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乐于写作的几点尝试(精选8篇)由网友“szjxtx”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引导学生乐于写作的几点尝试,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引导学生乐于写作的几点尝试
引导学生乐于写作的几点尝试
学生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后,语文教学的重心不再只是积累字词、正确书写和理解词句意思这些简单的内容了,教学中开始出现一些写话的练习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学会很多正确的用词或是造句的'技巧,就要完成一定字数的“字、词、句、段、篇的综合练习”--作文,这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究竟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艰难的起始阶段,让他们乐于写作,并从每一次的写作过程中获得趣味呢?关键还是积极引发他们乐于写作的兴趣.
作 者:李永梅 作者单位:邢台市第二十六中学附小,河北邢台,0540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3.24 关键词:篇2: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写作的误区(网友来稿)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写作的误区(网友来稿)
沙雅二中 彭丽君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的内容是“一事一议”。这次作文训练的要求是:请你以“由口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一事一议”的作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看到这个题目,学生很快的动手写起来。等作文本交上来,我翻开一看,不禁啼笑皆非。雷同率高得让人难以置信。内容相同,结构相同,手法也相同,思维也相同……,空话套话太多,个性智慧的闪耀几乎找不到,完全脱离了自我生活的体验。这哪里是在写作文,纯粹是在应付。
面对学生作文的现状,我陷入了沉思: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出作文胡编乱造、依葫芦画瓢的误区呢?新语文课标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看看学生的作文非但没有创意,甚至连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也没有。像这样千篇 一律的赝制品比比皆是。不光思维方式单一,思维空间狭窄。可是偶尔发现学生的信件,却写得文从句顺、个性鲜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而且很有独到的见解,看了以后,简直令人案子叫绝。是什么原因使得课堂作文与个人信件的差异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长期以来,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如有偏颇,就会视为不听话,作文自然得不了高分;另外学生也依赖惯了,老师完全放开,学生就无从下笔,不知所措了。
第二、阅读面窄,见识有限。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耳闻目睹的事情不多。作业几乎占去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课外阅读很少。思维受限再所难免。
第三、作文批改弹性较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写一篇作文费了很大力气,经老师一改,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毛病百出,错误累累。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全给打消了。于是,一遇到写作文学生就头疼,能抄就抄,能编就编,实在不行,就东拼西凑应付了事。能不脱仿写巢臼的几乎没有。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了。一篇文章写下来,你问他的文章要表达什么主题,写作思路是什么,他一概不知。
要引导学生走出这个误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就要让学生“事实关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同时,动笔前,要让学生认真审题,给自己的作文定对象、定范围;尽可能让学生写身边的、熟悉的事情。这样他们写作文时 ,才会言之有物,才有真情实感。
第二、尽量拓展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最细腻地挖掘个人的独特发现与感受。因为,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感受也就也就不同。正所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老师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去观察,换位去思考,学生才不会受某种思维定势所限制。
第三、每一次作文训练都应该确定一个具体的目的和要求。老师批阅作文时,就要针对你提出的目的和要求来批改。不应面面俱到,每篇作文一个改法,甚至连评语都大同小异。这样学生就会说:“老师尚且连几句话的评语都写不出新意,我们又怎么能写出几百字有新意的文章呢?”
第四、评语应多写激励性的`话语,少写或不写指责性话语。因为,教师的褒贬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如“感情不真挚”“扣题不紧”“用词不当”等评语,很容易把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抹杀掉。
第五、作文批改历来是老师一包到底,自然没有新意。可否让学生互批呢?因为老师总是跳不出老框框或受思维定势的限制。虽然语重心长的(有时简直是绞尽脑汁)写下了自以为很恰当的评语,能对学生起到警醒或促进作用。殊不知,学生对发下去的本子不屑一顾地往抽屉一扔,不到下次写作文,他是不会去看一眼老师给自己写的评语的,更不会去总结一下自己作文的得失。
学生互批的作文发下去以后,他们大都要看看对方给自己下的评语是否恰当或对自己的胃口,有时还要反驳几句:“我的作文那有你说的那么差”、“我比某某写的好得多了”。无论是狡辩还是嫉妒,总比一个石头扔下河,一点儿水花都没有要强得多。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如果能不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和条条框框的约束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多培养、多鼓励的话,学生的个性特征用不了多久就会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他的优势,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应肯定它发挥得比较好的地方,教师也应该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生的优势。总之,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老师首先要走出旧有的教学模式,走向多元化的个性教学。
作者邮箱: plj@shyez.xicp.net
篇3:引导学生迈好写作第一步(网友来稿)
海林市 王教刚
摘要 低中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事,这一阶段需教师恰当引导,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轻松地写,快乐地写,逐步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写作意识。
关键词 先观察后写 先说后写 仿写 续写、看图写 选题
前言 低中年级学生写作的引领工作非常关键,第一步能否迈好关系到今后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发展。而我们的教师在这一阶段常常责怪学生写不出来,却忽视了教师本身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学生刚开始练习写作,往往是脑子空空,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一谈写作就头痛,很难进入写作状态。笔者认为恰当引导学生降低写作难度,帮助学生迈好写作第一步非常关键。由此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粗浅的认识愿与教育同仁共同探讨。
一、先观察后写 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常部置学生写一些学生身边的事物。总认为这是学生熟识的,学生写起来应该容易。其实对刚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即使是身边的事物,常常也是熟视无睹,在头脑中不会留下太多的内容,让他们去写也只能是凭借头脑中的映象去写,回忆着写,学生写起来的确难度很大。无数的小学生的习作已充分表明,如果儿童对周围世界,缺乏认识,而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它,是不可能的。(李吉林语)由此在写前需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找秋天》时,写前先把学生带到了树林里、小溪边、田野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美丽的秋景,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秋天的美,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又如让学生写《妈妈炒菜》一文,也是先让学生观察,在观察中学生不但了解了炒菜的整个过程,而且感受到了妈妈劳动的艰辛。这样在写前为学生积累了充分的写作素材,学生写起来也就容易的多了。
二、 先说后写 理清写作思路
学生从牙牙学语到上小学二三年级,口语表达能力已有了相当的水平。这一阶段,多数学生都能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而学生常常是会说不会写,即使写也是写得语无论次。所以要使学生的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还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在指导学生开始写作时,有许多内容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帮助理清思路后,再让学生动笔写。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自画像》时,先引导学生介绍“我”的外貌特点,再说一说“我”的故事,最后说说“我”的缺点。待所说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已形成完整的作文后,这时开始动笔写,学生自然就会写得很通畅。这里的“说”有多种形式如学生自己说、相互说、指名说,“说”得好当然写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三、 仿写课文 掌握写作方法
学生初学写作,常常会感到不知怎样写。如果教师单存地为低中年级学生讲写法,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叶老说过,一篇教材就是一个例子。可以让学生仿写教材中的篇章段落。学生在写中就可以掌握方法。如在教学《在南极的日子》一课时,其中有一自然段是描写“象海豹”的,作者把“象海豹”写得栩栩如生,学生读后非常喜欢。于是我让学生仿照“象海豹”的写法,写一个小动物。学生有写家中的小狗,小猫、大黄牛的,还有写在市场买来的小乌龟、小金鱼的,写得都很成功。
四、 续写、看图写 发挥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给他们一个故事,他们会轻松地续写出下一个故事,给他们几幅图,他们会很快地想象出图中的具体情节,练写这样的内容,学生会感到简单易行。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狼扑向小羊,我问后果会怎样呢?学生各抒已见,议论纷纷,有说小羊被狼吃了的,有说猎人来了把狼吓跑的,还有说小羊想了一个计策逃脱的……,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开始续编故事。
五、恰当选题 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学生愿意去说,愿意去写。教师要从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这样的素材。如指导学生写《夸夸咱的好××》一文。课始,今天老师准备了一朵大红花,打算奖给咱班最优秀的家长(从讲桌里拿出一朵大红花),你们同意吗?(生答同意)可是大红花只有一朵,把它奖给谁的家长呢?(停留片刻)认为奖给自己家长的举手。(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我建议咱们还是以“比比谁的家长最棒”(板书)(激发兴趣)为主题开一个小小辩论会怎么样?这时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家长得到这朵大红花,让大家都承认自己的家长最棒,个个跃跃欲试,唯恐落后,无不想方设法去夸自己的家长如何如何优秀,在班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细想以《夸夸咱的好××》为题,学生说起来,写起来显得都很容易。因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爸爸、妈妈,对学生最好的也是爸爸、妈妈,让学生去夸爸爸、妈妈,学生当然是滔滔不绝了,而最后写起来就容易了。
作者邮箱:
[引导学生迈好写作第一步(网友来稿)]
篇4:读写结合 引导学生轻松写作
读写结合 引导学生轻松写作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的内容,长时间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却各自为家,其实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轻松写作.本文就以“用好教材所给的范式,读中学写,用好教材所有的.空白,读中练写;用好教材中的拓展延伸点,读中引写;用好教材中的争论点,读中辨写”四方面采阐述.
作 者:胡伟芝 作者单位:永康市民主小学,浙江,永康,321300 刊 名:科技致富向导 英文刊名:KEJI ZHIFU XIANGDAO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 关键词:阅读课文 教学 习作篇5: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创新在尝试中创新
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创新在尝试中创新
------洛阳北企集团子弟学校 何相英
尝试教学培养的三种精神是: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儿童最有效学习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我探索,学生才会不断地创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创新呢?下面是我在尝试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尝试探究中创新。
爱迪生说过:“我从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直观教具教学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看得着,摸得着,能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容易理解等特点。通过直观教学,把某些难理解的数学问题变成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再用语言总结表达出来,知识才能很快得到掌握和巩固。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时,有这样一题: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想一想,试一试,你一共能围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长、宽取整厘米数,算出周长、面积,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如果学生不用学具,就不容易理解16厘米长的铁丝围出几种不同长方形的长和宽。我让一部分学生用16根火柴棒(一个代表1厘米长度),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记好每一次的长和宽,算出周长、面积。一部分用16厘米的线绳(每1厘米处1个标记),围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测量长和宽,再计算周长和面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探索,首先得出数据填表,进而再引导小组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最后共同得出:周长一样时,长、宽数值越接近,面积就越大;正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学具,学生才能透彻理解16厘米与长、宽的关系,产生探索的欲望,尝试并有所创新;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 ,提高了学生的开拓思维能力。
二、激疑引趣,引起创新欲望。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个问题,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感知现有的问题,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学生困惑不解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尝试和创新的兴趣。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问:同学们,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哪三类?随后,老师说:现在看我这里的A、B、C三个信封(三个信封里,A、B各露出一个直角、钝角,C里是各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三种三角形的纸片,露出三个重叠的锐角。依次出示,),问:①谁能很快说出三个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在回答A、B信封内的三角形时,答案一致,正确。在回答C信封里的三角形时,有的从前面的经验出发,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答案有三种。我把C里的三种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贴在黑板上。当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异常活跃的境地时,接着问:②为什么看到一个直角或钝角就知道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而看到一个锐角却不能断定是锐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什么角?(锐角)。从这里你发现什么?因为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看到一个锐角不能断定是锐角三角形。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索:为什么一个三角形内没有两个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这样巧设疑难悬念,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才能积极地尝试问题,提高了参与程度,提高了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从而有所创新。
三、创设轻松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密切关系。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主动参与。反之,课堂气氛严肃,学生紧张,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影响学生探索欲望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学中,我比较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注意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创新。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引入一个事例。我拿了2个苹果,问:如果把这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个?学生很快答道:1个。如果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个?有的说:0.5,有的说:半个。经过激烈争论后,得出:半个就是1/2。这样民主愉悦的气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出分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在这种气氛下,引导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分别折出1/2、1/3/1/4、1/5、1/6等;而且学生还通过对折,再对折,找出了1/8、1/16、1/32等分数。在民主、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敢说,敢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合作探究,能让学生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和讨论中,便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开启自己的新思路,点旺创新的火花。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