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新业态调研报告(合集16篇)由网友“温公羽”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农民增收新业态调研报告,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某市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某市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一、收入现状
*市是个人口大市,全市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占期内现金收入的**.*,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占期内现金收入的**.*,财产性收入**.**元,增加**.**元,增长**.**,占期内现金收入的*.*,转移性收入**.**元,增加**.**元,增长**.**,占期内现金收入的*.*,可见,我市农民目前的现金收入主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而在工资性收入中,又主要是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上半年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元,比上年增长*.**,第二产业现金收入从无到有,人均达到*.**元,其中:工业收入*.**元,建筑业收入*.**元。
二、影响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首先,农村方针政策不能适应日益深化的农村改革需要,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需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而目前的政策环境却存在各种缺陷与不足。国家宏观政策的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不利的影响。由重工轻农而导致的农业资源流失及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增长幅度远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农业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部分微观政策不到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进入城市收取高额城市增容费的歧视性户籍政策等使农民进入城市的难度加大,使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步履维艰,形成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就业结构。农业税一律按地征收,农民负担向耕地多的地方转移,必然加重耕地多而又相对贫困的种田大户负担,同时,也加重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低收入农民的负担。
其次,农村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要,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风险。虽然我市近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农业企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功能不强,我市农产品初级产品多,如粮食、油料、甜柚、脐橙等等。但加工及深加工产品少,限制了专用农产品和高档优质农产品的发展,最终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难。
第三,低下的农业科技水平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延缓了农民增收的速度,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当前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较低,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体制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表现在:*、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与农业生产长期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难以发挥整体优势。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也没有对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农业科研目标单一、结构不合理。以往农业科研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已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同时,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造成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严重不足。*、对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
第四,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使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不能适应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潜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市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却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农民收入的增长极不稳定。当前,我市农业生态环境恶劣,突出表现为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基本农田保护不力,土地肥力递减,效率低下;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甚至破坏严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甚至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原始的耕作方式。
第五,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农村人口过多。****年未我市城镇劳动力资源总数为*****人,而乡村劳动力却达到******人。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一方面,我市城镇化的进程确实加快了,****年城镇人口为**.*万人,比****年的**.**万人增加*.**万人,城市化率由****年的**.*上升到****年的**.*。但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城镇化的重点并没有放在转移农村人口上,而是放在了加快城镇建设上。一些地方把注意力放在建设城镇、经营城镇上,大量的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但对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城乡就业等问题却关注不够。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分享到城镇化所带来的成果。发展战略偏重城镇,城乡差距继续拉大。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和农村面貌变化不大形成鲜明对照,城乡差别继续扩大。这是因为,大量的资源和资本流入城镇,城镇建设包括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美化、房地产开发等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的重要来源则是土地增值,包括低价征占的农民土地的增值。与此同时,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还要农民承担。如果仍然继续这种偏重城市的发展战略,不能统筹城乡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没有希望的,这也将直接制约现代化的实现。
农民进城留不下的问题突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遇到新困难。一是农民进城的成本过高。农民工的低工资、低收入,使他们无法实现在城镇买房定居的愿望,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受到极大影响。二是城镇的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提供是以城镇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进城务工农民因身份所限,无法享受城镇人口的.待遇和各项公共服务。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困难重重。目前,许多地方政府不愿意接纳进城务工的农民,一些政策是排斥外来农民工的,因为大量农民工涌入,一方面对城镇基础设施、社会治安、下岗职工安置等带来了压力,
另一方面,为农民工提供低保,也会增加经济发展的成本。
三、增收建议
根据我市农民的收入现状,建议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加快工业化、市场化,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之得到稳定的收入,从而也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进而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一是要在政策上向农民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创业环境,激发农民创业活力。
二是加大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走农业企业化的道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发展农业企业应该依托本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同时要注重引进民营和外资资本投入农业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
三是加强对外出务工的管理。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我市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培训机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建立和发展中介组织,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和服务。
四是推进城镇化,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要积极吸引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私营企业逐步向小城镇集聚,形成产业规模,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开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
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各种稳定的前提。要降低农民增收的风险、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提高农民增收的速度、完善农民增收的政策、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以及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多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收入走上持续增长的轨道。
篇2: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县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时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与人大相关委室同志先后到赵庄、欢口、师寨、孙楼等镇进行调研,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根据今年夏秋两季形势初步分析,全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今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85.6元,同比增加694.2元,增长13.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收360.2元,劳务输入增收140.2元,转移性收入增收72元,财产性收入增收121.8 元。其增收特点为: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23.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0.2元,增长9.45%,对今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20.19%;二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549.2元,增加193.8元,增长52.75%,是今年农民收入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三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牧业收入增速加快。今年牧业人均收入增加131元。增长29.57%,增速较快。取得如此成效,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深化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促增收。今年,全县夏粮作物面积55万亩,单产382公斤,总产21.01万吨,因单产比去年同期增加24公斤,价格较去年收购价格上升3分,总收入增加1980万元,人均增收20元,大(苔)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苔蒜2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亩收益2088元,总效益4.17亿元,比去年增收2976万元,人均增收31元。设施菜总面积为1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总效益达8.6亿元,总收入较去年增加6336万元,人均增收66元,大蒜因价格下降和出售困难等原因,亩均减收200元,人均减收49元。黄皮洋葱种植13万亩,每公斤收购0.55元,种植业共计增收159.4元。
(二)突出规模养殖做强畜禽产业促增收。今年,我县坚持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积极抓好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综合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整体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县猪、牛、羊、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78.5万头、2.6万头、180万只、2206. 6万羽、32.2万只。今年1—11月份,畜禽养殖效益持续看好。今年各种畜禽产品共实现产值6.77亿元,综合价格因素,总收入增加1.27亿元,人均增收131元。特别是种鸭发展势头强劲,现存栏突破70万只,稳居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增长。充分利用省、市帮扶的机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搞劳务输出,狠抓工资性收入,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8.7万人,劳务收入17.1亿元,比去年增加1.36亿元,人均增收140.2元。
(四)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随着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扩大1.31万亩,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8500亩,亩均承包费400—600元,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发放约1.1亿元,利息税的降低等因素。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增收121.8元。
(五)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今年粮食直补面积为102.23万亩,每亩补贴62元,比上年增加32元,总额6338.26万元,水稻补贴10.22万亩,每亩84元,总计补贴204.4万元,农机补贴810台,共补贴资金500万元,人均增收72元。
(六)积极引导农民推行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一些镇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实行合作社或企业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进入合作社或企业打工的形式。孙楼镇穆楼村流转土地400亩,发展设施袖珍菇,按照每亩双700斤粮食的价格转租,群众比种粮亩效益增加近300元,同时可以吸纳周边村的4000多名的劳动力就业,按照每个劳动力月收入800元计算,生产6个月,仅此一项,该镇农民增加收入190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多元,今年开始生产的大棚22个,吸收穆楼村8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欢口镇董堂村流转土地1400亩,土地租金为每亩650元,基本与种粮纯收入持平。土地流转以后,可以为该村提供80个固定工人岗位,临时工300多个,固定工人工资1万左右,临时工3个月时间收入3000元左右,可为该村增加收入140万元,按照全村承包人口980人计算,该村人均增收可达1500元。
二、存在问题
今年,我县农民收入呈稳定上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务输出、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新兴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的空间变小,增收的难度加大。分析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当前宏观经济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景气,必然制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农民就业创业,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二是物价水平仍处高位,继续推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很大程度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上涨和农业补贴提高的效应。三是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幅趋缓,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
(二)农村出现了“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的不良倾向,青壮年多数出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妇女和老人,许多农民不是为谋利而经营,而是为保险去种植,把种地视为失去城市工作之后的退路,农业在部分家庭成了一种辅助性的活动,等于打工的副业。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问题,农民自主创业的`难度增大。
(三)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偏低。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冷藏能力较弱,产品档次较低,初级加工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增值增效不明显,企业与农户基地之间联接机制较为脆弱,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制约了主导产业的扩张和链条的延伸,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纯的“勤奋耐劳”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企业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县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但从投入的资金和开展的素质教育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高产业的技术含量的进一步转移,也影响着传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五)生产要素对农村发展约束加剧。一是资金制约。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农民创业所需资金更加困难,农民贷款难度大,成本高,金融支农的作用远未发挥。二是土地制约。一方面农业适度规模推进不快。大量外出劳动力仍兼业经营土地,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长期存在,尽管国家已经允许土地流转,但没有县具体的政策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快,种植业效益难度大幅度提高。三是劳动力制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3860”,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农业效益的提升。
三、几点建议
(一)大力实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放眼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对丰县牛蒡、芦笋、山药三大特种蔬菜,实行恢复性种植。从而形成我县的特色产业和出口创汇基地,同时扩大夏蕃蕃茄等常规蔬菜面积。二是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品种更新,引进和培育优、新、特品种。三是推行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使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二)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应着力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以强带弱,以一带百,先富帮后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和保护价收购的利益联结方式开展生产,做大做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突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特色,走出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的农民增收新路子。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辟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一是加快农村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促使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二是组织劳务输出,让更多的丰县农民外出经商办厂,从事建筑、服务,或打工挣钱。三是加快县城区及14个建制镇建设步伐,让农村劳动力到县城和镇驻地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通过合理转移劳动力,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从事多种经营,三分之一务工经商或外出打工。实现上述目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民发家致富。结合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使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让农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者以其他的形式组织农民自主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比家庭经营更高形式、更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可以跨组、跨村或跨镇联合。吸纳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让农民以自愿入股的形式创建农民合作金融组织。解决农民有劳力、有技术、有门路、无发展资金的现实问题。
篇3: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为了更好的做好农牧民增收工作,成立同志任组长,让副组长,各台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牧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农牧民增收工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明确阶段性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举措,使全县农牧民增收进程始终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下健康发展。
二、以职能职责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按照县委的安排,我局根据工作职责要求有序开展“村村通“工作和乡村有线电视网建设工作,全县农牧民增收工作的宣传报道,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村村通”方面
今年,我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安装任务为44套,其中舍联乡20套、吉居乡24套。目前已完成吉居乡20套设备发放安装,剩余4套正在由新都桥广播电视站安排配发,舍联乡20套待乡镇分配方案确定后庚即实施。
(二)乡村有线电视网建设方面
我局在姑咱、雅拉、新都桥、金汤站四个站点有有线电视网用户约420户。因电信网络的介入,我局有线电视网的用户有减少趋势。下一步,将通过努力扩大用户。
(三)宣传报道方面
积极配合县农办、发改局、人社局、农牧和科技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等相关单位开展好农牧民增收工作的宣传报道。6-9月份,对农牧民增收工作的相关报道30余条。
虽然我局的农牧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和农牧民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已任,将其作为发展民本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我县的人民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新的贡献。
篇4: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泰兴市七圩镇镇长 董剑东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增加12家,安排就业人员6736人,比20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4190.25万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长820元。同时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02年、2003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03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03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我镇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思想观念上,干部群众虽然都想富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干部怕难怕冒风险。对现阶段村干部的职责认识模糊,满足于村内事务的协调服务,认识不到农民增收致富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很少想到在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有的认为只要有几亩田就不怕没粮吃,只要有几亩水面就不怕没有钱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过去就行了;有的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面遇到一点苦就受不了。
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图享受,一稻一麦,舒舒服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时间;有的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老板型”、“经济能人型”的干部不多;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2、一些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一是债务包袱和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但影响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影响严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能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这些镇基层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3、农用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农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农田被占用、征用的现象也同步上升,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据统计数字,近五年来,我镇耕地面积减少近千亩。农用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随着我国化工业的发展,化学肥料已成为当今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农田普遍缺乏有机质肥料,出现了无机肥与有机肥使用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粮食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近三年内,菜油、化肥、农药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百斤26元左右,农药价格更是无正规价格。农民没有增加多少收入,经商流通人员首先赚足农民的钱。
二、 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关键的是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坚持流通、生产一起抓。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及时把市场行情反馈给农民,使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得效益。这就要求我们部门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民经济人队伍,让我们沿江开发的农副产品走向市场,逐步建立起“大小配套、上下沟通、左右呼应、内外衔接”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调优种植业、调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标。围绕国际市场的价格和需求。在确保“三增四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扩大粮田,多种弱筋小麦、优质大米,同时种一些花卉、苗木、水果、无公害蔬菜。
3、扩大劳务转移输出,提高农村非农化水平。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将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壮大全镇“劳务经济”。一是要培训农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二是要组织农民。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创业,确立“外出打工光荣、争钱致富有功”的新观念。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手抓,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本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
4、贯彻落实好农村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规范税费征收行为,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三是切实管理好农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营运规范、保值增值。完善“专户管理、支付到村、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镇机关干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5、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加快乡镇企业和城镇化步伐,吸引农民就地转移的同时,引导农民布点加工,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农民进厂入镇就业,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搞好资金跟进服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二是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区服务,拓展增收空间。三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使用“双带一争”型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地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四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财政支农份额,促进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编报项目上争国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与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洪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_[实习报告]
关于乡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泰兴市七圩镇镇长 董剑东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2002、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03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02年增加12家,安排就业人员6736人,比2002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4190.25万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长820元。同时2003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2002年、2003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03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03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
篇6: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增加12家,安排就业人员6736人,比20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4190.25万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长820元。同时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02年、2003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03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03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我镇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思想观念上,干部群众虽然都想富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干部怕难怕冒风险。对现阶段村干部的职责认识模糊,满足于村内事务的协调服务,认识不到农民增收致富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很少想到在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有的认为只要有几亩田就不怕没粮吃,只要有几亩水面就不怕没有钱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过去就行了;有的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面遇到一点苦就受不了。
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图享受,一稻一麦,舒舒服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时间;有的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老板型”、“经济能人型”的干部不多;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2、一些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一是债务包袱和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但影响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影响严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能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这些镇基层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3、农用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农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农田被占用、征用的现象也同步上升,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据统计数字,近五年来,我镇耕地面积减少近千亩。农用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随着我国化工业的发展,化学肥料已成为当今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农田普遍缺乏有机质肥料,出现了无机肥与有机肥使用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粮食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近三年内,菜油、化肥、农药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百斤26元左右,农药价格更是无正规价格。农民没有增加多少收入,经商流通人员首先赚足农民的钱。
三、 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关键的是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坚持流通、生产一起抓。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及时把市场行情反馈给农民,使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得效益。这就要求我们部门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民经济人队伍,让我们沿江开发的农副产品走向市场,逐步建立起“大小配套、上下沟通、左右呼应、内外衔接”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调优种植业、调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标。围绕国际市场的价格和需求。在确保“三增四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扩大粮田,多种弱筋小麦、优质大米,同时种一些花卉、苗木、水果、无公害蔬菜。
3、扩大劳务转移输出,提高农村非农化水平。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将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壮大全镇“劳务经济”。一是要培训农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二是要组织农民。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创业,确立“外出打工光荣、争钱致富有功”的新观念。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手抓,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本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
4、贯彻落实好农村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规范税费征收行为,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三是切实管理好农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营运规范、保值增值。完善“专户管理、支付到村、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镇机关干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5、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加快乡镇企业和城镇化步伐,吸引农民就地转移的同时,引导农民布点加工,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农民进厂入镇就业,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搞好资金跟进服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二是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区服务,拓展增收空间。三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使用“双带一争”型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地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四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财政支农份额,促进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编报项目上争国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与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洪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7: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由于缺乏宏观指导,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政府越位、农民失位问题;有的地方把调整结构片面理解为“减粮扩经”,不是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做文章,而是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结果造成市场压力,农民吃亏。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市列入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虽然有50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如一家蔬菜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只有80万元;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不少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四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和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水利设施比较陈旧,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的百年大旱全市仅农业就损失15.02亿元。农村道路的路况差、等级低、且多数无人养护,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一些地方买难卖难现象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等有效载体,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篇8: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前些年,**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9元,比上年增加424元,增幅达21。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抓住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精心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力争农民人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一、挖掘“特色”潜力,建好基地促增收
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的独特优势,建好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一是扩大基地规模。按照“扩面积、攻单产、上品质”的要求,着力做强做优柑桔产业,重点抓好扩园、改品,培育高产示范园,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争取柑桔总产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大力发展有机茶和良种茶,力争茶叶总产达到11万担,产值达到1.2亿元,建设全国有机茶生产大县和湖南茶叶第一县;稳定高山蔬菜面积,扩种城郊蔬菜,建好刘家坪、中渡口和南台山三个大棚设施蔬菜基地,力争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产值达到1.2亿元;按照“科技兴烟、政策扶持、扩大面积、提高品质”的`要求,合理布局烤烟生产基地,使烤烟扩种到2.5万亩,产量达到6万担,建设全国烤烟基地县;依托双佳农牧、九峰实业和北山牧业进一步发展家禽、生猪、马头羊三个亿元养殖产业,重点培植养殖小区,力争出笼家禽万羽、出栏生猪75万头、马头羊产业有较大发展。二是建好种苗基地。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建好国家级柑桔无病毒苗圃、无性系良种茶繁育中心、草食动物良种繁育基地、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家禽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搞好良种牛羊的杂交繁育,推广二元母猪、三元杂交猪,加快全县种养业的品改进程。三是改善基地条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集中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投向产业基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地抗灾能力,保证农民旱涝保收。
二、挖掘“龙头”潜力,依托带动促增收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县农业龙头企业有所发展,出现了2家省级、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67家年产值过百万的企业,带动了农民增收。但与先进地区比,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要进一步把发展农业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抓技改,解决农业企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大力扶持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大宗农产品由初加工为主向以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二是抓发展,解决农业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企业、大老板投资兴办农业企业,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用地优惠和贷款优惠,力争每年每个产业新发展或引进1家以上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企业,确保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重点要发挥柑桔加工企业的作用,推行“三分两扩”(分级采摘、分级销售、分级包装、扩大加工、扩大出口),力争柑桔商品化处理率达到40,出口由达到3万吨。三是抓机制,解决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增收面临的难题,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服务与引导作用,积极推行“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协会 农户”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学习双佳模式,推介双佳经验,形成双佳效应。
三、挖掘“市场”潜力,搞活流通促增收
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县农产品市场发育状况良好,流通体系初步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要进一步做活流通文章,挖掘流通潜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继续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完善皂市柑桔大市场建设、楚江农贸大市场、站西路农贸市场、太平马头羊专业市场、东山峰茶叶专业市场和壶瓶山高山蔬菜专业市场建设,努力将**建成湘西北农副产品集散地,力争每年农产品年贸易额达到30亿元。二是进一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柑桔协会、茶叶协会、马头羊协会、高山蔬菜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大户,力争年内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0家,新培育100户销售额过100万的营销大户。同时,积极拓展销售空间,在长沙、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一批外销窗口,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外地市场的占有率。三是进一步抓好“订单农业”。通过与外地企业、市场、厂矿等预先签订产品销售合同,实现农产品“保价包销”、“未收先销”,确保农产品不积压、效率不下降。四是进一步叫响产品品牌。继续举办“柑桔节”、茶文化研讨会,积极参与全国各地举办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和评奖活动
篇9: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县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前些年,**县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收到了明显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9元,比上年增加424元,增幅达21。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抓住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精心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力争农民人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一、挖掘“特色”潜力,建好基地促增收
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的独特优势,建好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一是扩大基地规模。按照“扩面积、攻单产、上品质”的要求,着力做强做优柑桔产业,重点抓好扩园、改品,培育高产示范园,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争取柑桔总产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大力发展有机茶和良种茶,力争茶叶总产达到11万担,产值达到1.2亿元,建设全国有机茶生产大县和湖南茶叶第一县;稳定高山蔬菜面积,扩种城郊蔬菜,建好刘家坪、中渡口和南台山三个大棚设施蔬菜基地,力争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产值达到1.2亿元;按照“科技兴烟、政策扶持、扩大面积、提高品质”的要求,合理布局烤烟生产基地,使烤烟扩种到2.5万亩,产量达到6万担,建设全国烤烟基地县;依托双佳农牧、九峰实业和北山牧业进一步发展家禽、生猪、马头羊三个亿元养殖产业,重点培植养殖小区,力争出笼家禽2000万羽、出栏生猪75万头、马头羊产业有较大发展。二是建好种苗基地。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建好国家级柑桔无病毒苗圃、无性系良种茶繁育中心、草食动物良种繁育基地、生猪良种繁育基地、家禽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搞好良种牛羊的杂交繁育,推广二元母猪、三元杂交猪,加快全县种养业的品改进程。三是改善基地条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集中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投向产业基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地抗灾能力,保证农民旱涝保收。
二、挖掘“龙头”潜力,依托带动促增收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县农业龙头企业有所发展,出现了2家省级、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67家年产值过百万的企业,带动了农民增收。但与先进地区比,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要进一步把发展农业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加大领导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抓技改,解决农业企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大力扶持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大宗农产品由初加工为主向以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二是抓发展,解决农业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大企业、大老板投资兴办农业企业,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用地优惠和贷款优惠,力争每年每个产业新发展或引进1家以上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企业,确保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重点要发挥柑桔加工企业的作用,推行“三分两扩”(分级采摘、分级销售、分级包装、扩大加工、扩大出口),力争柑桔商品化处理率达到40,出口由达到3万吨。三是抓机制,解决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增收面临的难题,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服务与引导作用,积极推行“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协会 农户”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学习双佳模式,推介双佳经验,形成双佳效应。
三、挖掘“市场”潜力,搞活流通促增收
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县农产品市场发育状况良好,流通体系初步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要进一步做活流通文章,挖掘流通潜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继续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完善皂市柑桔大市场建设、楚江农贸大市场、站西路农贸市场、太平马头羊专业市场、东山峰茶叶专业市场和壶瓶山高山蔬菜专业市场建设,努力将**建成湘西北农副产品集散地,力争每年农产品年贸易额达到30亿元。二是进一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柑桔协会、茶叶协会、马头羊协会、高山蔬菜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大户,力争年内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0家,新培育100户销售额过100万的营销大户。同时,积极拓展销售空间,在长沙、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一批外销窗口,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外地市场的占有率。三是进一步抓好“订单农业”。通过与外地企业、市场、厂矿等预先签订产品销售合同,实现农产品“保价包销”、“未收先销”,确保农产品不积压、效率不下降。四是进一步叫响产品品牌。继续举办“柑桔节”、茶文化研讨会,积极参与全国各地举办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和评奖活动
,打造知名品牌,扩大我县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升销售价格,促进农民从增销提价中增收。
四、挖掘“劳务”潜力,拓展空间促增收
**县农村人口较多,且人多地少,导致劳动生产率较低,摊薄了个人的农业收益,这是农民增收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加快剩余劳力向非农业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一是加强行政引导,扩大输出总量。县、乡、村三级层层建立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将劳务经济发展列入乡镇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科学制订劳务发展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务经济成长机制和集跟踪管理、督查、考核奖惩于一体的管理办法,形成积极稳妥的劳务输出渠道。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务工素质。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技能培训体系,以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为培训主体,重点培训导游、家政服务、水电安装的劳务大军,打造劳务品牌。力争通过两年的培训,全县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劳务人员占到务工总人数的50,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劳务人员达到3万人。三是切实加强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建立服务保障维权体系,为外出劳工人员提供法律和家庭援助,及时帮助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生产生活困难,及时维护务工人员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不受侵害。
篇10:农民增收开题报告
农民增收开题报告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农民增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据统计,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末,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才形成了大规模的区域间流动,才出现了所谓的“民工潮”。农民工的产生与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繁荣和沟通城乡间联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劳动者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的过渡形式,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作为城市中生存的边缘人,城市化的主力军,农民工的保障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更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必要。
(二)理论依据
农民工指的是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职业但仍然有农村户口的劳动者。近年来虽然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但其长期被社保制度拒之门外。基于农民工社保制度的不完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对农民工采取了积极引导的政策。、、,连续出台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
(三)立题意义
农民工,一个不同于而又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群体,具有农民身份的产业工人。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固有的经济社会制度,就使得农民工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因此,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农民工社保制度的完善以及农民工自我维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1: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的调研报告
为推动我市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惠州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做强做大“互联网+”新业态,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205月6日,市政协副主席廖锦堂,市政协副主席、秘书长罗庆云率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委员组成的调研组,就我市电商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惠州市电商产业园、惠州酷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并在惠城区政府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了惠城区政府、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局、市工商局、惠州海关以及市电商协会、市网商协会、市跨境电商协会、惠州市电商产业园等的情况介绍。委员们围绕电商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发展,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通过加强电子商务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提升电子信息普及应用,以及与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动我市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成效明显。据统计,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速保持在25-30%左右,20xx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26.3%;在“双十一”活动期间,惠州电商企业销售额达9.3亿元,比20xx年增加4.4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TCL酷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惠州市爱华仕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惠州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市酷尾巴服饰有限公司、惠州市光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网络销售额近8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60亿元。目前互联网普及率74.9%,光纤入户率44.85%,每一百人上网购物48%。电商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先后成立电子商务协会、网商协会和跨境电子商务协会3家市级行业组织。酷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成为惠州市电商企业的杰出代表,先后被评为-20xx年、20xx-年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二、我市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电子商务聚集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我市已制定《惠州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3-)》,以“以惠城区为依托,仲恺高新区与大亚湾开发区为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培育带,全市各县(区)覆盖推行地方特色电子商务”为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园区资源,着力建设和打造一批定位清晰、布局合理、错位发展的电子商务专业园。惠州市首个电子商务产业园于20xx年投入运作,已有西柚信息、酷尾巴等68家企业入驻,目前,惠州跨境电商创业基地在招商中。此外,还有总投资5亿元的隆基O2O商场、惠州服装服饰电商产业园、金泽跨境电商产业园、爱华仕电商产业园、互联网公园等。
(二)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服务不断健全。一是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惠州港、铁路和公路枢纽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以金泽物流园、市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惠城商贸物流园等企业物流网络为基础,加快建设社会化物流体系,规划和建设专业物流园区、商品物流中心和连锁仓储配送中心,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整合市内外仓储服务、货运服务、分拣服务资源构建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二是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信息产业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目前已形成由电信、移动、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为主建设、覆盖全市的高速城域宽带网。全市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到1.3T,城市和农村的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最高可达100M和25M,互联网普及率74.9%,光纤入户率44.85%。
(三)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一是加强与阿里巴巴合作,依托阿里平台,推动我市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今年4月,我市与阿里巴巴国际部华南大区联合成功举办了惠州跨境电商生态峰会。借助阿里巴巴国际站跨境电商平台和一达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帮助我市外贸企业通过网络拓展外销市场。目前,与阿里平台合作的惠州企业有753家,一达通平台有856家,预计一年出口达5亿美元,获得一达通补贴xx00万元;通过阿里网商贷的企业有320家,每月获得贷款-3000万元。二是推动成立我市跨境电商行业协会。20xx年12月,市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成立,目前已有会员企业达40多家,协会在经验推广、信息共享、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搭建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为我市跨境电商企业抱团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力推进。一是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平台。我市供销系统积极打造“网上供销社”,如惠城区、惠东县供销社率先组建“民通”及“汇万佳”电子商城,推动供销社实体与电商对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同时,惠东县多祝镇读光村建立了全市首个村级供销综合服务中心。此外,我市还推出了“集送网”、“淘惠州”、“四季绿商城”等多个具有惠州特色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应用终端,为我市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平台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了我市“互联网+农业”新业态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如去年荔枝销售旺季,全市每天销往全国各地的荔枝超过5000件(每件重2.5公斤),网上总销售量超过750吨。二是加强与阿里巴巴合作,大力推进农村淘宝项目建设。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千县万村”电子商务合作试点县。通过“农村淘宝”项目,逐步突破农村地区信息和物流瓶颈,同时促进了农村青年创业,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打造和推广惠州农业品牌起到重要作用。三是积极引导农业企业“触电”,扩宽销售渠道。目前,我市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已建立了门户网站,并充分利用淘宝、天猫、京东商城等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特色品牌农产品销售网店、商城等,推进多元化发展,全力推动特色农产品“网上行”。据统计,我市近百家企业的300多种名特优新农产品在网络销售。通过引进国内主流电商平台与我市农业电商企业合作,涌现出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广东祯州集团有限公司、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惠州市四季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的农村电商企业。
(五)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基地发挥引领作用。目前我市电子商务呈快速发展态势,涌现出一批优秀电商示范企业,为我市电商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如惠州酷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国家商务部评为20xx-全国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惠州市爱华仕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惠州市音平电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金易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电商企业被省商务厅评为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惠州四季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被省商务厅评选为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六)电子商务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我市加强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电商发展扶持政策,制定了《惠州市20xx年省级广货网上行专项资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模式创新专项)申报指南》和《惠州市20xx年省级广货网上行专项资金(电商促销和农村电商)申报指南》,积极发动符合条件的电商企业申报,目前我市共有xx个项目申报了专项资金,并通过专家评审和公示环节。
三、我市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近几年来,我市电子商务为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得到较快发展,电商已经成为我市重要经济增长点。但从省内、乃至全国来看,我市的电商发展水平与江浙一带及珠三角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我市电子商务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认识不足,氛围不浓,基础较弱,特色不够突出,应用意识不够强,推广范围不够广。同时,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先进,诚信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电商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电子商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有关电商法律法规及监管体制有待完善,电商人才匮乏等。
四、推进我市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调研组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快速、便捷、深入人心的销售消费渠道和手段,电子商务时代已经来临,它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引发了新的投资热潮,开辟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新形态及网络技术新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我们要积极面对,努力适应,推动我市电子商务与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融合,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和规划,进一步加大引领和扶持力度。今年初,惠州市委全会和市党代会提出“构建支柱多元、结构优化的‘2+2+N’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电子商务是构建我市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中“N”的一项重要内容。电商是网络现代商务的一种新形态,发展空间广阔,“电子商务线上增加一元钱,拉动线下交易增长两百元”。惠州具备良好的区域优势、较完善的运输体系和产业技术,这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我市应把电子商务作为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N”中的重要一环来抓。一是加强领导。市、县(区)两级政府应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组成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以更好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推动作用,强化对电子商务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实现“政、企、民”三级联动。二是规划引领。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惠州“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已制定我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的同时,各县(区)也应相应制定电商发展规划,并与市规划无缝对接。同时,各县(区)、相关部门要按照全市发展电子商务的统一部署,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细则,明确责任,将平台建设、经费投入、市场主体培育、人才培训、特色品牌打造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政策扶持。要完善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首先应结合我市电子商务发展实际,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由财政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其次应注重针对性和精准性,由市政府牵头,有关部门联动,在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推出一些实在有用的政策,优先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的电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示范并带动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四是交流学习。政府推动组织惠州电商企业积极“走出去”,学习借鉴外省及珠三角先进市的经验做法。
(二)加强电商物流及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配套和支撑,直接决定了电子商务的成本和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以完善物流网络,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以建设物流集散中心、仓储中心、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及改造农村网络和流通基础设施等为重点,打造我市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一是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引导更多企业和项目进驻园区,促进电子商务产品进厂房、入网店、淘产品,实现集约集聚集群发展。二是合理布局,整合资源。鼓励和支持各县(区)建设集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服务为一体的快递物流园区,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物流配送体系,同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确保网购物流快速稳定,满足中小电商企业的业务需求。三是搭建两类电子商务综合交易平台。第一,推进实施“互联网+”战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际内陆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第二,突出惠州行业特色、产业优势,建设和打造立足惠州、辐射珠三角及全国的集信息发布与展示、电子交易结算、投融资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三)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进一步提升我市外贸进出口电子商务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营造良好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政策环境。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出台《惠州市加快跨境电商发展的意见》,并细化政策措施。二是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结合我市跨境进口消费和跨境出口企业需求及跨境进出口产业链,积极引入知名电商企业在我市设立运营中心或独立核算机构,构建促进惠州对外经贸合作发展的大型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三是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物流平台建设,提高我市外贸进出口的便捷程度,实现通关、退税与跨境园区的无缝对接。四是加大培育和发展本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协调有关行业组织以及现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资源,抱团发展,在全市形成跨境电商发展的社会大氛围。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质量和水平。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新型商业模式,作为促进农产品流通、农民消费和农村青年创业的新型业态、新兴产业,着力推进城乡电商一体化发展。一是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农业部门及农业电商企业代表组成的惠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强化对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二是尽快制定出台“惠州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规划”和“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尤其是借鉴本省先进地市经验做法,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措施,设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专项资金,对电商配送成本高的鲜活农产品、单件重量较大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给予政策补贴。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农产品产地集配和冷链等农村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性解决农村电商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农博会、科技下乡、农业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大力宣传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同时,选取我市大宗优势特色农产品,以本土电商为依托,积极与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合作,举办网上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努力营造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良好氛围。
(五)发挥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我市电子商务主体培育。发展电子商务,核心是培育一批优秀企业。惠州已建立“2+8”产业体系,电视、手机、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已形成了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这为惠州做强做大电子商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一是依托我市区域经济、产业优势,打造本区域特色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全力支持我市酷友网络公司、真维丝服饰有限公司等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二是建设产业集聚高的电子商务园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集商品交易、平台运营、物流快递、融资担保、研发设计、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以此全力培植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同时想方设法引进省内外电子商务企业及相关服务企业入驻。三是培育电商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支持本市电子商务企业采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各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同时吸引国内外更多电商企业落户惠州,创办更多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网店。四是支持中小商贸企业、个体商户利用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创建有特色的网上零售品牌。支持我市品牌企业开设网上专卖店,建立网络零售终端,集中展示、宣传推广惠州名优特色产品。
(六)注重引进培训,进一步加强我市电子商务人才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并做强做大,关键在人才。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结合我市电商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和培养电子商务高层次人才。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结合实施惠州市“人才双十”行动,引进人才。同时,鼓励各行业电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高端电商人才,在经济、医疗、社保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分行业、分区域的电子商务应用和技能培训。各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对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进行电子商务培训,加快培育农产品电商营销专业户、村级综合服务站、电商行业协会和农村电商经纪人队伍。同时,鼓励精通电子商务的培训机构和成熟的电商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针对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发展趋势、新型营销模式等,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农民、企业主开展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培训,不断提高惠州电商企业人员实施电子商务的统合能力和应用水平。三是要加大培养力度。支持本市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专业课程,积极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七)树立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强化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服务保障。市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电商基础与网络支撑部门,以及大中小微企业,包括工业、金融、商贸、农业、旅游企业及学校、医院等,应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私人订制”等网络工具和手段,主动引领电子商务发展,给电商提供必要网络支撑和条件。市政府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及主要网络运营商要进一步强化做好我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意识,靠前服务,扶持信息产业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努力提高覆盖全市的高速城域宽带网接入能力,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及光纤入户率,为推动电商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八)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我市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电子商务跨行业、跨领域,与人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在健全管理机制确保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上狠下功夫。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通过简化市场准入,强化业务管理监督,整合部门管理职能,完善电子商务监管协调机制。由市政府牵头,成立惠州市电子商务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全市形成一个核心,谋划研究我市的电商产业发展。二是我市工商、质监等部门应强化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加大网络市场监管力度,避免网上市场监管执法缺位。特别是加强对农村电商平台的农产品电商准入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监管,积极引导农产品电商企业与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溯源平台相衔接,走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道路,推进农业电商绿色发展。同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价格欺诈、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努力营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促进全市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三是支持有关电商、网商协会在相关法律法规范围内根据协会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推进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与发展,推动行业自律和服务创新。四是大力宣传我市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及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商企业,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座谈会、研讨会、电商讲座等活动,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对电子商务应用意识,努力营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12: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受国际金融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企业用工需求量减少,大量外出农民工返乡,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为积极应对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我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返乡农民工重新再就业或创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力保全县就业形势的稳定。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工返乡现状。
我县现有农业人口76.38万人,农村劳动力48.2万人,转移到非农产业26.1万人,输出到县外13.8万人。主要的外出务工地区为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区,占总劳务输出人数的77%。据本次在全县范围内对外出务工返乡的调查结果,截止1月底,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共返乡36156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机导致裁员返乡13190人,占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已经影响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返乡农民工的数量仍将有扩大的趋势。
二、采取措施,提前应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
我们针对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影响就业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为切实做好稳定就业工作,我们成立了**县返乡民工就业工作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掌握我县农民工返乡动态情况、人力资源供需变动情况,制订应急措施,帮助返乡民工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
(二)建立报告制度,实行动态监控
为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我们建立了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返乡的长期监测制度。通过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对本辖区的返乡民工随时进行摸底、登记,定期上报。随时掌握全县的农民工返乡状况。对一次性返乡超过100人、一天内返乡超过1000人的,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上报县政府和市劳动保障局。
(三)主动搜集本地企业的用工岗位。
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细致的掌握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困难企业的用工需求状况,做好人力资源供求监测分析和用工调控工作。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势和信息发布宣传栏、电子大屏、手机短信发布等方式多渠道发布信息优势。依托**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等新闻媒体发布单位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和招聘会信息,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有更多机会和途径了解就业信息,使返乡的农民工能与用工企业及时对接。大力开展服务项目多、服务态度好、服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服务效果实的大中型招聘会,春节前,我们召开了2次返乡民工的专项招聘会,共召集了86个企业,提供2000余个岗位,当场匹配成功800余人。2月24日,我们联合无锡、徐州市的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了年春季返乡农民工招聘暨南北劳动力交流大会,此次招聘大会,182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1211个就业岗位进场招聘,吸引了1.5万名求职务工人员,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612人,有效地促进了我县返乡民工的就业,得到了省、市劳动保障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全面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一是对返乡民工和本地企业失业人员开展基本素质的培训。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聘请教师、发放教材,对现阶段企业经营困难而被裁减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讲解择业知识和必备的务工常识、法律法规。二是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努力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应该把金融风暴引发的民工返乡的不利影响看成是培训人员、提升素质的有利契机,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从营造创业培训氛围、保证创业培训质量、强化创业培训服务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水平和创业成功率。通过培训返乡民工促进就业升级。
(五)搭建创业孵化园,引导创业,促进返乡民工就近就地再就业。
为提高创业者的成功率,我们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优先选择手中有一定资金或门路的失业人员作为突破口,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镇建立农民创业园。在园内设立办公室,成立劳动服务站,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优化创业环境,简化创业手续,搭建创业促进就业平台,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片就业,形成以就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格局。柳新镇机械加工创业园、马坡镇玻璃制品创业园和黄集镇家禽孵化、养殖创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共吸引39家企业进入,带动就业2000余人。
通过多方努力,全县因受金融危机冲击返乡的农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经实现了重新就业,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力争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实现“保就业、保增收、保稳定”的目标。
三、几点建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县带来的冲击,“率先达小康、建设新**”,关键在农村,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2、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建议把新增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型农保,努力做到“即征即保”;
3、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降低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门槛,简化手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4、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培训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创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对有创业愿望的人进行技能培训,加强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增加收入,拉动内需。
5、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
篇1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一、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前年相比:化肥上涨30,农药上涨25.3,农膜上涨30,种子上涨11.1。就我县而言,由于农业投入品涨价,使农业生产的亩均成本提高近40元,而去年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加在一起,农民每亩地得到的政策性增收只有34元,农民种粮所得到的政策性好处基本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增反降。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__只有肉鸡、精制米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龙型产业链,其它产业链条均较短;全省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而__只有仁泰肉禽集团公司1家,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多数基地虽然具备一定规模,但往往是大而不强,小而不精,影响了市场价格和经济效益。从品种和贡献率看,一般品种多,专业品种少,名优品种更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35,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率低。从农业外部拉动看,招商引资乏力,市场流通机制性矛盾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难以做大做强,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近两年来,__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步伐。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全县有农业人口30万人,农村劳动力13.8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7万人,由于土地和产品产量有限,农民完全靠土地增加收入十分困难。二、三产业欠发达也使农村劳动力就业受到限制,加之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农民进城打工的机会相对变少,使大多数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造成农民增收难。
4、农业和农村的投资不足。资料显示,近三年我市用于农业基建投资均为150万元,仅占基建统筹资金的3,比法定要求低27个百分点;科技三项费用用于农业的投入占总额的29左右,低于法定要求6个百分点。从我县看,近年来县、乡两级的财政困难,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农田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现代化进程减慢。
综上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建议
1、把推进政府转型作为根本。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虽然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因此政府不要对农民指手画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要做好政策服务。政策是导向,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之源。政府就是要集中精力制定具有预见性、贴近农村实际、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以政策促增收。二要做好资金服务。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政府要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民是促和谐的主体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农田基本设施、品种改良、农业新技术、农业品牌的投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做好信息服务。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劳务、销售等“一条龙”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息覆盖面,让农民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为农民选择致富项目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闯市场,在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中增加收入。
2、把加速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结构调整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培育县乡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按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三分之一、发展产业吸纳三分之一、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域外就业三分之一”的`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周边地区、南方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新要求,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使农民真正拥有增收的本事。一是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不论是技术还是品种,都要跟上时代节拍,不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与发展背道而驰。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要坚持电化教育、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寓教于乐,让知识和本领装满农民的脑袋,让财富和实惠装满农民的口袋。三是在教育培训理念上不断创新。要构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金字塔”,塔的底部是广大农民,塔的中部是农村乡土人才和技术骨干,塔的顶部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政府在强化农民培训中,要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是致富之源的理念,使农民的优秀分子变成能人,能人变成红人,红人变成领路人,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项目进家庭,切实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把完善发展模式作为载体。一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船舰型”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从__实际看,要把培育“个十百千万”手工艺品工程和扩大肉鸡深加工、水稻深加工、蔬菜深加工、玉米深加工、肉牛深加工等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扩大辐射面,增强对农户的拉动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二要完善“支部+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以__为例,要重点总结推广西佛镇小红旗村的棚菜、高力房镇乔坨村的网纹瓜、新开河镇康家村的花卉的经验,把税费改革后村党支部职能转变与更好地发挥堡垒作用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构建辽宁中部城市经济隆起带的进程中,推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完善“两色+规模+品牌”的产业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和绿色农业,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政府的服务推动下,发展绿色产业,形成区域特色。同时,要全力抓好“聚源牌”有机大米、“八角台牌”小杂粮、“台绿牌”网纹瓜等地方品牌的宣传、策划和包装,争创国家名牌,实现有形效益与无形效益的统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篇14:农民持续增收难原因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持续增收难原因的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课题。就这一课题,笔者做了一些调研,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一、对农民收入现状的一次典型调查
就农民收入现状情况,我们到新铺乡东湾村做了一次典型调查。东湾村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经济发展状况在新铺乡属中等水平。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195个农户,662人,耕地面积489亩,20xx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调查过程中,我们选择了30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户进行了面对面地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有7户,占调查总户数的23%;年收入7000—120xx元的有18个户,占60%;年收入120xx元以上的有5户,占17%。调查表明,这些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外出务工收入,平均占家庭总收入的50%左右;二是以柑桔为主的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0%左右;三是养殖畜禽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20%左右。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三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一是农民贷款难。由于目前农村基本上只有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直接向农民提供贷款,而且一般都是小额贷款,还款期限也较短。调查中,就有一个农户这样反映,他准备利用自己的一处空闲的场地,加盟双佳公司养殖肉鸡,这本来是一个赚钱的项目,但他根本无法筹集到1万元的启动资金,找信用社贷款,最多只能贷到1000元,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项目。二是教育负担重。据反映,现在农村中一名初中生一年的学杂费至少要1000元,一名高中生一年的学费至少要2500元,一个农村孩子如果只读完高中,最少需要家庭开支1.2万元。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1.2万元不是个小数目。如果这个孩子再读完四年大学,则至少还需要4万元,到了这个阶段,大多数农民家庭就不得不靠借债来维持了。我们这次调查的农户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该农户几年前家里还有存款,自从他的女儿读完四年大学之后,他家不仅存款没有了,反而欠了近3万元的债务。三是医疗费用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整个东湾村大约有10%的农民家庭因疾病方面的原因而步入贫困。这些农民大多患的是肝炎、结核、矽肺等慢性疾病,病程一般都较长,每年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医疗费用。同时,疾病还导致了他们的劳动能力降低甚至丧失,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该村有一个农户,男主人患有慢性肝炎,每年要开支近2万元的医疗费用,现在家里不仅一贫如洗,而且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
二、造成农民增收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对上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可以说是一组相互交织、缠杂的矛盾,分析其深层次根源,笔者认为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一)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风险的“先天不足”导致农民无法稳定增收。
首先,农业生产临着其他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的,由此决定了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无法预测的农业自然风险,即: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与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特别是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对外部自然力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弱的条件下,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往往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命运。加上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极大地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局部的洪水和局部的旱灾、虫灾以及疯牛病、禽流感等疫病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灾害的损失,最终都将降临到农民的头上——农业欠收甚至完全失收,这种灾难对农业生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其次,农业生产面临着市场经济纷繁复杂的市场风险。在传统计划经济环境中,农业生产经营几乎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挑战与风险。但是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轨,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与经营必须正面迎接各种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决策与产品销售在时间上被人为分割,因此当市场上一些大宗农产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时,必然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的大起大落,而以单家独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主体却无法有效掌握市场信息,价格好时他的农产品生产不多,等他生产多了,价格却又跌了,总是走不出那种“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后天乏力”导致农民获得非农收入的难度加大。
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正遭遇三大“瓶颈”制约。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数太大。据不完全统计,至20xx年底,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8亿人,同时每年将还有600万人成为新增加的劳动力。问题还在于,一方面从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是供大于求,但另一方面却存在青年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近阶段在广东沿海城市出现的“技工荒”现象便说明了这一问题。其次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据国家统计局和20xx年两次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比重仍达8.5%,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3.9%,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6.2%,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0.1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3%,这些都决定了大部分农民工进城后,只能选择城市人不愿干的粗活、重活、脏活,劳动强度大而工资却相对较低。其三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缓慢而艰难。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控制人口迁移的制度仍然存在,如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涌入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本质上讲也没有被工业化与城市化所真正有效接纳,绝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始终游离于现代化城市之外,他们把20-40岁黄金的时间奉献给了城市,到了40岁,快要老了,或者病了,城市便不再需要他们,他们只好又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把养老的包袱又甩给了农村。
(三)国家宏观收入分配政策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明显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
首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偏向。资料显示,在“一五”到“五五”期间,我国政府对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在45%-62%之间,而对农业的财政投资从未超过8%,最少年份为3%,这种工业偏向运行格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农业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后劲的不断弱化。其次是城乡发展中的城市偏向。长期以来,城市公共物品几乎全部由国家负担,如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农村公共物品的短缺却由农村居民自己负担与自主解决,这种不均衡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从根本上引发了农村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是国民待遇中的市民偏向。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构成,保障项目齐全而且水平较高,而农村居民只有最近几年才开始试点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我们还可以从城乡居民之间的税负比较中看出城乡居民的严重不平等。在税费改革以前,城市居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月税收800元,年收入9600元以内不纳税,按照这一标准,可以说95%以上的农民不应当纳税。即使把农民与城镇个体工商户进行平等纳税比较,工商户年应交税所得额如不超过5000元,适用于5%的税率,农民也最多也就适用5%的税率,但农业税的实际税率大都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上。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决定社会事业进步的差距;反过来,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事业进步的差距,又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由于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现在农村孩子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大大少于城市孩子,那么就必然会使城乡下一代的差距提前拉开。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措施
由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长短结合,多管齐下。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立足当前,四措并举提高农民现实收入。
1、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用政策促农增收。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自愿、自觉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一是要在稳定土地的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的使用权,允许土地流转、转让、租赁。二是要健全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2、因地制宜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加农民产业收入。当前农业生产要避开重复生产大宗农产品而带来的相对过剩问题,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农村内部产业结构,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大力开发安全、优质、专用、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抢占市场来赢得发展先机。具体到我们**县,就是要紧扣消费市场需求,大力整合本地资源,充分放大现有优势,突出做好生态文章,重点打造柑橘、茶叶、烤烟、高山蔬菜、家禽、生猪六大拳头产业。
3,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通过引进、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同时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从事深加工、精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宽增加农民就业渠道。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增收“轻装上阵”。要继续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条件。要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支农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尤其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必须按时足额兑现到户。要严格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着眼长远,四管齐下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要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真正使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增加,向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寻求品种改良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要特别注意走出农业结构调整中追求“小而全”的误区,着重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关键是要在优势区域中培育优势产业,在优势产业中选育优势产品,在优势产品中打造著名品牌。
2、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城乡的差距,实质上是知识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所以,从现在起,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坚持从娃娃抓起,实现高质量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努力保证不出现一个农村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二是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农民培训工程,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的生产,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将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优势。三是要加强上岗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做到扩大总量与质量并举,向大中城市输出与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转移并重。加强对农村劳务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家政服务和导游人员,打造劳务品牌。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组织型转变。
3、立足于城乡联通,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一是要以扩展就业为突破点,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限制,让农民能自由平等地依照经济比较利益合理地向城镇有序流动。同时要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将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农业劳动力流动和择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扩大城镇居民对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即使农产品结构不提高,农民收入也会上一个新台阶。所以,从长远来看,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还取决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
4、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为今后实现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5: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调研报告
——党城湾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党城湾镇是个城乡合并的镇,因为缺乏明显的经济优势,以往一直处于“财政无收入,政府支出靠上拨,公益事业靠统筹”的状况。两年前曾有人预言,农村税费改革后,党城湾镇农业经济将直线下滑,成为“昨日黄花”,然而,却没有所说的那样,只是发展缓慢而已。党城湾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大镇,农民人均收入不及于城镇人均收入的一半,显然增加农民收入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系统论的思想,市场化的观念,开放性的思维,工业化的举措,指导农业与农村工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城带农、以城补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而努力。
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现状
党城湾镇是全县最大的乡镇,也是唯一的农业乡镇,现辖紫亭社区、巴音社区、东山村、党城村、城关村、城北村、青山道村。两个社区、五个行政村、十二个村民小组(其中,青山道村为移民村)。全镇共有2558户,7386人,由汉、回、蒙、藏、裕固等民族组成。现有耕地8487亩,承包地农业税计税面积为6677亩;林地1000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为2.8亩,全靠党河水灌溉。主要农作物有为小麦、胡麻、蚕豆、洋芋、玉米、等,也种植少量的药材、大蒜、西瓜等作物。,全镇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362.9万元,比增长913.6万元,年均递增21;其中,牧农业总产值实现1142.9万元,比20增长18.9,年均递增6.3;乡镇企业,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1220万元,比年增加508万元,增长了1.7倍;全镇从事二、三产业户数达到385户,从业人员达到45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比2001年的3260.89元增加近890.11元,年均增加近3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221元,比上年增加661元,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截止20底,各类牲畜存栏达到8531头(只),适龄母畜比例达到62.5;牲畜繁殖成活率达到65.3,出栏率达到26.8,商品率达到10.7。舍饲养殖业从无到有,达到136户,修建温棚蔬菜16.8亩25座。初步形成了洋芋种植、舍饲养殖业等支柱产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三年中举办各类培训班43期,培训农民4600人次,牛羊免疫密度达到100,胚胎移植43枚,农村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国内生产总值到力争比翻两番,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早在肃北县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分两步走提前六年率先在全省牧区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党城湾镇要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就拿目前来说,虽说我镇于提前一年实现小康,但是那只是不完善的,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农区小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形势极为严峻,任务相当艰巨,困难大于机遇,问题和挑战并存。
目前,影响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资源贫乏,基础设施弱,物资和资金短缺,水利、电网,路面硬化建设的步伐不快;信息化市场经济闭塞;农产品流通领域狭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不利于农业增效的提高。
(2)产业结构单一,由于陈旧观念和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贫乏,全镇农户种植仍以“老三样”(小麦、胡麻、大豆)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少,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的步伐缓慢,压粮、扩经、增草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幅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缺乏大的突破,仍在低水平上徘徊,在实践中探索。农业结构调整中数量多,规模小,已调整的结构有洋芋、玉米、大豆、胡麻、西瓜、药材、梨、苹果、杏多项品种,但从规模效益上来看,缺少连片的调整规模,缺乏主打品种,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大路货多,珍、稀、特、新品种少,缺乏市场竞争力。无工业经济,地域经济的发展缺乏支柱产业,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后劲严重不足,发展滞后,没有竞争优势,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出现了粮食投入高,产出低,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而且从产品层次上多数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低劣产品多、优质产品少、粮食作物多、特色产品少,使农作物的商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低,不利于农民增收的提高。
(3)财政困难,村经济积累薄弱。缺乏持久有力的税源支撑,财源结构不够合理,职工工资发放缺口大,保运转,保发展压力较大。
(4)村民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识还不够强,思想不够解放,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城郊优势。
尤其是农民宁愿把传统的“老三样”种植调来调去,也不愿冒风险种植高新品种,使我乡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经济收入;三、经济发展的对策我镇要与全国、全市、全县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要加快经济发展,只有把项目强镇、以城补农作为发展的核心,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发展关键,把科教兴镇作为发展的条件,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动力,发挥以城带乡的优势,才能促进全镇经济发展。
(一)坚持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思路,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质量与效益型农业是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场重大变革,充分认识到进一步转变的观念,在实现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要有新的突破。在思想理念上,摆脱“以粮为主”的传统思想的束溥,树立现代市场经济、市场农业、大农业的思想;在发展思路上,要从数量扩张型传统农业向质量效益型现代化农业转变;在增长方式上,要注重科技进步与提高生产率,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在战略规划上,要求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从忽视生态环境破坏经营向生态效益平衡与经济效益提高方面转变,加大农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规模效益,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通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民经济的发展。
篇16:增收致富工程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发展永安镇敖牛村的经济,全面推进敖牛村的小康社会进程,根据(XX县xx--xx年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纲要)和(XX县xx--xx年农民增收致富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xx年4月28日至5月2日,由县直各局包村屯联络员和永安镇包村工作人员组成的调查小组,历时5天对全村基本情况进行了逐户调查走访,认真填写了入户调查表,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敖牛村位于永安镇政府东3公里的闹牛山脚下,东临吉林省XX市煤窑乡红山村,北与永德村隔河相望。全村现有4个自然屯,304户,人口1123人,其中农户265户,农村人口1043人;党员38人;xx年劳务输出270人,务工地主要集中在京、津、辽一带。全村共有耕地6454亩,其中水浇地2646亩,退耕地1870亩。全村共有机电井166眼,农机151台,耕畜87头匹。全屯共有奶牛存栏312头,羊存栏2500只,猪365口。初步调查全村负债金额170余万元,主要是养殖贷款,部分农户因子女上学欠贷较多。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解放思想,紧密团结,认真执行“三会两课”制度,在全村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理清了一条全新的发展思路,把舍饲养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坚持把好地种好,走为牧而农,为养而种的路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xx年开始,全村协调资金,大力发展舍饲养殖。3年来,共有养殖户259户,占总户数的97.7%,其中奶牛养殖户193户,奶牛存栏350头,户均1.32头,规模养牛户达32户。全村黑头肥尾羊、小尾寒羊、绒山羊存栏2500只。到xx年末,全村总收入中,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0.2%。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715元,比xx年增加2300元。为解决卖奶难的问题,敖牛村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建日收鲜奶3吨奶站一处,挤奶点2个。目前,奶站日收鲜奶2.5吨。xx年在盟委组织部、盟供销社XX县委组织部的指导扶持下,奶牛养殖户成立奶牛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和(奶牛意外死亡补偿办法),现在正建立疫病防治、饲料供应、奶牛改良等服务体系,为敖牛村养殖业走向市尝实现产业化奠定基矗
二、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虽然从xx年以来,敖牛村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相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全村的经济总量变化不大,人均gdp相对发展缓慢,面临的问题还很多,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也很多,四个自然屯发展程度也不一样,综合分析,滞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归纳起来是“一高、二重、三弱、四低、五缺”。
“一高”抵消农民增收。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导致增产不增收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民增收的效果。在农业生产成本构成中,农业生产资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就会加大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的收入。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增加了粮食直补资金,但对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二重”影响农民增收。
一是小农意识重。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等多种原因,农民身上的小农意识烙印仍比较深。常常表现为满足于自给自足,安于现状,更看重眼前利益而难有长远打算。粗放经营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弱。
二是农民负担重。表现为就医、子女入学的负担已普遍超过多数农民的负担能力。
“三弱”制约农民增收。
一是投入的能力弱。由于敖牛村农业基础薄弱,财力极为有限,导致投入长期不足,从而制约农民增收。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田设施大多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有的已失去了功能,后来虽陆续建设和治理了一些农田水利设施,但全村靠天吃饭的成份还比较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三是农业现代化条件薄弱。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受限,农机推广难,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慢,种地靠锄、收割靠刀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效率低,大量农民还不能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
“四低”限制农民增收。
一是城镇化率低。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空间就小,转移的难度就大,增加收入的机会就受到很大限制。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目前农村合作经济不发达,农民组织尚处在初级阶段,组织化程度低,农户通向市场的中介或桥梁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大多数农民的产销活动处于无组织状态,势单力薄,产业链条还比较短,生产处于盲目状态,交易处于被动状态。
三是农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畜产口商品化程度低就意味着农民自身消费后的剩余少,从而影响农民增收。
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在小敖牛屯留守在家从事耕种的
大多为老弱妇孺,这些人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差,使得新技术推广的难度增大,降低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劳力总体上虽比留守在农村的文化素质要高一些,但懂技术懂管理的人少,大多是靠卖苦力从事简单劳动获得收入,因而收入低。
“五缺”困扰农民增收。
一是缺资金。大多数农户存在生产资金困难问题,特别是要扩大再生产和搞畜牧养殖,资金远远不够,贷款难长期困扰农民。
二是缺技术。多数农民掌握的还是传统技术,对新的实用技术掌握不够,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使用持观望态度;农牧业科技人才匮乏,服务力度不够,服务意识淡化。
三是缺信息。农民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仍然狭窄,农业生产和养殖缺方向,农畜产品缺去向。发展初期愁规模,规模上来后愁销路。
四是缺加工。村内缺少大的能引领农民生产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卖初级产品的多,零零碎碎卖的多,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五是缺保障。无论种植还是养殖翥缺保障,天灾对农民造成的损失只有靠农民自身来承担,政府救济往往是毛毛细雨杯水车薪。没有保障,农民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医保等基本保障,一遇天灾人祸往往倾家荡产。
三、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
一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收入来源单一,是农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针对当前农村退耕还林和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现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就要千方百计引导农民不再集中于种植业,而是向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养殖业转变;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把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二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差,缺乏技术、不懂经营,不具备从事复杂劳动的条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引导农民进入二三产业,并获得效益,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农民的文化素质,一方面落实好小学教育的普及,抓好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另一方面从各屯实际出发对现有劳动力进行适用技术培训,使之能掌握一技之长。
三是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四是加大扶持力度。由于生态条件恶劣,中低收入农户普遍面临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效益低下的困境,要突破这个困境,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新项目的带动,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和产出效率,实现收入的快速增长。因此应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各项富民工程、科技项目应确保资金到位、技术到位。
★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 民宿创业计划书
★ 传统百货振兴之路
★ 经营管理论文
【农民增收新业态调研报告(合集16篇)】相关文章:
健身经营状况范文2022-12-31
民宿策划书2023-01-14
村委会乡村振兴工作报告2022-11-03
商务工作计划结尾2023-11-18
商务工作计划范文2023-04-05
商业建议书2024-04-14
江西省保险市场发展的问题与建议2023-03-12
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2024-01-17
产业园项目建议书2023-06-14
上半年桐乡市开放型经济工作总结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