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18篇)由网友“牵着蜗牛去散步”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复习教学设计(一)
--战争治国篇比较阅读
广州市黄埔中学 肖 丹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了解中考考题
广州实验区中考题:
14 比较《公输》和《曹刿论战》:这两个文段都涉及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来,2分;叙述恰当,2分。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20广州非实验区中考题:
14比较《公输》和《曹刿论战》:这两个文段都涉及战争,在《曹刿论战》文段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公输》文段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工攻打宋国的决定的?
参考答案:
1)鲁国依靠曹刿沉着、果断(正确)地指挥,最终获得战争胜利。
2)楚王知道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地抵御准备,攻打宋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宋国的决定。
五、复习方法:结合考点、疏理课文、归类比较
复习内容:
1、战争治国篇
2、 写景抒怀篇
3、阐明事理篇
4、托物言志篇
六、分别从比较点来进行学习活动。
比较点:人物形象(身份、语言、行为、特点)、
思想内容(A思想、观点;B内容方面: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1 人物形象:
比较下列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治国篇”:邹忌和诸葛亮(提示:从身份、劝谏方式、行为等来谈)
同:A身份:都身为臣相;B行为:都在向自己的`君王提出治国的主张;
不同:A身份:虽两人都是臣相,但诸葛亮比邹忌更有地位,因为诸葛亮是后主刘禅的相父。B劝谏方式上:邹忌采用委婉进谏的方式来劝谏齐王采纳自己的建议;而诸葛亮采用直接进谏的方式,向后主刘禅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
“战争篇”和“治国篇”:邹忌与墨子(提示:从身份、劝谏方式和行为、特点来等谈)
同:A身份:都身为不同国家的臣子;B行为:都理据充分地成功说服了自己想要劝谏的人;C都是爱国忠君之士。不同:A面对的对象不同:邹忌面对的是自己的君王即齐王;墨子面对的是他国的君王即楚王、他国的臣相即公输盘。B劝谏的方式不同:邹忌借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设喻,采用委婉归劝的方式让齐王接纳自己的建议;墨子采用类比、设喻和展示实力的方法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劝谏。
2 从思想内容上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思想、观点;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战争篇”:《公输》和《唐睢》(提示:从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来谈)
同:A都是涉及战争的;B起因:都是弱小国家受到强大国家的挑战;C结果:都是派使者出访并成功阻止对方的进攻;D思想:都不主张大国对小国的“不义”之战。不同:事情的经过不同:《公输》中墨子除了使对方理屈词穷,从道义上使对方威风扫地,还从实力上作好了充分准备,在与公输盘的“模拟攻守”中“九距攻城之机变”,使对方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唐睢》中唐睢除了用“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外,还采用了以死相拼、舍生取义的方式挫败秦王。
2)“战争篇”和“治国篇”:《公输》和《得道多助》:(提示:同:墨子的“非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
同:都主张“仁爱”“和平”,反对战争。墨子说服公输盘中设计诱导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此处的“义”就有仁爱之义。《得道》中通篇讲“道”,此中“道”即指“施行仁政”。
不同:内容上:两篇分别是讲述战争和提出治国主张的文章。
七、作业:
分别从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A、B班同学两个角度都做;C、D班同学任选一个角度来做都可)
篇2:生灵的礼赞对比阅读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生灵的礼赞对比阅读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东垦利一中 王同亮
*学习目标
1、认识大自然中生命的意义、价值及其对人类的启示。
2、对比阅读:比较《我的邻居胡蜂》与《鸟鸣中》的异同。
*学习方式:
研讨与交流
*课时:1节(另加课前预习1节)
*教学内容:
*资料:
苇岸简介:
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为写《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苇岸在家附近选择了一块农地,在每一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笔记。在病中写出最后一则《二十四节气:谷雨》,5 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谢世,享年39岁。按照苇岸自己的意愿,他的亲友将他的骨灰伴着花瓣撒在故乡的麦田、树林与河水中。苇岸一生文字很少,不足二十万字。生前只留下一部《大地上的事情》,在病榻上编就了自己的第二本书《太阳升起以后》, 5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劳伦斯简介:
劳伦斯,大卫赫伯特(lawrence,David Herbert ,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开始发表诗歌。19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和性爱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
*一、导入:
通过学习以上几个文本,我们领悟了要珍爱、敬畏人的生命,这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如若我们将人性之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善待世上一切的生灵,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溶于我们的生存,那么,世界该会是多么的美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则文本,品味一番中外作家对生灵的由哀的赞美。
*二、文本对比阅读分析:
1、苇岸的《我的邻居胡蜂》实际上是两篇同题散文,试比较这两篇同题散文叙写蜂巢的建设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篇同题散文都完整地记叙、描写了蜂巢的建设过程,第二则还详细描述了胡蜂的出猎、取水、自卫、嬉戏和告别。
2、比较《我的邻居胡蜂》两个部分,请说出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分更多地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胡蜂,把胡蜂当作人来写,以示对胡蜂的敬意;第二部分多用数字客观地描述和说明胡蜂的劳作。
穿插:
《我的邻居胡蜂》第一部分中写道:我曾指责进那种无端焚烧胡蜂房的'强盗行径。你如何评价作者这一行为?
:在苇岸看来,人与自然,即使是胡蜂,都是共时性的存在,都应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乃至邻居的关系,而不应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
3、两个文本都写出了对生灵的礼赞,试比较苇岸和劳伦斯所赞美的生灵的品质有什么不同?
:苇岸发现并赞美了胡蜂勤劳、尽职、守纪、淳朴、谦卑、友爱、宽容的天性。|劳伦斯则赞美了群鸟具有的勇敢、活泼,生命力顽强,执着热爱春天的品性。
穿插:
劳伦斯在《鸟鸣》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信念?作者是怎样描写“鸟鸣”与“鸟尸的?这样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劳伦斯在《鸟啼》中表达了这样的生活信念: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肯定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来临,启示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
描写“鸟啼”语句如:“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咕咕叫。这声音显然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了苍穹。”“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一声鸟儿的啼鸣。”“新生活在它们的喉中凝炼成悦耳的声音。它们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夏日,一路潺潺而行。”描写“鸟尸”的语句如:“田间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鸟儿的肉已被隐秘的老饕吃净了。”“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怕的景象”。
描写“鸟啼”与“鸟尸”在文章中起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
4、《我的邻居胡蜂》和《鸟鸣》中都有议论性的语句,从文中找出。试比较两文在议论方式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它们在文中有什么不同作用?
:《我的邻居胡蜂》中的议论是卒章显志式的,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生存危机的警觉。|《鸟鸣》中的议论是夹叙夹议式的,作者的议论赞颂了大自然的旺盛生命力。
*三、拓展延伸:
学习了两篇礼赞生灵的散文,你有何感想?请写一段300-400字的文字,阐明自己的看法。
作业:做“学习与评价”相关的练习。
作者邮箱: wtl558@sina.com
篇3:对比阅读教学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对比阅读教学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对 比 阅 读 教 学 法
---我教《碑》文
盐城市时杨中学 周友喜 224035
初中教材有一文是李本深的《碑》,许多老师可能按单元教学的要求(小说的三要素)来处理的,那也未尝不可。但我看了这篇文章后,自然就联想起了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一篇已学过的'文章。因为我发现两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决定采用对比阅读教学法来处理。
心理学家认为,运用对比律的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异同性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能从复杂的现象中迅速抓住实质。有比较,就有分析,比较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捷径。现结合《碑》文作一番说明。
首先,我让大家结合单元知识提炼出课文的相关比较点,即可比点有哪些。
其次,师生一起回顾了《七根火柴》中的要点:
时间与地点:红军长征途中的草地上
人 物:无名战士和卢进勇
主 人 公:无名战士
事 件: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
手 法:以小见大
主 旨:歌颂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
接着,我让大家阅读《碑》文,让大家对照《七根火柴》一文思考本文的要点,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这几点。
时间与地点:红军长征途中的云中山
人 物:将军,军需处长和爬雪山的战士们
主 人 公:军需处长
事 件:军需处长将棉衣都给了战士,自己一无所有
手 法:欲扬先抑
主 旨:歌颂红军战士的自我牺牲精神
通过提取要点,对比阅读,学生很快理清了线索与结构,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最后,阅读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对烘托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的作用。整个过程教师操作简便,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同类题材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的好处,
事后,我结合新课程改革作了一番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要联系教学实践,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可以将许多原本复杂的教学程序简单化。去掉烦琐,既解放了教师,也解脱了学生。因为语文教学中 “少”“慢”“差”“费”现象的存在,使得原本充满生机与趣味的学科教学有点沉闷,有点枯燥。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为了不误人子弟,我们还是尽快改革吧。有改革,才有创新,才有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出现。
篇4:怎样阅读课外文言文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怎样阅读课外文言文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
2、能准确熟练阅读浅易课外文言文(段)。
二、学习流程
(一) 导入揭题
(二) 考点聚焦
(三) 学法指导
(四) 例题导学
(五) 合作探究
苛 政 猛 于 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虎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式:同“轼”,车前横木。 舅:古代称丈夫的父亲]
推 敲
贾岛初赴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已,欲改“推”字为“敲”。商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尚为手势推敲未已。愈问知之,为定“敲”字。
[吏部:古代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机构。 权:代理。 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第三节:仪仗队的第三层。 ]
(六)中考链接 [宁波中考]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无击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杨朱:人名。 缁zī:黑色。]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衣缁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C、为天下唱 D、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衣素衣而出(穿) B、天雨(下雨)C、子无击矣(孩子) D、子亦犹是也(好像)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篇5:文言文复习《爱莲说》(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复习《爱莲说》(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步骤:
一、赏析课文
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描写莲的文字。(大屏幕出示板书)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
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二、练习题: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 ) ②不蔓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④可爱者甚蕃( )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⑥宜乎众矣(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篇6:怎样复习文言文(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主要联系课文--《出师表》)
乐至县通旅镇初级中学 胡思德
教学目标:交给学生复习文言文的方法。
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怎样复习文言文方法。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今,我们快临近初中毕业,当然要对初中所学文言文进行全面的复习。一提到文言文的复习,同学们都觉得无从下手。那么,复习文言文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一、文学常识(板书)
请问:文学常识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1、文体。 2、作者 。
如:《出师表》
1、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是作者向君王陈述请求和愿望的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2、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代表作:《出师表》。
二、生字和通假字(板书)
1、生字:请问《出师表》中那些生字值得我们认真记忆?--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
2、通假字辨析。请同学们在所学文言文中举出两个实例来。
--如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2)、裨补阙漏 “阙”通“缺”
三、词的意义和词类活用(板书)
(一)、解释带点的实词(并揣摩练习意图)
1、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 ) ----------------一词多义
2、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扩大 今义: 店铺开业 ---------------古今异义
3、深入不毛 (生长草木) -----------名词做动词
4、惧有伏焉 (埋伏的兵) -----------动词做名词
5、以光先帝遗德 ( 发扬光大) ----------形容词做动词
6、则责攸之、、允之慢(怠慢) ----------形容词做名词
7、劳其筋骨--使-------劳累。 -----------------使动用法
8、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意动用法
(二)解释带点的虚词
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在) 之:危急存亡之秋也(的 )
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 (虚词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四、翻译文言句子(板书)(并揣摩练习意图)
1、陈胜者,阳城人也。 译:陈胜是阳城人。 ------者,------也 。
2、在肌肤针石所及也。译:病在肌肤里,是针灸能治疗的。 ---- ,------也。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色。
用“ 乃” “ 则” “ 即”“为”等帮助判断。
4、(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译: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省略主语
5、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士气振作,再次击鼓的时候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士气。 ------省略谓语
6、君与(之)俱来。译:你和他们一起来。 ------省略宾语
7、林尽(于)水。 译:桃花源在溪水的发源地没有了。 ------省略介词
8、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太不聪明了啊! -------谓语前置
9、吾谁与归。 译: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宾语前置10、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 ----介宾短语后置
11、梅花为寒所勒。(梅花被寒冷抑制)《西湖游记二则》。----为----所----(被动句)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注重反映课文重点内容的句子、名句) ----------课文重点语句翻译
五、重要句子的背诵理解:(板书)
例句《出师表》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六、文段分析:(板书)(课后强调的和老师平时强调的文段)
1、《出师表》第一、二、五自然段中分别提出了那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2、《出师表》第6、7、8、9段后回答(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心?(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一片忠心?
--(1)a、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有二十一年矣;(6)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7)
C、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7)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8)
--(2)、摒弃封建忠君思想,学习他为国家兴盛强大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七、联系现实 ::(板书)
如学习《出师表》可以这样联系现实,问: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全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同桌讨论)
1.应有远大的抱负,很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
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
课堂作业
一、解释带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2)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
(3)颖脱不羁( 束缚、约束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停止 )
二、选择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愿借子杀之 愿:希望
B 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C吾义固不杀人 固:坚决
D然胡不已夫 已:停止
2、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B )
A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媵人持汤沃灌
B 朝而往,暮而归 朝服衣冠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山间之朝暮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E 而乐无穷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
A 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 ( 用、靠)
4、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D )
A 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
B然终不若三孔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子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高尚的人。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帝感其诚。 译文:天地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4、君与(之)俱来。 译文:你和他一起来。
200 9.4
篇7: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 教学设想】
1.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 “ 信、达、雅 ” 三字翻译目标和 “ 六字翻译法 ” 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 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 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题型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几种题型
2、 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
二、考纲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 级。这部分题目学生感觉难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2.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
3.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的畅通,保持原文语气。
4.按照翻译要求,写出译文。
5.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 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瑞雪兆丰年”
五、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 “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六、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七、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 斯:这。 徒:只。 记:记载
明:使……明了。 匹夫:百姓。 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 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⑧“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6、贯通法(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常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⑥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八、巩固练习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②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吗?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大概都是因为这吧!
⑤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译: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马雨量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三教案教学设计)]
篇8:记叙文复习阅读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
记叙文复习阅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教学目标:
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复习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一、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是显而易见的,就不必赘笔了。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二、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三种情况:
1、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用这种人称更能体现内心感受,反映真实感。
2、是第二人的你、你们,多用于书信体。
3、是第三人称则能反映更广泛的视角,更客观。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叙述起因经过。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发生以前的内容,或与所写事件有关的其它内容。
四、记叙的详略
阅读记叙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分析记叙的要求、人称和顺序: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六要素的交代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也可以不做交待。
2. 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
4. 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句序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5.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6. 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7. 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体现着作者的写作目的。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含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内容。对于侧重记人的记叙文,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侧重记事的记叙文,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事情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的记叙文写几个人物或几件事情,这就要在分析每个人物、每件事情的基础上,把握人、事间的关系,综合概括出中心意思。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另外,在记叙文阅读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如何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在文章主题、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全文作用极大。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三是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2. 如何概括段意:
①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
②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③到本段末尾找,看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④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⑤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有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⑥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比如因果、转折、递进等,就要以“正”的部分为重点概括段意。这里实际上是运用复句知识概括段意,即将每一个层次看做一个分句,将全段看做一个复句。
3. 如何归纳全文主题:
①看开头。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
②看末尾。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也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
③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
④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
⑤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为什么而写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例题解析
【典型例题】
例1. (甲)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晨雾和碎末。
(乙)①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缝隙里,又拨拉着岩石的壁垒。
②音响越来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③“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④“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⑤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过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多么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一样的美。”
1.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乙)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
解析:(甲)文中写了乌云、雷声、狂风和波浪,表现波浪与乌云、狂风等恶势力进行的斗争,赞美的是波浪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乙)文主要写海潮的声音,从“我”与妻子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作者赞美的是海潮。
答案:波浪 海潮
2.(甲)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势力的有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很容易,只要了解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答案就十分清楚。
答案:乌云、雷声和狂风象征了反动势力。
3.(乙)前三节文字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大海的美。其中第________节就是间接描写。
解析:本题要求了解间接描写,首先要清楚这段文字写的内容是海潮涨潮达到高峰时发出的各种音响,表现海潮的壮美。其中,海潮声音都采用了直接描写,只有“妻子”战栗地叫着“这里会塌了”、“我怕”。通过妻子的话,衬托出大海涨潮时的'伟大力量。
答案:③
4.(甲)里有7个加“”词语,其中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三个动词是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主要是认真读题干,看清要求。题目要求找出三个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先从文中7个加“”的词中找出动词,有4个:压、抱、甩、摔,再从这4个动词中选择3个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其中,“抱”表示把“海浪”抱起来,不足以表现猖狂,把它去掉,剩下的“压、甩、摔”符合题意。
答案:压、甩、摔。
5.(乙)文中“我”说“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
A. 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B. 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
C. 既有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也有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D. 涨潮时海浪的声音组合成的音乐美。
解析:理解句子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我”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前文描写海潮的各种音响,然后写妻子的恐惧,“我”是在妻子说“我怕”之后才说出“海的美就在这里”这句话的,显然,指的是雄壮的美。
答案:A
例2.(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儿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 下面对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段中“别恼”一词表达人们对长时间下雨的厌恶之情和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B. 甲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侧面烘托春雨闪亮的特点,和“像花针”相照应。
C. 乙段中“乱撞”一词形容风和雨点的急骤、猛烈,神韵毕现。
D. 乙段中“砸”字既突出大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又照应下文祥子的“哆嗦”,写得准确、精彩。
解析:甲段描绘的是春雨图,B项中写树叶、小草的绿,以及把春雨比成“花针”,都是间接地写春雨闪亮的特点,此项正确。乙段描写暴风雨到来的过程,C项“乱撞”是写狂风中雨点的情态的,突出了风的猛烈,雨点的急骤,此项也正确。D项“砸”运用得十分准确,突出了雨点的大,很有威力,使得祥子哆嗦,此项正确。只有A项不正确,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别恼”是作者提示读者下文要写春雨的特点,这个词并不是写人们对春雨的感情,选项分析不正确。
答案:A
2. 甲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______
解析:风是无形的,因此,写风主要通过间接描写,即通过写其他事物的情况表现风。甲段是写雨的,字面上没有写风的语句,这就需要从描写雨的语句中寻找与风有关的句子。甲段开始用“密密地斜织着”描写春雨细密、绵长的特点,为什么雨会“斜织”着?显然是因为有风,风吹着细密的雨道,才会出现“斜织”的情态。
答案:密密地斜织着
3. 甲段从视觉角度写雨,运用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温和的感觉;乙段中运用比喻描绘夏雨猛烈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的第一问很容易回答,只需从甲段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就可以了,如:青、绿、黄。第二问是要求写出用比喻描绘雨猛烈的词语,解答时,先要从文中找出描写雨猛烈的比喻句,再从比喻句中找出词语,实际上就是比喻句的喻体。写雨猛烈的比喻句是“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喻体就是“箭头”、“瀑布”。
答案:青 绿 黄 箭头 瀑布
4. “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一句中加点词“掀”是否能换成“撕”,为什么?
答案:“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这句话是写闪电的威力,“掀”是揭起的意思,掀起之后,露出的是一块或一片,“撕”是将整块东西分成两部分,撕开之后,露出的是一条缝。两个词比较,“撕”略显闪电的威力小,只有用“掀”才能充分显示出闪电的气魄和威力。
5. 这两段文字都是景物描写,但作用不同,请简答其作用各是什么?
解析:这道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应结合文体来理解。甲段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写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乙段是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景物描写与刻画人物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甲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乙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痛苦。
教学反思:
青舟
篇9: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山市阜沙中学 肖维国
【设计思想】以考试题型(及其变化)为导向,以市教研室评价目标为中心,自拟小专题进行复习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内容分析】能疏通文意、全文翻译课文;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思考课文对现代社会和自己的启示。若进行考查,主要通过文言实(虚)词辨析(通假字辨析、古今异义辨析、一词多义辨析、词类活用辨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意分析与理解(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综合探究和欣赏评价(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主题、语言、写作特色、背景材料、人物、事物等的赏析。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来实现。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形成了较成型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同时能整体感知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基本能从文字中提炼要点,把握文章精髓;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能力、经验,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先安排阅读、分析、理解文本,然后在积累的基础上课内外渗透、融合,在复习中除对知识的归纳,更重要是让其掌握中考知识点及相关答题技巧,最后在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方面作突破。
【教学目标】熟悉近几年期末测试题型及其变;归纳相关的解题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熟悉近几年期末测试题型及其变;归纳相关的解题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做好练习设计,复习教学课件;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要点、考点聚焦
二.典型例题解析
【文言实(虚)词辨析】
〖一般题型 选择题:(以实词为主)
如-上学期初一期末水平测试
2、指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贤于材人/礼贤下士 B、刮目相看/搜肠刮肚
C、夸父逐日/逐鹿中原 D、并驱如故/故作高深
(08-)2、指出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 )( )(4分)
A、人不知而不愠/面露愠色 B、然数年恒不一见/持之以恒
C、俄而雪骤/骤雨初歇 D、相委而去/委以重任
答案:A C (A、都是生气、发怒的意思。B、经常/持久,永久。 C、都是迅疾,猛快的意思。D、丢下,舍弃/任,派,把事交给人办。)
试题变化:试题处于“基础积累部分”,由选一项变成选两项,分值由2分变为4分。选项内容仍然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如-上学期初一期末水平测试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未若柳絮因风起/中有楼若者
B、故时有物外之趣/故又名“鬼市”云
C、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
D、宋有富人/家富良马
试题仍处于“基础积累部分”,由选两项变成选一项,分值由4分变为2分。选项内容全是课内不同篇章的句子。
如-上学期初一期末水平测试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2分)
A、相顾尺疑(看) B、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像)
C、楼上人来往屑屑(细小) D、惟危楼一座(高)
试题已调在“文言文部分”,选解释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分值2分。选项内容为课内单一字词的解释。
〖考题预测—与中考接轨
1、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家富良马 B.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
C.此何遽不为福乎/知之为知之 D.居数月/居然城郭矣
2、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将有盗/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B.暮而果大亡其财/果如鹤唳云端
C.其邻人之父亦云/故又名“鬼市”云 D.此独以跛之故/徐喷以烟
试题在“文言文部分”,选解释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分值2分变为3 分。选项内容为课内不同篇章的不同句子相同词的一词多义。
〖复习方法
1. 着眼文本,词不离句。
(注意词的本义和语境义之间的联系)
2. 善于归纳,灵活运用。
常用实词(如:拟、愠、顾、期等)
常用虚词(之、其、以、于等)
四种基本的文言词法
【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一般题型
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翻译句子)
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重要句子 富有哲理的句子
文笔优美的句子
特殊句式
注释中整句作注的难句
〖往届句子翻译题
1.(08-09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心理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2.(09-)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而不顾。
译:友人感到很惭愧,走下车来拉他,元方连头都不回走进门去。
3.(10-)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译:过了几个月,丢失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4.(11-)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译:过了一会儿,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这才知道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每译错一处扣0.5分)
〖翻译句子的技巧
1. 以直译为原则,特别是重点字词一定要翻译出来。
2. 体现句式特征(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提宾式、介宾短语后置句 、被动句、反问句 )。
3. 语句通顺、连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意译为辅:补、删、换、调、留)。
4. 带上标点。
〖考题预测—与中考接轨见相关练习
【文意分析与理解】
〖课文内容复习
1.《童趣》
(1)中心概括:本文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物外之趣”,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2)写作特色:忆写童趣,一线串珠。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然后分说三件趣事,同时注意将几个分散的小故事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2.《论语》
(1)中心概括:所选十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2、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章。
孔子主张应该树立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要以学习为乐;要向一切人学习,择善而从。孔子主张应采取的学习方法是:要“学而时习之”;要“温故而知新”;要“学”与“思”结合。
(2)写作特色:《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
A.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B。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3.《山市》
(1)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对山市景物变化的描写,展示了山市蜃景的变化莫测和奇妙。
《山市》写作特色
A.山市的景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变幻的,作者便以此为顺序,使用“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写来,把山市由出现到消失的整个过程,写得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B.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在写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时,只用“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九个字粗粗勾勒出城市概貌,却将大量笔墨用在对“危楼”的描摹上,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它的高大、雄伟及危楼上各色人物。我们在写作时也应借鉴此种安排,使文章疏密有间,错落有致,重点突出。
4.《世说新语》两则
(1)中心概括:《咏雪》一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高雅的家庭文化氛围,流露出作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颂。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责备了客人的“无信”“无礼”,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
(2)写作特色:《咏雪》叙事简洁,含蓄蕴藉。作者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第一句短短15个字包涵的内容就十分丰富,写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谢朗、谢道韫咏雪后,主讲人谢安对两人的咏雪句未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这“大笑乐”耐人寻味,是笑兄子比喻直白,还是对兄女的赞许之笑?作者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却在最后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便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了他对谢道韫才气的赞扬。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这个故事虽不长,但写得非常生动,三言两语就让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七岁元方的形象跃然纸上。
5.《寓言四则》之古代寓言
(1)中心概括:
《智子疑邻》一文,通过对两个持相同看法的人只因身份不同(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这一故事情节的叙述,告诉我们: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受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有偏见。
《塞翁失马》这则寓言通过讲述“塞上之人”失马、得马和儿子坠马的事,告诉我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好和坏、福与祸、得与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2)写作特色:
《智子疑邻》一文情节简单,人物关系清楚,事件叙述明白,通过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
《塞翁失马》短短百余字,故事首尾完整,情节跌宕有致,把深奥、抽象的道理,用具体浅显和形象生动的事例充分表述出来,可谓是言简意丰。
〖往届真题回顾
1.(08-09年)8、课文围绕一个“ ”字,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儿时的观蚊如鹤、、三件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2.(09-10年)9、用课文原句填空:“ ”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是客人发“怒”的原因。
3.(10-11年)11、文段中的第一个“福”是指“____”; 文中的“祸”是指“____”(原文回答)
〖考题预测—与中考接轨
1.本文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 和 ,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 ”,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2、《论语》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 和 。
3、本文在写山市由 到 的过程时,只用“ ”九个字粗粗勾勒出城市概貌,却将大量笔墨用在对“危楼”的描摹上,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它的高大、雄伟及危楼上各色人物。
4、《咏雪》一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 ”一事的始末,为我们营造了一个 的家庭文化氛围,流露出作者对 (人物)才气的赞颂。
5、《塞翁失马》这则寓言通过讲述“塞上之人” 马、马和儿子 马的事,告诉我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分别填写一个字)
【文意综合探究】
1 .内容理解题(筛选、提取、归纳文本中的信息)
例1. (08-09年卷)——《童趣》:作者为什么将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为什么不打死癞蛤蟆?
参考答案:“鞭数十,驱之别院”主要原因是因为癞虾蟆破坏了自己观虫相斗的兴致和情趣。不打死癞虾蟆是因为作者虽然恼恨癞虾蟆,但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表示惩罚,
作者处置有度,富有同情之心。
2. 感悟启发题(归纳、概括、分析)
例2.(09-10年卷)—《陈太丘与友期行》文中三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优点?
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陈太丘:守时有信;友人:知错能改。
例3 (10-11年卷)—《塞翁失马》 12、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
3、综合探究题
例4.(11-12年卷---《山市》)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山市》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面又壮丽的感觉。
B.山市的出现按时间顺序分三个阶段:①形成阶段:城市的出现;②发展阶段:孤塔、宫殿的出现: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消失。
C.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是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当时的人们不能用科学道理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D.文章最后一句照应开头,说明淄川的地方确实可以看到山市这种自然现象。
〖考题预测—与中考接轨
1.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这是一篇追忆作者童年生活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象来感受画面,从面进人一种神奇、美妙的境界。
C.课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知“夏蚊成雷”写出了蚊子之多,轰鸣之响,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如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中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2.对所选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甲文告诫人们看问题要辦证全画,尊重客观现实,不能心怀偏见,主观臆断。
B.乙文中用周围人们与“善术者”对待意外事件的不同态度形成对照,借以突出”善术者“高人一等的智慧。
C.乙文通过一位“善术者”辩证看待祸与福的故事,掲示了祸与福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常常会相互转化的哲理。
D.两文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甲文中宋国富人一家对儿子和邻人之父态 度截然不同,乙文周围人们和“善术者”对待意外事件的不同态度。
三.学习总结
1. 背诵全文,培养语感。
3.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逐字逐句落实。
2. 以课本为本,熟记文下注释,吃透文后练习。
4. 了解出题类型,掌握答题技巧。
篇10:《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对比阅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再现想象体会《迢迢牵牛星》的情趣
2朗读鉴赏《鹊桥仙》淡而不伤的风格
3比较两首诗在写法和情感抒发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迢迢牵牛星
一、新课导入:
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我们学过“初七及下九”这个文化知识,其中“初七”是指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之为“七夕”。“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牵涉到一个美丽传说,它就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故事内容是怎样的呢? (投影1,共4张)
相传牛郎织女相恋而结合,触怒天帝,先是牛郎被逐下凡尘,后夫妻分居在银河两侧。每年七月初七晚上是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会有无数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成一座长桥,便于他们相会,人称“鹊桥相会”。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个美丽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
那么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诗作是什么?(最早是见于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投影2,标题)
但最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则当推北宋秦观的《鹊桥仙》一词了。(投影3,标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这一诗一词。
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们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害得我们的织女啊,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初步感知文章:
1.录音示范(听后不作评价,只求留下初步印象)(投影4,定格画面,原幻灯片1)
2.自读《迢》诗三遍
要求:第一遍正字正音,第二遍疏通字面意思,第三遍想象画面
3.重点词句疏通
迢迢 皎皎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4.根据文章的思路,自选视角,复述故事
提示:(根据原诗思路和视角) 远远地望着那颗耀眼的牵牛星,再看看旁边那颗皎洁的织女星。仿佛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正伸着纤纤细手,噼里啪啦、毫无心思地拨弄着那织布的梭子。眼泪伴随泪水,叹息声伴随机杼声。一天了,没织成一匹完整的布。银河的水又清又浅,我和她相隔又有多远呢?咫尺见,却只能隔河相望。
(3、4问题显示在投影上,投影5)
5.请学生根据描述的画面,朗读诗歌。同时出现有错的诗歌原文。(投影6)
三、鉴赏品味
“默默”与“脉脉”比较
默默无语:一个词,一种心理状态。
画面:夜空月光下,河水滔滔。女子立于河边,默默无语。她在想什么呢?一年来的苦苦煎熬还是过去短暂相会的蜜甜与温柔?可是那个狠心的人怎么还不来?看着这样的女子,不禁让我们心生悲情。
小结:相见不得的别恨。
脉脉无语:两个词语,一种神态,一种心理
画面:咫尺也成天涯,银银月光下,你的眼睛是那样明亮动人,你的脸庞是那样清晰迷人。仿佛伸手可及,却只能隔河相望。有情人不能执手相伴,让人同情。
小结:相见而不能相会的离愁。
四、咀嚼回味
根据意境,齐读诗歌。
提示:语调、语速、节奏等
鹊桥仙
一、过渡导入新课
那年的七夕,牛郎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又一个七夕来了,经过漫长的两个春秋的苦苦等待,这一次,有情人终于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请欣赏风流才子,婉约词代表--秦观的《鹊桥仙》
二、朗读示范(录音)(投影7,题目,原词,声音,画面,)
三、感知文章
1. 根据学习《迢》诗的步骤,自学此词。
2.问题:假如男女生分成两组配合诵读,分别应读哪些句子?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投影8)
(提示)上下两片,每片五句,结构近似。五句话中,上下片前三句侧重写景抒情,应读得柔缓些;后两句侧重议论,应读得稍重有力些。
四、品悟意境
[引]刚才我们反复诵读一诗一词,不知大家感觉如何? 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曾说:“诗歌中,听得到的声调是优美的,听不见的声调更优美。”诗中也有“听不见的声调”吗?它们在哪里呢?
它就在诗的意境中。那何谓意境?所谓意境,是合景和情而言的,能够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
下面,我们就从景和情入手,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探究它的意境。
分析过程
[引]刚才,男女分组朗诵了这首词,词的上下片1---3句是属写景抒情句,4、5 句则属于议论句。下面,我们就先疏通。分析每片的1---3句,然后再体会4、5句的.议论句,怎么样?(先疏通每片1---3句,然后一起拟定四字语的小标题,得出该词的板书设计)
五、点拨升华
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探讨词人的爱情理想
“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虽天各一方,但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才是最珍贵的。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六、歌曲欣赏
鉴赏比较
问题:比较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同:都根据传说,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作者对爱情的看法,曲折的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景交融,以情动人。
异:《迢》诗表现的是离愁别恨;《鹊》词却是对纯洁、高尚、忠贞不逾爱情的赞颂。
拓展延伸
“七夕”已演化成了中国的情人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许多传统的节日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请以“‘七夕’与当代文化”为课题。收集资料,完成一篇小论文。
附:板书设计
佳期相会
两情久长
相见难 别亦难
不在朝暮
依依惜别
附:
篇11:散文阅读复习指导(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散文阅读复习指导(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①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考点 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③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课 时:一课时
方 法:归纳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散文的阅读。散文因为语言美,含义丰富,思想真切,主题深刻已成为新课标下现代文阅读的一个亮点和热点,正因为如此,经成为记叙文考查中的一个难点。综合各课改实验区散文阅读的考查特点,我们认为散文的个体考查点为:
考点一(多媒体)
1.对内容的鉴赏--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作品手法的鉴赏--分析文章的线索及常用的表现手法;
3.对不同观点、态度的分析--分析文章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4.对作品语言的鉴赏--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5.对作品形象的理解--感受人物,感受事件,领会主旨;
6.对表达技巧的赏析--从作品的表达方式、选材剪裁、结构特色等角度进行评价。
二、指导与训练:
第一环节:复习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的范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体裁,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认真答题。
1、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2、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3、记叙的顺序:顺叙 倒叙 (同一件事) 插叙(另一件事)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5、记叙的线索: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线索要贯穿整篇文章。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6、表现手法: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
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
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
7、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②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③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8、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定义: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
(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
(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第二环节:散文的特点
1.按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像藤野先生,是叙事;《春》、《济南的冬天》等是抒情散文。
2.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
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我们阅读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抓住文章的结构线索,欣赏优美的语言。
第三环节:典型题引路
(材料略)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
(2)
(3)
2.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模拟文中那位心理老师的口吻开导丑女孩。
3.第⑨段中“我”的先生当时为什么“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
4.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掌心化雪”的含义的理解。
5.仿照下面例句,结合文中丑女的遭遇,以“不以恶小而为之”开关,写句话
例句“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
不以恶小而为之--
6.本文有不少精彩语言值得品味,请摘录两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简要的点评。
摘录:
赏析:
多媒体显示:阅读步骤:
温馨提示:
1.速读全文,确定文体,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以;
2.精读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
3.看文章所设的问题,尤其要弄清题干的意思,再次回头结读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
4.对拓展延伸的目,要弄清题意后再认真按要求回答。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射出”如果改为“飞出”好不好?为什么?
初夏时节,小麦抽穗,劳作后稍事休息的牛儿正摇着尾巴,悠闲地吃着农民从麦田里扯起的燕麦或从沟垄边割来的青草,这时就有云雀从草丛中“嗖”地射出,像鸣镝,直冲云宵。
2.下面这句子非常优美,富有韵味,请你作点赏析。
云雀的叫声里,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
3.“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在这片记忆的天空中,作者主要写哪三件事?
4.仿照例句写一个句子。
例句:鸟语如歌,一只鸟就是一个歌手,一个大彻大悟的歌手。
鸟语:
5.作者写鸟语旨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6.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一点感悟。
【相关链接】
材料一 伐木丁丁,鸟语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材料二 1962年,蕾切尔卡逊在其醒世之作《寂静的春天》中指出,人类滥用化学农药、毫无节制地破坏环境,必然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寂静的春天。
--选自周娜等《农林业的绿使者》
材料三 1986年5月,23岁的徐秀娟大学毕业,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事业的梦想,只身来到刚起步不久的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承担起丹顶的繁殖与驯化工作。1987年9月16日,为了寻找有一天迷失的天鹅,在滔滔的流水中……。
--选自《自然黄海湿地》
【安徽省中考试题】
1.填空
第①段依次描写 ,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 等景物,表现了早晨的“清新、宁静”。
2.第②段和第③段,把清晨比作“新的起点”、“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有什么含义?
3.第③段和第④段,先后用“玫瑰花瓣”、“羊毛卷”作比喻,描述了朝云怎样的变化?
4.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
5.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请晨的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武汉市20中考试题】
1.阅读①-③段,概括“我这样的故事折服了”的原因。
①
②
③
2.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点的“纸月亮”分别指什么?
第①段中“纸月亮”指:
第⑥段中“纸月亮”指:
3.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创造月亮”。
5.作者说面对痛苦“自我的救助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第五环节:归纳总结
1.阅读题答题原则
明确文体(文体知识扎实) 2、联系主题 3、语言准确,言之有物
2.答题方法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
答题时,注意语言的文体特色。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议论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观点;说明文是介绍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段意、层意的总结要针对某一段落进行。
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
记叙文的整体感知与记叙的六个要素密切相关,当然,有时候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是虚化了,而经过又不能多说,所以记叙文的整体感知就是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2)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体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
阅读记叙文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行文过程能够分析理解,对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进行品析理解。
(3)能够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
包括:词义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
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
选择照应,如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能还原到恰当的位置上。这需要在充分理解这句话内容以外,还必须弄清原来位置的语言环境。
(4)能比较阅读。即对体裁和题材相同或相近,表达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文段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等方面进行比较。
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过渡段--承上启下。
3、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从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描写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而议论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结尾,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4、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1)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2)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做出准确理解。
5、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⑨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从近几年中考来看,黄冈市一直从课外的选文,选文更加注重人文内涵,注重文学因素,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考点重基本能力考查:
1、关键词句的品析,揣摩必不可少
2、重个性化的体验与反思,材料探究题是新亮点
3、所选文的材料人文色彩更浓,也更加贴近生活热点与时尚
4、尝试一些自拟自答的互动题
5、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篇12:中考阅读强化训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中考复习)
中考阅读强化训练(二)
A
French kids can be editors for a day
Can kids make their own newspapers? They do in Paris. Student editors at a French newspaper for kids called Mon Quotidien, do every day.
The ten-year-old newspaper sometimes sells 200,000 copies every day. It gets more than one million dollars every year! This is much more than many other newspapers.
How do they decide what to put in the paper? All the adult editors working on the children’s newspaper agree that the paper should be simple to read. Kids should be able to finish it within 10 minutes. The paper covers(报道) kids’ favorite subjects like school life, animals and science. It also talks about big world problems.
In order to make the paper more popular with kids, adult editors invite students aged 10 to 15 to join them. They have meetings every Wednesday and Sunday. Adult editors, reporters and kids sit together and decide which topics should come out in the paper and on which page. Which topic.ruiwen.come out on the front page, world news or bears in the zoo? Often the kid editors and adult editors disagree. Sometimes, the adult editors have to give up because their little editors won’t give in. Usually the student editors stay in the newspaper office for three hours at each meeting. Any kid in France can call the newspaper if they are interested in being a one-day editor.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的正(T)误(F)。
( )1. The French newspaper Mon Quotidien has a history of 10 years.
( )2. The newspaper is for the kids to create and practice, not to earn any money.
( )3. The editors of the newspaper are all kids.
( )4. The children can finish reading the newspaper within 10 minutes because it’s simple.
( )5. When the kids disagree with the adults editors, the adults have to give in most of the time.
B
In the near future, people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will watch a new kind of television. It is called the 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高清晰度电视机) or the HD-TV.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an HD-TV and a normal television is the picture. It is more clear and detailed. This is because the HD-TV has many more points and lines that make a television image. Every color television picture contains thousands of red, green and blue points. They all come together as an image in the eye of the person watching. The points are organized in lines that go across the television screen. There are more than five hundred lines in a normal television. The HD-TV has two times as many. To get this clear picture, you must have a big screen. Experts say people using a small screen will see little difference.
The HD-TV also has clear sound. It is like the sound on a CD. All these improvements make an HD-TV very costly. One kind in Japan now sells for more than twenty thousand dollars. A major problem with the HD-TV is its broadcast signal(传播信号). The signal is bigger than normal because it carries mor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 )6. What i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an HD-TV and a normal television? It is _____.
A. the pictureB. the shape
C. the voice D. the weight
( )7. What is a color TV image?
A. It is made up of thousands of red, green, and blue points.
B. Points are organized in lines that go across the TV screen.
C. It is a black and white picture.
D. Both A and B.
( )8. How many lines does an HD-TV have?
A. Over 250.B. More than 500.
C. More than 1,000. D. About 250.
( )9.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want to get a clear and detailed picture from an HD-TV?
A. You must have the bigger signal for the HD-TV.
B. You have to get a big screen.
C. You should have a compact disc player.
D. Both A and B.
( )10.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The HD-TV sets are not popular now because they are too expensive for most people.
B. The signal for the HD-TV is not bigger than that for the normal TV.
C. In the future the HD-TV will cost 10 times as much as it costs now.
D. Only Japan can make the HD-TV.
C
The students in America usually begin high school at the age of 13 or 14. Some leave at the age of 16. But most finish the 4-year high school study. They do not get their first full-time job or begin college studies until they are 17 or 18 years old.
The high school day is about 7 hours long. Part of the day is made into classes of about 50 minutes long. The students have lunch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 American students study English, history, math, science, art and languages. Some also learn job skills. They can learn how to use a computer or how to mend a car. Other students may learn by working in an office, a hospital or other places one day a week.
Jean Wilton Anderson is 16 years old. She lives with her parents and two younger brothers in Bethesda, Maryland, near Washington D. C. Jean studies at Walt Whitman High School. There are about 1,500 students at the school. Most of them will go up to colleges.
Jean wakes up early every morning. She begins school at about 7:30. This is her third year of high school. Every day she takes classes to learn English, world history, physics and trigonometry(三角学). And she plays the violin in music class. School ends at about 2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Yet, Jean stays 2 or more hours longer every day for sports. Jean arrives home at about 5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She eats dinner. Then she starts her homework. She also spends a lot of time talking on the telephone with her friends. Students in America have their way of talking. They use the word “like” all the time. Jean and her girlfriends wear blue jeans and shirts or sweaters every day. The boys at her school also wear blue jeans. But they like to wear blue jeans that are several sizes larger for them.
Like students of her age in most part of the country, Jean begins to drive a car. She does not have her car. She must use the family’s car. Most of the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have their own cars. Many of them drive their cars to school every day.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 )11. When the students in America finish their high school, they _____.
A. are usually 17 or 18 years old
B. try to find the full-time job
C. all begin their college studies
D. are ready to leave the country
( )1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bout the high school?
A. The school day usually lasts 7 hours.
B. The students only have 5 subjects to learn.
C. Each class will last 50 minutes.
D. The students can learn some skills out of the school.
( )13. Jean Wilton Anderson _____.
A. has a four-people family
B. lives in the centre of Washington D.C.
C. has studied in her school for 3 years
D. drives her own car at the age of 16
( )14. On a school day Jean Wilton Anderson _____.
A. has to get to school before 7:30 in the morning
B. takes classes for 10 subjects in the school
C. does some sports and homework after class
D. spends hours on the phone with her classmates
( )1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 Students in high schools use the word “like” very often.
B. The boy students wear blue jeans as the girls.
C. Many high school students go to school in their own cars.
D. Boy students wear jeans of larger size because they grow fast.
D
A man fell out of his plane and fell back into it again. Two people rowed(划) a small boat from New York to England in 56 days. One person was so big that he wouldn’t fit in any hospital room. Would you believe these stories? Well, they may sound strange, but they did happen. James Cornell has more strange but true stories like these in a book called Very Strange People.
Here is part of the contents(目录) of Very Strange People. The contents lists the names of the chapters(章) or parts of the book. It also tells on what page each chapter begins.
Chapter Page
One A Dog’s Life ........................................ 3
TwoA Bomb-Again Pilot ............................. 14
Three High Wire Act(走钢丝) ........................ 33
Four Fat Men ................................................ 41
Five Over the Falls ........................................ 43
Six The Unending House ............................ 53
Seven Row, Row, Row Your Boat ................. 60
Eight The Tower Builder ............................... 85
Unlike many reference(参考) materials, the table of contents is not arranged alphabetically(字母顺序). The chapters are listed in the order that they appear in the book.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 )16. In 1918, Captain Hedley fell off his plane in the sky, soon he fell back into it again! You may read about this story in Chapter _____.
A. 2B. 3 C. 4 D. 6
( )17. One morning in New York City, people saw a man walking on a rope between two tall buildings. You may read this story in Chapter _____.
A. 1 B. 3 C. 5D. 6
( )18. The Earl feeds his dogs better than most people do. This story may begin on page _____.
A. 3 B. 33 C. 1 D. 53
( )19. Sarah thought she would die as soon as her house was finished. So she kept on adding more and more rooms. Her story may appear on page _____.
A. 3B. 43 C. 53 D. 85
( )20. Because of his great size, Robert could not enter any hospital room. Which story appears behind this one?
A. A Bomb-Again Pilot.
B. The Tower Builder.
C. High Wire Act.
D. Over the Falls.
Key:
1-5 TFFTF 6-10 ADCDA 11-15 ABCAD 16-20 ABACD
篇13: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更多更新资料:jnebook.scxxt.com.cn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
(一)《曹刿论战》
1、公将战。
解词:将:打算。
2、曹刿请见。
解词:见:拜见。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解词:肉食者: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谋划;间:参与。
翻译: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自会去谋划它,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4、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解词:鄙:鄙陋,目光短浅。
翻译:居高位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从长远之处去谋划。
5、何以战?
翻译:凭什么作战呢?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解词:安:养生的东西;专:独自专有。
翻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他们分给别人。
7、小惠未蹋民弗从也。
解词:掏“遍”,遍及,普遍。
翻译:小恩小惠并不能遍及,人民是不会听从的。
8、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解词: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夸;信:信实。
翻译: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夸,一定对神讲实话。
9、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解词:孚:为人所信服;福:降福,保佑。
翻译: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的。
1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解词:狱:案件。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按照实情去办理。
11、公将鼓之。
解词:鼓:击鼓。
12、齐师败绩。
解词:败绩:大败。
13、公将驰之。
解词:驰:驱车追赶。
14、既克,公问其故。
解词:克:战胜;故:原因、缘故。
15、夫战,勇气也。
翻译:作战,靠的是勇气。
1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词:鼓:击鼓。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则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会竭尽。
17、疲竭我盈,故克之。
翻译:敌方的士气已经竭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它。
1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解词:测:推测,估计。
翻译:(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担心有埋伏。
19、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词:靡:倒下。
翻译:我看到齐军战车辗过地面留下的痕迹非常乱,远远望见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所以下令追击。
(二)《〈孟子〉二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则使人委靡死亡。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解词;发:被任用;举:被举用,被选拔。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解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资财缺乏;拂乱:使……颠倒错乱。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担子交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身体饿瘦,身受贫困之苦,并用种种行动使他的所作所为颠倒错乱。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词:所以: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同“韧”,使……坚韧;曾:同“增”增加。
翻译:所以用来使他的思想惊动,性情坚韧起来,不断增长才干。
5、人恒过。
解词:恒:常。
6、困于心,衡于虑。
解词:困:困苦;衡:同“横”阻塞。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解词:征:验;发:显现;喻:明白。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解词:入:国内;拂:同“弼”辅佐;出:国外;患:侵扰。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能够辅佐君主的贤臣;国外没有敌国的侵扰,国家通常会灭亡。
(三)《愚公移山》
1、年且九十。
解词:且:将近。
2、面山而居
解词:面:面对。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解词::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翻译:苦于北山的阻塞,出入曲折迂回。
4、聚室而谋。
解词:谋:商量。
5、指通豫南。
解词:指:同“直”,一直。
6、杂然相许。
解词:许:赞同。
8、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解词:以:凭;损:削减;如……何:把……怎么样。
9、且焉置土石?
解词:且:况且。
翻译: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10、投诸渤海之尾。
解词:诸:之于。
1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翻译:于是率领子孙中能够挑担子的三个人。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词:易:交换;始:才;反:同“返”,往返。
翻译:冬夏换季(一年),才往返一次。
13、甚矣,汝之不惠。
解词:惠:同“慧”,聪明。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
1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解词;固:顽固;彻:通达。
翻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解词:穷匮:穷尽;苦:愁。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会增高增大,何愁挖不平。
16、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词:亡:同“无”,没有。
17、帝感其诚。
解词:诚:诚心。
18、一厝朔东。
解词:厝:同“措”,放置。
19、无陇断焉。
解词:陇:同“垄”,高而不相连的土墩子。
(四)《出师表》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词:崩殂:死亡;三分:分裂成三个国家;疲敝:贫困衰弱;秋:时刻。
翻译:先帝(刘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逝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益州贫困衰弱,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2、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解词:懈:懈怠;忘身:舍生忘死。
翻译:侍卫大臣们在宫廷中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朝廷外舍生忘死。
3、追先帝之殊遇。
解词:追:追念。
4、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解词:光:发扬光大;恢弘:发扬扩大。
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解词: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翻译:不应该轻易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而使得忠心进谏的道路阻塞。
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翻译: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7、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解词:付:交给;论:评判;刑:罚;昭:显示。平明:公正严明。
翻译:若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职分的'人,应该交给主管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8、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翻译:不应该偏袒或有私心,使宫中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9、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解词:行阵:军队。
翻译:军队上下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10、亲贤臣,远小人。
解词:亲:亲近;远:疏远。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1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12、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翻译:那么汉室的兴旺就为期不远了。
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解词:布衣:平民百姓;躬:亲自。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只想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15、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解词: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感激:感奋、激动;驱驰:奔走效劳;值:遇到。
1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翻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17、先帝知臣谨慎
解词:谨慎:小心慎重。
18、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深入不毛。
解词:效:实现;伤:损害;毛:草木。
19、庶竭驽钝,攘锄奸凶。
解词:驽钝:平庸的才智;攘除:铲除。
20、此臣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2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让我完成讨伐曹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不实现就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22、以彰其咎
解词:彰:表明、显扬。
23、臣不胜受恩感激。
翻译: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更多更新资料:jnebook.scxxt.com.cn
篇14:高考考点讲义全集:文言文阅读(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考点讲义全集:文言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考点13-17,在高考试卷中占19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大阅读,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之一。
历年的高考文言文题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
“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
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
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
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有翻译语段。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于课本,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
如上海高考题中,要求解释“旬日(十天)”和“已而(不久)”两个词的含义。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相应的词,分别出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和《促织》中的“旬余,杖至百”等句子中。可见,文言文阅读能力稍弱也没关系。要勤于积累,踏实训练。 复习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首先做好把六册课本文言文细细看过一遍的计划,逐字逐句翻译,把疏通中的障碍和书下注释作为重点,这应是以一当十的好办法。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复习,能力得提高很快。
考点13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什么叫常见文言实词?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这些应该是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复习实词时,重点掌握课本三方面内容
1、掌握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单元知识短文《文言实词的特点》。
2、掌握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单元知识短文《词类活用》。
3、掌握高中语文教材后的附录---《文言常用实词表》。
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一)单音性--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复音词语,分为复音词和复音结构(两个单音节词连用)两类;
附:复音实词(一个复音词)、实词性复音结构(两个单音词)
类 别 举 例 注意点
复音实词 单纯词 联绵词 参差 惆怅 幽咽泉流水下难(双声) 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须臾 徜徉 窈窕世无双 (叠韵)络绎如浮云(非双声叠韵)
译音词 单于 琵琶
叠音词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象声词 隐隐何甸甸 间关莺语花底滑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合成词 并列式 宾客 社稷 骐骥
偏正式 足下 黄泉
支配式 更衣 从事
附加式 率尔 阙如
实词性复音结构 两个单音词构成词组 地方 其实 妻子衣裳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不要误为一个复音词
两个单音词偶然相遇 中间(中间间杂着)力拉崩倒之声 吾社之行为(品行可以作为士人表率)士先者
偏 义 复 词 昼夜勤作息 勤心事公姥,去来江口守空船 备他盗之出入(入)与非常也
(二)活用性--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1)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一般活用
类 型 及 规 律 例 句 译 法
名词作状语 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做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其一犬坐于前有包举宇内,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方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 像……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仁而下士,礼交之。 用对待……的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袖四十斤椎椎杀之。笼养之。 用……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予分当引决其势必不敢留君 依据……,按照……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卒廷见相如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地。 在……,从……,向……,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时公兵不满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当……,每……
名词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 ,籍吏民沛公军霸上 译法(1)换成动词:籍,登记;服,穿; 德,感激;风,吹拂。(2)动+名:军,驻军;衣,穿衣(3)介+名+动: 东,向动行。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买五人之而函之项王复引兵而东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
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 面山而居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形作动词 后面有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 山多石,少土 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远,疏远;穷,到尽头;重,器重;轻,轻视、看不起。
前面有能愿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面有助词“所” 固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也
数词活用 用作动词,充当谓语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用作形容词,充当谓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专注)
用作副词,做状语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一旦)
(2)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活 用 的 类 型 例 句 译 法 说 明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宾=使+宾+动 有时也可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如:活,救活。
形容词使动用法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形+宾=使+宾+形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宾=使+宾+为+名
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形+宾=以+宾+为+形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吾从而师之 名+宾=以+宾+为+名
动词的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公子怪之 动+宾=以+宾+为+动
(三)多义性--文言实词的多义性,是由词的本义派生引申而来,引申义和本义有着或近或远的意义联系。
“引”,会意字,本义是 拉开弓。
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即用其本义。由“拉开弓”引申为
②“拉”,“左右或引相如去。”又由“拉”引申为
③“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④“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
⑤“拿”,“引绳而束缚之。”
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
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
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⑩“退却、避开”,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相如引车避匿”
(四)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除“看、见、睹、瞟、瞄”等词外,更有很多表现神态和情感方面细微区别的词:
睽,张目注视; 盯,用力注视; 眄(miān)、睥睨,斜看;
盱盱,(xū)直视; 瞥,匆匆看一眼 眈,垂目注视;
睢,(sui),仰视 顾,回头看; 望,远视; 瞰,俯视;
睇,斜视流盼; 眩,意迷地看; _,瞪大眼睛看;
_,(xì)怒视; 瞪,怒目直视; (xiàn),轻视地看;
,深情凝视; 睚眦,瞪眼怒目; 颍tǎng)茫然直视;
(五)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熟识《金太阳考案》165面的附录“通假字”)
三、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做好文言文阅读题目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本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几种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可以根据“偏旁”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词义。
“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词义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词义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 犭、鸟、虫”:与动物类有关;
“讠(言)、辶(u)、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
“禾”与五谷关;“ ”与丝麻关:“贝”与金钱关; “皿”与器具关;
“ ”与房舍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 “ ”与旌旗关;“旨”与美味关;“辛”与刑具关;“隹”与鸟雀关; “能”与熊罴关;
“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关 ;“系”与捆绑关;
“攴”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 “月”与肉关, “页” 与首关,
“自” 与鼻有关 “目” 与眼有关……
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如:
“不刊之论”中的“刊”本义为“砍”,此处为“删改”。
“自怨自艾” 中的“艾”本义为“割除“处为“改悔”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的“组”,本义为“带子,绳子”。
“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的“造”字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 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课文迁移法
教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例:
① 远与恢素善 (全国高考题8题)
《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章良” 善:友好。
② 远本倜傥,尚轻侠 善 (06年全国高考题8题)尚:崇尚。
《促织》“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③ 北枕大江,难薄五岭(06湖南卷) 薄,接近。
《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岳阳楼记》“薄暮冥冥,呼啸猿啼。
④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06上海卷)与:结交
《过秦论》“天下之士,和从缔交,相与为一。”
《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
⑤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重庆06高考10题)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间: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促织》“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秦。” 质,做抵押。C项的“质”带宾语“人田券” ,作为动词,不能是“质问” 所以判断C项为错。
3、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但在具体语境中,它的意义是唯一的;同时这个词的意义应当是与上下文其它词义相吻合、配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1、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绝食:断粮)
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绐,欺骗)
4、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②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④追亡逐北(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⑤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⑦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与“恃” 对应,动词,依靠)
⑧顽鲁者亦当矜怜,贤俊者自可赏爱(91年18题)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
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5、语法分析推断法
语法分析就是分析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语+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练习:推断加点的词的词性和意义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动词,可推断为“停止”)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可推断为“与世隔绝的”)
③以为妙绝 (副词作补语,可推断为“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作状语,可推断为“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可推断为“渡过”)
⑥范增数目项王 (动词,可推断为“用眼睛示意”)
⑦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动词, 可推断为“抬高”)
⑧“取樵炊灶”(试题13题) (名词,可推断为“柴薪” )
6、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例①“吾说晏子之义”(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B项)
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号上下文语境。
例② 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成现代汉语(春季高考上海卷第21题)
相当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原因,乃不明此处“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相对,根据对举性完全能够判断出来,全句意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
例③“昌宗从旁趣说”, (湖北卷第11题D项)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7、成语印证法
成语就其来源看,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其中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故而可以借助它来推断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看看以下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迫近、接近)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招致)
(3)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相得益彰”-明显、显著)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竭尽)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一蹴而就”--践,踏)
(7)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8)在官清恪,未尝闻私(95年12题)(“恪守不渝” --“谨慎而恭敬”)
(9)吾亦望汝副其心“(95年16题)(”名副其实“--符合)
(10)或妄嗔怒”(“轻举妄动”--胡乱)
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既可以将一些模糊认识的成语清晰化,又可以复习到大量的古汉语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①用成语复习文言实词
下列成语中包含了文言实词(括号前),在括号里写出释义
不易(改变)之论 不刊(删改)之论 不过尔尔(如此)
无可适(去)从 以己度(推测)人 质(询问)疑问难
登峰造(至)极 怨天尤(责怪)人 缘(攀援)木求鱼
引(拉长)吭高歌 寡廉鲜(少)耻 家徒(只有)四壁
尸位素(白)餐 不学无术(本领) 如释(放下)重负
不速(邀请)之客 不期(约定)而遇 文(掩饰)过饰非
出类拔(超出)萃 蔚为大观(景象) 寄人(依附)篱下
②用成语复习古汉语一词多义(含实词、虚词)
备: 德才兼备(具备,具有) 关怀备至(周到,尽) 戒备森严(防备)
兵 :短兵相接(兵器) 兵强马壮(士兵,军队) 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达 :四通八达(通达) 通宵达旦(到达) 达官贵人(显达)
当: 势不可当(抵挡) 首当其冲(对着,面对) 安步当车(当作)
负: 负隅顽抗(依仗,凭借) 忘恩负义(背弃) 不分胜负(失败)
故: 故步自封(与新相对) 非亲非故(老朋友) 明知故犯(故意)
顾 :顾影自怜(回头看) 三顾茅庐(拜访) 奋不顾身(考虑)
疾: 讳疾忌医(疾病) 疾恶如仇(痛恨) 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 举足轻重(抬起) 选贤举能(推荐) 举国上下(全)
名: 不可名状(说出) 不名一钱(占有) 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 自愧弗如(比得上) 称心如意(适合) 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 :略胜一筹(超过) 美不胜收(尽) 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 :不务正业(致力,从事) 不急之务(事务,事情) 除恶务尽(必须)
相 :相机行事(鉴别,审察) 开诚相见(偏指一方) 肝胆相照(互相)
于: 青胜于蓝(比) 受制于人(被)
与: 与人为善(赞成) 与日俱增(跟着,随着) 欲取姑与(给予)
以 :以己度人(用) 以貌取人(凭) 以讹传讹(拿,把)
因: 因人成事(依靠) 因利乘便(凭借,依靠) 因材施教(根据)
③用成语复习通假字
一暴(曝)十寒 拨乱反(返)正 不假(借)思索 日薄(迫)西山
层见(现)迭出 食不厌(餍)精 矢(誓)口否认 博闻强识(志)
④用成语复习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的词加点
风起云涌 豆剖瓜分 蚕食鲸吞 口诛笔伐
草行露宿 日新月异 虎踞龙盘 星罗棋布
川流不息 管窥蠡测 耳提面命 二桃杀三士
2.形容词作名词的词加点
杀富济贫 除暴安良 激浊扬清 舍近求远
居安思危 党同伐异 披坚执锐
3.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加点
沐猴而冠 沧海桑田 户枢不蠹 不胫而走 洞烛其奸
华而不实 履险如夷 无所事事 径天纬地 衣冠禽兽
4.动词活用为名词 继往开来
5.使动用法的词加点
破釜沉舟 正本清源 富国强兵 倾国倾城 赏心悦目
丰衣足食 贪脏枉法 不可理喻 光宗耀祖 生死肉骨
6.意动用法的词加点
幸灾乐祸 鱼肉人民 席天幕地 不耻下问 不远万里 草营人命
7.为动用法 光前裕后 (光前:为前人增光,裕后:给后人造福)
⑤用成语复习古汉语句式
1.宾语前置(前置宾语划线)
夜以继日 时不我待 唯才是举 一言以蔽之
2.介宾短语后置 蠢若木鸡
3.被动句式 古为今用
4.省略句式 再衰三竭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种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两点:
1、运用这几种方法时要结合语境,多角度思考,仔细推敲,相互验证,作出选择。如果能经常有意识地去推断,我们的文言阅读能力就会得到较快的提高。
2、所有的方法都是以深厚的积累为基础的。如果不了解有关字形的知识就无法借助字形推断词义;如果不懂的句子成分划分的技能,就难以利用它来推断词义;如果没有一定量的成语积累也难以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知识的融会贯通便是技能。所以一定要注重积累,练好内功
考点14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古人说:学会“之乎者也矣焉哉,可以为文矣。”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是表示词法的.一种手段,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虚词,是十分必要的。复习基本资料:
(1)第二册“怎样学习文言虚词”
(2)《金太阳考案》174面“知识档案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
一、考点阐释与探究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1)考查要求重在文言虚词的“用法”上。
(2)这里的“了解”,即根据上下文来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3)“常见”指20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求非常明确。
(4)、“在文中的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需根据语境的上下文来确定某个文言虚词的“句中用法”。
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特点与趋势,可以看出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考查范围与内容上,均严格遵循当年大纲和说明中的有关规定,不同年份考查的虚词个数不同,可以是集中辩析一个 ,也可以是比较不同的多个虚词,近两年趋于后者,同时对极其常见虚词作多次重复考查,如”以“字;
其二,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选自初、高中所学课文,统编教材;
其三,考查角度上,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与成分;
其四,题型设置上,选项多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字异同;
其五,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还会发现不少句子的翻译和句式辩析也涉及到虚词,足见其重要性。
总之,文言虚词的考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相对稳定,估计20的命题方式,如有变动也只是些许调整,所以我们备考必须回溯历史,研读说明与大纲。
二、推断文言虚词含义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参考。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例①“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例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例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④“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
a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
b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
c通“呵”,“喝问”;
d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句例推断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
例⑤“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 “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
例⑥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中“为”的用法,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⑦“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例⑧“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例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6、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例⑩“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⑾ “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
7、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
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
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
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
例⑿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
例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附:复音虚词(包括虚词性复音结构)
复音词 语 译 例 句
而已 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则已 也就罢了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庶几 差不多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若夫 像那,至于那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何其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之谓 说的就是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
谓之 称他为、把它叫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所谓 (就是)人们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若何奈何 怎么样 使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何如 如何,怎么样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何所 …的是什么 白雪纷纷何所似?
有所 有……的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无所 没有……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有以 有用来…的 吾终当有以活汝。
无以 没有用来…的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何以 凭什么 何以战?
是以 因此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虽然 虽然(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然而 这样,可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向使 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所以 ①……的原因②用来……的凭借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是 ①表示承接关系②从这,在这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以为 ①以(之)为②而为③认为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收天下之兵,……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也与、也与哉、也乎哉 复音语气词,兼有几个词的语气,但重点在最后一个词上 其可怪也与!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吾罪也乎哉!
考点15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阅读第三册“文言常用句式”的知识短文。
文言句式,一般指与现代汉语表示形式有较大不同的几种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句式 规 律 或 标 志 例 句
判断句 用“者”(表停顿)“也”(表判断)表示 ……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者,…… 粟者,民之所种
……,……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 (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用“为”(动词)表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用“乃”、“则”、“即”、“皆”、“非” “诚”(副词)等表示 此乃天也 / 山下皆石穴罅人非生而知之者/梁父即楚将项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用“是”(判断词)表示 翩翩两骑来是谁
被动句 用“于”表示 ……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用“为”表示 为…… 为……所……为所……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如姬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用“见”(受)表示 见…… / 见……于…… /受……于……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用“被”表示 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无被动标志 意念上的被动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戍卒叫,函谷举
省略句 省略主语 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蒙后省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自称时省 (予)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对话中省 (刿)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省略谓语 省略谓语动词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省略宾语 省略动词的宾语 使(之)归赵
省略介词的宾语 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于”或“以” 以钟磬置(于)水中 /试之(以)鸡
倒装句 又可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几种。
句式 规 律 或 标 志 例 句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人莫之许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 君何以知燕王?
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 / 惟命是从
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余是以记之 / 一言以蔽之
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定语后置 用“之……者” “……者”表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求人可使报秦者
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数量词作定语有时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主谓倒置 为强调谓语而倒置 甚矣,汝之不惠!
介宾短语后置 “于”(乎)宾短语常后置 以勇气闻于诸侯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以”宾短语有时后置 咨臣以当世之事又试之(以)鸡
考点16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从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
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句意不改变,不出现语病”。
一、应对策略。
1、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
①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2: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了”珍贵“,”观“换成了”景象“。
②古汉语中的判断句和被动句,要将表判断和表被动的词,替换为汉语的“是” 和“被”
例3:此乃天也。译文:这是天意。
例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王。
③将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固定格式 翻 译
无(有)以 没有(有)……的办法
无(有)所 没有(有)……的人、物、事
所以 用来……的 或 ……的原因
无乃(得无)……乎? 恐怕……吧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孰与、与……孰 跟……相比,哪一个……
其……之谓 大概是说的……吧
何以………? 根据什么…
何……为? 干什么呢?
独……哉? 难道……吗?
奈……何? 拿……怎么办?
3、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4、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5: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5、补充法
①补充省略成分。
例6: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②补充关联词。古汉语句间关系与现代汉语句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意合成分较浓,很少用关联词语,而现代汉语复句间的关系多用关联词语表达,因而翻译时需把古汉语句式中暗含的句间关系用关联词语补出。
例7:求其生而不可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2002年上海卷)
译文:(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却不能做到,那么死囚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此文言句式暗含假设关系,翻译时要补出。)
例8:太宗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全国卷)
译文:(因为)宋太宗多次穿便衣到功臣家,(所以)赵普常常退朝后也不敢换便服。
此句暗含因果关系,皇帝可以穿便衣到功臣家而臣子却要穿朝服才礼貌。赵普不敢换衣服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宋太宗可能路过或突然到来,届时仓促来不及换衣服拜见皇上。
例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
6、删略法
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10: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还有“夫”“维”,宾语前置的标志的“之”“是”可不译,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7、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1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还有一个活用词“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位置上,“急”要表现起意动的特点,可译成”公子您解救别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
8、意译法
①古人在文中好用修辞格(如比喻、借代、委婉)和 典故,不能直译,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例如
“金城千里” ,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万钟”指高官厚禄;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轻而易举。
“更衣”即是上厕所;
”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已有
例1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为“做官的人”。
例1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②用典故的句子,不能直接翻译典故内容,只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
例1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滕王阁序》。
帝阍,原指天帝的受门人,这里借代皇帝的宫门。奉宣室,是一个典故,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王勃以典故自比。点明典故在此的含义可译为“(我)思念皇帝宫却看不见,等待皇帝的召见又会在何年?”
9、浓缩法
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15: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屈原列传》
这是互文同义的繁笔手法,可译为“随从时俗行事”。
例16:主人下马客在船。
这是互文见义的手法,可译为“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
例1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有征服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10、扩充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18: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例19: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书》
译文: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老百姓像水一样)能够承载船只,也能够颠覆船只,这应当谨慎地对待。 如果在翻译时两个分句间不补充“老百姓像水一样”,那么译文就不连贯。
二、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如:
例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高考 湖北卷)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例2: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年高考 天津卷)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例1 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例2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
例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译成: 想到他们的去世的祖父,(“先祖父”,指先人祖辈父辈)
例4: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例5:意气益厉,乘胜逐北。(2004年高考 天津卷)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北”是指“败兵”)
例6: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
(四)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如:
例7:婴之亡,岂不宜哉? (年高考 京皖内蒙春招卷)
“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五)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
例8:范氏富,盍已乎?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加上译句才完整)
例9: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2004年高考 浙江卷)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 )
(六)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如:
例10: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高考 浙江卷)
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在翻译时应加以调整。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例11: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总之,文言文翻译应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在翻译时应做到“该删的删,该添的添,该调的调,改换的换”,一定要使译文既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在翻译时只要我们多注意、多总结,相信我们的翻译能力定会有很大提高。
考点17 文言阅读分析与综合
一、考点剖析
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知识点依次为: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翻译、信息筛选及分析综合。就其难度而言,一般以最后一个知识点为最。这种分析综合是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要比把握文意高。
《考试大纲》要求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指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
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②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
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
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考查的内容有:
①某个论点的依据;
②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
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二、考试题型
从20以来文言文的考试题型基本稳定,对以上三个考点的考查一直采用的是选择形式的题型:编组式,普通单选式。
①全都说明(表现)××人××特点的一组;
这类题型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在做题时,首先要看清并理解题干要求,然后找出对应的阅读区间,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并对照比较,作出是否符合提干要求的判断,最后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排除。
②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对原文有关内容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出题者会将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义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只是因为试题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而隐含错误,所以考生不细心推敲,很难发现。因此,在阅读时,对有关的词句应特别敏感,可以用笔勾出,在做题时不要只检查选项中所说的人和事符合不符合事实,还要看看是否能够对上。
③对××话或××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
这个题型是对作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考试说明》早就列出了这一内容,但是以前试题中未出现过,2003年是第一次。答题时要联系全文对选项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文意,是否恰如其分,有没有歪曲事实、故意拔高、有意贬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避重就轻等情况。
三、解题注意事项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先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
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
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首先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者怎么看这个人物,如何评价。其次是一个是分层。材料中的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到了哪几个地方,做了几件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浏览选项,题中取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因为高考文言文的文章和题目有时候是相互解说的。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
比如文言文倒数第一题,倒数第二题,建议考生文言文阅读稍弱的同学,读文之前先把倒数第一、二题看一下,一般来讲倒数第二题是筛选信息,一般都是表现人物性格,就知道这个人物是怎样品质,是廉洁,是衷心爱国,是侍奉双亲等等。倒数第一题一般是对内容的阐释,考生把这四个选项看清楚,如果题干说“下列不正确一项”,那就意味着有三项都是正确,也就是说这三项对考生来讲是变相的翻译,变相的解释。这样在具体读文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三) 再读材料,据文正义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
“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
“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
(四)审视选项,逐一排除
运用前面的三种方法,经过前面的三次反复都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得进入第四步,仔细审视考试题目,充分利用已知信息,逐一排除错误选项。
(五)要建立整体的解题审读观。
在进行选答时,要建立整体的解题审读观,题干选项、材料(文段)、尾注三者不可偏废。
①要注意题干、选项的分析;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光注意选项而不注意题干,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干上,
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不是忽略了“直接”就是忽略了“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或者由于平时同类型的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也往往“视而不见”,不能正确地选择。
②要注意对材料的理解;我们主张考生解题时最好有一种随时观照材料(文段)的习惯,能把选择项放回到材料当中去检验或辨析正误;这样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避免因主观随意或粗心大意而导致的失分。文言实词、虚词的选择就应把解释放回原文,结合前后境来判断对错。
③要重视审读尾注;一般来说,高考文言文段下面都有一些附加的注释(尾注);这部分注释必须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并能在解题中加以运用。事实上,试卷既然把这些词句注出来了,就肯定是有用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一些命题者认为超出考纲规定的中学生阅读能力范围的内容,所以考生如果不加以很好地利用,肯定会对翻译和文意的理解形成障碍。
四、文言文阅读“分析概述”题误因例析
(一)人事不清,张冠李戴
命题者编制试题时,故意把甲人当乙人,把甲做的事加在乙身上或把对甲做的事说成对乙所做,从而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例1 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D项:“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
对照原文,选项中的“并封他为任城王”是明显的张冠李戴;此时曹操(文中的太祖)已“崩”,封曹彰为任城王的应是文帝曹丕。考生只要细心一点,就不难判断出。
(二)时事颠倒,前后杂糅
命题者有意思地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职官里发生的事搅乱混编在一起,以致于把发生在甲时甲地甲职的事说成在乙时乙地乙职做的,从而造成干扰,影响答题。此类与前一类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同而时事不同。
例2 2004年全国高考甘肃卷第14题A项:“吴隐之学识渊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侍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此项错在“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的表述上。从原文可知,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之时,韩康伯官职是太常卿,尚未担任吏部尚书;而且康伯之母告诫韩康伯的是“汝若成铨衡,当举如此辈人”,意思是“你如果能做吏部尚书,应当举荐吴隐之”;再加上后文“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的表述,明确告诉我们此时韩康伯才当上了吏部尚书。这是命题者有意思地前拉后扯,颠倒时事,干扰考生的。考生还是细心为妙。
(三)歪曲概念,混淆是非
命题者人为地把甲概念曲解成乙概念,或者文中主人公本来是这个意思,选项却解说成另外的意思,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等,从而造成干扰。这主要是由于考生不能准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而致误。
例3 2004年全国高考山东卷第14题D项:“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此项中“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属对原文“尝竟不见用”的曲解。“尝竟不见用”的意思是说“孟尝最终没有被任用”;“竟”是最终的意思,而不作“竟然”解;“见”在这里表被动。对这种无端的歪曲概念,淆乱是非,考生只有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例4 2002年高考第15题 D项:“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原文“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是李广自己说的话,刀笔吏是指诉讼的官吏,原句意思是“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而非“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这亦属明显的误解概念,造成混淆。
(四)无中生有,以假扰真
文中本来没有这个意思,只有类似的意思,命题者却想当然地解说出这样的一个意思,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以假乱真,从而造成干扰。
例5 20高考第16题C项:“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刑,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的斗志。”
选项中“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于文无据,纯属无中生有;
原文中说,“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意思是“派富豪去贿赂燕军将领,假装乞求燕军攻破城后不杀自己”,以此麻痹燕军,而最终“燕军由此益懈”;可见并不是“打入敌军以作内应”。
(五)错连因果,产生混乱
命题者无来由地把甲事件(或乙事件)说成乙事件(或甲事件)的原因或结果,使考生思维混乱,造成干扰。常见标志性词语有“为此”“以致”“致使”“由于”“从而”“因此”“所以”等等。
例6 高考第19题C项:“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这里的“为此”,表明高宗是由于狄仁杰有关尧舜的一番话才改变主意接受谏劝的;其实对照原文,就会发现高宗真正改变主意,是在狄仁杰说到法令无常、全国上下无所适从之后,而非选项中“为此”的“此”。这正是错连因果产生的混乱。
(六)以偏概全,解说失实
这是命题者有意遗漏文中有关内容、观点,导致归纳、概括不全,从而引起的干扰。
例7 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13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出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 孔子家语 颜回》 )
13 .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解析:依据原文分析,选文第一段写鲁定公的“不悦”,第二段写鲁定公的“悦”。“不悦”是因为颜回说东野毕的驭术虽好,但他的马一定会逃走。“悦”是因为颜回的预测得到了实现,这使鲁定公“越席促驾”召回颜回,让他解释准确预测的根据。接着颜回回答说“以政知之”,解释了“马佚”的原因,并由此引出“巧于使民”“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的从政道理,使鲁定公大为赞赏“子之言,其义大矣”,最后“公悦”。
由此可见鲁定公“悦”的原因是 A颜回讲述的从政之道给予他的有益启示。
B项评价驭术虽与从政之道有关系,但还不是鲁定公“悦”的直接原因。
C项分析的“马穷则佚”理由,也还不是使公“悦”的主要原因。
D项仅是引起鲁定公急于知道他准确预测的依据的兴趣,也还不是公“悦”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此题BCD三项虽与公“悦”的原因有关联,但都没有抓住实质,只能是以偏概全,言不及义;对此,考生必须准确理解文意,体会出颜回的话的深刻内涵才行。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B
A .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 .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 .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 .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解析: A中“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 转述有误,应该是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回报,证实颜回判断的正确后,通过深入的对话明白了。
c 中的错误在于“他同造父一样”,这里是说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
D项的错误在于“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意思应该是孔子分析了颜回有这方面的认识能力。以上三项都为解说失实
(七)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一件事做得不妥,却说成其整个人是这样的一个人;本来只有几个人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这是命题者有意把事件将要产生的结果说得过分夸张而造成的干扰
例8 2004年全国高考四川卷第14题C项:“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此项“但”之后说桑怿外柔内刚,不善言辞是对的,但说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则是曲解了愿意,夸大了事实。
原文虽说他“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可“亦自修为威仪”“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而“令人难以置信”的评述则更是夸大其词,言过其实了。
除此之外,命题者还可能设置诸如选项间自相矛盾、分类组合不当、把或然说成必然、正误连排以及多种错误交叉混编等干扰项,考生在备考复习时必须善于整体把握,强化语感,审清题干,读准读全,借助注释,迁移联系,辨析差异,排除干扰,筛选信息,准确判断,答题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五、练习
(一)杜周者,南阳杜衍人。义纵为南阳守,以为爪牙,举为廷尉史。事张汤,汤数言其无害,至御史。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众。奏事中上意,任用,与减宣①相编,更为中丞十余岁。
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外宽,内深次骨。宣为左内史,周为延尉,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客有让“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至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不减百余人。郡吏大府举之廷尉②,一岁至千余章。章大者连逮证案数百,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近者数百里。会狱,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于是闻有逮皆亡匿。狱久者至更数赦十有余岁而相告言,大都尽诋以不道以上。廷尉及中都官诏狱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万余人。
周中废,后为执金吾,逐盗,捕治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刻深,天子以为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家两子,夹河为守。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杜周初征为廷史,有一马,且不全;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子孙尊官,家訾累数巨万矣。
(《史记酷吏列传》)
[注]①也是一个有名的酷吏。
②“郡吏,郡太守也。”“举之廷尉,以章劾付廷尉治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杜周酷吏本色的一组是( C )
A.至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会狱 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
B.大都尽诋以不道以上 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
C.治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刻深 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众
D.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外宽,内深次骨 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
[解读]这是高考的必考点,解答的关键在于仔细地审清题干要求的“直接”两字和“酷吏本色”两处限制,理解分析,全面比较,答案就明白了。
A项“至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上是说“诏狱”多的客观事实,“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笞掠定之”中的行为主体是“吏”,而不是杜周,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B项“大都尽诋以不道以上”是杜周手下的“吏”对犯案人的诬陷,“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中的“其”如果认真分析就会看出所指代的是杜周的两个儿子,应注意前句的省略主语和后句“其”的指代对象。
C项“治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刻深”中的桑弘羊是当时的理财高手,皇帝的信臣,皇后的昆弟子的身份更是非常寻常,但是杜周“捕治”“刻深”,酷吏本色暴露无遗,“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众”,其残暴更是有目可见,该项符合题目要求。
D项“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外宽,内深次骨”,“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是交待杜周深受减宣与张汤二人的影响,但是又比减、张二人“重迟,外宽,内深,次骨”,“善候伺”,这并不是直接表现杜周的酷吏本色。答案为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杜周在义纵和张汤手下任职时受到两人的赏识。又因为上奏的事情合乎皇上的心意,官职一升再升。
B.杜周当廷尉时,他治理政事仿效张汤,并且善于窥测皇上的意图,断案只是以皇上的好恶为标准,他的这种做法受到当时人的批评。
C.到杜周当了廷尉,很多二千石一级的官员被拘捕。案犯被押到京师会审时,杜周就要求犯人按着罪状上说的来招供,如不服,他就用刑具拷打定案。
D.杜周开始当官时家里很困难,等到他长久当官,位列三公,子孙都当了高官,家中钱财积累数目多达亿万。
[解读]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也是高考的必要内容,常考不变。解答此类题目,整体理解是基础,对照分析是关键。本题依照原文的顺序将文章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对照分析。
A项中的内容在第一段,说的是杜周受到了义纵和张汤两人的赏识,又因为上奏的事情合乎皇上的心意,官职一升再升,在原文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B项杜周受到当时人批评的原因,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他治理政事仿效张汤,并且善于窥测皇上的意图,断案只是以皇上的好恶为标准,符合原文意思。
C项并不是说“杜周”就要求犯人按着罪状上说的来招供,如不服,他就动用刑具拷打定案,而是他手下的“吏”的作法,应注意人物的对象。
D项原文中“杜周初征为廷史,有一马,且不全”可作为杜周开始当官是家里很穷的依据,“等到他长久当官,位列三公,子孙都当了高官,家中的钱财积累数目多达亿万”,结合文后语句的理解便可明白。答案为C。
二、(北京卷)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乘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曰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
篇15:竞赛培训一:文言文阅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
一、命题特点
本大题考查“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试题有四道左右(19分)。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试卷中紧扣现行教材的一个板块,纵览近年命题,不难发现,就选文范围而言,大都是截取史书中的名家散文或人物传记作为阅读内容。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二、答题注意点
掌握两种方法
(一)提取法,即通过整体阅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1.选文围绕“人物”写了哪些事迹行状,从而突出表现了他怎样的志向、品行;
2.在叙器“人物”事迹行状的过程中,时间、空间有怎样的转换;
3.作者对“人物”的志向、品行持怎样的态度;
4.还写到哪些人物,他们与“传主”关系如何……
(二)倒置法,即先看后两道选择题,通过选项提供的信息辅助理解文章内容。
三、答题技巧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分析字形,辨明词义;从字音上推测是否是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着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推导词义;将给出的词义放回原文中检验。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要将文言虚词译成现代汉语,再进行比较;联系文句的整体意思,辨明上下句的关系;借助语法结构,判断两句中虚词的词性和所做成分是否相同。
3、“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关于谁的什么品行),一字一词加以琢磨;先筛选出肯定不符合的一两句,排除部分选项。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原文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地点表述是否准确,性格的陈述、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是否恰当,等等。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文言文翻译答题注意点: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具体应做到:
1.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文言虚词、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及其他特殊的表达现象,百一个准确的把握;
2.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
(二)用好“对”“换”“留”“删”“补”“调”六字法:
1.“对”,即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合成词;
2.“换”,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去替换原文的词;
3.“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可保留不动;
4.“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5.“补”,即补出古文中简练说法所省略的内容,省略句须补出句子成分心“调”,把文言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把文句中运用修辞格的说法灵活、贯通地译出--这就需要意译,但意译不等于臆测。
四、实例探析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
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
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作《师说》以贻之
C.每见则谈问玄理 故木受绳则直
D.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 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苦请,(颍)遂便为留。 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答案:1、D2、D3、A4、B 5、C6、D
五、巩固训练
杜纂,字荣孙,常山九人也。少以清苦自立。时县爷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瘗,纂以私财殡葬。由是郡县标其门闾,后居父丧尽礼。郡举孝廉,补豫州司士。
稍除积弩将军。领众诣淮,迎降民扬箱等。修立楚镇,招纳山蛮李天保等五百户。从征新野,除骑都尉。又从驾寿春,敕纂缘淮慰劳。豫州刺吏田益宗率户归国,使纂诣广陵安慰初附,赈给田廪。从征新野,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赏帛五百匹。数日之中,散之知友。时人称之。又诣赭阳,武阴二郡,课种公田,随供军费。除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中,迁汉阳太守,并以清白为名。又随都督杨椿等诣南秦军前,招慰逆氐。还,除虎贲中郎将,领太仓令。遭母忧去职。久乏,除伏渡将军。廷昌中,京师俭,敕纂监京仓赈给民廪。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劝督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吊死问生,甚有思纪。还,以本将军除东益州刺史。无御边威略,群氐反叛。以失民和征还。
正光末,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纂德政,乞重监郡。诏许之。孝昌中,为葛荣围逼,纂以郡降荣。荣令纂入信都慰喻,都督李瑾欲斩,刺吏元孚德纂,还。出,又劝荣以术灌城,荣遂以纂为常山太守。至郡未几,荣灭。定州刺史薛昙尚以纂老旧,令护博陵,钜鹿二郡,纂以疾辞,少时卒于家。
纂所历任,好行小惠,疏食弊衣,多涉诬矫,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号为良守。永熙中,赠平北将军,殷州刺史。
《魏书列传良吏七十六》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领众诣淮,迎降民扬箱等 诣:到
B、敕纂缘淮慰劳 敕:命令
C、廷昌中,京师俭 俭:倡导节俭
D、课种公田,随供军费 课:督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纂以私财殡葬 斧斤以时入山林
B、数日之中,散之知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孝昌中,为葛荣围逼 吾属今为之虏也
D、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性 俭 约 尤 爱 贫 老 至 能 问 民 疾 苦 对 之 泣 涕 劝 督 农 桑 亲 自 检 视 勤 者 赏 以 物 帛 惰 者 加 以 罪 谴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由是郡县标其门闾,后居父丧尽礼。
译文:因此郡县标榜表彰了他的门第。后来守父丧很尽礼
(2) 纂以疾辞,少时卒于家。
译文:杜纂因病推辞,不久在家中去世。(3分,“以”、“少”、“卒于家”各一分)
(3) 纂所历任,好行小惠,疏食弊衣,多涉诬矫(4分)
译文:杜纂在历任的官位上,好施小恩小惠,吃粗粮穿破衣,多涉嫌矫情做作.(3分,“疏食” “弊衣”“诬矫”的理解各l分.)
5、请简要概括杜纂的形象特点。
叶子
[竞赛培训一:文言文阅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
篇16:高三复习课: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课: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教案教学设计
高 三 复 习 课
Ⅰ、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解题方法)
一.要点满足法
解答主观性阅读题,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般说来,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高考阅卷评分都是按概括的要点来评分的,要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
二.沙里淘金法
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要“依文解题”。解题时就应在指定的段落中筛选信息,进行“沙里淘金”,即排除多余的无用的信息,“淘”出有用信息的语句。只要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摘录原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作答。
三.组装焊接法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重新进行“组装焊接”,最后作恰当规范的表述就可以了。
如何提取文中信息?一般说,简答题不会有现成的原句可以作为答案的,答题的信息分散在作品的有关段落,所以就要我们对信息进行“整合”。 “整合”是现代社会一种相当常见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是对信息进行提取、整理、概括和重组的过程。下面有几种方法作参考:
1.定位提取
答题所需的有效信息分散和镶嵌在段落或文句之中,只能先作信息定位,即把题干设置的问题定位在文章的某些段落,然后再作信息提取。
2.剥离整理
即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剥离整理,把信息转化为合适的答案。剥离就是剥落和分离,其实就是一种信息的再度“提取”,目的在于将有用信息跟黏附着的非信息词语分离;而整理则是对已经脱落了“黏附”成分的有用信息作初步的调整和理顺,主要表现为信息的数量确定、主次移位和顺序排列等。
3.重组优化
即按照命题的意图和语言的特点对信息重新配置,通过概括、添加、转化和润色等,使之明确、通畅、简洁和规范。
四.随俗顺时法
“随俗”,指答案中的用语要尽量采用语文专业的术语和习惯说法;“顺时”,指答案中的说法要符合文章的写作时代或时下的流行说法。
结构方面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内容、主旨方面的作用:强化、深化、升华、画龙点睛……
情节方面的作用:悬念、铺垫、反差……
修辞方面的作用:反衬、对比、夸张、生动形象……
写作手法方面的作用:欲扬先抑、欲擒故纵、象征、虚实结合、寓褒于贬……
五.顺藤摸瓜法
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地解答题目。
六.借石攻玉法
指解答简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信息,充分利用他题答案信息(有些先出现的小问题还可以为解答后边出现的大问题提供答案基础或思考线索,甚至有时小问题本身就是后边大问题所求答案的一部分)。
七.字数达标法
答案用语要规范化,要尽量用完全句,要避免语病;同时,只要字数允许,在语意要准、文字要精的前提下,就要尽量多答点,即能用词组作答的不用词,能用句子作答的不用词组。因为既然不超字数,文字答得多点,要点往往能接近完备,否则,可能会丢东忘西,遗落要点,造成失分。
Ⅱ、现代文阅读题的题型及训练策略
一.主要有四种题型
1.摘取型
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就能解答,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进行组合。
2.阐释型
这类题常常是对文中抽象含蓄的关键句或重点句加以阐发,使之易于理解。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要弄清上下文的关系,瞻前顾后。“泡开”原句所含意义。
3.分析型
这类题型常常是对阅读材料中的事与理、是与非作分析讲解,其关键在于读懂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事理的内在联系,据因论果,或据果论因。
4.概括型
即根据要求对文章的具体内容加以抽象归纳,提炼出文段的主要内容或本质特点。概括型综合性强,必须综合运用摘取法、阐释法、分析归纳法,才能准确地概括。
二.训练策略
1.整体感知
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阅读的整体性,即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宏观把握。(1)话题背景。明确文章的话题范围和相关的背景语境。(2)框架思路。文章的框架结构体现作者的文脉思路。(3)主旨情调。把握文章的主旨观点、情感基调是理解文章的核心、重点。(4)体式特点。要把握文章的不同体裁及语言特点。
第二,解题的整体性。(1)着眼于整个篇章,不放过任何一个部件。(2)把有关词句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辨析。(3)把握综合性大题与零碎小题之间的联系。
2.抓取信息
包括三个方面:
(1)依据试题要求,迅速准确地划定答题的有效阅读范围及筛选相关信息的区间;
(2)迅速准确地根据题干的要求把准答题的切入点,把握读解的角度;
(3)迅速准确地分清阅读材料中相关部分的组合关系及其逻辑层次。
3.规范语言表述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述形式的规范性,即要符合题干的要求。如答题方式是填空还是简答,是用原文中的词句还是用自己的话,要求限定用多少字,以及句子必须通顺、没有错别字等等。二是内容表述的规范性。(1)要全面,不能漏掉重点要点;(2)要简洁,不能潦草;(3)要具体,切忌空洞笼统;(4)条理要清晰,是从一个方面表述还是从几个方面表述,各方面之间应构成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还是一正一反,前后对照,读后要给人一目了然的印象。
Ⅲ、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求对词语的内涵作出解说)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
为了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写作时间以及相关的注释等,对于题目、题干,也要予以重视,要利用题目、题干来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的目的。
2.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3.解释词语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
我们必须凭借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给它一个准确的解释,依据词语的前后搭配,分析句子结构,解释词义。
4.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意义。
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
5.结合文体特点来理解词语。
不同的文体,在使用词语时,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比如,写散文常常要求形象生动,感情真挚,事实具体感人,细节描写逼真,因此,解释散文中的某个词语的含义,就得顾及散文的文体特点。其他也一样。
6.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
比喻: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对比: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
夸张: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7.借助一定的解释词语的技巧。
(1)同义互解。同样的意思,同一篇文章中常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反复表达,即形成“同义互解”。
(2)连义互解。语义上下连贯,相承相递,也可以构成“互解”关系。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
(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2. 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3. 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4. 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5. 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6. 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7. 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如记叙文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及文章主旨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有着点燃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2)解释句子的方法如下: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个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从应考的角度来说,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整合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从应考的角度看,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经过“筛选”之后,去粗存精,披沙拣金,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使之符合检测的目的要求。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
2.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
3.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
(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
(2)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
(3)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
(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
(5)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以及一段之内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具体操作如下:
1.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阅读题必经的第一步。
在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住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逐层弄清文章段意、层次,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2.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记叙文的结构: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进展……
议论文:内容有三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结构体式有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文: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逻辑)顺序等特点。
3.注意语言的标志。
比如,结构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之类序数;层次有“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同时”等。另外还可以看标点。标点符号的作用之一就是区分层次,特别是分号、句号(区分层次的明显标志)。
4.注意找出中心句。一篇文章,找到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一个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文章中还有一些过度、总结句和提挈下文的句子,也是我们解答问题、分析段内层次之间相并、相承、相属关系时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考生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要点。它常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出题:(1)能否对具体的内容(比如某一段落)加以概括;(2)能否对整篇材料中心加以归纳;(3)能否对文中含蓄的内容(比如某些人、某些事的特点)加以解说。
概括“内容要点”的要求:
1.内容要点要齐全。指不能遗漏文段的主要内容,必须按要求把文段的要点一一找出来,尤其是题目规定的要点数目,缺一不可,这是内容概括的基本要求。
2.表述角度要吻合。指答案要与题目的具体要求一致,不能答非所问。
3.作答语言要精确。要点概括题的作答语言要求精练,字数符合规定,形式合乎题目要求。
(一)解题步骤
1.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带着题目阅读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筛选出相关信息。阅读时,要重视标题、起始段、结尾段及各段落的首尾句的相关内容,理清全文的脉络。阅读时既要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要力图获取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既要注意文中隐含情感的文字、传递知识的语段、阐释观点的段落,还要特别注意超出常规的新思维。
2.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这类题目的语言表达,可采取诸如“摘录法”“浓缩法”“拼接法”“改写法”“活译法”“仿写法”“分析法”“综合法”等。
3.快速浏览全文,拟出答案。
(1)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这些句子常常是提炼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的依据。概括中心要点时,要注意保持概念的一致。对于文中比较长的句子的紧缩,要注意把握住其要点。
(2)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
(3)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达要精练确切。
(4)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
(5)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题干常能显示命题意图,显示答题的方向,显示答题的区间,显示答题的方法。
(6)借助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标题法(从标题理解中心来作答)、开篇法(抓住首段中心句作答)、结尾法(用画龙点睛的语句的意思作答)、摘录关键句法(利用文中议论、抒情的关键文字作答)、自拟法(根据理解,抓住写作目的作答)
(二)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句,找准答案起止。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所在。在多数情况下,文中都有一些词句与题目相呼应,这就给我们找准答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分析句子关系,理出答案要点。在找到答案的大致位置之后,对相关内容的句子关系进行分析,按要求从中提取答案的要点。把似是而非的答案排除出去,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研读意义组合,概括文段大意。就是要研究段落内部的意义组成,对文段的信息进行抽象,不遗漏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
4.根据题目要求,精确组织答案。解题时,不但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更要准确领会命题的意图。每一道题目,都有其特定的作答要求,诸如语言、字数、角度、方式等方面。作答前,我们就应该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以免无谓的丢分。另外,要高度重视语言的运用,一般说来,应尽可能地使用原文的语句,摘录有概括性的关键词语。若要用自己的话,也要紧扣原文意思,使用一些有表现力的语句(如成语)。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题有两种类型:一是整体分析概括,即对全部材料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概括;二是局部分析概括,既对一人一事、一字一物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一定要统观全文,立足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应该明确,阅读现代文,一般应该把握三点:理解语义、筛选信息、综合分析,这是阅读解题时的思路脉络。
其次,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一般说来,选文的标题、文中的有关语句、文末所注的时间、试题中的题干等等往往隐含有这方面的信息。
第三,要重视重要句子的分析。比如记叙类文章里,有议论、抒情的句子,议论文及抒情散文中的中心句、过度句,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总结性的语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等,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作者的观点。
第四,注意把握好角度。(1)注意文体角度。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2)注意话题角度。围绕话题来回答问题,答案正确就比较有把握了。(3)注意命题的角度。命题者的思路是: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⑤力求题型稳定、整齐,既由填空到筛选简答。
第五,要组织好表达语言。
七.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与想像(略 )
八.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1.先读题目,明确要求。
审清题干考查的要求,带着问题仔细地读文章,这样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
2.把握全文,顺序作答。
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全文,注意关键性的词句,把握住文章的中心,了解段意和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倾向。然后一题一题地解答。
3.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整体观念。
(2)充分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句。
(3)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去鉴赏表达技巧;并依据表达技巧,去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以联想与想像去体味补充完善作品的形象,用自己对语言的感悟去体味作品的语言精妙。
(4)抓住文体特点,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的文体知识,巧妙答题。
(5)注意突破思维定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贬损。
4.答题完毕,认真检查。
九.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作品进行客观的恰当的评价。不能无原则地拔高,也不能有意地贬低。评价要紧扣作品内容,有理有据,具体、充分、有深度。需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通文意。通读全文,弄懂文意,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关注重点词句,注意重点文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联系上下文解答试题。
(2)审题意。看清题干考查内容的提示,答题的要求,留意相关的提示语。
(3)扣词句。重点词句、重点句子、语段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关键,要抓住不放。还要找到对应的语段,扣准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认真辨析作答。
(4)据事理。要善于参照事之常理,去分析、理解、评价作品。
(5)依常理。用真情实感去体味,以“人之常情”来判别。
篇17:文言文阅读:内容 概括中心 分析观点(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 概括中心 分析观点(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考点阐释】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文言记叙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直接表达--议论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
【考题直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湖南卷)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递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试题解析】
湖南省高考文言文选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文章DD《尚书职方郎中分司南京欧阳公墓志铭》。墓志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但从行文叙事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又近似史传。鉴于以往高考文言文阅读大多从史传文选材,湖南卷从起,有意避开史传文,从古代散文中选材。为了避免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史传文的重要性,20的文言文阅读题,命题者有意选择了欧阳修这篇介乎经典散文与史传文之间的文章。欧阳修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这篇文章虽然是墓志铭,但没有某些墓志的“谀墓”的弊端,比较实事求是。整篇文章以叙事为主,思想健康,中正平和,优美精练,语言现象丰富,平易而又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文言文阅读题的材料是合适的。
分析四个选项可以看出,B项中表述主要考查考生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中的“视”“犹”等的理解,文意是说,歙州人把进监牢戴枷锁看得如同戴冠束带和躺在竹席上睡觉一样轻松,是比喻的说法,并非是事如此,表述中没有考虑“视”“犹”的意义,而是作为既成事实来描述,与文意相左。另原文中“带”是与“冠”连在一起的是“束带”之义,表述中有“自带凉席”的话,将“带”和“凉席”连在一起,造成了一定的迷惑性,故本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题陷阱】
一、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例如全国卷一第10题B项:“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未再发生过的事情”表述不当。原文有这样几句话:“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意思是说泉陵侯朗,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至于其他盗匪有无抢掠侵犯只能是不确定。这是从侧面强调何远治理有方,而不是选项中所说未曾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这里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时态不当、前后勾连
20全国老课程卷第14题B项:“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这里“虽然中途曾经后悔”表述不当。原文有“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几句,这里“惧有后悔”是担心以后会后悔,但并不等于现在已经后悔。所以题干把未然当成己然,表述上犯了时态混淆的错误。
再如重庆试题第13题A项:“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入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这里“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表述不当。原文有“随计入京,里中醵金赆行。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几句,意思是说侯可随计吏来到京城,怀里揣着筹来的用于赠别的银子出发了。等到将要回来的时候,都散给了别的一同考科举的人”。这里是说他参加完科举考试要回来的时候,并非题干所言是“回来后”。
三、无中生有,查无依据
例如20湖南试题第14题D项:“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这里“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的表述不正确。原文最后一段有“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一句,意思是说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补足缺少的卷帙”一说可谓无中生有。
又如全国卷14题C项:“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其错误在于“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这一点上,属于查无根据。从上文“及义兵入关”前还有一句“矩后从幸江都”来看,炀帝不在京都,所以说裴矩是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商讨对策,而非“主张立即平定”。此外,像年全国卷一第10题C项中的“裴侠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全国卷二第10题C项中的“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全国卷三第10题C项“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中的“主动要求去探听”,江苏卷第12题B项中的“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江西卷题第14题D项中的“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20全国卷二第10题B项中的“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铁证如山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广东试题第11题B项中的“杜环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福建卷第10题A项中的“作者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
消极避世行为”;北京卷第10题B项中的“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等说法,在原文中都没有依据,属无中生有。
四、牵强附会,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就是把两者之间不存在的因果关系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例如2005年北京卷第10题B 项:“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由于荆灵公的干涉”不当。由“齐人以为让”可知,鲁国赶走了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并非荆灵公的干涉。
再如年天津卷14题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原文有这样几句:“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意思是:“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由此可见,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在于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智囊、主心骨。寇恂杀死皇甫文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所以选项强加因果,造成错误。
五、张冠李戴,弄错对象
年北京卷第10题D项:“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原文是“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间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由此可见,不再打官司的主语是“当直佐僚”而不是“牟州罪人”。选项显然是将前后发生的几件事情杂糅在一起,导致张冠李戴,弄错了对象。
又如2004年天津卷第14题D项:“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原文有这样几句“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从这几句话来看,封曹彰为任城王的是文帝曹丕,而不是曹操,因为“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后面几句承前省略“文帝曹丕”这一主语。
再如2004年江苏卷第14题D项:“皇帝曾命令徐勋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勋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勋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文中“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的“或”是不定指代词“有的人”,并不就是指蔡京。
此外,像2004年浙江卷第14题D项把辛冬家破人亡理解成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2005年广东卷12题C项的把东平王苍问朱晖能否和蔺相如相比,理解成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诸如此类,都属于弄错对象,误解文意。
六、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除了上面的几种错误类型之外,有些选项的错误还表现在对文章内部个别词语的意义用法理解不清,导致望文生义,主观臆断的错误。
例如2005年辽宁卷14题A项:“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和这一选项表述相关的句子是:“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意思是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又与他素来相知相识的士人,他一律提拔重用,这里的“素知识者”不是一向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是与他素来相知相识的人,这里误把古代“知识”当成今天的“知识”理解了。
2006年江苏卷10题C组:“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机关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的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跟在几个人后面”表述不当。原文中有“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一句,其中“从”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跟随”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率领、带领”的意思,而不是“跟随”的意思。其实“从”字的这一用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鸿门宴》里我们已经接触到:“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此外,像2006年湖北卷第12题C项把“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含有批评之意的“放达”理解为称赞之意,2006年四川卷第10题把“以礼邀请樊英授业”的“礼请”理解成征聘他出来做官,如此等等,都属于望文生义。
七、主次不分,轻重适当
例如2005年浙江试题第14题A项:“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因为作者所要揭示的是朝廷任用非人和官制不善导致这一社会弊病的产生。
2005年北京春招卷二第10题B项:“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主要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这样也照样能获利。”这里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并不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2005年湖北试题14题D项:“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表述不当。文章借李超和胖和尚比武这一曲折离奇的故事,重在阐明的是一个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千万不要恃才傲物这一道理。
【技法解密】
一、归纳概括的步骤及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二、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现形式:有的表现直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
1.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
篇18: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实录(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实录(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复习中记忆并掌握记叙文知识要点
2、提升学生记叙文阅读的水平,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
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幻灯1--2)
精析考纲: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人称、线索、顺序。
2、分析层次,理解内容,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品词赏句,理解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及作用。
4、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二、记叙文要点知识讲解(幻灯3--11)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初中课本中的小说、散文、童话、寓言、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4、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清兵卫与葫芦》以清兵卫一直喜好葫芦、收集葫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山米与白鹤》、以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小男孩》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以他的行踪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5、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
作用:对主要情节和人物描写起补充、铺垫、衬托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6、理解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精描细刻。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可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题。社会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点明或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7、划分段落层次方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内容相同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可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概括段意的模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三、片段练习(幻灯12--13)
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
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一座五彩山!”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
第一层(从开头到“好一座五彩山”)层意:一大早,我们去“五彩山”采野果。
第二层(从“走进林子”到“眼睛少了”)层意:我们在林子里采尝野果。
第三层(从“太阳偏西”到结尾)层意:太阳偏西,我们采摘了满篓子野果下山了。
四、记叙文阅读答题指导(幻灯14--23)
8、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9、关键句子的理解
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把握关键语句技巧: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之相
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重点语句的作用:
可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1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考查角度比较灵活,内容大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2)、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3)、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答题总原则
一、浏览考题,整体感知
二、缜密审题,明确要求
三、局部探索,深入品读
四、整体检验,确保准确
一、浏览考题,整体感知
先读题后读文,粗略了解考察内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二、缜密审题,明确要求
认真读题,抓住关键性词语、提示性词语、规定性词语,准确理解题意,明确解题要求。
三、局部探索,深入品读
带着问题,精读题目涉及的相关内容,搜集信息。根据解题要求,处理信息:或概括,或综合,或分析,或比较,或揣摩推断,或联想想像,确定答案范围。紧扣解题要求,推敲组织语言,准确写出答案。
四、整体检验,确保准确
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返回整体,对所作答案进行进行检验,以确保准确无误
五、记叙文阅读练习:
印发一篇记叙文练习。
要求学生按课堂上所了解的知识认真作题。
★ 孟子二章教案
★ PEP4 Unit5 PA Read and write 章淼 教案
★ 《孟子》的教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战争治国篇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18篇)】相关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2023-03-24
《王何必曰利》说课稿教案2022-08-08
王何必曰利知识点总结2023-11-23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2022-10-08
六年级《第10课小学生该不该喝学生奶》教案2023-05-28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2022-05-19
选修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023-03-09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2024-01-27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案2023-08-18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