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在政府改革中的实践

时间:2022-08-17 07:59: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在政府改革中的实践(精选8篇)由网友“煤气罐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在政府改革中的实践,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在政府改革中的实践

篇1: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在政府改革中的实践

王禹涵1,李良龙2

(1.牡丹江师范学院 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541004;2.朝阳市消防局,辽宁 朝阳 12)

摘 要:新时期的政府改革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我国政府改革中,需要进行促进强化的地方有很多,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也进行了几次行政改革,但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行完善,利用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理论,将其渗透到现实改革实践中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政府,真正为人民服务,替民众分忧。

篇2: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在政府改革中的实践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12-0009-02

前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分权与自治、廉价政府、小政府、大社会等理论都为我们进行政府改革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手段,但是真正在利用过程中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将其运用到政府改革实践中来,必须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政策与措施掌握起来,研究更加详细的理论知识,从基础上找到可行的解决策略,才能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主要观点

(一)分权与自治

进行分权与自治的改革,必须对政府的职责进行限制,实现权力分解与人民自治。马克思指出:“公社制度只要能够在巴黎与各个重要分支结构中进行下去,旧中央集权政府也会在外省上给生产者建立相关的自治机关。那时的中央政府的权力与职能更加重要与简单。”在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中央集权的政府想独揽政权的办法是不可行的,只要敢于放权,勇于在分支机构中获得更多更好的经验与启示,就会给中央带来更多的实惠。作为一个上层政府领导,应该在人民自治与权利义务鲜明的地方政府数据调查中,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消息,而不是闭门造车,那样只能凭主观猜测,不了解下层民众的疾苦,只重视对自己私欲的满足,所以对民众没有帮助,更会对政府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带来伤害。

(二)廉价政府

自1871年巴黎工人阶级起义之后,他们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了巴黎公社,并取得了很多成功,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过程中,发现政府应该从简而制,不能浪费众多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不剥削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在进行长期的总结与实践理论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廉价政府的观点,我们看到现在的“反腐倡廉”的口号与工作,是从其中的理论中获得的。马克思指出,对政府和工作人员生存与活动的开支要节省下来,创造新的政府的财政成本管理模式;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应该进行周期性的精简,在新的社会主义里尽可能限制自己的开支,缩小政府规模及管理范围,减少官吏的数目。当然,廉价政府的目的就是促进民众生活的提高,政府要为民众着想,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压制民众的生活发展,所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就必须降低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将政府内部的资金渗透到民众生活支持中去,才能实现其目的。

(三)小政府,大社会

将更高的职权交给地方政权,让他们在自治过程中,灵活准确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处理事情会更好;对市场与社会中存在的各项问题都进行自主解决,与各行各业的地方人士联系在一起,关注他们的真实生活,各个点又联系在一起,可以帮助我们在全社会的建设中实现一个“大社会”的自主权延伸。这样简化的国家管理方法是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对于发展公民社会与遏制中央政府的恶性发展有着较好的帮助。从国家这个大环境出发,逐个进行思想转变,对于地方政府的好的管理方法进行筛选,避免不好的方法出现,互相借鉴,在各地方政府的联合建设过程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促进了国家长期稳固的发展。

(四)社会公仆

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在消灭旧国家系统之后,应该将原有政府中的合理职能交给更适合拥有它的新政府的公仆。马克思在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研究中,获得了许多经验,尤其是在对人民群众有益、真正帮助民众建立新生活的公仆认识上,有着众多自己的理论,他非常推崇“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在众多的人民公仆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找到正确的人,来办正确的事,通过对公仆职能的强化渗透,来稳固自己与民众的关系,才能发挥政府更多更好的能力,带动社会的进步,将全面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内容都重视起来,帮助穷人致富,去除不良的社会现象,才能为国家的前进打好基础。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在政府改革中的实践分析

(一)地方自主管理权的扩大与监督能力的提升

中央政府应该协调不同阶层的地方政府,在原有的体系中经常出现的失误上,获得更多的启示,从而能够对失误现象进行一一解决。但是我国社会组织结构比较复杂,各地方存在的情况不同,所以在建立相关的体制的同时,经常遇到各种困难。改革开放以来,下放权力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强,取得成效也较高,各地方的权力增大了,民众获得了更多的实惠,但是人大代表或者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还是存在许多工作缺失现象的。近年来看到的“表哥”、“房姐”、“房妹”等现象,都是地方政府人员随意运用自己的权力,获得自身利益,他们提升了自己的“身价”,但是也压榨了社会人民群众的血汗钱,所以要扩大权力,更要扩大监督,加强民主责任感,权力与责任并行,义务更加全面,对服务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达成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对每个细节事项都要进行关注,帮助我们找到更加良好的监督机制,监督管制人员是否存在贪污和腐败的现象,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对外公布真实信息。中央政府虽然下放了地方管理权,但是要看它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那些真正有利于人民的政府人员要进行奖励,同时又要严厉打击腐败人员,这样才能使之平衡。

(二)廉价政府的推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廉价政府”就是要削弱政府的物质享受,但是目前来看,中国政府的“三公消费”严重,总书记近来提出的打击腐败、打击浮夸的理论已经大力开展,但是真正在短时间内就扫清一切障碍,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建立“廉价政府”,必须要认识到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现状,不能只提口号,要进行互相监督,互相揭发,不能漏掉一个小的细节,更不能对相关的权力放任其发展而不管将来的结果如何。调整政府机构人员的工资,并对其在联动控制中呈现出来的相关资金运用情况进行及时上报,观察工作人员是否存在公款吃喝的现象,一旦发现就要进行严厉打击。对于地方政府的用款情况要全面掌握,对会计账簿与相关的事宜进行监督审核;合理裁员,科学管理,干部带头廉洁奉公;从民众那里听取意见与建议,对于现实中存在的政府机构的贪污、浪费现象进行全面披露,呈现更加透明的政府情况,用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确保新型政府机构的建立。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

马克思非常推崇公社制度,在进行社会力量的建立与推动过程中,由社会人民群众建立的人民公社是完美的,他们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组织的全面进步上获得更多的经验,从而能够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说,他们只考虑自身利益,没有将群众放在眼中,也就会失去对民众的管理权,从而被社会所抛弃。中国现在政府改革要想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借用公社实践中的好的理论,将我国政府对区域控制中的过宽或者过紧的现象呈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政府都未能恰当地处理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这样,必须转换政府职能,明确哪些事情不用中央政府直接参与,哪些地方应该进行大力监督,地方政府要进行大力开展的事务,只要它是正确的,中央政府应该进行大力扶持,掌握更加良好的解决手段,从自身的发展要求与民众的期望上入手,让地方政府来承担一部分责任,并发挥自己的能力,解决更多地方事务,使之能够更加和谐有序。对于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能力也要提升上来,要看到经济市场中正确的发展轨迹,不能人云亦云,要纵观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能够带动政府的全面进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另外,要想将政府职能转换得更好,民众也要参与进来,政府广征意见与建议,看到自身的缺失与优点,好的地方大力提倡,不好的地方要扬弃。

(四)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完善

马克思认为全体民众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与勤务员,一定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解忧。必须对公务员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控制公务员工资水平,在入选之前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工作之后也要进行周期性的考核,观察其是否真正“身在其位,心在其位”,如果存在工作懈怠,或者不工作只享受的情况,要进行严厉的打击,他们不能分担社会责任,又压榨民众的血汗钱,这样的公务员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公务员不能脱离群众,要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进取,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对现实中存在的政府管理问题进行及时上报,做个监督者,同时又要替更多的人着想,竭力为社会做贡献。在相关的管理制度中,要明确奖罚规定,对于公务员自身能力的培养效果要做出评价,时刻观察他们的行为与工作情况,出现问题要大力惩罚,有贡献的,要大力弘扬,从而能够遏制“恶势力”的出现,对建立和谐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

对于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理论中的经典论断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主要是站在人民群众角度来进行阐释的,所以要想将其中更加科学的理论应用到我国政府改革中来,必须以民众为核心,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对权力执行与监督控制的内容做好捕捉与完善,才能确立更好的政府管理制度,帮助民众提升个人价值,实现和谐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赵丽。中国责任政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述评[J].青年文学家,,(11)。

[2]龙禹。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对当前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的启示[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3]林庭芳,李年鑫。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启示――以黔东南民族自治州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4]赵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探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5]王鹏。新时期我国政府管理的反思与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背景[C].“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论文集,.

[6]何鹏举。马克思主义公共权力观及其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7]郑聚华。政府管理职能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篇3:新时期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激励机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创新。

通过使用科学的思想激励机制和方法,加大团队和目标的全过程管理,是保证思想激励机制有效实施、全面调动职工和群众积极性的基础。

基于此,本文以新时期行政管理思想激励机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思想激励机制内涵与实施原则的基础上,就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激励形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行政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 激励机制

一、引言

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而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动作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在行政管理激励机制中,思想激励体制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的思想工作,在组织团体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基础上,也需精神上的满足,那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激励”。

它能起到鼓舞振奋人的精神,调动和发挥个体在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自身价值,满足高层次需要的作用。

二、行政管理中思想激励机制的内涵

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企业只有通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

要实现企业的这些目标,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通过实践和总结,使制度不断完善。

提升企业规章制度的科学性,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化程度相应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更加的要求企业提升科学管理的水平,建立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

要提升企业制度的有效性,需要坚持员工思想发展领先,构建企业民主管理体制,让企业的员工有发表意见的空间,提升遵守制度的自觉性,提升企业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制度自觉性,才能体现现代管理的成效。

通过对员工进行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升企业员工思想觉悟和责任,摒弃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想。

在行政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思想政治工作作保障,制度落实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只有落实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够顺利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

三、行政管理中思想激励的原则

1.注重目标,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发挥行政管理的激励作用,一定要参照职工的需要,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因此,行政管理激励的动机需要从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出发。

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象,是所有的群众,在进行思想激励制度构建的时候,需要第一步理清群众的需求,即探寻思想激励的动因,然后才能进行目标的设置。

设置目标一方面不能定得太高,以避免目标与行为之间的差距。

另一方面目标设置不能太空,目标太空则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2.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在管理的过程中,团队精神是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团队管理,借助科学的组织形态,发挥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可获得强大的集体力量。

但是,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存在明显的差异。

集体主义更为强调共性,而团队精神则更加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主动性。

团队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良好的团队为各成员提供了展示能力、发挥聪明才智,实现工作价值的平台。

因此,在新时期行政管理思想激励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个人的团队意识,发挥团队对员工的引领和影响。

3.科学进行个人激励和集体激励

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激励,指的是对个体的思想、行为等进行有效的激发与奖励。

个人激励能够有效的体现思想激励的层次性,对于提升思想激励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个人绩效的准确界定与评价,能够较好地实现对个人薪酬激励计划的落实。

在运用激励方法的过程中,要做好员工差异的分析,最大程度上对每个员工进行合适的定位,挖掘每个员工的亮点,进行及时的激励。

团队激励可能是一个团队、也可能是某个单位的一个部门,或许是一个企业为团队。

虽然团队的范围有差异,但是其概念是一致的,就是在遵循一定标准的条件下,构建起员工认可的薪酬标准。

在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员工的收益分享计划,作为一种团队激励计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成为思想激励运用最多的一种途径。

直观地讲,在企业等团队激励计划实施时,员工可以通过努力参与企业收益的分享。

从企业的经营性质来看这种分享与利润分享是有差异的,虽然有一部分是以利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大部分感到他们对社会所能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小,而高层领导人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思想激励机制发展的新形式

1.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所谓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过全体或绝大多数职工共同信守的企业理想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系统。

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质上就是企业的管理文化模式。

从结构上来看,企业文化由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基本层面整合而成。

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所构成,是企业文化的基础。

位于中间层面的制度文化具有规范性和操作性特征,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与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2.经营者激励机制

对经营者的激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的重点。

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当然应该服从于企业的战略规划。

在以人力竞争为显著特征的21世纪,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在高新技术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企业为了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吸引优秀的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的核心人员,他们掌握企业大量的资源、信息与经营权力,这部分人毫无疑问是激励的重点。

结语

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激励体制是肯定某一种思想观念和观点是进步的,从而把这种思想观念和观点强化、发展的运作体制,在行政管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行政管理中思想激励机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期望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激励机制,期望人们认识到如果脱离思想激励制度,仅仅依靠抓制度落实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才能构建科学的管理规章与制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行政管理的各项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新庚.思想政治新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11).

[2]查有梁.教育建摸[M].广西教育出版社,(5).

[3]冯虹.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11).

[4]叶奕乾,何存道.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胡伟.试论现代企业人性化激励[J].人才开发,2005.(10).

[8]林屺.关于建立与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思考[J].商业经济.,(9).

[9]陈少岚.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思想政治教育,2005,(2).

篇4:医院护理行政管理在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医院护理行政管理在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月—5月,我院共有护理实习人员326人,均为女性。本科生34人,占10.43%,大专生232人,占71.17%,中专生60人,占18.40%。实习时间8~12个月,平均实习实践(8.2±1.2)月。

1.2管理方法

将上述实习人员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研究组250人,对照组76人;两组人员在学历分布比例上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实习人员按照医院实习人员一般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研究组人员按照护理行政管理制度严格管理。研究组人员从各科室实习人员中选定两名实习组长,一名负责实习护理人员纪律管理,一名负责常用技术学习管理。并在研究组组成由病区护士长病区集中管理,护理实习教研主任总体监督,各科小组长协助管理的一个护理行政逐层管理制度。护理实习教研主任需根据各个科室的临床特点将各科室实习人员实习内容转达给各科护士长,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实习人员实习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各科的护士长对实习人员学习计划做统一安排,并根据各科室实际护理工作状况对实习生进行弹性调控;各科实习组长需要协助护士长对实习人员从组织纪律到技能操作实践等进行专项管理。每天对实习人员工作进行总结,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指正。每月对护理实习人员进行技能考核,对比两组实习人员成绩差别,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别。

1.3统计方法

将所有统计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计数资料进行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护理技能成绩对比

采用护理行政管理的研究组在铺备用床、无菌技术操作、肌肉注射、女患者导尿及鼻导管吸氧等常规技术操作成绩上同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优势(P<0.05)。

2.2实习效果

采用护理行政管理的研究组实习人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护理事故及护患纠纷少,患者满意度高。

三、讨论

①对于护理卫生专业来说,医院实习阶段同临床工作结合最紧密。因为护理教材更新周期问题,很多先进实用的护理技术不能及时纳入教材编制中,所以临床实习阶段是实习人员对各种技能的一个掌握阶段,但是对于很多实习人员来说,学习态度不端正,实习纪律散漫,临床操作技能不规范,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质量。特别对护理要求严格的妇科、儿科及急诊科室来说,因为实习人员护理失误,常导致护患纠纷及护理事故出现,影响了患者护理满意度[3-4]。实习人员这种不负责、散漫态度也成了医院各个科室中最重要的一个护理不安全因素[5]。因此要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必须从改善实习教学管理入手,使护理实习人员能够态度端正地进行学习工作,提高护理实习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

②医院护理行政管理是对于医院护理人员采取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是在护理人员中设定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护理督导几个职位,规定每个职位的任务,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逐级管理[6]。通过这样的管理以使各个护理人员在自身岗位上能够认真工作,各个阶层人员责任分明,特别是小组组长,更是要拥有严格的责任心。在实习管理中,不仅要将护理专业知识掌握全面,能够指出组员操作中的`错误,同时还要有极强的管理能力,能够协调组员间的关系,让组员间能够协同进步,增强职业道德及责任感,让全部护理实习人员都能够以真正护理人员的身份进入工作状态,严肃认真,踏实肯干。并且在这样逐层管理制度下,能够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促进实习任务的完成。

③此次研究中,采用医院护理行政管理的研究组与一般管理的对照组相比,不论是在基本护理操作技能成绩上,还是护理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护理事故及护患纠纷大大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从这点看,医院护理行政管理是完全适合护理实习管理的。

总之,将医院护理行政管理应用于护理实习的管理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实习教学成绩,改善了护理质量,适合实习教学的需要,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实践。

篇5:行动学习法在公务员培训改革中的创新实践

[摘要]公务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行动学习法坚持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理念。作为公务员培训改革的创新途径,行动学习法对于提高公务员素养,增强政府工作实效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行动学习法;公务员培训;改革路径

1990年,彼得?圣吉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创立了“组织学习中心”,同年推出经典专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从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极大地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的建设。

公务员作为治国理政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具备创新的思维、丰富的知识、正确的决策能力和良好的协调能力。公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工作质量,影响着政府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公众满意度。为顺应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的新形势,着力提升公务人员的施政能力和综合素养,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委的组织和牵头下,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公务员的培训规模和培训力度。尽管培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培训的成效与预期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的一项民意调查中,涉及公务员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较多,排在第一位的是“培训走过场,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公务员的培训体系亟待改善,培训方法也需创新,尤其要重视培训的实效性,它是决定培训工作的成败关键,也是检验培训质量的唯一标准。

一、行动学习法:公务员创新培训的新途径

行动学习法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由英国管理学思想家雷格?瑞文斯教授(Reg Revans)在《发展高效管理者》一书中率先提出。雷格?瑞文斯教授通过一个学习公式来表述行动学习的思想,即L=P+Q。其中,“L”表示学习;“P”表示以现代教育或者培训为主要形式的知识指导;“Q”表示对具体问题的询问。雷格?瑞文斯认为,传授结构化的知识是目前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形式,学习者通过学习已经“成型”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个快速变革的社会中,仅仅依靠这种学习方式还不够,还需要创见性地提出问题、主动自觉地探索不熟悉的领域。同时,还要通过团队的形式将这两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完整和有效的学习。

行动学习法强调学习者的行动性。行动学习法是将工作与学习整合为一个有机体的培训模式,在以一个专门学习为目标的背景情境下,以当前组织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为载体,通过“学习—反思—行动—再反思—再行动”的循环方式展开学习,将“从行动中学”、“在反思中学”与“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有机结合。在整个学习循环体系中,其核心思想是: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其中,反思是行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强调从深刻的反思中获得问题的解决和经验的提升。与传统的培训方法相比,行动学习法具有解决难题、开发人力资源并促进个人及团队成长、推动组织发展等优势。

行动学习法因兼具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开展实际行动四位一体的团队学习特点和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被学校、企业和培训所接受和实践,在政府公务员培训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行动学习法在中国中高级人才培养方面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特别是在公务员培训中,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培训中心先后在四川、甘肃等地区开展了系列应用行动学习法的研究项目,培养了一批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勇于创新的政府工作人员,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例如,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陈伟兰教授认为行动学习法在甘肃省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四大成效:找到了适合我国体制与文化的实施行动学习项目的方法;帮助甘肃省解决了一些关键性的实际问题;帮助甘肃省建立了机构间密切合作的工作网络关系;培养了一批掌握应用行动学习法做人力资源开发和组织发展工作的专业人才。因此,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将行动学习法合理运用于培养体系建设和培养模式设计中,为公务员的培训改革与创新实践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二、学习中行动:公务员创新培训之根

结合行动学习法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情况,可以将该方法应用和推广于公务人员的培训改革和创新实践的过程之中。在行动学习法中,力图使培养对象通过倾听、提问、质疑、支持和帮助等具体行动,创新思维不断涌现,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一般来说,行动学习过程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反复循环的步骤所构成,并透过倾听、提问、质疑、支持和帮助等环节使项目组成员思想、观点、智慧和思维产生碰撞,使参训者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组建学习团队。行动学习的主要执行者是一个由相关领域内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学习小组。学习团队的组建应该由学习者、培训师和技术专家共同组成。其中,学习者成员人数应该大体在6至8人左右,在人员构成上应该能够优势互补、促进合作,还需要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工作经历,以避免缺乏创新灵感;培训师是行动学习过程的促进人、辅导人和管理人;技术专家对实际项目进行业务指导,提供知识支持。同时,建立学习小组成员的沟通平台和机制尤为重要。在国家行政学院组织的应用行动学习法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项目中,通过简单甚至具有幽默性的自我介绍活动,可以起到显著的“破冰”作用,有效活跃学习小组气氛,消除小组成员间的陌生感,增强小组的团队凝聚力和工作默契程度。

第二,聚焦实际问题。在深入调研、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凝炼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行动学习法是以解决问题为基本导向的培训或学习组织形式。它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从实际问题出发。知识学习由问题带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学习的组织者将服务于问题的解决过程,积极推动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问题的凝炼要依托于学习项目的整体主题。选择学习主题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行动学习项目的成败。主题的选取应该充分考虑实践工作中的热点与难点,可以涉及多个工作领域,但是其策略价值必须明晰。学习者应该拥有就该主题进行研究以及相关活动的较充足时间。主题选择对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至关重要。 聚焦实际问题的总体思路需要明确。中瑞合作项目海南子项目的问题导向思路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项目应用行动学习法的实施过程强调问题导向和提升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双重目标的一致性,将“学”与“用”紧密结合,实现了学习者综合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有效提升。总课题(宏观研究与学习方向)的研究目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凸显,问题导向的项目工作模式得以强调。根据学习小组成员的特点,将总课题进一步逐层分解,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子课题(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和实际调研,并且通过小组探讨、专家讲解等途径逐步解决问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提升。

聚焦实际问题的具体步骤也需要合理设计。参考国家行政学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考虑如下步骤提出实际问题。首先,前期准备:小组成员围坐一起,由主持人说明具体需要研讨的议题并确定研讨规则,积极引导、鼓励学习小组成员积极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贡献个体智慧与思想;然后,个人发言:学习小组成员根据议题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当成员在发表意见时,其他成员不得加以评论,主持人或指定人员将各种核心观点记录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在集思广益这一环节中需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否则将会失去研讨的价值;最后,小组讨论:学习小组成员将罗列出的问题进行综合、归纳、分类,最后整理出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

第三,集体研究决策。针对实际问题,运用团体列名法或头脑风暴法进行集体讨论,形成一致结论,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行动学习还是能够体现学习小组成员互助共勉的一种集体学习。凸显集体性的行动学习具有三大优势:整体知识与经验,发挥集体智慧力量;促进部门间的协调合作,降低沟通成本;加强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推动形成团队合力。特别是集体合作可以充实实际调研的内容和收获。团队成员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可以大大降低时间和经费对调研的约束性,充分发挥“学”与“动”之间的动态作用效果,增加一手调研资料的可得性,提高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三、行动中反思:公务员创新培训之基

行动学习的基本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学习小组人员定期集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知识更新,反思工作经验,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然后将工作方案付诸实施,一旦实施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考,再次进行小组集中学习和研究。如此往复,通过不断尝试,探究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实现路径。在“学习—反思—行动—再反思—再行动”循环学习模式下的行动学习中,行动是整个过程的核心枢纽。它强调学习小组成员在行动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问题这一终极目标。

传统的公务员培训强调内容的讲授灌输,“行动”是每个人事后可有可无的任意发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课堂上有声有色,课堂下束手无策”,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而无以致用。实践性是行动学习的最大特点,“行动”是行动学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在引入创新领导人才培养中最难实施的一个环节。“行动”不仅意味着成本和时间,还意味着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易对已经建立的培养体系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但笔者认为,这并不妨碍在公务人员培训价值链中尝试采取小规模的“行动试验”,在解决小范围问题的基础上,再将“行动式”的教学模式渐进式地引进到创新型公务人员的培养体系中,使创新型公务人员的培养日臻完善。

同时,反思是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学习性要素的重要特征。实践证明,只有及时、自觉地投入到方案的执行,在行动中对方案进行系统反思才会更有效率、更易产生效果。反思往往是对目前已有假设的重新质疑和解读。因此,行动学习法可以为反思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反思的存在也不断促进学习小组成员智慧的互补、整合与更新,促进团队与成员创新能力的共同提高。在中国教育实践中,反思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领域已经开始强调反思在行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

四、在反思中创新:公务员创新培训之魂

反思是连接行动学习循环圈的核心枢纽。首先,通过反思能够帮助学习小组成员更加清楚地界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成员间达成共识;其次,反思能够增进学习小组成员的理性思考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帮助团队正确决策和高效运作;再则,通过反思可以科学地选择行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行动方案,并且在行动结束后可以对行动方案做出理性评价,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改正,以追求卓越成效;最后,学习小组成员通过反思可将在行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零散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逻辑的主线串联起来,升华和创新为清晰的、系统的知识框架与经验体系,成为指导下一步行动实践的有效指南。

总之,行动学习法的核心在于“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学习—反思—行动—再反思—再行动”的循环学习模式下,引导学员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和系统学习,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心智模式的改善和知识体系的创新。为此,在公务员培训中不断探索和渐进式引入行动学习法,使之真正成为解决政府工作难题、推进组织变革、提高公务员素养和增进政府工作实效的有益工具,最大限度地增强公务员培训的实效性。

篇6:浅论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价值

[论文关键词]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价值

[论文摘 要] 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核是传统文化在传播内容上的价值;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借鉴是传统文化在传播路径上的价值;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思想教育资源是传统文化在传播方法上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长期以来是我国各族人民前进的精神动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传播路径和传播方法上都富有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历经无数次的否定之否定,溶思想、知识、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大多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共产党人一种文化心理和思想性格,融化在共产党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中,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而成长的,如果撇开或弱化这些理论成长的母体,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就是与接受它的土壤进行神形交融,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正是在继承传统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原理,才创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意指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的“实事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科学解释,使得这一古老的概念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并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内涵的创造性转换。邓小平理论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也正是因为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润,邓小平理论才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邓小平不仅有一种“忧以天下”的历史责任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并且张扬了传统“革故鼎新”的革新思想,提出了要进行观念革新、制度革新和体制革新。同时邓小平还将传统的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和封建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康”转换为现代化建设的初级目标。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新表述。与时俱进,从词义上看,与《易经》中的“与日消息”、“与日偕行”,《魏书》中的“与时俱化”以及诸子百家中的“与时推移”、“因时制宜”、“审时度势”等意思是相近的。从义理上讲,与时俱进源于我国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时变”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变”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完全一致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传统“中”、“和”观念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传统精忠爱国、“知耻”文化的创新。

从以上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转换,不断被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扎根并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消解,也不是异文化的简单移植,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创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文化生命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既不是单纯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结论去套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完全用中国传统文化去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而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是独立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而是在当代实践基础上实现合二为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文化和意识形态,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借鉴和吸收;另一方面也应该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也要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的同时,不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自身在内容上得到丰富和完善。即表现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价值转换。

二、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传播路径上的借鉴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中,如何强化人民群众对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主导文化的认同,在传播方式上,需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机制上表现出以下鲜明的特征:

1.渗透机制:以儒学为主体覆盖全社会。

儒学在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牢牢地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和广为传播极为深厚的社会基础。儒学正统地位的奠定离不开下面两个因素:其一,儒家经典构成了教育内容和考试内容的主体成分。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和教育上的垄断地位是紧密相连的。历代官学基本上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汉朝中央官学——太学的教师都是精通儒家经典的儒生。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官学的规范读本以及科举取士的最高准绳。其二,儒家教义成了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衡量标准。儒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人格的自我修养体系,受此影响,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均被囿于儒学的意旨之中。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和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两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进课堂,才能向人们讲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抽象为具体、化死板为生动,让广大人民群众通俗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2.传承机制:以阐释儒家经义为手段。

由于儒家经典在历代封建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封建文化的传承实际上就变成了对儒家经典不断地传注、释义、疏解[1]。儒学从孔子开始,就体现了重教化、重修身的德性政治光芒。到了汉朝,儒学与君权逐步结合,汉武帝颁布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发生了质的转变,儒学由民间学术一下跃为官方学术,内容中纲纪观念非常浓重,呈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以董仲舒为代表的西汉儒生在使儒学更好地适应汉代政治这一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董仲舒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著述《春秋繁露》就是阐发《春秋》之意的。自董仲舒开始,历代儒生就不断地做着注释儒经这样的工作,所以,流传下来的典籍大部分都是对儒家经典的诠释著作,从总体上来说,都没有走出儒家的义理。

为此,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告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学者在理论建构上要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学理支撑。专家学者们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学理性或政策性的深入研究,要形成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从总体上加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提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支撑。

3.整合机制:以“三纲”“八目”为价值追求。

《大学》居四书之首,这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典籍围绕“三纲”“八目”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一种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体系,是儒家提倡的社会和人生的总原则,也正是封建统治者传播儒家文化价值追求的目标指向。

“三纲领”是统治者倡导的道德修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大学》开篇就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对此解释道:“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明明德”的涵义是彰明天赋给人的美德;“亲民”就是使人自明其德,革旧更新;“止于至善”是指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封建统治者规定道德主体要从“明明德”出发,经由“亲民”,最终要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同时还提出了符合统治者要求的主体道德修为的具体实践之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借鉴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整合机制,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主导功能,实现人民大众的思想整合,要在一元的价值导向与人民群众多样的价值取向上保持平衡,在人民大众思想观念多样性基础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

4.制度机制:以国家意志为主导。

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和推动主体是主导社会意识的统治集团,在整个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中,凸现出一元性、垂直性以及强制性的特征。在高度集权的政治结构中,皇帝既是政治权力的主宰,同时又是全社会信息的总源和总汇,对社会信息拥有绝对的制导权,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传播体制的一元格局。在一元传播体制下,传播只有在君王的控制和在儒学意识形态的制导下运行,自上而下的信息往往能便利地畅行无阻地通达四方。为奠定儒家的正统地位,历代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形成了以儒学为内容的独特的教育考试选拔机制。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重视制度安排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长期性的传递和建构作用。当制度运行时,它便在不同的范围、层次和程度上成为大众共同接受的做法,这些做法自然而然地演变为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内化为大众的自我价值取向。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制度形式确定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

三、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思想教育资源

儒家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先秦时期国家和社会用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来教化和统治人们思想的重任。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主要源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其教育思想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借鉴的传统资源。

1.以“学为圣贤”作为德育目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层次性。

追求圣贤人格是儒家理想的德育目标。强调德行兼备,有德有才,把德行的修炼作为教育的首位。同时,还通过强调君子和圣人的理想人格,增强人们“圣人可以学而至之”的信心。《孟子·告子下》里谈到,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在孔子提出的培养“君子”人格理想的基础上,荀子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三个层次(士、君子与圣人)的培养目标,通过设计趋近“仁,义,礼,智,信”齐备的圣贤人格台阶,使其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应当把层次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原则,即价值目标上的一元化和价值实现方式上的多样化相统一。既肯定马克思主义在价值导向上的一元性,也允许人民群众以合乎自身生活特点的方式去实现社会普遍的价值要求[2]。马克思主义总的价值导向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这又体现为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价值要求,如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等,它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的价值在不同生活领域的具体表现。对于这些价值要求,应当尊重人们实现方式的多样性和实现程度的多层次性。

2.以“伦理”作为教育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要强调人的自我完善。

儒家思想把“伦理”作为德育的基础,注重德育价值的内在性,大力倡导“为己之学”。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是说学习修养完全是自己内心的要求,是为了自己的心安,就是把完善自我,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作为“学”的目的;而“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赏,沽名钓誉。宋代大儒朱晦庵在《四书集注》中写道: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之于人也。它们的差异见于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为己”而否定“为人”,是对主体自我的肯定,充分体现了儒家在道德教育方面关注个体内心精神世界的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我们要遵循认同性原则。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许多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予以解释和说明,同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持与发展,也要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之中。因此,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人民群众的主体需要相契合,使人民群众保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自主性和自愿性。

3.以“仁”作为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要凸显教育的人性化。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可以算是系统中枢。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去求“仁”,认为“为仁”是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达到“仁”的理想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主动追求去做。孔子所提倡的“仁”,是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泛爱众而亲仁”。儒家以“涵养仁心”作为德育的核心性目标,这不仅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而且使得德育有了统一的人性根基,更趋人性化[3]。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最简单、最鲜明、最具体的实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4.注重环境陶冶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要重视对主体的隐性规范。

儒家认识到外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人的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提倡教育者要主动创造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得以健康成长。孔子曾提倡择友、择处,择友和择处都是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孔子认为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不同的环境铸造出不同品格的人,他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于环境影响不同,人“可以不尧禹,可以为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借鉴儒家的教育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加强隐性教育,加强传播渗透性。采取马克思主义进社区、进新农村、进网络,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等有效教育方式,利用文学、影视、小品、相声等大众文化的表现形态来推进马克思主义,既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能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骆玉安.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和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5).

[2]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3]刘红英.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北京教育,2008(2).

篇7: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江泽民总书记特别强调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他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国民凝聚力的竞争。这无论就其中那一个方面实力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他认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总书记又指出要以德兴国,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居于重要的地位、起重要作 用。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它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起导向作用、对思想情感起动力作用、对操作行为起保证作用。 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于其他教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方向、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心理标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需要、信念,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言论、行为的教育过程。  德育不仅人人育人,而且要处处育人。任何空间,都是育人的环境。陈鹤琴曾指出,大社会、大自然,都是教育的课堂,都是教育的活教材。德育要在课堂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做人基本道理,也要到自然中“经风雨”,到社会去“见世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不是眼前的权益之计,而是终生“全程”的育德大事。教育是系统工程,德育也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今天的教育要为学生今后几十年负责。德育是为学生终生做人的思想品德素质而奠基。 教育的任务是双重的,即教书又育人。学校教育必须把受教育者的品德放在笫一位。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quot;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极其深刻地讲明了这个道理。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近几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愿意到中国来考察中国的教育,研究两千五百年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 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即如何教人做人,旨在使人的人格完善、他提出?quot;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仁由已”等,均讲的是有教养的人,最高的道德修养生于自身,应重视自身的品德培养。 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健康、有责任心和能力的全面人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小学德育就应起到使学生从对自己负责到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的作用。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道德行为训练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入手。 教育的过程是被教育者参加的过程,只有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活动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效果的`,任何信念都是在实践中形成、深化、确立的,因此学生必须走到社会的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后天社会关系对人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也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quot;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为我们探索德育规律奠定了唯物的理论基础,揭示人的社会特质的根源性,揭示了思想道德品质的成因,使我们认识到人们的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们的社会初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科学的的任务是要以这一原理为指导,探索这一原理在德育过程的特点。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因此,学校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物质生产劳动基地的建设并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人们的品德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德育是组织学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活动,严格地说它是一种认识活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获取现代生产知识以便日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言说:”劳动是一切美德之本,懒惰是万恶之源“。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本质与价值,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认识社会,并且有助于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热爱集体、团队间合作等品质的培养训练。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 1、 军训。请解放军来校或带学生到军营训练。 2、 社会生产劳动。参加工业、农业生产劳动和商业服务劳动,也包括勤工俭学有偿劳动和社会公益无偿劳动。 3、 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例如经常性的社会活动(植树、交通安全的宣传、卫生、慰问烈军属、教师、为老弱病残送温暖活动)、又例如一些配合国内外重大事件、政治任务而进行的专题活动(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50年大庆、迎香港、澳门回归,迎奥运活动等)。 4、 社会调查。包括参观、访问、考察、问卷调查。 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以下五种德育功能; 1、 提高觉悟。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广泛接触各行业的社会成员,加深对劳动群众的感情,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改革开放各条战线的巨大成就,更加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学习先进人物的奉献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感受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增强讲质量求效益保信誉的商品意识。 2、 树立正确思想观点。树立正确苦乐观和人生观;认识劳动创造世界,体会劳动艰辛,更加尊重劳动人民,认识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在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学习自觉性。 3、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利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利于加强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利于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奋斗品质,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利于培养互助友爱同甘共苦的精神。 4、 培养品德能力和个性品质。实践中正确评价自我;培养克服困难、迎接挫折的坚强意志;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分辨是非、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 5、 加快社会化进程。克服视野狭窄、认识幼稚;克服独生子女容易出现的懒、软、靠、独等毛病;提高集体活动中的谐调性和乐群性,提高社交能力和训练待人接物的文明礼貌;增强公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巳经很普遍,且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一部分。在日本、德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参加社会实践己经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体现出西方文明建设的风范。 近年来,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并在纪念碑前举行主题大队会;组织学生到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到焦庄户参观地道遗址。石狮、地道是战争的见证,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还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采摘社会劳动,地安门百货商场做”一小时售货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劳动光荣。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为社会、为有困难的人们倾注自己的爱心,给首都北京增添美丽的色彩,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在落实《纲要》中,我校制定了分年级参与德育基地活动方案, 一二年级参加宋庆龄故居德育基地活动, 三、四年级参加郭沫若故居基地活动,五,六年级参加徐悲鸿纪念馆基地活动。 每逢"六一"一二年级同学在宋庆龄故居加入少先队,并参加游园。 三四年级在郭沫若故居召开"同郭老过队日"的联合中队会, 五六年级参观徐悲鸿纪念馆,请廖静文馆长讲徐悲鸿青少年的故事,学习徐悲鸿做有骨气的中国人。这三个教育基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同学们在这里受到教育。每年春节前,同学们从家中拿来苹果,鸡蛋送到基地武警战士手中,并同战士们一起联欢。参与基地的一切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我校落实《纲要》及区《纲要细则》,制定了分年级实施教育主题方案。一年级《做个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二年级《我要戴上红领巾》的教育,三年级《我爱集体》的教育,四年级《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教育,五年级《环保伴我行》教育,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老师在每月的例会时间,互相切磋德育主题的实施。并召开了各种班队会如:我是小学生,我爱红领巾,心恋集体,民族团结是一家,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自已的主人,我与交通,废电池的危害, 珍惜时间,香港回家等有特色的主题 班队会,同时也有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如:”盲人之旅“、 ”记忆“等,这些分年级的德育活动,重在学生的主体参与,有针对性,在活动中体验,有一定的实效性。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杨曦老师把折剪、纸贴画课与参观海洋博物馆活动相结合,设计让学生动手把教室办成”海洋博物馆“。学生是员工、教师当馆长,整个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主体参与,学生兴趣高。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孩子的创造力充分展示出来。制作过程即动手又动脑,有分工、有合作,体现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一会儿,一幅幅富有生命力的海洋馆画面出现了,作品展示了海洋的绚丽、奇异和美妙,学生还绘制出了污染的海洋。在作品展示时,同学们纷纷面对海洋世界发表感慨,奇妙的遐想,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语言,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环保问题,使同学们警觉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成为师生的共识。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挥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受到一次环保教育。  李淑捷老师,把低年级大笨狗当老板的活动教材引入高年级,让学生参与办超市。师生有目的地参观超市,回校后分别担任超市的部门经理和员工,教师做董事长。学生们从商品分类到货物摆放,从经销商品到接待顾客,一一进行实践,学到了许多经营常识和买东西的学问,懂得干什么都要有责任心和专业知识。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时间和空间,师生间是平等的、友好的,大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伙伴式关系,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生兴趣浓、热情高、参与面广,人人都有收获,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增添了本领。  我校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后海河畔,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坚持爱海、护海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水质调查,寻找污染源,号召居民不往海里倾倒垃圾和污水。少先队员给小树浇水,捡拾白色垃圾和烟头,擦洗护栏,还担负起后海健身乐园清扫保护工作。  登鼓楼数数周围的大小烟囱,数数汽车的黑尾巴,到二环路护城河及广安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做城市大气、环境、水资源等污染的调查,使学生了解污染源,并让学生亲身参与环境保护,鼓励他们发现环境保护问题,为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尽一份责任。 同学们种植生命树活动已坚持了三年,达到人手一棵小树苗,开展了”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绿化美化校园活动。结合申奥 ,组织学生参加百米长卷签字活动,让每位学生在参加申奥中得到教育,有五位同学代表全校学生参加多米诺骨牌摆放并推牌活动, 这些骨牌是全校同学用废纸换来的,表达了全校同?quot;争办绿色奥运,有我一个”的心情。 我校少年军校成立,军训活动已经举行四次,有400多军校学员结业,在军训中,同学们进行队列训练,远足拉练、参观军营、学唱军歌、考察沙丘,一系列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更加热爱解放军。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提供教育信息。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队员来校介绍考察情况,观看录像片,领略大自然风光的美好,体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请环保专家讲家庭环保新概念,从无磷洗衣粉的使用到无公害蔬菜的种植,从人们的服饰面料选择到饮用水的科学。请造纸七厂的工程师介绍纸的来源和树木森林的关系,同学们纷纷收集旧书废报送到造纸厂回收再利用。个人徒“黄河万里行”的任佳雁的报告,使学生们对黄河两岸资源受到破坏、水土流失的事实所震撼,激发了学生热爱母亲河、保护大自然的情感。以环保为主题,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先行组织多种活动,六年级军事科技周,考察了河北怀来的“天漠”,面对大沙丘、垃圾山、墨水河,学生想到了沙尘暴和酸雨,认识到多种树、保护环境、植被何等重要,同学们心情十分沉重地写出了考察报告或小论文,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参加者即全体学生,真正认识到它的意义和必要性。 社会实践是一种有益的活动,必须让同学们了解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 广泛接触社会,直接面对各种问题、困难、并去思考、解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吃苦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2. 直接服务于社会,参与社区建设,解决社会的一些实际问题,帮助有困难的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为国家、为社会造福。  3. 劳动过程的本身就是对周围群众的教育,创造出优良的社会环境,用首都学生的精神风貌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提高全体公民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了做小主人的感觉,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感性到理性,产生了质的飞跃,增强了自制能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活能力、意志品质从小培养起来。 德育的功能在于育人,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高科技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教育的竞争。在实现伟大的历史任务的竞争中,教育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为了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前列,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篇8:在林业改革中艰难前行

作为此次全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的江西省,婺源县是该省的林业大县,亦是全省林权改革工作重点县。而此次县政府发出致全县林农的一封公开信亦申明,“林改”的最终目的是:减轻负担,明确产权,增收致富,还利于民。为什么这项利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陷入了步履维艰的局面?

×来到号称有八万亩山林的该县长溪村看看吧。这座村庄离镇政府有公里,有二千多人口,人均只有分田,是个典型靠林吃饭的僻远大村。这些年该村委会外包流转的山场有万多亩,除去原来年承包到户的责任山、自留山,此次能分到各户的山林面积己是无几,这就产生了一个利益矛盾:不把村委会承包出去的山场收回来重新分配,林农在这次改革中难有实质的受益;但若变更合同,又涉及到流转承包(当地人俗称“买山人“)人的利益;而且,村委会己把他们交来的合同订金或利润用得所剩无几。

×在该村,许多林农说,中央这次“林改”目的很明确,就是给农民得利,而且这次“林改”产权年限长达年,每户分配到的山林可以继承、自由流转,这涉及到了下一代的长期利益,岂能不把它当作生存问题来重视看待?现在有以上的村民都要求村里山场要“改”得彻底。在村民七嘴八舌的议论中,记者了解到,在婺源县各村委会(村小组)山林收益多归集体所有,由村委会作为日常开支支配。给村民的想法是,那些收入就是村委会干部个人享用了(他们不去考虑一个机构正常的运行开支)。而这次“林改”通俗而言,就是原来村委会管理的山林收益直接由林农管理获得。记者感到纳闷,这么好的政策,村民为何不配合尽快落实到家呢?

×记者来到村“林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村支部戴书记告诉我:由于林改政策是今年月中旬才由县传达到村级,村委会己将原来每年承包给人管理的木制品厂承包出去;有一处山场因年初计划筹资开通村至镇的水泥路,也在接到林改政策之前与一家林业公司签订了流转合同;另有几处前两年签订的山场承包合同,都是在未知此次会突然“林改”的情况下作为正常村工作履行的。作为村委会来说,不可能未卜先知上头政策的制订,从合同执行主体来讲,村委会能随随便便推翻己订合同?而村民简单地理解“林改”政策,偏激以为“林改”就是重新分配,这种政策条文的认识偏差,就造成了当前“林改”僵持难继的局面。当然,不可否认,这几年来村里流转承包的山场较多,因有些合同未到期约,村民一时不能享受全部权益,也是事实。村委会也考虑到这个问题,就是如果原山现有己发包的承包权不变,承包人上交利润由改制后农户所得。再者,尽理去做承包人的工作,协商收回合同。尽管我们镇村干部多次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努力统一大家的思想,但整个工作效果总是不如人意。

据悉,此次婺源的林改自月份展开以来,好些村庄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像长溪村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工作步履难艰。主要原因是历史问题较多,而不少农民武断认为,原来集体订立的合同都应一律废除。当然,也应看到,由于有些基层干部签立合同时独断专行,拍脑决策,或法律知识欠缺;使得一些合同必须完善或不合理应当解除。面对上访的村民,冷静对待,无需以刁民论之,更应以决策者执行者的姿态,提高执政水平,做好解释工作。林业产权改革是党中央为减轻农民负担明晰林业产权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相信我们政府心中有民,就一定能做好这项工作。眼下,秋收季节己来临,冬种就要开始,因此,林改工作更是不容滞后。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对此尽快有个稳妥的改革方案,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

【乡镇街道范文】二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是一个拥有万公顷林地,资源较丰富的国有次生林区。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工程前,扎兰屯市林业局根据自身森林资源特点,在国有林采伐限额逐年缩减的情况下,把各项林业生产建设纳入生态林业建设轨道,实施科技兴林,彻底改变传统林业单一生产木材的观念。几年来扎兰屯市林业局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挖掘林业多种生态利用、经济利用的生产潜力,在浅山区开展了大面积次生林分户经营管护工程;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机制,林区职工畜牧业工程;林区农业种植业;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的山货产品采集加工业、蒙森食用菌生产加工业、蒙森炭棒业、蒙森酒业等系列林下产业;国营林场林下畜牧业经营,野生灌木榛子林经营利用产业;林区特色养殖业等产业。通过保护、培育、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木材、林下资源,长中短结合,以短养长,以林、以副、以工、以商养林。安排了大量林区、山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浅山区归户经营管护为重点的次生林保护开发利用

扎兰屯市东南部农区村屯附近拥有大面积残破国有次生林地,由于经过长期反复破坏,森林的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低下。长期以来,作为国有森林资源不能发挥经济、生态效益。为了摆脱国有资源潜在的浪费局面,从世纪末,林业以归户经营管护的形式作价给农民经营,经过几年的运行,林地植被恢复较快,特别是灌木榛子林果实经营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林地经营主权年不变,农民在林地内自发进行更新造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发展林下牧业,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盈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市归户经营国有次生林面积已达万亩,以每年万亩增长,而农民以每亩—元经营林地收入,除去每年交元管理费,全市次生林个体经营农民纯收入达—万元。由于林地产权明确,效益显著,农民对经营林地认识更加提高,在经营上舍得投入,林业部门在经营手段上给予了更加宽松的政策。通过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榛子林、食用菌原料林,林地经营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统览生态布局

在呼伦贝尔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下,扎兰屯市畜牧产业格局计划发展万羊单位的畜牧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接近万头只,随着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禁牧的实施和扎兰屯市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外来畜牧种群的急剧增长,林下畜牧业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矛盾,根据这种状况,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建立植被条件可允许范围内的林下畜牧业准入补偿费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近年来,国营林场深山区根据局部生态恶化的情况,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在国有次生林区运作。通过业内专业人员测算,林下草场畜牧载量初步应以草原倍的数量载量标准。

三、发展林区农业,促进林区养殖业发展

世纪年代初,由于林区植被丰厚,森林大火隐患多,林区利用机耕防火线开展了农业种植,到目前为止,国有林场种植面积达万余亩,年产粮食万公斤。粮食及秸杆,青饲料的种植,加大了畜牧养殖技术含量,促进了林区畜牧业的发展,职工农牧业缓解了林区资源危困的局面,林区护林员一方面从保护资源上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形成农牧业种养的发展模式。

四、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狠抓林下产业开发利用

我市森林面积大,林下野生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野生山货产品销往外地,但没有自己的品牌。年,以集野生山货产品为龙头企业的蒙森公司在林业局成立,公司主要以全市野生山货产品为原料,蒙古栎为企业品牌商标、对山货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公司对主要山货产品采取高质量标准要求,开局出现良好的销售局面,初步在深圳、威海建立了销售网点,产品年加工能力吨,产值万元。年,公司由新近开发了野生玫瑰茶、金瑰茶、瑰芪茶、蒙森榛子王等系列产品。以成吉思汗林场为蒙森公司原料基地的食用菌生产、炭棒生产已初具规模,食用菌年产量达万袋,纯收入万元;炭棒产量达吨,产值达万元。以林业局南木养鹿场为蒙森原料基地的蒙森鹿产品系列滋补酒正在研发运作中。

五、加强国营林场野生灌木榛子林管理,发展野生榛子特色产品

长期以来,扎兰屯市野生榛子产品一直属于无序管理,全社会共有。榛子果实产品一直在市场走俏。上个世纪年代禁止了山区农民打柴、垦荒,榛子林地受到保护,榛子坚果产量逐年上升,但是由于榛子林地分布零散,面积不集中,林业经营不便,掠青、提前采摘、病虫害等逐多问题困扰着榛子的产量和质量。每年掠青提前采摘减少产量,虫害率达—;进入世纪,林业把野生灌木榛子林资源纳入

森林资源管理范围,开展榛子林地分户经营和承包租赁经营,在榛子成熟前期进行人为巡护管理,国营林场收取承包租赁费、管理费,榛子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年,国营林场及市有害生物防控部门开展榛子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六、国有林场改革与创新应坚持以生态建设及保护的前题下,发挥自身的林下资源优势

几年来,扎兰屯市林业局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以生态经济理论指导林业,围绕林业作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在全社会关注生态利用,新时期生态建设的相持阶段,坚决预防新的生态破坏,要求全社会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在自然资源利用中找准依托和产业方向。通过对资源现状的调查和适宜性分析,找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展地区经济,使林区职工收入稳定提高的发展思路。

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与分类经营工程之后,作为扎兰屯市重要资源和农牧业经济构成的林业经济面临着重大的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制、转产问题。作为农牧业大市,在传统农牧业受分类经营的冲击下,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尖锐。区内天然草场严重不足,退化,林下草场严重超载,植被退化,制约了传统畜牧业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生态恶化的局面。因此,确定合理的农、牧、林、草比例,建立林下草场生态准入补偿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在控制外部流入畜牧种群的同时,以“立草为业”来缓解对草场、林地的压力,调整生态林、经济林、高效多牧草种的布局,发展依托当地资源特色经济产业,是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必由之路。

森林资源管理范围,开展榛子林地分户经营和承包租赁经营,在榛子成熟前期进行人为巡护管理,国营林场收取承包租赁费、管理费,榛子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年,国营林场及市有害生物防控部门开展榛子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乡镇街道范文】三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林业工作会议,是在“十五”工作圆满结束,“十一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大连市造林绿化生态建设会议精神,总结“十五”林业工作,部署2006年林业工作任务,动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知难而上,再鼓干劲,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质量。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十五”期间林业工作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有林地面积由123万亩,增加到181万亩,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期末的37.2,增加到现在的40.5,提高了3.3个百分点。林业“三防”工作进展顺利,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林业生产,呈现出工程牵动,质量攀升,投入不止的可喜局面,迎来了我市林业发展的又一轮高峰期。回顾“十五”期间我市林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造林绿化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十五”期间共完成造林58万亩,是“九五”期间造林面积的2.2倍,造林株数1.28亿株,是“九五”期间的2.6倍,每年完成的造林面积和株数均居大连各县市区首位。2003年代表辽宁省迎接国家林业局造林检查中,获得了辽宁省第一名的好成绩;2004年在迎接国家林业局造林质量检查中,得到了检查组专家的一致好评(16字高度概括了我市造林质量:作业设计,规范标准,现场察看,真实可信)。在省政府部署开展的沈大高速公路绿化会战中,获得一等奖。在造林绿化过程中,一是实施工程造林,加速我市绿化进程。每年工程造林比重均占造林总面积的70以上。在工程造林中增加了科技含量,大力推广了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如地膜覆盖、生根粉和引进优良品种等。在造林过程中实行“三化”即:整地、苗木、栽植标准化和“三结合”即: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多林种结合,多树种结合。推进重点工程造林,并示范、带动一般造林,我市在林业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宜林荒山造林为重点,以沈大高速公路和202国道两翼绿化带建设为龙头,以沿海防护林基干带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工程造林项目管理。5年来,全市共建重点工程118个,其中精品工程69个。沈大高速公路和202国道两翼绿化带、产业带、精品带、展示带和景观带建设已初具规模。同时,我市在主攻生态林建设的同时,也有计划地进行林木结构调整,在立地条件改善的地区,增加干杂果经济林造林比重,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根据大连市有关规定,我市规范了林地有偿转让工作程序,并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形成多主体、多渠道投资造林的新机制,为造林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以拍卖形式取得林地使用权的有1.2万余亩,以承包、承租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的有3.6万余亩,以有偿转让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的有2万余亩,期限大都在30年至50年。从2004年春季首次引入市场机制,对城市周山实行工程招标造林,将造林投入与造林质量挂钩,既大幅度降低了造林成本,更大幅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效果十分明显。因此,促进了造林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坚持标准,提高工程质量。为了提高工程造林质量,各乡镇办严格坚持标准,严把造林各项技术环节的关口。种苗关主要是按照适地适树适种源和良种壮苗的原则,加强种苗质量监督与管理,对引进新品种必须经一个轮伐期引种试验成功后方可推广;种苗购入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并严格履行检验、检疫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及病虫害苗木进入我市,5年来年共拒收、退回苗木近50万株;城区绿化尽量多选用园林树种,尽量多就近选用乡土树种,每年乡土树种栽植都占总量的90以上,造林成活率得到了有效保障;不符合规格的苗木不准栽植,仅城市周山造林就退回和及时拔除不符合规格苗木近5万株。整地关主要是采取穴状和鱼鳞坑方式进行整地,山坡整地禁止全垦;栽植前逐个树坑进行检查验收,对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必须返工,比如2004年城市周山绿化树坑返工率近50,为苗木保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栽植关主要是认真做好起苗、分级、假植、栽植等各工序的管理,造林施工过程中普遍采用了苗根蘸泥浆、流水浸苗等保活措施,并对重点工程实行覆膜、套袋和应用保湿剂、abt生根粉等技术,造林成活率显著提高。

--资源管护得到明显加强。一是成立了一支由391人组成的专职护林员队伍,再加上原有的500多名村级护林员,确保了全市每一块林地都有专人死看死守。对护林员的管理,我市出台了相关规定,并在核发工资的基础上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管护效果非常明显。二是通过发放林权证提高了多主体、多渠道投资造林的积极性。“十五”期间我市全面

推进林权登记发证工作,此项工作现已基本结束。共完成登记面积150万亩,登记份数5376份,发证率97.3,社会投资造林积极性迅速提高。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大连市封山禁牧管理办法》,加快扩大封山育林范围。封山管护是保证造林质量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十五”期间我市累计封山育林已达120万亩,并且所有封育区都做到了边清界明。为了解决封山育林造成的林牧矛盾,陆续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推广种植牧草,推行圈养和工厂化养殖方法,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提高的双赢局面。同时,还通过小流域治理等综合措施,有效地保护和增加了林草植被。四是严格进行征占用林地和限额采伐管理。依法大力压缩征占林地数量,对确需占用林地的,实行严格审核。采伐林木完全按“三总量”控制指标进行,严格实行事前公示、事后验收、及时更新制度,对不及时更新的林权单位严格控制下一年度的采伐量。连续多年来,我市采伐限额的使用都控制在省下达采伐限额的20以内,实现了森林资源增长大于消耗的目标要求。五是狠抓森林防火工作。实行了森林防火工作一票否决制,建立了市级领导防火分片包干责任制及市直部门领导包干责任制和乡、村干部包干责任制,划定防火责任区,实施属地化管理办法,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在防火戒严期内,实行昼夜值班,死看死守。建立健全了森林防火预警机制,严格执行森林防火预案。规范了野外用火管理,火灾隐患得到有效控制;成立了专业森林消防队4支,半专业消防队27支,专兼职森林消防员1200余人,并有计划进行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完全具备应对森林火灾的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质准备,现已配备森林消防器具2000余件,专用防火车4台,车载机9部,手持对讲机112部,并投资150多万元安装了7套高科技森林防火指挥监控系统,可以覆盖我市95以上重点林区,防火条件不断完善。5年来,我市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案件,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六是全力防治森林病虫害。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森防方针,采取人工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加强了对美国白蛾和松毛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实现了有虫不成灾的治理目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一是造林条件较差,生态建设欠帐较多,工作压力较大,形势依然很严峻;二是造林投入构成仍不尽合理,社会化投入仍显不足,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封山禁牧工作难度大,个别乡镇林牧矛盾比较突出,少数养羊户抵触情绪很大。四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五是森林管护特别是冬季春季森林防火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乡镇街道范文】四

1、工作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上三级林业工作精神,以建设“绿色瓦房店”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生力军、主力军作用,以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重点,以荒山造林为龙头,以全民参与、非公有制造林为载体,按照“沿海防护、东部生态,中部公益”的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复合型林业,采取多元化投资经营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植树造林进程,争取用较短的时间,从根本上治理生态脆弱的面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新型工业化中等城市做出新贡献。

2、总体目标:到2010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积要由现在的181万亩增加到204.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40.5提高到45;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基本得到控制,沿海防护林基干带真正实现封闭合拢,内陆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林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瓦房店的宏伟目标。实现山上全方位绿起来,山下高标准美起来,基本达到乡村园林化,路河林荫化,单位花园化,农田林网化。

3、重点工作:一是沿海防护林基干带封闭合拢工程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扩展工程。基干带封闭合拢,主要集中在沿海14个乡镇,就是在沿海一面坡或者沿岸向内陆200-500米范围内建设林带,在沿海形成封闭的绿色长廊;扩展工程涉及全市23个乡镇和3个农村办事处,主要实行山、水、林、田、路的绿化综合治理。二是沈大高速公路两翼可视范围(瓦房店段)填平补齐、提高标准档次工程。争取用三年时间,将可视范围的天窗、林中空地全部造林。三是哈大铁路(瓦房店段)沿线可视范围生态绿色整治工程。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可视范围宜林地全部绿化完毕。四是瓦房店市重大工业项目周边生态治理工程。主要涉及西口工业园区、祝华工业园区、瓦房店化工园区、辽宁红岩河核电厂等重大工业项目周边的绿化生态工程。五是河流生态绿化工程。主要涉及流经我市境内的主要河流两岸,实行绿化整治。六是继续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主要在绿化村上下功夫,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和休憩场所。七是消灭宜林荒山,基本实现宜林荒山的全面绿化,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同步进行。八是全面实施好《大连市封山禁牧管理办法》。

4、2006年工作安排:2006年计划造林17万亩,植树4000万株。主要以五大工程为载体。一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总面积10万亩。力争建成国家级示范工程。

二是荒山造林工程(含封山育林工程)。规划总面积4万亩。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三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主要以沈大高速公路(瓦市段)两翼可视范围填平补齐为轴心,辐射带动其它等级公路绿化。规划总面积1.35万亩,绿化总里程150公里。四是生态河流绿化工程,计划5条河流总长40公里,造林0.5万亩。全部采用乔灌和花草立体栽培技术。五是绿化村建设工程。新建绿化村14个,0.35万亩。其他四旁植树折合面积0.8万亩。

5、采取的措施:一是继续强化政府行为,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林业力度。对沿海防护林、荒山造林、村屯绿化等重点工程项目,市政府今年要设专项资金予以扶持。苗木采购一方面以财政为主,采取招投标的办法;另一方面采取易标的办法,以各乡镇办自行采购为主,由林业局负责验收数量和质量,待造林成活率达到标准后,再给付补贴。二是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健康发展,按照“谁栽、谁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责任均落实到人头,决不造一亩无主林,也决不栽一棵无主树。三是调整林业产业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和后续产业互为补充。特别是花卉这一新兴产业,要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要积极引导和带领花农做好品种的引进和调整,做强做大花卉产业,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四是依法治林,保卫森林资源安全。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损害老百姓利益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效益。要按照《大连市封山禁牧管理办法》要求,将山林真正管起来。同时要严厉打击林业“三乱”,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五是加速林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主要是建设高标准林业站,在人员选用上,要选用品德好、有敬业精神、业务熟练的干部,充实到林业生产第一线。

同志们,今年是“十一五”起步之年,也是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关键一年,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以前所未有的干劲,明确思路,坚定信心,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乡镇街道范文】五

同志们:

刚才,××书记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刻阐述,就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对深化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作了总动员、总部署。××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请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我县是××省林业大县之一。全县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7.7,通过长期的核桃产业化发展,核桃已经成为山区农民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充分发挥林业这块大资源的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了体制、机制方面不利于林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为了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切实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县委政府决定,在我县全面铺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为顺利开展好我县改革工作。下面,根据全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回顾

我县于2006年4月至6月开展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州林改领导组及指导组的领导和指导下,根据州委、州政府的安排,结合我县实际,我县在每个乡镇确定了一个村进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分别是苍山西镇光明村、漾江镇抱荷岭村、富恒乡密马村、平坡镇高发村、顺濞乡瓦窑村、龙潭乡龙潭村、鸡街乡鸡街村、瓦厂乡瓦泥午村、太平乡罗士登村。9个试点村涉及130个村民小组,已涉及的林地面积102966亩。其中:自留山33586亩,责任山28580亩,集体林23716亩,退耕还林地2480亩,“四荒”山13760亩。

2006年4月26日,召开了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培训会,会后,县乡两级成立了领导组、指导组和工作组,村级成立工作小组。全县共抽调了250多名县乡工作人员参与此次改革试点工作。工作组于4月29日进驻试点村组。三个多月来,采取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工作组工作人员扎实工作,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绩。

(一)试点工作的组织机构、领导到位。县级成立了林改工作领导组,负责全县的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组建指导组和驻村工作组,指导和协助乡村开展试点工作;乡镇成立了林改领导组和工作组,负责本乡镇的林改试点工作;村组组建工作组负责本辖区内的林改工作。

(二)工作组工作扎实到位。县委、县政府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县对乡“三文明”考核内容。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做到定目标、定责任、定人员、定进度,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制定驻村工作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纪律,保证驻村人员到位,安心工作。遵照“一村一案,一组一策”的原则,各乡镇、村、组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并严格进行报批。试点村的林改方案的制定坚持“两上两下”的办法。即村组方案初步拟定后送县乡林改办把关,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返回村组继续补充完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三分之二以上户长表决通过后,再报乡镇政府审核,县领导组审批,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和严密性。工作组成员进村入户,与人民群众同吃住,工作有广度又有深度,实事求是的作风,体现了“三个代表”的精神,使这次工作队又成了一支我们的党在农村的宣传队。

(三)宣传、培训工作到位。县、乡、村层层召开会议,宣传中央、省、州关于加快林业发展改革的政策精神,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标语、黑板报、简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并在《漾濞时讯》上开设专栏,对相关的政策和主要做法进行宣传,使广大农户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变“要我改革”为“我要改革”。实行层层业务培训,县领导组培训指导组、县驻村工作组及各乡镇领导小组,指导组培训各乡镇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各乡镇领导小组和县驻村工作组培训村民小组林改工作人员,使参与林改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和政策,确保了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宣传工作做到“六个一”。即开好一个大会,县、乡、村、组层层召开林改动员大会,把林改政策宣传到户、到人;由县文体局、团县委牵头,精心编排一台与林改相关的文艺节目,深入到各乡镇、试点巡回演出;编写《致全县林农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发至每家每户;编印一册林改政策问答(林改政策100问)发至每个乡、村、组;办好一份林改简报;在县有线电视台和《漾濞时讯》开设一个宣传林改工作的专栏即三级干部谈林改。

(四)指导、协调工作到位。试点工作展开后,县领导组不定期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指导,激励先行,鞭策后进,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各指导组经常到各挂钩村进行工作指导;建立定期汇报

制度,全面掌握全县林改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推动林改工作。

目前,所有试点村已经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法人、到地块,个别试点村和自然人已填写林权登记表格,并已经进行张榜公布,试点工作基本结束。在试点工作中,由于原林业“三定”时,界定到户的林地四至界线标注不清,权属界限争议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扎实开展工作,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二、把握政策,开拓创新,有效推进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这次改革的核心是林业产权制度,重点是集体林的制度改革。同时,进一步明晰“两山到户”、“四荒拍卖”、退耕还林的产权;落实公益林、商品林的区划;理顺林业改革中的基础环节。这次改革涉及到家家户户、每一个人,在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会很多,我们的工作队必须把握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政策。

(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两个《决定》,建设我县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用足用活现行国家林业政策,从改革和完善不能适应林业发展的机制入手,破解我县林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

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政策。

1、林地使用权确权期限及规定。(1)首次到户的期限。在这次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中,首次确权认证的林地使用权时间为70年。(2)换证确权及期限。对已明确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到户的,要重新确权发证,按70年减去已承包或使用年限来确权发证。

2、林地、林木使用权的确权。(1)退耕还林工程林地的确权。在集体林地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取得合法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给予认可,但该林地面积应该纳入均山的范围。面积大于本户均山的部分的,应该向村组集体以出让方式确权或以该户全部退耕面积以出让方式确权。(2)责任山的确权。“两山”到户时的“责任山”承包合同已经超期。各组的这部分集体林地,原则上可由原责任人确权。采取补缴出让金的办法或其他形式,无论哪种形式,经过组(社)讨论,三分之二以上户长同意后给予确权。(3)公益林的确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区划界定的公益林,要参照这一次改革给予确权发证;县境内的320国道(顺濞河段)面山的集体林,在这次改革中可以均山到户,但要纳入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和补偿,禁止改变用途和采伐林木;苍山西坡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自留山、责任山可以确权,但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管理,禁止采伐和改变用途,由国家统一标准补偿;乡、村、社集体林中的水源林、风景林、防护林等应当纳入公益林管理,不提倡均山到户,但要股权到户,采取承包管护等多种形式落实收益权;天保工程区的天然林部分,可以给予确权,但按照天保工程进行管理。(4)开荒造林的确权。未取得林地使用权证,在集体林荒地上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或其他林木的,可以补办确权手续。(5)开荒种植非木本植物林地的确权。未办理林地使用权证,在集体林地上轮作粮食作物等的非绿化行为的集体林地,可无偿收归集体进行均山到户;已经在集体林地上进行非农建设的,报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非法占用林地处罚后,无偿收回并进行均山。

以上可以补办林地使用权手续的,应当向社组集体补缴林地使用权出让金,补缴标准由乡镇人民政府制定,也可参照这次改革中公开拍卖的价格,也可通过评估机构评估或者社组成员会议协商确定。

3、改革的基准日。2006年1月1日零时起。无论集体林均山到户或股权到户或收益到户,户数和人口都必须以2005年12月31日24时前的户数和人口为基准数。

4、林地林权纠纷调解责任。县与县之间的争议由州人民政府负责调解;乡与乡之间的争议由县人民政府负责调解;村与村之间的争议由乡人民政府负责调解;村组与村组之间的争议和农户与农户之间的争议由村民委员会负责调解。

(三)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县是全省的重点林业县之一,林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林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77,林木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69万立方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县林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部分集体山林不同程度的存在归属不清、权责不明、经营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产权流转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再不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业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窄,林业包袱将会越背越重,矛盾纠纷将会越积越多,林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艰难。只有深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加快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站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

1、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积极性的根本举措。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县的很多地方集体山林没有落实到“人”,管理粗放,成为“无主山”,效益不高,有的地方在没有经过农民同意的情况下,将原来划分给农户经营的自留山和分包到户的责任山收归集体,或者转让给其它个人和经济组织,随意打乱原有的承包关系,有的甚至损害了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使群众对山林的经营管理缺乏热情,一些地方只砍不造,或造而不管,甚至存在掠夺性经营的现象。因此必须通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真正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从林业经营中得到实惠,从而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的积极性,真正形成“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破解当前林业发展难题、加快林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县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经营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管理粗放、森林质量不高、林地产出偏低和山林火灾不断等,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出路就是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来调整林业生产关系,合理配置林业生产要素,激发林业发展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化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改革中破解难题,加快发展。

3、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县是一个农业县,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4。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股份林业、民营林业、个私林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市场带企业、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市场化开发、产业化经营的山区资源开发格局,做大山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谈我国离婚制度的发展优秀论文

工会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情况

全市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稿

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精选)

宣传思想工作和党建工作提纲

我国的政党制度

工会代表大会开幕致辞

全镇宣传思想工作情况

全市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在政府改革中的实践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在政府改革中的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在政府改革中的实践(精选8篇)】相关文章:

工会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贺词2022-12-13

人大立法工作会议讲话2023-03-13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2023-01-19

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事迹材料2023-06-24

领导在妇女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稿2023-03-06

把握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逻辑2022-12-21

领导人讲话2022-04-30

认识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心得体会2023-04-11

宣传部宣传思想工作总结的报告2023-09-02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