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时间:2023-01-19 07:46:5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通用18篇)由网友“toomuch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篇1:高中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知识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我国的民主党派

⑴性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⑵地位:参政党。

⑶名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2. 我国的政党制度

⑴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⑵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民主党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⑶显著特征: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它不是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⑷优越性:适合国情,优势显著,是新型政党制度。

①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

②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

③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政协的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重要的实现形式,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2.政协的组成

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因此,人民政协并不只是由各民主党派组成的,也不是各民主党派的议事机构。

3.政协的职能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⑴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及重要举措、重要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进行协商。

⑵民主监督:是对宪法和法律、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协商式监督。

⑶参政议政:是对国家经济、政治等方面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等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及国家机关提出建议。

4.充分发挥政协协商民主的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1.协商民主的内容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有利于政府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

(3)有利于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

(4)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3.从协商民主的渠道入手分析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1)政党协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搞好合作共事,巩固和发展和谐政党关系。

(2)人大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大要依法行使职权,同时在重大决策之前根据需要进行充分协商,更好汇聚民智、听取民意,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3)政府协商:围绕有效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政府协商,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4)政协协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水平。

(5)人民团体协商:围绕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开展协商,更好地组织和代表所联系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有效反映群众意愿和利益诉求,发挥人民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6)基层协商: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稳步开展基层协商,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7)社会组织协商:在各级党组织的精心组织和有效领导下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同时,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使其活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

篇2:高二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

2020高二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

(1)地位:我国执政党(执政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地位);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补充:为什么要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才能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的政治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如何坚持党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强化政治站位,提高思想认识;

(2)遵循科学规律,坚持稳中求进;

(3)坚持开放包容,回应民众关切;

(4)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6)领导方式: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

(7)执政方式:依法执政。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先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8)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我国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兄弟党;不是在朝党与在野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3.人民政协

(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2)职能: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

②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站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

③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政治的方法政治提分技巧

1、做好课前预习

高二文科生提高政治成绩的第一步,就是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对老师下节课要讲的内容有所了解,上课的时候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如果自己预习的时候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好在上课的更有针对性的听课。

2、上课认真听课

高二文科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所以想要逆袭政治,就要上课认真听课。课上知识掌握的好,课下就会比较轻松了。在课上积极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3、课后常复习

很多高二文科生认为政治的知识掌握的不错,所以在课后从来都不去复习。其实课后复习是对上课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个是绝对不能拉下的。高二文科生可以每天做完当天的任务,然后每周进行一次总结,然后每个月做一次月末总结等等。

4、学会变通

很多高二文科生在逆袭政治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变通。对于这类学生,往往是教材好学,题难做。所以,文科生在学习政治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变通。这样才能对教材理解深刻,并且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5、观察思考

集思广益,善于思考,是高二文科生逆袭政治的好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政治学习生活中,要仔细观察身边同学和老师说的一些方法。另外自己也要善于总结政治学习方法,掌握政治答题技巧,做到有的放矢,思路清晰,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篇3:政治公共基础知识:什么是政党制度?

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共商国是,共商大计,是参政党。

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举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一制度的最高原则。

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属于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职能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国情、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成果,是我国所特有的新型政党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和发展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例题分析:

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一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这一制度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制度组织形式,它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

D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一制度的最高原则

【答案】BD。解析:A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错误;B项,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正确;C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它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错误;D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最高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D。

通过此题可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部分知识点主要是要点记忆式考查。把握好准确记忆考点这个方向,我们就可以轻松地把这一部分的题目做对,拿下这部分的分数。

篇4:把握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逻辑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清晰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法理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不忘合作初心、共担时代使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应有贡献。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各民主党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入把握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法理逻辑,不忘合作初心、共担时代使命,把这一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历史逻辑:新型政党制度伴随中国人民站起来正式确立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合作智慧的结晶。回顾历史,民盟就是在与中国共产党共克时艰中不断坚定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的决心。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接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公开宣布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了包括民盟在内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公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正式确立。

可以说,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伴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发展起来的,是伴随中国人民站起来正式确立的。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各民主党派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个大目标下共同奋斗,使近代以来饱经磨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站立起来。各民主党派在探索救国道路上自觉而郑重地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选择、正确的选择。

实践逻辑: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日益彰显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实践,愈发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巨大优势,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能够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能够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共同目标激发同心同向,整体利益统合各方利益。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人利益,追求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求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认定中国共产党是自己利益的忠实代表,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各民主党派虽然来自不同界别,但都追求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极大激发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动力。近年来,各民主党派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比如,至,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平均每天有3.7万人走出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对同期全球脱贫的贡献率高达70%。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有各民主党派的积极贡献。

协商民主实现集中领导与发扬民主的有机统一。在一些西方国家,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经常陷入恶性竞争,形成否决型政体,出现前任建房、后任拆梁的现象,甚至把丑化、贬斥对手作为吸引眼球、获取支持、树立政绩的手段。各利益集团都把自己的利益摆在最优先地位,对于对立利益集团的要求则予以排挤打压。中华文明自古就提倡以和为贵,主张不同因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将注重合作融合、反对分立对抗作为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画出“最大同心圆”。我国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政策的连续性有利于长远发展,有效避免短视和折腾带来的巨大成本。解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往往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新中国成立不到70年的时间里,我国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避免了政党相互倾轧造成政局不稳或政权更迭。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稳定领导,积极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通过长期稳定执政,中国共产党具备高度的社会整合能力,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规划)成功解决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又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体现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事实胜于雄辩,成就赢得瞩目。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日益彰显。

法理逻辑:新型政党制度的法治保障日渐完善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中共中央法规和文件为主体、以相关配套政策为辅助的制度框架体系,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运行、发挥效能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均有明确规定。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修订的政协章程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指出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强调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这些法律制度规定,不仅完善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而且在法理上明确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秩序框架和行为准则。

回顾历史,从“八字方针”“十六字方针”到“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从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与时俱进。面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的相关制度,使参政党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化多党合作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多党合作的制度规定,使多党合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不断提高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

历史和实践证明,我国政党制度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来说,没有比国家安定更大的利益。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我们深刻感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各民主党派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自身建设,不忘合作初心、共担时代使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应有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开启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缘于解放思想的先导

4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从那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开始的。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转折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思想准备,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此基础上,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展开的。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决定了开启改革开放的艰难和复杂,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关键一环。正如邓小平当年指出的:“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不进则退,不进则亡。

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开创事业新局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真理标准的确立,回归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人们的思想从长期“左”的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觉醒、敢于觉醒、持续觉醒的强大思想武器。

解放思想必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前人没有做过,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无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许多问题在经典著作中也不可能找到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在解放思想、推动改革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非常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在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就郑重向全党提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也反复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4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高度,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审视时代特点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创立了既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又适应时代要求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理论体系重新确立了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思想体系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解放思想、破除旧思想、形成新思想的历史,就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通过坚持“一个中心”不动摇,回击了“两个中心”的议论,从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正是因为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越来越红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才不断涌现,这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大、进步最快的时期,举国上下,国内国外,有口皆碑。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统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科学发展与全面改革同步推进,执政党建设与法治中国建设同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步推进,治国理政取得显著成效,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信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再次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仍然必须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高扬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旗帜,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的指导作用。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在方向问题上,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要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切实增强其现实针对性。理论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理论创新的意识和观念,致力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敢于和善于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给人以信服的理论回答。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潮流,正确把握时代要求,善于运用科学方法,下功夫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那些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找出特点,发现规律,升华理论。

【思想宣传范文】三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将面临比以往更为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形成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加快推动相关重点领域的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

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应对以下方面的挑战:

首先,加快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优化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还是加快要素市场的改革,进一步放开要素市场。要素市场仍然是我国市场体系发展中的主要短板。如果说在高速增长阶段,不完全的要素市场尚可勉强支持,在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这一短板就难以绕开。

其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是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前提。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金融风险形成条件也相应发生重要改变。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金融风险不易显现,一旦转入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原本无风险的领域和环节也可能会出现风险。东亚地区的追赶型经济体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经历了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甚至金融危机。我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也会面临这一挑战,必须一方面加强对内部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防控,另一方面防范外部冲击,把握金融开放的节奏,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再次,加快形成地方性要素粘性与高价值区域。高质量发展对应高收入增长。收入差异的背后,是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度、附加价值度的差异,或者说“产业质量”的差异。部分地区拥有更高的产业质量,是因为存在特定的“地方性要素粘性”,能够吸引高知识技术密度的要素,并将其优化配置和利用。所谓地方性要素粘性,是指通常所说的“投资环境”或“发展环境”。在一个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高质量产业都是处在产业体系的顶部。“花落何处”,取决于所需要的地方性要素粘性在哪里形成。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最后,保护与发展企业家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保护企业家精神是发挥企业家主观能动性的题中应有之意。企业家精神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集中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组合能力。不同发展阶段,对这种能力的要求是有差异的。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家精神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将愈加突出。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稳定、可预期、蓬勃发展的企业家精神是必要条件。各种破除对企业家精神束缚的改革应摆在优先位置。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应主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重构高质量发展的地方竞争机制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办法或模式从哪里来?顶层设计是重要的,主要是“指方向、划底线”,说清楚大的方向、目标,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样的局面要避免。在此前提下,具体什么样的办法符合各地的实际,能够有效推动不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不是能够事先计划好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是要靠在市场中的探索、试错、比较、竞争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地方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性。

地方竞争机制被认为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和地方之间一直存在着“统”和“放”的循环和争议。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以后,政府的角色逐步演变,如果说企业家是生产要素的组合者,那么地方政府则是生产要素平台的搭建者。大量事例表明,地方政府的作为确实能够提升这一地方的发展水平,反之则相反。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套地方竞争机制仍然有效,但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与提升。与高速增长期相比,地方竞争的内容将有所调整,主要应包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营商发展环境的竞争;培育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资源、成为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性城市的竞争;吸引中高级生产要素、形成不同类型劳动者合理分工结构的竞争;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包容性、稳定性内在一致的社会治理方式竞争,等等。

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建设大都市圈、创新中心、新兴产业基地等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将层出不穷,但谁能抓住并利用好这些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竞争优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既要支持保护企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也要倡导保护地方政府的创新精神。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应允许地方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试错,在竞争中发现和推广好的做法、模式和政策。

优先推动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配套的重点领域改革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优先推动那些有助于增长阶段转换、新增长动能形成的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应按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并强调,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府需要创新监管方式,按照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管”的观念,把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向。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政府将近90%的前置审批事项已经改为后置审批或取消。取消下放审批事项并不意味着政府的“放任自流”,必须同步跟进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和办法。对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的行政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要确保安全监管职责无缝隙。

二是把减税与税改结合推进。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强调,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我国的企业税率在国际上看并不算过高,但加上各种收费,企业税费综合负担是不低的。下一步在加大减税力度的同时,更具有长期意义的是推动税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从以间接税为主逐步转向以直接税为主。应当创造条件,降低企业生产环节的税费。部分国有资本用于充实社保基金,应相应降低这类企业上缴“五险一金”等的负担。

三是应以管资本为切入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深化和提升。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国有经济必须实现战略性调整,更多地集中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领域,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社保基金、保障性住房等;战略性大型项目,如大飞机等;创新基础设施,如国家实验室等;国防建设;生态保护;等等。

四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总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经验,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两件事情是内在统一的,乡村振兴实际上是现代城市体系在乡村的延伸。这些战略的实施,前提是必须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的要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同等入市,农民宅基地也要创造条件流转起来。全面推动人员、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市场化配置。把城市化下半程的土地红利更多地分给农民,真正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五是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开放水平。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发展空间最大的是服务业,其中差距最大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研发、金融、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技术大都是软技术,是不可编码的知识、体验性知识。吸收这类技术、知识,与过去工业领域引进技术有很大不同,必须推动更大范围、更具深度、更有特点的对外开放与合作,重点是高水平教育和研发领域。在创新活跃地区,可设立若干个高水平教育研发特区,形成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吸收国际上先进做法,最大限度调动人们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前沿创造力的环境。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他强调:“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40年来,我们党既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又坚定不移通过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改革、驾驭改革的政治智慧和坚强能力。

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聚焦制度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深邃的制度改革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表明,自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就深刻认识到改革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手段,是赶上时代步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是基于对改革开放制度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艰巨性的战略思考,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创造性提出了制度定型论。他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这一论断,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了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为标志,我们党开启了在协同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进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更为关键的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结合起来的伟大创造,其制度建设必然会经历由不够成熟到逐步成熟、由不够定型到逐步定型的过程。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无古人、旁无佐证,“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制度建设必然需要经历一个很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创造才能走向定型。第三,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处一个世界、一个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使制度探索和定型的过程充满风险和挑战,如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一重要论断,创造性提出了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实现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不断推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具体而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本在于严格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任何方面的制度改革,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确保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价值取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绝大多数人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消除利益分化、利益固化;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不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以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改革、以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紧跟时代潮流、回答时代之问中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革故鼎新、创新发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当代中国在昂首阔步向着宏伟目标坚定前行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更加复杂的问题和挑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要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和推进作用,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制度活力、形成制度红利、释放制度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重大关键性问题中推进制度创新和完善,是以往几十年我国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尤其需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那些影响制度活力的重大问题,把新时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前进。

抓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我们既要深入解决市场运作失灵即由于利益驱动而导致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干扰和破坏的问题,又要进一步解决市场机制不到位所造成的企业缺乏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问题;既要深入解决政府干预过多从而造成对市场竞争规则的干扰和破坏的问题,又要进一步解决政府调控不力,不作为、乱作为乃至懒政庸政等问题;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抓住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既是以往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又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完成这一重大改革任务,必须切实处理好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抓住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兴盛的优势。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一定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同时,文化又具有极强烈的交流性和交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坚持个性和共性有机统一的现代文化形态。这决定了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抓住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优势。在发挥好政府治理作用基础上,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确保社会机体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抓住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生态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势。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切实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篇5:把握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逻辑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清晰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法理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不忘合作初心、共担时代使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应有贡献。

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各民主党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入把握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法理逻辑,不忘合作初心、共担时代使命,把这一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历史逻辑:新型政党制度伴随中国人民站起来正式确立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合作智慧的结晶。回顾历史,民盟就是在与中国共产党共克时艰中不断坚定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的决心。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接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公开宣布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了包括民盟在内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公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正式确立。

可以说,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伴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发展起来的,是伴随中国人民站起来正式确立的。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各民主党派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个大目标下共同奋斗,使近代以来饱经磨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站立起来。各民主党派在探索救国道路上自觉而郑重地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选择、正确的选择。

实践逻辑: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日益彰显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实践,愈发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巨大优势,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能够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能够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共同目标激发同心同向,整体利益统合各方利益。指出,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人利益,追求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求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认定中国共产党是自己利益的忠实代表,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各民主党派虽然来自不同界别,但都追求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极大激发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动力。近年来,各民主党派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比如,20xx年至20xx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平均每天有3.7万人走出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对同期全球脱贫的贡献率高达70%。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有各民主党派的积极贡献。

协商民主实现集中领导与发扬民主的有机统一。在一些西方国家,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经常陷入恶性竞争,形成否决型政体,出现前任建房、后任拆梁的现象,甚至把丑化、贬斥对手作为吸引眼球、获取支持、树立政绩的手段。各利益集团都把自己的利益摆在最优先地位,对于对立利益集团的要求则予以排挤打压。中华文明自古就提倡以和为贵,主张不同因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将注重合作融合、反对分立对抗作为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画出“最大同心圆”。我国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政策的连续性有利于长远发展,有效避免短视和折腾带来的巨大成本。解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往往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新中国成立不到70年的时间里,我国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避免了政党相互倾轧造成政局不稳或政权更迭。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稳定领导,积极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通过长期稳定执政,中国共产党具备高度的社会整合能力,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规划)成功解决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又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体现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事实胜于雄辩,成就赢得瞩目。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日益彰显。

法理逻辑:新型政党制度的法治保障日渐完善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中共中央法规和文件为主体、以相关配套政策为辅助的制度框架体系,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运行、发挥效能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均有明确规定。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20xx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修订的政协章程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指出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强调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这些法律制度规定,不仅完善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而且在法理上明确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秩序框架和行为准则。

回顾历史,从“八字方针”“十六字方针”到“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从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到提出“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与时俱进。面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的相关制度,使参政党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化多党合作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多党合作的制度规定,使多党合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不断提高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

历史和实践证明,我国政党制度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来说,没有比国家安定更大的利益。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我们深刻感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共xx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各民主党派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自身建设,不忘合作初心、共担时代使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应有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二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开启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缘于解放思想的先导

4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从那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开始的。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转折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思想准备,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此基础上,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展开的。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决定了开启改革开放的艰难和复杂,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关键一环。正如邓小平当年指出的:“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不进则退,不进则亡。“文革”十年引起党和人民全面反思,反思最集中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了对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推动了全党的思想大解放;思想大解放,又进一步推动了拨乱反正的深化和展开,成为改革开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开放开始起步,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

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开创事业新局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真理标准的确立,回归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人们的思想从长期“左”的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觉醒、敢于觉醒、持续觉醒的强大思想武器。

解放思想必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前人没有做过,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无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许多问题在经典著作中也不可能找到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在解放思想、推动改革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非常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在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就郑重向全党提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也反复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4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高度,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审视时代特点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创立了既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又适应时代要求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理论体系重新确立了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思想体系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解放思想、破除旧思想、形成新思想的历史,就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通过坚持“一个中心”不动摇,回击了“两个中心”的议论,从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正是因为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越来越红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才不断涌现,这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大、进步最快的时期,举国上下,国内国外,有口皆碑。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统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科学发展与全面改革同步推进,执政党建设与法治中国建设同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步推进,治国理政取得显著成效,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信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再次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仍然必须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高扬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旗帜,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的指导作用。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在方向问题上,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要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所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切实增强其现实针对性。理论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理论创新的意识和观念,致力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敢于和善于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给人以信服的理论回答。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潮流,正确把握时代要求,善于运用科学方法,下功夫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那些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找出特点,发现规律,升华理论。

【思想宣传范文】三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将面临比以往更为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形成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加快推动相关重点领域的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

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应对以下方面的挑战:

首先,加快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优化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还是加快要素市场的改革,进一步放开要素市场。要素市场仍然是我国市场体系发展中的主要短板。如果说在高速增长阶段,不完全的要素市场尚可勉强支持,在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这一短板就难以绕开。

其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是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前提。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金融风险形成条件也相应发生重要改变。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金融风险不易显现,一旦转入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原本无风险的领域和环节也可能会出现风险。东亚地区的追赶型经济体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经历了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甚至金融危机。我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也会面临这一挑战,必须一方面加强对内部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防控,另一方面防范外部冲击,把握金融开放的节奏,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再次,加快形成地方性要素粘性与高价值区域。高质量发展对应高收入增长。收入差异的背后,是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度、附加价值度的差异,或者说“产业质量”的差异。部分地区拥有更高的产业质量,是因为存在特定的“地方性要素粘性”,能够吸引高知识技术密度的要素,并将其优化配置和利用。所谓地方性要素粘性,是指通常所说的“投资环境”或“发展环境”。在一个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高质量产业都是处在产业体系的顶部。“花落何处”,取决于所需要的地方性要素粘性在哪里形成。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最后,保护与发展企业家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保护企业家精神是发挥企业家主观能动性的题中应有之意。企业家精神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集中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组合能力。不同发展阶段,对这种能力的要求是有差异的。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家精神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将愈加突出。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稳定、可预期、蓬勃发展的企业家精神是必要条件。各种破除对企业家精神束缚的改革应摆在优先位置。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应主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重构高质量发展的地方竞争机制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办法或模式从哪里来?顶层设计是重要的,主要是“指方向、划底线”,说清楚大的方向、目标,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样的局面要避免。在此前提下,具体什么样的办法符合各地的实际,能够有效推动不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不是能够事先计划好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是要靠在市场中的探索、试错、比较、竞争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地方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性。

地方竞争机制被认为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和地方之间一直存在着“统”和“放”的循环和争议。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以后,政府的角色逐步演变,如果说企业家是生产要素的组合者,那么地方政府则是生产要素平台的搭建者。大量事例表明,地方政府的作为确实能够提升这一地方的发展水平,反之则相反。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套地方竞争机制仍然有效,但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与提升。与高速增长期相比,地方竞争的内容将有所调整,主要应包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营商发展环境的竞争;培育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资源、成为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性城市的竞争;吸引中高级生产要素、形成不同类型劳动者合理分工结构的竞争;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包容性、稳定性内在一致的社会治理方式竞争,等等。

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建设大都市圈、创新中心、新兴产业基地等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将层出不穷,但谁能抓住并利用好这些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竞争优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既要支持保护企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也要倡导保护地方政府的创新精神。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应允许地方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试错,在竞争中发现和推广好的做法、模式和政策。

优先推动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配套的重点领域改革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优先推动那些有助于增长阶段转换、新增长动能形成的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应按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并强调,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府需要创新监管方式,按照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管”的观念,把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向。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政府将近90%的前置审批事项已经改为后置审批或取消。取消下放审批事项并不意味着政府的“放任自流”,必须同步跟进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和办法。对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的行政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要确保安全监管职责无缝隙。

二是把减税与税改结合推进。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强调,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我国的企业税率在国际上看并不算过高,但加上各种收费,企业税费综合负担是不低的。下一步在加大减税力度的同时,更具有长期意义的是推动税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从以间接税为主逐步转向以直接税为主。应当创造条件,降低企业生产环节的税费。部分国有资本用于充实社保基金,应相应降低这类企业上缴“五险一金”等的负担。

三是应以管资本为切入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这是对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深化和提升。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国有经济必须实现战略性调整,更多地集中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领域,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社保基金、保障性住房等;战略性大型项目,如大飞机等;创新基础设施,如国家实验室等;国防建设;生态保护;等等。

四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总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经验,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两件事情是内在统一的,乡村振兴实际上是现代城市体系在乡村的延伸。这些战略的实施,前提是必须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真正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的要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同等入市,农民宅基地也要创造条件流转起来。全面推动人员、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市场化配置。把城市化下半程的土地红利更多地分给农民,真正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五是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开放水平。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发展空间最大的是服务业,其中差距最大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研发、金融、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技术大都是软技术,是不可编码的知识、体验性知识。吸收这类技术、知识,与过去工业领域引进技术有很大不同,必须推动更大范围、更具深度、更有特点的对外开放与合作,重点是高水平教育和研发领域。在创新活跃地区,可设立若干个高水平教育研发特区,形成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吸收国际上先进做法,最大限度调动人们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前沿创造力的环境。

【思想宣传范文】四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他强调:“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40年来,我们党既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又坚定不移通过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改革、驾驭改革的政治智慧和坚强能力。

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聚焦制度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深邃的制度改革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表明,自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就深刻认识到改革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手段,是赶上时代步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是基于对改革开放制度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艰巨性的战略思考,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创造性提出了制度定型论。他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这一论断,在党的xx大以来得到了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以党的xx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为标志,我们党开启了在协同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进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更为关键的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结合起来的伟大创造,其制度建设必然会经历由不够成熟到逐步成熟、由不够定型到逐步定型的过程。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无古人、旁无佐证,“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制度建设必然需要经历一个很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创造才能走向定型。第三,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处一个世界、一个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使制度探索和定型的过程充满风险和挑战,如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的重大任务。

党的xx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一重要论断,创造性提出了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实现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取向。

党的xx大以来,我们党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不断推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具体而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本在于严格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任何方面的制度改革,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确保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价值取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绝大多数人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消除利益分化、利益固化;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不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以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改革、以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紧跟时代潮流、回答时代之问中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革故鼎新、创新发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当代中国在昂首阔步向着宏伟目标坚定前行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更加复杂的问题和挑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要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和推进作用,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制度活力、形成制度红利、释放制度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重大关键性问题中推进制度创新和完善,是以往几十年我国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尤其需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那些影响制度活力的重大问题,把新时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前进。

抓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我们既要深入解决市场运作失灵即由于利益驱动而导致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干扰和破坏的问题,又要进一步解决市场机制不到位所造成的企业缺乏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问题;既要深入解决政府干预过多从而造成对市场竞争规则的干扰和破坏的问题,又要进一步解决政府调控不力,不作为、乱作为乃至懒政庸政等问题;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抓住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既是以往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又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完成这一重大改革任务,必须切实处理好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抓住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兴盛的优势。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一定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同时,文化又具有极强烈的交流性和交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坚持个性和共性有机统一的现代文化形态。这决定了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抓住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优势。在发挥好政府治理作用基础上,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确保社会机体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抓住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生态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势。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切实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思想宣传范文】五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认真回顾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升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既要解决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问题,又要解决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分析了当时制度的各种弊端,提出了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他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等等。这标志着我们党把制度建设问题提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制度建设理论的重大飞跃。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这一时期,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开创了党的制度建设新局面。强调,完善各个方面的制度,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党内教育、管理、监督的制度,都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加以完善。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特别要注重制度建设,以完备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统一行动。党的xx大提出,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并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这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制度建设的内涵,拓宽了党的制度建设的视野,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党的xx大后,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大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指出,我们既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又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和机制,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党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的xx届四中全会强调,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xx大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这一时期,党的制度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强调,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强调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要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确保每项法规制度都立得住、行得通、管得了;强调狠抓制度执行,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表率作用,让遵守法规制度蔚然成风;强调要强化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统筹推进、一体建设。这些重要论述,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全方位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xx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党的xx届四中全会将“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的xx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党的xx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此外,党中央还编制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xx—20xx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xx—20xx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这些重大部署、重要举措,推动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进入快车道。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统筹推进各位阶、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以“1+4”为基本框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我们党坚持真抓严管,通过加强学习教育、强化监督检查、狠抓制度执行等有力措施,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法规制度意识普遍增强,正在养成在制度、纪律约束下学习工作生活的良好习惯,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一是以党章统领党的制度建设,提高了制度建设的整体水平。作为立党管党治党的总依据、总遵循,党章具有最高权威,依规治党首先是依据党章管党治党。改革开放以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先后8次修订完善党章,不断推动党章与时俱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制度动力。党的十九大修订的党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党的根本大法注入了新鲜血液。党中央把制定准则、条例作为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主干性、支撑性法规制度来抓。1980年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于实现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20xx年制定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12个方面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刚性规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党中央还先后制定了32部条例,进一步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是党内立法法,《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明确了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程序,为党内法规制度备案工作提供了遵循。根据中央法规制度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陆续制定具体的配套法规制度,增强了党内法规制度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

二是党的组织法规不断完善,夯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制度基础。为了全面规范党的各级各类组织的产生和职责,我们党先后制定了450多部组织法规制度。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着力在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方面补空白、立新规。修订《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20xx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首次为建立70年的党组制度立规,全面规范党组的设立、职责、组织原则、议事决策等;《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了各级地方党委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重要职责、决策规程等。这些法规制度,夯实了管党治党、执政治国的组织制度基础,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三是党的领导法规逐渐健全,保证了党的领导活动在制度轨道上推进。目前,我们党已制定900多部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对党的自身领导体制、党与政府等机关组织关系作出规范。党的xx大以来,我们党制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办法、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等,为加强和改进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提供了制度保障,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20xx年10月,党中央制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强调落实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最高原则,有力维护了核心地位,有力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四是党的自身建设法规日益完善,显著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自身法规制度涵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目前现行有效的法规约1400部。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制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在树导向、强监管。以修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抓手,大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有效破解了“四唯”问题;改进政绩考核机制,有效遏制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修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强化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培训,有效发挥了补钙壮骨、固根守本作用;制定实施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治理“裸官”、规范兼职等制度,干部管理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重在强基础、补弱项。出台国有企业、社会组织、民办学校等领域党的建设制度,薄弱环节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持续开展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各级党组织书记管党治党意识明显增强、责任有力落实;修订实施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党员队伍保持适度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在增优势、添活力。制定实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推进职称制度和分类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制定“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办法,提升人才工程实施质量和效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逐步显现。

五是党的监督保障法规持续加强,有力促进了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长期以来,我们党按照规范主体、规范行为、规范监督相统筹相协调的原则,对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监督、考核、奖惩、保障等作出规范,共制定1460多部监督保障法规制度。党的xx大以来,我们党着力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把党内监督同其他监督方式贯通起来,着力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党中央制定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巡视工作条例、党纪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指明道德高线,划出行为底线,着力形成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既用制度建设促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深入发展,又善于把党的各方面建设取得的成果及时上升为制度,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制度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把握正确方向是第一位的要求。把握正确方向,必须切实体现党的意志主张、体现党章的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管党治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始终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推进。我们党始终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各项工作,并通过法规制度将党章规定细化具体化,切实维护了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实践证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只有在方向性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保持政治定力,着力完善党的建设各方面制度,才能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二是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的各项具体制度的建设,是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是其基本内容的具体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着力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实现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程序化。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紧密结合的有效制度。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只有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并根据实践发展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才能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坚持着力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尊重创造,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及时做好立、改、废、释工作,既保证了制度活力,又保持了制度的稳定性。注重实体性法规制度和程序性法规制度、综合性规定和专门性规定、下位法规制度和上位法规制度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提升了法规制度的整体效应。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立规、民主立规、依法立规,才能确保每项法规制度都立得住、行得通、管得了,才能真正做到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

四是坚持党的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并重。制度的制定是基础,制度的执行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的制定,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逐步形成一个以党章为统领,各项具体制度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我们党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坚持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狠抓制度落实,制度威力充分彰显。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一手抓制度制定,一手抓制度执行,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确保管党治党的制度落地生根。

五是坚持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协调。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同时,还善于把成熟的党内法规制度通过立法机关转化为国家法律法规,更好地用制度和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行,实现党的制度与国家法律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实践证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只有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着力提高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水平,才能使党的制度建设全面融入并保障国家法治建设。

篇6:把握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逻辑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清晰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法理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不忘合作初心、共担时代使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应有贡献。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各民主党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入把握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法理逻辑,不忘合作初心、共担时代使命,把这一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历史逻辑:新型政党制度伴随中国人民站起来正式确立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合作智慧的结晶。回顾历史,民盟就是在与中国共产党共克时艰中不断坚定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的决心。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接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公开宣布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了包括民盟在内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公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正式确立。

可以说,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伴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发展起来的,是伴随中国人民站起来正式确立的。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各民主党派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个大目标下共同奋斗,使近代以来饱经磨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站立起来。各民主党派在探索救国道路上自觉而郑重地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选择、正确的选择。

实践逻辑: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日益彰显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实践,愈发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巨大优势,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能够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能够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共同目标激发同心同向,整体利益统合各方利益。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私人利益,追求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求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认定中国共产党是自己利益的忠实代表,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各民主党派虽然来自不同界别,但都追求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极大激发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动力。近年来,各民主党派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比如,至,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平均每天有3.7万人走出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对同期全球脱贫的贡献率高达70%。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有各民主党派的积极贡献。

协商民主实现集中领导与发扬民主的有机统一。在一些西方国家,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经常陷入恶性竞争,形成否决型政体,出现前任建房、后任拆梁的现象,甚至把丑化、贬斥对手作为吸引眼球、获取支持、树立政绩的手段。各利益集团都把自己的利益摆在最优先地位,对于对立利益集团的要求则予以排挤打压。中华文明自古就提倡以和为贵,主张不同因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将注重合作融合、反对分立对抗作为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画出“最大同心圆”。我国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政策的连续性有利于长远发展,有效避免短视和折腾带来的巨大成本。解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往往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新中国成立不到70年的时间里,我国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避免了政党相互倾轧造成政局不稳或政权更迭。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稳定领导,积极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通过长期稳定执政,中国共产党具备高度的社会整合能力,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规划)成功解决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又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体现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事实胜于雄辩,成就赢得瞩目。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日益彰显。

法理逻辑:新型政党制度的法治保障日渐完善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中共中央法规和文件为主体、以相关配套政策为辅助的制度框架体系,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运行、发挥效能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均有明确规定。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修订的政协章程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指出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强调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这些法律制度规定,不仅完善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而且在法理上明确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秩序框架和行为准则。

回顾历史,从“八字方针”“十六字方针”到“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从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与时俱进。面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的相关制度,使参政党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化多党合作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多党合作的制度规定,使多党合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不断提高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

历史和实践证明,我国政党制度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来说,没有比国家安定更大的利益。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我们深刻感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各民主党派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自身建设,不忘合作初心、共担时代使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应有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开启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缘于解放思想的先导

4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从那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开始的。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转折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思想准备,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此基础上,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展开的。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决定了开启改革开放的艰难和复杂,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关键一环。正如邓小平当年指出的:“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不进则退,不进则亡。

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开创事业新局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真理标准的确立,回归了马克思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人们的思想从长期“左”的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觉醒、敢于觉醒、持续觉醒的强大思想武器。

解放思想必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前人没有做过,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无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许多问题在经典著作中也不可能找到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在解放思想、推动改革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非常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在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就郑重向全党提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也反复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4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高度,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审视时代特点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创立了既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又适应时代要求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理论体系重新确立了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思想体系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解放思想、破除旧思想、形成新思想的历史,就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通过坚持“一个中心”不动摇,回击了“两个中心”的议论,从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正是因为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越来越红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才不断涌现,这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大、进步最快的时期,举国上下,国内国外,有口皆碑。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统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科学发展与全面改革同步推进,执政党建设与法治中国建设同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步推进,治国理政取得显著成效,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信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再次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仍然必须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高扬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旗帜,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的指导作用。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在方向问题上,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要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切实增强其现实针对性。理论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理论创新的意识和观念,致力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敢于和善于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给人以信服的理论回答。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潮流,正确把握时代要求,善于运用科学方法,下功夫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那些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找出特点,发现规律,升华理论。

【思想宣传范文】三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将面临比以往更为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形成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加快推动相关重点领域的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

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应对以下方面的挑战:

首先,加快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优化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还是加快要素市场的改革,进一步放开要素市场。要素市场仍然是我国市场体系发展中的主要短板。如果说在高速增长阶段,不完全的要素市场尚可勉强支持,在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这一短板就难以绕开。

其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是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前提。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金融风险形成条件也相应发生重要改变。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金融风险不易显现,一旦转入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原本无风险的领域和环节也可能会出现风险。东亚地区的追赶型经济体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经历了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甚至金融危机。我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也会面临这一挑战,必须一方面加强对内部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防控,另一方面防范外部冲击,把握金融开放的节奏,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再次,加快形成地方性要素粘性与高价值区域。高质量发展对应高收入增长。收入差异的背后,是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度、附加价值度的差异,或者说“产业质量”的差异。部分地区拥有更高的产业质量,是因为存在特定的“地方性要素粘性”,能够吸引高知识技术密度的要素,并将其优化配置和利用。所谓地方性要素粘性,是指通常所说的“投资环境”或“发展环境”。在一个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高质量产业都是处在产业体系的顶部。“花落何处”,取决于所需要的地方性要素粘性在哪里形成。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最后,保护与发展企业家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保护企业家精神是发挥企业家主观能动性的题中应有之意。企业家精神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集中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组合能力。不同发展阶段,对这种能力的要求是有差异的。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家精神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将愈加突出。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稳定、可预期、蓬勃发展的企业家精神是必要条件。各种破除对企业家精神束缚的改革应摆在优先位置。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应主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重构高质量发展的地方竞争机制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办法或模式从哪里来?顶层设计是重要的,主要是“指方向、划底线”,说清楚大的方向、目标,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样的局面要避免。在此前提下,具体什么样的办法符合各地的实际,能够有效推动不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不是能够事先计划好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是要靠在市场中的探索、试错、比较、竞争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地方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性。

地方竞争机制被认为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和地方之间一直存在着“统”和“放”的循环和争议。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以后,政府的角色逐步演变,如果说企业家是生产要素的组合者,那么地方政府则是生产要素平台的搭建者。大量事例表明,地方政府的作为确实能够提升这一地方的发展水平,反之则相反。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套地方竞争机制仍然有效,但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与提升。与高速增长期相比,地方竞争的内容将有所调整,主要应包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营商发展环境的竞争;培育创新环境、聚集创新资源、成为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性城市的竞争;吸引中高级生产要素、形成不同类型劳动者合理分工结构的竞争;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包容性、稳定性内在一致的社会治理方式竞争,等等。

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建设大都市圈、创新中心、新兴产业基地等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将层出不穷,但谁能抓住并利用好这些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竞争优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既要支持保护企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也要倡导保护地方政府的创新精神。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应允许地方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试错,在竞争中发现和推广好的做法、模式和政策。

优先推动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配套的重点领域改革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优先推动那些有助于增长阶段转换、新增长动能形成的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应按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并强调,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府需要创新监管方式,按照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管”的观念,把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向。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政府将近90%的前置审批事项已经改为后置审批或取消。取消下放审批事项并不意味着政府的“放任自流”,必须同步跟进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和办法。对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的行政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要确保安全监管职责无缝隙。

二是把减税与税改结合推进。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强调,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我国的企业税率在国际上看并不算过高,但加上各种收费,企业税费综合负担是不低的。下一步在加大减税力度的同时,更具有长期意义的是推动税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从以间接税为主逐步转向以直接税为主。应当创造条件,降低企业生产环节的税费。部分国有资本用于充实社保基金,应相应降低这类企业上缴“五险一金”等的负担。

三是应以管资本为切入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深化和提升。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国有经济必须实现战略性调整,更多地集中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领域,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社保基金、保障性住房等;战略性大型项目,如大飞机等;创新基础设施,如国家实验室等;国防建设;生态保护;等等。

四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总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经验,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两件事情是内在统一的,乡村振兴实际上是现代城市体系在乡村的延伸。这些战略的实施,前提是必须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的要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同等入市,农民宅基地也要创造条件流转起来。全面推动人员、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市场化配置。把城市化下半程的土地红利更多地分给农民,真正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五是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开放水平。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发展空间最大的是服务业,其中差距最大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研发、金融、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技术大都是软技术,是不可编码的知识、体验性知识。吸收这类技术、知识,与过去工业领域引进技术有很大不同,必须推动更大范围、更具深度、更有特点的对外开放与合作,重点是高水平教育和研发领域。在创新活跃地区,可设立若干个高水平教育研发特区,形成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吸收国际上先进做法,最大限度调动人们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前沿创造力的环境。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他强调:“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40年来,我们党既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又坚定不移通过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改革、驾驭改革的政治智慧和坚强能力。

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聚焦制度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深邃的制度改革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表明,自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就深刻认识到改革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手段,是赶上时代步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是基于对改革开放制度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艰巨性的战略思考,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创造性提出了制度定型论。他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这一论断,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了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为标志,我们党开启了在协同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进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更为关键的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结合起来的伟大创造,其制度建设必然会经历由不够成熟到逐步成熟、由不够定型到逐步定型的过程。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无古人、旁无佐证,“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制度建设必然需要经历一个很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创造才能走向定型。第三,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处一个世界、一个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使制度探索和定型的过程充满风险和挑战,如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一重要论断,创造性提出了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实现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不断推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具体而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本在于严格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任何方面的制度改革,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确保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价值取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绝大多数人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消除利益分化、利益固化;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不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以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改革、以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紧跟时代潮流、回答时代之问中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革故鼎新、创新发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当代中国在昂首阔步向着宏伟目标坚定前行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更加复杂的问题和挑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要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和推进作用,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制度活力、形成制度红利、释放制度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重大关键性问题中推进制度创新和完善,是以往几十年我国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尤其需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那些影响制度活力的重大问题,把新时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前进。

抓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我们既要深入解决市场运作失灵即由于利益驱动而导致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干扰和破坏的问题,又要进一步解决市场机制不到位所造成的企业缺乏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问题;既要深入解决政府干预过多从而造成对市场竞争规则的干扰和破坏的问题,又要进一步解决政府调控不力,不作为、乱作为乃至懒政庸政等问题;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抓住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既是以往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又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完成这一重大改革任务,必须切实处理好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抓住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兴盛的优势。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一定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同时,文化又具有极强烈的交流性和交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坚持个性和共性有机统一的现代文化形态。这决定了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抓住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优势。在发挥好政府治理作用基础上,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确保社会机体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抓住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全面深化生态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势。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切实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思想宣传范文】五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认真回顾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升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既要解决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问题,又要解决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分析了当时制度的各种弊端,提出了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他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等等。这标志着我们党把制度建设问题提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制度建设理论的重大飞跃。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大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既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又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和机制,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党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这一时期,党的制度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强调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要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确保每项法规制度都立得住、行得通、管得了;强调狠抓制度执行,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表率作用,让遵守法规制度蔚然成风;强调要强化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统筹推进、一体建设。这些重要论述,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全方位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此外,党中央还编制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22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这些重大部署、重要举措,推动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进入快车道。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统筹推进各位阶、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以“1+4”为基本框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我们党坚持真抓严管,通过加强学习教育、强化监督检查、狠抓制度执行等有力措施,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法规制度意识普遍增强,正在养成在制度、纪律约束下学习工作生活的良好习惯,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一是以党章统领党的制度建设,提高了制度建设的整体水平。作为立党管党治党的总依据、总遵循,党章具有最高权威,依规治党首先是依据党章管党治党。改革开放以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先后8次修订完善党章,不断推动党章与时俱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制度动力。党的十九大修订的党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党的根本大法注入了新鲜血液。党中央把制定准则、条例作为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主干性、支撑性法规制度来抓。1980年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于实现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拨乱反正,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制定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12个方面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刚性规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党中央还先后制定了32部条例,进一步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是党内立法法,《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明确了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程序,为党内法规制度备案工作提供了遵循。根据中央法规制度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陆续制定具体的配套法规制度,增强了党内法规制度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

二是党的组织法规不断完善,夯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制度基础。为了全面规范党的各级各类组织的产生和职责,我们党先后制定了450多部组织法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在党的组织法规制度方面补空白、立新规。修订《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首次为建立70年的党组制度立规,全面规范党组的设立、职责、组织原则、议事决策等;《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了各级地方党委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重要职责、决策规程等。这些法规制度,夯实了管党治党、执政治国的组织制度基础,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三是党的领导法规逐渐健全,保证了党的领导活动在制度轨道上推进。目前,我们党已制定900多部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对党的自身领导体制、党与政府等机关组织关系作出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制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办法、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等,为加强和改进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提供了制度保障,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年10月,党中央制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强调落实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最高原则,有力维护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有力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四是党的自身建设法规日益完善,显著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自身法规制度涵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目前现行有效的法规约1400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制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在树导向、强监管。以修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抓手,大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有效破解了“四唯”问题;改进政绩考核机制,有效遏制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修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强化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培训,有效发挥了补钙壮骨、固根守本作用;制定实施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治理“裸官”、规范兼职等制度,干部管理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重在强基础、补弱项。出台国有企业、社会组织、民办学校等领域党的建设制度,薄弱环节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持续开展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各级党组织书记管党治党意识明显增强、责任有力落实;修订实施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党员队伍保持适度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在增优势、添活力。制定实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推进职称制度和分类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制定“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办法,提升人才工程实施质量和效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逐步显现。

五是党的监督保障法规持续加强,有力促进了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长期以来,我们党按照规范主体、规范行为、规范监督相统筹相协调的原则,对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监督、考核、奖惩、保障等作出规范,共制定1460多部监督保障法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把党内监督同其他监督方式贯通起来,着力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党中央制定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巡视工作条例、党纪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指明道德高线,划出行为底线,着力形成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既用制度建设促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深入发展,又善于把党的各方面建设取得的成果及时上升为制度,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制度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把握正确方向是第一位的要求。把握正确方向,必须切实体现党的意志主张、体现党章的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管党治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始终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推进。我们党始终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各项工作,并通过法规制度将党章规定细化具体化,切实维护了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实践证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只有在方向性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保持政治定力,着力完善党的建设各方面制度,才能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二是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的各项具体制度的建设,是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是其基本内容的具体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着力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实现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程序化。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紧密结合的有效制度。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只有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并根据实践发展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才能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坚持着力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尊重创造,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及时做好立、改、废、释工作,既保证了制度活力,又保持了制度的稳定性。注重实体性法规制度和程序性法规制度、综合性规定和专门性规定、下位法规制度和上位法规制度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提升了法规制度的整体效应。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立规、民主立规、依法立规,才能确保每项法规制度都立得住、行得通、管得了,才能真正做到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

四是坚持党的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并重。制度的制定是基础,制度的执行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的制定,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逐步形成一个以党章为统领,各项具体制度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我们党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坚持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狠抓制度落实,制度威力充分彰显。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一手抓制度制定,一手抓制度执行,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确保管党治党的制度落地生根。

五是坚持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协调。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同时,还善于把成熟的党内法规制度通过立法机关转化为国家法律法规,更好地用制度和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行,实现党的制度与国家法律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实践证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只有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着力提高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水平,才能使党的制度建设全面融入并保障国家法治建设。

篇7:高考高三政治总结政党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A.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及其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原因)

①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③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①科学执政含义: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含义: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含义: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4)“-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怎样贯彻贯彻-:

①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力量。

②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紧跟世界进步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巩固执政地位,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2、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为全国人民谋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历史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参政的民主党派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关系:

A.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B.民主党派地位和权利:

a。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b。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民主党派参政基本点):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

C.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5)我国的多党合作:

①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才能团结协作。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②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都长期存在,互相监督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与执政党一起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主盛衰兴亡的责任。

③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活动,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④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创立与构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我国各党派共同创立的。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

B.人民政协的职能: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2、适合国情,优势显着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利益和要求。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推进了国家政治生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党派是拥有多学科的人才库,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③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由于历史原因,各民主党派和台湾同胞有密切联系,成为大陆和台湾联系的纽带。

(2)我国绝不能照搬西方多党制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后果是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篇8:浅析我国土地权属制度

浅析我国土地权属制度

王卫洲

1、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和农民集体所有。

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我国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逐步确立,形成了全民所有土地,即国家所有土地,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土地,即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这样两种基本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国土地公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国有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国家和农民集体是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国家和农民集体对自己所有的土地行使权利受法律保护。对于任何侵犯公有土地所有权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土地公有制是我国土地制度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经济基础,一切土地立法都必须遵循和维护这一制度。

2、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

(一)城市市区的土地;

(二)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三)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四)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六)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3集体所有的土地。

(一)城市郊区和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但是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除外。

(二)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宅基地是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是指建了房屋、建过房屋或者决定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包括建了房屋的土地、建过房屋但已无上盖物,不能居住的土地以及准备建房用的规划地三种类型。

自留山是指农业集体化后分给社员使用和经营的小块山林。山权仍归集体所有,林木和林产品归社员个人所有。为了鼓励社员植树造林,在不影响集体林业发展的前提下,把一部分荒山划给社员作为自留山,是发展林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社员个体经营的自留山,是社会主义林业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

自留地同自留山含义相同。

4、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区别。

(一)所有权主体不同。集体土地的所有权者是集体农民集体,国有土地所有权者是国家,即全体公民。

(二)使用权流转不同。国家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出让、转让、出租等各种形式流转。集体所有的土地一般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可以流转。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产权房的由来。

(三)用途不同。国家所有的土地主要属于建设用地,而集体所有的土地建设用地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属于农用地。

5、集体土地的分类。

按照我国法律要求,集体土地应按照用途规划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种类型。

集体农用地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各种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按照用途农用地又分为一般农用地和耕地。耕地是指用于粮食作物生产的土地,耕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般耕地和基本农田。

集体建设用地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于建筑、建设的土地,包括宅基地、乡镇村企业、公益设施等使用的集体土地。

集体未利用地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荒地、盐碱地、冰川等各种没有投入使用的土地。

6、法律对一般耕地的保护原则。

一般耕地是指除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一般耕地属于宝贵的土地资源,法律对其实行保护原则如下:

(一)耕地总量不减少。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个别省、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的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

(二)耕地补充、占地补偿。

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开垦耕地计划,监督占用耕地的单位按照计划开垦耕地或者按照计划组织开垦耕地,并进行验收。

(三)建设用地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非农建设需要占用耕地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审批权限和程序来办理用地手续,并依法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

(四)控制性占地。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

(五)不得闲置土地。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闲置土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7、法律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一)什么是基本农田:

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下列耕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

(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三)蔬菜生产基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五)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具体数量指标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分解下达。

(二)基本农田的特别保护概述: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保证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基本农田要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并在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注明。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备案工作,应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后三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法定最高标准执行,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充耕地的,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禁止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或者“设施农业”等任何名义,占用基本农田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

(三)严格基本农田从事非农建设的审批权限和程序,除法律规定的对一般耕地的保护外,占用基本农田还应当遵守下列要求。

1、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2、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8、农村集体土地的用途管制。

(一)用途管制。

任何单位进行建设的只能占用建设用地,不得占用农地,需要占用农地的应当由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审批,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二)使用权管制。

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只允许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可以使用,其他各类 建设不得占用集体土地。如果确实需要占用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由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批准,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家所有,并对集体经济组织和失地农民进行补偿。

9、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层次。

我国集体的所有权体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乡镇集体所有、村集体所有、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所有,村内集体经济组织表现为小产队、生产小组等各种形式。这就是以前我们产说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10、农民集体土地的经营和管理。

(一)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这里有两层含义,农村集体土地应当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考虑到自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有些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已不健全,难以完成集体所有土地的经营、管理任务,需要由行使自治权的村民委员会来行使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土地的职能。

因此,如果有以村为单位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就由该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如果没有以村为单位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则由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二)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一是这里的村民小组是指行政村内的由村民组成的自治组织。关于村民小组是指该土地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分别属于两个以上的生产队,现在其土地仍然分别属于相当于原生产队的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的农民集体所有。()二是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或者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或者由村民小组经营、管理。这是因为考虑到自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有些村内的集体经济组织已不健全,难以完成集体所有土地的经营、管理任务,需要具有一定自治权的村民小组来行使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土地的职能。因此,如果村内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就由村内的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如果没有村内的集体经济组织,则由村民小组经营、管理。

(三)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这种情况包括:一是指改革开放以前,原来以人民公社为核算单位的土地,在公社改为乡(镇)以后仍然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二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公社一级掌握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仍然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上述两种情况下的土地仍然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篇9:我国证券交易制度

我国证券交易制度

证券交易制度是对证券市场上证券的买卖流程的一种描述,一般包括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的作用、交易中介的组成和作用、交易价格的形成、交易的交割和结算、交易系统的组成和作用等内容。在学术层面上,证券交易制度分为指令驱动制度和报价驱动制度。而报价驱动制度中,做市商制度是比较重要的制度。

1、指令驱动制度

指令驱动制度,指证券交易价格由买方订单和卖方订单共同驱动,市场交易中心以买卖双向价格为基准进行撮合。指令驱动机制本质上是竞价机制,证券买卖双方能在同一市场上公开竞价,充分表达自己的投资意愿,直到双方都认为已经得到满意合理的价格,撮合才会成交。在指令驱动制度中,价格的形成是以买卖双方的竞价指令为基础,由交易系统自动生成的,买卖不需要中间方。

2、报价驱动制度

(1)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是一种市场交易制度,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法人充当做市商,不断地向投资者提供买卖价格,并按其提供的价格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交易,从而为市场提供即时性和流动性,并通过买卖价差实现一定利润。简单说就是:报出价格,并能按这个价格买入或卖出。

按照是否具备竞争性的特点,做市商制度存在两种类型:垄断型的做市商制度和竞争型的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的特点有:提高流动性,增强市场吸引力、有效稳定市场,促进市场平衡运行、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校正买卖指令不均衡现象、抑制价格操纵。

(2)指令驱动制度

指令驱动制度指证券交易价格由买方订单和卖方订单共同驱动,市场交易中心以买卖双向价格为基准进行撮合。指令驱动机制本质上是竞价机制,证券买卖双方能在同一市场上公开竞价,充分表达自己的投资意愿,直到双方都认为已经得到满意合理的价格,撮合才会成交。在指令驱动制度中,价格的形成是以买卖双方的竞价指令为基础,由交易系统自动生成的,买卖不需要中间方。

-------------------华丽丽的分割线------------------

证券交易制度是对证券市场上证券的买卖流程的一种描述,一般包括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的作用、交易中介的组成和作用、交易价格的形成、交易的交割和结算、交易系统的组成和作用等内容。在学术层面上,证券交易制度分为指令驱动制度和报价驱动制度。而报价驱动制度中,做市商制度是比较重要的制度。

1、指令驱动制度

指令驱动制度,指证券交易价格由买方订单和卖方订单共同驱动,市场交易中心以买卖双向价格为基准进行撮合。指令驱动机制本质上是竞价机制,证券买卖双方能在同一市场上公开竞价,充分表达自己的投资意愿,直到双方都认为已经得到满意合理的价格,撮合才会成交。在指令驱动制度中,价格的形成是以买卖双方的竞价指令为基础,由交易系统自动生成的,买卖不需要中间方。

2、报价驱动制度

(1)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是一种市场交易制度,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法人充当做市商,不断地向投资者提供买卖价格,并按其提供的价格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交易,从而为市场提供即时性和流动性,并通过买卖价差实现一定利润。简单说就是:报出价格,并能按这个价格买入或卖出。

按照是否具备竞争性的特点,做市商制度存在两种类型:垄断型的做市商制度和竞争型的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的特点有:提高流动性,增强市场吸引力、有效稳定市场,促进市场平衡运行、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校正买卖指令不均衡现象、抑制价格操纵。

(2)指令驱动制度

指令驱动制度指证券交易价格由买方订单和卖方订单共同驱动,市场交易中心以买卖双向价格为基准进行撮合。指令驱动机制本质上是竞价机制,证券买卖双方能在同一市场上公开竞价,充分表达自己的投资意愿,直到双方都认为已经得到满意合理的价格,撮合才会成交。在指令驱动制度中,价格的形成是以买卖双方的竞价指令为基础,由交易系统自动生成的,买卖不需要中间方。

上一篇:国家养老保险制度  下一篇:会计制度设计总则

篇10:高一必修2政治政党制度考点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A.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及其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原因)

①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②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③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①科学执政含义: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含义: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含义: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确立三个代表的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极重要的意义。

(4)“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怎样贯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力量。

②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紧跟世界进步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巩固执政地位,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2、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为全国人民谋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历史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参政的民主党派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关系:

A.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B.民主党派地位和权利:

a、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b、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民主党派参政基本点):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

C.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5)我国的多党合作:

①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才能团结协作。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②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都长期存在,互相监督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与执政党一起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主盛衰兴亡的责任。

③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活动,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④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创立与构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我国各党派共同创立的。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

B.人民政协的职能: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2、适合国情,优势显着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利益和要求。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推进了国家政治生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党派是拥有多学科的人才库,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③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由于历史原因,各民主党派和台湾同胞有密切联系,成为大陆和台湾联系的纽带。

(2)我国绝不能照搬西方多党制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后果是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篇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情感目标:

⑴.帮助学生增强国家主人翁的意识;

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感情。

2.态度目标:

⑴.使学生从我国政体及其与我国国体的关系上明确我国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及其优越性;

⑵.提高对我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的认识;

⑶.增强为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的意识;

⑷.培养学生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奋斗的志向。

3.价值目标:

明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具备爱国的情感,应该确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

㈡.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动及国家管理形式的基本知识。

⑴.了解政体的含义、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及当代国家结构形式基本类型、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方式及其行使权利与履行职责(职能)的方式。

⑵.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列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说明它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及其组织和活动基本原则。“一国两制” 方针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等。

2.能力目标:

通过社会走访、调查或探究性学习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

⑴.理论联系实际,相关知识和实际的相互转换的能力。如学会把有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观察分析我国的政体及与我国的国体相互关系等。

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关系的能力。如唯物辩证地分析解释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一国两制”的关系等。

⑶.在探究现实社会国家政治制度(即政体)问题上的初步创新能力。例如,如何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在港澳回归祖国的先例后,顺利完成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难、热点解析:

⒈准确掌握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或国家的政治制度、或国家管理形式)、及与国体的相互关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政治常识》最基础的知识。

明确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与国体(国家性质)的相互关系,在方法论上应主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比较的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⑴. 政体、及国体与政体的相互关系,

本课的核心理论就是国体与政体关系的理论。

①.关于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政体是国家的表现形式。没有适当形式的政体就不能代表国家,也不能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国家职能。因此,建立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体是十分重要的。毛泽东说:“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

②.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是国家的实质、内容,政体是国体的表现形式。统治阶级历来都十分重视政权组织形式的问题,不断完善自己国家的政体,以反映并服务与相应的国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国体决定政体,即决定政体的性质;政体反映并服务与相应的国体。政体属于政治制度,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国体既然决定政体,必然也决定其他政治制度,例如选举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法律制度等。不同国家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根本是由不同性质的国体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人代会制与西方议会制的本质区别,资产阶级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本质区别,根本在于它们的国家阶级性质不同。

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在相同国体(国家性质)的一些国家,可以是不同的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在相同政体(政权组织形式)的一些国家,可以是不同的国体(国家性质)。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政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中绝大部分是民主共和制,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也是民主共和制。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与我国的人代会制有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国家不管采取何种管理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

⑵.民主与国体、政体的关系。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制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法定规范。它既是特定社会中利益格局和政治力量关系的集中表现,又是特定的统治阶级维护和实现利益要求而采取的治理形式的高度凝结。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因此,民主首先指国体(国家性质),即统治阶级的民主,与此同时,民主也是指政体,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和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以及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⒉准确掌握我国的国体与我国的政体,同样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政治常识》全书的重点。

⑴.我国的根本政体即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乃至全书的又-重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又是建立我国的其它有关国家管理制度(或其它政治制度)的基础。例如,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等,都是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只有正确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才能懂得我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西方的议会制;才能加深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才能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②.正确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该深入领会如下问题:

a.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必须是民主共和制。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经济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相应政治地位是平等的,反映这种政治关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制的具体形式多样,我国民主共和制的具体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决不是随心所欲决定的,而是由该国的具体国情(民族传统、阶级力量对比、所处国际环境、历史条件等)决定的。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共和制具体形式,是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b.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要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把握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还要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新世纪的发展战略目标上把握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例如,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正确理解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教材主要强调了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更好地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总的原则应当是: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权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自主权力。而处理好这种关系不能仅仅理解为解决“分权”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机构改革,以保障通过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对此应注意以下方面的认识:

第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是:首先是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然后要完善这一制度,使之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第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原因:首先是由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然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都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因此,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必须相应加以完善,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第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和监督职能;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

第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是:通过完善这一制度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通过完善这一制度,以巩固和发展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第五,我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会搞西方的议会制。这是因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的整体;它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和团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密切相关,也就是我国的政体和我国的国体密切相关。

就国体而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在我国,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权力属于谁的问题,是判断国家政权性质的根本标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首先从国家阶级关系上讲,是人民民主专政。

与此相关,在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得政权以后,如何保护这种权力真正地和长久地属于人民,保证这种权力代表人民,服从人民,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这就有一个政权组织形式问题,即政体问题。可见,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管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家政权阶级性质的需要而产生的。国家的性质必然要通过国家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对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长处和优势就在于它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符合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这一重要原则。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关系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议会制存在着某些历史的、形式上的联系。它们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一种代议制。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议会或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一种代议机构。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其次,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即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再次,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此制度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其它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中处于最高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而西方议会制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⑵.“一国两制”与我国国家制度(即我国的国体、我国的政体)的关系

①.“一国两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中的“一国”鲜明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国两制”中的“两制”为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中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增添了新内容。

②.“香港回归祖国”和“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的事实,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这不仅标志着“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成现实,港澳特别行政区作为一种地方一级的政府也变成现实,而且对解决台湾问题将产生重要示范作用,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和创新,而且是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中崭新内容的具体实施。

教法建议:

本节涉及的政体、及与国体的相互关系,以及我国的政体、及与我国的国体相互关系、“一国两制”等重要内容,在政治学理论和我国国家制度中至关重要,与我们每个国民(中学生自然在内)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学法上建议采取以教师为指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使学生通过接触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现象;通过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学习过程,分析、综合或归纳、演绎本课中已确认的政治学道理;同时,通过同学们的相关调查、采访、论证等,在有关国家制度的问题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再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践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制度创新” 的倡导。

在教学手段上,建议师生互动、通过网络查阅多种形式的相关资料,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收集、整理有关教学内容,并通过形象生动的相关材料,展现教师和学生的有关学习成果。

课题: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

①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或国家的政治制度、或国家管理形式)、及与国体(国家性质)的相互关系。

②我国的政体、及与我国国体的相互关系。

③“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教学难点:

我国的政体与我国国体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本节共5课时

教学手段: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复习

国家制度包括的主要方面是什么?

国家性质作为国家制度的内容,是通过什么形式表现的?

(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前面学习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国家性质(国体)和国家形式(政体),而内容总是要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表现国家性质的形式就是国家的政体。

导入

这节课,我们开始研究国家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的政体。正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政体不同,说明了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反映的国体不同。

一、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板书)

1、政体及其与国体的关系(板书)

国家制度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组织形式(政体),借以表现其阶级统治的内容(国体),

(1)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板书)

每一个国家实行阶级统治的内容,即国家性质就是国体。国体与政体二者关系密切。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分析):适当而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建立于刚刚独立后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社会动荡不安,需要美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因此,一个以总统为行政首脑,同时行政与立法相分立的总统制共和国就在美国应运而生了。(见教材P23下面的楷体字)

统治阶级历来都十分重视政权组织形式问题,不断完善国家的政体。毛泽东曾说过,“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

(3)决定和影响政体的因素。(板书)

政体由国体决定并反映国体,国体是主要的方面。但是,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影响它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影响等。(举例见教材P21上面的楷体字)

2、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板书)

请大家先阅读教材P21第二段楷体字。正是由于这些国家政体具有不同的类型,所以七国政府首脑会议上,各国政府的首脑在称呼上有所不同。那么,当代国家政体有哪些基本类型呢?

(1)君主立宪制(板书)

①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板书)

(含义见教材P21)

目前世界上大约还有41个在位君主作为国家元首,他们都是以世袭的方式把王位子孙后代,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这种政权组织形式的产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相互妥协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结果。

A议会制君王立宪制的主要特征。(板书)

这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议会处于主导地位,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特征见教材P21)

B实行议会君主制的主要国家:(板书)

英国、日本、泰国、比利进、西班牙、瑞典、挪威(板书)

(2)民主共和制(板书)

①民主共和制的含义(板书)

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当今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民主共和制的管理形式。其原因主要是:他更能适应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比君主立宪制更进步,不带封建色彩。请大家阅读教材22页上端的楷体字,这段材料说的是美国实行的民主共和制中,宪法所规定的原则与实践严重脱 节,导致普通公民和进步政党被拒于竞选大门之外,其民主的实质是金钱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

(注意区分这两者的根据是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2至23的楷体字,了解资本主义国家议会选举的本质。)

结论:资本主义国家议会选举的本质同样是金钱的民主,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在说明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的两种类型: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后,请同学们回答教材23页小框里的问题

(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归纳回答)

a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的共同特点:二者的国家代表机关和元首都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b其不同点有:

其一、议会制共和制的议会是国民的代议机关,代议,顾名思义由代表议政,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等权力;而总统制共和制由选举形成的总统产生政府。

其二、议会制共和制的政府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资产阶级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取得议会的多数,而在于总统选举中能否获胜,总统制共和制的政府与议会互相独立,相互不能兼任职务。

其三、议会制共和制的总统只设有虚位,没有实权;总统制共和制的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率三军。

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制

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条件不同,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具体形式也具有多样性。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政体的概念以及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掌握了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具体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国家政体之间的异同。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国家的诸多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反映的国家本质。

最后,请同学们思考一道辨析题:国体决定政体,因此,同一国体必然采用同一政体。

探究活动

1、在分析政体、及与国体相互关系这个问题时,可采用网络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事前在班里根据具体情况(如学生数量及相关能力、所能接触的网络设备等)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查找、收集、比较世界各类主要国家的国体、政体、国家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从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本质。下面是设计的网络调查统计表格供老师和同学在学习本部分知识时参考:

比较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三种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异同

比较项目

政体类型

议会君主制

议会制共和制

总统制共和制

实行的主要国家

国家元首的称谓

国家元首的产生

国家元首的职权

政府首脑的称谓

政府的产生

政府的职权

议会中议员的产生

议会的权力

权力机关(议会)与行政机关(政府)的关系

代表的国体

共性特征

指导学生经过网络调查分析填出表格,并在全班做交流。从而准确掌握国体(国家性质)、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或国家的政治制度、或国家管理形式)、国家职能及相互关系。

2.在分析我国的政体及其与我国的国体、国家职能相互关系时,可采用实际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前设计好相关问卷,主要调查基层群众对所在地人大代表或政府官员(各一位)行使职权情况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如实做好统计并在班级公布、分析调查数据,讨论明确我国的国体、政体、国家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下面是设计的表格供教师、同学调查时参考)

我国人大代表及政府官员行使职权情况调查表

项目

对象

备注

人大代表:

政府官员:

请注明其姓名

现职务

请注明其与调查

相关的级别职务

职业

当选(或任现职)前

民族

文化程度

当选时间

请注明年月

任现职期限

请注明年

如何当选

请注明其当选途经

行使现职

权的情况

请如实列举与其职权相关的扼要功过

对其满意程度

请用: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不了解、不敢说、不满意、强烈不满等表明。

被调查者的姓名:        性别:   职业:

年龄:        文化程度:

被调查者的

姓名自愿填写

调查日期:

请注明年、月、日

指导学生经过亲身社会调查后,如实填出表格并在全班交流、分析。从而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或我国国家的政治制度、或我国国家管理形式)及其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的相互关系。

2.在分析、把握政体及其与国体的相互关系,以及我国的政体及其与我国的国体相互关系等教学重点时,还可以从以下各个问题入手尝试研究性学习:

⑴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国家议会制的关系?

⑵在我国现阶段,坚持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⑶“一国两制”与我国国家制度(即我国的国体、我国的政体)的关系?

⑷“一国两制”方针与“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的成功,带给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

⑸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通过人大的民主监督切实加强行政机关的廉政建设?等等。

同学们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建议下,探究以上问题或其它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通过这些研究性学习,正确把握政体及与国体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政体、及与我国的国体相互关系等重点内容,从而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奠定理论基础。

篇12:我国的CFO制度浅析

我国的CFO制度浅析

一、目前,我国缺少真正的CFO

1、我国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的职责不同于CFO.尽管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之后,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英文名称由GARSC(the General Accountant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改为CACFO(China Association of Chief Executive Officer),意味着中国总会计师向CFO转型。但事实上,笔者赞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的说法,即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的CFO.总会计师和财务总监都不等同于CFO.

在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中,CFO是CEO的助手,接受CEO的委托全盘管理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事务,是企业与投资人的沟通人,负责财务、会计、投资、融资、法律等相关事务,其主要职责是将企业经营情况的财务报告传达给投资人,让投资人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我国的《总会计师条例》规定,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作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对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总会计师作为单位财务会计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和经济核算,参与本单位重大经营决策活动,是单位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但事实上,我国的总会计师仅负责财务方面的一些管理范围,对高层决策人扮演参与协作的角色,而国外的CFO较之我国的总会计师职责范围要大,涉及到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全部工作,甚至负责法律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尽管国内许多人将CFO称为财务总监,甚至一些财务总监也称自己为CFO,但笔者认为,这是将两者的职责权限混为一团,财务总监和CFO是不能划等号的。财务总监,顾名思义就是对企业财务事务进行监督、监管的高级管理人员,应该是企业外部的财务人员,这与作为企业内部资金、财务运作者的CFO是不同的。财务总监是所有委托者的监督代表,是派出机构向下属(下级)单位委派的履行管理、监督职能的会计人员,与CFO不可同日而语。

2、我国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的激励措施不同于CFO.在西方发达国家,CFO和CEO一样,实行年薪制,享有企业股权。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Executive Stock Option,简称ESO)是其中的`代表。ESO是把衍生金融工具中的股票期权概念运用于企业薪酬制度的一种激励措施。其基本内容是赋予企业以首席执行官(CEO)为首的经营者,在未来某特定的时间按某一确定的执行价格购买本企业一定数量普通股的权利。ESO将经营者的薪酬和企业的长期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经营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克服短期行为。ESO赋予企业经营者部分剩余索取权,允许他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把对经营者的外部激励与约束变成了经营者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但在我国,ESO实施中股票来源、股票变现及税收处理都存在一定问题,并不具备实施的土壤。在现实中,我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对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实施ESO.

二、现代企业呼唤CFO

正如谢荣所言,总会计师向CFO的转型,其实是我国企业体制的一种转型。我国总会计师制度形成于6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发展于80年代对外开放时期。实际上,企业更加注重对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的配置,而不大重视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会计要进入企业的领导层在过去几乎不可能。但现在我国已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企业应更加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型的前提与条件都已具备,总会计师应当从“账房先生”的概念转移到企业的决策上来,现代企业呼唤CFO.

CFO在现代企业中发

[1] [2] [3]

篇13:我国法律补偿制度

我国法律补偿制度

摘要:经济法上的补偿概念,与赔偿相对,是指针对合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采用一定的法律手段,使受损权益得到弥补和恢复的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它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活动。

以经济补偿值与补偿对象实际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为标准,我们可以将经济法律补偿制度分为等值经济补偿制度、低值经济补偿制度和超值经济补偿制度三种补偿类型。本文对此三种补偿制度分别加以说明,并对我国法律补偿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经济法律补偿制度;等值补偿;低值补偿;超值补偿;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收益;多元化的补偿方式;补偿受益主体

在经济活动中,主体的合法行为往往也会给其他主体造成损害后果,如在土地征收活动中,土地征收者往往给集体所有制成员造成一定的损害。在这类损害中,行为人本身无过错,因而无法适用赔偿责任,故补偿便成为一种可行的解决纠纷、弥补损失的较好策略。

补偿,与赔偿相对,是指针对合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采用一定的法律手段,使受损权益得到弥补和恢复的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经济法律补偿制度以经济补偿值与补偿对象实际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为标准,可以分为等值经济补偿制度、低值经济补偿制度和超值经济补偿制度三种补偿类型。

一、等值经济补偿制度

等值经济补偿制度的特点是经济补偿值等于补偿对象实际经济价值,简称等值补偿。等值补偿以城市私有房屋拆迁安置经济补偿为典型。

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城市私有房屋拆迁安置经济补偿制度的构成内容如下:第一,补偿主体和被补偿主体。根据《条例》第4条的规定,补偿主体是拆迁人,被补偿主体是被拆迁人。第二,补偿范围。

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的范围为被拆迁人所有的全部合法房产。第三,适用对象。由《条例》第2条的规定可知,适用对象是在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因城市建设需要而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活动。第四,补偿方式。

我国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的方式有货币方式和房屋产权调换方式两种。被补偿人对于补偿方式享有知情权和决定权。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依规定。第五,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不同,补偿标准不同。对此,《条例》第24条做出了相关规定。第六,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它是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用以明确双方在补偿中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条例》第13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

二、低值经济补偿制度

低值经济补偿制度的特点是经济补偿值低于补偿对象实际经济价值,简称低值补偿。低值补偿以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为典型。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取得其他民事主体土地所有权并对此进行补偿的行为。它有四个显著特点:

(一)行为主体是国家。

(二)行为客体是集体所有的`土地。

(三)行为本身具有强制性和有偿性。所谓有偿性是指国家进行土地征收,必须以对被征收人进行补偿为前提。

(四)行为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王兴运教授认为,公共利益是指各法律主体所共享的利益,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具有不可分割性。同其他利益相比较,公共利益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我国应将公共利益的范围严格限制为:

(1)国家机关和军事事业用地;

(2)交通、水利、能源、供电、供暖、供水等公共事业或市政建设用地;(3)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绿化、慈善机构等社会公共事业用地;

(4)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用地;

(5)其他由政府兴办的且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用地。

三、超值经济补偿制度

超值经济补偿制度的特点是经济补偿值高于补偿对象实际经济价值,简称超值补偿。超值补偿以林木生态环境经济补偿为典型。

根据物的用途是否有法律的特别规定可以将物区分为特种用途之物和非特种用途之物。常见的特种用途之物有集体所有的土地、生态林等。我国《森林法》第27条规定:“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规定的,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执行”。由此可见上述法律对林木的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做出了明确规定。王兴运教授认为,这三种所有权可以分为补偿型所有权和补交易型所有权两大类,其中,集体和个人所有权属补偿型所有权,而国家所有权属于交易型所有权。

我国《森林法》第8条第六项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王兴运教授认为,我国的林木生态环境经济补偿数额应当确定为林木的经济价值之上、环境价值之下的一个适当数额。

四、完善中国法律补偿制度的倡议

1.合理界定补偿范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各项法律行为界定合理的经济法律补偿范围是一项较为紧迫的任务。

2.科学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合理分配补偿收益。任何时候都要具体理由具体分析。不同的补偿方式,其补偿标准也有所不同,因而要有针对性的确定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的确定有助于补偿收益的合理分配,而解决好利益分配理由是补偿制度的核心。

3.构建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方式的弊端正逐渐显露,为了克服这种弊端,要求构建直接补偿与间接补偿相结合、货币补偿与非货币补偿相结合以及从宽补偿与从高补偿相结合的多元化补偿方式。

4.明确补偿受益主体。补偿受益主体往往是国家进行补偿的对象,主体明确有助于补偿工作的顺利开展,因而必须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补偿收益主体。

五、结语

经济法律责任制度作为经济法律保障制度的基本制度和核心制度,其划分标准多种多样。我们从权利的保障救济这一角度,可以将其划分为经济法律赔偿制度和经济法律补偿制度。以经济补偿值与补偿对象实际价值的之间比例关系为标准,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补偿制度大致可以分为等值补偿、低值补偿和超值补偿,分别以城市私有房屋拆迁安置经济补偿、土地征收补偿和林木生态环境经济补偿为典型。只有合理界定补偿范围、科学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合理分配补偿收益、构建多元化的补偿方式以及明确补偿收益主体,我国的法律补偿制度才能逐渐趋于完善。(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兴运.奖励与惩罚并举:双轨制经济法律保障制度研究[J].经济法研究,(7):第60页.

[2]张娟.农村征地补偿制度的法律深思[J].经济研究导刊,(6):第107页.

[3]王兴运.中国土地征收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经济法研究,(4):第194页.

[4]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理由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5-32.

[5]孙由体.被征地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理由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王兴运.“牛玉琴等人的法律难题”剖析[J].河北法学,2005(7):30-31.

篇14:我国根本文化制度

我国根本文化制度

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1】

宪法上的文化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基本文化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我国基本文化制度是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进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人们的理想道德风貌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不仅反映在公有制经济和人民政权上,还反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建设

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当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科技水平的竞争.因此,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提高全民素质,以及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两项基础工程.我国宪法第 19 条和第 20 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

医疗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学艺术及其他文化事业对于普遍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为劳动者创造一种健康、文明、欢愉的生活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宪法第 21 条、第 22 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体育事业;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

(三)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指导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关系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建设根据主体在不同领域的行为,可分为家庭美德建设、社会公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三个方面.其中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公务人员和公务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开展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反腐倡廉和为人民服务教育.

我国宪法关于基本文化制度的规定【2】

现行宪法对文化制度的原则、内容等作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规定。

具体内容包括:

(一)国家发展教育事业

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据此,国家先后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系统地规定了教育领域的基本规则,保障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国家发展科学事业

发展科学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第20条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

”据此,国家颁布了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单行法律、法规,以保护科学技术成果、加速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国家发展文学艺术及其他文化事业

发展文学艺术及其他文化事业,是培养公民健康情趣,提高民族精神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宪法第22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开展体育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能够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宪法第21条第2款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四)国家开展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并对整个国家文化制度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

宪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宪法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宪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这一规定反映了我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共同要求。

国家以“五爱”为基础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公民必须履行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是完全一致的。

公民自觉地接受“五爱”教育,并以实际行动尊重社会公德,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公民自,我完善的需要。

篇15:浅析我国夫妻财产制度

浅析我国夫妻财产制度

夫妻财产制度是夫妻关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夫妻纠纷中比较复杂的部分,因此夫妻财产制度在解决夫妻财产关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我国现行的夫妻财产制度在解决夫妻财产关系方面还比较薄弱,颁布的“解释(三)”虽然将重点放在夫妻财产关系上,但婚姻关系的解决不同于其他民事关系的解决,它的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司法解释也只是将某些条文细化或者针对某一案件,某一现象做出规定,以至于在处理夫妻财产关系问题上很难顾全所有,难免存在纰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力度。

一、夫妻婚姻财产制度的含义

夫妻财产制,是指规定夫妻婚前和婚后的财产归属的问题的制度。它主要指夫妻对于财产的归属、使用、管理、收益和处分的权益,偿还债务以及婚姻结束时的财产的分割等相关的法律制度。

关于法定的夫妻婚姻财产制度,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财产形式,主要针对夫妻对于其财产制度,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时,所采取的一种形式。它的内容在法律上规定的很详细,而且不允许当事人擅自改变法律规定的内容。

关于约定的夫妻婚姻财产制度,是指夫妻双方通过约定来确定的财产的形式,法律规定并认可夫妻双方可以通过约定来明确财产形式,并且它在适用上具有优先的法律效力。目前,我国家庭以法定的夫妻财产制为主,可是,约定夫妻财产制的法律效力高于法定的夫妻财产制。

二、关于我国夫妻婚姻财产制度中存在的缺点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关于夫妻财产制度的规范主要是基于一部婚姻法和两部司法解释,并与出台的另一部司法解释,对夫妻财产制度问题进行进一步明确的规定。有关夫妻从财产制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20《婚姻法》第三章“家庭关系”中,涉及夫妻财产关系所谓问题有:17条、18条、19条。17、18条的性质是法定夫妻财产,19条则为约定夫妻财产。

我国的《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在解决我国夫妻财产制度问题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不断地创新与完善,适应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我们在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高度评价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同时,也不得不清楚的认识到,现行的夫妻财产制度依然存在着缺陷和有待完善之处。

婚姻关系中财产问题的纷繁复杂,使得在现实中存在种种问题。

2.1 法定夫妻婚姻财产制度中关于夫妻共同的财产规定的范围太过宽泛

比如夫妻在分居期间或者离婚诉讼期间关于他们各自所得的收入以及所购置的财产的界定问题。对婚前同居期间所形成的财产界定问题,等等。

2.2 有关涉及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制度不够明确具体

在夫妻对于他们的共同财产作重大决定的时候是需要经过夫妻的另一方同意,只有这样他们的处分财产行为才会有效,但夫妻一方不可以以对方不知道另一方处分其共同的财产为由来对抗善意第三人。但是对于这一点还是有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在其中。

2.3 对于如何确认夫妻个人的财产问题制度上是不明确的

结婚之前作为个人的财产,由于婚后生活数年而无法区分,在夫妻发生纠纷时,主张婚前财产的一方举证责任难,而只能被认为是夫妻共同的财产。那么什么样的财产算是夫妻个人专属财产呢?对于这一方面法律并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界定,而使得一些财产的归属问题夫妻没有办法达成一致,法院也很难判决。

2.4 公示制度的缺乏

夫妻之间约定财产的所有制,对于夫妻之间是有效力的,这就是所谓的对内效力,但是夫妻之间的约定怎么样才能对外部产生效力呢?即对抗效力问题。它是否需要一定的公示程序呢?本人觉得公示制度是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夫妻之间的公平及第三人的交易安全问题。

三、如何完善夫妻财产制度问题

3.1 明确界定法定夫妻财产的`范围

对于法定的夫妻财产制度中总是存在着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形,而对于这些特殊的情形法律是应该给予明确的:对于同居期间的财产可以界定为共同财产(有相反的证据除外)。对于夫妻离婚诉讼期间的应该认定为一方的财产。然后明确我国的法定夫妻财产制是婚后所得共同共有制。最后,要明确婚后所得共同制的法理基础是“协力”而非“贡献”。

篇16: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复习提问]

人口素质的高低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人口素质的关系。

[导入新课]

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教育的发展程度是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教育,是我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现代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根本措施。鉴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及我国的国力所限,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二、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板书)

(一)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板书)

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板书)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

1、义务教育具有国家强制性。(板书)

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教育的规则,全社会必须遵守,不能违犯。

举例:父亲不让女读书  少女与父对公堂

江西于都县银坑镇一名十三岁的农村女孩因父亲剥夺了其受教育权而走上法庭,要求恢复其受教育权,继续完成学业。

这位女孩叫谢友兰,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入初中。可是,她的父亲谢明军却要求女儿辍学在家务农。谢友兰自小就渴望长大后上大学,父亲的偏见让她很伤心。为了读书,她请外婆、表哥等亲戚说情,可固执的父亲就是不答应。小友兰急中生智找到了村里的干部,叔叔们告诉她可以去找法院帮忙。于都县法院受理后,一审判决谢明军立即恢复谢友兰的受教育权,有义务让谢友兰完成学业,并对谢明军作出教育批评,要求他当庭向女儿道歉。

――人民网 2001年10月11日

2、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普遍性的含义。

3、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板书)

但是,在我国目前,许多地方还存在乱收费的现象。

据统计,教育乱收费问题自1995年以来连续治理已近,最近5年来,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共组成数万个检查组,检查了47万多所小学和12万多所中学,查出中小学各种违规收费5年合计15亿元,清退10亿元;查处乱收费案件3万余件,有4600余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但由于造成乱收费的社会原因复杂、治理力度不够,其势头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引起部分群众的强烈不满。有关专家指出,目前的教育乱收费主要为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一些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受利益驱动,通过招收择校生,办特长班、补课班,乱发复习资料,以各种名目征收赞助费等,为部门和小集体牟取利益;二是一些社会部门将学校当作“唐僧肉”搭车收费,如强行订阅报纸杂志,推销保险、校服、食品和学具等;三是一些基层政府违反规定,擅自立项、超标准收费、扩大收费范围,如通过中小学校向学生征收教育费附加或教育集资,收取建校费、危改费、捐资助学款、代课教师工资、工友费、集资修路(桥)、超计划生育罚款、社会治安费、社会抚养费等。据纪检监察机关统计,中小学校自身的乱收费,基层政府乱收费和有关部门搭车收费金额,约各占乱收费金额的一半。近年来,有些地方的政府和部门的乱收费甚至超过总额的70%。

教育部有关人士指出,导致教育乱收费的因素很多,必须坚持综合治理。专家指出,未来的3到5年仍是教育乱收费的易发多发期。

(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义务教育法》制定、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义务教育法确认并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权利。

(1)入学的权利

(2)接受规定年限教育的权利

(3)就近入学的权利

(4)免交学费的权利

2、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要求其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1)国家的职责

举例1:山西省启动义务教育提升工程

人民网太原6月10日电 :针对目前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山西省将从今年起启动义务教育水平提升工程,以改善9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及提高师资素质,规范学校管理和控制学生流失。

据悉,这项工程是山西省教育发展创新五项工程的第一项,从今年起到利用5年的时间将使我省义务教学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定标准,薄弱学校及大班容量得到消除,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基本完成“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过渡。小学全部实行六周岁入学,农村地区基本取消三级复试及七人以下的小学和“两规”以下的初中学校。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学金制度,抓好对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的施行,对农村地区推广经济适用性教材、完善义务教育一费制收费制度,并要特别注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举例2:九年义务教育 一个都不能少

每年春节过后,湖南省新邵县寸石镇各中小学都有部分正在上学的学生跟家人或亲朋好友外出打工或休学在家,辍学者有些年竟高达200多人,占该镇学生人数的15%。针对这种严重的辍学情况,今年,该镇特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控辍保流措施,在开学之初就加大了对《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并提前派出专门的老师到一些可能流失的学生家中对家长进行劝说,把一些准备外出或已外出务工的学生召回了学校,对一些家庭困难准备休学的学生的学费进行减免,确保了今年开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开学一周来,该镇教师共劝回学生18名,2月21日,开学已经一周,该镇未来报到的学生不足1%,确保了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

(2)社会的责任

国务院颁布的12月1日起实施的《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个体户均不得招用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用人单位招人时,必须核查被招人员身份证。……对非法使用童工者劳动部门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5000元罚款处罚……对拐卖、逼迫童工等追究其刑事责任。

然而一些企业、个体户却屡屡违反法律规定,擅自招用童工。

举例:月31日上午8:30,根据群众举报,济南市劳动监察部门迅速出击在匡山小区集贸市场对一违规使用童工的个体业户进行查处。在一自称为放心肉专卖的肉店里记者看到,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简易房内,三名十几岁的少年正在卖肉、绞肉馅,零下9摄氏度的气温已经将肉冻得硬邦邦,孩子们的手也冻得青一块、紫一块,冻伤已经十分严重。在检查中发现,三名少年竟然同时没有带身份证,在劳动监察人员耐心的.说服教育下,其中一名叫卢某某的少女终于哭着讲出了真相,她的真实年龄其实只有14岁,来自济阳回河镇某村,经人介绍来济打工,在这家肉店干活已经两个月了,起早摊黑的干活,从早上6点一直干到晚上7点,每天13个小时的 “工作”,令她疲惫不堪。除了一天三顿饭之外,至尽没有收到一分钱工钱,也不敢多问,多问一句非打即骂……

(3)学校的责任

举例:

某城区小学正在晨读。三年级二班的班主任看到同事于老师正为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便让来办公室拿作业的本班学生赵露去帮助打两壶开水。不料赵在打水回来上楼梯时不慎摔倒,开水将左腿烫伤。经医院诊断,赵左下肢ⅡDⅢ度烫伤面积达8%,经当地两家医院治疗一个半月后出院,其间学校支出了全部医疗费用及500元护理费。后来,赵由其母亲等人陪同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诊治,医院认为赵的烫伤需二次手术治疗。赵的父母因与学校在今后的治疗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诉至法院,要求学校赔偿赵的交通费、护理费、营养费、伤残补助费计16357元及今后治疗费30000元,精神损失10000元。学校则认为:赵烫伤后校方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并支付了全部医疗费用。在为赵报销最后一笔医疗费用后,赵的法定代理人向学校提出去上海为赵继续治疗的要求,已历时二年多,超过了一年的诉讼时效,已丧失了胜诉权。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赵露在受伤时为未成年人,且在上课时间,被告学校应对原告受伤负全部责任。后经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由学校一次性支付赵露医治费用共计40000元。

(4)家庭的责任

举例:“捍卫”受教育权 儋州辍学少年重返校园

渴望重返校园而遭父母极力反对的辍学少年张良坤,在当地党委以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终于成功“捍卫”了自己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重新回到了久违的母校―――儋州市蓝洋镇中学。

现年15岁的张良坤原是该校初一年级学生,去年,他辍学后离家到内地一些省份打工。期间,由于缺乏文化知识,他深切感受到了工作的艰难,并决定重返校园读书学习。可是没想到,他父母却以其太顽皮为由拒绝了他的这一良好愿望。今年11月27日,他开始利用法律来“捍卫”自己依法应当享有的受教育权,并得到了儋州市为民众法律服务所主任吕德华无偿的法律援助,同时也引起了当地党委的重视。

12月3日、4日,蓝洋镇镇委书记吴勇先后与蓝洋镇中学领导和张良坤父母联系沟通,并最终解开了张某夫妇思想上的“疙瘩”。经讨论,校方同意减半收取张良坤本学期的学杂费,并根据张良坤曾较长时间离校的实际,将其仍安排在初一年级就读。

吕德华告诉记者,至此张良坤就重返校园寻求法律援助一案已经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他们将不再对张某夫妇提起诉讼。同时,他提醒广大家长: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是儿童、适龄少年享有的合法权利,而送儿童、适龄少年上学则是其父母等监护人的法定义务,如果其父母不履行这一法定义务,就属违法行为,并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海南日报 (2001年12月07日)

1986年7月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曾铺就了我国义务教育的辉煌。到2000年底,我国向世界宣布,拥有近13亿人口的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2年,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

目前,全国有2亿人在接受义务教育。我国仍有“老、少、边、穷”地区10%的人口没有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些农村地区初中学生早早就离开学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的地方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危房不能及时改造,义务教育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差异悬殊,生活困难家庭、农民工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有关方面分析,2002年全国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就学的青少年约为2000万至3000万人。

一些人大代表呼吁要把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新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并落实在各项制度和措施之中。

学生小结。

篇17:我国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带薪休假是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权利。同时,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完善劳动者权益,有利于增进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国务院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和先后出台了《职工带薪休假条例》、《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简称“一条例两办法”),对实施带薪年休假制度作出了具体规定。根据“一条例两办法”,企事业及机关工作人员依工作年限可分别享有5-15天的带薪年休假。同时规定应休未休带薪年假的按照日工资300%补偿。

自劳动法和“一条例两办法”实施以来,带薪休假制度的受益人群逐步扩大,落实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受休假观念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总体落实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很多职工未能享受带薪年休假的原因,一是我国劳动力供给仍处于高峰期,城镇新增劳动力保持高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二是社会尚未形成带薪休假的权益观念。相当一部分经营者和劳动者,对带薪休假这一基本休息权利的认识不到位,对带薪休假法律规定不了解,致使社会缺乏休假氛围。三是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赋予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维护职工带薪休假权利的职责。但《条例》和其它法规中,未对赔偿金标准、举证责任、申诉途径作出明确规定,致使政府部门对此类违法案件无统一处理标准。四是监管措施有待加强,维权通道需要畅通。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的监察责任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劳动人事部门。由于人员、资金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劳动人事部门尚难以全面地检查所辖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带薪休假落实状况。职工个人的举证难度大,需付出大量时间精力,维权成本高。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带薪年休假,强调带薪年休假是职工的法定权利,支持和鼓励职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在全社会形成落实带薪年休假的氛围。

二是部门统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职工带薪年休假列入劳动合同,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及时纠正和依法惩处用人单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休息权益。

三是依法维权。建议工会等组织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加强职工休息权益方面的法律援助,指导和帮助广大职工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是学生放假。建议教育部门加快学生放假制度改革探索,督促各地在确保学习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安排中小学放春假,为职工利用带薪年休假安排家庭旅游创造条件。

五是企业尽责。各类所有制企业都要强化依法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意识,将相关条款纳入劳动合同,作为社会责任,严格予以落实。

六是灵活使用。引导和鼓励职工灵活使用带薪年休假,既可以集中使用形成独立假期,又可以与法定节假日相连分散使用。

相关阅读: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会上提出要通过三个方面推动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探索夏季“2.5天休假模式”。

李金早提到,要从三个方面推动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推动各级政府把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议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推动完善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休假保障措施,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在保证每周法定40小时工作时、不影响群众办事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员工错峰休假、弹性休息,探索夏季“2.5天休假模式”。

篇18: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9日发布通知,提出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医保整合,努力实现年底前所有省(区、市)出台整合方案,2017年开始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通知要求健全医保支付机制,健全利益调控机制,引导群众有序就诊,让医院有动力合理用药、控制成本,有动力合理收治和转诊患者,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

同时,健全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基本医保稳定可持续筹资机制,健全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保待遇调整机制。要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在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方面,通知要求确保明年开始基本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费用直接结算,2017年底,基本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此外,通知还提出健全医保经办机制,加快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等要求。

日前,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实施意见》,对该省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出了总体规划部署。

根据人社部数据,全国已有至少20省份明确城乡医保并轨。而并轨制度落实后,不少地区原有的新农合药品目录大幅扩容,城乡居民的医保报销比例也将提高,民众受益颇多。

20省份明确城乡医保并轨 归口管理部门不同

目前,国内的基本医保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这其中,城镇居民医保由财政和城镇居民缴费,由人社部门管理;新农合由财政和农民缴费,由卫计部门管理。

虽然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都是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但由于管理部门不同,就医报销、目录等各不相同,享受待遇有较大差别。

今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要求整合两种医保制度。该政策的落实也意味着民众就医报销将不分城里和农村。

据人社部8日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兵团在内的20省份对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进行了总体规划部署或已全面实现整合。

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重庆、宁夏、青海和兵团已全面实现制度整合。河北、湖北、内蒙古、广西、云南等省份明确将从2017年起执行,北京明确2018年1月实现“二合一”。

此外,中新网记者发现,在20省份中,包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等在内的大部分省份明确,将整合后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划归人社部门管理。

但陕西出台的《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则提出,由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管理城乡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仍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

阅读延伸:城乡医保并轨 整合后农村居民用药范围成倍扩大

本月底前,该省、市州、县市区和乡镇新农合的管理和经办职能将划转人社部门。同时还要将现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保目录,从2017年1月1日起在全省统一执行。

《法制晚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份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由人社部门管理,其中9个已全面实现制度整合。制度整合后,筹资水平保障水平将实现统一,新农合参合人员的个人医保缴费将有所提高,同时,定点就医、医保用药的范围扩大。

17地已规划部署统一城乡医保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各省(区、市)要于2016年6月底前对整合城乡医保制度作出规划和部署,各统筹地区要于2016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据统计,包括湖南在内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含兵团)已经在省级层面作出相关规划和部署,均明确将整合后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划归人社部门管理。城乡居民将享受同样的医保目录和报销比例。其余省份尚未作出规划和部署。

其中,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重庆、宁夏、青海、新疆建设兵团等9地,在国务院文件之前就已推进并轨,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今年上半年,河北、湖北、内蒙古、江西、新疆、湖南、北京、广西等8省区市先后出台文件、部署整合城乡医保,其地市级统筹地区的实施意见正在酝酿,将赶在年底前公布。

根据《意见》确立的“六统一”思路,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医保将实现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因此,制度整合后,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都会相应提高。

整合后城乡居民保障水平提升

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实施意见,要求在8月30日前将省、市州、县市区和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和经办职能划转人社部门。

意见明确,要将现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保目录,统一合并为新版湖南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高值医用耗材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目录,从2017年1月1日起在全省统一执行。将原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整体纳入城乡居民医保协议管理范围。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协议医疗机构范围,村卫生室由乡镇医疗机构统筹管理。

同时,湖南全面推行以总额控制为基础的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床日付费、总额预付为补充的复合支付方式,逐步健全医保风险控制和费用分担机制。

根据人社部公布的统计,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是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人社部负责管理的城乡统筹居民医疗保险数据。2015年,新农合与城镇(城乡)居民医保人均政府补助标准均为380元,但在个人缴费上,城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略高于新农合,因此两者的人均实际筹资分别为515元和490.3元,个人缴费占基金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2.6%和18%。从保障水平看,2015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约为75%,城镇(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为68.6%。

根据并轨“就宽不就窄,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制度整合后,新农合参合人员的个人医保缴费将有所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也将提升。

定点医院、医保用药范围成倍增长

《法制晚报》记者统计发现,根据地方人社部门数据,城乡医保并轨后,各地医保定点的医疗机构、医保药品的目录,都明显扩大。尤其是参保新农合的农村居民,并轨后的医保用药范围成倍增长。

例如,在已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省份中,天津市人力社保局透露,城乡医保并轨后,农村居民医保药品的数量从原来的2000多种增加到7300多种,增加了2倍。此外,农村居民就医定点医院的数量也由原来的30家左右,扩大到目前的1400余家。

山东、广东、宁夏城乡医保并轨后,城乡居民统一使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农民的可报销药品种类分别从1100种、1083种、918种扩大到2400种、2450种、2100种,医保用药的范围增加1倍多。

有浙江网友在微博上透露,“并轨”前他的父亲只能吃20多元一瓶的药。现在买药的选择范围扩大了,虽然比过去多付一些药费,但自付的部分和以前差不太多,药却上了一个档次。

在已经部署整合城乡医保的省份中,部分地方也对医保用药进行了规定。以内蒙古为例,其新农合药品目录由原来的1988种增加到2600多种,增幅在三成以上,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将逐步向城镇居民靠拢;在河北,按照保障待遇“就高不就低”进行整合,整合后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用药目录能达到2900种左右。

部分地区的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报销也在政策衔接中。

“并轨”后医保系统全面联网

除定点就医、医保用药的范围扩大以外,医保报销比例也相应有所提高。同时,部分省份还全面建设“网络向下延伸、数据向上集中”的医保信息系统,提供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均等化的医保经办服务。

“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医保更趋公平,而且近年来居民医保待遇水平也稳步提高。”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医疗保险处负责人表示。

据当地媒体报道,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筹资标准从2012年的489元提高到2015年的785元,县域内政策范围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从2012年的`35%提高到50%左右,县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2012年的62%提高到75%左右。

据报道,2015年,浙江省在城乡居民医保并轨的基础上,率先实现大病保险制度全省全覆盖。据统计,截至年底,浙江省大病保险基金支付约13亿元。大病保险受益人数基本医保加上大病保险总报销比例超过80%,极大地减轻了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据广东省人社厅消息,2012年广东实现了全省医保城乡统筹,城乡居民医保水平此后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从54%提高到76%,最高支付限额从5万元提高到44万元。

直辖市重庆市的40个区县医保系统则已全部联网,实现联网就医,95%的村卫生室可刷卡就医,3200多万城乡参保人员在近3000家定点医疗机构、5000多家定点药店就医购药实现实时刷卡结算。

与重庆有所区别,江苏在信息化方面的作用则体现在监管方面。江苏省苏州市人社部门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参保患者刷卡结算的每笔费用进行“无盲区”监管。全市107家定点零售药店,家家都装有远程监控系统,从而使定点药店总体费用较整合前同比下降了20%。

焦点 4000万重复参保人口 将被剔除

《法制晚报》记者注意到,由于过去信息缺乏联通,造成务工人员、在校学生等跨区域、跨医保的重复参保现象,由此引发财政重复补贴、医保重复报销的问题。据人社部测算,以10亿城乡居民为基数,全国重复参保率约为4%,即4000万人重复参加医保。按照目前财政补贴标准计算,重复补贴金额每年超过160亿元。多地推进城乡医保并轨期间,还核销了不少重复参保人口。

人社部数据显示,仅山东一省整合就剔除重复参保250万人,当年节约财政重复补助资金8亿多元。

天津市人力社保局也透露,天津城乡医保并轨期间,彻底杜绝了重复参保现象,包括40万同时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农民工医保和新农合的农村居民,以及将近4万跨统筹区县的重复参保人口。

“通过整合医保基金、统一定点管理,参保居民可以享受到城乡一体化的经办服务,城乡居民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也会更方便。”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褚福灵说。

三大常用药价格降幅 均超5成

去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6个部门组织开展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试点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降低广大患者用药负担。

据了解,国家药价谈判首批谈判药品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商品名“韦瑞德”)、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目前已全部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三种谈判药品降价幅度分别为67%、54%、55%。

今年5月20日,国家卫计委宣布肺癌和乙肝两个病种的三个药品进入首批谈判名单。

慢性乙肝治疗用药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谈判后月均药品费用从1500元降至490元,价格降幅为67%;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用药“吉非替尼片”,为靶向抗癌药物,谈判后月均药品费用从15000元降至7000元,价格降幅为55%;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用药 “盐酸埃克替尼片”,谈判后月均药品费用从12000元降至5500元,降价幅度为54%。

乙肝药韦瑞德在降价后成为使中国售价成为全球最低。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有9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有2800万是慢性乙肝患者,760万丙肝感染者,需要及时正确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患者的药物成本负担沉重。

另外,现阶段我国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26.9%,肺癌已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预计到2025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而一项针对三级专科医院住院肺癌患者的经济负担研究显示,患者年人均总费用约为15万元。

根本政治制度的教案

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

英美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及我国之借鉴

我国分配制度变迁的论文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与立法完善之构想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教学设计一

我国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比较研究

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论文

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价值体现分析论文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通用18篇)】相关文章:

谈我国离婚制度的发展优秀论文2023-07-18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2022-12-29

完善我国电子票据法制的建议论文2022-05-31

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2022-05-08

论中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与完善2024-03-02

把握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逻辑2022-12-21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及立法构想2022-11-28

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的基本导向2023-09-0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023-04-04

路桥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研究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