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名人典型故事

时间:2022-09-26 07:56: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代历史名人典型故事(共10篇)由网友“夏目的猫”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历史名人典型故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古代历史名人典型故事

篇1: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在古代,很多名人的出生,往往伴随着各种异象,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就是如此。

相传,曾国藩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梦见一只巨蟒缠绕在家中的柱子上,久久不离开,把他吓坏了。

梦醒以后,曾国藩出生了,所以曾国藩的祖父一直坚定的认为这个孙子乃是巨蟒的转世。

这可不怪曾祖父迷信,而是曾国藩出生以后,他的身边发生了一系列怪事,没人能解释得清楚。

原来,曾国藩出生后,曾家院子里一棵死得不能再死的梧桐树竟然生出了嫩芽,活了过来。

像这样的怪事,曾祖父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所以他才更加认定,这一切都是曾国藩的出生带来的异象。

凑巧的是,曾国藩长大以后,患过类似“牛皮癣”的皮肤病,发病时,浑身上下会长出像蛇的鳞片一样的癣,曾国藩原是不相信祖父的话的,但见到自己身上长的这些东西,好像又不得不相信一样。

也不知什么时候,曾国藩还养成了一个爱吃鸡的爱好,曾国藩虽爱吃鸡,却又最怕鸡身上的那一身鸡毛。晚清时期,凡是紧急公文,都会在信封口处粘上鸡毛,俗称鸡毛信。

曾国藩每次收到这种信件,都需要别人帮他去掉鸡毛,他才敢碰那封信。

民间有种古老的说法,毒蛇最害怕闻到焚烧鸡毛的味道。曾国藩对鸡毛害怕到这种程度,难怪被人认为是巨蟒转世了。

不过,巨蟒转世就转世吧,好歹是巨蟒,曾家人都以为他应该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可是实际上曾国藩的天分并不高,在学习上,他甚至是比较吃力的。

据说曾国藩小的时候读书十分刻苦,常常读到深夜。有一天晚上,曾家进了一个盗贼,这个贼想偷曾家财物,但是曾国藩却在房间里重复苦读一篇文章,久久不睡。

曾国藩原是想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可不管他读了多久,记得多努力,都背不下来。

那个贼人就一直等啊等,等曾国藩背下这篇文章入睡,这样他就能放心偷东西而不被发现。

偏偏事不随人意,曾国藩也想好好背书,可他背不下来。贼人在暗处等得实在是不耐烦了,一冲动,就十分生气地跳进曾国藩的屋子,对曾国藩说:“你怎么这么笨呢,我听了几遍就会背了!”

说完这句话,贼人就把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了一遍,果然背了下来。

最后,贼人没偷到东西,却在曾国藩面前炫耀了一把后,扬长而去。

自那以后,曾国藩读书更加发奋刻苦,最后学有所成,在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中国因为曾国藩而有了许多第一次,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都有曾国藩的身影。

篇2: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到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他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一是人家是宰相;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当了官没忘旧友。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自己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开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请帖“请吃半鲁”,宰相用上面“半个鲁”请蒲松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而蒲松龄却依旧“着污泥而不染”,巧用下面“半个鲁”劝诫老朋友应“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让宰相领悟了做官的道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可就难了。像蒲松龄这样刚正不阿的人值得我们钦佩。

能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高贵与正直,即使没有万贯家财,我们也是富有的人,因为我们的内心坦然而丰富,平静而快乐。我们可以安心地入睡,可以快乐地生活,不用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因为正直,我们赢得了尊敬,赢得了信任,也便赢得了自己内心的满足与充实。

篇3: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整顿起义队伍,并把原楚怀王的孙子孙心找来立为楚王,并仍然称作楚怀王。

再说项梁连续打了几个胜仗,杀得章邯落花流水。项梁于是骄傲了,不把秦军放在眼里。谁知,章邯卷土重来,向项梁发起猛烈反扑。项梁猝不及防,战死了,项羽、刘邦也被迫撤退到彭城。

章邯乘胜前进,指挥秦军北上,一口气打下了赵国(不是战国时代的赵国,而是新建立的一个政权)都城邯鄣。赵王歇慌忙逃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连连派人去向楚怀王搬救兵。

楚怀王便召见将士,想进攻京城咸阳。他说:“谁先打进咸阳,就封谁为王。”

项羽、刘邦都愿意去。楚怀王让刘邦去打咸阳;叫项羽往北方去打章邯,围困巨鹿的三十万秦军。项羽急着要替叔父项梁报仇,正想跟章邯拼个死活。楚怀王怕项羽势力太大,不容易管束,就拜宋义为上将军;拜项羽为副将,封他为鲁公;范增为末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往巨鹿去打章邯。

公元前2,宋义率领楚军,到了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停了十多天,急得项羽跑到宋义跟前,多次央告进军。宋义害怕秦军太强,按兵不动。到第四十六天时,项羽再次要求进军。宋义拍着案桌,怒气冲冲地说:“你反了吗?怎么敢不服从我的命令!”项羽大怒,趁势拔出宝剑来把他杀了。

项羽出来对将士们说:“宋义违背大王的命令,按兵不动。我奉了大王的密令,已经把他治死了。”

将士们就公推项羽代理上将军。项羽打发人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只好立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派英布和蒲将军带领两万人马渡过漳河。一交锋秦军就吃了败仗。项羽率领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河去,等到全军都渡过了漳河,他吩咐士兵,各人带上三天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都砸了,把船都凿沉了。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样来的。他对将士们说:“这一仗,只准进,不准退;三天里头一定把秦兵打败!”

楚军与秦军一交战,项羽咬牙切齿地直奔章邯。章邯本打算假装打败,把项羽引进来,哪儿知道楚兵一个人抵得上秦兵十个,十个就抵上一百。项羽的那支画戟更是神出鬼没,七上八下地一来,就戳倒了无数人马。他骑的那匹乌骓(zhuī,一匹黑色的千里马)像飞一样地追赶着逃兵。章邯的军队争先恐后地乱跑乱窜,反倒把后面几路接应的军队都冲乱了。章邯自己也逃了。

秦兵死伤一半。这么着,各路诸侯就公推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的军队全由他统领。项羽准备去追赶章邯,谋士范增拦住他说:“章邯还有一二十万人马,一时不容易消灭。赵高这么专横,二世这么昏庸,章邯打了败仗,他们一定不会轻易把他放过去的。我们不如把军队驻扎下来,等他们内部争吵起来,我们直打过去,准能大获全胜。”

果然不出范增所料。章邯把秦军打败仗的情况报告上去,请二世再派兵来。赵高就说章邯无能,请二世查办败将。章邯手下的将军们一个个气得要命,司马欣劝章邯向项羽投降。章邯只好派司马欣到楚营去向项羽求和。范增劝项羽不要计较过去的仇恨,项羽同意了,还跟章邯订立盟约,封他为雍王,立司马欣为秦军上将军,叫他带着二十万投降的秦兵走在头里,项羽自己带着章邯,率领着各路诸侯,浩浩荡荡地往西打过去。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2: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几种说法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着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 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项羽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这种说法同样充满了推测和猜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这样看来,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战争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治学严谨,在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不会妄自猜测。而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篇4: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历史上的张飞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张飞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

一代名将张飞死的真的是非常的惨,想想也非常的遗憾,看的人心里直叫狗血啊!张飞是怎么死的?张飞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张飞脾气暴燥。在阆中镇守,闻知关公被害,旦夕号泣,血泪衣襟。诸位将领以酒劝解,张飞酒醉后,怒气更大。帐上帐下,只要有过失士兵就鞭打他们,以至于多有被鞭打至死的。刘备知道后,就劝他,你鞭打士兵,还让这些士兵随你左右,早晚都要被祸的。对待士兵,平常应该宽容。有一天,张飞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入帐告诉张飞:“白旗白甲,一时无可措置,须宽限才可以。”张飞大怒,喝道:“我急着想报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贼之境,你们怎么敢违抗我作为将帅的命令!”就让武士把二人绑在树上,咳嗽诒成媳薮蛭迨隆4蛲曛螅檬种缸哦怂担“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备!如果违了期限,就杀你们两个人示众!”打得二人满口出血。二人回到营中商议。范疆说:“今日受了刑责,让我们怎么能够筹办?这个人性暴如火,如果明天置办不齐,你我都会被杀啊!”张达说:“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范疆说:“只是没有办法走近他。”张达说:“我两个如果不应当死,那么他就醉在床上,如果应当死,那么他就不醉好了。”二人商议停当。

张飞这天夜里又喝得大醉,卧在帐中。范、张二人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怀利刀密入帐中,就把张飞给杀了。当夜,拿着张飞的首级,逃到东吴去了。

张飞的真正死因就是这么的狗血!

从他们口中得知的张飞是这样的,我想他的死因跟他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有关。他们是这样评价张飞的:

陈寿:“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程昱:“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傅干:“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籓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篇5:古代历史名人故事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1: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整顿起义队伍,并把原楚怀王的孙子孙心找来立为楚王,并仍然称作楚怀王。

再说项梁连续打了几个胜仗,杀得章邯落花流水。项梁于是骄傲了,不把秦军放在眼里。谁知,章邯卷土重来,向项梁发起猛烈反扑。项梁猝不及防,战死了,项羽、刘邦也被迫撤退到彭城。

章邯乘胜前进,指挥秦军北上,一口气打下了赵国(不是战国时代的赵国,而是新建立的一个政权)都城邯鄣。赵王歇慌忙逃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连连派人去向楚怀王搬救兵。

楚怀王便召见将士,想进攻京城咸阳。他说:“谁先打进咸阳,就封谁为王。”

项羽、刘邦都愿意去。楚怀王让刘邦去打咸阳;叫项羽往北方去打章邯,围困巨鹿的三十万秦军。项羽急着要替叔父项梁报仇,正想跟章邯拼个死活。楚怀王怕项羽势力太大,不容易管束,就拜宋义为上将军;拜项羽为副将,封他为鲁公;范增为末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往巨鹿去打章邯。

公元前220xx年,宋义率领楚军,到了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停了十多天,急得项羽跑到宋义跟前,多次央告进军。宋义害怕秦军太强,按兵不动。到第四十六天时,项羽再次要求进军。宋义拍着案桌,怒气冲冲地说:“你反了吗?怎么敢不服从我的命令!”项羽大怒,趁势拔出宝剑来把他杀了。

项羽出来对将士们说:“宋义违背大王的命令,按兵不动。我奉了大王的密令,已经把他治死了。”

将士们就公推项羽代理上将军。项羽打发人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只好立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派英布和蒲将军带领两万人马渡过漳河。一交锋秦军就吃了败仗。项羽率领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河去,等到全军都渡过了漳河,他吩咐士兵,各人带上三天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都砸了,把船都凿沉了。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样来的。他对将士们说:“这一仗,只准进,不准退;三天里头一定把秦兵打败!”

楚军与秦军一交战,项羽咬牙切齿地直奔章邯。章邯本打算假装打败,把项羽引进来,哪儿知道楚兵一个人抵得上秦兵十个,十个就抵上一百。项羽的那支画戟更是神出鬼没,七上八下地一来,就戳倒了无数人马。他骑的那匹乌骓(zhuī,一匹黑色的千里马)像飞一样地追赶着逃兵。章邯的军队争先恐后地乱跑乱窜,反倒把后面几路接应的军队都冲乱了。章邯自己也逃了。

秦兵死伤一半。这么着,各路诸侯就公推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的军队全由他统领。项羽准备去追赶章邯,谋士范增拦住他说:“章邯还有一二十万人马,一时不容易消灭。赵高这么专横,二世这么昏庸,章邯打了败仗,他们一定不会轻易把他放过去的。我们不如把军队驻扎下来,等他们内部争吵起来,我们直打过去,准能大获全胜。”

果然不出范增所料。章邯把秦军打败仗的情况报告上去,请二世再派兵来。赵高就说章邯无能,请二世查办败将。章邯手下的将军们一个个气得要命,司马欣劝章邯向项羽投降。章邯只好派司马欣到楚营去向项羽求和。范增劝项羽不要计较过去的仇恨,项羽同意了,还跟章邯订立盟约,封他为雍王,立司马欣为秦军上将军,叫他带着二十万投降的秦兵走在头里,项羽自己带着章邯,率领着各路诸侯,浩浩荡荡地往西打过去。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2: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几种说法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着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项羽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这种说法同样充满了推测和猜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这样看来,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战争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治学严谨,在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不会妄自猜测。而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古代历史名人故事3:张飞死因真相

历史上的张飞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张飞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

一代名将张飞死的真的是非常的惨,想想也非常的遗憾,看的人心里直叫狗血啊!张飞是怎么死的?张飞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张飞脾气暴燥。在阆中镇守,闻知关公被害,旦夕号泣,血泪衣襟。诸位将领以酒劝解,张飞酒醉后,怒气更大。帐上帐下,只要有过失士兵就鞭打他们,以至于多有被鞭打至死的。刘备知道后,就劝他,你鞭打士兵,还让这些士兵随你左右,早晚都要被祸的。对待士兵,平常应该宽容。有一天,张飞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入帐告诉张飞:“白旗白甲,一时无可措置,须宽限才可以。”张飞大怒,喝道:“我急着想报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贼之境,你们怎么敢违抗我作为将帅的命令!”就让武士把二人绑在树上,每人在背上鞭打五十下。打完之后,用手指着二人说:“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备!如果违了期限,就杀你们两个人示众!”打得二人满口出血。二人回到营中商议。范疆说:“今日受了刑责,让我们怎么能够筹办?这个人性暴如火,如果明天置办不齐,你我都会被杀啊!”张达说:“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范疆说:“只是没有办法走近他。”张达说:“我两个如果不应当死,那么他就醉在床上,如果应当死,那么他就不醉好了。”二人商议停当。

张飞这天夜里又喝得大醉,卧在帐中。范、张二人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怀利刀密入帐中,就把张飞给杀了。当夜,拿着张飞的首级,逃到东吴去了。

张飞的真正死因就是这么的狗血!

从他们口中得知的张飞是这样的,我想他的死因跟他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有关。他们是这样评价张飞的:

陈寿:“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程昱:“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傅干:“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籓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篇6:古代历史名人故事500字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为汉室开创一番事业。

篇7:古代历史名人的小故事

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传说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重耳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L谋杀重耳,勃L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黄忠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包青天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老包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士美,皇上怀恨,借个名儿便把包公削职为民。就这,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商议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当日动身。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安步当车,却没有料到太监跟在后面盯梢哩。

时当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有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几桶。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葱葱的瓜藤上开了黄黄的花,西瓜儿结的溜圆。包公咂咂嘴,周围又没人,为了解渴,就摘下个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们一气吃了两个大瓜。两个像鬼样的太监早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监说:

“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

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正掏出几个铜钱,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

“吃瓜给钱,那有啥说的。”

傍晚,包公栖息在小镇一家小客栈,两个太监也盯着跟进去。包公囊资不丰,就叫了素菜米饭。哪知这客栈小,米不是上熟,一碗里尽是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捡,一桌拐子上堆的尽是谷粒。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小太监对大太监说:

“糟蹋粮食遭雷打,捉他去,好为皇上出气!”

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吃了米粒,真是“盘中之餐,一粒未废”。这有啥说的,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来,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就快到淮河边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两个太监还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大小太监连夜从小路草行露宿,赶到包公前面,在淮河边上坐等,单等包公一到,他们一个拉腿,把包公推到一堆脏东西上。他们以为这样,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里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个沾污河水的罪名。这真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脏后,叹口气爬起来,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边小媳妇、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这一洗手,不坏了人家吃用水吗?于是包公走到河边,用干净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离开水边,到坡上吐出水来冲洗。两个太监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难有双的铁清官,就跟他一万年,也找不到他的脏点。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回复皇命。

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就说:

毒不过皇上,

奸不过太监,

清不过包公。

[古代历史名人的小故事]

篇8:历史名人故事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期。爷爷陶茂官曾做到武昌太守,只是老爹陶逸命运不济,在安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一带)太守任上死得早。那阵子小渊明才八岁,靠着祖荫和上辈子留下的一些田产,紧紧巴巴地过日脚。人倒是长大了,可家业荒得也差不多了;所幸读了一肚子经史典籍,写得一手妙笔惊俗的好诗文,也很有一股子济世救民的大抱负。只可惜,咱这位饱学的陶姓五柳先生太过于好酒了。都快到而立之年了,显见得穷困潦倒,居处壁裂顶漏,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短褐烂衫,三天两头揭不开锅,哪还有钱打得起酒呀!好在先生人缘不赖,口碑甚佳,亲朋故旧全都乐意招待他;他也满有酒德,虽说到了人家酒不喝罄不算完,可是喝多醉也不闹哄,总能自觉地返回自家去。

说到陶渊明性嗜酒,人们不能不感叹他的外公孟嘉。陶渊明的外公行为冲淡自然,颇有老庄之风,临事机变洒脱,以盛德服人,甚得仕宦器识。其人天生擅酒,早年桓温挂帅征蜀,连战皆捷,打到巴楚龙山,正赶上重阳节,便大摆酒席欢宴群僚。酒宴上孟嘉是一杯接一杯地豪饮,山风吹落了头盔也毫无反应;有人欲提醒他,桓温立刻语示左右,切莫惊动,想看看他醉后的举止形态到底如何。只见孟嘉又喝了好一会儿即起身如厕,桓温立命侍从拣起头盔放置孟嘉坐处,又令快手文人书写讽喻之辞搁于盔边。孟嘉返回,见盔边的文字后取过纸笔边饮边答,须臾而就,其文字迅捷华美,绝无醉意,令桓温及四座无不叹服。众所周知,我国向有“杜康造酒刘伶醉,一醉三年”的传说,而这位刘伶即是晋代最知名的豪饮酒狂,只是刘伶每饮必醉,因此得了顶“醉鬼”的堂皇桂冠。如此看来,陶渊明的外公比之于其前辈刘伶,能饮“多不乱”,真可谓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了!陶渊明无疑自母体育胎时,就得了外公孟嘉“酣饮”因子的遗传。

其实对陶渊明的人生影响的人,还得说是他的曾祖父——东晋勋臣、一代儒将,官拜大司马的陶侃。

陶侃生于东吴末叶。吴亡,举家迁徙浔阳。不意晋世更乱,荒淫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将灭亡的魏、蜀、吴三国后妃美人及达官贵胄的佳丽统统抢入后宫,蓄养椒房成千上万,忙活得老东西上哪屋睡觉都不会抉择了,竟然坐辆羊拉的彩车,任羊停在哪房门前就在哪房中鬼混;尤其令国人匪夷所思的是司马炎立太子,居然挑了个先天痴呆的傻儿子,也就是后来被凶残歹毒、乱政专杀、满世界拉面首填其欲壑的又黑又丑的恶皇后贾南风鸩死的亲夫晋惠帝司马衷;傻皇帝的确傻得可人,拉尿不知,饥饱不懂,禽畜不分,任人捏咕。他在位二十来年,贾南风日夜折腾,司马家诸王也不含糊,争权夺势的“八王之乱”足足打了近二十年,黎民百姓遭浩劫天殃,难觅生路,只有黄泉一条道好走。水深火热中,年轻志高的陶侃与贤惠的寡母过着贫苦艰辛的日子。为了陶侃的前程,慈母甚至剪断长发换钱待客,祈望客官能为儿子延誉,使之所学有归,得展抱负。陶侃崇尚儒学,纤密好问,能文善断,事母至孝,于国忠勇,从一个小小的县吏,凭着勤奋干练直升至龙骧将军。他不畏权贵,在武昌任上,闻听长江屡屡有过往商船遭强匪抢劫,伤民无数,搞得郡里恐怖,人心凄惶,便挑选数十高手扮作商人随船预伏,果然擒获强匪二十多人,一审竟是皇亲、西阳郡王司马羕命将士化装所为,同时审出了历次抢劫财物的豪巨。案情是弄清了,可衙中人吓坏了,都劝陶侃赶紧放人赔罪了事。陶侃却大义凛然地说:“我为朝廷保境安民,漫说他郡王亲兵犯法,就是羽林军违法,我也一样治罪!”当即将所擒“盗匪”枭首示众,并亲率官军包围郡王府,逼司马羕交出了所抢的财物,把个司马羕治得服服帖帖。陶侃统军四十余年,所率大军南征北战,平叛定乱,拯救东晋皇室于危倾,却居功不傲,勤政理民。他雄毅有权,明悟达观,行军不扰百姓,服夷政出宽泛。当时名流如谢安等人,无不赞“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诸葛亮)”,陶侃受封长沙郡公、大司马,都督八州诸军事等显职高位,朝野俱皆叹服……陶侃勋德如此炳耀,却独有一奇,就是在酒鬼辈出、酒徒糜烂的两晋时代,独其能节制少饮,无论任何场合,谁人相劝,决不过限。人问其故,他含泪答说:“年轻时,我因醉酒失态,慈母痛心不已。其后母亲仙逝,我跪灵立约发誓,决不因酒误事,故而不敢越轨。”

不难看出,陶渊明身上明显地附着先人的影子。他景仰曾祖,亦钦慕外公,骨子里既有儒家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有道家无为遁世的无奈。他也曾经苦苦奔走于官场。然而东晋已然成了只烂透的地瓜蛋,从内里往外淌着腐水,裸露着败相,显见得难容忠耿正直的才干志士。因此“少有高趣”的陶渊明进入仕途,遇上个有点儿人味的主儿拉巴他一下,也只是给他个闲差,蹭碗饭吃罢了。就这样蹉跎过了不惑之年,才当上个仅仅坐了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

东晋的彭泽县城在今天江西九江市东面的湖口县柳德昭村,北边靠着长江,南面卡着鄱阳湖的湖口,过了湖,往西南翻过庐山就是陶渊明的家乡。这时的陶渊明虽说早已看透了皇家官场的黑暗腐朽,但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给家乡百姓做点儿好事,他还是到了县官任上。到了任,他并没急着应付县内的官绅豪富,而是一身粗布衣裳悄悄地察访民情去了。谁都知道陶渊明最爱喝酒,而今喝得更邪乎,且沾嘴一准儿醉,而且还成心要让人们看见自己的醉态。他这种沾酒就“醉”的形象在今天看来,决不是好事。可是在东晋苟延残喘的年月,大多正直而有才能的官员无不用酒来浇灭胸中的窝火,同时又用沉迷醉酒来麻痹皇帝及其走狗的猜忌和监视,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过是个酒肉之徒,既没野心,也无反心,从而放松对自己的疑戒,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这天,走得天已尽黑的陶渊明,早已错过了饭点。夜半时分,又累又饿的陶渊明和一个随从吏员总算走到了县城西门外的江桥镇,发现镇边一家豆腐店还亮着灯。二人敲开门进去,原来店家正在磨豆腐。陶渊明说明了来意,店家一听是自己心仪已久的大诗人陶县令,忙置酒备办了几样豆腐菜,端上来歉疚地说:“家里穷,没有鱼肉,几盘豆腐小菜,请大人将就着用吧!”望着面前洁白如玉的豆腐和红根嫩绿的拌菠菜,陶渊明不禁脱口赞道:“清香白玉版,红嘴绿鹦哥。妙不可言呀!”并邀请店家同坐共饮,不住地夸赞酒香醇正,豆腐筋道味美,还问了豆腐的制作、品种和店家的生计情况,直劲儿说这酒喝得痛快,不会醉人,走时连声道谢,坚持付足了酒饭钱,感动得店家直呼陶大人清廉,陶大人真是青天呀!而陶渊明却摇摇头,指着店家新做的豆腐慨叹道:“豆腐,我七尺男儿尚不如你清白!在这浑浊肮脏的官场,我还要‘为五斗米折腰’,屈事那些权贵小人,真是愧对百姓啊!”没过多久,店家果然听到陶县令挂印归隐田园去了。原来上头派了个芝麻粒儿大的狗官儿下来视察,非要陶渊明官服官帽穿戴齐整,恭恭敬敬地去拜见他。陶渊明心说,什么玩意儿!要我穿戴好拜他狗东西,干脆说你想要我压榨百姓,拿肉包子喂你这条恶狗,得了呗!陶渊明一气,就摔了乌纱帽,携妻小回家乡去了。

陶渊明回到家乡,亲自下田耕种收获,安贫乐劳,自食其力,饱享田园风光之趣。但他仍旧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农耕之余亦勤于笔耕,写了不少传扬后世的好文章。其中他十分得意的一篇就是《桃花源记》,那上面表述的即是他一心向往的远古无怀氏和葛天氏时代那种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的淳朴自然、平等无欺的理想世界。

篇9:历史名人故事

【苏洵】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篇10:历史名人故事

【《崇祯皇帝》——鸡鸣而起,夜分不寐,焦劳成疾】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 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 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只是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明朝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高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人物画说课稿

天水伏羲庙导游词

议论文文体知识演讲的基本知识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有感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案

高中美术5分钟说课稿

《谈骨气》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历史名人典型故事
《古代历史名人典型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代历史名人典型故事(共10篇)】相关文章:

高中美术中国书法说课稿2022-11-13

人美版九年级美术课件2023-09-03

古代文学史作品介绍2022-11-24

希腊古典神话读后感2022-10-19

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有感的作文2022-04-30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总结2023-10-09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023-07-29

人教版必修5 life in the future 教案Listening2023-08-30

历史教案-古代希腊2023-08-06

古希腊民主政治教案2023-04-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