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降的接头诗《辗转反侧》(共7篇)由网友“蒹葭遇风”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降的接头诗《辗转反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 苏降的接头诗《辗转反侧》
苏降的接头诗《辗转反侧》
辗转反侧
作者:苏降
辗转反侧思慕于人,
思慕于人在我心底,
在我心底朝暮惦念,
朝暮惦念心感情动,
心感情动你我奈何?
你我奈何辗转反侧!
篇2:苏浅的诗
苏浅,生于70年代,辽宁人。著有诗歌数百首。曾获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入画 命名大鹿岛 把我想到任何地方去 等待一次开始
入画
想象一种可能的方式
打虎,但不醉酒,也不过景阳岗
路遇武松,就叫他兄弟,抱拳,问好
喜欢他,但不能脸红
一路婉转,相谈甚欢
他看到桃花,我想着猛虎
命名大鹿岛
风吹来
人流落在荒岛上,水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我现在的角色,是把
草,恢复成
蓬勃,但不能太丰富,太美
把我想到任何地方去
向左
把我放进你右边的口袋
向前,回到还没长大的果核里
向星期六,承认我是红色
向葡萄恳求
把我灌醉,向我的醉
索取你的酒
向端庄
取消一个纽扣
向字母A,竖起更高的塔
向一辆车
拆下我的轮子,向讨价还价
吵掉GDP的一个百分点
向不爱
说出爱的地址
向我,想你到任何地方去
等待一次开始
我是纳税人
有责任,把两个码头之间的空缺
用流水和帆补充
以及每一样我必须学会使用的工具
我出生在岸上
海鸥飞起来的时候
我还在长翅膀
所有将要开始的荣誉
被用做羽毛
篇3:陆苏的诗
作者简介∶陆苏(1970—),女,浙江富阳人。著有诗集《蔷薇诗笺》、《苹果之爱》。老鼠偷走了一本书
老鼠偷走了一本书
它是想要里面的黄金
垒窗
还是想要里面的新娘
吹灯做伴
它半夜里急着翻书的声响
多么让人同情
真想告诉它
我已这么找了十年
若有意外也早已发生
篇4:温庭筠诗《苏武庙》
温庭筠诗《苏武庙》
温庭筠的《苏武庙》是温庭筠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⑴,古祠高树两茫然⑵。
云边雁断胡天月⑶,陇上羊归塞草烟⑷。
回日楼台非甲帐⑸,去时冠剑是丁年⑹。
茂陵不见封侯印⑺,空向秋波哭逝川⑻。
【注释】
⑴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使:一作“史”。
⑵古祠:指苏武庙。茫然:茫然不解。
⑶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断:一作“落”。胡:指匈奴。
⑷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⑸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⑹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剑:一作“盖”。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⑺茂陵:汉武帝陵。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此借指汉武帝。封侯:封拜侯爵。
⑻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白话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时光不还。
【创作背景】
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武帝天汉元年(前1)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赏析】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
拓展阅读:温庭筠资料
【人物综述】
温庭筠(约8-约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文学成就】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为《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现存诗310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以及清曾益等人的《温飞卿诗集笺注》;现存词有王国维所辑的《金荃词》收70首,林大春汇集《唐五代词》录70首。
温庭筠词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代表词作有《望江南》二首、《菩萨蛮》十四首、《更漏子》六首、《酒泉子》四首、《杨柳枝》、《南歌子》、《河渎神》、《诉衷情》等。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几乎全部亡佚,仅《乾巽子》部分文句在《太平广记》里尚有所引录,现如今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中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如今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篇5:苏小乞的诗
苏小乞,生于1983年9月,江西赣州人。诗歌作品散见于《创作评谭》、《诗选刊》、《四川日报》、《敦煌》、《芳草》等杂志及民刊。入选《中国最佳诗歌》。空房子的想象 一棵树的命运 小女孩与母亲的对话 隐秘 我需要的是一张床 风是个漂亮的女孩
空房子的想象
投掷石块给水
水就以波纹的形式给予回应
空旷的房子,我们甩出某些词语
墙壁就把回声返还给我们
我们总是这样,从衣服里窥视季节
从牙缝里挤出疼痛
透过纸张,我们设法把灵魂写尽
天穹已黑,灯已疲惫
我们却总是辗转反侧,睡在深夜
一棵树的命运
我缄口不语
一棵树就闪电般跃到跟前
我开始想象各种疼痛的过程
一棵树的命运
被挖掘,接二连三的搬运
在阴暗的黄昏,再次被连根拔起
撕心裂肺的呐喊
我甚至能,触到骨子里的疼痛
我是从心底
喊出一棵树的命运
小女孩与母亲的对话
路边,阳光很好
省去多余的细节,我们掠过春天
把目光停留在一个女孩和母亲
“去吧,去吧,就象妈妈平时给你买玩具车那样
那个阿姨是好人,她不会骗人的。”
母亲的双眼流淌着憧憬,她尽量把问题简化
象是未曾绽放的花蕾,小女孩始终未绽开慰藉的语言
她尝试着跑开又跑回,从她嘴里挤出∶我怕怕
我设法悄无声息地离开,不打扰她们
路旁的阳光很美
其实小女孩和母亲的对话也很美
隐秘
我们都未曾启口
他太象是疯子
躺在空旷的宿舍
譬如说∶凌晨两点或者三点
莫名其妙地,他跨下床溜上阳台
看书?据我们推测
更多的时候是在数星星
他比疯子还疯
我们在心底默默地喊出
可我们谁也没有认真思过
他肯定有某种隐秘
在他想来,也许我们自己
才是真正的疯子
我需要的是一张床
闪过就得说出
这样的季节衷于开口
错过躁动的我
没来得及与季节交手,今夜
我也憋不住口
我需要的,仅仅是一张床
风缓缓掠过,我来不及回头
往事浸泡在昨夜的酒精里
每句话说出都是谚语
每个词都略带隐隐的疼痛
不要提病
其实我一直病在季节的边缘
更不要提到黑夜
我的黑夜只是两盏灯
我需要的仅仅是床
一张安详的床
风是个漂亮的女孩
坐在沉闷的卧室里,我从门缝里偷窥风
风是个窈窕的淑女,羞羞答答的
半遮着脸一路走来,穿过林子,来到庭院
开始往走廊边走来,我还听见她镇痛的咳嗽声
看上去她瘦了许多
邻居说,风最近大病一场
没有风的日子,四周的空气死一般地寂静
风是个能给别人带来生气的女孩
风愈走愈近,我感觉她在抚摩我的脸
我开始侧过身子给风斟杯水,准备迎接风
我伸出手去开启门,风使劲地把门推开
开门的瞬间,消瘦的风不见了,给我留下的却是
满屋子的芬芳和杯子的苍凉
篇6:苏金伞的诗
苏金伞(1906-),192月17日生,河南睢县人,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多种。控诉太阳 无弦琴 埋葬了的爱情
控诉太阳
五点二十分,
这残暴的时间,
从世界上
拉走了我们的闻一多先生!
擦干眼泪
我要提起控诉。
——但控诉谁呢?
呵,太阳,我选定了你!
五点二十分,
正是你,太阳,
辉煌照耀的时刻,
为什么眼睁睁地
看着卑鄙的谋杀,
在大街上公开地进行!
你怎么不早点落下去,
或者索性不出来!
让那些暴徒们
把中国的人民杀光,
你都可以不作见证。
也或者,
七月十五日
又是下雨的日子,
跟李公朴先生死的那一天一样?
——哎哎,霪雨的昆明
霪雨的中国呵!
然而五点二十分,
究竟还是白天,
是应该由你管束的。
谁叫你带来与黑暗不分,
而又同样可怖的白天哪!
1946年7月
无弦琴
无弦琴
挂在贴满蛛窝的泥壁上
过着无声的岁月
虽然已习惯于无声
但当失去了温暖的衰风
象病后的妇人的脚步
来回地蹴着廊下的枯叶
或沉重的岁月
从檐射入
照在琴胸上
象一个被卖的婴儿
顷刻就要从怀里
被人携去
那时
也许会触动他无限的感慨
亟欲一吐积愫
尤其是
从山外传来的群众呼喊
象海的多足的远波
爬上了窗棂
它真的想剖开胸膛
大喝一声
在兴奋中破灭
然而
跟人无神经
不能思索一样
琴
无弦
是难以表白的
只巴着
有一天
霹雷在屋顶上打滚
闪电
刺得夜睁不开眼
而自己化一条火蛇
飞出户外
和雷电一同呼吸
一同咆哮
埋葬了的爱情
那时我们爱得正苦
常常一同到城外沙丘中漫步
她用手拢起了一个小小坟茔
插上几根枯草,说∶
这里埋葬了我们的爱情
第二天我独自来到这里
想把那座小沙堆移回家中
但什么也没有了
秋风在夜间已把它削平
第二年我又去凭吊
沙坡上雨水纵横,象她的泪痕
而沙地里已钻出几粒草芽
远远望去微微泛青
这不是枯草又发了芽
这是我们埋在地下的爱情
生了根
作者注∶几十年前的秋天,姑娘约我到一个小县城的效外。秋风阵阵。因为当时我出于羞怯没有亲她,一直遗恨至今!只有在暮乡的黄昏默默回想多年以前的爱情。
86岁作于1992年5月27日
篇7:《苏武庙》全诗翻译赏析
《苏武庙》全诗翻译赏析
出自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①雁断:喻苏武与汉朝音讯断绝。
②胡天月:带有胡地情调的月光。
③陇上:丘陇之上。
④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即今贝加尔湖)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时光不还。
诗意:
当年苏武见到汉使无比激动感慨,如今面对苏武庙前的高树心绪茫茫。云边看不见飞雁的踪迹只有胡天的明月可以看得见,从陇上牧羊回来,笼照在塞上烽烟中。回到汉朝,旧日的楼台宫殿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出使匈奴时戴冠佩剑,正是壮年。武帝已死,看不见封侯印,空向着秋水痛哭逝去的年华。
赏析
《苏武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艺术方面,其一,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其二,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寻味;其三,灵巧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绘画美。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
★ 暖心的问候语短信

【苏降的接头诗《辗转反侧》(共7篇)】相关文章:
《远山》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2024-01-09
焊工安全考试题及答案2023-06-11
陆游《书愤》鉴赏2022-05-05
文天祥传文言文翻译2023-02-14
品读词人李清照的作文2022-09-07
文天祥文言文翻译2023-12-05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2023-01-28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2023-03-08
关于茶叶的说明文2024-03-17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