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说起来教学论文

时间:2023-03-21 07:32:06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让学生说起来教学论文(共19篇)由网友“亲吻马桶”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让学生说起来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让学生说起来教学论文

篇1:初中英语论文(让英语说起来容易)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口语水平

说是人们交流的主要途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主要通过说来完成。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上就是为了交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说英语。然而由于英语是一门升学考试的主要科目,许多教师只注重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忽视能力培养,轻视口语训练。因此,尽快提高学生口语水平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呢?

一、灵活变换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球王贝利曾说自己从儿时起就对足球着了迷,这种天性中的渴望成就了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球王。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学的容易、说得流行。如在教授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时,为提高学生学习激情、兴趣,结合中西文化的差异,我归纳了一些汉语与之进行比较,如在学习“as?.as?.”时,我说:大家都知道汉语成语“一贫如洗”吧,那么英语怎么说呢?平时大胆会说的个别学生就喊“as poor as wash”,然后还振振有词说明理由。我对此是笑而否定之,然后又继续启发:英汉都是一样的,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的。那么我来给大家一些提示。教堂在西方国家中是神圣、清净的地方,那么它富裕吗?那么生活在教堂中的老鼠呢?是不是更找不到吃的呢?这时,就有学生反应过来了,说出“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生词老师写出)。这样一来,大家就来劲了,于是我便因势利导。给出如“力大如牛”,“十分忙碌”等等的成语供大家讨论,同时加以提示,学生就很快地说出了“as strong as a horse”,“as busy as a bee”。

二、视听说相结合

视听说三者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是听和说之间,关系更为密切。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口语往往能形成一个平等的消息交换过程。特别是同学之间的会话,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平等参与、主动交流的兴趣和热情。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交际的运用,从听和说两个方面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组词和造句,逐步把语言知识变成语言能力。因此听力课上不光要让学生听,还要组织学生说。同时还可以使当地播放一些好的国外影片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打破传统教学中沉闷的气氛,另一方面又为会话提供了素材。所以听力课如果能成为视、听、说课相结合,调节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也正是多媒体迅速发展带来的好处和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

三、学习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相同的意思.

一种表达方式对方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比如爱因斯坦讲相对论,他用科学术语讲,除了科学家之外是没人听得懂的,所以爱因斯坦就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把相对论讲了出来。他说,什么叫相对论呢?两个lovers在一起,一小时相当于一分钟,而两个仇人呆在一起,一分钟相当于一小时,就这是相对论。他这样一讲,我想没有人不会明白相对论的。这就要多做替换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做替换练习,但这种替换不是真替换,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替换。比如,I love you,按中国的替换方法就you换成her,my mother,them等,这种替换和小学生练描红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替换没有对智力构成挑战,没有启动思维。换到

最后也不知道到底在love谁,现实生活中也不能这么随便love。这种替换句子的基本结构没变,如果我听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听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换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ve a crush on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等. 这才叫真正的替换。

四、耐心对待学生的错误.

由于中学生的词汇量非常有限,开口去讲英语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出现错误是 难免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慢速度,也可以多重复几次,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而且学生有时由于紧张,或者对于所讲材料和话题比较陌生,在表达中出现错误,教师也不用失去信心,在以后不断的练习中会得到改正的。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暂时存在某些语言错误,如果讲话中出现较大、较严重的问题时,教师也应当等学生说完后才去纠正。在学生说话出现中断或犹豫,教师要适当诱导和鼓励,帮助学生继续说下去。在评价学生说的表现时,要充分肯定其优点和进步。

五、坚持小组活动,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在听说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开展非常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小组活动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讨论、会话激发自然的语言活动,促使学生去讨论当前的话题。”坚持多开展小组口语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感、拘谨感和焦虑感,容易使学生做到畅所欲言,从而提高了英语的口语水平。活动的组员可以是双人,也可以是多人为一组。内容应该是结合教材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可以采取“舌战型”,也可以是“出谋划策”型的,要注意变换方式和精选话题,这

样才能让学生各抒己见、各显其能。小组活动的形式一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故事复述、记者采访、即兴演讲等等。小组活动中最好选出一个组长,这样可以起到带头和纠正其他组员错误的作用。而且,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接收的信息量也比较大,这样就更好的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听说欲望。比如说给学生看一段电影片段,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之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和自信心,而且大大激发出他们说英语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有话可说,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种新兴的教学方法生成和发展,英语的口语教学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学生的口语水平、交际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并与其生活紧密联系,通过不断的操练来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阮飙。“堂讨论――培养交际能力的途径之一”

篇2:[作文教学论文]让学生快乐作文

[作文教学论文]让学生快乐作文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十分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乐于作文。为了使学生乐于作文,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听话能力的培养。

听是说的基础,因此,一年级学生刚开学时,我经常讲故事给他们听,世界童话故事了,寓言故事了,成语故事了,不但让他们听到精彩的情节,还能欣赏绝妙的语言。听课文录音,让他们听到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指导他们认真听《红领巾广播站》和《雨衣石广播站》广播内容,培养他们专心听,仔细想的习惯。上语文课常常把它上成故事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情感的波动。如上《乌鸦与狐狸》这一课时,我就这样开白:“小朋友,老师今天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从前在一个树林里,有棵大树,树上住着乌鸦,树下的洞里住着狐狸。它们虽然是邻居,但它们并不那么友好,因为狐狸常常骗乌鸦。有一次…...”讲着,讲着,学生的注意力就吸引过来了,说明,我的故事刺激了学生的听觉,从而提高学生听话能力。

二、说话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增强了,内部言语的水平会相应提高,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从学会普通话开始,初步学会用完整的语句回答问题,看图说简单的事,到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及复述指定的课文。学会礼貌用语,说说见闻,这些练习都是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并开展各种活动。每单元的听话训练内容,都认真完整。为了让全部学生都有机会过关,以“金字塔型”的练习方法进行过关。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说话。在学校读书月开展的讲故事比赛,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故事,先在班级里讲,再挑选比较突出的学生去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故事比赛,让每个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读书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能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对它产生强烈兴趣,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读是写的基础。通过诵读,阅读各种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量。为此,我们班设立了小小图书角,从一年级开始,用同学们捐的压岁钱,为班级增添书籍。三年来班级的'书已积了一大堆,使学生方便看书。书的类型也很多,有《科学幻想篇》、《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名人故事》、《寓言故事》等等。每学期都要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上课时,也常常以范读引路,深读共鸣,精读精彩片断。逐渐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以适合新世纪所需的人才。现在,很多学生已养成阅读报刊,种类课外书的习惯。我想,在不远的将来,他们一定会体会到:书的海洋,魅力无比。

四、写作能力的培养。

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读、写协调发展。如果培养好学生的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也让他们多去参加各类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精彩起来,丰富起来。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我就叫学生写日记。那个时候学生识字量,我允许他们用拼音代替,也可请教别人。起先,我也允许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逐渐地培养他们写一件事,再是写一件有意义一点的事,然后叫他们写做这件事时,会想到些什么,逐渐培养他们把这件事写具体一些。到现在,学生已经三年级了,还坚持写周周记。从二年级开始,我把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提高到看图写话,在说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看到的图画,通过自己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三年级除了完成每单元大纲的写作要求外,常常补充仿写课文段落,如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并列段式等,及补充想象作文,如《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长大了》等等,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充分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每当作文前,先指导学生说,然后再习作,使学生有话好写,以提高写作兴趣,每次是在自然而然地

[1] [2]

篇3:激趣教学让学生快乐论文

激趣教学让学生快乐论文

温泉小学 晏敏对于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有的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叫苦不迭。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快乐作文呢?下面就我在长期的教学中总结出的点滴做法作一浅析。

一、拉近作文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单凭空想像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参观、校外实践活动、文体竞赛、游戏等,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阳春三月,正是我们英山的春茶出窍之时,我就组织我们班的全体学生到长冲茶场去帮助茶农采茶,到了茶园,满眼都是一片新绿,这可把学生兴奋得不得了,飞也般得冲向茶山。他们被分成几人一组,专心致志地采摘着那鲜嫩的茶草,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回来后,我就布置他们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我采茶,我快乐》把这次采茶的活动记录下来。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采茶的兴奋和快乐。这种拉近作文与生活的距离,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兴趣的源泉,现在他们我们班上的学生人人作文都写得十分生动,写作兴趣倍增。

二、老师写“下水文”,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和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我的理解就是“下水作文”。叶老的话深深地打动着我为师的心。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在学生作文之前我就先写“下水”文,在学生中间读给他们听,久而久之地确实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例如,指导学生写《我熟悉的一个人》。在部分学生写的习作草稿中,几乎个个都是一样的描述。其实,人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特点。人的长相绝对不会彼此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细致地观察,想当然地写。针对这一具体共性的问题,我首先从学生的习作中抄录几个片段读给大家听,看是谁写的。由此让学生认识到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的重要性。接着我朗读“下水”文,让学生猜猜老师写的是谁,并说出根据什么猜出来的。我写的'学生是这样的:“个子很高,身体消瘦。他留着短短的平头,浓黑的眉毛下有一对不大的眼睛,一笑起来就成了一条缝儿。鼓鼻梁,尖下颏儿。也许是身上没有力气吧,他总是弓着背,下巴搭在课桌上,显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你再看他那一身黑乎乎的校服,可想而知定是个淘气包。”我读了之后,学生们马上猜出我写的是谁。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手――说特点猜人物。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写作欲望。

靠大谈写作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事物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叶圣陶先生亦云:“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例如:写景抓不住特点,写不出意境和内涵是学生不喜欢写景的重要原因。人们往往把这归结于学生对周围的景物不够留心,缺乏丰富的联想,加之谴词造句的火候不到所至。而实际上,老师指导学生写景时仅仅纸上谈兵,没有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融入景物才是学生对写景作文倍感头痛的关键所在。在一次《我爱家乡》的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演示自己录制并配上音乐的英山的山山水水、喷涌的温泉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貌等。这样学生自然就被带入到家乡的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并且有了表达的欲望,当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习作素材,帮学生成功的跨越写景作文这道难关。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受到音乐、美术、文字语言等多种媒体的熏陶,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使他们热爱写作、乐于写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

篇4:尝试让学生主动学拼音教学论文

尝试让学生主动学拼音教学论文

自学辅导一般都从三年级开始实践,这几年我一直带低年级,要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能否从一年级拼音教学做起呢?在拼音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主动学,也有一定的收效。

一。引导尝试,激发兴趣

现在一年级的学生,多数都上过幼儿园、学前班,已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在拼音教学中,我尽力发挥学生的智能潜能,主动探索教学方法。如教学a时,我首先出示拼音卡片让学生试读,引导讨论发音时嘴巴的形状及舌头的位置,让学生主动掌握发音方法。然后识记a的形状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分析字母与图画的关系,学生观察出小女孩的头连着小辫子,酷似a的形状,所以记得十分牢固。最后引导学生观察a 在四线格中的位置,让学生试着书写,老师再指导一下,便掌握了写法。

二。适当点拨,寻求规律

在拼音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自学,可帮助学生记住拼音的音和形。

如“b”的插图画的是一位小女孩在收听广播。“播”提示了读音,带拉杆天线的半导体收音机很像“b”的形状。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出“b”的音、形与图画的关系。再如我将b、d两字母在一起比较音、形时,就把两把椅子在讲台上背对背、面对面地摆放让学生记忆两字母的音、形。我还编儿歌让学生记忆:如“天线在上听广播”和“右边脸蛋bbb,左边脸蛋ddd”,通过这样一些形式的点拨,帮助学生牢固地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

三。阅读中提早说写

在学生具有一定拼音能力的基础上,我充分发挥拼音的“拐棍”作用,引导学生尝试阅读,提早说写,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了基础。在拼音教学中,我运用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用“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等句式表达图画的`意思,练习说简单的完整句,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丰富说话的内容。我还经常从报刊上向学生介绍一些谜语、儿歌、寓言等纯拼音读物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拼读、拼写比赛,渐渐地,学生能快速、流利地读出较长篇幅的拼音读物了。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用拼音写话。有时是老师规定内容,有时是学生随意写日记,慢慢地,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用纯拼音写出较长篇幅的日记和看图写话了。通过阅读和写话,巩固了拼音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篇5:论文《让学生走进生活》

论文《让学生走进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教师布置作文时,不少学生就眼睛盯着天花板,长叹着,无话可写。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也是内容空洞,千人一面。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面对这样的作文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有所获,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还发动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精彩片断,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我还把学生中优秀的文章整理成册,相互传阅,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三、走进生活,感情悟理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

引导、组织学生拎着录音机、拿着数码相机走出校门,到军营、街道、机关、工厂去采录各种声音,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孩子在采录的过程中不仅耳闻,而且目睹、心思,受到了教育,经历了作文有“物”到“意”的转化。活动后,组织 学生交流感受、练习作文,引导孩子经历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让学生不断学会品味、学会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自然的情趣;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四、走进生活,走进作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放飞心灵。只有如此,作文方能步入“创新”的境界,学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生活是作文之本,愿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牵着学生的手走进生活,指导他们写出优秀的作文.

篇6: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要求中也特别突出这样的要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让学生学会并爱上阅读是学生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现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师科学引领,为学生阅读疏通渠道 。

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流于表面,解读不准确或者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的科学引领。

教师如何对学生做到引领呢?我认为,首先就要求教师自己走进文本,深入阅读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深入读书就是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深度对话,教师自己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深刻的感悟和思考,教师就可以开始精心设计教案。教学是项复杂性的劳动,在与文本与作者有了碰撞后,还需要反复研读,梳理教材的主次,从而做到合理的取舍。

由于每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梳理教材后根据本班的实际,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设计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为学生疏通渠道,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有效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畅游书海

1.让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

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这其实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养成动笔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老师不停地进行强化巩固。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分以下几步来施行:

(1)在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标出自然段序号,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正确。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动口时也动起手来。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既让学生及早掌握生字,又有助于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在初读结束后进行交流反馈,尽早扫清阅读障碍。

(3)在精读文本过程中,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反复诵读,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4)学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把文章中精彩的语句摘录在笔记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生动语句等。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这样的四步落实下来,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畏惧阅读的现象明显比以前少了,课堂上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也高了,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

2.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 ,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有些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是有些词句内涵却非常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深入领会其丰富内涵。

三、及时合理地评价,让学生爱上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提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日常教育中,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让他们开心好一阵子。利用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合理利用教学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进而把阅读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在这样的表扬下学生就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如此,相信学生的阅读激情一定能被点燃起来,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篇7:努力让学生感动论文

努力让学生感动论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努力让学生感动。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苦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至浪花,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想,以前的老教师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以逐渐有自己的观点。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教育论文《努力让学生感动》。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班主任要在学生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只轻轻“搅动”一下也是不行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晚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在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篇8: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在农村小学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条件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写作能力低,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孩子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热爱阅读,更多情况下,是讨厌阅读,教师虽然说得口干舌燥,但仍然无济于事。

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与家长沟通,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1.动员家长多买孩子喜欢的书给他们看,同时引导他们阅读相关的书籍。有些家长买书只考虑这本书对学习成绩有没有帮助,如一课一练、作文集等。事实证明,这种书买得越多,孩子越厌学。

2.每天给孩子定量的阅读任务,完成了给他们奖励。内容引导:以内容为主,孩子看得多了,就有了成就感或者对某方面非常感兴趣,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且慢慢拓展,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3.不断给孩子买书,营造书香家庭的环境。有了读书的氛围,在不干扰孩子阅读选择的同时,也不对孩子的阅读时间和数量做具体限制,那么,随着家中藏书的不断积累,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阅读。

4.做一个聆听者,分享孩子阅读的感受。当孩子把自己所学知识讲给你听时,不管他表达得是否具体和正确,你都要专注地聆听。当讲到你所不知道的事情时,你要从语言和表情上体现出你的惊喜和对孩子由衷的欣赏,承认我们的无知,孩子就会从我们的“无知”中找到自信和成功感。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给方法。

训练学生学会读书我经常向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例如“读书三法”,精读、略读、浏览。我告诉学生《小学生背诵的80 首古诗词》及名人名言之类书籍要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让学生把一篇刚拿到手的文章读三遍:仔细地读一遍全文,圈一圈生字,标出自然段。第二遍可以快速地浏览全文。第三遍可以让学生先把要完成的题目读一读,带着问题读。这样能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有了好的方法不代表就能形成能力,还需要持之以恒。我经常挤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

三、鼓励学生读书

为了鼓励学生爱上阅读,鼓励学生读更多的书,我每周都从图书室借来几十本书,“奖励”给爱读书的学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大量地广泛地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学生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

任何人都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孩子也不例外,而且每个孩子的喜好不同,喜欢的书的类型也不一样。只有“投其所好”,给孩子喜欢的书,他们才会坐下来,认真地阅读。但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阅读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彩的蓝天。

篇9:让学生学会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可见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一要求显得很重要。以下就这一要求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和“乐”就是“喜欢”和“乐意”学。同时,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产生问题情境,才会有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才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反之,学生不喜欢学习,往往就会把学习当成一个沉重的包袱,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与他们谈论学习和一些他们兴趣的话题,与他们交朋友,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隔阂,使他们觉得老师平易近人,进而由喜欢老师过渡到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其次,我们还要把一些抽象的学习概念具体化。如学习“身临其境”这一个词语,对于小学生来说,“身临其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使按照词典上的文字解释背诵下来,也是很抽象的。教师可以把“身临其境”分解,使之具体化,如“亲身参加庆祝元旦的活动。”“自己独立思考,不是随意抄袭别人的作文。”“亲自到过泉州开元寺。”尤其是在教学作文时,我觉得这一点更加重要,如教学作文《××,我想对你说》时可以这样分解:“我”和“你”所指的人物是谁,想说什么,为什么想说,要怎样说。这样,把抽象的一篇作文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后再启再发,作文给学生带来的难度也就减小多了。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起他们的求和欲,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还有,教师应积极尝试“愉快教学”的教学模式实验。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当然的,还有其它的途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设疑激趣、以奇激趣、情境激趣、竞赛激趣,游戏激趣以及故事激趣等。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课堂变得引人入胜,多彩多姿,达到最佳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一接到老师批改的作业,最心急的是自己作业的打钩有几题,至于自己哪些题目做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很多学生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分析。教师批改后的试卷发到手,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分数或评定等级。成绩高,心里暗自高兴,甚至会骄傲起来;见到“挂红灯”,便把试卷揉一揉,塞进抽屉里。试想一下,如果学生都养成这样不良习惯,老师的批改还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的学习还会进步吗?为此,我对全班学生统一要求,今后无论分发哪一个科目的作业、试卷,都要认真地用眼看、用脑想、用嘴议、用笔改,千万不要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尤其是在作文方面,我让学生把老师批改后的作文再次认真修改后又重新写下来,让学生自觉养成勤于修改作文的习惯。当然,其它诸多方面的学习习惯也要加以注意培养,如课前自觉预习的习惯,上课举手发言的习惯,课后巩固复习的习惯,还有细致观察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一句话,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对老师的教学来说是事半功倍,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素质教育走进课堂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方法掌握了,小学生就能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自学能力的培养,从四年级开始,语文科教材课首都编排了预习提示,编者的意图就是教师应利用提示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如《三味书屋》一课,预习提示要求学生“先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在头脑中浮现三味书屋的画面,并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善于鼓励同学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有,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写作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思想感想真切动人,如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看图学文,看图说话和写话的训练,这些都是学习作文,培养想象能力的好形式。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教学时,除了要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弄清图画内容外,还应根据图中人物的年龄、职业、爱好等不同特点,设身处地的展开想象,具体真实地想象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还有,诸如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我们应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让学生学会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10:让学生作文素材丰富起来(教学论文)

让学生作文素材丰富起来(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老师的“教”和学生们的“学”都不得法,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软肋。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不懂写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写,更不知道为什么而写。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笔者认为,就是学生没有丰富的作文素材。俗话说“木无本则朽,水无源则枯”。因此作文的出路之一就是解决学生“源头活水”的问题。

一、多角度观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如火的激情,丰富的想像,对真善美充满着遐想,大至国际风云变幻、国家建设,小至一片落叶,一颗星星,甚至一句话,一件小事都能牵其驿动的心。怎么会“无话可说”呢?作为老师的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最熟悉或者最适合的材料;二是引导学生敢于将自己的生活书面化成为作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例如:我的闲暇生活、我的家庭生活、我的情感生活;有些同学喜欢看武打小说、卡通书的,可以将故事的内容作为作文的素材;有些同学喜欢上网、玩游戏的,可以把他们的感受和认识写进作文。

总之,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生活,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自己的生活,将之书面化,使之成为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最大限度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广泛阅读与作文密不可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想像一个根本不读书不看报毫无阅读能力的人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是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阅读可以从以下的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阅读课文。中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编的,有经典性,示范性,情感性,教育性,是最好的例子。老师要“少讲、精练、多读”,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加深理解,自由应用,善于借鉴,真正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要求要背诵的课文或内容要滚瓜烂熟,然后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例如:读后感,读后的联想或想像;续写,把课文的故事接续下去;扩写,就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展开想像;仿写,以主人公或作者为对象写信;对课文说明、评论事情质疑等。如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续写结尾,仿《谁是最可爱的人》写《我们班最可爱的同学》等。

二是阅读书籍报刊。许多课处书籍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文质兼美,是学生作文创作的材料宝库。我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语文报》《读写月报》《读者》《青年博览》《知识文库》《小中见大智慧文丛》等书籍,同时创办班级图书角,班级订书,同学捐书,设专人管理,让学生互相阅读。另外鼓励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这样使学生在广泛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培养了能力。有范文引路,以到了以读促写的功效。

三、开展课内外活动,点燃学生创作热情

鲁迅先生说:“必须采很多的花,才能酿出蜜来。”传统的作文训练,一般两周一次课堂作文,要求学生在两课时内完成,学生绞尽脑汁“闭门造车”,老师侧倾注心血,拼命修改,反复权衡,给个分数。这样优劣好差,分数见分晓的教学方法,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严重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是很有必要的'。

爱表现自己,参与意识强,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为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老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创设写作素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课前3分钟的班级论坛、演讲比赛、辩论会、讲故事比赛,男女对阵的乒乓球赛、篮球赛、排球赛、野炊、小范围踏青,短距离的旅游,关温暖、献爱心、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磨练意志,锻炼思想,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创造思维,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加上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摘报剪报、手抄小报等展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与审美情趣有很大帮助。

实践证明,对这些活动,学生参与意识强,兴趣浓,积极性高。同时活动又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的题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从而根本上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引导和训练,我所任教的班级同学的作文视野得到了扩展,如一位同学参加完庆元旦“文化艺术周”的系列活动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总以为上台表演就那么回事,总以为我可以做得象他们一样出色,其实不然,它要精心准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基本功,还要全身心投入。在众多的强手中,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更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弱点!”

三年的试验期结束,同学们的作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能从身边的小事中挖掘出有深层次内涵的东西,达到“文”“道”合一的较高境界,有多人次的作文参加征文比赛获奖,有多人次的作文发表在各种刊物上,中考,我班的语文成绩是非常优秀的,本人也被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

篇11:让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论文

让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论文

语文测验时学生都会问我:“老师写作文吗?”“写。”这时,你就会听到一阵抱怨的声音。写作文,显然已成了孩子们的负担,他们厌倦写作文。上作文课,留下任务,学生就在那愁眉苦脸、抓耳挠腮,一个个无助的眼神望着我。现在写作文是学生头疼、老师也头疼。看了《用故事点亮童年世界》一文,我开始为自己的作文课反思。

是学生不会写作文吗?是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吗?是学生厌倦作文课吗?……不是,都不是,是我们老师在教作文的方法上走错了路。每次作文课都是一个套路:教师出示作文题目——学生写作文——教师批阅——全班点评。其实写作文都是这个套路,只不过是教师把最重要的环节——写作前的指导课省略省略再省略,最后就变成直接出示课文题目。学生回家大眼瞪小眼,看着作文题目眼晕、头晕。为了完成教师的作业不是在作文书上抄一篇,就是胡乱地写上一通,无怪乎现在的学生厌倦作文。

看过于永正老师的《考试》教学实录,于老师很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于老师的体验活动设计得很巧妙,全班除了一人符合试卷的要求,其余全部落入了老师预设的“陷阱”。其实让学生参加这么一次考试并非于老师的目的,让学生通过这场另类考试获得深刻的教训和新鲜的感受,从而引出写作话题,才是老师的真正目的。这也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故事中去写作文。

我一下子想起了苏格拉底一个著名的教育故事:

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穗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随手扔掉了,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问:“究竟地里有没有一穗是最大的呢?”弟子们说:“肯定有。”苏格拉底点了点头:“是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一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若有所悟:人的一生不也是在麦地里行走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应该追求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呀!

我为什么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作文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有太多的相似、相同之处——都很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诚如于老师所说:“什么叫作文?作文就是有感而发,把看到的、听到的、对自己很有感触的事或现象动笔写一写,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作文,一般都有真情实感。这件事你确实感受很深,那你一定会把作文写好。真正好的作文不在于字数的多少,只要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你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都是好作文。” 经过反复的挑选设计,我对我的习作教学进行了改革,以学生的经历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愿意、乐意去写作,把写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我为学生设计的思路是,要求学生给鸡蛋当一周的“爸爸”或“妈妈”。无论自己做什么,都要随时把你的“蛋宝宝”放在身边,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经历做父母的不容易,每天还要以日记的形式写出心得体会。下面摘录几条学生写的心得体会。

生1:今天,我的蛋宝宝出生了,它的小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我生怕它摔了、碰了,弄得我胆战心惊。就在早上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声响,我以为“蛋宝宝”受到了伤害,赶紧奔向了“蛋宝宝”。后来一看,我的“蛋宝宝”平安无事,真是吓了我一跳。原来当妈妈是这么的辛苦呀!

生2:星期五那天,张老师告诉我们拿一个生鸡蛋,还要给鸡蛋当“妈妈”,我心里不由得开心起来。不就是当“妈妈”吗?这太容易了。可是今天早上我把它带来学校,又带它去外面玩,只不过这些,我便觉得当“妈妈”不容易了。我不敢走快了,更别提跑了。时不时地要拿出来看看,生怕它有一丝的损坏。

生3:今天早上,我带着我的儿子——“鸡蛋”上了去学校的班车。

一开始,车上的人并不多,我的鸡蛋很安全,可过了一会儿,车上的人越来越多,我的鸡蛋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它,我把鸡蛋放在口袋里。可差一点鸡蛋就掉了出来,我只好把鸡蛋放在手心里保护,心想:“你这个小东西,你要听话,知道吗?”

……

也许他们的话语并不生动,但我相信这是他们内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最真实的经历。“习作教学的起点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儿童自己。习作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唤醒自己的故事、选择自己的故事、表达分享故事的过程。”我愿意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写出自己的作文,让作文回归学生的生活。

篇12: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在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进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古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21世纪的教师,要在每一节课上得到生命创造的满足,体验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愉。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去接受知识,明白事理,领悟内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赏识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真正做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主导  主体  和谐  愉悦  兴趣  赏识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情传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站在语文新课改旗帜下,语文教师应当怀着自己对于文学的虔诚和生活的热爱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置身文本之中,亲身感悟,把我们思考的智慧和发现的喜悦以丰富的手段传达出来,并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用我们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一起发现去问题,一起去解决问题。要感动学生,教师应该自己先受感动;要学生有激情,教师最好自己先有激情。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激动地告诉学生,在封建科举制度下,“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什么也不是,并结合专题活动“谈读书”,让学生畅谈己见。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自己是被作者那种深沉而一咏三叹的爱国感情感动了,进而强化诵读感染了学生,并举行了一次名为“祖国颂“的专题活动,同学们都很踊跃地参与,有的自己写作品交流,有的作朗诵或演讲,有的搞图画创作,有的介绍祖国风物,有的直接歌唱……纷纷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是齐头并进的两驾马车,真善美是它的三个轮。没有热情,难以成大事。

2.创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在表面的、外在的问题上去图热闹,而要让学生围绕所学的知识、所探索的内容、问题积极地去思考、交流,因此教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这就如同“放风筝”,既要让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给它已足够的空间,又不能彻底放手,失去控制。当学生对某个问题讨论不起来或者对某个问题“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和讨论欲望。当学生讨论时候出现了因知识缺乏而出现理论上障碍时,教师要适时疏导。如在《马说》一文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思考讨论:a、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理想能否实现?b、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联系当今社会,谈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c、你准备怎样让自己在众多竞争者中被“发觉”?第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不能,但是他们不能说出具体的原因何在,能说到的也就是科举制度,因此,这时老师要给学生适当讲解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用人制度等社会因素,让学生能与现代社会相对比,能更深入认识第二个,从而解决第三个问题,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懂得“推销自己”。

新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明确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并着重培养让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尽可能调动学生发挥一切语文学习的手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超越语文知识,展现个人智慧。老师可按照学生个人爱好不同设置一些探究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如结合新闻,可让学生走向田埂地头,去写农村新人新事;如有一老师上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老师让学生去探究本地的风俗习惯,上完《秃鹰之死》去写一篇以环保为话题的文章,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和美好,继而升起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这样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这个大课堂,在实践中去探究生活真谛。

3.营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再也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学生也不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教学活动也不是教师教、学生记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和权威,参与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成学生的伙伴,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学生的发现,为学生鼓劲加油。老师要及时把偏离学习轨道的学生引入正轨。在一篇课文中,老师要多问这篇文章有何优点,有何不足,如果你写,应如何构思,不断设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老师也尽可能地为学生探究提供资源,提供各种便利。“学生力所能及的,老师避之,学生所难及的,老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老师为之”就是学生能解决的,让学生解决,老师不干涉,学生难以解答的,老师相机点拔,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说出自己的见解,但也不排除有些学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丰厚学识和智慧,该启发的启发,该点拨的点拨,该诱导的诱导,以此来照亮学生求知的道路。

4.赏识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安丘四中成功的三大经验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赏识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赏识教育。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赏识性的语言教学是实现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一旦对这种渴望充满信心,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尽可能创造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有了成功喜悦,变得精神振奋,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表扬,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班里有个学生叫付少杰,他是一个非常内向的男孩子,上课从不主动发言。有一次,展示课上被小组同学硬推出来讲题,一时间,他脸涨得通红,小声嘀咕了几句,同学们嚷着说听不清。这时,我安顿好同学们,清晰地重复了他的发言,并鼓励他说:“你能勇敢地站出来,让我们大家感到惊喜,但大家更希望听到你的声音。”我话音刚落,他鼓足勇气又大声地说了一遍,顿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掌声。从此,同学们发现他变了,课堂上经常出现他主动展示自己的身影。

5.激活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要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样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光要看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侧重于过程性评价,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善始善终。我对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的计分方法就采用“课堂发言+课外实践+书面作业+测验考试”的积分制。实践证明,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自觉注意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即从单一教师评价转向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逐步强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平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出色表现,我经常让表达能力强的某个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来评价,因为同学的评价有时比来自老师的赞扬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告一段落,我总会让学生对近期的学习做自评和互评。通过这一举措,学生能更为客观、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更为主动努力地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这样说过:“教育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仅使教员感到烦忧,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员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使学生真正产生兴趣,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更有活力。我将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参考文献:

张鸿苓《现代语文教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版

任长松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翟启明  《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版

孔锴   《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版

张尧明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教学论文)]

篇13:让新课程走进我和学生中间教学论文

让新课程走进我和学生中间教学论文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让新课程走进我和学生中间教学论文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的炎热夏季,吹来了新课程改革的凉爽晨风,这晨风吹进每一位教师心头,使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都由内而外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为此,我的语文教学也在积极地进行尝试,将新课改下的语文学习变成我和孩子们情感交流的桥梁,在情与情的交流中,在心与心的沟通中,我和学生们成了伙伴,新课程走进了我和孩子中间。

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自己的情感根据课文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我觉得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的感悟是激发学生浓烈情感的诱因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自身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然而,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将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

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本诗情感丰富、意境优美,是一首值得老师久久吟诵的师生情意的颂歌。当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便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我的恩师,想起了老师所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于是在备课时,我就饱含深情地吟咏着,在课堂上,我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二、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化生硬的技巧指导为情感熏陶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课文的朗读,应是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情感变为自己的。也就是说,朗读重在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我怀着对恩师的无比尊敬和爱戴之情朗读的诗歌,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所以,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停顿、重音、快慢、升降以及声音的虚实等的技巧指导,孩子们便把那种发自内心地对老师浓浓的爱,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又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课文中四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一句,应重点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想象小树和小鸟以及西西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感受神笔的重要,这样,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声音时高时低,时重时轻,读出了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理解,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与学生同朗读,共感悟,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少有效果的。只有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刻骨铭心。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身为老师的我,也曾经是一个让老师操心的学生,心中也燃烧着对恩师浓浓的情。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我没有抑制这份情感,而是尽情宣泄,并让他们受到感染同时,也拉进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树立着老师曾经和我一样是学生,现在也跟我们一样爱老师,所以,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我饱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对于老师的情感进一步浓厚,朗读的积极性也就更高,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了起来,朗读趋近完美。

其次,通过扩展式谈话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也是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时,当学生说到喜欢第二小节时,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老师疲倦吗?一个简单的的扩展式谈话,让学生把他们眼中老师的辛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他们有的说:老师每天早晨都要提前来打扫教室,很辛苦。有的说:老师每天中午都要为我们盛饭,自己都不能坐下来好好吃饭。有的说:老师每天还要为我们批改作业,很晚才能回家。还有的说:老师每天都为我们操心,我们犯错误惹老师生气,可是您还得忍着气,给我们讲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是心与心的沟通,是情与情的交融,一句句,一声声,都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从而使大家尊敬老师的情感达成共鸣,便有了那发自肺腑的老师爱你们!我们爱老师!的'深情!

第三,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生动的语言,对学生是一种强烈的感染。在教学《假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残疾儿童的不幸,我为学生讲述了一些关于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在听了我的讲述后,很多孩子掉下了眼泪。这时,他们再读第三小节时,就能把那种对于不幸的人的关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而且,在让学生续编课文时,他们考虑得也都是给那些需要关爱的人送去温暖,来表达他们的爱。

第四,用体态语言显示学生情感。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在教学《我们成功了》时,我首先为学生范读,我真的被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所打动,那一刻仿佛就在眼前,我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与兴奋,眼里竟流出了热泪,挥动着手臂,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孩子们看到了我的表情和动作,也被我所感染,都站了起来,同我一起欢呼,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再次达成了共鸣。

总之,这一次次心灵的碰撞,这一次次情感的交融,都让我深深地感动,感动于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勃勃生机,感动于新课程改革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情感光环。我和我的学生们将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中,努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4:让小学作文教学走近学生生活论文

让小学作文教学走近学生生活论文

[摘要]当前小学作文教学走入了盲目创设情境、指导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成人化”现象比较突出、作文教学课流于形式等误区。为此,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就要通过适度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注重从说到写的过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习作在对话中生成;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优化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让小学生作文充满童心、童趣、童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等方式优化作文教学结构,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

[关键词]作文 教学 走近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的作文教学,要求贴近学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许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违背了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盲目对学生拔高要求,使得小学生作文盲目模仿、照搬照抄、成人化的现象较为突出。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盲目创设情境。习作教学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是情境创设如果过度,会导致学生无从下笔,更有“作秀”之感。如在一次《描写一种小动物》的作文课上,教师为了创设情境,把小狗、小猫、小兔、小鸡、小鱼等十几种小动物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结果小狗一直在汪汪大叫,学生乱得一团糟,导致教师指导学生不听,学生又无法认真观察,一节课下来,学生仍然无从下笔。

二是教师指导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小学生作文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否则学生的习作中表现的将是不真实的生活。在一节《写景》的作文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桂林、泰山、西湖等风景名胜,然后让学生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可是对于生活在楚雄的学生来说,对那些风景名胜的了解实在太少,所以学生的习作大多模仿作家的描写,很少有自己的感受。

三是“成人化”现象比较突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充满童真、童趣,可是教师在指导时,很少把“童心”融于其中,往往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了儿童的语言,使得学生的习作“成人味”十足,充满灵性的儿童语言和感受丧失殆尽,“开头喊口号,中间作报告,结尾表决心”的“八股文”气息非常浓厚。

四是作文教学课流于形式。许多老师忽略了作文教学课堂上的指导,作文教学课流于形式,形成了“讲解习作要求──念范文──打草稿──批改──讲评”的固定不变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作文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感受。

要让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写出有真实感受的习作,必须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朴实、扎实、真实。只有指导得实,学生才能写出好的习作,作文能力也才能不断提高。在习作指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注重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要把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结合起来,通过评价使学生写出好的作品。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如续写、扩写、改写、写感受、写启示、写自己想写的等。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交流,使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使学生作文“得法于阅读,受益于实践”。让学生多练笔。提倡多写日记、周记、片断、读后感、记录灵感等小练笔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提高作文能力。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地书写的习惯等。

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适度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创设写作情境,通过情境指导学生习作,这是新课程环境下习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习作教学的基本要求。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是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可以是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创设活动情境,可以是通过游戏创设情境,可以是组织小实验创设情境。但是习作情境的创设要适度。习作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的习作服务的。创设情境要以能打开学生写作思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宜。情境创设过“度”,会导致学生无从下笔,更有“作秀”之感,从而影响了学生习作的效果。同时,习作情境创设应以活动情境为主,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注重从说到写的过渡。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总是遵循由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规律,说是写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说一说,再把说的写下来。这样,既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又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写;既进行了说的训练,又进行了写的训练,使说和写都得到了发展。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互相评价等环节,使课堂教学洋溢着民主的氛围,教师始终要处于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

四、让学生的习作在对话中生成。教师要注重“对话”情境的创设,使“习作在对话中生成”。让学生在“对话”中打开写作思路,找到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气,酝酿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话”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通过“学生与周围环境的对话”让学生领略多彩的环境;通过“学生与学习伙伴的对话”让学生感受群体的合力与智慧;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让学生的习作在教师的指导中不断提高;通过“学生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习作中迸发出心灵的火化,表达出真情实感。

五、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习作的选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选题要具有开放性。要为学生的写作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重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多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一切事物,写自己最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真情实感。

六、优化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合理而优化的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一节习作指导课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激趣,即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表达,即让学生说一说,把想写的内容说出来,让师生评价和指导;习作,即打草稿,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展示,即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师生共同点评、修改。一般来说,一节习作指导课的时间分配为作前指导20分钟,学生习作15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作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要与其他教学的合作学习区别开来。一节作文课的合作学习不宜过多,一般安排一至二次即可。提倡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一篇作文的合作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使小组成员都得到提高。

七、让小学生作文充满童心、童趣、童真。让儿童用自己特有的童心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在习作中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情趣,表达儿童特有的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写出充满“儿童味”的习作,杜绝“大人腔”十足的小学生作文。为此,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

八、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安排的习作,虽然力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难以照顾到全国各地到实际情况,所有,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如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我们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来写,不必按部就班地按教材进行习作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要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但在想象作文的指导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有创意的想象。

总之,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应当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精神实质,扎扎实实地进行习作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篇15:让学生真正经历一次研究教学论文

让学生真正经历一次研究教学论文

学习《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观察活动知道了一个人的相貌特征取决于多个因素的道理之后,为了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这一点,授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观察活动。

首先,授课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了6种典型的相貌特征作为观察指标,而且每种特征只选取两种性状来予以区分,它们分别是:眼皮(分为单眼皮和双眼皮)、耳垂(分为有耳垂和无耳垂)、发际线(分为“V”字形和“一”字形)、下颌(分为有沟和无沟)、发型(分为竖直和弯曲)、眉毛(分为稀疏和浓密)。

然后,授课教师向同学们讲解观察活动的相关要求。每个小组只负责观察其中一种相貌特征,每位同学只负责观察一个小组的相貌特征,并做好记录。为了保证观察秩序,观察时分组进行,即1、2组观察时,其余的3、4、5、6组在座位上坐好;1、2组观察结束,3、4开始观察,其余各组坐好;最后是5、6组进行观察。

接下来,学生便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观察活动。虽然负责观察的学生都离开了座位,并且到了指定的小组从事观察,但是并没有认真地逐一观察,也没有及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也就是说,观察活动并没有真正进行。不仅如此,更令人不解的是,上面提到的同时进行观察活动的两个小组的同学并没有进行相互之间的观察活动。另外一点,尽管负责观察自己所在小组某种相貌特征的同学可以在其他小组来观察自己小组时进行观察,也就是说,有机会观察自己小组的相貌特征,但是授课教师并没有具体予以安排。

这样,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尽管全班是36位学生,但是每个小组只是观察了24位学生的相貌特征,而且是不尽相同的24位学生,就是说,即使是按照抽样的观点来为其寻找理由,也是难以勉强的。

然而,问题也恰恰是出现在这里。在最后的班级交流环节,授课教师向全班同学展示的实验数据统计表上面,赫然显示出36位同学的相貌特征,就是说,任何一种相貌特征的两种性状的人数之和都是36!这样的结果真正是让人匪夷所思!

当然,我们无法苛求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尽善尽美,但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是对于学生观察活动的忽略。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要求他们认真观察并及时记录的。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仅仅是做做样子而已,非但如此,而且他们明明是观察了24位同学的相貌特征,最后却要说成是36位同学的。这样的结果,又说明了什么呢?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出同学们在活动中只是做做样子而不认真观察,不及时记录,不会因为某一性状的难以判定而去请教他人或是相互议论的真正原因吧?由此,也就更容易想像出授课教师在课前对学生所做出的一些暗示了吧?显然,学生课堂上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按照授课教师一手设置的圈套来进行。

《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包含着极为深刻的科学道理,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从事严格的数据统计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当然,其中也不乏趣味,那是紧张思考之后的美好体验。比如,关于相貌特征的组合造就了相貌各异的每一个人,这正如授课教师通过课件所出示的那样:1种相貌特征组合出2种相貌;2种相貌特征组合出4种相貌;3种相貌特征组合出8种相貌……40种相貌特征组合出一万亿多种相貌,更何况我们何止40种相貌特征呢?况且每种特征也不止两种性状啊……然而,授课教师极不严谨的研究态度,甚至是任意编造观察结果的做法,不仅让学生成为了配合老师表演的工具,而且也让他们远离了探究、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为了进一步巩固加大研究成果,笔者并不反对将观察范围由小组而扩大到全班,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将统计图表出示在黑板上面,然后在班级里面进行相关的统计活动。比如,在让同伴相互观察之后,可以让单眼皮的同学先站立起来,当然,这期间可以对某些同学提出的疑问予以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确定某个性状的归属,最后教师将结果填写在相应的'表格里面,那么,其余坐在座位上面的同学便可记作是双眼皮同学的数目。依此法再进行其他相貌特征的统计,不是更有秩序,更为有效?每一位学生都切切实实地参与了到观察与统计活动当中。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终极目标,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空穴来风,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科学探究活动。而唯有让学生真正地经历这一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总之,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研究态度的形成,研究方法的习得,探究能力的提高,必须立足于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过程当中。

作者简介:乔廷强,中学一级教师,喜欢读书,乐于写作,耽于思考。作为一位教师,唯一的愿望、也是最大的乐趣是能够上好一节课。信奉“一个人做事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经历失败的次数不够多。”

篇16: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论文

关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论文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探究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了忠实的观众,学生的思维总是限于老师设计的圈子中,无法扩展。这样的课堂不仅显得缺乏生气,而且忽略了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潜能。为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育教学中,我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视为指导思想。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的一些做法供同行们商讨。

一、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敢”学

教育教学中,我改变“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的被动局面,使学生从“怕”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融洽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的参与愿望;营造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我常充当“孩子王”,与学生一起动一动,唱一唱,玩一玩,引导学生大胆、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乐”学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上,我采用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教法与手段。

1. 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都有好奇、好动的天性。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趣味化、多样化、游戏化。如:教学 Primary English(小学英语)Book 1 Unit 5 Lesson 2(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我让女同学扮演做“Pizza”(比萨饼)的“Cook”(“厨师”),戴上头饰,演一演,做一做,并当小老师,其他学生跟着他们说英语。这样,学生在演中学、乐中学,整个身心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 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食物类英语单词时,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实物和自制图画,并带到课堂上来。当我说到自己饿了或渴了的时候说:“Bread/Apple/..., please.”引导学生把它递过来,并对我说:“Here you are.”(“给你”)操练会话时,允许学生找出自己的搭档互分角色进行操练。我还利用有趣的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真正动起来,说起来,唱起来,画起来等。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其“会”学

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我常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意的渗透与指导。

1. 学习语言知识,要温故而知新。

2. 学用结合,合作互动,相互交际。

3. 敢于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发展个性与能力。

学生学会了学习,老师的教育教学就会更有劲头,师生在教学中就会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与喜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篇17: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论文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论文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创自主探的机会,放手让学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比如,上《瀑布》这一课时,要学生背对讲台,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听,尔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想这声音像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哗哗的流水声,就像大海的惊骇浪。”有的说:“像洪水从山上直泻下来的声音。”这时,教师说:“瀑布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巨犬的声音?瀑布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转身看录像。”这时,学生迫不急待地转身来看瀑布,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教师满怀激情地朗读诗歌第2、第3两节。“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背着讲台听,激发着联想,也激发着探究瀑布伟大景观的欲望的。为了解瀑布的景观打下思维定势。当学生转身看到瀑布的景象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欢乐的心态中学习知识。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如教学《鸟的天堂》群鸟齐飞、众鸟齐鸣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组织的:“你们喜欢写鸟的哪些句子,为什么?”这时,有的学生回答说:“我喜欢‘我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它使我想象此时此境,鸟儿飞得很快,看不到鸟儿的具体形态和数目,只能听见它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样写非常。”有的说:“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黒的、有的站在枝头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很多,我见都没有过。”另一个接下说:“我也喜欢这句,从叫、飞、扑这几个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我觉得鸟生活得很快乐。”还有的说:“我喜欢描写小画眉的那段话,那只小画眉样子真可爱,叫声非常悦耳。”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

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抒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穷人》一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如果不写“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这一段,文章一开头就写桑娜发现邻居寡妇死去,把两个孩子抱回抚养如何?这时,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大胆想象,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如教学《跳水》第4段,学生细读后,教师提问:“船长用什么办法来救他的孩子?”这时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除了船长的这个办法,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救孩子?”这时,学生们有的说:“可以给孩子送上绳子,让他们抓住绳子溜下来。”有的说:“可以在甲板上铺上厚棉被。”有的说:“可以派直升飞机去救他下来。”等等,大家各抒己见,但都停留在用什么办法救孩子上,这时我感到需要适时点拨、诱导。于是,又问:“这些方法来得及准备吗?为什么?”这样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自解其难,进一步认识到跳水是使孩子脱险唯一安全有效的办法。

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

五、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总之,我们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学生的主动参与,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篇18:让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论文

让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论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则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把握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精心创设游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学习,从而获得最佳体育教学效果。因而,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其地位不可替代。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丰富多采的内容、生动活泼、有趣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必能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因为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动作技术,锻炼身体,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低年级小学生天真好动,兴趣广泛,喜欢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但兴趣不稳定,容易转移,对呆板、单调的`活动易于产生厌烦情绪,任何新奇有趣的外界刺激都可以引起他们注意的分散。但是,对于有兴趣的活动,却可以较长时间地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教师就更应该利用游戏来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过去就是利用沙坑,学生排队练习,练习次数和成绩都很低。由于贯穿了游戏教学,使学生的成绩和练习次数都有较大的提高。二年级立定跳远教学内容,其技能目标是学习两臂的摆动和膝关节弹性屈伸、上下肢协调配合并同时用力向前上方跃起。根据这一目标,编了一首《小回家》的歌曲,歌词是:“小呱呱呱,用力登地跳回家,屈膝摆臂,同时用力,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小回到了家,呱”。首先按照立定跳远的技术要求教会学生跳这个舞,小朋友边跳边掌握动作要领,边唱边体会“屈膝摆臂,同时用力向前上方跳”这节立定跳远课的重点、难点,从而较快掌握立定跳远的技能技术。这种歌舞形式的教学手段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用一个唱游来代替,既可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最终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对体育课缺乏科学的认识,不懂得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因而对课堂的准备活动,总是不认真做,做得不够充分。虽然教师再三强调准备活动的作用,但是学生反而觉得讨厌,嗦,提不起兴趣。针对以上的情况,教师就应该采取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有兴趣。在主教材方面,也要多想一些竞赛的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因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体育课是以“玩”为主的,所以就对体育课有兴趣,由于主教材的教学形式都是单一的,因此对体育课亦提不上兴趣,导致达不到增强体质这个目的,所以教师就应该利用学生这个“玩”的心理和结合主教材来进行游戏练习。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创造性、培养兴趣,还可以锻炼意志、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团队合作精神。如:50米快跑,过去就是一味强调练习次数,时间一长,学生觉得又累又讨厌,由于改变了这种方法,利用游戏和竞赛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三组,进行追逐跑、接力跑,以及实心球进行跨步跑,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速度和步幅。

因此,把游戏教学穿插在体育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同时也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篇19: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教学

参与是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参与的能力,创造参与的机会。下面就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过程,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能生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习兴趣。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2.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趣味实验的设计常有以下两种途径:(1)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如将氨气与氯化氢的化合反应改为“空瓶生烟”;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2)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在铁盐的教学中增加“自制墨水”实验。

3.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寓美于教,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不少化学实验具有美的魅力。如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泉;铝热剂的反应火光四射,犹如钢花四溅……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参与的本领。

1.指导学生阅读。不会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中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在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后自然会提出: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现象,这些宏观现象与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邻位间的讨论,再把电子为什么从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的关键性问题提到全班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4.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如对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平衡状态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平衡的一般原理。

三、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应为学生创业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因为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最后形成结论等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更精确,观察更细致,参与的意识更强烈。更能有效地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

课文《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教学设计

从美国瑟洛克小学的招聘启事说起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从一滴水说起》

《人物语言描写》说课稿

从“御用文人”说起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优秀教案

对英文电影课堂教学的调查与研究-从一份调查问卷说起

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优秀作文

隐姓埋名三十年读后感

高中语文说课稿:包身工

让学生说起来教学论文
《让学生说起来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让学生说起来教学论文(共19篇)】相关文章:

难忘的八个字作文2022-06-13

我是对的作文2023-09-30

《可爱的小蜜蜂》教学随笔2023-07-25

《与诚信交朋友》班会教案2023-05-17

我的奥数老师作文500字2023-12-13

七年级英语的上册复习计划2022-05-06

高一语文教案:亡人逸事2023-07-23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试题及答案2023-11-22

秋思张籍拼音版2024-01-27

写童话故事的作文202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