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学习吐火罗文》

时间:2022-07-13 05:34: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季羡林散文《学习吐火罗文》(精选3篇)由网友“魏涛律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季羡林散文《学习吐火罗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季羡林散文《学习吐火罗文》

篇1:季羡林散文《学习吐火罗文》

季羡林散文《学习吐火罗文》

我在上面曾讲到偶然性,我也经常想到偶然性。一个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给人招灾,也能给人造福。

我学习吐火罗文,就与偶然性有关。

说句老实话,我到哥廷根以前,没有听说过什么吐火罗文。到了哥廷根以后,读通了吐火罗文的大师西克就在眼前,我也还没有想到学习吐火罗文。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我要学三个系,已经选了那么多课程,学了那么多语言,已经是超负荷了。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有时候我觉得过了头),我学外语的才能不能说一点都没有,但是决非语言天才。我不敢在超负荷上再超负荷。而且我还想到,我是中国人,到了外国,我就代表中国。我学习砸了锅,丢个人的脸是小事,丢国家的脸却是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因此,我随时警告自己:自己的摊子已经铺得够大了,决不能再扩大了。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

但是,正如我在上面已经讲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瓦尔德施米特被征从军,西克出来代理他。老人家一定要把自己的拿手好戏统统传给我。他早已越过古稀之年,难道他不知道教书的辛苦吗?难道他不知道在家里颐养天年会更舒服吗?但又为什么这样自找苦吃呢?我猜想,除了个人感情因素之外,他是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想把自己的绝学传授给我这个异域的青年,让印度学和吐火罗学在中国生根开花。难道这里面还有一些极“左”的先生们所说的什么侵略的险恶用心吗?中国佛教史上有不少传法、传授衣钵的佳话,什么半夜里秘密传授,什么有其他弟子嫉妒,等等,我当时都没有碰到,大概是因为时移事迁今非昔比了吧。倒是最近我碰到了一件类似这样的事情。说来话长,不讲也罢。

总之,西克教授提出了要教我吐火罗文,丝毫没有征询意见的意味,他也不留给我任何考虑的余地。他提出了意见,立刻安排时间,马上就要上课。我真是深深地被感动了,除了感激之外,还能有什么话说呢?我下定决心,扩大自己的摊子,“舍命陪君子”了。

能够到哥廷根来跟这一位世界权威学习吐火罗文,是世界上许多学者的共同愿望。多少人因为得不到这样的机会而自怨自艾。我现在是近水楼台,是为许多人所艳羡的。这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我要是不学,实在是难以理解的。正在西克给我开课的时候,比利时的一位治赫梯文的专家沃尔特·古勿勒(WalterCouvreur)来到哥廷根,想从西克教授治吐火罗文。时机正好,于是一个吐火罗文特别班就开办起来了。大学的课程表上并没有这样一门课,而且只有两个学生,还都是外国人,真是一个特别班。可是西克并不马虎。以他那耄耋之年,每周有几次从城东的家中穿过全城,走到高斯-韦伯楼来上课,精神矍铄,腰板挺直,不拿手杖,不戴眼镜,他本身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走这样远的路,却从来没有人陪他。他无儿无女,家里没有人陪,学校里当然更不管这些事。尊老的概念,在西方的国家,几乎根本没有。西方社会是实用主义的社会。一个人对社会有用,他就有价值;一旦没用,价值立消。没有人认为其中有什么不妥之处。因此西克教授对自己的处境也就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了。

吐火罗文残卷只有中国新疆才有。原来世界上没有人懂这种语言,是西克和西克灵在比较语言学家W·舒尔策(W.Schulzs)帮助下,读通了的。他们三人合著的吐火罗语语法,蜚声全球士林,是这门新学问的经典著作。但是,这一部长达五百一十八页的煌煌巨著,却决非一般的入门之书,而是异常难读的。它就像是一片原始森林,艰险复杂,歧路极多,没有人引导,自己想钻进去,是极为困难的。读通这一种语言的大师,当然就是最理想的引路人。西克教吐火罗文,用的也是德国的传统方法,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谈到过。他根本不讲解语法,而是从直接读原文开始。我们一起头就读他同他的伙伴西克灵共同转写成拉丁字母、连同原卷影印本一起出版的吐火罗文残卷--西克经常称之为“精制品”(Prachtstück)的《福力太子因缘经》。我们自己在下面翻读文法,查索引,译生词;到了课堂上,我同古勿勒轮流译成德文,西克加以纠正。这工作是异常艰苦的。原文残卷残缺不全,没有一页是完整的,连一行完整的都没有,虽然是“精制品”,也只是相对而言,这里缺几个字,那里缺几个音节。不补足就抠不出意思,而补足也只能是以意为之,不一定有很大的把握。结果是西克先生讲的多,我们讲的少。读贝叶残卷,补足所缺的单词儿或者音节,一整套做法,我就是在吐火罗文课堂上学到的。我学习的兴趣日益浓烈,每周两次上课,我不但不以为苦,有时候甚至有望穿秋水之感了。

不知道为什么原因,我回忆当时的情景,总是同积雪载途的漫长的冬天联系起来。有一天,下课以后,黄昏已经提前降临到人间,因为天阴,又由于灯火管制,大街上已经完全陷入一团黑暗中。我扶着老人走下楼梯,走出大门。十里长街积雪已深,阒无一人。周围静得令人发怵,脚下响起了我们踏雪的声音,眼中闪耀着积雪的银光。好像宇宙间就只剩下我们师徒二人。我怕老师摔倒,紧紧地扶住了他,就这样一直把他送到家。我生平可以回忆值得回忆的事情,多如牛毛。但是这一件小事却牢牢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每一回忆就感到一阵凄清中的温暖,成为我回忆的“保留节目”。然而至今已时移境迁,当时认为是细微小事,今生今世却决无可能重演了。

同这一件小事相联的,还有一件小事。哥廷根大学的教授们有一个颇为古老的传统:星期六下午,约上二三同好,到山上林中去散步,边走边谈,谈的也多半是学术问题;有时候也有争议,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此时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在这些教授心目中早已不复存在了,他们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学问。不管怎样,这些教授在林中漫游倦了,也许找一个咖啡馆,坐下喝点什么,吃点什么。然后兴尽回城。有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在山下散步,逢巧遇到西克先生和其他几位教授正要上山。我连忙向他们致敬。西克先生立刻把我叫到眼前,向其他几位介绍说:“他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是最优等。”言下颇有点得意之色。我真是既感且愧。我自己那一点学习成绩,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老人竟这样赞誉,真使我不安了。中国唐诗中杨敬之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说项”传为美谈,不意于万里之外的.异域见之。除了砥砺之外,我还有什么好说呢?

有一次,我发下宏愿大誓,要给老人增加点营养,给老人一点欢悦。要想做到这一点,只有从自己的少得可怜的食品分配中硬挤。我大概有一两个月没有吃奶油,忘记了是从哪里弄到的面粉和贵似金蛋的鸡蛋,以及一斤白糖,到一个最有名的糕点店里,请他们烤一个蛋糕。这无疑是一件极其贵重的礼物,我像捧着一个宝盒一样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里。这显然有点出他意料,他的双手有点颤抖,叫来了老伴,共同接了过去,连“谢谢”二字都说不出来了。这当然会在我腹中饥饿之火上又加上了一把火。然而我心里是愉快的,成为我一生最愉快的回忆之一。

等到美国兵攻入哥廷根以后,炮声一停,我就到西克先生家去看他。他的住房附近落了一颗炮弹,是美军从城西向城东放的。他的夫人告诉我,炮弹爆炸时,他正伏案读有关吐火罗文的书籍,窗子上的玻璃全被炸碎,玻璃片落满了一桌子,他奇迹般地竟然没有受任何一点伤。我听了以后,真不禁后怕起来了。然而对这一位把研读吐火罗文置于性命之上的老人,我的崇敬之情在内心里像大海波涛一样汹涌澎湃起来。西克先生的个人成就,德国学者的辉煌成就,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从这一件小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多少东西呢?同其他一些有关西克先生的小事一样,这一件也使我毕生难忘。

我拉拉杂杂地回忆了一些我学习吐火罗文的情况。我把这归之于偶然性。这是对的,但还有点不够全面。偶然性往往与必然性相结合。在这里有没有必然性呢?不管怎样,我总是学了这一种语言,而且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到中国。尽管我始终没有把吐火罗文当作主业,它只是我的副业,中间还由于种种原因我几乎有三十年没有搞,只是由于另外一个偶然性我才又重理旧业;但是,这一种语言的研究在中国毕竟算生了根,开花结果是必然的结果。一想到这一点,我对我这一位像祖父般的老师的怀念之情和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现在西克教授早已离开人世,我自己也年届耄耋,能工作的日子有限了。但是,一想我的老师西克先生,我的干劲就无限腾涌。中国的吐火罗学,再扩大一点说,中国的印度学,现在可以说是已经奠了基。我们有一批朝气蓬勃的中青年梵文学者,是金克木先生和我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当然也可以说是西克教授和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学生的学生的学生。他们将肩负起繁荣这一门学问的重任,我深信不疑。一想到这一点,我虽老迈昏庸,又不禁有一股清新的朝气涌上心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季羡林散文黄昏赏析

2.《季羡林散文集》之《夹竹桃》

3.季羡林散文《牛棚杂忆》之<千钧一发>

4.季羡林散文《二月兰》原文赏析

5.季羡林散文及其文学史意义

6.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思想

7.季羡林散文的淡美品格

8.季羡林《漫谈散文》原文赏读

9.季羡林感人散文《一条老狗》

10.季羡林散文《九十述怀》

篇2:学习吐火罗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学习吐火罗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首先,吐火罗文是一种失落的语文,是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懂的绝学。“为往圣继绝学”是“仁者”的文化使命。如果说学习吐火罗文是由于偶然的机遇,那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却是先生的自觉选择。虽然梵文遮印度和尼泊尔仍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运用这种语言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梵文与巴利文基本上也属于古典语文。对于中国学者而言,精通梵文和巴利文并且熟练运用到佛教和印度学研究中,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于佛教传播中的历史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举世并无几人。季羡林也曾学习过希腊语、拉丁文,还有学习古埃及语文的想法,这都表现出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先生临终之前,还有一种复兴国学的企图,就是读古书必须读原文,不要读译文,不要读简化字的文本,而且复兴国学要从娃娃抓起。古书用白话文翻译之后,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很多古典词汇根本就没有现成的现代汉语对应词汇,就此而言,季先生的提醒具有警示意义。至于复兴国学从娃娃抓起,表现出先生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忧虑:为什么“五四”之后那一代、包括季先生这一代人,即使是研究西方或印度学问的,国学的功底都很过硬?而现在即使那些研究中国文学、哲学的学子,国学底子仍然不过硬?就是因为没有从娃娃抓起。先生临终之前复兴国学的这几点想法,有没有现实可行性完全可以讨论,但它表现出先生“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忧患感,则是很明显的。

其次,吐火罗学作为一种文化纽带,具有联结各大文化的象征意义。吐火罗文作为中亚细亚的语文,在中国境内却属于印欧语系,在地理上与印度、伊朗接近但在语言上却更接近欧洲人使用的印欧语言,这对于季先生的文化成就极富象征意义。先生通晓国学,他曾在哥廷根大学从事汉学的教学与研究,在90年代以后倡导国学,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思维的直观性,审美的品味性。但是,窃以为,季先生对国学的通晓与倡导,乃至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仍和“国学大师”的“牌子”不符,因为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不在国学这一方面。即使从所谓“大国学”的角度,也不宜称先生为“国学大师”,因为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是运用西方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印度学。“国学”这一概念是与“西学”“印度学”等概念相伴而生的,如果把所有学问都囊括到国学之中,实际也就取消了国学。因此,即使是偏重于国学的《季羡林文集》第9卷和第10卷的《糖史》,也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眼光。他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读音,由此推断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欧洲的,所以《糖史》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时候名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通过糖史的叙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会,从而具有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季先生通晓西学,他在清华念的就是西洋文学系,留学德国受到了严格的西方学术训练,他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野以及主题学、母题研究的方法,就是从德国学到的。而且先生除了通晓德文、英文、法文、俄文、南斯拉夫文等现代语文,还学习过希腊文和拉丁文,没有人会说季先生不懂西学,但是又不能说季先生是“西学大师”。鉴于季先生精通梵文、巴利文以及在印度学方面的巨大贡献,称他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可能比“国学大师”更恰当一些。但是,他在研究佛教及印度文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中国对印度的影响这一回流现象。因此,注重各大文化之间交流的季羡林,是名副其实的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大师和语言大师。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创作,那么,称他为文化大师也很准确。(节选自8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季羡林学习吐火罗文、梵文和巴利文等“死文字”的动机在于一种文化使命感。

B.季羡林晚年复兴国学的想法和当年学习吐火罗文等文字的动机是一致的。

C.吐火罗学象征着季羡林联结各大文化的成就。

D.季羡林对国学的通晓与倡导及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不能成为其是否是“国学大师”的论据。

E.运用西方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印度学是季羡林先生的首创。

2.下列对季羡林学术文化成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和传统国学丝毫沾不上边。

B.跨文化研究是季羡林学术的主要特色之一。

C.季羡林学术成就中的“国学”只是其中一个非主要方面。

D.季羡林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3.根据文意,为什么作者说吐火罗学是季羡林文化成就的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为什么作者认为称季羡林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比称其为“国学大师”更恰当?

答案

1.CE

2.A

3.①学习吐火罗文体现了季羡林“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

②吐火罗学具有联结各大文化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季羡林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眼光。(意对即可)

4.①季羡林的主要学术成就不在国学这一方面,而是运用西方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印度学。

②“国学”这一概念是与“西学”“印度学”等概念相伴而生的。如果把所有学问都囊括到国学之中,实际也就取消了国学。

③即使是偏重于国学的《糖史》,也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眼光。

④季羡林精通梵文、巴利文以及在印度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意对即可)

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

多读报纸,杂志,书刊。

多看新闻,多读作文。

要“勤查”,就是遇到不会的就立马查字典/词典。

要“勤记”,语文老师讲课,不可能让你把它说的每一个都记下来,你要自己学会找重点,记下来。在不知不觉中,重要的知识就印在脑子里了。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个很重要的板块,怎样做好是个问题。平常得多看书,看一些美文,像记叙文相信大家都能看懂,但是美文需要找感觉,有的时候看多了,你的感觉就会来了,当然,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在阅读时,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

阅读理解常考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篇3:向罗文学习把信送给加西亚散文

向罗文学习把信送给加西亚散文

我们医院很熟悉这么一本小册子《致加西亚的信》。

故事说的是,1898年美国对西班牙开战前,美国总统麦金莱急于找到一位能够给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送信的人。经介绍,罗文中尉终于接到这一使命,并上了路。他在蟒蟒丛林中,摸索着前进,遇到了许许多多想不到的困难,尤其是“加西亚”在哪?怎么走?一切的一切均是无人知晓。除了目标外还是目标,但是罗文居然经过三个多星期,徒步走过了充满危机的古巴国,最终还是创造性地奇迹般地把信送给了“加西亚”。

每一位读过《致加西亚的信》的读者,都会由衷地赞叹罗文中尉的自信、忠诚、主动性、创造性和奇迹性。我们不仅油然而生地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们接到类似的“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任务,那么我们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向“罗文”学习!“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应感到一种光荣。假如上级领导对我们缺乏了解,对我们的能力缺乏信任,那么领导就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下达给我们。我们要感恩于领导,我们要忠诚于领导。

在我们医院,领导是党和人民的代表,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我们要向“罗文”学习,对上级领导负责,对病人负责。我们将以最快的速度在脑海里构思这项任务的简单部署与计划,然后在实践中再加以逐步完善。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不是不可能,只是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我们在实施这样的简单部署与计划前,还会进一步仔细地主动地讨论各项细节,因为细节中有魔鬼,“细节决定成败”。顺便再做一些试验与试点工作,检查一下,有没有一些细小环节被不小心而忽略,反思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提高效率和提高质量的途径。

然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按照我们医院的“精诚勤慈,永续第一”的院训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对具体工作与任务,如:日常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医疗工作、每年科研(科学研究)或专业论文设计写作任务、进修实习人员的教学指导安排工作、医用仪器维护保养工作和各种检测试验的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工作等等,以成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成功的方式付诸于行动,去主动追求卓越,力求象“罗文”那样奇迹般地去得到最佳结果。

罗文是一位美国资产阶级阵营里的军人。他们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种特性也许会制约了他一部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则不同,我们接受党的教育多年,有唯物辨证法之武器在手,我们更可以超越“罗文”。

我们是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主人,医院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更是病人的白衣天使。为了能够高效地、高质量地完成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任务,我们还要创造性地将好办法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反映给上级领导,更要以自己忠诚的建议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光荣。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不仅能够成为一个忠实的任务执行者,而且还能够成为一个具备创造力和团结奉献的主人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比罗文做得更好、更优秀。

工作中,一些医学检测试验在运作时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为了病人利益常需具备一丝不苟的高度责任心与出色的.灵活机动的执行能力,更不能犯形而上学、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等的错误。如,有一次的胃出血病人的隐血试验常呈阴性反应(应该为阳性反应),而我们有些同志仅凭经验、或严格按说明书很认真地、很教条地向临床报告胃出血呈阴性状态。病人很不服气,于是跑到其他几家大医院,反复要求做这一试验,结果证实病人是正确的。其实上述现象是因那种方法学上的不足而导致的,只要灵活机动地创造性地换另一方法即可。我们后来所发展的替换性方法的应用,在处理以后同类事件时,经常地有效地避免了同类误诊。

当罗文接到美国总统的差事后,罗文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再一次说明了“态度决定一切”的道理。一百多年来,《致加西亚的信》一书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罗文的观念与精神,如同雷锋精神那样,已走出本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已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致加西亚的信》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1856-1915),说过,世界将会给你巨大的回报,无论是荣誉还是钱财,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人,象罗文这样的人,一个在工作中自动自发的人,一个勤奋工作、忠于职守、忠诚领导又自信心创造性十足,不用别人吩咐、不用别人要求你,你就能主动而且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的人。

事实上也是这样,相反地,如果别人已经吩咐、告诉了一个人的任务,那人能立刻行动起来,并把工作做好,那么那人将能得到很高的荣誉,但往往已经不一定会得到相应的钱财了;如果别人吩咐、告诉了那人的任务好几次,那人才去完成,那么这样的人往往已经很少能得到相应的荣誉与钱财了;如果是形势所逼那人才把事情做好,或者哪怕有人追着那人、告诉那人要如何去,甚至要死死地盯着他,也无法把工作做好,那么那样的人走到哪里都已经逃脱不了面临失业、不受人们欢迎的命运了。

读完《致加西亚的信》,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要成为或超越象罗文这样的人。

季羡林的生平简介

季羡林《我的童年》的教学设计

季羡林著名散文

季羡林散文及其文学史意义

季羡林大师的故事

《永久的悔》语文教学设计

季羡林:《病塌杂记》节选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季羡林:影响人生的10本书

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作文500字

季羡林散文《学习吐火罗文》
《季羡林散文《学习吐火罗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季羡林散文《学习吐火罗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心的本色作文2023-06-26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阅读答案2023-12-16

季羡林留学经历只有一个学生的梵文课2022-04-30

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2022-11-06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024-02-02

清塘荷韵读后感2023-10-24

青春本色作文2022-06-21

季羡林散文黄昏2023-03-19

本色作文800字2022-05-05

本色的意思, 本色的解释2023-01-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