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医德教育论文(通用10篇)由网友“chenjinzhu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医学生医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浅谈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论文
浅谈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论文
[摘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要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医德教育。同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医德氛围,促使医德教育转化为自觉的医疗行为,以适应卫生行业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
医德医风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特殊职业要求医务工作者应具有高尚的医德,而高尚医德的培养应从医学生教育阶段开始,应伴随着医学教学中的全部过程,学生步入医学院校是进行医德教育的开始。教师在进行专业学科授课的同时,应针对性强调良好的医德医风在医学中的特殊性,以及将来踏入医疗岗位时应该遵循的医德规范,这点应当引起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以下是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几点体会:
1.实行医德教育的必然性
高等学校的扩招,中专卫生学校的发展,使大批在原有招生规模下不可能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跨入了医学院校的大门。展望医学生的未来,他们将进入各种医疗机构,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职责,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将直接影响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在医学生的各种观念还处于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无论是从教育成本还是从教育效果来看,都是最好的时机。
随着更多医院从公益事业向盈利事业转变,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为服务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赢得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尊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医德教育将增进医生的医德,增强其对病人的吸引力,从而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强化教育是加强医学生医德建设的思想保证
2.1抓好信念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境界
医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上。要把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作为学生的医德的贯穿于整个医德教育过程,使他们从学生时代就树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
2.2抓好理想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素质
当学生一旦确定了崇高的道德理想,用高尚的理想和人格要求,自觉衡量自己,便会产生巨大的道德力量,从而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自觉遵守医德规范,去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奋斗。
2.3抓好功利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情感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而医务人员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而奉献精神、服务责任、功利关系均受医德情感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功利教育,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更好的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打下基础。
3.实施全程、全方位的医学生医德教育
3.1在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学过程中贯穿医德教育
要求其他课程的授课教师发挥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精神,结合授课内容多联系医德的实际事例及亲身体会和经验,这样既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医德教育。
3.2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为医学生医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与外部条件
从医学生的培养过程看,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德教育关键时期,学校、实习医院有关部门应全力以赴强化这一时期的医德教育。首先,各实习医院应该派出责任心强的干部管理实习生,认真负责实习生医德、业务及日常生活管理。其次,各实习医院应选派医术精、医德好、服务佳的医师担任带教老师。再次,学校的学生和教学管理干部应经常深入各实习医院临床第一线,了解实习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使其在迈出人生关键一步时,受到全面良好的医德熏陶。
4.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方法
4.1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组织医学生学习医德培养的方法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目的和规律,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与实践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道德问题和市场的发展规律,更新观念,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正确的义利观。在医德教育上,首先要对医学生进行人生理想的教育,理想是行为的源泉,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时时处处以病人利益为重,做一济世爱民的医生,成为深受人民所欢迎和尊敬的医生,并形成以真、善、美为核心内容的高尚医德理想,做到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兼顾、三统一。其次,要对医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对社会对人民有用,不搞拜金主义。再次,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4.2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环境在学生的医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创造条件,增强医德方面的教育要教育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教育学生热爱事业,立志献身于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自觉树立敬学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还要勤俭治学,医海无崖,博学广集,精研医学知识,何方光大,作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院校内部应下功夫治理医德环境,对医德优秀的教师应给予表彰奖励,弘扬正气,树立榜样,增强教师抵制不正之风侵袭的能力,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使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启发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职业道德观。对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德造成事故的案例进行曝光,让学生分析,谈感想,以加深印象,做到防微杜渐。通过如此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自我认识中得到升华和提高,以社会主义医德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医务工作者。
总之,做好医学生医德教育,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医德素质,为社会培养良医,同时了给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增进了医院与学校的关系,推动了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淑君.浅谈新形势下的医德教育[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8):13.
[2]曾俊,张燚.浅谈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圈 ,12X(8).
[3]况成云.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13(6)
篇2:医学生医德教育论文
医学生医德教育论文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以山西省S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问卷1173份,有效问卷1095份,有效回收率为84.2%。其中男生占45.6%,女生占54.4%;一年级学生占15.4%,二年级学生占17.3%,三年级学生占17.7%,四年级学生占18.4%,五年级学生占31.2%(由于五年级临床实习的学生较多所以相应的比例较大)。调查对象的专业选取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专业(占43.6%)、麻醉学专业(占23.7%)和医学影像专业(占18.6%)。为了保证样本的普遍性,对药学、公共卫生管理等医学相关专业(占14.1%)的学生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能集中有效地体现出样本的医学特性,同时,调查样本数量占总体数量的50.0%以上,能有效代表S医科大学的总体情况。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将网络影响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状况分成30个项目。主要围绕:当前学生的上网情况及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当前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和医德教育现状;校园网络建设对医德教育的影响这三个维度进行调查。
2调查数据与分析
2.1当前医学生的上网情况
第一,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且上网条件日益便利,学生每天都通过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上网浏览网页,并将其作为他们每天必做的一项事务。学生的上网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和晚上的课余时间占58.9%,42.6%的学生全天合计上网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利用上课时间上网和全天上网时长超过5个小时的学生分别占17.49%和20.5%。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合理地掌握上网时间,但是仍有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上网时间过长,尤其是在上课和自习时间上网,影响上课和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存在沉迷网络的现象。第二,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多元化网络信息普遍持相信态度,而且缺乏对有价值信息的甄别和筛选。学生对网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考虑的很少,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网上信息基本都是真实的,见表2。第三,大多数学生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能够做到自觉回避,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浏览过不良网站,甚至有些学生上传过不良信息,见表3。
2.2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医德教育状况
第一,大多数医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什么是医德教育和医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概念和内容了解的不够全面。另外,学生们没有真正了解医德教育的目的,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医德教育的意义所在,见表4、表5。第二,学生们普遍认为医患矛盾突出与医德医风的教育与引导不足有着直接关系。学生们认为当前社会的医德医风总体较好,但医患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仍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滑坡,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医德教育不足有很大关系,见表6。第三,当前医学生课程中都设有医德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学生对医德教育的满意度偏低,学校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见表7。
2.3当前校园网络建设情况与网络医德教育现状
学生不能自觉有效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见表8),校园网的教育功能被大大削弱。校园网站中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更缺乏关于医德教育的相关专题(见表9)。学生们对运用校园网络进行医德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见表10),但网络上关于医德医风方面的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医德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较差。
3对策建议
3.1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也越来越明显。“这些改变,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作为‘意见领袖’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使得他们的主体权威受到了质疑和挑战”[1]。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和道德判断力较弱,学校又缺乏对学生上网行为的有效规范和正确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其次,学生对当前社会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和医生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等现象比较关注,并能由此认识到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医德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医德教育的意义认识得不够深入;第三,学生对接受系统而全面的医德教育表现得较为期待,但现有的医德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网络化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医德教育向着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3.2对策及建议
第一,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的规范,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新型网络媒体,为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学校在思想导向上,要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自觉规避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自觉辨析和剔除负面的、不真实的言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生活引导上,学校要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规范学生的上网时间,优化上网环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良师益友而不是休闲娱乐的消遣工具。
第二,增强学生对医德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将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为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提供有效的道德实践平台。在医德教育认知方面,学校要通过让医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的神圣性和特殊性,从中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道德认知,为道德情感和信念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在医德教育实践方面,学校要将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复杂的医德现象”[2]。结合这些现象,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运用所掌握的医德理论,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医德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进一步形成高尚的医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加强校园网络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运用校园网作为医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为医德教育创建全新的教育模式。由于校园网具有可控性强、易于监管的特点,可以在校园网中开设BBS论坛、SNS社区、微博论坛以及微信平台。在引导学生进行平等、自由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发挥好学校媒体作为主流话语阵地的影响力的作用”[3]。在医德教育理论教学方面,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中开设医德教育网络课堂以及网络精品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传授医德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远程网络与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互动交流。在医德教育辅助教学方面,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医德模范事迹专栏,通过文字介绍和网络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先进事迹,并针对某一道德行为进行公开评论,培养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
篇3:医学生的医德系统教育实践探讨论文
〔摘要〕在医德教育中,医德认知是基础,医德情感是动力、医德意志是保证、医德行为是目的。医学生的医德系统教育,应着力培育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情感、磨练医学生的医德意志,最终促使医学生养成医德行为。
〔关键词〕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医德行为;系统教育
篇4:医学生的医德系统教育实践探讨论文
医学道德的理论、规范、实践等,都以人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为前提,通过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医德教育应依据医德认知的培育、医德情感的培养、医德意志的磨练、医德行为的养成这一统一的系统链来系统实施。
1.1医德认知是医德系统教育的基础
道德认知,又称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效应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得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过程。
医学道德认知就是对于医学道德原则、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医德认知在医德履行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知,它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表现在道德判断上。
医德认知是医德系统教育的理论基础。
1.1.1认知促使医德自律过程的理性化。
认知使医德意识和医德行为理性化,由朦胧的感觉上升到自觉的认识,使人对医学的职业性质和社会职能的理性认识、对患者的.理性认识、对自己的义务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明确的界定。在理性的支配下,人们才能把外在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道德要求,真正做到是非分明,责任明确,界限清晰。
认知是对医德规范的认知,包括学生对医德理论、规范、原则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可以对某些医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加深对医德意义的理解,建立判断自己医务行为是否合乎医德的标准,从而使医德认识转化为个人医德行为的自觉力量。
1.1.2认知提高主体的自觉。
认知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是把必然性转化为人的自由意志,把外在约束转化为行动的依托。自由是对必然性的把握,从医德领域来说,必然性就是医德他律的外在约束。自由是由于认知了这些规范,自觉地履行这些规范,在行动中已不再感到这些规范是约束。而是内心的需求和行动的需求,认知使主体能从局限的个体感性行为中解放出来,从宏观领域中审时度势,再回到微观领域采取理性的活动。
1.2医德情感是医德系统教育的动力
“医德情感是医务人员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在工作实践中对医学道德关系和行为的感觉体验及其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5]即人们对医疗实践中的医德行为的主观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爱憎、好恶、信任、同情、痛苦等内心体验。
医德情感是把人们的医德认识转变为医德意志和医德行为的持续动力。医德情感比医德认识有更大的稳定性,医德情感的变化,不但有赖于医德认识的提高,而且有赖于长期的实践和磨炼。因此,医德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高尚的医德情感,有了这种情感就能自然而然地敬仰或喜爱合乎医德的行为,憎恶不合乎医德的行为。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习惯的实质就在于人的行为己经由良心的呼唤所支配,而这种呼唤的主调则是情感。医德情感可以对医德意志和医德行为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在医德认知向医德行为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医德情感是医德认识转化为医德行为的枢纽。
1.3医德意志是医德系统教育的保证
高尚的医德固然美好,但需要以坚强的意志作保证。医学道德意志是主体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医学道德目的的活动。实际上医学道德意志是医学道德认知的能动作用,是利用自己的道德意识,经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冲突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医学道德意志离不开医学道德行为,但又不等于医学道德行为,它是调节医学道德行为的内部杠杆。由于意志力量贯穿医学道德行为的始终,因此,医学道德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容易改变道德目标,甚至滑向错误;而医学道德意志坚强的人,能够经受住严峻的道德考验,坚持正确的医学道德行为。
1.4医德行为是医德系统教育的目的
医学道德行为是在一定医学道德认知、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行动。它是实现医学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一个人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医学道德行为是医德教育的目的,也是衡量医学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品质,主要是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道德行为是否具有一贯性。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环节。
1.5医学生医德系统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医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7]在医学生医德系统教育中,人的知、情、意、行是统一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医学道德认知,往往伴随着医学道德情感,随之产生医学道德行为;而当医学道德行为遇到困难或不能实现时,改变行为方式或调节自己的情感,最终得以实现医学道德人格的升华。对于医学生道德系统教育来说,每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
篇5:医学生的医德系统教育实践探讨论文
根据医德教育系统性的要求,我们应着力培育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情感、磨炼医学生的医德意志、最终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医德行为。
2.1医学生医德认知的培育
在医德认知的培育上,我们开展了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育活动,进行了医德誓词宣誓及解读;参观校内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参观后写感悟,汇编成册,以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教材;利用健康日和护士节进行医德教育;职业道德、法律、心理指导与咨询中心开展医德教育等多项医德教育践行活动。
2.2医学生医德情感的培养
教育医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念,具有职业责任感义务感及职业的崇高感,使学生树立起“治病救人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患者一视同仁是起码标准”等理念,良好的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引导学生对他人的生命要有尊重、敬畏之情,能够做到尊重患者、关爱患者、乐于奉献和公平正义。学校播放了医务标兵的先进事迹及宣扬高尚医德的有关电影、纪录片;开展了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和医德模范的系列讲座和报告;开展了“关爱生命”“爱心奉献周”、“医德事迹百篇”、“医德教育特色项目”征集;
“做一天医生、护士”等一系列医疗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移情体验,使他们将关爱、分享、奉献、合作、助人等内化为自己的医德情感。
2.3医学生医德意志的磨炼
意志是医德行为的支撑点,是行为的杠杆,磨炼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环节。我校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职业作为奋斗目标,具有勇于履行职业责任和义务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慎独自律的品质。具体进行了医学专业的职场教育;护理专业开展争创“叶欣班”、“南丁格尔班”等活动;进行了医疗扶贫实践;参观校外基地(医大生命意义展室、蓟县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开展“愿做中国的南丁格尔”、“让理想扎根专业”等各种专题演讲会;通过职业道德教育网络平台中的自我教育和警示教育来加强医德意志的磨炼,使其具有抵制社会不良道德行为的果断性和坚韧性。
2.4医学生医德行为的养成
医学生医德行为的养成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医德意志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了医德行为的养成教育。具体包括临床实践的医德教育;“医务人员形象”大讨论;实习医院的医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网络的平台互动;举行了“授帽仪式”和“接灯仪式”等活动。
篇6:临床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临床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德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扩充。1992年,WHO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博士对未来医生提出了“五星级”概念,其中心是提倡医学教育应成为一门超越专业科目的多维教育,医学生知识结构应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医学教育机构应当培养“以人为中心的医生”,而不是培养技术专家;医学生的养成教育应遵循现代医学模式在实践中转化的要求,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技术至上观念转变为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关怀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固然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并最终确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医学院校就此可推卸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责任。高等医学院校担负着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重任,其教育目标是培养既有初步医学专业理论素养又有良好职业道德倾向与素养的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应紧随医学模式的改变而加强为此,笔者采用无记名的问卷方式,对临床医学生的医德认识与行为选择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式
调查对象为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已完成临床实习任务的同学。其中曾在附属第一医院实习的61人,附属第二医院实习的38人,厦门第一医院实习的26人,莆田市第一医院实习的11人,南平第一医院实习的12人为调查的真实性,采用了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6份,占发放数的98.65%。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
1.对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倡导医德教育在同学中占据主流地位,115个(78.77%)同学认为有必要进行医德教育,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并未认识到在校期间的医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甚至还有19个(13.01%)同学认为无需医德教育,学校医德教育对于自己未来行医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2.对医德教育几种途径绩效评价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主要途径有:《医学伦理学》课程、社会实践、各种医德教育专题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从调查结果来看,首先《医学伦理学》课程作为医学伦理与道德理念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效果仅得到了12个(8.21%)同学的肯定,其现实影响力与实际主导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社会实践作为医德理论的实践课堂,其教育实效性得到98个(67.1观)同学认可,社会实践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德教育的绩效,成为医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第三,第一临床医学院几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学生实习前授白大褂与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的教育活动,其教育效果得到了参与调查的第一临床医学院108个同学中16人(14.81%)同学的`肯定,成为医德教育的新亮点。
3.对医德内涵的认识
以卫生部1988年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对医德规范的界定作为依据,了解医学生对医德内涵涵盖面的认i识调查结果发现,医学生对于医德内涵虽有一定认识,但对其外延还存在模糊认识,具体结果如下:
4.好医生的评价标准
透过对什么样的医生才算是好医生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医学生已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看到了医疗过程人文关怀的需求倾向,介于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间的艺术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医德评价观念已悄然为现代医学生所接受调查显示: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艺术服务三者兼备标准取代了以往占主流的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者兼备的好医生标准,成为新的主流。
5.医学生对自己未来行医行为倾向设计在对自己未来行医过程遇到一些问题如何处
理的回答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调查结果:66.17%同学具有为挽救病人生命自愿担当风险的医疗行为倾向,但33.83%同学认同应尽可能规避医疗风险、采取明哲保身的医疗行为倾向,56.85%的同学认为自己只有在家属要求全力抢救下才会伸手援救危重病人在对待安乐死与植物人治疗的认识上,82.19%的同学赞成对癌症晚期患者实施安乐死,53.42^的同学认为对植物人不应该实施治疗看来如何处理医疗风险与法律至上的关系,医德观念的内涵如何在坚持生命神圣的崇高医德基础上,融入追求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新观念,是伴随着卫生法律的不断健全而给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提出的新问题。
6.临床医学生的职业倾向
在职业倾向选择上,63.0%的同学选择了医生职业,23.29%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职业,还有13.7%的同学在医生与其他职业选择上摇摆不定。调查中我们注意到,有45人(30.82%)的同学以医疗风险大精神负担重作为自己可能放弃医学职业,转而选择其他职业的理由对专业的热爱,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如果这一基础受到瓦解,职业道德教育必将受到影响。
三、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1.角色模仿教育方式需建立在有效的系统理论学习基础上
多年来,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品行的养成,有许多是通过学生在临床实习或社会实践时角色模仿来实现从调查结果中也可看到这一点:67.12%的同学认为对自己最有效的医德教育活动是社会实践,4658%的同学认为临床教师言传身教对自己的教育最深刻。
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这种角色模仿的经验学习方式虽会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和学习方式被沿袭下来,但它毕竟存在不完整与零碎的缺陷,教育效果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与指导性。从调查可以看出,作为医学最主要的精神“人道主义”已被广大同学所接受,但医德所涵盖的其它方面就容易被不恰当地忽视了。如作为《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对医德规范的第四条规定及《执业医师法》对医师执业活动中应尽到的义务的第一规定:“遵守法律法规”,在这次调查中却得到了同项最低的认同率,仅47.95%由此可见,角色模仿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存在不明确与随意性,它并不能完全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随着医患纠纷案例的频频公布,医患关系紧张作为其负面效应也日渐凸显医学生医德教育也就更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丨性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期,组织模式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更加明显,而医学实践也随着社会发展愈加复杂化这一切都在向医德教育提出要求: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明确的有效的教育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向学生灌输有关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知识、价值、态度及行为等,赋予学生创新意识,提升与强化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角色模仿建立起系统的、理性的基础
2.医学伦理学课程理论教育与学习,亟需临床实践作为升华的载体
调查结果表明:《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亟待提高其授业解惑的能力。作为医德教育的主导课程,《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责任目标之一是向学生灌输系统的医德基本理论,责任目标之二是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医德理论素养作为医学生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素养之一,需要在实践中反复体验与思考、不断领悟与升华。
据了解,我校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是于大二下学期进行而此时同学尚未进入临床,对于临床实践缺乏足够的认识,此时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也就很容易地被作为一门普通学科学习,从而降低了其教育实效性。鉴于伦理学对医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特殊意义,应考虑医学伦理学课程学习与临床课程学习同期进行,使医学伦理学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相伴同行,针对性地回答学生进入临床后的疑惑,激励同学在临床学习中主动感悟。
伦理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而在深层次上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医德信念,让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不再成为医学生为考试而学的课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学改进医德教育方式,使之与时代变化和社会规定相符合;提高《医学伦理学》这一主导课程的教学实效,使之真正发挥主导的作用,是一项迫在眉捷、意义重大的工作。
3.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医德评价标准体系,以目标管理促进医德养成教育
医德养成教育是一项繁重而漫长的理论内化过程医德教育需要灌输,但灌输不应是形式上的表现,而应是目的的达到和效果的体现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是一个将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规范与范畴要求,通过理论教育、行为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内化为学生的医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要增强医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有的放矢地针对医学生所存在的道德认知年级层次的差异,组织进行不同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系统教育工作,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契机,以公民道德规范为起点,努力提升医学生道德素质基础同时从新生职业入门引导开始直至毕业生就业教育,建立起一套适应不同年级特点、可操作性强、逐步提升要求层次的道德评价与考核体系以考核评估为手段,以标准要求为目标,突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勤于思索和反省,激励医学生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通过不断加强考核机制与评估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医德教育在实践中得以有效、持续地发展,帮助医学生最终形成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医德自律体系。
医学是直接服务于人的生命科学。医德是指导、规范医疗行为的核心高尚的医德医风是成为一个合格医生的前提,是医生职业精神的灵魂医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现代医学伦理的发展,要求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只是给予学生一种理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发展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i识医学生医德教育只有适应了医学模式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需求的医学人才。
篇7:基础医学教育视野下医学生医德培育措施论文
基础医学教育视野下医学生医德培育措施论文
目前医学院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同时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医德教育,开设了《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但是由于教育力量有限,开课的学期也较晚,且学生重视不够,故教学效果不显著。若是延长学生在校期间的医德培养时间,扩大教育群体,拓宽医德教育的内容并使其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化,那么医德教育的效果应该更显著。因此,将医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医学课程教学中,尤其从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开始实施,可以达到增强医德教育效果的目的。
1基础医学教学中医德培养的价值
1.1为《医学伦理学》系统教学做铺垫和补充
基础医学中医德培养的价值首先是为《医学伦理学》系统教学做铺垫和补充,逐步培养学生为医者的自觉性。这也体现了医德培养的特点———长期性、实践性和潜在性。首先,人的身心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对医德的认知和行为强化都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特点。医德教育需要长期不懈、循序渐进地进行,包括校内学习期间和校外工作期间。因而,有学者提出《医学伦理学》“一贯式”教育模式。[1]在基础医学中实施医德教育是其重要组成之一,是长期的“一贯式”教育的初级阶段,起到了早期开发学生医德意识,延长医德培养时效的作用。其次,《医学伦理学》不是抽象的、教条的理论,而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在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教育正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如医德要求医务工作者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不同的医学课程中涉及到与隐私有关的知识点不同:《诊断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查体更能够保护好患者的隐私部位;《胚胎学》中植入异常部位引起异位妊娠,而引起植入异常的原因包括患者的性行为和性观念,这些也是患者的隐私;《妇产科学》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出生有缺陷的新生儿和产妇等。第三,医德品质的形成和医学技术提高的长期性决定了医德教育效果的潜在性。这是因为医德与医术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高尚的医德以高超的医术为基石,高超的医术以高尚的医德为动力,包括医德知识在内的知识积累过程是长期的,而这些知识转化为人的行为更需要长期的过程。所以医德教育的效果常常不明显,需要经过多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观察和评价。所以,从入学开始就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和培养,每一门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从不同角度增加医德教育的内容,在反复教育、循序诱导和巩固强化过程中使医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医德素养。
1.2促进基础医学教学
在基础医学课程中增加医德教育内容,增强基础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性,体现了课程的实用性,可以促进基础医学教学;且学生医者自觉性的增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在中医院校中,《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学习和记忆均比较困难且不被学生重视的基础医学课程。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是课程具有图多难辨、名词琐碎难记的特点;二是教师教学偏重于形态结构的讲解,忽略结构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也不重视医德的教育和培养;三是学生有重专业轻基础、重中医轻西医的思想。通过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增加医德教育的内容,培养了学生为医者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学生转变思想,重视并接受基础医学课程琐碎、枯燥的学习过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夯实基础,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2基础医学教学中医德培养的特征
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培养的教学实践可以体现五个特征:零散性、具体性、渗透性、灵活性和角色性。
2.1零散性和具体性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对医德教育具有系统性、理论化、抽象化的特点。而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医德培养是将医学基础知识与医德相联系,是将医学伦理学中的某一理论具体化的表现。虽然医学知识是系统的,但是其中可用于医德培养的知识素材却是零散分布的。医德培养的教学内容完全由任课教师的医德知识基础及其与课程知识点的联想而确立,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也是零星的记忆,所以,零散的医德教学内容与具体的医学知识相联系,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2.2渗透性
人的记忆一般对感性的、具体的东西更容易记住,对理性的、抽象的东西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医德教育是系统医德教育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少而具体,从小处着手,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随着课程的进展和多个课程的累积,医德知识积少成多,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为后续医德知识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品格。在授课期间讲解一些医者的事迹,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体会和了解医者的责任和应具有的一些品质。如讲授胰腺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介绍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故事,或者介绍班廷医生提取胰岛素用于临床治疗的故事;在讲植入的部位时,引申到异位妊娠,可以谈谈医生细致的问诊和检查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也可以谈谈未婚患者的隐私权;学习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到临床滥用糖皮质激素的现象等。
2.3灵活性
由于上述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既可以由教师在讲课中提及,也可以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如案例教学中多一项提问就可增加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在写小论文中谈谈医者应具备的品质,更多可以在理论联系临床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其涉及的内容可少至一句话,亦可稍微充实些。
2.4角色性
为了能够起到较好的医德教育目的,可采取道德体验方式,[2]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如提问时老师是病人,而学生是医生或护士,要求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临床问题,有时也可让学生以患者的角度来思考。如运用解剖学、组织学相关知识分析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后,提问学生:作为医生或护士,请向患者解释,为何要禁食?为何要给患者留置胃管?患者不配合,你该怎么办?再如讲授神经管的发育异常可以导致无脑儿和脊柱裂等畸形儿的形成,作为产科护士,对这些婴儿是否可以擅作主张,不予精心护理?学生融入角色中后,学习主动性加强,不仅认真研读教材,还主动查找资料,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甚至一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至日常生后中。学习解剖学中动脉的走行及其压迫止血点,遇到外伤的同学,积极采用压迫止血法对同学进行急救。
3基础医学教学中医德教育的实施措施
3.1改变教育思想
只有教师的教学思想转变,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思想转变。教师教学的目的从单一知识传授,要转化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并行,从思想上重视医德培养,将医德教育纳入教学设计中,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在老师的教学影响下,认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并树立争做良医的思想,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2收集、整理医德教育素材
关于医德教育的素材是举不胜举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区分和提炼相关素材,收集和整理与本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素材,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通读《医学伦理学》,熟悉其内容,并阅览《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伦理学》等杂志,了解伦理学的新发展;其次教师应将医学伦理学的知识细化和分解,抽取与本课程教学有关的内容,并收集古今中外良医事迹和医德素材;最后是设计教学过程,将素材和两门课程知识点结合起来。可见,收集、整理医德教育素材的过程繁杂而琐碎,是化整为零和聚散为整的反复过程,也是去繁存简、深入浅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医德等医学伦理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有了更高和更新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
3.3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学时是有限的。若增加了医德教育的内容,势必要减少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因此,有必要整合教学内容,将本课程知识与医德内容有机结合,以达到减时增效的结果。比如在《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中讲到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时,介绍了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正是组胚学专家和妇产科医师共同完成的事迹,并简单提及试管婴儿技术的相关伦理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医学基础与临床治疗的关系,也体会到良医、医术、医德相互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学做良医。除了传统的医德教育内容,现代医学模式提倡进行生命教育。]胚胎学是阐述人体发生、发育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实现生命教育的良好载体,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3.4改革教学方法
3.4.1案例教学法为医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课程知识和临床案例、生活案例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使学生进入医生、药师、护士等职业角色的扮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医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教学方法结合问题教学法,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和指导,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到课外学习的拓展,既解决了学时不足的问题,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4.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医者之风。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教师不断地设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寻找错误的根源。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严谨治学、善于思考、应对突变的医者作风。
3.5学校和医院相互配合,联合开展医德培养活动
学校与医院联系,鼓励、组织低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参加医院的志愿者活动,通过导诊、维持医疗秩序等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了解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产生崇高使命感,并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提高自己进行医患沟通的能力。或者学校邀请一些名医,针对医德、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讲座,这些医生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更有说服力。
4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价
如何评价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培养的教学效果,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但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目标、态度、思维习惯、课程考试成绩、医德认识等。其评价形式可以采取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同时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提倡多门课程的集体备课,既利于知识的承接,也利于医德培养的延续。所以对这种教育评价的时间不仅可以在课程结束时,还应该后延至其他学期。至于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教育对今后学习《医学伦理学》和从业后的医德方面的影响大小,有待于继续研究和探索。总之,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医德培养既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达到了夯实医学基础,强化职业修养的目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形式的医德教育是对《医学伦理学》系统教学的铺垫和补充。因而,基础医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知识仍是教学的重点和主体,切勿本末倒置。
篇8: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探讨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探讨
摘要:德就是医务人员在从医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学校应对医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医德教育,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把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医德情操和精湛技术的是医务人员,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医护人员
医德就是医务人员在从医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医德的高尚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医德修养长久以来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德为医之本”,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业操守,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真正成为医生以后的事。其实,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一名良医留下的不只是他的医术,更是他的医德。规矩行医,善待病人,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这些医德医风教育的培养是该从学医那一刻就开始的。
从医学院校毕业进入医院的学生,无论是从事临床或非临床工作,而工作的对象始终是病人,对每一位病人都应含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医德培养中若得到恰当的引导、培养,最终将使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高尚的医德情操是医务人员开发智力,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发展科学的积极动力,它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疾病而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和忘我工作,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中,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医德教育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医德情感和医德习惯的培养
(一)医德情感的培养
社会实践是医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是医德情感的基础。医学生在学习公共课和医学基础课阶段,这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主。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到商丘市睢阳区社会福利院为老年人服务,为他们梳头、洗脸、洗脚、剪指甲等,使医学生在为老年人服务的同时产生同情、抚慰、捐献、关爱、助人等社会行为,同时不断地进行整合,提升情绪体验的水平,培养仁爱、高尚的道德情感,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在寒暑假里,让他们参与研究课题等社会实践和医疗活动,如“豫东农村0~3岁小儿‘四病’相关因素调查研究”、“河南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现状研究”等课题,在农村调查的日子里,他们深深感到我国存在的城乡差别的距离,农村健康知识的普及的重要性。在农村进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危重病人,在对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急心情,这些经历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人文关怀的情感油然而生,医学道德的责任感自然增强。在此期间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对待患者,如何与人相处,提高了医德素质,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而且使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医德情感培养达到了培养医学生的社会意识、服务意识,使医德教育在为人民服务中、奉献中得到深化,起到良好的道德提升效果。
(二)医德习惯的.培养
一项调查显示,66%的被访者认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差、医疗求助体系不完善”,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开大药方到收红包等不良行为,从见死不救的冷漠到转卖病人的利欲熏心,个别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降低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而要扭转这种局面,在学医期间培养学生医德医风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德习惯形成阶段。这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把自觉的医德意识,转化为实践中相应的医德行为,并经过日积月累而形成自觉的医德习惯,这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势必会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影响,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这是医德教育面临最大挑战的阶段,要本着正面教育为主,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通过加强临床带教医师树立强烈的医德教育意识;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和实习生座谈,强化榜样的激励和感染作用;由专业老师正面导向,及时解决医学生的道德困惑等形式,使医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严谨工作作风的同时,将医生天职是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为道德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医德培养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始终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其中,任课教师要做医德教育的楷模,并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他们。如老师的按时上课、认真授课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上解剖实验课之前,组织学生向死者敬献鲜花以表示其尊重,因为无论死者生前是好是坏,但现在他在向后人做着贡献,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在讲到急症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抢救病人的生命是医生的天职,任何怠慢病人的行为都是可耻的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医德的熏陶。
总之,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从学医的第一天开始,并贯穿从医的一生。因此,医学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进和探索医德教育的方法,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强烈的使命感、职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科学技术、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广光,姜旭光.浅谈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医德教育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4).
[2]袁爱梅.谈医学生的德育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3]李中文.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4).
篇9:浅谈医学生的人文学教育教育论文
浅谈医学生的人文学教育教育论文
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运而生,使医生成为医疗的权威,人们相信医学技术的进步将逐步解决所有的疾病问题。医生们普遍认为病人所需要的就是耐心的配合医生的各项诊疗程序,治疗效果就是对病人最好的关怀[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民对自身健康及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对我们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甚至达到了苛刻的地步。在现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医疗实践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但由于疾病谱的变化,新科学技术带来医疗费的急剧增加,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的增多,使现代医学的基础更加理性,但使科学与人文应融为一体的医疗实践却背离人的价值。医学不是简单地理解为生存与存在,而是要实践如何生存如何存在,这就对我们现今的医生们提出新的挑战,医生们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准确诊断正确施治,更重要的是把疾病作为患者的整体的一部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要兼顾患者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身心兼治,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注意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如今,如何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除对学生进入医学院校采取“严进严出”的原则外;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医学人文学科作为一个由多学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学科群,正是旨在确保医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当、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医学人文学还具有沟通医学与公众的作用。对医学技术和卫生服务的正确、适当的宣传是影响社会舆论的关键,目前医疗卫生中的问题,部分上也是由于医学界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不足所致。
医学人文学是将人放在医学的中心位置,来重建医学的框架。它提出医学需要哲学上的根本转变,跨越传统的边界,使临床医学不仅基于科学观察和实验室数据,也应基于理解和减轻病人痛苦所形成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卫生服务向社会化大服务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时代要求、现代意识、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新时期医务工作者应该从人文底蕴、哲学素养、审美修养和持续发展能力、主体精神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必然途径。
著名生命伦理学家佩雷格里诺(E.D.pellegrino)认为人文学科在医学中具有正当合理的位置,是医学生在谨慎和正确决策中必备的基本素质,如同作为医学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一样[2]。良好的人文素质也为有效地临床实习提供了保证。医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其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是局限于理论的,但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已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这使临床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已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对于尚未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的一些医学院校,也应在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临床实习前预教育阶段,加入医学人文学教育。而临床实习是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时期,其是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其中影响临床实习人文知识学习的因素很多,诸如医疗纠纷等社会因素;临床教师的功利主义倾向、教学水平和教学意识等影响;学生的功利化趋势及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了实习等[3]。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巨大需求的矛盾。面临着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医学人才就业市场的冲击,也使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考验。我们要加强竞争意识,尽快转变教育思想,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建立适合市场发展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临床教学逐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2]。在具体带教医学生时,要注意培养临床医生与病人的交流能力,更敏锐地抓住病人散漫叙述的核心,寻找更多样的方法促进健康、减轻疾病和残疾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对于慢性病(生物医学只提供部分对策),临床医学似乎可以通过将治疗本身与对病人独特经历的理解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此外,还需让实习生领会医务人员不能把医疗服务只是简单的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不能作为个人利益的交换筹码进行利益的交换、互补,这将导致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行业道德的沦丧。如何避免这样可怕的后果?加强医学教育,尤其人文、伦理、道德方面的学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不计个人得失、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才能真正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才能使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社会的发展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同时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将医学人文学科看作为一个旨在关注和考察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中的人类价值、探讨医学的终极关怀问题的学科群,从历史的、哲学的、伦理的、文化的、宗教的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医疗保健实践、卫生服务制度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来探讨医学的本质与价值。所以医学本科生在学习专业课同时,就应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而不要等到工作后再去补课。
医学人文学应是医学整体的一部分。医学的艺术只是使医生人性化,而医学人文学则是要使医学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走近医学人文学:为医学播下人文的种子《科技中国》,北京大学医学史中心.
[2]肖文刚,赵航,颜伟.临床实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西南国防医药.
[3]赵永亮,谢肇,孙梯业等.医学本科生毕业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西北医学教育.
篇10: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探析论文
摘要:
为了实现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学人才的目标,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思想上加强重视,注重开展入学教育、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规范医德教育内容,创新医德教育形式等方面对医德教育工作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
★ 医院学术论文内容
★ 医学专业论文
★ 本科临床医学论文
【医学生医德教育论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心得体会2023-07-10
临床护理工作者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讨论心得体会2022-08-09
医学检验的相关论文2023-03-27
医德医风心得体会2023-12-27
医德医风模范心得体会2023-05-24
医德的作文素材2022-07-30
医德医风自我评价100字2024-04-27
医师医德医风自我评价2023-10-16
医德医风的自我评价2023-05-12
医生医德医风演讲稿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