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一分单纯(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7-18 05:55:0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保留一分单纯(教师中心稿)(共6篇)由网友“袁博”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保留一分单纯(教师中心稿),希望大家喜欢!

保留一分单纯(教师中心稿)

篇1:保留一分单纯(教师中心稿)

保留一分单纯(教师中心稿)

江夏一中星空文学社作文

保留一分单纯

0212谢珊

看过《粉红女郎》的人一定不会忘记“结婚狂”-方小萍!我想我是不会忘的。她像一只傲立在风雨中的荷花,即使被暴风雨击得粉碎也要把自己的清香留给别人。这也就是她最大的魅力-善良。

当余露向小萍吼道:“你如此平凡,又没身材,王浩怎么会喜欢你。”不错,她平凡,但她拥有金子也换不来的善良,天真。

天真,本来是指心地单纯,性情率真,不做作,不虚伪,但曾几何时,它却成了幼稚、无知的代名词,被那些“聪明人”所耻。单纯的人常常会吃大大小小的亏,她可能活得平平淡淡,平平凡凡,默默无闻,但她却可以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诱。

还记得方小萍拒绝五百万时说的话吗?她那从容而乎静的表情让我汗颜,“我不要五百万,我救这孩子是应该的,你给我钱是什么意,是让我卖掉单纯?善良?还是人与人之间这份真挚的感情。我不希望这变成一种交易。”

多么单纯,多么善良啊!正因为她的单纯,所以没有谎言被揭穿的尴尬,没有面具被摘后的丑态,没有东窗事发的愧悔。正因为她的单纯,所以没有道貌岸然的可鄙,没有是心非的可憎,她所有的只是闲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的从容、自在。她平凡而真实,她忙碌而充实,她清贫而朴实。

单纯,本是上帝赋予人类最美的品格,但是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宣,对事物产生了许许多多新认识,新看法,新理解,于是渐渐淡忘了单纯,遗弃了它,变得越来越成熟、老练、圆滑、工于心计了。于是代沟产生了,隔阂出现了,矛盾加剧了,争斗也开始了,甚至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钩心斗角,谋取私利。于是有了“逢人只说三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话。常有言不由衷之举,身不由已之感,不得不带上面具做人,昧着良心做事。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应该保留一份单纯、童真、天真、纯真、认真;应该埋头做事、抬头做人;应该敞开心窗,畅饮亲情的.雨露,沐浴友情的阳光,喜迎爱情的和风,以一颗博大包容的心来容纳一切,使天使的花期延伸到人生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单纯、善良,每个人应拥有的美好品质,不要抛弃它们。

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生活的诚信,少一些人情的圆滑世故。

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与人的友善,少一份心灵的冷落麻木。

.  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人生的快乐,少一份精神的衰老疲惫。

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奋进的力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看破红尘。

(此文刊发在江汉大学《学语文报》11月15日第4版)

篇2:请保留一份单纯的诗歌

曾经固执的以为

只有长大了

才能看更高更远的天

但当我真的长大了

才发现

这更高更远的天

已没了小时候的干净透明

有的只是无边无际灰蒙蒙一片

是谁说阴霾过后就一定是蓝天

风雨过后就一定是彩虹

有的也可能只是灰蒙蒙一片悲伤一片

这天与地之间的灰蒙蒙悲伤

已在我们的生命里慢慢沉淀

那干净透明的天空却永远在我们的记忆里漂浮

久久挥散不去

有谁想过

在我们追逐理想的过程中

有一些干净,美好的东西已被我们遗忘丢失

我们留下的

只是赤裸裸的.悲伤酸辛

我们却仍然微笑

是我们是曾拥有过

我们曾拥有过那童年时少年时美好的理想

但那值得骄傲吗

别忘了

我们已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丢失了自己最珍贵美好的东西——单纯

我们微笑着

尽管那笑里流淌着的是无穷无尽的悲伤酸辛与痛楚

篇3:保留一份单纯,多些人生快乐经典哲理美文

保留一份单纯,多些人生快乐经典哲理美文

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与人的友善,少一些心灵的冷漠麻木。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人生的快乐,少一些精神的衰老疲惫。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奋进的力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看破红尘。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红玫瑰,挫折正是周围的针刺,快乐是你辛勤耕耘获得的果实,悲伤是那成熟前的秕粒。感恩让精神富有,贪求让生命贫穷,真诚让人生灵动,宽容让心灵安宁。相遇是一种偶然,别离是一种必然,留下的伤痛只是一种记忆。那记忆刻骨铭心,是因为人就是这样,只会记住那个改变他,带给他伤痛的人。虽然那里曾经是天堂,但却属于过去式。

一段友情离开了就淡了,一段爱情分离了就散了,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也许下一秒就不再属于你。没有能回去的感情,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会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唯一能回去的,只是存于心底的记忆,所以,我们只能一直往前。很多事不是我想就能做到的,很多东西不是我要就能得到的,很多的人不是我留就能留住的。就像指缝间的阳光,温暖,美好,却永远无法抓住。不再挣扎,不再纠缠,有些人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忘记的,因为没有开始,所以也就没有结束。遇见谁都是一种福分,一如花开,芬芳馨人,又如潮来,激情迷人。只是花开必有花衰,潮来注定潮去。人生,每一次相逢,都是下一次分别的开始,没有永远,不会永久。

岁月似水,人生如梦,人世间的许多过往总是那样匆匆,那样无情。许多事情开心也好,伤心也罢,总是在时光的冲洗下日渐淡漠。许多同仁情深也好,情淡也罢,总是在岁月的流逝下日渐淡忘。淡了忘了,人生就不必太过执着,太过坚持。许多时候需要放弃,好多场合需要看淡,人生就是这样。这个世界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因此,不要认为你是孤独的疼痛者。也不要认为自己经历着最疼的疼痛,尘世的屋檐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事,就有多少痛,就有多少断肠人。在芸芸众生的`痛苦里,你才会发现自己的这点痛,真的不算什么。

真正的得到,是心的快乐,得到如果不能使你快乐,还不如失去。失去如果能如释重负,就不必希翼得到。有些失去回来是一种惊喜,比如不慎丢失的宝贝;有些失去即使回来,也是一道难愈的伤口,比如感情。得到如果不快乐,就让该得的人快乐,失去如果能使别人快乐,又何必拿自己的郁闷当陪嫁。如果懂得珍惜,会发现获得的越来越多,如果一味追求,会发现失去的越来越快。爱情合理就好,不要委屈将就,不要相信完美的爱情。其实,彼此有缺点,纯朴,自然,可爱就足够了。没有任何一种感情是完美无缺的,我们都是感情的裁缝,缝缝又补补。爱的时候我们都未曾发觉,恨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爱对方那么多。

看的多了懂的就多了,体会的多了,联想的也就多了。情感丰富了,也就复杂了,矛盾了,伤感了,敏感了,受的伤也就深了。然后再去寻求简单,发现再也简单不起来了。习惯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因为习惯,会觉得好多事都是理所当然。因为习惯,我们站在原地永远不肯离开。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白云。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做人,只有保留一份单纯,才会多些人生的快乐!

篇4:《春》 (教师中心稿)

《春》 (教师中心稿)

喵喵

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

法。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

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nbs

篇5: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五册

杜甫

标认知目标杜甫诗意。

能力目标诵读、鉴赏。

情感目标杜甫的品质。

教学

重点诗意。

教学

难点诗意。

教学

方法鉴赏。

教学

课时3 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备  注

导入

新课以杜甫与李白的思想对比而导入  新课。

诵读提示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在范读与学生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整体感知《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但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粑”――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通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写道:“君己富士境,开边一何多。”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作业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篇6:过秦论 (教师中心稿)

过秦论( )(教师中心稿)

邱龙涛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 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3.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

明确:文章开始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2.熟读课文。

3.书面翻译第1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检查讲评作业: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研习新课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2.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3.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提示: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独段分写?亦可参看上面分析,从中找出答案。)

4 提问: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5.指名或集体诵读第3自然段(有条件的可跟随录音读几遍),然后从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误的译文,让学生指出正误,说明理由(可用小黑板出示例句,口述所附译文)。

附例句并译文(例句下A、B为译文):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 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 (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提示:要做到译文的

保留一份单纯,多些人生快乐经典哲理美文

新三好竞选稿

学生会宣传部新学期工作计划书

格言杂志投稿

浅谈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突破(教师中心稿)

英语老师的月考工作总结

小学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总结

新课改呼唤新作业观(教师中心稿)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关于英语老师工作总结

保留一分单纯(教师中心稿)
《保留一分单纯(教师中心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保留一分单纯(教师中心稿)(共6篇)】相关文章:

校园生活作文初中2022-12-22

保险竞聘稿范文2023-10-01

优秀竞聘稿2022-08-06

竞聘动员稿2022-08-30

logo征集策划书2023-11-16

师德师风主持稿2023-07-03

材料核算员竞聘稿范文2022-12-05

小学高效教学心得2022-12-07

大队委竞选稿自我介绍2022-07-10

大队委竞选稿 竞选大队委员发言稿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