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阳光彼岸”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艺术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艺术论文
一、艺术设计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就艺术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
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艺术设计的历史之河也从这里发源。当人类的祖先把一块石头敲打成用来切割和砍削的石刀时,最早的设计活动就开始了,这把石刀就是最初的设计产品。这种工具的创造首先符合实用目的,同时也顾及到了用起来方便、省力,以引起主体的快感。它的制作过程具备了设计所要求的从预想、选料到加工成型等必备过程,它的功能和形式结合于一体。最早制作劳动工具如石斧、石刀、弓和箭的原始猎人,是人类第一批设计师。工具的制造是人类自我革命的开始,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族类的根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史前艺术品,差不多都是与人的生活最紧密相联系的工具和食用器。这些就是我们人类早期之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于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科学文明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也越来越科学化,其技术性也越来越高,艺术设计逐步成为了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成为了协调人和环境、个人和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手段。
二、经济属性贯穿于艺术设计活动过程的始终
艺术设计的经济属性是它区别其他艺术活动、手工业的首要特征。
人的相互关联构成复杂的社会,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艺术设计通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像其他社会生产力一样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
1、经济因素在艺术设计的不同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从设计到实现设计的全过程中,经济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1)设计观念的产生阶段:艺术设计需要把握设计物由过去到未来形成发展的种种相关因素,然后以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崭新的设计方案。
其中的经济因素体现在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市场需求预测以及新方案的经济内容评估等方面。
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是设计观念产生的基础。
(2)设计的实施阶段:设计的实施过程指的是设计方案由图纸到生产为实体的过程,对于设计来说,是实际制作的过程。
设计在真正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从设计物的试产、批量生产和专利保护等方面均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3)设计的实现阶段:设计物最终要推向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销售来实现的,当设计物作为商品投放市场,设计师应当及时调查市场反映和销售效果,综合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设计和进行新的设计构思。
其中,经济因素不仅体现在设计物的综合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而且作为改进更新已有方案和促成新的设计方案的产生基础,经济因素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23年,现代设计之父格罗佩乌斯将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育理念“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传播到全世界,使设计终于打破艺术桎梏解脱出来。
而在经济与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提倡“设计与经济的结合”,设计必须服务于经济。
2、艺术设计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确定设计目标和方向。
设计具有强烈的超前性、预测性。“设计”这个概念在许多场合中,也往往被“策划”等术语代替。这意味着设计与艺术、手工艺活动都不同,它更偏重于事前的过程。在整个市场营销的组织中,设计占有引导性的地位。
“设计→生产→销售→使用”这四个环节中,设计不仅在时间上先于生产、销售活动,而且设计的市场定位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两者的成效。
正因为如此,设计前的活动往往比设计本身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
如设计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包括对厂家、消费者、竞争对手、媒体的详细调查;调查之后的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直至最后提出成文的方案、策划报告;并且还必须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的思考必须高度理性化和高度专业化。
科学地进行市场潜量、市场占有率及需求预测,把握设计物实现为实体后在市场中的作用和价值体现,能够使新的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准确地适应未来市场,并且通过预测可以得到提高和创造设计物附加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艺术设计繁荣的基石。
艺术设计的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决定了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才有艺术文化的繁荣。
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来看,现代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
艺术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
首先,因为社会经济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物质性功能,而越来越重视消费过程的精神享受和审美快感,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思维空间。
知识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的直接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设计艺术将成为人类十分主动和相当自觉的一种行为。大至建筑、环境、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小至食品、服饰、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总之,人类一切生存空间、物质和生活方式,都要经过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
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经过了设计并不断被设计着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也就是说,在这个新世纪,设计本身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将成为一种历史沿革的文化。知识经济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时代的变革,经济形态的变化,为设计艺术的创新发展将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设计艺术也必将以自身更为完善的运作体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2、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腾飞的翅膀。
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同样也是一种生产力,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满足人的需求。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欲望和要求称为需求。按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艺术设计的市场取向就是以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为目标的,它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
其次,艺术设计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作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
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
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艺术设计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艺术设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设立或制定专门的工业设计部,把设计业作为国家经济整体的一部分。
二是以原东南亚“四小龙”为代表,政府直接参与设计的实施。其目的是把设计作为国家综合性经济改革的一种手段,如通过调动本地工业的多种资源激发设计,以便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推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这三者相辅相成,其中,工业设计对日本经济的腾飞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各个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设计就是经济效益”的说法并不过分。艺术设计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反映,它强调创造性与个性,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通过艺术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科技、艺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审美附加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中国加入“WTO”已经成为现实,我国的经济运动模式和产业结构更新也将因此而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中国的设计产业发展迅猛,且设计产业是伴随着经济不断成长起来的,特别是知识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对设计产业的适时性、前瞻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论是现在或未来,艺术设计都会以强大的推动力和自身优势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中,推动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腾飞。
篇2:艺术论文
一、片源日常多观摩
注意观摩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以便能尽可能多的选择,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中外优秀影视作品来给学生赏析。能及时将最新影视动态、热映影片、中外电影节颁奖典礼、时间、优秀获奖作品等穿插其中,不仅极大地丰富课程的内涵,更使课程接轨时代。挑选具有电影史上公认的具有思想深度、艺术水准、画面唯美,情节极富张力、演员表演富有感染力的主流影片和艺术片便成为观摩片的首选。
二、资料平时多搜集
影视鉴赏课的课程素材需要广泛搜集并精心准备。本人作为该课程教师,为上好这门影视鉴赏课,本人所用的影视载体均是自费购买的高分辨率的DVD光盘,从不用从网络上下载的影视资料,以避免影像快进或倒退时操作时影响上课效果,经常利用假期以及周末,淘购一些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影视资料;其次,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应该高于生活,同时,也可以采用经典与流俗的作品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另外,所选教材影片做到既能兼顾“艺术经典性”与“类型多样化”,又能起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作用,和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谓的“艺术经典性””指的是,在电影发展过程中,那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丰厚的精神内涵,它铭刻着民族文化的辉煌与荣耀,代表着该民族最高的艺术成就及其文明发展的历程,思想和语言深刻、技术水准高超、艺术价值久远的名家名片。艺术经典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永恒。“多样化”是指影片类型的多样化和影片叙事模式的多样化。以经典艺术片作为鉴赏的范本,尽可能照顾到影片的各种类型,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
三、内容讲授多角度
对于影视鉴赏课,授课所选用视频资料的主题和内容,既要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联系,同时也要高于学生生活,同时,一部电影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在教和学的互动中,引导学生对某一论题展开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的讨论,在讲授课程中,可以对影片的内容进行多维讲授、多角度赏析,让学生在探讨中启发心智并领会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并尽可能多的使同学们了解到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其民族自信心。比如,在讲到电影《霸王别姬》时,分别从一个主题:迷恋与背叛;两段历史:京剧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三角关联:小说作者李碧华、电影作者陈凯歌、演员作者张国荣;对剧中四个人物进行剖析,以及对电影的音乐、服装、化装等进行简要的分析,帮助学生能进入电影。
四、电影知识多串联
在讲课中,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不仅仅让学生了解某部影片,还让学生对与此联系的某类电影现象和导演、演员的著名作品能有所认识。例如在欣赏戏曲电影时,首先应是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特点。即:戏曲歌舞化,表演程式化,角色类型化,剧种特色化等;针对进行分析;通过电影剧情、角色扮演、演唱流派、戏曲音乐等进行分析,易于理解影片内涵,做到了班级普及戏曲知识、校园弘扬民族文化、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在介绍戏曲电影的艺术形态外,可对影片中的蒙太奇、长镜头等电影语言的运用进行介绍。总之,通过赏析不同的影片,能对影视传达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老师精心挑选的影片,使学生不仅掌握影视基本知识和影视美学风格的特点,还对他们人格的塑造、品质的培养、情感的丰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五、影视时事多引入
从电影诞生到今天,已有百余年历史,无数电影艺术家为人类贡献出了不胜枚举的中外经典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色彩单一到五彩缤纷,电影见证了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经典已有许多,新作层出不穷。但是,由于课程性质一般作为公选课和课时的影响,单靠影视鉴赏课来进行赏析的影视作品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观影欲望和需求的。在讲授影视鉴赏这门课时,除了影片本身致敬经典外,把握青年学生的猎奇求新的心理特点也尤为重要。除了分析经典电影、解读精彩片段外,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掌握相关资料和信息,把经典和时尚都介绍于学生。使同学们了解同龄人所关注的话题、评论等。这些影视时事的信息介入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引发电影热情,培养思想独立无疑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比如,在上课中,我会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影视动态,比如世界的三大电影节的代表性电影、今年的《大话西游》、电视剧《红高粱》的播出、高仓健的去世播放《千里走单骑》等,都可以使同学们重温经典,感受传奇。
六、课堂引导多思考
影视艺术被称为“第七艺术”,融汇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舞蹈,以及声、光、电、色彩等一系列艺术因素和科学技术成果,成为综合能力强,表现能力极为丰富、生动,审美价值极高的综合艺术形式。对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构建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讲课中,能感受到大多数学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停留在注重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喜欢有头有尾的故事,追求圆满结局的中低层次上,因此培养一种与影视艺术相适应的审美眼光是很有必要的。同样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鉴赏所获得的效果并不一样。我们将文艺鉴赏划分为上品文艺鉴赏、中品文艺鉴赏和下品文艺鉴赏三个层次。划分依据重在两维:一看鉴赏心理活动过程是否完整;二看鉴赏理解是否合情合理,深识堂奥,富有创造。文艺鉴赏的完整心理过程包括“直觉→体验→认识”三个阶段。“直觉”就是不假思索地感知作品;“体验”则是对作品获得初步美感之后的再理解、再确认;“认识”就是艺术享受与艺术判断融为一体后再反观作品的最高审美把握。歌德也曾将艺术鉴赏分成三个境界:一是不假思索地享受美;二是只作判断不享受;三是在享受的同时作判断,在判断的同时进行享受,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再现作品的精髓。此所谓三种不同境界,它们的关系是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实际上这与文艺鉴赏完整的心理过程基本一致,不过“享受”应该贯穿鉴赏活动的全过程。
七、课外影评作总结
影视评论是以影视作品为对象,依据一定的评论标准所撰写的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评价。影视评论通过对各种艺术元素的解读,让学生享受并体验到审美的奥秘,进而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接受意识和分析理解意识是比较薄弱的,他们很容易沉迷于影视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和所营造的情境中,忽略了鉴赏这个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同时,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和把握到的,这就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价优秀的艺术作品,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艺术鉴赏。通过影评,不但能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批评、也可进行历史批评和文化批评、心理学批评等,不断提升审美能力。,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普通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为此,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该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一认识要伴随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不断深化。
篇3:艺术论文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十分鲜明,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刻画得淋漓尽致。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旨在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美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为声乐艺术美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探究
21世纪作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创新的黄金时期,其美学特征愈加鲜明,一方面凝结着无数声乐艺术作家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集中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智慧与结晶。通过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研究与探析,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和掌握民族声乐艺术的自然特性和美学特性,有利于传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转型和深度创新,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1、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阐释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其内涵有所不同。从广义层面而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三类:一是戏曲演唱;二是曲艺说唱;三是民歌演唱。从狭义层面而言,所谓的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实质上指的是符合新时期的民族声乐,也就是所谓的富有当代特色的民歌演唱,与传统的民族声乐存在必然关联,均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歌气息,其艺术审美理念完全一致。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不但完全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西方艺术文化元素,其歌唱形式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稍有差异。可以说,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具备两面特性,一方面拥有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气息;另一方面具备西方声乐艺术文化气息,可谓是两者的统一、集合体。
2、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初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其活跃程度并不高。然而,儒家、道家等学派十分重视民族声乐艺术,并将其作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部分,由此将民族声乐艺术上升到了美学层面,从美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民族声乐艺术改革和创新的新思路。[1]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逐渐被显现出来,并作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特征之一,从美学层面而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显得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特性,并且与西方声乐艺术一脉相承,能够有机统一、结合起来。因此,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极其重要,作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3、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3.1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
美学作为研究人类意识、知觉和情感的一门多元化学科,声乐同样是洞察人类情绪的一门艺术学科,自古以来,二者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共同丰富着人类的情感世界。《乐记》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记载范本,部分内容阐述了音乐对人类情绪的影响作用,认为音乐是由人类根据自己的情绪所创作,也是反映人类情绪的一种主要工具。[2]音乐作为声乐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诗词结合起来,实现了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声乐艺术实质上就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情感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声乐艺术之所以魅力无限,正是由于其具备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声音;二是情感。前者即就是来自音乐中的声音,通过演唱者口中所传递出来的声音;后者就是音乐、歌曲中涵盖的复杂情感要素,包含了创作者的创作情绪和生活情感等。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同时拥有抒发情感、传递感情的作用,作为创作者抒发情感和传递感情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声乐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要素、复杂情绪融入其中,达到艺术美学的高度,观众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创作者此刻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多元化的情感要素。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深远影响,逐渐形成了声情、词情、曲情等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息息相关,极大丰富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手段,凝练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潜在的情感美学要素。
3.2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除了具备情感美学特征之外,还作为一种具备创造性美学特征的艺术综合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矛盾斗争和方式转型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了创造性美学特征。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始终处于创造过程。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发挥出了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一方面在学习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另一方面在创造新的民族声乐艺术。与此同时,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声乐艺术,可谓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符合传统历史发展规律,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当代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的主要表现方式。首先,古为今用是当下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在作词、谱曲、歌唱过程中,完整继承传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固有特点,通过学习和借鉴传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中的精华思想和创作技巧,来丰富当今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突出创造性美学特征;其次,洋为中用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创作技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特点,将西方国家和地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中有用的东西拿出来,融入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去,以此来丰富中华民族艺术创作手段,突出中华民族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最终实现与西方声乐艺术相接轨。
3.3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然而,在走出国门,实现现代性美学特征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符合中华民族传统历史风格,符合中国当下基本国情和民族声乐艺术创作理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地区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理念与创作技巧,坚持传统与借鉴齐头并进。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典范,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发展道路,在不忘本的基础上,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对待西方声乐艺术文化。唯有此,方可取得实质性的艺术创作成效,突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现代性美学特征。21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已然成为国际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中的主力军。究其原因,取决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鲜明的美学特征,充分提升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高度,呈现出了情感美学、创造性美学和现代性美学特征,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态势和国际声乐艺术创新轨迹。随着国际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革新,中华民族艺术在传承传统民族艺术创作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声乐艺术创作技巧,丰富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方法,实现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最终有利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美学特征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暄、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特征[J].音乐探索.(04).
[2]赵燕、中华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探析[J].作家,.
[3]赵金霞、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
篇4:艺术论文
摘要:二度创作属于二胡艺术实践过程中不容缺少的重要环节,二胡艺术家们往往会结合自身阅历或者是情感认知等情况,运用科学化的技法技能就二胡音乐作品实施个性化以及多维度展现。此外,二胡演奏者们所具有的较强二度创作能力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的,必须要在长时间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形成。二度创作能力培养需要在扎实基本功前提下,不断积累阅历,促进艺术素养水平的提升,全面把握二胡音乐所具有的地域性以及时代性,增强二胡创作能力。本文就二胡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二胡表演艺术;二度创作;实践
音乐一度创作属于二度创作的重要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音乐作品都是借助音乐表演二度创作向听众展现的,然后在表演人员艺术表现力基础上引发听众们的共鸣。然而由于表演人员自身条件因素,音乐表达或者是传递期间给予听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具体来说,二胡艺术的音色比较柔美,且表现力非常丰富,在表现手法方面是多层次的,并因历史文化渊源受到广大听众朋友们的喜爱。因此,现阶段对二胡音乐实际表演过程中存在的二度创作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在二胡教学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社会效应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二胡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所有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其艺术行为可以从狭义角度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创作阶段、表演阶段以及欣赏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当中,艺术家属于创作以及表演艺术的自然主体,而观众则属于欣赏层面的自然主体。音乐作曲家们把多种音乐素材以及创作技法进行有机,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并在此过程中融入相应的思想感情,最终创作出完整化音乐作品,该音乐创作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度创作[1]。而在一度创作前提之下,音乐表演人员结合自身对于相关乐谱的不同解读以及对于乐器本体技法情况的熟练掌握,借助乐曲充分表达内心情感,然后将表演人员的自身经历不断融入其中,进而表现出风格各异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称为二度创作[2]。从二度创作的特点上来看,二度创作中的表演人员在整个表演期间不仅要充分阐释作品深层次内涵,而且要融入一定的创造性表演,使其与他人的艺术有所区别,体现艺术的个性化特征。
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同时也是赋予音乐作品强大生命力的创造行为。音乐表演不仅要做到对原作品的真实再现,而且要借助表演进行不断创造,就原作品实施补充以及丰富,致力于超出作曲家本来设想,加入新鲜活力,使表演艺术重焕光彩,这也是音乐表演以二度创作形式存在的本质性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二胡演奏人员的二度创作属于二胡演奏者对作品生命力的再次赋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二胡演奏生硬再现原作问题的出现[3]。实质上,二胡音乐演奏并不是对于前辈艺术家相关演奏技法以及表现情感的单纯性模仿,也不是机械朗读原作谱面,而是表演艺术家们在自身阅历、情感积累以及能力认知等条件下,就二胡音乐作品实施的个性化以及多维度的再次展现[4]。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满足相关欣赏主体所具有的多元化审美,从根本上促进二胡艺术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二胡演奏家作为二胡音乐作品以及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所发挥的沟通交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优秀二胡作品只有在融入演奏人员个性化二度创作的基础上,才可以从内容层面以及形式层面进一步赋予音乐作品核心灵魂。
二、二胡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实践
通常情况下,二胡表演艺术当中的二度创作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二胡表演二度创作的理论准备阶段。在该阶段,我们需要就作曲家所处于的特定化历史时代以及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化了解。究其原因在于作曲家属于特定历史时代中的人,其创作往往会受到特定历史时代发展情况、社会意识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滋润以及影响,进而在实际音乐作品当中表现出个性化的人格追求以及独特风格特征[5]。总而言之,二胡作曲家作品中一般会凝结着作曲家自身对于大自然、社会以及道德等的感受与领悟。
第二,二胡二度创作的技术操作阶段。当顺利结束理论阶段准备之后,就可以进入到技术操作阶段中去了。因二胡作曲家一般是借助旋律、复调、曲式以及和声等创作手段,实现对自然、社会与道德等感受有效融入的。所以说,在二胡演奏家二度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员必须要就乐谱旋律、和声以及复调等技法,从技术层面实施深入化分析研究,最终实现音乐作品全面化、系统化的呈现。例如,在二胡演奏曲目《二泉映月》当中,二胡演奏者应注重右手弓法的合理运用,然后选择存在音头的专业化换弓方法,也就是音头换弓,还可以叫做“传统换弓”。其特点在于所发出来的音色相对来说比较扎实质朴以及刚劲有力,能够很好地切合《二泉映月》所要表达的内涵。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无音头换弓方法,也就是“无痕换弓”,则音乐听上去会过于华丽以及水灵,无太多的冲突感,而且爆发力也相对较弱,难以充分表达出《二泉映月》的苍凉以及刚劲。
第三,二胡二度创作的演绎对比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非常优秀的二胡演奏作品,必须要经受得住历史考验以及时间冲刷。当优秀作品经历了一定的时代变迁之后,往往会被具体所处该时代的作品演奏家们因历史文化因素以及人文自然因素等的影响而做出不同演绎,甚至会在同一时期内演变出差异化流派,一般表现为不同演奏人员或者是同一个时代但流派存在差异的演奏家们在对同一部作品进行演绎的时候,会表现出个性化风格特征[6]。所以说,一个较为成熟的二胡演奏家必须要在文化以及艺术不同风格或者是不同流派对比研究当中,紧紧把握作品内容以及独特化的艺术个性。然后在此前提下,二胡演奏家们再参照或者是吸收同时代不同演奏家们关于作品演奏的精华,进而发掘出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形成合理化的音乐演奏方案。当然,当演奏家形成个性化艺术风格的时候,应紧紧把握“度”的基本原则。该原则要求二胡演奏家们必须要就自己的独特艺术表现力与作品原始创作意图进行平衡。比如,美国音乐评论家约瑟夫巴诺威茨指出:“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压抑。这两者之间永远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二度创作属于促进二胡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构架二胡作曲人员以及听众的关键性桥梁。当二胡演奏者拥有较强二度创作能力之后,就可以增强二胡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流传度,从而充分发挥二胡艺术价值。然而,二胡演奏者所具有的二度创作能力培养属于一个长期过程,必须要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并具备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不断提升艺术素养,全面把握二胡音乐作品所处于的地域性特征,增强二度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国昌.解释学视角下钢琴演奏中的二度创作意义——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视域融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55-157.
[2]李艳杰.论音乐表演中的二度创作实践[J].大舞台.2012,11:69-70.
[3]季维模.三个高峰三座丰碑赏析《江河水》.《新婚别》.《长城随想》,走进闵氏博大境界的二胡艺术[J].中国音乐.2013.01:144-150+199.
[4]区洁.论歌唱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艺海.2013.05:60-61.
[5]宋飞.关于二胡表演艺术不同演奏类型的思考——对二胡艺术20种演奏类型的区分与认识[J].中国音乐..02:42-50.
[6]宁志远.也谈二胡艺术的二度创作[J].艺海..03:50-52.
篇5:艺术论文
【摘要】中国的艺术设计兴起于对西方艺术设计的形式模仿,现如今要实现持续发展,须要发掘出内在的力量——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可喜的是,现在涌现出的很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都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风格,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都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艺术作品都成为了当今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弄潮儿。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借鉴;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水墨画审美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传统文化;留白;线描;水墨画
一、现代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借鉴
(一)传统绘画中“留白”技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艺术手段和独特的创作形式,中国传统绘画从一开始就没有所谓规定性的视角,文人骚客作画只是兴致所至,没有空间局限,任意角度都可以对身临其境的自然景观进行描绘,在构图布局上讲究的是画面整体性的逸致和美感。“留白”灵活自由的构图方式实现古代文人画家这些作画目的。
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常用技法中,“留白”与“负空间”以及“空白”这些定义频繁出现,设计师通过对整体布局、空间空白、色彩渲染、尺寸字体等使用来定位视觉焦点,从而达到突出设计主体,夺人眼球,传播设计理念或者产品特色的目的,可见留白在平面设计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要素。
尤其是国际大牌产品在定位品牌文化时选择的设计通常看起来非常简单,简单背后却又直击人心,形成十分高级而简约的美感。无印良品从创立品牌以来一直主张“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这句话出自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就是尽可能地简化一切加诸在产品上的装饰,讲究回到物料最原始的本来面目,反而能够发现更多、更广阔的美感,这同时也是艺术史上极简主义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留白给现代设计所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在设计中追求“简约”的美感,是通过不断地进行减法来实现的。在去掉繁复的信息叠加之后,所出现的大面积的安静的空白就是留白,留白便是“简约”的载体。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线描”技法的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尤其是国画中的工笔画,对线性思维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是“线的艺术”。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表达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线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就是“以线存形”,古代的文人墨客在作画时,线条就是他们造型的基础,娴熟且细致入微地运用线条考验了作画者的功底,进而表达深刻的情感思想。
中国现当代平面设计对线条的运用师从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采用最传统的造型技法的古朴风格运用到平面设计的风格中,别样的体现现代人对艺术美的追求。在国画和工笔画中,线条的运用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古代画师对线描技法的运用有着一套严密而精细的手法,无论是工笔画丝丝入扣的线描,还是水墨画墨笔线条流畅挥洒,都是古代文人在作画时或直抒胸臆或婉转传情的深刻体现,能让观者在面对作品时直接感受到创作者创作时的心绪变化,表达出画家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实质。经典的画作不论是哪个年代的欣赏者鉴赏,都能通过线条的曲折波动感受到创作者的意趣。
现代平面设计中线条有千万种的变化,曲直波折,虚实变幻,由此构成的图形世界能够更加多元化地表达现代社会人们的情感需求,具有线条感的设计作品在观者的印象中更加具有现代性,具有强烈的现代艺术形式美感的印象。将绘画中的线条融入到设计中,为现代设计打开了更高阶的大门,让现代设计具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另外,将传统中国画运用线条的飘逸感到现代设计作品中,能够打上中国特色的印象,更加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水墨画审美风格
(一)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对中国水墨画构图和意境的运用
中国画是一种“意象”艺术,“意”起着支配作用,“象”从属于“意”,以“意”造象,一切以“意”为之。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构成法则,也可以成为平面设计中的构成法则。悠远缥缈或情感流动的意境,通过一定的精心设计构图,变成动态的可以无限幻化的云天、岚雾、江河、池沼等,既有传统的中国风,又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意境感。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画面构图的意境化,可以使画面设计空灵有生气,使有限的直观画面充满诸多想象,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效果,满足现代人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二)现代艺术设计优秀作品中对中国水墨画虚实结合的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的画面营造,在表面意象的刻画下,追求的是“意象之外”的意义,也即意境氛围的追求。要实现一定的意境氛围,就要通过调整画面景物的虚实关系。水墨画虚实的体现一般都是以“留白”“计白当黑”“以实观虚”等绘画理念来构成的,空白和虚景的运用能让画面更加富有空灵的感觉,也能给观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现代平面设计的构图中,平衡好虚实关系一样很重要,实物多了,显得画面拥挤,信息太多反而过于纷杂,就要善于“实物虚化”;虚景多了,又会显得整体涣散,不能突出主题和重点,就要善于“虚物实化”,找到虚实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实现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才能使整体画面活泼又不失重点突出,并且能营造逸致飘逸的中国风。
中国画中的水墨风格是在平面设计风格中运用得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水墨风能够充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使得要突出的对象描绘显得“似又不似”“似实而虚”,从而能在一定的意境中突出对象的神态。现如今涌现出很多优秀平面设计作品在营造意境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设计风格的取向可以说是现代潮流的风向标了,设计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诸如色彩、工艺、材料等,设计作品通过这些物料的选择取用,能透出更深层次的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的潮流、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念的更新等上层建筑的建设。
中国传统绘画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艺术,其背后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设计获得具有中国特色风貌的文化宝库,能够让中国设计在世界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领域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绘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创作者以独特的东方视角以及审美思维来充分阐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水墨画、工笔画等国画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细腻、追求人的.内心世界开掘的精神,国画中对于意境的追求、力透纸背的画法等都能够为艺术设计者提供更多的设计灵感。
中国传统绘画所体现出的独特的审美风格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内涵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礼治精神与人本精神等,使现当代中国艺术家和艺术设计者得以在世界艺术舞台崭露头角。
篇6:艺术论文
摘要:研究动画艺术创作对萨满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从作品入手,在研究萨满文化的起源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萨满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所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创作具有萨满文化内涵的动画原创作品,利用动画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研究和推广萨满文化,从根本上做到对萨满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关键词:动画艺术论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动画片的要求也日驱增高,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影视作品的观赏性上,更追求于影片的文化内涵,所以各国的艺术家们,都开始立志于寻找既能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加影片的娱乐性,且又能最大化增加影片的经济价值的方法。艺术家们发现,把民族文化融入到艺术创造中,不仅仅能够很好的宣传本国的传统文化,使作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有坚实的观众群,降低了作品的推广难度,增加了其经济价值。如今,民族文化俨然成为了各国推广自己的名片,也成为了各种艺术表现的代名词,所有的文化产业都想以民族文华为基础宣传和推广自身品牌。影视作品中,萨满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把萨满文华融入到动画作品中也成为动画行业中重要课题。
一、萨满文化艺术的历史起源
原始萨满文化艺术,是远古的先人们与大自然博弈时创作和积累下来的经验,更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人类和自然共同生存和进步过程中的一种总结性的文化,是远古先民们特有的美感和灵性的文化遗留。在远古时代,先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认知较少,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也较低,所以人们容易把把自己的个人意愿与信仰结合,认为生老病死和欲望的满足都依靠于神的旨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信仰古老的文化宗教——萨满教。萨满被人们认为是北方民族的精神信仰,坚信他能将人的愿望与意志相互传达。人们借此来表达内心的愿望和期许,是一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寄托。
二、萨满文化的内涵
1、萨满文化是原始文化和北方民间文化的共同产物原始先民们对于自然和宇宙所表现出来的敬畏之心,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形成了萨满教特有的文化观。从史学的角度看,萨满的一些唱词、神话记载了大量的民族起源、风土人情、文化交流的信息,在萨满祭祀过程中,音乐、舞蹈贯穿始终,用北方民间的音乐和舞蹈,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对于神的敬畏之心和记录文化信息。2、萨满的观念传承北方民族精神之魂萨满强调集体意识,在过去时代北方民族的灵魂所在。那个时期大家都讲究集体意识至上、个人服从集体,弘扬了集体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识。满族的先世女真族,建立渤海地方政权、建立金,最后建立了清代统一政权。是萨满集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说,萨满的观念是传承北方民族的精神之魂。3、萨满是人们崇拜大自然的一种集中体现北方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神奇奥秘的同时,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尊敬之情寄托在萨满文化中,把自然视做生命的起源,是人与物赖以生存的母亲。自然给予了他们光和热,给予了他们生活所必须的食物,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情是向上的,故而萨满是一种正面且积极的文化体现。
三、原创动画短片《萨满鼓》中萨满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萨满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其中的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希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萨满文化的主要精神支柱,是先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是不断探索大自然以后,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一)崇拜和敬畏大自然是萨满文化的核心
人类作为大自然最优秀的产物,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人们认为,人类可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赖且相互并存,以萨满文化中的崇敬自然的朴实的崇拜观念为基准,创作作品《萨满鼓》,作品中萨满神化身变作鹰、鹿、熊、鹿、鱼五位神灵,在人们遇到灾难时,为人们祛除灾祸,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保护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神的崇拜深入人心,更加依赖人们信仰的神明,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实现者。
(二)体现人们期望远离灾难,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黑暗笼罩着大地,人们彷徨失措,此时,闪电闪过,飞鹰破空而出,萨满神降临,鼓声震天,萨满神伴随鼓声舞动,世界变得明亮而又温暖,人们开始高呼,一起舞动身体,之后萨满又化作一只雄鹰、野狼、雄鹿与海鱼后,拯救了自然灾难中的人类。驱赶灾难,是和平的象征,给人们带来安定。
(三)作品体现萨满的核心文化观念
萨满艺术充满了无穷的神秘性,受萨满世界观的主宰,其中的动物和植物,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使者,作品《萨满鼓》很好的诠释了萨满的世界观。
1、敬畏自然的力量作品《萨满鼓》源于旧石器时代,无可预测的自然环境,危险时刻发生,但是那时的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自然的馈赠人们无可替代,自然的灾害又不能避免。所以人们崇拜于自然的博大的同时,也更加敬畏它。当人们遭遇灾难时,会因为恐惧而变得手足无措,从而需要精神崇拜来支撑信念,萨满鹰神的出现,给予了人们想要的,赖以生存的能量,他舞动太平鼓,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人们有了这样的信念支撑,对于自然的崇拜,才能更好的和自然相互依存。
2、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类在捕猎的情况下,见识了动物或者植物的能力,崇拜于动物或者植物的神奇力量,希望与它们一样,充满力量,无所畏惧,人们开始把这些动物或者植物看成自己精神的寄托,寻找能够代表本民族的图腾象征,希望自己可以与图腾上的动植物一样,变得勇猛无畏。萨满被看做是人类信息的传达者,是与神明传达自己愿望的使臣。鹰有高超的飞行技巧,拥有令人敬畏的外形和强悍的捕猎手段,所以萨满被称为鹰的化身,可以完成人与神沟通的重大使命。作品《萨满鼓》的故事背景来自于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是阿布卡赫赫命令神鹰从天空飞来,用翅膀上的羽毛给人类带来的光和热,带来了生存的希望,最后鹰是萨满的第一护卫神。在萨满教中把鹰看做是火、光明、生命的象征,因此,满族有崇拜鹰的传统,并且把鹰作为民族的图腾文化加以崇拜。至今在满族萨满隆重的祭祀中,依然有鹰、熊、鹿等醒目的民族图腾作品,他们被人类看做是人类的信仰,是人类崇拜的具象的图腾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涵义。
四、运用动画这样的特殊表现形式促进萨满文化的传承
(一)萨满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动画艺术创作中
萨满教是一种融合了戏剧、音乐、诗歌和寓言的神圣综合艺术。萨满文化中包含了品种繁多的萨满舞蹈和感染力极强的萨满音乐。在萨满祭司活动中,萨满舞蹈和音乐的结合,气势恢宏,有很好的渲染效果。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表现萨满文化,是对萨满文化新的诠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受环境和制作的限制,能够更为玄幻的诠释萨满神明的意境。
(二)通过动画特殊的表现手法,创作富有萨满文化的原创动画作品
萨满教神话故事是人类社会初期阶段意识形态的产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创世神话《天宫大战》、《尼山萨满》等。这一类创世神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宇宙中,是如何创造天地,创造人类的。讲述了宇宙开始,善与恶,真与假,生与死,明与暗的交叠。《天宫大战》中宏大雄阔的气势,天真质朴的想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情节,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文明意识的提高,又有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出现,例如:《红罗女》、《两世罕王传》、《金兀术传》等。萨满的寓意明确,且具有很强的文化指向性,内容深邃,在萨满文化中有很多奇幻的寓言故事,可以把这些神话故事利用动画这种富有张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创造一系列富有萨满文化的原创动画作品。
五、结论
萨满文化最为我国的一项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北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信念支撑,是北方民族信仰的开始,是先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北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萨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其中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动画创作中,且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制作的过程中受限的部分较少,利用动画的这一特性,将萨满文化和动画创作相结合,能够创作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是动画创作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宏刚.于晓飞.《北方萨满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3.161页.
[2]景超.萨满信仰的文化学诠释.满族研究.2007.32页.
篇7:艺术论文
一、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一)绘画选材的不同
由于风景油画的本身特质所定,即创作主体对地域环境的一种真情的传达与表现。因此,不同的创作主体在进行风景油画创作时,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且有情感倾注的地理环境来进行艺术歌颂,这也就形成了不同地域风景油画的选材不同。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气温较低,冬季漫长,土地常年被冰雪覆盖,有“白山黑水”之称,此地区的地貌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平原广阔,山脉平缓,大面积的白桦林漫山遍野,空气通透,阳光照度强,因此,冰雪、白桦林、湛蓝的高空等都成为了当地油画家青睐的创作题材。如田卫平的作品《月光雪地》、肖景志的作品《初雪》《老林秋韵》等。而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气候湿热多雨,空气中水分子含量高,太阳光到达地面时会受到水分子的折射,所以湖南的天气经常会给人烟雨蒙蒙的感觉,地形以平原,盆地、丘陵为主,因此当地画家也比较倾向于对丘陵、雨水和雾气的表现。如在风景油画家陈和西的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平静如镜的水塘、蜿蜒潺潺的小溪、生机盎然的水田等,表现出了南方水乡的地理特征。
(二)表现语言的不同
受地域因素的影响,画家一般会选择一种与所要描绘景物特征相适应的表现语言。对于湖南和黑龙江两个不同的省份,由于自然景物的迥异,油画家选择的艺术语言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从两省自然景物的造型特征来看,黑龙江省是闻名全国的“黑土地”,地表的构成大多数是一种硬朗的直线条,树木大部分叶少枝多,树冠中时不时地会透露出树枝的走向,柔中带刚。而湖南是大面积的黄色或褐红色土地,地表的构成大部分是蜿蜒中带着盘绕的曲线,树木绝大部分是枝繁叶茂,树枝妖娆多姿。为了表现出其各自的地貌特征,艺术家所选用的艺术语言也会各有不同。黑龙江省的风景油画家一般都会将色彩和造中国南北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以湖南省与黑龙江省为例李伟琴摘要:湖南和黑龙江两省地处中国南北两地,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迥异,无论是绘画选材、表现语言,还是审美思想均体现出了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为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中笔者对两地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析,以期促进各地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型简单鲜明化,在视觉上也给人夸张的感觉。如田卫平的《油画写生——太阳岛》组画,景物的塑造和色彩的处理有意进行了强化与变异。树木的造型很多是球形、扇形,不多的树枝中零星的穿插几片小树叶,房子也被简化为圆锥体或立方体;其次是大片碧绿的树木和草地,纯紫色的天空,玫瑰红的屋顶,钴蓝色或中黄色的房子等,用笔豪迈、大气,具有极强的装饰意味。而湖南省的风景油画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感受,含蓄中带有一种朦胧感,让人有一种无穷的遐想空间。如风景画家陈和西在构图时就比较喜欢运用皴擦手法在模糊中寻找形,使描绘的景物在似有似无中逐渐显现出来,给予观者一种边界线虚化的感觉。在用色方面,他比较喜欢运用绿灰、黄灰、紫灰、蓝灰等灰色系列,而且整个画面的色彩都融合在某一个灰色的色调中,给予人一种温馨而又祥和的感觉。在用笔方面,他倾向于“写画”的形式,下笔抑扬顿挫,追求一种轻松自然的视觉效果。
(三)审美思想的不同
美学家宗白华也讲过:“一切美的感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因此,绘画总会带有个人特定的思想情感因素,是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迁入景物中,深入体会景物情趣的过程。而在这两省中,不同的地域人文因素对艺术家个性的成熟与塑造是十分重要的,黑龙江人性格直率,粗犷豪放、质朴坚强造就了特有的“黑土”文化,风景油画的艺术风格也像乡民一样纯洁质朴,作品健康、朴素,以深沉为主。如刘治的《松花江畔》以一种强烈绚烂的印象派点彩、厚堆的手法来表现北国冰城风光,给人独特新鲜的感受。李秀实的《春到兴安岭》通过大小兴安岭连绵不绝的山峰和皑皑的白雪,既体现了黑龙江的浑厚和大气,也展示了黑龙江儿女积极向上的生活面貌。湖南由于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一种平和与圆满的态度,风景油画在风格上强调的便是一种意象,这种意象重视的是与原物在精神层面的接近,是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如肖沛苍的《湖边小船》展现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远处水天一色,朦朦胧胧,近处小船悠悠荡荡,体现出一种怅然自得感,景物在灰色调中时出时没,表现了一种深远而又幽静的东方神韵。
二、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差异的价值
(一)有利于两省风景油画的本土化发展
通过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研究,笔者发现两省艺术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当地的主流文化相适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画家对自身经历的直观感受和文化渊源的挖掘,它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地方特色,是艺术风格个性化的表现。而实际上,求异一直都是画家苦苦寻觅最佳的艺术表现状态,这种潜在的艺术驱动力促使画家们会进行艺术探索与创新,给观者带来一些新的视觉冲击力。而这些不仅丰富了我国当前的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有利于两省的风景油画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画家群,进一步促进两省风景油画的发展。在湖南,经过画家们多年的努力和合作,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以陈和西教授为中心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风景油画家群,他们不仅热衷于油画风景的表现与创作,还致力于湖南的本土文化研究,并尝试将着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为此,他们组织了很多相关的艺术活动,如建立后湖艺术区、湖南小型油画展、湘景湘情——风景油画展等,不仅带动和发展了湖南的风景油画事业,还为湖南油画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两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格罗赛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如指出:“艺术起源的地方,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黄永健也说:“无论如何,艺术自人类文化系统建构之初,便成为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己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艺术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纽带关系。而湖南和黑龙江两省的风景油画,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还保藏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另外,由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传承性”和“超越性”,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在人类社会流传百世,影响深远。里德说:“艺术的终极价值远远超过了艺术家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贯穿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文化中,使其发生联系,产生交流。”英国文化学者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论及艺术“超时空”的特性时也指出:“艺术的最基本因素却是超出其时代的那部分东西,那就是永远能够被人们理解,对人们有所启示的,甚至神秘的‘真实’。”由此可见,致力于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研究,是有利于两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域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南北风景油画艺术风格迥异,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画面造型、形式和色彩等方面,更为关键的是画面神韵的追求不一致。正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差异性又反作用于南北地域文化,带动并发展了当地文化,为各自地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篇8:艺术论文
摘要:古徽州地处三省交界处,人杰地灵,徽雕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因素,“三雕”有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研究中国文化,民间艺术和文人艺术相结合的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其精湛的技艺,精美的雕刻艺术品更是国之瑰宝,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关键词:徽州;三雕;装饰;寓意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的徽州就在现在的安徽省南部,主要分布于安徽宏村,西递,江西婺源一带,处在三省交界处。徽雕应用于建筑装饰上,装饰性风格具有浓烈的文化地方特色。徽雕主要有用于祠堂庙宇,园林民居的装饰的表现上,还用于室内家具的室内用品。我经常带学生去安徽江西写生考察,逐渐了解了徽雕这一门独特的雕刻艺术。
徽州的“三雕”主要指木雕、砖雕、石雕,徽雕之所以昌盛,有他的必然的原因。首先徽州山林地区,盛产木材。尤其是各种木材很多,取材很方便,所以他们大量的应用于家庭院落的装修装饰,例如室内的屏风,日常使用的桌子、椅子、床、书架、书房。再次石雕之所以非常的流行,就是因为这地方黟县地处山中,周围有大量的的大理石,这种大理石叫做“黟县青”被广泛用于村子的建设建筑中,这种石头有它的独特的艺术价值,经过打磨之后,会出漂亮的线条纹理,不仅石质坚硬,而且易于雕刻,所以被大量应用。还有就是因为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做了一辈子的生意,回到家乡,他们用大量的财力来修建祠堂,建立自己宗族,以显示豪华富贵的家庭背景和显赫的地位。他们用了大量的财力同时也培养出大量的能工巧匠,使得他们的雕刻技艺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炉火纯青,独秀一枝。最后徽州此地山清水秀,在黄山脚下,皇室家族的带动和提携,加上先人的智慧古训,走出一条耕读并举,亦商亦儒,以商养儒的路子,出现大量的仕途,商道都非常通达的历史名人、达官上卿,他们赚了钱,发达了又回家乡开学堂,教育后代,他们的发展同步也带动了此地的文化发展,徽雕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形成的,其渊源于宋代,到明代清末极为昌盛。
我们首先看木雕,其主要应用于房屋的建构和装饰,古代大多数采用木质结构建,门窗床多采用了雕刻艺术,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家庭地位。主要体现在门楼、窗户的装饰图案的地方。下面我们继续分析一下其艺术特点,刻在门上窗上的木雕形象大多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十分干净利索。线条组织和疏密节奏飞舞流动。造型上笨拙可爱,夸张变形突出特点,简洁概括突出特征。外形很整,神情自然传神,动作表情表达十分到位。寥寥几笔,栩栩如生,左顾右盼,形成经典的模式。木雕的雕刻题材,有人物,走兽,花鸟,鱼虫,楼台亭阁等。其中有很多独特的动物,例如鹿,牛羊,蝙蝠,蟾蜍,喜鹊都进行了典型的概括,很具有代表性。另外还包括一些植物,如莲花,菊花,梅花,也进行了经典的概括特征,十分明显。木雕形象同时都进行了点、线、面的平面化的处理,极具有现代感。木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经常用比喻的手法或者暗示的寓意,例如仙桃代表长寿;莲花和芦笙放在一起表示连生贵子;石榴暗示多子多福;把铜钱和蝙蝠放在一块以为福寿双全;瓶子里插了一把扇子就是说平生要积善累德;一个小孩儿手指天空代表指日高升;三宝方天画戟代表连升三级。木雕在安徽徽州一带起到了一种日常教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理学教育,尤其是对于幼学启蒙十分重要。有些在题材上如渔樵耕读,福禄寿喜,一些内容上都从书里提取出来,忠孝结义,富贵吉祥,仙人菩萨,无所不包。有些讲了一个一个的故事,有些是直接把书籍里边的故事刻出来以教育后人,各种形象的雕刻都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美好的愿望的,如五子登科,平步青云,百子图,官拜公卿,福禄双收。都是对人生幸福的完美的天伦之乐的向往。木雕的雕刻十分细腻繁复,讲究艺术美,有的讲究镂空的效果,镂空的层次很多,题材都在不同平面上内部中空,层次分明雕刻艺术十分高超。雕刻完之后,为了保护木雕,也是为了获得最美的效果,木雕表面又多用油漆彩绘,使得颜色鲜亮明快,内部的形象多用金色或金箔描绘,金灿灿的光彩艳丽显得有富贵之气。木雕主要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流畅的线条,简洁古朴的造型,强调了对称及富有装饰的现代趣味,徽州的木雕雕刻风格朴实粗旷,平面突出。一直到明清后期,雕刻艺术日益繁荣,家家户户都都采用木雕来装饰室内家居。
第二种是砖雕,主要应用于门头上面,门槛,起到装饰作用。显示门第的不同,家族显贵的作用。雕刻方法十分突出形象,大都是浮雕,凸显出砖面之上,一般是左右对称成双成对的形象,镶嵌在大门门头之上,大多是吉祥瑞兽,大象,蟾蜍,钱币,麒麟送子,莲花,宝鼎出祥云,蝙蝠成双对,而且砖的外形也不是完全方形的,大多是小扇形,菱形的。这样砖雕十分灵动柔美,砖雕各种形象的表现也十分精细流畅,形象中的各种装饰纹案,装饰感十分强烈,而且有着美好的寓意。形象造型笨拙,有福气之感。构图采用平面并行排列,形象都处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和门头飞檐组合起来,使得门面很有气派,格局不凡。
第三种是石雕。石雕的代表一就是在西递宏村镶嵌在墙上的石窗楼窗,很多有圆的、扇形的、菱形的比比皆是。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梅兰竹菊图,吉祥瑞兽等等。还应用于其他的地方,如房屋的台柱门楼,起到装饰作用。石雕多是小型动物石雕,造型朴实,神态自然,大多是小狮子或麒麟。二就是牌坊,更具有代表性,是皇帝赐给功臣表彰大臣的,歌功颂德,雕刻艺术价值更是精湛,西递的胡文光的牌坊最具有代表性。胡文光在明代嘉庆年间,中状元后来皇帝批准在他家乡建了这座功德牌坊。以表彰他在当官的时候做了很多好事善事。胡文光的牌坊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是牌坊和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牌坊上雕刻的吉祥瑞兽,牌坊上有四个大柱子,柱子下端都雕刻石雕大狮子,狮子刻的非常栩栩如生,是完整的雕塑,大狮子和小狮子嬉戏打闹。牌坊中部刻有仙鹤麒麟瑞兽,在牌坊上部刻有天官赐福,仙人石雕,牌坊有大量镂空石雕,极尽繁复,一般多为透雕,还有圆雕、线雕等与各种技法的并用,可称为石雕中的精品。
徽州“三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身在故事题材上多为民间传说,神话典故。动物图案也多来自于民间传说,花鸟图案,吉祥图案。徽雕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与文人文化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自身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的演变和发展变化,是中华民族民间艺人的艺术才华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体现,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和发掘,以便我们把它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晓我们传统文化的精湛和伟大。
【参考文献】
[1]杨文论徽州古建筑“三雕”之美.
[2]武旭峰编著、西递、宏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篇9:艺术论文
一、舞台美术设计与色彩
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背景色彩与主色彩的融合也是决定舞台表演成败的关键,一场好的舞台艺术表演往往拥有完美的色调搭配,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的色彩搭配上,一定要注意强化主题的表现力,应结合不同的色彩对其舞台背景色彩进行不同阶层的搭配。如使用反差系数较大的色彩搭配的舞台,其可见度就往往要高过使用临近色调搭配的可见度。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应尽量采用简洁明快的色调,从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是决定舞美设计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往往能够直接映入观众的视线,它不仅是舞美设计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元素,同时也使舞美设计拥有了独特的韵味。
二、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的具体运用
色彩是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基调的表达。在舞美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主要包括布景色彩、化妆设计色彩、服装色彩以及灯光色彩四种,设计者只有合理地运用了色彩,使其在舞台艺术表演中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才能够使得舞美设计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1、布景色彩的运用
作为舞台的表演形式之一,舞台布景在舞美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布景色彩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了舞台表演的好坏。舞台布景设计是以剧本的相关内容及导演的设计意图为指导,并配以各种道具材料的使用,采取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方法来使舞台的表演达到最佳演出效果的设计过程。而为了准确定义剧本所设定的环境,就必须依托色彩的调配来设计舞台的布景。布景的设置主要有背景图和道具两种,背景图应配合剧情需要进行舞台设计,同时还要注意与主色调的合理搭配。舞台布景的色彩通常需要体现不同剧本的不同风格,这就要求设计者应根据剧本的悲喜色彩和现实性来采用不同的布景色彩。例如在写实类的剧本表演中,布景色彩的设计就应该以现实生活素材为依据来合理地组成背景。如剧中如果要求有山和水的场景描述,那么舞台背景就应该使用青色的背景来表现;而在虚幻类的舞台表演中,就需要使用一些夸张的色调,如粉色的天空和黑色的群山等。只有采用合理的布景色彩,才能够使表演具有独特的神韵。除此之外,道具也是舞台布景设计中的一部分,其可分为随身道具、大道具和小道具三种。舞美设计者在使用这些道具时,应注意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要充分考虑到舞台的整体效果,将色彩巧妙融合于整体色调之内,而不是单一地突出某一件道具,导致舞台表演失去了整体的协调性和美感;二是要注意道具与布景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通常深色布景下的道具应选择浅色类,而在浅色布景中则应该选择深色类的道具。如舞台布景如果以花色调为主,那么像衣柜、沙发等道具就要使用纯色。只有使背景和道具的运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才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
2、化妆设计色彩的运用
化妆是塑造舞台人物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要根据表演者所扮演角色的年龄、性格、性别等特点,来对人物进行装饰和美化。通过舞台化妆设计的妆容和造型,能够很好地突出表演者的独一性,使观众能够对角色进行准确地判断和分类,使表演者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去给观众呈现其舞台表演的魅力,从而使其在艺术表演中获得个人潜力的升华。想要达到优秀的舞台表演效果,舞台化妆设计必不可少。由于舞台剧本不同,化妆手法也不同,因此所呈现出的效果也就会有所差异。通常舞台妆容都需要通过对各种工具的运用,并配合化妆设计的基本原则,采用合理的化妆技巧来对舞台表演者的五官及其他部位进行描画和大面积的渲染,从而使其妆容在配合舞台表演的同时能够强化表演的主题意象。化妆设计所使用的材料主要以色彩为主,所使用的色彩与图案不同,舞台人物所呈现出的特征也就不尽相同。如在戏剧舞台表演中,设计师就常常通过对人物脸谱色彩的刻画来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代表正直忠义的红脸关公和代表奸诈无常的白脸曹操等。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妆师,理应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色彩的使用程度,在设计舞台妆容和造型时,化妆师应充分利用色彩的错觉性来使演员的妆容达到完美的效果。例如在一些舞台剧的化妆设计中,化妆师通常会利用眼线和眼影的搭配效果来调整演员眼部的大小,或者通过面部的阴影描画来使演员的面部更加立体化等。舞台妆容不同于影视剧的妆容,在剧院中,观众席通常距离舞台有一定的距离,而为了突出演员的面部,化妆师就需要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修饰演员的面容,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舞台效果。
3、服装色彩的运用
对于舞台表演艺术来说,舞台服装就像是一块会动的颜色板,它需要被表演者穿在身上来展示出舞台剧的艺术魅力。好的舞台服装设计通常能使舞台的艺术审美得以充分展现,而一个好的舞台服装设计师,不仅要能够制作出适合舞台表演的服装,而且还要能使表演者在穿上这套服装时充分发挥出魅力,使台下观众感到身心愉悦。对于设计师来说,不同的服装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使表演者的服装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设计师们就应该合理地使用色彩这一重要舞台元素。色彩在服装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服装色彩的强弱能够很明显地表现出表演者所要表达的情绪和特质。例如红色代表自由奔放,蓝色代表包容温和、紫色代表神秘高贵等。合理搭配服装颜色,不仅能够激发出观众的情感,而且能够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视线。色彩渲染了舞台的情感气氛,也创造出了各种类型的舞台角色,因此,在舞台的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舞台剧本的内容和主题,并能通过不同的色彩表达来让观众明确区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习惯等基本资料。在运用色彩搭配服装时,设计师还应该注意色调与舞台布景的融洽性,不仅要均衡配色,而且要大胆地使用色彩创造线条给观众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在舞台剧《智取威虎山》中,设计师就将暗色调和亮色调配合在一起使用,来表现主人公神勇的英雄形象,色调的合理搭配使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富有了节奏感,也使服装和演员达到了一个贴合的效果。
4、灯光色彩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舞台表演艺术中,人们更希望欣赏到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灯光设计,在合理的灯光色彩运用下,观众的审美情感也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升华,所以,灯光色彩运用得好坏是舞美设计能否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重要标准。对于灯光师来说,灯光色调的强弱关系到了对舞台总体色彩的把握程度。柔和的光线可用来处理浪漫的舞台气氛,强烈的光线则可用来烘托紧张激烈的氛围。灯光色彩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可赋予表演者极大的表现力,也给观众带来了好的心理体验。当前,灯光色彩的运用已经逐渐成为了舞台演出的常用技巧之一,色彩需要灯光的照亮,灯光也需要色彩的烘托,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舞台表演达到完美效果。对于色彩来说,邻近色彩的相似性容易影响到舞台表演,因为色调相近的色彩往往容易杂糅到一起,从而使表达目的变得模糊,界限变得不清晰。因此灯光师在设计灯光色彩时,不仅要注意色调的搭配,也要注意色调的变化,不同的灯光色彩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背景。例如一幕舞台剧中若需要体现新时代,就会大量使用类似于红色这种热烈奔放的颜色;而要演绎旧时代,通常就会使用青色这一类的暗色调来表现。除此之外,不同的灯光色彩也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如绿色代表着春天,黄色象征着秋天等。在现如今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灯光师喜欢用各种灯光色彩来体现和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所以,灯光色彩在舞美设计中的作用已经不可或缺,其强大的表现力,也使得舞台美术设计理念得到了更好地表达。
三、结语
对于舞台美术设计来说,色彩运用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其不仅能够在舞台上给观众提供一个直白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赋予了舞台浓重的艺术特色,使舞台美术设计具有了丰富的艺术美感。色彩在渲染舞台气氛和突出表现人物形象时,通常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因此,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了色彩,才能使舞台的艺术设计达到最佳效果,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
篇10:艺术论文
摘要:互动艺术是观众参与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结合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互动艺术作品。互动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与技术的叠加,而是更好的利用技术传达作品的理念,让观赏者从被动的欣赏作品到主动参与作品,体会作品。本文从分析互动艺术的特征出发,探究互动艺术的变化发展及如今互动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审视互动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互动艺术;技术;交互
1、认识互动艺术
(1)什么是互动艺术。互动艺术是让观赏者亲身体验参与的艺术作品,是传感技术,电子艺术和互联网艺术相结合的多元化艺术。在互动艺术作品中,“互动”即为创作者、观赏者及作品中事物的互动。互动艺术的表现形式受到观赏者的影响,甚至观众也能成为作品的其中一个部分。互动艺术作品可通过感应器让参与者的行为动作使作品做出相应的回应。通过这种形式参与者便有了选择的权利,同时与作品有了对话交流的过程。
(2)互动艺术的特征。互动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创作者的创意及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互动艺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交互性,强调观赏者与艺术作品相互沟通,共同参与。互动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互动艺术以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让观赏者通过走动、触摸、动作、发声等方式亲身参与到互动艺术作品中,不仅能够使观赏者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和创作者意图,而且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2、互动艺术的发展历程
(1)思想转变推动互动艺术发展。从六十年代开始,人们不在满足于传统的艺术作品传递的精神交流表现形式,而是开始寻找一种艺术作品与观赏者能够更为活跃的联系,想要改变传统艺术主体与对象之间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形成双向带有交互性质的整合传播艺术表现形式。早在1957年马赛尔·杜尚在他的书中就写到“一个创作活动不是由所有艺术家单独来完成的,因为观众会建立一种对于作品和外部世界在辨认上和他的鉴定解释上的联系,通过进一步增加他自身的想法继续促成创作活动”,“这是观众来创作的作品”。特别是1962年在于拜多·依考的著作中提出了“开放式的作品”这一观念,一种观众参与的意识逐渐开始苏醒。创作者开始希望作品离开展厅、画廊,同时也出现了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的街头艺术,并且以集体创作、共同参与的方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是更多的观赏者逐步的参与到艺术作品中。并且,在六十年代初产生的激浪艺术阐释了另一种艺术思想,倡导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确认了互动媒介的重要存在,确认了观众和表演者的娱乐性而取代高雅的现代艺术的严肃性和神圣性,确认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和习惯性的事情和行为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在同一时期出现的行为艺术也推动了交互艺术的发展,此时的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精神内涵,营造出观者与艺术家的精神共鸣,他们讲求一种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存在关系。这些新兴的观念与艺术形式与互动艺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技术发展开拓互动艺术空间。从六十年代起,艺术家的创作引进了计算机工具,利用计算机技术所呈现的效果为艺术家创作增加了新的灵感,为艺术的设计创作打开了一种新的空间。艺术家利用计算机程序代替传统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不断地探索技术所能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无限可能。艺术作品中运用静态与动态图像的结合,文字与声效配合等多种元素,运用装置或网络等多种方式来表现、发展、保存。九十年代后,随着新媒介、新材料的开拓和其他数字技术的发展,互动艺术逐渐被推到大众面前。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互动艺术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观赏者参与互动的方式种类也越来越多。目前,互动艺术作品运用的主要技术是图像、声音处理的相关技术以及捕捉人体动作及相关信息的传感技术。互动艺术一直不断的运用各种新兴技术探索创新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交流互动,使观赏者不断走入作品,从观赏者与作品的被动互动,到让观赏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某种途径探索作品的主动互动,最后使观赏者自己可以随意控制所加信息的适应互动,成为作品的参与者来完成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正如比尔·维奥拉所说“技术构成了任一艺术性活动的一把钥匙。这同时是一种方法和一个障碍用以表达我们的创作想法。这种压力是完全地对任一件艺术作品至关重要的。”
3 互动艺术的应用与展望
互动艺术是借鉴了艺术和运用技术方法结合实践的综合体,同时体现了艺术蕴含的美和技术创造的美。但互动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与技术的叠加,而是更好的利用技术传达作品的理念,让观赏者从被动的欣赏作品和虚无的精神享受到主动参与作品和身临其境的体会作品,借助高科技、新媒介、音乐等各种元素,既发挥了结合了艺术的优势,又创作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互动艺术的观赏与理解是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理解体验,这种更加直接的切身体验存在与人机互动之中,从而使人们在观赏交互艺术作品时获得更深刻、更强烈的互动体验,产生更加强烈的兴趣。如柏林艺术家SWEZA利用二维码做了一个街头卡带录音机项目。将手机扫过海报上收音机的二维码后,用户可以把自己的智能手机变成卡带机的一盒磁带,从一张录音机海报上演奏出音乐来。如今,更多的艺术家们现在开始利用最新科技让他们的作品变得更加互动,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更多的联系。这些新的互动作品制造出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很多互动艺术存在于街道及人群聚集的地方,而正因如此,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如Eyebeam涂鸦实验室(Graffiti Research Lab)的作品,创作者利用数字投影与大楼互动,作品利用点绘画系统,通过亮起的窗户生成画作,观众可以在街道上观看作画的过程。又如来自Lummo的作品Lummo Blocks将“俄罗斯方块”投影在公共广场的巨型屏幕上,玩家可以通过在广场上的走动来移动和翻转方块,路过的人们看到方块高垒起来,大概也会十分想要参与这项游戏吧。也有许多创作者让文件分享来到了街头,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现USB的存在,任何公共场所的洞和缝隙都成为交换文件的地方——MP3,你没写完的小说,艺术作品等,每个人都可以下载你留下来的东西。而这一切正是互动艺术作品内涵的高科技所实现的,是互动艺术与传统艺术表现上的最大区别,也正是互动艺术所特有的吸引力。然而互动艺术的美感并不是简单的靠技术来支撑,互动艺术作品是触及人们心灵的,延伸到参与者的意识与思想,互动艺术的美是涉及思想深处的,有不可预测的影响力,给人新的思考。互动艺术作品以装置硬件为基础,结合相应的技术所达到的特有的交互效果,使其在很多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在各类展览中的应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和网络传播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更新必然会对互动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互动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有了新的高度,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和交互功能,为艺术家的创作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带来挑战。这就需要设计者运用其独特的设计思维和创作理念进行创作设计,相信更多的互动艺术作品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晓翔.西方互动艺术的概念和发展[J].画刊.(2).
[2] 权英卓.王迟.互动艺术新视听[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彼得·维贝尔.白南准:推崇媒体的神秘主义者[J].世界艺术当代卷.(5).
[4]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5] 雪竹.李颜妮、互动艺术创新思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 周娉.互动装置的体验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篇11:艺术论文发表
【摘要】水袖是中国舞蹈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具有翩翩起舞的形式美,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通过水袖的教学,使学生扩展肢体的表现力,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实现不同力量、幅度的转换,挥运水袖展示无限的形态美。
锻炼学生身体内外各部分间的协调和配合的完美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人文精神和意蕴的熏染,在挥运中展现自我,放飞梦想。
【关键词】水袖;挥运;形态;内涵
谈起水袖大家并不感到陌生,相传关于水袖的舞蹈源于汉而盛于唐秩于宋元,而后水袖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一种特技,在传承两千余年的今天,水袖是中国古典舞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的运用继承和借鉴了戏曲中独特的形态、鲜明风格的表现。
随着水袖自身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也逐渐脱离了戏曲表演的程式,更加注意水袖的舞动性。
在舞蹈语言中,水袖是舞者抒情达意的重要媒材,而今中国古典舞中水袖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凝结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标志,使观者望而即知此舞为何。
所以,水袖的运用是舞蹈表现中一项重要的手段,对于教学而言也是一门重要的训练课题。
“翩若惊鸿,宛若蛟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中将飘逸清美的水袖特征一语点破。
这是水袖独具的艺术语言,就传承和发展这一部分而论,两个重要的要素不得不提——即肢体力和表现力。
肢体力是水袖挥运的作用力,挥运的形态美是独特的表现力,此两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容,通过肢体力的运用才能施展水袖独特的表现力。
若水袖仅仅被局限于一种程式而言,这样舞蹈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律美反而流于形式,丧失自然而然的韵致。
在对于肢体力的训练和表现力二者的关系而言,我认为,两者间相互承载密不可分,水袖语言性成于肢体之力而流露于表现力,艺术语言承载着肢体形态和思想情感。
就水袖的教学而言,京剧大家王瑶卿讲形体表现有三大要素:表情看眼睛、动作看水袖、身段看脚步。
由此可知水袖基本功是衡量表演者功夫深浅和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说王瑶卿先生提出的观点是针对戏曲表演而言的,但舞蹈表演亦同样受用。
学校舞蹈基本功是培养艺术表演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传授水袖的基本功能对学生日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在水袖教学中系统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教学中肢体力的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协调“三节”是外部力的转换
所谓“三节”即是肢体关节的“起、承、转、合”的关系。
若以人体为喻,则头部为稍节,腰腹部为中节,脚足为根节;以臂膀为力,则掌指是稍,肘节为中,臂膀为根;下肢则以脚足为稍,膝关节为中,胯为根。
训练稍、中、根节三者协调是形体动作的根本。
“三节”的规律表现为稍节起、中节承、根节合。
重点训练中要求头、腰、脚三段力量均衡,其次是脚、膝、胯的协调统一。
再次是腕、肘、肩的承接。
教学中要掌握各个部分的主次、力量强弱、幅度大小等关系。
是通过以局部练习为“点”,各个点熟练协调成“线”继而成“面”。
水袖的教学方法是“由点扩面”、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
二、“六合”是挥运的关键
“六合”以内外“三合”为分,内“三合”指:心意合、意气合、神气合;外“三合”则是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
心、意、神、气的协调和交融是水袖的蕴涵,手、脚、肘、膝、肩、胯诸部的协调是展示水袖“长袖善舞”的韵美。
“六合”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内外完美的协调是水袖自由挥运的关键所在。
三、律动是挥运的技巧 “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是诀窍,水袖挥运以律动来体现,律动体现为“相反而相成、相克而相生”。
“反衬劲”是修长水袖的用力点,逆向取势可以产生千态万状的动态美。
四、“字”是基本形态
所谓“字”形态是水袖练习的基本动作形态,单一的“字”是掌握水袖的入门基础。
熟练掌握可以进行发展变化,不同角度、不同组合的训练可以达到千变万化的形态美。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单一的“字”形态是丰富姿态的母体。
形态练习仍然体现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特点。
五、水袖的其它技法
水袖除了掌握上述所论的基本要点外,还有撑、冲、扬、抖、挑、勾、拨、掸、甩等具体技法。
它们都是多种基本要点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而产生的丰富性。
出袖、收袖、扬袖、绕袖、搭袖、撇花等技巧都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六、挥运的内涵
个性是艺术的独特魅力,学生在训练水袖的灵秀、圆畅、飘逸、洒脱等方面感染性灵。
启发学生从性格情绪等特殊性中发现自己,喜、怒、哀、乐是水袖表达内心的重要语言。
教学训练中,重点强调“情”带“动”,产生“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
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具体教学,能使学生全面的了解水袖的艺术语言。
教学训练让学生掌握水袖的技巧,利用水袖的基本功训练全面提升学生身体内外的艺术修养。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舞蹈打下扎实的基础。
闽剧早期经典剧目渊源流变简论【2】
【摘要】本文选取了三个明清时期的闽剧传统经典剧目,探寻渊源,考证流变,梳理其在现当代的重要改编本及演出情况,并加以点评,以小见大,展现闽剧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概况。
【关键词】闽剧;紫玉钗;墙间祭;红裙记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诞生于古闽县、候官县,在福州十邑及宁德、三明、南平等部分县市流行,是福建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到如今已走过了四百多年的历程,一大批优秀的闽剧作家,改编传统剧目,编写新戏,使这个古老的剧种依然充满了生机。
下面试选取历史最为悠久的三部经典传统剧目,探寻渊源,考证流变,梳理其在现当代的重要改编本及演出情况,并加以点评,以小见大,展现古老的闽剧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概况。
一、紫玉钗
闽剧中流传最久最广的古典剧目之一。
作者相传是清代乾嘉年间一位翰林,但姓名难考。
而经《闽剧志》编辑部考证,疑为明末福州名士曹学佺所作。
故事取材于唐代蒋防所作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继承了它的悲剧精神,延续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以悲剧结局。
主要剧情为李益客居长安,与霍王庶女霍小玉相恋,结为夫妻。
后李益回乡探亲,另娶望族之女卢氏。
霍小玉相思成疾,耗尽积蓄,无奈遣婢浣纱典当定情之物紫玉钗。
义士黄衫客知悉,义劫李益至霍宅,霍小玉业已病笃,见李哭诉其负心后气绝身亡。
该剧批判了李益的负义,对无辜被弃的痴情女霍小玉以深切同情。
全剧情节人物都极其精简,主题突出,以唱为主,在唱词中叙事抒情,重点渲染了女主人公霍小玉在李益负心后的哀伤悲苦,曲词华雅,哀婉动人。
其“曲文乐谱,在闽剧中均居最上乘”“其乐调渊穆淡远,曲词悱恻缠绵,较乱弹实有过之无不及”。
邹有年有首题为《过石仓观剧》的诗,记载了该剧演出时情景:“声色传诗篇,具有风人旨,神明约昭旷,吐辞斯远鄙……作使皆名娟,携来亦佳伎,情爱苟适场,何悔鸡与雉。
”足见《紫》剧之优美。
从闽剧音乐上看,它包括了全部基本的逗腔曲调,是逗腔音乐的典型作品,“凡童伶初习儒林,都拿《紫玉钗》一剧开蒙”“学习闽剧的人无不把它奉为圭桌,作为必学的课本”。
清光绪二年(1876年)前后,儒林班首演此剧,之后平讲班相继开锣。
传本有两种,一是黄衫客先出场的福州集成堂本(1876年)和福州九庆堂本(19);一是洗纱先出场的折子戏。
最早为张晚青订正的龚礼逸《紫玉钗》参校本(1932年)。
后有陈鹤章的修订本(1944年),及胡孟玺的.校订本(1949年)。
此外还有评话本《紫玉钗》流传。
嗣后,林步瀛参照福州评话本及折子戏唱词改编的全本戏(1926年),由闽班旧赛乐演出。
1952年,福建省闽剧代表队按折戏排练,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汇演,并为大会作展览演出。
1957年,剧作家陈启肃据明代汤显祖传奇《紫钗记》和闽剧传统剧目《紫玉钗》福州九庆堂本,重新改写成十二场全本大戏。
开头列表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
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改为才子佳人相爱的模式,男主人公李益由负心变为坚贞,但仍保留了悲剧性结局。
悲剧主因由李益的负心,变为卢太尉玩弄权势,强拆散李霍,主题也因此改为批判强权邪恶势力。
主要剧情变为唐高门才士李益,与寒门霍小玉相爱喜结良缘。
新婚之夜,官差报喜,李益得中状元,小玉担忧李益出外做官夫妻分别。
因此,李益为谋留京任职,请卢太尉帮忙,未料到卢太尉却看中李,欲招其为婿。
李婉拒后,卢太尉于是怀恨在心,公报私仇,计拆霍李,令李入赘卢府。
黄衫客侠义相助,李霍才得以相见并消除误会。
卢太尉遣人追至霍家并胁迫李回卢府,混乱之中久病的霍小玉悲愤吐血,香消玉殒,最终悲剧收场。
改编本1959年由福建省戏曲巡回团闽剧代表队排演,并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
二、间祭
闽剧传统剧目。
作者清咸丰生员邱庆禧。
根据郑丽生《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一文考证,此剧约作于光绪十二、十三年间(1886—1887)。
咸丰、同治年间的文儒班,演唱以《紫玉钗》为首的逗腔曲本,但唱词过于典奥,不够通晓,难以得到广大普通市民广泛接受。
针对此弊端,光绪初年,后起的达云霄、驾云天等12班剧组,改进唱腔,注重曲本的通俗化,《墦间祭》因此应运而生。
邱庆禧根据《孟子·离娄》里的一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编为戏剧,杂进“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一节,主要讲述齐人好逸恶劳,却常向妻妾夸耀他每日在富贵人家饮宴酣醉。
其妻怀疑,一日便跟尾随其至东郭墦间,见齐人向祭墓人华周妻、杞梁妻甚至向守墓的墓客乞食,愿为孙子,恬不知耻,丑态百出。
而齐人回家依然厚颜夸说,其妻羞怒万分,当面痛陈齐人丑相,劝诫其夫,令齐人幡然悔悟,誓言改过自新。
结局虽然有些仓促,流于俗套,但全剧不长,剧情集中紧凑,曲调以飏歌为主,唱词道白,多为福州方言,颇多警句。
剧中华夫人与婢女春香的八段盘关调唱词则雅俗共赏,清新明快,平仄和谐。
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福州演出时,即深受欢迎,观众屡看不厌,历久不衰,成为民国间闽剧、清唱的传统剧目。
民国初长乐“汾溪鞠社”诗人刘仲珊、施子衡两位听曲行家观后赋诗称赞:“不向孟尝门下游,吹箫也自算名流。
须知暮夜潜踪者,狗盗鸡鸣更可羞”(刘仲珊);“富贵黄粱总一丘,眼前白骨昔王侯。
九泉涓滴容分惠,醉饱何须妻妾谋”(施子衡)。
福州著名文史学者、民俗专家、诗人郑丽生先生将《墦间祭》与《紫玉钗》并举,赞誉有加,称为“窗下”剧本力作。
篇12:艺术论文提纲
论文摘要:在商业价值和大众文化潮流的双重动力的驱动下,涂鸦艺术在当代服饰设计领域可谓独领风骚。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街头文化,影响了当代服饰设计的潮流文化,并启迪着当代服饰设计的灵感。
本论题首先从涂鸦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对涂鸦艺术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述,来寻求其艺术性与服装实用性结合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心理需求。
其次研究最为一种文化的涂鸦艺术对于服装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再次结合大量图片从涂鸦与服饰色彩、服饰材料、服装款式的搭配等方面说明了涂鸦艺术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证实了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时尚性,能够对于流行更新,时尚变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通过知名的涂鸦品牌服装的案例分析凸显涂鸦艺术进入当代服饰设计领域后所产生的巨大魅力和商业价值。
另外,这篇论文,对于服饰设计的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能够启发设计师去寻找古老的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新的结合点,发现更多新的“古为今用”的艺术形式。
论文关键词:涂鸦艺术 服饰设计 应用 品牌
1.绪论
1.1前言
1.2涂鸦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1.3 涂鸦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2........
2.1 涂鸦艺术对服饰设计的影响
2.2 涂鸦艺术对服饰商业的影响
3. ........................
3.1 涂鸦与服饰色彩的搭配
3.2 涂鸦与服饰材料的搭配
3.2.1 ..................
3.2.2 涂鸦在服装面料拼贴手法上的运用
3.2.3 涂鸦与装饰金属辅料的搭配
3.3 涂鸦与服装款式的搭配
3.3.1 服饰设计中的涂鸦图案分析
3.3.2 .................
3.3.3 涂鸦与服装系列的搭配
4. 涂鸦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
4.1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大师作品中的运用
4.2.......................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阅读
艺术教育与校园育人的融合
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通过艺术教育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柏拉图认为“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本文探讨的就是艺术教育如何与校园育人融合。
一、艺术教育渗透课堂教学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寓教于美,以美衬教,做到美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一)视觉冲击,感官配合。
采用声像直观教具创设情景,实施直观教学手段,英语课上,在讲授koala、elephant、tiger、giraffe等这些不常见实物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卡通形象或利用简笔画,化抽象为具体,所见即所得。
利用幻灯片、电子白板为学生创设出一种悦耳、悦心的英语学习情境,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身临其境,切身体会。
语文课讲授《司马光砸缸》时,可以通过短剧、小品、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思考过程,设想如果他们是司马光,那故事该如何发展?以及他们是怎么评价司马光的行为,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懂得如何欣赏美,融美于心灵。
(三)感人之心,莫先乎情。
仁爱之情,最是动人心田;语言之美,最能治愈乏味。
数学课上,教师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触动学生的灵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儿歌“因为时针不爱动,所以长得粗又短;分针比较爱锻炼,长得细又长;秒针平时最爱动,所以长得最苗条。
”配上《小星星》的旋律,师生一起随着音乐互动,数学与艺术结合,教师以精致的语言,深入学生的心灵,化解数学的枯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艺术教育伴健康成长同行
健康的体魄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体质训练相互渗透,让学生在锻炼中体味生活之美,在美中享受成长的乐趣。
(一)身心愉悦,自由成长。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艺术带来的愉悦会使人心情舒畅,机体协调,提升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感知,从而增强体质、体能,提高健康水平。
体育课或者课外运动结合艺术的特点,可以化枯燥为乐趣,例如团体操的练习、花样跳绳等就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艺术的乐趣。
(二)践行美育,美体结合。
教学实践中,通过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多种形式,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实现“2+1项目”与“阳光体育运动”整合,深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
将体育与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锻炼出学生健壮的体魄,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力,开阔他们的心胸,促进正确审美观念的养成。
三、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交融
苏霍姆林斯基说“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美育和德育都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交融而不是非此即彼。
(一)以善为美,以美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过程道阻且长,并非一蹴而就,而通过艺术自由的表达作用,快乐的情感体验,
可以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和谐、自信的人格,改善学生生活态度与生活习性,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观。
例如烦躁不安时,去听一首舒缓的音乐,就能使自己那颗躁动的心安静下来;遇到困难时放声高歌,就能鼓起勇气,重拾信心;
悲观的人经常听一些欢快歌曲,读一些艰苦奋斗终有所成的事例,就能逐步克服甚至消除他们个性中的怯弱悲观成分,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二)以美图德,以德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道德的充实和新人的发展。
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心美引善,使学生在效仿榜样中实现道德教育,成为内外兼美的人。
由此可见,励志的读书演讲活动,课间积极向上的乐曲,都在潜移默化地用美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和阳光。
早在1986年,国家教委就曾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无疑还是艺术。
把艺术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以艺术促学习,以艺术强体魄,以艺术铸灵魂,必定会让教育成为苍穹之下最阳光的事业!
篇13:语言艺术论文
关于语言艺术论文
摘要:低年级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那就是语言艺术的运用。如果低年级的班主任能够很好地掌握语言艺术的窍门,那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事半功倍,对班集体的影响程度、管理水平都会大大提高。从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来看,笔者认为提高低年级班主任的管理语言艺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低年级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的特点入手,分析合理运用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期望对我国的小学教育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低年级;班主任;班级管理;语言艺术
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往往充当着教师和班级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如果班主任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进行班级管理,就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低年级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身语言艺术水平的提高和语言艺术的运用。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中语言的`特点
要熟练运用语言艺术进行班级管理,首先要对语言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
1.语言要言之有理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确保每句话都讲道理,通过良好的语言组织技巧,条理清晰地将道理阐述出来,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情绪的关注和照顾,确保学生和班主任能够在较为理性的状态下进行沟通交流,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发挥语言艺术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前提。
2.语言要言之有别
言之有别,即指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教育和管理,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有所侧重地运用语言艺术。此外,低年级的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确立,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性格的深入了解,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3.语言要言之有物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事实情况开展管理,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说理和教育。
二、合理运用语言艺术
对于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来说,语言不仅仅是一门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语言艺术。
1.有机地将表扬语言和批评语言相结合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生进行交流,多给予学生关怀。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低年级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探究陈丽娟(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江苏苏州215636)要注重表扬语言与批评语言的结合。用表扬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行为,用批评的语言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和错误,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不断督促学生进步。
2.要充分重视师生情感的建立
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作为班级的重要管理者,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将有声的管理行为与无形的感化行为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3.要充分挖掘管理语言的特色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管理特点,每位学生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学会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艺术,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更好地学习、成长和进步。
4.要有善于说服教育的语言艺术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犯错误的学生,此时说服教育就成为首要任务。低年级班主任在进行说服教育时要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巧妙劝说,注重方法技巧,从而激起学生的进步欲望,发挥育人效用。
三、结束语
在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是多样化的,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实现增进师生情感、促进班级管理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冯丽娟.专业化角度探索小学班主任管理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6).
[2]吴开源.小学班主任工作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J].才智,(2).
篇14:陶瓷艺术论文
摘要: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所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商品,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经济价值,至今仍维持着一个以手工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群,作为工业生产的互补。
一、回顾历史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其实大多与中国传统工艺相关,或者说就是传统工艺文明的产物。久远的工艺美术历史留给今人的,既有无数令世人惊羡的产品,还有亟须传承的传统工艺文化及其精神。
首先,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类。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长江流域的江西、浙江,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等地都已有烧陶器的活动。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釉里红成为瓷器生产的经典作品。明清时期,各色彩瓷展示着制瓷业的杰出贡献,各种制瓷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斗彩、珐琅彩、粉彩、五彩等,形成一个惊羡天下的彩瓷时代。其次,青铜工艺。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至殷商、西周达到鼎盛,历经十五个世纪的辉煌。中国青铜工艺其冶铸技术之进步、生产和铸造规模之宏大、生产的品种和造型之多样、设计之匠心、装饰之精美、文化意义之丰富,都可以说举世无双。第三,中国是最早发现漆树、种植漆树、使用天然漆髹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红色漆。三代时期,漆器是贵族用品,战国以后漆工艺进入了一个长达五百年的鼎盛时期,楚汉漆器是人类漆器史上难以比肩的经典之作。唐宋时代还创制出了各种雕漆,如剔红、剔彩、剔犀等。漆还作为造像的工艺,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工艺形式。最后,中国人对玉石充满了敬意,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以玉比德”,对玉质之美的喜好,更是可以溯及新石器时代。有学者曾认为中国文化实可称作玉石文化,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各种玉琮玉璧的盛行、先秦时代“君子玉不去身”到明清各种玉制品,大到高达两米多的“玉山子”,小到各种玉佩饰,可以说玉见于中国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理解与传承
传统工艺美术本质上说是旧时代的产物,也是旧文化的产物。在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作为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工艺美术,不仅其生产具有一定的守旧性,而且在文化层面上也如此。有的产品在形式、风格、趣味诸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要;传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时它亦有为当代生活服务的要求,创新因此而具有必然性。但是创新是有限度的创新,是在传承与保持基础上的创新。因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产品、样式、质料、风格等等,都已成为一种定势,有的已作为一种传统和规范而呈封闭状态。如传统玉雕、象牙雕刻,已形成那种较为工整、逼真、细致的雕琢样式和风格,如果采用现代抽象雕塑的创作方法,将玉石、象牙之类的材料作抽象造型,这将使人感到不伦不类,不仅因为传统的玉石工艺通过精雕细刻将玉石和象牙的材质之类充分表现出来,即一件作品展示了技艺和材质两方面,如若采用抽象雕塑方法处置玉石、象牙等传统工艺的材料,着力表现其艺术的观念,似乎离传统工艺美术太远;重要的是,在人们的认识和意识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和固有的认知结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原有工艺与材料统合而形成的传统本身具有封闭的结构,所有创新都将面临一个“度”的规定;二是人们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对其变化的接受程度和可能性。因此,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既有来自已有作品样式、风格、工艺材料甚至技术的限制,也有人们已有观念、意图、心理定势等方面的限制。
三、研究主题
“形态”是工艺美术的造型主题,而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它们的造型方式,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总是与当时当地的材料工艺、艺术技巧、社会风尚相适应,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神韵”是工艺美术的重要思想,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往往与前一个时期大相异趣,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在这些形式多样的造型中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不论是彩陶上稚拙的鸟纹和蛙纹、青铜器上的狞厉的饕餮,还是汉代漆器上飘逸的凤纹,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淘洗之后,仍然承现出一种惊人的生命活力,感动着我们现代人。而这种神韵的承传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造型观念,即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
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多么美好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后面,往往蕴藏着更多更深的吉祥意义。
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所以最初只是源生于人们对自然和宗教崇拜的传统图形,经过时间的衍变,进而延伸出期盼“生命繁衍昌盛,生活富贵康乐”等许多美好象征意义来。
我们有必要将工艺美术既看作经济产业,又看作文化产业,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文化艺术事业来认识、理解、研究和扶持。像认识其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一样,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其本质和特征,从具体的工作出发,加以不同的处理。如在商品生产上以经济性为主体,但在传统技艺的传承方面又要从文化事业的角度加以支持,包括实行保护性的税收政策,对部分工艺产品实行保护等等。透过传统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它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篇15:陶瓷艺术论文
1陶瓷雕塑空间的占有形态
陶瓷雕塑的空间占有形态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浮雕和圆雕两种。不管是浮雕还是圆雕都是借助于陶瓷雕塑的语言形态来体现出雕塑家的感情思想及意识形态的。圆雕是陶瓷雕塑的主要空间占有形式,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它主要是借助雕塑内部的实体连接和自身的重心,使其敦放在地面上或者是空间台座上,这样可以使居民从四面八方观赏到雕塑艺术品。圆雕较大的一个优势是它既能以一个独立的立体形式出现,也能够与其他艺术品相互结合,作为一种建筑的附属物件而出现。这种空间状态上的独立性使得圆雕艺术家可以根据实地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其进行雕塑、刻画。居民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观赏的角度来接近圆雕并仔细观赏或者是近距离的触摸。圆雕制作过程较为旋动,设计较为游动。因此,有利于游客环绕式的欣赏,也有利于圆雕开放式的进行放置。在对圆雕进行造型设计时,既有单独式的,也有组合型的,正是这种丰富多变的摆放形式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效果。浮雕相对于圆雕而言,具有不同。浮雕一般是依附在某些建筑物上而得以存在,作为被依附物的一种装饰品。在观赏浮雕时,也要在特定的角度上进行欣赏,具有较为独特的艺术价值。浮雕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主要是通过起伏不一的凹凸面来形成或明或暗的错觉感来体现的,其感光面和转向面都不同。浮雕表现的是“在真实性的可视空间上的一种假象”。当浮雕借助于特定的灯光照射时,其营造出来的气氛效果更好。当然,在具体的空间艺术美方面,不管是浮雕还是圆雕都能够以一种极其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圆雕和浮雕往往是搭配使用的,其空间占有形式上往往是以浮雕作为装饰背景,以圆雕来进行有力的塑造。只有圆雕与浮雕在空间占有形式上的有效结合才能使雕塑艺术表现出更加完美的空间美。
2陶瓷雕塑的主要空间艺术特征
陶瓷雕塑是民族和时代特征的反映,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随着我国雕塑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陶瓷雕塑作品不断出现许多生动的动物形象,赋予其鲜活的表情动作。不仅给这些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鲜活的艺术美,还提升了陶瓷雕塑作品的.整体艺术感染力。笔者认为,陶瓷雕塑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陶瓷雕塑的空间自由性与作品功用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在当今社会,陶瓷雕塑的主导功用及实用性功能逐渐增强,审美性逐渐弱化。审美性的弱化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们对自由及简单生活的追求。陶瓷雕塑在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也较为接近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不论是大型宗教仪式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储蓄生活用品,都可以见到雕塑作品在空间上的自由和灵动性。
(2)陶瓷雕塑特殊的表现性。
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的陶瓷雕塑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现代雕塑更加强调气势与神韵的追求,而对细节方面的刻画则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陶瓷雕塑家往往在雕塑的过程中会给人以一气呵成的艺术感,并赐予艺术品以灵魂。雕塑艺术家根据自身的真实体验以及对真实物象的理解感悟,通过添加艺术效果,最终以艺术雕塑的方式自由体现。因此,这种陶瓷雕塑特殊的表现性就体现在现代陶瓷雕塑家以明快而又夸张的手法,将事物的具象和神韵凸显出来,使观赏者在欣赏过后回味无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陶瓷雕塑平实的动态美。
随着陶瓷雕塑艺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陶瓷雕塑作品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动态美和平实美。在进行陶瓷艺术品的雕刻时,艺术家往往以雕塑的静态之美来呈现给观赏者以动态的感觉。一千个观赏者就能从雕塑中品出一千种体现,感受随心而变,带给欣赏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使得雕塑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就能使得观众与设计师、雕塑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陶瓷雕塑的空间艺术美
陶瓷雕塑以空间为载体来表现美感,陶瓷艺术的空间感是无形的也是无限的。陶瓷雕塑依托空间,以空间为其存在的主要要素,通过不同形式的形体限制来表现出无限的空间形态。陶瓷雕塑通过这种空间与形态之间的相互结合来体现出雕塑的艺术效果,通过空间的运用来体现艺术形体。陶瓷雕塑利用形体给观赏者形成直观的视觉效果,而形体又通过空间来表现出艺术效果。因此,陶瓷雕塑的空间美是要先认识到其形体才能到达最佳的审美效果的。陶瓷雕塑的空间美,美在它既可思又无形。人们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打造生活空间,并且在艺术品中得以活化和拓展。通过雕塑这一艺术品,使人们对空间美的认识更加充分,陶瓷雕塑借助于其独特的优势,使空间美更加独立、无形。陶瓷艺术品空间美的产生,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陶瓷雕塑艺术品本身的材质特性,使得作品所用的黏土在烧纸前后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预见性,这给予陶瓷艺术品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其空间美来自于艺术品本身给人思维和环境氛围的遐想空间。空间美是陶瓷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其主题的重要体现。陶瓷雕塑外在的空间要与周围的物质环境相适应,其内在的空间则又要与雕塑本身的内涵相吻合。正是由于陶瓷雕塑巧妙的对空间艺术的运用,加上艺术品本身形体的结合,使得陶瓷雕塑在整体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4结语
陶瓷作品的艺术空间美是一种感受、一种内心的体验,是人们借以缓解紧张生活的良药。陶瓷雕塑在空间艺术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不仅具有外在的空间层次美,还具有内在的内涵美。雕塑家通过不同的构成形式,营造出一种神秘的空间氛围,达到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要充分体验出雕塑的艺术空间美,需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科学而又合理的认识陶瓷雕塑的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品的美感,并进一步繁荣发扬我国悠久的陶瓷雕塑艺术。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篇16:陶瓷艺术论文
1明清陶瓷绘画艺术
陶瓷绘画艺术从其本质上进行分析,其是在陶瓷这个载体上进行绘画而形成的艺术,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不同,陶瓷绘画主要是以陶瓷为载体,将绘画工艺呈现出来,陶瓷绘画主要是以线条、色彩为主进行图形的构造,与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精神。中国陶瓷绘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第一,花鸟;第二,人物;第三,山水。在中国陶瓷绘画内容中呈现出来的这三种内容,在陶瓷绘画中,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在中国历史中的石器时代,花鸟等图案出现时期,将石器时代的神秘的宗教图腾精神呈现出来。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艺术意境,虽然山水画受到中国水墨的影响,但是在陶瓷绘画中,山水绘画也呈现出来了一定的民间意味,是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是人们的自我意识,也是人们希望的寄托。从中国历史进行分析,陶瓷绘画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陶瓷的制作艺术、陶瓷绘画艺术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这一时期,创造出了非常多精美的陶瓷艺术工艺品。从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进行分析,明清时期产生的陶瓷绘画艺术品种类、花样繁多,其中最为主要有青花绘画、五彩绘画等。陶瓷绘画在明清两个时代中的发展,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在明朝初期,陶瓷绘画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陶瓷绘画中的纹饰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元朝陶瓷绘画的风格,例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纹饰纤细,以淡雅、沉静为主。明朝嘉靖时期,彩陶发展到巅峰时期,陶瓷绘画纹饰鲜明、多彩。清朝康熙时期,陶瓷绘画中青花瓷的绘画苍劲有力,在色彩上、工艺上更加的鲜艳夺目,此时的陶瓷绘画作品风格,相对的娇艳,但是又不失淡雅。乾隆年间的陶瓷绘画主要以奢华为主,陶瓷品上的纹饰线条柔和、规整纤细、精致繁缛。虽然陶瓷绘画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的革新,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在陶瓷绘画发展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明清陶瓷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2.1明清陶瓷人物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明清陶瓷可以分为官窑和民窑,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其陶瓷绘画中均体现着民间艺术精神。在明清时期,青花非常受欢迎,在陶瓷纹饰中以人物为主进行绘画的陶瓷工艺品非常少见,但是也有一些例如高士图、仕女图、婴戏图等。我们以婴戏图为主进行分析,婴戏图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婴幼儿的嬉戏玩耍进行描述,将婴幼儿的天真烂漫体现呈现出来,婴戏图具有深刻的意义。明清时期,民窑陶瓷绘画中的人物简单而有神,表情生动,民窑陶瓷人物绘画,富有民间意趣,将百姓淳朴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同时又呈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力量,这种民间自然和谐的艺术精神、思想精神,在官窑陶瓷绘画中非常少见。
2.2明清陶瓷花鸟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花鸟绘画类型的陶瓷在明清时期非常的常见,在陶瓷花鸟绘画中,不仅有灵动的花虫鸟兽,还有代表地位、贵族气质的龙凤兽等。在明清时期官窑陶瓷绘画中,生产最多的是带有龙纹饰的陶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将龙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死后人们对民族图腾的崇尚,也体现着民族精神。官窑陶瓷绘画中的龙纹来源于民间艺术,是百姓对生命需求的寄托,在官窑陶瓷中龙纹绘画,体现着富有创造性民间艺术精神。明清民窑陶瓷绘画中,花鸟的绘画,多体现在灵动、自由、活泼等方面,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出来的是狂野的生命力,将最淳朴的民间艺术精神体现出来。在民窑中,动物题材的陶瓷非常多,龙凤是百姓最喜欢的动物,龙、风是生命力的象征,百姓的对龙凤的喜爱,也是百姓对生活美好、幸福的向往。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着积极向上的民间艺术精神。
2.3明清陶瓷山水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从明清两代陶瓷绘画的发展进行分析,人物绘画、花鸟绘画的发展相对较早,而山水绘画的发展起步较晚,所以明清时期的陶瓷山水绘画工艺品较少。在明清时期官窑中的山水陶瓷绘画主要在永乐和康熙时期,在康熙时期的发展,有较高的成就。明朝永乐时期产生的官窑陶瓷山水绘画代表作品有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该件官窑中的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翻滚汹涌的海浪,结合三足炉自身的特点,呈现出一种雄伟气魄的景象,具有雄视天下江山的寓意,将当时皇室的盛世、审美、精神需求等进行充分的体现。在康熙时期的官窑山水绘画,富有文人气息,山水景物的取景具有广阔的视觉,在皇室使用的陶瓷中,山水绘画图案,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例如山石、海浪等,其代表着长寿多福,在官窑山水绘画中这些意象来自民间,体现了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术精神。在民窑山水绘画中,山水风景是一种绘画装饰,是百姓对休闲、安逸生活的一种向往。民窑陶瓷上的山水绘画,是百姓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是百姓对自由生活的憧憬。民窑山水绘画发展较晚,而且大部分山水绘画是文人对自己情感的抒发,将其心声向往的自由世界呈现出来,也将民间艺术精神进行了体现。
3民间艺术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间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民间艺术它是一个多概念的词语,可以将其理解为劳动人们的美术,还可以将其理解为大众美术,民间艺术是有普通老百姓自己创造的一种美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审美,民间艺术的创作开始融入功利实用的动机,所以民间艺术作品大多为工艺品,而且这些工艺品在生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可缺少的实用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实用,一个是物质实用。在民间艺术精神中,最为突出的有三点,第一,祈子延寿;第二、驱魔辟邪;第三,招财纳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其精神追求和期望,在长期的发展和时间中,逐渐地形成民间传统艺术思想,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华人们智慧的本质,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无法替代的一种文化精神,是劳动审美、艺术创作的内涵。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充分地展现了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不仅讲究绘画的工艺技巧,材料的表现性,还需要强调陶瓷绘画艺术的形式美、表达性,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的融入,呈现出了陶瓷绘画的不同艺术风格。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历史,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中的民间艺术精神,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欣赏和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撑,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多样的重要影响,也是传统文化艺术形成的灵感源泉,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民间艺术精神,在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明清时期陶瓷绘画艺术中民间艺术精神的作用、体现进行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民间艺术精神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民间传统艺术在陶瓷护绘画中精神之美,知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存在价值和意义,让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扬民间艺术精神,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4小结
民间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陶瓷绘画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民间艺术精神不仅推动中国陶瓷绘画的发展,其中富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包含了一定的知识和哲理,可以说民间艺术精神的发展、运用,促进人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需要将其发扬和传承下去。民间艺术精神给人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意义,是其他艺术精神、文化精神所不能替代的,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华民族艺术以及价值观的体现,在陶瓷绘画中,民间艺术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
★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
★ 艺术毕业论文格式
【艺术的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关于编导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5-06
美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12-26
谈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精选2022-04-30
歌唱艺术类毕业论文,与二度创作――歌唱的灵魂工程相关工程学术论文2022-08-22
舞台道具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论文2023-01-23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2022-06-01
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论文2022-06-27
音乐学开题报告范文2023-02-27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评语导师评语2023-04-29
文学开题报告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