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地麻雀”为你分享9篇“初中语文课文《观潮》课后练习及答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观潮》课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高了。
[语文S版第七册课文]
篇2:课文《芦花荡》课后练习以及答案
【基础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 ) 撒网( ) 悠闲( ) 疟子( )
寒噤( ) 仄歪( ) 飒飒( ) 泅水(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 )
⑵.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 )
⑶.老头子站起来,拾起蒿。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末角钻人了苇塘的深处。 ( )
⑷.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惶失措,船却走不动。 ( )
3.仿写下列句子
例1.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
例2.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例3: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你知道以上选文出自哪篇文章吗?作者是谁?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选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怎样理解第一段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
4.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5.请举例说明选文中运用了什么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6.选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老头子的性格特点,请找出来。
7.请试着分析选文写作上的特色。 (说出一点即可)
【拓展练习】
一.阅读:
人生一课
一次,我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我认认真真地上了两个半小时。回家天黑路滑,跌了一身泥。事后,有个朋友好心地劝我:干嘛要这样认真,出两个思考题糊弄一下不就行了?我说:“我不能辜负那四位顶着风雨来上课的学生。”他似乎不理解。其实,我还有段心事没有说出来。
在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周末下午,有堂选修辅导课。教师是从另一所大学请来的。当时开学不久,再加上是周末,学校组织了好几个活动,班里的同学都忙得不亦乐乎,谁也没心思去上什么课了。我正准备参加一场年级足球赛,成天忙着在球场上训练,当然也不准备去听课,尤其是这种辅导课。
跑到球场,才发现没带足球鞋,只好又转身回教室。我一头冲进教室,脚步却不由自主 地停住了:教室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位埋头擦汗的白发老人坐在前排。我不觉一愣,才想起 今天下午有课。不知为什么,心里有些紧张,便把脚步放轻放慢向座位走去。“来上课的?”
一个沉着的声音在教室前排响起,我感到有一种深邃的目光在望着自己。我没敢吭声,坐在座位上套好足球鞋,就在我刚想站起来的时候,他突然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对我说:“一个人的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这句话如同一枚钉子,把我钉在凳子上。他走上讲台,背影有些苍老,但脚步却很坚定。我看见他打开厚厚的一叠教案,然后转身,一丝不苟地写下一行板书。他的声音依然沉着,而且洪亮,空空荡荡的教室里响起一种震撼人心的回声。我悄悄地把那双足球鞋脱了,又悄悄地拿出课本,仔细地放好,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去捕捉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
后来有很多球场上的同学都回来了,和我一样,端坐在课桌前,听这白发的老人给我们上课。事后我才知道,他们在操场上等我,老不见人,便来找我,却在窗外看到教室里的情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从后门悄悄溜进了教室。这堂课过得真快,我真希望时间能过得慢点,好让更多的同学来听他的课,好像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他的.一片心。下课了,他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向我点了点头,夹起讲义走出教室,望着他的白发和微驼的背,我的眼睛有点湿。
以后,我没有再遇到这位教师,可他说的那句话却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里。真的,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许只有这样,真诚地对待生活,回首往事时,我们才不会有什么愧疚和遗憾。
1.第1段末句所说的“心事”指的什么事?请用概括的语言表达。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1)心事指:
(2)作用是:
2.“我”不准备去听课的理由有哪些?
答:
3.找出文中一个生动传神的比喻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答:(1)比喻句:
(2)好处:
4.“以后,我没有再遇到这位教师,可他说的那句话却深深铭记在我的心里。”一句中,“那句话”指的是:
5.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位老教师形象的,试各举一例。
答:
6.文章题目为“人生一课”,可文中并未记叙老师讲课的内容,那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人生一课”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篇3:课文《芦花荡》课后练习以及答案
【基础练习】
1.wěi sǎ yōu nuè jì zè sà qiǘ
2. ⑴.厉-利 掌-撑 ⑵.利-厉
⑶.蒿-篙 ⑷.惶-皇
3.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综合练习】
1.芦花荡 孙犁 抗日战争
2.环境描写 表过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3.这句话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出来了,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4.可以由歌声想象战土的情绪,想象到战士和部队的各方面。例如,有老英雄不断送来的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时,战士们放声歌唱,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第二问略)
5.外貌描写,例如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
眼睛却特别明亮。
6.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7.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例如第1自然段中的“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突出了当时环境的险恶。后几段的人物描写,使老头子(老英雄)的形象鲜明,富有神奇色彩。
【拓展练习】
一.1.一位老教师为“我”一个人上课的事。作用:引起下文的叙述
2.(1)周末下午 (2)选修辅导课 (3)教师是从外面请的 (4)当时学校活动多 (5)忙着练足球
3.这句话如同一枚钉子,把我钉在了凳子上 好处:将当时老师的话带给自己心灵的震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4.“一个人的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5.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例句略)
6.文章虽然未提到上课的内容,但老师那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不辜负别人信任的高度责任感、真诚对待生活的高尚师德,像蜡烛照亮了学生的心灵深处,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意思接近即可)
篇4:诗词观潮的导学案及课后练习答案
诗词观潮的导学案及课后练习答案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自主学习】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 、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课堂练习】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1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1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1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1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第二十八课答案:
1、《武林旧事》 周密 公瑾 草窗 南宋 《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
2、yǐn méng chōng 倏 gě qiú qióng 绮 溯 僦 lìn 履 仞
3、(1)用水淋洗 (2)突然 (3)微,一点 (4)高 (5)满 (6)农历十六 (7)当……时 (8)踩 (9)被 去,往 (10)刺着文采 (11)逆流迎着潮水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12)江岸
4、(1)外城 姓 (2)用水淋洗 肥沃 (3)名词,马 动词,骑马 举枪 一种体育器材
5、(1)被 当作,作为 算是 (2)凭借 而,连词 (3)几乎,将近仅仅 (4)景象 看 (5)气势 阵势 (6)本领 能够 (7)腾起 翻腾
6、(1)被动句 ,其中“为……所”表被动 (2)判断句 ,“也”表判断 (3)省略句 ,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 (4)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7、C
8、(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如履平地 (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9、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10、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11、“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12、比喻、夸张,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13、(1)接着就渐渐地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从天上涌了过来。(2)震荡冲激摇动喷射,吞没天空,洗刷太阳。
14、例: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篇5:《观潮》课文翻译
《观潮》课文翻译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赏析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中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志倍振。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以“分列两岸”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乘”“弄”“标”“舞”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如履平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习描写。“倏尔”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大。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一舸无迹”与“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彩旗”“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上面所写“溯迎”“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之“勇”,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强”。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
这篇散文精粹简练,作者布局谋篇,运思熔裁,遣词造句都很有功力。
深细和简约相依。作者观潮观得深细,眼到耳到。由远及近,点滴不漏;从声到色,从江心到江岸,尽收胸中。作者观时深察入微、巨细俱到,但写时却大处落墨、小处渲染。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这样就达到深细和简约的相依相关:不深细则无从简约,不简约则见不出深细。深细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简约能成功地突现本质和特征。例如写钱塘来潮时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写得气势飞动,逼真欲现,情景兼备,宏声壮采。这是钱塘江独特情景的再现和艺术记录。全文字炼句锻,无旁逸斜出的枝蔓,格调清新隽永,三两句就能刻画出形象,二三词就能传送出精神。一句“腾身百变”,使健儿形神毕肖;一句“溯迎而上”,使健儿奋勇之态,跳跃纸上。文章开篇入题,径奔主旨,戛然收束。全篇安字置词都有刻形绘境的作用,无一虚设,没有浪费。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写江岸观潮,独立一段,似是闲文浪墨,与潮中诸物,形若无关;跟全文简洁特点,并不相称,然而细加研读,又深觉作者用墨精心,是增强描述的社会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笔致。
风景和风俗相融。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道地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
对比和映衬相间。白浪滔天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波翻浪滚映衬出弄潮儿本领的高超;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潮壮伟。通过映衬,作者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加惹眼。再有是对比,声如崩崖的操演之动对比出烟释声歇的江面之静;鲸波万仞的气象险恶,腾跃百变的变幻身姿对比出旗尾不湿的本领高强。通过对比,作者所要刻画的人事更加突出。对比和映衬两法又不截然割裂,而是交错相间,时而在这一角度出之对比,时而又在那一方面出之映衬,一切视表达的需要而定,广为采用,腾挪多变,显出作者笔墨技法是多么妖娆多姿!
篇6:观潮课文反思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篇7:观潮课文反思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篇8:观潮课文反思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特别是截取了一段钱塘江大潮的录象,让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有声有色,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加深了印象,促进了记忆。我还多次使用了电脑屏幕,出示了学生喜欢的句子指导朗读,出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进行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也逼着自己向教电脑的老师学习了一些制作课件的方法,觉得颇有收获。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第一课时教学
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节课,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节课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在第二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是错过了学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在这节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第一课时,并且直奔主要内容的教学,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以上这些成功的经验,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坚持,并且还要努力创新。
在这一节课中也还存在着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
由于刚接四年级⑷班,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也没有试教时那么高,教师范读也不够到位,因此教学效果比试教时稍差。从这里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从这一节课中,我还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必须时刻加强基本功训练,平时多练习,上课时遇到突然的变化,也不会措手不及。
篇9:课文观潮教案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海宁观潮最佳地段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镇海塔下观潮亭一带。在这里可看到“宝塔一线潮”的雄奇壮丽景象。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其入海口成喇叭状,每逢涨潮海水倒灌,水势受阻,形成著名的“钱塘潮”.波澜
壮阔,气势磅礴古人赞曰天下壮观无。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观潮教学方案

【初中语文课文《观潮》课后练习及答案(通用9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升教学设计2023-04-21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23-08-15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2023-06-04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2023-03-24
观潮说课稿2022-07-29
教学方案2024-05-11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2023-10-03
《白莲》教学设计 (七年级)2022-05-07
《观潮》小学语文教案2022-04-30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