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07 13:49:1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集锦19篇))由网友“就是不给你看”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篇1: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颁布,核心素养的落实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需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生物实验教学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4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设计实验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21世纪以来,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热点话题。2013年5月,“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2014年3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6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向社会公布,意见稿中列出了9大综合素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新时代背景下生物学教学中的学生发展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学环境之间存在矛盾,教学工作需要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教师的教育供给与学生的教育需求要达到平衡,即教育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教育改革过程表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新时期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因此,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生物实验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融入核心素养,进而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

1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1.1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可分为18个要点,其基本内涵[1](见表1)不同的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如邵朝友等人[2]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喻平[3]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和“知识创新”3个层面。李霞[4]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各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具体体现。从以上学者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强调了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形成。

1.2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的出现容易让人误认为是不是培养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自然地形成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到底有什么对应关系呢?辛涛[5]指出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保证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也有利于体现学科的特色与价值;如果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强化各学科的特色,造成学科和学科之间更清晰的分离,这既不符合现在国际上学科之间融合渗透的`趋势,也在客观上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变成抽象的言词,而非撬动课程改革深化的杠杆。马云鹏[6]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全部总和并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方面,学科教学虽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而在学校的学习也只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具有各自学科的特征,反映各学科所应该具备的本质的内容。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殷春阳认为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逻辑关系中,二者应该是统一的,统一于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未来发展的个体,而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是处于上位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构建和完善的,而由于学科核心素养还包括其自身的学科特质的内容,可能有的内容不能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直接对应,但是,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指向的。因此,目前普遍认为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解而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不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简单相加。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在于对特定核心素养的贡献,这是需要不断明晰化的过程。只有明晰本学科在特定核心素养形成和提升上的教育意义,揭示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才能发现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及组成要素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经过学习后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构成[7](见表2)。

3生物实验教学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上来说既属于学科课程,又属于科学课程,也是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因此科学探究实验是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提供了极佳素材。其次,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能深刻地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并且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同时实验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结果与得出结论,学生形成了相应的生命观念。例如,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实验中,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运用观察法和数据分析法,直至最后探究出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规律;学生既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又运用了科学思维解决问题,同时形成了“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此外,除了探究性实验外的其他实验也能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制备真核细胞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运用了模型与建模的方法说明了细胞在结构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科学思维;“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可见,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篇2: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4.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内容与课程要求,教师需要在自己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哪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第一类是教材中专门设置的实验,其中探究性实验是最容易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素材。但书中实验内容少,这就需要教师对书中其他资料进行挖掘,判断能否尝试将其设计成实验教学。例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内容,关于功能的资料分析,是组织学生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的好素材,将其设计成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重点让学生感受到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培养学生在尊重事实与证据的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概括等思维方法,探讨细胞核的功能。同时本节课还组织学生动手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学生感受到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复杂而精巧,学会了依据“事实和证据”运用“模型与建模”的方法来认识生命现象,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通过上面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体现了教材内容融合了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

4.2准确设置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从形成机制来讲,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是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之后而获得的;从表现形态来讲,学科核心素养又高于三维目标,是个体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时,综合应用学科的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显然,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8]。从课程改革的工作推进上讲,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深化、具体化。因此,要形成核心素养,离不开三维目标,但三维目标不是终极的目标,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教师在课堂中应做到为核心素养而教,在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改进教学、优化课堂,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化。教师在设计课时及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例如,细胞核这节内容,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细胞核的结构,根据资料,分析、评价、设计实验,说出细胞核的功能。(2)能力目标。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提高动手能力、进行实验设计、探究细胞核的功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利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建构模型,增强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

4.3基于核心素养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03实验技术与管理选择,在实验教学中,需要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的引导者,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目前,教师在实验课上大多数选择讲授与演示法,即教师讲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并进行演示,让学生模仿操作。实际上,有些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去做,可以不局限于教材中的实验材料,例如探究影响酶的活性条件,书中给的实验材料是淀粉溶液和淀粉酶、过氧化氢溶液和猪肝研磨液,实际上这2组实验材料并不理想,很多文献中已经对该实验进行了材料上的创新,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择其他材料。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尝试注重合作探究法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此外,基于种种原因很多实验不能组织学生去做,例如有些实验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才能看到实验现象,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有些实验材料和器具的安排存在安全性问题,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层析液成分“苯”有剧毒[9]。对于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师可以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例如恰当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空间,从而弥补理论课堂上的不足[10]。

4.4巧设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学科教学中,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11]。生物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动手能力的提升,基于课时及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很难做到将教材中的实验一一做完,但实验教学并不意味着必须亲自动手实验,教师可以利用书中的科学史资料将其设计成探究实验,进而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而实验过程可以通过动画模拟操作过程,最后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细胞核一节中,将伞藻的嫁接与核移植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首先介绍伞藻特点(单细胞生物、易操作、再生能力强及伞藻的不同类型),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伞藻形状是由假根控制还是伞柄控制”,基于前面的实验基础理论,学生可以设计出实验方案,接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方案(实验的自变量是谁―――伞柄和假根的组合方式,实验中有对照吗?属于什么类型的对照?―――将不同类型伞藻的伞柄与假根嫁接,其中2个均为实验组,因此属于相互对照),之后教师采用动画方式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结论的得出一定让学生去概括总结,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核移植实验的引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实验现象,教师认为伞帽的形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学生通过思考会想到:假根中不仅有细胞核还有其他物质,教师这样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可见,这里可以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教师提问学生,“伞帽的形状是由假根中的细胞核控制的还是其他物质控制的”,学生可以提出假设,并且设计出核移植实验。可以看出,将伞藻的嫁接实验和伞藻的核移植实验巧妙地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以后,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了理性思维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5结语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12]。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当今国际教育界的潮流,“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这是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13]。教师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验教学设计,进而融入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篇3: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论文

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论文

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工学科。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全面深化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化学教学自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大责任。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更要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现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现状,深入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及其反思。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验教学;初中化学;好奇心;自主学习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所拥有的终身学习所需的品格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核心素养”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并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深度参与、创造实践、协作探究等精神特质。作为一线化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化学实验的本质,理解和感悟化学实验的奥秘,使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始终,进而明确化学实验的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说,任何一条化学原理、结论、规律、公式,无不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对这样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若忽视了实验教学,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尽管已经记住了实验得出的公理和结论,但却感到晦涩、模糊,致使自身无法在实际习题中加以运用。事实上,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需知化学教学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正是有了实验教学的存在,才使化学理论向纵深推进,并为人类认识和学习化学打开了一扇窗。从这个视角看,学生们唯有具备了较强的实验探究意识,才能有条不紊地培养起核心素养。而实验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循序渐进,才能稳步取得丰硕的教学、学习效果。实验意识的增强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分不开的。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维相对活跃、心智发育趋近成熟,同时,自尊心较强,有着年轻气盛且不服输的性格特征。同时,经过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学生们早已保有一份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精神特征,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与此同时,利用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设,使广大学生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培养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始终对化学教学保有一份热情和期待。例如,学习“分子是不停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在学习化学理论前做一个演示实验———“铁树开花”。该经典实验需要借助浸有酚酞试液的脱脂棉团,大烧杯、浓氨水、玻璃板等实验器材,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们便可观察到“铁树由下而上依次开花”的“奇观”。这对于青春萌动、饱含实验探究热情的学生而言,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学生们在课堂上会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太奇妙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成功地激发起来了,势必迫不及待地探寻、查找、确认背后所蕴含的化学原理,进而拉开“微粒是不停运动的”学习“帷幕”。可见,把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和兴趣成功寓于鲜活的实验之中,有助于促进教学创新,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潜质的形成奠定牢不可破的根基。

二、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型课堂

自主探究学习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搭建新型化学课堂的重要途径。试想一个完全自主的课堂环境中,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开辟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转化的进程中,怎样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秉性,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内生动力,成为化学实验教学必然要考虑的重大课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以“不放心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担心学生做错”为理由拒绝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反地,要将实验课堂归还给学生。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不能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始终是“襁褓中的婴儿”,要变成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学者。例如,在做物质的鉴别实验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实验素材,使学生们倍感实验设计的“接地气”。就拿生活中离不开的食盐和纯碱作为素材,两种物质都是白色固体,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用以准确鉴别它们,使之始终符合化学原理。教师可以2—4人为一个实验探究小组的方式,通过汇聚每位组员的智慧,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仅仅十分钟不到的时间,有的小组想到了用盐酸溶液去鉴别,有的小组想到了用氯化钙溶液去鉴别,还有的小组打算用石灰水来鉴别。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设计、操作实验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进而得出相关化学原理的能力。

三、运用前沿的.实验手段和器具

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学校及年级要配备完备的、全新的、先进的实验器具,同时还要配备与新型实验课堂相协调和适应的计算机、投影仪及录像设备等。采用这一系列实验教学器具旨在破除以往实验课堂的局限,缩短学生同抽象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带给学生直观的化学知识及学科体验,充分体现化学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和养成积累硬件资本。例如,学习二氧化碳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播放有关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案例图片,如汽车尾气排放等。使学生们先在头脑中对二氧化碳这类气体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为今后相关的实验操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铺垫和理论积累。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并非短期内就能具备的,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教师要严格秉持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按照新时代国家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要求,把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全体学生都能具备过硬的核心素养,并能终身获益。

参考文献:

[1]吕敏。浅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12)。

[2]潘凤娟。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18(8)。

[3]陈灶阳。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

[4]潘凤娟。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的研究[J]。才智,2017(5)。

篇4: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索论文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偏向形式化,基本是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之后再总结实验结果的形式进行教学,但这种形式并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政策,这就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根据新课改的新要求,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探究实验,而这一切都要基于物理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其重要性,并寻找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式。

1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1.1概念

高中物理教学主旨是在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高中学生即将面临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而物理的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正确理解物理的基本内涵将有利于学生系统物理思维的建立,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学习物理基本知识、物理操作技能,以及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和学习态度之上提出的为学生未来发展考虑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强调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运用,不仅是理论知识,还包括科学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科学导向,由此可见,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和社会认知的决定性条件[1]。

1.2重要性

由核心素养的概念可知,学生借助学校教育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进行物理实验的动力,而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增长,只有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有效提高,物理的内涵才能够充分体现,也才能够被学生充分理解,二者相互促进且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离不开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离不开物理这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支持,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才是正确的物理教学方向。

篇5: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索论文

实验教学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如下:

2.1开展小组合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虽然思维不够缜密,却有着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所缺乏的不是刻板固守的强硬纠正,而是有力有效的方向引导,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想要进行科学的.物理实验教学,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正适用于高中学生,也适用于实验教学[2]。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促进比教师督促更加有效,例如,教师要进行实验之前,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名学习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求这名同学不动手操作,而是指导小组其他成员亲手操作,出现疑问时可以讨论解决,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电流表的改装及内接外接法》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电流表的改装知识,以及内接外接法等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2.2结合生活实际

虽然人类发展中必然会受到社会条件等框架的制约,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恰恰相反,这种制约反而会使学生走向更加正确的道路,物理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有约束的,这为教师制定了教学思维的导向,教师需要根据这一内容将实验设计得更加贴合实际生活,脱离开实际的实验都是不科学的,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不符,因此,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探寻物理实验的踪迹,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中,才能达到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利用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如矿泉水瓶瓶盖的内外径、小水杯的深度、水笔笔盖的内外径等,要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

2.3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因此,教师要将这一内容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参与,加强学生主动认知与学习,物理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抽象学科,学生参与将提升物理思维的建立能力[3-4],例如:在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笔者曾经分别让三个同学上台做演示实验。第一个同学在同一高度同时放开两个摆长相等、质量不同的单摆,结果两个单摆摆动同步。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基本一样,因此得到实验结论“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第二个同学在不同高度同时放开两个完全相同的单摆,实验结果两个单摆摆动也同步。同样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大同小异,因此得到了第二个结论“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第三个同学则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两个质量相同、摆长不同的单摆,实验结果在第一次实验里发现两个单摆摆动不同步。这一下子,这位同学有点慌了,赶紧再做一次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只好红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笔者问全班学生:“从刚才第三位同学的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本来预想,学生应该会异口同声地说:“单摆的周期和摆长有关。”但出乎预想的是,学生的回答是:“第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位同学的脸更红了。笔者想马上反驳,说结论应该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这样的话,显得苍白无力。那应该怎么办呢?笔者接着说:“既然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么我们就请一位“高手”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在大家的推荐下,一位大家认为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重新做了第三个演示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的摆动,甚至有个不相信的同学又上台做了演示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此时,课堂上安静了许多,笔者接着说:“其实,不是第三个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而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第三个同学得到的不应该是大家的质疑,而应该是大家的表扬。”疑团彻底揭开了,上台做实验的同学得到了鼓励,其他同学通过这次小小的“曲折”也明白了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还学会了应该更深入的看问题。再如:老师在进行打点计时器实验测定匀变速运动时,首先老师示范打点计时器的操作方法,而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期间老师游走于学生之间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2.4鼓励实验创新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物理实验的创新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挖掘实验的精髓,展示实验的思想和魅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时,基于本实验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笔者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把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和学生一起探究了下,然后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操作实验,但有学生按教材中的原方案操作实验后,发现误差较大。经过分析后,学生觉得误差较大的原因是实验室所提供的小车质量没有办法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实验室有质量更大的小车吗?没有。那怎么办呢?这时,几个实验能力较强的同学围着实验桌进行讨论。笔者提示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也就是更改实验方案啊!虽然已经临近下课,但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来了,陷入了一阵思考和讨论中……最终得出了一个不需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这个前提条件的创新实验方案。是的,对于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老师会蜻蜓点水地应付过去,但笔者认为学生的潜能是不容小觑的。如果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和帮助,或许会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堂时间内,有所创新,收获无限的知识。这也是符合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创新实验教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学习的重要支持,而物理这门学科对树立学生科学观和综合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物理实验又是促进学生物理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手段,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涛.改进方法,提高效果———谈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改进[J].技术物理教学.(01).

[2]翁宗琮.城乡结合部高中学生物理探究实验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广州市第一高中为例[J].物理通报.(S1).

[3]刘明.探究实验创新的思考———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课说起[J].湖南中学物理.2015(01).

[4]张浩.重视物理实验培养物理精神———谈我对“观察失重现象实验”的处理[J].湖南中学物理.(12).

篇6: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对于高中化学来说,高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做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应对高考学生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学习工作。然而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所要教给学生的远比这多,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每个高中化学老师的职责。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

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由社会、公民、国家三个方面组成。因而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上面一方面需要培养其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与当下国情相结合,发展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1.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理念方面的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与知识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包含有受教者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有关化学的观念、概念、方法以及原理等等,同时受教者的品性和中心技能也含有相关的学科特质。需要引导学生在化学信息、化学思维、化学学科、跨学科综合创新等方面的素养培养、同时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整合能力。所谓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做到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现阶段的教育学习主要是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基础实操没有相关培养,对于学生的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给予一定的放松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相关学习,成绩测验也只有片面的知识点理论等。过分依赖老师的相关教学,而少有自身的自主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意识。

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此能力是指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化学信息意识,利用化学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能力。当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学生要会正确使用相关网络通信工具存储、传递、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学会如何使用相关的应用信息能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寻找相关学习资料,获取相关信息文件。获取、识别化学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能力。现阶段的教育情况检测主要还是依靠卷面分数来看,当下的高考相关化学题目逐渐开始注重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化学信息素养,新型的题目需要学生有相关的分析、处理以及总和信息条件的能力。在化学信息交流合作中,学会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守法,形成信息伦理。在化学信息交流合作中,学生要学会如何逐步筛选、整合、生成、应用相关化学基础信息,同时以相关化学知识技能来解决相关化学题目,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加工信息、评价信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思想。在整体的教学培养中,要让学生有创造精神、要自主学习吸取有利相关信息、排除不良信息。

2.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化学基础技能以及基本知识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推演到学习相关的化学理念、概念等等,从而掌握相关的化学基本规律,有自主的化学学科学习思想,同时能够实操进行相关化学实验。化学思想。何为化学思想?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能够运用到与之相关的思想意识,有对化学特征、价值、本质的相关认识。如守恒思想(质量、能量、原子、电荷守恒);对立统一思想(微观和宏观、量变和质变、定性和定量);控制变量思想;一般与特殊、归纳与演绎思想;验证探究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学以致用思想等等。化学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高度综合地将多种方法运用于化学研究中,如把物理、生物及数学等方法移植于化学方法之中并加以融合。于此同时,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要踊跃吸收整体论的相关思想,有新的学习开年,构建化学相关的新理论、新概念,以此促进当下化学的进步。

2.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现阶段的教育只着重于相关知识的摄入,老师往往将很多的动手实践都改换成只有知识的输入学习,学生没有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没能得到很好施展,有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动手才能学习到,而学生并没有动手实操导致知识点的学习不完全。因而需要加重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增加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运用相关知识,让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得到解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猜想、提问和设计以及实验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的探究能力。

2.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学习不能只靠老师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因而在整体的教学当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方面的相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在工作中能够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等等。竞争与创新能力。有竞争就会有新的思想产生,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常见,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答题竞争,让学生快速、独立、正确思考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陈出新。合作互助能力、团队精神。当下社会的发展十分需要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自古就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说法,个人的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团结协作,在学生的相关教育培养当中就需要培养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将团队协作的能力看作一项重点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要开展相关的团队合作活动项目,培养学生相关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结语

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仅是根据当前社会现状和文化教育特点提出的,同时还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反映。以整体来看“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其主要中心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可以在学习当中获得的,是可以塑造、培养、维持的。

参考文献:

[1]黄成梅.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06)

[2]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06).

篇7:数学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数学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1中学数学实验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从教学原则的角度出发,中学数学实验教学原则主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主,探讨适合中学生的教学原则。1.1量力性原则。在教学中,中学数学实验的实验知识应该适应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一般在不需要学习大量新知识,又符合学生现有知识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就可以精设数学实验来进行教学。1.2实用性原则。数学实验的培养目的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数学实验的教学中,应尽可能的选编实际应用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1.3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实验的一大功能。在日常教学中,选择的实验课题以有多种求解方法为宜。学生在对实验课题的研究的过程中,可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中学数学实验的设计类型

因实验目的、涉及的知识、应用的技术手段等不完全相同,因此,中学数学实验设计类型的分类也迥然不同。常规上,将中学数学实验设计类型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依据数学知识素材划分,有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角实验以及概率统计实验等。例如:用多个矩形面积逼近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过程可划为几何实验,解析几何实验有求圆锥曲线中的轨迹方程,圆周率的计算实验可以作为代数实验。第二类,按照数学实验的任务不同,可分为体验实验、计算实验、计算实验和应用实验,进行弧度概念测量实验、球面距离概念实验都是体验实验。第三类,按照实验中使用的不同实验工具,可以分为色字实验、折纸实验、算法实验和计算机实验等。比如用计算机软件的测量、绘图和演示进行实验。第四类,依据需求不同来区分。依据实验所用数学原理、思想方法的不同可将数学实验设计类型分为逻辑确定型、随机模拟型等。如:简单高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可视为逻辑确定型的实验,而对幂函数图象性质研究的实验即为随机模拟型的数学实验。

3中学数学实验的内容选取

中学数学实验有别于物理、化学等实验。数学实验以思想为主要材料,而不是物质。作为专门研究课程的数学实验,主要强调自主探索和应用实践,以学习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而作为数学教学辅助工具对的中学生数学实验,其主要目的为采用相关数学技术和数学知识,来突破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无论是作为专门研究课程的数学实验,还是作为数学教学辅助工具的数学实验,在其实验内容的`选取上都应该注重典型性、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克服传统数学课程中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层次性的弊端。3.1典型性:数学实验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数学知识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点,并进行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而对于典型问题的处理上,也应采用“与之相适宜”实验方法,如数形结合问题中,采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化静为动,在动中观察并体会,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更鲜活深刻。3.2启发性:启发性是各科教学的灵魂,启发性在数学上的作用尤为突出。在数学实验中,采用计算机技术,可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采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时,利用数学实验能充分展现具备对称性的图形的特征,通过动态实验过程可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特点充分展示,具有启发性。3.3针对性:在中学数学学习中,极限、渐近等问题非常抽象,针对此类实验,可利用计算机的优势,针对研究的问题,设计专业的计算机实验方案,不仅增强了问题的目标性,也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在形象理解的基础上,再实现更多的问题的抽象,从而建立起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此外,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适合该群体的实验,因材施教。3.4趣味性:折叠、旋转、截面、展开、空间等问题是传统数学教学的难点,但通过数学实验,特别是在计算机环境下,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则能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较容易的突破难点。一个好的数学实验,设计出合理的实验题目是关键。数学实验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综合上述原则,选取好实验内容。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近几年中学数学实验已得到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对于中学数学实验的研究与推广远远不够。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不断深入研究中学数学实验相关问题,并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从中收益。

参考文献:

[1]陈耀忠.关于数学试验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11:19-22.

[2]曹一鸣.数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0-52.

篇8:语文教学加强核心素养研究的论文

语文教学加强核心素养研究的论文

摘要: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发布,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篇9:探究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素养论文

探究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素养论文

探究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素养

白小敏

南京市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20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著名化学界老前辈、化学史权威袁翰青说,学生不做实验是学不好化学的。戴安邦教授曾经指出:“搞化学实验,不管怎样增加,都不会过分。”这是他们在一生科学生涯中总结出来的精辟论断,同时也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的前进动力,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催化剂。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

一、趣味性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因为如此,开学第一课,我并没有急于给学生上新课,而是先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变红、再滴入稀盐酸后,溶液又变成无色,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又重新变为红色;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蓝色的硫酸铜加热后变白等实验。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以上的实验现象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感官上的印象,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化学的兴趣。

二、利用化学实验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化学实验不仅教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对实验装置的讨论过程中,我并没有急于将书上的装置图直接地介绍给学生,而是通过对反应物的状态(固态)和生成物的性质(气态)以及反应条件(加热)逐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装置呢?记忆力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加热硫酸铜晶体(绪言中补充过)。那么我们能不能直接将该装置“借”过来呢?应如何收集氧气?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不难得到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经常这样练习,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

三、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化学课程力求改革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信息和资料;(化学教学论文 )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学生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盐的化学性质时,不难根据我们所讲的内容“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认为,活泼金属钠能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从而能写出这样的化学方程式:

2Na+CuSO4 = Na2SO4 + Cu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事实上不存在的反应,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投影演示这个实验,通过投影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没有红色的单质铜出现,但看到了蓝色的沉淀。一切都出乎学生们的预料。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就会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所发生反应的原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大家分析研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紧贴教材,同时要有创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迸发的火花。

四、利用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怎样把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增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物质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并以最佳的方法讲解给学生,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学习初中教材第三单元中关于“分子、原子”时,很多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一些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很难理解。我们在演示酒精与水各50ml混合而总体积小于100ml的同时,又借助于宏观的红小豆与小米等体积混合的实验。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小米跑到红小豆的缝隙中去了。通过宏观演示的实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分子性质有了直观的印象。

五、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观察能力

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初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普遍的学生都喜欢化学实验,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验活动课。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亲自体验在蜡烛上得“星光灿烂”的效果,氢气吹肥皂泡的乐趣。结合生活中的化学如:测定水资源的污染。利用课余时间,我带领学生到珍珠桥下取来被严重污染的河水。通过测定河水的酸、碱度,进一步明确水污染对我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人类面临的21世纪,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等这样一些早已困扰人类的问题,将变得越来越严峻,探索有效的对策和出路的要求将日益迫切,同时化学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能源、环境、资源等危机方面的重要性和能动性也将日益显示出来。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的重要指导作用。

篇10:翻转课堂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1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跟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采用的方法是学生在家里看视频完成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上跟教师进行交流或跟同学进行讨论,完成内容的学习,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改革,颠覆了传统的课堂讲授,采用课下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变革,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学生不必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拥有饱满的学习热情,能够明显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翻转课堂来源于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当时他们的上课形式跟其他教师的上课形式不同,他们使用录视频的软件完成课堂的讲解,并将网上的视频提供给不能按时到学校的学生,让他们自主完成学习。随着两位化学教师开创性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法迅速演变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萨尔曼可汗为翻转课堂的领军人物,他的可汗学院以翻转课堂闻名。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现如今翻转课堂已经是全世界广为流传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程在翻转课堂提出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录制的网上课程如何设置,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微课程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微课程应该说是翻转课堂的载体,它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网络设备上完成知识的学习,是翻转课堂重要的自学资源。微课程的设计、开发跟评价、管理等都为翻转课堂的视频制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以及理论基础。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微课程具有时间短、目标明确、可反复学习的特点,并且这种学习模式碎片化,跟传统课堂上系统的知识讲授不同。但是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微课程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是因为微课程知识碎片化的特点,因此容易让学生忽略知识间的联系,这需要教师特别注意。

篇11:翻转课堂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本文以仪表类实验“SR253Z智能调节仪在热电偶检定系统炉温控制中的应用”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整个教学设计。首先对课程的实施条件进行分析。本次的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他们有基础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班级人数控制在36人,本次实验将学生进行分组,分成12个组,教师可以兼顾每个小组的学生并与之进行交流;学校准备基本教学设备与仪器。因此,这样的基本构成能够有效开展翻转课堂。课前准备教师首先应该在课程之前进行教学资源的准备,这些准备主要包括智能调节仪与热电偶的有关资料、智能调节仪、热电偶等。在基本工作准备完成之后,进行微视频的制作。每个微视频应该简单介绍几个知识点,本次实验采用软件CamtasiaStudio6.0来进行微视频制作,画面效果好、操作简单。画面呈现了智能调节仪的使用方法以及在市场上的应用情况。微视频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观看视频,随后开始实验。图1为微视频中调节仪的控制系统示意图。课中。

1)合作探究的阶段。顾名思义,合作探究阶段是教师提出相关任务,小组之间合作完成。对于“SR253Z智能调节仪在热电偶检定系统炉温控制中的应用”课程来说,学生应该首先了解讲解到的仪器的概念与用途,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了解智能调节仪与传统的控温仪的不同,随后进行实验,3个人一组。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应保证分工明确,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实验,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个性化指导阶段。个性化指导阶段指的是教师为不同的小组解答问题的过程。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整齐划一、系统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小组的问题进行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有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智能控温仪跟传统控温仪的结果基本相同,认为智能型的控温仪没有突出的优点。这时候教师应该观察他们在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以及实验方法,从而帮助他们找到智能调节仪的优点。教师在传授给不同小组内容之时,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学生旁观,有助于他们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强化正确认知。

3)巩固学习阶段。在经过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之后,小组内部应该对本次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知识重难点,加深印象。如果自由学习时间充分,还可以跟不同的小组进行交流,将问题与人分享。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应该对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采用获得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在此次“SR253Z智能调节仪在热电偶检定系统炉温控制中的应用”课程中,学生发现使用智能型控温仪代替原来的控制器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智能型控制仪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任意设定给定值,设定控温时间,数字显示,且测量数字准确,控制温度稳定。这就解决了实验中经常存在的升温慢以及控制不稳定、测量不准确的弊端。

3翻转课堂的优劣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并不是利用了更先进的技术,而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创新。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完美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虽然有其优势,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教师将课程资源上传到指定的网站上,学生一般只会学习教师上传的资源,而不主动去搜集其他的资源,因此不能有效提升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中下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效果。翻转课堂采用自主学习模式,而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自主学习,因此,实验结果显示对中下学生没有明显的效果。最后,翻转课堂受到人数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小班教学,不适应于大班教学,教师很难有精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4结语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如何设计仪表类课程还处在研究阶段,设计原则重点在于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避免存在不足,并利用高科技平台帮助实现翻转课堂。翻转课程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作者:任连辉 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1):1-19.

[2]陈立军,冯玉昌,韩晓菊,等.测控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11):82-83.

[3]陈立军,王建国,沈继忱.《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6(5):62-65.

[4]郝迎吉,张明,王洪波.多路温度采集及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国外电子元器件,(6):21-22.

篇1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实践创新、合作探究等关键能力,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必备品格。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变革的背景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突出教师的教,关注教学效果。新课改以来,课堂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指导,注重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关注知识的生成以及探究、合作、创新等思想的渗透,课堂教学的生态大为改善。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教学设计的变革是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教学设计意图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注重情感的渗透,注重板块教学和活动-生成,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3、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流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一节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实践

1、情境感知、引入新课

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实际问题场景。恰当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情境可以是故事、新闻、视频等。好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情境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感。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的发展趋势数据表,并介绍何为老龄化系数。接着展示本地区各县市老龄化系数表,重点突出公开课所在地的数据(重度老年人口类型),并提出问题:上述数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发表看法以激发共鸣,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相互补充。教师点评,再次设疑:我们该怎样应对?教师出示课堂教学目标,进入下一环节。

通过该环节,课堂气氛显著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该环节中,教师是情境的营造者,学生是情境的体验者,激发疑问和再次设疑是亮点,甚至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之上再次生成新问题等。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该环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质疑问难、课堂小结等环节。自主学习部分一般在课前完成,也可以课堂上每个活动前的几分钟完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了解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同时将自主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带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有思考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每个活动板块的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分别为:

自主学习一:

(1)细胞衰老是细胞的和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和发生变化。

(2)衰老的细胞有哪些特征(图1),与个体衰老特征有何关联?

(3)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有关细胞衰老的原因的理论为和,尝试原理分析。

自主学习二:

(1)细胞凋亡是由所决定的细胞的过程。

(2)细胞凋亡的类型包括:

①个体发育中细胞的;

②成熟个体中的细胞;

③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

(3)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维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该环节的内容涉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均需在学生深入阅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方能解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使思维走向深入。教师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基础上,请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补充。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3、合作探究、情感升华

同样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社会关爱等情怀。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知识后,这时能力提升和情感激发便成为课堂的主要任务。教师以活动的形式将知识分块,并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关注知识内涵的挖掘及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的联系。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串:

问题串一:

(1)从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角度分析,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年轻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你能举例吗?

(3)人体衰老有哪些特征?分别是由哪些细胞衰老引起的?

(4)你觉得我市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社会应怎样积极应对?我们应为此做些什么?

问题串二:

(1)细胞的死亡包括哪两个类型?蝌蚪尾部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吗?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人的股骨头坏死、早衰症属于何种类型的细胞死亡?

(2)比较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串。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在问题串一的问题3回答基础之上渗透关爱老人、理解老人的意识;问题串一的问题4是课堂亮点,是开放性的问题,抛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学生在相互启迪中升华情感,如老龄化原因谈到了计划生育和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等,社会的积极应对谈到了放开二胎以及延迟退休等,我们能做什么谈到了慰问老人和好好学习等方面,通过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本环节在探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如在问题串一的基础之上,抛出:细胞衰老与细胞本身有关,还是与细胞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细胞衰老与细胞核有关,还是与细胞质有关?为设计验证实验,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如核移植技术、年轻细胞与年老细胞混合培养等实验设计方案,将课堂的教学推向了高潮。在问题串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有害还是有利的.辩证分析,分析了帕金森综合症和癌症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具备了辩证思维的能力。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的习题训练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针对性地编制原创试题,少用陈题,应注重习题的质量,要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角度命题,要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主讲解和互评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1、哺乳动物衰老的红细胞不具有的特征是

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B、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C、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D、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改变

2、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细胞坏死一般无上述流程,是被动死亡

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细胞凋亡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婴儿体内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染色质固缩

C、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

D、细胞衰老即代表了个体衰老

4、(多选)大多数老年人头发变白的直接原因是头发基部细胞内()

A、物质转运加速

B、新陈代谢变缓

C、呼吸速率加快

D、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酶活性降低

5、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表2。

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3。

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1)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细胞核。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等。

参考答案:1、C2、C3、D4、BD5、(1)实验Ⅰ: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实验Ⅱ: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物种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实验Ⅲ: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2)物种、年龄、细胞核等

这几道原创题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小组合作探讨,教师讲解。如果在习题完成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较多或产生了新的疑惑,教师可以设计补充练习,进行二次训练。

在习题巩固后,教师抛出: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同时让学生提出心中新产生的疑惑与大家分享。如,有学生提出:我近期也出现了白头发,我是不是也衰老了?我最近老是记不住知识,是衰老特征吗?课堂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时教师利用学生的疑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知识更加巩固。

三、教学反思

1、找准“核心素养”培养点是成功的前提

生物学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教师在知识夯实的前提下找准实际问题,并找到情感的切入点,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很重要。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就知识而言是很少的,但如果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如老龄化问题、二胎放开问题、延迟退休问题、劳保体系完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渗透使课堂本身充满了正能量,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2、准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是课堂的“旁观者”,而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让课堂始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前行。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伙伴式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放飞思绪,真正产生创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课堂,观察每位学生,发现每个闪光点,及时解决每一个困难和困惑,对于课堂的偏差要及时引导,使课堂成为心灵对话的舞台。

3、展示与合作是保障

通过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自主要和教师鼓励相结合,如果课堂中一味地自主,课堂展示将变为几位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及时观察,及时鼓励,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团队精神及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但要防止过分依赖团队而导致个人奋斗精神的减弱。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合作的同时强调竞争,使学生明白水涨船高的道理,同时要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小权威”和“旁观者”现象,不能让团队合作?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根本

过于随意和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将自评与互评结合,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评价要日常化,注重过程化,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和培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如何打造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如何实现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这些是课题组目前正在深入探讨的问题,实践仍在继续……

篇1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变革的背景。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突出教师的教,关注教学效果。新课改以来,课堂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指导,注重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关注知识的生成以及探究、合作、创新等思想的渗透,课堂教学的生态大为改善。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教学设计的变革是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教学设计意图。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注重情感的渗透,注重板块教学和活动-生成,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3、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流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一节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实践

1、情境感知、引入新课

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实际问题场景。恰当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情境可以是故事、新闻、视频等。好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情境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感。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的发展趋势数据表,并介绍何为老龄化系数。接着展示本地区各县市老龄化系数表,重点突出公开课所在地的数据(重度老年人口类型),并提出问题:上述数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发表看法以激发共鸣,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相互补充。教师点评,再次设疑:我们该怎样应对?教师出示课堂教学目标,进入下一环节。

通过该环节,课堂气氛显著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该环节中,教师是情境的营造者,学生是情境的体验者,激发疑问和再次设疑是亮点,甚至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之上再次生成新问题等。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该环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质疑问难、课堂小结等环节。自主学习部分一般在课前完成,也可以课堂上每个活动前的几分钟完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了解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同时将自主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带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有思考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每个活动板块的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分别为:

自主学习一:

(1)细胞衰老是细胞的和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和发生变化。

(2)衰老的细胞有哪些特征(图1),与个体衰老特征有何关联?

(3)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有关细胞衰老的原因的理论为和,尝试原理分析。

自主学习二:

(1)细胞凋亡是由所决定的细胞的过程。

(2)细胞凋亡的类型包括:

①个体发育中细胞的;

②成熟个体中的细胞;

③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

(3)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维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该环节的内容涉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均需在学生深入阅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方能解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使思维走向深入。教师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基础上,请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补充。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3、合作探究、情感升华

同样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社会关爱等情怀。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知识后,这时能力提升和情感激发便成为课堂的主要任务。教师以活动的形式将知识分块,并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关注知识内涵的挖掘及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的联系。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串:

问题串一:

(1)从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角度分析,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年轻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你能举例吗?

(3)人体衰老有哪些特征?分别是由哪些细胞衰老引起的?

(4)你觉得我市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社会应怎样积极应对?我们应为此做些什么?

问题串二:

(1)细胞的死亡包括哪两个类型?蝌蚪尾部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吗?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人的股骨头坏死、早衰症属于何种类型的细胞死亡?

(2)比较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串。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在问题串一的问题3回答基础之上渗透关爱老人、理解老人的意识;问题串一的问题4是课堂亮点,是开放性的问题,抛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学生在相互启迪中升华情感,如老龄化原因谈到了计划生育和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等,社会的积极应对谈到了放开二胎以及延迟退休等,我们能做什么谈到了慰问老人和好好学习等方面,通过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本环节在探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如在问题串一的基础之上,抛出:细胞衰老与细胞本身有关,还是与细胞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细胞衰老与细胞核有关,还是与细胞质有关?为设计验证实验,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如核移植技术、年轻细胞与年老细胞混合培养等实验设计方案,将课堂的教学推向了高潮。在问题串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有害还是有利的辩证分析,分析了帕金森综合症和癌症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具备了辩证思维的能力。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的习题训练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针对性地编制原创试题,少用陈题,应注重习题的质量,要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角度命题,要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主讲解和互评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1、哺乳动物衰老的红细胞不具有的特征是()

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B、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C、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D、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改变

2、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细胞坏死一般无上述流程,是被动死亡

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细胞凋亡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婴儿体内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染色质固缩

C、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

D、细胞衰老即代表了个体衰老

4、(多选)大多数老年人头发变白的直接原因是头发基部细胞内()

A、物质转运加速

B、新陈代谢变缓

C、呼吸速率加快

D、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酶活性降低

5、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表2。

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3。

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1)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细胞核。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等。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D

5(1)实验:

Ⅰ: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实验

Ⅱ: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物种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实验

Ⅲ: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2)物种、年龄、细胞核等。

这几道原创题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小组合作探讨,教师讲解。如果在习题完成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较多或产生了新的疑惑,教师可以设计补充练习,进行二次训练。

在习题巩固后,教师抛出: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同时让学生提出心中新产生的疑惑与大家分享。如,有学生提出:我近期也出现了白头发,我是不是也衰老了?我最近老是记不住知识,是衰老特征吗?课堂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时教师利用学生的疑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知识更加巩固。

三、教学反思

1、找准“核心素养”培养点是成功的前提:

生物学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教师在知识夯实的前提下找准实际问题,并找到情感的切入点,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很重要。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就知识而言是很少的,但如果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如老龄化问题、二胎放开问题、延迟退休问题、劳保体系完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渗透使课堂本身充满了正能量,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2、准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是课堂的“旁观者”,而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让课堂始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前行。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伙伴式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放飞思绪,真正产生创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课堂,观察每位学生,发现每个闪光点,及时解决每一个困难和困惑,对于课堂的偏差要及时引导,使课堂成为心灵对话的舞台。

3、展示与合作是保障:

通过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自主要和教师鼓励相结合,如果课堂中一味地自主,课堂展示将变为几位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及时观察,及时鼓励,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团队精神及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但要防止过分依赖团队而导致个人奋斗精神的减弱。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合作的同时强调竞争,使学生明白水涨船高的道理,同时要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小权威”和“旁观者”现象,不能让团队合作?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根本:

过于随意和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将自评与互评结合,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评价要日常化,注重过程化,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和培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如何打造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如何实现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这些是课题组目前正在深入探讨的问题,实践仍在继续……

篇14: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论文

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论文

1前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能够突破往常音乐课上“范唱—视谱—唱词”的单一教学模式,从深度融合的角度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个性化学习,实现差异化教学,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智能化服务。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和掌握信息技术,创造适合音乐学科的信息化环境下“融合型”的新型教学模式,创建思维型课堂,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从而使学生更有学习活力,更具个性,更有个人学习的实力。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应用模式和教学方法。

2充分挖掘网络相关资源,开拓学生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的整合和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变革。网络资源丰富多样,各种学习教育类软件层出不穷,如“微课掌上通”“希沃授课助手”“班级优化大师”“音乐帮”等,都是现代音乐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音乐教学软件。特别是“音乐帮”中包含了音乐基础(乐理、试唱、练耳)、声乐、艺考与考级的题库,以及音乐基础理论、伴奏、视频、钢琴课程、声乐教学、乐谱搜索、节拍器、钢琴键盘、音乐热点资讯、精品音乐表演欣赏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广大音乐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轻松便捷的平台,资源丰富、界面简单、易于操作。借助“音乐帮”,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可以自学软件中的素材,还能请客服帮助搜寻需要的伴奏,是一款非常好用的音乐APP。下面,笔者以《茉莉花》一课的教学为例,介绍一些软件与音乐教学相融合的方法。

1)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掌上通”这个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软件,制作5~10分钟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向学生逐一介绍《一千零一夜》中“图兰朵”的故事,引出背景音乐《茉莉花》这一歌曲的由来。播放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一个中国小女孩站在红灯笼上演唱茉莉花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要选择演唱这首歌曲?展示江南的美景和各色茉莉花的图片,以用民乐合奏的《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清新淡雅、洁白美丽的茉莉花。接下来,欣赏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开场曲《茉莉花》,观看“出彩中国人”中来自美国亚特兰大的大学生芭蕾舞《茉莉花》,听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家用各种乐器演奏的《茉莉花》。教师通过“微课掌上通”给家长发送《茉莉花》微课的相关视频,家长接收到视频信息后,提前让孩子随时随地预习微课内容。

2)课中,教师可以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在台下远程控制《茉莉花》课件,轻松调用激光笔及聚光灯演示课件,指出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让我来将你摘下”中的休止符声断气连的演唱方法,方便教学,教师再也不用固定在讲台上。在学生小组讨论展示环节,教师边巡视边随手拍摄学生演唱《茉莉花》的歌曲、舞蹈、器乐、朗诵、绘画等作品,上传到电脑桌面上,随时向全班学生和本班教师分享,可以增强师生互动,统筹课内有限的学习时间,并可延伸至课后再行观看。

3)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这一课堂管理软件和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课前预先设定的评价项目,包括课堂表现、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协作能力、演唱水平、舞蹈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记录,并请班干部用电子评价系统中的加减分功能对本节课中同学的表现进行加减分的统计。教师不需要另外花时间去统计分数,系统可以自动化计算出结果,并且可以同步给家长的手机端,增强家校的`紧密联系,让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增减分数的原因。

3利用图形谱的直观功能,发挥学生思维的可视效能

研究表明,通过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占人类获取信息总图3A′乐段量的60%以上。图形是直观的语言,图形谱能融图画与音乐为一体。因此,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和掌控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计算机图形软件和其他图像的处理技术,把抽象的音乐信息转换成形象的图形谱。图形谱用相同的色彩或者图形表示乐段相同或相似。教学时,教师根本无须用烦琐的语言,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图形谱,图形谱充分学地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效能,他们只看着图形谱就能了解音乐的走向与曲式结构,记住乐段之间的联系,轻松地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音乐识记和律动表现。下面以欣赏课《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为例,对此进行介绍。

1)教师给学生讲《小矮人找宝藏》的故事:小矮人→找宝藏→小铁锹挖宝藏→发现宝藏→背宝藏回家→漏宝藏→再挖宝藏→装着宝藏回到了家。

2)用电脑软件根据故事情节展示图形谱,如图1~图3所示。

3)播放《匈牙利舞曲第五号》音乐,并用电脑同步出示该乐段的图形谱。教师几乎不需要讲解复杂的作品主题、音乐结构、发展以及表现手法,学生看着图形谱就能够感知音乐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在学生熟练识记后,教师还可以把文字信息删除,让学生根据图形谱展开想象,激发创造性思维,重新编创故事情节,将音乐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重新编创,根据图形谱将故事与律动改编为《小红帽遇大灰狼》《三只小猪》《小猫钓鱼》等。

4利用“乐音”软件的特殊功能,丰富学生的听觉感官

每次上合唱课时,教师很难熟练地演唱和演奏同一和声主题的多种和声配置法,而电脑这一伴奏大师却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难题。比如“乐音”是一种多功能的MIDI音乐创作和播放软件,具有简单实用易用的特点,更可贵的是它独有的五线谱、简谱自由切换显示和打印模式,特别适合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或者学生在电脑里书写出需要的谱例后,请“乐音”软件演奏出来。只要能写得出来,“乐音”就能不折不扣地演奏出来,教师再也不用为钢琴伴奏技术不如人而烦苦,也不用因为学生感受不到丰满的和声效果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气恼。

5利用音乐游戏软件,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音乐可以刺激智力,提高听力、记忆和专注的能力,很多学生都爱上音乐课,对音乐的学习充满渴望,对学习都是带着“乐学”的态度而来的。但由于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传统音乐器材稍使用不当,就会向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实力挑战,对教学过程的实施产生极大的干扰,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游戏软件,把学生兴趣吸引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专注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音乐细胞,比如:教师教到打节奏的课程时,一些学生经常不能很准确地击打出拍子;教师随意按下钢琴键盘,有的学生也很难准确地听出它是哪个音,更别说复杂的音程了。然而选择适合学生玩的节奏游戏软件或者听音软件,就能轻松解决这一普遍性的教学难题。比如“SveerzDeluxe”是一款鼠标类音乐节拍游戏,操作方法简单,学生可以根据语音提示,用鼠标点击出画面上出现的音色和节奏的拍点,点击播放器中间部分的小精灵,注意节奏和节拍,配合动态扫描线的上下移动抓准时机点出相同的颜色。经过长时间练习,学生可以提高音准度和节奏感,在玩中学、学中玩,很好地把寓教于乐联系起来。每一首歌曲都是由特殊的节奏构成的。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玩一玩节奏游戏,这样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克服歌曲节奏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歌曲的学习做好铺垫,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现在的手机功能也是十分强大,推出了大量的音乐软件,如“钢琴大师”“舞指钢琴”“节奏专家”等,内含大量优秀的钢琴曲、完美钢琴和弦,超高音质、不用钢琴也能弹出完美的钢琴曲子,体验弹奏乐趣。内置多种乐器音色,包括钢琴、小木琴、电子琴、吉他、架子鼓等,满足多重音色的需要。模式也很多样,比如播放、教学、随意弹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合拍,感受打击乐器的音乐节奏带来的游戏乐趣。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每日每周活动”向好友发起挑战,或者邀请好友弹奏世界名曲,体验角色的成长,享受到声画交融的音乐盛宴,体验激动人心的全方位的匹配效果。

6运用人机交互式对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功能强大。从声乐、器乐、舞蹈、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到和声、作曲、曲式、配器,均可以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它还拥有人机交互式的对话学习方式,采用双向交流的功能,告别传统模式的枯燥,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在趣味性的游戏中轻松地学到音乐知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如在教完一首歌曲后,教师可以利用电脑的录音功能,帮助学生录制个人专辑,录完后听听自己唱的录音效果,并请“电脑教师”为学生进行智能化的电子评分(只要你的音准、节奏基本把握准确,分数一般较高)。或者利用最新的手机摄像功能拍下学生的现场演唱效果,并用数据线连接到电脑上,学生就能马上看到自己的现场演唱效果。电脑就像一面镜子,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式对话,很容易集中精力,自主地进行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应争取每个学期,为每位学生都录制2~3首歌曲,并在电脑上制作成音乐网页。当然也可以请家长帮忙为孩子拍摄录制VCR,并将其发送到教师的邮箱中。在学期结束或班级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它们做精彩的回顾播放,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而教师也能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

7结语

新课改下的新教师应该善于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深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精心地设计,灵活地掌握、运用和开发各种电教媒体,并把它们同其他手段和方法融为一体,不断地去创新,就一定能在课程改革浪潮中走出一条音乐教学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路瑜.《声乐作品计算机伴奏曲库》的建立与应用[J].音乐研究,(2):82-83.

[2]付祥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3]吕晶萍.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4):39-40.

[4]石琳.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213-215.

[5]曹瑞清.浅谈音乐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122-123.

篇15:体育游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论文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论文

体育教学的策略是灵活多样的,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如果能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就能让体育训练更加生动有趣,达到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释放体育训练魅力。体育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学生的身心特点,以达到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游戏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无论从生理学、运动生理还是教育心理来说,它都能激活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的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它最能促进学生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的形成。在游戏模式中,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去参与训练,从而达到有效激活学生的训练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巧,增强身体素质。

一、运用体育游戏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1.启发学生的天性

小学生天性爱玩、爱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游戏教学内容,巧妙将低年级教材进行二次处理,通过整合游戏,使体育教学项目与游戏完美的融合起来,最终达到实现融娱乐、趣味、学习、教学为一体的新模式。如在学习队列队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化整为零,结合游戏,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如集合、解散、立正、稍息,教师可以巧妙融入游戏,让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游戏为学生集中精力提供了载体,学生想更好地玩游戏,必须认真把握动作要领,并配合口令,从而能够自然地理解集合、解散的含义,并学会立正稍息的站姿,掌握动作要领。游戏能够将口令与动作融合起来,枯燥无味的'训练过程变成了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形式,教师再想在训练课堂所传授的内容也就无痕到融合在游戏中,最终助力学生有效掌握队列队形的内容。

2.发挥学生的直观模仿能力

小学生善于模仿,而思维想象比较弱,游戏为学生的模仿提供了载体,但也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感性载体,特别是游戏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为学生感性认知体育训练项目提供载体,从而达到既发挥学生的直观模仿能力,又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掷垒球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比较难的内容,一方面它对学生的技术和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它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让学生重复某个动作,或者教师一遍又一遍的传授技巧,学生就会感受训练过程的枯燥,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持续训练。为此,教师把棒垒球的规则、场地稍做改动,编成游戏《我是勇敢的小投手》,让它适合小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在课上认真地参与,在课后亦主动的练习。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技能,又提高了兴趣,还带动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4.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体育游戏因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要在游戏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些规定性动作,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良好品质。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参与者要团结互助、互相帮助、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游戏,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选择与采用体育游戏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1.内容与选择

在选择体育游戏时,教师要认真考虑游戏与体育训练的关系,不要为了激活学生的兴趣,随便引入游戏,这样会导致游戏与体育训练项目产生脱节。教师在选择游戏时,要考虑游戏内容与教材之间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学校的场地、学校的器材、学生的人数、体育训练的内容,从而使游戏能与训练项目紧密联系起来。

一般性游戏。它主要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提高学生的灵敏度,主要运用于运动过程中。如夏季下午的体育课、冬季比较寒冷的体育课,学生会因为气候的问题而不想参与,此时,教师引入游戏则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起到提高皮肤温和伸展关节韧带的作用,最终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

专业性游戏。它主要和某个运动项目相结合,属于“定制型”游戏。这种游戏隐含着为实现某个教学目标而预设,它要求有一定的运动量和难度,学生通过游戏能够更扎实的掌握某项运动技术与技能,特别是某种动作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强化才能实现的,学生会因为反复训练而产生枯燥和单调的情绪,此时,专业性游戏则能让学生在积极的训练中更好地掌握某个动作,以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放松性游戏。它主要的目的在于缓解、恢复,学生通过一节课的训练会产生疲劳的感觉,此时,适当的增加一些游戏能让学生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调节,体力得以恢复,并产生持续体育训练的信心。

2.注意体育游戏的负面效应

体育游戏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育游戏中的伤害事故;二、体育游戏易造成学生间的不团结;三、体育游戏还会造成学生思想涣散紀律不整。

为防止游戏负面效应的产生,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一、强调游戏规则和要求,做好裁判工作。在游戏之前,教师要将游戏规则告知学生,并要求学生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游戏情况进行评价。在游戏中,如果有裁判的游戏,裁判员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并公平地对游戏过程进行评价,使游戏可以顺利进行,又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游戏。二、游戏分组时,要做到机会均等。每个学生都是体育训练的主体,机会均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公平与乐趣,而分组的合理性又为游戏的精彩进行提供保障。三、重视思想教育。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参与游戏,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3.杜绝游戏的“偏食”现象

游戏教学中的“偏食”现象是指游戏过程学生的参与情况,即在一个游戏中有的学生忙的不亦乐乎,有的学生则在一旁“晾着”,坐冷板凳。

总之,游戏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也是体育锻炼的良好方式,想在体育课堂更好地整合体育游戏,教师要充分挖掘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游戏方式,巧妙与体育训练内容完美融合起来,最终借游戏激活体育训练课堂,全面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

篇16: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王亚萍

(江苏省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

摘 要:化学这门科目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新增加的学科,相较于从小学起就学习的科目来说,化学除了陌生外,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记忆,学生在学习上必定会有些困难。

篇17: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所有东西的基础,所以要想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值,首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对于初中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化学现象,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素材为学生创设出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可以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或者情境,经常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灵活用脑,增强其思维能力的运用。

二、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大部分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课堂主体实际上是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45分钟的课堂时间全部用于教师对学生不停的灌输上面,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应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更应该将时间还给学生,不断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来解决学习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实验理解

初中化学课程主要由化学理论以及化学实验两部分构成,化学实验是与化学理论知识相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化学理论都是通过不断的化学实验而产生的。但是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却将化学实验与化学理论分开讲解,化学实验与实际所学的理论知识不符,从而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实验产生现象的意义。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化学实验与化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再为学生进行讲解,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将其中的原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消化所学的化学知识,加深对实验现象的'印象。

四、中学化学探究实验中教学情境和资源的设计

创设探究情境,其中包括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一些外在因素,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两者是紧密关联的。一方面,教学方法一般都需要教学媒体的配合,教学方法有物质性的特点。所谓教学方法的物质性也就是它对教学媒体的依赖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教学媒体的使用必须贯穿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是互为作用的,任何一方不恰当,均会影响教学效果。

不断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能够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改变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之外,还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课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红保。初中化学有效探究性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吕妍。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

[3]李旭东,李谷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J]。化学教学,1993(04)。

编辑 薛直艳

篇18: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主要途径,还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手段。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作业的有效与否直接关乎语文教学质量,其地位之重显而易见。

(一)存在的缺陷

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偏重作业使学生形成字、词技能技巧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太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

1.有的作业目标失范。

有些教师没有认真思考,因此,布置作业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漫无目标,为防止学生沉溺于玩耍,随意布置作业;目标失度,任意拔高或曲解课文,或仅考虑思想可比性忽视语言文字迁移,导致同一篇阅读短文出现在不同年级练习册中的怪现象发生;目标不清,作业对课文的针对性不强。

2.有的作业数量失控。

当前语文作业数量失控,机械练习或哗众取宠者多,学生实际收益却并不多,反而丢失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泯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有的作业形式失控。

目前有的教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课外作业多于课内作业,书面作业多于实践作业,识记理解作业多于表达运用作业,形式求新求异却不落实。对如何开发与利用语文作业在培养学生正确语文学习观念,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造才能等功能的研究不够,即使有一些,也局限于现成习题的改变和筛选,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因此,教师正确的作业观,明确作业的功能、设计、使用以及评价,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成果。

(二)如何解决问题

首先,应明确作业的功能目标。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方面的运用技能,但具有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业设计时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再次,全面、公正、艺术地评价学生的作业,使学生创造热情更加高涨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公正、艺术的评价,能起到激励、触动的作用。因此,在批改作业时,既要客观公正,又要灵活艺术地评价。

教师设计作业,要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年段特点,要与语文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关联起来,由传统封闭走向开放,由陈旧单一走向多样化,由整齐划一走向个性化,由纸面作业走向生活实践的综合作业。把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兴趣贯穿于语文实践作业的全过程,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 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小学三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45分钟,六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不少作业题目艰深古怪,有的纯粹是兜圈子折磨人,而答案也较为呆板,缺乏灵活性,这样的作业有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有的则使人觉得味同嚼蜡。更糟糕的是,有的.家长为了让的孩子能够较正常的休息,不得不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这定会助长孩子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大量的作业是教师无暇认真地批改,也失去了检查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

2、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作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都为广大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指明了方向。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用语文,应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切忌布置一些急功近利、简单机械的作业,使学生时时刻刻学习到“必需的语文”.其次,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作业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应将数学、语文、科技、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1、作业目标的多元化

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例如,在学习认字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到周围的环境调查,并说说这些字的用法。这些作业不仅更能巩固深化了新知,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深远的作用。

2、作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标告诉我们,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语文。语文作为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和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完拼音后,可以布置学生阅读一些带有音节的课外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如果只做些类似机械简单的作业,就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

3、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相互兼顾

教师设计的作业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语文其他科学的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用语文,应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切忌布置一些急功近利、简单机械的作业,使学生时时刻刻学习到“必需的语文”.其次,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作业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使“数学生活化”.应将数学、语文、科技、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4、开放作业的情境,把实际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语文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语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

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

5、开放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离开课桌、走出校园。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去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例如,学习了面积知识后,可让学生为学校画一个平面图,出去春游前,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写一个最经济的出游方案并说出理由等。这样的作业“纸上谈兵”是永远得不出答案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答案。

6、开放作业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篇19:生物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生物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科学,许多知识是通过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证实来的。生物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养和志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开展实验教学,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与培养创新能力统一起来。

一、通过经典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实验教学很值得教师重视。经典实验蕴藏了很重要的科学实验思想和巧妙的实验设计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载体。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中,孟德尔在发现基因的分离定律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科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而且实验中所展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和技巧更是令人叹服。正是由于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精神才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要原因。

在经典实验的的引入方面一般有两种教学形式:一是使经典实验融入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的选用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典型事例进行讲述。例如,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感染和教育学生。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性的学习。通过资料的查阅,专题讨论等方式了解一些经典实验背后科学家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提高意志力和认知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使用多种实验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实验贯穿生物教材,由“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模型建构”、“实践活动”等组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方法的组合来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例如,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一节中,教师就可以先通过模型演示DNA分子的空间结构让学生形成DNA分子结构的初步印象,再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参与到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思考与动手实验中获取、理解知识,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通过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如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演示各种生态系统在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如何自身恢复的过程,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直观的体验。再通过让学生课后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并对生态缸里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追踪记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另外结合实验,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制教学实验仪器,有助于增强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可以用于一些探究实验。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可以把学生自制的仪器作为实验室仪器的有益补充。不仅培养了师生的动手技能,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使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即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见性的心理反应,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教学方法的改变,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之一。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以实验技能训练为切入口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这包括实验之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进行中的指导工作和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工作。

实验之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内容、目的、原理和步骤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于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一些关系到实验成败的关键之处,教师应做规范化的演示操作,给学生讲解操作要领并示范。实验进行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显微镜操作中有的学生观察装片时看不清晰,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有哪些方面的问题会导致这个问题,实验操作中可能有哪些失误,通过什么方法去解决等等。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深入,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好的.训练。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候,要能够做到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调动起实验的各方面因素,提高实验的质量。 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工作,就是通过对实验过程、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将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撰写详实和科学的实验记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严谨细致的作风和态度。

四、通过实验设计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根源在于基础,而扎实的基础不仅来源于牢固的知识基础,更来源于知识所体现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这些都为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验设计不仅要求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还要能够选用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这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高品质的观察、分析、判断、处理能力,能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良好的预见性,并有相应的对策。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所以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结论都非常清楚。但是在日常实际中很难遇到这种相同的情境,这就需要教师能从其他方面来进行设计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而言具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完成过程由于认知和能力水平的限制通常会中途而止。所以,教师不能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理解为“完全放纵”,应当充分理解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有的放矢地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化。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实践,允许学生在实验中走弯路,走错路,但老师要及时予以指出并纠正,这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才能获得稳步提高。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来进行探究,然而究竟针对哪个问题来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确定探究的问题。例如,课本上要求用30%的蔗糖溶液作为实验材料,教师可提出能不能改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或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30%NaC1溶液、30%酒精溶液)来替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有很多问题。如细胞失水时间过长为什么会导致质壁分离不能自动复原,如何来验证。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疑问,教师就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什么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以及如何判断植物细胞生死的方法等等。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在讨论、比较方案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转化为热爱科学的素养和志向。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科学方法训练提供了一种途径,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中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生物实验教学培训心得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探究论文

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感

初中生物实验心得体会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生物老师上学期工作计划

高一生物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高一生物下学期教学计划

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集锦19篇)】相关文章:

高一生物工作计划2024-05-22

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2023-12-10

生物教学论文2024-01-02

高一教师教学计划2022-11-19

高一生物工作计划2023-05-09

高一下学期生物教学计划2022-12-02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2023-05-14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2023-10-19

高一生物教研计划2024-02-27

生物教学总结2024-01-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