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时间:2024-03-23 07:22: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精选7篇)由网友“燕样饰品”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欢迎阅读分享。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篇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2.再读:自读3——5遍,读熟。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盖竹柏影也

3.三读:大体疏通文意(借助课下注释)

(1).我会了:(写出自己会的词语解释,或者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2).我不会:(提出自己不会解释的词语或句子,或者在文中用三角号标出来。)

4.思考下列问题,了解内容。

(1).《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写到“山川之美”,美在哪里?请找出相应的语句。或者写到下面,或者用横线标在句子下面,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用曲线在文中标出来)

(4).《记承天寺夜游》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根据表达方式把文章分成几个层次。(在文中做好批注)

(5).《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2: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1.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加粗字:

答谢中书书( )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沉鳞( )竞跃 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3.翻译下列句子: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 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5. 找初文中的比喻句、反问句。

篇3: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短文两篇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北宋___文学 ___家,____书画____家。和父亲__苏洵 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

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篇4: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赏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这一句为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清新雅静的美好境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此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写极目远眺所见。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作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更加绚丽动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时,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歇,消散。)[此句描写了晨昏变化之美。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入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跃出水面,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晨景热烈欢悦,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以上二至五句为第二层,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欲界,人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景物的妙处了。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此句感慨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景物的妙处,以此收束全文,表达作者能够从山川风物中发现无尽乐趣的自豪之感,期望与谢灵运相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最后两句为第三层,以感慨收束,表达了作者能够发现山川景物之美的自豪之感,期望与谢灵运相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突然月光从门缝照了进来,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来到庭院中。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天夜里,脱衣准备睡觉,看到月光洒进房间(十分优美),就愉快地起床,外出散步。欣然,高兴的样子。)[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第一层(1——3句):叙事,点出夜游的时间和起因。首先交代了赏月的时间、原因。这段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竟无人与之共享其乐,于是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念,考虑,想到。)[“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章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这才有了下文的“寻张怀民”,下笔轻淡,实则意味深长,体现一种心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下,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月光下的漫步,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中的月光清澈透明,水中交错着藻荇的倩影,其实不过是竹影和柏影罢了。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当两人“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的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哪一夜没用月?什么地方没有竹柏?但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呵!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寥寥数语,表达了作者复杂难言的感情。全文写人都在突出一个“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于是,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各种微妙复杂的感情都融入了似真似幻的月色之中了。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他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旷达向上的胸襟。][以上为第二层,写“我”寻朋友张怀民夜游的事。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各种微妙复杂的感情都融入了似真似幻的月色之中了。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思想感情。作者的处境和遭遇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景色也会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发生。如本文的月色就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感知,也就有了不同于别人的思想感情。

篇5: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一、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

1、了解作者陶弘景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言语汇

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1、朗读:①个体自主朗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②小组互动朗读——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探究:①个体自主探究——“目标1、2、3”;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②小组互动探究——交流“自主探究”的结果,达成共识;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展示:①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学习探究的结果和学习心得;提出本小组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共同探究解决各小组存在的疑难问题;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消化学习内容

③评价(激励):解决问题的质量;小组合作的实效;发言者的表达效果……(小组内有一人掉队,该小组不得分;小组成员都优秀得满分5)

三、导学内容与学习步骤:

(一)营造氛围,导入学习:

1、导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文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再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答谢中书书》

2、相关资料:①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②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二)个体自主预习:

1、个体朗读(不少于三遍),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西日欲tuí( ) 沉鳞jìng( )跃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四时( )俱备

(3)晓雾将歇( ) (4)西日欲颓( )

(5)沉鳞竞跃( ) (6)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3、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 )

4、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

6、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

7、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8、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10、模仿第三句,写出你对一、二句的理解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三)组内预习交流并深入探究:

1、组内两两结对,监督阅读(不错字,不误读,不掉字,不加字)

2、组内两两结对检查翻译,互相补充纠正

3、组内共同深入探究“自主探究”的内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老师出场主持展示流程)

1、我们小组交流展示的问题是

2、我们是, 怎样探究理解这个问题的

3、探究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是

4、我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① ②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课时:45×2

一、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2、在了解背景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1、朗读:①个体自主朗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②小组互动朗读——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探究:①个体自主探究——“目标1、2、3”;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②小组互动探究——交流“自主探究”的结果,达成共识;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展示:①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学习探究的结果和学习心得;提出本小组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共同探究解决各小组存在的疑难问题;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消化学习内容

三、导学内容与学习步骤:

(一)营造氛围,导入学习:一轮明月牵动了诗人的情肠,他借月道出了生活哲理“人有悲欢离合”,借月表达了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又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随苏轼去游承天寺,让我们一起“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阐释情怀”

让我们走近作者苏轼,感受一下他遭贬后的心境——《记承天寺夜游》

(二),知识筹备:

1、作者资料: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背景资料: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三)个体自主预习: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基本能读懂,并翻译

2、填空(闭卷):《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3、给加点字注音: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积水空( )明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 ) (2)欣然起行 ( )

(3)遂至承天寺( ) (4)盖竹柏影也 ( )

(5)相与步于中庭(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

(7)念无与为乐者(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翻译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①丛中蛙鸣不断②村中狗吠鸡鸣③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10、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11、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四)组内预习交流并深入探究:

1、组内两两结对,监督阅读(不错字,不误读,不掉字,不加字)

2、组内两两结对检查翻译,互相补充纠正

3、组内共同深入探究“自主探究”的内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老师出场主持展示流程)

1、我们小组交流展示的问题是

2、我们是怎样探究理解这个问题的

3、探究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是

4、我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① ②

篇6: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北宋___文学 ___家,____书画____家。和父亲__苏洵 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

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篇7:短文《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陵 与其奇者( )荇( )寝( ) 夕日欲颓(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但少闲人( ) (6)晓雾将歇( ) (7)沉鳞竞跃( )

●文体常识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 和 相结合的特点

●整体感知 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 ●疏通文意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思路梳理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接下来的十句):

第三部分(以感慨收束):

把《承天寺夜游》划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

第二层(写景):

第三层(抒情):

●文本探究

3、《答谢中书书》文章虽然短小 ,但佳句迭出,你能选出其中的一句做点赏析吗?

4、《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5、默写出《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6、说说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7、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9、联系两位作者的境遇,比较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拓展延伸

10、《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写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11、“看人生豪迈,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你还记得这句歌词吗?是啊,人生难免有失意之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后,你认为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意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语言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复习导学】1、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 ,号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字,号北宋家,家和父亲、弟弟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下列的句子⑴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译文:

【合作研讨】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谢中书书》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记承天寺夜游》中把“寻张怀民”中的“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了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8、《记承天寺夜游》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9、《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 拓展延伸10、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当堂检测】 一、基础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 ) ②未复有能与奇者( ) ③藻、荇交横( )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藻、荇”、是指,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指出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二、阅读题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一)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6、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0、文中哪些语句写水?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11、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27. 《短文两篇》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mò yù xìng qǐn tuí

2.(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只是,不过(6)消散(7)竞相跳出水面 3.应用 实用性 审美性 4.沉醉山水 共赏美景 5. 黄州 清幽宁静

【合作研讨】 1.(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2)《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首尾呼应,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层:(开始至“相与步于中庭”)叙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

第二层:(庭中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若见第三层:(何夜无月……吾两人者耳)中以惋惜无人赏月作结

3.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5.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7.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8.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9.《答谢中书书》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10.示例: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②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11.示例:我们应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明白“顺逆皆自然”的道理,并把自己融入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去,领略美的一切!(只要积极健康,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课时

【复习导学】

1、(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通明 华阳居士 (2)《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⑴ 张怀民也没有就寝,(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⑵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3)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4)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合作研讨】 1.“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5.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失意,悄悄进门慰藉失意的人,这样写使状物自然生动,情感真挚感人

6.不好“寻”有一种急于找到失物的迫切感,确切地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7.“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闲人”两字是作者对世俗之人汲汲于富贵功名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虽遭贬谪仍作轻松的豁达心态

9.欣喜——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闲适

10. 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当堂检测】1.①tuí ②yù 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在 ⑧形容水的澄澈

3.(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4. (1)对偶 (2)反问

5.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6.(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⑵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⑶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7.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8.何夜无月?……两人者耳心境略 9.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10.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11.……共谈‖高峰……仙都‖…… ①层: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具体写景 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知识拓展]

答谢中书书

朝代:南北朝

作者: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 一作: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语文教案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优选教案

答谢中书书中的中心思想

初二语文新人教版知识点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精选7篇)】相关文章:

认识钟表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上册第六单元)2023-07-01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教学设计及反思2023-07-13

短文两篇教案2022-05-30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2023-01-17

《短文》的教学设计2022-08-30

答谢中书书重点句2022-05-08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022-07-20

短文教案内容2023-06-28

《答谢中书书》教师教学说课稿2022-05-08

答谢中书书特殊句式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