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山中访友 (新课标)

时间:2022-09-03 07:48: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13课山中访友 (新课标)(精选10篇)由网友“玫嘟拉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第13课山中访友 (新课标),欢迎阅读分享。

第13课山中访友 (新课标)

篇1:新课标第13课山中访友教案

新课标第13课山中访友教案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课后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帮助学生们树立一种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学生很喜欢这篇文章,让学生仿写一篇小文章,他们写得很生动。

篇2:13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只要你“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那“山中的众朋友”就会一个个向你走来,与你互诉心声。这种童话般的世界,正是本文作者所经历并用动情的话语向你描绘的。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 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研讨与练习

一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二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读一读,写一写

幽径 逝川 青翠 唱和 湛蓝 赞助 玄奥 清澈 禅心

凝神 犬吠 德高望重 波光明灭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篇3:《山中访友》评课稿

《山中访友》评课稿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XX老师以歌曲“朋友”导入课题,让学生在“猜、唱、悟”等环节中中体会“朋友”的真正内涵,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声中,导入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课堂练笔部分,学生仿佛不是在写作,而是在对自己的老朋友倾述自己的情感。又如五个小组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突出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中的一个新理念。XX老师的这节课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交流。比如:林娟老师问: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学生进行美点文追踪,他们都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林老师十分注重师生互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XX老师总是适时地加以点拔与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感受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快乐。比如:当学生陷入沉默的阶段,XX老师让组与组竞赛,还适时点拔:“还是组长亲自出马,”“有共鸣”“你喜欢诗歌吗”?不是缺少美,而是缺美的眼睛等,我们在这里真切感受到林老师是学生的真正朋友。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XX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如何交朋友,学会珍惜身边每一位朋友,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篇4:13山中访友(七年级上人教社教案)

13山中访友(七年级上人教社教案)

13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

作者的感情。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导人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一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

……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自云――瀑布――悬崖――云雀―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篇5:山中访友课文中的比喻句

山中访友课文中的比喻句

《山中访友》一文中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篇6:山中访友的说课设计

山中访友的说课设计

一、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2、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五、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1、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2、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3、要求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了 。

4、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篇7:《山中访友》的说课设计

《山中访友》的说课设计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溢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访问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谓,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沛。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溢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身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假如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溢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保守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资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溢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保护环境维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装置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洁音乐,学生闭目多篇地道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身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⑵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文。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掌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身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身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维护她,保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假如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维护意识。

篇8:小学语文《山中访友》评课稿

小学语文《山中访友》评课稿

林娟老师执教的语文研讨课《山中访友》,优点很多:结构严谨、思想清晰、语言优美等等。现在我来谈以下的几点。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林娟老师以歌曲“朋友”导入课题,让学生在“猜、唱、悟”等环节中中体会“朋友”的真正内涵,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声中,导入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课堂练笔部分,学生仿佛不是在写作,而是在对自己的老朋友倾述自己的情感。又如五个小组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突出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中的.一个新理念。林娟老师的这节课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交流。比如:林娟老师问: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学生进行美点文追踪,他们都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林老师十分注重师生互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林老师总

是适时地加以点拔与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感受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快乐。比如:当学生陷入沉默的阶段,林老师让组与组竞赛,还适时点拔:“还是组长亲自出马,”“有共鸣”“你喜欢诗歌吗”?不是缺少美,而是缺美的眼睛等,我们在这里真切感受到林老师是学生的真正朋友。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七④班的学生在林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如何交朋友,学会珍惜身边每一位朋友,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篇9:第13课 画多边形 教案

第13课 画多边形 教案

[课题]第13课  画多边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多边形”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2)能运用“多边形”画图工具作多边形。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多边形”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方形和圆形的画法。今天老师给你们看一个新的图形。 教师出示:(多边形,5边形) 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边?(多边形,5条边) 二、新授 提问:请你们在工具箱中找一找,试一下,哪个工具可以画这个多边形?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讲述:许多同学在工具箱中发现“多边形”工具可以画出多边形。 但是,同学们在使用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困难,有的同学认为“多边形”工具不是很“听话”。下面老师为同学们做一次示范,看看怎样才能使“多边形”工具“听话”。 教师演示画五边形,同时讲述: 画多边形首先单击工具箱中的“多边形”画图工具,在画图区内按照画直线的'方法先画出一条线段;请同学们看课本,我们将这条线段的起始位置叫做1,结束位置叫做2,现在我按住鼠标左键,将鼠标移动到3处,松开左键,再按住鼠标左键,将鼠标移动到4处,松开左键,再按住鼠标左键,将鼠标移动到5处,松开左键,最后我们双击鼠标左键就可以了。 提问:通过刚才的演示,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五边形的最后一条边不需要自己画,只要在5处双击,计算机会自动将最后一条边画好。) 讲述:   请同学们将“试一试”中的(1)画一下: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们能用“多边形”画图工具画“试一试”中的五角星吗? 小结:教师简单讲评学生的练习,同时向学生说明一个画图工具并不是只能画出此工具名称所对应的图形。 出示下列图形:   提问:你们能画这个哑铃吗? 学生尝试练习。 讲述:同学们都能画这个花盆吗,但是好多同学画出来的花盆不对称。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画法。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请学生练习练一练中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教师讲评学生的练习情况,可将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篇10:第13课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

第13课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

第13课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

北京市第28中学特级教师 陈毓秀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和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大败秦军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性质和结果―刘邦建汉。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推翻暴秦的统治,打击了地主阶级,显示了农民革命的巨大威力。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以及战争胜败的原因。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对秦始皇进行评价,进行一次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秦统一六国在哪一年?秦统一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②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2.导入新课

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灭六国,学习了秦朝历史的开始。这一节课,我们却要学习秦的灭亡,学习秦朝历史的结束。前面一节课我们学的基本上都是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灭六国,开创统一新局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建立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等,这些都应该记在秦始皇的功劳薄上。但是秦始皇功大过也大,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数一数秦始皇的过。他在历史上犯下的大过是他对人民施行的暴政。秦始皇和他的儿子秦二世的暴政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场战争又导致了秦的灭亡,以及秦亡以后历时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

3.讲授新课

一、秦朝的暴政(板书)

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板书)

秦始皇的暴政,要从他广建宫殿陵墓说起。

秦始皇建了许许多多豪华的宫殿。当他还没有称皇帝,还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他就在咸阳大兴土木、大建宫殿。他每灭掉一个诸侯国,就命令画下该国宫殿图样,在咸阳盖起同样的一处。这样,咸阳附近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宫殿,关内300处,关外400多处,加起来就有七、八百处。但秦始皇仍“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又在上林苑中再建一处更加豪华的宫殿。整个宫殿,周围300多里,“离宫别馆,弥(满)山跨谷”。先筑了一个前殿,这就是“阿房宫”(指出读音)。阿房宫“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以坐一万人,下可以建5丈旗”,其规模可谓宏大。

秦始皇不仅为他生前的享乐广建宫殿,而且为他死后的荣光大建陵墓。秦始皇的陵墓建在咸阳附近的骊山脚下,墓高50丈,周围5里,尽管经过2000多年风雨浸蚀,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骊山陵遗址高高隆起,犹如一座小山,骊山陵现在还没有打开过。据文字记载说,墓里面顶上用珍珠做成日月星辰。下面,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里面还珍藏着多种奇器珍宝。为防止后人盗墓,命令工匠装了不少机弩。如果有人进入陵墓触动机关,便能自动把来人射杀。骊山陵是一座宏伟而又堂皇的地下宫殿,从秦王嬴政即位的那年(前246)开始修建,一直到前210年死去,足足修了36个年头。

2.苛重的赋税、徭役和刑法(板书)

修建宫殿和陵墓要花钱,钱从哪里来?秦始皇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各种搜括合计起来,一个农民要把他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大规模修建宫殿和陵墓还要使用大量的人力,秦政府又加重了对人民的徭役。徭役就是国家征调老百姓干活,不给报酬。像修建宫殿、陵墓这样的工程,一般都是征调老百姓服徭役来完成的。秦始皇大兴土木不仅仅是广建宫殿和陵墓,为加强统治,他还搞了其他大规模的工程(让学生回答),如筑长城、开灵渠、戍守南方越族地区……以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连妇女也被征调去转运军粮。繁重的徭役迫使人民放下田里的农活和手里的织布机,离乡背井,有的累死在长城脚下,有的饿死在运输粮食的路途上,农桑失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缺衣少食,生活越来越痛苦。

秦朝残酷的刑法加深了老百姓的苦难,人民动不动就触犯法律。触犯了法律,一人犯死罪不是一人当,连他的亲属,他父母、兄弟、妻子三个家族的人都要处死,叫做“族诛”。一家犯法,也不光是一家遭殃,连他的邻里乡亲也要受牵连,叫做“连坐”。因此,你坐在家里什么也没有干,说不定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关系上就被牵连上。触犯法网以后,轻的判徒刑,有的割鼻、割舌头,有的脸上刺字,有的砍掉脚趾。……重的`要处死,仅死刑就有十多种,有的腰斩,有的车裂,……秦朝的刑法就这么残酷。

秦始皇晚年,统治已经不稳,博浪沙的铁椎,“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咒语(略加讲解)都是迹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了。他死在第5次出巡的归途上。那时正是夏天,烈日炎炎,酷暑难当,秦始皇中了暑,突然发病而死。(下面按小字内容描述赵高、李斯、胡亥密谋秘不发丧,矫诏赐扶苏死,立胡亥为太子,并以咸鱼遮盖尸臭的情节)。

3.秦二世的黑暗统治(板书)

秦始皇死后,小儿子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秦二世与赵高狼狈为奸,干尽了坏事,人们原来对新皇帝的继位多少抱有一点幻想:苛税、重役、酷刑能不能稍有减轻?但他们完全失望了!秦二世时候的统治比秦始皇更加暴虐,赋税、徭役和刑法更加苛重,人民再也忍受不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在秦二世即位一年之后爆发。

二、陈胜、吴广起义(板书)

1.大泽乡起义(前209年)(板书)(挂大泽乡起义图)

同学们已经在小学学过大泽乡起义的史实,请一位同学回忆,讲述起义过程。然后教师指图描述:大泽乡起义图描绘:公元前209年七月,900多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境的贫苦农民在大泽乡因雨误期以后,陈胜、吴广首先发难,他们杀死两个押送军官。陈胜正在向围拢上来的900苦难兄弟分析形势,并且挥舞手臂,激昂地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王侯将相都是天生的贵种?难道我们穷人就不能翻身掌大权吗?这900人的命运是联在一起的。陈胜振臂一呼,大伙情绪激昂,齐声响应。请看图上,这时候天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号,他们拿着木棒当武器,扯块布片当旗帜,大泽乡的农民英雄们斩木为兵,揭竿而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就这样在大泽乡燃烧起来。

2.张楚政权的建立及其失败(板书)

(悬挂《大泽乡起义形势图》,要求学生在图上寻找大泽乡,并说明即现在的安徽宿县东南)

大泽乡起义以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还不到一个月,起义军攻下了陈(指图)。陈曾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陈胜在陈称王,建立政权,国号“张楚”。

起义军继续西进,一路上势如破竹,迅猛异常。一支主力军一直攻进函谷关,攻到咸阳附近。都城咸阳告急!秦二世赶紧组织军队向农民军反扑过去――由于敌人的强大,陈胜、吴广的主力军抵挡不住,败下阵来。吴广和陈胜也先后被害。这时,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不过半年。

三、农民战争推翻秦朝(板书)

1.项羽率兵大败秦军主力――巨鹿之战(前207年)(板书)(挂刘邦、项羽灭秦图)

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起义军虽然失败,但是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早已形成燎原之势。陈胜、吴广失败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起义军逐渐壮大起来,成为反秦主力。

项羽是什么人?(按小字内容交待)大泽乡起义后,项梁、项羽在吴(今苏州)起兵,聚集精兵8000。后来江淮一带的人都来归附,迅速发展到六、七万人,成为陈胜、吴广失败后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公元前208年,秦军主力30万包围巨鹿,巨鹿的形势顿时紧长、多路起义军都来相救,却又都慑于秦军的强大,不敢发动进攻。这时候,项羽(项梁已经战死)率领8万义军北上,也来救巨鹿,秦末农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巨鹿之战就要在这里展开。

公元前207年的夏天,项羽的军队刚刚渡过漳水,(指图)准备向巨鹿的外围发动攻势,项羽向战士下了一道破釜沉舟的命令。釜是烧饭的锅,舟是船。项羽命令每个将士备下三天干粮,然后“破釜”、“沉舟”,把锅砸了,把船沉了。意思是三天之内必须取胜,表示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疆场,决不失败后退的精神。破釜沉舟的命令正符合广大战士推翻暴秦的要求。他们拼死杀敌,以一当十,喊杀的声音震天动地。结果项羽的军队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秦军20万人投降项羽。巨鹿之战是决定秦朝灭亡的关键一战,从此以后,咸阳政权已成瓮中之鳖。项羽英名远扬,成为各路起义军公认的领袖。

2.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灭亡(前206年)(板书)

陈胜、吴广失败以后,另一支反秦主力军是刘邦率领的起义军。刘邦是什么人?(按小字内容交待)。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刘邦立即回到沛县(指图),杀了沛县县令,和萧何、曹参等一起在沛县树起义旗,成为一支起义军的领袖,刘邦从此被人称为“沛公”。

当项羽的军队在巨鹿大战秦军主力的同时,刘邦率军队从南边向西急进(指图)。由于项羽在北方牵制了秦军主力,所以刘邦非常顺利。公元前206年十月,十万大军到达霸上,进逼咸阳。咸阳再次告急,宫廷里一片混乱。那时候,宦官赵高已经逼死秦二世,立秦二世哥哥的儿子公子婴为秦王。后来子婴又把赵高杀了。当刘邦大军压境的时候,子婴白马素车,手捧玉玺,从咸阳来到霸上,向起义军投降。

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的烽火中覆灭。秦始皇曾经幻想过他的帝位要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可残酷的事实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公元前206年被农民战争推翻,前后只15个年头,短暂的秦王朝便在历史上消失了。

3.意义(板书)

首先,从特点来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第二,从它发挥的作用来看,它狠狠打击了地主阶级,推翻了秦的统治,貌似强大的秦王朝被人民推翻,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第三,从英雄人物的功绩来看,陈胜、吴广敢于揭竿而起的革命首倡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以一系列师生问答作为秦末农民战争这一问题的小结:――秦末农民战争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首先爆发起来的?领导人是谁?陈胜在大泽乡喊出了什么口号号召大家起义?你能简单分析一下秦亡的原因吗?

四、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板书)

1.楚汉战争(前206―前202年)

秦末农战争推翻秦朝,农民战争以取得伟大胜利而结束。但是秦亡以后,谁来继续执掌政权,统治这偌大的国家?当年农民战争中的英雄好汉们,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为了推翻秦的统治,共同奋斗过。而今却要为争当中国的皇帝而互相厮杀了。农民战争中最强大的那支反秦武装的领袖项羽和刘邦斗争最为激烈。他们之间争当皇帝的斗争,历史上叫做“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是从一场戏剧性的宴会――“鸿门宴”开场的。

刘邦接受秦王子婴投降以后,又发生什么事:――刘邦占领咸阳后,他一不杀,二不抢,废秦苛法,还跟当地父老约法三章。(用现代话说是订了三条爱民公约):“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约法三章是保护地主阶级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政治宣言,但它也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因此赢得了人心,关中父老宰牛杀羊欢迎刘邦。刘邦的10万大军没有留在关中,仍旧驻在霸上。

那时候,经过巨鹿之战的项羽,实力雄厚,拥兵40万。见刘邦先入关中,担心他要称王,率领大军也到关中,驻军在鸿门。鸿门和霸上,相距只有40里,两军对峙,形势紧张起来。刘邦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不敢与之抗衡,只得亲自来到鸿门,表示和解。项羽设宴款待他。宴会开始之前,范增为项羽出谋划策,埋下杀手准备在席间杀死刘邦。宴会开始以后,范增几次暗示项羽,可以动手了。可项羽不予理会。范增无奈,召来壮士项庄,要他舞剑助兴,寻找机会杀死刘邦。但是几次动手都被项伯(项羽的叔叔,已被刘邦收买)挡住。这一席酒宴的气氛剑拔弩张,真是紧张到了极点。后来,刘邦没等到终席,借口上厕所,机智地溜出,逃回霸上,捡回一条命。――这一次酒宴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后来,凡是不怀好意,把敌方请来,设计下毒手的宴会都叫“鸿门宴”。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舞剑,助兴是假,杀死沛公刘邦才是真正的意图)的成语也从此流传了下来。

鸿门宴之后,项羽进入咸阳。他杀掉秦王子婴,抢掠珍宝美女,放火烧了秦宫宅,大火三月不灭。项羽纵兵烧杀抢掠,失尽人心。

项羽自持实力雄厚,自称西楚霸王,分封18个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历史上把项羽、刘邦之间的斗争叫做楚汉之争的原因就在这里。

楚汉战争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打了4年,战争初期,刘邦常败,项羽常胜。但是刘邦善于用人,他周围有一批谋士良将,萧何、张良、韩信等都肯为他卖命,并且他据有关中这块富饶的根据地,萧何留守关中,做好后勤,刘邦没有后顾之忧,因此能够跟项羽长期相持,转败为胜;楚军虽然强大,但项羽骄傲自大,不能容人,仅有的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他也没有根据地,缺乏来自根据地的支援和补充,因此渐渐转强为弱。

公元前202年,刘邦会同韩信等在垓下包围项羽。项羽陷于重围。到了夜晚,项羽听见四面楚歌(从四面八方包围他的汉军阵地,传来楚的歌声),他想一定是楚军都已经归汉。大势已去!他涕泪满脸地跟他的美人虞姬慷概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舞剑死别。京剧《霸王别姬》描绘的正是这一幅英雄美人最后决别的场面。

最后,项羽带领800壮士突围东逃。汉军紧追不休。一直追到乌江边上,乌江的亭长请项羽渡过江去,以便东山再起。项羽苦笑着回答:我已经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结束了这场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项羽失败,刘邦胜利。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叫做西汉,刘邦就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

2.刘邦建汉(前202年 都长安 汉高祖)(板书)

4.巩固小结

提出两道思考题,要求学生讨论:①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进行的战争在性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小结:

①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进行的战争在性质上发生什么变化?

秦亡以前,项刘领导的都是农民起义军,理由是:(A)项刘都是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号召和影响下起兵反秦的;(B)项刘所率领的军队,斗争锋芒直指秦王朝,这是当时农民战争的共同目标;(C)在实际行动上,项羽的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进逼咸阳,灭亡秦朝,完成了陈胜、吴广未完成的事业。因此项羽虽然出身旧贵族,刘邦虽然当过亭长,但他们领导的是农民起义军,他们都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进行的是农民战争。

秦亡以后,(A)项羽大搞分封,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项刘已从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蜕变为新的封建统治者;(B)楚汉战争是项、刘为争当皇帝而进行的战争,性质变成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②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

(A)刘邦得到人民支持――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项羽相反,进入关中后,烧杀抢掠,大失人心。(B)刘邦善于用人,周围有一批谋士良将;项羽则不能容人。(C)刘邦有关中作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5.作业

首先,跟同学们一起掌握重要年代。本课的重要年代比较多。记忆年代要理解地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泽乡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打了3年,3年以后推翻秦朝,所以,前206年是秦亡的一年。而秦亡之前一年,巨鹿之战已经大败秦军主力,所以巨鹿之战在前207年(前206之前的一年)。秦亡之后并不马上进入汉朝历史的。这期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打了4年,4年楚汉战争的结果,刘邦胜利,这才建立汉朝。因此西汉直到公元前202年才建立。而从公元前206年秦亡以后到公元前202年建汉之前的这4年,正是楚汉战争激烈的时期。

第二,写一篇小论文:评价秦始皇。

(三)教法建议

1.“秦朝的暴政”一目的内容,学生虽然在小学接触过,仍需结合小字内容具体形象地讲好,否则就无法从思想上认识农民战争的正义性。

2.课本上的插图《秦咸阳宫复原图》不是秦始皇时期的宫殿,阿房宫瓦当印刷不太清楚,文字系小篆(“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学生既不认识,又比较费解,建议不用。

3.建议对秦始皇之死一段小字,作描绘性叙述。

4.学生在小学学过大泽乡史实,起义的地点、领导人、过程,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可请学习优秀、口齿清楚的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如果答得基本准确,教师可以不再复述,以节省时间。然后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大泽乡起义想象图描述起义细节。

5.整个农民战争的过程要利用历史地图(挂图)边讲边指。应着重指出的有:大泽乡、陈、咸阳、陈胜吴广主力军的进军路线、巨鹿和刘邦起义军的进军路线。

6.学生第一次学习农民战争的课题,要教给学生分析意义的方法。如第一、从特点进行分析;二、从历史作用;三、从英雄人物的功绩。……

7.楚汉之争的史实中,生动有趣的故事俯拾皆是,孰取孰舍,颇费推敲。建议:①鸿门宴,作故事性叙述,铺开来讲。因为它情节生动而又尽人皆知;课本上有丰富详尽的小字作介绍,可提高学生的兴趣。②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的史实要补充。这样,学生对“楚汉之争”一词便可不讲自明。这样做,比之教师只从“楚汉之争”文字上作解释(楚指项羽,汉指刘邦)要略高一筹。③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垓下之围、项羽自刎的内容必须讲到。但因课时有限,并且毕竟不是重点,不宜讲得过于详尽,以免喧宾夺主,轻重倒置。

六年级第十一册《山中访友》说课稿

《山中访友》说课稿说课设计

山中访友读书随笔

小学语文精选山中访友教案优秀

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

山中访友详细教案

山中访友教案

山中访友经典语文教案

第1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新课标)

小学六年级语文《灯光》优质教案

第13课山中访友 (新课标)
《第13课山中访友 (新课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第13课山中访友 (新课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023-05-24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022-09-30

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期末复习计划3-六年级语文教案2023-12-01

《山中访友》教学方案2023-01-29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2023-05-23

六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022-10-2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设计2022-05-06

《-----伴我成长》写作指导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总复习)2023-10-10

人教版七下语文教学反思2024-02-27

《山雨》教学案设计及练习(六年级上)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