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时间:2023-06-04 08:05: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共11篇)由网友“君子不器”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篇1: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5).林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8).欣然规往()

(9).未果,寻病终()(10).后遂无问津者()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其意。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同解释: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同解释:

3.给下面加点的词选出正确的解释。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妻子:

A.男子的配偶B.妻子和儿子C.妻子儿女

②.绝境:()

A.险峻的地方B.与世隔绝的地方C.令人绝望的处境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A.运输往来B.交错相通C.相互连接

4.《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时的人,《桃花源记》原是

中的。

5.根据《桃花源记》课文内容填空。

(1).渔人发现桃源的句子是:

(2).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

(3).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是:

(4).渔人离开桃源的句子是:

6.为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

D.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汉朝、魏晋,他们都不知道。

(2).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A.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C.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A.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B.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绝境,不再出去了。

C.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无路可走的地方,再也出不去了。

D.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7.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忘路之远近

C.处处志之D.故时有物外之趣

【综合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句中“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把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内。

()()()

4.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6.“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请用

简短文字回答。

答:

【拓展练习】

一.阅读

①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所得,辄起绕室以旋。②室有洼,径尺,浸淫(逐渐)日广,每履(走)之,足若踬(被东西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③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④命童子取土平之。⑤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上急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⑥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⑦噫!习之中人,甚矣哉!⑧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乃其久,则洼者若平,致使久而即平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⑨故君子之学,贵乎甚始。

1.将这段文章分为两层,准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A.俯而读,仰而思,思有所得。

B.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习之中人,甚矣哉。

D.君子之学,贵乎甚始。

二.作文

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有有形的,如学校围墙;也有无形的,如“可悲的厚障壁”。有形的墙,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形的墙,我们有时难以回避。有的墙是安全的保障,是迷人的风景,是故事的载体……有的墙是感情的隔膜,是观念的差距,是文明的枷锁……有的墙需要筑,有的墙需要拆。有的人在筑墙,有的人在拆墙,有的人在读墙。这其间定会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鲜明的形象,许多深刻的道理。

请以“墙”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题目中必须出现“墙”宇。

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地名。

篇2: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复习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作者:    ,朝代:    ,  诗人,   家。本文选自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等。

2.朗读给同学听听,注意语音、停顿、情感。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

4.解释下列句子中“志”的意思:

(1)处之志之

(2)寻向所志

5.解释加点词意思。

(1)阡陌交通 交通: 。

(2)无论魏晋 无论: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 绝境:

(4)芳草鲜美 鲜美:

(5)欲穷其林 穷:

(6)具答之 具:

(7)悉如外人 悉:

(8)咸来问讯 咸:

(9)黄发垂髫

(10)并怡然自乐 并:

6.用课文原句(默写)回答问题。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文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4)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5)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7.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 :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参考答案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2.略。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志(1)处之志之 (作标记) (2)寻向所志 (标记,)

5.解释

(1)、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4)、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5). 穷:穷尽

(6)具:详尽

(7)悉:全部、完全。

(8)咸,都

(9)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10)并:都。

6.(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成语:(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4)落英缤纷

8.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篇3:《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2)俨然()(3)阡陌()(4)发髻()

(5)邑人()(6)诣太守()(7)垂髫()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来问讯B.便yāo()还家C.yuán()溪行

D.xún()病终E.欣然ɡuī()往F.后suì()无问津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B.着:()()

C.间:()()D.率:()()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横线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B.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

C.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D.芳草鲜美古义:今义:

E.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5.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B.后遂无问津者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A.穷苦,贫困B.极端C.穷尽,走到头

(2)得其船,便扶向路。()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

(3)此中人语云()A.语言B.告诉C.说

(4)处处志之()A.作标记B.标记C.意志

(5)屋舍俨然()A.好像B.整齐的样子C.严肃的样子D.严厉的样子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A.延长B.推迟C.聘请、请D.伸展

二、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词语。

俨然:属:阡陌:垂髫:

要:绝境:遂:惋:

2.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3..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4.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

5.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6.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篇4:桃花源记同步达标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同步达标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达标试题A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屋舍俨然( ) ②阡陌交通( )

③悉如外人( ) ④便要还家( )

2、翻译句子: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4、回答下列问题

<1>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2>文中表现桃花源里人们安居乐业的语句是: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

《桃花源记》达标试题B卷

1、这篇文章以_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饿世界。

2、解释词语:

要( ) 云( ) 具( ) 语( ) 为( )

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

绝境: 古义:( )今义:( )

无论: 古义:( )今义:( )

4、回答下列问题:

(1) 文中哪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见渔人之前没见过任何人?

(2) 为什么会叹惋?

(3) 为什么要求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达标试题C卷

1、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2、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

3、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4、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A卷

1、整齐的样子 田间小路 全,都 邀请

2、无论: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4、<1>不希望这里安定、和平、幸福的生活被外人打乱<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B卷

1、渔人所见、所闻、所历 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人平等、没有压迫 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及追求自由富足生活 世外桃源

2、邀请 说 全部,都 告诉 对

3、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

4、(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没有想到外人过着这么痛苦的生活(3)怕外人打乱这里的安静、幸福、安定的生活

C卷

1、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1)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到处都是。(2)(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4、追求自由富足安乐的理想生活

......

篇5:《桃花源记》课文同步练习

《桃花源记》课文同步练习

基础练习

1.陶渊明名____,字____,____时代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成语来源于《桃花源记》。

3.比较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无论

绝境

交通

语段训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解释下列词语。

(1)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 )

A.暮春花落时 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

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初夏水涨之时

8.“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含义是( )

A.暗示渔人虽发现桃林,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地点

B.沿着溪水走,没有留神路程的远近

C.两岸景色很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

D.带点神秘色彩,故弄玄虚

9.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答:

10.阅读第2段,用原文回答。

(1)反映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2)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写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1.第2段可分为两个层次,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拓展运用

(一)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给文中加黑字注音。

间( ) 邑( ) 延( ) 语( )

13.请你根据文言文断句常识,在原文停顿的地方,用“ / ”断句(本题不要求加上标点符号)。

14.翻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

译:

15.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

16.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答:

17.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

(二)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召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在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8.对加黑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岛初赴举京师(初:当初) B.始欲着“推”字(着:用)

C.遂于驴上吟哦(于:到) D.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具对:详细回答)

19.“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的正确译文是( )

A.韩愈停住马,不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B.韩愈停住马,有很久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C.韩愈让马站起来,有很久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D.韩愈立住马,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20.最能表现贾岛炼字全神贯注的一项是( )

A.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

B.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C.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D.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篇6:课文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课文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桃花源记测试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阡陌交通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1)便舍船 屋舍俨然 (2)遂与外人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设酒杀鸡作食 皆出酒食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句可以看出桃源人怎样的生活状况和待客之道?(2分)

桃花源记测试二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便要还家 (2)便扶向路

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1)曳屋许许声 屋舍俨然 (2)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3)黄发垂髫 一时齐发 (4)此中人语云 其夫呓语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初极狭,才通人。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2分)

桃花源记测试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请

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3 )(2分)

(1)便舍船 屋舍俨然 (2)遂与外人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设酒杀鸡作食 皆出酒食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地排列着,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这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句可以看出桃源人怎样的生活状况和待客之道?(2分)

生活富足(1分),热情好客(1分)

桃花源记测试二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便扶向路 旧的,原来的

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1 )(2分)

(1)曳屋许许声 屋舍俨然 (2)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3)黄发垂髫 一时齐发 (4)此中人语云 其夫呓语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初极狭,才通人。

开始进去的时候极其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消息。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2分)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人向往。

篇7: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一、填空: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他名 ,字 ,是 时期的诗人。《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 ,也是成语 的由来。(无答案)鄂教版

② ,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二、下列各项中蓝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三、下列句子的语序已被打乱,调整后的正确的语序应为: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初极狭,才通人。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便舍船,从口入。

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③②④⑥⑧⑦①⑤ B、④③②①⑥⑦⑤⑧

C、③⑥②④⑦⑧①⑤ D、⑤③⑦⑥①④⑧②

四、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五、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 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 ②详细 ③走尽 ④计划 ⑤到、谒见 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 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无出路的境地 ②古:交错连通 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 ③古: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 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晋太元〔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中,武陵〔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异之:对此感到诧异〕。复前行,欲穷其林。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林尽水源〔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鸡犬相闻〔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要(yāo):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为:对,向〕外人道也。”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处处志之。及郡下〔郡下:郡里,指武陵〕,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向所志:寻找原先做的标记〕,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刘子骥:名之,《晋书》有传,说他“好游山泽”。〕,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规:计划〕往。未果〔未果:没有实现〕,寻〔寻:不久〕病终。后遂无问津〔问津:问路,这里的意思是探访、访求。津,渡口。〕者。

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总写渔人的感受。接着写渔人看到的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

“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乃,竟然。

“妻子”,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

“焉”,在这里相当“于之”,即“从这里”。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可联系上下文推想。

“语”,旧读yù,告诉。“语云”,告诉(他)说。“语”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之”字。“志”,同“”,做标记。“诣”,到……去。“如此”,像这样。

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练的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是虚构的,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关 于 练习

一、回答下列问题,然后背诵全文。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使学生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见课文第一段。

2.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

见课文第二段。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4.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二、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要注意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理解和区别那些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短语。这类双音节短语是由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词组成的,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它们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译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6.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像这样。(今义:这样。)

三、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从语法角度设计本题,但目的不在讲语法,而在指点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因为文言文重意会,凡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某些词语,经常被省略。这里,不过是以主语、宾语的省略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文言文中省略主语、谓语等成分,一般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而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两段话中还有一些省略的成分未用括号标出,也可以让学生补出来。

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

四、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本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篇8:《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测试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测试

大部分同学在学过新知识之后,都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做题就遇到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编辑老师整理了这篇《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测试:八年级上册语文,希望大家练习!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篇9:《桃花源记》课后同步练习

《桃花源记》课后同步练习

《桃花源记》

一、阅读下文并完成文后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这两段文字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3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2)落英缤纷缤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复:穷:

(4)初极狭,才通人初:才: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课外阅读题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三、作文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一、所考知识点:

1.文学常识,生字注音

2.实词的翻译

3.译句。点拨:要熟记文学常识,牢固掌握文下注释。答案:1.陶渊明《桃花源记》2..huòyǎnqiānmòtiáo3.(1)沿着(2)繁多交杂的样子(3)又走到……的'尽头(4)刚,仅(5)整齐的样子(6)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4.(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缤纷。(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3)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二、考查比较阅读能力。答案: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2.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点拨:答对意思即可。

三、作文(略)

篇10: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同步练习

一、熟读课文,并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设题意图:熟读课文是为了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和弄潮的民俗。

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儿高超的技巧,写得简练又精彩。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对译,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译文也不要强求一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记住它们的意义。

1、既望:农历十六。

2、方:当……时。

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逝:去,往。

5、文:画着文采。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三、把下面这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设题意图: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将词中描写的内容展开,不限字数。

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

所以在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

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酒泉子》原词共十首,都是对杭州名胜的回忆。它们和唐五代词人所填的《酒泉子》不同,是潘阆的自制曲。钱塘,今杭州市。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

怎么样?上面的题你会了吗?希望看了这篇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之《观潮》课后练习答案可以帮您在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篇11:八年级语文《组歌》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组歌》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与沫》等。

2.依原文内容填空。

①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____________,帮助他将衷情____________;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____________,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____________。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____________;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____________。

②我是大海的____________,是天空的____________,是田野的____________。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____________的叹息,是____________的泪水,是____________的微笑。

3.仿写句子:(任选一题,不要求句式一致)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灿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①露:

②雪:

4.读一读,为下列拟物诗选择恰当的名称。

①只不过是水的化身/惹得天鹅痴心追求( )

②把大自然的恩赐/一次次铭刻在心( )

③狂风企图摧残你的生命/你却借此繁衍后代( )

④弯着腰/绝不是对人崇敬( )

⑤满嘴胡须/并不能证明你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 )

A.年轮B.虾C.羊D.蒲公英E.云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浪之歌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5.在这首散文诗里,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以第一人称手法,塑造了“海浪”这一形象。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一形象的认识?

6.潮涨潮落是海浪的自然物理特征,但在作者灵性的笔下,却呈现出一幅生动感人的爱情画卷:____________既合人之情,也入物之理,体现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7.黎巴嫩的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造成了诗人与故土的别离。长期的异国漂泊,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反而更加爱之深,思之切。诗人常在自己的诗作里表达这种情感。在这首诗里,他借助____________这对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____________。

8.“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写出海浪对爱情的____________。让你联想中国古诗中类似意境的句子____________。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石,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9.反复吟诵此诗,叙述礁石与海浪的斗争情况。(从海浪的力量、目的、结果,礁石的力量、代价及结果来谈)

10.“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这句表面写海浪。海浪象征____________,“无休止”、“扑”说明____________。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同步练习【附答案】

2.八年级语文《组歌》同步练习

3.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步练习

4.八年级语文《海燕》同步练习

5.20xx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

6.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老人与海》的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同步作文600字

大自然的语言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

初二语文上册杜甫诗同步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配套练习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试题

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题:爱莲说和陋室铭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同步作文范文

七年级单元同步作文:美丽的春天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共11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同步作文2022-09-24

六年级语文作文同步训练2024-05-19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说课稿2023-04-29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同步作文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022-06-17

落花生五分钟说课稿2024-01-11

高中语文《边城》同步练习2022-09-04

落花生说课稿2024-02-01

初中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经典备课教案2023-07-27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2023-04-14

杜甫诗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20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