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学生乐于作文的方法论文

时间:2023-08-05 08:28:42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让学生乐于作文的方法论文(共16篇)由网友“农夫山泉有点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让学生乐于作文的方法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让学生乐于作文的方法论文

篇1:浅谈让学生乐于作文的方法论文

浅谈让学生乐于作文的方法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困惑莫过于作文教学,学生最怕的也是写作文,因此,许多一线教师对如何上好作文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发出了“作文、作文,听到就头疼”的感叹。要转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入手,让学生乐于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一、不拘形式,激发兴趣

1.利用班刊,激发写作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习作的平台,让他们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这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当前,多数班级都办了班刊,可以充分利用班刊,设置作文板块,专门刊登学生的小作文。在选择文章时,采用自主投稿的形式,选中的简单修改后即可“发表”。对于学生的投稿,教师不要过多干涉,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发表作文既可望又可及,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写作文轻松、愉悦,以至想写、乐写。

2.借助联想,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借助联想来降低作文的难度,从而有效激活思维,开拓思路,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一是借助图画展开联想;二是借助实物展开联想。

二、拓宽途径,获取内容

1.联系生活,挖掘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可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开想象,丰富自身语言。如安排学生在家中做了一些家务活:洗衣服、做饭、扫地等。要强调学生一定亲身去做,然后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的实践作业都乐意做,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获得深刻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作文的灵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2.开展活动,在体验中获取内容。为了写好活动作文,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展活动,善于组织,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产生丰富的体验,从而获取作文的内容。如教师在操场上开展了“三足竞走”“袋鼠跳”等学生喜爱的游戏,学生都亲身参加了活动,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写出生动的作文。此外,像“我给妈妈洗脚”“打电话”“贴鼻子游戏”等,也都可以成为引导学生作文入门的经典活动。

3.留心观察,写好观察日记。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就能获取写作的素材。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活动,不能单用眼睛,要做到耳、口、手、脑并用,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写观察日记时,应要求每则观察日记都写下观察的时间、地点,尽可能地记下自己的感受,从而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素材。

三、积累语言,轻松作文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可见,要写好文章就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除了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外,还要大量阅读各种题材、体裁的课外作品,从中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丰富的表达方式。

1.抄写积累。从厚积薄发这个角度来看,抄写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摘抄本,抄写下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落,每周进行评阅,每学期评选最优摘抄本。由此可丰富学生的词汇,为他们在作文时组织语言提供便利。

2.吟诵经典。当前,很多学校教学楼走廊或教室内都悬挂有中国古代诗词、名人名言;每间教室都有图书角,里面摆放着古今中外名著。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每天固定十分钟让学生阅读,这样既营造了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作文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激励评价,增加动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学生的作文完成了,就要进行评价,尤其是教师适当的帮助与鼓励,更能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1.要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读学生的.作文。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学生作文中原来有这么多的闪光点,无论是取材、布局、表达、情感还是学生的作文态度,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以达到激励的目的。

2.采用第二人称,用激励的语言写习作的评语。教师在评改每篇作文都要写评语,可以第二人称的写法来评写。如学生写了暑假期间帮妈妈做了一件家务活后,就可这样写评语:“你把帮妈妈洗衣的过程写得那么清楚,说明你真正学会了洗衣。也希望你今后多帮妈妈做些家务活,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这样的评语,学生爱读,且对其今后的写作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全员参与,即时评价。也就是说,在评讲课上,每个学生都是听众也是评委,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读自己的文章,可以是课堂作文,也可是小练笔,读完后,从优点和不足二个方面评价这名学生读的文章,这种方式是评讲课也是欣赏课,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篇2:让学生乐于作文的方法

让学生乐于作文的方法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写作教学改革中的牛鼻子是什么呢?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体会到这牛鼻子就是确立学生自主写作的新理念。

所谓自主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文字。总之,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能够感动人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应酬之作、应试之作大抵平庸的居多,写得好的极少。

学生既然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教学自应以学生为本位,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性写作。

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让学生感到快乐的活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一、绘写一体,丰富学生作文资源

小学生在接触到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画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在作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这对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内容丰富的资料库有很大的帮助。

如让学生老写周记,不免枯燥,我便让学生尝试绘画周记,即把16开的纸分成两半,左半设计成一个大框,右半印上横线格;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挑选自己喜爱的画面剪辑或临摹至左边,右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幅画的意思或自己制作这幅画的过程。有段时间,许多小朋友热衷于数码宝贝,剪贴上一幅

数码宝贝大战的图画,仔细观察正义与邪恶双方的战斗场面,旁边竟也能像模像样地描绘上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有的同学喜欢喂养小动物,便把它们作为自己亲密的'朋友画在绘画周记上,还记录了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一幕幕。因为这些内容都源于同学们的爱好,生活气息浓郁,他们对画面有亲切感,会主动去观察并乐于把画面描述出来。

二、说写结合,拓展学生作文途径

有些学生说起来可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但写起来却一筹莫展。这种说写不一的现象,关键在于学生并不真正明白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总以为要有一套写作技巧,要说另外的语言。所以,引导学生说写结合,打破对作文的神秘感便显得十分重要。如:

1、巧用说话材料。课间,与学生一起游戏,我发现他们身上藏有许多扑克牌大小的人物卡片:三国英雄、梁山好汉、影视明星、体坛冠军他们兴致勃勃地传阅争论、比较欣赏,有的还在激烈地讨价还价,进行交易。我灵感顿发,这不是指导学生习作的好素材吗?于是我先在作文课上组织学生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谈纸卡,论英雄的讨论会,然后布置写一篇关于纸卡的作文,学生的作文写得颇有滋味,有一学生就这样写道:在一百零八将中,我最讨厌的就是排名第二十二的黑旋风李逵,他打仗还算不错,冲锋在前,勇猛无比。然而,他是一个十足的大老粗。说起来令人笑也不是哭也不是。及时雨宋江让他回家,把老母接上梁山,他荒唐透顶,在途中竟把老母弄丢,被老虎吃了!世上哪有这样的马大哈?真是清新、生动!

2、发挥想象功能。莎士比亚说;想象可以使人成为万物之灵。要适时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功能,如:我带领同学们去小溪边捡石头,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石头的形状、颜色、大小,再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些石头原来是怎样的,经过多少年怎么变成现在的样子。思考几分钟后,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他拾的石头上有斑斑红点,就似英雄的鲜血;有的说石上原有山林、亭子,现在没有了,这是地壳运动造成的;有的说这一块小石头当年曾是一块大石头,经过千万年的风吹雨打,才变得如此小。学生发言热烈,畅所欲言,以致说得不想停下来。那么,把你想说的全写在纸上,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落笔成文,饶有兴趣地描述了各自独特的想象。

三、演写激趣,激活学生作文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演、写一体化的作文情境,引导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如:

1、模仿职业活动。让学生模仿记者采访校内外新闻,模仿主持人主持节目,模仿导游介绍名山大川等。如我在教《日月潭》后让学生学做导游,要求先写出导游词。同学们跃跃欲试,不但能把文中学到的知识恰当运用,而且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许多同学写了一稿又一稿,期盼着自己的杰作能收入班级作文大王选集,更渴盼能变成铅字,像那些大记者、大作家们那样发表文章。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情绪饱满,兴趣盎然。

2、课本剧表演。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可改写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但能极大地拓展和提高孩子们的视野,还能使童年成为孩子们体验梦想与创造的黄金时期。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编续集,自由组合,几个人自编自演,再进行集体交流、评议。同学们大胆想象,展开了思维的翅膀,激发了写作的欲望。

四、自由作文,放飞孩子的灵性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爱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奋飞,爱怎么飞就怎么飞;同时,应想尽办法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由地说、尽情地说,说出心中的苦与乐、说出心中的烦与恼、说出心中的爱与恨,然后指导学生把刚才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在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写下来。如在秋游活动后,我任学生自由选择主题,不拘字数,不拘体裁,自由习作。学生兴致勃勃,快乐写作,把一次平常的秋游活动写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表现形式上,有诗歌,有游记;内容上,有的侧重于感受一草一木,有的侧重于赞美整个景点,有的侧重于表现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品读起来真是趣味无穷!

篇3:激活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论文

激活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论文

我们经常叹息现在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没有灵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文与生活脱节,文章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硬挤出来的,而不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从心里自然流出来的缘故。因此,教师要善于牵线搭桥,帮助学生构建起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

一、鼓励写自由日记,让学生易于动笔

作为练笔手段,日记有其它练笔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的自由度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写作恐惧症。根据的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只有身心能进入一个完全自由的状态,才有可能触发联想,由瞬间的顿悟而产生奇思妙想。我要求学生写日记,但不当成一项硬性任务规定学生必须完成,以免压抑孩子的天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无趣。对学生日记的内容以及字数都不能加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慢慢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二、指导留心观察,激活想象力

小学生认知事物以形象、直观为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领域,在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捕捉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信息,然后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课标》)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写日记就是记述自己的现实生活,而不必绞尽脑汁去编造一些连自己都觉得乏味的东西。我在每天交上来的日记中找出一些写身边人或事的日记,挑其中较有新意的拿出来讲评,并加以肯定。这使其他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老师读的日记中写的事我也经历过,原来这么小的事也可以写出来,那我会写呀。

1、提供画面,拓展思维空间:

修订后的九义教材很重视看图作文,图画中形象性的符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驰骋想象的平台。看图作文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展示个性化的思考。如《积累运用1》的口语交际中要求介绍一枚自己最喜欢的邮票或画片,说后写下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在《练习册》中要求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和课文提示,把小女孩的外貌写出来习作给了学生表达更大的自由度。他们的想象力可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去帮助自己建立新的认知系统,激起创新思维的火花,产生奇妙想法,突破常规思维模式。

2、利用突发事件,调动情感体念:

突发事件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日记中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如对于一连几天在早读课时有人进校园乞讨的问题,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讨得出奇,有的认为他真可怜。特别反常的天气也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如:今年清明节那天下午,天气喜怒无常,很多同学都在日记中描写了。但因为那天有的在扫墓,有的在家里,所以各自的感受也就不同了,这就是个性化思考的充分展示。

3、组织语言实践活动,丰富积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不断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语言。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如:朗读比赛、演讲、口语交际帮助学生打开一个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窗口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逐步达到了生活的积累,材料的积累。

三、运用激励机制,更新评价方式

我每天对学生的日记及时讲评,引导学生发现日记中自己认为好的方面,特别其中有真情实感的、精彩的语句,培养自我评价能力。通过种种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天地,以调动他们的写作的积极性。

1、张贴在作文园地中:

将文章抄出来,贴在班上的作文园地中供同学间交流、欣赏,形成人人都是小作家的意识。

2、自编作文集:

把自已较为满意的文章,按一定的顺序编成作文集,在班上交流。

3、运用广播媒体:

推荐好的文章向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投稿,利用广播媒体在校内展示其习作成果。

4、利用微机课展示:

把其中较为精彩的输入学校的电脑中,用word排版,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文集,上微机课时,调出来给大家看,让小作者的成果能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

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了,谁都会从内心里产生一种愉悦感、成就感。这种发自内心的内驱力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帮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乐于动笔──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所在。

篇4:学术论文:如何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学术论文:如何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勇气,下面与大家分享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论文,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自然,极大阻碍学生思维、智能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师问生答已经不可取了,当前,我们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们的学习总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是担心自己问德太简单或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提问

如我刚上三年级语文《说声对不起》时,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 5 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我不禁想:看来学生还没有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于是,我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同学非常小心地举起了小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老师‘切碎’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孩子,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我把这位学生大大地表场了一番。我看到其到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老师,‘凑到’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同学又站起来提问了,我又鼓励了一番。“老师,‘报喜’是什么意思?”第三个同学问。学生具有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他们都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 在老师的鼓励和诱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四、内外延伸,提供疑异的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内的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更加强烈了,于是也就更加好问了。

课内外结合,可以为课堂积累,课中释放,课后延伸这三步骤。这样课前收集,课中练习时学生便有表现欲。学习后并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点引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在实践中吸引更多的知识

总之,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设和谐的气氛。做到学生敢疑乐问,让他们敢说“不”,让他们有独特的见解,让他们标新立异。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相信我们所培养出的下一代会成为成功的创新人 、研究者、探索者。

篇5:激活思维 让学生乐于动笔

激活思维 让学生乐于动笔

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第二小学  赵红英

我们经常叹息现在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没有灵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文与生活脱节,文章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硬“挤”出来的,而不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从心里自然“流”出来的缘故。因此,教师要善于牵线搭桥,帮助学生构建起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

一、鼓励写自由日记,让学生易于动笔作为练笔手段,日记有其它练笔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的自由度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写作恐惧症”。根据的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只有身心能进入一个完全自由的状态,才有可能触发联想,由瞬间的顿悟而产生奇思妙想。我要求学生写日记,但不当成一项硬性任务规定学生必须完成,以免压抑孩子的天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无趣。对学生日记的内容以及字数都不能加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慢慢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二、指导留心观察,激活想象力小学生认知事物以形象、直观为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领域,在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捕捉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信息,然后“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课标》) 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写日记就是记述自己的现实生活,而不必绞尽脑汁去编造一些连自己都觉得乏味的东西。我在每天交上来的日记中找出一些写身边人或事的日记,挑其中较有新意的拿出来讲评,并加以肯定。这使其他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老师读的日记中写的事我也经历过,原来这么小的事也可以写出来,那我会写呀。

[1] [2] [3]

篇6:让初中学生乐于作文的教学策略

让初中学生乐于作文的教学策略

让初中学生乐于作文的教学策略

文/王 智

摘 要:在教学实践探索与教学理论探究的基础上,企图从作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寻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途径。初中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通过以读促写和活动式作文两种作文指导方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丰富作文素材;以读促写;活动式作文

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以“考”为目的、以“教”为方式,偏重写作理论的讲授,只顾从考试出发照本宣科、按纲施教,而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学生鲜活的体验拒之门外。久而久之,许多学生变得对生活麻木、思想浅薄、认识偏颇,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能“心动”、对自己的思考和体验不会“笔动”,对美德善行更不想去“行动”。

怎样才能使初中学生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列三方面展开作文教学。

一、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作文之源,积聚作文能量,成为“有米之巧妇”。

1.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许多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每天重复着两点一线(学校与家庭)的单调生活,无从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学生的生活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么枯燥,在他们的身边,随时都在发生着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只不过他们因心不在焉而熟视无睹,使得这些有丰富内涵的平凡小事从他们眼前悄然而逝。

因此,我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建议学生多写随笔,记录自己有所感触的事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大至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可以是使自己高兴或沮丧的一件小事,同学间一段有趣的对话,自己感兴趣的一堂课,与老师的一次谈心,学校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外出欣赏到的一种美丽的自然景物……总之,由校内到校外,由家庭到社会,只要学生觉得有意思、有感触的事情,就鼓励他们随时记下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任何形式限制,这样以“每日一记”的形式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本内容丰富的生活札记。它真实地记录了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而在随笔记录中,学生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还能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真实的生活体验给学生带来愉悦,学生在活动中既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又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

我会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写作材料。例如,结合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事先要求学生尽情参与活动,关注活动的整个场面,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感受活动的过程。回到课堂,让学生畅谈本次活动的见闻感受,再让学生整理思绪,将活动过程具体生动地表达出来。学生便能轻松写出富有活动气息的文章。此外,我还努力创设条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会、郊游、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活动前加以提示,活动后相应指导,使学生开阔视野,文思活跃,快速成文。

总之,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嘴去问、用脑去想,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丰富学生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态度和作文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得心应手,写作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二、善用教材,以读促写,模仿成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认为教材是作文教学的基石,以读促写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方法。这种方法是把阅读当作主体,以阅读促进写作,而不是直接教学生写作的方法。

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文为学生找到写作的基石。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挖掘教材,在作文教学中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段练习,进行模仿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有充裕的时间用于学生的习作,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设计一些便于操作、简单易行的作文训练点,进行小练笔、片段训练、口头作文训练,比如,教授《三峡》一文时,让学生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描写方法进行《精彩的校运会》小练笔;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描写方法做《校园一角》片段描写;教授《我的母亲》时,与学生探讨记叙结合抒情和议论的方法并用多种表达方式写《我的父亲》等等。在下一节课上,教师再把作文的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由于课堂上学生作文主体框架已形成,此刻再拿起笔二次作文就感到轻而易举了,同时二次推敲也能激发学生为写出好文章需再阅读的愿望、兴趣。

模仿是学习作文的最初形式,学生在仿写中逐步掌握写作的要领,范文的写作技巧变为学生自己运用自如的表达技能,由此实现创作的提高。由仿到创新,使学生实现写作知识的最直接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由怕写作文变为爱写作文。

三、开展活动式作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靠体验去感悟,体验凭活动来展现。活动式作文教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

活动式作文教学需要在一定的预设情境下开展。这既是实现作文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有效开展作文教学的必然做法。不过,我们对作文的预设并不是要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反,我们更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激发作文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推荐开展以下几种活动:

1.材料解读活动

首先由教师提供相关的话题、材料,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材料内涵,准确理解材料。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各小组再汇报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然后全班一起就各组观点展开交流,最后确定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只起指导、扶助作用,仅在意见难以统一时,加以干预。

2.题目拟定活动

准确理解相关话题、材料之后,下面要做的就是拟一个好的作文题。这向来是学生作文时的一个难题。我们建议开展作文拟题活动,大家一起来,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拟出几个好题目,以供选用。该活动的要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提要求,包括题目要符合话题和材料,题目要新颖,语言要凝练等。其次,每人拟出一至两个题目供选用。再次,各小组先交流,推荐一两个较好的题目。最后,全班交流,选出所有合适的较好的题目。还可以对题目进行修改,再供大家使用。

3.语句仿写活动

语句不美是学生作文的一大缺陷,干巴巴的语言表达是很难出彩的,也不可能在考试中吸引眼球,获得高分。为此,教师可以开展语句仿写活动。所谓语句仿写活动类似于中考试卷中的“仿写”,但不同的是,作文训练中的仿写活动要由师生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并且要做到对事例的高度概括。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以“苦难”为话题作文,可以先写一个句子,让学生跟着模仿――“人生如爬山,苦难便是通向山巅的崎岖小路。不曾经历苦难,你就永远只能在山脚下徘徊,永远无法领略虎啸生风,群峰叠翠的无限风光。曹雪芹满腔辛酸作成红楼梦,贝多芬用苦难谱写第九交响曲,诺贝尔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了震慑世界的一声巨响。”学生要做的是,首先找到一个合适的事例,再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句形式来写个句子。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锻炼了学生搜集事例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同样可以把学生写得较好的向全班诵读展示,更可以把那些值得修改的句子向全班展示,并要求同学们一起动手修改,这样更有意义。如果能长期坚持训练,学生作文时将不会再怕下笔了,作文的语言也将会变得美起来。

4.片段写作活动

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写出一篇六百字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我认为对文章进行分解,开展片段写作活动实用而有效。所谓“片段作文训练”,是指用较小的篇幅,描绘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一个侧面、一个特点、一个场面、一个情节,少则几十字,多则一两百字。如学生军训,就让学生写写站军姿;学生第一次住宿,就让学生写写离开父母的心情;学生第一次学习物理,就让学生写有趣的物理现象;中午放学,写写同学们争先恐后离开教室的情形;黄昏到了,写写醉人的夕阳。片段作文训练耗时少,针对性强,形式多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5.文章组合活动

上面所谈的都是作文时要“化整为零”把一整篇文章的写作缩小成写片段,把片段的写作再缩小成语句,这样既能让学生易于入文,又能使学生一步步前进,产生成就感,还便于教师作文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最后,我们还要把这些零散的语句、片段整合成一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已经选好的题目,已经写好的句子和片段组合起来,再指导学生写个开头、过渡和结尾,这样一篇文章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修改、讲评了。

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帮助学生活动,学生则通过活动完成作文的写作,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作文,让学生爱作文,会作文。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如果能在写作源头上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在作文指导方式上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就能在不断积累,不断运用中提高写作的水平,学生自然就对写作乐此不疲了。

篇7: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北师大版三年级教学论文)

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临泽县城关小学    张晓霞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自然,极大阻碍学生思维、智能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师问生答已经不可取了,当前,我们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习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了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们的学习总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是担心自己问德太简单或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提问

如我刚上三年级语文《说声对不起》时,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 5 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我不禁想:看来学生还没有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于是,我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同学非常小心地举起了小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老师‘切碎’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孩子,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我把这位学生大大地表场了一番。我看到其到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老师,‘凑到’是什么意思?”第二位同学又站起来提问了,我又鼓励了一番。“老师,‘报喜’是什么意思?”第三个同学问。学生具有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他们都停留在就词语提问的水平。 在老师的鼓励和诱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四、内外延伸,提供疑异的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内的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更加强烈了,于是也就更加好问了。

课内外结合,可以为课堂积累,课中释放,课后延伸这三步骤。这样课前收集,课中练习时学生便有表现欲。学习后并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点引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在实践中吸引更多的知识

总之,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设和谐的气氛。做到学生敢疑乐问,让他们敢说“不”,让他们有独特的见解,让他们标新立异。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相信我们所培养出的下一代会成为成功的创新人 、研究者、探索者。

篇8:实施人文性评阅让学生乐于写作

实施人文性评阅让学生乐于写作

刘晓芬

河南省许昌县将官池镇李简小学 陈小奇

资深教育家说过:“教育评价是教育导向的指挥棒。”因此,我认为:学生作文空洞、干涩、虚假,怕作文等现象,与我们对小学生习作的评价缺乏人文关怀有着直接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评价不仅是甄别与筛选,而应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笔者参加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已两年有余。在对小学生习作评阅方面进行了有益有效的探究。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然而,我们总是习惯去寻找“花丛里”扎手的“刺”,比如病句、废话、错误的思维逻辑――我们总是居高临下,对着孩子稚嫩的笔墨品头论足。细细想来,我们干的却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刚刚萌发的“芽”被剪掉了,滋生的热情被稀释了,作文还有什么魅力可言?久而久之,学生累了、怕了、厌倦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孩子的习作,你会觉得“这边风光独好”。这方面我校杨毅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他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杨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

他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孩子的习作,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感受,孩子当然愿对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二、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怪圈。学生的习作自信在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被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能写一两句话”,“能写一段话”,能用上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三、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其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而不是对习作作简单的评定;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针对各层次学生,都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这种形式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大益,但易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这种形式耗时短、见效广,但无法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具体、细微的惠顾)。教师若能采用这几种形式交替、互补的评阅策略,定能让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持续提升。

四、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使他们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笔者的学生就非常喜欢这种“动态评定”形式,他们都渴望自己“得优”(分层而评的策略给了每一位学生得优的机会)。为了“得优”他们每次作文都会“缠”着我指导,总是饶有兴趣、满怀激情地对自己的习作修了又修、改了再改。

总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的生命。因而要在对他们的评价中充满人文关怀。特别是在对他们的习作评价时一定要做到在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习作信心的建立;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与再发展。

篇9:让孩子易于习作、乐于作文

让孩子易于习作、乐于作文

(全国特级教师袁浩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 阅读是一扇窗户袁浩认为,“在教育孩子上,培养兴趣是关键。每个孩子的性格、成长经历等等都是不一样的,个性差异都很大,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书来读,并不是一定要孩子们去读小说,也可以去看动画片、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杂志、报纸都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孩子们多读一下也是有好处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就是最好的`。”

课本教材也是打开孩子阅读世界的一扇窗户,老师和家长要重视孩子在课内对教材的阅读。“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不同文体、不同时代的适合孩子阅读的文章,相当于数学课本上的例题。孩子通过阅读教材,抓住阅读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走进阅读的海洋。”

写作是交流和表达的需要写作是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头痛的一个问题。袁浩表示,写作不是一项作业,而是人们表达和交流的需要。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仅局限于教授写作方法和技巧,而没有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写作意识。“写作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孩子自己的意思。要让学生易于习作,乐于作文,不要追求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技巧,要让学生觉得作文容易、快乐。”

袁浩说,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各项活动,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都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写作成为和孩子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一种方式,引导孩子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平时留心观察,养成写生活日记的习惯。在很多家长、老师要求孩子们读书后一定要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觉得这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当然是一个读书的好经验,但每次读书后都要写的话,效果往往不会太好。“这样会限制孩子读书的热情。时间长了,孩子们会认为读书是一种负担。真正的读书笔记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是自觉的一种倾诉,这样才会对自己有帮助。

名师档案

袁浩,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荣誉校长,江苏省名校长,江苏省人民教育培养工程指导专家,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苏教版)主审,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七彩语文・教师论坛》主编。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实验,多集作文教学录像被国家卫星播放,多次获全国论文、专著一等奖。

篇10:论文《让学生走进生活》

论文《让学生走进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教师布置作文时,不少学生就眼睛盯着天花板,长叹着,无话可写。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也是内容空洞,千人一面。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面对这样的作文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有所获,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还发动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精彩片断,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我还把学生中优秀的文章整理成册,相互传阅,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三、走进生活,感情悟理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

引导、组织学生拎着录音机、拿着数码相机走出校门,到军营、街道、机关、工厂去采录各种声音,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孩子在采录的过程中不仅耳闻,而且目睹、心思,受到了教育,经历了作文有“物”到“意”的转化。活动后,组织 学生交流感受、练习作文,引导孩子经历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让学生不断学会品味、学会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自然的情趣;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四、走进生活,走进作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放飞心灵。只有如此,作文方能步入“创新”的境界,学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生活是作文之本,愿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牵着学生的手走进生活,指导他们写出优秀的作文.

篇11: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要求中也特别突出这样的要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让学生学会并爱上阅读是学生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现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师科学引领,为学生阅读疏通渠道 。

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流于表面,解读不准确或者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的科学引领。

教师如何对学生做到引领呢?我认为,首先就要求教师自己走进文本,深入阅读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深入读书就是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深度对话,教师自己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深刻的感悟和思考,教师就可以开始精心设计教案。教学是项复杂性的劳动,在与文本与作者有了碰撞后,还需要反复研读,梳理教材的主次,从而做到合理的取舍。

由于每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梳理教材后根据本班的实际,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设计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为学生疏通渠道,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有效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畅游书海

1.让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

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这其实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养成动笔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老师不停地进行强化巩固。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分以下几步来施行:

(1)在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标出自然段序号,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正确。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动口时也动起手来。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既让学生及早掌握生字,又有助于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在初读结束后进行交流反馈,尽早扫清阅读障碍。

(3)在精读文本过程中,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反复诵读,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4)学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把文章中精彩的语句摘录在笔记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生动语句等。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这样的四步落实下来,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畏惧阅读的现象明显比以前少了,课堂上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也高了,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

2.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 ,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有些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是有些词句内涵却非常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深入领会其丰富内涵。

三、及时合理地评价,让学生爱上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提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日常教育中,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让他们开心好一阵子。利用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合理利用教学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进而把阅读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在这样的表扬下学生就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如此,相信学生的阅读激情一定能被点燃起来,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篇12:努力让学生感动论文

努力让学生感动论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努力让学生感动。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苦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至浪花,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想,以前的老教师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以逐渐有自己的观点。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教育论文《努力让学生感动》。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班主任要在学生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只轻轻“搅动”一下也是不行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晚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在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篇13: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在农村小学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条件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写作能力低,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孩子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热爱阅读,更多情况下,是讨厌阅读,教师虽然说得口干舌燥,但仍然无济于事。

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与家长沟通,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1.动员家长多买孩子喜欢的书给他们看,同时引导他们阅读相关的书籍。有些家长买书只考虑这本书对学习成绩有没有帮助,如一课一练、作文集等。事实证明,这种书买得越多,孩子越厌学。

2.每天给孩子定量的阅读任务,完成了给他们奖励。内容引导:以内容为主,孩子看得多了,就有了成就感或者对某方面非常感兴趣,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且慢慢拓展,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3.不断给孩子买书,营造书香家庭的环境。有了读书的氛围,在不干扰孩子阅读选择的同时,也不对孩子的阅读时间和数量做具体限制,那么,随着家中藏书的不断积累,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阅读。

4.做一个聆听者,分享孩子阅读的感受。当孩子把自己所学知识讲给你听时,不管他表达得是否具体和正确,你都要专注地聆听。当讲到你所不知道的事情时,你要从语言和表情上体现出你的惊喜和对孩子由衷的欣赏,承认我们的无知,孩子就会从我们的“无知”中找到自信和成功感。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给方法。

训练学生学会读书我经常向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例如“读书三法”,精读、略读、浏览。我告诉学生《小学生背诵的80 首古诗词》及名人名言之类书籍要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让学生把一篇刚拿到手的文章读三遍:仔细地读一遍全文,圈一圈生字,标出自然段。第二遍可以快速地浏览全文。第三遍可以让学生先把要完成的题目读一读,带着问题读。这样能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有了好的方法不代表就能形成能力,还需要持之以恒。我经常挤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

三、鼓励学生读书

为了鼓励学生爱上阅读,鼓励学生读更多的书,我每周都从图书室借来几十本书,“奖励”给爱读书的学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大量地广泛地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学生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

任何人都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孩子也不例外,而且每个孩子的喜好不同,喜欢的书的类型也不一样。只有“投其所好”,给孩子喜欢的书,他们才会坐下来,认真地阅读。但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阅读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彩的蓝天。

篇14:[作文教学论文]让学生快乐作文

[作文教学论文]让学生快乐作文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十分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乐于作文。为了使学生乐于作文,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听话能力的培养。

听是说的基础,因此,一年级学生刚开学时,我经常讲故事给他们听,世界童话故事了,寓言故事了,成语故事了,不但让他们听到精彩的情节,还能欣赏绝妙的语言。听课文录音,让他们听到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指导他们认真听《红领巾广播站》和《雨衣石广播站》广播内容,培养他们专心听,仔细想的习惯。上语文课常常把它上成故事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情感的波动。如上《乌鸦与狐狸》这一课时,我就这样开白:“小朋友,老师今天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从前在一个树林里,有棵大树,树上住着乌鸦,树下的洞里住着狐狸。它们虽然是邻居,但它们并不那么友好,因为狐狸常常骗乌鸦。有一次…...”讲着,讲着,学生的注意力就吸引过来了,说明,我的故事刺激了学生的听觉,从而提高学生听话能力。

二、说话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增强了,内部言语的水平会相应提高,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从学会普通话开始,初步学会用完整的语句回答问题,看图说简单的事,到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及复述指定的课文。学会礼貌用语,说说见闻,这些练习都是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并开展各种活动。每单元的听话训练内容,都认真完整。为了让全部学生都有机会过关,以“金字塔型”的练习方法进行过关。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说话。在学校读书月开展的讲故事比赛,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故事,先在班级里讲,再挑选比较突出的学生去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故事比赛,让每个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读书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能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对它产生强烈兴趣,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读是写的基础。通过诵读,阅读各种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量。为此,我们班设立了小小图书角,从一年级开始,用同学们捐的压岁钱,为班级增添书籍。三年来班级的'书已积了一大堆,使学生方便看书。书的类型也很多,有《科学幻想篇》、《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名人故事》、《寓言故事》等等。每学期都要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上课时,也常常以范读引路,深读共鸣,精读精彩片断。逐渐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以适合新世纪所需的人才。现在,很多学生已养成阅读报刊,种类课外书的习惯。我想,在不远的将来,他们一定会体会到:书的海洋,魅力无比。

四、写作能力的培养。

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读、写协调发展。如果培养好学生的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也让他们多去参加各类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精彩起来,丰富起来。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我就叫学生写日记。那个时候学生识字量,我允许他们用拼音代替,也可请教别人。起先,我也允许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逐渐地培养他们写一件事,再是写一件有意义一点的事,然后叫他们写做这件事时,会想到些什么,逐渐培养他们把这件事写具体一些。到现在,学生已经三年级了,还坚持写周周记。从二年级开始,我把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提高到看图写话,在说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看到的图画,通过自己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三年级除了完成每单元大纲的写作要求外,常常补充仿写课文段落,如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并列段式等,及补充想象作文,如《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长大了》等等,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充分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每当作文前,先指导学生说,然后再习作,使学生有话好写,以提高写作兴趣,每次是在自然而然地

[1] [2]

篇15:让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

阳店三中 ― 李邦君

课外活动时,我把画着一颗大白菜的小黑板用报纸遮严放在教室,对同学说“现在咱们猜一猜我在小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同学们可以问或猜,我只回答是或不是”。

学生甲站起来说“是房子”答“不是”,又问“是笔”答“不是”他想一下说“是书”答“不是”……。学生甲没有回答出来。

学生乙站起来说“是玩具”,我答“不是”,又问“是学习用具”我答“不是”。他想了一会说“是吃的”我答“是”。他高兴地说“是水果”我答“不是”。紧接着说是“蔬菜”,我说“是”,他略想了一下说“是吃根的”我说“不是”,他又问“是白菜”,我说“对了”,我把遮着的报纸揭开,并让他谈谈如何猜想的。

学生乙说“我首先把它归成类,看是那一类,再在这一类中归成小类,把范围缩小去猜的”,我说“很好”请座。我又让一个同学走出教室,把另一个同学的指甲刀放在他的文具盒里,把他叫回来猜我在他文具盒里放了什么东西,这个同学站在讲台上,把全班同学看了看小眼不停地眨动地说“是指甲刀”我说“很好,你一下子就猜对了,能谈谈你是如何猜想的吗?”

他说:“老师在我文具盒里放的不可能是学习用品,因为这些东西很容易猜到,教室里其它东西又太大放不到文具盒里,另外我刚才看到x x同学的指甲刀放在桌子角上现在不见了,我才猜想到可能是指甲刀。”我说“很好,你回答的很有道理,谢谢你,请回到你的座位上去”。

以上两位同学的分析猜想,一种是归类法,他把世上万物根据用途归成类,逐步缩小范围,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的内容归成类,掌握类别的特点,既便于记叙,又便于掌握。中小学生如果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便可节约大量时间。

另一位学生的偶发性猜想,也叫做分析法猜想,这种猜想是创造性的.偶发性,创造不是在正常形态中发现的,而是在偶发中形成的,这个学生说文具盒里肯定放的不是学习用品,因为太普通了,另外其它东西又太大了,放不到文具盒里,那么老师放的一定是想不到的东西,恰好又发现XX同学的指甲刀不见了,所以他才猜想是指甲刀,这种分析合情合理,又是在观察分析思考之后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倡这种分析的方法思考问题。

学生的学习重要靠聪明,聪明来自思考,思考来自观察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关键。

[1] [2]

篇16:浅谈让学生乐学数学的方法

浅谈让学生乐学数学的方法

河源市源城区源南镇风光小学     黄雷武

当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是学不好的了。因此,要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一件快乐的事。那么如何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一件快乐的事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让学生喜欢你

爱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多一些关心学生、与学生谈话,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喜欢你。学生喜欢你了,他学习你所教的东西也就更上心了。因此,学生也会喜欢你上的课,愿意听你说话。在我出来工作的第一年,我担任五年级的数学,那一班学生特别喜欢我。我平时经常跟学生在一起聊天,一起辩论,一起打篮球、打乒乓球等。他们不开心时,我会特别关心他们、开解他们;他们高兴时与他们一齐分享。周末时,我也经常不回家,在学校里与学生一齐交流学习、生活问题。一年下来,那一班同学特别喜欢上我的数学课,特喜欢往我办公室跑,向我问问题。他们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时,优秀率达到80%以上,平均分接近80分。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你。

二、课堂上开展愉快教学

心情愉快了,学什么都会事半功倍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使学生心情快乐,主动参与学习。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趣味的游戏活动,把教学的内容渗透其中,结合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牛不喝水,硬按牛头也不喝水,它想喝水,你拉也拉不住。因此,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了,学习效果也就好了。我还常常运用小组竞赛、男女竞赛等形式进行练习,运用讨论、辩论、争论的方法解决重难点问题,运用讲故事或偶尔来一句经典语言、一个搞笑动作,引学生一笑释负,乐于学习。例如,我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设计这样一个事例:有12个同学去野外进行野炊活动,大家高高兴兴地到了目的地,这时要开始做饭了,那么怎样才能更快吃上美味的东西呢?“分工合作。”对,就是分工合作。那该怎样分工合作呢?大家想想我们可以怎么分工,按平均分配的方法最多可以分成多少组?你试试看,好吗?学生就非常积极地分组了,发现可以分成很多组,2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3人一组可以分成4组…这时,我顺势更进一步说:如果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劳动做饭,用上面的方法可以怎么分组呢?学生讨论、争论后发现只有13人一组和一人一组2种分组方法了。从而引出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合数与质数的概念,使学生非常深刻地理解合数与质数的概念,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只要将知识渗透于学生喜欢的事件,学生心情愉悦了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效果就高了。同时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发现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兴趣浓厚,快乐学习。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向40分钟要质量。

三、让学生体会成功

成功的激励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促进教学质量,使学生主动学习,就要使学生常常体验到成功。可以有下做法:课堂提问、练习时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做会做或基本会做的习题,回答他或大概明白的问题,在学生回答正确解答后,老师及时表扬和鼓励。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差异,布置阶梯性作业,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正确或基本做对所做的作业,然后老师给予肯定,并逐渐提出更高要求。你敢试试更难一点的作业吗?学生兴趣盎然,非常活跃,都乐于向困难挑战,使学生一点一点地进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让他们时常体验成功。我们的学生不是爱迪生,能在许多失败中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他们如果是总是失败,那么,他学习是越学越怕,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平时我的做法是:课堂提问根据问题的难度,指名会回答的学生回答,作业、练习让能做对的学生做,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向难度挑战,所以我的学生都是非常积极主动学习。他们总是向他们自认为的难题挑战,老问我问题,教学质量也就在学生的乐学、好问中慢慢提高了。

四、开展“一对一”互助和与老师个别辅导相结合

让学生辅导学生,做小老师,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对他们来说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学生的语言易与交流,更明白易懂,对学生没有形成压力,使他们能在平等、轻松的气氛下学习,所以他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同时教师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点拨,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体现教师对其的重视,使其愉快学习。通过学生的互助与教师勤于辅导的结合,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总之,没有学不了的知识,只有不想学的人。因此,我们时刻要站在学生立场,充分地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数学的教学质量能不提高吗?

文章点评语

比赛点评语

本科生论文互评评语

让学生说起来教学论文

申报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个人述职报告

毕业生论文老师评语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论文

三年级起步作文该如何教论文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论文

课程改革中期检查汇报材料

浅谈让学生乐于作文的方法论文
《浅谈让学生乐于作文的方法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让学生乐于作文的方法论文(共16篇)】相关文章:

班主任给学生的评语及点评2023-01-26

小学教师评高级教师职称工作总结2023-09-20

评高级教师职称工作总结2022-07-10

优秀二级教师述职报告2022-11-07

填写廉洁的评语2023-01-07

教师评语英文2022-06-08

2022精简作文评语句子2023-02-09

关于教师评语推荐2024-01-04

教师简介范文2022-04-30

建议性意见范文202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