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复习纲要(合集6篇)由网友“shaw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答谢中书书》复习纲要,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答谢中书书复习纲要
答谢中书书复习纲要
复习纲要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一、重要字词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竞跃:争着跳跃。欲:将要。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重点翻译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理解
1、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情感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篇2:《答谢中书书》复习纲要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一、重要字词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竞跃:争着跳跃。欲:将要。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重点翻译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理解
1、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篇3:《答谢中书书》复习
《答谢中书书》复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二、重点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三、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3)语言美。言简意赅,骈散结合。修饰性贴切练。
四、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在是人间天堂。
篇4:文言文复习《答谢中书书》
文言文复习《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一、文学常识
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
2、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隐居茅山。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本草集注》《养性延命录》等著作流传于世。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3、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重要词义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竞跃:争着跳跃
欲:将要。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三、重点翻译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四、课文理解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5、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6、“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7、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8、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五、填空答案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现了 之美。 山水相映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表现了 之美。 色彩配合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六、精选练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1)对偶 (2)对偶,借代
4.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5.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篇5:《答谢中书书》复习要点
《答谢中书书》复习要点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lè)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南朝梁时人。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卒谥贞白先生。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理解性背诵:
1. 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写出山水交映之美的语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 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 写出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重点字词:
美:美丽,美景。之:的。古来:自古以来。共:都,共同。谈:赞叹。高:巍峨。入:耸入。清:明净。流:溪流。交辉:指交相辉映。青:青葱。林:树林。翠:翠绿。竹:竹丛。四时:四季。俱:都。 将:将要。歇:消散。乱:此起彼伏。颓:坠落。实:确实。是:这(是)。自:从。未:没有。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奇丽的景色。 山川:山河 竞:竞相,竞争。跃:跳跃者:的人。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篇6: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题目解释:
《答谢中书书》中的“答”是答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徴,作者的朋友,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指书信。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注释:见教材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啼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2、一词多义: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②与朱元思书(给)
③与时俱进(和)
内容分析:
1、总领全篇的是哪一句?
2、作者是怎样通过时空转移、视角变换来描写景物的?
3、面对眼前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当堂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两岸石壁,五色( )。
青林翠竹,四时( )备。
晓雾将( ),猿鸟乱鸣;
夕日欲( ),( )竞跃。
未复有能( )其奇者。
2、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3、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4、默写课文。
知识扩展:《答谢中书书》练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 书:
⑵五色交辉 辉:
⑶四时俱备。 时:
⑷晓雾将歇 歇:
⑸夕日欲颓 颓:
⒉“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⒊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⑵发挥联想,描述第5句所呈现的景象。
⑶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⒈⑴书信 ⑵辉映 ⑶季 ⑷消散 ⑸坠落 ⒉跳 山川之美景 ⒊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 答谢中书书重点句
★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复习纲要(合集6篇)】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优选教案2022-12-17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2023-06-10
《答谢中书书》2022-11-06
答谢中书书课件2022-11-28
答谢中书书记语文教案2022-09-19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八年级上册)2023-07-31
答谢中书书的作文300字2022-04-29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2023-02-14
答谢中书书教学稿2023-11-01
《答谢中中书》教学案例及反思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