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算论文吗

时间:2024-03-14 07:19:18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学设计算论文吗(锦集10篇)由网友“mmicsg”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教学设计算论文吗,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设计算论文吗

篇1:高中数学设疑教学分析论文

高中数学设疑教学分析论文

1层层分解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层层分解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和所需讲授的数学知识,由浅及深地提出问题,将问题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距离缩短.经过学生的努力思考后,使学生能够得到新的数学知识,这样在实现新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克服数学问题难点,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问题的实质,并且通过问题的层层设置,学生还会逐步地展开对问题的深刻思考,进而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切身地获得成功体验.例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点E、F、G、H、M、N分别是AB、BC、CD、DA、AC、BD的中点,求证:EG、FH、MN交于一点且被该点平分.分析本题由中点很容易得到四边形EFGH与四边形MFNH为平行四边形,EG、FH、MN为它们的对角线,且FH为公共的对角线,所以EG、FH、MN交于它们的中点,即被该点平分.于是可以把原问题分解为2个小证明题:证明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MFNH为平行四边形.

2围绕重点及难点设疑

在高中数学教师备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对课堂提问精心地进行设计,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突出,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新颖的问题,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所涉及的问题是紧紧围绕重点问题所予以提出的,那么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够将教学的重点突出,而且非常容易激发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能够大幅度地培养及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热情.

3在矛盾中设疑

从矛盾中开始教学也就是在问题中开始教学.可以说思维是始于好奇以及疑问的,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有趣的故事亦或是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来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以此充分地发挥出诱导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首先讲这样一个故事:德国著名“数学王子”高斯,在其小学时期的学习中,教师将“1+2+3+4+…+99+100=?”的算术题提出,教师刚刚将这道数学题目读完,高斯便迅速地写出了“5050”这一正确答案,而其他的学生则还在循规蹈矩地相加,高斯是怎样如此快地计算出结果的呢?学生这时就会感到非常吃惊、困惑,进而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再将“倒序相加法”这一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提出,这样就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再如讲解“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可以先给学生介绍这样一个事实:公元前3左右,中国有位杰出的学者庄子,在他的文章《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掉一半,千年万载也截不完!

4在旧知识的回顾中设疑

高中数学有着相当繁多的知识点,因而学生遗忘知识可谓是屡见不鲜,也是难以避免的.人都有着自身的遗忘周期,所以回顾旧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真正地达到最大化的效率,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设置中,不仅应当划分为若干个小问题,而且还应当将充足的回顾时间给予学生,同时尽可能让学生补充所回顾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将需要学习的知识与回顾的知识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通过问题予以体现.比如,在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椭圆的几何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的几何性质,那么我们对哪些性质作了主要研究呢?

(2)椭圆的性质是采用方程研究的还是采用图象研究的?具体是怎样研究的?(3)对椭圆性质的方法进行类比研究,如何得出双曲线所具备的性质?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椭圆的几何性质进行了系统性地回顾,而且还将双曲线几何性质与椭圆几何性质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体现出来.

5加强提问的针对性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使提问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有效性,那么仅仅注意提问的设置是不够的,还应当明确提问哪些问题,何时提出问题,向哪些学生提问,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回答的情况,处理的有效对策等,均必须详细地进行通判设计,加强提问的针对性.有些提问并非必须要学生作出个别的回答,甚至并非需要学生作出回答,而是要使提问发挥出过渡、引导以及提示的作用,而有些问题并非需要学生作出口头形式的回答,可以让学生采取书面的形式来回答.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要灵活地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予以设置,要与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相结合,要强化针对性,要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够提高设疑教学的实际效果.总而言之,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简便且最直接的一种教学方法,并且还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有效途径.有效课堂提问的设置,有效设疑教学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设疑教学的组织开展,积极地制定及创新设疑教学策略,以便于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篇2: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巩固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就是要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中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求平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抓落实,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一、创设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学习计算时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的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3时,可利用教材中创设的养鸡主题图,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情境,找出数学素材(有41个鸡笼,每个笼里有85只鸡)后,直接列出算式85×41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个问题。教师着重组织学生探讨计算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情境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教学

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注意培养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只要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就允许他使用,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对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优化(或自己喜欢的)的计算方法。如:一盒铅笔24支,18盒铅笔有多少支?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算出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

①24×10+24×8=432

②24×20-24×2=432

③20×18+4×18=432

④24×2×9=432

⑤24×3×6=432

⑥18×4×6=432

⑦18×3×8=432

⑧竖式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演算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这样,不同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的发展,扩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重视口算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实践,在进行口算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口算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口算速度与正确率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其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则互相促进,有利于口算能力(最终有利于整个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处理不当则会互相制约,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要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则要注意打好基础,抓算理、算法的教学;同时还要注意思想教育,抓教改导向。算理搞清楚,算法合理了,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争取双提高就有了可能;反之,则顾此失彼,甚至二者皆空。因此,在低年级开始教学口算时,就要着重在讲算理、算法,并辅以其他手段。到中高年级后更不能忽视口算训练,可利用《口算、心算、速算》等教辅小册子,坚持每天一练,定时定量竞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尖子与后进的关系。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在口算能力方面出现差距是必然的,而差距过大就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口算训练时可开展评口算标兵活动,对口算能力强,正确率高或口算能力有明显进步的同学进行表彰。还可建立互助组(一个尖子生一个后进生,但不能说穿),共同提高。而在具体对象上要具体对待,如每次训练的题量要使口算能力强的同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后进生当堂做不完的则批改后课余补做,同时对后进生个别辅导。

四、加强估算教学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但在实际运用时多数学生不估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体现估算的价值,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将估算运用于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解决问题中将笔算、估算有机结合,必会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如: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认为500元左右;也可以是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 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他们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又如:笔算37×53,当学生计算出结果1961后,估算把37看成40,把53看成50,40×50=,所以37×53≈2000。通过估算比较说明笔算结果正确。

五、抓好练习训练

巩固练习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累,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小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这些练习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每天一练等不同的形式,通过练习应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只要我们落实了以上环节的教学,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就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篇3: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和框架结构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总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及学习者,设定并实施分任务以及具体任务;最后,从教学实践论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论证了任务驱动法在实验课中的运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成功运用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 教育技术能力

一 引言

12月25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从4个大的方面,14个小的方面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时代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后备力量(高校师范生后文简称高师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的有效途径。目前,几乎所有师范高校都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为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实验课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程度。然而,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诸如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繁杂,教学重点不突出;实验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以教为主”)等问题。那么,如何在改善了硬件环境,改革了课程设置,提炼了教学内容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这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是针对该问题,以华中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为例,对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对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进一步提高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及任务驱动法的涵义

篇4: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将这门课的具体实施落实到信息技术系,信息技术系具备开设这门课的软硬条件,既有优良师资(大部分都是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或教师),又配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实验室、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实验室、电子白板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数码图像采集及视频采集实验室。为了克服全校人数多而师资和实验室有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时少(理论+实验共36个课时,另有6个机动课时可供理论课老师补充理论教师使用)等条件的限制,我校做了如下安排,如表1所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拓展学习用。

第二,为了筹备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每个阶段会开设一个网络班,以探寻实施网上教学的更好途径。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出,我校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要求的硬件环境,课程设置也较合理,教学内容由现代教育技术资深专家编排,重点突出,师资总体素质较高。那么,如何在现有良好条件下进一步提高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这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教学方法的变革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很好地在实验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中应用。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应用于以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以富有趣味性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完成大、小任务为明线,以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暗线,是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这正是任务驱动法所要达到的目标。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有趣任务完成的同时,达到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从现代教育技术各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都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实践性,非常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的教学实践证明了,通过将该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高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收到了与“传统的教师操作,学生跟着做的”的机械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篇5: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论文

我校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目标要配合理论课专题的要求,开设了如上9个实验。以上框架图的特色之处是――通过完成这9个实验,能达到全方位的培养高师生现代教育基本技能的目的。实验一、二、三能培养高师生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教学的能力;实验五、六、七、八能全方位的培养高师生采集和制作教学中所需要的图像和视音频资源的能力:实验八能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筛选、管理、评价和创造性的运用各种网络资源的目的;实验九能培养高师生教学设计及创造性的运用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的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实践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我们这中框架进行实际的教学,高师生最终达到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另外,根据实验项目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我校专家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的探索和改进,最终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对往届毕业现在正在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校友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和交流,证实了这种方法确实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顺利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目的。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实施流程

(1)明确实验课总目标,设定总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总目标旨在培养高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创造性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即培养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增强其职业技能,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为完成此目标,我们设定了一个总任务――实验课结束后,每个小组能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不同的,要达到统一意见)合作完成一份亲自制作的合理整合各种多媒体资源的信息化教案,并在最后一次理论课上以说课的形式汇报各小组的成果。

(2)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

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是配合着理论课进行的,我校将理论课的内容分成十一个专题并配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分别为专题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简介;专题二:现代教育技术概述;专题三: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专题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专题五:信息化学习环境;专题六: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搜集与应用;专题七: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专题八:信息化教学设计;专题九:教学设计案例研讨;专题十:未来学习体验与展望;专题十一:学习成果交流。其中专题五、六、七、八、九都有相应的实验。我们从总的实验任务出发,将实验任务分成两大类即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由图1知,我们再将这两类任务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可见,我们整个实验课程的任务设计相互之间层层相扣环环相依,实验四、五、六、七和实验八是实验九的基础,反过来实验九又是实验四、五、六、七、八的目的。而实验一、二、三则是高师生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前提,反过来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则是我们开设实验一、二、三的目的。

实验课的教学对象是全校师范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大三学生,只有少数大四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绝大多数都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清楚的认识和定位,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相对清楚的定位,在这样的前提下,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目的性更强,学生的学习的动力更大。

(3)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定分任务

在明确了实验课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完成的总的任务以及分析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征后,便要根据需要掌握的分知识点和技能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明确分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和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而言,阐明各个具体实验的教学目标,对保证整个实验课的良好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个实验的教学目标明确后,需在此基础上设定各个分任务。具体应该给设定什么类型(封闭性、半封闭性、开放性)的任务要依据具体的实验目标而定。如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实验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Photoshop软件的界面,能够灵活调整软件工作面板和操作常用工具;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们给学生设定了封闭性小任务――在教师操作和演示后,学生要使用录屏软件自己动手录制下Photoshop工具箱中的常用工具和常用面板的功能介绍(32具箱中的选区工具、移动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裁切工具、图章工具、橡皮擦工具、油漆桶工具、文字工具及导航器面板、历史记录面板、图层面板)的使用方法的视频:

(4)具体任务的实施

各个实验的具体任务明确后,便进入了任务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学前需将学生分组(3-5人为宜),并选出组长。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图2的虚线框中我们可以看到任务实施的具体流程,我们将以《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在任务实施的案例分析中进行详细介绍。

(5)任务的评价

任务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同伴的优点以及自我反思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验的过程及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教师需注意,应以鼓励性言语为主。

我们在任务的评价这一环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于实验课的总任务,我们给予的是总结性评价。对于分任务,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共同点是,两者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即“实验考试+电子作品+平时表现+其他”的方式。我们将教师、同伴、自身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同时使用定性(三方给出评价的言语)和定量(评价量规表由三方给出具体的分数)评价两评价方式,最终对小组及个人的学习给予相对科学的评价。

四 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下面以《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为例,谈一下具体任务实施的流程,本实验为4个课时,是在《实验四数码图形的采集》基础上进行的,授课环境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室。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一步,教师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对学生机进行广播教学,随后展示实验完成后的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步,教师告知本次任务与总任务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实验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次任务是总任务的基础,完成本次任务后,学生可以利用Phocoshop工具制作个性化课件的背景和教学中急需的图片。第三步,教师向同学们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让学生明确通过本次实验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进行自我检验和反思。

2 教师进行必要的演示,并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

本实验有三个教学目标,我们根据这三个教学目标向学生布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具体安排如下表2所示:

3 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小组协作或单独完成任务

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各小组商讨各任务具体如何解决,如何分工协作等事项。对于任务一。教师给各小组限制了具体应该完成的任务。任务二,为了让学生们重点掌握图层这一知识点,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半开放性的任务,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去完成任务。而任务三教师则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这一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双主”教学方法,除了以学生为中心外,教师要担当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主动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 小组或个人提交电子作品

在实验课开始之初,我们已让每个学生建立了“学号+名字”命名的文件夹,以记录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即使用“电子学档”的信息化评价工具。当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将作品放到他们的文件夹中。若是要求单独完成的任务,就单独放到他们自己的文件夹中即可,若是小组集体成果,则小组成员每个人分别将集体成果放一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最终,学生使用极域电子教室提交给实验教师,下课前教师会将他们的作品分享给所有的小组。

5 任务的评价

对于具体任务的评价,我们一般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教师在本实验结束前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价的具体方法是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在教师分享了各小组作品后,再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评价量表,上半部分是定量评价量规(包含评分的几个维度和相应的分数),下半部分的定性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我这样评价自己、同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每小组总的评价成绩会计入学生的实验课的最终成绩。具体见表3:

本案例的特色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遵循了任务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任务暗含了学生要掌握的技能,并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检查和考核等特点。第二,设计的任务具有层次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第三,采用“电子学当”的信息化评价工其记录学生的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作品,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学对学生学习情况更清晰更全面的掌握,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第四,采用“3*2模式”评价法。其中的3是种方式――“教师、学生自我、学生间”,2是两种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有可以学生的作品做出较科学的评价,又有利于学生认清自我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

五 小结

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灵活、实施流程简单,设计的任务也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表明通过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学习他们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本研究一方面旨在提高本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对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广大师范院校提供了一种实验教学的很好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4):37-40,

[2][3]郭绍青,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7)57-59

[4]吴尚智,任小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30-32

[5]杨九民现代教育技术(第2版)[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吴雅琴,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1):30-32

[7]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杨九民,范官军,教学系统设计原理[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闫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0]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冲国现代教育装备,,(14):90-92

篇6: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一年级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一年级的计算教学是分为三部分由浅入深进行的,分别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依然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面对新课改对于计算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面对今天的孩子,我们应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一年级计算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一、让不让学生掰手指?

进入一年级后到底要不要让学生掰手指头计算呢?我的观点是可以掰,但是不允许学生“低级地”掰,因为“低级的”掰手指,只是简单的数数而已,几乎没有思维的过程。计算教学不但是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应该引导学生向“高级的”掰手指发展,慢慢地脱离手指。学生懂得了“高级的”掰手指,其实就是向学生渗透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关系以及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比“低级的”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有的同学掰手指成习惯了,不知道怎么在大脑中思考计算,可以引导学生试一试用脑子想手指,慢慢地脱离掰手指头,达到熟练的效果。

二、背不背加减法表?

对于一年级加减法表的教学,有的老师采取的是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不要求背诵;有的.老师是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且要求熟练地背诵。那么到底让学生背不背加减法表呢?我不否认学生很熟练地背诵过加法表后,对计算速度是起作用的,但是,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会造成学生失去自己的方法,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进行呢?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步:一、填全加法表,并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二、读熟加法表;三、让家长帮忙做一套加法表的卡片,用卡片每天练习一遍。一定要把卡片顺序打乱,练习的时候要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爸爸、妈妈进行比赛,也可以自己拿着卡片读,看需要多长时间,也可以和同学出示卡片进行比赛,我也会利用上课前开展出示卡片小组口算比赛。练习的时候,能不掰手指头的就尽量不掰,可以想手指头。经过一星期的练习,同学们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明显提高了,不知不觉中大部分学生都摆脱了掰手指头计算的习惯。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三、过早地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笔算)可以吗?

在一年级,笔算教学应该是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的时候开始真正学习和运用。

而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在学习10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的时候,或者在更早一点的时候就教给了孩子用竖式计算,导致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真正的算理,只是机械的计算正确而已。还有一部分老师也认为计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的时候,很多学生计算较慢,尤其是减法,就采取了引导学生用竖式的方法,或者这部分教学内容一带而过,对于口算不做练习,认为学习了后边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对于这部分内容自然而然就熟练了。那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提倡不提倡用笔算呢?我觉得不应提倡用笔算,因为口算与笔算有很大不同,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运算方式:口算不仅是作为笔算的台阶,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思维价值的内容,是课程中独立的部分。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充分地让学生练习口算,而不应该为了追求计算速度而采用笔算。

四、课堂上如何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呢?

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方法,不强求方法的统一,但有时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快捷的,导致速度很慢。此外,当学生“创造”出很多方法时,有时候却没有一种主要的方法,不便于老师反复讲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会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导致到最后一种方法都没掌握好。而如果过于强调算法的最优化,往往又回到“算法唯一”的老路上来。那么如何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呢?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应以学生多样化的算法为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再让学生从中选择最简便、最快捷的方法。算法的优化绝不是教师主观的指定与包办代替,要给学生一个逐步领悟、自我体验、自我选择的过程。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自己好像很难自我领悟到最优化的算法,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体会到方法的最优化。比如全国名师徐斌老师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凑十法”是一种最简单方便的算法,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教学9+4=______、9+7=______,充分让学生说、做、展示各种算法。接着提问同学们,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方法计算最简便呢?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的特点,如果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他们可能不知所云。徐老师就采用了一个小猴搬块的故事:左边有9个方块,右边有6个方块,小猴子正在从右边搬了一块向左边放。问:小猴子聪明吗?聪明在哪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小猴这样搬省力。接着引导学生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很自然地让学生感觉到“凑十法”的简便。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课堂上应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比如故事、游戏、比赛等引导孩子发现最简便的方法,切忌教师包办代替、少用学生自己观察的方法。当然最优化的方法还应是学生从中选择的适合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虽然教师从某种角度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但未必每个学生都喜欢、都能接受。所以说在多样化的算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也即只有“更优”,没有“最优”。

篇7: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的论文

山东省安丘市实验小学 周凤娟 刘 英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试图从当前计算教学中几个敏感的问题来探讨计算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 计算教学的情境创设 估算 算法多样化。

一、计算教学的变化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各种教材相应的进行了重组和改版引发至课堂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革命。新的课程标准中数与计算的课程也同样有了自己新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教学同样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

二、计算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这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以前的教材对四则运算的处理是步步为营,内容比较有条理。学生只要照本宣科的练习和熟练就是了。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以顺理成章的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的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3 《解决问题》当中就包含了对运算顺序的教学。图中操场上一共有3组跷跷板,每组跷跷板上有4个人,跷跷板边上一共又有7个人在玩耍,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列算式为7+3×4,学生结合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了。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的发散出去。如一位教师教学“8加几”,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标上她8岁,再出示一位穿绿裙子的小女孩,出示她6岁。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问题。很明显,教师想让学生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可是学生却五花八门的提出了好多毫不相干的问题。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提出了加法计算的问题。仔细推想,学生即使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所以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生活价值的。否则,它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

(二)关于估算

1.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 “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还有100克的“袖珍”猪……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估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估算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当前,人教版教材已经把估算教学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课本中估算教学内容,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粉笔长7(  ),教学楼高20(  ),鸡蛋重50(  ),西瓜重(  )等等。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也不必“牵挂”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课本中的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掘。

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估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开阔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估算练习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估算训练在各年级都可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估算内容,便于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请你估算,找出下面计算正确的题。

(1) 62.7×0.45=440.86 (2) 483×0.64=309.12

(3) 0.04×68=0.17 (4) 0.84×7.5=0.705

第(1)题从积的小数位数来判断就已是错误的;第(2)题积的小数位数是对的,再者500×0.6=300,说明积的值比300稍大些,显然这题是对的;第(4)题由于两个因数相乘末尾有0,第(4)题明显是错误的,而第(3)题,0.04×70=2.8,而0.17显然是太小了,那么这题也是错误的。

另外,在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估算能力,而且对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能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有关知识。但是在准确计算之前的估计,必须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估算出虽不精确却较合乎实际的结果。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它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我们从事某些工作时,应对所从事的工作预先作估计或事后评估、检测,以便采用较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即使出了偏差也能自己发现而加以补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三)关于算法多样化

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在一个班级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算法。这就叫算法多样化。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

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教材首先出现的是“9加4”。学生一的算法是:从4里拿出1放进9里边凑成10,10+3得13;学生二的算法是:以9为基数加上4,即9,10,11,12,13一共有13,学生三的算法是:从9里拿出6到4里边凑成10,10+3得13。接下来老师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因为教材里边有介绍),可学生都没有回应。等到学生做练习时,又硬性规定必须用“凑十法”。理由是数数的方法教材上出现了,而“凑十法”计算起来最简便。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一定掌握书中介绍的多种方法。《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基础比较好的班级,由于学生受幼儿园数学学习的影响,课堂上学生说不出数数的方法,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何必非要把学生教“傻”呢?再说,数数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学生已经学会了间接的思考,何必强求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呢?

应该说,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并不是一回事。“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如“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如学生算“9+5”时,学生一的算法是:9+1+4=14;学生二的算法是:5+5+4=14;学生三的算法是:(9+1)+(5-1)=10+4=14;学生四的算法是:9+4+1=13+1=14。因为学生知道9+4=13,9+5比9+4多1,为什么一定要凑成10呢?

2.算法最优化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

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

我以为,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作者简介:周凤娟,女,30岁。师范毕业,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安丘市教学新秀、潍坊市优质课一等奖。所执教的课在10月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研讨会石家庄年会上获数学优质课一等奖。在《山东教育》上发表文章三篇,所撰写《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获人民教育出版社优秀奖。

篇8: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教学论文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Scratch教学论文

以“想象、创作、分享”为主题的Scratch,趣味性、易学性、实践性、创新性都适合中小学生,特别是作为简单易学的编程工具,用拖动指令块代替敲代码,学生可以避开程序设计语言语法的学习和调试,集中精力对问题进行求解,这为学生计算机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笔者以《大鱼吃小鱼》一课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同大家一起探讨。学生此前已经学会了Scratch中常见的指令块,本节课是Scratch的综合应用课。课程任务是:在10秒钟内记录大鱼吃掉小鱼的总条数。

● 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抽象出问题求解的模型

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思维过程,很难用知识描述的方式显性呈现出来。其中方法是计算思维的重要内容。计算思维的方法可分为数学方法和工程方法,其中数学方法涉及抽象、递归、证明、形式化表达等,工程方法包括系统方法、分治法、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方法等。教师通过这两类方法的传授,把有关计算思维的相关思维特征和方法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

“大鱼吃小鱼”游戏实现起来比较复杂,因为它不是一个结构化很强的问题,没有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前后逻辑性不是很严密,小鱼在游,大鱼也在游,时间还在走,当小鱼碰到大鱼,要被吃掉,其他小鱼依然不受影响,继续游,时间继续走。程序中出现了几个并行的流程时,如何进行任务统筹呢?如何贴近实际进行程序的优化提高效益呢?利用求解的顺序步骤很难解决问题,这需要从另外一个思路思考问题求解的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把问题抽象出“对象+触发事件”模型,分析游戏中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的初始状态是什么,哪些对象是静态的,哪些对象是动态的,动态对象的激发事件是什么,调试运行后,是否达到最初的预期,没有达到如何优化。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计算机能够解决的模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学片段1:

师:游戏中有哪些对象?

生:一条大鱼,许多条小鱼,背景,被吃小鱼计数器、计时器。

师:它们初始状态是什么?

生:计数器初始化为零,计时器初始化为零。舞台背景选择与“海底世界”类似的画面;大鱼初始位置为随机(如图1);小鱼初始状态为游动(如图2)。

师:分析完后,有哪些对象处于初始状态?并思考将要发生哪些事件?

生:事件1,当键盘上的方向键被按下的时候,大鱼的游动会发生变化;事件2,当大鱼碰到小鱼的时候,小鱼被吃掉,被吃小鱼计数器自增1;事件3,如果计时达到10秒,游戏结束,并显示被吃小鱼的条数。

在Scratch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把分析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及优化的过程呈现出来,那么学生也仅仅获得知识,因缺乏必要的思维训练,他们也无法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以及普适的技能。让学生从本质上和全局上来建立对问题的解决思路,便于学生进入到类似问题的求解中。

● 利用约简、仿真等方法抽象出事件的处理过程

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符号化,在Scratch数字作品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动画故事的编制还是游戏的开发,都需要把具体的问题抽象成符号或对象,并使用指令块把相应的问题“计算”出来。Jeannette M.Wing教授认为这种能将一个问题清晰、抽象地描述出来,并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示为一个信息处理流程的思维过程就是计算思维的训练过程。计算思维是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看似困难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人们知道怎样解决的问题。计算机模拟大鱼吃小鱼这一现实问题,怎样让学生经历一个通过约简、嵌入、转化、仿真等方式进行化难为简的过程,体会计算思维的本质——抽象和自动化,是计算思维培养的突出表现。

教学片段2:

师:大鱼(碰到键盘上的方向键)触发什么事件?

学生操作如图3所示。

师:如何模拟大鱼吃掉小鱼的情境。现实中看到的场景是大鱼张开嘴巴,小鱼消失……

生:可以使用“碰到”大鱼的时候,小鱼“隐藏”的方式,模拟小鱼被吃掉的场景(如图4)。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学会使用“仿真”方式来解决问题。其实计算机仿真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例如,实体机器人因为成本高,难以普及,所以市场上出现了仿真机器人,也能让初学者体验到机器人的搭建和传感器应用等功能。当时间达到规定时间10秒时,游戏结束。

学生执行如图5所示操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实现大鱼游动的程序进行了简化,抽象出通过按键控制大鱼横纵坐标值的变化,大鱼吃小鱼的场景,仿真为小鱼碰到大鱼时则消失,并抽象为Scratch功能块——隐藏,计数变量自增1。学生在触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不断使用简化、仿真等计算思维的方法把现实问题转化成Scratch的功能块,从而达到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目的。

● 利用纠错优化调试程序

计算思维是通过冗余、赌错、纠错的方式,在最坏的情况下进行预防、保护和恢复的一种思维。当学生在Scratch中编写脚本进行程序设计时,纠错优化是始终伴随其中的。当学生运行程序发现与预期的情况不同时,纠错的行为就开始了,他们会去寻找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纠错就是通过测试和调试去实现,而纠错同样是计算思维的重要概念之一。

教学片段3:

师:在调试中,发现小鱼游动的画面非常机械,如何改进?

生:在小鱼游动的程序中,添加 可以使小鱼游动的画面更加自如。

师:当小鱼隐藏后,游戏重新开始时,原先被吃掉的小鱼不再出现,那么如何修改?

生:在小鱼初始化程序块中添加。

师:上述实现的是一条小鱼,实际情况中,应该有好多小鱼,那么如何修改?

生:其他小鱼与第一条小鱼的不同点是外观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相同点是功能相同(来回游动,碰到大鱼消失)。

师:外观不同,可以通过选择图库中不同的角色,也可以复制原角色,利用Scratch自带的图片编辑工具填充不同的颜色区域。功能相同意味着脚本相同,可复制获得,利用代码复制可以简化编程工作。调试运行后,发现复制脚本能让许多小鱼具有相同的位置和状态。这么多小鱼不可能从同一点出发,不符合实际情况。利用随机数字模块可以解决小鱼起点出现在相同位置的问题。

篇9: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的论文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的论文

一、给学生创造气氛和谐的课堂

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主要是课堂,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小学生不会感到学习的压力,他们都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教师不断进行交流。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轻松的环境和平易近人的教师,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要从心理和行动上为学生创造好的交流学习的环境,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用心去体会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和思维过程,并对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使整个课堂充满学生的智慧。小学生的思维充满了新奇和想象,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这种思维。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减法”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森林里有5只兔子,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兔子,还有几只兔子?一个学生大声回答:“还有4只兔子。”另一个学生说:“一只兔子也没有了,剩下的兔子都吓跑了。”很多学生都同意这个答案。这时一个学生又说了:“还有3只兔子。”其他学生都说这个答案不对,教师问学生:“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问什么你认为还有3只兔子吗?”这个学生说:“因为这5只兔子是一家人,猎人把兔爸爸打死了,兔妈妈吓跑了,还有三只刚生下来的兔宝宝。”真是充满童趣和智慧的回答啊,学生和教师都鼓起掌来。所以,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时,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促进思维的积极发展。

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一)小学生的耐心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他们的耐心很有限,如果教师给出的题目过于复杂,计算步骤又多,就会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逐渐失去耐心,不想算下去。这样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差

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会不自觉地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体现出了计算速度,但是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在计算过程中会把题目中的数字或运算过程中的数字看错,从而导致计算出现错误。

(三)小学生对题海战术反感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教师为了集中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给出学生大量的计算题目。学生开始进行计算时,还能保持较高的积极性。由于计算题比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会逐渐减弱,使他们在后面的计算过程中会出现边玩边做的情况,影响计算的速度,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率。

三、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出发,逐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在进行训练时,教师要每天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他们具备快速、正确、灵活计算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在进行笔算时,学生能把通过口算获得的能力迁移过来,使笔算速度也相应提高。这个训练要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能从训练中不断获得提高。

(二)在理解算理上多下工夫

在让学生进行计算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概念进行理解,通过理解来进行计算,为计算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才能使学生通过计算训练获得突飞猛进的计算能力。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法则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把这些法则编成儿歌或顺口溜,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进行计算时把这些法则运用到计算中,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计算习惯过程中不断提高,使他们在读题、解题过程中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在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时,我请教了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告诉我,在学生审题时让他们把题目小声地读出来,可以避免他们在进行计算时看错题目中的数字导致计算出错。对待学生在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出发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有的教师想通过大量的计算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习效果不佳。

四、结语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在进行计算时,要使学生运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细心地对待每一个计算题目。在计算时,既要保证计算的迅速,又要使计算的正确率不断提高。为了减少学生的错误率,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使他们在计算完成后形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篇10:谈除法计算法则的教学的论文

谈除法计算法则的教学的论文

计算法则是计算的方法和规则。毫无疑问,计算是在步骤、顺序及书写位置等方面都是有规则的,计算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法则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输入,像过去的教学那样,光通过几道例题把算理、算法、注意点讲得清清楚楚,把方法、格式示范得明明白白,然后归纳出若干条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记忆—模仿”。另一种是从内部生成,先让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前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显性的、机械的,给学生的法则是束缚与负担,必须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后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隐性的、有活力的,给学生留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要过量地模仿。以下是我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原有计算为基础构建新的计算法则。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只要解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问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例如986÷2采取“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

2.突破知识的发展点,完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另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后一种情况学生以前从未注意过(二年级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都是两位数)。又如 312÷4就是教学这种情况的计算。也采用“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是合理的。

3.在适宜的时候用有效的方法使计算法则逐步清晰。教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第4页第3题设计了四组除法题,要求学生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同组的两道题被除数相同,为什么商的位数不同?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就把握了什么时候先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什么时候要除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这是计算法则中的重点之一。

所以说,法则仍然要教的,但不用以前的方法教学法则。新教材希望计算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小论文作文300字

数学小论文200字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怎么写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600字

数学小论文作文650字

我们的零花钱数学小论文

初二数学小论文范文

数学小论文

高一数学学生总结小论文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设计算论文吗
《教学设计算论文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学设计算论文吗(锦集10篇)】相关文章: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2022-04-30

小学计算教学有关论文2022-05-21

建工校内毕业设计周记2022-05-07

小学德育针对性教学的有效措施论文2022-11-21

工控机小论文的总结2022-08-24

小论文格式范文2022-11-03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解析论文2022-08-28

小六数学教学论文2023-10-16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论文2022-04-30

计算教学的论文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