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教学反思(精选12篇)由网友“塞本波儿”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答谢中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在让学生品析美句时,几个学生都选了“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在有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大多局限于 “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应该引导学生而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这时学生也该明白,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接下来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结合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赏析中实践运用好,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做得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做多练的。
再有课堂进程慢,课堂效率低是我授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本节课在设计时是打算当堂成诵和巩固练习的,但是课堂效率远不如预计的高。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
篇2:教学反思《答谢中中书》
教学反思《答谢中中书》
完成本课教学后,,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实施得还可以:
1、从读题开始,让学生读出疑问,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2、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原因是这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3、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所以本文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山水图片,并找了一首古曲,学生在乐曲声中齐读、自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4、挖掘文本不流于表面,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
我在教“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不是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而是让学生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 有些学生就说了,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我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同时我利用多媒体屏示“陶弘景”的介绍以及他自己写的两首诗,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5、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读出情味儿,从而体味古人的情感。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语文课又变成了政治课。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所以,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可以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来质疑,其余学生来释疑。这样学生的参与度更高,积极性更强,重点文言词也更落实。教师也可从繁琐的解说中解脱出来,仅仅在学生无法释疑之时指点迷津。
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不要贪多求全,要舍得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传统的教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景佳句,体会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如本课教学设计抓住一个关键点:赏美景,悟雅情。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我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是:作为教师,你上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没有哪节课是隐秘的!
篇3: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这是第一次将文言文作为公开课课文,心里其实没什么底。很想突破老套古板的文言文教法,让学生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并且体会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这堂课准备得比较仓促,有些地方确实有预设不周的地方。
一、首先在层次的安排上,在导入的环节中我其实已经提到学生对“谢中书书”的两个“书”有疑问,但我经过导入之后只单单解释了第一“谢中书”的身份,第二个“书”的解释我又不经意地放在作者介绍之后,中间间隔了将近三分多钟,其实是打断了学生理解的思路。或者让学生自己说从文中得到的答案,“书”在文中其实已有解释,学生很容易找到并且也能自己理解。
在作者的介绍上我原设计的只是将他“山中宰相”的名号来源略作简介,并且将他的生平爱好一句带过,这一部分被安排刚开始导入,假设将他的介绍再详细加几句,会不会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从初读环节来看,我在开始设计的原意是让学生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谈谈他所说的这句话能体现景物的哪些美,这环节中学生才读完第一遍课文,其实还是会有疑问的地方的,虽然这是一篇简短浅显的文言文,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单读完第一次就给学社抛除这个问题,难度似乎有点大,这里的时间也还需要好好把握,其实作为一个新老师,我有点害怕让课堂静下来,会有莫名的紧张,所以在这里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比较短,如果加长思考时间吗,让学生静下来思考一会,他们或许就会有更精彩的答案了。
紧接着初读感知我设计的是归结写景语句,并齐读,完了直接进行字词赏析,由“乱”字引出,让学生自己找最深刻的字词,学生此时才稍微有点被带动起来,有学生找了“竞”,有学生找了“将”,也有的找了“交”等等,跟之前预设的都贴近,这一环节中还出现了一个亮点:一个学生说猿鸟乱鸣写出了当时猿鸟的“兴奋”,于是我就顺势让学生们想象当时它们为什么兴奋,这样,课堂就热闹了起来,还有同学顺便将“沉鳞”争着看日落的生机勃勃都说出来了,这里是课堂的出彩之处。我就趁此将描写角度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如果将前面的景色的描写角度都连起来再梳理一遍,他们可能会理解得更深刻点。
三、之后的一个环节,我播放了对应文中文字的图片让学生加深理解和印象,在播放完之后又再播放《二泉映月》的古筝曲,让学生边读边再次感受山水之美,其实我一说出读就有点后悔了,这里如果让学生单纯地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所学的语句和所见的场景会不会让他们更好地走进这篇秀丽的山水画中呢?
四、另外在情感的感悟上我的提问出现了无效的偏向,其实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再多也需要学生好好地领悟,重在让学生说而不是老师说,这里让学生自己去说,去总结出作者的情感其实是可以做到的,而我却有代劳的嫌疑,确实不该!而且这一环节让我感觉到自身语言的感染力实在有待提高,一个激情飞扬、热情的语文老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和她个人的魅力,这也是我几次开课来最大的感受,我的个人感染力还不足以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这是我最需要努力去培养的素养。
归结而言,教学环节设计要更清晰,对教材的把握要更准确到位,提问该更具有效性,课上少说多感染,提高自身的课堂魅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敢于让课堂静下来,尽可能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交流!获益匪浅,要更上一层楼,加油!
篇4: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前里。本文的特色首先表现在精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构造周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提高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剖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精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情势涌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重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教学伊始,我以风景视频短片引入,引发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紧接着转入正题,介绍作者、背景,但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环节涌现问题,对题目的说明非常明确,但对于作者陶弘景的介绍就忽略了,虽然并不是名家,但对作者的介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借此了解写作背景,对文章的学习极有辅助,现在想来,这一环节处置的不够得当,成为一处“败笔”,接下来的词语注音、划分构造及释意、翻译进行的有条不紊,自然流利,但在美读文章这一环节,我范读的背景音乐,由于多媒体涌现问题,无法播放,最后只得清读。虽然课后,<许多>许多老师对我的范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我个人来说感觉非常遗憾,毕竟这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也是教师表现个人能力的一个机遇,错过了,只能争夺下次了。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研读短文,体会情绪”中,有一句话“自唐宋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其者”,学生一直不能读准与(yù)的字音,这时,我三次强调了“与”的意思,但学生还是出错,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示范的读一遍,也许效果会更好。整体来说,本节课各环节过渡自然流利,能够突出本课重点,但就新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目的,在本课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对文章缺少通篇翻译。这一工作只是放了练习当中,如能在课上以检讨预习情势涌现,也许会更好。
这节课停滞后,学校引导及各位老师对本节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我深知自己还很年青,教学经验不够丰盛,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篇5:《答谢中书》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如课件中的录音不能播放时,稍微停顿了一下,耽误了一点时间。
3、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4、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文背诵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篇6:《答谢中书》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完全是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课文内容,在说中感受奇丽景色,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发言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作为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感受和领悟。
我们班本来就是公认的纪律好,但学习不积极,懒于思考,不主动发言的同学很多,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不能小看了他们的能耐,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
篇7:《答谢中书》教学反思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一直是活泼灵动的,他们常常是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今天的课堂孩子们表现的却沉闷异常,我想了很多办法去调动他们,后半节课他们才渐渐活跃起来。下课后,我一直问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气特别的阴沉,我上课的时候已经快十点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老师,多少还是有一点紧张的吧。另外,学生从早上七点半就开始等,一坐就是两个小时,思维变得倦怠了,兴奋点或者已经过去,或者还没有到来,而当时的我忽视了这一点,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预想的设计进行了导入,结果第一个环节就遇到了阻碍。我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能从阴晦萧索的景色入手导入,就会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点,使整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这让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这需要智慧需要细心需要对学情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这是一个教训,更是一个收获。
篇8:《答谢中书》教学反思
完成本课教学后,,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实施得还可以:
1、从读题开始,让学生读出疑问,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2、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原因是这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3、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所以本文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山水图片,并找了一首古曲,学生在乐曲声中齐读、自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4、挖掘文本不流于表面,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
我在教“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不是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而是让学生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 有些学生就说了,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我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同时我利用多媒体屏示“陶弘景” 的介绍以及他自己写的两首诗,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5、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篇9:《答谢中书》教学反思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读出情味儿,从而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语文课又变成了政治课。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所以,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可以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来质疑,其余学生来释疑。这样学生的参与度更高,积极性更强,重点文言词也更落实。教师也可从繁琐的解说中解脱出来,仅仅在学生无法释疑之时指点迷津。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不要贪多求全,要舍得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传统的教法,《答谢中书》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景佳句,体会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如本课教学设计抓住一个关键点:赏美景,悟雅情。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我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是:作为教师,你上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没有哪节课是隐秘的!
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另一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
篇10:《答谢中书》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
3、上课缺乏高潮。一堂好的课一定会出现高潮。
4、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
篇11:《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我非常的喜欢这句话,并力图以它来做为我教学的精魂——让学生乐学、好学。本课是第六单元《短文两篇》之其一,是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精品之作,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本节我围绕一个“美”字进行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一、小组合作讨论不是肤浅功夫。
对于小组合作的任务,我只停留在了对文本释义的层面上。让学生边读边译,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而对于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趣、思想感情等未让学生进行深层的对比思考和探讨。特别是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体现的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之情体会不深。所以,我认为搞好小组合作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彻底放手,相信学生,深度的问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激情。
二、纲举目张,有效教学。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优雅。我的初衷是把文章与《三峡》对比教学,结果设计地内容过多,课堂结构过于冗杂。在处理思考问题“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时,只是把思想感情做了简单的对照,未能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既想把文本知识说透,又想把两课对比深化,结果是的两项都渉入不深。想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敢于放弃,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才能纲举目张,有效展开。
三、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的原则进行。在自读,诵读的基础上悟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没能赏析语言美,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由于条件限制,教学情境也未能达到更好,学生朗读未能真正放开,那种由衷的美读未能引导到位。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所以我想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如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努力让学生做到体会文章之美,美读,悟读。
课堂上还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给学生创设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让课堂成为智慧闪烁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的置学生于主体的位置,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
篇12:《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这一点在上课前,得到了区教研员的肯定。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导入方式富有语文味。以赏析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对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浓厚的兴趣。
2、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3、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并利用学习卷、古文笔记,重点对课文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字进行了归纳整理,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4、通过示例进行讲解,优化课堂教学。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修辞手法、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如课件中的录音不能播放时,稍微停顿了一下,耽误了一点时间。
3、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4、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文背诵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 答谢中书书教学稿
★ 教学中的反思
【《答谢中书》教学反思(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优选教案2022-12-17
答谢中书书记语文教案2022-09-19
《答谢中书书》2022-11-06
答谢中书书课件2022-11-28
答谢中书书的作文300字2022-04-29
答谢中书书教案2024-01-22
答谢中书书复习教案2022-10-13
《答谢中书书》改写2023-06-11
《与朱元思书》《山中与裴迪秀才书》比较阅读答案2022-11-06
《答谢中书书》教师教学说课稿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