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感人身世(精选6篇)由网友“Kumamoo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的感人身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李清照的感人身世
李清照的感人身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在读高中的时候我就开始喜欢上宋词了,宋词比起唐诗更容易表达情感,内容也更丰富的。我开始开始喜欢宋词里那种给人凄惨忧伤孤独人生. 在宋代的词人中,多数都应该划到“婉约派”这一边的,在众多的婉约词人中,我最欣赏李清照 ,并不是特意的为了什么。
李清照的才华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她的词细腻动人,不仅字少,还很达意.没有刻意的修饰,全是真情的流露,给人一种自然之美。
每次读她的词 我都有一种心情澎湃的感觉.感动于她的细腻,感动于她的人生!天生我才比有用,但是李清照又得到什么了?
社会的悲哀,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
李清照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女人。在她还是攀做父亲膝头的时候,上百首古诗词就已经能够琅琅上口了,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风流尽吐,虽着年龄的增长,更是在亭亭玉立之外添了一层至诚淳朴的书卷之气。她学书于王献之的字帖,写得一手秀丽小楷;同时对前朝的李思训和王维的金碧水墨两大画派很感兴趣,同时也精通音律。以至于其父感慨道:“我的清儿若是哥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像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她的丈夫赵明诚,是青年大学生,也是金石专家。夫妻之间甚是恩爱,也经常谈论诗文。
时光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季节里。送赵明诚赴其友人刘跋的泰山访古之约,在践行席上,李清照为了赵明诚送别的一阙《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北宋灭亡以后,李清照随赵明诚一起南下,此时他们的家境已非昔日了,一路上他们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之事。途中路过乌江,赵明诚说道:“古代蜀国望帝禅位出奔,还日夜思念故国,化为啼血的子规。如今二帝蒙尘,神州板荡,又有谁思念我们这风雨飘摇的故国呢?”在船队进入和州境内后李清照指着北岸向西的一条河流说:“那就是霸王自刎的乌江啊!你刚才说的好,望帝怀念故国,化作子规,啼血哀鸣,就是那满山遍野的杜鹃,也化作了他的满腔碧血!楚霸王逐鹿败北,无言见江东父老,虽仰天长笑,满腔热情顿时化作英雄血,染红滔滔乌江水。这比起那齐天下苍生于不顾,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志气的多!”言罢,禁不住击打放声吟道: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也就是在这一年,赵明诚于健康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从此李清照的生活也进入了颠簸流离凄苦的`境地,也就是在遭遇了如此突变之后,李清照的词品更是达到一个极致,在她后期最能表露她内心凄苦的就是《声声慢》这首词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属于婉约派的词人,也堪称领袖级别的人物了,比同朝代的柳永,晏殊等人更别具一番风格,柔情妩媚之中也自有一种豪气。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文人,更是罕有的女性文人中的文人。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她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
中州盛日”。下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虽然她在赵明诚死后的生活异常艰难,很不如意,处处都不顺心,但或许正是这样的环境才改变了她的心境,让她深切的体会到了人生,参悟着生活。不再是少年时期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嬉戏生活,取而代之的就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或许生活的转变,心境的改变所带来的就是她词上的升华!也正是后期的作品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篇2:一代才女李清照的身世简介
一代才女李清照的身世简介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作为婉约词派代表的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越。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是学者兼文学家。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视野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又一下子跌在蜜罐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天赐良缘使我们的女词人享尽了爱情的甜蜜,请看她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比看。”通过这首词便可知,女子再有才,也有她小女人的一面,她对丈夫的撒娇在词里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许是李清照太有才华遭到了天妒,也许是上苍觉得她的才华只写闺怨闲愁是一种浪费。于是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猢狲散,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又在这时弃城逃走,被朝廷撤职,李清照为丈夫羞愧,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
事发第二年赵明诚即病逝,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州的人。只可惜这个张汝州与李清照志向情趣完全不同,两人是同床异梦。李清照岂是凑合之人,宁可鱼死网破也要与张汝州离婚。虽是在千年前的宋代,但我们的女词人却勇敢的像一个“五四”时期反封建的新女性。李清照最终摆脱了张汝州,只可惜心中的爱火也就此熄灭。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篇3:《黄帝内经》身世之谜
《黄帝内经》身世之谜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圣经,书中所阐述的那些深奥的医学理论,从诞生那天起一直沿用至今。伟大、传奇和未解之谜这些词汇数千年来与之如影随形。书中记载的阴阳、五行、藏象和针灸经络等这些古老的神秘学说,虽然已广为流行,但仍然牵绊着许多未解的谜团。
其中针灸的起源和经络之谜更是为人们所乐道。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我同医学、生物物理和考古方面的专家,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考古论证等手段深入探索。
多少年来,有关《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同样,这些问题也首先摆在了专家们的面前。
《黄帝内经》到底出自于哪个时代呢?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黄帝内经》研究专家刘光亭教授认为,《黄帝内经》在公元前8世纪,即春秋之前就已经出现。《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著作。
几十年来,刘光亭教授对《黄帝内经》的研究着重于针灸学方面,他在挖掘和探索《黄帝内经》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科研工作。他从书中获得启发,发明的巨针针刺法,使他在针灸领域独树一帜。他希望从寻找针灸起源的方向入手,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研究,进一步解读《皇帝内经》的秘密
对于刘光亭认为《皇帝内经》成书于春秋之前的说法有人持不同看法。目前中医学界普遍的一种观点是成书于西汉初期。
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马继新认为,《黄帝内经》和西汉时代的文字特别接近,它不会早于这个时期但也不会晚于这个时期。
马继新是中国著名中医史专家,他花费十几年时间完成的百万字著作《中医文献史》,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中医文献研究理论的专著。他曾是1972年震惊世人的湖南马王堆医书整理和发掘小组的负责人,并亲自命名了《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本千古奇书。
但是,成书于西汉初期的说法,作为学术权威的马继新却受到了自己学生的挑战。
原广西壮医研究所所长黄汉儒是中国医史文献和民族医药学方面的专家,从事医史研究长达40年。黄汉儒教授认为:内经的写作年代定在西汉或者是略前的年代还是晚了一点,推到西周都不过分。
这与刘光亭的观点相似,为什么黄汉儒会无视权威,把《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更加提前呢?
这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一次充满传奇色彩的考古发现。这次发现不仅为《黄帝内经》的年代判断提供了某些依据,同时也为探索针灸的起源拉开了序幕。
1985年8月的一天,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马头乡一位村民,前往离家不远的后山元龙坡打柴。
这是一座泥土裸露的小山坡。当这位村民在一处小土丘挖枯树根时,突然锄头碰到了一件硬物,起初他以为是石头,可是当刨出这件东西后,发现这是一个裹满了泥土的圆形器物,样子很像谁家丢弃的锅盖,他不经意地把它丢进筐里。下山时他对这件东西产生了疑惑,因为这座山坡不仅荒芜,而且还有很多毒蛇,谁会把不要的东西扔到这里来呢?(图2)
到家后,他立刻清理这件东西。当一层层拨开泥土后,发现竟然是一个青铜盘,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文物。
经过侧面打听,他得知这件青铜盘具有一定的价值。是卖给文物贩子还是上交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思想斗争,他最终还是把青铜盘送到了文物站。
文物站的工作人员接到铜盘后,立刻送到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文物鉴定处。
铜盘的出现引起文物考古部门的高度重视。
广西省文物考古部门立刻组织考古队进驻马头乡,展开了全面、仔细的考察。考察的初步结果令考古队员们非常吃惊,原来这里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墓葬群遗址,而且时间非常早。这些发现让考古队员感到兴奋,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墓葬群在广西考古历史上罕见。于是,他们立即向有关上级部门报告,请示挖掘。
不久,考古队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
在发掘过程中,有村民在不远处,挖到了一件青铜剑。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考古工作人员们决定对这两处遗址同时进行挖掘。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他们初步判定,遗址的年代最晚应该在战国时期。
此后,这两处遗址中不断出土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尤其是青铜器的出现,更增加了这个庞大遗址的考古价值。
整个发掘工作进行了4个多月,接近尾声时,已清理出300多座墓葬。墓葬群的年代被确定为商周时期。
此时,队员们以为不会再有新的文物出现。一天下午,他们在泥土中发现了两件奇怪的东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黄云忠介绍:在发掘到墓群北部时,在编号101号墓里,发现了两件似铜碎片。
考古人员把这两件东西取出后,进行了仔细清理。发现是长度不到3厘米、宽0.6厘米、厚只有0.1厘米的扁长方形器物。
当把这座编号为101号的墓清理完毕后,工作人员发现,这两枚器物竟然是墓中仅有的陪葬品,而且是遗址群中最小的陪葬品。
这是两件什么器物呢?
在随后的文物整理过程中,两件器物逐渐露出真实面貌。
黄云忠介绍说,清理后,认为是两枚造型比较特殊的铜针,其中一枚针尖已经断了。(图3)
虽然有一枚针尖已经残断,但针身受到腐蚀的程度却很小,这令负责发掘工作的.黄云忠感到意外。
黄云忠说,针的截面是方形的,针尖非常锋利,这两枚铜针出土时很坚硬,表面还发亮,保存基本完整,我们认为,它含锡量比较高。
为什么两枚如此特殊的针会出现在墓中呢?黄云忠对这两件器物开始了研究。
刚开始他认为,这可能是古人用来纹身的工具。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他推翻了这个判断。如果是一件普通的用品不足以用来做陪葬。他推测,这很可能是商周时期古人作为医疗用途的器物。
黄云忠说,这两枚铜针这么短小,而且比较锋利,它的用途是什么呢?是缝衣针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针尖很锋利,扎硬的下去肯定会断,只有扎一些软的东西。
两件器物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呢?如果是治病的工具,古代医生会如何使用呢?这两件文物给黄云忠带来极大的兴趣。为了确定它们的真正用途,他找到了广西医史文献专家黄汉儒。
20多年后,黄汉儒与黄云忠再次来到当年的考古现场,他们站在当时两枚铜针出土的地方。过去光秃秃的山坡如今已长满了杂草和绿树。
当黄汉儒第一眼看见这两件文物后,就肯定这是古代医用器具。可是,这是什么性质的器械,为什么会这么小呢?黄汉儒并没有马上做出断定。但是,他的一个意外发现,为以后的研究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黄汉儒教授说,这两枚针很短小,是扁形的,针柄和针体的比例大概是4比1。
为了弄清楚这两件东西的真正用途,黄汉儒在黄云忠的帮助下制作了一件复制品。虽然尺寸很小,但复制过程却非常艰难,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出土器物终于复制成功。
出土器具的复制品一端是扁平的四方形,似乎便于用来拿捏。另一端则是尖锐的锋针,明显是用来戳刺用的。
为此,黄汉儒作出了几种推测,这是一把手术刀、铜针或者是两者的结合物。但不管是哪种结论,这两件
东西都是中国出土的最早古代青铜医用器具。
因此,黄汉儒断定,《黄帝内经》的书写年代最早应该在春秋以前。不仅如此,他还在西晋时期的历史学家皇甫谧的史书《帝王世纪》中找到了有力的支持。(图4)
书中记载: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书中所说的经方就是《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篇》,本草指的是另一本医书《神农本草经》。皇甫谧所记载的时间比成书于西汉时期的说法早了多年。
为此,有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推断,岐伯就是《黄帝内经》的作者。但是,这一观点引起很多人的质疑,同时,也引起了刘光亭的极大兴趣。很早之前他就对构成《黄帝内经》这本书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疑问:是否这本书本身就隐藏着答案呢?
在书中,黄帝和他精通医术的臣子们,以问答的形式完成了164卷的《黄帝内经》。其中,岐伯就占了107篇。
难道《黄帝内经》的作者真是岐伯吗?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带着这个疑问刘光亭在浩瀚的史书中找到了有关岐伯的记录。
其中,《皇汉医学》中提到: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历经汤、太公、文王、医和,到秦越人始成章句,以授华佗。
这段记载不仅清晰地反应出中国古代医学的传承脉络,而且证明历史上岐伯确有其人,并且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
至今,在四川盐亭和陕西、甘肃等地还有岐伯故里的说法。
不仅在史书中,岐伯的形象还出现在汉代的画像石上,这块画像的拓片上带有神话色彩的半鸟半人就是岐伯,他手里拿着针具正准备给病人扎针。也许这幅图像所记载的场景,是证明岐伯身份的最好证据。(图5)
到这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概是皇帝和岐伯共同完成了《黄帝内经》这部最早的医用教科书。所以,后来从事中医的人称自己为“歧黄传人”,同时把中医学也称为“歧黄之学”。
但是,也有一部分专家认为《黄帝内经》的成书不是一躇而就的,他们断定这本书应该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写,直到西汉初期才全部完成,时间横跨了数百年。因而,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中医学博士、明代大医学家龚廷贤的第9代后人龚洪海在为病人诊治时,其手法与众不同。他擅长于双手把脉,这样做的目的是利于寻找病人体中的某种变化,在中医里这种变化正是导致人生病的最根本原因。(图6)
龚洪海所遵行的这个理论就来自于《黄帝内经》中一个古老的学说――阴阳。
阴阳是产生于中国远古时期一种古老的学说,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事物变化规律的概括和认识。最初涵义是朴素的,表示阳光照射下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和运动状态的动静等。并认为对立、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他们把这种变化看成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图7)
《黄帝内经》是如何把这种抽象的学说运用到医术当中的呢?
《黄帝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此,人体本身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生命系统,这种整体观念贯穿《黄帝内经》始终。
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认为,人的阴阳必须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如果失去这种平衡,人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龚洪海的双手把脉就是在寻找人体中阴阳的异常变化。
从历史上华佗、张仲景和李时珍等古代医学大家,到今天的现代中医名家,他们的医术和学说的基础都来自于《黄帝内经》。
刘光亭教授认为:学中医、学针灸,内经是必读之书,而且不是一时读,而要终身读、终身探索、终身发现它的奥妙。《黄帝内经》的理论、临床价值是很深奥的。
过去几十年来,刘光亭致力于在《黄帝内经》中深入挖掘针灸的内容。在经过反复临床观察和科学实验后,终于在传统针灸领域有了新的突破。他的新学说:巨针交刺法,根据阴阳对立理论,认为人体中如果阴阳或某个部位的经络阻塞,身体就会出现病症。(图8)
刘光亭教授说,中医认为,血是入阳之体,入阳脏腑的精微物质,哪个部位的气血不行了,就丧失了它应有的作用。图8刘光亭根据内经记载发明巨针
基于这种理论基础,在过去20多年间的临床中,刘光亭通过对数万例患者的观察,发现这种巨针交刺法,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这种特殊针灸疗法的基础完全来自于《黄帝内经》。
刘光亭教授说,根据《黄帝内经》的两点记载,大针治大病;左病刺右,右病刺左,通俗讲就是对应交叉刺法,左边有病扎右边,右边有病扎左边。
《黄帝内经》中论述的这些理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把阴阳的运行规律与人的生命联系起来,首次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从这以后的2000多年来,《黄帝内经》给中国人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学说不仅成为中医看病的理论基础,似乎也向我们透露了《黄帝内经》的秘密。因为据史书记载,早在40前的夏朝,人们已经在运用这种学说观察天象、气候变化和进行占卜等活动。
因此有人推断,至少在商周时期阴阳就已经开始运用在医学领域。
黄汉儒教授认为,《黄帝内经》上溯年代久远。从远古时期,中医起源时期开始,恐怕已经为内经的学说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黄汉儒在他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把《黄帝内经》的断代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1976年,在距武鸣县一百公里外的贵港市罗泊湾汉墓中,出土了3枚针灸用的银针。银针的主人是西汉初期当地一位高级官吏。生前这3枚银针一定为他祛除过病痛,以至于死后还要带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为其所用。可以看出针灸在当时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图9)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记载,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利用针刺疗法使一位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
大约2500年前的一个早上,虢国的太子像往常一样在花园中散步。突然,他没有任何征兆发病倒地。这引起了宫中一片惊慌,以为太子已无药可治。当虢国沉浸在悲哀之中,准备为太子举办丧事时。扁鹊正好西行途经虢国。他听到太子的死讯后,详细询问了太子发病的经过和“死”去的时间,便请人报告国君,说自己可以救治太子。
刘光亭教授说,扁鹊为太子治病,是中医中很典型、很古老的记载,也是很传奇的记载。好多人认为,中医针灸不能治疗急性病,扁鹊治的这个病非常急、非常重。
在虢国官员的带领下,扁鹊师徒到了宫中。在场的所有人都期待着,看扁鹊如何救治太子。
扁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太子细心地切脉。随之又周到而仔细地对其作了观察。在诊断过程中扁鹊发现太子脉搏紊乱,虽静如死亡,但仍面带血色,最后判断太子只是暂时假死。
刘光亭教授说,扁鹊发现太子脉搏还存在,还有微弱的呼吸,但没有神智,听不见,不能说话,这是中医说的晕厥。
在确认太子只是晕厥后,扁鹊选了太子“三阳”和“五会”两个穴位,分别进行点刺和按摩。在刺破病人的井穴,疏放血后,太子很快苏醒过来。
刘光亭教授说,扎一个穴位,不到5分钟,他会苏醒过来。扁鹊治疗太子的尸厥,就是现在的晕厥,确实是真实的病例。现在医学临床中,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从扁鹊这次治疗可以看出,早在战国时期中医就已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类似于这样的许多历史记载,为刘光亭和黄汉儒研究针灸起源以及《黄帝内经》成书的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黄汉儒对罗泊湾出土的银针经过初步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线索。
这3枚银针针柄被制作成绞索状,目的显然是为了便于拇指拿捏。最令黄汉儒感到惊奇的是,针的形状已接近现代毫针。这与《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一种针具非常接近。于是,黄汉儒对武鸣出土的青铜针和罗泊湾的银针进行了大胆的联系。
从西周到西汉,这两种针之间会有某种联系吗?如果有,武鸣的青铜针会是汉墓银针的前身吗?假如证明了这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那么,这一带将会是中国针灸最早的发源地。如果这种说法成立,有关《黄帝内经》的身世之谜,很有可能会在这里揭开。
篇4:李白身世之谜探讨
李白身世之谜探讨
关于诗仙李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蚂迹。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当代,才有《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韩维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而朱秋德的《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人生诸要素的影响》更对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诸要素作出一番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期接近历史本来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照理说,以两序时间之早和与当事人关系之近,它们都该是真实可信的。但由于李白狂放的性格给人造成的错觉,以为他攀龙附凤自高身价,更因为他至死也不肯公开身世的真象,导致两序所述内容历来不为人所重视,不仅不为人所深信,反为人多所诘难、置之存疑。
《草堂集序》云:“……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碑序》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子孙女搜于箱箧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数十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仕禄。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
篇5:《身世》诗歌欣赏
《身世》诗歌欣赏
我是从上游漂流下来的
犬吠只有在安静时才回到我身边
我爱上荒野和风声
胜过爱贫穷和思考
暮冬时烤雪,迟夏写长信
早春不过一棵树
最后再听一遍途中吧
没有雪那就幻想出雪
我是山和水的女儿
我是苦与痛的女儿
年少时穿过的和暮年想象
是经历是血是光
我苦于和生活作战
却
迎面倒地的.反而是我
属于你的只有我
我来这世上带了很多东西
就留一颗心给你吧
我可以不惧怕寒冷
你永远不知道我惧怕的是你
你也不会知道
就连你看过几眼的月亮也被我用眼泪打湿了
我以我的世界奔赴你
以及你们
从没想象过前面有火
以及铺天盖地的同类飞蛾
让我欢笑的从来都是我
折磨我的从来也是我
永不老去!
永不老去!
永不老去!
篇6: 秦可卿身世之谜
在说秦可卿之前,我要向大家介绍两个问题。首先,大家要明白的是《红楼梦》中着重所描述的贾氏宗族在婚配上是毫不含糊的,其次是《红楼梦》是一个自序性的小说,其中的人物都是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的。下方为大家说一下为什么这样说:
我们先看一下贾氏的婚配:在贾府中,贾代善娶的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要明白金陵地区的四大家族:贾、史、王、薛,其中贾家居首位,所谓“贾不贾,白玉为堂金做马”。这样豪富的家庭依照当时的封建宗法制度要给自我的家族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媳妇那是毫不含糊的问题。首当其选的就是四大家族中的第二大家史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贾代善的媳妇就是史家的姑娘就是书里面的贾母。贾政的媳妇是王夫人就是王氏家族的,还有贾链的媳妇也是王氏家族的王熙凤,所谓“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而王夫人的妹妹又嫁给了第四大家族薛家,所谓“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等等,从上方的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出贾府的婚配并不是随随便便的。
下方我们看一下第二个问题就是说《红楼梦》是一个自序性的小说,其中的人物都是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的。鲁迅、胡适等前辈大师都肯定《红楼梦》是一本带有自叙性和自传体的作品。当然这样说也是能找到证据的,首先我们看一下曹雪芹他自我是怎样说的,在第一回中作者这样写到“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又说“一一细考究去”,他是从他生命体验当中选取他接触过的相处过的女子去写的。又说,“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他自我说是亲睹亲闻。他宣称,“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也许这些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我们再进一步看,他的合作者脂砚斋,为什么在批语里一再告诉读者,实有其人,实有其事,重要人物都有原型。
说到那里我们解决了上方两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探讨一下我这天的问题秦可卿的身世。大家都明白关于秦可卿的出身书里是有明确交代的,在第八回的末尾说秦可卿的父亲秦业是一个很小的官,夫人早亡,由于无儿无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这就是秦可卿的来历,很奇怪,我们都明白封建社会是十分重视血脉相传的。既然他的妻子不生育的话,完全能够纳妾呀,根据《红楼梦》的描述,秦业之后也生了秦钟,那他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养生堂抱养。之后他的儿子却死了,但他也不再去养生堂抱养一个儿子,而是只养秦可卿一个女儿。说明秦可卿比一个儿子更强。那么根据整个的这些描述,我们能够构成这样一个逻辑,就是贾氏家族在给贾蓉选媳妇的时候必须个性重视,因为宁国府的血脉已经到了三世单传的危险境地贾敬只有贾珍一个儿子,而贾珍又只有贾蓉一个儿子,因此贾蓉的媳妇必须得门当户对的,但贾蓉却娶了一个在养生堂抱来的秦可卿。大家要明白作者在文中多次提醒过说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那么他们就不嫌弃秦可卿吗?秦可卿的出现是在第五回,宁国府梅花盛开,尤氏兴致很高就请贾母等荣国府的人来参观,贾宝玉也去凑热闹。赏完梅花他就要午觉,奇怪的是秦可卿去安排他的午觉。大家想一下在封建社会里
面的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像贾宝玉这样一个身份的人要睡午觉,就应由他的堂兄贾珍来安排或尤氏安排,为什么却是比他小一辈的秦可卿?再拿荣国府中一个重要的人物王熙凤来说,贾母说过王熙凤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那但是一个厉害的人物。但她和秦可卿但是一种密友关系,在秦可卿病了以后王熙凤去看望说了好些贴心话说整个贾府都会竭尽全力来保住秦可卿的性命等语,都不像是王熙凤对于一个抱养的人的话。所以能够看出,秦可卿的身世非同一般。
根据刘心武的决定秦可卿的出身不但寒微,而且还高于贾府。下方我就从四个方面想大家说明。
首先,是秦可卿的卧室布置非同一般,这是透过贾宝玉的眼睛向大家展现的。第一,他的房间挂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眠图》,当然一幅画也不能说明什么,但是我们再看,“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境室中设的宝境”等等,对卧室的描述与其他人的比较真的好夸张。大家有明白曹雪芹多次描述到贾府里的室内装饰,他都是十分写实的。这点表现了她出身不一般,但好像还不能足够说明他的地位高于贾府。那么我们再从她的丧事的一些细节上来看,我们来看看秦可卿只但是是宁国府的一个重孙媳妇,贾蓉连爵位都没有。这么一个人死了,何至于惊动皇帝,惊动皇宫呢。但是书里写的好奇怪,这么一个人死了,大明宫的掌宫的大太监戴权不但参加了秦可卿死去的仪式,而且还亲自来上祭。而且还乘轿打鼓鸣锣,排场好是不小呀。大家想想,如果没有皇帝的批准,他能胆大妄为这么张扬吗?这是怎样回事,如果不是秦可卿出身个性高贵,是不会出现这种怪现象的。好我们再从秦可卿死后的一个情节来加以证明一下他的地位的高贵。秦可卿死后向王熙凤托梦这一段情节,着个托梦非同小可,而且资料丰富。首先是理论指导,完全是居高临下,她说到:“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道是‘登高则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
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孙散’的俗语,岂不虚称的一世的诗书旧族!”接下来是带给具体的实践方案,而这套具体的方案体现了她丰富的政治经验,出生于十分高贵的家族的女性他是不会想到这些的更不用说是一个从养生堂抱养的了。她不但能够带给实践方案,而且能预言祸福。他预言的喜事就是贾元春晋封为皇妃,祸,就是她最后念的两句话“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如果秦可卿的出身寒微她是说不出这些话的。所以只能说她的出生高于贾家。大家想一想贾府已经是国公级的贵族了,高于贾府也就意味着她可能是皇族的成员。
★ 秦观的婉约词风
★ 风流子秦观
★ 蝶恋花李清照词意
★ 蝶恋花李清照
【李清照的感人身世(精选6篇)】相关文章:
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评价2023-10-31
夏日绝句 李清照2023-05-02
《走近李清照》课堂实录2023-01-20
李清照宋词《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赏析2023-02-22
秦观《风流子·东风吹碧草》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08-27
武林春/武陵春,武林春/武陵春无名氏,武林春/武陵春的意思,武林春/武陵2023-05-20
《武陵春》说课稿2023-06-20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赏析2023-01-18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阅读答案附赏析2022-05-07
《踏莎行》秦观优秀教学教案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