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堵口纪实散文

时间:2022-07-09 05:51:2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长江堵口纪实散文(共11篇)由网友“dxdz89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长江堵口纪实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江堵口纪实散文

篇1:长江堵口纪实散文

长江堵口纪实散文

,长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洪水,我参与了长江赤壁堵口抗洪抢险的全过程。从7月5日至9月19日共76天,吃住战斗在抗洪一线,“9876”成了我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

——题记

赤壁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在所辖江堤防线中,有一座山叫南屏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借东风、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山的一头伸向江中,滚滚江水绕山而过,显得地势十分显要。与南屏山相连的赤壁堵口,又名倒口,位于赤壁镇八把刀村境内。因历史上该堤段曾多次出现“倒堤溃口”而得名,该堤段全长3。11公里,是长江干堤最著名的管涌险段之一。

7月5日,长江水位32.17米,堵口出险。

长江赤壁干堤堵口堤段:在桩号334公里+92米处距背水堤脚八十八米范围的水沟与菜园内,发生十多个孔径大小不等并翻沙鼓水的溃口性管涌群。险情就是命令。在出险的第一时间里,作为指挥所指挥长的我,根据上级指挥部的要求,在三十分钟内,组织一百多人的防汛抢险突击队员赶到事发地,按专家预案投入抢护。主要是组织劳力抢运粗沙、瓜米、碎石等物资,采用三级配的办法,让管涌流出清水,然后安排人员二十四小时观察值守。

7月20日,长江水位32.61米,劳力上堤。

八把刀村是早晚双季水稻产区,进入7月中旬,正是一年之中水稻“双抢”的农忙季节。但在堵口出险的情况下,村民们还是顾全大局,一切以服从抗洪抢险为己任!在堵口3。11公里的长江堤段上,八把刀村五百多名劳力服从指挥所的安排,开始搭建哨棚、巡堤查险、驻守大堤。我与指挥所的同志一道,每天检查劳力到位、巡堤查险、值勤情况,组织对所辖堤段全天候拉网式检查,发现管涌等险情及时向上级报告抢险。对已出现管涌或散浸的地方,组织开挖人字沟,并采用粗砂、瓜米、碎石三级配处理。

7月26日,长江水位达32.90米,现蜂蜜状管涌群。

堵口地段发生蜂窝状管涌群四十多个。险情发生后,按预案要求,迅速组织三百多名劳力进行抢护,均采用砂石反压滤堆处理。根据险情发生的情况,管涌采用一定厚度的粗沙、瓜米、碎石三级配与采取一定厚度粗砂、瓜米二级配,其中,对水塘内三十平米的反滤堆的每层厚度约为一米,经过二十四小时的抢险处理,管涌出清水,险情初步控制。

7月30日,长江水位32.93米,抢挖人字沟防散浸。

针对干堤背水面及堤脚经长江高水位浸泡后,管涌散浸越来越多的情况,根据市指挥部的要求,组织驻堤全部劳力开挖人字沟,人字沟的大小深浅不等,视实际情况而定,但人字的顶点一般在出险的上部。八把刀村党支部书记乐平瑞,四十多岁,中等身材,消瘦的脸形;他在村民中有较强的号召力,当长江第三次洪峰来临的时候,他在大堤的迎水面内的家已经开始被洪水浸泡,但为了抢挖人字沟,他带着村民们晚上举火把夜战;火把、巡堤查险队员的手电光以及大堤上的照明灯光相互交织,三公里多长的防线灿若星河,蔚为壮观。

8月5日,长江水位32.96米,管涌群面积扩大。

管涌群扩大至八百多平方米,涌孔增加至六十多个,防汛形势十分危急。组织人力二百多人,抢运砂、瓜米、碎石采取三级配反滤。根据防汛抢险的需要,堵口地段又调上来了青山、小柏、芦林畈等八个村的近一千多名劳力,由指挥所调派使用。各村劳力由党支部书记带队,分地段驻扎在大堤堤脚附后近农户的家中。

8月8日,长江水位32.98米,管涌群发生变化。

针对2号、3号管涌群所发生的变化,当天组织五百人次采取加大反滤厚度处理,由一定量的粗砂、瓜米、碎石三级配应对,抢险劳力二十四小时抢险,保证有关抢险救灾物资能源源不断地运抵险堤险段。2号、3号管涌群共耗砂石二百多立方。并将4号管涌群原直径由一米多的反滤堆扩大到直径十多米。

8月14日,长江水位32.99米,对管涌群蓄水反压。

又一处管涌群又出现带沙,管涌向靠水塘一侧周边扩大,管涌群多次恶化、管涌面积已达一千一百平米。在此期间,为缓解险情,指挥部决定实施蓄水反压措施。8月14日十七时开时组织近千人次筑围堰,15日凌晨充水,至十五时,水位抬高零点三米(堰内水位二十四米)。经奋力抢险,险情得到初步控制。

8月15日,长江水位33.01米,搭建浮桥、抢运抢险物资。

对管涌及管涌群的抢险措施,主要是采用砂石反滤堆处理。水利部门技术人员到位,林业部门组织抢险所需楠竹、木材等到位,电力部门负责抢险电力灯光架设完成。1号管涌群发生在大堤堤脚地势较低的洼地水塘,于是便组织以八把刀村民兵连长雷建武为组长的突击队用楠竹、术扳、铁丝等日夜搭建浮桥。浮桥建成后,保证了水陆两路的砂石料等物资经浮桥运抵管涌抢护现场。当天管涌险情发生时,由于浮桥不能延伸至现场,我便组织抢险劳力昼夜在齐腰深的水中抢险运料,直至险情基本缓解。为便于险情恶化后的及时处理,投入六百人次防汛抢险劳力在水塘中预先做好四级反滤堆,平水面,并在四周侧面铺土工织物布,将反滤堆扩大至三百多平米。

在紧张的抢救的间隙,也有抢救的村民们在私下议论:“白天我们在大堤上运砂石、巡堤忙碌了一天,这时刚刚端上饭碗,又遇上出险了!”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村民如是说。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个村民是周郎桥村的`小朱;原计划在汛期举行婚礼,但由于后来抗洪抢险任务的来临才推迟了婚期。“我们哪里想到洪峰逼近管涌群又发生变化,一下子架浮桥,一会儿又抢运砂石料,真是累人呵”青山村上堤防汛村民说。“如果堵口成倒口,那我们的家园就毁了,因此,无论多苦,也值!”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向明接过村民的话。大堤上,抢险队伍里村干部们发挥了先锋带头作用,村民们当然也不含糊!

8月16日,长江水位33.03米,迎战长江第六次洪峰。

3号管涌群出水量加大,并带大量细沙;及时组织抢险劳力二百人次,加大反滤堆,使反滤堆范围扩大到二百多平米。针对长江迎来第六次洪峰,水位上涨速率加快,险情不断恶化的实际情况,指挥部根据技术人员要求,决定再次抬高反压围堰水位。指挥所及时组织一千多人次投入现场抢险,以后又多次加固围堰蓄水,与此同时对险情严重的1号、3号、4号管涌群作局部反滤和增加石料压重处理,使9处管涌群的险情基本得到控制。

8月17日,1号管涌群四周出浑水并严重带沙,水头高出塘水面一米五,当即采取四级反滤处理,反滤堆下部直径三十米、水下深三米、水面以上直径八米、高一米七,使险情得到初步控制。

8月18日,长江水位33.10米,管涌群筑堰、大堤抢筑子堤。

水位再超历史记录,赤壁长江干堤达历史最高水位33。10米,险情不断发展变化,在上级要求组织四级反滤处理的基础上,为缓解险情,实施蓄水反压措施,筑围堰、反充水,控制险情。与此同时,长江水位基本与大堤持平,个别地方江水已开始上堤,指挥所按指挥部统一部署,在组织人力对管涌群及干堤背水面巡堤查险的同时,还要举全镇之力,并由市指挥部联糸部队官兵,调遣市直机关有关人员上堤,用沙袋装土新修高一米、宽若干米的子堤加固堤防。

我昼夜很少有时间合眼,堵口堤段突发事件不断,指挥所里与本人身上的手机玲声随时响起;关键时刻,我本人作为堵口指挥所指挥长,其”生死牌”立在驻防大堤上,人在堤在、堤垮人亡;其实,说实话,自己的生命早已置之度外。

与我在堵口参加防汛抢险的有一位副镇长黄传秀,身材不高,但很结实,他也是从上大堤起就一直未离开过岗位。

“黄镇长,你老公家是九毫堤村的,你自己娘家是石头口村的,都是这次沿江防汛的受灾区,你操心他们的情况吗?”我问她。

“我那里还能顾得上他们的事情,听说家里田地淹了几亩,但他们也都上大堤了!”她回答道。

“我们就一起再坚持吧!”。一会儿,她的背影就消失在抗洪抢险的人群中。

9月19日,长江水位33.09米,管涌群停止渗水、险情解除。

长江水位稳定回落,堵口9个溃堤性管涌群基本停止渗水,管涌群威胁基本排除。在98长江赤壁堵口险象环生的处境下,经过当地地方干群和部队官兵76个昼夜的奋力抢险,堵口战役终于取得胜利,真可惊心动魄、堪称堵口传奇!

“9876”长江赤壁堵口抗洪抢险的经历,对于我将永远刻骨铭心!

篇2:啊,长江散文

啊,长江散文

5月8日,我们一行30人,登上西去的列车,至9日的凌晨,抵达了武汉。我们参观了历史著名的黄鹤楼。不禁忆起岳飞的词来:“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接着又游览了三峡大坝,次日乘轮船作长江三峡游。我们吃住在轮船上,第三天一早,天不作美,就下起大雨来。可有人说,雨中游长江,更能感受到长江的神韵和壮美。长江三峡水位升高至海拔175米,巫山、巴东、奉节等历史古镇都已湮没水底了,但历史的变幻及英雄的故事仍在,可惜后来者不复得见回放历史故事了。由于枯水期,未能看到泄洪壮丽的景观。将至西陵峡前,这是长江的第一峡,我们尽情观赏两岸峡景,我老伴连忙拿起了望远镜,游目四周,十分专注。人们都到船尾或船头,迎着风吹和雨洒。两侧山岭越来越高,岸壁越来越陡,山顶云生雾绕,翠峰隐约。烟雨长江,画意连绵,气象万千。漫游长江,不独感受其美丽的岸景和一去千里的气势,更让人怀想不已的长江的历史和人文景观。西陵峡上来不远是秭归,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就诞生在这里。再上不远就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里——香溪。这使我很不理解,在旅游和山水的概念里,三峡确实有着无与伦比的壮美,但是从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看,这里却是条件极为艰苦恶劣的地方。两岸青山连绵不断,又高又陡,半山腰上居然有人家筑室而居,而且多是单家独户,数里无邻。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仅解决了一个,那就是住。问导游他们以什么为生,导游说除了在山腰有积土的地方种一些粗生的庄稼外,主要是靠种植茶叶和柑桔,这里的柑桔还挺有名气的。大家在想:古代这里一定是高山、深林、湿瘴,巨藤漫布,密草齐腰,野兽出没,猿猴攀越,还有类灵类兽的怪物。就这样一个环境,竟滋长出瑰丽、超前的`文化:远古神话和楚辞;滋长出才高八斗的诗人和倾国倾城的女子。男出大夫女出贵妃,且皆志向宏远,敢于牺牲。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神奇!神农溪是长江的支流,水清澈、碧透,令人融入了大自然之中,清新空气,格外滋润心肺。神农溪两岸都是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民族风情优美,尤其山歌悦耳动听、飞刀表演神奇特技令人叹绝!我们一路穿起了漂流服坐在船上体验着拉纤情景。逆流而上,水湍急、清见底,在纤夫号子中另有一番意境,真棒!!凡旅游者会有不同于一般的心态,有时沉迷于山光水色,有时又会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所见的往往只是历史、文化、记忆、故事、传说等等的幻象,就如此时,我脑子里映放的,有时是李白、杜甫及苏东坡等先贤遗留的足迹,有时是一幕幕三国群英争雄逐鹿的场境。神女峰,巫山云雨,一直是勾动人们绮丽情思的地方,巫山十二峰的丰姿哪里呢?唯见山脚危岩壁立,难度其高。

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小三峡,小三峡的特点是江狭峰陡,曲水通幽,青山叠翠,峰回景移,诗画难穷。虽然没有大三峡的雄奇,却是秀丽有加,别有洞天。一路摆售着各种当地特色的小物品,有老人也有小孩,天天如赶集,如过节。还有瞿塘峡。两岸青山对峙,雄奇峭险,割裂云天,仅余一线。左右顾盼,美不胜收,惊叹末已之间,轮船已驶出瞿塘峡了。一出夔门天地阔,原来,三峡一路雄险壮丽的演绎,便是从夔门开始的。夔门如一瓶口,浩浩江水倾注而入,遂成雄壮浩荡的气象。至此,终于领略了“众水会万涪,瞿塘争一门”的真实意境。如果说长江是一篇散文,三峡则是其佳句迭出的精彩章节;如果说长江是一幅画卷,三峡则是其画龙点睛的神妙所在。大自然不甘平庸的杰作,实际上只可意会,笔墨在这里总是那么平淡而无力,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

篇3:野外工作纪实散文

野外工作纪实散文

野外作业,四海为家。

新世纪第一个初夏,我们来到了干旱的黄土高原西部,为这里的乡亲们打井,解决他们盼望已久的饮水问题。

井场位于一条干涸的黄土沟壑里,距村庄较远。据能测出地下水的物探队工程师说:方圆十几公里,只有这里,才有些地下水,而且还只是可能有。

搭起帐篷,竖起钻塔。我们在隆隆机声之中,炎炎烈日之下,开始了辛勤的劳作。

举目向山上看去,贫瘠的黄土高坡上没有一棵树,甚至看不到一株草。黄土有些泛白,到处映射着惨白的刺眼日光,愰得人难以睁大双眼。每遇起风,空气中就弥漫着黄土腥气。

井场附近,仅在沟底勉强生存着寥寥无几的小草,好几步内,不一定有那么一棵。土路边即使有的小草偶尔能零星长出一两片小叶,还不够下面村里那几只每天从此路过的,要到很远的后沟去吃草的山羊塞牙缝的。

用当地老乡的话说,这里的黄土山早已干透了!每年下那么点雨,没等到雨水侵润到地层里,不是流走了,就是立即蒸发了。

雨水中携带的各种矿物质,就这样被遗留在黄土山的表层上。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层盐碱盖。山上别说长树,连生命力极强的野草都不长。这里有地下水?连我们钻探工人自己都没有多少信心。

水,在这里用黄金钻石般的珍贵都不足以形容。用我们的感受来说:这种地方就是有金子,你得渴死。但如果有水,起码能活。我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全都得用罐车到三十公里以外的一个即将干涸的小水库去拉。拉回来的哪里是水?简直就是一罐浑浊的泥浆。

道路艰险,运水困难。水的宝贵,令城里人无法想象。我们戏谑的称自己是:一三五不洗脸,二四六干擦,星期天的半盆水,洗完头还得洗臭脚丫。

然而,就是在我们都认为没有生命迹象的山脚处,也就是在距我们帐篷门旁不远的土壁上,我在偶然间,发现了一星点的绿,定睛一看,是一棵刚刚冒芽的小草!

我猜想,可能是谁偶尔将洗漱的水,无意间泼在了这里,滋润了土壤,才使这棵小草的种子发了芽。虽然它长得位置很低,但它是井场旁边的这两座山上,唯一能看得见的一棵草。

小草是那样的羸弱,绿只是它显露出的一丝羞答答的颜容,不仔细看,它跟四周的黄土颜色差不多,灰白中略带些土黄。

我惊奇地走上前去。小草距地面有一米多高,生长在一个细小的黄土缝隙里。山风轻轻的吹佛着它毛茸茸的纤小身躯,它摇晃着刚刚萌生的幼小叶片向我问好致意。

啊!这干如石壁的黄土上,竟然有如此的一棵绿色小草,一棵绿色的小生命!

当时钻机坏了,我们正等待后勤送备件修理。我和几位无所事事的.钻工兄弟像发现了新大陆,围着那株小草发出阵阵惊叹!其它的话语都不能完全代表我们真实感受,只有呼出我们家乡那句惊世名言:“额的神啊!”,才有那么一点意思。

我用微微颤动的手,把矿泉水瓶里仅剩的一些水,一滴、一滴、再一滴的滴给小草。水倒得不能太快,我担心水大了会把它冲跑。

小草沐浴了甘霖,洗去了浮尘,虽然还显得有些苍白,但却显露出更为明显的绿。

小草太小了,小到我们谁都不知道它叫什么草?我们围着它,猜了半天谁也拿不准,只知道它是那土壁上唯一能看到的生命。不,是这两边山上我们唯一能看到的一棵生命之草!

一位钻工兄弟返身跑到井场拿来了一支大号记号笔,在小草周围的土壁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圈。我们往回走时转身望去,红圈里的那点绿就是这两边光秃秃的土山上,一丝未来的绿色希望!

从此以后,这棵小草就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山里没电视,无网络,就是那唯一的半导体收音机,也时不时的吱吱嘎嘎乱响。没事时,我们就给小草浇点水,但更多的时候是默默地注视它,有时一边看还一边遐思。绿色,总会使人产生无限联想…

小草在众人的关爱下逐渐长大。土中盐碱含量太高,它不能茁壮成长,总显得病怏怏的。

有一天,我们认出了它,原来是一株蒲公英!

尽管它的叶子是绿的,但不管你如何呵护,它的叶片总是有些发黄。但它一直活着,并努力使自己的那几片叶子不断伸长。

贫瘠的土地,更能衬托出生命的顽强。

一天,干旱的山里终于下起了雨。阵雨还很大,劈头盖脑的豆大雨滴把我们逼进了帐篷里。

突然间,一道闪电,一声惊雷,使我们不约而同的想起了那棵小草。用不恰当的话说,我们就是心照不宣。用恰当的话说,我们就是心有灵犀。不必说话,彼此目光一碰,没有片刻犹豫,我们又一起冲出帐篷,去看看她在骤雨中会不会受到损伤。这以前,我们把她称作它,但我们希望,她能做母亲,她能够开花。

土层的盐碱壳很硬,雨水渗不到土里,正一股股顺着山势表面匆匆忙忙的往下淌。小草被浑浊的小小水流冲得摇摇晃晃。

我们一阵手忙脚乱,找来了一块木板和几根钢筋,在小草的上方搭了个挡水棚,看着小草安然无恙,这才放下心来,此时我们却已成了一群落汤鸡。

返回帐篷里,我们一边脱下湿透的工装,一边互相取笑自嘲。话题就是:“好一个英雄救草!”

山里的雨来得猛去得快,没过多久就出太阳了,我们又经历了一次蒸笼般的烈日熏烤。

一位村里的老乡赶着那几只山羊又从我们这里路过,他也淋了雨,想在我们这里休息一下,晾晾衣服。

突然,眼前的一幕将我们惊呆了!有一只贪吃的山羊,竟然立起身子,将前蹄搭在土壁上,准备啃食我们的那个她,那棵生命之草!

额的神呀!来不及了!我顺手捡起一个土块,大喊一声扔了过去。土块重重的落在土壁上,碎了四散弹起,吓得那只羊向后一蹦,跑走了。

等我们跑过去一看,小草还在,但我们的生命之草却被砸伤了!原本就不多的草叶掉了两片。我们呆在那里,有些黯然神伤。

我小心翼翼地扶正了小草,心中默默地祈祷:“对不起!我绝对不是故意的。我的小草,你要坚持住!一切都会好的!”

从此以后,每当有羊儿经过,不管井场工作再忙,小草旁边就会有位忠实的卫士。因为,我们已把她看成是井场两边秃山的绿色希望!

尽管有我们的百般呵护,小草却似乎意识到了危机四伏,世道艰难。没过多少天,她便匆匆忙忙地抽出一根毛茸茸的小花挺,她准备开花了!她正准备延续绿色的希望。

工作单调,生活乏味。我们有时候喝点酒就在小草旁边瞎蹦乱唱。不知别人怎么想,我只是怕小草太寂寞,让她也高兴一场。

有时小草也会摆动身躯,一副兴奋模样。我还想过,小草要是会唱歌,我一定教她唱秦腔。只有秦腔最激昂,最豪放!那是黄土地上的顽强生命,对世界最有力的张扬!

生命一场,不能轰轰烈烈,也要慷慨激扬!

在我们久久的期盼下,她终于开花了!

那是一颗很小的鲜黄色花朵。花瓣不像叶片那样黯然无光,显得很润很鲜亮。尽管画在小草周围的红色记号圈已被雨水冲得退去了色,但只要远远地看见我们的帐篷,就会惊喜的看见,绿色的帐篷旁边,还有一朵鲜黄鲜黄的蒲公英花!

当然,只有我们会一眼发现她!如果距离太远看不到,我们的脑海里也会浮现出那朵娇艳欲滴的小黄花。

水井施工完成了。通过抽水试验,水量很小,但足够下面村里的人饮用了,我们要搬家转场了。

经过几天忙碌的水井设备和管道安装,等我从山下村里返回来时,惊奇的一眼发现,那朵小黄花已变成了一朵毛茸茸的小白球,蒲公英要飞啦!

我缓缓地走了过去,慢慢地低下头,轻轻地对她吹了一口气…

蒲公英的种子们还未完全成熟,它们的妈妈还舍不得让它们离去。小白球微微晃动了两下,好像跟我打了个招呼。这棵小草在我的面前一直很腼腆,总显得羞答答的,没办法,她从小就是这样。

又过了几天,正当我们把最后一车设备装好准备离去时。突然间,我发现有一个微小的,毛茸茸的东西从眼前飘然而过,在刺眼的日光中闪着白白的润泽光亮。

啊!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在阳光下飞翔!

我回头一看,我们的生命之草,她头顶上白绒绒的小球已经变成了一根蘑菇状小细挺。我们的生命之草的孩子们,那些绿色生命的种子已随风飘荡。这些在风中翩翩飘舞的绿色生命之种,正在寻找着大地母亲的温床。

我用水壶给小草浇了最后一次水,然后上车缓缓离去。再见了,一直日夜陪伴着我们工作的生命之草!

我从车窗探出头来,望着渐渐远去的井场。我心里默默地起誓,小草,我代表人,代表那些言和行像山一样的人,向一棵顽强的生命之草庄严的保证!不久的将来,绿色将重回这里的大地。

小草,这些天你没有见到那些山羊吧?山脚下,沟口旁,一块块醒目的警示牌已经立起,封山育林,还我河山!

小草,请放心,这里的人们一定会让你的种子一代一代的把绿色生命延续下去。终有一天,这些不堪入目的荒山秃岭会重新变绿,那时候,你的家乡一定会芳草菲菲,绿树成林,鸟语花香,山川秀美!

小草,再见!敬礼——

篇4:清明纪实散文

清明纪实散文

四月五号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而祭祖和扫墓,表达的是尊敬与怀念。当然,我觉得清明节除了祭祖与扫墓外,还有就是踏青赏景。我是在清明节头两天回去给岳母扫墓的。

不曾想天公不作美,头晚下了一夜的杏花雨。我听着雨声,想着回去那八里土路,心里不由犯起愁来。第二天我还是下了决心,不管路再难走,也得去跟岳母上坟。同去的还有两个姨姪女,江凤和慧慧。

刚上路,两个姪女就抱怨开来。现在的小孩子都带得比较娇的,正如我说她俩是在蜜罐里泡大一样,所以,稍稍吃点儿苦,就觉得受不了。小姪女慧慧说,这天老爷怎么要下雨嘛?这路难走死了!我对她说,这不下雨就不是清明了。她对我这话很不理解。我便解释道,古人不会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嘛!我这话自然是在调侃。接着我又问慧慧,你知道这诗是谁写的吗?慧慧想了想,想不出来。大姪女江凤,高二女生,她知道,就说,是杜牧写的。我说,对,是小杜。

接着,慧慧又抱怨起来。我便叫她好好欣赏乡村美景,这样就不觉得辛苦了。她笑了笑,说道:“这些有什么好看的?”确实对慧慧来说,她还小,才读初一,缺少审美能力,何况她生长在乡村,这些景象已是熟视无睹的了。

我便自顾自的欣赏起这一路上的美景来了。

此时,金黄色的菜花已现凋零,远没有最繁盛时的浓烈、豪华与气派,不过,它仍是那样的令人迷醉。一片片的菜花像金黄的云朵飘浮在田野山际,梦境般的甜美宁馨,而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我觉得自己就像那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蜜蜂蝴蝶。当我从沉醉中醒来时,发觉衣服裤子鞋子都湿透了。我用手捏了捏衣角,有水嘀嘀答答地滴下。这水是哪来的呢?我想。未必是菜花上的么?我用手触碰了一束菜花,惊讶地发现,菜花里的水是那么的充盈,滴下许多的雨滴。我想到杜甫的一句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我这次算是亲身体验到了。当我念出这句诗时,江凤却说“花重锦官城”的“重”不该念zhong,而该念chong。她解释说是花儿重重迭迭。我说应该念zhong,并解释说,这花被雨打湿后,花里积有很多的水,自然就很重的了。江凤不相信,说她回去后在网上查。我笑了,对她这种求实的精神很是赞赏。

我不顾自己打湿的衣裤,也不顾一身沾满了泥,仍是兴味盎然地欣赏沿途的风景。小麦在经过一冬的磨砺,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疯狂地生长着,现在麦穗已全长出来,有的已经开了花,那似粉末状的白花,如果不细心看,你还看不出来的呢!葫豆花像小黑豆似的眼睛,睁得大大的,躲藏在宽大肥硕的叶子底下,好像是在好奇地窥探自己生活的世界。在我的感觉里,葫豆花就是小孩子的眼睛,我心里顿生喜爱之情;豌豆花却像一只只蝴蝶,好似在翩然灵飞,使得眼前的景致美丽而极富动感,同时也洋溢着春天的温情;其它还有粉色的桃花,像明媚的眼神,白色的梨花,像一片片雪……

有鸟鸣声传来,清脆动听,这无疑是春天最动人的美妙的乐章。我寻声望去,没能看见鸟影,只看见一树树鹅黄般细嫩的枝叶,好清新的感觉,好旺盛的生命力!路途中,我们还是看见了许多鸟,有燕子,麻雀,画眉,还有说不出名字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是庄稼的朋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我们还看见了一只白鹭。眼前这只白鹭,扇动着轻盈的翅膀,像片洁白的云,是灰濛濛天际间最大的亮点。我的目光一直追随着这只白鹭,直到从我的视野中消失。我不由吟咏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走到岳母的坟前。

我们点了一对大蜡烛,又点燃了香,焚烧了金元宝,冥币,纸钱,还有纸做的衣服鞋子。祈祷自然是必须的。在烧纸钱的时候,我的衣服和裤子冒着水汽,我故意对慧慧说,你看,大姨父要成仙了,都腾云驾雾了。慧慧笑了,说,是你的衣服裤子打湿了。我们便都笑了。我们在坟前停留了大约二十多分钟,最后爆完火炮便离开了。

当我们走到山下时,慧慧回头看到家婆坟前燃着的那对蜡烛,说:“你们看那蜡烛,好像是家婆在笑。”我很赞同慧慧的想法,就夸奖道:“慧慧,你这想法好!我们走这么远的路来给家婆上坟,家婆肯定会笑的。”

过了会儿,慧慧又说:“你们看,那蜡烛好像家婆的眼睛。”

我回道:“是啊!家婆时时刻刻都在看着我们的呢!”

这时,又下起了雨来。慧慧说去借伞。我说她,你是羊子变的吧,这么怕雨?我看着这濛濛细雨,问慧慧,沾衣欲湿杏花雨,后面一句是什么?慧慧想不出来。我便提醒她,就是你学的《春》那课中的一句诗。慧慧还是想不起来。我只得说出来,吹面不寒杨柳风。然后我对慧慧说,这就是你读书不攒劲的后果。你要家婆保佑你读书得行,你自己也得努力才行的。

当我回到家时,浑身泥糊糊的,湿糊糊的。我怕感冒,吃了一道药。后来一回想,觉得这一切,都成为了亲切的怀念。

篇5:初识长江散文

初识长江散文

小时候,非常想看长江,但家离长江“很远”,近10公里地。家到长江只有一条简易公路,因为穷坐不起公共汽车,所以步行感觉“很远”。

1977年,就读县三中,终于有机会看长江。镇上有一个布瓦厂,以生产红布瓦著名,产品定点销售武汉。一次时间紧任务重,厂长请示镇里做校长工作,让学校帮助运送一批红布瓦到长江码头装船。那年,改革开放正起步,高考制度刚恢复,学生真正成为读书郎,走进课堂,专心读书。校长无奈,只好顾全大局安排高一同学执行任务。

镇在家与长江间,差不多等距离。每位同学的任务是来回两趟,最少运8片红布瓦。虽说高中生,因处于学制缩短年代,大多只相当今初二、初三同学,每位同学挑4片走近5公里是很困难的事,路遥无轻担。当然,个别同学一次能挑6片,剩下的2片一般照顾给女同学。

挑着担子夹在大部队中艰难向前。从小体质弱,特别缺少耐力,容易疲劳。慢慢落在后面,后面差不多都是女同学。内心不是滋味,但实在无奈。挑着担子,想着长江,有一股力量迸发,毅力、意志力支撑,终于到了码头。

站在长江长堤上,面对洪湖,好像在梦中,但又非常亲近,此前和小伙伴们为了看《洪湖赤卫队》电影,南征北战,一村赶一村,一夜熬一夜,看了一遍又一遍,韩英、刘闯等英雄形象时常在脑海浮现。望着浑浊江水,滚滚向东,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同学们坐在长堤草地上,有说有笑,劳累好像云消雾散,感觉轻松。

记得那时正值暮春,万物生长,蓝天绿地。坐在长堤草地上,如坐绿毡,软绵舒适。绿色长堤如绿宝石镶嵌在黄金玉带上,千帆远航,若隐若现。鸟儿时而冲向天空,翱翔比翼,时而飞在波涛浪尖上,嘎嘎叫不停。鱼鸥叼起捕获的猎物,急急飞回巢穴,那里有小鸟等着,父母之爱,哺育之恩,言语不尽,天高地厚。“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长堤下的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春风拂过,绿芽尖尖,漫漫丝丝垂下。杨柳使人想起大乔小乔,婀娜多姿,它是美的`化身,给春天增辉添色。杨柳纤细弯腰,尽管洪水肆虐却坚强不屈,以弱小的身躯经受巨大考验,为保护人民,默默贡献。杨柳林中,青草丛里总有一些野花开放,小小的花儿清香醉人,蜜蜂旁若无人飞来飞去,宣示着它就是花的主人。

青春沉浸在春天里,青春就是春天景象。长江就像母亲,她的乳汁浇灌着青春。长江是一部历史,我们仿佛是长江里的一滴水珠,长江东流不息汇入大海,我们仿佛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一朵可能淹没溶化的浪花,一朵可能绚丽多彩的浪花。青春是春天,风和日丽,生机勃勃;青春是浪花,汇成大海,包罗万象。

还有一趟最后4片,我们懒洋洋、依依不舍。我们出发,走向征途,追寻梦想。(作者:吴远卿)

4月29日 广州

篇6:长江入海口散文

长江入海口散文

在长江口以北,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江边,渔民有一句顺口溜:“金山”“焦山”如二奶,过了狼山就是海。言下之意就是,长江口过了“狼山”就是东海了!

苏轼《游金山》诗一开头就说:“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王平甫也有“天末海门横北固”之句。在人们的印象中总觉得群山万壑送江入海,到了江苏镇江,也就差不多了。其实,辞别景色如画、名扬中外的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还有黛色青青的南通狼山在平芜尽处伫立着,相送大江东去呢!

狼山是以狼山为主,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为辅的一组小山。狼山在五山之中雄居首位,高五十三丈;而最靠边的黄泥山和马鞍山,那就低到仅有十七丈高了。五山并列,恰似一只笔架。这也许是地灵人杰吧。于是,有人便将南通文风很盛,归之于此!固然,这五山并不高,但一则因为苏北平原沿江无山,到此才见峰峦,令人眼目一新;二则五山虽然有些对称,却又错落攒聚,类似盆景,故大大提高了它的欣赏价值,徒增它的名气。当然,更主要的还在于狼山自古流传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神话传说。

这传说已经流传了四百多年。明朝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东南沿海各省,常受倭寇骚扰。有一天,他们的海船闯进了长江,正准备在南通登陆时,突然从狼山顶上伸下一只几乎如海船尺寸相等的穿着皂靴的大脚,只吓得那伙不可一世的倭贼魂飞魄散,掉过船头,便逃之夭夭。当地人民感谢这位大神保障了他们的身家财产,可又不知道此神究竟是谁,只好称他为“狼山大圣”。从此,人们便将山上一所南宋初建造的兴教寺,改为供奉大圣的神庙。这神话是人民爱国抗敌心愿的反映,但也并无影无踪的编造。当时,南通一带确有一个人民自动组织起来的保卫乡土组织,其领袖曹顶,曾在雨后泥泞的黑夜中追击倭寇,不幸在离狼山四华里处牺牲。人民就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曹公祠,祠内塑有他怒目身跨红鬃马的英姿,殿侧即是标志着他杀敌战果的“倭子坟”。狼山大圣的出现,看来正是当地人民对抗倭英雄的神化。爱憎分明的人民,对于爱国爱民的志士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狼山以及其它四座小山,本来都生长在大江之中,多少年来的潮升沙涨,他们终于缓缓地上了岸。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隋朝,这里便设有狼山镇总兵。至今登上狼山绝顶,大江就横在山前,江波UO之声和满山的松涛相呼应,使人觉得狼山似乎又回到了江水的怀抱中。狼山的石色是紫的,宋朝的杨钧据此曾撤去古代因有白狼高踞山顶而命名的传说,把它改名为紫琅山。它如果带着左右的'小兄弟而回到江中,那就更像一艘紫色的艨艟海舰,而山上兴教寺边的支云塔就是一支高耸入云的旗杆。

狼山虽小,名胜不少。除松岗、狮子石、寒玉泉、千人洞、招隐台、萃锦楼、望海楼之外,水月观音岩是最突出的。岩石上天然呈现一尊观音像,衣纹形体,俨然如画,下有水纹,上有月轮,雨后尤其明显。其他四山各有两三处胜迹,大半是清末南通状元张謇设品题布置的。张謇的墓地也在狼山下。他后半生摆脱仕途,专办实业和教育,成为民族资产阶级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他遗愿葬在狼山下,可能是受狼山圣的传说和曹顶爱国精神的影响吧。

篇7: 聆听长江散文

聆听长江散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这首词。那滔滔的长江水,那奔腾的气势,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升腾起许多神秘的向往。

当我第一次站在江边,看着那清澈的长江水在我身边淙淙流过时,我才发现,白天的长江,平静温馨,那份安静让我澎湃不止的凡心在水声潺潺中,得到安宁。江边上,青灰色的石头安详而恬静,孤独而骄傲的望着每一个来江边的人。

徘徊在江边,已是暮色降临,一位老者,在江边踽踽而行,目光深邃,江风吹乱了他苍白的头发,沿着他的目光,我也去静静的凝望长江。我猜不出他面对长江所感受到的震撼,我只觉得我的思想犹如干涸的岩石,迸发不出一点湿润的智慧。一想到长江,心里会涌动着许多情思。那个从《诗经》里流淌的长江,那个子夜吴歌中沸腾的长江,温润了一代又一代南国女子的明眸。我不止一次想像着那个狂放不羁的李白曾经怎样洒脱的踩着半轮秋月,在彩云间,在两岸的清冷猿啼中穿过万重山,奔驰而去。惊起江边一个个浣纱女子,怅然望着江面上的飘逝的江帆,谁可知道,她们在一江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烟波里寻寻觅觅了多久,她们的眼睛里可曾是一种怎样的期盼啊。

几千年来永不停止的滔滔的江水,不知包蕴了多少故事,多少沧桑!你看不出看似宁静的江水里聚集着古代到今天的一种怎样复杂的历史,演示着人类何种顽强不息的生命过程,包含着大自然何种深邃的思想!聆听长江,有一种激动得想哭的感觉,在我的眼中蔓延、蔓延……或许因为,长江容纳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沧桑!这里是祖辈为之生息的摇篮!这是一本博大的书,是我一生也读不完的书。

聆听长江,便是聆听历史。那场熊熊的大火,曾经染红了半江碧水。那一身素衣的周郎,也曾立在江边,眺望着狼狈而逃的曹操,大笑三声。那笑声飘荡在滚滚的江水上,一直飘荡到了今天。聆听长江,让你感到,这里也曾刀光剑影,也曾经历了恩爱情仇,也曾凶险澎湃。

偶尔江面上响起几声江轮的汽笛声,溅起几注高浪,惊起几只水鸟。但这并没有打破江上薄暮的宁静,这宁静,似乎来自上苍,溶于空气,渗透大地,无言的望着东逝的江水,心结随着江水飘浮:“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想,我生命中或许也有一个住在长江尾的'人,或许他在前生就已经叩开了我的心门。那是一个命里注定要想念我的人,一个让我用终生的时间去想念他的人.穿透江水,他的影子,时而清晰,时而模糊,随波逐流的向我飘来。

时而有小小的鱼船出没在江水里。看着渔夫悠闲的将网撒向江里,我痴想,我是否也是网中之鱼呢?我将淡淡的忧伤融入了江水,顺着清冷的江风涌向了天际。长江,你知道吗?我想俯身,用带有体温的手,抚摸你千年的流水,让凉凉的江水从我连心的手指间穿过。痴想着,你把我像一棵水草一样湿润漫淹,让我周身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清凉的水波里,我将会踏着你幽远的歌声,走入你的心里,让你与我的脉搏一起幸福的颤动。也许是因为前世的情缘,我总是若隐若现地感受到你与我只是咫尺之间,一脉相连,你在前世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

聆听长江,耳畔又响起了那首词,心里涌起无限的情思……

篇8: 长江的散文

关于长江的散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这首词。那滔滔的长江水,那奔腾的气势,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升腾起许多神秘的向往。

当我第一次站在江边,看着那清澈的长江水在我身边淙淙流过时,我才发现,白天的长江,平静温馨,那份安静让我澎湃不止的凡心在水声潺潺中,得到安宁。江边上,青灰色的石头安详而恬静,孤独而骄傲的望着每一个来江边的人。

徘徊在江边,已是暮色降临,一位老者,在江边踽踽而行,目光深邃,江风吹乱了他苍白的头发,沿着他的目光,我也去静静的凝望长江。我猜不出他面对长江所感受到的震撼,我只觉得我的思想犹如干涸的岩石,迸发不出一点湿润的智慧。一想到长江,心里会涌动着许多情思。那个从《诗经》里流淌的长江,那个子夜吴歌中沸腾的长江,温润了一代又一代南国女子的明眸。我不止一次想像着那个狂放不羁的李白曾经怎样洒脱的踩着半轮秋月,在彩云间,在两岸的清冷猿啼中穿过万重山,奔驰而去。惊起江边一个个浣纱女子,怅然望着江面上的飘逝的江帆,谁可知道,她们在一江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烟波里寻寻觅觅了多久,她们的眼睛里可曾是一种怎样的期盼啊。

几千年来永不停止的'滔滔的江水,不知包蕴了多少故事,多少沧桑!你看不出看似宁静的江水里聚集着古代到今天的一种怎样复杂的历史,演示着人类何种顽强不息的生命过程,包含着大自然何种深邃的思想!聆听长江,有一种激动得想哭的感觉,在我的眼中蔓延、蔓延……或许因为,长江容纳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沧桑!这里是祖辈为之生息的摇篮!这是一本博大的书,是我一生也读不完的书。

聆听长江,便是聆听历史。那场熊熊的大火,曾经染红了半江碧水。那一身素衣的周郎,也曾立在江边,眺望着狼狈而逃的曹操,大笑三声。那笑声飘荡在滚滚的江水上,一直飘荡到了今天。聆听长江,让你感到,这里也曾刀光剑影,也曾经历了恩爱情仇,也曾凶险澎湃。

偶尔江面上响起几声江轮的汽笛声,溅起几注高浪,惊起几只水鸟。但这并没有打破江上薄暮的宁静,这宁静,似乎来自上苍,溶于空气,渗透大地,无言的望着东逝的江水,心结随着江水飘浮:“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想,我生命中或许也有一个住在长江尾的人,或许他在前生就已经叩开了我的心门。此时正翘首回旋,等我一生。那是一个我至今都无法准确定位的人,是一个与我的情感缠绕不清的人,一个命里注定要想念我的人,一个让我用终生的时间去想念他的人,一个永远占据我心梦,永远挥之不去的人,一个永远只能出现在我梦中,醒来总让我失望哭泣寻寻觅觅的人……穿透江水,他的影子,时而清晰,时而模糊,随波逐流的向我飘来。聆听长江,我听到了自己的怅然,听到了长江悠长的叹息。

时而有小小的鱼船出没在江水里。看重渔夫悠闲的将网撒向江里,我痴想,我是否也是网中之鱼呢?你什么时候才能划着一叶扁舟,在江中将我寻觅呢?我将我淡淡的忧伤融入了江水,顺着清冷的江风涌向了天际。长江,你知道吗?我想俯身,用带有体温的手,摸一摸你千年的流水,让凉凉的江水从我连心的手指间穿过。痴想着,你把我像一棵水草一样湿润漫淹,让我周身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清凉的水波里,我将会踏着你幽远的歌声,走入你的心里,让你与我的脉搏一起幸福的颤动。

长江,你知道吗,虽然我生在遥远的北方,虽然与你隔着千山万水,也许是因为前世的情缘,我总是若隐若现地感受到你与我只是咫尺之间,一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在前世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

聆听长江,耳畔又响起了那首词,心里涌起无限的情思……

篇9:炽热葵花纪实散文

炽热葵花纪实散文

1

他儒雅,一身的书生之气,笑起来很阳光,说话有板有眼有理有据。稍加打量,会发现他比实际年龄小十岁左右,四十多岁的人了,看上去却是一副白面书生的抒情韵致,“是心态好吗?”我忍不住好奇地发问,他说心态好当然是一个方面,他接下来的解读却令我吃惊不小——他研究的课题是生产放射治疗设备电子加速器,人工产生射线以治疗肿瘤,长期接触微量射线会影响人体产生免疫力,间接起到对生命的“保鲜”作用。

我摇头,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一个念头瞬间在脑海闪过:世界是多么奥妙呀。

一向自诩“好学”的我,深知其中的深奥,非一两句话可以速成,哪怕只是一点儿皮毛。在当今信息全民共享、高速发展、急功近利的快餐时代,高尖端科技在世界各国仍然是一个难以攀登的天梯,它让滥竽充数的学术混子们望而却步,知难而退。而他的半生研究成果,是医用加速器的研发,在医疗设备学术界,堪称顶级高端。

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一位科技界人士,对我而言堪称稀有——生活中我交往的范围大多局限在文化圈,这个圈子里的人以性情放达著称,在世人眼里缺乏理性,不怎么讲究逻辑;而我对于他呢,亦大抵如此。

奇怪的是我们有眼缘,在短短的瞬间达成认可,愿意把各自的心里话一吐为快。

也许是年纪接近,都在六十年代中期出生,我比他虚长两三岁;也许是因为处世观念相通,让我们的交谈从上午十点半延续到近下午六点,内容从开始的略显拘谨到后来的无序漫谈,互信就这样在交流中建立链接,谈出来的话才不会掺杂刻意的渲染客套,剥离杂质,事物方会浮出水面,朝真相接近。关于价值、关于成长、关于奋斗、关于觉悟、关于人生境界、关于工作与生活……甚至关于审美和对当今诸多现象的吐槽,他与我的观点相通,这让我对一个世人眼中的科技工作者刮目相看。

通过漫长的交谈,我对他所从事的开发项目加速器有了一个粗略大致的轮廓:医用加速器是生物医学上的一种用来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的电磁装置,该装置使不同种类的带电粒子借助不同形态的电场加速到更高能量,依据加速粒子种类的不同,加速电场形态的不同,粒子加速过程所遵循的轨道不同被分为各种类型加速器。目前国际上,在放射治疗中使用最多的是电子直线加速器,而这正是他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和生产研发方向。

经年形成的概念显示:沾上科技的词汇便意味着古板严肃,意味着“两弹一星”与功勋卓著的一长串共和国精英人物名单,甚至意味着陈景润和哥达巴赫猜想,总之是四个字可以概括全貌:工匠精神。

这是由科学技术的性质所决定,来不得半点马虎,缜密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计算。

在当今的文艺范儿们眼里,它一点也不好玩儿。

2

他是那种把书读活了的人,他自己本能地拒绝吊书袋和被世俗功利污染与同质化。与他交谈,会发觉他有一种超强的逻辑综合能力。

“你来的目的是什么?”

“你已经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

“你希望别人通过这篇文章获得什么帮助?”

我有些惊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为事情的本质找到答案,仿佛大脑是一台精密计算机,迅速把复杂的因素综合归纳,清晰呈现。

在他带领的研发团队,人们这样评价他:天大的难题到了他手里都变得简单。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难以攻克的难题可谓家常便饭,若是哪一日没有遇到任何问题才是非正常态。每遇难题,机器停止运转,队员们围在一堆数据面前一筹莫展,气氛进入白热化的紧张。有一次,适逢他外出开会,研发团队又遭遇“卡壳”,午餐时间到了,铃声响过,但没有人一个想到要去吃饭,食堂服务人员只好把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这时候他赶来了,吩咐队员们马上吃饭,而后他简单地喝了一碗西红柿蛋花汤,便立即投入工作,很快找到问题的根源,只需几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队员们顿悟:“他说几句话我们就明白了!”

具备如此本领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厚重的基础知识来夯底才能奏效,这意味着要牺牲许多世俗层面的短期利益与风花雪月的眼前享受,而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以博览群书或曰刻苦钻研。他说干加速器的人最后就是四个字:无怨,无奈。无怨是因为加速器太有趣了,一直会有成就感激励着你;无奈是因为加速器太复杂了,需要一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几代人的努力才可能做好,现在中国其它机会太多了,愿意深度投入的人不多了。

队员们打心眼儿里服气,佩服这个与自己年龄相近的李总,把他当作团队的主心骨和事业偶像,其实呢,他很好接近,从不摆谱端架子。即便在如此重大的科研课题研发中,也不喜欢发号施令,他工作运行的方式也有别于千篇 一律的机关模式:每天把要做的工作列入计划,记在一块看板上,人人恪守时间表和控制点完成后由业务主管打勾验收。没有千叮万嘱,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实干家。

他说:“我是学物理的,找规律,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一直是我的行为方式。”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抓住要害,注重实效。这么多年下来,项目完成一个又一个,他所带领的团队中没有一个队员消极怠工,更没有一个队员拖了科研项目的后腿。谈到这一点让他得意,孩子似的笑了。

我还惊讶地发现,他拥有复印机式的记忆力,能够把十几年前的某个日期精准道出。当年,他从家乡古城开封考入清华大学,是不是凭借这一超强的记忆能力呢?

纵观古今中外,人们对天才的描述大致有三:一是超强的记忆力,二是准确的判断力,三是对未来局势的前瞻性把握。

在我看来,他当然不是天才人物,但他确乎具备一种超强的概括能力,以及对未来资本市场的前瞻观望预测能力。

3

在食堂吃过简单的午餐,下午继续我们的话题。在二楼一个小接待室里,一杯日照绿经过了第四次冲泡,已经变得没有味道,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谈兴的浓俨。接待室外连接着写字间,办公环境整洁有序,鸦雀无声。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干净的办公环境,无论是园区还是车间,都给人一尘不染的良好印象。

他说,这是医疗器械企业的基本要求和特色。

从至今,他从深圳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新华医疗已经整整十五年。一边读书一边实践,经受着时光与环境的历练,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经验。在这不长不短的十五年,一路走来,由一个工程师、企业厂长到一家著名上市公司的副总裁、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科技部专家。略显稚气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成熟练达的内心,举手投足,从内到外都散发一种让人舒服的清爽利落。

“说说成长吧。”

之所以如此提示,是想了解他走过的路,大凡一个行业的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本血泪混合的心路之书,然而这一次让我微微失望:如果从一个成功者的角度分析,无论如何他都算得上一帆风顺。履历简单像一页白纸,上面写满了抒情诗。

这个1968年出生的孩子,一睁眼便瞄见祖国到处一片阳光灿烂的红海洋。童年,在古城开封,一个因国家工程而聚集了天南海北经营的小区,顺风顺水地长大,黑黝黝的古城上空有一弯明月,照着一张少年人多愁善感的脸。中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加速器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深圳一家医疗器械企业担任技术员和工程师,其间结婚生子,事业小成。

在深圳九年历练,他感受到沿海开放城市的速度,时间就是金钱和创造,国家和企业都不允许有拖拉作风,让他养成了很强的时间观念,在他看来,时间就是市场和机遇,面对残酷的市场,机遇稍纵即逝。而每做完一个新项目,当机器设备投入医院的演练场后,他作为工程师都认真负责地进行跟踪服务,和医生保持热线沟通,问题细化到医生在使用设备时臂弯与手腕的舒适度,认真听取客户的意见和感受,在机器进行升级改造时简化不必要的琐碎程序。

他让机器,散发出了人性的温度。

4

他说:“我不喜欢做重复性的工作,不喜欢复制别人,更不喜欢复制自己。每遇到一项新项目,我都要先依据经验判断它是不是必须做,如果难度不大没多少意义便宁愿放弃;如果一个项目必须上马,那么我会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这上面,直到完成做好。”

这一点和文学创作极其相似,这让他注定终生选择挑战。当然,作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带头人,他更务实。刚到新华医疗时,公司没有加速器基础,“我要做一款傻瓜产品。”傻瓜产品不是产品傻,而是生产和操作要求低,其实设计要求更高。科学技术来不得半点马虎,失败了没有人负责买单,但一旦做成,却会有人一窝蜂似地复制你的成果,这样既节约了科研成本,又能让经营迅速见效。这其实道出了当下时代遍布投机的一大通病。

在采访中,他向我讲述了市场的严酷无情,比如他曾经花费一年多时间开发一个产品,结果设备生产出来面临的却是市场无序竞争激烈、用户不了解、对手不讲游戏规则,最后只好把机器打折卖掉,吃亏了,他说。对他而言,这是教训,更是经验,是打开市场大门的必经之路,之后该产品逐步得到市场认可,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市场占有率达到80%。

初步成功后,他带领他的团队,勇敢地选择了更高科技项目产品的研发进攻。求得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他跑立项,下请战书,立下军令状。先后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开发了诸如XHA600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HA1400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快速调强与影像引导放疗系统等重大科研项目,屡获成功,像国庆节夜空之上的礼花,仰头可见的绚丽与璀璨。像一张张闪亮的名片飞向广阔的世界,为企业赢得了国际荣誉,树立了形象,打出了品牌,也换回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多个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几项新技术申报国家专利。

个人荣誉也接着纷至沓来,他先后获得山东省青年科技进步奖,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等称号。,入选国家科技部“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评选工程,成为国家级科技专家。

他现在是国家医疗器械规划核心编制成员,科技部专家,为企业拿到过很多课题,也帮助山东省获得多项国家级项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然要为山东争利益。”

我知道,荣誉与成功对他从来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它们只是修炼灵魂的一部分组成,用他的话说就是:得到的刹那即成过往。

他又牢牢盯紧了下一个目标。

世界上有一种人天生属于帅才系列,这不只需要业务的精湛和五车学养,还需要遇事不慌,气定神闲的性格定力。而这些素质,他都具备且绰绰有余。在当代社会,沟通能力也是最重要的加分项,他淡定随和,十二分地低调。他不急不躁,平等待人待物,真诚为人,说到做到,极容易与上司或下属进行沟通,赢得信任。对一切都了然于胸,动用了心思,对世事也就有了稳操胜券的把握。

“我的成功其实挺容易复制,主要是要有好的方法。”确实,有了好的方法,目标容易明确,知识可以迅速积累,原则变得简单,实施很少重复,事实也的确如此,他带过的工程师现在都是新华医疗的主任工程师,都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5

生活层面,他追求平衡,认为平衡就是完美至境。这句话让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老子的哲学观,上善若水和无为而治,以及道法自然和天长地久。对世间万物遵循天理法则心存敬意,对自然界张开维护怀抱。以爱心和沉静,用知行合一和身体力行,来释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挥发正能量。

静水流深,像草原上一朵炽热的葵花,不需要过多的张扬和表白,而只把头颅朝向太阳,哪怕暴风雨突如其来。而内心永远质朴谦逊,对大地深怀感恩。

虽然,在外人看来,他身上带有传统理工科知识分子的全部气息,远离着社交场的圆滑世故与灯红酒绿,而让内心安静素朴,守住灵魂深处那份永远纯净的田园。为人简单,说话做事直奔主题,即使成为企业领导,身上绝无半点官僚习气和做派。

偶尔的休闲,他开车带儿子游览周边的山水,朝拜两千年前古齐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他指着一个个长满荒草的墓冢对儿子说:那里埋葬着一代君王齐桓公,埋葬着一代名相管仲和晏婴,那里是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遗址……身临其境,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教育儿子长大后成为怎样的人,进而体会人生的长度与有限,懂得生命的意义、以及注定走向终点的悲哀与永恒。

而活着,则内心永远有爱,有方向。世界如此喧嚣,而他是多么宁静专注,持续隐忍地发力。

夜晚,伫立淄河岸边,他带着儿子仰望星空,硕大的苍穹在头顶旋转,密集的星星在眨眼、闪烁,像一千朵一万朵火柴在燃烧,又仿佛神灵在对他亲切呢喃……啊,水声拍岸,音乐响起……眼前的这一切,真的很美,犹如天籁。

篇10:纪实散文《背影》赏析

纪实散文《背影》赏析

《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篇11:新宾之旅纪实之一散文

新宾之旅纪实之一散文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山清水秀,是长白山腹地的仙境,其中的岗山,海拔1300多米,号称辽宁屋脊也。2016年7月8日,在七月流火的季节里,来自全国各地的雀之巢文友,相聚沈阳,从沈阳北站出发,踏上了新宾启运之旅。

我提前一天到达沈阳,利用休息的时间代表我们的社团到市郊看望了小泥儿,她赠给社团的26本书和两瓶道家酒,和我的行囊一起带到了沈阳北站,打电话给月楼,几次之后才接通,方知道她和更多的朋友们还在路上,于是就按照团里的信息接通了沈阳的《中国地名》杂志社主编韩先生的电话。韩先生很热情地到沈阳北站北广场找到了我,并抱起那一箱子书扛到肩上,带着我去上车,恰巧此时邵魁大哥也到了,寒暄之后一同跟着韩先生上了车,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大部队的人接踵而至,大家久别重逢,相握相拥分外热情。在开车前的等候之间,见到了来自河南驻马店的星点,见到了朝阳的济生、沈阳的路人丁。尽管有的是初次见面,却也一见如故如老友;为了不影响其他朋友,我和邵魁、星点几个烟鬼便在汽车不远处的阴凉里吸烟聊叙,来不及说更多的情话,便上车了。

这次聚会的秘书长柴英点名之后,大巴车驶离沈阳北站,渐渐地远离了城市的喧闹,车内的气氛热烈异常。车一出沈阳,便在车里飘满了笑声和歌声。来自蚌埠的梦秋的笑声与蓉儿、阿之的歌声此起彼伏,柴英自动当起了汽车运行途中的主持人,标准的北京话和清脆甜美的语音召唤着天南地北的闺秀们尽情地献歌。

带着一路歌声,我们的车驶进了茫茫的东北大平原的苍茫绿海,灿烂的阳光下,坦荡如砥的原野翻滚着碧浪。此时,我仿佛觉得我们乘坐的不是汽车,好像是一艘航行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的一艘轮船,周围的群山就是海面上涌起的一层层巨浪。我们就在碧浪里穿行,歌声笑声在碧浪里飞出,群山在静静地听我们的歌吟。途中又接到了从南京、上海、深圳飞来的大慰、飞乐、伊文、如风、阿之,从大南方飞过来的几只俊鸟,上了车,来不及寒暄,便即刻和我们融为一体。大慰拿起麦克风,用雄浑的嗓音在车里响起了男高音的歌喉……一路歌声一路欢笑,飘洒在长白山脉的绿浪里。

我们的车在巍巍的青山里遨行,车外的绿色山岭、原野一阵阵涌来又带着我们的歌声笑声飞速向远方奔去,沿着山间的公路,时而盘旋时而起伏,在绿色的海洋里荡漾。傍晚时分,我们的车驶进了一个山坳,这就是我们的第一站――参仙谷。

参仙谷坐落在新宾县的长白山深处,一排木制度假屋掩映在绿色的屏障里,木屋的身下是清澈见底的山涧水潭,水里倒影着青山绿树和亮丽的房舍。夕阳照射在度假屋上,照射在清澈的潭水里,照射在广袤的绿色屏障里――参仙谷,名不虚传!下了车,顾不上旅途疲劳,巢友们纷纷拿起相机,把这天然的仙境和自己的身影留在自己的相机里。在诸多地方的自然环境都被严重破坏,植被受到污染的今天,参仙谷能保持这样的天然境地,实在是令人惊叹,令人嘘唏。我突然觉得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走进了莫大的天然氧吧。深深地呼吸着参仙谷的空气,心旷神怡,似乎走进了世外桃源。参仙谷的晚餐别具风味,纯天然的森林里养的鸡,野猪肉,山野菜……餐桌上的香味沁人心脾。这样的美味,不喝烈性酒不解馋啊,于是,餐桌上每个人都斟满了一碗酒,大有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那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迈气派,在社长月楼的祝酒词中,大家端起酒碗,大口地畅饮。据说,参仙谷的旅游开发刚刚开始,是一位加拿大华人投资开发的,度假屋里是实木的构造,墙体,屋顶,房间,院落里的.凉亭,休闲的长廊,室内的床铺设施都是木质的,开发者能在这样林深幽美的地方开发旅游,利用好这天然的条件,而且在开发中注意保护其原始生态不被破坏和污染,足见其远见卓识。

入夜,月朗星稀,度假屋里灯火通明,酒酣夜静,一阵阵歌声笑声从度假屋里飘出来,直至更深。

度假村的木屋里,仿农家风格制作了一款款木质的大炕,实木地板清洁如镜,我和韩主编、济生、邵魁、路人丁五人同居一室,参仙谷的山坳里,清新凉爽,大自然为它创造了天然的空调,酒酣茶尽之后,邵魁在茶几边的沙发上静静地入睡了,路人丁拽一条褥子在木墙边席地而卧,大木炕上只剩下我和韩主编、济生,不知什么时候,我们都进入了梦乡。当黎明的晨曦唤醒我的时候,睁开眼,早已不见了邵魁的身影,等我走出去的时候,他已经踏着晨露回来了。清晨的参仙谷,青山绿水笼罩在蓝天之下,周围青山环抱,中间碧水倒映着青山,度假屋和长廊的影子在碧波里晃动。星点架着照相机在采风,这位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军旅人,用他独有的视角拍摄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佳境,一路上为我们的新宾之旅做个一系列花絮,俨然一个艺术家的风范。

早餐之后,我们在社长月楼的主持下举行了本次新宾之旅的主题会议;飞乐女士用网络文学发展的眼光畅想了我们社团的未来,大家畅所欲言;以月楼为核心的雀之巢群英荟萃,勾画了我们未来美好的蓝图;《中国地名》的主编韩先生用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谈了自己的设想。会上又把小泥儿的赠书发给大家,于是我们上了车,又开始了登岗山的旅程。

我们的车停在岗山的一个小小的山坎平地上,大家下了车,隐隐约约就听见从树林深处传来的叮咚哗啦的溪流声,司机师傅告诉我们那树林里有山泉瀑布。于是,我们穿过弯弯曲曲的林荫山路,觅水声而去,陪同我们的当地朋友告诉我们,沿溪而上,山路的树叉上都系又红布条,以防游客迷路。在红布条标志的指引下,我们穿树林,踩着坎坷崎岖的山路前行。一抬眼,一处山间瀑布悬挂在山涧之中,一泓溪流涓涓而下,踩着溪水里的石头,我和邵魁,小姚带着一个山西来的清荷的女儿来到了瀑布下,老幼四人的身影早已被跟在后面的路人丁拍摄了下来。头顶上的泉水声和山溪边的笑声,上下左右的巢鸟呼和声交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声色兼备的画面,林荫深处,溪流潺潺,笑声涔涔,高山流水的音律在这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沿溪而行,人已七零八落,不知道谁在前面,也不知谁在后面。我和梦秋、济生、如风、霜落枫林、几个人成了一伙,如风的内高跟鞋是在不适合登山,她几次问到天阶还有多远,估计已经逐渐失去了信心,我们不断地为她鼓励加油。渐渐地听不到后面的人声,不知道人在何处,我也渐渐地被年轻人甩在了后面,站在一块大石头上,我大声地呼叫月楼,然而没有人回应,我不禁感叹自己老了,已经落伍,估计月楼早已到了前方。气喘吁吁时坐在溪边,捧起溪水喝了几口,清凉而甘甜,心里想,那农夫山泉跟这泉溪的水无法相比。就这样奋力攀登沿溪而上,终于走上了一条山间公路,抬头看,前方是海拔1000米的天阶的大门,喜出望外地飞奔过去,黑人阿明正坐在天阶的台阶高处盘腿而坐,扮演者一位乞讨者,身前铺开的一块布上面有些零钱的钞票、手表、首饰之类,俨然一个山间的乞讨者,我忍俊不禁,扑腾一下坐到了阿明跟前……

本以为自己已经登上了辽宁屋脊,小憩片刻之后,才发现上方有一层层木板修的栈道,这才恍然知道坐在天阶处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已经顺着栈道继续上去了。

我和韩主编、邵魁、星点也沿着栈道向上前行,可是走上去不远,依然听不到人声,不知道上顶峰还要有多远的山路,我们就感到底气不足,没有勇气再继续攀登了,于是我们便在一个凉亭下坐了下来,邵魁捡到了一张辽宁省旅游地图,铺在栈道的木板上居然睡着了。这时候,一个身穿休闲花布衣裤的女士,拄着一根弯曲的木杖,头上戴着一顶凉帽,满面红光,汗津津地顺着栈道上来了,远看就好似山寨里的女寨主,她走近我们,原来是我们的社长月楼,原来她在后面是我们这个队伍的后盾。尽管她也一身劳倦,却没有停留,拄着木杖沿着栈道一步步向上攀去了。后来我们看到了包括月楼在内的一些人在顶峰的留影,我不禁悔恨自己没有登上顶峰,没有领略辽宁屋脊的风光,成为此行的一大遗憾。

下山的时候,我和韩主编、星点、济生沿着盘山公路而行,才发现我们上山的山溪就在公路的旁边,涓涓的流水声就在我们身旁,耸立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尽管是七月流火的季节,我们却没有感到炽热。回到半山腰的停车场,我们乘车回到了岗山脚下的农家院。晚餐后的篝火晚会,在山沟里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外面传来一阵阵喧闹声,我听着外面的歌声渐渐地在农家的土炕上睡着了。

顶管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水喷雾自动消防系统在小区供气中的应用论文

关于名人成长的小故事

论采矿引起的地质危害及治理技术的应用

“打铁迎猴”有奖征文启事

长期有奖征文启事

趣故事有奖征文启事

爱国主题演讲稿

国际有奖征文启事

选修语文《河渠书》教案

长江堵口纪实散文
《长江堵口纪实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长江堵口纪实散文(共11篇)】相关文章: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2022-09-11

“讲述”有奖征文启事2022-07-26

寒假有奖征文启事2022-11-18

六下语文教学总结2023-08-01

励志爱国主题演讲稿2022-09-09

现代诗及散文诗作者2023-01-12

六下语文教学计划2022-05-08

人教版六下语文教学总结2022-08-24

2022年四川高考作文点评与「经典版」2022-10-14

洪水中的爸爸作文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