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机遇与发展趋势论文((整理7篇))由网友“bubuduoduo”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机遇与发展趋势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机遇与发展趋势论文
我国每年有上亿件大大小小的产品产出,同时有几亿的废品、垃圾被丢弃。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以附和市场,导致大量还没面市就面临淘汰的人工制品。“制造”在高度消耗地球自身的资源,而“丢弃”又给自然环境造成重大负担,“绿色环境”的命题也由此发展成为日益受全社会关注的价值观。
于是,循环经济模式应运而生,给工业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 循环经济的来源、内涵与模式
(一) 循环经济的来源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早期理论。鲍尔丁认为,地球就好比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如果生存,就必须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地球资源、毁坏地球环境,就会走向灭亡。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如何有效治理生产带来的污染物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依然是人类关心的问题,这种环境保护的最终治理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让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直到 20 世纪 90年代初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越来越引起世界瞩目,许多国家改变了平衡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手段,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预防和全程治理,经过人类不断的探索,提出了以污染排放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主导意识,同时使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生态化产业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
(二)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的过程。
自然资源、人和科学技术是一个大的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把经济生产的全过程---从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使用过程中的用品、到使用期限的废品,把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变为发展经济循环利用生态型资源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融为一个循环的整体,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将在根本上被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消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三) 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线型经济模式而言,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以物质流动的方式分析,“资源---产品---废物”这种单向流动的经济是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
人类依靠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耗资源,在极大破坏生态系统的代价下,达到线性经济的不断增长。然而循环经济模式则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 ”这样的标准做为行为准则,以制约不良社会经济活动。减量化作为输入端方法,也称为减物质化,使物质和能量流量在进入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消耗,通过主动在源头预防来避免污染,而不是被动的在末端治理; 再利用作为过程性方法,也称为反复利用,通过提升利用率,达到延长产品服务的时间强度,为避免物品及早的变为垃圾,尽量能够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 再循环作为输出端方法,亦称为资源化。为减少最终处理量,人们把废物再次变为可用资源,投入新产品的生产,最终使整个生产过程达到闭合,这就是日常概念中的废物回收重复使用以及资源多方利用。在生态学规律的指导运用下,经济活动被循环经济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有效实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提升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一方面提升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最终达到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前提。
篇2: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机遇与发展趋势论文
自 20 世纪 90 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被发达国家所重视,被当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就出版了一部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引起极大争议。人类需求的最紧迫的问题正是该书所关注的,文中强调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及伦理价值。他强调,设计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在设计中加以体现,来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
他认为创造商业价值,或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并非设计的最大作用。美国杜邦化学公司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施循环经济,例如延长生产链、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或放弃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回收本公司产品进行循环处理。截至1994 年,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大约 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 70% 左右。该公司是单个企业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的典范。
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实现了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所采用的方法便是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变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
日本在近年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家用电器循环法》、《容器包装法》等,并指出要从源头---产品设计开始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人的生命一样,是从孕育到衰退的过程,如手机、家电、汽车等,当它们的生命走到终点成为废弃物的时候,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发生转变的潜在原因就包括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此外,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也将随之改变。
除此之外,在全球范围内,以“绿色”为品牌战略的各行各业都在施行小规模的循环经济。如坐落于美国迈阿密的 ECOIST(艾可伊斯特) 生态时尚饰品公司,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由可再生的有机环保材料制成的,最抢眼的是各种色彩艳丽的手提包: 制作它们的原料是各种糖果包装袋以及其他食品包装袋,经过特殊加工立即摇身变成了时尚的手提包,其产品特点是: 环保、实用、耐用并且时尚。
伦敦的波祖(Po - Zu) 品牌和它的生态家居鞋在市场上同时诞生,这种鞋的鞋底成分由 60% 椰丝纤维和 40%的天然乳胶构成。鞋的主体材料是经过植物提取物处理过的生态黄麻、纯羊毛和真皮,它们绝对不含哪怕一丁点的有害化学成分和重金属。为了能够循环利用资源,波祖要求它的顾客在购买新鞋之前把旧鞋邮寄回来,旧鞋将被加工成地毯从而实现它新的价值。
为了实现这种设计观念,鼓励大众有意识地、趋于理性地消费,使用户越来越多地尊重和考虑自身消费对于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设计师需要研究如何在材料再生循环过程中去除杂质或经过处理使杂质无害化,以及材料在再生循环过程中的性能演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还需要通过控制工艺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材料的性能预测等等。不错,设计师必须成为一个对材料非常熟悉甚至精通的专家,并对整个生产流程十分清晰,在规划产品时将整个生产流程都纳入其中,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在产品和材料的设计中引入环境负荷的指标。一种评价体系也必须被建立,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开始,对构成产品形态的可定量描述的因素(如材料消耗、产品的成本等) 进行定量评价,而对诸如产品形态的心理表征、形态的亲和力等因素则进行定性描述。
日本平面设计师长冈贤明于 年在东京郊区创办第一家 D&D 二手店,在不生产的原则下,于店里贩卖二手设计商品。他说,“我觉得根本不应该再继续设计了! ”两年后,他着手“60VISION”计划,将日本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商品重新发行推广。
他认为可以使用很久的就是好的设计。他特别指出,商品能够被修理、能持续被使用是很重要的价值。长冈贤明的这种方式是一种对消费文化、生产过剩、商品价值的一种反思与实践。
从整体上重新规划工业体系,设计工业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作为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不断协调诸多的矛盾因素,从人类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逐步将可持续性产品开发的概念引向深入。与传统“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的产品设计流程不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遵循的是一个循环模式: “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这是一种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和共生,形成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组合产业,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能作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为人类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是设计的目的,不断创新是其显著的特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对“新”的评价标准是适当、适度、适合,即“适可而止”.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从生产、流通、使用、再生等环节,即“人为事物”的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人们对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已提高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合式社会系统”整合设计。其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创造人类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以高科技手段来调节市场机制的异化,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将利益带给大多数人类,创造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产业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绿色体验,潜移默化地将环保观念融入各个社会群体,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多潜在的收益和发展,企业也因此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增值。
篇3: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机遇与发展趋势论文
不管是产业生态化还是清洁生产,最终输出的一定是产品,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产品的输出是关键; 无论是实体的产品还是虚拟的产品,产品从无到有的整个制造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工业设计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必然发生一些改变。在信息社会中智能化设备被广泛应用,产品的形式可能是非物质产品或提供服务。工业设计的设计对象正从物的设计转变为非物的设计,设计内容从产品的设计转变为服务的设计,设计的使用者从占有产品转变为共享服务。
(一) 设计概念的创新与转变
“设计”是一门人为事物的科学。设计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作为动词,它代表一些列行为;作为名词,它代表这一系列行为的结果。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对设计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单个产品的色彩、造型的改进,而开始对所有人为事物的复杂系统负责。设计是求新的,是指向未来的。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生存方式,引导人们更合理、更健康地生活。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设计,如对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而广义的工业设计则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表示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从最初的构思,到成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生态平衡是评价设计定位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考虑到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乃至销毁再利用过程中对资源、生态等因素的考虑。1992 年,约翰·沙利文与Keurig 咖啡公司一道开发了 K - cup 胶囊,这是一种一次性速溶咖啡胶囊,因为携带和冲泡非常方便,在欧美各种公共场所大量供应。不仅可以快速冲泡各种口味的咖啡,现在还可以冲泡各种口味的茶、饮料,它造成的不可降解垃圾每年可绕地球10. 5 圈。沙利文说,他为发明这个东西感到后悔。
因此,工业设计在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流动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信息时代的设计将重点探索物品、过程、服务中的方式创新---谋事,设计将更多以整合性、集成性的概念加以定义,侧重于设计的上下游研究和设计过程、方法的把握,设计不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载体,而更侧重于整体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结构创新。目前,新媒体、电商交互设计成了时髦标签,乱花迷人眼,但是交互不是目的,设计的本质仍然是解决问题。商业与技术只有被设计制约后,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需求不能仅仅依靠用户调查,用户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能洞悉未来。
而设计是预示趋势与未来,是探寻健康、合理的社会语境下的生活方式。循环经济模式要求工业设计以产品开发为出发点,对产品的材料、产品制造过程、制造过程的能源消耗、产品的废弃、产品废弃物的再生设计等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设计。
(二) 工业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
1. 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需要外部支持
许多国家已经设置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英国的国家设计委员会、日本的工业设计促进中心、韩国的设计振兴院。中国也认识到了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必要性,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创新推动机制有待完善。
发展工业设计实现产品创新离不开外部的支持。具体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将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引进到特定场所,形成创业产业园区,目前大大小小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地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
政府应该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制定政策,将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激发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形成良好氛围。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工业设计发展意见及相关政策,形成推动工业设计良好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快工业设计的发展必须要在经济上鼓励自主创新、举办重大工业设计相关活动、对重大设计创新成果开发要进行各方面大力支持。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应重视工业设计,并有专项资金用于工业设计。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工业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和聚集优秀的设计人才,引导本地区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随着工业的发展要加强保护。政府为主导应多开展各类有利于工业设计发展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业设计创新氛围。
年 5 月 19 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对外发布,目的是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它的指导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在规划的战略任务中可以明确看到政府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该规划计划给予制造业战略支持与保障: 如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健全组织实施体制、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等等。从“规划”中可以看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制造业的要求和影响,并引导着工业设计的路径选择。
2. 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需要加强内部管理
虽然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有很多外部障碍,但中国企业实现产品或服务创新首先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方面企业渴望创新,期望通过创新企业得以高速发展获取高额利润; 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创新仅仅停留在对现有产品的小规模修饰或简单的改进,不能进行有突破性的产品创新。
很多企业内部没有产品开发流程,或者在进行产品创新时没有按照产品开发流程进行设计开发,往往是主观臆断或一家之言,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用户研究,不了解用户需求。因此,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企业花了大量的金钱在产品的研发上,却鲜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即使成功也只是一种偶然。
要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有建立在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的突破性产品创新。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要按照一定的设计流程来进行,必须要有设计评价程序和机制来监测和减少创新的风险,在企业的组织成员中要有设计管理岗位和人员,必须对整个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熟悉设计相关知识,协同创新。企业内部适合设立扁平化的组织方式,方便各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快速沟通和交流。这些都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保障。
3. 设计思维方法的创新与转变
柳冠中先生对工业设计的本质做了更深入的阐释: “工业设计是重新组织知识结构、产业链,对资源进行整合,对产业机制进行创新,引导人类社会可持续生存发展,”.基于对设计本质的认识柳冠中先生提出设计事理学方法论,“设计事理学”思考、研究的起点是从“事”---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问题的本质,以提出系统的解决问案。“事理学”是一种系统认识事物、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它重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重视对外部因素的研究,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引导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从设计“物”到设计“事”,这就是“设计事理学”,是设计方法论,是设计思维方法,是设计具体的“物”转为研究“事”的思维方法的转变。
“可持续设计”是循环经济在设计上的体现,它是符合社会、经济及生态学可持续经营发展为方针的设计方法。生态或“绿色”意识的传播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西方国家,环保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不再是消费水平,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不要购买违反道德的产品。
他们不仅意识到了自己和家庭的责任,而且还意识到广大的社会群体和其他群体的责任。英国慈善商店居全世界之首,70% 以上的英国人曾向慈善商店捐赠,65%以上英国人曾在慈善商店购物。慈善商店是二手杂货店,里面的货物由捐赠得来,五花八门非常齐全,所得的资金必须用于慈善事业。截至 年底,全英共有 9,500 家以上的二手商店,伦敦有数百家。近20 年总量持续增长, 年是1992 年的 2. 72 倍。大机构如 Oxfam,British HeartFoundation,Cancer Research,Age Concern,这些商店的货物 87%来自公众捐赠,少量自行购入(主要是公平贸易产品、慈善组织自制纪念品) ,超过90% 的英国人认为处理旧衣物的最好途径是捐给慈善商店,这些二手物品包括衣物、书籍、玩具、装饰品、厨具、影碟、CD、床上用品、电器、家具等等。
如英国最大的品牌二手商店乐施会(Oxfam) ,还设立了二手改造工厂(Oxfam Wastesaver) ,Wastesaver是乐施会专用织物回收工厂。这些织物包括不能被直接销售的纺织品、二手服装和鞋,分拣后以不同形式再利用。这些二手衣物一部分被送往床垫公司和屋顶翻修公司做填充物,一部分被二手改造工厂进行改造。有三类改造途径: 一是如 SE-QUEL、著名设计师 Katie Shillingford 等热心环保的设计师; 二是如 NoLoGo 团队,是 Oxfam 自己的设计师志愿考察团队,改造后的衣物在 Oxfam 的二手商店销售; 三是和当地大学合作,请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做课程设计。经过改造后的衣物重新变得时尚,而且价格实惠。
在北欧,几乎所有成功的设计和品牌都会强调环境和社会责任。无论是用户体验,材料选择还是生产流程控制,北欧人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和实践,并且在全社会深得人心。在瑞典,不管企业大小,几乎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商业战略的组成部分,并以可持续发展为创新提供驱动力,在公司网站的主菜单里总要一项,叫环境政策,CSR 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而这样的策略执行得当,就会产生更有自豪感的员工,满意度更高的用户,最佳的口碑和品牌效应,最大幅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产品设计师在不断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如何通过提高质量和耐用性,使设计消费产品的过程从对环境有破坏性倾向转到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尽可能地突出“自然”和“绿色”的主题,将自然状态对心理上的影响,通过具体产品的简洁抽象的形态传达给使用者,让他们在对产品的感知中享受绿色产品所带来的生活乐趣。
工业化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的疏远,不断觉醒的生态危机意识是影响设计制造领域的一个新的因素,为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断努力从各方面消除这种异化。对设计者而言,需要打破我们传统旧有的思维模式,在自然与生态价值观理念的感召下,运用更为科学的设计思维模式,去寻找设计的内涵。
篇4: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未来机遇论文
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未来机遇论文
摘要:医药产业关于未来的发展注定是不同凡响的,近几年来,我国关于医药产业也出台制定了很多政策,突出说明了我国对这方面的重视,当然江西省也不例外,深刻贯彻落实了国务院的纲要,初步制定了针对自己省份的规划政策。关于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一方面说明了江西省的医药产业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更加完善的制度来管理;另一方面还说明了,江西省想发展潜在的医药产业,突出说明了医药产业的发展必不可挡,未来的机遇也是非常多的。
关键词:医药发展;本省特色;创新
不论什么时候,医药总是不断地更新,医药产业的趋势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但是又不是那么的风平浪静,由于药物对人们是有治愈功能,在人们受伤、生病的时候,都会通过药物来处理伤口,缓解疼痛,如果是用对了就有效,如果用错了,或者是药物本身出问题了,就会酿成大错,甚至会让人们丧失生命。所以医药产业的发展也是受限的。下面就从多个角度来探析一下江西省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医药产业的发展问题、不足之处
(一)药价过高
医药发展不仅是单纯地给人开药、治病,关键在于药价要适当,毕竟看病的很多都是老百姓,药价的制定要尽量适中,不要订的太高,导致人们吃不起药、看不起病。例如近年来大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一出让大家也是十分震惊,而且这是一部根据原型案例改编制作的电影,讲的就是由于药价过高有人从外国偷偷买低价药,是具有同样功效但国家不认同的药,带低价药去医院卖给负担不起高额药费的人,这部电影的原型就是因为药价过高很多人买不起,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了一些厂家故意抬高价格一次来获取更大的利益的现象。这世上有很多患有癌症、白血病等类似绝症的病,家人通常是通过药物控制来维持病人的生命,往往就有的商家看重了机会,趁机提高药价、垄断市场,让百姓不得不买高价药。这一点其实很限制医药产业的发展,也是发展未来道路上的一大坎。相信这部电影反映的现实案例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江西政府也要注意药价过高的问题,同时注意是否有暗中抬高药价的商家出现,一经发现立刻处理。
(二)人才缺失
不论是哪个省,人才市场最重要的,人才就代表着创新,代表着发展,尤其是在医药领域,需要有高端人士,懂得很多技术的人,来发现产业之中的不足,分析问题,进而解决不足之中的问题。医学方面也需要有更多的人才,来发明创造一些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药物,不仅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病情的发展。近年来,有太多的人去往“北上广深”,导致江西省大量的人才流出,这也是江西省医药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缺少了人才,使得一些先进的技术,关于医药方面的研究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就不能继续加以探索,从而使得病人的症状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是阻碍发展的重大问题。江西省应该考虑如何留住本省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同时做好如何吸引人才过来,如果人才留住了,医药的发展也会非常好,未来的机遇也会非常多的。
(三)缺乏管理、有效计划现如今江西省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比如缺乏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系统并且高效的发展计划,医药的系统体系不全面,中途的环节有缺失等。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都很快,而且每行业之间可能都会关联着,医药产业也要和市场挂钩,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经常会有一些不法商贩来钻取法律或者是其他管理调控的空子,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在妨碍着江西省产业的发展。
二、医药产业的发展优势、机遇战略
(一)根据本省优势、体现本省特色
由于江西省还不是中西药特别厉害的.省,所以它的未来发展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江西省可以借鉴其他医药产业强省的发展战略,吸取他们在发展过程之中的教训,这样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也是一件好事。由于每个省的地域条件、温度气候、文化不同,可能人们出现病情症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使用的药物之类的也就不同,就可以规划属于自己的医药产业。江西省还可以根据自省的条件优势,根据出台有自己特色的医药政策、规划,可以将江西省的本土风情、精神与中国特色相结合,规划并完善属于自己的医药体系,这种发展才是可遇不可求的,才会充分体现江西省的精神面貌。
(二)创新发展
不论是什么产业,创新很重要。江西省在药物创新方面出台了一些措施,通过提升医药水平,比如一些原料的供给,药物种植,或者是预防人生病的药物等。不仅是中西医药材方面的创新发展,江西省还制定了一些政策,将互联网与中西医结合起来,人们可以通过上网,在正规的网站或者是商家买到放心药、平价药,还可以在网上进行看病,现实社会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网上有值班的医生,通过与病人的沟通,给比较忙没时间去医院的人带去了福利,不过由于是网上了解病情,可能就不是特别的方便,医生可以给予最基本的建议,解决病人的当前之急,这样一方面是省去了人们在医院排队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跟紧了现如今互联网的时代需求。此外,江西省还大力发展社区爱心活动,举个例子:每周或者每月在社区,免费进行给居民测血压、量体温、免费义诊等等活动,在社区宣传教育大家养生保健,多去旅游活动,这样不仅是强身健体,同时也会给旅游业带来发展,实在是一举两得。
(三)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
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肯定有好多家医药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经营理念,不仅要创新,关键在于管理。就拿某一制药公司举例:它的业务流程非常好,采用多组织框架,从药品的生产、检验、入库、质检等一系列的地方都有监控,完美的把握好每一关,不只是生产方面,还有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等,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无论是哪个流程中,都精细化,并且全面严格的把握住,让业务一体化。江西省中的医药产业也应该这样,借鉴这些做的优秀的企业,不仅应该根据自己的人民需求,制造出好药,还应该有一套自己管理工厂的体系,如果管理到位了,每个环节都牢牢盯紧,不要出任何的差错,老百姓会将这些都看在眼里,企业自然就会提高了大家的可信度,百姓肯定会去自己信赖的地方买药,这样的话,医药产业也就会逐步发展了。
(四)与国际接轨
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之上,江西省要想发展医药产业,不光要紧盯国内的发展趋势,还应该关注国外的医药产业发展,在重视自身问题的同时,也应该了解一下国际上的动态,结合实际问题,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制度,将本省的管理与国外的管理相结合起来,并且采取适当的战略,也可以选择合适药品等来进行投资,引进一些外国的药品、保健品等,这时候就需要,江西省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的条件,充分做好准备,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把握未来,才能不断的提升自省的竞争力。江西省在不断发展自己医药产业,并且积极和国际相接轨,在不断的完善自身制度的同时,就是抓住未来的机遇,正所谓是,最好的机遇就是一直在为机遇做准备。总体看来,江西省医药产业的发展虽然面临的挑战有很多,并且还有些管理做得不够好,但是也不是不能解决的,可以多听取民意,做些调查,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就可以逐步的战胜困难,而且江西省的特色发展也有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坚持创新发展,就会走出属于自省特色的医药产业道路。
参考文献:
[1]吴赣英.江西省医药行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10):33-35.
[2]虞文霞.江西医药产业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5,(12):128-131.
[3]李晓.浅谈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机遇[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6):345-346.
[4]勾磊.浅谈医药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J].大陆桥视野,,(02):47-52.
作者:李好好 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篇5:云计算技术下的机遇与挑战的论文
关于云计算技术下的机遇与挑战的论文
近年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并且已经在许多国际知名IT公司进行了初步的推广和应用,如谷歌、微软、IBM、思科等。我国阿里巴巴集团于20xx年成立了旗下云计算品牌阿里云,目前,阿里云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提供商。作为IT领域的最新发展,云计算伴随着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为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云计算所掀起的新一轮技术变革,使得物流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基于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是形成企业竞争力、增强创新力、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推动力。云计算具有大规模、集中化、按需服务、极其廉价等特点,为企业进行物流管理带来了效率提高、成本节约、摆脱资金和规模的限制等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要求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组织结构转型以及不容忽视的信息云风险等。现有文献多以研究云计算的概念和特征、云计算的安全及风险问题、云计算背景下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等为重点,对上述问题尚未给出明确答复。本文首先阐述了云计算的概念及特征,然后指出云计算背景下物流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结合实际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云计算简介
1.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继1980年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大转变之后的IT历史上的又一巨变。目前,学术界对于云计算的讨论和研究颇多,但对云计算的定义尚无定论。现阶段较为推崇的是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and Technology,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云计算的定义,即云计算是一种集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技术支持等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能够以最少的管理工作投入或与服务供应商的互动,为用户提供更为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资源和服务。
云计算是一种以服务和资源发布为对象的IT技术,可分为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SaaS(Software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三种服务形式。IaaS为消费者提供常见的基础设施资源和服务,消费者无需购买、维护硬件和软件,可直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PaaS是指将软件开发平台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用户。
SaaS是指服务供应商负责管理和维护硬件设施,并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用户无需购买,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购买或者租赁软件,它是应用最广泛的云计算服务。
1.2、云计算的特征
1.2.1、按需服务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能够提供用户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用户若想使用这些资源和服务,只需在平台上挑选自己中意的云服务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服务,按使用量付费。
1.2.2、价格低廉
“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企业免于支付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中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得到大幅提升,充分体现出“云”的低成本优势。企业从“云”中可以获取各种各样廉价质优的资源和服务,只需根据需求进行购买或租赁,不需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的开发、维护、更新进行投资。
1.2.3、灵活性
云计算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没有固定实体。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云端资源和服务,方便快捷而灵活,用户无需专业的网络和计算机知识就可以获取应用服务。
1.2.4、共享性
云计算技术实现了数据、信息文件的共享,简化了使用流程,促进了团队合作和企业、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云计算中的数据仅仅保持在云端服务器,用户要使用云中的资源和服务,只需把特定设备联接到网络,即可实现访问和共享数据。
2 云计算背景下物流管理的机遇
2.1、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云计算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模式,能够实现对物流管理升级改造。云计算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为整个物流管理流程提供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服务,有利于实现物流管理的自动化和电子化,使物流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和信息化。同时,物流管理活动的各环节都可以在网上通过云计算创造的电子化管理模式进行,提高了物流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用,增强了物流管理的透明度和员工参与度,减少了因信息不公开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组织内部矛盾。
2.2、降低物流管理的成本
云计算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物流管理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在云计算出现之前,企业进行日常的物流管理工作可能需要购买专业的应用软件,支付高昂的授权费,而且缺乏专业的技术维护人员,企业在软件的日常维护管理上还要支付较高的人力成本。首先,云计算具有按需服务的特点,它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企业无需再进行诸如软件购买、人员培训等前期投入;其次,云计算的服务商负责整个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企业无需为日常维护软件系统付出高昂的费用,企业要获取所需的资源和服务通过互联网即可;再者,通过云计算提供的虚拟网络平台,各企业之间能够更有效率地即时沟通,节省大量的信息沟通成本。
2.3、有助于中小企业摆脱资金和规模限制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使得企业在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受限,在诸多方面难以与大型企业抗衡。云计算的到来,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系统,中小企业更乐意使用云端服务。“云”提供的信息技术资源和服务,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快速进入市场,并及时有效地了解市场变化。云计算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它们摆脱了在资金和规模上的限制。
3、云计算背景下物流管理面临的挑战
云计算为企业的物流管理带来了诸多优势,然而,由于云计算典型的特点和物流管理环节的多重性,使得物流管理适应和契合云计算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诸如,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和技能化要求提高、现有组织结构的阻碍作用显现以及不可忽视的云风险等。
3.1、对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技能化的要求提高
物流活动包括定单处理、运输配送、装卸、采购等环节,各环节之间实现协调与配合,需要各环节的专业人才发挥其才能,以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活动中,需要人才队伍具有更高的专业化和技能化水平。专业化是指具备更专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管理工具和个人素养;技能化则不仅仅是指物流管理实践技能,还包含一定的技术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当前我国大部分物流管理人员的IT技能一般,基于云计算的物流管理的实施,将对各级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技能化水平造成极大挑战。
3.2、现有组织结构的阻碍作用
云计算既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IT技术,也是一种资源整合方式,传统的科层化组织和扁平化组织结构,都已无法适应“云”管理的新要求。在企业所处环境比较平稳的情况下,根据战略目标由上而下逐层分解目标、传递命令,这样固化和命令式的组织结构是适应的。但是,在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管理面临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竞争更加激烈,要求组织结构有更高的柔性、透明度和反应速度,原有组织结构的阻碍作用日益凸显,组织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3.3、云风险
云计算时代,企业面临着诸多云风险,例如信息泄漏、服务器中断和相关法律法规等。云计算系统不仅面临着这些传统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还面临着由其运营特点所产生的一些新的安全威胁。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模式能够供多用户使用,云计算提供的是一种多主租赁的服务模式,不同客户共享同样的云计算资源,使得企业的机要数据随时面临着意外泄露的风险。一旦云计算服务供应商的系统出现漏洞,就可能导致所有数据和客户身份的泄露,产生严重的后果。云计算引导着个人和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涉及个人和企业的敏感信息,有着不容忽视的云风险。因此,云计算安全问题是最大的一个挑战。
4、物流管理适应云计算变革的对策和建议
4.1、建立专业化和技能化的人才队伍
云计算系统的应用,对物流管理人员提出了更加专业化和技能化的要求,要求参与物流环节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目前,云计算刚刚兴起,人才需求逐渐形成,社会上尚未形成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云计算人才相对短缺。企业应该通过内部和外部培训协助员工转变价值观,让员工接受新思想、新理论的培训教育,建立专业化、技能化的物流管理新队伍以适应物流管理发展的新要求。
4.2、组织结构“云转型”
随着物流管理步入网络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迫切要求组织结构实现“云转型”。组织结构“云转型”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直至通过不断调整完成组织结构的“云转型”。一方面,根据企业战略对组织结构及部门职责进行调整,可能会涉及职能部门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权力利益的再分配等;另一方面,对物流管理体系进行调整,进行新的环节设计、明确各环节的职能和目标、环节之间实现最佳的协调和匹配等。随着云计算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苏宁电器从20xx年至今对其组织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和优化,公司组织结构由原来的矩阵式组织调整为事业群组织形式,以推进实施“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模式。
4.3、成立第三方风险监测机构
云计算在给企业带来低成本高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企业不能一味地追求低成本而忽视云计算平台所故有的风险,必须尽可能保障云安全。云风险存在动态性、极具破坏性、不可预测等特点,所以单凭企业自身无法时刻监测云服务的风险状况。因此,成立第三方风险监测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监测和评价云服务商的风险状况,发布风险评估报告,可以使用户了解获得的云服务的安全性,减少不可预知的损失。
5、结语
面对新的云计算形势,企业的物流管理呈现出新的特征,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在深入剖析这些挑战产生的内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云计算时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变革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并提供实践启示。
篇6:试论互联网视域下中职美术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
试论互联网视域下中职美术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类专业的中心任务不仅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肩负着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的任务,其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因而,从事这项事业的广大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借鉴人类已有的多种艺术成果和科学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不辱使命。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全面应用,为中职学校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机遇,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创新能力营造了全新的大平台。
一、优化教学过程
美术教育必须以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或实物为先导,互联网海量的图文信息可为中职美术类专业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课下学习随时随地便捷地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前所未有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对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等方面也作用深远。借助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师生们可以便捷地搜索到世界各国最优秀美术家的素描佳作,并进行专题式研讨,可以反复观摩、从不同角度观摩。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能够很便捷地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全方位研讨诸多佳作,应用视频和音效,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
二、全方位、多视角展开教学
中职美术类专业的专业课虽然有教材可供遵循,但其教材在编排上通常都很简略,对某个代表性艺术家只用很少文字进行介绍,提供的范作很少,通常还有画面过小、印刷质量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有深究精神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更不利于教师全方位、多视角地展开教学活动。而互联网技术大大改观了这些瓶颈,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将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一网打尽”,建立专题进行研究。同时还可通过网络全面收集对中外艺术家作品的学习心得、艺术评价等文字,这更有助于后学者的理解与借鉴。
三、与时俱进,引领学生与最新艺术思潮同步前进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的纸质教材总是滞后于最新艺术潮流的发展,无法及时将人类的科学、艺术最新成果迅速收入教学计划之中。
互联网有“内容随时更新”的特点,人们可随时搜索、浏览到最新的艺术、文化、科学成果,如果师生们善加利用,将非常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与时俱进,使中职美术教育始终与时代同步,使广大师生便捷地沐浴人类最新文明成果的阳光。
四、多点开花,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中职生年龄较小,学习美术课时间不长,故而审美修养、造型能力等都不会太强,中职学校必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尽快为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其专业素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积极探索,借助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多点开花,既强化专业教育,又强调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厚基础、宽口径的全面发展。
五、对中职美术教师的新要求
了解学生需求,改变教学观念。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在信息时代、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他们渴望接受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排斥脱离社会现实、内容和形式陈旧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调整、改变教学理念,其教学活动才能被学生喜闻乐见,其教学效果才能高效、显著。
掌握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中职美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时代从事教书育人事业,教师必须先行一步全面掌握信息技术,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才能得心应手地丰富教学内容,才能将更新、更全面地造型技巧、创意理念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处于引导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引领社会、文化、经济的深刻变革,促进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迈向信息化、多元化新境界。
协调个性共性,提高教学技巧。美术教育讲究共性规律,但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而因材施教。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更便利地开展分类教学,为不同基础、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还可灵活利用互联网的互动优势,加强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探究式、研究式学习,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时空局限,最大限度地拓展艺术学科的外延与内涵。
在中职美术教育实践中,还需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效果评估等问题。整个教学环节必须着眼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艺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教师是这项工作的主导,也是义不容辞的先行者、探索者、实践者。唯有教师有了自觉,整个人才培养环节才能充满创新与创造的灵动,才能洋溢探索与探究的光辉。
篇7: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论文
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论文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当今的传媒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种全新的媒介格局形式即“媒介融合”已逐步形成。传统报业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介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之下,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在媒介融合趋势已不可逆转的环境中,传统报业如何把握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值得深思。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报业;困境;机遇;对策;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发展都开始落后于各种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惊人的发展变革速度,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可逆转,因而媒介融合也成将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会遇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媒介融合的现状
1.媒介融合的概念。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提到“传播形态融合”,正是指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寓意。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此后,学界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媒介融合并不是指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机械化的组合在一起,而是各种媒体相互穿插交融衍生出新兴媒体的媒体现象。
2.媒介融合的现状。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存在的媒介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而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传播架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因此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多种媒介融合的规模尚未形成,媒介之间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单向融合,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等等。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而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三网融合”包括[1]:内容融合,即各类纷繁复杂的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营[2]。渠道融合,即对原有的广电网络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网络渠道、卫星渠道、有线渠道等渠道传播内容[3]。终端融合,这包括电视、手机、电脑、PAD以及其他通讯设备终端的融合,另一方面包括终端设备的融合和终端服务的融合。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三网合一”的形成,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进而加快新产品的推广,加速P2P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媒介融合的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相互交叉、渗透,定会促进新媒体的出现。然而由于政策壁垒、技术壁垒、管理壁垒等影响,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并未像欧美等国家迅速,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以及全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媒介如何的趋势势必不可逆转。媒介融合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利润与较低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高质高量的信息。同时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最高形态称为整合媒介,整合媒介包括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三个主要阶段。整合媒介将会成为未来媒介发展中的一个趋势。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的困境
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互联网、手机、PAD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惯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时效性不足。在媒介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报纸携带较为便捷,因而成为了人们最热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报纸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携带同样方便的手机、PAD等新媒体则以其及时的信息发布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传统报纸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版、印刷等制作,而新媒体几乎可以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其信息的发布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报纸。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报纸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这样便使一些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放弃了传统报纸,改而使用新兴媒体来获取更新更快的消息。传统报纸的受众老龄化以及受众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2.互动性不足。传统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虽然也有些报纸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版块,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这样的互动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网络平台的出现、手机短信的简便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互动的场所。一些网站的论坛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更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抒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一名草根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相比报纸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这样的互动模式受众更容易接受,也更为方便。由此可见,传统报纸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传统报纸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无论好坏、感兴趣与否都只能是一味的接收信息,而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信息传播改变了单向传播的局面,受众面对信息时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3.信息量以及趣味性不足。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每天发布的海量信息相比,传统报纸则由于版面以及出版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传播信息数量方面望尘莫及。同时,传统报纸的版块设置大都以时政、民生、经济、娱乐、体育等为主,传播内容的局限同时也使其趣味性略显不足,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则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并且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如视频、图片等,这样以来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均强于传统报纸。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机遇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所建构的新兴传媒环境带给受众许多传统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正处于媒介融合的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准则框架等都较为混乱,因此,新媒体所建构的传媒环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传统报纸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可以把握的机遇所在。
1.新媒体对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不足。新媒体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然而部分人为了获取点击率以及出名等目的,发布大量虚假不实的信息,使得新媒体海量信息库内充斥着诸多不真实的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影响受众的思辨能力。而传统报纸发布的信息都会经过采、写、编、评等环节,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都是经过许多媒体人审核、把关的信息,是有着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因此在公信力方面,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更为可信可取。
2.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不足。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比较肤浅,新闻报道的深度明显不足。传统报纸有着长久发展形成的报道模式以及文化底蕴,同时也必然会拥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对某一新闻会进行跟踪报道,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真相。因此在报道深度方面,传统报纸更胜一筹。
四、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应对
1.与新媒体合作。纵观传媒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某一种传统媒体,传统报纸亦是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传统报纸仍然会拥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所谓的“报纸消亡论”未必会实现。但是,传统媒体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如若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空间势必会逐步缩小。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传统报纸也应顺应发展的步伐,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使自身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传统报纸可以与网络媒体合作开办自己的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打造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树立品牌、提高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也能打破传统报纸单向传播的模式,更好地与自己的读者进行互动。另外报纸也可以选择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报业务。当下也有一些报纸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办一些诸如读报类的节目,使得受众对于报纸的兴趣增强,增加受众的阅读欲望。
2.培养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而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采写记者,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记者只会采写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一行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记者应该是类似于西方冠名的“超级记者”,这些记者掌握较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他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3.办有特色的报纸,受众定位明确。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报纸应该改变思维模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办有特色的报纸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因为版面的限制,传统报纸在发布的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力求突出特色,做到内容与众不同而精彩。同时,受众是独立的个体,对媒介的选择自然不同,传统报纸应该明确自己所要争取的受众群体,细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从而使得报纸结构更为合理,而是迎合所有受众的胃口。
4.保持自身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应该保持自身长久发展沉淀下的良好传统,如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深入等。而不能因为要更好地顺应融合趋势偏离正常的轨道,也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发布不良信息,使自身变得与一些新媒介一样庸俗。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报业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媒介融合,给传统的报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思维。与新媒介融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传统报纸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如何在融合的道路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稍显庸俗的传媒领域中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蕾.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的转型之路[J].新闻爱好者,2011(12).
[4] 孔玮.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J].传媒观察,2011(3).
★ 环境学开题报告
★ 开题报告范文格式
★ 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 开题范文
★ 开题报告模板
【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机遇与发展趋势论文(整理7篇)】相关文章:
开题报告范文2023-08-30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讨论文2023-10-18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2023-01-14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2024-01-26
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论文2023-06-08
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论文2023-05-20
城市交通系统的经济分析论文2022-11-12
简谈金融政策与房地产论文2022-10-02
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生论文2023-07-12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