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离骚知识点

时间:2022-06-03 11:46: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语文离骚知识点(共6篇)由网友“吃不饱就生气”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中语文离骚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离骚知识点

篇1:高中语文离骚知识点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篇2:高中语文离骚知识点

《离骚》为屈原所做,是一首比较长的诗歌,内容充满浪漫主义思想。它不止是一首辞藻华丽的诗歌也寄托了作者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以及所带来的失落。屈原生平坎坷,被当时的楚怀王放逐到了南方的荒僻地区,受尽折磨,但诗人佩戴香草的高尚品德却没有被玷污,这与他本人的努力克制是分不开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被人们记住。穿越时空的距离一直到了现代,可想而知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人才的变质,楚怀王的昏庸是屈原悲剧的原因,是社会的不公,今天读《离骚》还是会为屈原的那种爱国精神所感动,就是因为时代的主题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不会变的,他教育我们尽管被人遗弃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这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人格的升华,相信自己的志向终会被人们所理解。

文学的魅力是无限的,它是历代人们的结晶,不止是《离骚》能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其他的优秀的作品也是如此,古代的优秀作品极多,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学习,而不只是只了解现代,忽略历史,否则就会失去人类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遗憾。

篇3:高中语文离骚知识点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有十八种之多,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离骚》中的主人公的衣冠装饰是由香草缀成;《楚辞》中多次描写采集、互赠香草,如“结幽兰而延伫”“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而可诒”,还有大量的歌咏香草,以及有关自己种植、餐饮、喜爱香草的表白,也颇具有象征的意味。如《惜诵》:“ 木兰以矫蕙兮,凿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以兰蕙为粮,离菊充饥,以此表明自己洁身自好,忠贞不变的情操;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的饮食是这样的精纯,即使是面黄肌瘦也坚不改辙,可见诗人的信念;“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枇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采摘芳草香花,如此的不辞辛劳。可见诗人锻炼修养的辛勤。蕙、兰、桂、椒、芙蓉、荪、芷、荷杜衡、菊等等这些香草构成了一组意象群,被借用来表白屈原自己的高标独立,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品行,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善”“美”的人格。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或比况当世贤德,或喻指古代贤人,随文见意,如《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众芳为“谕群贤”。屈原此下虚笔设喻:“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王逸《章句》说明取义:“蕙茝皆香草,以谕贤者。言禹、汤、文王,虽有圣德,犹杂用众贤,以致于治,非独索蕙茝,任一人也。”在此,香草均是比喻贤能的人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所及的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王逸注皆谓“香草”,比喻各怀才具的诸色人才,是“众贤志士”。

然而,植物总又随季候时节荣枯,不能长期保持最佳的生存状态;屈原痛心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荒秽”,屈原绝望:“兰芷变而芳草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古人洪兴祖《补注》云:“萧艾贱草,比喻不肖。” “既于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时知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这是“香草”质变的根源,向来坚持“初服”不改素质的屈原,没有可能以这些随时质变的香草自喻。

《离骚》中屈原用来自喻品德的只有荷。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芰荷、芙蓉王逸也没有注明是香草。《离骚》中所提及的诸种香草,或用于佩挂饰物,或用于盛载香袋,不会用以缝制衣裳。装饰性质的东西可缺,但衣裳用以蔽体,绝不可缺,这对守礼重美的屈原更为重要。朱熹《集注》谓“此与下章即所谓修吾初服也”,以荷喻自己本初职志用心,一再表明不改正道直行之道,荷中通外直,出污泥而不染,最恰切形容屈原自身的素质。所以香草并不是屈赋中自寄理想的象征。

美人的意象,被认为是比喻君王,“恐美人迟暮”,亦或是自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或是喻理想中的人“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屈原的抱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强大,人民安乐。而他的美政思想,在他哪个那个时代。只有靠君臣遇合、知人善任才能实现。所以说“香草美人传统的本质就是以男女比喻君臣,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这是作为一种政治关系的借喻”(王增斌《从香草美人透视屈原的人格魅力》)的结论,也不无道理。

《离骚》有三次求女而不得的悲剧,这正暗合了才情甚高的屈原不被君主赏识重用的现实,“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上下求索的过程艰辛而痛苦。先求宓妃,但“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申明求女非徒渔色,宓妃虽然外貌吸引,可惜用情不专,“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盘”,既为帝之妻,又与后羿染,“保厥美而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行为放浪,绝不可能理解和欣赏屈原忠耿专一而守礼的禀性,勉强求合,和输解失意的心境毫无好处,屈原只有放弃这次机会而他求。笔墨落到简秋身上,却以媒母从中阻梗,帝王已先屈原而得到简秋,第二次求女又告落空。经两次失败,屈原已将近心灰意冷;趁帝少康尚未和有虞氏二女结亲前,一碰运气。但屈原心想到媒母的能力,也就主动取消了求亲的行动,只能感慨:“闺中既以遥远兮,则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嫣能忍与此终古。”这些美人并非不可求,但屈原意在寻求有共同理想而相知的生命同路人,可惜的是这些绝世佳人,要不是性情反复,又或人为阻梗,即使求女成家的私事,也无缘实现。屈原可谓时穷,通向“美政”的目标的道路实在太遥远了。美人固然为屈原倾心爱慕,其反复多变的行为特点却不能视为屈原理想的人格象征。

离骚读后感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

篇4:高中语文离骚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离骚的知识点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语文知识点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语文知识点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语文知识点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高一离骚课文的读后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政治局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他对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历史并不为一个悲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变,但屈原在满怀绝望投江的刹那,心中是否有一丝解脱,是否闪现过一丝希望的火光呢?

《离骚》的主旨

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

全诗结构上可以分为两大层回次:

(1)诗答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以诗人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人格的清白的决心。

(2)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遭馋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最后的抉择。

篇5:离骚节选知识点

离骚节选知识点

《离骚》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下面是他的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22.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

23.焉: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彼,在那里)

24.苟: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

25.以: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

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修: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美好)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

以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

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 (使动,使……加长)

9.厚: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投机取巧。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5.陆离: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5.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古:善于投机取巧 今:技艺巧妙)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不吾知:不知吾,)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 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拓展阅读:《离骚》艺术赏析

一、文化背景。《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其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二、创新价值。《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 “乎”、 “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三、艺术价值。《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四、韵味之妙。《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其中的比喻,以物喻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可谓引喻之妙,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篇6:离骚知识点

离骚知识点归纳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下面是其知识点归纳。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屈平(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

2、了解背景 屈原出身贵族家庭,曾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并被流放汉北。怀王死后又因项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江南,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本诗写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

3、文体知识 《离骚》是“楚辞”名篇,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楚辞: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之为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多用“兮”字经助语势,富有抒情万分和浪漫色彩。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4、《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373句,2400多字。本文节选自《离骚》的第一部分。《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一、1,字音,

修姱(kuā) 羁(jī jī) 謇(jiǎn)

侘傺(chà chì) 溘死(kè) 蕙 (xiāng)

揽茝(chǎi) 谣诼(zhuó) 方圜(yuán)

攘诟(gòu) 鸷鸟(zhì) 延伫(zhù)

芰荷(jì) 岌岌(jíjí) 杂糅(róu)

兰皋(gāo) 可惩(chéng) 好修姱(hào)

谇(suì) 偭(miǎn)忳(tún)

2.重点词

羁:马缰绳和马笼头。喻指束缚。 修姱:修洁而美好。

揽茝:采集芳芷。比喻高尚的德行。 谇:谏诤。

灵修:神圣,指君王。 浩荡:荒唐。

众女:喻指很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 工巧:善于取巧。

偭:背向,引申为违背。 周容:苟合奉承以取悦于人。

度:法则,准则。 忳:忧闷。

不忍:不能容忍。 不群:不能合群。

相道:观察、选择道路。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陆离:修长的样子。离尤:获罪,遭指责。“离”通“罹”,遭受;尤,过失。 朕: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3. 词类活用:

余虽好修姱以 羁( 羁,马缰绳和马笼头。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屈心而抑志兮(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为动用法,为……而伏;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

二.重点句翻译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 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 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3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译文: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 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4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文: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译文: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是古代圣贤所称赞!

6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译文: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 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译文: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

并且习以为常。

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文:即使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啊, 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三、整体感知

提问1:第一段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内心苦闷,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提问2:“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在本节中有何作用?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原因: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提问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由此看出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

4、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提示: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⑴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⑵ 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5、本文中多处用到比兴手法,试找出几例并简单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四、学习反思:读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五、理解性默写

1、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又忧国忧民的诗: 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写诗人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3、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4、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5、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

写小人们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诗句 :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

6、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7、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8、写自己因为有芳香和光泽,所以纯洁的品格未亏的诗句是: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9、写人各有志,而我独喜欢加强品格修养的诗句是: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0、屈原写自己坚持特立独行的品格,粉身碎骨也不改的句子是: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4)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拓展阅读:《离骚》重点句赏析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 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高中语文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离骚》教学反思参考

《离骚》的课例分析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考点

教学反思的几点要点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原文及翻译

《离骚》教学

教学分析

高中语文基础文学常识问答收集

短歌行说课稿

高中语文离骚知识点
《高中语文离骚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语文离骚知识点(共6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学常识2023-10-29

必修二《离骚》教案设计2022-07-22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2023-04-26

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2023-08-17

《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2023-04-18

二年级语文教材知识点2022-04-30

离骚经典教案设计2023-08-02

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2024-01-29

选修语文《在桥边》教案2023-03-26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2022-06-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