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4-30 00:55:3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kamijiang”为你分享8篇“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

篇1: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

关于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

道德情感是提高人们道德认识、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就是要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排除人们的道德情感障碍.培养人们的正义感、义务感、良心感和荣誉感.

作 者:李荣才 迟淑霞  作者单位:朝阳师专副教授 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B82-054 关键词:道德情感   道德品质   道德修养  

篇2:科学道德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科学道德问题的若干思考

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反映的科学不端行为为案例,分析了我国科学道德现状、问题及其诱因,参考发达国家在科学道德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我国科学道德状况的若干政策建议.

作 者:吴善超  作者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100085 刊 名:学会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STITUTE 年,卷(期): “”(6) 分类号:B82 关键词:科学不端行为   教育   惩戒   预防   监督  

篇3:康德道德哲学的情感问题

摘 要:康德道德哲学主要指《实践理性批判》以及《判断力批判》中由道德向审美过渡的环节及内容,康德的哲学被冠之为“纯粹的”就是因为他的哲学是从先验的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他排除外界的感性的、经验性的因素去建构道德法则,但本文却是要在康德理性批判哲学的基础上以情感为切入点,试图说明道德情感即“敬重”作为道德法则由内向外实践的动机,不但对道德形而上学起了重要的外化作用,而且第二批判也是通过敬重的道德情感过渡升华为第三批判的崇高的审美情感。

关键词:道德感情;哲学

一、道德情感的内涵

在康德之前,沙夫茨贝利、哈奇逊等使用过道德情感概念,他们把道德情感看作为判断道德的来源和标准,他们认为道德情感是天生的,它让我们拥有了分辨善恶的能力,而康德却不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他认为道德情感不是道德判断的标准而是道德的动机。

那么,康德是怎样界定道德情感的内涵的呢?首先,康德把情感分为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前者是内感官接受外界刺激的“病理学的情感”后者是纯主观、不提供认识的,它的根据和对象都是理性的,换句话说,“尽管敬重是一种情感,它也毕竟不是通过影响而接受的情感,而是通过一个理性概念而自己造就的情感” 即敬重不能归为那种偏好或私欲的完全以外在的质料为对象的.“病理学上的情感”。

敬重遵循道德律,因而它会否定偏好、感性冲动,对道德律的敬重是通过智性根据起作用的情感,其实质是纯粹实践理性在拒绝了与它相对立的感性冲动后为唯一起决定作用的道德法则取得了尊严。

其次,道德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康德认为要使道德法则能够影响人的实践行动就需要一个强大一点的动机,因为很多时候理性是软弱的,敬重就是这种出于对法则的纯粹敬重而不需要其他欲求的决断,它作为道德法则向外实现的动机,能够让善良的意向“嫁接”到它上面来并予以认同,而感性的冲动则不会给人道德价值,但是敬重的道德情感却会培养人的道德意向,提升人的灵魂,发现人的价值,改善人的品格。

所以,道德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二、道德情感与崇高

敬重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被康德看做是来源于纯粹理性的一种对道德律的尊重与服从的情感,崇高在《判断力批判》中被看做是对纯粹理性的理念的表现,二者在来源上、对象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就连让人产生的感觉也非常的相似,我认为崇高是对敬重的道德情感的升华和提高,崇高作为一种审美情感是以敬重的道德情感作为基础的,否则崇高则不可理解。

崇高与敬重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都是先痛苦而后愉悦的情感,敬重是拒绝感性的要求而使人感到痛苦,在遵循了道德律后又瞬间意识到了道德法则的尊严,从而获得了愉悦的感觉,而崇高给人的感觉是“消极的愉快”,自然对象刺激你形成一个表象,但这个表象无法呈现直观到的自然,它以形体的庞大或数量、力量上的巨大给你造成恐惧的表象,而这时只有寻求理性去使感官表象与理念相符合,让理性去把握这种望尘莫及的对象,感性物的刺激引发了崇高这种绝对大的理念,其实质是对理性本身的认识。

第二,崇高与敬重产生的根本在于理性而不是刺激它的外物。

第三,都对道德有引领和奠基作用,前文说过敬重是道德法则实践的动机,康德说美是德性的象征,这里的审美,主要指美和崇高,但是康德更重视崇高,因为崇高比美更具有接近道德和绝对善的倾向,也就是说崇高比任何审美形态都要高一个层次。

因而康德更重视的是崇高对道德的启示作用,“智性的,本身自在的和目的善从感性上[审美上]来评判,必须不被表现为美,而宁可被表现为崇高,以至于它更多的唤起敬重的情感(它蔑视魅力)而不是爱和亲密的眷恋的情感。”

总之,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多处提到崇高具有道德价值,因而由敬重到崇高的升华正好沟通了《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两大批判要解决的是道德与审美的先天根据问 题,而《纯粹理性批判》考察的是知识的先天根据问题,我认为三大批判的指向是第二批判,对于康德而言,技术理性只是工具,需要实践理性的指导,技术理性可以对大自然形成知识,并为人类所利用,但如何使用要与道德、伦理相结合。

而审美作为德性的象征,我认为也是对自然概念的补充,审美能够通过对自然的感动和惊异来追问世界,通过诉诸道德情感将人指向了实践理性,邓晓芒老师还认为康德的自然目的论的终极导向是道德神学,总之,道德哲学在康德的三大体系中占有核心位置,而道德情感无论是作为敬重也好,作为崇高的基底也还,都对两大批判起到了沟通和中介的作用。

三、道德情感的培养

康德认为审美从根本上说就是对道德理念的感性化的评判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道德情感的较大的感受性上,所以“对于鉴赏的真正入门就是发展道德理念和培养道德情感,因为只有在感性与道德情感达到一致时,真正的鉴赏才能具有某种确定不变的形式。” 因此,道德情感有助于理性存在者道德性的完善,我们也就被赋予一种间接的义务去培养道德情感。

那么,如何培养道德情感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一个是对自己的义务,另一个是对他人的义务。

对自己来说就要珍视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和自由,珍惜自己的身体,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要自杀也不要沉溺于性的享受,因为大自然赋予我们对性的爱是有目的的,就是繁衍后代,它是为了保存物种而规定的,而现在很多人利用性去满足自己低级的欲望,这在康德看来就是对自己理性和人格的侮辱和践踏,康德将这种把自己贬低为动物的行为称之为“性愉快上的自取其辱”。

因此人要时刻保持自己理性的清醒,因为德性不是一劳永逸的,很容易沉沦,人的每一次实践都是道德情感、良知和道德律的充分参与下才得出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培养道德情感来滋养道德的心灵,每一次德性的练习都是对道德律的遵循与实施。

参考文献:

[1]康德:《三大批判》下,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

[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福玲:《康德尊严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4: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道德本身的困惑.构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三者统一的新道德体系,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

作 者:李喜玲  作者单位:洛阳第二师范学校,河南,洛阳,471000 刊 名:洛阳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17(1)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道德   困惑   道德价值   双重性   非道德主义  

篇5:略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及其培养

略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及其培养

道德情感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影响着高校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进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波动性与稳定性并存、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功利性与道义性并存的特点;同时其形成过程受生理心理因素、道德认知因素和周边环境因素3个方面的制约.因此,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需要直接或间接的道德实践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要在正反比较中更加深刻,而且应是一种习惯性的情感.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7(5) 分类号:G641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道德情感   特点   原因   培养  

篇6:公民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公民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精神境界、道德素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地向前推进,但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迷茫.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对围绕人们思想的一些困惑和迷茫,务必统一认识.

作 者:王辰泉  作者单位:中共福清市委党校,福建,福清,350300 刊 名:行政论坛  PKU英文刊名:ADMINISTRATIVE TRIBUNE 年,卷(期): “”(4) 分类号:B824 关键词:公民   道德建设   思考  

篇7: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思考

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思考

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国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一、对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有关概念的理解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这是因为把属于哲学的、社会学中的广义概念,放到普通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个学科中去运用,必须有符合和体现这些概念科学内涵的具体理解。这样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明确了它泛指什么和它在美术教学中专指什么,可以避免讨论中解释歧义过大,也有利于使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这些词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 的一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特别要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对只重模仿、轻视创造的教学要求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美术实践中敢于标新立异,另僻蹊径,对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表现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美术学习中,美术创新能力应是发现美、工具特殊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新用途的能力;在绘画、工艺制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手段的.能力、独特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出新颖作品的能力等。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作绘画或工艺品的能力是美术创造能力。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对与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或通过参阅有关资料可以理解的美术作品,能够发表独立见解的美术欣赏能力也是美术创造能力。

二,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作用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

[1] [2] [3] [4]

篇8: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思考

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思考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一、对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有关概念的理解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这是因为把属于哲学的、社会学中的广义概念,放到普通教育的一个学科中去运用,必须有符合和体现这些概念科学内涵的具体理解。这样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明确了它泛指什么和它在美术教学中专指什么,可以避免讨论中解释歧义过大,也有利于使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这些词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 的一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特别要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对只重模仿、轻视创造的教学要求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美术实践中敢于标新立异,另僻蹊径,对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表现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美术学习中,美术创新能力应是发现美、工具特殊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新用途的能力;在绘画、工艺制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手段的能力、独特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出新颖作品的能力等。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作绘画或工艺品的能力是美术创造能力。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对与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或通过参阅有关资料可以理解的美术作品,能够发表独立见解的美术欣赏能力也是美术创造能力。

二,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的任务中,“创造美”是一个关键词,它是感受美、认识美的目的,是最具显性特点的美育目标。通过美育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方向的一致性。

美具有情感性。审美主体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受教育的、修养的、心态与情绪的种种差别,对美的感受、认识和创造就产生了种种区别,决定了表现美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审美创造的个性化特征。这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把美术课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美术文化是艺术文化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遍及寰宇,与人类的文明史同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与它密不可分,它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造、创新实践的伟大成果。学生在了解、学习和继承优秀的美术文化的过程中,必能深刻理解创造、创新实践对美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美术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感染力、渗透力,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所具有的深刻而又具体的作用难以取代。

中小学学生美术学习的思维特点、实践性和物化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术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想象有密切关系。理论研究指出:“所谓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所谓创新想象,在一定程度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其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想象,包括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丰富性等” 。形象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所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需要依赖并经常对这类思维进行训练,以保证美术创作练习的完成。

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美术课必须保证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绘画、制作和欣赏,这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有一首题画诗写道:“点、线、面,黑、白、灰,红、黄、绿。最简单的因素,营造极复杂的绘画……”他以科学家的眼光和语言讲明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道理,也说出了美术实践智能型操作的特点。美术学习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时间、方式和成果鉴定等方面,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保证。

美术学习观察、描绘、加工、创造所需的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和社会。高山大川等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创造物;人化自然是人类巧夺天工、奇思妙想的智慧结晶;美好的社会万千物质更是人类科学思维和艺术构想的产物。美术学习所接触的内容无不与汲取大自然造物的营养和人类的创新精神、创造实践有关,因此美术学习即使对中小学生抑或是学前儿童,也是一种程度不等的接受人类创新精神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

美术学习具有使知识技能物化性特点,也就是说美术学习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物质产品―美术作品,因此美术学习离不开工具和材料。美术材料的广泛性决定了美术造型手段的多样性。为了处理那些形形色色的材料,包括专用的正规的美术材料,和那些被“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看中的多种多样的材料,就要用上数不胜数的造型手段。发现新材料、处理与运用材料、使用工具(包括自制工具和发现替代工具)和艺术造型,离开创造、创新和实践是绝对不可能的。

仅从以上几个方面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由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美术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时间、教学物质材料、学习的思维特点和成果形式等方方面面,保证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能进一步消除专业化倾向的影响和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以科

学的态度研究学生的创造潜能,将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三、要研究美术学习中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他们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中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的如下特点要予以重视和研究。

1、中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创作活动,是以学习简单的美术创作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在类创作过程中进行的尝试和体验,是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美术创作一般表现为偶发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有时兴趣所致,突发奇想,但瞬时即变,待到动手操作时,可能又改变了想法,其作品的创作完成,往往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由于受学习空间和上课时间的限制,他们的习作不可能臻于完美和成熟。因此,对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不能对他们的作品求全责备,更不能因此看不起他们的创作活动。

2、学生在工艺、绘画等创造活动中的作品,是学生个体在其自身发展中对原有自我的一次突破,其意义主要在学生自身。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也能藉此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这对他们现时和一生都是有益的。我们不能以社会价值去衡量和要求他们的创造,产生“这也叫创造?”、“这是什么创新?”之类的怀疑,从而造成教学中把握失度,使师生双方都失去发展创造力的信心。

3、美术创作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教师常向学生提出美术创作要求:作业不要“雷同”。但结果往往难如人意,作品大同小异是常见现象。教师为此而苦恼,以为方法不当或启发不力。其实,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创作,其可能具有的新颖性是主要的,即从他们自身的纵向比较中,他们的作品的确有了“新意”。如某生过去在画背景时只想到画上太阳,而这次有了变化:背景中出现了树林,校园,或是一群小鸟……同别人比较,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但对于他自己却已是有新意的作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多留心学生个体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及时予以鼓励和表彰,以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这一点在美术教学中的事实证据不胜枚举,无需过多说明。然而须要特别关注另外一种情况,有关调查资料讲:儿童从学前期到小学期随着年龄递增,其创造力骤减的速度十分惊人。美术学习也有这种情况,儿童年龄越长,越不敢画,其作品越缺乏想象力。有论者分析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本?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其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若果真如此,“知识的经验”的增多和“规律性”的掌握,反而造成了“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的丧失,那真是教育的悲哀。但如果说学生会被死记的“知识的经验”和硬灌的“规律性”所束缚,因而变成“听话的乖孩子”,不敢或不再试图“独立思考”和“想象”,造成能力萎缩,倒是可以令人信服的。只有这样的因果关系,才能使我们有理由去做教学改革的探索,去设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教学不能再津津乐道于教会了多少善于“描龙摹凤”的“乖孩子”,而应当深入研究美术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

四、美术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方法的选择

美术教学必需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才能落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方法的有效性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和教学充分突出学科特点有密切关系。能作到要求适度,易于被学生接受,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选择教学方法还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通过培养美术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美术学习的主要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引发创造愿望,而在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中知难而进、百折不回,兴趣不减也是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重要的在于开其心窍,“悟”则精神振奋、思维流畅;授其基本方法,“通”才可求变、得心应手;使其看到美的成果,“成”能增强信心、激励进取。应当明确,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创造活动本身中去,才能对培养其创新精神有意义,而在美术教学中忘记了培养目标、想博学生一乐的所谓激发兴趣,只会转移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实行教学民主,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美术教学因其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更适合在实验、探索、讨论、活动和实际操作中进行,而要采用这些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的讨论研究、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鼓励质疑与善于启迪、热情帮助和耐心辅导,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创造才能的发挥。

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只把现成的知识和技法生硬地塞给他们,让他们不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只会机械地照描照抹。对美的存在视而不见、头脑失去独立思考的功能,是不会有创造意识的。

经常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如绘画构图既可启发学生遵循法则、但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处理,也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采用独特新颖的构图形式去处理。像儿童画构图并不依照成人法则,随心所欲,看似“悖理”,但其效果极其生动,趣味无穷。再如命题创作画,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后,就要启发他们对各种选材进行取舍、思考各种组织方式、各种表现方法,灵活地进行处理,以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只要有意去做,内容比比皆是。?

改变评价导向。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向创新型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除应制订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外,评价观念更新至为关键。例如评价学生的创造力,不能把创造力仅看作是一种智力特征,它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创造力不与智力正相关,但一定和人的精神状态、人格特征、综合素质正相关。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其探索行为受到鼓励、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受到重视、标新立异的作品得到赞扬,他们的创造兴趣就会增强,创新精神就会发扬。再如评价美术学习的“效果”,以往只关注作业如何,并以能模仿的“肖似”为优。由此把学生引导到离开“样子”就不能画画的地步。但以创新教育观评价“效果”,它应该既包括评价形式美感和思想表达程度的“画面效果”、更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如此,才能有利学生的发展。

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学观念,而教学行为的程度则取决于对教学的认识程度。我们在为寻找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招良方而积极探索时,应当首先认识本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什么优势和条件,能做什么,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应该怎样把握,并在教学实践中去印证我们的认识

。有了深刻的符合规律的认识,“方法”也就在其中了。认识的提高在于加强学习,要不断深化认识,就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认真学习和勇于实践,是承担起“重点”工作的根本条件。

浅谈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小学思品上期教师工作计划表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论文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生活化理念的融入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初一思品教学计划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计划

五下思品教学计划

ERP沙盘模拟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论文

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
《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共8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期数学德育渗透的工作总结2023-05-26

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论文2023-10-07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德育功能2023-03-25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计划2024-03-06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2022-11-13

五年级思品与生活教学计划工作计划2023-07-14

探究优质德育工作的思考论文2024-03-11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2023-05-21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2022-11-25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2023-06-0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