
1.2.1 劳动生产率 12-14
1.2.2 健康人力资本 14-15
1.2.3 环境污染 15-16
1.2.4 收敛 16-17
1.3 研究意义 17
1.4 研究内容 17-19
1.5 主要创新点 19-22
2 主要理论与文献综述 22-36
2.1 理论借鉴 22-25
2.1.1 内生增长理论 22-23
2.1.2 人力资本理论 23-24
2.1.3 环境经济理论 24-25
2.2 文献综述 25-33
2.2.1 环境污染与居民健康 25-28
2.2.2 环境污染与生产率 28-31
2.2.3 环境污染与劳动 31-33
2.3 本章小结 33-36
3 环境污染与劳动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 36-50
3.1 环境污染对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影响 36-42
3.1.1 理论分析 36-38
3.1.2 环境污染对经济发达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38-40
3.1.3 环境污染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40-42
3.2 环境污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健康人力资本与劳动供给 42-47
3.2.1 理论分析 42-43
3.2.2 健康成本效应 43-45
3.2.3 健康配置效应 45-47
3.3 本章小结 47-50
4 中国区域劳动生产率 50-70
4.1 中国区域劳动的基本情况 50-55
4.1.1 劳动供给逐年下降 50-51
4.1.2 劳动收入占比降低 51-52
4.1.3 简单劳动生产率 52-55
4.2 劳动生产率分析框架 55-59
4.2.1 模型设定 55-56
4.2.2 模型推导 56-59
4.3 方法与数据 59-61
4.3.1 研究方法 59-60
4.3.2 数据来源 60-61
4.4 测算结果及分析 61-67
4.4.1 DEA 窗口分析 61-62
4.4.2 劳动生产率 62-64
4.4.3 劳动生产率损失 64-67
4.5 本章小结 67-70
5 环境污染影响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70-96
5.1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70-80
5.1.1 二氧化硫污染 70-73
5.1.2 氮氧化物污染 73-76
5.1.3 二氧化碳污染 76-79
5.1.4 环境规制现状 79-80
5.2 实证模型构建 80-83
5.2.1 面板误差修正模型 80-81
5.2.2 门槛面板模型 81-83
5.3 数据与方法 83-86
5.3.1 数据 83-84
5.3.2 方法 84-86
5.4 实证结果 86-94
5.4.1 基本回归分析 86-87
5.4.2 不同经济时期下环境污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87-89
5.4.3 不同环境污染规模下环境污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89-91
5.4.4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环境污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91-92
5.4.5 不同环境规制水平下环境污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92-94
5.5 本章小结 94-96
6 环境污染与中国省级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 96-112
6.1 中国劳动生产率省级差距的动态演化 96-98
6.2 中国省级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98-102
6.2.1 实证模型 98-99
6.2.2 实证分析 99-102
6.3 环境约束下中国省级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102-110
6.3.1 中国环境污染的省级差距 102-104
6.3.2 实证模型 104-105
6.3.3 不同环境污染差距下中国省级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105-108
6.3.4 不同环境规制差距下中国省级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108-110
6.4 本章小结 110-112
7 结论与展望 112-116
7.1 主要结论 112-113
7.2 政策建议 113-115
7.3 研究展望 115-116
致谢 116-118
参考文献 118-130
附录 130-134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30-131
B 附表 131-134
篇6:经典毕业论文提纲
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篇7: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
一、引言………………………………………………………………………1
(一)研究的缘起………………………………………………………………1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3
(三)相关概念界定……………………………………………………………4
二、研究综述…………………………………………………………………5
(一)校长领导行为的研究综述………………………………………………5
(二)关于变革型领导的研究综述……………………………………………7
本文导航 1、首页2、毕业论文提纲范例-2
三、调查工具与实施………………………………………………………9
(一)研究对象…………………………………………………………………9
(二)调查工具…………………………………………………………………9
(三)调查步骤……………………………………………………………… 10
(四)数据统计……………………………………………………………… 13
四、结果与讨论…………………………………………………………… 15
(一)统计结果……………………………………………………………… 15
(二)分析与讨论…………………………………………………………… 18
(三)研究结论……………………………………………………………… 20
五、对策与建议…………………………………………………………… 23
(一)校长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实施愿景领导……………………………… 23
(二)校长通过给教师授权,以正确发挥和使用自身权力……………… 24
(三)校长通过转变组织职能,加强对教师的激励和关怀……………… 26
(四)不断完善校长任职和培训要求,促进校长素质发展……………… 27
六、结语………………………………………………………………………31
参考文献………………………………………………………………………32
附录…………………………………………………………………………… 33
注:页首三号黑体字居中打印“目录”两字,两字之间空四格。空一行后打印标题及对应的页码。一级标题用黑体四号字,二级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字,均为单倍行距。目录内容最好在一页,页下无需注明页码。
篇8:毕业论文提纲
论环境保护与贸易发展的关系
一、当前的形式
我国现阶段的环保及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 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
2. 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更高的代价去修复环境问题
二、原因
三、对策: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二)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贸易经济的关系
以实例论证
一)“限塑令”的实施对环境保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二)“限塑令”带来了什么样的产业发展及其经济效益如何
三)限塑令是适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四·环保与经济发展并存
一)怎样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了环境呢?
二)所取得的成效如何?
三)在次证实了二者并存
篇9:毕业论文提纲参考
目 录
引言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二、我国名义外贸依存度提升的原因
三、我国外贸依存度实际水平的估算和与国际间贸易的比较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实际水平的估算
1、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结构中的比重较大
2、我国gdp总值被低估
3、汇率的影响
4、外资企业的影响
5、产业结构的影响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实际水平的国际比较
四、外贸依存度增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外贸依存度增高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1、对外贸易摩擦加剧
2、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3、影响国内产业发展
4、恶化贸易条件
(二)外贸依存度增高对我国经济有利影响
篇10:毕业论文提纲格式
目录: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环境协作学习的意义,以及网络教学下协作学习的特点,基于网络下学习的自我体会-(100字)
引言------------------------------------------------------(200字)
一、网络教学(1000字)
1.1.网络教学下协作学习-------------------------
1.2.网络教学下协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分析
1.3.网络教学下协作学习的优势----------------
二、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及其原则(1000字)
2.1.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2.2.协作学习的组织原则-------------------------
三、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分析(1000字)----
四、网络教学下协作学习的实现方式(2000字)
5.1.角色扮演------------------------
5.2.伙伴------------------------------
5.3.竞争------------------------------
5.4.协同------------------------------
5.5.辩论------------------------------
5.6.问题解决------------------------
5.7.设计------------------------------
五、基于网络下学习的自我体会(1000字)
六、结论(300字)--------------------------------
七、参考文献(100字)--------------------------
★ 编写作文的提纲
★ 论文的写作提纲
【经济毕业论文提纲(推荐10篇)】相关文章:
毕业论文提纲10篇2022-10-30
毕业论文提纲-论文提纲2023-05-24
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模板2022-12-28
艺术学毕业论文提纲2023-05-28
论文提纲范文参考2022-12-31
论文提纲范文样本2022-10-10
税收毕业论文的提纲2022-10-11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提纲论文2023-01-04
秘书工作论文提纲范文2023-10-12
演讲稿的提纲怎么写202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