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恬亭》阅读答案

时间:2022-05-02 22:09:16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渡边麻花”为你分享12篇“《太湖恬亭》阅读答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太湖恬亭》阅读答案

篇1:《太湖恬亭》阅读答案

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试题答案:

14.(8分)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篇2:太湖恬亭,太湖恬亭王安石,太湖恬亭的意思,太湖恬亭赏析

太湖恬亭,太湖恬亭王安石,太湖恬亭的意思,太湖恬亭赏析 -诗词大全

太湖恬亭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山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篇3:《溪亭》阅读答案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5、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分

【答案】

14、 AD

15、“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没有比兴手法;D项,“白天”不恰当。

15、试题分析:注意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苦闷无聊的心情”。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篇4:《溪亭》阅读答案

许氏吴兴溪亭记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t,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22.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3分)

24.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2分)

25.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2分)

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

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

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

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

26.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3分)

参考答案:

22.(2分)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的胜景。

23.(3分)为了反衬许氏不求奢侈而又不远离世俗的特点。

24.(2分)这句话描绘了空中飞鸥、溪中游鱼悠然自得的样子,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意境。

25.(2分)D

26.(3分)文中的“动静之理”是指无论为官还是隐退都能遵循本性而自适(1分)。许氏为官之时,必选山水之乡,符合自己的趣味,而且政绩斐然(1分);隐退之时,则玩赏山水,自食其力,不骄不躁(1分)。

篇5:《溪亭》阅读答案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5、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分

篇6:《溪亭》阅读答案

14、 AD

15、“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没有比兴手法;D项,“白天”不恰当。

15、试题分析:注意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苦闷无聊的心情”。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篇7:《西亭》阅读答案

曾巩

团扇频挥到此亭,他乡愁坐独冥冥。

空羞避俗无高节,转觉逢人恶独醒。

岁月淹留随日老,乾坤①狼狈几时宁。

欲知事事今何似?万里波涛一点萍。

【注】①乾坤:天地。

(1)哪些事让诗人“愁坐独冥冥”?请结合全诗分点概括。(3分)

(2)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篇8:太湖碎锦阅读答案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 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 是 “三万六千顷、 七十二峰” 。 民间则说 “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 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 ,夏天、秋天、冬天, 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 ,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江南的许多淡水鱼, 这里样样都有。 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 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 ,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 好似给烟波吞吐着, 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 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 坐在船里的我, 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 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 ,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 ,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 ,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 .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 .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 .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 .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 .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 韵味丰富。

2. 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惑隋?请简要概括。 ( 6 分)

3.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 6 分)

4. 文中说: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1.【答案】CD

【解析】C“四围山石被削取”错误,文中是说“石公山像斧削过”。D“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错误,没有想象。

2.【答案】山下坡田种类丰富的农作物、种类多样的园艺、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解析】抓住题干,确定筛选的区域,“文章第②段”;然后回归文本,先找后概括。

3.【答案】“碎锦”本义是细碎的锦缎,比喻零散知识的集合。“太湖碎锦”的意思是太湖的零散美景,使用比喻的修辞,表达对太湖的赞美之情。作用:点明对象,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基调;揭示文章的主题。

【解析】标题的内涵:1.注意修辞2.表层含义3.深层含义4文本的中心5.作者感情

4.【答案】赞同。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身在其中,往往忽略了其魅力之所在,可能更多的是发现其缺点。比如太湖,因远观而发现“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山的灵秀,水的空明”等美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篇9:太湖碎锦阅读答案

太湖碎锦阅读答案

(图为太湖)

范烟桥《太湖碎锦》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关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嫠,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嫠峰头,云气淆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滂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题目: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16.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惑隋?请简要概括。(6分)

1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

1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

参考答案:

15 BC

16 山下周围五十公里,已成丰产地区,种植各种水稻,夏熟三麦和油菜。豆类和蔬菜瓜果。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

17.内涵: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太湖及周边景致的各种美好的特点,比如,有的地方是粮疏主产区,有的地方是优雅的景致,有的地方变幻多姿,有着优美的传说。作用:体现不同视角之下太湖的美,诚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碎锦”二字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太湖四周不同视角的美。(内涵作用各3分)

18.任意观点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一、同意。近观不如远眺。远眺可以从整体上欣赏美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磅礴的,是伟大的,这种气势不是在近处观看局部细节可以体会得到的。宏伟的景致就需要远眺方可看到效果。 二、反对。远眺只可观其大略,而景物的局部特征、细节之美却无法通过远眺来领略,所以,这种走马观花的观赏是看不到真正优美的精致的。观赏美景,不是看看就算了的,大自然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他的宏伟,更在于他的景致,任何忽略细节的观赏,都是无法观看到真正的美景的。

篇10:亭林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亭林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二)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④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⑤,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③经年:一年左右。

④干:求见。 ⑤甫:刚。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手不释书(放下)

B.或颠坠崖谷(有时)

C.会有土寇(恰好)

D.如是日千百遍(日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 )

A.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B.必无所疑乃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自练乡兵与之角孔子曰:何陋之有

D.几为所擒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②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小题4】.顾炎武和刘羽冲都是好读书之人,但他们学成的结果截然相反。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

答案

【小题1】D (3分)

【小题2】AD (4分,各2分)

【小题3】①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

②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渠道灌进村子里,村里的人差点儿成了鱼(淹没了)。(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4】顾炎武: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走访当地人,考察当地风土区域,以修正书本上的错误,可见其书读得活,并不盲目迷信。刘羽冲:缺乏实际经验,只知道照搬书本去做事,结果自然是失败,可见其死读书,不懂得灵活运用。(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篇11:客亭杜甫阅读答案

客亭杜甫阅读答案

原文

客亭 杜甫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篷。

【注】宝应元年秋,杜甫自绵州至梓州,时家在成都。秋晚,方迎家再至粹州。因秋夜而赋此诗。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秋天拂晓,北风凛冽,落叶纷纷,太阳从寒山上升起,浓雾锁江。渲染了一种凄寒冷落的秋晨之景。(3分)为下文抒发诗人的悲情渲染了氛围。(2分)

9.9.诗人表达了自己老而无用,年老体病,余生飘零的悲叹。(3分)诗人早晨起来,面对萧瑟的秋江秋景,顿时想起了自己一生往事,而如今即使圣朝不把自己看作无用的人,自己也已病老,只能在飘零之中了却残生

拓展阅读:关于杜甫的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

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39] 。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40] 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

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客亭杜甫阅读答案]

篇12:《谢亭送别》阅读答案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www.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4分)(1)(2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

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房屋演变史阅读答案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答案及赏析

游苏州太湖园作文

太湖惊梦作文550字

苏州太湖游记散文

二鹊救友原文注释及译文

美的标准作文800字

壶口的黄河阅读答案

梦溪笔谈·续笔谈原文注释

扬州个园阅读答案

《太湖恬亭》阅读答案
《《太湖恬亭》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太湖恬亭》阅读答案(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汪曾祺岳阳楼记原文2022-11-11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阅读答案2022-09-18

壶口的黄河现代文阅读及答案2022-08-30

以星期天为题的作文2022-05-07

星空忠实的朋友作文2023-12-07

汪曾祺:《岳阳楼记》2023-01-14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2023-01-18

江苏无锡太湖仙岛导游词2023-07-22

初归石湖,初归石湖范成大,初归石湖的意思,初归石湖赏析2023-07-02

《江南古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