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时间:2023-06-08 07:59:2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论文(合集10篇)由网友“海边的曼彻斯特”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篇1:日本经济发展现状论文

日本经济发展现状论文

中日经贸关系自1972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暂时抛开历史遗留问题,日本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国家,下面来浅谈日本经济发展现状,欢迎欣赏!

摘要:近年来,日本经济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问题,实体经济增长停滞,世界经济大国地位不断下滑。尤其受国际金融危机、特大地震海啸、核泄漏危机等事件冲击,人们对日本经济的前景普遍不乐观。日本提出在~间,经济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实际增长率达到2%以上,失业率降到3%以下,消费者物价指数保持1%左右的水平。但从日本经济的实际看,这一中长期增长目标很难实现。

关键词:增长停滞;通货紧缩;能源战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长期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问题,实体经济增长停滞,产业竞争力逐步弱化,世界经济大国地位不断下滑。尤其是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特大地震海啸、核泄漏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人们对日本经济的未来前景普遍不乐观。在这一背景下,客观分析日本经济的优势和劣势,把握日本的经济前景,对研究我国对日经济政策和策略、抢抓更多的发展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经济增长形势与地位的变化

(一)实体经济增长停滞态势仍在持续

20世纪60—8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日本在其间的三个十年GDP年均实际增长率分别达10.2%、4.4%和4.6%,人均GDP提高到2万美元以上。但在20世纪80年代积累的巨大经济泡沫破灭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多年中,日本陷入长期持续的经济低迷。1991~,日本实际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0.9%。其中,1991—、~间分别为1.1%和0.8%。由于其间伴随着长期持续的通货紧缩,以日元现价计算的GDP二十年几乎没有变化,累计增长仅为5.8%。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近20多年来,在发达经济体中,日本的实际增长率最低。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衰退程度远大于全球平均水平,尽管20的反弹较为强劲,但进入20后,由于日本大地震及由此带来核泄漏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全年再度出现负增长。,日本经济存在“灾后重建”需求拉动的利好因素,一季度,GDP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环比增长,实际增长率达5.7%的较高水平。但由于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二、三季度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环比下降,尤其是三季度下降幅度高达3.5%,与货物和服务出口下降18.9%有直接关系,四季度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为0.2%,20全年仅为2%。

(二)失去了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

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日本的经济总量不断上升,全球经济大国的地位基本确立。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1972年达3130亿美元,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将这一位置一直保持到。年日本GDP占全球比重达8.39%,比1960年提高5.13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中仍居第二位,但已低于中国2个百分点。1993~1995年间按照现价美元计算的日本GDP,占全球比重曾经上升到18%左右的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受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因素的影响。

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

(一)节能环保技术居全球领先水平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基本依赖进口。出于能源供给稳定和环保的需要,日本曾大力发展核电站。2010年之前,核电成为重要的电力供给来源,最高时占全部电力消费量的30%以上;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耗相当于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近两成。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造成极其严重的核污染。受其影响,日本临时关闭了所有核电站进行技术和安全性评估,不得不大量进口化石燃料弥补能源供给缺口,导致当年电力供给紧张、贸易顺差急剧减少和核电能源比重显著下降等严重后果。由于这一原因,2011年日本的能源净进口依存度比2010年明显提高。今后日本的能源净进口依存度存在继续上升的可能性。

在对外能源依存度较高的背景下,日本经济发展受到国际能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的影响。先后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的两次全球石油危机,曾对日本经济造成巨大冲击,造成大批企业倒闭、生产停滞、失业率急剧上升、物价暴涨的严重后果。维护生产稳定、适应国内严格环保标准的需要形成倒逼机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普遍开展节能和环保技术研发与生产转型,使国内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日本企业开始拥有全球领先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2011年日本的能源强度分别比1990年、20降低了12.7%和17.4%,比2010年降低了7.1%。同期,日本人均能源消费量比年、2010年分别减少了12.5%和8.2%。

从国际比较看,在主要发达国家中,英国和意大利的能源强度、人均能源消耗量低于日本,这与两国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明显低于日本等产业结构因素有直接关系。德国的能源效率与日本相近,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的两项指标普遍高于日本,其中美国的能源强度、人均能源消耗量分别比日本高出40%和1倍。日本的节能效率和技术在全球居领先水平。

(二)国内制造业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在全部经济中的份额明显低于服务业。但日本为长期保持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稳定就业,坚持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体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制造业仍实现了相对较好的发展态势。1991—2011年的中,日本经济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仅为0.9%,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属于最低水平,但同期制造业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略高于GDP,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处于偏上水平。随着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的加快,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发达国家制造业普遍面临较大竞争压力,增长明显放缓,但日本制造业受到的冲击小于其他发达国家。统计显示,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10年仍达到19.5%,与德国十分接近,但明显高于美国等其他主要发达国家。   1.日本保持了机械设备制造大国的地位。机械设备制造业是日本制造业中的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强国际竞争力。2011年全球主要商品贸易统计显示,日本的运输设备、普通机械、精密机械和电气机械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保持在6%~11%之间,其中半导体制造设备、机床、数码相机等出口商品占全球份额超过20%以上,明显高于制造业商品4.6%的平均比重,而食品、纺织品、杂项制品和矿物燃料等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在全球同类商品出口中的比重很低。

2.日本制造业在全球零部件供应中扮演重要角色。汽车和IT产品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等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主要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日本半导体、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等出口商品普遍占世界同类商品贸易量的一成左右,在全球汽车、IT零部件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由于大批日本企业暂时停产,对相关产业的全球供应链造成一定冲击。日本制造业的海外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一些加工组装等中下游生产环节和非关键技术领域,这种模式有利于利用投资目的地的劳动力及市场优势,提高最终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可带动国内零部件出口,长期保持关键技术的领先地位。

(三)日本跨国投资企业为本国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日本企业有效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不断加快海外产业转移,形成了覆盖全球的生产和营销网络,对培育本国的跨国企业、充分利用海外的劳动和市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零部件和设备出口产生巨大影响。此外,日本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1.为日本提供了能源和重要资源的供给保障。日本通过对能源、矿产资源项目投资,获得一定的开发权益和产品销售份额,可稳定资源供给,获得一定定价权,并在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背景下利用买家和卖家的利益对冲机制保障商业利益。2010年,日本海外矿业投资存量达4.3万亿日元,占全部投资存量的6.3%。与比,日本矿业直接投资存量增长3.7倍,占比也上升4.3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和争夺开发权的竞争进一步激化,日本企业明显加大了海外投资矿产资源的力度。

2.促进了日本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日本的海外企业创造了大量利润,为提高日本国民收入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2011年间,日本海外企业直接投资收益累计达32.83万亿日元,占国民总收入的0.33%,按现价计算相当于GDP的0.45%。在同期名义GDP年均增长速度仅为0.3%的情况下,这一比例对日本国民收入增长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随着海外投资企业的大量增加,日本直接投资收益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0年间,净收益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比1991~2000年间上升了0.44个百分点,以后,这一比重提高到l%左右。

3.促进了日本的国际收支平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长期保持净流出趋势,成为资本收支长期逆差的主要来源之一,这对降低经常项目长期顺差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压力产生重要作用。1991—2011年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达82.6万亿日元,相当于资本收支累计逆差额的43.2%,并抵消了27.3%的经常项目顺差。同期,经常项目顺差约有三成转化为新增外汇储备。如果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的作用,外汇储备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88%左右,会进一步加大日元升值压力,超出日本稳定货币政策及日元汇率的承受能力。从不同阶段看,2000~2010年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日元汇率与其他时期相比也较为稳定。

三、日本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日趋严重的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负担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为摆脱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的困扰,不断推出经济刺激计划,长期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但在货币政策严重失效的情况下,扩大公共投资、减税等扩张性财政政策成为刺激经济复苏的主要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实体经济增长停滞带来的财税减收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日本财政赤字规模持续扩大,主权债务负担迅速上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日本年的财政赤字相当于GDP的10.1%,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也超过220%。

(二)持续的日元升值和通货紧缩加大了实体经济下行压力

出口是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持续的日元升值会削弱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加大经济下行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出口波动与日元汇率变化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也对经济增长形势产生直接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元走低等因素的影响,日元持续升值,从20的1美元兑117.8日元提高到2011年的79.8日元,累计升值幅度达47.6%,在国际市场需求收缩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了日本出口增长的难度和经济困难。日本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同期按日元计算的出口增长率除2010年外,每年都是负增长。2012年,日元汇率较上年贬值3%左右,但仍高于20,在20%以上;同年1—11月日本出口下降1.5%,其中从6月起出现连续6个月的负增长。

通货紧缩是日本经济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在通货紧缩条件下,由于市场价格水平持续低迷,甚至下降,资产和产品销售价值不断缩水,投资者和生产企业的市场收益预期偏低,缺乏投资和生产扩张动力,这将导致社会投资趋冷和国内生产下降。因此,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对实体经济增长环境同样具有较大危害。1994~2011年间,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只有两年出现过略高于1%的上涨情况,6年上涨幅度低于1%;下降的年度则多达10个。尤其是从20起连续3年出现物价负增长,市场需求低迷的严峻形势可见一斑。

(三)能源战略调整面临艰难选择

长期以来,日本能源主要依赖进口,为加强能源供给保障、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核电曾是日本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核电在全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最高时达30%。由于核电存在的潜在风险,发展核电的安全性也曾成为日本能源政策争论的焦点。尤其是2011年的地震及海啸引发的福岛核泄漏灾难,严重动摇了日本发展核电的信心,在暂停全国核反应堆运转后,日本开始围绕今后核电的存留问题开展大讨论,80%左右的人赞成到年彻底关闭所有的核电设施,企业界则提出逐步减少、最终保留部分设施的建议。如果日本政府最终做出完全停止使用核电的决定,为弥补巨大的电力缺口,不得不扩大火力发电规模、大量消耗化石燃料。这将给日本的能源进口和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如何调整能源战略成为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四)人口总量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压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

由于长期低出生率,一方面,日本已进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时代,2011年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到23%,超过意大利、德国和瑞典,高居世界首位。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的预测,50年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将达到40%。另一方面,日本的总人口从年开始出现下降,预计到2048年人口数量将会首次跌破1亿。根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从起,15~64岁的劳动年龄段人口数量开始下降,预计到2060年将减少到总人口一半左右(4400万人)。随着这一进程的逐渐加快,工作年龄人口的人口抚养负担将明显上升,劳动力供给难以为继,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压力逐步加大,严重制约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日本的经济增长目标与前景展望

2012年12月日本提出今后10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主要内容是:在2010~2020年间,日本经济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实际增长率达到2%以上;失业率降低到3%以下;消费者物价指数保持1%左右的水平。从实际情况看,日本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很难实现。日本的中长期经济增长目标明显高于过去20年的实际增长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20年中,只有四年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2%。其中,2010年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使上年度经济下降5.5%的背景下出现的反弹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其他3个年度都是在日元贬值、出口大幅度增长的条件下依靠外需增长尤其是来自中国的需求增长带动的。但在当前日本制造业海外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产业空洞化日趋深化的条件下,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从中长期看,日本制造业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原因有:一是大地震带来的核泄漏事件导致日本对核电安全性的担心,并着手调整能源政策,降低对核电的依赖,使日本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普遍对未来电力供给的稳定性感到担忧。二是地震导致的供应链断裂给许多企业的全球生产体系造成较大冲击,许多企业调整产业布局以确保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意向加强。三是日本已推出到2050年碳排放减半的目标,制造业企业的国内生产碳排放将因此受到严格限制,成本也会明显上升,日本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面临巨大挑战。四是近年来日本制造产品面临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产品的巨大竞争压力,如韩国公司生产的轿车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已经逼近甚至超过日系汽车。日本的索尼、松下、日立、夏普等大型IT企业由于韩国企业IT产品的冲击,近年来普遍陷入严重亏损的困局。日本企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如果不能通过全球布局调整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将会面临日趋严峻的生存危机。由于上述原因,日本企业加快了海外转移步伐。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11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比上年增长50.2%;海外投资净流出额扩大了84.6%。其中,对中国净流出同比增长61.5%,而且都是从2011年3月份起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大地震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今后日本制造业对外投资仍存在继续保持一定增长势头的可能性。

篇2: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论文

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论文

一、研究视角

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企业战略决策教授K.Andrens首次提出SWOT分析法,它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抓住影响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进行整体分析,简单、清晰、针对性强,常常被运用于管理决策的各个领域。SWOT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挑战)。

二、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顺应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把握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发展挑战。

(一)优势分析

1、节能减排态度明确且坚定,再加上国家立法保障,使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变得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n-/再生能源法》、《促进循环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2、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下,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针对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总量控制、市场准入等限制性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研发和转化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节能减排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河南省节能减排工作成效卓越。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下降明显,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持续下降。这些无疑将成为未来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巨大优势。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目前为止,河南省已经完成了三批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通过积极推行循环经济试点,已经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实践经验。

(二)劣势分析

1、环保意识仍很淡薄。河南省人口众多且环保意识淡薄,使得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且污染治理较为困难。再加上河南省正处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使得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能源的极大消耗和环境状况的每况日下。2、高碳能源结构。长期以来,河南省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粗放型的能源利用路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难以根本扭转,这无疑将长期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3、清洁能源资源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河南省煤炭、火力发电的生产和利用占绝对优势,比重达到89.9%左右。清洁能源相当匮乏,新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和发展还没有起步。这些将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清洁发展机制被引入了《京都议定书》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这无疑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开展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提供最好的契机。2、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得到鼓励和推进。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若干鼓励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的节能、环保等项目的.立项、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工作中实行减税和免税的优惠政策等。3、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国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技术转让和国际合作的形势逐渐转好4、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实施。人们对绿色产品选择倾向越来越明显,促使企业在生产工艺和原料选择上日益趋向于低碳。这些条件都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四)挑战分析

1、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气温升高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安全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气候变暖加剧了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的频发,严重的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等。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也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2、政策体系不完善。虽然政府在鼓励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或措施,但还很不完善。尤其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环节常常脱钩。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来约束和限制公民的行为。3、激烈的区域竞争正在展开。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河南省完成生产总值23092亿元,比年增长了18%,但郑州市在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生产总值排名却有所下降。可见,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竞争已越来越激烈,河南省必须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在低碳经济建设高潮中凸显优势,赢得低碳经济发展先机。

三、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一)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及无碳能源,是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低碳及无碳能源在增加能源供给的同时会减少碳排放,因此,对低碳及无碳能源的开发可以调整能源结构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体系

河南省应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减轻碳排放压力。河南省发展林业和种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碳汇造林和碳汇研究,加快培育二氧化碳吸收率高的树种和农作物品种,探索二氧化碳清除率高的造林模式和种植模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稳定、效益明显的生态固碳系统。

(三)强化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

河南省能源技术领域主要存在利用率低、碳回收技术落后以及替代能源使用较少的状况。因此,河南省能源技术近期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为主,加强碳回收,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为辅。

(四)制定合理的低碳经济法规

河南省政府应把减少碳排放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促使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变低碳经济政策缺失和“碎片化”的状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法律基础。

篇3: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陆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54公里,包括南通、盐城、连云港及三市下属的14个县(市)。三市均是较早进行沿海开发的城市:1984年,连云港、南通被列入全国首批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8年盐城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沿海开放区。经过10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尤其是在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近三年来,江苏沿海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沿海地区GDP总量达8262亿元,约为的1.44倍;政府规划江苏沿海地区人均GDP超过40000元,城市化率达到55%左右,而截至20,江苏沿海人均GDP已达到43650元,城市化率55.2%,提前一年达到了计划指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的12.6%、51.8%、35.6%调整为年的11%、50.6%、38.4%,以新能源和新医药为主的新型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以港口为龙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下从沿海三市和与全国主要沿海城市比较做进一步研究。

一、沿海三市经济发展

以来,江苏沿海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持续快速增长,20到2011年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8.8%,18%,19.1%,由于连云港基数较小且具有后发优势,尤其在GDP增长速度高达26.8%,所以增长速度稍快于南通和盐城两市;但从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指标综合来看,南通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要远优于盐城和连云港,而且从人均GDP的发展趋势来看,南通与盐城、连云港两市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的拉大,但需要指出的是沿海三市的人均GDP均没有达到江苏省的平均水平,并且盐城、连云港与江苏省人均GDP之间差距过大,连云港一直仅维持在江苏省人均GDP的一半左右。再从产业结构分析,目前沿海三市均处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南通要远高于盐城和连云港两市,2011年,南通、盐城、连云港第二产业所占比分别为54.4%、47.1%、46.4%;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三个城市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年至2011年大体在37%左右并呈现小幅度上涨的态势;盐城和连云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高,高于南通的两倍。

二、与沿海其他城市比较

我国共有11个主要沿海省市,9个省和2个直辖市,本文取了9个省份中46个主要沿海的地级市,分析比较了这些城市2011年的GDP和人均GDP,,海和天津两个直辖市由于在某些指标上与其他样本不具有可比性,故未将其作为样本。

从GDP总量来看,南通、盐城、连云港分别在46个样本中位于第11位、第16位和第27位,江苏沿海整体处于中上水平;进一步分析沿海城市对本省经济的贡献,本文以各市占本省GDP的比重来衡量,其中海口、大连、泉州、广州、唐山、深圳、福州这6个城市超过本省GDP总量的20%,而超过本省GDP总量的10%有 16个城市,江苏沿海三市中,占本省GDP比重最高的是南通,为8.31%,而连云港仅2.87%,在该指标排名第40位,是唯一没有沿海城市超过本省GDP总量10%的省份;在除江苏省以外的8个沿海省份中,均有沿海城市位于各省GDP的前三位,而广东、福建GDP排位的前三名更均为沿海城市。再分析各沿海城市的人均水平时,在原有样本的.基础上加入了上海、天津两市,从人均GDP排名来看,东营以130811元位居第一,深圳、宁波分别位居第二、三位,南通、盐城、连云港分别位于第20位、第30位、第40位,48个沿海城市人均GDP均值为55273元,江苏沿海仅有南通市刚刚达到平均水平,盐城、连云港则离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故从人均GDP来说江苏沿海处于沿海城市的中下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应该意识到江苏沿海城市与其它沿海城市,江苏海洋经济与全国海洋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沿海地区的经发展水平普遍要高于内陆地区,依靠沿海地区带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显然江苏的发展并不是这种情况。长期以来,江苏主要把自己定位于沿江省份,重视沿江开发,生产力布局也以沿长江岸线为主,这导致江苏沿海地区不但没有成为江苏经济的增长极,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连云港、盐城的发展还远滞后于沿江城市,甚至达不到全省的平均水平。第二,江苏省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一直位居前列,是全国的经济大省、经济强省,但是这种优势却没有同样显现在海洋经济发展这块领域,其实江苏不论在区位条件、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等各方面都有得天独厚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只是由于以往江苏省对其发展的定位这些优势并没有被很好的重视与利用,这导致江苏在海洋经济发展上与其经济大省、经济强省的地位及不匹配。

篇4:东部沿海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东部沿海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本文选择在东部沿海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宁波、浦东、厦门、温州以及东莞等五个区域样本做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分析比较了这些模式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作 者:司训练 李玲 Si Xunlian Li Ling  作者单位:司训练,Si Xunlian(西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李玲,Li Ling(西安科技学院管理系,陕西,西安,710054)

刊 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6(5) 分类号:F127 关键词:东部沿海   外向型经济   发展模式   比较分析  

篇5: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截止,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在-这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19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达到了26.2%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随后增幅大幅度放缓,到200年又成负增长,这说明影响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的长期性原因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

第三阶段:-2011年。在此过程中,第一产业GDP增长加速,年增长率达到了17.25%。虽然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增长只有5.46%,但是仍然为正增长。这段时间第一产业GDP高速增长得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月,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开始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从而使得农村地区贷款难度降低,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

(二)重庆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农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把农民收入增加问题局限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内部,这使得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协调的状况。重庆农村人均逐年呈上升趋势,从1997年的1692.36元,到2011年的6480.41元,翻了2番。但是,增长幅度总体较为缓慢,并且,也不稳定,在15年间就有4次下降。

(三)重庆农村投入情况

政府对农村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其中对农村固定资产投入从1997年的92.12亿元到2011年的586.85亿元,在这15年间,共增长了6倍,增长幅度达到了500%。但是,虽然农村固定资产投入自以后,呈几何的形式增长,但是绝大部分投入都用到了非农上面,而真正用到农业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都没有变化过。所以,这也显示出,重庆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重庆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表现农村经济增长的重庆第一产业GDP,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投入情况等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重庆农村经济总体上一直处于增长,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农民增收表现明显,另一方面,重庆农村经济增长缓慢,政府对农直接投资增量越来越少,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重庆农村经济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影响重庆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总体上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重庆农村农作物种植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并且生产力水平较低

重庆作为有名的山城,丘陵地带较多,这相当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2011年,重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40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和油料种植一共为252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4%,而粮油收购价格近几年却持续走低,经济作物种植太少,种植结构严重不合理,导致农民增收增长幅度小。

(二)随着国有大型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农村筹措资金渠道变窄,导致农户对农投资减少,乡镇企业也因筹资难而发展缓慢

虽然,政府对农贷款逐年攀升,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非农生产,巨大的农村资金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并且,对农科技投入不足。在重庆农村,90%的农民仍然采取最原始的生产方式进行农村生产,导致效率低下,并且不利于规模化种植。

(三)整个重庆农村农业生产状况不佳

一方面,农民工外出务工越来越多,导致本地劳动力成本增加,不利于乡村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也直接的影响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农民没有风险预警意识,农产品本身又容易受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近几年全球经济波动剧烈,农产品价格相应的变化幅度加大,农民受损次数加大。

三、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健康增长的建议

(一)扩大农产品品种种植,依托观光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当地政府在指导农户种植农产品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指导农户进行有选择性的种植,同时依托近几年兴起的观光农业旅游模式,政府大力进行宣传,提高城市人口来当地进行现场采摘、品尝以及休闲,从而提升农户的收入,进而提高当地的经济。

(二)提高农户专业技术水平,造就新农户

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户不在种植农作物,导致土地荒芜,政府要以全面提高当地农户素质和就业为目标,进行失地农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造就农技强、懂经营的新时期农户。

(三)强化农村金融支持,合理选择农村金融模式

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分化:一是发达地区农村的城市化,二是部分发达和某些中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三是大量中西部地区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输出而保留少量必要劳动力在本乡本土从事农业,四是贫困地区的传统农业维持简单再生产。在这样一个完全分化了的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采取完全一样的金融体制或模式显然已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现状,应该采取不同的金融发展模式,把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农村金融组织作用,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体系。

篇6: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探讨经济学论文

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探讨经济学论文

摘要: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河北经济发展的现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及采取的发展措施,就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等社会问题进行了剖析,就如何抢抓环渤海经济圈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本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河北省;经济发展;分析

一、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的深入开展,近年来我国GDP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过去由于对GDP的片面追求而忽视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造成了过度的资源掠夺、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当代人的所得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资本为代价换来的。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我们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考虑环境、资源、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河北省位于渤海湾的中心地带,有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等国内国际港口,物流顺畅。河北又环绕首都北京、毗邻天津,随着国家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大开发,京津冀一起化的进程正在加快,河北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资源优势。(1)自然资源。河北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矿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具有优势。另外,天然气、水资源也很丰富,这就为河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后的先天优势。

(2)人力资源。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常驻人口中,15-64岁人口为53841435人,占总人口的74.93%,这表明劳动年龄人口尚处于红利期;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42511人,占总人口的9.74%,人口素质相对较高。由于近邻京津,京津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对河北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显著。

三、河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河北省的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产业,虽然已有些进步,但总的来说技术含量还不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不足,这就造成了部分产品生产成本高、出售价格低的被动局面。鉴于此,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把科技要素融入到新产品当中,提高产品的品质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注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创建支柱性基础产业,建立颇具规模的工业聚集区,实现聚集区的示范带动效应。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是绿色产业,要把第三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在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如西柏坡的红色旅游大开发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会展等第三产业,推动第三产业扩规模、上水平。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工作,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做好技能培训、劳务合同管理等后续管理服务工作。

3.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承接京津转移产业。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已形成了资金、技术、物资、人才全方位多领域的开放格局,在促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河北省的经济振兴,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融入京津冀这一大区域,并以此为依托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随着京津两地的产业饱和以及两地产业调整的需要,部分产业要从两地转移出来寻找新的.落户点,河北紧紧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积极为转移产业落户河北开创政策环境、培育人文条件,先后有首都钢铁等一大批企业迁入河北,为河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4.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成效显著。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统筹城乡发展是河北省率先推出的改善人民居住条件、解决经济发展受制于土地瓶颈约束的创新举措。在三年大变样工作中,实施了156项重大城建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当于前7年的总和,新增城市道路2500公里、绿地面积1.2万公顷,保障房建设大幅提升,统筹城乡发展释放出来的土地得以合理利用。

(1)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力争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使全省城镇面貌明显改观”的城镇化思路推动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是一个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重要产业。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既是经营城镇的需要,也是保障群众住有所居的需要。河北省提出的“三年大变样”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期间有大量的土地上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极具吸引力。土地的放量供应既调整了住房供应结构又改善了住房供求关系。

实施“三年大变样”使得商品房、保障性住房供应充裕,有力地维护了房价的稳定,解决了当地居民的住房困难,推动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2)投融资模式科学创新。随着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战略的推进,资金供求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河北省在开展的“三年大变样”中投入资金1400亿元,20约投入3000亿元,距8000亿元的计划尚有很大的差距,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在河北的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国内信贷市场紧缩的宏观背景下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就要创新思维抢抓机遇,努力打造城镇建设融资新平台,就要综合运用主体融资、土地经营、规划引导、政策撬动、资本市场、项目招商等有效途径,建立政府与市场的联动机制,多渠道解决资金供求矛盾问题。

结束语

解决河北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就要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三位一体综合发展模式,使之相互促进协调推进;就要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综合施治,提升“三化”水平;就要着力发展特色经济、民营经济、配套经济、园区经济和劳务经济,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河北特色,这样才能够将河北的经济做优、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牛丹.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与建议[J].会计之友(中旬刊),(5):96-97.

[2]王丽琴.增强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动力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半月),2008(4):76-77.

篇7:农业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研究对象与内容重点逐步转移,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开始没落。

该学科经历了多年研究发展历程,并处于不断转型变化中。

部分农业经济院系从农业经济学科逐步退出,转变为应用型经济学科;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将研究内容不断扩展。

具体表现为,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食物供应链生态系逐步升级,转型为食物经济管理;部分学科则是演化为“生物经济学”。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迅速的推进和市场化继续深化,农业产业也在飞速发展,中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转型升级问题。

由此,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应顺应时代变化,转变研究重点,向市场研究为重心,建立以农产品食物市场为中心的一体新型农业经济学科。

【关键词】学科转型;农业经济;生物经济管理

一、引言

农业经济学涉及农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参与到农业生产及其关联的分配、消费与交换等经济活动的学科。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安全成为国内民众关注的焦点,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较大挑战。

然而,西方经验表明,伴随农业部门分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化进一步深入,以及其它学科快速扩张,该学科应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在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会遇到许多问题,可能遭遇西方发达国家情境。

由此,农业经济学研究人员,应开始思考如何推动该学科转型。

二、农业经济学科演进阶段

农业经济学科的存在,多数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其属于应用类社会科学。

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可以为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农业经济从诞生之日起,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政策研究为核心;二是农村经营为主;三是转变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

具体来说,以农村经营为核心,其经济发展目的在于,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不断增加作物、畜产品产量,达到农场增值收益目的。

而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目的,则是需要从农业角度去分析。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解决食物、贫困及农业调整等多重问题。

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着重看到农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为城市产业提供优质食物。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食物需求也会大量增加,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深化中。

在未来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学科需要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以此推动社会对农业的产销需求。

三、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危机

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深层次结构问题,已在逐步凸显。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方面,人才市场随之饱和,使得该学科发展与拓展面临较多的困境。

具体来说,农业经济学科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一是,新型农业经济学科遭受传统经济学基础学科的压缩。

作为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工具及其理论,多数来源于基础经济学。

随着近些年公司法、经济法学等多种学科的不断拓展,促使向农业经济领域发展,严重压缩了农业经济学科的生存。

仅从学术角度来说,基础经济学科研究影响力较农业经济学科大,由此影响了农业经济学科的快速发展。

二是,在政策方面,对农业经济研究的鼓励不足。

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需要以政策为导向,但现阶段却严重缺乏,是传统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方向。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农民收入等诸多问题,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依然需要许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

目前,多数农业经济研究专家,仅处于旁观者地位,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力弱,决策能力不足。

同时,在决策影响力方面也在下降。

与其他专业竞争项目和教学资源时,农业经济学科处于明显劣势,特别是在资源选取方面尤为不利。

三是,对优秀学生的新引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农业经济学科要持续发展,还需要依靠许多专业人才,尤其是大学本科从业学生。

但是目前,许多优秀学生,为了生存,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研究对象。

随着政策对该学科的支持力度降低、被其他基础学科压缩,促使该学科毕业生在毕业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在与经济学、商学毕业生之间竞争存在不对称的劣势。

与其相比,农业经济学科难以取得就业优势。

这就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思考:农业经济研究专业人才,需要转换研究重心,适应时代变化,并以市场为研究主体。

据就业统计数据表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已成为中国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使得优秀毕业生难以对其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长期危机

现阶段,随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压缩了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

从长期发展来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趋势不断增大。

首先,研究经费与人员处于不断下降趋势。

近十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角较快,超越了经济增长速度。

政府预算在前期比较丰富,可以为农业研发投入大量资金。

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缓慢阶段后,政府预算开始转向其他产业,对农业投入会大量削减。

长期而言,国家对农业投入会逐步缩减。

其次,在重视商业研究的时代,专业人员对商业对象的研究,远超过了农业研究的'对象。

在该方面,农业增加值高,占GDP比重为百分之十。

追本溯源,现已超过三分之一认可需要农业,有超过二分之一认可居住在农村。

政府工作重点在于,稳定社会与农业生产。

如能完成中国的城市化,农村社会经济比较稳定。

农业研究对象,也在国民经济体系地位下降。

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收到极大挑战。

如此,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挣扎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随着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许多优秀人才对农业经济研究逐步减少。

农业作为社会经济成熟阶段的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份额中遭受服务业、第三产业影响,呈现下降趋势。

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研究对象的下降,促使优秀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

在此形式下,若优秀人才持续下降,参与程度急剧减少,将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学科进一步发展。

四、未来发展之路

农业经济学科存在,其研究对象所处地位成为关键。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提前完成,促使社会经济走向成熟,由此,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逐步下降。

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升级,农业特殊地位正在下跌,使得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也随之下降。

同时,基础经济学不断兴起、管理学的扩张,以及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这些研究对象已经涉及到农业部门,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出现被压缩的现象。

目前,新型农业经济学科呈现蓬勃发展现状,正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方向。

从国内发展情况来说,中国城市化迅速推进,以及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食品产业随之扩大,促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了转型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经济学科要转变研究重点,需要向市场研究为重心移转;构建农业市场为研究中心,成为一体化新型农业经济科目。

目前,这种转型依然存在着很多难题,例如技术、制度和就业市场等障碍。

相关农业专业人士,应未雨绸缪,共同行动,为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张晶.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和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张晶[J].北京农业,(33).

[2]李想,彭德远.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5(6).

[3]刘喜江.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

[4]郑晓杰.论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J].农业与技术,(8).

[5]宝全,乌云毕力格.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江苏商论,2014(4).

[6]刘思成.当今管理学科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思考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

篇8:农业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把农业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起来,采取尽可能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那么本文就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农业经济 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且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相当重视。

我们只有把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才能有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本文就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与阐述,供参考。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农业已经慢慢的发展起来,但经济水平和其它国家相比还很低,加之我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农业经济发展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众多,又是农业大国,农民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我们只有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性;其次农业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点所在。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形式,而向着集约型经济增长形式发展,要改变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目前我国还未能普及农业全部机械业,

所以在农业机械化这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所以我们要切实发展农业经济,进而很好的实现经济转型;最后农业经济发展是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国际市场形势很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所以我们为了能适应发展迅速的世界经济,就必须不断加强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要想发展整个经济体系,那么就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1.构建现代化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粮食品种结构进行调整的力度,致力于复种指数的提升,实实在在的保证粮食单产的增长;一方面,我们还要切实做好防止和控制病虫害的工作,深入进行粮食的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并加以推广采用,还要加快对优质专用粮食基地的建设步伐,以保证粮食的品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而使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要突出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增加产业效益,

积极改良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农产品的种植情况,尽量多种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矿扩大这部分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根据地区特点,将花卉、种子、饲草、旅游观光农业等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继续做好做大,将这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切实做好农业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要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步伐,以保证蔬菜高产性、优质性、高效性、生态性和安全性为前提,积极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扩充蔬菜基地的生产规模;一方面,要大力推广使用设施栽培技术,大力发展蔬菜塑料大棚技术和日光温室技术,

不断增加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让农民对设施栽培技术重视起来,对有有困难的农业,政府要予以扶持和指导;一方面,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建设配套蔬菜基地的行为要予以支持并适当予以鼓励,要保证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认证工作的开展,

而且保证蔬菜的质量稳步提升,还可以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并对其进行全程的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用这一批生产示范园作为标准化推广入户的示范项目,供其它农民借鉴;一方面,要努力推行“一村一品”。

我们要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努力将那些优质产品和那些有优势的产业都集中到有优势的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在我市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区域种植优质农化物”格局,真正的实现“一村一品“,每个镇都能生产出适合本镇的特别的优质产品,

每个村都能生产出能发挥本村优势的主导特色农产品,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

全国各地的地域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也不同,所以我们要想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就必须首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考察,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出最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并进行发展壮大,等这部分特色产业发展起来,就能带动其他农业产业也跟着发展起来,

当然,然而我们要发展特色产业是少不了相关知识的支撑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需要专业性的农业人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而且在发展农业的时候,还要考虑农产品以后的销量如何,即市场绣球情况,要保证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够及时的销售出去,

篇9: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江苏沿海滩涂土地资源丰富,围垦活动较为频繁,了解围垦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江苏沿海围垦资料的统计,分析了建国后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的特点、目的和差异,并将之分为4个阶段;讨论了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的.地区分布是以盐城为中心的不平衡状况,分析了围垦对江苏沿海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预测了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的发展方向,提出条子泥等地区是江苏沿海滩涂未来围垦的潜力地区.

作 者:沈永明 冯年华 周勤 刘咏梅 陈子玉 SHEN Yong-ming FENG Nian-hua ZHOU Qin LIU Yong-mei CHEN Zi-yu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17 刊 名:海洋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MARINE SCIENCES 年,卷(期): 30(10) 分类号:P748 关键词:江苏沿海   滩涂   围垦  

篇10: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摘 要: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人类将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并且在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没有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较多,从而导致全球变暖。由于气候的全球

关键词:农业经济论文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人类将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并且在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没有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较多,从而导致全球变暖。由于气候的全球性变暖,从而导致人类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论文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低碳农业被广泛的推广,因此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被广泛的运用。但是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的发展不是很均衡,从而使我国的低碳行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低碳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正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低碳行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对其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且在能源的利用方面也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因此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民占据较大的比例,并且我国农民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缺少低碳农业这方面的意识,从而导致我国的低碳农业不能够较快的发展。由于我国的低碳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主要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下所示:

(一)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

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从而给我国的农业带来极大的困扰,随着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粗放式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导致农民群众对土地及环境不能够有效的管理。在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管理经营方式就是集约化经营,在集约化经营模式下,农民群众可以更好的对土地和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并且对我国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财力物力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没有给予较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从而导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并且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略显不足。各级政府在财力支持上不能够做到均衡分配,从而导致当地的节能、节水与减排等举措无法有效地施行。

(三)劳动群体的总体素质不高

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并且在我的人口比例中,农民要占据较大的人口比例,因此我国农业的开发与改造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且在对农业科技进行推广时,也不能够介绍的很全面,从而是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的应用时,也不能够科学的使用,由于劳动群体的农业发展意识及节能减排意识的普遍不高,从而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分析

(一)体制方面

当前,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正在试行,这是一种在现行体制下的制度创新,对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制度创新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在土地流转方向上加强控制,对流向低碳农业生产用途的土地加强政策倾斜,对流向高碳投入和高化学投入用途的土地实行政策限制。另外,加强农业生产组织化建设,建立和扶持各种农业生产协会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组织,是目前克服分散经营模式下主体众多难于实现低碳农业规模经营比较现实的方法。

(二)技术支持方面

在低碳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要加以重视,并且对于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要给予相应的先进技术支持,同时要有效提高能源的附加值,并且在对于能源的使用时也要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到有效的控制。将一些低碳能源进行大范围推广,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低碳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建立环保型农业的重要基础。

(三)工作人员素质方面

低碳农业的发展中,要注意对农村低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全新的理念及发展模式。另外在农业发展中还需要广泛的招收低碳技术专业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才,积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低碳专业技术团队,并且形成发展低碳行业的良好氛围。

(四)生产方式方面

在低碳农业的生产方式上,要积极引导并推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在推广的过程中要重视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1.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要对化肥和农药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工能源的依赖性,注重绿色有机生产,并建立起绿色有机的生产模式。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使用家产的粪肥等有机肥料来替代化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进行有机改良,使土壤的有机成分含量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2.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对其成产方式进行改革,还要重视节约型农业的建设。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充分利用,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环境污染,又能够节约资源,并且对秸秆资源还能够重新加工利用。

3.是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

太阳能集热器的有效使用时低碳农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大幅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够对农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有效的控制。

南通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

黄河水利经济发展思考探析论文

贸易动力转型出口贸易论文

实验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挑战与机遇论文

宁波地域文化论文

团队建设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发改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产业集群工艺美术论文

高中地理常考重点国家知识点

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论文(合集10篇)】相关文章:

学年度开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门)2023-07-11

慈溪地域文化论文2023-05-03

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论文2022-06-27

区域协调发展范文2022-09-17

国内外风电发展现状及风电技术的运用论文2022-05-06

班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3-11-19

江苏高考卷“好奇心”作文2023-05-08

金融危机对贵州省资本市场的影响和启示的论文2022-11-28

企业概况范文2022-11-09

基于区位商的定西中药材产业集群论文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