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

时间:2022-08-27 07:56:1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精选10篇)由网友“恩佐布鲁斯基”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

篇1: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拿:撑,划。

(3)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客:客居。

(6)及下船。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篇2:《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

复习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那么关于诗人张岱的佳作《湖心亭看雪》复习的重点是什么呢?

一、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三、生字读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 喃喃nán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2、是日更定 是:这 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 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 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 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 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 客:客居。

13、及下船 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五、通假字:

挐一小船 挐:通:“桡” 撑船。

六、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3、①是日更定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七、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 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 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八、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2、与余舟一芥 像小草一样微小

九、课文理解:

(一)文章结构,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二)中心思想: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三)写作方法

1、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白描手法)。,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2、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篇3:《湖心亭看雪》知识复习要点

一、原文、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二、文学常识积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生字读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ú)一小船 喃喃nán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4、用毳衣炉火 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11)惟长堤一痕惟:只。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9、铺毡对坐 坐:相对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答案。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 客:客居。13、及下船及:等到。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五、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六、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3、①是日更定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七、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拿一小船 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 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八、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2、与余舟一芥 像小草一样微小

九、课文理解

(一)文章结构,全文共四段。

篇4:《湖心亭看雪》要点赏析

一、紧扣“看”字赏雪景

1.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这既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之大,又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作者为何在此时“独往”赏雪?那么,他在湖心亭欣赏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能够找出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雨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理清景物的层次

这两句从描写角度上,又存在差异。前一句从整体入手,总写雪景。同时,三个“与”连用,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后一句则采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西湖的堤、亭、舟、人等景象,笔墨精到,情致毕现。这些景物在在大雪覆盖的特定环境下,给作者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感受。而“粒”为最小,茫茫天地间,赏雪的主体人竟如此渺小,在鲜明的对比中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感叹。寥寥几笔,却充满张力,摇曳生姿,饱含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大与小,动与静,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回顾马致远的《秋思》,白描手法非常明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看似简单的景物排列组合,却完美塑造了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进一步启发学生归纳白描手法的特点: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二、紧扣“痴”字悟痴情

文章第二段,作者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叙事,叙述湖心亭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还能遇见游人,那两人“大喜”,“余”何尝不是大喜呢?“余强饮三大白”真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啊!他们一见如故,谈话间有心灵的沟通,有雅情雅致的互赏,他们完全陶醉于雪景,忘却了询问身份,远离了尘俗。

舟子对他们的评价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便是“痴”。舟子为何说赏雪者痴?舟子认为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那么,怎么理解“痴”的含义呢?

一是痴于景,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恶劣气候环境下,在“是日更定”时刻,“独往湖心亭看雪”;

二是痴于情,“雾凇沆砀,天与云雨山与水,上下一白”。在舟子看来,这有什么好看?不如在家烤火聊天,喝酒吃肉,玩牌娱乐呢。舟子对张岱“痴”的评价,正体现了俗人之见。作者无意于嘲讽俗夫,却巧借俗夫之语与雅士之言正反对举,使雅俗互见。这与上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相互映衬。这在常人眼中是痴举,但此“痴”字饱含了多少避世的忧愤和孤傲的情怀啊!

张岱为何对这样的雪景有这样痴的行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论文先知人,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他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喜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贫寒而终。他是一个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是一个悠远脱俗之人。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这样的人在世俗间毕竟是知音难觅啊。因此奇遇知音之开怀强饮之愉悦,岂是一芥凡夫俗子舟子所能体会的?这一思想在第一段中的“独”字得到印证。明明与舟子同去,却说“独往”,在他眼里,舟子与他不是同一类人。

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孤标傲世、超逸脱俗的情怀。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溢于言表。

若教师慧眼识珠,善于发现值得深究的点,调控得当,启发得法,把准航向,既可带领学生循迹玩味,让精神得到一次澡雪。又可将学生的思维由“浅滩”引入“深水区”,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篇5:湖心亭看雪复习课件

湖心亭看雪复习课件

一、 文学常识

1.作者: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2.出处:本文选自《陶庵梦忆》。本文是张岱小品文的代表作。

3.体裁:小品文。

二、重点字词

1.书下注释

①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②拏:今作“拿”,牵引。

③毳衣:一种毛制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④雾凇:水汽或雾滴受冷在树枝等物体表面凝结成不透明松散冰晶。

⑤沆砀:严寒天气,空中的白茫茫的空气。

⑥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⑦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

⑧金陵:南京的古名。

2.其他字词

(1)余住西湖 余:我。

(2)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全。 绝:消失,断绝。

(3)是日更定 是:这。

(4)上下一白 一:全。

(5)惟长堤一痕 惟:只。

(6)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而已:罢了。

(7)见余大喜曰 大:非常。喜:高兴。

(8)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怎么会,哪能。 更:还。 此:这样。

(9)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竭力,尽力。 别:告别,辞别。

(10)客此:到此做客。

(11)及下船 及:等到。

(12)舟子喃喃曰 舟子:船夫。喃喃:小声嘟哝。

(1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莫:不要。 痴:痴情,痴心。更:还。似:跟……一样。者:的人。

三、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刚刚入夜。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制的衣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的船,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粒子,唯此而已。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了。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作客。等我走下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向您一样痴的人呢!”

四、文章结构

文中所记主要事件是湖心亭看雪。

整个事件又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从开头到“独往湖心亭看雪”)写雪定独往。

②(从“雾凇沆砀”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湖上观雪。

③(从“到亭上”到结尾)写亭饮而别。

五、文章主题:本文描写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幽远脱俗、卓然独立的清逸雅趣,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对故国(明朝)的追忆和怀念之情。

六、写作特色:(1)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体。(2)运用白描写景。

七、品析全文

(一)雪定独往:“人鸟声绝,驾一小舟”的独往。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解析:文章开篇直接而巧妙的注解“文题”,交代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又交代文章追忆和怀念意味,并为下文做铺垫,写出了银装素裹的西湖,雪大、雪久、雪厚的雪境。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解析:作用——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湖心亭偶遇埋下伏笔。情感——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也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独行的高雅情趣。

(二)湖上观雪:“天云山水,上下一白”的世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写作内容:描写西湖美丽的雪景。

描写方法: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描写顺序: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在整体描写中,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中,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

赏析: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运用白描,由上到下的顺序描写西湖的整体全景,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彩、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着眼于“大”意象绘景。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运用夸张修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清新灵动,给人一种似有似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2)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行,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是炼字的典范。同时也隐含渺然人生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

(三)亭饮而别:“拉余同饮,痴情游者”的会别。

1.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心亭奇遇。相遇出乎作者意料,彼此都很高兴,只是心中况味颇有不同。

2.“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这里指此时此境萍水相逢之喜,也有人生客旅的慰藉之意,更有绝境同游的痴情痴趣。

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痴”的理解:“痴”是痴情,是一往情深。“痴”是对自然的凝视,是对生命的依恋。在西湖大雪三日,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偶遇金陵客在此对饮。文章忽起波澜,因为彼此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共同的人生情趣与共同的美感。痛饮而散,更见至情至性,因此曰“痴”。

其他复习题:

1. 本文综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举例说明。

叙事、描写、抒情融于一体。例如“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叙事,对西湖美丽雪景的描绘是描写,叙事描写中,蕴含作者的浓浓情致,或喜悦,或沧桑,浑然一体,自然独到。

2. 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喜悦、豪迈之情。

3.在繁乱的时代中,作者和他在湖心亭偶遇的两个人都在内心世界中保留着对自然山水的钟爱。你认为人的内心还应永远保留哪些美好的东西?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在今天,物质发展日益繁华富裕,我们应更多一份坚强和执著,勇敢的挑战生活的安逸,永葆人性的善良和质朴,做有志向有追求的社会新人。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挐 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写作特色: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鸟声俱绝”仍出来赏雪。“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说明是早有准备,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痴”。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篇6:《湖心亭看雪》复习笔记

《湖心亭看雪》复习笔记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 ,字宗子,石公,号陶庵。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 今作“拿”,牵引 )

②拥毳.衣炉火( 鸟兽的细毛 )

③雾凇沆砀.. (严寒天气,空中的白茫茫的空气)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作者以高度写意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描写了大雪带给人的感觉,此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为下文冒寒看雪的奇绝之举作铺。

4. 本文记述作者到湖心亭看雪,他是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境中前往的?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体现张岱此行不欲见人,也不欲人见。有意避开世俗尘嚣。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6.大雪使天地间呈现出一派肃杀与冷寂,作者选择此时赏雪。从“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中可见作者具有怎样的性格与情趣?

作者具有清高孤傲的性格和与众不同、超尘脱俗的情趣。

7.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8.虽然出行目的是看雪,但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却不是由雪本身来写,只是通过寥寥数笔的点染,勾勒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请你说说文中几个数量词使用的妙处 这几个量词,一个比一个小。这不仅表现出作者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也暗示了小舟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示了一个微妙变化的意境。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人生渺然如沧海一粟的感慨。

9.“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10.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

1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

“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2.雪夜中看雪、亭上奇遇、与人共饮,这一切尽显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为什么还要在结尾引用舟子的话?

既是对作者独自去看雪的感叹,也从侧面写出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和与众不同、超尘脱俗的情趣。

13.文章以舟子的话作结,实是侧面描写,仅一“痴”字便展示了作者独特的个性。根据文章谈谈你对作者“痴”的理解。(2分)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1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5.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

“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16.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篇7:《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

作者简介

张岱(15~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被称为“都市诗人”。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作品原文

崇祯五年1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2绝3。

是日更定4矣,余5拏6一小舟,拥毳7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湖上影子,惟10长堤一痕11、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3。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14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5?”拉16余同饮。余强17饮三大白18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9。

及20下船,舟子21喃喃22曰:“莫23说相公24痴,更25有痴似26相公者。”[1]

湖心亭看雪词句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2] [3]

湖心亭看雪白话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2]

湖心亭看雪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名家点评

当代文学研究者莫山洪:不拘骈散,融合骈散,这可以说是此文在语言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小品文语言极其精炼简洁,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也才能表现出个人心中最真实的情感。[5]

明末戏曲家祁彪佳在《古今义列传序》中评日:“其点染之妙,凡当要害,在余子宜一二百言者,宗子能数十字辄尽情状,乃穷事际,反若有千百言在笔下。”

篇8:湖心亭看雪复习教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现象。

2、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及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体味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复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现象。

2、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及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复习难点: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及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2、体味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复习方法:

1、 个人识记,过好整理关

2、强化背诵,过好名句默写关

3、小组合作,过好语句翻译关

4、教师点拨,过好赏析评价关

5、适当延伸,过好课外拓展关

复习过程:

一、 过背诵及名句默写关。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二、过字词句识记、翻译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一芥( ) 余强( )饮 余拏( )一小舟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

(3)余拏一小舟

(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

(6)焉得更有此人

(7) 上下一白

(8)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9)更有痴似相公者

3.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分析内容写法,过赏析评价关

1、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2、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3、作者以舟子的话作结,舟子的话含义是什么?

4、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四、过好课外拓展关。

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给加点字注音。

夕岚( ) 夕舂( ) 苏堤( ) 罗纨( )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歌吹为风( ) ②始极其浓媚( )

③艳冶极矣( ) ④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

3.能够作为全文总纲的句子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最后一句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练习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章描写西湖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 的怀念。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更定(gēng) 毳衣(cuì) B.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C.长堤(tí) 一芥(jiè) D.铺毡(zhān) 强饮(qiǎng)

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意思

一:上下一白( ) 长堤一痕 ( )

更:是日更定矣(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是:是日更定(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篇9:湖心亭看雪复习ppt

湖心亭看雪复习ppt

湖心亭看雪应该怎样复习呢?湖心亭看雪复习内容是哪些呢?

一、原文、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二、文学常识积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相关背景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上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比,张岱的小品就有点像唐人的绝句。它以短小隽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的风韵,无捉襟见肘的窘迫。它像一泓清泉,喝一口就感到甜美爽快、沁人心脾。

三、生字读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ú)一小船 喃喃nán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4、用毳衣炉火 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11)惟长堤一痕惟:只。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9、铺毡对坐 坐:相对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答案。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白:指酒杯。12、客此 客:客居。13、及下船及:等到。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五、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六、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3、①是日更定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七、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拿一小船 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 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八、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2、与余舟一芥 像小草一样微小

篇10: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内容分析: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要素——看雪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遇人

2、文中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或让张岱改改?

答: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5、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痴 是褒是贬?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痴”? “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痴心”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想象一下张岱如何回答?张岱在湖心亭巧遇两位金陵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彼此彼此... ①惊喜、愉悦。②惆怅、感伤

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问又不提地位官职,这段奇遇,看来,张岱关注心灵情趣沟通,更显脱俗。

5、结尾“痴”有何含义?作者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用意?

“痴”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

用意是点明文章主旨,借舟子的话包含对“痴”的赞赏,对人格品味的肯定,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6、作者写自己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有何用意? 答:用意有三:

①表现作者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

②表现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

③作者深夜独往,可能出于不愿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7、“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能否改为“个”或“位”。

答:不能。因为整句是作者想象从远处或高处眺望湖心所看到的依稀可辨的情景;写人的渺小,更能显示山水云天的苍茫浩渺。

8、文章段意:第一段 ,湖上大雪弥漫的壮丽之景;第二段 ,湖心亭中我与两人喝酒聊天。

9、“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独字表现出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蕴涵着避世的幽愤,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更有痴似相公者”作铺垫。

《湖心亭看雪》课件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看雪》的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初中八年级语文写作《学习仿写》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3-12-12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含答案2023-05-09

《湖心亭看雪》新课程教学设计2023-10-16

藤野先生课文预习教案2023-05-13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2022-11-06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022-05-14

初二语文下册课本知识点2022-09-13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2022-08-25

认识钟表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上册第六单元)2023-07-01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2023-01-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