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朱古力”为你分享5篇“关于教育的名人小故事”,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关于教育的名人小故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着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焦耳求知3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总结:尊重孩子的天性,适当放手,让孩子探索,对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合理的引导,激发孩子的天赋。
高斯解数学难题4
17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2道题目在2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但青年发现今天导师给他多布置了一道题。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也没有多想,就做了起来。然而,青年感到非常吃力。
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感到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没有什么帮助。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的声音都颤抖了,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是的,但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做出来。” 导师让他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这道题。青年很快就解开了这道题。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牛顿也没有解出来,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啊!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后来,每当这个青年回忆这件事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就无法解开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总结:孩子大都少有循规蹈矩思想,少有畏惧心理。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孩子往往能够做得更好。其实,畏难情绪害怕的不是困难,而是害怕自身,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眼光把畏难情绪也灌输给孩子;应该鼓励孩子敢想敢做,建立自信。
他是最聪明的孩子5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从小曾经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母牛走失了,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做的。甚至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人们都认为母亲死了,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有一天,父亲说要再婚,大家都担心新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希尔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
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对一个人有这种信心,他就会成功。
总结:不是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将决定孩子不同的命运。可是,当孩子表现不好时,许多家长却往往一味地指责,抱怨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而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结果,很多父母把原本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了没有志气、没有理想、自暴自弃、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的人。
[关于教育的名人小故事]
篇2:教师教育的感人小故事
喜欢教书的倔老头儿
人们尊称他“阮教授”、“阮老”,他本人愿意大伙儿叫他“阮老师”。阮图南一直很“倔”,尤其在教书这件事上。
他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物理学博士生导师,却一直在给本科生开课。他开课,从不以教务处安排的时间为准。他说,开课时间只能按课程难度和学生的需要定。
他曾经把李政道的《场论与粒子物理简引》讲了整整8个学期,很多学生还没来得及听完就毕业了。
他上课讲得很慢很细,无论什么公式什么矩阵都会细细写来,两个8×8矩阵相乘,每次都认真写一遍,能写上满满两黑板。有时写完他也说,“年纪大了,仰头写,头很晕。”
学生中传言,春节前,阮老师被检查出患了血癌后,曾跑到无人的教室,把自己要讲的课都录了下来。斯人已去,目前还无人证实这件事,但学生们相 信他们的“倔老头儿”阮老师曾经为他们这样做过。
阮老师大半辈子都在教书。
他会在课堂上突然大笑;他会笑眯眯地和迟到的同学说“早上不睡懒觉,来听我讲物理挺好”;他会蹬着一辆小自行车穿过学校,向和他打招呼的人露出孩子般的微笑……这些,直到现在,都被他的学生们津津乐道。
阮老师故去的消息传来,那些在国外求学的学生,有的“手中的书惊落地上”,有的“忽地从床上爬起来”。他们打开电脑,把msn的签名档改成了“沉痛悼念阮图南老师”、“怀念阮老师的课”……
他不厌其烦地给学生推导最简单的公式,反复地强调,要把上课讲的内容“回去照着follow一遍”。这句叮嘱过无数次的话,让一个已经在研究所工作的学生“某一天夜里突然从睡梦中惊醒,记起自己的老师”。
阮老师每学期都要为学生补课。他会在黑板上画一个表格,横着写星期一到星期日,竖着写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然后让大家投票看哪个时间补合适。退休那年,阮老师说,“以后空余时间多了,大家什么时候需要,我就出来讲,讲什么都行。”
他不看重考试,觉得与其让大家花时间复习去换分,还不如利用考试再多学些东西。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没有学到,已经是最大的惩罚了。
现在,阮老师学生的学生已经开始用他的方法教书了。
学问之外还有为人。一位网名为“hulingzhi”的学生回忆:曾经帮阮老师擦黑板,被他一手拦住,“我来吧,我已经一身粉笔灰了,别把你的衣服也弄脏了。”他也为没来得及吃早饭的学生带过包子。
“看得出来,有时候他也很孤单”。的秋天一个傍晚,他的学生看到,他久久地伫立在学校东门的讣告栏旁边,挨行看着,嘴里默默念着。的4月21日,同是东门门柱边,黯然落泪的,却是他的同事和他操了大半辈子心的学生。
很多学生从讣告中才得知,阮老师“1977年与周光召等共同提出陪集空间纯规范场理论和路径积分量子化的有效拉氏函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杨-米尔基场论和费曼-李杨理论。
这些阮老师从没在学生面前提起过。一个网名叫“haixing”学生认为,“他懒得填那一大堆的表,所以至今不是院士”。
这位“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学教育家”,一生共培养博士、硕士70余名。
在中科大“翰海星云”BBS为纪念他专门开辟的版上,有两百多个帖子,都在讲述阮老师上课的故事
最有趣的老师塞买提
“爸爸,我特别喜欢当老师,让我考师范吧!”
初中毕业那年,不顾父亲的反对,塞买提执意考取了乌鲁木齐教育学院,3年后,他成了乌鲁木齐第21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
塞买提热爱的教师生涯只持续了,今年二月,在和病魔斗争了两年后,他静静地走了,年仅32岁。
“一头蓬松略黄的头发,长而浓密的睫毛下大大的深棕色眼睛忽闪忽闪,高鼻梁”,塞买提在同事眼里是个热情的帅小伙,给别人帮忙乐此不疲。
这个维吾尔族老师教学技巧高超,他的数学课上,不可能有学生开小差,他有本事让孩子们在5分钟内就开怀大笑。学生们最爱上的就是塞买提老师的课。
本校外校的老师都来找他取经,无论认识与否,塞买提一律认真讲解。不少老师在他的指导下获奖,而他自己,却从来不参加评比。
塞买提希望身边的人都成为好老师。年轻老师许库尔刚从学校毕业,认识了塞买提,塞买提说:“今天是你来的第一天,后,我希望你能够骄傲地说你是一个好老师。”
一天早上,许库尔醉醺醺来到学校,塞买提闻到酒气,一巴掌打到他脸上,“这里是学校,你这个样子,怎么教育好孩子?你的课我来上,赶快回去吧!”
塞买提的两个妹妹受他的影响,都选择了当老师。塞买提去世后不久,新学期开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告诉学生塞买提老师逝世的消息。
操场上,孩子们放声大哭,他们最有趣、最爱教他们做人道理的好老师永远走了。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了,因脑溢血半身瘫痪的母亲常常流泪呢喃,“你的节日到了,塞买提,你最爱的节日到了!”
爱笑的贝雯
因为一场交通意外,贝雯·提尔布鲁克(音译)离开她的学生3个月了。20,在泉州这座中国东南沿海小城,贝雯走完了她的人生。除了家人,没有人知晓她的年龄。
学生们只知道她来自澳大利亚,在泉州仰恩大学教市场营销,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贝雯去世的前两天,还跟学生在网球场里打了场球。末了,她把球交给学生赵益莉。她说:“先把球寄放在你那儿,改天我们再玩儿。”赵益莉至今还记得那时她脸上的微笑。
她也曾试图板起脸教训学生,可总是憋不住会笑起来。在学生面前,她没有办法表现出一丝冷峻。
她留着干练的棕色短发,微宽的脸庞,有点儿招风的耳朵,笑时会露出整齐的牙齿。
她总是画着淡淡的妆容,穿着她喜欢的裙子,骑着心爱的摩托车满校园转悠,微风会轻轻地撩起她的裙摆,身后留下柔柔的香水味。
“嗨,我们一起去吃川菜好吗?”她时常这么招呼学生一起吃饭,用她那清茶一样的声音。在那间小小的川菜馆里,她和学生挤挤挨挨地围坐在桌旁。她会很认真地问学生,她讲课的语速是不是太快了。听到学生回答说“不快”的时候,她就会很开心地笑,像个孩子。
也许是她太爱笑了,她的学生一点儿都不怕她。有一次,因为一个营销理念的问题,一个学生当面顶撞她。可她一点儿也不着急。她俯下身子,头微微偏着,一言不发,看着学生的眼睛,直到学生话说完,才慢慢地给学生解释。
她给学生做了一堆小卡片,上面写着鼓励的话。学生答对问题,她就发给学生一张,“像是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发小红花”。
学生要考BEC时,她比谁都紧张。她到处给学生搜集考试资料,一下课就拉着学生给学生补习口语。学生在发音上有一点儿的进步都瞒不过她的耳朵,她也从不吝啬对学生说:“Good Job!”(做得好)。在她的眼里,永远只看得见学生的好。
她喜欢花儿。好几次,她对学生说:“明天我们一块儿去采花吧。”
她离开的那天晚上,在她出事的地方,学生们用百合花编了个花环。她最爱的女儿垒起一个小花坛,在里面种上茉莉、天堂鸟,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花儿。
那天晚上天上飘着细雨,学生们手捧着蜡烛,站在微凉的雨中,想着“她在天堂也能开心地笑”。
所有学生都说他像慈父
76岁的利维乌·利布雷斯库教授,一生历经磨难。
出生在罗马尼亚并在那里长大的他,还在孩童时,就和家人一起被纳粹关押。后来,他又因政治信仰不同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
然而,致命的一关却出现在最出人意料的地方。年4月16日,星期一,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诺里斯教学大楼204教室,当利布雷斯库教授如往常一样给学生们讲授固体力学课时,一名学生手持枪械,从外面杀意决然地走向他授课的教室。
目击者事后回忆说,面对凶手的子弹,利布雷斯库教授一步也没有离开教室的门,他一面让学生赶快跳窗逃生,一面用身体堵住门不让凶手进入,最终,他身中五枪倒下了。
这一天,本是纳粹大屠杀纪念日,全世界的犹太人都在纪念那些在大屠杀中逝去的人,而早年逃过大屠杀的利布雷斯库,却为了拯救学生,不幸罹难。
利布雷斯库教授的牺牲,让当日在204教室上课的所有学生都幸免于难。
22岁的卡罗琳是当天在204教室上课的学生之一,在她的印象中,利布雷斯库教授为人随和,很关心学生。
“听到隔壁教室的枪响,大家开始涌向窗户,但利布雷斯库教授丝毫没有退缩。”卡罗琳回忆,当她和其他20个同学从窗户向外逃时,利布雷斯库教授还一个劲地冲他们喊,叫他们快点。
“家庭和学生是他生命的全部。”利布雷斯库太太说,“所有人都说他像慈父。”
“他总是不断地帮助别人,可这一次,他没能帮得了自己。”
获悉利布雷斯库在枪击事件中罹难后,他曾就读的罗马尼亚理工大学的校长无比遗憾:“这是巨大的损失,他以生命保护学生,让我们震撼。”
大约300人出席了利布雷斯库教授的追悼仪式。他们一起追忆这位犹太教授卓越、坚韧的一生,并称颂他最终一刻的英勇行为。
“他对生活充满激情,热爱音乐、运动、徒步旅行、旅游。从来不惧怕死亡。”回忆起父亲,利布雷斯库教授的儿子说。
1976年,利布雷斯库在挪威秘密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推进了航空科技技术理论,从而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1978年,他最终得以离开罗马尼亚定居以色列。从1985年开始,利布雷斯库教授开始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教。
田园般的黑堡给利布雷斯库教授提供了从早年艰辛生活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的居安之所。他将房子建在森林边上,每天沿着森林散步,享受大自然。他还听古典音乐,在新居所的宁静环境中的工作和生活都有条不紊。“爸爸说弗吉尼亚能让他获得灵感。”小利布雷斯库说。
枪击案发生后,来自同行们的信件从世界各地飞向黑堡(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所在地),表达对这位在大屠杀纪念日罹难者的哀思。
“他是一个令人愉悦,喜欢和同事开玩笑的人。是那种能和所有人成为朋友的人。”利布雷斯库的同事,海洋工程教授韦恩说,“他总是面带笑容。”
而在学生们的纪念留言中,一个词被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英雄。”
高三老师谌伟的最后一课
8月22日上午9点,谌伟跟平时一样在学校门口吃完早饭,匆匆赶到学校。一个人生活的他,习惯了三餐都在外面吃。
“哟,谌老师你来得早啊!”乌鲁木齐第四中学高三(7)班班主任张红刚提前半小时到校,他发现谌伟老师已经在办公室了。
两人聊起远程课改培训的事情,离9点半上课还有七八分钟的时候,谌伟感觉不舒服,他说:“哎呀,胸闷得很!是不是得了心脏病?”
“不会吧?你身体这么好!”看着身材魁梧的谌伟老师摸着胸部一脸担忧,张红刚老师说,“你行不行?不行就到医院检查去,第一节课先别上了。”
“哎,先上课吧。”谌伟老师回答。9点半,他准时走进了高三(7)班的教室。
高三的课都是一节80分钟的大课,谌伟老师平时讲课都铿锵有力、激情饱满,可是这一次他没有了往日讲课的风格,总是捂着胸。
“这节课先上到这儿,后面的微生物代谢比较难理解,大家先看看书,做做练习,有问题问我。”离下课时间还有10多分钟时,谌伟老师突然不讲课了,学生们隐隐觉得有点不对劲。
学生武小雪遇上不懂的问题走上讲台问老师去,坐在讲台上谌伟老师给她讲解的声音微弱无力。
“老师你咋啦?”看着老师脸色变了,很难受的样子,武小雪问。
“胸闷得很。”谌伟老师还是坚持给她讲解完了。
回到座位上做题的武小雪又遇到一个问题,她再一次走上讲台去向老师请教。
武小雪叫了一声“老师”,谌伟老师却没有反应。这时,本来用一只手支着头部的谌伟突然倒在桌子上。
学生聂超意识到情况不对,冲上讲台,一边喊同学打120急救电话,一边和其他同学一起给老师掐人中,做人工呼吸。
随后,救护车把谌伟送进医院急救。11时50分,自治区中医院传来噩耗:谌老师因心肌梗死抢救无效。
高三(7)班的学生们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生物老师谌伟给他们上的最后一课。 (曾庆艺 本报记者 刘冰)
笑眯眯给学生打饭的熊老师
2007年5月11日,熊斌满头大汗走出教室,可这一走,他再也没有走回深爱的课堂。
走出教室后不久,他被送进了医院,颅内出血,抢救无效,次日下午去世,时年34岁。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中学,熊斌被同事戏称为“胖哥”,他教学有一套,可也谈不上出类拔萃;他爱拉家常,但千篇 一律说的都是过去的学生现在都在哪里,有时候,大家还觉得这个胖乎乎的大男人有点婆婆妈妈。
他身体不好,学校知道后没给他排课,他一次次找主管副校长,执意要求上课:“我这么年轻,未必你们就不让我做事了吗?这点病就让我成了废物?”
被送进医院抢救之前,他已感觉身体不适。
当日,开完会返回学校的路上,他说头昏,枕着报纸在车上睡着了。回到学校,连公文包都没放,便径直到教室分析期中随堂练习试题——他一路上都念叨这事。
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时,意识已经模糊,像喝醉酒的人一样自言自语,话不连贯,不成逻辑,旁边的人断断续续听到了“考得孬”、“检查一遍”几个字。人们推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放不下的是学生期中随堂练习成绩不理想的事。
“感觉有点不习惯,总觉得身边少了一个人。”日子一天天过去,在他最后任教的06级1班,学生们总是会不经意地想起他们的熊老师。
章富奎眼前常浮现熊老师眯着眼笑着给大家打饭的样子。熊斌每天都要给学生打饭,他知道章富奎爱吃土豆丝,每次有这个菜,就会给他多舀点。
给学生分完饭后,他总喜欢搞“摊派”,给大家添菜,说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点。菜分完了,他自己就用残汤泡饭,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
陆梦媛“一辈子都会记得熊老师教大家叠被子的场景”。熊老师用她的被子示范,教大家怎么把被子叠得四四方方像豆腐块。示范完,他得意地双手叉腰站直身子,头重重地撞在上铺的床沿上,疼得直咧嘴,还强忍着说没关系。
不少学生因为患风疹缺课,他把大家叫到自己家里辅导,看到学生热,就乐呵呵地说,下次来,就装好空调了。夏天,空调装好了,他却用不上了。
熊斌在无数个中学老师中,普通得就像“长江里的一滴水”,但他离去后,却接受了人们至高无上的敬意:出殡那天,近千人自发赶来悼念,为他送行的人,在陶家镇的老街上,从头一直排到尾,秩序井然。
在陶家镇,从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他在北京、重庆读书的学生,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自己赶不回来,专门打电话叮嘱家人“无论如何都要送老师一程”。
熊斌的幼子今年只有3岁,如今每次来学校,都会受到最热烈的欢迎。 (本报记者 田文生)
大嗓门的刘老师
2007年3月1日,江西财经大学财政学教授刘汉屏因患鳞状细胞癌去世。此前两天,当他清醒时,留给刚做妈妈的学生姚林香最后一句话是:“带好孩子。”
他的个子不高,身体微胖,说话声音有点沙哑,却很洪亮。每讲完一个观点,他会习惯性地把两手向左右摊开,微笑着用目光凝视着学生,等着听不同意见。
他的学生习惯7点半起床,因为随时有可能被刘老师点到。“前几天谈的课题修改的怎么样了?我现在办公室,你这就过来”。电话里传来刘汉屏的大嗓门。
他的书房里放着很多书,但他的慷慨注定他不是一位称职的藏书家。“我这里的书,你们喜欢看哪本就拿,但要记得还,不能让下届的学生借不到。”他对每个第一次来他书房的学生都这么说。
每次新生见面会,他送给学生们的礼物就是书房里的几本经典:《资本论》、《国富论》、《货币通论》,并用传授秘笈般的语气告诉他们:“好好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几乎每一个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得到过他的资助,有现金,有实物,但更多情况是一起参与课题研究,然后他把课题经费全部打在学生们的卡上,还叮嘱道:“这件事不用对师母提起。”他常感慨道:“学生,不容易啊!”
他最不能容忍学生们的不认真。一天下午,办公楼里突然响起刘老师的大嗓门:“我是怎么教你做调研的,你写的是什么?这样的东西小学生也写得出来!你回去重新写过!一周后交!”
整个楼层的人都听见了,已经习以为常。紧接着,学生舒成涨红着脸从办公室里走了出来,那份本以为可以马虎过关的调研报告被要求重写。第二次交稿后,舒成再接到修改稿,“密密麻麻全是修改意见,连标点符号也没有放过”。
刘老师住院期间,他的学生自发充当看护人员,24小时轮流照顾。临终前两天,舒成还按摩着他的背,哭泣地央求着:“您要坚持住,说好了我要念您的博士的,说话要算数。”
现在他无法兑现诺言了。他对生活要求很简单,冬天常穿一套藏青色西装,不打领带。一双黑色皮鞋年岁很长,时常蒙着一层灰。
刘汉屏教授的追悼会在南昌殡仪馆的千秋堂举行,近千人向他道别。
[
篇3: 名人小故事
坚持到底的最佳实例可能就是亚伯拉罕・林肯。如果你想明白有谁从末放下,那就不必再寻寻觅觅了!
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应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能够放下,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下,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篇4:名人小故事
名人小故事
名人小故事有哪些?从小我们就听着故事长大,各种小故事中,蕴含了做人的道理。
司马光睡“警枕”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
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写出《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吴敬梓晚年夜间行走暖身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晚年生活很贫困,他住在南京大中桥时,只有古书几十册,日夜诵读自娱。最后,连这些书也拿去卖掉买米。
冬天,吴敬梓缺衣少食,当然谈不到买酒御寒。他便邀请五六个好友,乘月色走出南京城南门,绕着城墙走,一路上唱歌、吟诗,你歌我和,直到天亮,走进水西门而散,夜夜如此。由于走了几十里路,全身就暖和了,吴敬梓幽默地称夜间之行为“暖足”。
法国记者博迪眨眼写书
博迪是一名法国记者。他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四肢瘫痪,只有左眼可以活动。但他决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潜水衣与蝴蝶》写出来,于是他要求笔录员门迪宝协助他,每天花6小时笔录他的著述。而他们之间的沟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动来完成。
每次,门迪宝按顺序读出法语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确,眨两次表示错误,然后拼成词语。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写作”终于在数月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本150页的著作已被出版,受到人们的欢迎。
曾子杀猪的故事
孔子早在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彭德怀度量宽宏的故事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
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篇5:名人小故事精选
名人小故事大全精选1:鲁迅先生与电影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了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间,共观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人兽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名人小故事大全精选2:爱迪生智断凶杀案
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年轻时曾当过电工。他的朋友亨利做了一架自动接收机,却不大好使。一天晚上,亨利请爱迪生去他的实验室看看。
实验室是由一间马棚改建的,亨利一边开门,一边说:“我先进去点灯,你在这里等一会。因为地上放满了工具,不当心就会绊倒的。”
亨利一个人走进黑洞洞的小屋里,刚要去点燃吊花板上的煤油灯时,突然一声枪响,亨利应声倒地。爱迪生立刻冲进屋去,想弄清是怎么一回事。
这时,亨利的妻子以及同他们住在一起的亨利的堂弟闻声跑了过来。看见离尸体四五米处的柱子下,有支手枪落在地上,他们就去叫来警察,把爱迪生作为杀人犯给上了手铐。
爱迪生指着小屋中央竖立的一根圆柱说:“警察先生,我没杀人。枪弹是从柱子那个方向发射的。你瞧,柱子上面还敲了个大钩钉,还有被火药烧焦的痕迹。手枪一定是挂在那个钉子上的。”
警察便把手枪挂在那个钩钉上,发现这支枪的枪口正好可以对着去点煤油灯的亨利的脊背;钉在柱子正中的钉子,也正巧是在手枪的扳机前面。
“可是,是谁扣动扳机的呢?”警察疑惑地问爱迪生,“小屋里只有你一个人,总不能说手枪是自动发射的吧!”
爱迪生把圆柱仔细地看了看,发觉离手枪仅一厘米左右的柱子上,埋着一块铁片,而且还接上了电线,电线顺着圆柱延伸到天花板和地下,被一块薄板覆盖着,不易觉察,爱迪生叫警察把那块铁片卸下来。
警察从工具箱里找出橇棒,向铁片走去。这时,亨利的堂弟站在柱子前阻挡道:“要是把那块铁片拿下来,柱子会断的。”
爱迪生用身体将他撞了一下,那堂弟摔倒在地。“警察先生,他就是杀人犯!”爱迪生说着,就用那双不自由的手,从警察那里接过撬棒,取出埋
在柱下的铁片。只见铁片上绕着线圈,线圈上的软线沿着柱子伸向顶楼和煤油灯下的地板。“瞧,他竟想出这样的坏主意来让手枪发射。”
爱迪生告诉警察,埋在柱子下的铁片是块电磁石,线圈的架线伸向煤油灯下的地板,进而连接藏在顶楼的蓄电池上,亨利为了点煤油灯而站在灯下
时,由于藏在地板下面的开关启动,接通了蓄电池的电流,铁片就变成了强有力的磁石。由于磁石的作用,挂在钉子上的手枪的枪口被拉引了过来,扳动挂在前面钉子上的扳机,子弹就从手枪中发射出来。同时,发射的反作用力使手枪脱离钉子而掉在地上。原来,亨利的堂弟按照亨利在点燃吊在天花板上那盏油灯的时候惯常所站的位置,事先把手枪瞄准好,子弹出膛,亨利也就被射中了。
警察弄清了是非,把亨利的堂弟带上了法庭。
名人小故事大全精选3:一言难尽乔冠华
乔冠华阅历丰富,个性鲜明,秉性旷达,恃才傲物,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支利笔,两排灵牙,在中国共产党宣传事业和新中国外交事业中,立下汗马功劳。处在人生事业颠峰之时,正是““””之际,乔冠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在国内政治漩涡中,却卷进波底……他的老友说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真是一言难尽乔冠华。
一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他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1933年他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由于他的进步活动为日本反动派所不容,不久被驱逐出境。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回国后,他先是在《时事晚报》做总编辑,开始发表政论、国际评论文章。1939年他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革命队伍中的文化人,乔冠华聪明过人,才华非凡,同时他也有某些文人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特点。他谈笑风生,性格外露,好吸烟,喜喝酒,确切地说是嗜酒。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他写作的习惯,常常是深夜伏案,边写,边吸,边喝,午夜时分,文稿完毕,第二天见诸于报刊。他的工作、生活无规律可循。那时,他衣着随便,头发长约二寸,朋友们戏称他是“怒发冲冠”。吃的更是菲薄,往往因为写文章,饱一顿饥一顿的。
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尖锐泼辣,在恢宏的气势中又常夹杂着诙谐幽默,明快而活泼,读后往往使人拍手称快,过目难忘。据说,毛泽东在抗战期间曾评价乔冠华的某篇国际述评文章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可见乔的文章在当时受到的普遍赞誉。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侵占香港。乔冠华辗转到重庆,组织上安排他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做外事工作;同时,每周二为《新华日报》写一篇“国际述评”,从此“老乔”的犀利笔锋又风行于山城,大受党内外人士的欢迎,却使国民党反动派十分头痛。
乔冠华在重庆工作两年后,经冯亦代从中周旋,乔冠华与龚澎结为伉俪。龚澎也是革命队伍中一位难得的“才女”。周恩来当时说过,乔、龚两人的结合是件好事。这虽系闲话,也可以看出周恩来对乔、龚两人的期望。
龚澎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到延安,她先在陕北公学22队学习,其间她曾提任毛主席的英文翻译,她是当时延安外语水平最好的人员之一。龚澎在1940年早于乔冠华来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她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且外文极好,聪敏、热情,深得周恩来的赏识。从此,龚澎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做外事工作长达30年之久。龚澎不仅才华出众,同时品貌双全,是《新华日报》乃至当时整个重庆进步新闻工作者女性中最漂亮的一位。
乔冠华和龚澎,堪称天作之合。龚澎,这位深得周恩来器重、才华横溢、追求进步、美丽聪明而又风度迷人的女性。给予乔冠华的整个外交生涯、文学生涯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1949年乔冠华调北京工作,任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而龚澎也调来北京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
二新中国外交部一成立,周恩来就把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的调查研究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在内部组建了外交政策委员会,新自兼任主任委员,并把年轻的乔冠华调来任副主任。
1951年,周恩来特意挑选38岁的乔冠华担任举世瞩目的朝鲜停战谈判中方代表团的高级顾问。朝鲜停战谈判,中朝代表团由邓华、解方、朝鲜人民军南日大将和李相朝为谈判代表,全盘工作由李克农主持,乔冠华协助。但李、乔对外都不露面。两年多漫长的谈判斗争的大部分过程,乔冠华都参加了。
乔冠华集笔才、口才、人才于一身,他虽有浪漫气质、不拘小节的特点或缺点,但他分析深刻、预见准确。他修长的身材,“绅士”般的举止,再加上他时时显露的微笑,使他在任何一个外交场合都引人注目。他“既是一个活动家,又是一个学问家”,是一个“把善于分析的冷静头脑和热情的性格结合起来的人”。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的国际会议。为朝鲜问题取得和平解决,并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近200人的庞大的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中除有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王炳南等知名人士外,乔冠华和龚澎也双双在其中。
出席日内瓦会议的有苏、美、英、法、束埔寨、越南、印度、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十几个国家,乔冠华随从周恩来在各国代表团中穿梭往来,挥洒自如,起草、整理文件也是“老乔”承担的一个重要工作。
1961年10月至1962年8月,乔冠华又随陈毅副兼外交部长参加了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时年48岁的乔冠华再次出任中国代表团的主要顾问,又是文件起草班子的主要成员,最后文件的定稿,是由乔冠华整理、修改而成的。
在外交口,毛泽东赞赏乔冠华写的文章。六十年代中期,一次主席给非洲一位国家元首写贺信,由于主席工作忙,要外交部的同志先起草初稿。写毕,主席阅后不满意,谓之曰:“文章硬如铁,读得满嘴流血”,随后,主席点名叫乔冠华重写。在世界上引起重大反响的“5.20”声明,大概由于工作对口关系,也是毛泽东授意乔冠华起草的,据说,“老乔”受命后,在他家当晚的餐桌上,多摆了一瓶好酒,一个晚上,他就拿出了这篇气势磅礴文章的初稿。
三1966年开始的““””进入高潮以后,“打倒陈(毅)、姬(鹏飞)、乔(冠华)”的大标语贴满了外交部大院。在外交部的“内部运动”中,乔冠华被造反派批斗多次。有一个时期,他还被迫在北京饭店一侧的王府井街头叫卖小报,形销骨立。
乔冠华被揪走以后,有一天他偷偷打电话问龚澎:“造反派逼我写东西怎么办?”龚澎坚定地说:“不要写任何东西,你要是写了,就不要进家门。”
1968年底,乔冠华恢复工作。但是在他恢复工作不久,一个致命的打击向他袭来。1970年春天,平日身体就不大好的龚澎由于**的影响和强烈的心理刺激,疲劳过度,患了严重的脑溢血。住院治疗的两个月内,乔冠华日夜陪伴着龚澎,凄凄惨惨。
周恩来到医院探视,并亲自为龚澎号脉,详细询问了她的病情,参加会诊,还指示组成抢救小组。作了脑颅手术后,昔日美丽的龚澎已不成样子,深深的刀痕,厚厚的绷带,脸色蜡黄。周恩来说:“我不愿看到龚澎这样子,看了我就难过,以后我不来医院看她了……。”1970年9月20日,56岁的龚澎去世了。
龚澎去世,外交部的干部十分怀念她。乔冠华和龚澎虽然都是才华出众,但夫妻俩的性格却不尽相同。乔冠华锋芒毕露。如果外交部里的“老实人”在处理微妙的外交关系不如人意时,“老乔”的批评总有点尖酸刻薄,不免使人难堪;而龚澎稳重、谦和,也决不“恃才傲物”,在外交�咳嗽灯暮谩U蛭ㄅ旄鞣矫娑急冉铣錾幸欢问奔洌�“老乔”竟对自己的夫人有些妒嫉之意。不管怎样,聪明、美丽的龚澎是妻子,在龚澎去世后一年多时间里,乔冠华哀痛欲绝,他是个感情外露、起伏很大的人。他与数十年的结发妻子感情很深,许多年来,不论是外交大政方面的评估,还是生活中的和风细语,乔冠华对妻子大都言听计从。如今这位志同道和、息息相通的伴侣永远地逝去了,乔冠华怎能不怀念呢?在繁忙的一天工作结束后,晚上,他就拿着放大镜仔细地一张一张地观看龚澎的相片,他的感情不能自禁,边看边哭,甚至嚎啕大哭,就是邻居听见了,他也不加掩饰……。
四乔冠华恢复工作以后,他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9.13”事件。就在9月13日这一天,周恩来将乔冠华和《人民日报》的崔奇找去准备写关于“9.13”事件的声明。在讨论中,乔冠华首先想到被林彪迫害得很惨的陈毅。在长期的工作交往中,乔冠华与陈老总私交甚厚。议事完毕,不待休息,他特意赶到301医院,向卧病的陈毅报告这一好消息:“老总,你不是讲‘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吗?我今天特意来告诉你,报应到了!到了!因为有纪律,我还不能说明。先让你高兴高兴。”
当天晚上,乔冠华在家中开怀痛饮,酒兴正浓时,邻居符浩也因兴奋不眠前来畅谈。两人边谈边饮,即兴赋诗,乔冠华听罢符浩吟出一首唐诗,沉思片刻,突然将手中的茅台一饮而尽,边走边吟:“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吟毕,他又是一饮而尽,豪兴冲天。
1971年10月26日,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关于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把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决议的电报。同时,吴丹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
当天下午,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外交部有关人员讨论联大决议问题,我们是否派代表团出席联大会议?当毛泽东打电话询问此事时,不假思索地对周恩来说:“要去,为什么不去?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正在酝酿代表团团长的人选时,毛泽东又对周恩来说“派一个代表团去联大,让‘乔老爷’做团长。”“乔老爷”就是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
乔冠华紧急受命,欣喜异常,他废寝忘食地准备着联合国之行的各种文件、资料。首要的一件事是他要连续数夜赶写出席联大的第一篇主发言稿。他还是***惯——在吸雪茄和畅饮茅台酒之间,凝思挥笔。
11月8日晚8时,即赴联大的前一天晚上,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他在幽默风趣的谈话中,指出了这次重大外交活动的要点:“送代表团规模要扩大,要提高规格。到联合国,要采取阿庆嫂的方针,不卑不亢,不要怕说错,当然要搞调查研究,但不能什么都调查好再说。”
11月9日下午,由乔冠华率领出席联大的中国代表团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纽约。在北京机场,中国代表团受到周恩来、叶剑英等党政领导人和首都4000多群众的热烈欢送。
11月15日美国时间上午10时30分,被大会主席马利克称之为“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乔冠华、黄华、符浩、熊向晖等走进大会会议厅就坐。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大,欢迎仪式盛况空前。大会主席致欢迎词后,57个国家的代表相继登台致欢迎词,欢迎仪式进行了整整一天。
最后登上讲台也是新中国代表第一次正式登上联大讲台的是乔冠华。他修长的身材,身着藏青色制服,手持一份雪白的发言稿,于严肃中又昭示着正义,他健步走上讲坛,全身充满着活力;他容光焕发,目光明亮锐利,充满着自豪和信心。他在讲话中有时躬下身子,双手按在案前,他的语调中肯而略带严厉,更显示其发言的分量。
当乔冠华发言结束时,热烈的掌声长时间地回荡在联合国大厅。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23个提案国及许多国家的代表团团围着他,同他频频握手表示感谢。
在联合国大会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乔冠华一直在笑,有时是开怀大笑,得意舒心的大笑,那笑声表现了新中国进入世界讲坛的豪情。更多的时候乔冠华是在微笑,含蓄而又近乎神秘的微笑。由于“老乔”的微笑或大笑都具有那般不可抗拒的魅力,纽约某大报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评论,题目就是《乔的微笑》。
由于乔冠华的才学和他在本届联大的出色活动,自1971年至1976年的历届联大,中国政府都派出以乔冠华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大会议。“老乔”对新中国外交工作功不可没。
乔冠华回国后,周恩来表扬他,外交部同仁钦佩他,“大左派”江青自然抢在前面,大耍手段,百般赞誉……1972年2月21日,中国外交史上又迎来了尼克松访华这一重大事件。尼克松访华进程中的会谈分三个层次进行。乔冠华与基辛格起草联合公报的会谈,是最为艰巨的会谈。那些天,乔冠华与基辛格躲在钓鱼台的国宾馆细细地推敲公报里的每一个字。
在联合公报的会谈中台湾问题又是最困难的问题。虽然公报的框架在去年10月已由周恩来和基辛格肯定,许多有争议的问题的措辞也在那次会谈中解决,但是双方在台湾问题的措辞却是针锋相对的。中美两国的这两位外交才子,在会谈中各自旁征博引,据理力争,唇枪舌剑,各不相让;而每到相持时刻,双方都会绷紧的弦放松,说两句俏皮话缓和紧张气氛,用轻松、友善的态度把各自的坚定立场掩起来。
还是风趣外向的乔冠华打破僵局:“博士,你是在德国出生的,我是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我们应该有共同点。但在德国哲学里,我喜欢黑格尔的辩证法,您喜欢康德的‘自在之物’,这大概是我们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基辛格哈哈一笑,会谈气氛活泼、轻松起来。
及后,双方都做了让步,提出了新方案。基、乔会谈已取突破,周恩来参加最后定稿的谈判。这就是引起强烈反响、意义深远的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那些天,“老乔”几乎夜夜不眠,劳累不堪,但他心情格外愉快,多喝了几瓶茅台酒。
五1974年,华夏大地掀起一场铺天盖地的“批林批孔”运动,这是“_”策动的矛头直指周恩来的一场运动。
也是在这**的一年,乔冠华任外交部部长。无休止的运动使乔冠华的头脑昏昏然了,他摇摆起来,在外交部布置起“批林批孔”运动……乔冠华好喝酒,他高兴时喝,苦闷时也喝。在那“高气压”的几天,老同事晚上去他家串门,发现“老乔”只一个人在低头喝酒,也没有菜肴,沙发边还有全空的酒瓶,那是在喝闷酒。“你怎么了?”乔冠华满面泪痕地摇摇头……1975年,经过邓小平的大力整顿,全国形势有所好转,可是到了年底,形势忽又逆转,“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接踵而来,人民与“_”的斗争再度白热化。恰在此时,1976年1月8日,心力交瘁的周恩来病逝。对的病逝,乔冠华是悲痛的。仅仅过了8个月,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在悲痛之际,乔冠华感到全国形势将有一个大变化,但究竟怎么变,他似乎没有把握。
1976年10月初乔冠华如期率团参加第31届联合国大会。在联大期间,他从国内发来的电讯中得知,中央一举粉碎了“_”。乔冠华十分震惊,匆匆回国。他看到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鲜花如潮,人民群众欢欣鼓舞,这是多年来未曾有过的场面。
乔冠华的老友、龚澎的同学韩素音,相隔几天再一次来到中国。韩素音曾这样写道:我到中国后,发现乔冠华情况很不妙……“乔的许多朋友也很难过。‘他怎么能干这样的事呢?’周恩来是乔冠华的保护人,是乔的良师益友,把他从一个新闻工作者培养成外交部长,他怎么能与周的敌人为伍呢?“也许是因为他害怕再一次遭受1966年至1967年那样的折磨。在从‘_’家抄出的名单上,他榜上有名,计划在张春桥当后,让他当副。”乔冠华没默了。
乔冠华在沉默中是痛苦的。1977年3月,乔冠华突发心肌梗塞,住了一个时期的医院。更大打击接踵而来,1978年8月,他被确诊为肺癌,住进了北京医院。
那一年的夏天,笔者去北京医院看一位病号,常见乔冠华昂头背手在散步,略有所思地踱来踱去,只是他表情严峻,眼神冰冷。
那次住院,乔冠华做了肺癌切除手术,大伤元气。
1983年秋,乔冠华病情急剧恶化,入院不久,就处于昏迷状态,老友闻讯匆匆赶来。
9月21日,夏衍来了,那是乔冠华相交近半个世纪又十分敬重的老友,一声压低的呼唤使“老乔”睁开眼睛,夏公问他有何话说,乔冠华只说了一句,是他喜欢的宋词,充满爱国主义情调,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二天,1983年9月22日上午,乔冠华静静地停止了呼吸,。23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中间位置上登出一条简短的讣告:“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乔冠华同志因患肺癌,于今日上午10时4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这短短的讣告,没有任何评论,没有任何褒贬,似乎留下许多空间,许多思绪……
★ 关于名人的作文
★ 名人感恩的故事
★ 感恩的名人故事
★ 反思故事
【关于教育的名人小故事(共5篇)】相关文章:
读名人读书故事有感2022-05-25
读名人故事有感的2023-01-26
《我也追“星”》教学设计2024-02-28
名人爱心小故事作文2024-04-08
我也追星的教学设计2023-08-30
小学四年级关于名人故事作文500字2023-06-10
名人效应的励志故事2022-11-14
德育现场会活动方案2022-11-12
小学生作文:名人的家训故事2023-05-29
小学作文名人故事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