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

时间:2022-09-09 07:43: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精选14篇)由网友“jadewolf”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

篇1: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

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

月圆了,又是中秋,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秋节,在我的家乡叫八月节,因为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五,直到我上学认了字,才知道八月节真名叫中秋节,是月亮圆圆的日子,是我们小孩子享受月饼甜香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农村最忙的时候,俗话说三春没有一秋忙。每到八月,秋收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全家人一起悠闲地享受节日,是很奢侈的愿望。三年级的中秋节,来自城里的知青慧珍老师说要给我们讲关于月亮的故事,于是我知道,月亮里有一个月宫,长着一棵桂花树,住着一个美丽的姑娘,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那一天,我是那么向往月宫,恨不得立刻飞到天上去。是不是月宫里没有农忙,一家人就能围坐一起团团圆圆地过节?

又近中秋,父亲说要去二妹家,和母亲一起。我是义无反顾的支持的,这么多年,我们姐妹陆续离开家,从来没有在一起过一个中秋节。前些年父母还有体力,是他们忙农事;这些年,又是我们所谓的忙。端午节的时候,我强烈地邀请父母到我家里来,我们一起过了一个快乐的端午节。我知道,父亲今年总是腿疼,他是怕他的旧疾影响了他走路,能走就去走走,不然这农忙季节,他才不会去串门。不能下地干活儿,还得帮助弟弟看家护院呢。父亲年近古稀,总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干什么都得有样儿,走路一阵风,我跟父亲走路得带小跑儿的。小时候跟不上,现在还是跟不上,其实我已经够快的了,在病房工作腿脚不快怎么行?竟然还是跟不上父亲的步伐。

那一年的中秋节,因为跟不上父亲干活儿的速度,我痛下决心,我要走出去,到外面看看,不再跟在父亲后面干农活儿。当时是全家人一起收葵花籽,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到了田里,家离收割的田有四五里的路,那时候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家里仅有的小马车父亲是不让坐的,怕累坏了他的宝儿马。父亲打头,然后是母亲,我和妹妹,一人一条垄,我们用镰刀割下葵花的头儿,然后放进筐里。装满筐再倒进旁边跟我们一起走的马车上,弟弟看着马车。那年的葵花丰收,头儿如小锅盖大,女孩子是没力气的,不一会儿,我就汗水淋漓了,父亲落下我50米,再抬头父亲落下我100米以外了。原以为父亲能回头接我一下,可是他却坐下来抽烟了,我心里这个不乐意,但是慑于父亲的威严,我是不敢说的。倒是母亲和妹妹不时地接我,我才算跟上他们的进度。这时我想到了表哥,他是不用再干农活儿了,去年已经考入省城的一所水利学校了。那我为什么不能效仿一下表哥?省得每天看父亲严厉的目光。

中午,母亲急急忙忙地回家包饺子,我们还留在田里。大约饺子要熟了,我们也到家了。一年到头只有逢年过节才吃饺子,一到过节每家都会称上二斤肉,中秋节的中午必须吃饺子的,月饼是留到晚上吃的。中午饭就像抢一样,风卷残云般吃完,又回到田里。忙乎一天,所有的葵花都收回家了,堆在院子里跟小山一样。父亲说月圆的日子干活不用灯光,匆匆吃完晚饭,我们披上大衣,坐在“小山”周围,开始打葵花籽了,就是把葵花头儿上的.籽儿用木棍敲打下来,然后晾干收藏或出卖。这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大如圆盘,银辉四射,恍如白昼。母亲拿出月饼,我们姐弟四人每人一块儿,那时候的月饼是那么香甜,简直是人间美味。我家有个习俗,吃好东西的时候,必须每人给父母先品尝,然后我们才能吃的,我们一小口儿一小口儿地吃,兴奋地叽叽喳喳,我说吃到青红丝了,妹妹说吃到花生了,弟弟说还有芝麻,似乎白天的劳累一扫而光了。我们不敢吃快了,因为每人仅有一块儿,每年只吃一次,一旦吃快了就品不出过节的味道了。

月上中天,夜晚愈加更加明亮了。“小山”也渐渐变小了,葵花籽儿铺满院子。这时三姑父来了,他兴匆匆的脚步,感觉有喜事要说。他对父亲说,他家有彩色电视了,台湾的老叔给邮寄过来的。父亲说,失散了四十年的亲人,在台湾有消息了是好事,可喜可贺。我知道三姑父是来分享他的快乐的,亲人找到了,还有贵重的物件寄来,在这月圆的日子,是多么难得啊。弟弟妹妹一溜儿烟地跑了,去三姑家看电视了。那时村里还没有几家有电视,都是黑白的,十二寸的。彩色电视啥样,大家都特别新奇。不一会儿,妹妹们跑回来了,兴奋不已,说彩色电视十七寸的,像小电影一样,里面的人都穿鲜艳的衣服,花草树木像真的一样,可好看了。

那个夜晚,父母是高兴的,因为金秋的收获;小孩子是快乐的,因为吃到了月饼,还看到了彩电;我也励志了一回,我发誓要好好学习,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父亲高兴的时候,就爱拉起他心爱的二胡,在二胡优美的旋律里,我美美地进入了梦乡,朦胧中我坐上了月亮船,飞到了月宫,那里雕栏玉砌,碧宇琼楼,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与嫦娥姐姐牵手,在仙境中嬉戏。我还看见一张桌子,上面摆满美味佳肴,月饼圆圆的诱人,我的亲人团团围坐,,父亲从容地端着酒杯,母亲在给我们夹菜,妹妹弟弟喊我吃饭,父母没有忙碌,没有劳累,是那么惬意……

篇2:故土的桃树散文随笔

故土的桃树散文随笔

离别家乡多年生活在异地他乡,总不免在平时的购物挑选中,购买一些在家乡时喜爱吃的水果。桃子,便是其中的一种。

桃子是我家乡最为常见,人人都喜爱的一种水果。所以,每当看见市场上销售它时,我就会想起故乡。并且,我在每晚睡觉之前,有一个习惯,喜欢打开手机中的音乐播放器,听一听几首怀旧的经典歌曲。其中听得最多的就是著名歌唱家蒋大为的一首名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可爱的故乡,

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

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

桃树,是我故乡常见树木中极其普通的一种,十多年以前,几乎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栽有几棵桃树。

每当春天来临,百花盛开的时候,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桃花了。在灿烂温暖的阳光照耀之下,走进村子,无论经过哪一家,都会看见门口的桃树上,舒展的枝叶间那一串串粉红色的花儿在竞相开放。远望去,好像低浮着的一团团淡淡的红云,美丽极了。

桃花盛开时的美景,是村子里特有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曾经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每年的这个季节里,常常看见镇上的照相师傅,脖子上挂着一部照相机,走村串户。村子里的年青人总是经不住桃花美景的诱惑,为自己的岁月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我所珍藏的相册中,尚还留存有一帧在那美好的岁月里所拍摄的照片。照片上的我们,或嬉戏在桃树旁,或手扶着向着阳光伸展的枝叶,或攀缘站立在较大桃树的枝杈间。美丽的瞬间,笑声的荡漾,桃花映红了我们的脸庞,那份美好的留恋永远定格在心间。

故乡的人们喜爱在自家门前栽种桃树,不仅仅是为了妆扮农家小院,让其增添亮丽的色彩,而且桃树还有一种寓意吉祥的象征。

桃木有辟邪之意,古已有之。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的`“新桃”与“旧符”相当于现在的“春联”。

从童年到青春年少,与我们的人生相伴的家乡桃树,是随其自然生长的。在我的印象中,枝上的桃子个儿都比较小,如乒乓球大小一样。

五年前的一个七月间,我回故乡看望离别了几年的岳父、岳母和孩子。当我与家人团聚时,孩子们就为我们拿来了城里才有的那种似小皮球一样大的桃子。岳父、岳母告诉我和妻子,这是从自家院子里桃树上刚摘下的。

我和妻子来到院子里,数了数,共有十多棵树。树上枝叶间到处挂着一个又一个已逐渐成熟的桃子。

院子旁是一条通往田间地头的大道,是人们从家里到地头往返的必由之路。每天都会不时地看见从田间忙碌回来经过院子旁村子里的人们。当他们看见了回家探亲的我们时,热情地打着招呼。而此时,热情的岳父、岳母就会拿出鲜美的桃子分发给大家品尝。

在相聚闲聊时,左邻右舍盛赞着我的岳父有着科学头脑。不论是科学种田还是水产养殖,总是喜欢用科普读物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尝试并把科技致富的思想也带给了大家。在实践中,虽然遇到过失败,但是也有成功的时候,对原有任其生长的桃树进行改良就是成功的例子之一。岳父根据桃树的生态特性,利用科技方式,将桃树的枝叶进行修剪、嫁接,改良成了优质的品种,才长出了我们所能吃到的个儿大的桃子。

吃着大个的鲜美甜津的桃子,我问岳父:“院子里这十多棵桃树,挂着这么多的桃子,每年为家庭可以增加多少收入?”岳母在一旁笑着回答:“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也不缺这几个钱用,这些都是留着自己吃的。桃子一次熟透时比较多,乡里乡亲的,都会送给一些,大家尝尝。”

我的岳父、岳母就是这样,一向与人为善并乐于助人,与他人从没有发生过口角纷争。所以,我离开家乡后,孩子的中学时代,在这样的和睦环境中成长度过,我们也放心了许多,我们的这份感激的情感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孩子长大了,离开了外公外婆,如今跟我们一样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里。虽然已有多年未见到故乡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但是一看见市场上正在销售的桃子,心中就会想起那支动听的歌儿。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我想:不变的是,每年的春天,故乡的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绽放着笑容,等待着远方的游子和那深情的向往: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迷人的故乡,

……

(作者系世界汉语文学作协会员、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世界汉语文学一级作家。已出版著作《岁月留痕:永照心灵的光芒》《心灵守望》《静夜星光》等。

篇3:故土的田坎散文随笔

故土的田坎散文随笔

故乡的田坎,是父辈们留给田野的标识,也是田野追授给父辈们的劳动勋徽。

在故乡的水稻田,坡田上,有一道道用石头砌起的坎,高者三四米,低者不足一米,全部是用一个一个不规则的石头叠加磊砌而成。一道道坎,就是田野的回肠五脏,把农田的水土围护起来,无论暴风骤雨,突发山洪,土壤的肥气不会流失。从远处看,一道道田坎,如湾湾臂膀,把庄稼护在大地的怀抱,不让恶风刮去农民的收成。一层层的坎,如一根根绳,一条条链,与田野缠绵着、纠结在一起,显现出田野婀娜多姿,曼妙迷人的曲钱,乡亲们在田里耕耘,那牛、那人、那树,就成了依偎在田坎的一个个五线谱符,一首田园诗里的特定标点。几十上百道田坎,如动感十足的龙蛇,扭在一起,构成一幅雄浑奇丽的画卷。

满山满坡满坪的田,因为有了坎,才在太阳下变得舒展,展示出丰厚的肌肉和轮廓。田,才有了姓名,有了梯度,有了韵律,有了和弦。好多年过去了,田坎上长出了地盘果,一茬一茬细嫩的草,那坎上的小缝隙,成了蛇的营地,那松软细腻的泥土,成了青蛙歇脚乘凉、蚂蚁盘蛋的场所,那鲜嫩的草,为耕牛们无偿供应着劳动之余的零食,那芳菲的牵牛花上,还飞来了多情撩人的蜻蜓。

父亲是村里砌坎的'能手,他砌的田坎是齐整精致的,从河滩上,从溪沟里,野山里捡来的石头,好似他前世的熟人、知已,在他长满粗茧壳的手里,变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孩儿,乖乖地,俯首听命,大大小小的石头,在父亲眼里,只要质地坚硬的,都是有用之材,大的作基础,小的作垫石、塞坎缝,形形色色的石头堆积在一起,因为有我父亲高超的砌坎技术,而石尽其用,比呆在山野当千年绊脚石风光多了,因为有父亲的重托,它们从无怨言,在田坎,由我父亲安排岗位,承担起护卫农田的使命。

有的老农砌田坎,要么是基础不牢,要么是重要岗位用了风化的麻骨石,要么是石头放的不妥贴,经不过三个月亮晒,经不住麻雀落,就垮了,田坎一垮,一田的土和庄稼就毁了。父亲做的田坎,不仅基础夯实,牢固,那奇形怪状的石头如粘了万能胶一样,几十年纹丝不动,如钉子钉着,水泥砂浆凝固着,父亲一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做的田坎,半个世纪过去了,还是刀削斧劈一般,那样挺拔,那样安祥,为村寨里子子孙孙繁衍生息,护卫着家园,护卫着土地,护卫着庄稼,从远方看去,那一圈一圈一屯一屯的田坎,就是父亲脸上的一轮轮皱纹,田里的禾苗,就是父亲嘴角和下巴上长出的胡须。

故乡的田坎,刻录下父辈的沧桑,解读着一个村寨的历史年轮。每当我们走近那一道道熟悉的田坎,分明能看到父辈们的手指纹烙印,依稀闻到他们滴落汗水的芬芳,聆听到他们激越的号子声,读出他们慈祥而宽厚的脸庞。

父亲的田坎,长在我们的心坎。

篇4:故土的古树散文随笔

故土的古树散文随笔

转眼十几年时间悄然而逝。犹记9月12日,我这篇拙文《故乡的古树》,有幸于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文学专栏“天籁听雨”(13:30~14:00主持人红雨)节目中配乐直播——感谢红雨老师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题记

每每远离乡亲父老,经过二姑家门前那条笔直的小路,我便会不由自主地驻足仰望,甚而情不自禁地陷入无边的向往与遐想——故乡那棵古老的榆树就守候在路旁,村落的中央。

曾听村里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讲,在他幼小时,这株榆树就这样高大健硕、矫劲虬奇。时光荏苒,那老者虽已化作远天的一颗星,而这树却仍旧存活着、兀立着……

想这古树已度过了几百个春秋——那黝黑粗壮的躯干,早已裂满深深的、坚韧的皱纹。宛若一位静坐着的睿智的禅者,诉说着多少代人的岁月沧桑。

我深深地折服于古树那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不惧怕风雪雷电,不屈服于酷暑霜寒。层层的榆钱儿、榆叶儿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年复一年;虽默默无语,但整个树冠酷似一只巨大的龙爪,直耸云天……村北那条小河依旧清澈、透明,依旧缓缓地、欢快地向前流淌。而这古树确已苍老——不再年轻,不再蓊郁,不再拥有化不开的阴翳,不再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但它却仍旧存活着,固执地存活着,饱涨着浓烈的乡愁。

雾霭弥漫着的`秋日黎明,当我再次背起行囊,踏上那条熟识的乡村小路——蓦然回首,眼里已噙满泪水;那古树偌大的、模糊的轮廓俨然成了一座峻峭婀娜的高山,蔚为壮观!

而更令人惊奇和欣慰的是,就在这座瑰丽的“高山”脚下,路的另一边,一棵翠绿的小榆树正奋力地生长——吸吮阳光、雨露,根植于故乡古老而肥沃的土地、朝着山外的青天健康茁壮地成长……

篇5:故土的花轱辘的散文随笔

故土的花轱辘的散文随笔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标记,比如北京的豆浆、兰州的拉面、四川的火锅,还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等等。有的地方以小吃见长,有的地方以建筑闻名,我的故乡――王乡屯,给我留下的记忆又是什么呢?想来想去就是这“花轱辘”了。

这种原始的交通工具构成了我儿时的回忆,对此有着特殊且浓厚的感情。花轱辘的样子各有不同,故乡的花轱辘车多数是两个轮子支撑着一架板儿车,赶车的老板子就坐在前面一个轮子前的小板儿上,手执一根栓了红樱的皮鞭子,不紧不慢地赶着牛车。夏天,坐在上面任老牛慢慢赶路,冬天,就用破旧的老羊皮袄抵挡着四周漫天横飞的鹅毛大雪,觉得冷,就跳下车来跟着花轱辘活动手脚,用来给自己换来些许暂时的温暖。花轱辘车也可以和路上步行的行人相比速度,不能相比的就是这花轱辘的异常载重。

时代的不同了,但是生活上还是有许多的无奈的。就譬如说我的姑父,90年代单位改制,一家人分得了几亩园田自给自足,那种生活儿多么有趣儿!只不过,机器收割忘却了不少农具,唯一没有丢掉的就是树下的花轱辘。秋季,所得的收获固然丰富多彩不错,相比于现代化的机器收割,租用四轮子拉运的确又快又好,但那样儿,一家人的经济开支就不能不让人捉襟见肘了。老姑父觉得,还是这可爱的花轱辘,经济、实惠。花轱辘,一圈儿元宝钉几块木瓦,修修补补长生不老,有它,家里的生计问题解决了,闲着没事儿,套上花轱辘,就可以进城拉脚,几块钱的收费,不是收入也是收入。不解决问题也解决问题。仗着姑父的体格健壮。两头牛的一年草料,靠着姑父的一趟一趟也可拉出来。那个时候出租车起价费是5元,只要不是太远花轱辘的费用也就1元,老板子多是穿的又脏又旧,为几块钱的路程奔波,回程的路上还要四处张望有没有新的客人。

高中的时候,笨拙的花轱辘车就渐渐的少了起来,慢慢的乡路的公交也渐渐的有了规模,可是花轱辘老板子们依旧没有减少。他们年龄渐渐的大了,每一次坐花轱辘都有一种难受的心理无法言说。我总会感觉他们的眼神有些谦卑,有些胆怯。有一次考试和同学坐着花轱辘车路过一处陡坡,听着花轱辘咯吱咯吱的声音觉得很吃力,我就对同学说,“我们下来走几步吧!”,可是老板儿却不同意,只能看着花轱辘吃力地一步一步地往陡坡顶上挪动,炎炎烈日,顿时汗流如雨,待到达了地点后,我递给了他3元钱,他不自然的笑了,笑的是那样的勉强,那样的无奈。

高中毕业后,昔日的同窗有的考上大学,有的进入了社会,还有直接嫁为人妇的。转眼间大学又毕业后,同学们再相见,职业的.差别都能透过眼神感觉出来,谁气宇轩昂,谁端酒的状态就那么不自信。有那么一次,见过一个在中学时还是学习挺不错的同学,赶着一架花轱辘车游荡在乡村的一角。他似乎在躲避着我,我也没有惊扰着他,看见他身破旧的衣服,肩上搭着毛巾,已经看不到上学时的风采,慢慢的消失在乡村的一角。

不得不承认时代的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给予我的改变就是不在乎为了几元钱的多少,不坐花轱辘了。时代的发展也捎带了带走了一大批乘客,私家车的便利和出租车的速度让更多人有的不同的选择。这些年故乡的花轱辘车好像没有儿时那么多了,加上为了城市里的交通建设,个别路段已经禁止花轱辘车的出现了。

我想故乡的花轱辘车还是不会绝迹,一如所有的人不能活得衣着光鲜体面,那些赶花轱辘车的农民,如果没有花轱辘车可以赶了,那就真的等于他们已经换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了呢。

篇6: 故土

故土

江南的秋日里再怎样说都少了几分悲凉的气氛,既没有大雁归去的盼望之情,也没有诗人作家吟诵的落叶离别,更别说那红了一片的枫叶林。

故乡的秋是绿色的,稻田里的最后一波秧苗正茁壮成长,不像那北京,挖掉了所有玉米秆儿,筹备着种植耐冻的粮食。在南方,你若喜欢,种点君子兰、木樨陶冶下情操也是不错的选取。至少,此刻的节气里,你不用思考这些个花儿草儿是否被这些风儿霜儿吹倒冻焉了。母亲很是喜欢折腾些花草,一码摆在窗外的阳台,红的黄的花竟也在这秋天开的格外好看。想来自己在外求学也有些时日,每次回家看到母亲新摆弄的花花草草,感觉有些在乎的繁琐小事都显得格外可笑。

故乡的秋是充满水汽的,秋雨总是一场又一场得之后下,与那北方又干又冷的天气很不一样。晚饭过后,若真闲的自在,去爬爬那荒山,踩在那长了青苔的石板上,趁机学下文人,装装这人生的过客,吟吟那命运的不济,这时你会发现,周围满是秋天特有的活跃感。别说是悲伤,再怎样的落寞都会噗嗤的一下笑出来。住在乡下的孩子是幸运的,在下雨过后,去田里看看走走,看看那落花生,看看那长势极好的番薯,你大能够弄得满身泥浆。

江南的母亲都是充满灵性的,回去虽免不了被斥责一通,但这常常变成母亲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不怕冷的,能够跃进附近的水塘,找几颗肥美的田螺。到了晚上,能够拿着手电,穿上奶奶的长筒雨靴,在江边退了潮的沙洲上找几只江里的湖蟹,虽抵不上八月半过后的正宗大螃蟹,但拿来解解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取。凑上早上抓的田螺,就随便来上一个红烧的大杂烩,听父亲辈们喝酒侃天下,与爷爷辈们聊聊他们经历过得大事,会猛然觉得,原先这人生啊,就是在平淡的生活里寻找活着的艺术。北方粗狂的汉子们是不懂得田螺的,他们无法明白江浙水乡的人们离不开这各种各样的野生湖鲜。也许他们更热衷于查干湖那几十斤的大鱼,在我看来,远不如这小田螺湖蟹精致的小炒来得鲜美。

这几天的雨,总算拂去了夏末里的最后一分燥热,也让我们的心沉下来再沉下来。回到学校,又开始想念起水杉叶变黄落满一地的'日子,若天气朗彻,随着初秋还带有一点温热的余晖,略带思绪的走走,也许突然觉得什么都能够放下,这个世界变得如此安静,变得如此如此的安稳。

在故乡里的秋,秋是盼来的,是在等着开学,中秋,国庆一步步走来得,秋可比春天好玩得多,只管在各种各样的水果面前慢慢地享受这只属于秋的宁静,石榴是最好但是的清闲东西。

搬几张农村特有的竹椅子,必须要往女人堆里扎,听听关于这个村子的历史,还有各种迷信传说,我很是喜欢听他人诉说空话,从别人口里听到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更是喜欢在秋得午后里,让自己弄满一身的石榴汁,虽说每次总把衣服弄满污渍,但在这充满果香味的秋风里,也能过把只属于农民的快乐。

这儿的秋天是舒服让人惬意的,而这儿的秋天只属于这个叫做江南水乡的地方!

篇7:中秋优美散文随笔

自古以来,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全家人聚在一起赏月谈月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但今年于往年不同。以前在西河晚上一家人在宽大的院子里婆娑的葡萄树下吃月饼,赏月,谈月……现在想来的确令人神往。也许只有在离开家乡的人身上才能感受到这一点。今年爸爸、妈妈在淄川开了家餐馆,只能等到他们忙完了才能在一起吃一顿晚饭,说说话。没有宽大的院子,没有婆娑的葡萄树,没有一家人共同的赏月、谈月、吃月饼。只好到银座广场去玩了。总有几分失落。

走在路上,我看到月亮已经升的老高了,像一个羞答答的小姑娘。又像一个失落的我。

篇8:中秋优美散文随笔

过节了!过节了!我和小伙伴的愉悦的喧闹声划破大杂院宁静,也拉开我家这个大杂院和谐中秋之夜的序幕。

听各家厨房发出切菜嚓嚓嚓声、各种调味罐叮叮当当碰撞声,煤气火炉发出呼呼声----大杂院里各位妈妈已经奏响中秋团圆美食交响曲,瞬间空气中弥撒各种菜的香气,那香气如同食神神的魔法剂,把我和几个小伙伴瞬间变成流着口水的小馋猫,嗅着香气挨家挨户的厨房跑了遍,看看到底是那些美味吊起我们胃口。

上菜了!上菜了!一生憨厚的吆喝声飞上云霄,我家的东北炖菜、强子家的羊肉炒馍馍、小五家的重庆辣子鸡……各家各具地方特色的厨房美味都飘向院中的巨型餐桌,我们如同小尾巴跟在大人后面,喊着“过节了,开饭了,过节了、开饭了”不一会一桌汇聚好几个省份地方特色美食大餐已经准备完毕,特色菜、特色月饼、特殊饮食习惯,却因为中秋这个团圆日子,也团圆在一起调动这我们这帮馋孩子的味蕾。

忙碌大人开始放下手中事情陆续做到自己做家菜肴前,孩子已停止吵闹紧急跟在大人后面,仿佛都是心有灵犀的在感受故乡的味道,这时只听以为长辈举起酒杯说:“我们都是来自不同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却共同租住在这个大杂院里,朝夕相处,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逢佳倍思亲虽然我们远离故乡,远离亲人,但还有我们彼此,我们彼此照顾,彼此帮助,这个大院就是我们共同的家,每年中秋大伙都聚在一起过中秋,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这个规矩一直没有变,我们对亲人的思念没有变!我们渴望团圆心没有变!月是故乡圆,今天这第一杯就敬给我们远在故乡的亲人,长辈话音一落,所有人举起酒杯朝着故乡的方向默默地凝视,然后一饮而尽,我知道大人门喝到肚子是淡淡乡愁,一头牵着故乡的眷恋、一头牵着游子的思念。

篇9:中秋优美散文随笔

我又想到了小时候我听妈妈讲的一个故事,名字是《月亮的衣服》。很久很久以前,月亮也想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于是她去找裁缝做一件漂亮的衣服。初一的月亮弯弯像月牙,裁缝说:“你真苗条,过几天来取吧。”过了几天月亮来取衣服,裁缝吃惊的说:“你怎么胖了?我给你从新做吧!”十五这天,月亮又去找他,裁缝一看月亮圆圆的,被吓跑了。这个童话让我知道了月亮变化的规律。还让我知道了一个有关月亮的圣节——中秋节。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圆圆苹果熟了,圆圆的鸭梨,圆圆的葡萄也纷纷上市。月光下品尝着节日的美食,然后再上床做一个圆圆的美梦!

梦醒了。妈妈还在继续忙碌,有什么失落,有这样一个努力创造圆圆的生活的妈妈。

篇10:中秋优美散文随笔

故乡敬酒结束大院中秋的团圆饭正是开始了,男人们终于可以丢掉一身疲惫在相互敬酒,感谢邻里相互照应,谈论着近期工作情况和打算,女人们桌上桌下忙碌,一有时间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着你变年轻了、她便漂亮、这件衣服、那种化妆品各种家长里短,偶尔还传一陈陈笑声,而我和小伙伴门就一头扎在满桌美食上,恨不得一下把自己喜欢的美食都吞到自己的肚子,我的肚子不停抗议,但是我满脑子就是就是一字“吃”、“吃”

伴随着大人喝酒猜拳声、女人孩子欢笑生含羞的嫦娥仙子悄悄走上夜空,把祝福的余辉洒满整个院落,也许众人都感觉到嫦娥仙子带来故乡亲人的思念,渐渐变得寂静,大人门相互打这电话诉说着思念。而我则凝视这轮明月,整个院落所有人都与月亮融为一体带着节日思念与祝随着阵阵秋风,奏响中秋之夜和谐月光曲,望一眼聚集在一起幸福洋溢大杂院的邻居,望着身边小面带幸福的小伙伴们--------啊!我不禁感叹!我爱我家,我的邻居!更喜欢我大杂院这个不一样的中秋节!

篇11:中秋散文随笔 抒情

又是一年三月,追梦的我还是回到原来的位置,努力工作成为当下自己最原始的记录。时光最是无情,残忍的在我们身体和心灵上留下它醒目的痕迹。偶而轻松一刻,那也不过是一刹那而已。

走在繁华城市的巷弄,家家户户充满了欢声笑语,尽显天伦之乐的喜庆,看着偶而经过身旁那形单影只的身影,正是此刻自身的写照,陪伴自己的始终是孤寂和思念。

遥想当初对生活的态度,是那么的充满自信,可是现实证明了一切―切都是未知数。不知何时有了对未知的东西感到恐惧、彷徨和迷茫。羡煞了陶渊明可以隐居田园,种豆南山的惬意,不与市井而喧闹,不屈官场之权谋的自由洒脱。可惜自己毕竟生活在现代,由自我的追求和梦想,实在是看不开放不下。 所以我们无需退缩,逆风的飞向才会是梦想。

高尔基的《海燕》中写过“让暴风雨来更猛烈些罢”,证明了海燕的不屈勇于逆境向上的精神,如今的我们也该这样,整理自已的心情逆风而行,脚踏实地的认真对待,未耒必定会更好。

篇12:闲话中秋散文随笔

闲话中秋散文随笔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丹桂飘香,人们把酒赏月,举家欢聚,其乐融融。中秋赏月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然而对于它的来历,诸家说法却不尽相同。

唐代《开元遗事》上记载:中秋夕,唐明皇与杨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官民效仿,形成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太平广记》也有同样的记载,但是陪同唐明皇游月宫的变成了处州道士叶法善,后来,明代凌蒙初将这个故事演化成通俗小说编入《初刻拍案惊奇》,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还有一种说法,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到了汉朝刘安的《淮南子·览冥篇》中,发展为“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夜的赏月改为祭月,盼思嫦娥回归人间。

另据考证,“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春昼,击鼓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礼记》也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拜月。至于“唐明皇游月宫”、“嫦娥奔月”等,只是人们在赏月时遐思冥想编出的神话而已。

中秋佳节,沉浸在一轮清辉之中,偶忆古人咏月之诗,使人浮想联翩,更添佳趣。古人赏月,往往怀人忆旧,抒发纯真的感情。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千古脍炙人口的.佳句。

李白咏月的诗更多,而且多豪放之气。“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然有点放任不羁,但却是豪情满怀。至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九万里,吹度玉门关”、“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等则可谓更是气盖一世,雄浑天成,读来令人精神奋发。

在我国,中秋佳节除了赏月、吃月饼的共同风俗外,各地还有许多的奇异风俗。“吃田螺”是广东、福建一带的农村风俗。传说唐末黄巢起义时粮尽被困,黄巢带领将士们下田捡来田螺饱食一顿,并趁着中秋节晚上的明月杀出重围。从此,人们中秋必吃田螺,并沿袭至今。

“赶月亮”是苏州一带农村的中秋风俗。中秋之夜,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结队出游,路上此来彼往,络绎不绝,直到东方发白。

在江西农村,中秋夜要放“孔明灯”,相传吕洞宾是在中秋之夜坐着“孔明灯”升仙的。“孔明灯”是用白纸糊成的吊钟形纸灯,中心吊着一团吸满油脂的草纸,点燃后可升空数百米,抬头望去,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一轮明月,映照万里神州。“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几千年来,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就像这映照古今的明月,光照千秋,万古生辉。

篇13:中秋的散文随笔

四季轮流,时间滴溜溜的转,转着转着,不经意就转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中秋节拾着夏的岁末,迎着秋的惬意潸然而至,似时钟滴答、滴答、滴答、送走了夏的繁忙炙热,迎来了秋的清新凉爽,也迎来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至今流传多少年,我不大清楚。只知道在远古就有“秋暮夕月”的习惯,尊月为神,设香案,焚香祭拜。

相传,在古代齐国,有一位女子长得很丑,但他从小就养成习惯祭拜月神,无形之中也兼修了良好品德。因此,被选入了宫中,可惜没有被宠幸,但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祭拜月神。在某年的八月十五夜,皇帝雅兴所至,来观赏月亮,偶然见到了她,陡觉她美艳出众,动了宠爱之心,三千众爱聚一身,把她立为皇后。或许,就是传说中秋节的由来。

不过在我们家乡听老人说:在盘古开天,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日出日落,把万物蒸烤的像火一样,人们居住的地方就是一遍火海,无法生存。这时,多亏有一位名叫后羿年青人,他力大无穷,并且具有超强的射箭本能,他决定把天上多出的九个太阳射下来。于是,他就登上最高昆仑山,拉弓搭箭,嗖嗖嗖……连射九下,多出的九个太阳,应声而下。天上就只剩留一个太阳,万物得以生存,人们得以安宁。

后羿因射太阳而得名,受到人们的推崇,也赢得年轻漂亮嫦娥的芳心,于是两个有情人就结为夫妻,他们恩恩爱爱幸福的生活。后羿喜欢广交朋友,一起去打猎。由于后羿的名气太大,有许多人拜他为师,学习射箭技艺。自然就有些奸诈邪恶小人蒙混过关的混进来,其中有一位叫蓬蒙的小人拜后羿为师,就是这个小人害了嫦娥。

有一天,后羿上山打猎,偶然碰到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看后羿射太阳有功,救人们于火海之中,就赐他一粒仙丹,吃下可以成仙。后羿接过仙丹,刚放到嘴里,突然想起心爱的娇妻——嫦娥,赶忙把仙丹吐出来。回到了家里,后羿就把仙丹的事告诉了嫦娥,跟嫦娥一起商量,最终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仙丹只一粒,两人只一人能成仙,万般无奈,后羿和嫦娥就把仙丹藏起来。这事被小人蓬蒙知道了。一天,后羿带着徒弟们上山打猎,蓬蒙装着有病,推说不去。等后羿他们走了,蓬蒙就提剑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实在没有办法,索性就把仙丹吞下。自然,就变成了仙女,飞上了天空。嫦娥实在不忍离开后羿,就选离地球最近的月亮居住。晚上,后羿打猎回来,听说嫦娥被蓬蒙逼着吞下了仙丹,已飞上了天空。万般愤怒,欲杀小人蓬蒙,可他早就逃了。后羿悲愤欲绝,捶胸顿足,欲哭无泪。由于太想妻子了,后羿在晚上,遥望月亮哭泣,哭着哭着,就跟着月亮跑,跑着跑着,好像看到了嫦娥在月亮里晃来晃去,似乎也在对他哭泣。但毕竟天地两隔,又如何能见面?后羿为了表达他那份相思,在月圆时,设香案,摆上嫦娥最爱吃的瓜果,他也独自斟酒,边饮边对月长叹,诉说离别之苦。后来,这事传了出去,人们纷纷仿效。据说,嫦娥在八月十五夜,在广寒宫遥望大家,人们也能看到嫦娥。好像就有了八月十五夜,人们观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了。

其实,赏月在唐朝就盛行了,有诗为证: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常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花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向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这些都是唐人在赏月时,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句,书写了月亮之美、之白,美如素,白如练。

至于八月十五夜吃月饼,最早是在南宋,虽然那时品类不是很多,不像今天品类之盛,繁不胜举,至少在那时已有月饼。在民间,大家以月饼相赠,有一种懵懂的寓意,就是,取月饼为团圆之义。其实,吃月饼真正的盛行,还是在明初。当时朱元璋起兵反元,元朝官兵又查得很严,朱元璋要联络各路起义将领,消息又送不出去。十万火急关头,多亏军事刘伯温,他想了一条妙计,把消息藏在月饼里面,议定八月十五夜起义反元。由于消息准确无误的送出去,起义相当的顺利,不久,徐达就攻下了元大都,起义成功。后来,朱元璋就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赐一些月饼、糕点给大臣和百姓。这样,吃月饼在明朝就盛行了,从皇宫贵戚,官宦士大夫,富贾乡绅,平明百姓大家都纷纷在八月十五夜吃月饼、赏月。

中秋节里的“中秋”一词,最早出于《周礼》,我国古代历法,一年分为四季,一季分为三个月,三个月分别命为孟、仲、季。因此,在秋季的第二个月,被称为“仲秋”,又因农历的八月十五为中旬,故称为“中秋”了。据史记记载,古代帝皇祭月节为农历八月十五,又恰巧在三秋之半,故名叫中秋节。可能,中秋节也是缘袭着古代帝皇祭月节而来吧。

如今,中秋节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节日,不单是为了远古流传下来节日,把她继承,把她传承,还是的的确确不能缺少的节日。一年,除了过年,端午,就仅剩下中秋节了。端午是为了纪念士大夫屈原,而中秋节实属为节日,仅次于过年。因为中秋节也有团圆之意,并以吃月饼取团圆之义,跟北方人过年必须吃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是一样的寓意。而吃月饼、赏月更富有情趣、诗意、温馨,虽说她次于过年,实则胜过过年。你想一家老少,在自家的院子里,摆上一张桌子,搁上几把椅子,大家围着桌子坐着,吃着月饼,饮着酒,聊着天,叙着家常,好不温馨,观赏着圆圆的月亮,眼见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望那遥远的天穹悬挂着圆月,银白色的光芒照耀在庭院里,散射着皎洁雪白的光芒,如同父辈眼里慈祥爱意的光芒,照耀着家家户户。今夜,大家与月共欢,把盏同饮,同庆此刻;今夜,大家与月共舞,拥抱离别之苦,同聚团圆之夜;今夜,大家与月共眠,沐浴亲情,同赏天伦之乐。这不正是天涯一家亲,共赏天伦之乐吗?

而今,中秋节已被定为法定节日,远在天边的游子,远在天边的亲人,都可以借现代文明交通之便利,穿越在高速运转磁悬浮列车之时空。只要你愿意,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轻松欢快的回到家里,与亲人共度节日,欢庆喜悦,浸沁温馨,共度月圆之夜,赏月与吃月饼之幸福;尽赏月圆月满,饼圆人圆,花好。不像苏东波在中秋之夜忆舍弟子由之痛苦,因而写下了千古绝唱《水调个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秋佳节,在月圆之夜,苏东波却不能跟他的兄弟在一起,只能孤独自斟自饮,难免不悲痛伤怀,浮想联翩,追忆过往,因而写下了传世流芳的佳作,那像现在,是信息高速发达运转的时代,有程控电话,手机,互联网,想家人了,随便挂一个电话,就能听到亲人的声音,如果还是觉得不那么亲切,就可以打开互联网,开通视屏,面对面的聊,近在屏前,实则远在天边。那里会像苏东波数年不见兄弟面,只有书信稀疏来往,略知兄弟是否安好。

愿今年的中秋节,愿所有的人,花好,月圆,人更圆;共度今宵,不眠今夜,同庆中秋,赏月团圆,年年今日……

篇14:月满中秋散文随笔

入秋以来,秋风萧瑟,天气渐凉,塞外的草原山城在萧萧的秋风轻抚之下并没有颓废之情。树叶沙沙作响,依然翠绿娇艳,反而还多了几份丰润之美;偶尔一片枫叶轻轻离开树干,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随风而去,葬落在马路中央,来来往往的车辆疾驰辗碾而过,一会儿,一片枫叶便粉身碎骨,形状不同的镶嵌在马路上,尽情释放着最后一点生命的绿色,化为尘埃,等待着下一季节的来临。

在这个娇艳、落叶纷飞的季节,既有夏依依不舍、泪流满面的背影;又有秋不可阻挡、古色苍笼的神采。对与秋的美丽、赞美,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士都用自己的方式赞美秋天。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中这样写道:“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秋天是一个多么令人赞美和眷恋的季节呀!

秋天之所以这么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不仅在于秋代表的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还在于秋天的节日里,我们有一个仅次于“春节”的节日,那就是南方的桂花、北方的月饼飘香的节日——中秋节。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身的由来,无独孤陋寡闻。对于中秋节的来历,在久远的记忆里,也曾听父亲给讲过一二。毕竟时光已为久远,在记忆的深处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可供追寻。对于中秋季的来源,文献里有好多不同的记载,按照百度词条的记载,中秋来源有三: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在这一节日不断演变发展过程中,还演绎出了好多的传说,像我们熟知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

一个节日之所以让人难忘、回味无穷,不是因为节日本身如何如何,而是节日当中所蕴含的时光记忆、亲情友情。 其实,一个再伟大的节日,也是时光的普通轮回,二十四小时而已。

每到月圆中秋,文人墨客描写最多的就是诉不尽的思乡之情,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一首诗歌中,可谓是把这种思乡之情可谓描写的淋漓尽致: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年年过中秋,岁岁奔团圆。拉开时光的记忆,矮矮的土屋前,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手举月饼奔跑在院落中央。院落外面,是每家用来堆放庄稼的场面。每到中秋这个时候,也是农村比较忙碌的一个季节,田地里基本庄稼已经收割完毕,每家每户都忙着把地里的.庄稼拉回来堆在场面里。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四轮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基本都是牛、骡子拉车。没几天,场面上就堆起了一个一个小山丘,有金黄金黄的莜麦、小麦;有黑红黑红的胡麻;有土黄土黄的粟子------。

走在山城的街头,虽然还没到中秋季节,但是马路两侧卖月饼的吆喝声已经不绝于耳,门口堆满了各色各样的月饼箱子,吆喝声最多的是丰镇月饼。儿时的这个时候,记忆最为深刻的也是月饼,一年之中,除了过年以外,中秋节就是孩子最向往的节日,因为到了中秋节,就可以吃到月饼。孩子们整天数着指头盼过中秋节,八月初一、初二------盼啊盼,等啊等,终于等到了“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那一天。

记忆当中,在中秋节到来之前一个月的时候,田地里不忙的时候。村里的父母亲就会竭尽所能、搜肠刮肚地买黑糖、称白面开始做月饼。由于家里没有烤月饼炉子,只能是去不远处的亲戚家烙。我也会悄悄的跟随着前往,看着月饼师傅倒水、倒油、和糖、揉面,包馅,卡模。然后母亲把月饼小心翼翼地端出屋外,把月饼放在铁锅上;父亲则看着大火,不断的“翻”、”挪“月饼,很快,月饼就白中泛出黄花,一会儿,就变成了红彤彤的圆形状,并发出诱人的香气。父亲一边将烙好的月饼拿出放在一个瓦盆里,一边重新放上母亲端来的月饼的继续烙。这时我馋得直咽唾沫,多么希望我先能吃一个吃啊。可父亲就是不肯破这个例,原因很简单,数量有限。烙完后,母亲则把它藏起来,放入大缸里,以保持湿润不干燥,专等中秋节这晚发分。

到了中秋季晚上这一天,我就会期盼着圆圆的月亮早早升起来。当羞答答、慢腾腾的圆月依上树梢时,我不断的询问着父亲月亮上的兔子在哪里、嫦娥在哪里、桂树在哪里?怎么看不见------,注视的久了,真还看到圆圆、皎洁的月盘里真的有一只兔子在里面来回晃动着。 母亲则会把西瓜、苹果、大月饼切成几个三角形的块,放在盘子里,端在院中央,供月亮,一家老小就这样在圆月的夜色里,在院子边的老土屋下,或蹲或坐,摆起闲谈,你接一句他又抢说一段,热热闹闹。

过了一会,母亲则把供完月亮的盘子端回土炕上,一人一份的分给我们,父亲则会说:”看看,西瓜是不让月亮吃了一口,我仔细一瞅,还真有一个口子“。

手里拿着湿湿、软软的月饼, 沉甸甸的,心情像挣到黄金一样厚实。

这是一年中极富诗意的日子,锄头、木叉和水桶,还有数不完的家当,一并融入甜美的诗行里,酿出浓浓的醇醇的温馨氛围。聊到后来,最初的话题,又绕了回来。明天一早就要上田,重活大家共同干,细活各自争着干,老小都拼出力气来……这是庄稼人操家理屋的规矩。终究也让我悟出个道理,这圆圆的月饼,不就像那枚清凉的圆月,在滋润每个人的心田么?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月饼也不是什么稀罕的食物,几乎天天都可以吃到月饼,进入八月后,市面上的大小店铺都会涌现出卖月饼的身影,月饼也各式各样,有混糖馅的、有水果馅的、有冰糖馅的、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价格也高低各不相同,从一元五一块一直可以飙升到好几十元一块,但是,面对市面上眼花缭乱的月饼,手捧一块,塞入嘴里,虽然也很酥软,可总找不出儿时的味道来,甚至也没有了当初盼十五吃月饼的欲望,细细想来可能是没了当时的味道、月饼里没有了亲情

有时候,吃东西就像是在回味一种记忆、一种亲情。即使再有味、好吃的东西,没有了记忆、亲情也会索然无味。

团圆莫使酒杯空,暖暖慈心老父情。 如今,这种一家人坐在土屋下话圆月的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份含满农家气息的聊天氛围,随着我们的长大,渐渐地消失成久远的记忆。日子慢慢好过起来,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渐次搬出了蜗居在田园村头的土屋土院。父母在我们的成长中,日渐衰老。对于中秋节的期盼,对于圆圆的月饼的渴望,逐渐被丰富起来的瓜果梨枣,鸡鸭鱼肉把我们的食欲消磨得没有了渴望与激情。

月满中秋,情浓故乡!

再有几天家乡的月亮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亮堂、月圆的时刻,父母亲望着月亮,又轻轻的把月饼切为四块,嘟囔着,先供月亮,后吃、后吃------

故土明月几时圆美文

闲坐夜明月散文

高一抒情散文:故乡300字

回忆故乡抒情散文

沙田小住经典散文

思乡优秀抒情散文

故乡的秋天抒情散文

游子中秋节祝福语

故土的景色心情随笔

陆青小院的散文

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
《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故土的中秋散文随笔(精选14篇)】相关文章:

思乡情长散文2023-11-17

家乡的小院散文2023-10-27

乡愁的距离随笔2023-08-04

故乡情经典散文2023-12-28

老乡聚会致辞2023-08-07

解读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小”2022-06-24

关于秋天的作文:小院秋色2022-05-06

望月思乡情感随笔2023-08-24

描写故乡的文章:我心灵的家园2022-12-10

道德,离我多远作文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