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展望(锦集8篇)由网友“kelle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展望,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展望
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展望
〔提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砌体结构的应用、新型砌体材料、结构的研究和砌体结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 无筋砌体 配筋砌体 绿色建材
In this paper,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mason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 China, which include the usage of all kinds of masonry structur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sonry materials and its structures and systems, the studies and researches on masonry theory. A recommend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sonry in future based on the author's knowledge.?
〔keywords〕 unreinforced masonry; reinforced masonry; green building material.
中国是砌体大国,在历史上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它是两千多万年前用“秦砖汉瓦”建造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砌体工程之一;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兴修水利,如今仍然起灌溉作用的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在14前由料石修建的现存河北赵县安济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该桥已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入世界第12个土木工程里程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继承的,也对弘扬我国文化遗产起到积极作用。[1]?解放后我国在砌体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分三个方面加以概要介绍。
一 砌体结构量大面广[2]?
解放以来我国砖的产量逐年增长,据统计[3]?,1980年的全国年产量为1600亿块,增至6200亿块,为世界其它各国砖每年产量的总和。全国基建中采用砌体作墙体材料约占90%左右。在办公、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量采用砖墙承重。50年代这类房屋一般为3-4层,现在已为5-6层,不少城市一般建到7-8层。现在每年兴建的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多达1亿m2以上。根据重庆市1980~1983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为503万m2,其中采用砖承重的占98%,7~7层以上的占50%,1972年还建成12层住宅。
? 在中小型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轻工业厂房,以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也广泛采用砖墙、柱承重结构。
? 砖石结构还用于建造各种构筑物。如镇江市建成的顶部外经2.18m、底部外径4.78m、高60m的砖烟囱;用料石建成的80m排气塔;在湖南建造的高12.4m、直径6.3m、壁厚240mm的砖砌粮仓群;福建用毛石建造的横跨云宵―东山两县的大型引水工程―向东渠,其中陈岱渡槽全长4400m,高20m,槽支墩共258座,工程规模宏大。此外我国在古代建桥技术的基础上,于1959年建成跨度60m、高52m的石拱桥,接着又建成了敞肩式现代公路桥,最大跨度达120m――湖南乌巢河大桥。我国建成的100m以上的石拱桥有10座(包括乌巢河桥),每座都有新发展和世界纪录。
? 我国还积累了在地震区建造砌体结构房屋的宝贵经验。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设防区。地震烈度≤6度的砌体结构经受了地震的考验。经过设计和构造上的改进和处理,还在7度区和8度区建造了大量的砌体结构房屋。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至今10多年间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建筑面积已达70-80亿m2[4]。
二 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60年代以来,我国粘土空心砖(多孔砖)的生产和应用有较大的发展,在南京建造了6-8层的空心砖承重的旅馆。当时空心砖孔洞率为22%,与实心砖强度等效,但可减轻自重17%、墙厚减小20%,节省砂浆20~30%,砌筑工时少20-25%,墙体造价降低19~23%。根据节能进一步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制造出规格为380×240×190、孔洞率为40%的烧结保温空心砖(块),这种保温砖的密度为1012kg/m3,抗压强度10.5Mpa,热阻1.649m2K/W。在主要力学和热工性能的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5]。《多孔砖砌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行业标准,为这种砖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近10余年来,采用砼、轻骨料砼或加气砼,以及利用河砂、各种工业废料、粉煤灰、煤干石等制无热料水泥煤渣砼砌块或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硅酸盐砖、砌块等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1958年建成采用砌块作墙体的房屋,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砌块墙体已成为我国墙体革新的有效途径之一。砌块种类、规格较多,其中以中、小型砌块较为普遍,在小型砌块中又开发出多种强度等级的承重砌块和装饰砌块。据不完全统计[6],19全国砌块总产量约为2500万m3,各类砌块建筑
约5000万m2,近十年砼砌块与砌块建筑的年递增都在20%左右,尤其以大中城市推广迅速,以上海推广砌块建筑为例,1994年约50万m2,1995年100万m2,年约150万m2,到一季度累计完成的砌块建筑450万m2。这些砌块建筑大多是多层的,至于中高层、高层砌块建筑我国于80年代就着手和进行试点工作,如1982年建成的广西区科委十层砌块住宅试验楼、1986年建成的广西区建二公司十一层小砌块试验楼(7度设防),[7]为我国砌块中高层的发展作了开创性的工作。从90年代初期,在总结国内外配筋砼砌块试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配筋砌块结构的配套材料、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试点工程[10],如建成的盘锦市国税局15层砌块住宅,建成的上海砼空心砖块配筋砌体住宅试点工程[8]。试点工程实践表明,中高层配筋砌块建筑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前者15层砌块建筑,节省钢材45%、土建造价降低18%;上海18层节约钢材25%,土建造价降低7.4%。因此,将中高层配筋砌块结构体系纳入到我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见,作为粘土砖的主要替代材和某些功能强于粘土砖的砌块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 我国在50年代~70年代,采用预制大型墙板建造多层住宅,如采用振动砖墙板、烟灰煤渣、矿渣砼墙板建造了几十万m2的建筑。近10多年来北京等地采用内浇(砼)外砌的混合结构建造中高层建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最近几年清华大学开展了多层大开间砼核心筒、砌体外墙的混合结构的试验研究和小规模试点工程,在改进和扩展砌体结构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作了有益的探索。[12、13]
? 我国配筋砌体应用研究起步较晚,60年代衡阳和株州一些房屋的部分墙、柱采用网状配筋砌体承重,节省纲材和水泥。1958
~1972年在徐州采用配筋砖柱建筑了12-24m、吊车起重量50-200t的单层厂房36万m2,使用情况良好。70年代以来,尤其是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对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约束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其成果引入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在砖墙中加大加密构造柱形成所谓强约束砌体的中高层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辽宁省沈阳市、江苏徐州、湖南长沙、兰州等地先后建造了8~9层上百万m2的这类建筑,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纳入到地方标准或国家标准[14、15、16]。这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粘土砖砌体低强材料情况下,向中高层作出的贡献。利用如此低的砌体材料在地震区建造如此之高的建筑唯有中国!
? 和约束配筋砌体对应的是所谓均匀配筋砌体,即国外广泛应用的配筋砼砌块剪力墙结构,这种砌体和纲筋砼剪力墙一样,对水平和竖向配筋有最小含钢率要求,而且在受力模式上也类同于砼剪力墙结构,它是利用配筋砌块剪力墙承受结构的竖向和水平作用,是结构的承重和抗侧力构件。配筋砌体具有强度高、延性好,和钢筋砼剪力墙性能十分类似,可以用于大开间和高层建筑结构[6]。如美国抗震规范规定,配筋砌体的适用范围同钢筋砼结构。我国在80年代初期主持编制国际标准《配筋砌体设计规范》[11]起至今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7、8、9],表明用配筋砌体可建造一定高度的既经济又安全的建筑结构,如广西的10-11层、盘锦的15层、上海的.18层等。目前正在筹建的配筋砌块高层有首钢十八层配筋砌块住宅工程(8度设防),辽宁抚顺6栋16层砌块住宅、哈尔滨2栋18层砌块住宅等。可见配筋砌体中高层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 我国有着用砖砌筑拱和券的丰富经验,解放以来,又向新的结构形式和大跨度方向发展。50-60年代修建了一大批砖拱屋盖和楼盖,还建成了10.5×11.3m的扁球形砖壳屋盖,16×16m的双曲扁球型砖薄壳和40m直径的园形球砖壳。60年代南京用带勾空心砖建成14×10m双曲扁壳屋盖仓库,以及10m直径的园形壳屋盖油库,在西安建成了24m双曲扁壳屋盖等。70年代我国还在闽清梅溪大桥工程中建成88m跨的(砼助)双曲砖拱桥等。
三 砌体结构理论研究与计算方法
解放前直至1950年我国谈不上有任何结构设计理论。国家建委于1956年批准在我国推广应用苏联《砖石及钢筋砖石结构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NUTY120-55,直到60年代。60~70年代初,在我国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在全国范围内对砖石结构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和调查,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比较先进的砖石结构理论、计算方法和经验。在砌体强度计算公式、无筋砌体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按刚弹性方案考虑房屋的空间工作,以及有关构造措施方面具有我国特色。在此基础上于1973年颁布了国家标准《砖石结构设计规范》GBJ3-73。这是我国第一部砖石结构设计规范。从此使我国的砌体结构设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为修订GBJ3-73规范,我国对砌体结构进行了第二次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其中收集我国历年来各地试验的砌体强度数据4023个,补充长柱受压试件近200个,局压试件100多个,墙梁试件200多根及多个有限元分析数据和进行了11栋多层的砖房空间性能实测和大量的理论分析工作等。这样在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多层房屋的空间工作性能、墙梁的共同工作,以及砌块的力学性能和砌块房屋的设计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此外对配筋砌体、构造柱和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方面也进行了许多试验研究。相继出版了《中型砌块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JGJ5-80、《砼小型空心砌块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4-82、《冶金工业厂房钢筋砼墙梁设计规程》YS07-79、《多层砖房设置钢筋砼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3-82等,特别是《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使我国砌体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趋于完善。我国砌体结构可靠度的设计方法,已达到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对于多层砌体房屋的空间工作,在墙梁中考虑墙和梁的共同工作和局压设计方法等专题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近10余年来,特别是《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颁行后,进入了第三次较大规模的修订时期。如1995年颁行的《砼小型空心砖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95,通过试验增强抗震构造措施,使原规范(JGJ14-82)可增加一层,扩大了地震区的应用范围。196月1日颁行的《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取代了《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203-83。它主要补充了近年来新型材料和配筋砌体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等级方面的内容。目前正在修编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主要在砌体结构可靠度方面、配筋砼砌块砌体、墙梁的抗震方面作了调整和补充。砌体结构可靠度,根据我国当前国情,作了适当的上调。这样作主要为促进采用较高等级的砌体材料,提高耐久性和适当提高抗风险能力。配筋砌体,特别是配筋砼砌块中高层,根据我国主编的国际标准《配筋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和我国近年来各地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和试点建筑的经验,使我国配筋砌体的理论更完善,应用范围和限制有了较大的扩展和突破。如其应用范围,已达到钢筋砼剪力墙的适用范围。配筋灌孔砼砌块砌体是作为一个体系纳入到砌体规范中的,它的未来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砌块结构向高档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另外本次修订增补了墙梁在地震区的设计方法,进一步扩大了这种结构形式的使用范围。另外根据多年来砌体结构,特别是新型墙体材料结构的温度裂缝、干燥收缩裂缝普遍比较严重,进行深入研究后,增加了比较有效的抗裂构造措施。
? 我国砌体结构理论近年来有较大提高,反映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颁行前后,陆续出版了许多教材和著作,如丁大钧主编的《砌石结构》、《砌体结构学》、施楚贤主编的《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以及《砌体结构论文集》、《砌体结构设计手册》等。这些对促进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四 展望?
砌体是包括多种材料的块体砌筑而成的,其中砖石是最古老的建筑材料,几千年来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易于取材、生产和施工,造价低廉,致今仍成为我国主导的建筑材料。但是我国的砌体材料普遍存在着自重大、强度低、生产能耗高、毁田严重、施工机械化水平较低,和耐久性、抗震性能较差等弊病。因此我认为要针地这些问题开展下列方面的工作。
1、积极开发节能环保形的新型建材[3]
? 1988年第一次国际材料研究会议上首次提出“绿色建材”的概念,1992年6月联大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和发展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宣言,确认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其目标是:依据环境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然的原则,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净化。保护生态环境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建材》计划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国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为契机,遵照江泽民同志“经济
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指示精神,迅速行动起来,广泛研制“绿色建材”产品,取得了初步成果。
?1) 加大限制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品的生产力度。如对粘土砖(按1996年生产6000亿块的代价是毁田10万多亩、能耗6000万吨标煤)国家早就出台了减少和限制的政策。近年的限制力度越来越大,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建筑上不准采用粘土实心砖,这间接地促进了其它新材的发展。
?2) 大力发展蒸压灰砂废渣制品。这包括钢渣砖、粉煤灰砖、炉渣砖及其空心砌块、粉煤灰加气砼墙板等。这些制品我国80年代以前生产量曾达2.5亿块,吃掉工业废渣几百万吨,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厂家已停产,致使粘土砖生产回潮。今后应加大科研投入、改进工艺、提高产品性能和强度等级、降低成本,向多功能化发展。
?3) 利用页岩生产多孔砖。我国页岩资源丰富,分布地域较广。烧结页岩砖具有能耗低、强度高、外观规则,其强度等级可达MU15~MU30,可砌清水墙和中高层建筑。页岩砖在四川、湖北和大连等地已初步应用。如城都的“绵城苑”小区16万m2的建筑均采用这种砖。
?4) 大力发展废渣轻型砼墙板。这种轻板利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骨料为陶粒、矿渣或炉渣等轻骨料,加入玻璃纤维或其它纤维。以及其它轻材料墙板,提高砌体施工技术的工业化水平。
?5) GRC板的改进与提高。这种板自重轻、防火、防水、施工安装方便。GRC空心条板是大力发展的一种墙体制品,需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装配,以提高板的产量和质量。
?6) 蒸压纤维水泥板。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粉煤灰生产国,仅电力工业年排灰量达上亿吨,目前的利用率仅为38%。其实粉煤灰经处理后可生产价值更高的墙体材料。如高性能砼砌块、蒸压纤维增强粉煤灰墙板等。它具有容重低、导热系数小、可加工性强、颜色白净的特点,目前全国的产量已达700万m2。
?7) 大力推广复合墙板和复合砌块。目前国内外没有单一材料,既满足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又满足外墙的防水、强度的技术要求。因此只能用复合技术来满足墙体的多功能要求。如钢丝网水泥夹芯板。目前看来,现场湿作业,抹灰后难以克服龟裂现象有待改进。
?复合砌块墙体材料,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如采用矿渣空心砖、灰砂砌块、砼空心砌块中的任一种与绝缘材料相复合都可满足外墙的要求,目前已有少量生产。我国在复合墙体材料的应用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宜进一步改善和完善配套技术,大力推广,这是墙体材料“绿色化”的主要出路。
2、发展高强砌体材料
? 目前我国的砌体材料和发达国家相比,强度低、耐久性差。如粘土砖的抗压强度一般为7.5~15Mpa,承重空心砖的孔隙率≤25%。而发达国家的抗压强度一般均达到30~60Mpa,且能达到100Mpa,承重空心砖的孔洞率可达到40%,容重一般为13KN/m3,最轻可达0.6KN/m3。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的条件,只要在配料、成型、烧结工艺上进行改进,是可以显著提高烧结砖的强度和质量的。如我国中美合资大连太平洋砖厂可生产出20Mpa~100Mpa的页岩砖。由于强度高、耐久性、耐磨性和独特的色彩,可作清水墙和装饰材料,已出口和广泛用于高档建筑。高强块材具有比低强材料高得多的价格优势。
? 根据我国对粘土砖的限制政策,可就地取材、因地植宜,在粘土较多的地区,如西北高原,发展高强粘土制品、高空隙率的保温砖和外墙装饰砖、块材等;在少粘土的地区发展高强砼砌块、承重装饰砌块和利废材料制成的砌块等。
? 在发展高强块材的同时,研制高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目前的砂浆强度等级最高为M15。当与高强块材匹配时需开发大于M15以上的高性能砂浆。我国正在起草的《砼小型空心砌块砂浆和灌孔砼》行业标准中砂浆的强度等级为M5~M30,灌孔砼的强度等级为C20~C40,这是砼砌块配套材料方面的重要进展,对推动高强砌体材料结构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 根据发展趋势,为确保质量,发展干拌砂浆和商品砂浆具有很好的前景。前者是把所有配料在干燥状态下混合装包供应现场按要求加水搅拌即可。天津舒布洛克水泥砌块公司已供应这种干拌砂浆,价格约高20%左右。商品砂浆的优点同商品砼。这类砂浆的发展一旦取代传统砂浆,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
3、继续加强配筋砌体和预应力砌体的研究。
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配筋砌体结构体系,但需研制和定型生产砌块建筑施工用的机具,如铺砂浆器、小直径振捣棒(ф≤25)、小型灌孔砼浇注泵、小型钢筋焊机、灌孔砼检测仪等。这些机具对配筋砌块结构的质量至关重要。
?预应力砌体其原理同预应力砼,能明显地改善砌体的受力性能和抗震能力。国外,特别是英国在配筋砌体和预应力砌体方面的水平很高。我国80年代初期曾有过研究,但直至最近才有少数专家研究,如重庆建筑大学的骆万康教授对预应力砖墙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建议。[17]
4、加强砌体结构理论的研究
? 进一步研究砌体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受力性能,通过物理和数学模式,建立精确而完整的砌体结构理论,是世界各国关心的课题。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基础,有的题目有一定的深度,[18]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十分有利,对促进砌体结构发展也有深远意义。为此还必须加强对砌体结构的实验技术和数据处理的研究,使测试自动化,以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
?正如一位资深砌体结构学者,E、A、James指出“砌体结构经历了一次中古欧洲的文艺复兴,其有吸引力的功能特性和经济性,是它获得新生的关键。我们不能停留在这里。我们正在进一步赋予砌体结构的新的概念和用途”。我们对砌体结构的未来充满信心,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坚持科学态度,敢于创新,不断努力,为我国及世界的砌体结构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大钧.《砌体结构》教学刍议.建筑结构..(3)
?2、施楚贤主编.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周玉琴等.浅谈新世纪“绿色建材”在国内外发展趋势.天津墙改办.墙改与节能.1999.(2)
?4、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修订组.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可靠度设定水平分析与改进意见.1999.7
?5、郑墨林.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的性能与应用初探.天津墙改办.墙改与节能.1999.(2)
?6、苑振芳.砼砌块建筑发展现状及展望.工程建设标准化..(6)
?7、广西建科所.抗震设防(7度)配筋小砌块高层建筑研究―成果鉴定资料.1987.12
?8、肖小松.砼砌体的性质.同济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1998.5
9、谢小军.砼小砌块砌体力学性能及其配筋砌体抗震性能的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1998?
10、苑振芳.15层配筋砌块住宅试点工
程简介.施工技术.1998.(7)
?11、苑振芳.国际标准《配筋砌体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简介.工程建设标准化.1995.(5)
?12、方鄂华等.砼筒一组合墙及开洞组合墙模型试验及承载力研究.建筑技术.
?13、王绍豪等.带砼筒大开间砖混结构灵活住宅结构设计建议.建筑技术.1997
?14、沈阳市建设标准《钢筋砼―砖组合墙结构技术规程》SYJB2-95
?15、江苏省地方标准《约束砖砌体建筑技术规程》DB32/113-95
?16、甘肃省标准《中高层砖墙与砼剪力墙组合砌体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试行)》DBJ25-56-95
?17、骆万康.关于砌体抗剪力强度计算与集中式预应力砖墙抗震设计的建议.99’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9
?18、肖小松.砌体结构的力学性质及数值模拟.同济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1995.7
篇2: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展望
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展望
【关键词】无筋砌体 配筋砌体 绿色建材
中国是砌体大国,在历史上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它是两千多万年前用“秦砖汉瓦”建造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砌体工程之一;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兴修水利,如今仍然起浇灌作用的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在1400年前由料石修建的现存河北赵县安济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该桥已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入世界第12个土木工程里程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继续的,也对弘扬我国文化遗产起到积极作用。?解放后我国在砌体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分三个方面加以概要介绍。
一、砌体结构量大面广
解放以来我国砖的产量逐年增长,据统计?,1980年的全国年产量为1600亿块,1996年增至6200亿块,为世界其它各国砖每年产量的总和。全国基建中采用砌体作墙体材料约占90左右。在办公、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量采用砖墙承重。50年代这类房屋一般为3-4层,现在已为5-6层,不少城市一般建到7-8层。现在每年兴建的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多达1亿m2以上。根据重庆市1980~1983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为503万m2,其中采用砖承重的占98,7~7层以上的占50,1972年还建成12层住宅。
在中小型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轻工业厂房,以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也广泛采用砖墙、柱承重结构。
砖石结构还用于建造各种构筑物。如镇江市建成的顶部外经2.18m、底部外径4.78m、高60m的砖烟囱;用料石建成的80m排气塔;在湖南建造的高12.4m、直径6.3m、壁厚240mm的砖砌粮仓群;福建用毛石建造的横跨云宵—东山两县的大型引水工程—向东渠,其中陈岱渡槽全长4400m,高20m,槽支墩共258座,工程规模宏大。此外我国在古代建桥技术的基础上,于1959年建成跨度60m、高52m的石拱桥,接着又建成了敞肩式现代公路桥,最大跨度达120m——湖南乌巢河大桥。我国建成的100m以上的石拱桥有10座,每座都有新发展和世界纪录。
我国还积累了在地震区建造砌体结构房屋的宝贵经验。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设防区。地震烈度≤6度的砌体结构经受了地震的考验。经过设计和构造上的改进和处理,还在7度区和8度区建造了大量的砌体结构房屋。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至今10多年间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建筑面积已达70-80亿m2。
二、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60年代以来,我国粘土空心砖的生产和应用有较大的发展,在南京建造了6-8层的空心砖承重的旅馆。当时空心砖孔洞率为22,与实心砖强度等效,但可减轻自重17、墙厚减小20,节省砂浆20~30,砌筑工时少20-25,墙体造价降低19~23。根据节能进一步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制造出规格为380240190、孔洞率为40的烧结保温空心砖,这种保温砖的密度为1012kg/m3,抗压强度10.5Mpa,热阻1.649m2K/W。在主要力学和热工性能的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多孔砖砌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行业标准,为这种砖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近10余年来,采用砼、轻骨料砼或加气砼,以及利用河砂、各种工业废料、粉煤灰、煤干石等制无热料水泥煤渣砼砌块或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硅酸盐砖、砌块等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1958年建成采用砌块作墙体的房屋,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砌块墙体已成为我国墙体革新的有效途径之一。砌块种类、规格较多,其中以中、小型砌块较为普遍,在小型砌块中又开发出多种强度等级的承重砌块和装饰砌块。据不完全统计[6],1996年全国砌块总产量约为2500万m3,各类砌块建筑
约5000万m2,近十年砼砌块与砌块建筑的年递增都在20左右,尤其以大中城市推广迅速,以上海推广砌块建筑为例,1994年约50万m2,1995年100万m2,1996年约150万m2,到1999年一季度累计完成的砌块建筑450万m2。这些砌块建筑大多是多层的,至于中高层、高层砌块建筑我国于80年代就着手和进行试点工作,如1982年建成的广西区科委十层砌块住宅试验楼、1986年建成的广西区建二公司十一层小砌块试验楼,为我国砌块中高层的发展作了开创性的工作。从90年代初期,在总结国内外配筋砼砌块试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配筋砌块结构的配套材料、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试点工程,如19建成的盘锦市国税局15层砌块住宅,19建成的上海砼空心砖块配筋砌体住宅试点工程。试点工程实践表明,中高层配筋砌块建筑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前者15层砌块建筑,节省钢材45、土建造价降低18;上海18层节约钢材25,土建造价降低7.4。因此,将中高层配筋砌块结构体系纳入到我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见,作为粘土砖的主要替代材和某些功能强于粘土砖的砌块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我国在50年代~70年代,采用预制大型墙板建造多层住宅,如采用振动砖墙板、烟灰煤渣、矿渣砼墙板建造了几十万m2的建筑。近10多年来北京等地采用内浇外砌的混合结构建造中高层建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最近几年清华大学开展了多层大开间砼核心筒、砌体外墙的混合结构的试验研究和小规模试点工程,在改进和扩展砌体结构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作了有益的探索.
我国配筋砌体应用研究起步较晚,60年代衡阳和株州一些房屋的部分墙、柱采用网状配筋砌体承重,节省纲材和水泥。1958~1972年在徐州采用配筋砖柱建筑了12-24m、吊车起重量50-200t的单层厂房36万m2,使用情况良好。70年代以来,尤其是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对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约束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其成果引入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在砖墙中加大加密构造柱形成所谓强约束砌体的中高层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辽宁省沈阳市、江苏徐州、湖南长沙、兰州等地先后建造了8~9层上百万m2的这类建筑,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纳入到地方标准或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科研工在粘土砖砌体低强材料情况下,向中高层作出的贡献。利用如此低的砌体材料在地震区建造如此之高的建筑唯有中国!
篇3:砌体结构发展论文
砌体结构发展论文
1滑移减震建筑适应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
1.1震灾的严重性
本世纪世界陆地7级以上地震,中国有66次占1/3,人口死亡200多万,中国有115万占1/2。在最近期的1978年唐山大地震中死24万,死伤40万,经济损失100亿人民币。在国内的各种灾难中,属灾死人占54%。经济损失占6%。
1.2震灾预告的艰难性
至今世界上发生了无数次的大小地震,据资料介绍,只有海城与墨西哥两次地震的临震预告稍准,由于中长期预告不准,海城与墨西哥城的建筑物损坏与震灾还是严重的。关于地震发生的机理目前总说纷坛,例如,断裂带错动、地壳板块插入、整板变形断裂,学说越多说明可靠的学说尚未形成。日本是震灾较多,研究地震机理及预告人员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可是1995年1月17日偏偏在其预告安全区西部的阪神发生大地震,死5oo0多人,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全国一遍震动。因此在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地震会议上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地震是不可预告的,因此各国应将重点放在建造耐震的建筑上。
1.3如何吸取唐山大震的经验教训
海城地震后,天津市有些工程搞了抗震加固。在唐山大地震时,这些加固过的工程表现了明显的耐震性能,因此唐山地震后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现有建筑抗震加固与新建建筑抗震设防工作。我国的抗震设防是按地区设防烈度划分等级的,例如按六度设计的房屋的`设防目标是:遭迂从值烈度(5.5度)时建筑不损坏;遭迂基本烈度(7度)时建筑有些损坏,但可修复使用;遭遇罕遇地震(8度强)时,破坏严重,但下例塌。海城地震时海城是9度,唐山地震时唐山中心区是10度。7度设计的房屋迂海城、唐山那样的9度、10度大震就要破坏倒塌了。全国把大多数地区均划为七度、六度区,由于经济的原因及技术的困难,尚无法按10度的条件设计这些地区的房屋结构,因此无法避免唐山地震的悲剧重演。我国地震工程科技人员寻找新的方法,也就是开始研究隔震、减震。消能与控制技术,从”硬抗”转到“软消”。我院滑移减震建筑技术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从1985年开始列题研究的项目。
2滑移减震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水平
为了避免唐山大地震的悲剧重演,为了寻求抵御十度大震的建筑技术,在1985年开展了滑移减震技术的研究。从1985年至1990年为项目研究,以机理为主;第二阶段1995年至结合试点建筑,进行设计、构造及施工等配套技术研究。
2.1项目研究成果
(1)石墨是较理想的助滑剂材料:它耐久、构造简单、适宜的上部结构抗震构造与适宜的最大错动位移值。
(2)最大错动位移是54mm;残存错动位移小于20mm;
(3)高宽比控制为2,能保证只滑不摇摆;
(4)能起到保险丝作用,滑誉减震房7度强时起滑,10度时上部建筑只滑不破坏倒塌。
1990年经全国闻名抗震专家宋秉译、周福霖、刘季、李桂肴、霍自正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课题成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果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关计算参数均可为滑移减震消能多层砖房的设计提供依据。
然后根据研究报告编写的论文在第十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西班牙)与国内“建筑结构学报”上发表。均获较高评价。
2.2试点建筑的研究成果
(1)上部结构设计安全度,横墙安全度是相应按7度抗震设计的1.5倍;纵墙是1.8倍。这与辽宁地区目前7度区的七层砖混住宅结构相当;
(2)配套研究了上、下水管、煤气管及暖气管穿过滑移层的柔性接头或柔性构造;
(3)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4)采用挖孔桩基础时,由于桩的配筋减少使总造价不增加;采用其它基础时总造价增加较少。
试点建筑研究成果在年经杨玉成、梁发云与省内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该试验建筑可达到相当于6一7度地震不坏,7度强地震时,滑动层刚开始动作,9~10度地震时下倒塌。这是一项防止房屋倒塌、减轻地震灾难的有效的创新途径。用石墨作分隔层材料建成六层住宅在国内、国际上属首创。
3滑移减震建筑在市场中经过检验得到房产育及用户欢迎
(1)同行专家认可——技术上过硬;
(2)政府部门支持——适合我国、我省情况;
(3)符合市场法则一一房产商能挣钱;用户欢迎。
滑移减震建筑技术就是闯过以上三关于进入辽宁市场,并获得了成功。
3.1同行专家认可
研究项目及试验性建筑的两次鉴定会文件及有关论文发表于中、外重要学术会议及国内重要刊物均表明该项成果的学术水平是高的,获得了同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3.2政府部门支持
滑移减震研究项目经1990年至1995年近5年等停后,在全国橡胶垫隔震技术发展的形势促进与1995年初日本阪神地震震灾的推动下,我于1995年5月给原辽宁省省长闻世震写了一封信,呼吁”我省应加快新型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省长很重视批示支持,省建设了厅长也批示支持,随之拟定了推广规划,并具体落实到辽宁省建设事业“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规划纲要中。这就为项目的应用获得了可靠的红头文件。
3.3符合市场法则
因为地震预告不准,而按预告划分的烈度设计抗震建筑,其安全性不高的现实不但科技人员明白,一般百姓亦理解。因此1997年夏季在辽宁省锦州市,年春季在丹东市当有地震传言时、百姓就人心慌慌,尽力想法躲避。锦州属下的凌海市与丹东属下的东港市有的房产公司抓住百姓的怕震心态,建了一些现浇楼板的砖混住宅,造价增加40一50元/m2,但有购房自主权的百姓还是争先选购了此种住宅。
滑移减震建筑技术就是在这种百姓对现有抗震建筑心有余悸,并且自己有了购房权,可以购买优质优价房的形势下于1998年走进市场的、在东港市及海城市推广了约六万平方米,当年建成3万平方米。经几栋楼的施工实践,采用滑移减震技术后,房屋价格仅增加12一20元/m2,每户也只增加1000多元。因此滑移减震建筑深受房产商与用户欢迎。
在1998年12月初在东港市召开的”辽宁省滑移减震建筑现场技术交流会”上,省建设厅领导认为滑移减震技术应成为建筑业的新增长点。目前政府与群众积极性均很高:领导重视、地方支持、专家认可与有震情百性需要,因此这项技术已经开始成熟,可以走向市场,经济实用性较高。房建公司的经理认为这项技术施工方便,造价增加较少,耐震概念易懂,滑移减震建筑技术是加快住宅业更新换代,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免灾造福。
参考文献
楼永林滑移减震建筑文集。辽宁省抗震防灾分会。1998年。
篇4: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状况初探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状况初探
高速铁路是现代化的'标志,已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普遍趋势.中国铁路几经提速升级,随着近来京津、武广、郑西高速铁路通车运行,中国铁路渐近高铁时代.本文从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必要性、发展历程以及对我国的影响等方面对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探析.
作 者:李东荣 袁笑颜 作者单位:李东荣(山东交通学院)袁笑颜(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刊 名:商场现代化 PKU英文刊名:MARKET MODERNIZA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 关键词:高速铁路 发展状况 优势篇5:我国森林公园发展状况与管理策略
我国森林公园发展状况与管理策略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我国森林公园发展状况如下所述:我国森林面积众多,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森林资源有着很大的森林景观价值及其内在价值。森林公园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载体,在开发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且森林公园建设得到了相关单位部门的高度重视。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要保护森林公园,加大森林旅游的发展力度。现阶段,我国森林公园在不同的区域和时段,其游客数量都日益增长,增加了经济效益,其在我国旅游业的排名快速上升。目前,我国森林公园建设规模较大,各类森林公园大约有两千多处,有关的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也迅速增加,约有十几万人,并且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人们群众的收入。调查发现,未来十年我国森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旅游业中所占比重继续上升,游客数量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由此可见,森林公园作为生态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保证森林公园的有序发展。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当前,我国森林公园作为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而且发挥着生态效益,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促进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以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森林公园的发展现状(课题的研究背景)进行论述,然后对如何实现森林公园的有效管理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推动我国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为更好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查阅图书馆书籍资料、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查阅我国森林公园发展及管理的相关资料,从而为本课题的写作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并且提供了理论依据。
(2)调查法
到某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准确把握其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及管理情况,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例。
三、研究内容
森林公园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挥生态效益的功效,同时森林公园中的森林资源可以用来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森林公园同时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下文将对如何强化森林公园管理进行论述。
1. 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
森林公园的发展与管理需要国家地方和各部门共同参与,并且多方面筹集资金,实现资金渠道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公益林,从而能够得到国家关于生态效益的'补偿款。并且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如财政、电信、交通、水利等等,将公园作为有关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去,从而有利于得到财政、通信、交通、供电等方面的支持,解决了这些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为森林公园建设筹集到更多的财政支持,如财政专项资金、贴息资金等。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企业资金和闲散资金投资森林公园建设,并且加强对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然后才森林公园的旅游收益中抽取一部分资金作为森林公园改造、管护、防火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如果有些地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森林公园由事业单位管理,这样所需要的管理经费会被纳入财政预算,从而有利于保证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游客的生态意识,自觉参与其中
游客管理作为森林公园管理的重要方面,对确保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者不仅要确保游客的旅游质量,而且还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具体做法有:第一,加强与游客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其保护资源的意识,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游客的旅游需要,另一方面保护了森林资源,实现游客与资源的协调;第二,采用刚柔并进的管理方法,既要遵循制度,也要以人为本,根据游客的不同需要,设置相应的设施和娱乐活动,让每位游客都能得到满足,释放身心;第三,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从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
3. 突出森林公园特色,加强生态旅游发展
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功能,并且逐渐相应的服务设施,从而建设出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生态环境。森林公园建设需要根据当地森林公园的实际情况,突出当地特色,把森林公园建设成独具特色、有着强大吸引力的休闲娱乐场所。与此同时,加大对森林公园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缓解工作生活的压力,进而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保持森林的原貌,不要破坏其原有特点,而附上人为的、城市化的现象。除此之外,对森林公园的景观进行改造,增强森林景观的观赏性。要充分挖掘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森林文化和休闲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森林生态旅游的品味和档次。
四、课题的研究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更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身心。森林公园作为森林生态旅游业的载体,在新时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加强其管理,从而为人了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盛俐 , 刘媛 . 我国森林公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J]. 林业资源管理,(04)。
[2] 胡晓晶,李江风,刁思勉,张志。森林公园管理体制改革探讨-以武汉市为例 [J]. 林业资源管理,(06)。
篇6:我国湿地监测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湿地监测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在详细介绍了我国现有湿地监测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湿地监测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湿地监测体系,包括湿地监测指标体系和湿地监测技术方法提供参考.作 者:赵威 汤孟平 ZHAO Wei TANG Meng-ping 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期 刊:福建林业科技 PKU Journal:JOURNAL OF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5(4) 分类号:X171.1 X835 关键词:湿地 湿地监测 指标体系篇7: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状况评估浅议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状况评估浅议
一、引言我国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十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收入、产值有一半以上源自这里。国家高新区也已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毕业和在孵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万家。
我们在肯定成功的同时,也要看到各地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里虽然有经济基础、地理位置、文化因素和原有产业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但也与当地的改革意识和相应工作密不可分。我们选择了若干地区的、已经取得了不同程度发展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北京、沈阳、上海、苏州、深圳和西安六个城市作为对象,以作为过去十年我国国家高新区发展重要模式招商引资基础的投资环境为主要考核内容,采用分析层级程序法对这六个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状况作一粗略评估。希望能为更好地总结成绩与不足,促进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二、评价方法
(一)分析层级程序法
分析层级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汇集学者、专家及各层面实际参与决策者的意见,将评估系统归纳为简明的指标体系,用名目尺度(Norminal Scale)作各层级要素间的成偶比对(Pairwise Compari-son),予以量化后建立成对比较矩阵(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x),据以求得矩阵之特性向量(Eigenvector),作为该层级的优先向量(Pri-ority Vector),代表各要素间的优先顺位,并借最大特性根(Maximiz-ed Eigenvalue)评定比对矩阵一致性的强弱,以提供决策者判断所得信息的可靠性。
(二)指标体系
考虑到汇集专家开会研讨、共同决策的困难,由我们综合前人提出的投资环境评估模型,根据本研究是进行宏观评估(没有特定的行业选择)的评估目的,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挑选少量重要的、与宏观评价相关的环境因素。
由于我国是一个政治稳定,已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法制统一的国家,政治、法律因素对各地基本是统一的,故又忽略与上述方面相关的环境因素。我们在经济因素、基础设施和产业水平三个方面选择了若干重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经济因素主要考核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的供应和外资的实际利用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指标包括所在城市的GDP值、进出口贸易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国家高新区的年末负债;生产要素方面的指标包括国家高新区年末从业人员数、所在城市职工人均工资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国家高新区的基础设施指标包括累计开发面积、累计竣工建筑面积和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孵化场地面积。国家高新区产业水平方面的指标包括人均工业总产值、孵化企业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累计毕业企业数、从事研究发展工作人员数、技术开发经费和中高级职称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等。
(三)权重计算
我们采取专家调查问卷形式,按分析层级程序法的要求进行计算并用“专家判断矩阵的调整方法”对不符合一致性的矩阵加以修正,得出指标体系各层级要素权重如下:
(1)经济因素0.6824、基础设施0.2263、产业水平0.0913;
(2)经济发展水平0.6970、生产要素供应0.2216、外资引进情况0.0815;
(3)所在城市GDP0.6260、所在城市进出口贸易额0.2223、所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0.0975、开发区年末负债0.0542;
(4)开发区年末从业人员数0.6826、所在城市职工人均工资0.22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0.0922;
(5)开发区累积开发面积0.6962、开发区累计竣工建筑面积0.2272、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场地面积0.0765;
(6)开发区人均工业总产值0.5068、开发区孵化企业工业总产值0.1655、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累积毕业企业数0.1471、开发区从事研究发展工作人数0.0723、开发区技术开发经费0.0697、开发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0.0387。
三、数据处理
我们采用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等统计数据(其中开发区技术开发经费和从事研究发展工作人员数为数据)并将其规范至(0,1)范围(见表一),再根据权重计算结果,得出了不同层级的评估结果(见表二、三、四)。
四、结果分析
从评估结果来看,上海的投资环境最好,北京、苏州和深圳次之,而沈阳和西安较差。东南沿海地区要强于西部、北部地区,较发达地区要强于待发展地区。
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远高于其他五个城市,进出口贸易额略低于深圳位居第二,城乡居民存款总额与北京双双高居榜首。就我们所考察的要素而言,其经济实力被评为最佳。上海国家高新区的基础设施也准备得最好。上海的现代工业基础好,但他们没有满足现状,对高技术产业与新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较为充分,因而措施及时、得力,准备较为充分。上海国家高新区的产业水平(首先表现在人均工业总产值)也占首位,可见其以往引入和开发的产业方向是把握得比较好的,这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上海的人均工资较高(得分列第五位)是一不利因素;特别值得引起当地注意的是开发区孵化企业工业总产值远低于其他五个地区,而其投入开发的经费、中高级职称人力和累计毕业企业数并不差(居中)。因而,其在项目的选择和产业化组织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一
附图
注:指标“所在城市职工人均工资”与转换分值成反比关系,故取原数据之倒数进行计算。
表二
附图
表三
附图
表四
北京 沈阳 上海 苏州 深圳 西安
投资环境 0.2267 0.0902 0.2761 0.1760 0.1314 0.0946
北京的竞争力在六个城市中位居第二。作为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孕育地(以中关村地区为代表),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地位是应予肯定的。北京的经济因素得分居于次席,其高技术人才的储备充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中关村地区便是明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位居第一;对高新技术的孵化也比较重视。总体来说发展是健康的。但要强调指出的是北京国家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准备是不充分的,仅与总评最差的西安得分相当,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可能过于依赖硬条件优越,措施不够积极有力。实际上,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良好的知识和科技环境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高级知识人才和科技成果的可迁移性也是高技术
产业相对于传统基础工业的重要特点。外资是需要好的政策和措施吸引的。此外,北京国家高新区的人均工业产值远低于上海、深圳,处于第五位,孵化企业工业产值虽较其他城市略高,但与高的开发经费和人力的投入相比亦不相称。
最值得提出的是苏州,这个江苏小城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迅猛,这其中国家高新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本评估中它排在第三位。虽然其经济实力不如深圳,但由于工作重视、措施得当,使其总体竞争能力比深圳要高出许多。最突出的标志是其基础设施方面的得分与上海相当,超过其他城市一倍。实际利用外资也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说明这些政策与措施已取得实际效果,这条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所有其他城市学习的。城市不论大小,基础不论好坏,只要努力,便能见效。此外,苏州的人均工资在已开发地区中是最低的(虽然比待开发地区要高),说明其在人力资源方面仍有相当的吸引力。
深圳是我国最主要的开放城市。建立特区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生产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进出口贸易额位居六城市之首,经济因素的竞争能力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基础设施得分最低,与最高的城市相比有数量级的差距。区内产业水平也有待提高(目前居第四位)。特别是人均工资处于最劣势。看来深圳的持续发展还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沈阳和西安虽然地处中国的北、西不同地区,但均属待发展城市,本评估排位最后。其传统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但在敏感的产业转轨时期,把握时机、开拓创新尚显不足。所评估的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处于落后。他们的经济实力远低于领先者;区内产业水平亦差,西安更甚;两地基础设施得分都在倒数位置,沈阳国家高新区的基础建设比西安更落后;西安的人力资源(尤中高级人才)尚有竞争能力(数量居第二位,工资更居首位),而沈阳的人力资源不充分。西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生产水平一般较差,但有发展的积极性。西部城市多数缺乏中高级人才(个别城市尚可),但人力资源便宜。西部更有本评估尚未考虑的资源优势,对某些特定的产业具有特殊的竞争力。只要政策引导得当,有选择地发展某些高技术产业,包括用高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实现经济腾飞完全是可能的,而目前西部城市国家高新区状况不容乐观,与西部大开发的国策不相适应。
五、前瞻
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指导思想,要通过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作为主要动力,来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从本评估中与此要求相关的因素,包括高新区累计毕业企业数、孵化企业工业总产值、从事研究和发展人员数、研究和开发工作经费以及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场地面积等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北京国家高新区过去十年的发展并不十分理想,但对高新区的孵化功能还是比较重视的,投入的研发经费和人力均占首位且远超过其他被评城市,孵化场地面积也得分居中。但毕业企业数少,孵化企业产值虽也列首位但高出其他城市不多,可见其孵化效果并不很好,至少选项今后值得注意。上海国家高新区对高新技术的创新也是抓得紧的,孵化场地建设远好于其他五个城市,开发经费的投入居于次席,投入人力和毕业企业数均居第三位。但孵化企业产值极差,也许尚处于过渡阶段,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条件不足应该也是原因之一。苏州国家高新区的研发投入(经费和人力)最差,但毕业的企业数和孵化企业产值均占第二位,可见其选项准确、重视生产、效率甚高。深圳国家高新区的孵化工作较落后,除了研发经费投入居中外,其他指标均处末尾,连西安、沈阳都不如,这可能与当地前期较重视来料加工业有关。上述结果仅能部分说明高新区孵化工作的现状。为了做好高新技术创新工作,国家高新区还需在风险基金的培育与发展,创新和产业化中介机构(包括资产评估、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产权交易等)的建立等等一系列有利于中小高新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建设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冠华: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开拓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新局面,纪念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题词十周年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市市长座谈会,:13-25。
2.杨启芳:对外直接投资之投资环境评估分析,台湾银行季刊;第四十五卷第二期:23-54。
3.王国华、梁墚:专家判断矩阵的一种调整方法,系统工程,2001;第十九卷第四期:90-96。
4.王树海等:《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内部资料),北京,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2001。
5.张景安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6.苏州市统计局:《苏州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篇8:我国保险业发展状况研究
我国保险业发展状况研究
1980年起,我国恢复了已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同时大力发展涉外保险业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十六大以来的创新发展,我国保险业不断创造历史佳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开始迈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作 者:《中国保险业发展状况及前景研究》课题组 作者单位: 刊 名:数据 英文刊名:DATA MAGAZINE 年,卷(期):2007 “”(1) 分类号: 关键词:★ 砌体结构发展论文
★ 认知实习总结
★ 生产管理实习总结
★ 土建实习报告

【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展望(锦集8篇)】相关文章:
土建工程师的年终总结2022-11-17
个人认知实习总结2023-09-03
大学教案2023-07-27
暑假土木工程隧道认识实习报告2022-05-07
研究生教学总结2023-06-03
土木工程认识实习报告2023-09-20
混凝土建筑结构加固技术分析论文2023-10-19
建筑工程技术实习总结2022-08-08
材料送检计划书2023-07-18
毕业设计论文摘要202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