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 座右铭翻译((共9篇))由网友“腿总麻”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文言 座右铭翻译,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古代文言座右铭
古代文言座右铭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文章来源:unjs.com个人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篇2:文言翻译天天练
文言翻译天天练
文言翻译天天练(二)1、慎 处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
2、孟子论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集》
4、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
5、之乎者也
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着‘之’何用?”普曰:“语助。”太祖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湘山野景》
6、血 山
王,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置酒,众皆褒美,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纲鉴易知录《
7、用兵之术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8、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悦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译 文
1、跟好人相处,如同走进了有芝兰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它的香味,是被它同化了。跟坏人相处,如同走进了咸鱼铺子,时间久了,闻不到它的臭气,也被它同化了。藏丹的地方是红色的,藏漆的地方是黑色的,因此君子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2、居住在(“仁”这所)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立在(“礼”这个)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义”这条)天下最宽阔的大道上。能实行自己的.志向时,带领百姓一同去做;不顺利的时候,独自走正确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乱,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称做“大丈夫”。
3、君子的品德,心地宁静可以提高品德修养,勤俭节约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不是过淡泊的生活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是内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志向。学习需要(内心)宁静,才能靠学习而获得,不学不能增长才能,无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的享乐便于工作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则不能陶冶性情。年龄与日月同逝,意志日渐衰退,于是就象枯木衰草,不能为世所用,伤心地呆在窘困的屋子里,将怎么来得及!
4、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善良的人不会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聪明能干的人不炫耀自己渊博,炫耀自己渊博的人不聪明。圣人不吝惜(自己所有的),全部拿来帮助别人,(那末)自己会更加充实;全部拿来给别人,自己(也会)更加会丰富。老天爷的责任是(对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的责任是努力去做而不与人相争(名利)。
5、宋太祖打算将外面(一道)城墙再向外扩展,到朱雀门,亲自规划,只有韩王赵普跟从。他指着城门上面问赵普说:“为什么不只写‘朱雀门’”(而要写成‘朱雀之门’)四字,要用上一个‘之’干什么?赵普说:“(这是)语气助词。”太祖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6、益王是宋太祖的第五个儿子,叫赵元杰,他曾经造了一座假山,设酒宴招待下属官吏,官吏们都称赞这座假山,只有姚坦低着头。益王硬叫他看假山,姚坦说:“我只看见一座血山,哪里是假山?”益王感到惊异,头号这是什么缘故,姚坦说:“我在乡下时,看到州和县(官吏)督促(百姓)纳税,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打得痛苦不堪,血流满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当时太宗皇帝也在造假山,尚未造成,听说了姚坦的话,急忙让人毁掉了假山。
7、军队都有长处和短处,(这是)敌方和我方同样存在的。请问:“我们的长处,我们公开摆出来而且发挥它,(但是)对方不跟我们较量;我们的短处,我们遮掩起来不显露它,(但是)对方硬要跟们角斗,那怎么办?”(我)说:“我们的短处,我们敢公开对抗,让它暴露出来,使敌人疑惑而退却;我们的长处,我们设法掩藏起来,使敌人因麻痹大意而掉进圈套,这就是(巧妙地运用)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8、郢地有个人给燕国相国写一封信,信是晚上写的,光线不够明亮,便对拿蜡烛人的说:“举烛!”(他一边这么说,一边竟在信上)错写进“举烛”两字。“举烛”不是信中应有的意思。燕国相国接到书信很高兴,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选拔贤能的人加以任用。”燕国国相(把此事)报告成给燕王,燕王很高兴,(并按“举烛”的意思去做)燕国因此治理和很好虽然治理好了,但(“举烛”即“尚明”)不是信中的原意。现在研究学问的人,大多像这种情况。
篇3:敝帚自珍文言文字翻译
敝帚自珍文言文字翻译
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篇4:文言断句翻译练习题
文言断句翻译练习题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9.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10.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篇5:文言文学弈翻译
学弈文言文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篇6:《醉翁亭记》翻译及文言常识
《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的名作,“别有用心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这名句想必是人人传诵。
醉翁亭记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篇7: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
高考文言翻译七大关注点
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难度较高的考点。近年分值已达8分以上,成为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目。综观往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发现“古今之别”常常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必须特别关注以下七大方面:
关注点一: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句中出现“双音节”词语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不要误把两个古汉语单音节词当成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理解,如“指示”(指给人看)、“行为”(品行可以作为)、“其实”(它的果实)等。否则,便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
关注点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它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翻译时,先要结合上下文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如: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安徽卷)句中“食”是名词,却带了宾语“之”,所以此处应作动词用,具有使动意味,译为“使他们有饭吃”。后面的“衣”与此用法相同,应译为“使百姓有衣服穿”。
关注点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就是指有些词的词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河”等,古代是专指,现在是泛指;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人的配偶”;有的词义转移了,如“偷”的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现转为“偷窃”;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指“出身低微”,今指“行为道德低俗下流”。翻译文言文时千万不可盲目地“以今译古”。
关注点四:古字通假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用字现象。中学生必须了解这一用字现象,并通过课文学习、积累常见的通假字。当句子不能按字面的意思理解时,要注意根据音同、形近的规律去发现句中的通假现象,找到其本字。如: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20江苏卷)句中的“振”通“赈”,译为“救济”。
关注点五: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和一些古代特有的固定句式。翻译时,要特别留心古汉语在句法上的不同之处,必须结合语境,弄清句子内部成分间的关系,辨识古汉语句式的特点。
关注点六: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是比喻,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则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是借代,就应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如是互文,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是委婉,则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如: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年天津卷)句中“带”是比喻,意为“像带子一样”,此处作“环绕”讲。该句应译为:现在河内地区有环绕着的黄河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
关注点七:古代文化
古文承载着中华悠久的古代文化。文言中保留着不少礼仪、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称谓、人事活动等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如果不了解这些东西,便难以深入理解,更不可能准确翻译。如: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湖北卷)句中“庙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常与“江湖”相对。再如:汤、武非受命,乃弑也。(2006年山东卷)此句虽短,但如果不理解其中“受命”与“弑”等词语的特定含义,也很难翻译。“受命”在古代是指“秉受天命,继位天子”的意思;“弑”是“臣下弑主篡位”之意。该句译为:商汤、周武不是秉受天命继位天子,他们是弑其主而篡位的。
(高考版224期/欧阳凯)
篇8:周处文言文字翻译
周处文言文字翻译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译文: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周处简介
周处(236—2[1] ),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后周处仕西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遇害于沙场。
陆云: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众朝臣: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
陈淮:周处吴人,忠直勇果,有仇无援。
齐万年:周府君尝为新平太守,有文武才能,若专断而来,不可就也;或受制于人,此成擒耳!
陆机:忠烈果毅,庶僚振肃,英情天逸,远性霞骞。
潘岳:周徇师令,身膏齐斧。人之云亡,贞节克举。
阎缵:周全其节,令问不已。身虽云没,书名良史。
贺循:处履德清方,才量高出;历守四郡,安人立政;入司百僚,贞节不挠;在戎致身,见危授命:此皆忠贤之茂实,烈士之远节。案谥法执德不回曰孝。
房玄龄:①夫仁义岂有常,蹈之即君子,背之即小人。周子隐以跅弛之材,负不羁之行,比凶蛟猛兽,纵毒乡闾,终能克己厉精,朝闻夕改,轻生重义,徇国亡躯,可谓志节之士也。 ②平西果劲,始邪末正。勇足除残,忠能致命。
柳宗元:冯妇好搏虎,卒为善士。周处狂横,一旦改节,皆老而自克。
苏轼:历观自古奇伟之士,如周处、戴渊之流,皆出于群盗,改恶修善,不害为贤。
李慈铭:若羊祜之厚重,杜预之练习,刘毅之劲直,王濬之武锐,刘弘之识量,江统之志操,周处之忠挺,周访之勇果,卞壸之风检,陶侃之干局,温峤之智节,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奥,贺循之儒素,刘超之贞烈,蔡谟之检正,谢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风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简,皆庸中佼佼,足称晋世第一流者,盖二十人尽之矣。
蔡东藩:知过非难改过难,一行传吏便胪欢。如何正直招人忌,枉使沙场暴骨寒。
篇9:如何翻译文言句式?(教师中心稿)
新修订的2004年普通高招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翻译方面的要求稍有变化,其一“文言翻译可能另选一段”,与第一卷文言阅读语段脱钩;再者“文言句式隐性考查”。2002年普通高招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试题第1题即考查了后一要求。原文“其李将军之谓也?”这个句子既是疑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同时又包含“其……之谓”这一固定句式。如果考生不具备文言句式方面的知识,翻译时就会出问题。如何在高三迎考复习中紧扣“文言句式隐性考查”这一新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下面就翻译文言句式方面举例说明。
一.翻译出句间隐含的关系
古汉语句间关系与现代汉语句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意合成分较浓,很少用关联词语,而现代汉语复句间的关系多用关联词语表达,因而翻译时需把古汉语句式中暗含的句间关系用关联词语补出。
例(1)求其生而不可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2002年上海卷)
译文:(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却不能做到,那么死囚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
此文言句式暗含假设关系,翻译时要补出。
例(2)太宗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1996年全国卷)
译文:(因为)宋太宗多次穿便衣到功臣家,(所以)赵普常常退朝后也不敢换便服。
此句暗含因果关系,皇帝可以穿便衣到功臣家而臣子却要穿朝服才礼貌。赵普不敢换衣服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宋太宗可能路过或突然到来,届时仓促来不及换衣服拜见皇上。
例(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
文言文中表示解释的句子,在被解释的事物和解释的句子之间往往不加关联词语,翻译它们时要灵活加上。
二.有些特殊句子,翻译时需要合并或扩充。
例(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译文:从前令人感到喜悦的事物,很短的时间就已经成为往事。
文言四字句中有些往往是半句话,翻译时要跟邻句合为一句完整的话。
例(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译文: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古汉语中有些篇目,为了增强气势,行文时加以渲染藻饰,翻译时需要合并处理。句中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如果一一翻译出,就显得赘余。
例(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译文:小的方面(却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智的。
例(4)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论积贮说》)
译文: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这类句子言简意丰,只有充实内容,才能翻译通顺完整。文言文中有些短句,也可能包含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为了表明句间关系,翻译时要把它们分为两句或两句以上。
三. 特殊句式的翻译
要翻译的句子往往包含某种特殊句式,因而应首先把握这些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1.翻译省略句时要补出省略成分
古代汉语在一定条件下常常省略一些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于”等句子成分。考试时要翻译的句子往往有一些省略句,翻译时要及时补出这些内容。
例(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02年全国卷)
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原文中“知”、“为”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要补出“他”。
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您看廉颇将军跟秦王相比那一个更(厉害)?
原文中“秦王”后面省略了谓语“威”,翻译时要补出。
例(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书》)
译文: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老百姓像水一样)能够承载船只,也能够颠覆船只,这应当谨慎地对待。
如果在翻译时两个分句间不补充“老百姓像水一样”,那么译文就不连贯。
2.倒置句式的翻译
古代汉语中有些倒置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置等。翻译它们时要换为现代汉语的常式句。
例(1)何由济乎?(1995年全国卷)
译文:凭什么才能成功呢?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不能翻译为“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例(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译文: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把定语“烧溺死者”放到中心语“人马”之前。
例(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译文:荆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民方面不足。
如果译为“荆国有多余在土地方面而不足在人民方面。”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按要求把“在土地方面”调到谓语“有余”之前,把“在人民方面”调到“不足”之前。
3.疑问句要翻译出疑问语气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借助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构成,另外有一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如“如……何?”、“奈何?” 、“不亦……乎?”、“何……为?”、“何……之有?”等,要翻译出疑问语气。
例(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哪里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例(2)独五人之皎皎,何也?(《五人墓碑记》)
译文:只有这五个人光照日月,是什么原因呢?
例(3)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判断句的翻译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一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一般不用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因而在翻译时要加上“是”。古汉语常用“者、也、者……也、为、为所、为……所、乃、则、即”等表判断,或直接用主语连接谓语表判断。
例(1)师者,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文:这就是登上岳阳楼观赏到的最美景象。
例(3)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译文: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5.被动句的翻译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常用“于、见、见……于、为、为……所、为所等表被动,或不用被动词直接表被动。翻译时要将这些词译为现代汉语的.“被”。
例(1)为巡船所物色。(《指南录后序》)
译文:我被敌人的巡逻船搜寻。
例(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王。
例(3)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译文:我被软禁而不能回朝。
四.特殊句式中需要删略的一些词语
文言助词“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翻译时可以删略。 “者”在判断句中,用在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之后,兼有标明语音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也”助判断,翻译时均可以不译出。凡是只表示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的虚词,都可以省略不译。
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晓得标点断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例(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
五.固定句式的翻译
古汉语中,有些固定句式,例如“无(有)以”可译为“没有(有)……的办法”;“无(有)所”可译为“没有(有)……的人、物、事”;所以:用来……的,……的原因;无乃(得无)……乎:恐怕……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孰与、与……孰:跟……相比哪一个;其……之谓等第。
例(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忘纳谏》)
译文:我跟徐公相比哪一个更漂亮。
例(2)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要翻译出固定句式“孰与”、“其……之谓”。
★ 陋室铭教学设计
【文言 座右铭翻译(共9篇)】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学反思2022-08-12
文言文王俭,字仲宝的阅读附答案总结2022-06-03
陋室铭教学设计2022-11-03
文言文名句2022-06-09
八年级《陋室铭》教案2023-09-23
李德辉字仲实文言文阅读答案2022-06-24
《陋室铭》八年级语文教案2022-12-15
文言文翻译高分策略2022-05-02
富贵不能淫翻译2023-05-19
《陋室铭》教学实录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