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生论文(共13篇)由网友“好吃大白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生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生论文
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生论文
摘 要:低碳经济是目前国内和全球的热点研究问题。文章在对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倡导低碳生活、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等措施发展秦皇岛市的低碳经济建设。
关键词:低碳经济;秦皇岛;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秦皇岛市作为旅游和港口城市,对发展低碳经济拥有最大的潜力市场,空间极其巨大。
一、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现状
近几年来秦皇岛市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如有:《秦皇岛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目标方案》、《秦皇岛市“十一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指标》、《秦皇岛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秦皇岛市主要污染物减排“71030”工程实施方案》等等。但近年来,秦皇岛市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全市生产总值达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1.4:36.8:51.8;旅游业逆势上扬,接待国内外游客163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6%。全年港口吞吐量接近上年水平,达到2.46亿吨。
“十一五”全市能源消费增长初期高于经济发展,总量由的49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的'74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2.6%,增幅略低于生产总值0.8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到09年增加到17.6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06年1.15吨标准煤上升到09年的1.18吨标准煤。
秦皇岛市“十一五”能源消费情况表
指 标
年
生产总值(亿元)
571.56
665.1
808.95
877.01
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
495
530
663
745
全社会电力消费总量(亿千瓦时)
13.58
16.29
17.21
17.63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1.15
1.26
1.22
1.1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0.53
2.09
1.24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1.54
1.49
0.47
0.25
数据来源:秦皇岛统计年鉴
二、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能源供需矛盾较突出。秦皇岛市一次能源资源非常有限,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规模较小,能源供应基本上靠市外输入。能源的组织、运输压力较大,再加上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对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能源保障形势严竣。
2、消费结构不合理。秦皇岛市能源消费构成主要由煤炭、电力及石油制品,一次性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不高,新能源开发不足。
3、能源发展缺乏统一管理。目前,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能源管理体制。由于能源管理职能分散,管理机构缺乏权威,管理力量薄弱,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是能源供需统计数据不全,不能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二是新能源的推广应用、能源利用与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等工作推动不足;三是能源部分品种供应的垄断,使得相关企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
培养全民低碳意识。这要求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体,宣传新型的消费模式,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油、节能、节水等,减少碳排放。倡导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少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
2、加大投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秦皇岛市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尽快发展低碳技术。根据秦皇岛市能源消费结构,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碳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3、采取经济政策手段,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可运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提升企业的形象。
4、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
秦皇岛市应该加强与天津、上海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合作,吸收它们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通过吸收其他区域的经验和发展模式,秦皇岛市要抓住机遇,打造新能源品牌,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保证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5、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秦皇岛市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秦皇岛市转变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秦皇岛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换娥,李玲.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11.
[2] 陈迪桂,韩明杰. 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9.
[3] 冯然,陈守敬. 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国际经贸探索,2010,7.
[4] 曾国平.张甲庆. 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实现路[j].理论学刊,2010,9.
篇2:株洲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论文
株洲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论文
提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的内涵,而后对株洲发展低碳经济提出若干对策,以期为中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策;株洲
20初,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未来3~5年内,(国际)气候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迅速成为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中国城市的最新最热目标,已有多个城市如杭州、珠海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申报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和具体措施。在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面前,我国提出了“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方针,各地都在积极寻求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方法措施,株洲也千方百计在危机中寻机。笔者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株洲的一大突破口,是株洲在经济危机中获得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考虑,但随着实践的不断进展,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尽管对低碳经济表述方式存在差异,但其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该经济发展模式在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以及增加碳汇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构建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制。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革新和制度革新。其中,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CCS)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筑等行业。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创新和运用高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实现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再一次伟大变革。
二、株洲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一)制定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应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株洲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在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株洲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株洲市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树立低碳经济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1、树立低碳意识。株洲市各级政府机关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院校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绿色经济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经常性组织开展的低碳宣传,大力宣传建设低碳株洲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小区、学校、酒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2、加快推进低碳化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奢侈消费。推进住房节能装修,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株洲本地生产的产品。
(三)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1、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株洲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株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株洲应该大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集中力量攻克瓶颈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引领株洲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株洲应该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扶持鼓励低碳型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拒绝能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的项目,防止发达地区进行“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在未来的发展中,株洲企业向“施振荣”利润曲线(或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主品牌与销售网络,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株洲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污染问题,其中又尤以清水塘工业区的污染最为严重。在年召开的株洲市“两型社会”试验区新闻座谈会上,株洲提出把清水塘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株洲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减量化放在首要位置,减量化应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株洲市的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
同时,要大力推进株洲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株洲城市和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了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了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五)构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先行试点。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保定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期能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推广至全国。我国会分别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选择典型的城市或地区作为低碳经济试点区,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化石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而株洲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应该成为株洲低碳经济政策推进的经济转型试验地,在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低碳产业创造发展机遇,为低碳技术研发创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对于刚设立云龙新区的将进行低碳经济示范区试点,应设立专门的建设协调机构,并由专人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以保证低碳经济示范区的试点成功,进而将之推广至株洲地区及湖南。
(作者单位: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参考文献:[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丁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3。
[3]林宏。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及对浙江的建议[J]。城市,2009。9。
[4]刘传江。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5]陈瑞清。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两型社会[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9。3。
篇3:我国低碳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1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
我国是目前具有较高碳排放量的国家之一。我国建筑业近几十年来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起步较晚,基础差,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社会能耗较大,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发展,每年新建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就有1.3亿吨。有数据表明,在我国全社会能耗总量中,建筑业的能耗就占到46.7%,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建筑业粗放的模式,不仅造成了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能源的浪费。在碳排放上面,我国建筑业排出的CO2占到社会总量的50%,远远高于运输业。与此同时,为解决全球变暖等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我国政府做出郑重承诺:到,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要比单位排放量下降40%~45%。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全力发展低碳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我国建筑业是处于中游,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许多高排放,高能耗的行业与建筑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钢铁、建材、化工、电力、纺织等行业。建筑低碳之路必将成为化解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发展低碳建筑对拉动上游绿色生产,推动下游绿色消费,促进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低碳建筑必将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键环节。
2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现状
低碳建筑从开始受到中国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已经发展了的时间。目前无论政府还是建筑企业以及个人对建筑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支持都比以往要高,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在政府方面从之前单一关注建设施工阶段的节能向两端延伸,即涵盖土地获取、规划布局阶段的节能到建筑报废阶段的节能。建筑企业方面,很多建筑企业在低碳建筑、节能环保等方面取有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产品,使他们不仅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积极履行了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也使得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更好地生存下来。个人方面,在目前我国政府和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宣传下,“低碳”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中的热门词汇,低碳环保建筑产品在市场也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
3我国低碳建筑存在的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在近几年全球各国都在高呼节能减排,国内也在大力强调科学发展,我国建筑的节能环保现状仍然是令人十分堪忧的。依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发展低碳建筑所必须解决的。
3.1缺乏完善的政策与评价标准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保)理念下,提出了“生态建筑”、“环保建筑”等概念,但我国低碳建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仅目前国内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的关于发展低碳建筑的政策。虽然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内目前作为与建筑业有着密切联系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导致政府在制定房地产政策上的产生了不稳定性,这也使得在制定低碳建筑发展政策的难度加大不少。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低碳建筑的评估体系和相关技术导则。主要的相关评价体系和技术导则有建设部科学技术司推出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同年,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发布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第一版,至今已更新至第四版。为了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并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陆续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等文件。这些标准文件的推出,为我国低碳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时这些标准大多都是针对绿色建筑,中间涉及一部分关于低碳建张翔:我国低碳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城市资源与环境筑,没有专门对低碳建筑提出评价标准。不仅如此,这些技术规范,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也并不乐观。缺乏专门的评估体系和相关技术导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
3.2低碳建筑的技术和设计能力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建筑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各种新型低碳建筑材料较少。低碳建筑技术突破困难,使得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遭到阻碍。低碳建筑要在我国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低碳建筑技术上有所突破,加之我国没有专门针对低碳建筑的技术指导,使得低碳技术突破很难。我国建筑仍在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在实践中,广泛使用的技术如墙体保温层系统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可选择性不大。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另外,可以选用的低碳建筑材料实在不多,而有些价格十分高昂,建筑企业往往比较难以承受。与此同时,我国设计单位对于低碳建筑在设计上能力也不足。一方面设计单位早就习惯于以往的设计思路,而节能减排的设计势必对建筑物的平立造型、高度结构及水暖设计等各项工作都增加了一些的难度,设计单位不太愿意去在设计中添加这些项目。另一方面低碳建筑的.设计,往往涉及新技术,新观念,设计单位在这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导致了我国设计单位在低碳设计上整体能力不足。
3.3建筑企业动力不足
在现阶段,发展低碳建筑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建筑企业,但是由于一方面国家对于支持低碳建筑发展相关政策的滞后以及专门的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没有出台,各建筑企业在发展低碳建筑的时候,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加上低碳建筑的开发技术落后,建筑企业在这之中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和责任,因此,大部分建筑企业虽然认同低碳开发理念,但实际行动上仍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有些建筑企业在发展低碳建筑上没有深入了解,使得对低碳建筑存在误区。笼统认为,发展低碳建筑,必定要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肯定会增加经营成本。甚至有的不法建筑企业,打着“低碳建筑”旗号,变相增加消费者的费用支出。这些都导致我国建筑企业在对待低碳上的行动力不足,影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
3.4公众对低碳建筑的系统认识
虽然我国政府和媒体在宣传低碳建筑上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这些宣传仍显得不足。这使得大多数公众对于低碳建筑认知度不够,导致概念混淆,使得观念上存在不少误区。在选择建筑物如住房时只是过度关注初始购房价格而对建筑物使用周期的总成本不加考虑。从我国建筑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低碳技术的建筑价格较之一般建筑的价格要高一些,因此公众更多地倾向于购买价格低的。缺乏对低碳建筑的系统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房地产业的发展。
4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建议
4.1加快完善政策,制定规范标准
我国低碳建筑概念提出还是较晚的,鼓励发展低碳建筑相关政策和评价规范标准都是不健全的,我们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可加强同发达国家相关部门的联系,借鉴国外发展低碳建筑有关方面的优秀经验,再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符合国内发展低碳建筑的政策和行业的评价规范标准。在政策上、规范标准上,为我国发展低碳建筑提供支持。甚至,可以对发展低碳建筑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使得发展低碳建筑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报废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我国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低碳化。从而刺激我国低碳建筑的快速健康发展。
4.2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我国低碳建筑的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必须加强低碳建筑的技术研发,加大科研力度和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我国政府部门牵头,发动各种力量,积极倡导建设领域的低碳技术研发,鼓励、引导和支持建筑业相关企业之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通过制订激励和优惠措施加快低碳建筑技术的研发进程,同时尽快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自教育部在高校内开始新增加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为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提供了人才支持。但是截至目前,全国只有9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未来我国建筑节能类的人才需求还是很庞大的,国家要鼓励高校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相关建筑企业也可以和高校制订人才引进计划,为我国发展低碳建筑提供人才支持。
4.3提高建筑企业自身能力
我国建筑行业还不是很透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混乱的。不少建筑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有的只注重眼前利益,不去考虑长远利益,更谈不上在低碳建筑上做贡献了。有些建筑企业虽然支持低碳建筑,但是鉴于自身能力有限,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提高我国建筑企业自身的能力,剔除那些包工头式的建筑开发企业,可以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有利于资源的集约化和发挥品牌效应。这有利于我国建筑企业加大力量进行低碳地产开发,大企业更有能力做低碳这一工作,这对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建筑也是一个重要的支点。
4.4宣传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两部分,低碳社会生产方式是前提,而低碳生活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整合低碳建筑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性,充分调动设计师、建造师、物业管理、房地产商、材料供应商、业主等的积极性,达成低碳消费的共识,形成发展低碳建筑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倡导以低碳环保为主导的建筑开发模式,鼓励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不仅依靠我国政府的大力宣传,也依靠各种传媒的宣传,各级政府及建筑业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低碳建筑推广宣传的工作,要在全社会深入普及低碳建筑理念,通过平面与数字等公共媒体对公众进行低碳建筑相关概念和理念的宣传推广,使得公众更加直观明了地知道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了解到低碳建筑与自身的利益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公众参加低碳建筑的积极性,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支持低碳建筑。
5结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和能源问题将日益严重,未来也将越来越强调低碳发展。而我国目前处在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要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转变成集约节约型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上首当其冲。我国大力发展低碳建筑业要加快完善相应政策和技术规范标准,此外,加大宣传力度,提倡低碳的生活,加强建筑企业发展低碳建筑的意识和发展低碳建筑的能力。多管齐下,我们一定能做好我国的低碳建筑。
作者:张翔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篇4: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摘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而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我国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长,需要有积极的战略规划和对策措施,特别是要在政策上、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Abstract:The low-carbon economy based on low-power,lowpollution,low-emissions is a great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Anumber of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abroad.China has taken activ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 reduction,promoting low 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building a ecologicalcivilized society,which has become an irreversible trend of the times.We need to take measures to achiev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low-emission,low power,especially in terms of policy,legal support andprotection.
Key words:low carbon;low carbon economy;energy reduction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平衡的。
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威胁人类生存。CO2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研究全球变暖应对之策的热门词汇。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因此,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2)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低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
(3)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1]。
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碳中性经济。它要求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经济中“低”的要义在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碳中性,即经济发展中人为排放的CO2与通过人为措施吸收的CO2实现动态均衡。由于低碳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碳中性是全球碳中性。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是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正在引发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温室气体长期减排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气候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有人称之为是“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中国缺乏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节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应该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向与趋势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应积极、适时地向低碳经济转型。指出全球如果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
英国首相于11月阐述英国的主张是努力维持全球温度升高不超过2℃。这就要求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10~内达到峰值,到2050年则消减一半。为此,需要建立低碳排放的全球经济模式,确保未来20年全球22万亿美元的新能源投资,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和碳排放量的降低,应对全球变暖[2]。
20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根据这项战略,联邦教研部将在未来内额外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德国工业界也相应投入一倍的资金用于开发气候保护技术。该战略确定了未来研究的4个重点领域,即气候预测和气候保护的基础研究、气候变化后果、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和与气候保护措施相适应的政策机制研究。根据这项战略,德科技界和经济界将就有机光伏材料、能源存储技术、新型电动汽车和CO2分离与存储技术4个重点研究方向建立创新联盟。德国则希望在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3]。
日本政府于207月25日公布了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草案的具体内容;日本环境省准备以国立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公布的《构建低碳社会的12方略》为基础,探讨制定必要的对策措施。
首届非洲碳论坛于年9月3日至5日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召开,此次论坛举办了碳投资交易会以及加强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的会议,为非洲国家寻找更多机会争取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虽然目前在国际社会范围内低碳经济还处在概念阶段,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但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走出经济困境和克服环境危机的明智之举和长远之策。在气候变化上的行动以及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正是把世界经济从低谷拉向一条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对低碳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是目前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两个支柱。长远来看,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理想的可持续增长点。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急需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CO2排放,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的《京都议定书》,这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CO2排放量、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法案。
它规定,到,所有发达国家CO2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20,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2007年3月,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所谓“后京都”问题是在内罗毕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2次缔约方会议上的主要议题。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路线图”为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其核心就是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重点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问题。
20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CO2的数量。
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正在酝酿创建的国际气候新体制涉及五大关键因素:一是制定实现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50%的长期愿景;二是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要制定宏大的中期目标;三是绿色技术非常关键;四是新的气候变化议定书要兼顾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五是必须建立必要的金融机制来维持针对气候变化的绿色技术转移。与此相关的是当前国际上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2)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3)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4)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一些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能源消费—碳减排经济关联模型等[4]。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与发展低碳经济动态(一)中国的能源问题与节能减排形势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污染减排是中国“十一五”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且任务艰巨。中国经济翻两番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换任务艰巨。
据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需求,将分别达到29.47亿吨标煤和42.49亿吨标煤。研究结果还显示,到2050年,在基准情形下,一次能源需求为64亿吨标煤;在政策情形下,一次能源消费为47亿吨标煤。政策情形相对于基准情形,减少能源消费27%,减少CO2排放39%。根据基准情形的计算结果,2050年,中国CO2排放量为31亿吨。这就意味着,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而且正处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度的重化工业阶段,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的中国温室气排放将持续快速上升。
截至2007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5.38%,二氧化硫和COD总量减排完成百分之三点几到四点几。从节能来看,今后每年至少要降低4.5%,才能完成五年任务。环保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还要完成减排总量的6%~7%的任务。今年和以后三年,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对于中国而言,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CO2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
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数据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目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高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很不完善,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
因此,我国应加快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推进煤炭的清洁利用,既有利于改善环境,又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有效地减少CO2的排放。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篇5: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蚌埠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切实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低碳经济是遏制气候变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重点分析蚌埠市工农业发展的碳源消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蚌埠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计划,从观念创新、优化结构、科技先导、碳汇农林、园区平台等不同层面提出适合蚌埠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作 者:王文 李兴甫 Wang Wen Li Xingfu 作者单位:王文,Wang Wen(蚌埠市环境监测站,安徽,蚌埠,233040)李兴甫,Li Xingfu(海林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黑龙江,海林,157100)
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 - EMCC 年,卷(期):, 20(2) 分类号:X37 关键词:蚌埠市 低碳经济 对策 建议篇6: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二)中国的敏感反映与积极行动构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和力推发展低碳经济。自就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目标。9月,胡锦涛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短短的一篇讲话中有四句话讲到了“碳”:“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增加碳回归。”已经表明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和决心。
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客观上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我国先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三个大的纲领性文件。前者明确提出把解决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位置,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研究”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并加强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发。
后者指出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进技术创新,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新增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指出要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除了发布纲领性文件外,以来,国务院还先后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再者,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编制完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于20正式颁布实施。年6月,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分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落实国家方案。10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详细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诸种积极措施。[5]四、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与建议(一)发展低碳经济应该始终立足于国情,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国际上先进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应当积极借鉴。在目前及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应该结合国情,有序地、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积极推进低碳经济。推进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应该逐步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循序渐进,使基础设施的正常更新能够承受,避免对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和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因此,应该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节能应当是我国长期优先坚持的战略,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新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点。
(二)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和社会行动体系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低碳经济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国应该及早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地借鉴、吸收、消化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在我国已有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行动规划、方针措施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及早开展各项相关行动,必须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导向、政策、意愿;实现低碳经济、节能降耗,无论是法律法规、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发展,都必须要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政策倾斜性。
笔者认为,低碳经济虽然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但是建设“低碳中国”是战略选择和长远目标。建设“低碳中国”,应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和勇气。
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和政府应该反映敏捷,超前认识,超前谋划,积极应对,行动适时,特别是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建立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使中国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
(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除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外,还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应减少地下含碳能源的开采,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展替代能源要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今后优质能源发展空间包括将核电作为主要的发展能源,把天然气作为能源调整的重要部分,坚定地发展水电,在分析技术、经济和可行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
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要强化工业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特别要注意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应高度重视能效提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中国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中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中国应当确定将重点研究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主要行业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等。
大力发展包括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先进低碳技术是节能减排最为关键的因素。中国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争取尽快掌握和推广低碳技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的低碳技术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技术转移、设备制造和相关服务又可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对气候变化所推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新兴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工商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企业应当前瞻性地认识这一全球趋势带来的重大变革,因为未来的经济必定是低碳经济,未来的竞争必定是低碳经济之间的竞争。“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过去和现在是争夺土地、石油、煤炭、矿产等,将来就会争夺碳排放权。为此,要赢得未来的竞争,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规模应用低碳技术,抢得先机,提高公众形象;紧密研究和跟踪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发展,争取有发言权、争取自己的主张能够在国际制度和国家政策中得到体现;针对可能制定的国际制度和国家政策,超前作出企业的部署;利用CDM(清洁生产)项目机遇,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利用技术转让机制,加快实现跨越式技术发展。
(五)制定清晰的政策目标,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和手段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清晰的政策目标并传递成价格信号,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融入到低碳经济的框架中来,长期的政策目标也可以给企业以信号和坚持低碳模式的信心。我国应制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案保持一致的新的能源政策,还应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此外,实施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应多样化和相互协调。当前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还存在着两个误区———重行政命令,轻市场手段;重做大单位GDP能耗分母,轻做小社会总耗能。如何走出误区?我们认为,应该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将节能作为一个盈利市场来经营。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不少促进节能的法律法规,但多数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经济激励措施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尤其是要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向企业发出明确的信号,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决策者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六)充分发挥碳汇潜力,尽快实施碳信息披露项目,构建中国碳平衡交易平台中国拥有增加碳汇、减少碳源的基本潜力,应当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湿地保护、农田保护和海洋管理等措施保护自然碳库,利用植物和土壤吸纳大气中的CO2,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应主动、积极地推动环境信息公开;政府要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信息和稳定的减排环境,企业应本着自愿的原则通过碳信息披露项目向其利益相关方披露相关信息。中国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来建立国家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通过签署碳信息披露项目,投资者能够收到所提交问题的反馈。通过参加碳信息披露项目,企业能够系统分析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及能源使用情况,能够测量碳排放量标志着已经向管理类似排放迈出了第一步。参与碳信息问卷能够带来众多内部效益,尤其是成本节约方面。由于气候变化和碳排放是企业重要的战略问题,节能增效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通过政策推动和制度安排,使“节能减排”成为中国企业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理解而能有所作为。
应该积极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思考和架构比较合理的中国碳平衡模式,以此奠定建立中国碳基金制度和中国生态补偿金制度的基础。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已于月5日发布了《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项目报告,首次提出以“碳”这一可定量分析要素作为硬性指标,对经济活动加以监测、识别和调控,建议在中国以省级为单位推行“碳源—碳汇”交易制度。项目建议的建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碳源-碳汇的平衡账户(确立碳预算、碳信用、碳基金等碳汇交易机制与市场工具),是进行“碳源-碳汇”交易制度的前提。应该在尽快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碳平衡状况,即碳源量与碳汇量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使生态受益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拿出享用“外部效益”溢出的经济效益,对生态保护区进行补偿。这实际上是将碳源排放空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碳汇吸收能力作为一种收益手段,利用我国区域间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通过有效的交换形式,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使生态服务从无偿走向有偿。
(七)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不了解低碳经济贸易的国际规则,我国企业将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碳排放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国企业及时参与规则的制定非常重要。目前,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应对其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科技创新。
政府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可以科学界定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当中还有减排的潜力。
低碳经济是基于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因此通过对企业的减排进行实时的监测,摸清其减排程度,并对其应尽的减排义务进行客观评估,可使企业获得明确的信息。另外在减排过程中设立一些税收等政策激励的措施,促使企业寻求更好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和方法。此外,稳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从长远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需要长期的稳定感,从而根据政府制定的目标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低碳经济的政策要有时间范围,如英国政府就承诺在之前低碳政策维持不变,这样就能给企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明确的信号可以给企业以稳定感,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个人提供更多消费的信心。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以市场为主的自愿性机制,在完全必要和设计完善的前提下提倡以监管等原则来保障成效。其一,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政府和相关企业将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其二,由于对碳排放的限制,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企业不得不增加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一个新兴的低碳技术市场将会形成,这将极大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三,由于学习效应,低碳技术的性能在应用中将得到提高而成本却会下降,这反过来增强了技术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市场前景变得更为广阔。
中国企业应该而且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将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谁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抢先占领这一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此外,更应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这不仅会带来非常大的利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6](八)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当前,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应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我国有关的立法工作包括:(1)《清洁生产促进法》(201月1日施行)、《促进循环经济法》已经审议通过(1月1日施行),成为我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的法制保障;(2)《能源法》正在起草。
能源法作为能源领域的基本法,是促进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注律基础。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l月,跨部门的能源法起草组成立,国家能源办、发改委、国务院法制办等15个部门为起草组成员单位。能源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由国家能源办于2007年12月3日对外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对草案建议稿进行修改;(3)《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已修订)配套规范性文件的抓紧制定等。此外,我国还将在下一步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等,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有两个:一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等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清洁能源比例;二是节约使用能源资源,改变消费行为,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显而易见的是,随着经济的继续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将继续增加,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短期内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而是应当着力于提高能效。如何保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呢?从政府的角度看,一是要善于通过规划等手段,尽快制定和完善能源总体规划以及煤炭、电力、核能、可再生能源等专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二是要综合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准入制度,对名录中需要淘汰的落后企业和技术坚决取缔;三是要积极稳妥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形成能够反映能源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从企业来说,一是要注重研发先进能源技术,创造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大力提高常规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及时掌握和善于利用法律政策中的激励措施,灵活运用金融、税收、投资倾斜、项目扶持等优惠措施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1,97,127,379,513.[2]潘家华,等.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N].中国环境报,-01-27.[3]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8-51,61-67.[4]郑爽.全球碳市场动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6):281-285.[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Z].2008-10-29.[6]李禾.我国企业应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N].科技日报,2008-03-25.
篇7:低碳转型与造纸工业发展对策论文
低碳转型与造纸工业发展对策论文
1造纸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现代造纸工业具有明显的循环经济特征,在低碳经济中更具有优势和竞争力。造纸原料林的建设具有森林碳汇功能;制浆废弃物可以回收利用,减少碳源;纸产品是有效的储碳载体。
1.1造纸原料林基地具有森林碳汇功能
森林在抑制气候变化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科学家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要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的氧气。造纸工业是以天然植物纤维作为原料,具有低碳环保的特性。造纸原料林基地的建设具有经济与生态效益双重作用:一方面,原料林的建设能够为造纸工业提供优质纸浆原料,有利于提高纸产品的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森林是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林木的生长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碳以纤维的形式被永久固定,是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贡献者,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具有森林碳汇功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通过的《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CO2的排放[1]。一系列国际公约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将来各国、各个产业可以通过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意味着造纸工业除了通过制浆造纸生产纸产品获得经济效应外,还可以通过原料林的碳汇功能通过碳交易市场获取经济收益。林纸一体化的现代造纸工业是一种典型的低碳工业,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显著优势和竞争力。
1.2制浆造纸废弃物是可利用的生物质能源
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可降解的,是低碳绿色能源,已成为各国除了煤炭、是由、天然气外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林业生物质能源一方面可以提炼生物质柴油,另一方面可以用植物纤维发电。造纸林基地的木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产品废材及其纸浆造纸过程中的废热、废水等排放物都可以有效回收利用为生物质能源,造纸工业可以扩大生物质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碳源。制浆造纸厂可以通过循环回收系统有效利用制浆造纸废液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有效的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转化为热能用于发电,并直接供应给制浆造纸生产系统。如此重复多次循环回收利用后,制浆造纸工业能源自给率可以达到40%以上。此外,制浆造纸废液还可以被碱回收系统转化为化学药品等。制浆造纸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水也可以高度循环利用。
1.3纸产品是储碳的载体
纸产品能够固化林木生产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具有碳封存、碳储存的功能。因为将植物纤维生产为纸产品,则将二氧化碳固化在纸产品中,纸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回收利用中始终具有储碳功能。纸产品使用后的废纸仍然可以回收利用,重新作为造纸纤维原料用于纸产品的生产。一方面,废纸回收后可以代替木材原料再次用于造纸,大大节约原生木材资源,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浪费,增加碳汇功能;另一方面,废纸的回收利用仍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纸产品中,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纸产品在碳循环过程中具有碳储存功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储碳的有效载体。目前世界造纸工业,废纸原料约占40%,我国造纸工业所利用的纸浆主要是废纸浆,就我国消耗废纸浆5940万吨,占纸浆消耗总量65%[2]。
2中国造纸工业低碳转型的意义
2.1顺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1.1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严峻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造纸工业是能源密集型产业,生产中能源的消耗和转化必然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和废热,加速温室效应的进程。造纸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热能,是水体热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排放的高温蒸汽、废气是大气热污染的重要来源[3]。为了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成为全球的共识。国际组织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暖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任何国家、产业和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都负有责任。我国造纸工业发展比较落后,绝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小作坊式的传统生产方式,20小型企业占82%。我国传统造纸工业对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必须实现低碳转型,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缓解对森林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
2.1.2国际与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体系。1992年联合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承担义务,并于1994年正式生效[1]。缔约国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于2月正式生效,该议定书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CO2排放与减排指标。之后缔约方还通过了《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清洁发展机制[1]。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认真履行《气候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2008年我国政府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为减缓气候变化制定了政策和行动方案。20进一步明确承诺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下降40%~45%[4]。2007年我国颁布的《造纸产业发展政策》就要求“造纸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纤维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力求资源配置合理,与环境协调发展”[5]。2007年我国环境保护部颁布了木浆生产工艺、麦草浆生产工艺的清洁生产标准,年增加了废纸制浆的清洁生产标准。总之,国内外各类环保标准和政策对造纸工业的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都日益提高,我国造纸工业走低碳、环保、生态之路是适应全球节能减排的需要,也是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我国造纸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气候变暖催生了低碳经济,并引领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浪潮,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契机。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造纸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利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造纸工业从依靠能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转变。发达国家的造纸工业已经具备极为成熟的现代化造纸工业生产模式,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低碳设备和技术,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产业方面也有很多丰富的经验,为我国传统造纸工业的改造革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我国造纸工业正从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应该充分利用低碳经济契机,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造纸技术和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低碳经济生产模式上实现突破,促进传统造纸工业向现代化造纸工业转型。
2.2.1我国造纸工业规模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年在2934家规模以上造纸生产企业中,大中型造纸企业526家,仅占17.93%,小型企业2408家占82.07%[2]。2013年我国产量达到100万吨的造纸企业仅有15家[2],远远落后于世界造纸企业的平均规模。造纸工业是典型的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但是我国造纸企业规模结构明显无法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随着世界造纸工业技术的进步,全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快速提高,造纸工业规模效益被进一步强化,高度规模化经营是现代造纸工业的显著特征。我国造纸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业集中度低,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我国纸和纸板的利润增长速度低于亏损额的增加速度,其中利润同比增长仅3.61%,而造纸和纸制品的亏损总额却增加33.44%[6]。低碳经济时代意味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我国造纸工业要紧紧抓住低碳变革带来的契机,鼓励造纸工业企业扩大、做大,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2.2.2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多我国造纸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多。20我国制浆造纸及纸制品业新鲜用水量40亿吨,占工业总耗新鲜用水量的8.6%,造纸工业年废水排放量为34.27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16.9%,造纸工业排放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为62万吨,占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总排放的20.5%,排放废水中氨氮为2.1万吨,占全国工业氨氮总排放量的8.7%[2]。而2012年我国造纸工业生产总值不到工业生产总值的3%;与之做出的贡献相比,无论是水耗、废水排放量都有些偏高。造纸工业是中国主要污染行业之一。严峻的现实迫使我国造纸产业必须立足于人类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突破环境和资源瓶颈,构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2.3提升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低碳贸易规制必然会改变国家间的相对贸易条件并影响各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纸浆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纸产品出口市场高度集中,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极其容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低碳经济时代各种低碳规制的形成和实施势必会影响我国造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提高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3.1我国造纸工业贸易竞争力弱从~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相对贸易优势指数三个指标的计算结果来看,与德国、芬兰等世界造纸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偏低。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造纸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七个国家中位居倒数第二,十二年平均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5%,一直处于低位水平,增长缓慢。从贸易竞争指数看,中国的造纸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在七个国家中是最低的,历年贸易竞争力指数都小于0,说明其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竞争劣势。主要原因在于进口规模巨大,中国纸产品一直处于净进口,使得整体竞争力下降。从相对贸易优势指数看,中国造纸产业的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历年均为负值,不具有国际竞争力,指标值在七个国家中最低。芬兰、瑞典和加拿大三国造纸产业的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均为正值,显示出强劲的国际竞争优势。
2.3.2低碳经济加剧了纸浆原料进口的不稳定性低碳经济催生了森林认证体系、美国的《雷斯法案》和欧盟的《木材及木制品规例》、“木材法案”等相关机制。随着低碳经济的推进,原木主要生产和出口国认识到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及国际形势,纷纷采取各类国际低碳规制限制甚至禁制原木及初加工林产品的出口。国际保护森林资源的各类法律机制以及各国的林业政策大大提高了纸浆原料进口成本和价格,增加了我国纸浆原料进口的不确定性。我国是世界纸浆第一进口国,纸浆对外依存度很高。2013年进口纸浆占全国纸浆消耗总量的42%,进口木浆占木浆消耗量的62%,进口废纸占废纸浆消耗量40%[2]。受国内造纸工业发展的强大需求驱动,当前我国对国际纸浆的依赖性短期内难以改变,低碳经济加剧了我国纸浆原料进口的不稳定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纸浆原料的紧缺是制约中国造纸工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我国制浆设备、技术管理经验等也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不利于造纸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3.3低碳贸易规制不利于中国纸产品的出口短短几年低碳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除了森林认证体系外,各国政府还逐步推行碳标签、碳关税等碳壁垒,使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对中国造纸工业产生深远影响。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PEFC)中的产销监管链认证(COC)系统主要是对林产品的原料采集——加工——配制等全部过程进行跟踪。到2013年5月,由PEFC认证体系认证的企业数为9816家,其中法国的COC认证的企业数量最多,共2062家,占所认证企业数的21.01%;中国仅有185家①。可见我国COC认证的企业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使出口纸产品所使用的木材合法性证明实践操作面临困境。森林认证体系的推行将直接影响我国林纸产品的出口贸易。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已经开始推出碳标签,泰国2009年要求对纸和纸箱类的产品贴上碳标签。碳标签的推行将增加我国造纸企业的认证成本,对企业的生产、贸易和物流等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利于我国整个造纸产业的出口贸易。欧美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征收碳关税,而我国纸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日本、欧美国家,更容易遭受低碳贸易摩擦。
3中国造纸工业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
3.1加强造纸纤维原料的管理
造纸纤维资源长期相对缺乏是制约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瓶颈,加强纤维原料的供应和管理是我国造纸工业低碳转型的首要条件。首先,要积极推行林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实现林业与造纸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真正实现低碳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林纸一体化将“育林固碳”和“育林造纸”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增加碳汇、减少碳源,提高造纸产业的碳生产率,是国际造纸业普遍推行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国际造纸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造纸工业实行林纸一体化,是实现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国外造纸原料供给市场逐步萎缩,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增加造纸纤维原料的供应,实现原料资源自给自足,改变严重依赖海外纸浆市场的局面,保证造纸产业的独立发展。造纸企业还可以加强与农户、林场、农业合作社及原料企业合作,加强合作伙伴的关系,确保纤维供应的可持续性。发展造纸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的经营格局,为造纸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纤维资源。第二,加强境外木材纤维的管理。我国造纸纤维原料对外依存度偏高,我们应该采取进口来源多样化及订立长期合同等采购方式,来规避和减轻国际纸浆供应不稳定,纸浆价格上涨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应扶持造纸工业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取国外森林采伐权和宜林地经营权为主要方式,建立海外工业原料林基地,从而保障林木资源供给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减少低碳贸易规则等引起的贸易摩擦。第三,提高废纸回收利用率。当前我国造纸工业所利用的纸浆主要是废纸浆,就2013年我国消耗废纸浆5940万吨,占纸浆消耗总量65%[2]。从我国国情和国际造纸工业发展经验来看,提高废纸回收率和废纸利用率是实现中国造纸工业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我国应该加快制定废纸回收分类标准,建立废纸回收系统,加大废纸回收力度,提高废纸回收率和利用率。
3.2大力推行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方式
节能减排是我国造纸工业实现低碳转型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国绝大部分造纸企业采用传统造纸生产经营模式,是耗能和耗水大户,也是污染大户,节能减排空间大。我国造纸工业应该从低碳的高度来审视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鼓励造纸企业着力开发节约纤维原料资源、水资源以及能源资源的节能技术,创新废水、废渣等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降低碳源,提高低碳经济效益。造纸企业的科技创新不仅要攻克节能减排的某个环节,更应该在纤维原料的.培育、制浆、漂白、抄纸等整个制浆造纸价值链上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实现整个价值链的碳循环。一方面我国造纸企业要加大造纸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造纸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突破,促进造纸工业向低碳造纸转型。另一方面我国造纸企业可以通过引进造纸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设备和技术等,最大限度地降低制浆造纸原料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碳源。政府部分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鼓励传统造纸企业转变观念,积极实施和推广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方式,走低碳造纸之路。
3.3科技创新是根本
科技创新是我国造纸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和关键。科技的发达程度决定了一国或一个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核心竞争力。我国造纸工业能耗大、污染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造纸装备和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现代造纸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制浆造纸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制浆造纸的技术工艺的选择以及产出效率和污染排放水平。因此造纸机械产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造纸工业的低碳转型。随着纤维原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内外消费者对纸产品品质要求日益增强,我国造纸产业必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改进产品生产工艺与生产流程。以上活动的改进与提升,均需造纸机械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可靠设备保障和技术支撑。我国的造纸机械业发展滞后,与国际造纸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我国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研发项目扶持等途径,加大制浆造纸机械业的研发投入力度,最终实现造纸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方式由产品竞争转向产业链的竞争。近年来许多纸制品市场被网络等新媒体分割,市场竞争日益残酷。造纸工业应该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扩大空间进一步细分产品,推出多样化的产量高、成本低的纸产品及附加值更高的利基产品,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现有和未来的需求。比如,开发具有识别和追踪产品与物流等功能的“智能纸张”,取代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包装材料,引导国内外新的纸张消费需求。国家应该积极出台各类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快造纸产业低碳化步伐,提高造纸产业低碳国际竞争力。
3.4国家要加强森林认证体系和碳交易市场的建设
拥有认证成为造纸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然而想获得绿色认证并不容易。中国是世界造纸大国,国内林纸行业规模巨大,2012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森林认证体系和标准。2009年成立的中林天合森林认证中心是我国首家森林认证机构。作为林业大国和造纸大国,我国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国情和森林状况的认证制度,并积极与世界各类认证体系进行合作,谋求互相认可,与国际接轨,为林业、制浆造纸业提供世界认可的认证标准。低碳经济时代纸产品没有低碳标签将会失去国际竞争优势。因此,国家应该建立林产品监管系统,记录和追踪造纸原料的来源、运输和销售或出口的全过程。为造纸企业提供合法有效认证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降低森林认证的成本。森林认证体系和纸产品“低碳”认证制度的加强可以促进我国造纸产业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为进出口贸易清除障碍,提高国际竞争力。造纸原料林的建设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具有固碳功能;制浆造纸废弃物可以回收利用,减少碳源;纸产品具有储碳功能,整个制浆造纸的价值链就是一个碳循环过程。碳交易市场和规制的建立能够凸显造纸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我国应该从低碳经济的高度去审视我国的造纸工业,构建推动制定有利发展低碳造纸产业的“碳交易”政策法规。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和规则将造纸原料林的固碳功能、纸产品的储碳功能通过市场价格的形式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林纸一体化、育林造纸的低碳经济效益,增强造纸企业发展低碳造纸的动力。
篇8:低碳经济制约及发展策略论文
低碳经济制约及发展策略论文
1低碳经济概述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1.2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降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其次,从某一个地区来考虑,通过大力扶持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可以有力地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崛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且可以借助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进传统产业的效益、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各地各级政府完成国家节能降耗各项指标的一条必由之路。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2.1科技水平落后是最大制约因素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开发低碳技术的实验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实际应用相距甚远,目前科技水平的落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例如,虽然我国对公共交通部门中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新型能源(比如氢能)的燃料技术并不完善,使得低碳经济很难推进。还有,在电力生产部门,以煤炭发电的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0%,这种主要靠煤炭来发电的形势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在低碳技术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传统的化石燃料仍然是目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首选。
2.2资源禀赋和能源结构不利于碳减排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煤炭是最便宜最具竞争力的发电燃料,它是维持中国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价格竞争力的因素之一。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中国目前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而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非常不利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
2.3中国的产业结构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因此,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高能耗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发展滞后。所以说,我国特殊的产业结构状况严重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2.4经济发展所处阶段面临沉重的碳减排压力
中国目前正处在重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重化工工业化特征非常明显,人口规模巨大且绝对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因此,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讲,也不利于碳减排的有效实施。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选择
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加快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一方面,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费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因为我们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又不能以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为由,放缓甚至停止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因为中国还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唯一的选择。因此,我国应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大力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1将“建筑业、城市交通运输和城市化”作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三大重点领域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目前建筑能耗占我国能耗总量的28%,这一比重未来内有可能达到3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建筑能耗将会持续增加。因此,把建筑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是中国国情的必然。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对于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市内交通以及城际交通运输始终比较紧张,基本上都是以适应需求、甚至滞后的方式发展,很少能做到交通先行发展。目前,我国大城市基本上都处于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立体交通以及构建对外大通道的关键发展时期,需要持续的巨额资金投入,所拉动的相关产业也大都是高碳行业。因此,在这个阶段更要提倡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后,城市化也应列入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重点领域。便利快捷和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是现代文明的结晶,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可能会出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情况,因此,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3.2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
基于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耗现状,大力发展新能源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能源瓶颈的必然选择,应该从政策与资金两方面推动新能源发展,促使新能源发展走向产业化道路。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制定的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继续加大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培育光伏太阳能、生物质能、地源热能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抓住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的契机,推进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应用,形成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而逐步实现低碳型能源消费结构。在近期,中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并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
3.3发展循环经济,构造低碳型产业体系
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实质与内涵是一致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积极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型企业,促进工业领域的清洁生产,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各类可再生资源市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注重强化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型制造、生物技术等低碳型行业领域建设,加强环保产业的扶持与投入;严控高耗能产业发展,在面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时,要特别注意强调引入门槛,不符合两型社会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产业项目一律不予引进。
3.4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3.5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
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来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碳基金的目标除了应该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3.6将“低碳经济”定位为建立“低碳社会”
我们应将发展“低碳经济”定位为创建“低碳社会”,而非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层面,这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本质上是相同的。低碳经济与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不是孤立的,而是经济、社会、能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统一与协调。因此,需要从法治的层面,采取强有力的法规标准和经济措施,协调统筹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同时,制定激励性的财税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也不容忽视。如在日本若购置低公害车时可享受车辆购置税的减税优先并延长减税车辆汽车税的减免年限等优惠。我国应积极抓住国际碳金融发展的契机,建立碳金融市场、碳交易市场等。同时,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关于低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
篇9: 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开展必定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造成冲击,有助于新型产业结构的快速兴起。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需要对调整经济结构的机会进行有效把握,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明确低碳意识,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发展相应低碳产业。本文对基于低碳经济下新兴产业所具备的相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途径进行探讨,望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论文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世界经济模式出现了明显转变,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低碳经济就是不完全依靠高污染、高消耗来发展经济的新型经济模式,更加注重低消耗、低排放。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相应新兴产业的出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型动力。
一、特征分析
(一)耗能与污染低
低碳就是降低碳的排放量,所以就需要减少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应用,对新型能源进行有效开发,使产业得到良好发展,以充分满足目前低碳生活的相应要求。新兴产业对发展过程更加重视,更加具备低碳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兴产业满足低碳要求,并促进我国传统经济快速的向低碳经济发展。
(二)促进技术创新
在低碳经济中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就需要提升科技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创新。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的落实,所以就需要应用新科技对洁净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优化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创新进行有效支持,低碳技术为今后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增强科技投入,注重对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我国能够更好的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提升经济实力。
(三)引领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必定为主导,所以需要对新兴产业的领头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家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的多项优惠政策,给予了低碳经济更多支持,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构建与发展。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更加注重社会、经济、人类、资源、环境的和谐、共同发展,定会带领国家经济向着新型经济体系发展。
二、发展途径
(一)做好新兴产业的发展计划
以我国目前的经济、人口、环境状况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传统能源,这样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并且会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传统能源基本是不可再生能源,数量有限,如果还是坚持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定会受到能源的严重制约。但是目前的环境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对经济模式进行转型,所以急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需要对其具体的发展计划进行有效制定,增强科技的投入力度,出台各项辅助政策,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二)新能源的大力开发与利用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新能源就是除传统能源之外的能源形式,指的是正在开发利用或者是已经在研究的,具备推广意义的能源,例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而新能源都具备清洁、可再生、无污染、高效的特点,同时对新能源的应用能够对多种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并且还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带动新的经济增长。
(三)增强国际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随着全球化经济以及区域一体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低碳产业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只有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相应要求,对重点工艺、技术进行有效攻克,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积极研究,才能够为低碳技术的良好发展提供确切保障。目前发达国家依靠自身的发展优势,对企业的垄断、兼并、拓展进行有效支持,进而让低碳企业的发展高度集中,并向着专业化、多样化快速发展,从而在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中占领主要地位。因此,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以目前的发展趋势为依据,积极进行科技创新,鼓励企业进行有效研发。
(四)构建全面的碳排放体系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企业使用新型的洁净、高效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提升新兴产业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投入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这就需要构建全面的碳排放体系。目前我国经济水平比较高的相应地区已经构建了恰当的碳排放体系。而公平竞争、透明化交易的良好环境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都为低碳经济下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有助于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建设项目得到了较大成就,但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经济发展会受到环境、资源的严重制约,所以只有对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进行开发利用,才能使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同时环境问题关注力度的不断提升,也使低碳经济以及新兴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丽.浅析我国经济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J].财经界(学术版).(04).
[2]牛少凤.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述评:现实进展与未来挑战[J].经济研究参考.(54).
[3]李淑文.中国低碳经济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
篇10:浅谈低碳经济下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滥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不良的经济影响逐渐被人们熟知,尤其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如何合理运用能源使经济社会低碳化的方向深入发展,而低碳经济则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低碳经济主要的涉及部门,建筑业如何在全球低碳化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发展特点,适应社会经济进步,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建筑设计、规划不合理、耗能量大
在我国,住房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居多,尽管国家在时曾经规定在新建商品房中90平方米以下的房屋要占到总建筑面积的70%,但是少有城市能够达到这一标准,既是个别地区能够达到,那些符合标准的房屋也多数存在着采光不好,通风不好等设计上的严重问题。
(二)建筑材料和能源利用方面存在隐患
目前,大多数被建筑工地所采用的建筑材料都是消耗高,污染高,效果差的材料。在能源的利用上很少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型能源,煤炭和石油仍然是建筑能源的主要来源。
(三)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和国际节能标准之间存有差距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新建工程面积虽然占到了世界新建工程的一半,但是80%到90%都没有达到国际节能标准。我国现在的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仍然是发达国家的3倍。因此,虽然说上海等一些先进大都市已经在推行低碳经济,但是从本质上而言,我国的低碳建筑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一个成熟的运行体制和成熟的`路线技术图,也没有相当清晰的低碳计算体系。
(四)大众参与度低,相关政策和法规未出台
目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应的绿色建筑,建筑企业的低碳增长方式也正值一个雏形阶段。因此,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并没有形成一支的向心力。对消费者和企业并没有完全普及环保的绿色观念,而政府虽然从宣传整体上日渐注重环保,但是与此相关的有效管理体制仍然没有强制的实施。
二、我国建筑能耗不合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
据相关资料的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5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有着迫切的要求,均推动了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全国城乡到处大量开展新建房屋。近几年,全国每年竣工的房屋面积约20*108m2,并且继续快速增加,但是由于建筑用地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不合理,导致浪费严重,采暖燃煤排放物对空气的污染度高出国际标准2至5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和附属设施。目前,建筑业已是国民经济中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增长最快的行业,我国建筑钢材的消耗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0%,建筑能耗占国民总能耗的30%。这与全球正在大力提倡和我国政府努力推行的“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存在尖锐的矛盾。
篇1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被各国普遍看作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必要性,并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低碳经济;原因;对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失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必要性
从国际上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英国发布了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又于7月发布了《低碳转型计划》;美国于众议院206月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的排放水平,到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日本于提出要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于年8月发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我国的减排任务,但高速的工业化发展和快速的能源消费增长排放及其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来自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巨大压力,要求我国必须做好迎接后危机时代挑战的准备。
我国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但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能源占有量与世界整体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受到威胁,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农业生产损失巨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因此,我国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既能化解国际上的压力又符合我们自己的特殊国情。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我国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所以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建立生物能源,利用沼气技术,发展沼气产业;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潮汐能、地热等能源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可以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能源技术的突破和革命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技术的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应用使减排行动降低30%成本,因此,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能源技术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如开通环境金融、风险投资,建立能源基金等。其次,要建设能源人才培育机制,如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吸收来增加我国能源技术人才储备,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能源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系统的专门的低碳经济制度与政策,现有政策的不完善成为导致我国经济长期陷入减排治理缺损的重要根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加以深度推进:一是加强低碳发展立法,完善法治,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强化环评制度和能评制度,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二是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政策向主要依靠市场为主的政策转变。三是完善现有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第四,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有序引导低碳消费。
以低碳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低碳金融体系是围绕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活动,如何以低碳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显得日益重要。我国低碳金融项目应重点在交通领域、农业领域、建筑领域发展。能源领域的发展重点是要加大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利用,支持能源低碳创新技术的重点突破,支持发达引进发达国家成熟的低碳先进技术。
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政府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人们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地、合理地、科学地引导,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向低碳、生态、健康的方向转变,使之消费行为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结合国家实际和中长期发展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产业结构,营造健康有序的低碳经济环境。全民应该动员起来,纷纷投身建设低碳城市、倡导绿色生活中,以保证我国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贵阳,储诚山.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J].中外能源,2009(1).
2、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内在需求[J].理论视野,(2).
篇12:低碳经济下茶文化旅游发展面临问题论文
摘要:全球气温变暖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它涉及全人类的未来,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有权利与义务来为升温中的地球做点事。旅游企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里的重要角色要做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就需要考虑旅游企业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道路,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茶文化旅游与低碳经济背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茶文化一直都是一种推崇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的思想,低碳经济背景也是同样如此,二氧化碳排放的减少、温室气体的过滤、花草树木的爱护的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新观念是当前旅游企业的发展主流方向,结合低碳经济措施使得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向着正确、健康的道路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发展体系并不完善,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分析茶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尽管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具体到我国的旅游企业身上,情况依旧不是很明朗,尤其是企业自身对于低碳旅游的认知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低碳经济在我国的研究较少,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只是一味地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环保问题,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低碳环保的发展迫在眉睫,低碳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篇13:低碳经济下茶文化旅游发展面临问题论文
1.1旅游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忽视环境影响
目前,大部分的茶文化旅游企业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忽视对环境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当中,环境的开发与设计是不可缺少的项目,但是,大部分的旅游企业却因为自身的利益,而减少了对于环境的维护,没有尽到自身应尽的责任。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之下,茶文化旅游景区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利用尤为重要,如果茶文化旅游企业没有尽到环境保护的职责,对旅游资源被破坏的现象熟视无睹,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大力发展娱乐、餐饮企业,那就会严重的危害到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无论是对我国的旅游业还是对消费者来讲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在我国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更是一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1.2旅游观念未得到改变
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最重要的GDP增长元素,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号召力越来越强,这些都不断的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系统巨大,仅仅是提出一个低碳茶文化旅游口号,或者只是在某个单独的区域实施这样的旅游开发政策其影响甚微,要建立切实可靠的低碳茶文化旅游景区,必须让企业、政府部门以及消费者的齐心协力来达成。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与消费者对于旅游的观念还停留在欣赏美景、购买特产之上,忽视了低碳经济的原则,因此,我们往往看到每当节假日旅游景区游玩高峰期之后,剩下的都是遍地狼藉,各种垃圾随地乱扔,旅游监管部门也熟视无睹。旅游产业各企业、各部门以及消费者对于低碳茶文化旅游的观念没有得到确认是其主要原因。
1.3没有明确的定位
茶文化旅游定位往往是以茶树、茶叶、饮茶、茶表演为主要旅游服务内容来进行。在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加入低碳环保元素,许多的旅游企业并未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其实,低碳经济并不仅仅是回归自然减少废气排放,更重要的是环保,在茶文化旅游景点中我们时常能看见,一些剩茶被随便乱洒,部分商家和消费者认为茶水倒在地上并没有污染到环境,实则不然,茶水虽然倒在地上对环境没有污染,但是如果倒在河流之中会破坏生态环境,并且随地乱倒茶水还影响了茶文化景区的整体美感,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环境品质低的错觉。
【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生论文(共13篇)】相关文章:
谈秦皇岛碧海路道路景观设计论文2022-09-23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023-04-01
本科学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2023-11-07
酒店管理专业创业能力培育的途径论文2023-05-26
文化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3-05-30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10-26
英语系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4-02-28
建筑给排水设计与环境保护探讨2023-10-27
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3-04-14
公共管理学的优秀论文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