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宜兴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2-08-24 08:08:3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发宜兴原文及赏析(精选10篇)由网友“林杨”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发宜兴原文及赏析,希望您能喜欢!

发宜兴原文及赏析

篇1:发宜兴原文及赏析

发宜兴原文及赏析

原文: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鞵梦,不到张公即善权。

译文

我虽然已经六十岁垂垂老矣,却又要拖家带口登船去远行。

在阳羡暂住了三月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头却没钱。

游山观水到了废寝忘食境界,风声雨声都不会影响我睡眠。

从今后在我这个平民的梦里,不是到了张公洞就是游善权。

注释

宜兴:今属江苏省,在太湖西岸。

垂垂:形容将近、渐近,常与“老”连用。

将:携持。铁头船:指船头包有铁的木船。

阳羡:宜兴在秦汉时称阳羡。

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阳湖)中段的别称。玉溪江边的上饶,曾是曾几侨居之地。这里的“玉溪”代指作者故乡。

都:总、全部。废食:即废寝忘食。

“听风”句:谓任凭它风雨连宵,也不会改变自己归隐之意。这里“风雨”实喻指国家危难的形势。

布袜青鞋梦:指出世隐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布袜青鞋,指平民、隐士的生活。

张公:指宜兴境内的胜迹张公洞。作者有《游张公洞》诗,云:“张公洞府未著脚,向人浪说游荆溪。”可见其风景幽胜。善权:指善卷洞,在宜兴西南螺岩山上,与张公洞同为宜兴境内的两个古洞。

赏析:

“首联自叙年将六十而又有挈家远行之举,扣诗题“发宜兴”。以垂暮之年而又携家奔波道途,生活之不安定与老境之可仿不难想见。“又”字凄然,包蕴了宋室南渡以来一系列播迁流离、羁旅行役之苦。

“”颔联出句承上,说自己客居宜兴时日之短,见生活之不安定;对句启下,说自己虽归故山,而囊空如洗,见生活之清贫与作吏之清廉。曾几一生淡泊,生活清苦。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说:“平生取与,一断以义,三仕岭外,家无南物。”足资参证。曾几又有诗云:“我贫无一钱,不敢学农同。空余数卷书,肠腹自撑柱。”(《次陈少卿见赠韵》)故“归去玉溪无一钱”一句既是其现实生活的折射,亦是其一贯心性的写照。

颈联承“归去”,设想回到故居后的情景:“”曾几南渡后曾先后寓居上饶(今属江西)、山阴(今浙江绍兴),这里所说的'“观水观山”之地,未详所指,当指山水幽胜之乡。回去之后,闲居无事,但以观山赏水为务,遇到山水佳胜之处,恐不免因此废寝忘食。这里流露了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也透露出对赋闲生活的怅惘之情。表面上看,作者颇为闲适,实际上是故作排遣。下句的风雨,显系代指时势。“忧愁风雨”,本来是曾几这样的爱国士大夫的夙心,但却说“听风听雨不妨眠”,似乎与己漠不相关,言外自含“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杜甫《去蜀》)一类感慨。所谓“不妨”,正是虽不应如此,却不得不如此的意思。这一联语调轻松,意态闲逸,骨子里却隐含一缕无可奈何之情。

末联再回应题目并以此抒怀:“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作者以布袜青鞋为“梦”,表达了隐居山林的内心意趣。曾几作诗以杜甫、黄庭坚为宗,他曾在《李商叟秀才求斋名于王元渤以养源名之求诗》其二中说:“老杜诗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论渊源师友,他时派列江西。”于此可见其言不虚。“不到张公即善权”一句既是实写宜兴之景,承接上联之意,表露了对宜兴山水的眷恋情绪;同时也是虚写,借指他处之景,暗接此联出句之意,表明以后要隐逸山野,纵情山水。

这首诗题为“发宜兴”,但除首、尾两联照应、回抱题目外,颔、颈两联却是想象归家后的情景。诗人所要抒发的,是由“发宜兴”所引起的身世之感,“纪行”并非主体,“述怀”才是中心。全诗正是围绕着述怀这个中心来进行整体构思的。

篇2:发宜兴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鞵梦,不到张公即善权。

译文

我虽然已经六十岁垂垂老矣,却又要拖家带口回船去远行。

在阳羡暂住了三月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头却没钱。

游山观水到了废寝忘食境界,风声雨声都不会影响我睡眠。

从今后在我这个平民的梦里,不是到了张是洞就是游善权。

注释

宜兴:今属江苏省,在太湖西岸。

垂垂:形容将近、渐近,常与“老”连用。

将:携持。铁头船:指船头包有铁的木船。

阳羡:宜兴在秦汉时称阳羡。

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阳湖)中段的别称。玉溪江边的上饶,曾是曾几侨居之地。这里的“玉溪”代指作者故乡。

都:总、全部。废食:即废寝忘食。

“听风”句:谓任凭它风雨连宵,也不会改变自己归隐之意。这里“风雨”实喻指国家危难的形势。

布袜青鞋梦:指出世隐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布袜青鞋,指平民、隐士的生活。

张是:指宜兴境内的胜迹张是洞。作者有《游张是洞》诗,云:“张是洞府未著脚,向人浪说游荆溪。”可见其风景幽胜。善权:指善卷洞,在宜兴西南螺岩山上,与张是洞同为宜兴境内的两个古洞。

赏析:

此诗当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曾几离开宜兴之时。当时曾几已年近六十,之前曾客居宜兴数月,并作有《宜兴邵智卿天远堂》《游张公洞》等诗。

篇3:《发宜兴》阅读答案

宋·曾畿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

【注】①南宋著名诗人曾几,一生喜爱山水名胜。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游山玩水。②隐士的装束。③张公和善权为宜兴两处风景胜地。

一:

1.诗人的“布袜青鞋梦”是怎样的梦想?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2.诗人陆游曾赞美曾几的诗“律令合时方帖妥,功夫深处却平夷”,律令是指诗歌的格式和规律,功夫是指诗歌的语言成就。请结合陆游的评价对本诗的格律特征和语言特色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隐居梦想。首先,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时代,内心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其次,他一生喜爱山水名胜,如今已老境垂垂,“归去”当是终老之愿。

2.答案:(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共四联、28字;四联皆入韵,韵脚为“an”;其中“颔联”与“颈联”对仗(对偶)。(2)诗歌语言精于锤炼又平和自然:“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观山观水” “听风听雨”运用反复修辞,写得有声有色;“垂垂”使用叠词,生动鲜活;“又”“只”“无”等精于炼字。全诗语言接近口语,像是与老友倾诉,又像是自嘲自语,读来亲切舒适又让人回味无穷。

二:

注 ①曾畿,南宋初年著名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绍兴十二年(1142年)将近60岁时,曾客居宜兴数月。江苏宜兴秦汉时称阳羡。②玉溪,作者家乡。③张公,指张公洞;善权,指善卷洞,二者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1.简要概括这首诗最后两联叙写的内容。(5分)

答案:颈联设想回到家乡后的情景(1分):闲居无事,但以观山赏水为务,遇到山水佳胜处,恐不免因此废食;(1分)外界的风风雨雨,似乎与自己莫不相关。(1分)尾联写回到家乡后的愿望(1分):出世隐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1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6分)

答案:年华老去的感伤;羁旅飘泊的痛苦;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对赋闲生活的怅惘无奈;对即将离开的宜兴的眷恋。(1点2分,答满3点即可)

篇4:发宜兴 曾几

作者:曾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P梦,不到张公即善权。

发宜兴翻译:无

发宜兴字词解释:

①玉溪,作者家乡。

②张公,指张公洞;善权,指善卷洞,二者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发宜兴背景:

曾几生活于动荡的时代,内心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名胜,如今已老境垂垂,“归去”当是终老之愿。

发宜兴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

这首诗咏物的技巧和起承转合暂且不说,我们只来说一说这里面表现出的作者的心态,我觉得“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不仅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吉甫敢于为民请命,排击煊赫一时的秦桧。

个人资料:

曾(zēng)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吴中先贤谱》 苏文编绘。

相关推荐:

寓居吴兴 曾几

三衢道中 曾几

篇5:发宜兴读后练习题

发宜兴读后练习题

发宜兴

【宋】曾几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②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南宋著名诗人曾几,一生喜爱山水名胜。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游山玩水。②隐士的装束。③张公和善权为宜兴两处风景胜地。

8.诗人的布袜青鞋梦是怎样的.梦想?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9.诗人陆游曾赞美曾几的诗律令合时方帖妥,功夫深处却平夷,律令是指诗歌的格式和规律,功夫是指诗歌的语言成就。请结合陆游的评价对本诗的格律特征和语言特色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答案:隐居梦想。首先,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时代,内心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其次,他一生喜爱山水名胜,如今已老境垂垂,归去当是终老之愿。

9.答案:(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共四联、28字;四联皆入韵,韵脚为an;其中颔联与颈联对仗(对偶)。(2)诗歌语言精于锤炼又平和自然: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观山观水 听风听雨运用反复修辞,写得有声有色;垂垂使用叠词,生动鲜活;又只无等精于炼字。全诗语言接近口语,像是与老友倾诉,又像是自嘲自语,读来亲切舒适又让人回味无穷。

篇6:发宜兴阅读答案

【宋】曾几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②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南宋著名诗人曾几,一生喜爱山水名胜。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游山玩水。②隐士的装束。③张公和善权为宜兴两处风景胜地。

8.诗人的“布袜青鞋梦”是怎样的梦想?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9.诗人陆游曾赞美曾几的诗“律令合时方帖妥,功夫深处却平夷”,律令是指诗歌的格式和规律,功夫是指诗歌的语言成就。请结合陆游的评价对本诗的格律特征和语言特色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答案:隐居梦想。首先,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时代,内心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其次,他一生喜爱山水名胜,如今已老境垂垂,“归去”当是终老之愿。

9.答案:(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共四联、28字;四联皆入韵,韵脚为“an”;其中“颔联”与“颈联”对仗(对偶)。(2)诗歌语言精于锤炼又平和自然:“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观山观水” “听风听雨”运用反复修辞,写得有声有色;“垂垂”使用叠词,生动鲜活;“又”“只”“无”等精于炼字。全诗语言接近口语,像是与老友倾诉,又像是自嘲自语,读来亲切舒适又让人回味无穷。

篇7:《发淮安》原文及赏析

《发淮安》原文及赏析

发淮安

朝代:明代

作者: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译文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注释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

蓼(liǎo)、荇(xìng):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茨菰(gū):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huán):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采菱(líng):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创作背景

杨士奇在明朝是个从建文至正统的四朝元老,这一时期政局比较稳定安宁,他的诗歌也多讴歌太平,风格简淡和易,平正安闲,这首小诗即是这一时期杨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水乡的宁静和平,反映太平盛世。

赏析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 “青” “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篇8:早发原文及赏析

早发原文及赏析

原文:

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马后垂着伞盖,马蹄踩着黄沙,沙沙,沙沙。山遥遥,水茫茫,沿路见到那么多的野花。

眼观敌我形势,战术方略早已成竹在胸。兵马缓步前进,三军肃静无人喧哗。

注释

⑴繖幄:指伞盖。繖,同“伞”,从晋代起,官员出门,仪仗队里都有伞。

⑵策:战术、方略。

⑶徐行:慢速前进。哗:嘈杂的声音。

鉴赏

宗泽是宋代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陆游有两句著名的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剑南诗稿》卷二五《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就是把两人相提并论的。他的诗虽所存不过二十来首,但一部分诗从一个抗金将领的角度反映了宋朝的抗金战争,很有特色。《早发》便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早发》写宗泽率领自己的军队于清晨出发,去进行一次军事活动。全诗的气氛可以用诗中的一个“静”字来概括。这“静”既是早晨的大自然所特有的宁静,又是纪律严明的宗泽部队行军时的肃静,更是一场激战即将来临之前的寂静。这三种“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逼真的行军图。

“繖幄垂垂马踏沙”,写的是行进中的军队。“繖幄”是主帅行军时所用的仪仗,“垂垂”是张开的伞有秩序而无声地移动的样子,给人以静悄悄的感觉。“马踏沙”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那战马踩着沙地所发出的沙沙声,更衬托出行军队伍的整齐与肃静。这一句的特色,就在于用一个视觉画面表现了一个听觉印象;而行军队伍的肃静不哗,正是反映了宗泽部队的纪律严明,有战斗力。

“水长山远路多花”写了行军队伍周围的自然景色。悠长的流水、绵亘的远山、点缀于路旁的野花,这三者所构成的意境,是一种大自然在清晨时分的静谧。大自然的宁静与行军队伍的'肃静互相映衬。“水长山远”既是说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行军路线之长。而宗泽既有闲情雅致欣赏周围的山水花草,则表明他对即将来临的军事行动早已成竹在胸,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眼中形势胸中策”,正面描写了主人公的思想活动。“眼中形势”,是指当时的抗金形势;“胸中策”,是指他将要采用的战略战术。宗泽骑在马上,分析着当时的形势,考虑着自己的对策,觉得一切都已了然于胸中。正因为这样,所以“缓步徐行静不哗”,让部从放慢速度,坚定而又稳重地向前行进,静悄悄地没有喧哗之声。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是一种名将指挥下的部队的风貌。在“静不哗”中,既表现了严明的纪律,也表现了激战来临之前的肃穆气氛。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平平实实,不作豪迈语,却写出了一个大将的风度,一直脍炙人口。

篇9:发淮安原文及赏析

发淮安原文及赏析

原文:

发淮安

[明代]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译文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注释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

蓼(liǎo)、荇(xìng):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茨菰(gū):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huán):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采菱(líng):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赏析: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 “青” “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唿,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篇10:发白马原文及赏析

发白马原文及赏析

原文: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

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

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译文

将军从白马津出发,张展旌旗跨渡黄河。箫鼓声震动川岳,气势壮大如海上涌起的波涛。武安县有战事,战事浩大,把武安县的屋瓦全都震落了,但战场上兵士气势昂扬,没有慷慨的悲歌。铁骑如若是在雪山上行走,那马饮的水之多,能让滹沱河的水全部干涸。战争在最西部的月窟发起,后来又转战到朝那。倚剑登上燕然山,那里边峰嵯峨,战争频繁。万里之外十分萧条,唯有五原的耕作多。希望能够一扫大漠对中原的威胁,能以武力制伏大漠的胡虏。

注释

①白马: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

②武安有振瓦:这里运用的`是典故。《史记》中记载:秦国伐魏,赵王令赵奢救魏,秦军驻军在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武安,在今河北武安。

③易水无寒歌:这里运用荆轲的事。荆轲刺秦之前,与高渐离慷慨悲歌,高为之送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④滹沱:河名。在河北西南部,为子牙河的北源。

⑤月窟:月生之处,最西边。

⑥略朝那:略,取的意思。朝那,是古代的城市名,旧址在今宁夏固原。

⑦燕然:燕然山,在今内蒙古境内。

⑧五原:郡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定边。

⑨戢:收藏兵器。

赏析:

此诗歌颂中原汉族政权的一位将军发兵出征,讨伐胡兵,大获全胜后,刻石勒功,肃清边患,使边民过上太平生活。

全诗分两段。“朝那”以上为第一段,写发兵攻伐。首二句写发兵行军,旌旗逶迤,渡过黄河。“箫鼓”四句写军队声势浩大,箫鼓响彻山川,如同大海波涛,屋瓦为之震动,将士士气高涨,歌声嘹亮。“铁骑”二句写军队之众多。“扬兵”二句写略地之广阔。“倚剑”以下为第二段。写战胜后的局面。“倚剑”二句写战胜勒功,烽燧戒备森严。“萧条”二句写边地和平景象。末二句写扫清边患后,收兵束甲,不再用兵。

创作背景

王琦注:题始于(南朝)梁费昶,其辞曰:“白马今虽发,黄河结冰凘”云云,太白盖拟之。按:白马,古渡口名,一名白马津。在河南省滑县。

《发淮安》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原文翻译及赏析

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原文及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赏析

留题显圣寺,留题显圣寺苏轼,留题显圣寺的意思,留题显圣寺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赏析

蒋捷描写雨的诗词《虞美人·听雨》阅读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原文、翻译及赏析(蒋氏女宋词)

蒋捷虞美人原文译文

王夫之《更漏子·本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发宜兴原文及赏析
《发宜兴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发宜兴原文及赏析(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春游张公洞作文2023-06-05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02-14

《春坊正字剑子歌》李贺唐诗鉴赏2023-02-12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2022-09-09

明史·徐恪传阅读答案2022-04-29

贺新郎的随笔2022-05-07

苔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8-22

愧谢诗,愧谢诗河湄鬼,愧谢诗的意思,愧谢诗赏析2022-04-30

疏影?苔枝缀玉2022-04-30

苏轼的《浣溪沙》原文及宋词赏析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