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林先生和我散文(锦集10篇)由网友“一枪一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茂林先生和我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杨茂林先生和我散文
杨茂林先生和我散文
欣闻杨茂林先生从文六十周年了,就想,这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人生在世,能无怨无悔地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一直坚持六十年,这需要多大的恒心啊。
最初知道先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全国大气候影响下,各地文学创作活动如火如荼。刚刚步入企业的我,二十出头,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因此参加了定襄县文联多次组织的文学创作讲学活动。像周宗奇、韩石山、王东满、张石山、李锐、燕治国、柯云路、罗雪珂、祝大同、浩然、李英儒等众多的省内外作家和编辑,都是在那时候有幸一见的。每次参加这样的讲学活动,都会见到一个红光满面、意气风发的人,那副标志性的笑容以及他的大嗓门儿、大脑门儿,更是让人见到一回就再不能忘记。他就是杨茂林先生。作为地区文联主席,每次有远方的作家来定襄讲学,他都要拔冗到会,并做激情洋溢的讲话。一口妙趣横生、诙谐有加的原平话,把会场气氛烘托得热烈而饱满,给全体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走近先生,是10月,我已在市里打工半年。一天,担任《佛教圣地五台山》报执行编辑的我,收到一篇稿件《文学泰斗忆台山》,是关于著名作家巴金游五台山的文章,作者就是杨茂林先生。文章中有几处疑点,我就给先生去电话询问。他在电话里告我他的住址,让我抽时间去找他。于是一天晚上,我在班后来到了地委宿舍南院他的家里。
门一开,先生两口子十分热情,赶紧让我沙发上坐下,并拿水果让我吃。说实话,我历来不惯跟领导接触,见了领导就拘谨。按说先生是大领导了,但我见了他却拘谨不起来,觉得他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亲切,自然,随和。我们就彼此的生活和《五台山》报等拉起话来。先生谈笑风生,始终微笑着看着我说话,语气温和,不疾不徐,嗓音朗润,给人十分熨帖的感觉。他说每期报纸他都能收到,报纸办得很好,他喜欢看。又提及关于巴老那篇文章,他仔细答复了我的疑问,并做了详细的解释,还兴致勃勃地回忆起采访巴老的情景,兴之所至,大嗓门儿又亮出来了,并开怀大笑。一旁的师母就说,你看他见了你们年轻人,多开心啊。我就顺便向师母问好,说先生有她这样的贤内助支持,所以就写出了那么多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师母就说他这人啊,写起来不要命……话里有嗔怪,也有疼爱,更有理解。先生则呵呵地笑着,看看师母,再看看我,一脸慈祥。我不由作想,天底下做夫妻的,若能像他们这样相濡以沫,相互理解,就真是有福了。
之后我又往先生家里跑了几趟,有时是因为报纸,有时就是随意去看看他,并向他请教一些文学写作上的话题。我自小喜欢文学,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就是在家境十分困窘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在外打工的最初几年,我独自住在单位办公室,下班后坚持不懈地读啊写啊,其中的孤独和苦闷,收获和欣喜,自不待言。一旦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个能跟你谈文学谈得来的.人,你会莫名惊喜,会感觉天变蓝了,生活改变多了,自己福气多多了。而居然还能谈到更深层,涉及到文学创作的很多独到方面,那真的是大造化了。就是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我和先生一见如故,建立了纯粹的友情,成了忘年交。是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意外。这种令人欣慰的意外,是弥足珍贵的。
听说我每天一个人在街上吃,一次他们两口子执意要留我吃晚饭。我再三婉拒,但他们说就是个家常饭,你在咱这儿吃了就不用再到街上去吃了,再说街上又不一定能吃好……夫妻俩的诚意打动了我,我觉得再要是拒绝,就未免有些过分了,于是就留下来。那天晚上,我们吃的是玉米面窝头,还有酸菜土豆丝,小米稀饭。我吃饭向来挑剔,但面对这样十分家常的饭菜,吃起来却很对胃口。朴实的交谈,朴实的晚饭,朴实的笑容。在先生两口子身上,我看不到一丝一毫属于高高在上的东西,看不到当领导的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东西。
初,《佛教圣地五台山》报创刊五周年暨出刊200期纪念刊组稿,我特意向先生约稿,他欣然应允,很快写好诗歌《金莲颂》,并亲自给我送到了单位。看着他爬五层楼爬得气喘吁吁的样子,我有些心疼,就说,你不会打个电话让我去取。他笑一笑,和蔼地对我说,我想来看看你。一句普通的话,顿时让我浑身暖暖的。接过他递过来的《金莲颂》,展眼一看,好文采!其云:《佛教圣地五台山》,文殊智慧绽金莲。五度春秋双百期,圣花朵朵迷人眼。花香招来四海客,一纸可汇五洲言。雨后斜阳沐草地,怒放金莲更鲜艳。
诗作不长,但融形象性和思想性于一体,洋溢着饱满丰沛的激情,体现了对未来的衷心展望,是对五台山,对我们的报纸,最好的祝福。
就在这天,他说自己日前在北京小住了些日子,心有所感,写了8个短篇小说,已投《山西文学》。接着就说起几篇小说中具体的一些细节,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的,还说是跟我探讨。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执着地为文学而活的人。看到将近古稀之年的文学前辈,对文学创作还是这样兴致勃勃,并与自己虚心交谈,我由衷敬佩,又十分知足。能面对面聆听先生教诲和经验之谈,何其幸运。几年来,利用点滴闲暇,我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实践,诸如《黄金叶》、《搁置》、《姐姐》、《李彩霞》、《静水流深》等小说,都是这方面的收获,不仅先后在《五台山》、《西部作家》、《红尘》、《燕赵文学》等刊物发表,有的还获了奖。其中《静水流深》,着意借鉴了民俗语言的叙述调子,状写人物命运以及包括村霸贪腐在内的一系列农村现实矛盾,或多或少体现了“山药蛋”风格,得到朋友们肯定,虽然自感愚钝,只是蜻蜓点水、涉及了点皮毛。自己也成为省作协会员,为梦想成真走在更加坚实无悔的文学路途上。扪心自问,敢说这里头没有先生潜移默化的栽培教化之功?
6月12日,我抽空登门看望先生。坐在桌前的先生与我使劲握手。尽管我们多时没见,尽管先生说不出清晰的话来,但他嘴里的“啊啊”声,眸子里闪烁着的光芒,双臂急切的摆动,都明白无疑地告诉你,他一如既往的亲切和热情。听师母说,先生去年生了一场病,住了十三天医院,嗓子就说不出话来了,一直到现在也找不到原因。我们只好通过纸笔拉话。先生还是想说话,张着嘴呜呜哇哇半天,我根本听不出他在说什么,我们两个你看我我看你,干着急没办法。先生只好一一在纸上写:“你今年多大?”,“爱人和孩子好吗?”,“你加强营养”等。我也一一用纸笔回答着,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流。他又笑着写:“我前半生说话太多了,因此现在声带下的‘蓄电池’电量不足了,只能以笔代口了。司令部没问题。”我就明白,这依然是那个幽默乐观的先生。然后他注视着我,写下八个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然后一脸慈祥地望着我。看着他憔悴的脸容身形,我想,无论什么时候,先生心里想的总是别人,总是给人以满满的信心。
我仔细打量先生,看着他的笑容以及写在纸上的话,内心里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力量。是的,他从中学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旅程,六十年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就,所以,他心里洋溢着的阳光,就能温暖到每一个与他近距离接触的人。你就像是向日葵一样,接受着阳光无私的照耀,内心的力量茁壮成长。
先生是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忻州地区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五台山》杂志社主编、社长等,无论担任什么职务,在他心里,都是三个字:好好干。凭着这股劲儿,先生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文学事业,不但自己的文学成就斐然,而且还培养扶持了众多的文学作者。先生先后有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剧本问世,其中短篇小说《酒醉方醒》荣获赵树理文学奖,并被日本翻译家小林荣先生选译收入《中国农村百景》一书,在日本出版;中篇小说《人间烟火》在《黄河》杂志发表,并被《作品与争鸣》选载;电影《五台山奇情》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25集电视连续剧《康熙遗妃五台山》由山西电视台拍摄播出;另外,还著有艺术理论专著《艺术辩证法漫谈》和反映地方文化的《二人台剧目》。日前,已经78岁高龄的先生,依然执笔写下了《我的小说文本新理念》一文,显示了先生与时俱进、不懈进取的精神。
心怀谦和礼让之心,是一个人起码的生命自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尽力宽容,既体现了心性,又体现了修为。能够在各种场合完成这种历练,达到正常的状态,就是某种成熟,某种大气。也就是抵达了一种境界。聪明智慧,风趣幽默;豁达开朗,朴质慈祥;充满爱心,拥有激情;才华横溢,锐意创新——这些令人艳羡的品性素养一旦交织在一个人身上,他就会拥有炫目的神采。
这就是先生,他虚怀若谷,有涵养,有阅历,有气质,有思想。在听他侃侃而谈的过程中,你肯定能感受体悟到很多,关于文学,关于事业,关于友爱,关于生活。无论你跟他谈及什么,他都能向你捧出一颗赤诚之心。就算是说话不方便了,但他的思想和智慧的灵光,依然通过那枝笔,展现在素洁的纸页上。他的热情,他的自信,他的安详,他的谦逊,都将永远成为你前行的动力源泉。
篇2:杨绛先生经典散文
人不怕挤。尽管摩肩接踵,大家也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光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只要挂上一个窗帘,只要拉过那薄薄一层,便把别人家隔离在千万里以外了。隔离,不是断绝。窗帘并不堵没窗户,只在彼此间增加些距离——欺哄人招引人的距离。窗帘并不盖没窗户,只隐约遮掩——多么引诱挑逗的遮掩!所以,赤裸裸的窗口不引人注意,而一角掀动的窗帘,惹人窥探猜测,生出无限兴趣。
赤裸裸,可以表示天真朴素。不过,如把天真朴素做了窗帘的质料,做了窗帘的颜色,一个洁白素净的帘子,堆叠着透明的软纱,在风里飘曳,这种朴素,只怕比五颜六色更富有魅力,认真要赤裸裸不加遮饰,除非有希腊神像那样完美的身体,有天使般纯洁的灵魂。培根(Bacon)说过:“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赤露的身体,或赤露的心。”人从乐园里驱逐出来的时候,已经体味到这句话了。所以赤裸裸的真实总需要些掩饰。白昼的阳光,无情地照彻了人间万物,不能留下些幽暗让人迷惑,让人梦想,让人希望。如果没有轻云薄雾把日光筛漏出五色霞彩来,天空该多么单调枯燥!
隐约模糊中,才容许你做梦和想象。距离增添了神秘。看不见边际,变为没边没际的遥远与辽阔。云雾中的山水,暗夜的星辰,希望中的未来,高超的理想,仰慕的名人,心许的“相知”,——隔着窗帘,惝怳迷离,可以产生无限美妙的想象。如果你嫌恶窗帘的间隔,冒冒失失闯进门、闯到窗帘后面去看个究竟,赤裸裸的真实只怕并不经看。
像丁尼生(Tenny son)诗里的“夏洛特女郎”(The Lady of Shalott),看厌了镜中反映的世界,三步跑到窗前,望一望真实世界。她的镜子立即破裂成两半,她毁灭了以前快乐而无知的自己。
人家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华丽的也好,朴素的也好。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不过,你总得尊重别人家的窗帘。
篇3:杨绛先生经典散文
一棵浓密的树,站在太阳里,像一个深沉的人:面上耀着光,像一脸的高兴,风一吹,叶子一浮动,真像个轻快的笑脸;可是叶子下面,一层暗一层,绿沉沉地郁成了宁静,像在沉思,带些忧郁,带些恬适。松柏的阴最深最密,不过没有梧桐树胡桃树的阴广大。疏疏的杨柳,筛下个疏疏的影子,阴很浅。几茎小草,映着太阳,草上的光和漏下地的光闪耀着,地下是错杂的`影子,光和影之间那一点绿意,是似有若无的阴。
一根木头,一块石头,在太阳里也撇下个影子。影子和石头木头之间,也有一片阴,可是大小,只见影子,觉不到有阴。墙阴大些,屋阴深些,不像树阴清幽灵活,却也有它的沉静,像一口废井、一潭死水般的静。
山的阴又不同。阳光照向树木石头和起伏的地面,现出浓浓淡淡多少层次的光和影,挟带着阴,随着阳光转动变换形态。山的阴是散漫而繁复的。
烟也有影子,可是太稀薄,没有阴。大晴天,几团浮云会投下几块黑影,但不及有阴,云又过去了。整片的浓云,蒙住了太阳,够点染一大半天的阴,够笼罩整片的地,整片的海,造成漫漫无际的晦霆。不过浓阴不会持久;持久的是漠漠轻阴。好像谁往空撒了一匹轻纱,荡肠在风里,撩拨不开,又捉摸不住,恰似初识愁滋昧的少年心情。愁在哪里?并不能找出个影儿。
夜,掩没了太阳而造成个大黑影。不见阳光,也就没有阴。黑影渗透了光,化成朦朦胧胧的黎明和黄昏。这是大地的阴,诱发遐想幻想的阴。大白天,每件东西这着阳光就有个影子,挨着影子都悄悄地怀着一团阴。在日夜交接的微光里,一切阴都笼罩在大地的阴里,蒙上一重神秘。渐渐黑夜来临,树阴、草阴、墙阴、屋阴、山的阴、云的阴,都无从分辨了,夜吞没地所有的阴。
一九三六年
篇4:杨绛先生经典散文
我往往“魂不守舍”,嫌舍间昏暗逼仄,常悄悄溜出舍外游玩。
有时候,我凝敛成一颗石子,潜伏涧底。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泻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静止的自己,仿佛在时空之外、无涯无际的大自然里,仅由水面阳光闪烁,或明或暗地照见一个依附于无穷的我。
有时候,我放逸得像倾泻的流泉。数不清的时日是我冲洗下的石子。水沫蹴踏飞溅过颗颗石子,轻轻快快、滑滑溜溜地流。河岸束不住,淤泥拉不住,变云变雾,海阔天空,随着大气飘浮。
有时候,我来个“书遁”,一纳头钻入浩瀚无际的书籍世界,好比孙猴儿驾起跟头云,转瞬间到了十万八千里外。我远远地抛开了家,竟忘了自己何在。
但我毕竟是凡胎俗骨,离不开时空,离不开自己。我只能像个流浪儿,倦游归来,还得回家吃饭睡觉。
我钻入闭塞的舍间。经常没人打扫收拾,墙角已经结上蛛网,满地已蒙上尘埃,窗户在风里拍打,桌上床上什物凌乱。我觉得自己像一团湿泥,封住在此时此地,只有摔不开的自我,过不去的时日。这个逼仄凌乱的家,简直住不得。
我推门眺望,只见四邻家家户户都忙着把自己的屋字粉刷、油漆、装潢、扩建呢。一处处门面辉煌,里面回廊复室,一进又一进,引人入胜。我惊奇地远望着,有时也逼近窥看,有时竟挨进门去。大概因为自己只是个“棚户”,不免有“酸葡萄”感。一个人不论多么高大,也不过八尺九尺之躯。各自的房舍,料想也大小相应。即使凭弹性能膨胀扩大,出掉了气、原形还是相等。屋里曲折愈多,愈加狭隘;门面愈广,内室就愈浅。况且,屋宇虽然都建筑在结结实实的土地上,不是在水上,不是在流沙上,可是结实的土地也在流动,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转啊!上午还在太阳的这一边,下午就流到那一边,然后就流入永恒的长夜了。
好在我也没有“八面光”的屋宇值得留恋。只不过一间破陋的斗室,经不起时光摧残,早晚会门窗倾欹,不蔽风雨。我等着它白天晒进阳光,夜晚透漏星月的光辉,有什么不好呢!反正我也懒得修葺,回舍吃个半饱,打个盹儿,又悄悄溜到外面去。
篇5:杨先生散文《大王庙》
杨先生散文精选《大王庙》
大王庙是藏山神晋国大夫赵武的行宫,现庙内建筑仅存大殿,据脊檩题记,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边长9.7米,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
大王庙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那年,我在北京女师大附属小学上学。那时学校为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的女学生创出种新服装。当时成年的女学生梳头,穿黑裙子;小女孩子梳一条或两条辫子、穿裤子。按这种新兴的服装,十二三到十五岁的女学生穿蓝色短裙,梳一条辫子。我记得我们在大操场上“朝会”的时候,老师曾两次叫我姐姐的朋友(我崇拜的美人)穿了这种短裙子,登上训话台当众示范。以后,我姐姐就穿短裙子了,辫梢上还系个白绸子的蝴蝶结。
那年秋大,我家从北京迁居无锡,租居沙巷。我就在沙巷口的大王庙小学上学。我每和姐姐同在路上走,无锡老老少少的妇女见了短裙子无不骇怪。她们毫不客气地呼邻唤友:“快点来看呶!梳则辫子促则腰裙呶!”(无锡土话:“快来看哦!梳着辫子系着裙子哦!”)我悄悄儿拉拉姐姐说:“她们说你呢。”姐姐不动声色说:“别理会,快走,”
我从女师大附小转入大王庙小学,就像姐姐穿着新兴的服装走在无锡的小巷上一样。大王庙小学就称大王庙,原先是不知什么大王的庙,改成一间大课堂,有双人课桌四五直行。初级小学四个班都在这一间大课堂里,男女学生大约有八十左右。我是学期半中间插进去的。我父亲正患重病,母亲让老门房把我和两个弟弟送入最近的小学:我原是三年级,在这里就插入最高班。
大王庙的教职员只有校长和一位老师。校长很温和,冻红的鼻尖上老挂着一滴清水鼻涕。老师是孙先生,剃一个光葫芦瓢似的头,学生背后称他“孙光头”。他拿着一条藤教鞭,动不动打学生,最爱打脑袋。个个学生都挨打,不过他从不打我,我的两个不懂事的弟弟也从没挨过打,大概我们是特殊的学生。校长不打学生,只有一次他动怒又动手了,不过挨打的学生是他的`亲儿子。这孩子没有用功作业,校长气得当众掀开儿子的开裆裤,使劲儿打屁股。儿子嚎啕大哭,做爸爸的越打越气越发狠痛打,后来是“孙光头”跑来劝止了。
我是新学生,不懂规矩,行事往往别扭可笑。我和女伴玩“官、打、捉。贼”(北京称为“官、打、巡、美”),我拈阄拈得“贼”,拔脚就跑。女伴以为我疯了,拉住我问我干什么。我急得说:
“我是贼呀!”
“嗨,快别响啊!是贼,怎么嚷出来呢!”
我这个笨“贼”急得直要挣脱身。我说:
“我是贼呀!得逃啊!”
她们只好耐心教我:“是赋,就悄悄儿坐着,别让人看出来。”
又有人说:“你要给人捉出来,就得挨打了。”
我告诉她们:“贼得乘早逃跑,要跑得快,不给捉住。”
她们说:“女老小姑则”(即“女孩子家”)不兴得“逃快快”。逃呀、追呀是
“男老小”的事。
我委屈地问:女孩子该怎么?
一个说:“步步太阳”(就是古文的“负暄”,“负”读如“步”)
一个说:“到‘女生间’去踢踢毽子。”
大庙东院是“女生间”,里面有个马桶。女生在里面踢键子。可是我只会跳绳、拍皮球,不会踢键子,也不喜欢闷在又狭又小的“女生间”里玩。
不知谁画了一幅“孙光头”的像,贴在“女生间”的墙上,大家都对那幅画像拜拜。我以为是讨好孙先生呢。可是她们说,为的是要“钝”死他。我不懂什么叫“钝”。经她们七张八嘴的解释,又打比方,我渐渐明白“钝”就是叫一个人倒霉,可是不大明白为什么拜他的画像就能叫他倒霉,甚至能“拜死他”。这都是我闻所未闻的。多年后我读了些古书,才知道“钝”就是《易经》《屯》卦的“屯”,遭难当灾的意思。
女生间朝西。下午,院子里大槐树的影子隔窗映在东墙上,印成活动的淡黑影。女生说是鬼,都躲出去。我说是树影,她们不信。我要证明那是树影不是鬼,故意用脚去踢。她们吓得把我都看成了鬼,都远着我。我一人没趣,也无法争辩。那年我虚岁九岁。我有一两个十岁左右的朋友,并不很要好。和我同座的是班上最大的女生,十五岁。她是女生的头儿。女生中间出了什么纠纷,如吵架之类,都听她说了算。小女孩子都送她东西,讨她的好。一次,有个女孩子送她两只刚出炉的烤白薯。正打上课铃,她已来不及吃。我和她的课桌在末排,离老师最远。我看见她用怪脏的手绢儿包着热白薯,缩一缩鼻涕,假装抹鼻子,就咬一口白薯。我替她捏着一把汗直看她
吃完。如果“孙光头”看见,准用教鞭打她脑袋。
在大王庙读什么书,我全忘了,只记得国文教科书上有一课是:“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孙光头”把“子曰”解作“儿子说”。念国文得朗声唱诵,称为“啦”(上声)。我觉得发出这种怪声挺难为情的。
每天上课之前,全体男女学生排队到大院西侧的菜园里去做体操。一个最大的男生站在前面喊口令,喊的不知什么话,弯着舌头,每个字都带个“儿”。后来我由“七儿”“八儿”悟出他喊的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弯舌头又带个“儿”,算是官话或国语的。有一节体操是揉肚子,九岁、十岁以上的女生都含羞吃吃地笑,停手不做。我傻里傻气照做,她们都笑我。
我在大王庙上学不过半学期,可是留下的印象却分外生动。直到今天,有时候我还会感到自己仿佛在大王庙里。
一九八八年八月
相关链接
杨绛(jiàng),19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 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篇6:「杨绛散文特点是什么」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一般来说,“先生”是对男性的一种尊称。杨绛女士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她为什么被人们叫做“杨绛先生”呢?
杨绛图片事实上这里的“先生”是对有地位、或者有才华的人物的一种尊称。在这种特殊的意义上,“先生”一次是没有性别之分的。杨绛女士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在文学创作和学术上称得上是大家,所以人们称呼她“杨绛先生”也是合情合理的。杨绛先生于1911年出生在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随后三年的时间两人留学英法。1938年留学回国后,杨绛先生担任过多所学院和大学的教授。1953年离开学校,担任了多所文学研究学院研究员,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和外国文学翻译。杨绛先生的作品非常多,类型也非常广泛。有剧本、小说、诗集和散文等等。她的代表作品有《称心如意》、《洗澡》等。杨绛先生精通英语和法语,为了翻译《堂・吉诃德》,她甚至自学了西
班牙语,是当之无愧的才女。钱钟书先生也曾评价自己的妻子杨绛女士是最具才气的女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丈夫和爱女的相继离世,杨绛先生停止了各种活动。在她92岁高龄的时候,她写了《我们仨》来怀念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回忆了他们生前的时光和往事,这本书表达了杨绛先生对丈夫和女儿深深的爱和思念之情。杨绛散文特点的5月传来了杨绛先生离开人世的消息,这个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杨绛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位作家,她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很多地方读过书,所以对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有所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散文写作风格,那么杨绛散文特点是什么呢?
杨绛散文《我们仨》图片杨绛的散文主要以写实为主,它的特点中最鲜明的一个就是擅长用喜剧的手法描述悲剧,通过这一种方式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但是同时又不让整篇文章的氛围太伤感,她曾经说过不希望读者在读自己的散文的时候感觉到悲伤。杨绛散文特点中还有一个就是贴近生活,她的散文有很多都是来自于生活,她将生活和写作联系得非常紧密。就算杨绛的一生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但是在她的文章中总是能够找到那一抹激励读者的色彩。她的散文中大部分都是写实性的文章,她将自己的情感和生硬的文字进行巧妙地融合,所以她的散文中有非常多的'文章都有治愈人心的作用。杨绛散文特点还有一点就是用词非常地简洁,给人一种非常洒脱的感觉,杨绛的文章和其他很多的女性作家的文章不一样,她的文章并没有非常华丽的辞藻,只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实实在在地写出来罢了。这个特点和她的性格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杨绛本是一个简单明了的人,所以她的散文中自然也就带有简单明了的特点了。杨绛的语言特色杨绛是我国伟大的作家,她的一生创作了非常多的作品,其中有不少都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而读者之所以喜欢杨绛的作品,不仅仅是因为杨绛所创作出的故事,更因为杨绛的语言特色让这些读者非常喜欢。那么杨绛的语言特色是什么呢?杨绛(右)图片首先,杨绛的语言特色是非常朴实的。杨绛不喜欢在作品中堆砌大量的华丽辞藻,她希望用最简朴的话语表达最真挚的感情。所以她的作品都非常通俗易懂,比较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但同时,杨绛所想表达的情感又需要读者细细品味,这便给阅读增加了趣味性,这是杨绛的作品非常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其次,杨绛的语言
特色还包括反讽。她的讽刺也和许多作家不同,她的讽刺是非常婉转的,有时候是通
过一个高雅的笑话,而有时候只是通过一个细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讽刺的意味。杨绛创作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语言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在追忆往事的时候,杨绛喜欢使用方言。这是因为她觉得只有方言能表达当时的她是什么感受。因为她所回忆的场景是以方言为背景的,如果换成普通话反而失了韵味。
通过对杨绛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后发现,杨绛的作品大多都是朴实无华的,甚至第一遍读来会感觉非常平淡,然而只要静下心,慢慢品味,便能感受到杨绛先生在创作作品时候所投入的真实情感。
本文作者:360度看世界
篇7:杨绛先生的散文《阴》
杨绛先生的散文《阴》
杨绛(197月17日—205月25日),本名杨季康,[1] 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阴
一棵浓密的树,站在太阳里,像一个深沉的人:面上耀着光,像一脸的高兴,风一吹,叶子一浮动,真像个轻快的笑脸;可是叶子下面,一层暗一层,绿沉沉地郁成了宁静,像在沉思,带些忧郁,带些恬适。松柏的阴最深最密,不过没有梧桐树胡桃树的阴广大。疏疏的杨柳,筛下个疏疏的影子,阴很浅。几茎小草,映着太阳,草上的光和漏下地的光闪耀着,地下是错杂的影子,光和影之间那一点绿意,是似有若无的阴。
一根木头,一块石头,在太阳里也撇下个影子。影子和石头木头之间,也有一片阴,可是大小,只见影子,觉不到有阴。墙阴大此,屋阴深些,不像树阴清幽灵活,却也有它的沉静,像一口废井、一潭死水般的`静。
山的阴又不同。阳光照向树木石头和起伏的地面,现出浓浓淡淡多少层次的光和影,挟带着阴,随着阳光转动变换形态。山的阴是散漫而繁复的。
烟也有影子,可是太稀薄,没有阴。大晴天,几团浮云会投下几块黑影,但不及有阴,云又过去了。整片的浓云,蒙住了太阳,够点染一大半天的阴,够笼罩整片的地,整片的海,造成漫漫无际的晦霆。不过浓阴不会持久;持久的是漠漠轻阴。好像谁往空撒了一匹轻纱,荡肠在风里,撩拨不开,又捉摸不住,恰似初识愁滋昧的少年心情。愁在哪里?并不能找出个影儿。
夜,掩没了太阳而造成个大黑影。不见阳光,也就没有阴。黑影渗透了光,化成朦朦胧胧的黎明和黄昏。这是大地的阴,诱发遐想幻想的阴。大白天,每件东西这着阳光就有个影子,挨着影子都悄悄地怀着一团阴。在日夜交接的微光里,一切阴都笼罩在大地的阴里,蒙上一重神秘。渐渐黑夜来临,树阴、草阴、墙阴、屋阴、山的阴、云的阴,都无从分辨了,夜吞没地所有的阴。
一九三六年
风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不管它怎样猛烈的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洒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以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叶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可是何曾平静呢?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要纵身远跳。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里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打拨弄。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的笑,轻轻的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缚束太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着身子伸着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于把它罩住。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几扫个干净。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近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复那不分天地的混饨。
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不管怎样猛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海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起成一片凌乱,自己照旧是不得自由。未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成了淡漠。风尽情闹到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衷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来,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四十年代
篇8:杨绛先生给我的启示散文
杨绛先生给我的启示散文
昨天看了一篇新闻:杨绛先生于北京时间5月25日凌晨去世,终年105岁。
看完这篇新闻报道,我的心中不免有些伤感。杨绛先生是我通过《老王》这篇文章熟识的,据同学们推荐,我略微翻阅了一下她翻译的名著——《堂吉诃德》,那精美的文字使我一头扎入书中。通过阅读我发现,只有专业作家翻译的书才是好书。那些不为人知的译者由于没有写过书,很难领悟到某些精辟的语言;而那些文学泰斗翻译的书才是真正的精品。比如杨绛先生的《堂吉诃德》。
杨绛虽然是一位女人,但大家却尊称她为先生,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因为她活到了105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她在百岁时头不昏、眼不花,实属罕见;另一个原因就是她是一位文学泰斗,她一生写作无数,《我们仨》、《洗澡》都属精品,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更是人尽皆知,她的确对得起“先生”这个称呼。
辞海中,“先生”的意思是这样的:指比自己年长有一定地位的人。无疑,杨绛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也许,我们并不一定能够活到105岁,但是,我们能否可以变成像杨绛那样的人呢?是否可以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呢?答案由你自己决定!
也许,付出了努力,却依然失败,你也会感叹世界的不公。可是,你认为杨绛先生就美满,就幸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杨绛的女儿于去世,杨绛的.丈夫于去世。短短两年,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可这个灾难性的消息并没有打垮杨绛。她继续生活下去,并且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我们仨》。与杨绛相比,我们那微不足道的失败又算得了什么呢?做人,一定要坚强!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麻木不仁、残忍霸道、爱占便宜的势利小人;另一种是朴实大方、善良平和、有主见却不肆意张扬。杨绛当属第二种人。
努力了不一定成功,痛苦之余,你要承受。承受像杨绛一般的痛苦,方能成为杨绛般的人!
篇9:杨绛先生生平事迹
不看书,“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父亲杨荫杭对杨绛特别钟爱,她排行老四,在前面三个姐姐中个头最矮,爱猫的父亲笑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杨绛八岁回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从小学习好,但也个性顽皮,上课时姓马的老师讲“白马非马”的典故,她调皮回说:“不通不通,假如我说,‘马先生,非人也’,行吗?”闹得同学一片哄笑。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拒绝费孝通,与钱钟书“缘起一面”
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费孝通与杨绛在中学和大学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杨绛,费孝通便对他们说:“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杨绛念念不忘清华。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停课,21岁的她与朋友四人一起北上京华,当时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母亲后来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费孝通来清华大学找杨绛“吵架”。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因为他们已做了多年的朋友。杨绛回应:“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费孝通很失望,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现实。
197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钱钟书和费孝通作为代表团成员,不仅一路同行,旅馆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间,费老还主动送钱钟书邮票,让他写家信回家。钱钟书想想好笑,借《围城》里赵辛楣曾对方鸿渐说的话,跟杨绛开玩笑:“我们是‘同情人’。”费老直到晚年作文时,还把杨绛称为自己的初恋女友,杨绛直言:“费的初恋不是我的初恋。”彻底撇清为暗恋一场。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杨绛一语双关:“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最贤的妻”,《围城》名句出自杨绛之手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多年后,杨绛在文中幽默地回忆道:“(《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爬窗,无所不能。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钟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留在上海,在老校长王季玉的力邀下,推脱不过任了一年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这也是她生平惟一一次做“行政干部”,其实一贯自谦“我不懂政治”的杨绛,正是毕业于东吴大学的政治系。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门,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藏好钱先生的手稿。解放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钱家与林徽因家的猫咪打架,钱钟书拿起木棍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劝止,她说林的猫是她们家“爱的焦点”,打猫得看主人面。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钟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幕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名声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许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外柔内刚,““””时的磨难与风骨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形势越来越严峻,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报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当时文学所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只有杨绛在被逼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始知她不是一个娇弱的女人。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钱钟书担任干校通信员,每天他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她“菜园相会”。在翻译家叶廷芳的印象里,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而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其实十年“”,钱杨夫妇备受折磨,亲人离散: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而沉重的伤悲未把两人压垮,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评论著作《管锥篇》,而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诃德》。
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最才的女”,创作翻译双高峰
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操刀”。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钱钟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在陈麟瑞、李健吾等人的鼓动下,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没想这位自称业余的剧坛新手“出手不凡”,第二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讽刺幽默,流畅俏皮,颇有英式戏剧的风格。杨绛的父亲和姐妹一同去
篇10:杨绛先生经典名言
1、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2、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3、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4、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5、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智力远在大白之上。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它忽被人抱出城来,一声声直叫唤。我不忍,把小猫抱在怀里一整天,所以它和我最亲。
6、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7、胡小姐觉得他(余楠——编者注)攥着两拳头一文不花,活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听说他屡遭女人白眼,想必有缘故。不过,作为一个丈夫呢,这也不失为美德。他好比俭啬的管家婆,决不挥霍浪费。反正她早就提出条件,结了婚,财政权归她。余楠一口答应。在他,财政权不过是管理权而已,所有权还是他的,连胡小姐本人也是他的。(经典语录)
8、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意逃跑,不愿意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和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9、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10、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11、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12、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13、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14、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15、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16、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17、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18、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19、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20、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21、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22、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2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岁感言》
24、“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杨绛 《隐身衣》
25、“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杨绛 《我们仨》
26、“我在中学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还深深印在脑里。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无知,老而无成当年却也曾那么严肃认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过这也足以证明: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也会有要好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杨绛 《将饮茶》
27、“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杨绛 《将饮茶》
28、“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杨绛 《干校六记》
29、“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幸福的生活”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杨绛 《我们仨》
30、“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 《将饮茶》
31、“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杨绛 《走到人生边上》
32、“倍根(Bacon)说过:“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赤露的身体,或赤露的心。”人从乐园里驱逐出来的时候,已经体味到这句话了。所以赤裸裸的真实总需要些掩饰。白昼的阳光,无情地照彻了人间万物,不能留下些幽暗让人迷惑,让人梦想,让人希望。如果没有轻云薄雾把日光筛漏出五色霞彩来,天空该多么单调枯燥!事若求全何所乐”——杨绛 《隐身衣》
33、“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这又谈何容易呢!” ——杨绛 《洗澡》
34、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35、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36、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37、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38、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39、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40、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41、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42、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43、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44、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45、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46、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
47、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48、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49、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50、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51、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52、年轻时不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
53、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54、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55、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 人民调解协议书
★ 高洁的绽放
【杨茂林先生和我散文(锦集10篇)】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设计2023-12-23
兰亭集序教案2024-02-19
王羲之 兰亭集序 书法赏析2022-05-07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设计2023-10-17
《陶渊明集》的赏析及练习题2022-10-30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2022-10-10
《兰亭集序》文体和书法特点2023-08-21
初中语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2023-04-28
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022-07-08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