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何胤传》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2-07-25 05:19:5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梁书何胤传》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由网友“BALA”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梁书何胤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梁书何胤传》原文及翻译

篇1:《梁书何胤传》原文及翻译

《梁书何胤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何胤,字子季。年八岁,居忧哀毁若成人。既长好学。师事沛国刘献,受《易》及《礼记》《毛诗》,又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而纵情诞节,时人未之知也,唯献与汝南周颙深器异之。起家齐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出为建安太守,为政有恩信,民不忍欺。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入为尚书三公郎不拜迁司徒主簿注《易》又解《礼记》于卷背书之谓为《隐义》永明十年迁侍中领步兵校尉转为国子祭酒。郁林嗣位,胤为后族,甚见亲待。累迁左民尚书。胤虽贵显,常怀止足。建武初,已筑室郊外,号曰小山,恒与学徒游处其内。至是,遂卖园宅,欲入东山,未及发,闻谢朏罢吴兴郡不还,胤恐后之,乃拜表辞职,不待报辄去。明帝大怒,使御史中丞袁昂奏收胤,寻有诏许之。胤以会稽山多灵异,往游焉,居若邪山云门寺。永元中,征太常、太子詹事,并不就。高祖霸府建,引胤为军谋祭酒,胤不至。高祖践阼,诏为特进、右光禄大夫,亦不就。有敕给白衣尚书禄、胤固辞。有敕山阴库钱月给五万,胤又不受。于是遣何子朗、孔寿等六人于东山受学。太守衡阳王元简深加礼敬,月中常命驾式闾,谈论终日。胤以若邪处势迫隘,不容生徒,乃迁秦望山。胤家世年皆不永,唯祖尚之至七十二。胤年登祖寿,乃移还吴,作《别山诗》一首,言甚凄怆。至吴,居虎丘西寺讲经论,学徒复随之,东境守宰经途者,莫不毕至。中大通三年,卒,年八十六。

译文:

何胤,字子季。八岁的时候,他为父母亲守丧,像成人一样因哀痛而毁伤了身体。长大成人之后,他爱好学习。拜沛国刘献为师,学习《易》及《礼记》《毛诗》;又进钟山定林寺学习佛经。这些东西他都学得精通。但是他随任情性,不拘小节,当时没有人了解他,只有刘献和汝南周颙深深器重他,认为他是奇才。何胤初仕任齐秘书郎,迁任太子舍人。出京任建安太守,他施政讲究恩德信义,百姓不忍心欺骗他。每逢伏日腊日,何胤都把关押的囚犯放回家,这些囚犯也都如期返回,没有一个乘机逃跑。何胤入京任尚书三公郎,还未受任,又迁任司徒主簿。何胤注解《易》,又解说《礼记》,解说的文句就写在原书书卷的背面,因此称为《礼记隐义》。永明十年,何胤迁任侍中,领步兵校尉,转为国子祭酒。郁林王继位为帝,何胤因为是皇后的亲族,所以很受亲宠优待。又积功迁任左民尚书。何胤虽然富贵显赫,但他却常有辞官退隐之心。建武初年,他已在郊外建了座房子,称之为小山,他常常和士林友人在建造的'房子里栖游。到这时,何胤就卖掉了自己的宅院,想归隐东山。还没开始筹办,何胤就听说谢朏被免去吴兴郡太守之职后并不回京,他担心谢朏抢先隐居东山,于是就上表辞职,不等朝廷回复就擅自离京。明帝十分生气,命御史中丞袁昂上表启奏收捕何胤,不久,又下诏准许辞职。何胤认为会稽的山灵妙神奇,就去那儿游览,住在若邪山云门寺。永元年间,朝廷征召他为太常、太子詹事,都不赴任。高祖藩王府建立,选拔何胤任军谋祭酒。何胤不肯到王府任职。高祖登上帝位,下诏任命何胤为特进、右光禄大夫,他也不去就职。高祖又下命令赐给何胤白衣尚书的封号,领取尚书俸禄,何胤坚决拒绝。高祖又命令从山阴库中每月供给何胤五万钱,何胤又不肯接受。高祖于是派何子朗、孔寿等六人到东山何胤处去学习。太守衡阳王萧元简对何胤十分尊崇,以礼相待,每月都常常驾车去何胤家,和他整天谈论。何胤因为若邪山地势狭隘,容不下学生,于是迁往秦望山。何胤家几代人寿命都不长,只有他祖父何尚之活到七十二岁。何胤年纪到了七十二岁时,就离开秦望山,迁移到吴,他作了一首《别山诗》,言辞十分凄怆哀伤。到吴之后,何胤在虎丘西寺讲论经学,学生们又都跟随他学习,东部地方长官往来途中经过吴,个个都要到寺中听何胤讲经。中大通三年,何胤去世,死时八十六岁。

篇2:《梁书·王僧孺传》原文及翻译

关于《梁书·王僧孺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人。僧孺年五岁,读《孝经》,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仕齐,起家王国左常侍、太学博士。尚书仆射王晏深相赏好。晏为丹阳尹,召补郡功曹,使僧孺撰《东宫新记》。迁大司马豫章王行参军,又兼太学博士。司徒竞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僧孺亦游焉。文惠太子闻其名,召入东宫,直崇明殿。初,僧孺与乐安任昉遇竞陵王西邸,以文学友会,及是将之县,昉赠诗,其略曰:“惟子见知,惟余知子。观行视言,要终犹始。敬之重之,如兰如芷。”其为士友推重如此。天监初,除临川王后军记室参军,待诏文德省。寻出为南海太守。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僧孺乃叹曰:“昔人为蜀部长史,终身无蜀物,吾欲遗子孙者,不在越装。”并无所取。视事期月,有诏征还,郡民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不许。既至。拜中书郎、领著作。俄除游击将军。兼御史中丞。僧孺幼贫,其母鬻纱布以自业,尝携僧孺至市,道遇中丞卤簿,驱迫沟中。及是拜日,引驺清道,悲感不自胜。寻以公事降为云骑将军,兼职如故,顷之即真。是时高祖制《春景明志诗》五百字,敕在朝之人沈约已下同作,高祖以僧孺诗为工。王典签汤道愍昵于王,用事府内,僧孺每裁抑之。道愍遂谤讼僧孺,逮诣南司。久之,起为安西安成王参军。普通三年,卒。时年五十八。

译文:

王僧孺字僧孺,是东海郯人。王僧孺五岁时读《孝经》,问授课先生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是什么,先生说:“是论说忠孝两件事。”王僧孺说:“如果这样,我愿意常读它。”王僧孺六岁时能写文章,长大以后也爱好学习。王僧孺家里贫寒,常靠替别人抄书来奉养母亲,书抄完之后,就能很通畅地背诵。王僧孺在齐朝做官,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王国左常侍、太学博士。尚书仆射王晏非常欣赏喜欢他。王晏任丹阳尹,召他补任都内功曹,让他编撰《东官新记》。王僧孺后来升任大司马豫章王行参军,又兼任太学博士。司徒竞陵王子良开设西邸招揽有文学才能的人,王僧孺也在其中。文惠太子听说他的名望,便将他召入东宫,让他在崇明殿值勤。当初,王僧孺与乐安任昉在竞陵王的西邸相遇,凭借文学相会交友,等到现在要去县里任职,任防赠诗给他,大概是说。“您受到恩遇,只有我深深地了解您。观察到您的品行言论,始终如一。敬佩您、尊重您,您像兰草、像白芷。”他就像这样被友人推重。天监初年,王僧孺被授予临川王后军记室参军一职。在文德省等待诏令。不久又出任南海太守。郡里常有被贩卖的高凉人及海船每年屡次到来,外国商人借此来通贸易。过去州郡以一半的'低位价钱在市场贩卖,买了以后就卖出,从中获取几倍的利益,历来官员都这样习以为常。王僧孺于是感叹说:“从前到蜀地做长史,终身不从蜀地掠取财物,我想要留给子孙的,不在越地置办行装。”财物一无所取。王僧孺任职满一个月,诏令征召他回京师,郡里的百姓和僧人六百人到朝廷请求留任他,朝廷没有批准。回到朝廷,王僧孺被授予中书郎、领著作,不久授游击将军,兼御史中丞。王僧孺幼年家贫,母亲以卖纱布维持生活,曾带王僧孺到市上去,路上遇到中丞出行前导的仪仗骑从,把他们驱赶到沟中。到了自己拜授中丞的这天,骑从在前面清道,王僧孺悲痛伤感不能控制。后来因公事降任云骑将军,兼职像从前一样,不久兼职改为实任。这时高祖写了《春景明志诗》五百字,让在朝官员沈约以下都和韵同作,高祖认为王僧孺作的诗最精巧。(某)王的典签汤道愍被王亲近,在王府专横,王僧孺经常遇止他。道愍于是谤讼僧孺,将他逮捕送到御史台。很久以后,王僧孺被起用为安西安成王参军。普通三年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篇3:李胤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胤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胤,字宣伯,辽东襄平人也。胤既幼孤,有识之后,降食哀戚,亦以丧礼自居。又以祖不知存亡,设木主以事之。由是以孝闻。容貌质素,颓然若不足者,而知度沈邃,言必有则。

初仕郡上计掾,州辟部从事、治中,举孝廉,参镇北军事。迁乐平侯相,政尚清简。入为尚书郎,迁中护军司马、吏部郎,铨综廉平。赐爵关中侯,出补安丰太守。文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迁御史中丞,恭恪直绳,百官惮之。伐蜀之役,为西中郎将、督关中诸军事。后为河南尹,封广陆伯。

泰始初,拜尚书,进爵为侯。胤奏以为:“古者三公坐而论道,内参六官之事,外与六卿之教,或处三槐,兼听狱讼,稽疑之典,谋及卿士。陛下圣德钦明,垂心万机,猥发明诏,仪刑古式。自今以往,国有大政,可亲延群公,询纳谠言。其军国所疑,延诣省中,使侍中、尚书谘论所宜。若有疾病,不任觐会,临时遣侍臣讯访。”诏从之。迁吏部尚书仆射,寻转太子少傅。诏以胤忠允高亮,有匪躬之节,使领司隶校尉。胤屡自表让,忝傅储宫,不宜兼监司之官。武帝以二职并须忠贤,故每不许。

咸宁初,皇太子出居东宫,帝以司录事任峻重,而少傅有旦夕辅导之务,胤素羸,不宜久劳之,转拜侍中,加特进。俄迁尚书令,侍中、特进如故。胤虽历职内外,而家至贫俭,儿病无以市药。帝闻之,赐钱十万。其后帝以司徒旧丞相之职,诏以胤为司徒。在位五年,简亮持重,称为任职。以吴会初平,大臣多有勋劳,宜有登进,乃上疏逊位。帝不听,遣侍中宣旨,优诏敦谕,绝其章表。胤不得已,起视事。

太康三年,薨,诏遣御史持节监丧致祠,谥曰成。

(选自《晋书》,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言必有则 则:法度

B.州辟部从事、治中 辟:征召

C.恭恪直绳 绳:衡量

D.绝其章表 绝:拒绝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设木主以事之 寡人之民不加多

B.而知度沈邃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C.颓然若不足者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又以祖不知存亡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表现李胤廉洁公正、忠于朝廷的一组是

①国有大政,可亲延群公 ,询纳谠言

②又以祖不知存亡,设木主以事之

③武帝以二职并须忠贤,故每不许

④迁中护军司马、吏部郎,铨综廉平

⑤迁吏部尚书仆射,寻转太子少傅

⑥迁御史中丞,恭恪直绳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A.李胤的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他长大之后节食哀伤,为父亲守丧。

B.李胤为政崇尚清正不苛细,被皇上召入升迁吏部郎,在任选拔官吏廉洁公正。

C.李胤任御史中丞时,恪尽职守,秉公执法,百官都惧怕他。后来他被朝廷封为广陆伯。

D.李胤认为,皇上可在国家有大事时亲自召见诸位大臣,询问采纳正确的言论。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胤屡自表让,忝傅储宫,不宜兼监司之官。武帝以二职并须忠贤,故每不许。(5分)

(2)胤虽历职内外,而家至贫俭。儿病无以市药。帝闻之,赐钱十万。(5分)

参考答案:

9.c 绳,正直

10.B

11.c(2说的是李胤有孝心;3是间接表现;5.说的是李胤的官职的变化)

12.A(“为父亲守丧”错误,文中是“亦以丧礼自居”,并不是真正的守丧)

13

(1)李胤多次上表辞让,表示自己已经愧为当太子少傅,不适合再兼任监察官。武帝认为任此二职者都必须忠诚贤明,所以每次都不同意。

(2)李胤虽然当过朝内外官职,但家中却很贫穷俭朴,儿子有病没钱买药。武帝听说后,赏钱十万。

译文:

李胤字宣伯,是辽东襄平人。祖父李敏,汉时任河内太守,辞官回家乡,辽东太守公孙度想逼他当官,他乘扁舟漂流大海,不知去向。儿子李信找他多年,渡大海走塞外,始终未找到,想要服丧,又怀疑他还活着,于是心情如同服丧不思婚娶。后来因邻居故人与他父亲同岁的人死了,便也开始服丧了。与他同乡的燕国人徐邈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由,劝他娶妻。生下李胤后,就断绝与妻来往,好像在服丧一样,悲伤过度,几年后去世。李胤幼年丧父,母又改嫁,成年以后,节食悲伤,也说自己在服丧。又因祖父生死不明,就设木制牌位以供奉。因此以孝闻名。外表不加修饰,弱不经风,却知识渊博,宽宏大量,言而有信。

李胤初为郡国上计掾,州中征用为部从事、治中,举为孝廉,参与镇北军事。升任乐平侯相,为政崇尚清明简约。召入任尚书郎,改任中护军司马、吏部郎,选拔官吏公正廉洁。赐爵关中侯,外任补为安丰太守。文帝用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改任御史中丞,秉公执法,百官都怕他。伐蜀时任西中郎将、督关中诸军事。后来任河南尹,封为广陆伯。

泰始初年,任尚书,进爵为侯。李胤上奏认为: “古代三公坐而论道,在内参与六官之事,在外参预六军之教,处于三公之位,兼听断案,考核疑难典章,和大臣商量。陛下圣明,日理万机,多发诏令,遵循古法,虽唐、虞访求,周文严谨,也赶不上啊。从今以后,国家有大事,可亲自召见诸公,询问采纳正确之言。遇到疑难,可扩大到台省,让侍中、尚书各抒己见。如果有病没来,可临时派近臣垂问。”皇帝下诏同意。升任吏部尚书仆射,不久改任太子少傅。因高风亮节领司隶校尉。李胤多次表示自己愧当太子师傅,不适合兼任监察官。武帝认为任此二职者都必须忠诚贤明,所以每次都不同意。

咸宁初年,皇太子到东宫居住,武帝认为司隶校尉事务繁重,而少傅又要早晚辅导太子,李胤向来身体羸弱,不应长期劳累,改任侍中,加特进。不久改任尚书令,侍中、特进照旧。李胤虽然当过朝内外官职,但家中却很贫穷俭朴,儿子有病没钱买药。武帝听说后,赏钱十万。后来武帝认为以前丞相职位中有司徒一职,下韶以李胤为司徒。在任五年,清静持重,很称职。以吴会刚平定,大臣多有功劳,应当提拔为由,上疏请求辞官。武帝不听,派侍中宣旨,拒绝其上疏,厚诏敦促。李胤不得已,出来处理政事。

太康三年去世,武帝下诏派御史持节监丧致哀,谧号成。

篇4:梁书的原文及翻译

梁书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张充,字延符,吴郡人。父绪,齐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有名前代。充少时,不持操行,好逸游。绪尝请假还吴,始入西郭,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遇绪船至,便放绁脱鞲,拜于水次。绪曰:“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充跪对曰:“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绪曰:“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及明年,便修身改节。学不盈载,多所该览,尤明《老》、《易》,能清言,与从叔稷俱有令誉。

起家抚军行参军,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武陵王友。时尚书令王俭当朝用事,武帝皆取决焉。武帝尝欲以充父绪为尚书仆射,访于俭,俭对曰:“张绪少有清望,诚美选也;然东士比无所执,绪诸子又多薄行,臣谓此宜详择。”帝遂止。先是充兄弟皆轻侠,充少时又不护细行,故俭言之。充闻而愠,因与俭书。

俭言之武帝,免充官,废处久之。后为司徒谘议参军,入为中书侍郎,寻转给事黄门侍郎。明帝作相,以充为镇军长史。出为义兴太守,为政清静,民吏便之。寻以母忧去职,服阕,除太子中庶子,迁侍中。

义师近次东昏召百官入宫省朝士虑祸或往来酣宴充独居侍中省不出阁。城内既害东昏,百官集西钟下,召充不至。

高祖霸府开,以充为大司马谘议参军,迁梁王国郎中令、祠部尚书、领屯骑校尉,转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天监初,除大常卿。寻迁吏部尚书,居选称为平允。寻除晋陵太守,秩中二千石。征拜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充长于义理,登堂讲说,皇太子以下皆至。时王侯多在学,执经以拜,充朝服而立,不敢当也。转左卫将军,祭酒如故。入为尚书仆射,顷之,除云麾将军、吴郡太守。下车恤贫老,故旧莫不欣悦。以疾自陈,征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未及还朝,十三年,卒于吴,时年六十六。诏赠侍中、护军将军。谥穆子。子最嗣。

(选自《梁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五》)

译文:

张充,字延符,吴郡人。父亲张绪,是齐朝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闻名于前朝。张充年轻时,不秉持操守,喜好安逸游乐。张绪曾经请假回到吴郡,刚进入西城,遇张充出去打猎,左手架着鹰,右手牵着狗,遇上张绪的船到达,张充便放下绳索解开袖套,在水边叩拜。张绪说:“一人而做两种事,不是太劳累了吗?”张充跪着回答说:“我听说三十岁而能自立,我现在二十九岁了,请等到来年再恭敬改变。”张绪说:“有过错而能改正,颜氏子有这种美德。”到次年,便修养自身改变节操。学习不满一年,涉览多种书籍,尤其通晓《老子》、《周易》,能够清雅地谈论玄理,和堂叔张稷都有好名声。

出仕为抚军行参军,调任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武陵王友。当时尚书令王俭当权理事,武帝所有事都取决于他的.意见。武帝曾经想委任张充的父亲张绪为尚书仆射,征求王俭的意见,王俭回答说:“张绪年轻时有清高的声望,的确是好的人选;然而东方的士人近来不坚持操守,张绪的几个儿子又大多行为轻浮,臣下以为这事应该认真挑选。”皇帝于是作罢。在这之前张充兄弟都轻佻任侠,张充年轻时又不顾小节,所以王俭那样说。张充听说后感到恼怒,于是给王俭写信。

王俭报告给武帝,免除了张充的官职,废黜了很长时间。后来担任司徒谘议参军,和琅邪人王思远、同郡人陆慧晓等,都是司徒竟陵王的宾客。入京担任中书侍郎,不久改任给事黄门侍郎。

明帝做宰相,任命张充为镇军长史。外出任义兴太守,行政清明而奉行无为而治,民众官吏感到便利。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授任太子中庶子,升侍中。

起义军队停驻在京城附近时,东昏侯召集百官进入宫省,朝廷官员担心祸患,有的来往酣饮欢宴,张充独自住在侍中省,不出阁门。城内害死东昏侯,百官聚集在西钟下,召唤张充而不到场。

高祖的藩王府邸建立,任命张充为大司马谘议参军,调任延国郎中令、祠部尚书、兼屯骑校尉,改任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天监初年,授任太常卿。不久调任吏部尚书,处于选拔官吏的部门有公平的称誉。不久担任散骑常侍、云骑将军。继而授任晋陵太守,品级为中二千石。征入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张充擅长义理,登堂讲授,皇太子以下都到来。当时王侯多在学校中,手执经书叩拜,张充穿着公服而站立,不敢接受。改任左卫将军,祭酒照旧。召入任尚书仆射,不久,授任云麾将军、吴郡太守。到任便抚恤贫困老人,旧日朋友无不欢欣喜悦。因患病自己陈述要求,被征入任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没来得及回到朝廷,天监十三年,在吴郡去世,这年六十六岁。诏令追赠侍中、护军将军。谥号为穆子。儿子张最继嗣。

篇5:《梁书·王亮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梁书·王亮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梁书

原文:

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晋丞相导之六世孙也。亮以名家子,宋末选尚公主,拜驸马都尉。齐竟陵王子良开西邸,延才俊以为士林馆,使工图画其像,亮亦预焉。迁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出为衡阳太守。以南土卑湿,辞不之官,迁给事黄门侍郎。寻拜晋陵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时齐明帝作相,闻而嘉之,引为领军长史,甚见赏纳。及即位,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诠序著称,迁侍中。

建武末,为吏部尚书。是时尚书右仆射江祏管朝政,多所进拔,为士子所归。亮自以身居选部,每持异议。始亮未为吏部郎时,以祏帝之内弟,故深友祏,祏为之延誉,益为帝所器重;至是与祏情好携薄,祏昵之如初。及祏遇诛,群小放命,凡所除拜,悉由内宠,亮更弗能止。外若详审,内无明鉴,其所选用,拘资次而已,当世不谓为能。既而东昏肆虐,淫刑已逞,亮倾侧取容,竟以免戮。

义师至新林,内外百僚皆道迎,其未能拔者,亦间路送诚款,亮独不遣。及城内既定,独推亮为首。亮出见高祖,高祖曰:“颠而不扶,安用彼相。”而弗之罪也。高祖受禅,迁侍中,引参佐命,封豫宁县公。天监二年,转左光禄大夫。元日朝会万国,亮辞疾不登殿,设馔别省,而语笑自若。数日,诏公卿问讯,亮无疾色,御史中丞乐蔼奏大不敬,论弃市刑。诏削爵废为庶人。

四年夏,高祖宴于华光殿,谓群臣曰:“朕日昃听政,思闻得失。卿等可谓多士,宜各尽献替。”尚书左丞范缜起曰:“司徒谢朏本有虚名,陛下擢之如此,前尚书令王亮颇有治实,陛下弃之如彼,是愚臣所不知。”高祖变色曰:“卿可更余言。”缜固执不已,高祖不悦。

亮因屏居闭扫,不通宾客。遭母忧,居丧尽礼。八年,诏起为秘书监,俄加通直散骑常侍,数日迁太常卿。九年,转中书监,加散骑常侍。其年卒。谥曰炀子。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孔子称“殷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注】”。王亮之居乱世,势位见矣。其于取舍,何与三仁之异欤!及奉兴王,蒙宽政,为佐命,固将愧于心。其自取废败,非不幸也。易曰:“非所据而据之,身必危。”亮之进退,失所据矣。惜哉!(取材于《梁书》卷十六)

【注】商纣王无道,微子劝说无用而离开;箕子劝说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比干规谏而被处死。

译文:

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是晋朝丞相王导的第六代孙。王亮因为是名门家族的子弟,宋朝末年被选拔娶公主为妻,授予他驸马都尉。齐朝的竟陵王萧子良开设西邸,邀请有才能的杰出人才来组建士林馆,派遣工匠为他们画像,王亮也参预其中。王亮调任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调任衡阳太守。因为南方地势低下潮湿,他推辞没有去上任,调任给事黄门侍郎。不久授予王亮晋陵太守,他任职清廉公正有良好的政治措施。当时齐明帝作相,听说后赞扬他,荐举他作了领军长史,特别被赞赏接纳。等到齐明帝即位,王亮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他以阐述事情条理清晰而出名,又调任侍中。

建武末年,王亮担任吏部尚书。这时尚书右仆射江祏管理朝政,多次推荐选拔人才,成为士子们的归属。王亮凭藉身居选部,常常主张不同的观点。当初王亮没有做吏部郎时,因为江祏是皇帝的内弟,所以和江祏交情很深,江祏为他扩大声誉,王亮更加被皇帝所器重;到了这个时候他跟江祏的交情疏远冷淡了,但江祏还像当初一样对他很亲近。等到江祏被杀,众小人违弃教命,凡是拜官授职,全部经由内宠决定,王亮再不能制止。对外好像详细审察,对内并没有显明的鉴识,他们选拔录用的,仅局限在资历等第上罢了,当时的人们不认为他们有才能。不久东昏侯(萧宝卷)任意残杀,酷刑已经肆行,王亮依附取悦,最终免于被杀。

仁义之师到达新林,朝廷内外的众多官员都在路上欢迎,那些不能脱身的人,也派人从小路去表达真诚的心意,惟独王亮没有派遣人去。等到城内安定以后,大家只推举王亮做首领。王亮出来拜见高祖,高祖说:“人跌倒了却不去扶他,哪里还用得着扶助他的'人呢。”却没有给他定罪。高祖接受禅让登基,任命王亮为侍中,邀请他辅佐朝政,封他为豫宁县公。天监二年,王亮转任左光禄大夫。正月初一在朝廷会见各国宾客,王亮推说有病没有上殿,设筵别省,并且谈笑自如。几日后,皇帝召见公卿询问事情,王亮面无病色,御史中丞乐蔼上奏说这是王亮对皇帝大不敬,讨论判处他弃市的刑罚。皇帝下令削去王亮的官爵废为庶人。

天监四年夏天,高祖在华光殿饮宴群臣,对大臣们说:“朕每天到日斜时仍办理朝政,想听到理政的得与失。卿等可以说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应该各自尽可能进谏。”尚书左丞范缜站起来说:“司徒谢朏本来只有虚名,陛下却这样提拔他,前任尚书令王亮很有料理实事的才能,陛下却如此废弃了他,这是愚臣所不能明白的。”高祖脸色一变说:“卿可再说别的事。”范缜坚持己见,高祖很不高兴。

王亮因此隐居闭门,不与宾客交往。他遭逢母亲亡故,服丧尽孝道。八年,皇帝下诏起用王亮为秘书监,不久加通直散骑常侍,几天后迁太常卿。九年,转中书监,加散骑常侍。那一年王亮去世。王亮的谥号叫炀子。

陈吏部尚书姚察说:孔子说“商朝有三位具有仁德的人,商纣王无道,微子因劝谏不听离开了,箕子因劝谏最终成为奴隶,比干因规谏而被处死”。可王亮生活在乱世时,权势地位都显示了出来。他对于取舍的把握,怎么会和三位仁者如此不同呢!等到拥护新朝建立,承蒙宽容的政治,成为辅助帝王创业的大臣,他本来就会在心里感到惭愧。他自取废弃败亡,不算不幸。《易经》说:“不是自己应该凭借的东西却凭借了,自己一定会招致危险。”王亮仕途的进退失当,主要是他失去应该凭借的“仁”的准则。可惜啊!

篇6:《梁书·贺琛传》原文与翻译

《梁书·贺琛传》原文与翻译

原文:

贺琛,字国宝,会稽山阴人也。普通中刺史临川王辟为祭酒从事史琛始出都高祖闻其学术召见文德殿与语悦之谓仆射徐勉曰琛殊有世业。乃补王国侍郎,俄兼太学博士,稍迁中卫参军事、尚书通事舍人,参礼仪事。累迁通直正员郎,舍人如故。又征西鄱阳王中录事,兼尚书左丞,满岁为真。诏琛撰《新谥法》,至今施用。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迁散骑常侍,参礼仪如故。

是时,高祖任职者,皆缘饰奸谄,深害时政,琛遂启陈事条封奏曰:

“臣荷拔擢之恩,曾不能效一职;居献纳之任,又不能荐一言。窃闻‘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明君不畜无益之臣’,臣所以当食废飧,中宵而叹息也。辄言时事,列之于后。非谓谋猷,宁云启沃。独缄胸臆,不语妻子。辞无粉饰,削槁则焚。脱得听览,试加省鉴。如不允合,亮其戆愚。

其事曰:圣躬荷负苍生以为任,弘济四海以为心,不惮胼胝之劳,不辞癯瘦之苦,岂止日昃忘饥,夜分废寝。至于百司,莫不奏事,上息责下之嫌,下无逼上之咎,斯实道迈百王,事超千载。但斗筲之人,藻棁之子,既得伏奏帷扆,便欲诡竞求进,不说国之大体。不知当一官,处一职,贵使理其紊乱,匡其不及,心在明恕,事乃平章。但务吹毛求疵,擘肌分理,运挈瓶之智,徼分外之求,以深刻为能,以绳逐为务,迹虽似于奉公,事更成其威福。犯罪者多,巧避滋甚,旷官废职,长弊增奸,实由于此。今诚愿责其公平之效,黜其谗愚之心,则下安上谧,无侥幸之患矣。”

书奏,高祖大怒,召主书于前,口授敕责琛曰:

“卿云‘百司莫不奏事,诡竞求进’。此又是谁?何者复是诡事?今不使外人呈事,于义可否?无人废职,职可废乎?职废则人乱,人乱则国安乎?以咽废飧,此之谓也。若断呈事,谁尸其任?专委之人,云何可得?是故古人云:‘专听生奸,独任成乱。’犹二世之委赵高,元后之付王莽。呼鹿为马,卒有阎乐望夷之祸,王莽亦终移汉鼎。宜各出其事,具以奏闻。”

琛奉敕,但谢过而已,不敢复有指斥。

译文:

贺琛字国宝,是会稽山阴人。普通年间,刺史临川王征召他任祭酒从事史。贺琛开始在京城显露才华,高祖得知他有学识,就在文德殿召见他,与他谈论得很高兴,对仆射徐勉说:“贺琛的确有传世的学业。”于是补任王国侍郎,不久兼任太学博士,随即迁任中卫参军事、尚书通事舍人,参礼仪事。累经升迁任通直正员郎,舍人照旧。又任征西鄱阳王中录事,兼尚书左丞,期满实授。诏令贺琛编撰《新谥法》,至今施用。每次见高祖,与他谈论常常时间很长,因此宫禁中人这样说:“上殿不下有贺雅。”贺琛的容止都很文雅,所以时人这样称呼他。迁任散骑常侍,参礼仪照旧。

当时,高祖任用的官员,都缘饰奸谄,深害时政,贺琛于是启陈条例密封上奏说:

“臣蒙受到了拔擢的恩典,然不能效力于一职;高祖进献忠言的重任,又不能进荐一言。听说“慈父不喜爱无作为的儿子,明君不容留无才能的大臣”,臣所以承受俸禄废寝忘食,夜半而叹息。便进言时事,列之于后。不能称作是谋略,宁可说是竭尽忠诚。独自藏在胸中,不告诉妻子儿女。言辞无粉饰,写成后将草稿烧焚。或许得以听览,请试加审察。如果不允合,原谅我的戆愚。

其事是:陛下以担负百姓为己任,广济四海为心愿,不畏惧手足磨出茧子的劳苦,不推辞使身体瘦弱的辛苦,何止是日斜忘饥,夜深废寝。至于百司,没有不向上奏事的,上面息止了责备下面的嫌疑,下面没有了逼迫上面的罪过,治国之道超过百王,事情超过千年的记载。但才短量小的人,富贵人家子弟,既得以在陛下面前奏事,便想以不正当的手段谋求进升,不管国家的大体。不知当一官,任一职,最重要的是治理紊乱,匡正不合时宜的事情,心地明恕,事情就能办得公平。只去吹毛求疵,分析精密,运用浅薄的才智,提出分外的要求,以严峻刻薄为能事,致力于纠举他人过失而将他斥逐,这做法虽貌似奉公,事实是更成就了他们的威福。犯罪的`人更多,巧妙躲避更为严重。旷废官职,滋增弊奸,确实是由于此。今我诚愿实现要求他们公平处事的效益,革除他们谗愚的心愿,则下面安定上面平静,无侥幸的祸患了。”

书上奏,高祖大怒,召主书上前,口授敕责问贺琛说:

“卿说‘百司没有不向上奏事的,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求取进升’。此人又是谁?什么又是欺诈之事?今不使外人向上呈事,从道理上讲可以这样吗?没有人旷废职务,那官职可废除吗?官职废除人就要作乱,人作乱则国家能安宁吗?因噎废食,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如果断绝呈事,谁担负这个责任?能专门任用的人,如何可得到?所以古人说:‘独听一个人的意见,就会发生奸邪的事情,仅仅信用一个人,就会造成祸乱。’这如同秦二世委用赵高,元后付权给王莽。呼鹿为马,终于发生了阎乐在望夷宫杀二世的祸害,王莽也终于夺取了西汉的政权。(你)每件事情应举出实例,备文奏报上来。”

贺琛接到敕旨,只能认错罢了,不敢再有指斥。

篇7:《梁书王僧辩传》原文及翻译

《梁书王僧辩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僧辩,字君才,右卫将军神念之子也。起家为湘东王左常侍。寻为新蔡太守,犹带司马,将军如故。属侯景反,王命僧辩总督舟师一万,兼粮馈赴援。才至京都,宫城陷没,天子蒙尘。僧辩与柳仲礼兄弟及赵伯超等,先屈膝于景,然后入朝。景悉收其军实,而厚加绥抚。未几,遣僧辩归于竟陵,于是倍道兼行,西就世祖。世祖承制,以僧辩为领军将军。

及荆、湘疑贰,军师失律,世祖又命僧辩及鲍泉统军讨之,分给兵粮,克日就道。时僧辨以竟陵部下犹未尽来,意欲待集,然后上顿。谓鲍泉曰:“我与君俱受命南讨,而军容若此,计将安之?”泉曰:“既禀庙算,驱率骁勇,事等沃雪,何所多虑。”僧辩曰:“不然。君之所言故是,文士之常谈耳。河东少有武干,兵刃又强,新破军师,养锐待敌,自非精兵一万,不足以制之。我竟陵甲士,数经行阵,已遣召之,不久当及。虽期日有限,犹可重申,欲与卿共入言之,望相佐也。”泉曰:“成败之举,系此一行,迟速之宜,终当仰听。”世祖性严忌,微闻其言,以为迁延不肯去,稍已含怒。及僧辩将入,谓泉曰:“我先发言,君可见系。”泉又许之。及见世祖,世祖迎问曰:“卿已办乎?何日当发?”僧辩具对,如向所言。世祖大怒,按剑厉声曰:“卿惮行邪!”因起入内。泉震怖失色,竟不敢言。须臾,遣左右数十人收僧辩。既至,谓曰:“卿拒命不行,是欲同贼,今唯有死耳。”僧辩对曰:“僧辩食禄既深,忧责实重,今日就戮,岂敢怀恨。但恨不见老母。”世祖因斫之,中其左髀,流血至地。僧辩闷绝,久之方苏。即送付廷尉,并收其子侄,并皆系之。

会岳阳王军袭江陵,人情搔扰,未知其备。世祖遣左右往狱,问计于僧辩,僧辩具陈方略,登即赦为城内都督。俄而岳阳奔退,而鲍泉力不能克长沙,世祖乃命僧辩代之。数泉以十罪,遣舍人罗重欢领斋仗①三百人,与僧辩俱发。既至,遣通泉云:“罗舍人被令,送王竟陵来。”泉甚愕然,顾左右曰:“得王竟陵助我经略,贼不足平。”俄而重欢赍令书先入,僧辩从斋仗继进,泉方拂席,坐而待之。僧辩既入,背泉而坐,曰:“鲍郎,卿有罪,令旨使我鏁②卿,勿以故意见待。”因语重欢出令,泉即下地,鏁于床侧。僧辩仍部分将帅,并力攻围,遂平湘土。

(选自《梁书·列传三十九》,有删改)

译文:

王僧辩,字君才,是右卫将军王神念的儿子。从家中征召出来任湘东王左常侍。不久他又任新蔡太守,仍然兼任司马之职,将军之号不变。正遇上侯景反叛,湘东王命令王僧辩总督一万水军,带着粮食给养赴援京城。刚到都城,宫城被攻陷,天子蒙尘受辱。王僧辩与柳仲礼兄弟以及赵伯超等人,先向侯景投降,然后入宫城朝见皇上。侯景把他们的军器和粮食全部收缴,而对他们深加抚慰。没过多久,侯景又派王僧辩回竟陵,王僧辩于是加倍赶路,日夜兼行,向西去投奔世祖。世祖秉承皇帝意旨,任命王僧辩为领军将军。

等到荆州刺史湘东王、湘州刺史河东王之间产生嫌隙,互生二心,军队无法统一指挥,世祖又命令王僧辩及鲍泉统领军队攻讨他们,给足军粮,约定日期出发。当时王僧辩因为竟陵部下没有全部到达,打算等他们全部聚齐,然后集中前行。王僧辩对鲍泉说:“我与你一同接受命令南进征讨,但军队阵容却这样不整齐,你的计谋将是什么?”鲍泉说:“我们既然已经领受了朝廷对战事的谋划,率领骁勇的将士驰驱杀敌,形势如同用热水浇雪,还要多担忧什么?”王僧辩说:“你说的不对。你所说的,只不过是文士的老生常谈而已。河东王年轻时就有用武的.才略,武器装备又很强,又刚刚打败我们的军队,现正在养精蓄锐,等着我们去进攻,如果没有一万精兵,不足以战胜他们。我所率领的竟陵将士,屡屡经历战阵,我已经派人把他们召来,不久将要赶到。虽然确定的日期已到,但还可以延缓出发的时间,我想和你一同入朝禀告这事,希望你帮助我说话。”鲍泉说:“事情的成败,全在于这次出兵,出发是迟是早,最终应当听从大王的命令。”世祖生性苛严,又多猜忌,已经暗中得知他们的谈话,于是认为他们拖延时日,不肯出发,已渐渐有怒意。王僧辩将要入朝的时候,对鲍泉说:“我先开始说,你可以接着我说。”鲍泉又答应了他。他们朝见世祖,世祖迎着他们问道:“你已经备办好了吗?将在哪一天出发?”王僧辩就把先前的话全向世祖说了。世祖非常生气,摸着剑厉声说:“你害怕出兵吗?”说着就起身进入内堂。鲍泉震惊害怕,竟然不敢开口说话。一会儿,世祖派了数十名随从出来收捕王僧辩。世祖自己出来后,对王僧辩说:“你抗拒命令,不肯出发,这就是想要和叛贼同心,现在只有死路一条罢了。”王僧辩回答说:“僧辩深受朝廷俸禄,责任实在重大,今日被杀,哪敢有什么怨恨,只是遗憾没有见着老母。”世祖就用剑砍斫王僧辩,击中王僧辩的左髀,血一直流到地上。王僧辩昏死过去,过了很久才苏醒。世祖就把他送交廷尉,同时也收捕王僧辩的子侄,一起都关押起来。

正逢岳阳王的军队袭击江陵,人心骚动不安,不知道怎么防卫。世祖派自己的侍从去狱中,向王僧辩询问防守的办法,王僧辩全面陈述御敌方略,王僧辩当时就被赦免,并被任为城内都督。不久岳阳王败退,而鲍泉围攻长沙,尽力攻打却不能攻克,世祖于是命王僧辩取代鲍泉。列举鲍泉的十条罪状,派舍人罗重欢率领三百名禁军中的精悍人员,与王僧辩一同出发。他们到达鲍泉处之后,先派人通报鲍泉说:“罗舍人受世祖之命,送王竟陵来。”鲍泉十分吃惊,对自己的侍从说:“得到王竟陵帮助我谋划战事,叛贼不堪一击。”一会儿罗重欢拿着世祖的命令先进鲍泉的营帐,王僧辩率领禁军随后而进,鲍泉才拂拭座席以示迎接,然后又坐下来等他们发话。王僧辩进去以后,背对着鲍泉坐下来说:“鲍卿,你有罪,世祖命令我来拘捕你,你不要用以前的态度对待我。”他就告诉罗重欢拿出世祖的命令,鲍泉就从坐榻上下来,禁军就在坐榻之侧捆绑鲍泉。王僧辩接着部署军力,调配将帅,全军并力攻城,于是就平定了湘州。

篇8:《梁书刘季连传》原文及翻译

《梁书刘季连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刘季连,字惠续,彭城人也。父思考,以宋高祖族弟显于宋世,位至金紫光禄大夫。季连有名誉,早历清官,时人多之。齐高帝受禅,悉诛宋室,太宰褚渊素善之,固请乃免。

建武中,出为平西萧遥欣长史、南郡太守。时明帝诸子幼弱,内亲则仗遥欣兄弟,外亲则倚后弟刘暄、内弟江祏。遥欣之镇江陵也,意寄甚隆;而遥欣至州,多招宾客,厚自封殖,明帝甚恶之。季连族甥琅邪王会为遥欣谘议参军,美容貌,颇才辩,遥欣遇之甚厚。会多所傲忽,季连憾之,乃密表明帝,称遥欣有异迹。明帝纳焉,乃以遥欣为雍州刺史。明帝心德季连,四年,以为辅国将军、益州刺史,令据遥欣上流。季连父,宋世为益州,贪鄙无政绩,州人犹以义故,善待季连。季连下车,存问故老,抚纳新旧,见父时故吏,皆对之流涕。辟遂宁人龚惬为府主簿。惬,龚颖之孙,累世有学行,故引焉。

天监元年六月,元起至巴西,季连遣其将李奉伯等拒战。兵交互有得失久之奉伯乃败退还成都季连驱略居人闭城固守元起稍进围之。是冬,季连城局参军江希之等谋以城降,不果,季连诛之。蜀中丧乱已二年矣,城中食尽,升米三千,亦无所籴,饿死者相枕。其无亲党者,又杀而食之。季连食粥累月,饥窘无计。二年正月,高祖遣主书赵景悦宣诏降季连,季连肉袒请罪。元起迁季连于城外,俄而造焉,待之以礼。季连谢曰:“早知如此,岂有前日之事。”元起诛李奉伯并诸渠帅,送季连还京师。季连将发,人莫之视,惟龚惬送焉。

初,元起在道,惧事不集,无以为赏,士之至者,辄许以辟命,于是受别驾、治中檄者,将二千人。季连既至,诣阙谢,高祖引见之。季连自东掖门入,数步一稽颡,以至高祖前。高祖笑谓曰:“卿欲慕刘备而曾不及公孙述,其无卧龙之臣乎?”季连复稽颡谢。赦为庶人。四年正月,因出建阳门,为蜀人蔺道恭所杀。季连在蜀,杀道恭父,道恭出亡,至是而报复焉。

(节选自《梁书·卷二十列传》,有删改)

注:①祏shí。②稽颡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

译文:

刘季连字惠续,彭城人。父名思考,凭借是宋高祖族弟在宋朝显达,做到金紫光禄大夫。刘季连有好名声,早年历任清官,深得时人赞赏。齐高帝即位,尽杀宋王室(亲属),太宰褚渊向来和刘季连关系很好,坚决请求(高帝)才赦免了他。

齐建武中,出任平西萧遥欣长史、南郡太守。当时齐明帝的儿子都年幼力弱,内亲则依仗萧遥欣兄弟,外亲依赖后弟刘暄、内弟江祏。萧遥欣镇守江陵,明帝对他寄予了厚望;而萧遥欣到州郡,广招宾客,给他们封官,培植自己的势力,齐明帝十分讨厌他。刘季连同族外甥琅邪王会任萧遥欣咨议参军,容貌漂亮,很有舌辩之才,萧遥欣对他很优待。王会十分傲慢、轻忽,目中无人,刘季连对他们感到失望,于是秘密上表明帝,称萧遥欣有不轨之图。明帝接受了刘季连的意见,便让萧遥欣任雍州刺史。明帝心中感激刘季连,建武四年(497),任命刘季连为辅国将军、益州刺史,令他占据萧遥欣上游。刘季连的父亲宋朝时任益州刺史,贪婪庸俗无政绩,益州人因为讲究义气的缘故,待刘季连很好。刘季连到任后,慰问昔日长老,安抚接纳新官旧吏,看见父亲时代的旧官吏,都对他们流泪。征召遂宁人龚惬任府主簿。龚惬,龚颖的孙子,世代有学问,有德行,因而荐举他。

天监元年(502)六月,邓元起到巴西,刘季连派他的将领李奉伯等人抵御作战。两兵相交,互有得失,过了一段时间,李奉伯便败退回成都。刘季连驱逐疆界上居住的人,关闭城门固守。邓元起稍进包围刘季连。这年冬天,刘季连城局参军江希之等人计谋举城投降,没有成功,刘季连杀了江希之。蜀中发生**已经二年,城中储存的粮食已经吃完,每升米需钱三千,也买不到,饿死的人互相枕藉。那些没有亲友党羽的人又被杀掉、吃掉。刘季连一连几月吃粥,饥饿窘迫没有办法。天监二年(503)正月,高祖派主书赵景悦宣诏纳降刘季连,刘季连去衣露体惶恐请罪。邓元起将刘季连贬谪到城外,不久又拜访他,很礼貌地对待他。刘季连感谢说:“早知是这样,哪里会有前一段时间的`事。”邓元起杀掉李奉伯及其他大将,送刘季连回到京都。刘季连准备出发,没有人去看他,只有龚惬一人去送他。

起初,邓元起在路上时,担心事情不成功,没有可赏赐的东西,士兵中表现好的,都许愿给他们升官,于是接受别驾、治中文书的人,近二千人。

刘季连已经回到京师,到朝廷谢罪,高祖接见了他。刘季连从东掖门进入,数步一跪拜,直到高祖跟前。高祖笑着对他说:“你想仰慕刘备却竟不及公孙述,难道没有卧龙这样的大臣吗?”刘季连再次跪拜谢罪。被赦免为庶人。天监四年(505)正月,从建阳门出来,被蜀人兰道恭杀害。刘季连在蜀时,杀过兰道恭的父亲,兰道恭出逃,至今为父报了仇。

篇9:《后汉书何敞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何敞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曰:“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曰:“赏赉无度,至于空竭帑

藏,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振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曰:“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曰:“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鲷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有删改)

译文:

何敞字文高,是扶风平陵人。何敞生性公正,认为自己取舍不合时务,每次召请他,他都说有病而不去。元和中,被征召到太尉宋由府中,宋由用特殊礼仪对待他。司徒袁安也很敬重他。当时京城和四方多处出现奇异的鸟兽草木,议事的人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何敞通晓经传,心里很讨厌这种说法。于是向宋、袁二公说:“吉祥的征兆随美德而到,灾异现象因为政事恶劣而产生。现在奇异的鸟在殿屋飞翔,怪异的草在庭院生长,不能不明察。”宋由、袁安害怕,不敢回答。过了不久,肃宗就驾崩了。

当时窦氏专权,外戚奢侈,赏赐超过规定。何敞上书给宋由说:“赏赐没有限度,致使国库空竭,国资损耗。推究公家的花费,都是百姓的血汗钱。明君赏赐,应该有品级规范,忠臣受赏,也应有限度。现在明公地位高责任重,应该先使自己身正来给群下做表率,送回所得到的赏赐物品,趁机陈述其中的得失。上奏折请求皇上让王侯回到各自的封国,节省多余的开支,救济困窘孤苦之人,恩泽施与百姓,百姓就会高兴,上天听见看到,一定会很快感应。”宋由没有采纳。

窦宪任车骑将军,他的弟弟窦笃、窦景一起大造府第,征调劳役,百姓愁苦。何敞上书劝谏说:“我虽然是才识短浅的人,实在私下感到奇怪,认为窦笃、窦景是亲近贵臣,应当做百官的表率。现在百姓愁苦,朝廷没有救助措施,反而突然大造府第,崇尚玩物,喜好奢侈,不是用来体现美好品德的行为啊。应当遣归工匠,体恤人们的困苦。”书递上了却没有人看。

后来担任尚书,又上书劝谏说:“过去郑武姜宠爱共叔段,宠爱却不教育,最终使共叔段成为凶狠暴戾之人。由此看来,像这样爱儿子,好比在他饥饿时拿有毒的.食物给他吃,恰恰是用这种方法来害他啊。窦宪掌握三军的重任,窦笃、窦景总管宫中护卫的大权,而残虐使用百姓,过分奢侈,诛杀无罪的人。现在人们议论纷纷,都说共叔段又在汉室再生了。虽然知道劝谏一定会有杀身之祸,但是我还要冒死进谏,说完我的意见的原因是实在不忍心亲眼看见他们有祸患却沉默以苟且保全自己。”

何敞多次极力劝谏,诉说窦氏诸人的罪过,窦宪等人深深怨恨他。当时济南王刘康地位尊贵非常骄横,窦宪就奏请让何敞出京担任济南王的太傅。一年多后升任汝南太守。何敞痛恨文官俗吏用苛刻之政谋求当时名誉,所以在太守任上以宽和为政。每到勘察冤狱疑案,就用《春秋》之义判断。因此郡中的人没有怨言,百姓被他的恩遇礼待感化。那些与父母别居的人,都回去赡养他们的父母,相互推让财物的有二百多人。又整修治理鲖阳旧渠,百姓靠它获得好处,开垦的田地增加三万余顷。官吏百姓一起刻碑,歌颂何敞的功德。

篇10:文言文《梁书·陶弘景传》节选翻译

文言文《梁书·陶弘景传》节选翻译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初,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遂产弘景。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义师平建康,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高祖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

天监四年,移居积金东涧。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深慕张良之为人,云“古贤莫比”。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后太宗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养胜,一名成胜,并为佳宝。——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

译文: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郡秣陵县人。起初,他的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她怀里出来,并看见两位仙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的家里,不久她就怀孕了,于是生下了陶弘景。他小时候就不同一般人,十岁时,看到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研究推理,于是有了养生的志向。他对别人说:“仰看高空,观看太阳,不感到是很遥远的事了。”等到他长大后,身高七尺四寸,神态仪表出众,眼睛明亮有神,眉毛宽广,身材很长,耳朵肥大。读书超过万卷。善于弹琴下棋,草书、隶书写得很好。不到二十岁,齐高帝任宰相时,把他封为诸王的陪读,任命为奉朝请。虽然生活在贵族群中,但一个人关在屋里不与外人交往,只是批改翻阅文稿,朝廷礼仪事务,一般都向他请教决断。永明十年(492),上书请求辞职,皇帝同意他的请求,赏赐他五匹丝帛。临行时,公卿官员在征虏亭设宴为他送行,因为饯行而设的帷帐和车马太多,堵住了道路,都说从刘宋、萧齐以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朝廷和民间都认为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自此以后,陶弘景住在句容县内句曲山,他总是说:“这座山的下面是道教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方圆一百五十里。过去汉朝咸阳的'三茅君修成仙,后来掌管这座山,所以称它为茅山。”于是在半山腰建一座房子,自称华阳隐居。开始跟东阳人孙游岳学习符图经书道法。游历许多名山,寻找访求仙药。每经过两山间的流水,一定要坐或躺在水中,徘徊吟颂,不能自已。当时沈约任东阳郡守,敬仰他的志向气节,多次写信邀请他,他都没有去赴约。

陶弘景生性喜好写作,崇信稀奇怪异的事,珍惜时光,到老更是如此。特别通晓阴阳五行、风水、星象、地形、算卦、山川地理、方图物产、医术草药。撰写过《帝代年历》,又制造浑天象,他说:“我造浑天象是修道的需要,不止是史官才用它。”

起义军攻克建康城,听说商议禅让的事,陶弘景按图谶推论,好几处呈“梁”字型,于是派弟子进献给皇帝。高祖很早就与他有交往,即皇帝位后,对他更加礼遇和照顾,不断去信问候,使节的车盖一个接一个。

天监四年(505),移居到茅山积金东边的山谷。擅长辟谷导引等养身的方法,八十多岁还像年轻人一样容颜不改。十分羡慕汉代张良的为人,说“古代的圣贤都无法和他相比”。曾梦见佛传授他菩提记,并称他为胜力菩萨。于是到郧县阿育王塔发誓,接受佛教的五大戒规。后来太宗到南徐州时,钦佩他的高风清名,召他到后堂,谈论好几天才离去,太宗特别敬重他。大通初年,派人献两把宝刀给高祖,一名善胜,一名威胜,都是上等的宝物。

大同二年(536)逝世,终年八十五岁。死后容貌不改颜色,关节屈伸自如。皇帝下诏赠封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并派舍人监护丧事。陶弘景生前遗言薄葬,弟子遵照他的意愿办理丧事。

文言文《梁书·陶弘景传》节选翻译

《南史·蔡景历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南史·裴邃传》的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其二》鉴赏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南唐书·周本传》原文及翻译

《梁书·刘之遴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文言文之《梁书·刘孺传》原文及译文

《梁书·王筠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梁书·萧琛传阅读理解附答案

《梁书何胤传》原文及翻译
《《梁书何胤传》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梁书何胤传》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梁书·江革传》阅读附答案2023-02-15

《蜀道难》优秀鉴赏2023-06-28

江革传文言文原文翻译2022-12-19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翻译赏析2023-10-17

《王规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2023-08-29

宿能仁寺,宿能仁寺陆游,宿能仁寺的意思,宿能仁寺赏析2022-05-06

唐宋八大家曾巩简介的文学作品介绍2023-03-12

少任侠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08-28

Why not….?/What about…?直传答案题2022-05-25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淮上与友人别》阅读及答案202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