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反思参考

时间:2023-07-26 07:48:06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离骚》教学反思参考(共16篇)由网友“童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离骚》教学反思参考,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离骚》教学反思参考

篇1:《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教学反思精选

还是先来回忆一下我的备课经历。抽签抽中《离骚》一课,我马上叫了起来:“怎么会是古代诗歌呢?能让我换吗?”我喜欢唐诗宋词,对于《诗经》、《离骚》这一类年代早些的诗歌却有点“敬而远之”,“只可远观”难以“心领神会”,算得上是“离骚离骚奈如何”。

坐在家中,连看了三遍课文,屈原和我们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真是差得太远了!如果没有注释,我是不能看懂,也会和学生一样乱读一气。那么,我要立足于课文字词句的讲解吗?

去网上查看资料。教案真不少,课件有幸也找到三个,至于其他的课文资料洋洋洒洒,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认真真的看了近一个小时。零零总总汇集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突发的灵感,最终备成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印象中,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我也“随波逐流”,在导入部分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稍微变了点花样,通过三副挽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悲叹”,为后面的课堂基调做了铺垫。结合朗读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理解楚词的`形式特点。

《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所以,我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

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此问题简单,对全诗进行梳理,学生容易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个性特点。最后,抛出颇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的坚守。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未在课堂上实践之前,我的设想是近似于“空中楼阁”。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时,看似不错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却会“频频触礁”,完全不是预想的结局。

实战之后,发现以下问题:

1、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3、对于学生肤浅的理解,竟有语塞之感,当下之反应是提醒他将其往原定的解释上靠拢。似乎,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其实,也就可以顺着学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

4、画面的过多呈现反而使文本成了点缀,本末倒置。原本应是用图片来张扬文字的魅力,却变成是简单的为图片找文字解说。如何将图片的直观与诗歌的“言外之意”结合?

5、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出就显得不够流畅。一直对板书有点吝啬,课堂上只写了可怜的四个字,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总懒得写板书吧

篇2: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

朝代:先秦

作者:屈原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唯 通:惟)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离骚教学反思

上完了课,感觉一点也不轻松。

虽然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最长最伟大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但是年代遥远,文句深奥,学生很少有阅读兴趣。为此,我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一般方法入手,安排了“初读,疏通诗句——再读,感受诗意——三读,欣赏诗风”三个环节。一课下来,虽说条理清晰,激情澎湃,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认真反思,还有很多的不如意。

一、没有充分的预习是无法进入文本之中的。

我在第一个环节里让学生认读并解释8个词语和翻译4个句子,有一半以上的词语和句子书上的注释都有,可是,学生因为课前没有很好预习(上课前一天下午已经明确布置了预习任务),显得无所适从,竟然一上来就有学生不知所措,连续读错了三个拼音,也找不到注释的地方,把我可急得。因此,为了帮助疏通,就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这节课规定40分钟,必须一教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对课文文句没有认真梳理的话,是很难进入到第二环节教学的。

问题是,时间不等人,平时的教学也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学生忙于应付日常的教学作业,哪来时间做预习工作。虽然这次我布置了预习,但是我在上课前看到好多学生的课本上一片空白,就知道,他们来不及去做预习,也许压根就没有重视起来,毕竟,我上完课就走人。上课前我去他们教室叫他们去上课教室的时候,竟然他们还不知道要换教室呢。

如果在平时教学的话,疏通诗句也许要花上一节课,或者干脆进行串讲,逐字逐句地落实,可以不考虑是否预习。现在不行。只是这样的话,似乎缺少了一点展示的味道,也没有好好处理教材和教法。所以,我只好对关键词句进行检查,便于让学生有个深刻的理解,然后可以分析课文。

这个环节肯定是必须的,到底该如何处理教材,值得思考。

二、无论如何也要从语言文字中让学生去感知诗意。

我在让学生感知诗意的时候设置了一个中心问题:你读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下设两个子问题: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身世和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学生较好地回答了第一问,但在回答第二问时很茫然,在启发过程中,学生终于找到了一些关键句才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可是要求概括一下时,竟然集体哑场,好不容易才领会出来,那不就是“高尚的品质”吗。按理来说,我可以顺水推舟,不再纠缠下去。可是,我却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高贵的身世和高洁的品质”。这下倒好,又是肃然。

于是,我就把我预设好的一个问题抛了出来:“作者凭什么说‘来吾道夫先路’?”自以为会一下子会调动学生的思考神经,会在平静的湖面泛起美丽的涟漪,不料想,反而更费口舌。我只能乘机追问刚才所理解的内容,一些学生也终于醒悟过来,明白屈原之所以描述自己的高贵身世和高洁品质,是因为在说明自己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坚持真理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看来,要放开来教学,不仅需要很灵动的教学智慧,更需要对学情有很深入的了解。

三、要想说清楚什么是浪漫风格还真是一件难事。

当教学进入到第三板块的时候,学生自然谈及诗歌所采用的浪漫主义风格,可是,要想然学生举例分析,就怎么也浪漫不起来。

正如刚开始让学生讨论诗歌的语言特色时,有学生先说到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我可激动了一下,不料在分析时却怎么也说不到比喻的句子上,我好不容易忍住气,提醒说,书上的注释里有好多已经帮助我们进行了比喻分析。

这个时候,教学时间越来越紧张了。我只能加快启发的节奏,让学生从想象手法上去思考,无奈学生就是不认为“辟芷”“秋兰”等是浪漫的东西,我只好赤膊上阵,亲自解释,从“香草”的现实之景到比喻之意,从“采香草”的动作行为到博采众善,什么借景抒情,什么理想抱负等等,结果把学生搞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下课的时间也无情地来到了。

开车回来,坐到办公椅上,才发现,其实要讲清浪漫手法,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抓住一两句诗句得出语言的热情奔放、想象的瑰丽奇特、比喻的新颖华美、形式的活泼自由,不就可以了吗。

篇3: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

朝代:先秦

作者:屈原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唯 通:惟)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离骚教学反思

上完了课,感觉一点也不轻松。

这次参加特级申报,每人要上一堂规定篇目的展示课,高中语文的课题是苏教版必修三《语文》课本上的《离骚(节选)》。

虽然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最长最伟大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但是年代遥远,文句深奥,学生很少有阅读兴趣。为此,我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一般方法入手,安排了“初读,疏通诗句——再读,感受诗意——三读,欣赏诗风”三个环节。一课下来,虽说条理清晰,激情澎湃,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认真反思,还有很多的不如意。

一、没有充分的预习是无法进入文本之中的。

我在第一个环节里让学生认读并解释8个词语和翻译4个句子,有一半以上的词语和句子书上的注释都有,可是,学生因为课前没有很好预习(上课前一天下午已经明确布置了预习任务),显得无所适从,竟然一上来就有学生不知所措,连续读错了三个拼音,也找不到注释的地方,把我可急得。因此,为了帮助疏通,就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这节课规定40分钟,必须一教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对课文文句没有认真梳理的话,是很难进入到第二环节教学的。

问题是,时间不等人,平时的教学也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学生忙于应付日常的教学作业,哪来时间做预习工作。虽然这次我布置了预习,但是我在上课前看到好多学生的课本上一片空白,就知道,他们来不及去做预习,也许压根就没有重视起来,毕竟,我上完课就走人。上课前我去他们教室叫他们去上课教室的时候,竟然他们还不知道要换教室呢。

如果在平时教学的话,疏通诗句也许要花上一节课,或者干脆进行串讲,逐字逐句地落实,可以不考虑是否预习。现在不行。只是这样的话,似乎缺少了一点展示的味道,也没有好好处理教材和教法。所以,我只好对关键词句进行检查,便于让学生有个深刻的理解,然后可以分析课文。

这个环节肯定是必须的,到底该如何处理教材,值得思考。

二、无论如何也要从语言文字中让学生去感知诗意。

我在让学生感知诗意的时候设置了一个中心问题:你读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下设两个子问题: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身世和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学生较好地回答了第一问,但在回答第二问时很茫然,在启发过程中,学生终于找到了一些关键句才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可是要求概括一下时,竟然集体哑场,好不容易才领会出来,那不就是“高尚的品质”吗。按理来说,我可以顺水推舟,不再纠缠下去。可是,我却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高贵的身世和高洁的品质”。这下倒好,又是肃然。

于是,我就把我预设好的一个问题抛了出来:“作者凭什么说‘来吾道夫先路’?”自以为会一下子会调动学生的思考神经,会在平静的湖面泛起美丽的涟漪,不料想,反而更费口舌。我只能乘机追问刚才所理解的内容,一些学生也终于醒悟过来,明白屈原之所以描述自己的高贵身世和高洁品质,是因为在说明自己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坚持真理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看来,要放开来教学,不仅需要很灵动的教学智慧,更需要对学情有很深入的了解。

三、要想说清楚什么是浪漫风格还真是一件难事。

当教学进入到第三板块的时候,学生自然谈及诗歌所采用的浪漫主义风格,可是,要想然学生举例分析,就怎么也浪漫不起来。

正如刚开始让学生讨论诗歌的语言特色时,有学生先说到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我可激动了一下,不料在分析时却怎么也说不到比喻的句子上,我好不容易忍住气,提醒说,书上的注释里有好多已经帮助我们进行了比喻分析。

这个时候,教学时间越来越紧张了。我只能加快启发的节奏,让学生从想象手法上去思考,无奈学生就是不认为“辟芷”“秋兰”等是浪漫的东西,我只好赤膊上阵,亲自解释,从“香草”的现实之景到比喻之意,从“采香草”的动作行为到博采众善,什么借景抒情,什么理想抱负等等,结果把学生搞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下课的时间也无情地来到了。

开车回来,坐到办公椅上,才发现,其实要讲清浪漫手法,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抓住一两句诗句得出语言的热情奔放、想象的瑰丽奇特、比喻的新颖华美、形式的活泼自由,不就可以了吗。

篇4:《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那样子的做法。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刚上完第二课时的离骚,发觉学生跟我的意见有一致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我在备这一课的时候,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去接受屈原,虽然不赞同他的做法。而学生却不同,他们如果不喜欢这个人,他们就有排斥的意味。特别是男生没有人特别喜欢这样的文章,又是属于古典诗歌,对它的学习,简直说是痛苦的。只有痛并快乐着才是我们进入文本的先决条件.刚开始导入的时候,让他们用“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结构句式来说说自己对屈原的评价。这样的问题一打开,让我特别吃惊的事情来了,个执一词,不知道如何收拢。而鄙视远远比赞美的的呼声强烈。我如何才能让他们能够转变这样的局面成了我继续上课的关键。我只能以现代的中学生如此评价,而文学史上的评论家们却给以很高的评价。下面我们来看看评论家的评论是否中肯一些,而我们是不是太偏激了一些,是不是给历史人物一个公正的评价。由于学生没有预习,于是就有了学习时,连它讲了什么内容都不知所云,只能耐着性子,把备好的课上下去。将屈原的品行修能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政治理想加以分析,和他写作上比喻移情的用法予以解释,并让学生下去,自己去找出相关的句子。

这堂课就如此匆匆结束,少了读,少了背诵,少了学生的参与,多的只是老师念经式的灌输。静下心来想了想,可能让他们自己先预习一下,看一遍相关注释,下一节课再来讲会不会让学生收获大一些呢。以后的教学当中,应注重基础应该是我现在要改变的一种教学方式.难点的突破最好放在学生提问的时候,也许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吧。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例入会考篇目的文章的学习,只能以积累屈原名言,提高他们的写作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了。

篇5:《离骚》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回顾

《离骚》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抒情长诗,从语言形式上来看,《离骚》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来抒情,句式灵活多变,朗读、背诵起来相对困难。从教学衔接上看,高一上册的学生入学不久,文言文只接触了一篇《烛之武退秦师》,而初中文言文选文少而短小浅易,这篇《离骚》原是高一下期的课文,课文长,文字深,还夹杂不少方言,阅读障碍较多。从表现手法看,《离骚》多用比兴,它的香草美人象喻系统让表达晦涩难懂,从思想情感看,文中所表现的忠君爱国之情,以学生的年龄阅历理解起来容易流于表面。

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不把本就难懂的《离骚》再往深难的方向拓展,而是运用“趣味语文教学法”化难为简,设计简单有趣的教学过程,针对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依照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个性,结合我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长,将语文教学在学习程序和方法上的简单化,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同类文本的阅读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简单。

1、结合单元提示,不重要的不讲。《离骚》是高一下册,诗歌单元中的课文,而诗歌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种处理:对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列入预习案,完成翻译,并在教学时带入句中,随文翻译;而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倒装句等文言现象则不做过多讲解。

2、对学生情况盘点,切实弄清现有水平,了解学生学有困难的地方,重点突破。学生已经掌握的不再重复。确定教学目标为:能在体会楚语,理解内容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个性解读认识屈原。

二)教学切入的简单

1、找文本最明显突出的特点为切入点。《离骚》是一篇楚辞,带有鲜明的楚地色彩,是楚文化中影响最深远,流传最广泛的。于是决定以“楚文化”为切入点。

2.具体操作中尽量找离学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刚好来泸州前在泸州的介绍资料里看到一副汉棺上的画,误认为是屈原了,于是我出示汉棺上的巫师的形象,做了以下导入:请大家猜猜老师出示的这个人是谁。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屈原,我询问几个理由后解释:“他带着高高的帽子,佩带着长长的佩带,第一眼看上去,我也以为他是屈原,但其实不是。这个我可以认错,但你们不能,因为他就是我们泸州市郊出土的8号汉棺上一个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师。楚地的东西为什么会在出现在相隔千里泸州呢?至少说明古代楚文化,影响之深远,流传之广泛。”因为运用到的是离学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学生们甚至现场的老师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不必要的话不说,直接切入文本。然后由楚文化直接引入到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屈原的《离骚》。

三)教学环节的简单,

简单明了,减少一切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按“情景激趣—探索生趣—总结固趣”的基本程序,明确几个探究点,教学过程一目了然。

先简单读诗,按楚语,楚物,楚人情的顺序分析文本。

1、比较阅读,体楚地之语。

要求学生任选诗句压缩,只留下最核心的字词。再比较改后的句子和屈原原句的区别,并以“天府中学我爱你”与“天府中学啊我爱你”的对比,总结出楚辞多“兮”,多楚地方言,表达上更自由,抒情上更深情等特点。

2、揭神秘面纱,寻诗歌本意。

找出文中比的句子,翻译分析“香草与高尚品德”“美人与我之间”的相似点,来认识离骚“香草美人”的象喻系统,体会其曲折抒情的特点。并结合张籍的《节妇吟》,张九龄的《感遇》,了解“香草美人”这一象喻系统对后世的影响。

3、找关键字词,悟情感变化。

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字,并解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时设疑:作者前面说“不悔”,后面说“悔”,是否矛盾。来明确屈原在忠君爱国这一主情感中细微的情感变化。更深刻理解屈原在本文末所抒之情,指导阅读全文最核心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岂余心之可惩。”最后仿文怀沙先生唱离骚,带学生更直观感受屈原所表达的情感之深沉。

上面三个步骤正是简单读诗的方法:先感受语言特色,再分析象喻,读懂文意,最后读懂情感。

(二)个性读诗,分别引入洪兴祖和班固对屈的评价,一个是主战派,与秦侩政见不合,被贬抑郁而终,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死尤不死也”而班固做为历史学家,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两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造成他们对同一个人评价的不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写一段两分钟的演讲辞。

二、课堂亮点

这次赛课,我采用龚如君老师的趣味语文教学法,将课堂分为情景激趣导入——探究生趣突破——总结固趣拓展三个环节,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说来有如下亮点:

一)情景激趣导入

屈原的《离骚》篇幅较长,又是多年前的作品,文字难懂,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因而容易学得沉闷,所以在课堂导入上注重情景激趣。我选择了投影泸州市郊出土的汉棺上一个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师形象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们误以为是屈原,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这种情景激趣就践行了龚如君老师的“趣味语文教学法”,做到了课堂的“有趣”。

二)探究生趣突破

“新课标”要求,阅读古诗文,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的基础是立足文本,理解文意,所以我设置了“预习案”,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梳理基础知识,于课堂上我再简洁精练地检查落实字音、释义等内容,体现了“趣味语文教学法”倡导的“高效”教学理念。

“新课标”还提出,古诗文在教学中须反复诵读,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因此在压缩语句、找比兴句、找直抒胸臆句等环节均注重了体味诵读,既串起了课堂教学,又焕发了课堂活力。

我深深知道,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情化自己,进入情境,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为此,我专门学唱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几句诗,用简单易懂的形式诠释了复杂艰深的《离骚》,契合了“趣味语文教学法”的“简单”教学理念。展示了我的才艺,博得了全场老师的喝彩。

三)总结固趣拓展

在简单读诗,寻诗歌本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简单读懂诗的方法,而后引导学生对屈原进行个性化解读,设计了“屈原,我想对你说”这个探究性话题,要求学生即兴写作和演讲。学生积极参与,尤其两个男生所写文字超出我的想象,而我也展示了自己对屈原的独特解读,凭一段优美的文字捕获了全场师生的心。这一设计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理解了屈原的精神,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所谓“一石几鸟”。

三、课堂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很高,参与意识特强,我仿佛看到学生感情的潮水在激荡,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似乎受到了学生的牵引,忽略了对课堂的驾驭,在细节处理上略显繁琐,导致课堂节奏稍显缓慢,结尾的练笔演讲稍显仓促,这体现了我经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中完善。

篇6: 《离骚》教学反思参考

屈原的《离骚》(节选)出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中第一册第四单元。《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课文,我觉得有责任必须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

我的教学环节简述如下:

一、导入部分:由学生背诵的《沁园春 长沙》,引入“风骚”二字,并作出解释。接着介绍作品《离骚》,解释“离骚”的含义,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二、初步体会情感部分:学生先齐读、自由读、疏通字词等。接着提出问题:屈原在《离骚》中要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一般都能答到“忠君爱国、忧国忧民”。再次提问:这篇课文在内容上很好理解,但为何读起来还是很吃力呢?学生很快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字——“兮”。(楚方言)

三、课文鉴赏探究部分:教师范读第一段,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学生齐读第二段,要注意情感。屈原具有先天的外在美,也有后天的内在美。请学生找出香草并结合这几个意象联想到人与人生。

香草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发芽 开花 结果 凋零

人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生 老 病 死

教师唱歌:“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让学生体会那种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生再次齐声朗读。

课后反思:

我固执地认为: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由于这篇《离骚》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义,所以读来较生涩难懂,但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师素质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但在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在适当的时候“出口成章”。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三段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诵读的基本要求与方式

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素质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例如:在解答“离骚”二字的'含义时,学生就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到通假字“锡—赐”时,学生也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答出“赐”的意思。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在《离骚》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但也存在几点不足:

首先,课前准备过于充分,虽然也有不少的闪光点,但整节课有点像在表演,还不够深刻,让旁人觉得有卖弄自己才华的嫌疑。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学生无论在齐读还是个人读时,教师应多倾听学生读得是否到位,然后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篇7:《离骚》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教改天地,所以在我们语文课上,我也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彻底改变老师主讲,学生无条件接受的现状。尤其是对于非常重要且又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就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啃一啃”,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我选取了第三单元第一课《逍遥游》。这是一片庄子的文章,虽然思想有些深奥,但好在字词并不太难,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按照惯例先是学生的口语练习。一名学生手拿文章读了大概有三分钟时间,然后是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紧接着教师进行了评价,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引向课题。介绍完作家之后就是朗读。朗读分三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朗读之后是翻译课文。我抛出一句话:你认为句子中哪些字词是重要的?作为让学生自行解决的引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释重点字词及翻译重点句式。

然后这节课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学生之间的互动,20分钟过去了,小组展示所负责的段落,然后由小组推荐学生上黑板板书重点字词及句式。最后老师再明确遗漏的重点。

下课以后,我做了一下反思:

这堂课,看似学生在活动,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是太好。

第一、朗读环节,不应是学生拿起文章来读,而是要在课下就熟读。因为如果没预习好,学生就读的磕磕绊绊,毫无美感,从而失去了朗读应有的意义。

第二、不能把文言文的学习全部丢给学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我们的学生不但基础很弱,学习习惯还没完全养成,当教师把问题抛给他们时,他们不动脑筋,而是照搬翻译书。而这并不能提高他们翻译的能力。 第三、就我们学生而言,他们不具备自己识别重要词语的能力,所以教师的点拨就非常多,以至于还是要占很多时间。

由次,我想评价一堂课效果如何,既要看教师的“教”,又要看学生的“学”。不仅要看教师是如何传授知识,还要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如何接受知识。我以为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归纳起来主要看下列七点。

一、要准确地把握教材。一节语文课质量的优劣,首先看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看他是否抓住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如果教师贪多求全,在有限的课堂上面面俱到,“满堂灌”,则学生茫茫然,知识无从记忆,能力培养更是一纸空文。此外还要看教师对课文的`深度、层次及课堂的容量是如何确定等等。

二、要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教师怎样导入新课、切入正题,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解决采用了什么方法,时间分配如何等等。教师在讲课时是否认真处理了教材的深浅度,做到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三、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它的选择必须依据本课内容而确定。不管教师使用何种方法,一定要面对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要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要使用准确、简洁、流利的语言。教师在讲课时语言要准确、做到抑扬顿挫,遣词造句要恰当,符合语法和逻辑,不能辞不达意。语言要精练简洁,流利,饱含感情。

六、教学程序要流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自然流畅,一环扣一环,如行云流水,不能冷场。

七、教学效果要显著。对效果的评价一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二是看师生是否平等、民主地交流与探索。观察学生有多少有感而发的东西产生,师生间有多少思维碰撞的火花点。另外还要看整堂课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作用。

新课程的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次考验,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它将是我全新的追求!

篇8:《离骚》教学反思参考

《离骚》教学反思参考

参考一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做法,虽然我来自屈原故里,却依旧觉得屈原太过清高。因此这种厌恶感,贯穿我备课的始终,对这一课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说的,但是,当一堂课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辉,这篇课文也无法进入学生心灵。所以这堂课从备课开始就因为我的偏见成了一堂失败的课。其实,作为老师大可不必为了所谓的正面引导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既然你有这样的偏见,何不以此为切入点,带着学生们再去认识屈原,将自己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同时将文学史上的评论家们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再通过讨论,看看是不是我的观点太过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评论过高,这样这堂课的思维闪光就得以体现了。

其次,学生不喜欢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过长,其中夹杂的方言的很多,导致了理解困难。因此,在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释。而且要在事先给学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设,方言读不懂是正常的,作为从湖北到海南来教书的我,上课时同学在下面用方言讲小话时,我就听不懂,同处一个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离骚》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这样心理障碍,再引导学生去疏通诗句时,学生就不会感觉那样困难了。同时对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

对于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我的考虑是不用作为重点讲,毕竟是高一的学生,本就厌烦学习文言知识,另外《离骚》属于诗歌单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方面处理,对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做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

最后,对于本课情感与思想的处理。我想通过关键句进行总结学生会比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统的理解也是一个重点。这个系统进行讲解时最好放在中国整个诗歌发展背景中,联系其他诗词中的美人、鲜花的意象,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屈原的伟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可以不必加进来。

参考二

《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课文,我觉得有责任必须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

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

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两节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我计划第二课时把重点放在艺术手法上,与《诗经》比较异同,让学生自己体会。 屈原的“香草、美人”也是一个重点。

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篇9:《离骚》教学反思

上完了课,感觉一点也不轻松。

这次参加特级申报,每人要上一堂规定篇目的展示课,高中语文的课题是苏教版必修三《语文》课本上的《离骚(节选)》。

虽然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最长最伟大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但是年代遥远,文句深奥,学生很少有阅读兴趣。为此,我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一般方法入手,安排了“初读,疏通诗句――再读,感受诗意――三读,欣赏诗风”三个环节。一课下来,虽说条理清晰,激情澎湃,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认真反思,还有很多的不如意。

一、没有充分的预习是无法进入文本之中的。

我在第一个环节里让学生认读并解释8个词语和翻译4个句子,有一半以上的词语和句子书上的注释都有,可是,学生因为课前没有很好预习(上课前一天下午已经明确布置了预习任务),显得无所适从,竟然一上来就有学生不知所措,连续读错了三个拼音,也找不到注释的地方,把我可急得。因此,为了帮助疏通,就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这节课规定40分钟,必须一教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对课文文句没有认真梳理的话,是很难进入到第二环节教学的。

问题是,时间不等人,平时的教学也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学生忙于应付日常的教学作业,哪来时间做预习工作。虽然这次我布置了预习,但是我在上课前看到好多学生的课本上一片空白,就知道,他们来不及去做预习,也许压根就没有重视起来,毕竟,我上完课就走人。上课前我去他们教室叫他们去上课教室的时候,竟然他们还不知道要换教室呢。

如果在平时教学的话,疏通诗句也许要花上一节课,或者干脆进行串讲,逐字逐句地落实,可以不考虑是否预习。现在不行。只是这样的话,似乎缺少了一点展示的味道,也没有好好处理教材和教法。所以,我只好对关键词句进行检查,便于让学生有个深刻的理解,然后可以分析课文。

这个环节肯定是必须的,到底该如何处理教材,值得思考。

二、无论如何也要从语言文字中让学生去感知诗意。

我在让学生感知诗意的时候设置了一个中心问题:你读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下设两个子问题: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身世和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学生较好地回答了第一问,但在回答第二问时很茫然,在启发过程中,学生终于找到了一些关键句才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可是要求概括一下时,竟然集体哑场,好不容易才领会出来,那不就是“高尚的品质”吗。按理来说,我可以顺水推舟,不再纠缠下去。可是,我却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高贵的身世和高洁的品质”。这下倒好,又是肃然。

于是,我就把我预设好的一个问题抛了出来:“作者凭什么说‘来吾道夫先路’?”自以为会一下子会调动学生的思考神经,会在平静的湖面泛起美丽的涟漪,不料想,反而更费口舌。我只能乘机追问刚才所理解的内容,一些学生也终于醒悟过来,明白屈原之所以描述自己的高贵身世和高洁品质,是因为在说明自己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坚持真理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看来,要放开来教学,不仅需要很灵动的教学智慧,更需要对学情有很深入的了解。

三、要想说清楚什么是浪漫风格还真是一件难事。

当教学进入到第三板块的时候,学生自然谈及诗歌所采用的浪漫主义风格,可是,要想然学生举例分析,就怎么也浪漫不起来。

正如刚开始让学生讨论诗歌的语言特色时,有学生先说到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我可激动了一下,不料在分析时却怎么也说不到比喻的句子上,我好不容易忍住气,提醒说,书上的注释里有好多已经帮助我们进行了比喻分析。

这个时候,教学时间越来越紧张了。我只能加快启发的节奏,让学生从想象手法上去思考,无奈学生就是不认为“辟芷”“秋兰”等是浪漫的东西,我只好赤膊上阵,亲自解释,从“香草”的现实之景到比喻之意,从“采香草”的动作行为到博采众善,什么借景抒情,什么理想抱负等等,结果把学生搞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下课的时间也无情地来到了。

开车回来,坐到办公椅上,才发现,其实要讲清浪漫手法,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抓住一两句诗句得出语言的热情奔放、想象的瑰丽奇特、比喻的新颖华美、形式的活泼自由,不就可以了吗。

篇10:离骚教学反思

又要讲《离骚》了,我内心又开始烦恼起来。

说实在的,一是我不太喜欢屈原,对他的作品我也缺少兴趣,如果不是做了语文教师的话,在大学里读过的《离骚》可能在脑子里就剩下只言片语了。二是《离骚》虽然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但是年代遥远,文句深奥,学生很少有阅读兴趣,教授《离骚》,课堂气氛通常是沉闷的,教学效果常常是难以想象的。

但今年年级组里有两个年轻教师,对教《离骚》也很犯难,她们很认真地向我这个老教师请教,并提出要听听我的课,我自然不能拒绝,为了给两个年轻人一个所谓的示范,我认真研究起了教材,我反复去阅读离骚,读来读去,竟然对屈原产生了几分好感,对《离骚》也多了几分认识。

其实,《离骚》之所以难教关键在于它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字词解释课,而且如果对诗句句句翻译的话,翻译的不当反而会使诗歌的魅力受到影响。

因此我决定还是从诵读入手,体会诗歌作品的美。课前我先要求学生自读两遍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课堂上我首先做了示范朗读,让学生再一次确定读音。接着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骚体诗一般是由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而又不乏韵律感,虽然文句难懂,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以这些句子为突破口,进而理解离骚的情感。

一节课下来,没想到很多同学已经背会了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第二天的早读,我让学生背诵《离骚》,没想到早读结束时,三分之二的学生能背诵下来。

看起来我们做老师的对一些难点不要有畏难情绪,如果我们想办法把难点分散,集中抓重点,并使用的有效地教学策略,那么难点也就不能称其为难点了。

篇11:离骚教学反思

如今,屈原的《离骚》《涉江》《湘夫人》《国殇》《山鬼》《橘颂》等作品已进入了高中新编语文第三册的教本和读本,语文教师大多借助教参,先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再鹦鹉学舌般,逐字逐句将教参上的译文念一遍;或者结合课后练习,启发学生说出和教学参考书上一致的答案,再让学生背诵默写翻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此讲解,也未尝不可,因为高考题或者是统考题,顶多只有一两句默写,犯不着下死力气深入钻研,准备教案。只是这样以来,可就苦了学生,他们年纪尚小,靠老师从教参书上生吞活剥得来的“点拨”,准确地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硬灌”,听得学生们云里雾里;好端端的“美味佳肴” 也成了教师口中枯燥无味的“咬木嚼蜡”,大大伤害了学生消化屈原作品的“胃口”,连呼:“难学,语文难学,甚至比外语还要难学,难于上青天啊!”

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那天,十分偶然,我上完课,走进高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听到老师们正在谈论讲《离骚》的感受: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教师猛地扔下教本,愤激地说:“唉,用了4个课时,学生还是半懂不懂的。”男教师拍打着身上的粉笔灰,迎合着说:“是的,一节正课,加上两个早自习,学生连一小节还不能背诵。(略停,加重语气)一小节只有四句诗啊。”正在伏案备课的另一教师抬起头来,也颇有同感地说:“预习时,学生读了几遍也没读懂,嚷嚷比学外语还难。一想,学生的话也是啊。我们老师难道都读懂了吗?我看不见得。就拿我来说吧,对着教参看了几遍,还是不懂,也不知道给学生讲什么。(点燃一根烟,解恨似地吸了一大口,缓缓呼出——,突然大声)反正高考也不考《离骚》,月考期中考市统考,顶多2分的默写题。区区2分,不要也罢。所以我就不打算给学生详细讲解这篇课文了。”

如果从急功近利的应试角度来看,我非常同意最后一位老师的观点,向高中生讲解《离骚》,真是费力不讨好。但从培养人格、陶冶情操、了解民族诗歌史等方面来说,我觉得,不向高中生讲《离骚》,实在是太可惜了。

顺便说一句,《离骚》是在进入高中语文讲读篇目的,以前从来没有节选过片言只语,但同学们对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非常喜欢,经常引用。——这大概是《离骚》进入高中教材的缘由吧。记得当年,我拿到新教材,一看到《离骚》,心有灵犀似的,禁不住先读为快。而且后来还读到下面一段故事:

当初,闻一多从海外学成归国,诗集《死水》卖得很火,知名度颇高,被青岛大学捷足先登聘为教授,专门给学生讲授《离骚》。闻一多大概就像我们现在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语文老师,备课不可谓不认真,将有关《离骚》的知识,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神话传说、古人研究成果……,密密麻麻地抄了两个备课本子。讲课时,就对着备课本子一条一条地念,没有一点儿自己的发挥。这样机械地念了一个月,学生们实在忍不住了,先是给校长写信,后是直接起哄罢课,硬是赶走了闻一多。闻一多“下岗”后,并不气馁,而是“三年不窥园”,四载不下楼,五年如一日地研究《离骚》,还从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的著作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研究到最后,以致对神话有了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楚国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自己当新郎那天也沉浸在《离骚》研究的书房里,害得众人找了许久。后来,闻一多凭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北大的教授,当他含着弯曲的黑色烟斗,慢条斯理地、如数家珍地向学生讲《离骚》的时候,“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室香烟缭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几乎分辨不出讲坛上是闻一多先生还是屈原大夫。

我当时就很感动,决心以闻一多先生为楷模,成为研究屈原的专家。先是从各个书店搜购《离骚》及其相关的参考书,后是向北大的古典文学教授和研究屈原的专家函购其专著。用了9个周末,我才把《离骚》逐字注释完毕,现在翻开我那本繁体印刷的《离骚》,尽是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钢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蝇头小字。又用了2个月的课余时间,我终于一字不漏地背完了《离骚》。后来又用两年时间,努力地研究并背诵了《涉江》《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哀郢》《桔颂》。每背诵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进一大步,同时更加理解了屈原,将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深钻苦学没有白费,对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了如指掌,很多句子和典故不假思索,能够随口说出。闲谈时,也许我经常讲屈原,以致我的同事们,都认为我是称职的屈原研究专家。

《离骚》教学反思 (三)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那样子的做法。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刚上完第二课时的离骚,发觉学生跟我的意见有一致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我在备这一课的时候,能够以平常的心态去接受屈原,虽然不赞同他的做法。而学生却不同,他们如果不喜欢这个人,他们就有排斥的意味。特别是男生没有人特别喜欢这样的文章,又是属于古典诗歌,对它的学习,简直说是痛苦的。只有痛并快乐着才是我们进入文本的先决条件.刚开始导入的时候,让他们用“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结构句式来说说自己对屈原的评价。这样的问题一打开,让我特别吃惊的事情来了,个执一词,不知道如何收拢。而鄙视远远比赞美的的呼声强烈。我如何才能让他们能够转变这样的局面成了我继续上课的关键。我只能以现代的中学生如此评价,而文学史上的评论家们却给以很高的评价。下面我们来看看评论家的评论是否中肯一些,而我们是不是太偏激了一些,是不是给历史人物一个公正的评价。由于学生没有预习,于是就有了学习时,连它讲了什么内容都不知所云,只能耐着性子,把备好的课上下去。将屈原的品行修能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政治理想加以分析,和他写作上比喻移情的用法予以解释,并让学生下去,自己去找出相关的句子。

这堂课就如此匆匆结束,少了读,少了背诵,少了学生的参与,多的只是老师念经式的灌输。静下心来想了想,可能让他们自己先预习一下,看一遍相关注释,下一节课再来讲会不会让学生收获大一些呢。以后的教学当中,应注重基础应该是我现在要改变的一种教学方式.难点的突破最好放在学生提问的时候,也许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吧。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例入会考篇目的文章的学习,只能以积累屈原名言,提高他们的写作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了。

篇12: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教学反思例文

如今,屈原的《离骚》《涉江》《湘夫人》《国殇》《山鬼》《橘颂》等作品已进入了高中新编语文第三册的教本和读本,语文教师大多借助教参,先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再鹦鹉学舌般,逐字逐句将教参上的译文念一遍;或者结合课后练习,启发学生说出和教学参考书上一致的答案,再让学生背诵默写翻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此讲解,也未尝不可,因为高考题或者是统考题,顶多只有一两句默写,犯不着下死力气深入钻研,准备教案。只是这样以来,可就苦了学生,他们年纪尚小,靠老师从教参书上生吞活剥得来的“点拨”,准确地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硬灌”,听得学生们云里雾里;好端端的“美味佳肴” 也成了教师口中枯燥无味的“咬木嚼蜡”,大大伤害了学生消化屈原作品的“胃口”,连呼:“难学,语文难学,甚至比外语还要难学,难于上青天啊!”

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那天,十分偶然,我上完课,走进高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听到老师们正在谈论讲《离骚》的感受: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教师猛地扔下教本,愤激地说:“唉,用了4个课时,学生还是半懂不懂的。”男教师拍打着身上的粉笔灰,迎合着说:“是的,一节正课,加上两个早自习,学生连一小节还不能背诵。(略停,加重语气)一小节只有四句诗啊。”正在伏案备课的另一教师抬起头来,也颇有同感地说:“预习时,学生读了几遍也没读懂,嚷嚷比学外语还难。一想,学生的话也是啊。我们老师难道都读懂了吗?我看不见得。就拿我来说吧,对着教参看了几遍,还是不懂,也不知道给学生讲什么。(点燃一根烟,解恨似地吸了一大口,缓缓呼出——,突然大声)反正高考也不考《离骚》,月考期中考市统考,顶多2分的默写题。区区2分,不要也罢。所以我就不打算给学生详细讲解这篇课文了。”

如果从急功近利的应试角度来看,我非常同意最后一位老师的观点,向高中生讲解《离骚》,真是费力不讨好。但从培养人格、陶冶情操、了解民族诗歌史等方面来说,我觉得,不向高中生讲《离骚》,实在是太可惜了。

顺便说一句,《离骚》是在进入高中语文讲读篇目的,以前从来没有节选过片言只语,但同学们对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非常喜欢,经常引用。——这大概是《离骚》进入高中教材的.缘由吧。记得当年,我拿到新教材,一看到《离骚》,心有灵犀似的,禁不住先读为快。而且后来还读到下面一段故事:

当初,闻一多从海外学成归国,诗集《死水》卖得很火,知名度颇高,被青岛大学捷足先登聘为教授,专门给学生讲授《离骚》。闻一多大概就像我们现在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语文老师,备课不可谓不认真,将有关《离骚》的知识,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神话传说、古人研究成果……,密密麻麻地抄了两个备课本子。讲课时,就对着备课本子一条一条地念,没有一点儿自己的发挥。这样机械地念了一个月,学生们实在忍不住了,先是给校长写信,后是直接起哄,硬是赶走了闻一多。闻一多“下岗”后,并不气馁,而是“三年不窥园”,四载不下楼,五年如一日地研究《离骚》,还从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的著作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研究到最后,以致对神话有了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楚国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自己当新郎那天也沉浸在《离骚》研究的书房里,害得众人找了许久。后来,闻一多凭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北大的教授,当他含着弯曲的黑色烟斗,慢条斯理地、如数家珍地向学生讲《离骚》的时候,“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室香烟缭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几乎分辨不出讲坛上是闻一多先生还是屈原大夫。

我当时就很感动,决心以闻一多先生为楷模,成为研究屈原的专家。先是从各个书店搜购《离骚》及其相关的参考书,后是向北大的古典文学教授和研究屈原的专家函购其专著。用了9个周末,我才把《离骚》逐字注释完毕,现在翻开我那本繁体印刷的《离骚》,尽是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钢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蝇头小字。又用了2个月的课余时间,我终于一字不漏地背完了《离骚》。后来又用两年时间,努力地研究并背诵了《涉江》《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哀郢》《桔颂》。每背诵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进一大步,同时更加理解了屈原,将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深钻苦学没有白费,对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了如指掌,很多句子和典故不假思索,能够随口说出。闲谈时,也许我经常讲屈原,以致我的同事们,都认为我是称职的屈原研究专家。

《离骚》这篇课文我教过三遍,基本上是满堂灌,是我的独角戏,但学生丝毫没有感到课堂的沉闷,更没有感到“填鸭式”的胀得难受,反而说听我的分析是莫大的享受。这让我尝到了当专家的滋味,恨不得把一肚子里的有关屈原的掌故和作品讲给学生听。这种想法很快就实现了。暑假补课,旧教材上的《涉江》《湘君》很让我“秀”了一把;开学了,新教材上的《离骚》(不同于旧教材上的节选)《山鬼》《国殇》《哀郢》《桔颂》又让我出尽了风头。我所带的二(7)班,是从全年级16个班里挑选的精英组成的“清华预备班”,基础非常好。我会背书,而且随意发挥,不再是照本宣科,这个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太好了。他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屈原也更加着迷了。说话作文自然地带出了楚辞味。以致出现了多个学生的仿作,比如前面引用的周冰的《初到三中七班》,很是那么回事。补充说一点,周冰同学对屈原有独到的感悟,课余读了很多这方面的有关材料,激发了她为学业“九死不悔”的奋斗精神,高考,以623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

这就是我教《离骚》真实课堂,尤其是教《湘夫人》时,我的讲解居然不同于课文上的翻译,学生们都说我的理解比编书的专家讲析还要好。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看来我也许真的成为“专家”了。

篇13:《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做法,虽然我来自屈原故里,却依旧觉得屈原太过清高。因此这种厌恶感,贯穿我备课的始终,对这一课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说的,但是,当一堂课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辉,这篇课文也无法进入学生心灵。所以这堂课从备课开始就因为我的偏见成了一堂失败的课。其实,作为老师大可不必为了所谓的正面引导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既然你有这样的偏见,何不以此为切入点,带着学生们再去认识屈原,将自己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同时将文学史上的评论家们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再通过讨论,看看是不是我的观点太过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评论过高,这样这堂课的思维闪光就得以体现了。

其次,学生不喜欢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过长,其中夹杂的方言的很多,导致了理解困难。因此,在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释。而且要在事先给学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设,方言读不懂是正常的,作为从湖北到海南来教书的我,上课时同学在下面用方言讲小话时,我就听不懂,同处一个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离骚》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这样心理障碍,再引导学生去疏通诗句时,学生就不会感觉那样困难了。同时对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

对于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我的考虑是不用作为重点讲,毕竟是高一的学生,本就厌烦学习文言知识,另外《离骚》属于诗歌单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方面处理,对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做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

最后,对于本课情感与思想的处理。我想通过关键句进行总结学生会比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统的理解也是一个重点。这个系统进行讲解时最好放在中国整个诗歌发展背景中,联系其他诗词中的美人、鲜花的意象,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屈原的伟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可以不必加进来。

篇14:《离骚》教学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分析:

1、教材分析:《离骚(节选)》是粤教版必修一中的课文。这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怀着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自己对楚国的一片赤诚真心,同时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表达了为理想而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们了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源头。

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诗人复杂的情感与学生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学的重点。高一学生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尚显稚嫩,还没有树立起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恰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但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在问题探究和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

基于这两点,先是让学生自己查阅屈原的相关知识,因为要理解这篇文章,知人论世太重要了。为了调动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的积极性,设计了“有关屈原知识竞赛”和“我所认识的屈原故事会”这两个活动环节。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这是理解屈原爱国思想的前提,也是体会屈原生死观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后续无法展开。

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屈原比老师单纯式地介绍要好得多。

其次边朗读边介绍楚辞,再读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把朗读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这一点,老师自己感觉到力不从心。

三、文本本身不易理解,教师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翻译、解释句子。因为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每当面对这类文章时,似乎都跳不出这个“怪圈”——如果教师不句句落实翻译,学生就不能看懂文本;如果教师花大力气解读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切断了,而且学生听得也乏味。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

其实,认真反思,才发现自己平时的教学思考教学手段比较多,对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做得比较少。追根到底,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这样才不会“剃头担子一头热”。

篇15:《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课文,我觉得有责任必须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

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

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两节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我计划第二课时把重点放在艺术手法上,与《诗经》比较异同,让学生自己体会。 屈原的“香草、美人”也是一个重点。

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篇16:离骚教学反思优秀

《离骚》这一课学习起来有三难:难读,难背,难理解。

一难:难读

难读的第一个原因是《离骚》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学生初拿到课文连读都都不下去。难读的第二个原因是句子的停顿不好把握。《离骚》是用楚地的方言写成的,句中多用“兮”。句子意思难以理解。句中停顿难以掌握。

二难:难背

《离骚》中很多句子是需要背诵的。学生一听说要背诵,急得头都要大了。迫于压力学生死背硬记。即使当时背会,考试考出来仍然写不出来。有些学生从心底就抗拒背诵。

三难:难理解

《离骚》一文中很多字词的词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句子理解起来很困难。不参照课文下的注释,根本不知道句子的意思。

《离骚》多用比兴手法,只看句子的表面意思是无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文中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这篇课文时,我是一字一句讲给学生的。一节课真的很累,感觉大脑缺氧。可学生并不领情,一节课下来,书本比那刚擦过的玻璃还干净。抽查背诵,不会;做练习,不会。当时真的很生气,可生气没用啊,不解决问题。我就思考问题是不是出在了我的身上。可当时是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想想自己当时做了很多无用功,做了很多“保姆”做的工作,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以学生为本,过度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重视学生的收获……可以说是典型的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学习、实践和思考。再拿到《离骚》这篇文章时,我有了新的教学思路:

一、确定课时与学习目标

备课时,我根据《离骚》的内容和背诵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情,我把内容分散在三个课时中,并确定了每课时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听读并朗读课文,简单了解一下屈原的.经历,然后就让学生结合注释笔译课文。《离骚》这首诗歌虽然难懂,但是课文下面的注释是非常详细的。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笔译课文的目的有三个:一、学生可以熟悉注释和诗歌的内容,二、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三、把教师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状态,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把握《离骚》第一段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在授课过程中,我以四个问题贯穿课堂。第一个问题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怀”;第二个问题是“屈原遭受贬黜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概括总结”;第三个问题是“面对贬黜,屈原内心感受是什么”;第四个问题是“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屈原是如何选择的”。

第三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把握《离骚》第二段的思想内容,并背诵,简单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

二、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翻译《离骚》,我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会把课堂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环节上。因为时间紧,课堂上学生都很紧张,每位同学都在奋笔疾书。到了第二课时,问题有些难度,如果还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的话,学生容易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消极对抗的心里,所以在本课时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是语言交流,实则是思维的碰撞,用一个火花点燃另一个火花,用一个智慧激发另一个智慧。很快同学们就把问题的答案概括出来了,而且很准确。连我自己也被学生的学习热情感染了,被他们的敏锐的思维吸引了。多么有活力的一群孩子啊,我怎能不爱他们呢!

三、与学生约定背诵时间

近几年高考,《离骚》中的诗句时不时的会出现,所以背诵《离骚》也是很必要的。但是《离骚》真的很难背会。虽然我在上课时,尽量吧诗句放在语境中讲,但背诵起来仍是不容易的。我就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确定一个时间背会,否则罚抄十遍。这样做既符合了学生的记忆规律,又不至于让他们过于放松。到约定时间后,我抽查了几位学生,学生们背诵的还不错。我心里有点小小窃喜。孩子毕竟是孩子。只要我们用心,他们还是会顺着我们来的。

这就是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离骚》时的一些感受和不成熟的做法。真诚的希望能得到圈里的各位专家的指导。在这里先谢谢了。

高中语文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几点要点

《离骚》的课例分析

《离骚》教学

古诗离骚的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过程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

《离骚》教学札记

《离骚》教学反思参考
《《离骚》教学反思参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离骚》教学反思参考(共16篇)】相关文章:

使用导学案的心得体会2022-04-29

《司马迁发愤写》教学反思2023-01-09

离骚课文分析2024-01-30

《山雨》教学案设计及练习(六年级上)2023-09-08

教师评价语言2022-05-29

离骚的解释2022-06-20

《无韵之离骚》部分教案2022-08-27

《童趣》的优质教案设计2023-07-04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2022-10-04

教学分析2022-09-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