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案及赏析

时间:2023-06-23 08:10:0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观潮》教学案及赏析(推荐16篇)由网友“葵花君的真马甲”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观潮》教学案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教学案及赏析

篇1:《观潮》教学案及赏析

《观潮》教学案及赏析

《观潮》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教学重点: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3、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DV短片,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初读感知大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朗读课文,相互交流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4、学生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5、教师点拨。

(四)、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

1、学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也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篇2:《观潮》导学案及赏析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自主学习】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篇3:观潮 学案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篇4:观潮 学案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篇5:观潮 学案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篇6:观潮 学案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篇7:观潮 学案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篇8:周密《观潮》导学案及赏析

周密《观潮》导学案及赏析

《观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自主学习

导学资料(一)背景简介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导学资料(二)(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

(三) 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字标出来。

2、结合文下的注释,翻译课文,把还不能解释的词语、不能翻译的句子标出来。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没一段的内容。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

把你在自学中的疑难,在小组中交流,并将你们小组中认为重点的字词句以及还不能解释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研读。

(1)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二、赏读。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

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说说它的作用。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四、背读。

当堂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粗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雷霆 朝廷挺拔

B.震撼 遗憾喊叫

C.耳闻目睹赌博堵塞

D.容忍 万仞缝纫

2.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B.仅如银线(仅仅)

C.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全是) D.虽席地不容闲也(即使)

3.加粗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两岸连山,略天阙处 人物略不相睹

B.征蓬出汉塞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C.杨诚斋诗云 楚王曰

D.俶尔远逝 倏尔黄烟四起

5.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珠翠罗绮满目

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二)填空

《观潮》一文节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③尚心寒。

(注:① 阆l4ng;②郭:城;③梦觉:觉醒)

1.《观潮》中与“满郭人争江上望”相对应的一段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弄湖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词句中“弄潮儿”在《观潮》中被称作“________”,“手把红旗”在《观潮》中写成“________”,而“旗不湿”进一步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观潮教学案设计参考及练习答案

观潮教学案设计参考及练习答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教学重点: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艨艟()倏()泅()舸()

雉()溯()僦()绮()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DV短片,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初读感知大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朗读课文,相互交流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4、学生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5、教师点拨。

(四)、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

1、学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也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师生、生生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语句,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五)、教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教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问题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六)拓展延伸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三巩固练习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吞天沃日( )②如履平地( )③一舸无迹( )

④鲸波万仞( ) ⑤珠翠罗绮( )⑥艨艟数百( _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略不相睹_____②弄旗、标枪________③吴儿善泅_______④披发文身___⑤溯迎而上________⑥鲸波万仞________⑦僦赁看幕_____⑧席地不容____四、(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②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③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四)、读文答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________________”者是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 ) ②际天( )③既而( ) ④沃日( )

2.翻译句子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②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4.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5.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6.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答案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提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2)“吞吞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间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3)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各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千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星”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4)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犯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下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五)1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2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中驾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和科学实践,如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嫦娥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具有挑战性。

巩固练习(二)、①助词,的②代海潮③介词,凭④介词,在(三)、(四)、(见注解)(五)、1.2.略3.江横玉系腰4.(第1句)5.由远及近。6.状写海潮气势。

篇10:《观潮》,怎么教?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摘自人教版四上语文课文《观潮》

小学阶段的参观游记类课文并不多,这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有文学修养的成人眼中,这篇课文在文章中算不上出色,可在四年级学生那里,这确实是篇难得的写参观游记的好范文、好例子。

很多老师教这篇课文,喜欢让学生险读第一自然段。拎出“天下奇观”这个词,问:什么叫奇观?天下奇观呢?等学生回答“是天底下奇特的景观”后,教师顺势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让我们赶紧去课文中领略一番吧。

学习后面的段落,一般是先抓课文结构:观潮前、观潮时、观潮后。告诉学生:你看作者的几个段落分得多么清楚啊。知道了结构后,再学习其中几个写得好的句子,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至此,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就完成了。后面,无非就是把这些句子读出应有的气势来。

这样的解读和教学不算差,却也还没把参观游记的特点揭示出来,让学生恍然大悟。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再问几个问题:

1.既然是写观潮,为什么不集中笔墨写潮来的种种震撼人的场景,却分出相当一部分文字去写观潮前的`江面、周围以及人们的反映?

2.我们写参观作文经常在最后一个段落说:“今天我们参观了XXX,真是让我们恋恋不舍。”或者“在这个地方真美啊!”这篇课文为什么只写潮后的景象,一字不提“真美、真壮观”?

3.前面几个问题其实还是一般性问题。学生不难领会,后面要逐渐探究文本的深度秘密了。

刚才赏析的句子究竟什么地方值得我们赏析?是语词优美吗,是因为比喻生动吗,还是其他?问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知道,参观游记类文章写得好不好,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让读者读了后,眼前能不能好像看到作者经历的场景。如果好像看到了场景,说明文章写得不差,如果读了后竟然还产生了也去实地看看的念头,说明文章写得很棒。

而要达到这种效果,仅仅靠作者的叙述性语言是不够的,因为叙述交代的是事情的发生、发展,只能让人明白发生了什么。要让人好像看到了是怎样发生的,就得动用像形容词、动词,就得动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因为前者给人贴切感,后者给人形象感。合起来,这种手法叫描写。

有叙述,有描写,怎样的文字叫叙述,怎样的文字叫描写,相信学生能模糊感觉到。

4.其实,所谓典型文章,不见得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能体现某类文体最明显特征的。对这类文章,仅仅了解、熟悉、知道可能还不够,还要积累,还有背诵。因为它典型嘛,背过了,脑子里就有了一个此类文章的模本。

但我想再背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因为只背过,运用的问题还没解决,索性,再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仿写。最好不要搞一本正经的仿写,学生怕。可以来点邪的,来点歪的。

比如我下面写好朋友张祖庆老师的这篇《观鼾》:

张师打鼾,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张师一年一度的打鼾日。这一天早上,我们网友六七个人相约来到了临海的海边,据说这里是张师打鼾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鼾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浩瀚的东海横卧在眼前。海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鼾台屹立在海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张师入夜才会打鼾,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看着张师,等着,盼着。

晚上,张师早早在堤旁的卧室睡下了。午夜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鼾来了!我们踮着脚往张师打鼾的地方望去,张师卧房里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恍惚中,我们脑海里仿佛看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海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海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张师的房间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鼾声引起的海啸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篇11:初中语文《观潮》学案

初中语文《观潮》学案

《观潮》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提供了《观潮》导学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记住一些文言词句。

2. 整体把握文章,知道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雷霆(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罗绮( )僦赁看幕( ) 万仞( )

2、《观潮》选自《 》,作者 , 代湖州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二、理解探究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5、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三、合作释疑

6、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7、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四、课内精读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8、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9、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10、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11、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1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3、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4、概括两段内容。

15、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16、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五、拓展迁移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然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屹立( ) 大堤( ) 踮着脚( )

18、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涌潮景象。为了突出潮水的汹涌,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抓住潮水的________、颜色和样子描写,把潮水写得逼真、奇特。

19、下列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B.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C.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D.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答案:

一、

1、雷霆(tíng )艨艟数百(méng chōng )如履平地(lǚ )罗绮( qǐ )僦赁看幕(jiù lìn ) 万仞(rèn )

2、《武林旧事》周密 宋

二、

3、(1)既望:农历十六。(2)方:当……时。(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 逝:去,往 (5)文:画着文采。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4、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三、6、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7、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

(一)8、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9、形、色、声、势、

10、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

11、水军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12、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二)

13、勇猛 矫健 灵活 旗尾略不沾湿。

14、①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②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

15、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16、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五、

17、yì dī diǎn

18、时间推移 听觉 视觉 声音

19、C

附录;《观潮》赏析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分段赏析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概括全文,先声夺人点明题旨。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排山倒海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篇12:《观潮》教学学案

《观潮》教学学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 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 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

(4)学生齐读。

2 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 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 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1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 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 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

1 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 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 学生自主完成。

2 讨论交流。

3 教师小结。

篇13:《观潮》导学案

《观潮》导学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8月18日钱塘潮的壮观场面。钱塘潮以吞云卷月的雄姿和气壮山河的魁力,令中外游人叹为观止。钱塘江潮气势非凡,堪称举世奇观,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不禁要问:如此壮观的大潮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千百年来,钱塘江潮曾吸引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历代文人墨客一睹天下奇观的雄姿后,留下了千余首咏潮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学者周密的《观潮》,一起领略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雷霆( ) 艨艟数百( ) 如履平地( )

罗绮( ) 僦赁看幕( ) 万仞( )

2、《观潮》选自《 》,作者 , 代湖州人。

三、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四、疏通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出示幻灯片】

1、听读,注意字音、停顿等。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朗读过程中注意品味文章的自然美、人情美、气势美。

3、你最喜欢哪个段落?挑出你认为最美的段落赏读。

4、疏通文意。边读便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不会的用?标出。【出示幻灯片】

自主完成下面的问题:

A、解释下列词语:

既望: 方: 倏尔: 略:

逝: 文: 溯迎: 出没:

B、翻译句子(可口头翻译):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⑵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⑶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⑷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C、全文四个段落为我们展示了四幅优美的画图,每幅图画写了哪些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五、合作探究,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出示幻灯片】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中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4〉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六、共享学习成果。【出示幻灯片】

周密的这篇文章只有短短的二百余字,却引领我们畅游了观潮盛典,笔墨功夫确实高超。他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小结: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以 为线索,写景叙事相融合, 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其次,描写生动,运用 、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

七、能力延伸训练【出示幻灯片】

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江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典的直播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的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讲述最能打动你,最能吸引你的一幅画面或是一个瞬间。

篇14:周密《观潮》学案

周密《观潮》学案

周密的《观潮》三个场景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组成了一曲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钱塘大潮交响曲。

学习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自主学习

导学资料(一)背景简介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导学资料(二)(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

(三) 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字标出来。

2、结合文下的注释,翻译课文,把还不能解释的词语、不能翻译的句子标出来。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没一段的内容。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

把你在自学中的疑难,在小组中交流,并将你们小组中认为重点的字词句以及还不能解释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研读。

(1)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二、赏读。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

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说说它的作用。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四、背读。

当堂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粗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雷霆 朝廷挺拔

B.震撼 遗憾喊叫

C.耳闻目睹赌博堵塞

D.容忍 万仞缝纫

2.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B.仅如银线(仅仅)

C.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全是) D.虽席地不容闲也(即使)

3.加粗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两岸连山,略天阙处 人物略不相睹

B.征蓬出汉塞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篇15:《观潮》初中学案

《观潮》初中学案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分享了课文《观潮》的导学案,一起来学习吧!

学习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自主学习

导学资料(一)背景简介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导学资料(二)(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

(三) 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字标出来。

2、结合文下的注释,翻译课文,把还不能解释的词语、不能翻译的句子标出来。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没一段的内容。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

把你在自学中的疑难,在小组中交流,并将你们小组中认为重点的字词句以及还不能解释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研读。

(1)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二、赏读。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

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说说它的作用。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篇16:观潮赏析

观潮赏析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真挚感情。

层次分析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 古义:当……时。 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 古义:接近、连接。 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 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 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 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 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义:人和物。 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 古义:画花纹。 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尹 古义:名词,长官,官名。 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上下 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 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 )

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

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

初中语文课文《观潮》课后练习及答案

《山雨》教学案设计及练习(六年级上)

《湖心亭看雪》导学稿

《一剪梅》导学案及课后巩固练习

古诗《观沧海》导学案

观潮教学方案

观潮 教学设计

给老师的一封信导学案及校本作业

古文《观潮》阅读练习题及赏析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案及赏析
《《观潮》教学案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观潮》教学案及赏析(推荐16篇)】相关文章:

部编版与谢中书书优秀教案2023-05-07

《观潮》第二课教学设计2023-06-25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精选教案2022-08-14

《观潮》的语文课程教学设计2023-09-15

观潮说课稿2022-04-29

《观潮》课文教学设计2023-10-21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2022-07-29

观潮教学过程2023-10-02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2022-10-10

观潮的教学谈202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