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公平-杂文随笔

时间:2022-09-19 07:39: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论公平-杂文随笔(整理16篇)由网友“一本不正经”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论公平-杂文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小论公平-杂文随笔

篇1:小论公平-杂文随笔

小论公平-杂文随笔

曾经我认为初春是那么的美好。万物复苏,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美丽。没有了冬日的寒冷,少了些许萧瑟的时光,花儿也缓缓的绽放,鸟儿也欢快的叫了起来,似春天的使者载歌载舞的前来通报春天的到来,花鸟相映的场景如一幅生动的花鸟画绽放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天空中白云飘过是那微风的吹拂。大地也已换了面容,不再是那干硬的冻土,而是长满青草花朵的润土。孩子们也都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广场上放飞那随风飘舞的风筝,这是多么美丽的场景,似乎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些个孩子似乎就是当年的我们,那么天真无邪,纯真可爱。可是时光给我们留下的似乎只是美好的回忆,那些无忧无虑,不知世态的欢乐。而今再看这世界,似乎并不是那么的美好。天空中云依然在飘,只是暗了颜色;风依然在吹,只是不那么柔和;鸟依然在叫,只是一种凄凉的哀鸣;鱼儿依然在游,只是没有了以前的自在;我们依然可以站在高楼上眺望远方,只是模糊的世界让我们感到迷茫;世界依然在发展,只是少了些许温暖,多了许多燥热。

世界是变化的世界,不管这个世界怎么样,即使已经不再是曾经我们所认为的那个世界,我们依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不管人生多么的不畅,多么的崎岖坎坷,我们依然需要坚强。这个世界永远都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但她永远都是一个合理的世界,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来源于自然,一个没有人类社会制度所约束的地方,一个适者生存的地方,即使我们的科学多么的发达,也无法改变最原始的本质。所以你要相信你自己,做最好的你。

对于社会的发展,我觉得马克思的理论应该是正确的,不过从现实看来,就是从身边所发生的事还有人类现在的思想来看我突然就感觉到如果社会真的想要达到马克思所论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实在是需要一些年限,具体要多少年我也不知道,总之应该不会太短吧!不过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我们所要期待的,因为我们始终在期待着公平。

不过转而再看达尔文的进化论,我又会想到世界真的会公平吗?也许马克思的'理论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正确的,因为作为高等动物的我们觉悟应该要比动物们强好多,而我们的社会也将因我们的努力而显得更加的民主自由。但是人类真的能改变数十亿年以来地球上的弱肉强食的局面吗?自然是强大的,她既然可以孕育我们当然也可以消灭我们,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也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所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该就是自然之规律,既然是自然之规律,那我们还真的很难撼动它,这就像“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这句话虽然正确,但是却现实不了,因为即使给你一个支点你也没有那么长的棍子去撬地球。

也许现在许多人会抱怨人生的不如意,世界的不公正,看到开豪车的就鄙夷,见到豪华婚礼就一脸厌恶,看到哪个富豪又要捐款了就侧目频频,不过别人有钱是别人的事,与我们又有什么相关呢!我们不应该太注意这些与我们无甚意义的事情,顶多把他们当做生活中的一种谈资。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奋发图强,虽然我们没有富二代们那样有钱的老爸,也没有官二代那样有势的父亲,也没有星二代那样星光闪耀的父母,但我们可以有一颗真挚的心,不去管世界对我们公不公平,只去做值得我们做的事情。

其实这个世界上富人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人都是中产阶级,普通人家,我们既然能够来到世界上,并且能有父母的关爱,亲朋之间的相互理解友爱已经是非常的幸福了。后来我发现世界其实是公平的,她没有给我们一些东西的时候却给了我们另一些东西,有时候另一些东西才是塑造我们真正品格的基础。

权势名利不如一个温馨的家庭,情感才是最真挚的。不必在意一些细节,做最好的自己。

篇2:生活随笔:论公平

公平,现在社会上比较时髦的一种术语,它是各国人民攻击自己政府的利器,它是部分生活不如意者的绝佳托辞,它同时更是人类孜孜不倦地永恒目标。当然,一直在路上,从未到达到。

公平虽然活跃于现在人民的口中,但是对于公平的质疑却是起源于古代,同各国文明一道源远流长。《诗》中的劳动者质问贵族“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庄子高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向着当时的诸侯进行猛烈地抨击,杜甫直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基于极不公平的现实发出的声音,很容易在今天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当今中国社会,富二代、官二代横行于市,花天酒地;大部分普通人民却在遥遥无期的买房路、买车路等上苦苦挣扎。这是滋生对政府不满的适宜土壤。

然而,公平不仅体现于个人,更是体现于整体。由于祖父或父亲当初的浴血奋战、披荆斩棘,然后成为开国功勋,或者富甲一方,最后荫其子孙,使得他们的子孙才能即使无所事事,也可以过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富贵生活。可见,回报总是要付出的,如果不想自己付出,那么需要有亲近的人付出,即使官二代、富二代,他们也是如此,谁的家里都不可能不劳而获。这种由于长辈的差异,导致的当今一辈不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不是我们生活不如意的挡箭牌,一者他们是我们的长辈,二者毕竟有些长辈已经逝世。另一方面,在同一辈人,相同的环境下,各自也有着各自的发展道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同一片家乡,同一个家庭出来的,可能有的已经可以游山玩水,享乐一生,有的可能捉襟见肘,潦倒一生。

由此可见,社会中,公平是无处不在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家境不如人意,自己又不努力,只是关注官二代、富二代问题,咒骂社会不公的人,他的子孙依旧会继续关注这个问题。

回想公平的起源,在人类早期社会,鉴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由此导致的人口稀少,远古人类共同狩猎,共同生存。这是人类历史上也许最公平的时刻。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的差异显得不足为贵,因为基于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人类建立一套行为规范,最后潜移默化为后世的道德准则,毫无疑问,这种道德准则是公平的,同时,也是限制人欲的。比如,部落食物不足时,大家都饿着肚子少吃点,而不是让少数人吃饱,其余人饿死。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个体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无论是思维上的敏捷还是体格的雄壮,这种差异导致了部落共同采集的生活所需品不再是按人分配,而是按能力分配,如巫医可能不能与食物采集,但是鉴于他聪明地学会了医术,那么就可以“不劳而获”。这种个体差异经过一代或者几代的积累,就产生了社会分化,社会分化进一步巩固的差异优势,使得优秀的个人拥有更大的权力与利益。

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已有道德准则是基于人人平等的原则,而且还是遏制人欲的,但现在优秀的个体不仅自己拥有优势,而且还继承了祖上带来的差异优势,他发现这些优势可以实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欲望,比如部落普通群众穿着一般的粗布草鞋,部落贵族就可以穿锦衣布鞋,贵族的这种欲望是可以通过普通群众劳动来满足的,而不是亲力亲为。

由于差异的产生与扩大,公平失去了它的现实基础,成为上层贵族要求下层人民遵循、而自己超然其外的道德准则。同时,贵族之间,公平仍然存在并被互相遵循。因为公平只是基于个体平等。现在生活中,老板可以对员工批评谩骂,但是老板与老板之间仍然彬彬有礼,可见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公平只是相对的,只能由自己争取。自己超越了一个层次,就可以对低于自己层次的人不公平。

这是公平的现实基础,公平的产生还有一个情感基础。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是因为他认为人有四种基本感情,其中之一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同情怜悯的心。有的人同情心很大,如得道高僧,至于鸟兽虫鱼,皆不忍杀生,而有的人同情心不足,可谓是冷血机器。普通人都有同情之心,毕竟物伤其类。因而不少高一层次的人都会对下一层次的人公平对待,这种公平就是基于情感的公平。当然,几千年的道德熏陶下,公平来自于现实基础,却超越了现实基础,这种纯道德的基础与基于感情的基础很容易融合,成了当下社会不同层次人民相互平等最重要的原因。

尽管社会公平已是如此,但是追求公平的心却永未停歇,无论是社会,还是各国政府,需要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不能以“绝对不公平不存在”而拒绝进步,因为不公平的公平也是分等次的,统治者不进级,那么人民就会换一个新的愿意进级的统治者,来领导大家走向更公平的社会。

篇3:论生死杂文随笔

论生死杂文随笔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死是什么?生又是什么?生命体征失去了为死;婴儿呱呱落地为生。然这仅仅为身体上的死生。

星云大师说:“人之死,只不过是换了一身新衣、一间新屋。衣服旧了可以重换一件,屋子破了可以重盖一间。”陶渊明在《自祭文》里写到:“陶子将辞逆旅,永归本宅。”人的灵魂是不生不灭的,死的是身体。

有人说:“生命本无意义,需要我们确定它的意义……”此种论调看似正确,其实结论唯恐下早了。表面上看:生命没有意义,然生命的意义并非是看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心灵上的认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万物皆有灵,你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同样,你不是鱼,怎知鱼的生命意义的'有无?

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私奉献。阳光撒满大地,是为了温煦万物;雨露滋润人间,是为了哺育人类。日升月落、星明辰灭、风起云涌……木欣欣向荣,万物生光辉。人哪怕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也要摩擦出光和热,照亮人间,温暖他人,奉献自我。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有的人死,如蝼蚁之死,死或不死,并没有区别。因为他们痴心于追逐世间的名利,于红尘中滚打,心早已落满尘埃,而蒙蔽了真我。一辈子只是一味地索取,不知奉献,自然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有的人死,声若惊雷,震惊世界。这样的人懂得奉献,心中充满明澈的阳光,对于他们而言,生有意义:生是为了奉献自我,造福人类;死亦有意义:死可以精神永存,为后世之人指明人生的道路。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应该留美名于世。许多人无意于留名于世。留名之人注重生时的奉献,死后,自然会留名。有的人留恶名,被世人唾弃百年,千年……虽说他们不在乎后人评论,但后人也不屑于记住他们。

当今社会中有许多人追求着虚名。这样的名,就像水泡一样,一触即破,根本留不了。而那些坚守在各个岗位,在每一个角落里默默奉献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他们的精神传遍世界,他们的名流芳百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为大,是在于它的意义之伟大。

篇4:论孝杂文随笔

论孝杂文随笔

仍然有人爱搞让青少年集体给父母洗脚、给父母下跪之类的宣传活动,为他们难过之余,有人想起《后汉书·孔融传》提到孔融的一段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不过,这是曹操令军谋祭酒路粹“枉状”上奏的奏章中列举孔融对祢衡说的一段话,祢衡十年前就被害了,此时死无对证。孔子说孝为仁之本,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十六岁时,帮助受侯览迫害而来投奔哥哥的张俭逃脱,事泄后,他和当时不在家的哥哥、母亲争着承担死罪。由此看来,他也不似会说这种话的人。所以,刘勰的《文心雕龙》说:“路粹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名儒之与险士,固殊心焉。”

孝,又是年轻人不易谈论的事情,因为一谈孝,小辈在长辈面前似乎永远是有罪的,无论孝与不孝,以前儿子给父母的书信中都要自称“不孝男”,而不孝又是十恶不赦之罪!要整人,也很容易给他加个不孝的罪名。近日听复旦大学的郭建教授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他认为:“任何一个朝廷都要取得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持。”皇朝都宣称以孝治天下,打动的是最广泛的既得利益群体。《论语·学而》所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但事实也不是那回事,孝子而造反的人多得是,《水浒》英雄个个都孝,倒是以孝治天下的统治者反而不孝的比较多。柏杨统计出中国历史上大概有五百六十余名皇帝和国王,“这些国王里面发生的害死自己兄弟,谋杀自己父亲,甚至于跟自己上一辈女性有发生奇奇怪怪恶心关系”,其中可以称得上大不孝的起码占十分之一,远远高于民间,但最起劲地提倡“二十四孝”,割股疗疾之类的又偏偏是他们。尊老爱幼本是出于天性,孔融所生活的年代却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礼教规定的`父母的权利实际已经难以兑现。尽管被如此虚伪化了,也还是“只有提倡孝,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所有的家长都感觉到皇帝的好处。”孩子必须依赖父母,等到不必依赖的时候,仍然要用社会强制的力量迫使他依赖,要统治别人,也都会千方百计让人觉得必须依赖自己。

正如鲁迅指出的那样“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亲情不在于功利,也不在于表面形式,“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刺的种子。”现在还搞集体洗脚、下跪之类,岂不滑稽而可悲?

篇5:论竞争杂文随笔

论竞争杂文随笔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领域,任何方面,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是事物的本质,是人类的天性,是积极向上的动力。人类产生了,竞争就产生了;事物产生了,竞争就产生了;矛盾产生了,竞争就产生了。但在一切竞争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竞争,也就是人素质的竞争,,即人的能力,知识,智慧,体能的竞争。它们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矛盾竞争中起决定胜负的作用。

竞争是人的天性,即基本人性。基本的人性是不可以抹杀的.。正确适度地利用基本人性,利用良性竞争是解放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原始动力,是凝聚积极向上人心的手段。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没有竞争,就没有社会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没有竞争,就没有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没有竞争,就没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人只有不断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他才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适时地更新产品,使之廉价物美,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它才在各领域更具备长足发展的竞争力,才使社会与经济不断持续地健康发展。只有竞争,只有把行政人员与职工交给群众选择和监督,才能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才干,廉洁奉公的积极性和良好的服务态度。

竞争可以分为绝对自由竞争与相对自由竞争两种形式。绝对自由竞争,就是不讲政府干预疏导,不讲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讲人道主义,不讲团结,友爱,互助,不讲任何约束地恶性循环竞争。这种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发展经济,但是,它处理不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处理不了弱者与强者,富裕与贫穷,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处理不了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中的矛盾。在这种绝对自由竞争下,人就要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就处理不了发展与保护环境,挖掘资源与创造再生资源的矛盾,就会把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就使人不能学习修养以作长远发展自己与经济的打算,使社会缺少人道主义,团结,友爱,互助的大家庭氛围,使人为富不仁,使人际关系完全绝对地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种竞争会使贫富悬殊加大,使不公平程度加大,从而加大各种矛盾,以至产生阶级矛盾。这是我们所要反对的。

相对自由竞争,就是在政府疏导,法律保障,政策保护下的竞争。它讲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它既讲竞争,又讲团结,友爱,互助,平衡的人道主义。它能够适当正确地,辩证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只讲竞争,不讲团结,友爱,互助,平衡的人道主义,就会产生阶级矛盾。不讲竞争,人就没有斗志,动力与积极性。相对自由竞争的氛围就是良性的竞争,就能够较好地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就能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的矛盾关系,就能处理好弱者与强者,贫穷与富裕,落后与先进的矛盾关系,就能处理好利益享受与义务责任的矛盾关系。在这种大原则下既讲竞争,又讲人道主义。它通过教育,政策,法律科学地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以提高每个人的竞争力,使人人具备竞争力,而且讲求事物叩其两端,相对保持人才素质的平衡,相对保持贫富,落后与先进,弱与强的平衡。在人道主义竞争下,政府努力教育人,提高人,挽救人,使人人参与竞争,参与相互服务,相互发展,相互提高,从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地得到提高,社会不断地得到发展,并更趋于相对地合理。这种竞争也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良性竞争。

一个好的政党当要谋求合理的竞争合理的社会,在这个大原则下,使人口各种素质不断提高,使人人的竞争力不断加强,从而使社会不断地全面进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共同提高。这就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篇6:论读书杂文随笔

论读书杂文随笔

曾经有名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综观人类发展历程,从秦汗竹简、汗代写术到现在的缩微图书,此言真是至理啊!本人有关读书的几点感想,特录下来,以备共飨。

先谈读书的间接的、外层观察的、可以找到我们文化尊严的利益。书籍通常是由人类中比较有丰富阅历、充实知识的人而记录下的心理轨迹。他们有的有吞吐云气的气魄,有的有宽厚的包容情怀,有的有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的学养积累,有的有理性的思辨能力和对现实的疼痛感。总之,他们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理念(除非是那些流氓文化和厕所文化)。

读书的过程就是与各个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思想对话的过程,用我的思想去探询作者的灵魂余温,去追随作者的思绪历程。这个过程的直接效果就是使得我对他们有了认同感和皈依感(我只读我喜爱的作者的.书籍)。读哲学能够吸收哲人深邃的思想、超群的洞察力和极强的前瞻性,体会他们鞭辟入里的理性剖析能力。读文学作品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宽广的人文情怀。优美的环境描写让我觉得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杉枝带雨、枫叶凌霜、清溪茂林、鸟语花香、山环水绕即是此类的代表。曲折的真情故事感动的我激情澎湃,难以自禁。尤其是有关人生的宏论书籍,读后掩卷长思,简直就像是和一个哲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真诚的、艰难的精神驳难和灵魂对话。(可以暂时忘掉自己的痛,让我重新地、不断地审视自己)。于是我就是在不断地和各个作者进行思想、心灵沟通后思想逐渐丰富了,理性逐渐培养了,心灵逐渐成长了。

由于读书使得我在处理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方式,看待问题上有了更多的角度,对问题的本质把握更近了一层。看问题看的深刻了,对待问题也就随之豁达了。感到世事其实如出一辙,办事情几乎可以套用一个模式。当然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在处理世事上深化了。

读书有一定感想和认识后,我也可以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供别人分享。一起品味,共同成长。记录下你的心情故事,喜怒哀乐、悲欢愁苦尽可作文,只有这时表现出的才是我的真实的真正的另一面或另一些性情。别人读后有所感触,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宏观的发现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有助于我以后对待沧桑世间有一个整体把握和全面预见。以便更大地发挥我的作用和准确的定位自己。减少甚至避免自己走弯路,使得未来的人生道路也平坦一些。尤其是更能为下一代提供很好的人生坐标和人文氛围。让我在成长过程中曾经犯的错误或经历的曲折尽量不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动力,为他们的发展保驾护航!

读书的直接利益是可以用人民币和美元衡量的。我们可以把先进的知识转化为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理念孕育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产生先进的国家,先进的社会。先进的国家与社会又可以更好的为我们生存提供优质服务,为我们的发展与进步注入巨大的潜力。循环互利,互相促进,美好的社会就这样诞生了。

尽管我的身体重量比较轻,但是我还是选择用文化书籍来增添我的重量。找到我的文化尊严,找到中华文化的尊严。时间之长河奔腾不息,人世之沧桑变迁更迭。但是我读书的兴趣一如既往!爱读书永不变!

篇7:循吏论杂文随笔

循吏论杂文随笔

若要天下大治,则当求贤才,纳忠谏,去谗人,屏浮士,惩奸伪,肃政刑,严考课。然圣主无多,贤士难求,用者多循吏也。故管束循吏尤为重要。

近日观南渡之事,甚为伤惋,复又思及甲申之变,尤为凄怆。想国朝开创之艰辛,华夏平康之不易,而后世不知珍惜,就这么平白地拱手与人,岂不哀哉!

自古以来贤士难求,圣主无多,社稷之柱石更是少有。这人主虽欲求治,忠贞亦愿许身,奈何天下奸贪何其之多?虽几经戡乱,可终究倾颓。咎其原因,或归于守战之误;或归于任用失查;或归于人心败坏;或归于劫数因果。以上言说俱有一定的道理,但吾看来,这大好河山实则尽毁于循吏之手,败于失德之人。此文中的循吏并非史记循吏传中的贤良,实乃因循苟且之辈。

吾中华向来注重道德节操,最是不耻无行反复之徒。可此等鄙恶无良之流却偏偏充斥与朝野,遍及与司署。严格地说,他们不能称之为奸邪佞伪,只不过没能恪守作人的本分,奉行牧守之职责。他们虽无坏心肠却生就小聪明;他们虽非不赦之徒却是取巧之辈。对于高层来说,他们善世事,知进退,拿捏得轻重,查看的颜色,明晓得喜恶,讨的了欢心。这些好同志啊,听从的上级指令,洞悉的`官长心思,更能讲的了大形式,宣的了慷慨言,实乃是合格的良辅近臣。可在普通民众看来,这些精心甄选出来的干吏除了溜须拍马,附和唯诺外怕是做不得什么正经事。说句不中听的,他们啊,永远都是言语上的伟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于国于民毫无建树,对于本职工作亦是得过且过。他们对于苦害百姓的权宠豪贵无敢伤合;他们对于违法乱纪的不良行径视而不见;他们对于群众的难处于抱怨充耳不闻;即便对于那厮混的地痞无赖他们也无有微词。为人固当持重,处世固当谦慎,可若是过了头就不好了。特别是为大众所殷切期望的官长如一味瞻前顾后,处处忌惮小心,则何以施政?何以育民?

常言道主辱臣死。家主供养仆从所为何来?自然在于平时驱使,险逆用命。可我们这些吃皇粮食,拿俸禄的公仆们未曾想着为百姓解忧反倒是一门心思地寻利谋私,岂不愧乎?

当然了,谁人都知仕途险恶,做官本就是个极付危险性,极付不确定性,同时也是个极付诱惑性,与挑战性的高难度职业。因此对他们亦不必过于苛责。只不过,也不能因此就昧着良心为他们开脱。以我观之,就心性而言,他们大抵上宽和弘雅,能容他过,算得上是慎微恭逊,可细查之,只能称得上是趋利避害,善于保全的流俗。从表象上瞧,他们于大义无亏,欲友朋无害。可殊不知正是这看似无关紧要的弊习却恰恰成了国之祸患。若是明主治世,能臣辅政,英杰得以控御,万方得以抚宁,那么在天下瞻望,,风纪肃纯之下,循吏们感恩怀德,必竭忠尽责,忘身不懈,。但如世风稍颓,法度失衡,流俗们便立马恢复了极近逢迎的本来面目。若不幸佞邪擅权,皇纲失统,他们为了自身计,则免不了阴蓄财货,投效私门。当党执起时,他们或甘为前驱或明哲潜隐。这争相趋奉者固以失节,那坐观成败者亦在鄙夫之列。

遥想甲申之年,蒙满入关,两京失陷,国家养士二百余载,而死节者无多,讨贼者复少。何以故?盖兵骄饷绌,文恬武嬉,人心不肃也。昔世宗齐醮,众臣皆表贺呈瑞,有几人肯正言?有几人肯谏纠?承然,乱国者,党争也。倾危者,腐蠹也。然真正的祸因却在于循吏,在于流俗,在于清平时的怠懈于失查!

篇8:论思想杂文随笔

论思想杂文随笔

思想应该是人们对一切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它们可大可小,直接反映在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可以形成系统的理论,也可能只是片言只语。思想的包容性极大,而思想的灵活性极强。

思想有过去的思想,有现在的思想,有将来的思想。过去的思想是现在思想的火把,现在思想是将来思想的阶梯。思想演进性的进步决定社会的进步。但思想的演进,并不是彻底抹杀过去的思想。过去好的思想精髓应该照样继承和发扬发挥。(至少有它们的影子)。思想的演进是过去思想经验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相结合后而产生的新的思维知识与指导实践的思想理论。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实践,什么样的实践就产生什么样的.新的思想结果。思想与实践是辩证的统一。也只有它们的统一,才是完美的思想与实践。思想如同水,只要给它造成了外界条件,它就无处不能去。思想的演进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它们因地,因时,因事,因人的变化而变化,由此产生因势利导的指导思想。而这种思想的演进,只有不僵化,不停滞,不固陋的人才可以永远的活跃,灵活,才可以实现空前的思想演进,才可以使演进的思想成果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绝对离开过去,离开现实,那只是一种空想。演进也是一步一步的,绝不可能一步登天。它们离不开客观条件。它们告诉我们不可以做一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不可以做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也不可以做一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正确的思想演进应该是在相对完美主义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更先进一步,更科学一步,更合理一步,更实用一步,更管用一步的思维结果与思想经验。

我们提倡解放思想,就是要求人的思想不僵化,不停滞,不固随,不偏见,不傲慢,不自以为是,不固步自封,不是不听取意见。思想解放,也不是让我们做一个绝对理想主义者,成天想入非非,完全脱离历史,完全脱离现实条件与时机。解放思想也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外历史上一切先进思想基础上的解放。它们的结果是让我们演进的思想较历史更先进,更科学,更合理,更具可操作性。它们的目标是让我们追求和开创更先进的制度,更优越的社会,更富裕的生活。解放思想,并不等于把过去的一切思想统统视为陈旧,而是要批评地接受前人的东西,客观,辩证,正确地,哲理地面对一切,而由此演进成现在的与将来的更进一步的思想。

解放思想,也是思想演进的过程,它同样要求我们为了演进也要坚持过去正确的思想,同时产生新的思想,因而延续正确的思想。

思想的包容性很大,是因为它们包含伟人的思想,群众的思想与个体的思想。伟人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科学性,系统性。它们是代表群众集体思想的系统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充分体现人们的愿望。群众中的每个成员的思想具有单一性,更具现实性,它们体现个人对现实生活中吃住行的一些简单粗糙的看法。但伟人的思想来自每个群众的思想,是对群众思想的归纳与总结,而每个群众的单一思想也是伟大思想理论形成的基础。伟大的思想能指导群众的实践,群众的实践又是形成伟大思想理论的原始根据和材料。

解放思想,务必使自己的思想永远地活跃灵活。在活跃中灵活,在灵活中活跃。在讲原则中讲灵活,在灵活中讲原则,即是在讲原则下地变通。只有变通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演进思想。

篇9:性善论杂文随笔

性善论杂文随笔

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而且荀子还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从此,有关性的争论,就延续了很久。孟子性善的根据是人皆有测隐之心,以及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以“人无有不善”。然而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的善恶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就是测隐之心,也是出自省身自警的本能,并不能说这就是仁的表现,等到看清了井圈上玩的婴儿是仇家之子以后,测隐之心也就不同了。所以孔子也不过说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子认为性无善恶,“食色性也”那是动物性的本能。什么样的人和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有什么样性的表现,其基础是生命的延续;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这显然是为上层服务的。唐朝思想家李翱,则提出“性善情恶”说,把性与情做了区分。

孟子是儒家的.“亚圣”,他的言论一向以善辩著称,但他的善辩却多有偷换概念,似是而非之嫌疑。所以早在汉代,王充就写了《刺孟》篇,抓住其中孟子言行不一,前后矛盾,答非所问,阴阳两面,无理狡辩的地方,逐一进行揭露和驳斥。到了宋代,“骂孟子”不仅成为市井谈资,还出现了何涉的《删孟》、李覯的《常语》、苏軾的《与孟子辩》、陈次公的《述常语》、刘原父的《明舜》等贬斥孟子的文章。元人白珽的《湛渊静语》中引倪公思的话说:“司马温公乃著《疑孟》,何也?答曰:盖有为也。当是时,王安石假《孟子》大有为之说,欲人主师尊之,变乱法度,是以温公致疑於《孟子》,以为安石之言,未可尽信也。”宋人骂孟子,虽然多少与王安石喜欢孟子有关,但与孟子论辩中强词夺理的特征,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就拿《孟子》中告子与孟子有关性的争论来说,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即人性和天然的杞柳一样,没什么善恶之分,经过了加工,柔软的杞柳才能成為有用器具的桮棬,仁义也是人经过后天的培养才能产生的德行。可是孟子却偷换了概念,把议论扯到了“顺杞柳之性”和“抑制杞柳之性”的问题上来了,他说抑制杞柳之性而做成桮棬,不就等於说是抑制人的本性来达到仁义吗?紧接着就给告子扣上了,“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的罪名。杞柳的柔软是它的性,但经过加工,可以做成善的桮棬,谁又能保证不可以做成恶的,甚至是杀人放火的器具呢?怎能道清两者究竟何为顺了杞柳之性,何为抑制了杞柳之性?孟子自己也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吗?那么性善又从何说起?

《清山道话》里有个李覯讨厌孟子的故事:某位读书人知道他不喜欢孟子,于是专门写了几首咒骂孟子的诗歌,前往李覯府上混饭吃。当李覯读到关於舜的:“完廩捐阶未可知,孟子深信还可痴,丈人方且為天子,女婿如何人杀之”诗句时不禁大喜,马上将此人奉为上宾。他们一边举杯痛饮,一边切磋“骂孟”心得,“流连数日,所谈无非骂孟子也”。在尧的时代,就是舜的父子、兄弟之间,不是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性善”吗?

孟子:“当今之世,捨我其谁!”的精神固然可嘉,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也极其可贵。但正如他一边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紧接着又说:“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的矛盾一样。孟子不顾孔子崇拜尧、舜、周公的事实,说:“孔子贤于尧、舜,为生民以来所未有。”在回答齐宣王提问时,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可是孔子却明明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还说:“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齐桓公的事,不就是管仲的事吗?性善说也是如此,正如李贄所说,孟子是将自己错误的己见,作为了绝对真理的“定说”,并用它来抵制并覆盖所有其他人的“众说”。这样自以为是的偏执,为后儒树立了一个独断专横、强词夺理的坏榜样。

篇10:缘分论杂文随笔

缘分论杂文随笔

我和ONE DAY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大概五、六年级,有首叫《cut》的英文歌,当时我觉得它那一丝空灵的声音异常吸引我,碰巧那时候受家人影响,加上一时兴起就点开了MV来看,现在回想起来,我只觉得那画质模糊的很,不知是不是大脑的加工处理,我甚至觉得它有种雪花覆盖的复古老电影的感觉。其中的故事大大约约讲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起初的那个男的是黑头发,意气风发的很,可结束时的男人却是个黄头发,满脸胡茬的颓废样子。对于那个无忧无虑、只知游走玩乐的小孩------我,那可是极其向往欢乐的完美结局,因此我又看了MV好几遍,但依旧傻傻分不清那两个男的有什么关联,更想知道结局他们在没在一起?出于好奇和刚看完而产生的热度,我开始搜索“《cut》MV电影(心中总有种感觉认为那就是一部电影,不是特意为音乐而做的音乐短片之类的)”,经过换关键词,我搜到了“一天”,在输入中文“一天”后点击搜索,我便再也搜不到什么了,都是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可能是由于“一天”在生活中的使用率太高了吧),随后热情消逝,我也就没再去找过它。这一搁就是一年多。

六年级时,正直我毕业,我表姐带我去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漫展。那天是个上午,天气不算太热,但排队的人却是不少,大概过了那么一个小时,我们才进去。从外面看,那儿像个大体育馆,进到里面,又走了一阵,等真正进入展览的地方时,阳光早已不见,只剩下茶绿色的地板和暗黄色的情调。我们在这片热闹的空间里走来走去,看看这个,再买买那个……就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正巧有个一队的人要买东西,耽误了一些时间,我也恰巧靠在一堵白墙上,旁边摆着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并发散着浓浓的日本气息(起码我这样认为)——前面装点着鲤鱼般红色圈圈点点的麻布制的暖帘。在桌面上,陈列着些东西,那些东西就像脸盲看人脸一样混乱、模糊,所以我只记得堆着的贴画上的那个例外——那幅大概是1cm×1.5cm的大小,青蓝色的暮晨景色,一双男女,一正一反,在蓝色的映照下拥吻。那……正是MV中的主人公,一丝喜悦与难以言表的情感袭上心头,那贴画上赫然写着“One Day”。

巧合间,这种多年来的缺憾或是执着驱使我搜索,下载。最后在火车上看完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细节都被遗漏,慢慢的我又看了几遍,也确实悲伤过,想哭过,但最终又消失在人生经历的`洪流中。

直到初三,在下学期,一个下完学的周五晚上,我和Laney走在去地铁的路上,在她的介绍下进了大商场的一个古雅书店,整个店一股子浓郁的棕色咖啡气息,我们一边转一边看,时不时交流交流看过的书。突然,一本书像字典那么厚,封面满满的天蓝色,我一下子就认出了书外套皮上的“《一天》电影原著”和电影封面的配图,心中的欲望再次被唤醒,彻夜难眠(有些夸张,但确实激动的睡不着),第二天就带着书钱买回去了。

第二周,我用尽课间时间,坐地铁、坐公交的时间……看完了,看到了更多因电影时间限制而删除的情节,心中更是有一种久久难忘、丝音余留的不舍。

此后,我还会时常翻翻这本书,看看我想看的情节,找找我想看的句子。

我与One Day的故事就此完结。

篇11:论宽容杂文随笔

论宽容杂文随笔

我在想,宽容之行可能源自人的幸福感,或者说,感到幸福的人更容易待人友善和宽容。

幸福感与人的个性有关,而与其它诸如金钱、权力、地位、能力、智力、家庭亦无关。人生并非是可以控制与重来的剧本,但只要有足够好的演技,就可以演的很好。所以,每天提醒自己要幸福快乐,也逐渐的'学会自我调侃、自我解嘲、自我嘻戏,这样幽默感也出来了,你也由然地快乐了。第二,记住这条规则并反推:“一般情况下你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不会大于别人对你的伤害;别人对你的伤害不会大于你对别人的伤害。”简单的说,我们一般情况下都是五十步笑百步,德性基本一样。若不宽容别人,还等着挨揍啊?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宇宙看似混沌,其实自有秩序,不要抱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每个人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我蛮赞同这句话。若不用欢歌笑语建成自己的”房屋“,难道用苦瓜脸吗?还应记得,遇到困难、问题、挑战时,我们只需打坐,只需对它们有所觉察,切不要去思考。所有情感如痛苦、激惹、愤怒,仅仅是对实体(事件真相)的反应,却并不是实体本身。而打坐是为了使自己更加觉醒,为的是去觉察事件的源头,或言“本来的真实面貌”。因此这个实体是无二分法(无对与错)的,亦是无始无终的。

我们脑中大多情况均是妄想,而只有打坐放空,才能成为头脑的主人——从而得以摒弃这些虚妄。若了解周遭发生的一切都是虚妄,那难道不宽容,还尽朝空气去伸出你的拳头吗?!

有人会反驳到,对一般人我可以宽容,对白眼狼我可宽容不了。究其缘由,还不是在帮助别人时有所私心,并希望别人寄回报予你吗?若毫无私心,又何来什么“白眼狼”呢?

到这儿,又可能会想起信任两字,信任岂不是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若信任他人,宽容就自然更容易些了。若怎么都把别人往好处想,自然也会快乐许多。

更彻底的,若知道你真的是什么都俱足了,便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那么似乎连对别人的信任也根本不需要了。这样想,更觉得自己可以随心所愿地该干嘛干嘛呢:宽容别人,没问题!而这里有别人吗,这里似是只有一个大写的、完美的“我”。

篇12:作家论杂文随笔

关于作家论杂文随笔

作家的文章,几乎就是生命线,作家的颜面,几乎就是作品。好的作品,让作家成为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人们崇拜的作家,这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大家要崇拜作家。这里想说清楚,一个原因是作家是有身份的人,作家是学者,学识渊博,身价过亿。作家又是脑力劳动者,其职业人人羡慕。作家是最讲道德的人,这是人尽皆知的,这样的人,最容易变成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这是道理说得非常清的。

作家论是研究作家的专门理论的,作家成为专门学术问题来讨论,并形成有关的理论,以前并不多见。作家论直接深入作家本人,以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成长成才作为相关对象、材料,做为理论总结。

专门研究作家的理论,称之为作家论,专门研究作家之作品的理论称之为作品论,专门研究文学史的理论,称之为史论。总其大成,都可以称之为文学理论。

作家称之为学者,不算过份。首先,做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作家有高于常人的优秀品格,这是任何人都懂的。作家思考的问题,是代表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前沿的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作家有一个好的人格,则他就可以成为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人们需要他甚于一切,这是现实,任何人都可以理解。

记得现代文学之父,伟人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学界以及群众三千多人赶去送葬。当时,他的棺木上覆盖着“民族魂”字样的旗子,可见鲁迅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何等重要!一句话,那个时代的人,把鲁迅的精神当做民族之“魂”。由此可见,鲁迅的文章对那个时代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

作家论是研究作家的专门理论的,为什么要研究作家?我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下就能讲清楚。我们想,作家做为理想人格的体现,他总是有长于他人之处,而且他的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时候也出乎自己所料,作家的事业,肯定是不朽的,他立在众人面前的标杆,也是不容易被推倒的。尽管有的作家名声不好,受到人们的责难和辱骂,但是,作家的主流却是好的,他们在群众中间的形象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作家论研究作家本身,作品论研究作品本身。回答作家问题,是文学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文学理论只注重对作家作品的研究,而忽略了对作家本身问题的研究,作家论的提出,让人们把对文学这个问题的视野,深入到作家本身,有的人会说,作家有什么好研究的,殊不知,这是错误的说法,作家有理想的人格,他创作的作品,以及他自己,被人们当做偶像崇拜。而且,作家本人学识渊博,有身份,有地位,并且他的思想几乎就是人们自觉行动的纲领和指南,这是作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作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这是可以肯定的;作家的作品,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这也是可以肯定的;作家干的工作,是一般常人所不容易办得到的,这几乎家喻户晓。作家高人一等,这是作家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光圈。作家受人尊敬,天下所有人都可以把他当做永恒不变的偶像崇拜,他的言论,又是信念,名人名言,座右铭,甚至可能变成法则、真理。作家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如此重要。跟作家谋面,交流,求签名,几乎又是时尚。到作家真人身边生活,跟在伟人身边生活一样,十分幸福。这是每一个奋斗者的自我追求,也是每个人毕生所愿。

由此可见,作家在人们心中是一座推不到的神像。

而作家论是专门研究作家的理论,作家也是普通人,这是他们跟常人没有任何区别的地方。但是作家创作却是在干一件非常轰动世界的工作,作家靠作品出名,作品是作家心血的`凝结。固然,作品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想博取读者的赞誉和掌声,对作家来说也不容易。作家创作一件作品,就像完成一件艺术品的加工改造工作。作品的材料、内容、构思,下笔、创作、计划等等,跟作家的灵感、创作激情、热情等等有直接的关系。

作家的人格,是完美人格的一种体现。作家的语言,是劳动者的语言,作家贴近生活,大众化,代表老百姓的口声。因此,作家的方向,又是每一个人对正确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一个人在生活之路上,有痛苦的抉择,摸索,前进的方向,迷津之等等,都离不开作家以及作品给他施加的影响和引导,从而让他在这条路上少走了多少错路、弯路?有的人,毁了自己,毁了他人,毁了国家,就是他们跟作家指出的正确人生方向和道路背道而驰。

如此说来,作家的人格这么可贵,作家的作品对社会人生如此重要,作家创作又是一项重要严肃的工作,作家在人们心目中,无疑是个神像。

其实简单地说,作家并没有特殊于他人的地方。作家的工作很简单,稿纸、笔墨、材料、构思、写作计划、完成作品创作、投稿、通过编辑审核、作品见诸媒体,这时作家可以休息了。当大家读了他的作品,产生共鸣,认为他了不起,殊不知,这其中凝结了作家多少心血!

作家有伟大的人格,受到人们的崇敬,作家的作品引起轰动,同时造成“洛阳纸贵”,这都是情有可原的。

作家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如同神像一般,推倒他,就像是要毁掉人们的一切,作家如此受到大家的欢迎。作家的作品,又是如此地受到人们的热捧,可见大家的学习生活,是很难离得开它的。

这是作家的劳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作家是人,普普通通的人,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也要同大家接触,许多见过作家的人,都有过美好的记忆,这是不言而喻的。

作家签过名的纪念册,大家可能终生收藏,作家的手稿,可能拍卖价过万亿,变成无价之宝。

这是社会对作家的劳动的一种肯定方式,作家的贡献,是人人都认可的,作家在这一方面有卓越的贡献和才能,这是任何人都懂得的。崇拜作家,是时尚,这是连小孩儿都明白的,因此全社会都要为多出这方面的人才努力。

作家的创作,也几乎是天才的创造。作家一个字、一句话的写,就是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流传后世,在历史留下名字。

是啊!写进文学史的作家都是大作家,他们的名字不但今天的人们铭记,而且将来的人们也会铭记。也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写进文学史,写进文学史的作家,毕竟是少数。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韩愈、柳宗元、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等,这些作家诗人的名字,就跟他们的作品一样家喻户晓,受到人们世代传诵。

也不是所有作家的名字都能流传后世,毕竟杰出的作家才能把名字写进文学史,他们的作品才能被后世认可,这是衡量作家作品的尺度。当然,作家的作品是有较高的价值的,则他才可能涉及这些问题。也不是所有作家的作品都有那么高的价值,被人们世代传诵。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把阳光送进人们的心田,驱走了黑暗,给世界一片光明。

作家如此地辛苦,作家的劳动,又是如此地重要,作家给人们的关怀关爱最多。尽管历史上有许多名扬千古的大作家,受尽那个时代的迫害,甚至是政治迫害,但是他们都保持了作家的尊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创作出了不朽的巨著,受到后人的敬仰。

文天祥在元军杀头的路上,写下了千古绝唱: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在受难的时候,仍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是啊!这些英雄永远值得后人纪念。

还有楚国诗人,屈原大夫,得知楚国被秦国大将白起攻破后,怀着悲痛的心情,抱石自投汨罗江。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做自杀的行动。屈原的死深刻说明了楚国的灭亡,牵动诗人的心。他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也就是楚国灭亡的时候。说明了诗人无比热爱养育他的楚国,为祖国而死,是生命的升华。

这些作家诗人,光彩照人,名留千古,受到后人永远的怀念和纪念,并且定下了纪念他们的节日。每年端午节,人们要包粽子,釆艾蒿,驱邪,以示对诗人屈原的纪念。

这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家诗人,确实算得上作家的榜样。他们的作品,值得人们世代传诵,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永远受到人们的赞扬,这是历史光彩的一页。

人性的光辉,让历史也抹去了许多耻辱。正因为历史留下了伟人的名字,我们才走出了谬误的陷阱,看见了真理的光芒!

篇13:论时间杂文随笔

论时间杂文随笔

时间这东西,真是忽长忽短,长时,短短几分钟,让你度之如年;短时,一日两日如手中握的水,一晃就不见了,只余些湿意让你知道这不是梦。

周五傍晚孩子回来,到周日中午回校,不到两日,实在太过短暂。刚刚抱上已有些硬朗的身躯,怎么转眼间两手之间已是空空如也,只余满怀怅惘与失落。

北美豹猫安凡是个极乖极体贴的孩子。大约猫科动物都是粘人的,即使是自诩猫科动物的他。

他们学校是个很无趣的地方,手机平板不必说,肯定不能带,连老师不认可的书都很难带进去,更不用说什么玩具。他很喜欢的魔方,偷着带了一个进去,没两天就被没收了。闲暇时间也少,课余他除了看书,做做运动,就没什么可干的。据他说,课间有些同学甚至无聊地将热水卡这些卡片拿出来拍。

三个星期才回来这么不到两天的他,肯定也是想着玩游戏什么的。但他知道我想他,周五晚上,居然陪着我靠在沙发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电视开着,放映些什么,我们没人注意。

将满十四岁的孩子,因为拔高瘦了很多,消了婴儿肥的脸黑黑的起了朗硬的线条。却肯靠在我身上,眼睛带着笑意,弯弯的,微微眯着,低哑的声音说着些生活中或书里的事情。甚至连对班上一个女生有隐约好感的事情都说了出来。说出之后又忙撇清,说自己并没有喜欢她,那女生也没喜欢他。我表示理解,很识时务地不追问,小心地制止自己的好奇心,不去纠缠这个问题。我知道这个年纪知慕少艾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很高兴他会和我提起。我知道此时的他如同蜗牛一般小心翼翼地漏出了话头,一旦察觉不对就会缩回壳里,再不要想探听分毫。

小少年若真得了心上人,必定是掩藏不住心事的,我与他一向关系甚好,他喜欢直呼我的名字,仿佛这是一种平等。

时间真是快得惊人,那个总是用肉乎乎的.手臂环着我的脖子的软乎乎的小宝贝如今也开始有了小秘密,有了喜欢的女生,会想练出肌肉,会注意自己的发型是否够帅了。也许再不用多久,便连这样靠着亲密的说话也已不可得,而是真正如大人般的对话了。

一个周末,从接到他到送他上车,不到两天,大约只有44个钟点,我舍不得让他离开我的眼睛,就是看书也是相互靠着各看各的。星期六上午去趟医院,他有些感冒咳嗽;星期天上午去理发。时间快得我措手不及,感觉连话都还没好好说完,就要送他上车了。

回到家里,刚刚还被声音塞满的屋子一下变得空荡荡的。我的情绪如同被刺了洞的气球,跑得干干净净。我瘫在沙发上,久久久久不想动弹。

篇14:论学习杂文随笔

论学习杂文随笔

我对学习的定义是,学习是一个记忆,汲取,创造,使用的思维活动和行动,是如同人类呼吸一样平常而又不可或缺的事情。古今中外,总有一些类似“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事例不停地暗示我们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实际是,这些痛苦是在自己的不情愿中,在世俗的压迫中在功名利禄的诱引中出现的,这仅仅是学习的一点点目的,只是一粒学海之中的沙尘而已,而人们大多只在意这颗沙砾,却忽视了那一片辽阔蔚蓝的海洋,忽视了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自由。因此人们总一致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实际是,人们对学习这件事,嘴上说不 ,大脑和身体却很诚实。学习从来不仅仅局限于卧在书桌前的学习,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踢足球是学习,打游戏是学习,歌唱是学习,学俄语是学习,旅游是学习,当你面对自然大好风光,心中油然生出的那些流水般的情感共鸣,也是在学习。

许多人只双眼紧盯成绩,它只是体现学习成果的一小部分,真正的学习成果和收获是沉淀在我们血液灵魂中的,它似乎无法以眼见著,却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融合进灵魂之中。人类从一出生就为了生存拼命学习,婴幼儿在母腹中就开始学着移动肢体,吮吸手指,人类不会学习将无法生存,梦中的奔跑跳跃坠落,便是祖先用梦境在教会我们生存的技能,人类就是在学习中进步,没有学习就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因此我们从来不需要为成绩和名次感到难过悲伤,不要一颗沙砾揉进眼睛,就斥责眼前的景色,学习的方式形形色色,学习的内容方方面面,我们是为了自己而学,如果你仅仅为成绩而哭泣失落,只能说你在乎的是同学的眼光,老师的斥责,而不是内心。

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这过程中我们产生新的思考,新的.思维,新的习惯,新的性格,人类在学习中走完人生,创造世界,在我看来,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仅是课本内容的复读机,不只有成绩排名才能证明,而是一位能够始终与时俱进的人,一位能够多元化多方面学习的人,拥有独到见解观点和洞察力的人,是一位具有创造力的人。学习是一位不离不弃的母亲,一位多姿多彩的少女,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缘由于此。

篇15:小随笔杂文

小随笔杂文

除了画图也偶尔会写些文字。

能有人看看会很开心的。

今晚,在冷意犹劲的`寒夜,静静瑟缩于家用电暖炉旁,身上穿著说不上太厚的羽绒外套,乎觉头有些发晕。或许是暖和的迷糊了,又许是因为其他原因。是的,我其实很清楚是哪些事。

心烦。无论是内心亦或外界全都乱了套,杂乱无章。

算不上大人也算不上成熟,单纯只是比从前看得更多了点。曾经听不懂的歌如今听过后憋不住眼泪,这样而已。

大抵是对每件事都太过易感太过认真,以至于我总是顾虑过多,想要重视的每个人都好、每件事都做到完美无瑕。于是学会客观理性思考,却总忘了心底情绪还未好好发洩,时间一久,只剩一团说不上来的烦躁积压胸口。

受尽委屈想换得一丝理解,而站在那人立场上似乎也不那麽重要了,不重要。

虽深知痛苦在世界上总是必需,然而还是恨不得暴力残酷消失无形,所以尽其所能不做伤害人的事。

总为别人、为大环境一遍遍考虑,差点忘了自己也是个人。

然而又能如何呢。

看著别人痛苦自己也会悲伤的啊,虽想只好好考虑自己又总该死的忍不下心。

又能如何呢。

双眼顿时迷濛起来,不知是和方才一样的暖意或是水气涌了上来。早已分不清楚了。

篇16:闺密论杂文随笔

闺密论杂文随笔

连续两天不间断地听《欢乐颂2》,我越来越佩服这部剧的剪辑人员,竟然能把一部电视剧剪辑成一部精良的广播剧,听到四十集竟然没发现一句废话,如果其它剧中的台词也像这样估计我会继续用这种方式去‘看剧’。当听到热恋期的安迪把自己所有财产交给唐宗明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当年也干过类似的事,顿时感觉自己没那么自私了。

当年我在结婚前两天因为一位算命老先生一些所谓的预言固执地把输剩下的所有积蓄交给了丸子,让她帮我理财,并且要求她一定不能亏本,丸子当时并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骂我不是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那位大师的预言一一兑现,我就越来越迷信了,离婚后我又找到了那位大师还故意说他算得不准,并且扬言要报复他,那位大师最后实在没辙才拿出相书,按图索骥解释给我听:“我并非胡言乱语,根据你手相上的婚姻线就是要离两次婚,你的生命线正好有条天灾线,根据相书上记载你的一生中将有三个贵人保你平安。”听完他的话心里已经深信不疑了嘴上还是得理不饶人,结果那位大师把相书转赠与我,并且告诫我说:“此生绝不可以相书去谋生,否则后果自负!”我如获至宝地把相书拿回去研究,在那段时间我如痴如狂最后还是进了医院,医生诊断轻度抑郁,丸子和叶子还以为我是想前妻想疯了呢!为了转移我的注意力她俩可谓是操碎了心,叶子就像曲筱绡那样给我制定一个个行之有效的计划,丸子像唐宗明一样用邮件的方式给我精神支柱,在两人刚柔并济的帮助下我很快走出了‘离婚的阴影’。

在我的潜意识里依旧相信相书上的解释,固执地买了一份高额意外险,丸子实际上帮我办理的是一种分红型保险,我当时并不清楚,拿着那份特殊的保单决定此生再也不结婚了,并且把决定告诉给两人。叶子立马发飙骂我混蛋,丸子却什么也没说!又过了两年丸子打电话让我去银行找她,原来是当年她帮我买的黄金期货让我决定要不要放手,因为她分析黄金有下跌趋势,我当时其实并不懂什么叫黄金期货,她最好直接了当地告诉我:“那年你把钱交给我,我帮你买了黄金期货,现在我把它变现交给你,反正你决定一个人孤独终老,这笔钱就当是养老金好了。”当看到比原来多了两倍的钱我还以为是她搞错了呢!她耐心的给我解释,我才明白是她帮我多赚了那么多,我欣喜若狂地让她继续帮我理财,她却果断拒绝了我,她说:“建议你还是把钱存起来,存单交给你父母保管,我可以帮忙对存单进行双重加密,只有这样你将来才有可能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我当时并不明白她说的有可能指的是什么,还是听从她的建议把钱存入银行,当我把几张存单隔年交给老爸的时候,老爸的愁容才渐渐散去。

回到公司我就开始用所领悟到的相术帮同事看相算命,渐渐地聚拢了一批闺密死党,我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她们的爱情横加干涉,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干涉闺密的婚姻危机,最终让两个闺密的人生轨迹进入了死循环。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那些视我为知音的闺密至今还认为我是为了她们好。

丸子以前不止一次提醒我不要干涉别人的私事,我当时并没把她的话放在眼里,我当时更倾向于叶子的观点,因此在交友准则方面并没有把她的提醒考虑进去,我的闺密死党什么类型的都有,因为我总认为自己是个情感垃圾桶,被动的聆听她们的倾诉,给予她们‘中肯’的建议,记得当时有个女孩用QQ的方式问我:“大叔!我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怎么办?”我当时的理解是她既然主动问我这么尖锐的问题,肯定把我当成朋友,我没理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她,我当时给她的`回答是:“爱没有应不应该,只有爱与不爱,如果是父母说的你可以不必理会,如果是你身边的朋友说的你要当心,如果是你自己说的证明你不确定,我给不了你什么实质性的建议,你自己慢慢领悟吧!”就这样她成了别人眼中的‘小三’,我却一如既往的给她答疑解惑。我的朋友圈中有四个‘小三’,三个出轨的男人,两个比我大二十岁的‘阿姨’,七个比我小二十几岁的男孩女孩,还有一批有夫之妇,这么多年来只要她们问我,我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叶子帮我申请的三个QQ号就成了我打听别人隐私的工具,直到现在还有人指责我在交友方面没有原则呢!而本人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我的干预之下成就了六对美满的家庭,教会两个女人如何处理老公精神出轨,最终家和万事兴。我交友的条件很简单,只要能看懂我在空间里写的东西就行,那些情商低的人也不能从中汲取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我又何必浪费口水呢?丸子对我的总结就是“出发点是好的,偶尔也会好心办坏事!”如果要问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是谁?那非丸子莫属,对于丸子和叶子的身份这个世界上除了我恐怕再也找不到知道的人,因为自从我认识她们起我就把她们当成神一样埋藏在心底,对于她们我只是一个饱受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这个世界只有他俩和老爸老妹四个人真正疼爱我,我就算不爱自己也要保护好她们。因为我一直坚信她们不欠我什么,帮我只是出于友情。

丸子今天又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你能从《欢乐颂2》里找到与朋友对应的角色,证明你看问题不像以前那么片面了,你觉得自己像剧中的哪个角色?希望能看到你为自己写篇文章。”其实她的这个问题我还真没考虑,但是我还是想写点什么,还是等我听完全剧再说吧!这么做也算是报答她当了这么多年的指路明灯,不过要等到写完其它角色再说,因为我要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

从社会的不公平谈到阶级分化杂文随笔

物质世界杂文随笔

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形成的杂文随笔

和时间的对白的杂文随笔

放下经典杂文随笔

理想与现实没多大关系的杂文随笔

时间之死的杂文随笔

爱情等于当下杂文随笔

写字人杂文随笔

线人杂文随笔

小论公平-杂文随笔
《小论公平-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论公平-杂文随笔(整理16篇)】相关文章:

家庭是个小染缸杂文随笔2023-03-13

爱情谎言杂文随笔2023-12-30

我还好吧杂文随笔2023-04-01

改变杂文随笔2022-09-20

没有时间思索的日子杂文随笔2023-06-18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杂文随笔2022-05-07

桥归桥,路归路杂文随笔2023-08-22

拥抱春天杂文随笔2022-05-06

买菜记事的杂文随笔2022-05-05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杂文随笔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