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o2k”为你分享12篇“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
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
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难度较高的考点。近年分值已达8分以上,成为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目。综观往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发现“古今之别”常常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必须特别关注以下七大方面:
关注点一: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句中出现“双音节”词语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不要误把两个古汉语单音节词当成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理解,如“指示”(指给人看)、“行为”(品行可以作为)、“其实”(它的果实)等。否则,便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
关注点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它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翻译时,先要结合上下文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如: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安徽卷)句中“食”是名词,却带了宾语“之”,所以此处应作动词用,具有使动意味,译为“使他们有饭吃”。后面的“衣”与此用法相同,应译为“使百姓有衣服穿”。
关注点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就是指有些词的词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河”等,古代是专指,现在是泛指;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人的配偶”;有的词义转移了,如“偷”的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现转为“偷窃”;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指“出身低微”,今指“行为道德低俗下流”。翻译文言文时千万不可盲目地“以今译古”。
关注点四:古字通假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用字现象。中学生必须了解这一用字现象,并通过课文学习、积累常见的通假字。当句子不能按字面的意思理解时,要注意根据音同、形近的规律去发现句中的通假现象,找到其本字。如: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20江苏卷)句中的“振”通“赈”,译为“救济”。
关注点五: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和一些古代特有的固定句式。翻译时,要特别留心古汉语在句法上的不同之处,必须结合语境,弄清句子内部成分间的关系,辨识古汉语句式的特点。
关注点六: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是比喻,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则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是借代,就应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如是互文,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是委婉,则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如: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年天津卷)句中“带”是比喻,意为“像带子一样”,此处作“环绕”讲。该句应译为:现在河内地区有环绕着的黄河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
关注点七:古代文化
古文承载着中华悠久的古代文化。文言中保留着不少礼仪、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称谓、人事活动等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如果不了解这些东西,便难以深入理解,更不可能准确翻译。如: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湖北卷)句中“庙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常与“江湖”相对。再如:汤、武非受命,乃弑也。(2006年山东卷)此句虽短,但如果不理解其中“受命”与“弑”等词语的特定含义,也很难翻译。“受命”在古代是指“秉受天命,继位天子”的意思;“弑”是“臣下弑主篡位”之意。该句译为:商汤、周武不是秉受天命继位天子,他们是弑其主而篡位的。
(高考版224期/欧阳凯)
篇2:高考文言文翻译七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七大误区
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如:
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高考全国卷)
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高考全国卷)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如:
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20高考湖北卷)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2004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⑸⑹⑺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⑸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如:
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⑼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在⑻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老师笔记《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如:
⑽婴之亡,岂不宜哉? (高考 京皖内蒙春招卷)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⑾宋何罪之有? (20高考北京卷)
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
⑿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⒀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⒁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在⑿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加上译句才完整;在⒀句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⒁句中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如:
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高考浙江卷)
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在翻译时应加以调整。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⒃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004年高考湖南卷)
本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因此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
⒄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2004年高考福建卷)
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⒅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本句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朋友)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核舟”。
总之,文言文翻译应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在翻译时应做到“该删的删,该添的添,该调的调,改换的换”,一定要使译文既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在翻译时只要我们多注意、多总结,相信我们的翻译能力定会有很大提高。
篇3: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如:
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n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n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如:
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2004年高考湖北卷)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2004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2004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⑸⑹⑺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⑸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如:
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⑼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在⑻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如:
⑽婴之亡,岂不宜哉? (20高考 京皖内蒙春招卷)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⑾宋何罪之有? (2002年高考北京卷)
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
⑿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⒀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⒁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在⑿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加上译句才完整;在⒀句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⒁句中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如:
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高考浙江卷)
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在翻译时应加以调整。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⒃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004年高考湖南卷)
本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因此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
⒄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2004年高考福建卷)
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⒅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本句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朋友)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核舟”。
总之,文言文翻译应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在翻译时应做到“该删的删,该添的添,该调的调,改换的换”,一定要使译文既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在翻译时只要我们多注意、多总结,相信我们的翻译能力定会有很大提高。
篇4: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8个关注点
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8个关注点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高考上海卷)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高考重庆卷)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0高考福建卷)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年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高考安徽春招)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篇5: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关注点
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关注点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篇6:高考语文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八个关注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八个关注点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高考上海卷)
分析 :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20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高考重庆卷)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0高考福建卷)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年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造成失分。
例6 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高考安徽春招)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 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 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 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 因乞李氏以归。(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 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21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 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 其李将军之谓也!(20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7 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28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篇7: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八个关注点
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八个关注点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篇8: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篇9: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篇10: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1、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 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㈡ 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哪些词语可用替换法翻译。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08江苏卷)
译文: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等到获得(皇上)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第二天不可不早点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2、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原句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保留法翻译。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译文:李家的孩子李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译文:于是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毁百家的著作。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
如:①部分句首发语词(如夫、盖)。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虚词。③调节音节的虚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翻译句子,并标明翻译时哪些词语可以不译出来。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出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译文: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有时为了使句子衔接更好还要加上关联词。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文:(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跟他共谋大事。
③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主谓倒装)
译文: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宾语前置)
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
译文:太子及知晓这件事情的宾客皆穿白衣服戴白帽子来送他。
6、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意译就是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夸张、互文、委婉等修辞可以意译。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比喻)
译文: 方圆千里坚固的城池,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万世的基业。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代)
译文: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多之上。
③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夸张)
译文:成名回头看蟋蟀笼空空的,快要出不来气,说不出话来。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互文)
译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端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我担心自己)像冯唐那样轻易地衰老了,像李广那样难以得到封爵。
篇11: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是什么
一、三标准——信、达、雅
“信”,真实,不歪曲,不遗漏;
“达”,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雅”,优美,造句考究,文笔优美。文言翻译的三标准,我们只记于口,未落于心,说起来头头是道,翻译时抛于九霄。请看下面对《庖丁解牛》一段的翻译。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这段翻译粗看好象还通顺,但仔细推究,里面存在不少问题。“解”译为“杀”,不准确;“牛头”、“牛脖子”、“牛肚子”、“牛身子”原文没有此义;“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也属无中生有。两个“合乎”缺少宾语,“一个厨师丁”、“杀牛刀在前进”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可见,“信”、“达”都没做到,就更不用说“雅”了。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用“信、达、雅”来要求并检验文言文翻译。
二、五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
“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沛公安在?”,译时宾语应回到谓语的后面,“沛公在哪里?”;
“村中少年好事者”,译时定语应回到中心词的前面,“村里有个喜欢闹事的少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时状语应回到谓语的前面,“靛青,它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比蓼蓝更青”。
四、十注意
(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2)注意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3)注意句子的主谓关系。
(4)注意固定结构和固定句式的翻译方法。
(5)注意古代汉语修辞格及翻译。
(6)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
判断句——译出“是”;
被动句——译出“被”
疑问句——译出疑问语气
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
变式句——还原位置
(7)注意文言句内、句间对称的特点,学会推断词义。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根据“用”推断“以”的意思是“任用”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根据“择”推断“简”的意思是“选拔”
(8)注意翻译字字落实,句句对应的特点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②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译:现在形势危急求你帮助,是我的过错了。
以上两句翻译都未做到字字落实,①句的“以”字未翻译,②句的“是”字未翻译。
(9)注意专用名词不译的原则。(见六方法“留”)
(10)注意译时句不离篇的原则。(见五步骤“审”)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能力的综合考查,在平时学习中就应不断地训练这种能力。在高考备考时,在应对文言句子翻译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严格的步骤、科学的方法。
为了便于记忆,可牢记如下翻译口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助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篇12: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
2007高考文言文翻译透析
【高考透析】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江苏的考试说明作了更详细的解释:“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文言文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可以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其实,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对考生文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07年高考的19套试题中,除北京卷外,其他18个省份都考到了文言文的翻译。另外,北京、辽宁、浙江、广东四省考到了文言断句。翻译的分值由6分到10分不等,其中大部分省份的分值在9分以上。总体看来,文言翻译的总体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对重要字句的翻译要求却明显提高了。
【试卷解析】
各个省份文言翻译的评分标准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原则却是一致的:即句子大意+重点字词句。不管哪种评分标准,文言的字词句总是采分的重点,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现将今年翻译中出现的文言重点整理如下:
一、词类活用
『高考真题』
安徽卷:(1)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湖南卷:(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江苏卷: (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全国Ⅱ卷:(2)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福建卷: (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上海卷:(1)游学青�p徐�p并�p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山东卷:(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试题解析』
安徽卷:“宝”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把它当作珍宝一样”。
湖南卷:“从”是使动用法,翻译为“使…跟随”;“衣”是名词作动词,翻译为“穿着”。
江苏卷:“死”是为动用法,翻译为“为…而死”。
全国Ⅱ卷:“利”是意动用法,可理解作“以…为利”,翻译为“认为…有利”。
福建卷:“平治”带使动用法,翻译为“使…太平”。
上海卷: “异”是意动用法,可理解作“以之为异”,翻译为“认为…与众不同”。
山东卷: “异”是意动用法,可理解作“以之为异”,翻译为“对…感到奇怪”。
友情提醒
在文言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翻译时要能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二、文言特殊句式
『高考真题』
湖北卷:(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江西卷:(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辽宁卷:(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山东卷:(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上海卷:(1)游学青�p徐�p并�p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试题解析』
湖北、江西、上海今年的翻译中都出现了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该将后置的定语提前翻译;辽宁和山东考到了宾语前置句,需要把前置的宾语还原;另外山东还考到了被动句,翻译时要体现被动意味。
友情提醒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主要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几种类型。翻译时要能正确辨认,才能翻译到位,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三、古今异义
『高考真题』
江苏卷:(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广东卷:(2)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湖北卷:(2)公至,�ト苏�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试题解析』
“去”应作古义“离开”译;“设备”是“设”和“备”两个词,应译为“设置防备”;“德”应作古义“感激,感恩”译;“走”应作古义“跑”译。
友情提醒
文言翻译中,古今异义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应当多注意把握这些词的古代意义,才不至于把意思搞错。
【得分攻略】
得分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能尽量翻译准确、到位。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整体把握句子
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后的几句话全面理解。能整体把握句子的大意,对于正确翻译全句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在文言文翻译中,所选句子除一两处字句外绝大部分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翻译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应首先把握这一部分简单的语句,在此基础之上,再来推敲其他重点字词的意义。而且,在评分标准中,句子大意正确一般都有相对应的得分。能够将句子的大意翻译出来,在得分时也会有一些收获。
二、关键字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例:全国Ⅱ卷(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这里面的“期”字就是本句的关键词。轻率地把它译为“约定、日期”是讲不通的。仔细看原文,这一句是表示契丹的期待。“期”翻译为“期待、希望”就符合语境了。
再如安徽卷(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这里面的“特”是理解句子的关键。结合上文的“不是真能爱好古物”,“特”就不能理解为“特殊”等义项,而应该理解为“只不过”,下句可以翻译为“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三、遵照原文的语境、语气
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部分常常要遵照原文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辞不达意,要么损害文意。这就要求在操作中尽可能将这些部分予以保留。
例:重庆卷(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
该句中的“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应当翻译成“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况”不能译成“况且”,虽然二者都表递进关系,但“况且”语气较轻,“何况”语气重,有时还带有反问语气。从上文的“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可以看出,这里的“况”要翻译为“何况”。
四、注意典故的使用
古人好用典,遇到典故,大家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译出它的含义。
例: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① 年少,一坐之颜回。” 仁祖曰:“ ②坐无尼父,焉别颜回?”(《世说新语》)
要求翻译的两句中出现了大家熟知的孔子颜回师徒的典故,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典故交代出来。可译为:①少年,是座上的颜回呀。②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误区举隅】
在做翻译题时,我们同学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主要有: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2、古义当今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用今义译古义。
3、字词翻译不到位。
这主要是指实词、虚词翻译不够准确。实词应尤其注意它的一词多义现象,挑选最恰当的义项进行翻译。虚词也应注意它的不同用法,尽量翻译准确、到位。
4、 随意增删句子的成分。
在翻译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增删句子的成分。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能分清哪些是省略句,需要适当的添加成分;哪些是不需要翻译的语气词或辅助成分,可以不翻译,切不可随意增删。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以上种种误区,在翻译时应尽量避免。
【积累精要】
1、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规定了120个)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专用名词和习惯用语、通假字、多义词、偏义复词等,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员的升降、地理知识等)。
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但不是孤立地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固定词语、固定句式)和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积累时,要记例句,绝不能脱离语境去孤立记忆。只要你能记住例句,能准确翻译例句,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还是文言句式、固定结构,都能准确理解和记忆。
综上,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 文言 座右铭翻译
★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高考语文命题预测及复习策略 高考复习(高三)
★ 翻译考试
★ 高二作文分析

【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共12篇)】相关文章:
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的方法2023-09-06
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指导2023-04-04
高二语文试卷2023-01-12
我爱语文-- 语文课件 语文试卷 语文教案 语文素材2022-12-23
六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计划2022-04-30
新高一如何学好地理2022-11-23
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2023-02-13
高中学习方法2023-12-12
高中年级语文教学总结精选2024-01-02
地理学习方法谈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