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方文献资源联合开发的构想(精选9篇)由网友“葡萄没有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北地方文献资源联合开发的构想,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西北地方文献资源联合开发的构想
关于西北地方文献资源联合开发的构想
地方文献工作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特别是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指出,省馆应“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近年来,从全国范围看,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已成趋势。西北五省区馆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工作进展的幅度还很不平衡,有的馆至今仍未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在措施上健全起来,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各自为政,很不统一,有的馆至今尚未制定地方文献采访条例,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零散性相当严重,重本地出版物,轻外地出版物;重正式出版物,轻非正式出版物;重历史文献,轻当代文献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2.地方文献的工作内容基本停留在以收集保存为中心,以阅览咨询为辅助。全面系统地加工整理仅仅是开头,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基本上没有起步。就宏观倾向而言,“重藏轻用”在地方文献工作中表现得还相当突出。
3.就现行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来看,诸如改善分析著录、揭示文献内容、深化咨询服务、扩大藏书宣传、加速书目工作、编印专题资料等等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面对现状,积极的选择就是:更新观念,加快步伐,在继续改进和加强地方文献收藏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大区协作,进行西北地方文献资源联合开发,不失为一条较为可行、较易见效的现实途径。
一、联合开发的可行性
大西北,以它辽阔的土地、瑰丽的山川、丰饶的资源,以它勤劳的人民、古老的文明、崭新的风采,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上历来占有独特的位置。黄土高原、冰川戈壁、沙漠绿洲、河谷盆地……构成了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特征;石油煤炭、稀有金属、森林草原、牛羊棉谷……构成了西北地区特殊的资源物产;涛涛黄河,更像一条纽带,贯穿四个省区,培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历史上西北各省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也是源远流长。人所共知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以西安为起点穿越了整个西北大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则以甘肃嘉峪关为终点横跨陕甘宁三省区。在政区的演变方面,仅以元代以后而言,西北各省区也一直紧密关联,交叉错综。元代设陕西行省,辖有今陕西省及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和内蒙古河套南部一带;甘肃行省,辖今甘肃西部、宁夏北部、新疆东部、青海湟源以东及内蒙古西部地区。明代设陕西布政使司,除辖今陕、甘两省外,还辖有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以南和青海省西宁市以东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以南广大地区。清代政府设新疆省,民国政府划甘肃省的宁夏道及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两旗为宁夏省,甘肃省西宁道及青海地区为青海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的建立,又给这种联系增添了新的光彩。建国初期,五省区又曾同属西北军政委员会管辖。西北五省区之间各个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日趋扩大和深入。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数仁人志士、武将儒生为探索大西北、开发大西北、保卫大西北、歌颂大西北,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流传下来大量珍贵的文章著述和图表资料,或内容涉及数省,或文献散失于四面八方,而以流落西北各省区为最多。因此,首先,从历史、地理的因素来考察,开展西北地方文献的联合开发有着充足的依据和条件。
其次,从社会、读者需要的因素来考察。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地方志、行业志、党史、地名编纂工作的普遍展开以及其它地方性专门学科研究的深入,对地方文献的利用需求越来越高,常常超越一省一区的范围。西北五省区之间地方文献的互相利用,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再次,从西北各省区馆地方文献工作现状来看,经过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重视和努力,以省区馆为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地方文献积累。特别是甘肃省图书馆,早在解放前刘国钧先生任馆长时,已开始重视地方文献工作。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相继不辍的搜集、整理,特别是50年代设立西北地方文献专室之后,地方文献建设发展迅速,初具规模,为整个西北地方文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也堪称佼佼者。其它四省区馆,近年来也都程度不同地加强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正在向工作的正规化、专门化、系统化方向迈步。
二、联合开发的内容与形式
首先,进行各省区地方文献征集与藏书建设协调,是联合开发的前提。
文献开发必须有一个较为完整、丰富的物质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北每一省区都流散了为数不少的其它四省区地方文献资料。但因本馆地方文献征集范围、经费等方面的限制,除甘肃省馆外,各馆在开展征集工作时,一般对本省(区)文献趋之若骛,尽力搜集,而对其它省区文献或者十中取一,或者弃之不顾,造成征集工作上的量少、费力以及不应有的文献“流失”。为此,各馆应以平等互惠为基础,在征集本省文献的同时为其它四省区馆代征代购所需文献资料。由于地方历史文献日渐稀少,搜集不易,应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点对象。同时,现当代地方文献的搜集也应加强,特别注重著作手稿,“文革”资料及近年非正式出版发行的地方报刊资料的征集工作。对现有馆藏应互通有无。进行交换、价让、补缺复制等,使各馆的本省文献较快地得以充实,也为甘肃省馆西北地方文献专藏建成为西北地方文献的最后检索基地提供可靠的保证。
在征集问题上,关于“地方文献”理解不同,认识各异,互不统一,各行其事,也是造成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宽严失当的重要原因。概括说来,对地方文献的解释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解释认为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以及长期在本地工作、居住的有影响人物的著述,内容述及本地的外地出版物;狭义的解释则认为是指本地区和其他地区出版的涉及到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文献资料。也就是说,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作为确定地方文献的唯一标准。从一般认识来说,文献收集越全越好,按广义的范围收集,可以避免遗漏,似乎是个理想的作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辨主从,巨细并收,反而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分散,欲全而实不能全,影响文献收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像甘肃省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等地方文献工作开展较早、较好的馆都以狭义的解释作为征集范围,这是值得其它省区馆借鉴仿效的。在此,我想再补充一点:对于地方历史文献,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前的地方出版物,则应以广义的理解来收集,即:凡此前的本地出版物,不论其内容是否涉及本地,都应全搜集。对于著名的地方历史人物著作,似也以广义的理解搜集为宜。因为这些文献今已罕见,对于研究本地区各方面的历史发展,包括图书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至于现当代的`本地出版物,则应以内容为尺度,完全不反映本地的(特别是许多科技文献)就不必作为地方文献来处理。当然,在地方文献收集范围的问题上,应该允许争论,但争论的目的是求大同,应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协商制定为五个省区馆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西北地方文献收集范围,这对征集工作协作协调地开展,保证地方文献收藏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进行现有地方文献核实、相对集中和分类编目工作,是联合开发的基础。
长期以来,除甘肃省馆以外,其它省(区)馆多未将地方文献设立专藏。以陕西省馆为例,除地方志已相对集中并编印了专门书本式目录外,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与其它图书混同存放,并分散于不同的业务部门管理。一般所设分类、书名、著者目录又未将地方文献清楚地反映出来,使地方文献的检索、管理、利用都十分不便。不仅如此,除了地方历史文献之外,其它地方文献的摸底、核实等工作尚未进行。究竟现有地方文献馆藏具体情况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显然,家底不清,不要说开发,既使读者一般的阅览、咨询需要也无法满足。因而,在加强地方 文献征集的同时,对现有馆藏进行调研核查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在此基础上,应逐步地将地方文献从各个书库中调出,建立专藏,可按文献类型、时代、内容等不同情况进行集中管理、区别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卡片式目录,以供检索之需,以利开发之便。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编印成书本式目录,从而为编辑大型的西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以进一步提高馆藏地方文献知名度与利用率。
再次,组织西北地方文献课题开发,是联合开发的核心。
其一,应将涉及整个西北的共性课题作为主要开发对象。例如,历史方面的丝绸之路问题、唐蕃古道问题、西域问题、西夏问题、民族问题、伊斯兰教在西北的发展问题、西北军阀问题、陕甘宁边区问题以及西北历史人物、政区与地名演变、民风民俗问题等;地理方面的黄河、黄土高原、冰川沙漠问题等;资源方面的西北矿产、水利、农林物产、畜牧问题等。这些都可列为专题开发的首选课题,采用编印联合目录、索引、专题文献资料汇编等多种方式,一馆牵头,多馆协作,分工负责,定期完成。
其二,主动与中央及其它省区有关部门联系,积极承担国家、省级有关地方史志、党史、地名等涉及地方的科研课题,对已承担科研课题的单位则积极与之建立联系,为其提供地方文献资料专题调研咨询服务,由一省(区)出面承担的项目,可转由各省区馆分担完成,或一馆承担,它馆协助完成。
其三、针对本馆、本省(区)地方文献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实际,各省区馆拟定本省(区)地方文献开发规划,并互通信息,在以各自力量为主的前提下,一方面各省区馆为本区文献开发课题的主要承担者,另一方面其它省区馆有义务提供资料与咨询等方面的积极协助,把本省文献开发纳入到西北地方文献联合开发的总格局之中。
其四,各省区馆地方文献工作部门积极开展全西北范围内的高层次咨询工作,包括专题调研、课题跟踪、编选汇纂专题文献资料,以及代查、代译(主要是地方古代文献译为现代汉语)、代复制等多项业务。具体工作既可一馆承担,其它省(区)馆协助,也可委托他馆或几馆共同承担,亦可代其他省(区)馆接受咨询课题,构成一个有主从,有分工,有协作的咨询网络。
其五,作为远期目标,争取与出版部门挂勾,积极征得有关方面及上级领导的赞助支持,编辑出版定期或不定期的《西北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丛刊》,作为地方文献联合开发工作的一个阵地和窗口,展示联合开发的书目、资料与研究工作成果。
三、联合开发的机构与组织
首先,当务之急是要像湖南、首都图书馆那样,应在西北各省区馆增设专门的地方文献部,并在经费、人员上给予保证,如果建部的条件尚不成熟,也可先成立一个地方文献组,附设于历史文献部或其它某部门;要像甘肃省图书馆那样,将地方文献相对集中,设立地方文献专室专库;要像广东中山图书馆那样,装备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进行地方文献数据存贮、检索、编目等工作。这是摆脱地方文献工作盲目、被动、零散、落后局面的重要机构保证。对于地方文献工作队伍,要选配热爱地方文献工作,熟悉本省(区)及西北历史与现实发展(包括图书事业发展),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的同志组成,其中高、中级专业人员要占较大的比例,这是地方文献工作健康发展、联合开发富有成效的重要人才保证。
其次,在各省区馆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建立健全的基础上,筹备建立联合开发的领导机构――西北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协作协调委员会,具体负责开发课题的宏观规划,日常工作的计划协调,有关章程、制度的修订和监督实施,地方文献工作研究与理论研讨的组织,开发丛刊的编辑等项工作。从目前图书馆各成系统、相对独立的现实出发,该委员会可首先由西北五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共同组成并开展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大,最终形成横向跨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纵向以总的协作协调委员会为主干,以各省区乃至地、县为分支的多级开发协作协调网络,在地方文献领域率先实现高层次上的资源共享。到那时,我们的地方文献工作将踏上历史性飞跃发展的新阶段,地方文献为促进大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振兴和腾飞,为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步伐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出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年第1期
篇2:建设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构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许多大中型图书馆都已实现了业务管理自动化,即采访、编目、流通、期刊管理、联机检索等计算机管理。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在1nternt网上占有一席之地,我馆自1994年开始,根据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专业人员优势,自动化工程陆续展开,而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将是我馆今明两年自动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1 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藏书建设源流
1.1馆藏西北地方文献资源状况
甘肃省图书馆已有80余年的建馆历史。自本世纪初建馆之日起,就把征集各县志乘、乡贤遗著作为藏书建设的中心。到了40年代初,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在兰州创立国立西北图书馆,提出藏书建设中的三项特列任务:“募集西北文献,搜罗西北文物,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刘国钧《国立兰州图书馆与西北文化》)正式奠定了西北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基础。自刘国钧先生到今天,历任馆长都十分重视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开发和利用,力图将甘肃省图书馆办成“西北文献的中心,西北文化的研究中心,西北建设的参考中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逐步建成了一个学科结构合理、文献类型齐全、载体形式多样,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占有优势的“西北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目前共收藏西北地方文献14265种,5万余册,其中西北史地类图书4566种,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域研究类图书也占有很大比例。1988年甘肃省文献资源普查时,确定我馆社会科学研究级学科文献12人,达到能够支持研究决策能力第一位的是西北史地研究,敦煌学、新疆研究并列第四,甘肃省图书馆也因此成为海内外研究西北问题的文献中心。但是,在新技术革命浪潮蓬勃发展的今天,地方文献工作仍沿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西北地方文献工作必须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对作为重要文献信息资源的西北地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才能使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
1.2西北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
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明确西北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根据1982年文化部颁发《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的规定,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要有重点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因此,我馆确定:凡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以及在自然区划、行政区划演变中与西北五省(区)边连地界有关的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事业、工农业生产布局、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均属西北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但西北五省(区)地方出版物及地方人氏著作,内容无地域待征的一律不作西北地方文献资料处理)。其中敦煌学及其研究资料,汉简及其考释研究,中西交通史(包括丝绸之路研究资料),西北民族宗教研究资料,西北历史地理研究资料,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资料,西北灾荒史料,西北地区石窟寺艺术及文物考古的研究考释资料等是我馆西北地方文献多年来收藏的特点和重点。近年来,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现代丝绸之路”的贯通,特别是党中央作出了在世纪之交经济建设战略西移的决策之后,对西北地方经济建设资料的收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
1.3西北地方文献的文献源
广泛征集西北地方文献资料,保证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有充足的文献源,是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另一重要环节。地方文献搜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出版、发行机构的征订单获取,此外,还有大量的地方文献是不通过正规售书途径的内部资料,这类文献印刷数量一般较少,且多为一次刊印,编辑出版的标准不一,不便进行书号控制,但其中包含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原始情报信息,鉴于这些特点,这类文献不为人们重视而极易流失,必须及时掌握信息,追踪征集。近年来,我馆多次派专人到西北五省(区)各新闻出版部门搜集到内部报刊目录1500余种,其中符合西北地方文献收藏标准的有500余种,采取信函征订。另外,我们还与各文献编纂机构建立关系,掌握文献出版信息,近年来我们从甘肃省、兰州市及各机关的志书编纂机构,搜集到大量的各类志书的送审稿、工厂志和原始资料档案。我们还积极参加省内外有关西北问题研究的学会、协会,如“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研究会”、“省地方志学会”等,及时掌握学术研究动态,搜集会议专集、论文汇编等。对那些零散的、过时的文献资料,我们还亲自登门访求。从80年代以来我馆多次向有关部门宣传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政府行为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颁发了《关于征集省内出版的图书杂志、音像制品及内部资料样本的通知》,以保证文献资源的系统收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丰富的藏书资源为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西北地方文献的深层次开发
馆藏资源的开发,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再建设,为了提高西北地方文献的馆藏质量和广泛的利用率,我馆多年来一直把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开发,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意识、有目的地责成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广览群书、选择专题、摘录资料、汇编成册,已刊印出版的资料有《西北地区经济建设资料书目索引》、《黄河书目索引》、《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分为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四部分)、《甘肃地区物产资源资料汇编》(包括河西地区、中部干旱地区、陇南地区暨天水市三部分)、《丝绸之路文献叙录》,《西北稀见方志》、《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西北研究通讯》等30余种。自1988年以来,我馆作为全国文献缩微中心的15个工作点之一,开始拍摄西北五省(区)的方志,古籍善本和解放前出版的报纸、期刊,另外还拍摄了《西北少数民族资料专辑》和《西北历史地理资料专辑》等。通过这种挖掘、研究、提炼、归纳己有的馆藏各类文献中的西北地方文献信息,使之方便有序的一系列工作,为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基础。
篇3:建设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构想
鉴于西北地方文献学科覆盖面广、内容繁杂、载体形式多样的特点,所以在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时,理应选择利用率高,有一定学术和史料价值的文献,逐步建立类型齐全的数据库,如书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报刊索引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照片数据库、拓片数据库等等,以便向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因目前我馆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不宜全面铺开,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馆西北地方文献的藏书重点和特点,以及以往传统书目工作的基础,可先从建立馆藏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报刊索引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着手为宜。
2.1硬件环境
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目的就是收录和存贮反映西北历史和现状的地方文献资料,编辑出版综合性的西北地方文献通报书目和各种专题的西北地方文献目录,为广大读者提供文献检索服务,并通过联机网络同其他兄弟馆联网,逐步实现西北地方文献的联机编目和检索,从而促进地区性的资源共享。为实现这一目标,选择具有良好汉字处理功能和远程通讯能力的微型电脑作为数据录入工作站和脱机检索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我馆采用的网络系统如图所示:
以总线通道为主干,结合星型和Rs232串行连接,构成网络系统。两台主服务器采用美国COMPAQ公司原装PL2500型服务器,64MECC内存,4.3G可插拔硬盘,操作系统为较成熟的UN1X5.0,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安全性。系统还利用一台PC机作第三联机备份,网络可通过该服务器实现DOS与UNIX格式的相互输入、输出。终端服务器可将任何RS-232串行设备连接到网络UNIX主机上,如登录的UNIX主机发生故障,能够灵活改登到其他主机上,不用重新接线,安全、易用。总之,系统的设计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不但适合我馆业务运行规范,而且也适合地区或全国网络发展的需要。
2.2软件环境
我馆自动化系统采用的是文化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LAS推出近了,用户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图书馆500多家。此系统功能完备,书目数据格式是国标CNMARC格式,在数据交换与网络的数据共享上具有极大的优势,采用可变长的存贮方式,节省空间,可为书目数据中所有有检索意义的字段中的子字段建立索引,如不同形式的正题名、有意义的副题名、分卷册题名、所有责任者、主题词、ISBN或统一书号、分类号、索书号等,并可组合条件检索,排序输出,提供全屏编辑的书目数据录入方法,编辑命令联机帮助,待输入字段与子字段自动提示,同类内容的数据自动追加,并对各种数据进行多方位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保护。输出的产品包括:卡片、书本目录、机读目录、书标、财产账、订单、通知单、催询单、统计报表等。以上功能对建立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提供了系统保障。
报刊索引数据库和以图书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数据库建设,除了外部特征检索外,对某些特定文献还应作二次文献检索,即文摘或全文检索。这些在项目编制、著录格式等方面目前的ILAS系统是否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还有待于调研。
篇4:建设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构想
传统的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是通过手工方法编制的.,根据不同的检索需要,分为地区目录、书名目录、分类目录和著者目录4套卡片,工作量浩繁,工作进展缓慢,读者查找一种书只能通过单片检索,要花很多时间,计算机处理西北地方文献书目,只要一次输入,就可多次受用,通过一定程序下的指定式命令,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制、打印各种用途的不同线性排列的索引,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查找所需的书目,还为馆际间的联机检索、网络化打下基础。
目前,我馆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己全面展开,分为新书书目数据库和回溯书目数据库两步走,新书建库依采访、编目、流通顺序,引用国内现有的标准的《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套录,对没命中的图书本馆自行详录,完全按照CNMARC格式著录,工作顺序是标引人员填制工作单―>专业录入人员录入―>标引人员进行校对―>修改―>再校对―>修改―>总检查。回溯建库也是首先套录北图发行的《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对没套录上的数据,为了尽快流通,采用简单录入,即只包括书名、责任者、ISBN号、索书号、价格等。以后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再详细录入。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其实是我馆书目数据库的一部分,多年来我馆的西北地方文献一直是由采编部统一采购、分类、编目的。所以它的新书建库和回溯建库都与馆内普通书目数据库建库一同进行,我们就不再另行建立专门的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篇5:建设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构想
如前所述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同馆内普通书目数据库建设一同进行,不另行建库。那么,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就可考虑从专题着手,根据西北地方文献藏书的重点和特点,以及我们多年来对西北地方文献深层次开发的经验,第一步可以设立以下几个专题:西北民族宗教史料、西北历史地理、西北方志、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域研究、现代西北经济建设等专题数据库。对专题数据库的著录,要求不但要把图书的外部特征、主题、分类等详细著录外,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某些专题进行文摘或提要式录入,对比较重要的文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应进行全文录入。这就使得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在上网之后,国内外的用户都可随时随地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我馆的西北地方文献中,还包含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这类文献的文字形态、编排体例、载体形态和装帧形式都与普通图书有很大的区别,在著录过程中,应对古籍进行描述性编目,除了要反映古籍与普通图书具有共性的部分外(如书名、著者等),还要把每部古籍文献的特点和价值反映出来,即图文并茂。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采用多媒体技术解决古籍的建库问题。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影像、动画信息形式为一体,不仅可以用键盘和鼠标操纵计算机,而且可以用笔、语言、触摸屏幕来与计算机对话,使人们与计算机的交流达到自然会话的境界。我馆在古籍善本自动化管理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兄弟馆建立古籍地方文献的经验,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2. 5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建设
地方文献报刊是地方文献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信息源,在我馆的西北地方文献中,报刊文献占11.8%,其中解放前期刊389种、报纸65种,解放后期刊857种、报纸441种。这些文献非常准确地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动态,并对西北地区的历史进行着回顾和总结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我馆建有卡片式地区期刊、报纸目录各一套、并自1956年开始编制《西北地方文献索引(报刊)》,至今已40余年,从未间断过。已编制印行的书本式目录有《西北地方文献索引》“19-1949年部分”共收录450余种报刊资料7000余条,“1950年-1965年部分”共收录报刊资料14000余条,1966年-1977年的西北文献索引已有油印本印行,1978年至今的索引卡片已积累了数万条之多。这一传统的报刊索引系统的建成,为我们今天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一个实用的、可行的报刊索引数据库应是外部特征检索、主题检索、分类检索、全文检索的综合应用。但是我馆目前的ILAS系统建立的报刊数据库只有外部特征检索,即刊名、作者、受控的数个索引词,这仅仅实现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自动化,对读者检索效果不明显,也就是说,只有用户在事先知道查找的资料所在的刊名和期号的条件下,才能快速简便地查到所需的资料,否则,用户要想扩大或缩小检索范围,查全查准资料就十分困难。我们要建立的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就我馆现行的ILAS系统的连续出版物管理子系统,还不能完全满足建库要求。在正常的报刊外部特征检索之外,更重要的是二次文献的著录,这就要求著录至少详细到报刊的篇目,对某些重要篇目还应作文摘或全文录入,所以,还要调研其它能适合此要求的软件,借鉴兄弟馆的经验,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把分散于各报刊中的有价值的各类文献信息进行系统的选择、收集、整理、加工,达到可以按类目、专题形式检索报刊资料的目的,充分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2.6西北地方文献数据著录的标准化、规范化控制
我们建立数据库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献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只有建立相应的通用型、标准化的数据库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西北地方文献数据著录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非常重要,并且,与中文普通图书书目数据库相比,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存在着许多困难。一般中文图书的建库大多引用国内现有的标准书目数据库套录,如图书采用北图发行的《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套录,期刊可套录中国信息研究所重庆分所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上海图书馆发行的《中文社会科学报刊篇名数据库》和《中文自然科学报刊篇名数据库》等。然而西北地方文献的套录命中率很低,大量的数据需要我们自行建立。目前,还没有关于地方文献的标引细则,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西北地方文献收录范围的标准化
建立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首要条件是尽量把属于西北地方文献的资料收集全,但由于地方文献类型涉及领域广,数量多而分散,内部出版物和零碎资料所占比重大等特点,所以要把西北地方文献毫无遗漏地收集全,似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把西北地方文献确定一个标准的收录范围,特别是报刊索引的收录范围不应受政治气候、个人好恶、人员素质的影响,而应把“全国报刊索引”和“馆藏报刊索引”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总结,有主题、有重点地制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收录标准,确保文献的收藏与索引的质量。
②确立西北地方文献分类表
在《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基础上,根据西北地方文献的文献内容和特点,确立西北地方文献的分类表。如果直接采用《中图法》,由于类目的概念泛指,造成大量文献资料过于集中,所以应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和各项事业的特点,以及研究者多年使用习惯,将类目细分。如首都图书馆将类目设置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方经济、地方事业4大部类、17大类。我们可以作为参考。
③编制《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
主题词是机检的主要检索点之一,主题标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数据质量的优劣。图书馆界通用的《汉语主题词表》是一部综合性的文献标引工具,收词多而广泛,但用其标引西北地方文献,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不可能收录众多的带有西北地方特点的词汇。为了建立有特点的、实用的文献标引词表,应选拔一批专业基础深厚、学科知识渊博、业务技术精湛的图书管理员,对西北地方文献进行全面考察、科学分折、权衡利弊,以《汉语主题词表》为基础,根据西北地方文献的特点,编制出满足适度标引,质量较高的《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
④制定《西北地方文献标引员手册》
该手册应对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文献著录标引工作细则等作出详细规定,为西北地方文献著录和标引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图书馆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地方文献工作的现代化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馆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还刚刚起步,我们今天撰写此文旨在抛砖引玉,衷心希望得到专家和兄弟馆的指导和帮助,使我馆的西北地方文献自动化建设能够一开始就置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少走或不少弯路,为早日实现西北地方文献的资源共享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易雪梅. 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藏书及书目体系建设. 中国图书馆学报,(1)
2.甘肃省图书馆编. 甘肃省图书馆八十年. 1996
3. 常林. 北京地方文献及其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
4. 莫少强.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促进地区出版物资源共享. 图书馆学通讯,1986(3)
5.林小玲. 浅谈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 文献信息学刊,1994(3)
6.韩朴编著.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文津出版社,1992
〔出处〕 《江西图书馆学刊》,第3期
篇6:对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构想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中一种独特的资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信息资源,而且地方文献悖离老化规律,有反复提供使用的信息价值。多年来西北各省区图书馆编辑完成了许多传统印刷型书目。
《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的项目是以西北五省(区)各类型图书馆馆藏西北地方文献为基础,西北地区开发需求为导向,以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以西部大开发政策逐步实施为建库宗旨,充分挖掘现有信息资源,把静化的文献转化为动态的信息,为西北开发及研究提供网上信息保障,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作为最大的综合信息中心,将发挥自身传递信息的功能,提供各类信息资源,以满足西北五省(区)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及各行业、各个领域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逐步建立起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包括社会所需的综合信息资源体系,把西北地区内外沟通起来。开发建设《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这样一个符合西北大开发、西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特色文献数据库体系,将在观念和行动上,根本实现西北地区图书馆由传统信息服务向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服务的转变。实为顺应信息时代之潮流,贯彻国家和政府对文献数字化之精神,更是为配合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通过该数据库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西北地区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手段,使文献存储电子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实现文献信息管理变为知识管理,为西北五省(区)乃至全国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为领导决策、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保障,以推动西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收录范围与内容
该数据库所涉及的地方文献的内容:是指地方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而不是地方文献本身。要开发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实质上是指研究开发地方文献中所包含的广泛的知识内容。因而所收录的文献范围包括: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以及在自然区划、行政区划演变中与西北五省区边连地界有关的,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事业、工农业生产布局、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的各种题材、各类载体的文献资料。数据库类型包括联合书目数据、专题全文数据库、报刊索引数据、多媒体数据库等。
3 数据库的`功能
该数据库是以地域特色文献为基础和核心,建造一个容多种文化形态于一体的,符合西北大开发、西北信息需求的实用型的,具备领先的查询性能、全方位的检索功能,可检索一切数据来源的特色数据库,最终目的是形成网络环境下的西北地方文献中心。其基本功能是使用户可以从书名、著者、人名、团体机构名称、年代、地名、主题词、分类、全文等多途径、多检索点,方便、快捷地检索文献信息资源。它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文献信息检索和更深层次的学术检索功能,更是一个可借助通讯网络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通用型、标准化的数据库。根据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结合西北地方文献的特色,甘肃省图书馆在建设馆藏《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提要数据库》时,研究制定了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机读目录格式字段表》、《书目数据工作单》、《主题标引规则》等标准规范文件;进一步在建库的实践中将研制完成《西北地方文献分类表》、《西北地方文献非控主题词表》;最后制定通用型的《西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标准手册》指导、规范数据库内容的标引工作。实现对资源内容进行一次标引,多次使用, 并能适应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不断升级的需求。该数据库的最终功能是可以冲破时空限制,将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分散在各种类型图书馆以及其他单位的西北地方文献集中在一起,形成系统的有序化的整体信息,形成多流向、多类型、辐射能力强、纵横交错的西北地方文献信息传递网。
4 建设步骤
数据库建设是一项耗时长、耗费高的系统工程,需要群体合作,自建与连建相结合。鉴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现代通讯技术滞后、西北地方文献学科覆盖面广、内容繁杂、载体形式多样、文献分布面广的特点,初步建立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的、以社会科学信息为主的,集科技成果、生活信息于一体的综合化、电子化、网络化信息资源体系,并不断开发专题数据库和相应的检索引擎,使西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达到全国同类数据总量的70%~80%,基本满足客户对西北地区信息的需求。
该数据库建设战略必须要有全局观念,要加强馆际合作,发挥群体优势,通过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分阶段、步骤、先易后难的进行。首先,选择文献收藏丰富、传统服务工作基础较好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在统一标准之下建设《西北地方文献联合馆藏书目数据库》、《地方报刊索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联合各地县、各系统,及相关文献收藏单位,补充其馆藏信息,形成《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在掌握文献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以《西北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先进的图书文献数字化技术手段,选择利用率高,有一定学术价值、资源价值和时效性强的文献,分门别类的建设《西北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通过系列专题文献全文数据库的开发。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唯一的、实用性的,在INTERNIT网络环境下开发的、具备领先和全方位检索功能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在网络应用的前提下,开展网上资源收集、整合、加工,提供专题信息检索服务实现地方文献信息组织网络化;开发信息资源的增值产品,根据读者需求提供、生产各类型专题数据库光盘,所有数据库和专题光盘以面向专业用户为主,实行有偿服务。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检索功能,以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图书馆概念(网上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准确、快捷方便的网络信息服务,借以加速西北地区图书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支持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的平台,加入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形成网络环境下的西北文献信息中心。借助网络优势,做资源文章,联合西北五省(区)省级公共图书馆,在有限的条件下,利用群体优势,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发挥尽可能大的整体效益,共创“西北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品牌形象。
〔出处〕 甘肃科技(7)
篇7:西北地方文献的源流、发展及特点
西北地方文献的源流、发展及特点
西北地方文献最基本的概念属性就是“西北”这一特定区域。而中华民族50的悠久历史在其每一发展过程中,无不与西北息息相关。相传,公元前十世纪,周穆玉就曾西巡今日新疆等地。秦一统后及汉、隋、唐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始终以西北地区为中心。张骞通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历经汉、唐两代的经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繁荣昌盛。元朝,大蒙古帝国势力远达东欧,西北又是其活动的重要区域。清代经康、雍、乾三帝的努力,疆域北至贝加尔湖,西北到巴尔喀什湖。晚清学者曾预言:西域不保,陕甘难存,陕甘不保,则华北及京城危矣!由此可见西北地区的重要性。亦有学者论证,当西北繁荣之时,正是中华民族兴盛之日。
到了本世纪五十年代,中央政府号召“开发大西北”,西北又一度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一个热点,而今面二十一世纪,随着欧亚大陆桥的贯通,特别是中央政府作出了在世纪之交经济建设战略西移的决策,西北的崛起再度成为可能。
至于西北区域概念的形成,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由于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陕甘为其直辖区,故而当时的西北区域,特指今新疆及葱岭以西之地。至南宋偏安,始称西夏及金人统治区为西北,自此西北的地域概念发生了变化。此后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更易,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遂成为今日西北区域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北五省(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趋紧密,并日益显示出一体化的功能。而记录西北地区发展历史的西北地方文献,在这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日趋丰富。笔者试图就其源流、发展及特点作初步的分析。
一、西北地方文献的源流
笔者认为,西北地方文献最基本、最悠久的源流就是西北地方史志。
早在2800年以前,在镐京建都的西周,设“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史家认为这是我国方志的最早的源头之一。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西北方志793种,这些方志从整体上反映了西北五省(区)数千年来活动的人物、发生的事件,体现着西北地区文明的进程。
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地记开始,西北地区现存的有《三秦记》、《西京杂志》、《西河记》、《沙州志》、《凉州记》、《三辅黄图》、《三辅决录》等。隋唐时期是方志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编纂了许多以“图经”为主的方志。隋代的西北方志,《中国古方志考》仅录陕西二种即《京师录》和《雍州图经》,其余四省(区)今已无考。敦煌发现的唐代西北方志有《沙州都督府图经》、《沙州地境》、《西州图经》、《沙州地志》、《瓜州伊西残志》、《敦煌录》、《敦煌名族志》、《寿昌县地境》、《西凉录》、《后凉录》等。宋元时期是地方志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据统计这一时期西北所修方志,甘肃22种,陕西21种,而流存今日的仅4部。其中宋代2部,北宋宋敏求纂《长安志》二十卷,南宋程大昌纂《雍录》十卷;元代2部,李好文纂《[至正]长安图志》三卷、骆天骧纂《[元贞]类编长安志》十卷。明代西北方志的纂修进入昌盛时期。这一时期西北修志多少,已无从确切统计,现存明修方志,陕西54种,甘肃19种。尤其是出现了为学者称颂的所谓明代十大名志,康海《武功县志》、吕 木冉 《高陵县志》、乔世宁《耀州志》、赵时春《平凉府志》、胡缵宗《秦州志》、张光孝《华州志》、王九思《鄂县志》、刘璞《重修鄂县志》、孙丕杨《富平县志》、韩邦靖《朝邑县志》等。有清一代,西北五省(区)均编有志书,其中以康熙、乾隆、光绪三朝纂修的方志为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清代方志,陕西285种,甘肃156种,青海10种,宁夏19种,新疆80种。民国时期,政府曾数次通令各地纂修方志,西北共修志书计陕西62种、甘肃57种、宁夏8种、青海31种、新疆1种。
除西北地方志书外,笔者认为,西北地方文献的另一个源流,就是学术研究成果,最直接的即为清代的“西北舆地学”和民国的“边政学”的研究成果。
清代西北舆地学,是十八世纪期间,研究新疆地理的一个学派,随着国内政治形势和学术导向的发展,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青海、西藏和蒙古,最后与蒙元史研究合流,形成清代后期一大学术潮流。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重视、提倡,另一方面是由于乾嘉朴学考据风尚的盛行。清代西北舆地著作,从著作形式而言,一部分是清代学者的新著,以祁韵士《藩部要略》、张穆《蒙古游牧记》、徐松《西域水道记》和何秋涛《朔方备乘》等为代表性著作。另一部分是清代学者对先清西北地志著作所作的校证、考释和注疏,这类著作为数甚多。如何秋涛对《圣武亲征录》的校正,李文田、范寿金对《西游录》的注释和补阙,丁谦对《长春真人西游记》和《耀卿纪行》的地理考证等。“西北舆地学”的开创使对西北的研究进入了逐渐系统化的时期。对西北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经济文化、中西交通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巨大贡献。特别是我国西北疆域的研究,意义更加深远。从文献的记述到对文献的考证以及亲身亲历的调查研究,成就卓然。王国维先生曾列举20世纪初中国新兴五大学问,殷墟甲骨文;敦煌、吐鲁番、和田简犊;敦煌千佛洞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遗文。这五项中三项与西北有直接关系。清代的“西北舆地学”研究,到了民国时期,鉴于时势发展成“边政学”研究。当时的所谓“边政”,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为边疆政治,狭义为边疆行政。所谓边疆,一为政治意义的'边疆,特指一国的国界或边界,亦即地理上的边疆;一为文化意义的边疆,特指国内语言、风俗、信仰、生活方式不同的边缘民族,亦即民族上的边疆。而“边政学”就是以政治学或人类学的观点研究关于边疆民族政治思想、事实、制度及行政的科学。它所涉及的学科层面较为广泛,诸如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史学、地理学以及其他有关国防的科学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仅1941年1至5月发表的边事论文就有157篇之多,其中涉及西北的约有半数之强。此外,据1944年底的统计,自民国始所著仅有关青海的著作就有50余种。这一时期,由于“边政学”研究的倡导,对西北的研究已超越了社会科学的范畴,扩大到了自然科学,如经济地理、物产资源、地质矿产、土壤水利等领域的研究。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西北地方文献的文献源。
二、西北地方文献的发展
西北地方文献的汇集、发展及正式的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工作开始于甘肃省图书馆。甘肃是西北地区中心所在地,东出西联,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起着枢纽作用。甘肃省图书馆建馆以来一直以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早在1928年,我省著名的地方文献著述家张维先主任馆长之初,就曾呈请省政府教育厅征集各县县志以充实馆藏。此后历任馆长都曾呈请征集西北地方文献。真正确定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理论基础和搜集、研究方向的是刘国钧先生,他曾明确提出:“国立兰州图书馆的目的,要做到西北文化问题的研究中心;西北建设事业的参考中心;西北图书教育的辅导中心。”并指定“汇集西北文献;搜罗西北文物;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目”为其特有的三项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对西北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查研究。 1956年,国家把地方志工作列入了全国科学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编纂新方志的热潮。这项工作由于政治原因,曾一度停滞。在进入八十年代后重新启动,各类新志书相继问世。而继“西北舆地学”、“边政学”的研究之后,有关西北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西北学研究系统,特别是有关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宗教、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等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从甘肃地区社会科学机构的设置来看,西北学的研究也在逐步形成规模,如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甘肃社会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所设西北史地、敦煌学、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西北人口研究所、西北经济研究室;西北师范学院所设西北历史研究所、汉简研究室、古籍整理研究所(以整理出版陇右文献为主);西北民族学院所设西北民族研究所等,共有38所研究所(室)从事西北学的研究。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就是基于西北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发展起来,并在时空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连续记载西北地区自然和人文诸多信息的集合体。其概念范畴为:西北地区(西北五省区及其自然区划、历史沿革所涉及的特殊区域)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社会变革;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有关的各种类型的文献载体。其收藏重点为敦煌学及其研究资料;汉简及其考释研究资料;中西交通史(包括丝绸之路研究)资料;西北民族宗教资料;西北地方史地研究资料;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资料;西北地方文物的研究考释资料。
据初步统计,截止底,甘肃省图书馆藏西北地方文献共计14265种。在文献类型分布上,期刊和报纸的种数相对稳定,图书所占馆藏比例逐年递增。文献整体增长率稳定,1964年至1994年平均为5.04%,1995年至19平均为4.88%。从学科分布来看,其增长面相对集中,并呈现较为传统的继续、1964年至1994年,增长幅度列前三位的类目依次是舆图、宗教、史地;1995年至年增长幅度列前三位的类目依次是舆图、艺术、语言文字。文献地区分布格局基本为甘肃占50%,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及西北总论之和为50%。
三、西北地方文献的特点
鉴于地方文献所具有的保存价值、实用价值、资料性、广泛性,尤其是地域性这一概念属性,笔者认为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具有的主要特点为原始性、完整性、民族性、宗教性及文化复合性。
1.原始性
表现在西北地方文献中,即相当数量的档案资料的存在。据初步统计,仅解放前搜集的总计为3310种图书中,就有档案资料1160种,约占1/3。其中有会议记录,《兰州市临时参议会第一次大会纪录(1944)》;收发电文,《西北行辕准重庆行辕关于拉卜楞寺与阿哇发生纠纷所致代电》;计划书,《甘肃省驿运管理处三十三年度营运计划书》;章程,《甘肃省通志馆章程辑要》;报告书,《渭源县政府合作指导室工作报告》;调查报告,《甘肃河西荒地区域调查报告》;统计表,《甘肃各类学校概况统计表》;名册,《甘肃省政府财政厅职员录》;大事记,《西道堂大事记》;法规,《甘肃省粮政法规汇编》等等。不少是珍贵的稿本和抄本,如郭汉儒《陇右文献录》、张维《甘肃通志稿》等,这些文献的内容广泛,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具有第一手的印证作用。
2.完整性
这种完整性,首先表现在文献时空意义的延续,从汉代的《汉书・西域传》到汉魏六朝时期都邑薄形方志《三辅黄图》;从清代的《回疆通志》到现今的《甘肃省志》。其次表现在文献所涉及的内容,西北地方文献在内容上涉及宗教、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等诸多方面。第三,表现在西北地方这一层面的具体某一点的文献相对完整,如天水,仅地方志即有《[ 刘宋〕秦州志》、《[顺治〕秦州志》、《[康熙〕秦州志》、《[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光绪]重纂秦州直隶州新志》、《[民国〕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民国〕天水县志》及今天的《天水市志》。第四,表现在出版形式上,一方面是公开出版物与内部出版物的并存;另一方面是不同类型,如图书、报纸、期刊,不同载体,如传统的纸质类文献和较为先进的缩微胶卷类文献的相互补充。
3.民族性
这里的“民族,并非指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广义的民族。而是特指狭义的民族,即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应该说西北地方文献所呈现的民族性,是由于西北地区独特的民族分布状况决定的。西北地区有史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除汉民族及其先民外,先后有西戎、月氏、丁零、铁勒、乌孙、匈奴、氏、羌、鲜卑、突厥、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畏兀儿、蒙古等古代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各民族之间经历了彼此消长、互为盛衰、相互融合的过程。元明以后,一些新的民族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现今的西北又成为回、藏、东乡、裕固、保安、土族、撒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大量的记载这些民族历史的文献决定了西北地方文献所呈现的民族性、使得民族文献在全部文献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这些文献中,有古文献,如明代陈诚著《西域番国志、等;有现代文献,如《裕固族简史简志合编》等。从其涉及的区域而言,既有总论西北,如《甘青土司志略》等,亦有分论各省区,如《甘肃民族志》、《新疆礼俗志》、《青海风土记》等。其著作形式非常多样化,有地方志,如《西域图志》等;地方史,如《西夏纪事本末》等;族谱,如《马氏族谱》等;资料汇编,如《马仲英事件文献资料汇编》等;印章,如《西夏官印集存》等;表格,如《青海各番族名称表》等;日记,如《龙蛇泪痕》、《庚午纪事》等。其中有刻本、稿本、传抄本、原件粘贴本及油印本、铅印本等。有些文献观点虽有不妥,但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4.宗教性
具体说即是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特征。这是由于西北是佛教和伊斯兰教传入的途径和繁衍的基地所决定的。公元前后,佛教由印度传入西域,并随丝绸之路的开通而东渐。公元10世纪初,伊斯兰教除从海路传入内地外,也开始由陆路传入新疆西部的喀什、于阗等地。由于穆斯林贡使往来和东西贸易沟通及内地穆斯林屯垦西北,海路和陆路传入的伊斯兰教在西北融为一体。佛教和伊斯兰教传入后,对西北社会与文化产生了各自的作用和影响,成为西北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在回、维吾尔、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所信仰。而佛教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在藏、蒙古、裕固、土、满、锡伯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所信仰。在甘肃省,现有信教人数约159万余,其中信奉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人口约占信教总人口的96.2%。在青海,信奉藏传佛教的藏、土、蒙古族约95.2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1%。在宁夏,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占全区人口总和的32.4%。在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约占全区人口总和的47.6%。加之文化遗存所具有的宗教特征,如敦煌莫高窟、克孜尔千佛洞等,都使西北地方文献具有浓重的宗教性。从1964年到1994年,甘肃省图书馆藏西北地方文献学科分布统计来看,在文献总增长率为151.2%的基础上,宗教类文献的增长率为236%,在各学科增长中名列第二。这类文献研究内容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年代较早的如羽溪了谛著《西域之佛教》、石觉民著《西北回教生活》,近年又有《甘青藏传佛教寺院》、《西北伊斯兰教研究》、《西夏佛教史略》、《宁夏清真寺概况》等等著作的入藏。
5.文化复合性
这里所说的文化复合性,特指西北这一特定区域由历史陈积下的文化遗存在西北地方文献中的集中反映,它不是某种单一元素的表现,诸如民族的、宗教的、经济的、军事的或者说是历史的、地理的,而是上述这些元素或者更多元素的复合。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和“敦煌”文化。其概念的本身就具有多侧面、多内涵、多层面的性质,它们相互制约、影响,构成极其复杂的内部结构,并发挥着多种外部功能。比如“丝绸之路”,它是历史的,从西汉张骞“凿空”开始;它是地理的,从汉长安,经河西,到西域;它是经济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东西方的相互贸易;它是民族的,从匈奴、乌孙、大月氏到吐著;它是军事的,从“三通”到 “三绝”……再比如。“敦煌”,它是历史的,从北魏到宋、元;它是地理的,具体的鸣沙山和莫高窟;它是宗教的,佛光流溢;它是艺术的,雕塑和壁画;它是军事的,甚至是政治的,从金山国到归义军张氏政权……。这类的文化遗存,尚有陕西的皇陵墓葬文化、宁夏的西夏文化以及西北各地均有分布的石窟文化等。当然,最著名的仍然是“丝绸之路”文化和“敦煌文化”。以其为研究内容的“丝绸之路学”和“敦煌学”不仅在国内拥有日益深厚的研究基础,在国际上亦可称为研究广泛的显学,从而成为内涵多种元素、相互交织的交叉学科。体现到西北地方文献中即呈现出具体的文化复合性。 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这类文献在全部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仅以《丝绸之路》为名的专著,就有法国学者L・布尔努瓦所著,中国学者杨建新等所著两种。此外尚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化》、《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丝绸古道上的文化》等。这类的期刊有《丝绸之路》、《丝路游》等。有关敦煌学的文献则枚不胜举,如《中国敦煌学史》、《敦煌学述论》、《国外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选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等等。这类的学术期刊有《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等。
如前所述,这是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收藏的重点。 1988年全省文献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其社会科学研究级学科文献中,达到能够支持研究决策能力的第一位为西北史地研究,敦煌学、新疆研究并列第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西北文献的源流,其一,为历史悠久的西北地方志书,其二,为清代“西北舆地学”及民国“边政学”的研究成果。而西北地方文献真正意义发展则是甘肃省图书馆在现代西北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的汇集,并由此呈现出原始性、完整性、民族性、宗教性及文化复合性等特点。
限于学力,难免不周,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吴文藻 边政学发凡 边政公论 1941年第1卷 5-6期
2.边事论文索引 边政公论 1941年 第1卷1期
3;陶 勇 青海书目题要 边政公论 1944年第3卷 7、8、9、12期
4.周丕显 清代西北舆地学 敦煌文献研究 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5年
5.易雪梅 西北地方志概述 西北史地 1997年1期
〔出处〕 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
篇8: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及主题标引
1.1 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数据库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科技、文化知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献资源。因此,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数据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1.2 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主题标引的重要性西北地方文献是以西北为中心的记载物,反映西北这个特定区域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技诸方面的信息,是地区发展的缩影,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西北地区丰富而又难解的历史、现代及未来的有关资料。
地方文献的类型多种多样,报刊文献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信息量大、传递周期短、内容相对客观、翔实等特点。但由于它的总量太大,有关的地方文献信息分散在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报刊之中,仅靠浏览原始文献,迅速查检到有关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编制成的一种检索工具。在传统的手工检索时代,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表现为篇目索引或题录索引的形式,即将报刊中所载地方文献篇目按一定顺序编排起来,以利读者查找文章的所在位置。这种索引不反映文章的具体内容,只具有指向作用。它除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检索工具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编制各种情报报导刊物,或围绕特定学科及专业进行定向报导和检索,以服务于地方的各种事业。
鉴于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重要作用,甘肃省图书馆自50年代起开始编制西北五省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至1997年,这套索引的回溯检索范围,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的1752余种报刊,为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资源基础。由于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只是一种手工编排的分类篇目索引,索引项目包括篇名、著者、出版日期、卷期、版次和部分内容提要,限于当时的传统手工加工形式,对于涉及多学科、多主题的条目,只能着重考虑分类的第一需要,而其它相关主题则不能逐一得到表现。
进入计算机时代以来,以数据形式来处理地方文献信息已成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所具有的自动识别与排序功能,使地方文献信息的编排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快捷。通过全文扫描技术完成的报刊全文数据库,使得报刊上的地方文献信息得到更加充分的揭示和利用。由于计算机具有一次性输入、多途径输出的功能,因而在对地方文献信息进行存储与检索时,增加了篇目、著作、出版、文摘等多方面的途径,尤其是从主题途径检索地方文献信息的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在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都是以揭示文献内在特征为目的的标引方法,只是揭示的角度有所不同。由于地方文献的史料特征极为明显,故地方文献的读者往往是从特定的事件、人物、时间、地域的角度入手进行检索。因而可以说主题检索是一种最直接反映地方文献内容特征的检索途径,也是建立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地方文献中连续出版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其主题标引的原则和方法与其它类型文献的标引有所不同。本文拟从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建设入手,探讨有关地方文献报刊信息主题标引的问题。
篇9: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及主题标引
2.1 词表的编制
报刊数据库与其它类型数据库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要反映西北地方文献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同时还要满足适合地方文献用户特殊的检索需求。加之在主题标引方面,比馆藏书目数据库的标引深度要高,难度也大。因此,选择一部适合西北地方文献特征的主题词表是开展标引工作的首要问题。
由于地方文献的内容表现的.地域性和专指性极强,用综合性的《汉语主题词表》来标引西北地方文献,则很难满足其主题标引的特殊需求,报刊索引的标引用词与时代发展同步,《汉语主题词表》作为阶段性产品,也很难满足对新事物的标引需求,所以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需要在《汉语主题词表》的基础上自行编制。
由于编制先组式的主题词表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同时还要编制一系列的标引细则,这将会影响报刊索引数据库主题标引工作的迅速展开。因此,可以采取后控式编制词表的方式,即首先应确定一段时间为实验期,先进行地方文献的标引工作,由标引人员直接从报刊所载的地方文献信息内容中,选取有检索意义的关键词作为主题词,这种主题词是未经过规范的自然语言,也无词间关系可言,待积累了一定数量之后,再对其进行修改、充实,并参照《汉语主题词表》使之规范化,确定好词间关系和基本范畴,从而形成适用的词表。采用这种方式编制词表,比较适合于特殊类型文献主题词表的编制,并且选词更直观、专指性强,还能使标引工作与编制、修改词表同时进行,标引时不用考虑词间关系及查表抽词,所以对标引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目前,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主题标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地方文献主题词表中所收录的主题词来源主要有:
(1)《汉语主题词表》中已有的词汇。这是地方文献与非地方文献都使用的综合性词汇,它占将来的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所收录词汇的绝大部分,由于是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词,所以它们是相对规范的。
(2)《汉语主题词表》中没有的、带有地方文献特征的词汇、这部分词汇在未来的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中所占比例不会很大,但它们在西北地方文献标引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对于这部分词汇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数量积累,再加以规范。
(3)《汉语主题词表》作为阶段性产品,它的编制受时间的限制,对于编表以后新产生的一些词汇它不可能收录。在编制西北地方文献主题词表时要收录这部分词汇,并加以规范。
2.2 主题词字段的设置
无论是先有词表,还是先进行标引工作,在报刊数据库中,都需要设置若干个主题词字段,以便展开具体的标引工作。在设置主题词字段时,一定要反映地方文献的时空特征。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是地方史料,即所有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时间、地点和人物这几个因素,为了强调这几个因素,也为了使不同标引人员在不同时期内具有相同的工作标准,因此设计了“非控主题词”、“年代主题词”、“地域主题词”、“个人主题词”和“团体主题词”字段。
2.2.1 非控主题词
为了充分揭示文献内容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的主题标引,应根据主题法的一般原则,对所有的款目进行主题标引。此字段选词灵活性大,标引内容十分广泛,可控性弱,故称“非控主题词”。非控主题词对所有地方文献信息的内容范畴进行涵盖,也是以后编制地方文献主题词表时确定词表基本范畴的依据。
非控主题的标引方法与其它非地方文献资料的标引并无本质的不同。在标引非控主题词的过程中,标引人员除从文献题名中选取词汇外,还有必要从文章内容中选取标引词,所选的标引词是一些名词及词组。由于所选的词汇不是从固有的词表中抽出来的,标引词汇的逻辑概念和词间关系都不用事先确定,故称自由词。
尽管非控主题标引时选用的是自由词,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在某些词汇不能准确表达文献的内容时,可选用词组来做主题词增强其专指性,能明显反应地方文献特征的词首选,同时,一些无实际检索意义的词不选。
2.2.2 可控主题词
由于“年代主题词”、“地域主题词”、“个人主题词”、“团体主题词”这四个字段相对规范,所以称为“可控主题词”。
地域主题所标引的不是整体地方文献的地域,而是文章内容涉及的某一具体区域的名称,或者给文章内容带来影响的区域名称。在标引中,如遇到旧有的行政区划名称或旧地名时,为反映某一地区名称的历史发展沿革,应将现行行政区划名称与旧有行政名称同时标引作为检索点,现有行政区划名称或新地名标在前面,旧行政区划名称或地名注于其后,可用括号括起。
年代主题标引的是文献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范围,而不是文献撰写或出版发行的时间。清以前的历朝历代均可使用“朝代/年号”的方法标引,中华民国时期(1919年前)可标引成“民国时期”,到了1920年以后可标引成“二十年代”、“八十年代”等。
个人主题和团体主题标引的是文章内容所涉及到某一具体机构、个人,或与某地方有关系的机构和个人。团体主题标引时,用机构和单位的标准全称。而个人主题的标引,是标具体人名,如果同一人物有本名与笔名时,要同时标引,清代人物或少数民族人物的名称较长时,一般应标引人物的全名。
总之,无论是非控主题词还是可控主题词,报刊标引人员都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即从索引的终极使用目的出发,给地方文献实际使用者提供报刊中有价值的地方文献信息。因此,在对报刊数据库进行主题标引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标引深度。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标引深度,则取决于地方文献各类用户的检索需求,这些用户所从事研究的学科内容及其深入程度,就是文献标引人员确定标引文献内容及深度的依据。
〔出处〕 图书馆学研究 2002(7)
★ 一带一路口号
【西北地方文献资源联合开发的构想(精选9篇)】相关文章:
《辉煌中国》观后感小学作文2022-11-09
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优秀观后感精选2022-11-28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三大主题2022-09-13
八年级下册历史会考知识点资料总结2022-08-11
CCTV辉煌中国观后感2023-02-19
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论文2023-09-22
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22-09-14
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调研报告2022-06-13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2023-09-20
论文选题参考202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