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1247499”为你分享14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思考习惯的探索”,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思考习惯的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思考习惯的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思考习惯的探索张慧兰
(福建省福州市日出东方小学)
摘 要: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在于获得思考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习惯应当从小抓起,小学数学教学是锻造孩子思维、培养思考能力的重要平台,需要加大重视程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既不适应新课程改革标准,又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这种背景下,主要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考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为此从小培养孩子有效的思考习惯是极其必要的。数学是一门周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学生有效思考习惯的培养。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小学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唯命是从是极为常见的,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崇拜与惧怕的双重矛盾层面。这种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提出疑问,不利于学生主动发表看法,显然阻碍了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大力改革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明确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才是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很显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了思考空间与良好氛围,使他们有勇气、有胆量、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够打破传统的观念,不再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教师是完全正确的,从而发扬自己的独立个性,培养独特的思考方式。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要采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基础上,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帮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考意识
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将学生置于被动位置,使他们从小以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长此以往,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很难实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学会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所创设的情境的刺激下激活学生的思考意识,这是培养有效思考习惯的良好开端。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从枯燥单一的数学知识中走入生动真实的环境,这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与图形》,单纯地灌输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显然是低效的,简单地在黑板上呈现图形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自带一些相关实物,如,魔方、铅笔盒、足球,让学生进行现场分类。这个分类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过程,能够为他们营造直观的观察情境,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经验思考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物体,以及思考这些物体的共性之所在。这种情境创设下能够刺激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主动思考,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知。
三、开展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开拓思考空间
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学习方式至今还未被广泛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备阶段性特征,处于同样年龄阶段的学生具备一些共同的思维特征,因此,也更容易交流与沟通。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各抒己见,通过语言与动作呈现出他们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歧与讨论中能够吸收同伴们的观点,同时思考各自观点的利弊,最终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考空间,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思考、借鉴。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简单的统计》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统计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让小组合作统计一种生活现象,如家庭使用电脑的品牌种类或者家庭收入等,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各种统计图,并分析各种统计图的优劣,阐述自己得到的启发。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思考并分享观点,会实现思维的碰撞,在这种动态的学习中,学生的思考空间会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思考习惯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生有机会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尝试解答,这个过程能够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动手操作能力不足,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可能在掌握知识方面有所优势,却无法启动自己的大脑装置,提高思考能力。尤其是数学属于一门应用性较强、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科目,因此,重视组织实践活动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要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能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获得认知。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现场展示人民币,先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认知,然后可以举行换钱活动与购物活动,让学生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去选购不同的物品,让他们思考怎么合理使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在这种简单的实践中,独立思考如何用手中的钱换取同等的钱等,在不断尝试中既掌握知识,又培养了良好的思考习惯。
总之,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目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树立改革意识,从以下方面入手,将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有效落实。首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考意识;再次,开展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开拓思考空间;最后,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思考习惯。
参考文献:
[1]廖志明。试论新时期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习惯[J].新课程学习:下,(12)。
[2]沈艺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09)。
篇2: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内容提要:
本文从“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联想和比较,培养学生在联想和比较中创新;通过一题的灵活多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一题多解 引导归纳 联想比较 一题多变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其中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任。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抓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1、 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今年前五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今年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
解法一,预计今年的水泥产量为:32400÷5×12=77760,今年可比去年增产:(77760-32400)÷32400=140% 。
解法二,设去年的每月的水泥产量为“1”,则去年的水泥总产量为 12 ,今年前5个月的水泥产量即达12,今年全年的水泥产量应为:12/5 ×12 ,因此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12/5 ×12-12)÷12=140%。或 12/5 ×12÷12-1=140% 。
解法三:同上,去年水泥总产量为 12 ,今年前5个月的水泥产量即达12,生产同去年同样多的水泥,今年可比去年少用7(12-5)个月,如这7个月继续生产,则可比去年多增加水泥产量7,因此可得,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7÷5=140%。
解法四:设今年每个月的水泥产量为“1”,则今年的水泥总产量为12,因为今年5个月的水泥产量就同去年相等,因此去年的水泥总产量则为5,因此可得,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12-5)÷5=140%。
解法五:设去年的水泥总产量为“1”,则去年每月的水泥产量则为 1/12 ,今年每月的每月的水泥产量则为1/5 ,今年与去年每月的水泥产量比则为:1/5∶ 1/12 ,因为时间相同,因此可得,今年与去年的水泥总产量的比也为1/5 ∶1/12 ,因此可得,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 1/5- 1/12 )÷ 1/12 =140%。
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问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学生在我的点拨和指导下,经过讨论,很快列出了不同的算式:(1)、因为男生人数为单位“1”,因此女生人数为:1-20%=80% ,因此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80%)÷80% =25 % 。(2)、同上,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20%=80% ,又因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 ,因此可得,男生比女生人多:20%÷80% =25 % 。(3)、同上,因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 4/5 ,即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4∶5,,因此可得,因此男生比女生人数多 :(5-4)÷4=25 % 。
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总结,可揭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增长学生智能的目的。
二、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 。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 。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我启发学生能否将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和圆柱体的侧面积推导公式的过程进行联想和联系,概括出求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学生经过讨论并用学具操作,很快想出,因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近似长方形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圆的半径,因此,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即可为:S=2πΥ×(Υ+H)。
三、善于联想和比较,培养学生在联想和比较中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如让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数量关系句:“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比女工人的人数多 1/4 ” ,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句数量关系句进行联想,改变成内容不变但叙述方法不同的数量关系句,学生经过讨论,即很快能说出:(1)、男工人的人数是女工人的人数的1+1/4 = 5/4 ; (2)、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与女工人的人数的比是5∶4 ;(3)、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与男工人的人数的比是4∶5 ;(4)、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是男工人的人数的 4/5 ,(5)、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 5/9 ;(6)、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4/9 ;(7)、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比男工人的人数少 1/5 。这样学生很快能将比与分数进行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道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想象和比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有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通过一题的灵活多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教学中,如果能做到引导学生对命题条件、结论进行各种变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归纳出了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我出示长方体的实物,并演示提出如果少掉一个底面的一个面,请学生思考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前面的一个面,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两个底面,这时的四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少掉了两个底面,这时实际只要求什么?那一种物体只要求出四个面?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说出求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并知道少掉两个底面,实际上只要求长方体的侧面积,通风管即只要求四个面。这样通过运用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再如课本上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的的一道思考题:“修一条公路,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3,再修300米后,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2。这条路长多少米?”
这道题有的学生求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修一条公路,已修了全长的1/4 ,再修300米后,则已修了全长的1/3 ,这条路长多少米?” 。 这道题学生很快能列出算式:300÷(1/3 -1/4 )=3600(米)。
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思考,上面一道思考题的条件是:“再修300米后,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2” ,这里隐藏着一个等量关系,如果抓住这个等量关系,就可列方程解答。设已修的长度为X米,那么未修的长度为3X米。
(X+300)∶ (3 X-300)=l∶2
解得 X=900
X+3X=900+900×3=3600(米)
答:这条路长3600米。
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又因为公路的总米数是“不变量”,把条件“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 3,再修300米后,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 2”转化为:“已修长度是未修长度的 1/3 ,再修300米,已修长度是未修长度的 1/2 ” ,如把公路全长看作单位“1” ,所以可得,已修的长度就是总长度的:1/3 ÷(1 + 1/3 )= 1/4 ,再修300米后,已修的长度就是总长度的:1/2 ÷(1+1/2 )= 1/3 ,由此可知,300米就相当于公路全长的:(1/3 -1/4 ) ,所以可列式为:300÷( 1/3 - 1/4 )=3600(米)。答:这条路有3600米。
在学生掌握了这道思考题的解答方法后,我又出示了这样一题:“修一条公路,已修长度是未修长度的是 1/3 ,再修300米后,已修长度是未修长度的1/2 。这条路长多少米?” 。然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掌握了上道题的解题方法后,很快能求出公路的全长是:300÷[ 1/2 ÷(1+1/2 )-1/3 ÷(1+1/3 )]=3600(米)。
接着,我又出示了这样一题:“修一条公路,未修长度是已修长度的3倍 ,再修300米后,未修长度是已修长度的 2倍 。这条路长多少米?” 。我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解答了上面二题的基础上,也能很快求出这条公路的长度是:300÷[ 1÷(1+2)-1÷(1+3)]=3600(米)。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应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情况简介:
蒋 仪:小学高级老师 工作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
邮政编码:214401 联系电话:0510――6517727
篇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论文
一、培养孩子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这个孩子的家境较好,他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此很受母亲的宠爱。这个孩子比较聪明,头脑反应也很快,在三年级的时候是班里的前几名,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也越来越不如意,也可以说坏习惯越来越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到班级的二十多名。于是我约见了他家长并了解到他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家做作业时几乎都是他母亲在帮他做,自己一点脑筋也不动。而且在做作业、学习时没有定性,总不能集中精力去干一件事。了解到他的这种情况,结合平时在学校的表现,我和他的家长关于他的学习作了一次详谈。总结说来,就是孩子的学习习惯有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家校联合,共同管理。针对他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他母亲的溺爱,教育管理方法不合理,导致孩子的是否观念不明。因此,必须从他母亲做起,对孩子进行严格管理,改变他的惰性,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像一、二年级低年级的孩子们还比较听老师的话,他们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三、四年级的孩子们正处在自我个性独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对他的行为不加约束,不去正确的引导,任其发展,那他将形不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句话很有道理。作为家长不能一味的溺爱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理性对待。孩子们毕竟是孩子们,他们生性活泼,控制能力差,不能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讲的时间一长,有的孩子就坐不住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让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去学习。孩子只要对你的课感兴趣,就能努力去学习,只要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那对他的学习的帮助会是很大的,在掌握课堂知识方面会又快又牢固。可见,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二、要让孩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了乘法、除法和倍数的关系后,教师给学生们分析得出结论,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很多的学生只是记住了这个结论,一看到有倍字的就用乘法,其实学生并没有对这道题进行严密的思考,只是相当然的说出来。例如我在课堂上讲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有30个苹果,是小明的6倍,问小明有多少苹果?学生们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说是180个,也有的说是5个。我让大家想清楚后再说,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思考而不是随口说出答案,或者是猜测答案。而很多的小学生处在猜的状态,不是这个答案可能就是另一个答案,不善于思考,这是小学生的一个通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要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数学知识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会思考,要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要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可是小学生们的主观意识差,在课堂教学中容易随大流,自己不去认真思考,别人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进步中思考,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逐渐让学生养成善于思索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作业自觉预习的好习惯
好的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数学是一门精细的课程,数学计算更是来不的半点马虎。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好习惯。教师留下作业后,有的学生常常是为了多玩一会儿,急急忙忙地把作业赶紧做完完事;也有的学生是先玩,等到快上学了,不得不急赶作业,根本也没有检查作业的时间了,这两类学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可是,很多的学生都是那样。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尤其是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作业问题。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家长能及时监督,在孩子做完后和孩子一起认真的检查一遍作业,长此以往孩子就能养成习惯,自然而然去检查了。在学习新的内容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可是孩子们好多都不知道怎么去预习,这也要求教师的引导。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把新课内容游览一遍,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逐渐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总之,小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可是小学生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学生们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篇4: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必须培养的几种习惯
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必须培养的几种习惯
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必须培养的几种习惯刘 鹏
(陕西省武功县小村镇水渠小学)
摘 要:数学学科在培养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阐述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交流合作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数学学科在思想、内容、语言、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狠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这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一、专心听课的习惯
“专心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生天真活泼、任性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控制力差,他们就不可能整堂课都专心听讲,怎么办呢?老师先要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在上课时教师的精神要饱满,语言要条理清晰、生动有趣,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如能做到引人入胜,那么学生就乐意听。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力。他们的求知兴趣一旦起来了,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自然也能够做到专心听课。
二、自主阅读的习惯
“自主阅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要求,对数学课本的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的标志。在自主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推理、分析和概括的思维活动,都会参与其中。家长们有时会抱怨孩子在做数学习题时太粗心,其实,那不是简单的粗心问题,他们不会审题,或者题目只读到一半就慌忙下笔,不会理解和概括题意,遇到问题不会分析,因而不能完整地解决这些他本来就会做的练习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比如,一次平时的数学测验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请在左边的方格中画一个直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题目并没有多少难度,但是在评卷时发现:竟然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只画出了直角,并没有标出名称。考后讲评时问他们,好多孩子说,考试时就没顾上把题目读完。还有的题中会出现数字,有的学生一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这种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就去做题,只是凭着感觉去做而没有动脑筋思考的做法,都是不会认真阅读的不良习惯。
三、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最具思考性的学科,学习数学就是要使学生乐思、勤思且善思,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学会思考会使一个人终生受益。
小学生的主观意识差,极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在课堂上往往跟着大家溜,只能人云亦云,而不会独立思考。所以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好几点:(1)创设利于学生思考的情景,并设计引发他们思考的问题;(2)给足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3)提问学生时,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比如,对于难题,可以让优生先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较容易的题目,可以抽基础稍弱的学生来回答,并及时鼓励他们,能够答对一点,就及时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动脑筋的欲望。
学生的潜能就是深埋地下的宝藏,你只要有耐心,有信心,多鼓励,学生就一定能够开动大脑,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交流合作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助精神和与同学的交流能力?我以为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倡导学生的合作式学习,学生的思想会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得以碰撞和交流,并会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统计”的内容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小动物做游戏的视频,并让学生在一分钟内统计出参加游戏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鸡、小鸭各有几只?视频放完一遍,很多学生都没有统计出来,并要求再放一次。我又放了一遍后,学生还是记录不全。还要求再放第三遍。这时我就启发大家: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又快又准地记录下来呢?于是学生开始叽叽喳喳、各抒己见。很快就有学生提议:要分工合作。于是他们同桌与邻桌八人一组,分工记录。视频1分钟播放完毕,各小组都统计出了结果。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但知道了统计的数学知识,而且明白了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发现和应用数学的习惯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生活中学数学,更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以数学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生活,从身边的实物中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和实践数学。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购物》中的“估计费用”时,我设置了妈妈买鞋的情境:同一款鞋在两家鞋店打折下来都是180元左右,到底哪一家的更合算呢?A店的鞋估算最多需要150元,实际付款不到150元;而B店的鞋最少需要150元,实际付款时要超出150元。在这种估算比较中,学生更好地发展了数感,也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整理、构建知识的习惯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过程,也是形成个性化知识和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整理、构建知识的习惯。比如,在学完“5的口诀”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水果的图片,有7横排,每排5个,然后我说:“根据这幅图,大家猜猜看,老师今年多大?这需要很快数出这些水果的总数。”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说:把7看成5,就是5个5,五五25,再加2个5,就是35;有的说:把7看成6,有6个5,五六30,再加一个5,得出35.通过这个小游戏,就将学生乘法口诀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知识体系也得以重建。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虽非一日之功,但小学生思维活跃,记忆力好,只要我们教师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参考文献:
施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08.
篇5: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 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注意探索教法―激趣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中注意精心设问―激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
三、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引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教学中注意动手实践―启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篇6: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 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注意探索教法―激趣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中注意精心设问―激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
三、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引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教学中注意动手实践―启趣
&n
[1] [2]
篇7: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的具体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掌握一般的观察顺序: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并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复习旧知识,作好相关的知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观察后及时对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通过互相交流,得出结论。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自主观察。在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训练时,一定加强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二、传授给思考的方法。
1、 分类思考法。就是把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成若干类,对每一类对象分别加以考察,得出有关的结论,再把这几类的结论归纳、汇总,最终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2、符号化思考法。数学中的数字、字母、特性和关系式等构成数学的符号系统。符号化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学中的中的数字、字母、图形和关系式等构成数学的符号系统。符号化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主要指人们有意识地、普遍地运用符号去表述研究的对象,解决数学问题。
3、 类比思考法。数学中的所谓类比的思考方法,就是根据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相似),推测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相似)的思考方法。如加法交换律推测出乘法中也有交换律,就是类比的思考方法。
4、 集合思考法。我们把具有某种属性的对象的全体看作一个集合,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这种思考方法就是集合思考法。
5、数形结合思考法。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就是指利用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型的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和主观的图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例如,在解答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和分数解决问题时,经常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
6、 归纳思考法。给学生提供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引导学生对部分对象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它们具有的某些共同特征,通过部分对象的特征推出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从而得出某个结论的思考方法。小学数学中用的大多是不完全归纳法。其结论可能具有或然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多举例验证,以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7、对应思考法。对应是指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对应思考方法,实际上就是指寻找对应关系,利用对应关系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数解决问题等等的学习中就经常要用到这种思考方法。
8、 转化思考法。将某一问题转化为另一问题,将某些已知条件或数量关系转化为另外的条件或关系,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高为低,化繁为简,化曲为直,从而顺利求得问题的解决,这就是转化的思考方法。这是小学数学中最常用的思考方法。
三、鼓励学生深度、开放地思考。
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去寻找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和解题思路,敢于尝试,大胆求异。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善于透过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善于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数学规律,总结数学结论。对数学概念,深刻理解其内涵,对计算法则,既要知道怎么计算,更要理解为什么这么算,掌握法则的来龙去脉。对数学解决问题,要能够深入分析数量关系,探究多种解决的途径。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敢于发问。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迫切想问。保护好学生的质疑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爱问。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问。
篇8: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探索
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探索
内容摘要:本文从“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鼓励学生自己尝试,、鼓励学生自己实践”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依靠自己的思考去学习,并不断向教师进行质疑,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发现、尝试、实践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展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而我们教师更多的是替学生“包办”了,例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从原来的直接出示,让学生死记硬背套公式;转变为教师演示推导过程,学生依然死记结论,套公式; 有些老师虽然和学生一起动手推导过程,得出结论,这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了,然而还不够,我们指导学生推导的公式是千篇 一律,说明教师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沿着一条路走的思想依然是“包办”。为此我注意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完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学生用刚学的公式费了很大劲才算出来,计算如下:3.14×5×5×〔30÷(2×3.14×5)〕=75(立方厘米),这种解法,一般的学生是很难快速解答出来的,因此就给他们留下一个疑问,如何巧妙的计算呢?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都有学具模型,我提示学生,经过拼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变换不同的位置,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反复验算,终于有几组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30÷2×5=75(立方厘米)。他们的理由是当把拼成长方体横放下来,则将有圆柱侧面的一面作为底面,高就是半径,因此得出V=S侧÷2×r。他们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严密,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应该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无限广阔的思想空间常常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未知领域。所谓教育失败从深层次而言,是教师的自我封闭而导致的直接后果。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解放学生更是解放教师的全新理念。
二、学习方式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在传统的学习观中,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虽然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指出并提出许多措施,但是由于既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几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各不同,就是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统计表”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有的量身高、有的作记录、有的看刻度、有的检查错误……通过小组一起工作,使他们感到了相互的依赖。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创新活动必要的人格因素,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是灵活性人格的灵魂。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其中开放题的设计、“开放性”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深刻性,从而塑造灵活性人格尤为重要。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寻找联系、推导出公式,这时,我别出心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你们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同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动手实验,大胆求证,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等,同样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展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灵活性人格的塑造。
四、注意让学生多层发展。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儿童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如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我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规律,我通过让学生说算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发展语言,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尤其要精心设计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的发展。
如教学了比的.应用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班原来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后来转进2名女生,这时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为6∶5。这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这题的一般解法是抓住男生这个不变量,求出转进2个女生前后,女生各是男生的几分之几再进行求解。这样较为复杂,我引导学生用份数进行巧妙求解。我先让学生分析,这题中,谁的人数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学生显然能说出,男生人数在女生转进2名学生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我再请学生思考,在转进2名女生前后,男生和女生的比各是几比几?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原来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后来转进2名女生,这时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又为6∶5。4∶3 = 12∶9;6∶5=12∶10,原来男生12份时,女生是9份,现在男生仍为12份时,女生则为10份,这是因为女生比原来增加了2人,正好增加了1(10-9)份,因此可得这个班原来的学生人数为:2×(12+9)=42(人)。
五、 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专做自己的事情,不肯接受他人支配,不被权威吓倒,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提出质疑,并坚忍不拔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主动型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创新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设计的问题之中,他们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我注意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越轨”或创新失败,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我则给以呵护,如在解答“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去时每小时行4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行6千米,求这人往返的平均速度”这题时,我先请同学们进行解答,有的同学列出了这样的算式:(4+6)÷2=5(千米),这时,我请学生分组讨论:(1)、甲、乙两地的距离有没有告诉我们?(2)、这人从甲地去乙用的时间和从乙地返回甲地用的时间相同吗?(3)、(4+6)÷2求出来的是什么?学生相互交流,直诚探讨,最后一致认为(4+6)÷2这个算式是错误的,因为求出来的5千米只是速度的平均数。同时他们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2÷( 1/4 +1/6)=4.8(千米),我再请他们思考,能否再列出其它的算式,有的同学提出,甲、乙两地的距离未告诉,可设一个具体值进行求解。我请他说出怎样解答。他说:“因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可以设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2千米,因此可以这样列式求解:12×2÷(12÷4+12÷6)=4.8(千米)”。我和同学们都给予了他热烈的鼓掌。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质疑争辩之学风。并且在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还要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他的方法正确吗?”“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语言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在奇思异想中形成主动型人格。
六、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也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要与期待也不会一样,甚至很不相同。因此,我们教师有必要采取面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在单式班中突破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局限,我对同一班级内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区别要求,在群体教学中增加因材施教的因素,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与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自主合作学习组和教师辅导学习组进行要求,各组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不完全相同,课堂上允许他们以各自适宜的速度与进程推进自己的学习,并激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推进。分组区别要求的核心思想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要求。自主合作学习组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地补差、防差。要改变以往教学目标划一要求的状况,为同一班级中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几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别是:(1)达到课程标准及教材中最低限度的要求。(2)达到课程标准及教材中全部基本要求。(3)在达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加大难度。我还鼓励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高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达标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不同组别的学生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基本题、基本题+综合题、其中优等生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一些有利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在学生各自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之以学为乐,积“小成”为“大成”。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培养和发展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篇9: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科论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科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是我这个月的着重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一、 设置教学情境 使学生主动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十的加减一课时,我不是简单地给学生讲计算方法,而是把这一课制作成有趣的多媒体动画,多媒体演示小白兔买铅笔遇到了难题,10-7=?哪位聪明的小朋友愿意帮助它。通过小白兔买铅笔这一教学情境的设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帮助小白兔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情境教学中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
二、 增强直观教学 使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比较抽象,特别对小学生而言,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的数学技能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容易产生畏惧、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原则,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增强直观形象性,帮助学生形成探究的兴趣和习惯。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设计形象有趣的教学过程,引导小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其中,特别有必要强调直观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我就采用了直观教学法,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教学。让学生动手摸一摸,亲自感知各类物体的特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自由地摸一摸各种物体,真正感知各类物体形状的差异。让学生自由感知,学生自己感知而获得的知识,比记忆的知识要扎实,教给的知识是有限的,自己学会才是重要的。通过亲自感知,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空间模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能在头脑中再现已有的空间模型,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出更深一层的知识。
数学既是对生活的抽象,又与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能唤醒、鼓舞、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主动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增强参与性,体现了教育的规律,也是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需要。教师应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独立感知、观察、思考、想象的机会,有更多的发挥自己才能、锻炼才能的机会,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参与”。积极参与的本质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增强参与性,反映了当前数学探究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学生广泛地参与学习,他们的主体地位才有保证,他们的主体作用才得以发挥。
我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就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其教学程序如下:
1复习旧知:选择与新知有关的内容加以复习。
2新课:
(1) 数一数
让学生亲自动手一根一根地数,同桌配合数,上台演示数
(2) 摆一摆、想一想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成两堆,再写出算式。
(3) 读直尺上的数
教师让学生读自己格尺上的数,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同桌听。
3练习:
要求学生独立做课后练习,然后同桌交流。
设计这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学生的参与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2)学生的参与面广。(3)提高参与的层次。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量”的要求,还有“质”的要求,即参与的效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参与的载体,如操作学具、操作电脑等。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主动探索。
总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探索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篇10: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探索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蒋仪
作者情况简介:
蒋仪,小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
邮政编码:214401;联系电话:0510――6517727
内容摘要:
本文从“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鼓励学生自己尝试,、鼓励学生自己实践”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依靠自己的思考去学习,并不断向教师进行质疑,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发现、尝试、实践
[1] [2] [3] [4] [5]
篇1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叶国远叶国远,男,中共党员,任教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汀溪中心小学,小学高级教师,多次在区教育教学创新大赛上获奖,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区获奖并参与汇编。
同安区汀溪中心小学福建厦门361100
【摘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学生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正值我校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为研究课题之际,本文就数学学科与规则意识的关系及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与规则规则意识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规则”一词的使用频率比以前高多了。以前人们常说“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现在人们则常说“要按规则办事”,这“规则”的范围不仅仅包括孩子的游戏、运动员们的比赛,也包括诸如人民代表的选举、世界贸易组织的运作等一些对于社会生活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事情。在素质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下面就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作一些探讨:
1数学与规则的关系
所谓的规则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事先对事物在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方面定出的要求。或者规则是一种我们可以追问其是否正当的普遍的人类行动规范。那么,它与我们的数学有什么关系?数学中有大量的公理、定理、法则。这些是人们从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着在一定范围内明显的客观真理性,也是人们在数学上诸如四则运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等实际运用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学与规则有许多共同的关系:大家必须遵守数学上的公理、定理、法则,也必须遵守事先制定的规则。数学的公理、定理、法则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规则的目的也是应用。数学的公理、定理、法则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各种规则也会随着时间、地点等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学习数学也可以说是学习规则。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加强数学定义、定理、计算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数学作为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门学科;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能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严格要求学生根据定义、定理一步一步地解题或证明,做到每步都要有定义或定理、法则作依据。通过加强数学定义、定理的应用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及其影响。例如在学完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人教版)的分数除法后,我严格要求学生根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这一计算法则来计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规则的.意识,同时举例说明不遵守规则的结果:
例: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2)÷0=×0=0
学生在认真审题后发现第(1)题中没有乘的倒数而计算错误;第(2)题中因为小学数学中0不能作除数,所以第(2)题没有意义。像这样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例题让学生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同时还可渗透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思想教育。
3揭示数学定义、定理的内涵,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从已知到未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从未知到已知,是人类探索世界的目的和方法。正如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说:“我们数学家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因为手头上还有比它更简单、更容易的问题没完全解决或者完全没有解决。要解决就要把更容易更简单的问题先解决,然后一般化地推广解决。”因此,数学教学只有充分揭示数学中定义、定理的内涵,刨根究底,才能灵活应用它们,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人教版)的《轴对称图形》时,一开始,我就用课件出示学生日常所见的图片(树叶、蝴蝶、天安门),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有什么特点,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为学习解决问题作了铺垫;接着,我出示几张只画一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问:如果它的另一半与它完全相同,你们猜这是什么?(瓶子)这是什么?(衣服)请你设法把它们剪下来。在巡视学生动手中发现:学生有的是先画出瓶子或衣服的另一半,再剪下来,有的是先对折后,再剪下来。学生剪完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剪下来的更像;并且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在动手剪的时候,你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完全重合”。学生回答后,我出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已对这两个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再观察判断刚才看到的天安门、蝴蝶、树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并找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在哪里。这时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再让他们剪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全班进行交流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轴,这样使他们自己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紧接着,我又出示一些所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梯形)让他们先判断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全班进行交流讲评后,再让他们小组讨论交流:圆有几条对称轴,为什么?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学习生活中,你认识的哪些汉字、字母、数字是轴对称图形,说一说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像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和对概念进行分析,深刻理解概念,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又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常这样训练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学习规则、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4探索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意识
在创造能力中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而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创新出新规则让大家来遵守,这能极大地激发创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索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让学生明确数学定义、定理,进而引导学生尝试创造新的规则。
如:在学完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人教版)的《圆柱的体积》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小红用一张长25.12厘米、宽12.56厘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体,怎样围圆柱的体积最大?”刚出示题目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充满自信地说:“一样大,因为是用同一张纸围成的!”有的迫不及待地进行计算。这时,班长站了起来说:“通过计算,我认为以较长的边作为底面周长时所围成的圆柱体积大。”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他出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
(1)以长作为底面周长,宽作为高时:
r=25.12÷3.14÷2=4(厘米)
s=3.14×4×4×12.56=631.0144(立方厘米)
(2)以宽作为底面周长,长作为高时:
r=12.56÷3.14÷2=2(厘米)
s=3.14×2×2×25.12=315.5072(立方厘米)
同学们看了他的计算过程,都点了点头,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坐在一边的学习委员若有所思地站起来:“我赞同他的观点,但我同时以发现了一个规律:用同一张长方形纸围圆柱,以长为底面周长,以宽为高的圆柱的体积与以宽为底面周长,以长为高的圆柱的体积的比等于长与宽的比。”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班长两次计算结果的比能和长与宽的比组成比例吗?并再列举几组数据,学生们经过一一验算后也都认同这一规律。
总之,规则是经过人们的学习、掌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由外在的规则内化成为自身的天性,也就是所谓“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和计算法则的形成,揭示定义、定理和计算法则的内涵,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12: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论文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论文
一、趣味导入,激发潜在求知欲
学习永远离不开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一种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更离不开兴趣这位名师。然而,在寻求趣味的同时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不能一味创造趣味十足的氛围而抛弃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这往往令许多老师犯难,他们难以找到两者之间的巧妙平衡点,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关于趣味性,我则认为要平衡这两者就要从教学本身出发,尽可能地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由兴趣向求知欲的转变,又可以将基本的知识技能高效地传授给学生。诚然,这样做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很好地从教学内容中发掘趣味性的东西并加以利用。例如,我在讲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了一个陷阱。我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能被5整除的数都有什么特征吗?”学生轻松应答“:尾数是0和5的数都能被5整除。”刚回答完我趁势又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尾数是0和3的数”接着想想似乎不对,于是又说,“尾数是3、6和9的数”我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再好好想想,真的是这样吗?”这下他们就安分了,不敢乱说了,很多学生冥思苦想。最后有学生得出“尾数是0、3、6、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这句话一出来把大家逗乐了,但是没有嘲笑的意思。我借机解释到:“同学们,尾数是0和5的数能被5整除是因为我们用的是十进制的规则。而两个5正好构成一个整10,故而才有这样的结论。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具备什么特征呢?”学生的眼神给了我莫大的肯定。
二、引导思考,体验探索的魅力
思考是培养探索精神的又一大基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学习不爱思考这一大难题,即使是通过提高兴趣来学习,学生也很难找到思考的感觉,或者说学生不懂得自动进行思考。毕竟长期的知识灌输让学生有一些麻木,对所教授的知识只是一味接受而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更遑论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质疑。这样的格局一旦形成,老师要打破它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从小抓起,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学会思考并慢慢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做到这一点,教师须得细心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方可在思考之余体会到探索的无穷魅力。接着上面的例子,我让学生在纸上写上6到9个能被3整除的数,然后先给他们时间思考这些数都有什么特征和联系。很多学生马上写上3、6、9、24、27……这几个数。一段时间后,有学生发言:“老师,我想来想去这些数的特征就只能是他们都能被3整除。”学生没有思考的方向,很难思考出结果。于是我就提示他们:“同学们,我们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为了能看到某个数就迅速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所以你们思考的方向可能不是那些数本身,而是构成那些数的各个位数上数字的特征和联系。”学生得到提示后又进行一轮思考。有学生惊呼:“我知道了!那些数每个位数上的数加起来是3、6或9”有学生反对到:“不对,666每个位数加起来是18而不是你说的其中任何一个。”我又一次提示“,你们没发现18其实也能被3整除?”这句话一出,学生就马上反应过来说:“哦,各个位数加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就能被3整除。”这是个让学生自己参与思考并总结出来的结果。虽然从效果上可能与直接传授给学生并让他们死记硬背差不多,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并自己探索出结果,这个过程让学生受益非浅。
三、自主尝试,领略探索的乐趣
探索精神归根结底要学生自己拥有才有意义,如果只是跟着老师的提示进行思考,这样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索。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要自主地去探索数学上的问题可能性不是很大。故而老师还是要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只是参与度要慢慢减少,争取最后能让学生达到自主探索的高度。例如,我有时会在快下课时布置一道利于思维的、需要认真探索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然后下一节课花一些时间讲解。在教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我顺势让学生课后探索一下能被7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了不给他们太大的压力,我让他们如果45分钟探索不出结果就不需要再纠缠下去。到下次课时有很多学生要来展示自己的结果,可惜的是每个人提出的特征都太容易被反驳了。但是有个学生提出一个挺有趣的发现就是“用1到9的数去乘7,得到的数的尾数也能组成1到9”。学生发言结束后,我解释说能被7整除的数的特征没法体现出来。对于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我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的。如此一来,学生就更愿意去探索,也能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数学教学分层次和阶段,但是探索是无止境的。世间万物都需要我们去探索,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小学生应该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勇气。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要负起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责任。
篇1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
韩 飞 王中开 王俊明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中学)
摘 要: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的正确性,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实践,采取合适的策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纠错习惯。
关键词:数学教学;纠错习惯;学生
当前数学教学在追求不断创新,要选择发展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教师要舍弃过去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并科学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错题练习,并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彻底解除“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困扰,教师要教育学生订正错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激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的策略。
一、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纠错的好习惯
1.指导学生不犯同样的错误
俗话说:“我们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学生注重错题的积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育学生同样的错误不要犯第二次错误。学生浮躁的时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生知道自己错误的地方,也明白了错误在哪些地方,并学会了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能找到解决错误的原因所在。学生一旦出现了重复错误的情况,教师就应该认识到学生可能是理解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偏差。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单单出现在单纯的错误解决方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解决错误的所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思维训练,并能明白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而且还明白这样的原因。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错误的题目的解答,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积累错误的题目是长期而且乏味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激发,不断挖掘,要重视改错本上积累的错误题目,教师还要利用试卷,并重视再现和弥补;重视学生曾经出现的类似的错误,提醒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将错题整理解决。可以将错题整理成试卷的形式,让学生重新做,重新解答,如果学生仍然不能拿到满分,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重视培养解决错误的恒心和毅力,培养学生养成纠错的好习惯。
2.启迪学生主动地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发自内心的求知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才是学生记忆中不容易忘记的。教师要适当地创设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积累是新世纪下数学教师教学的职责。教师要深入地分析并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并从学生的数学实际出发,提出恰当、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并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难题。
3.发现学习中的不足,给予指正
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解决数学问题,重视知识理解、重视方法运用,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及时纠正数学习惯。在对错误的题目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要对数学错误的题目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形成对知识点的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理解。教师要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容易混淆的题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形成对知识点整体、系统的把握,并细化到解决练习题的目标,实现科学性的理解。学生在纠错本上记录的错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原因,去除一些没有仔细看、粗心答错的理由和原因,教师并指导学生解决错误的原因,并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教育学生耐心细致地解决数学问题,教育学生认真仔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纠错的好习惯。
二、教育学生怎样养成纠错的好习惯
1.准备精美的笔记本
教师要指导学生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作为错误的题目的聚集本。为什么选择精美的本子?因为学生会更加珍惜,并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错题本是学生记录各种错误的题目用的,以此教育学生学会系统地汇总,并在翻阅的时候,重视各种类型的错误的汇集,教师就会更加直观、更加认真地指导学生学习,并形成学生内在的理解和掌握。
2.指导怎样记录错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用红笔怎样醒目地标注数学错误题目的原因,并重视详细的解题过程,总结包括哪些知识点,并掌握解题技巧,掌握解题的规律,并尽可能地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梳理思维过程。
3.教育处理好错题本上的题目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过去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的复习,并优化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错误题目的改编,可对题目的条件等进行改动,这是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并解决、完善、弥补知识学习的最佳方法。错误的题目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彻底解决,并经常读阅,在没有忘记之前复习,可以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一些错误的题目解决几遍以后就成了前面错误的题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记号,并花费时间在这些问题上。
总之,养成纠错的好习惯是需要教师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教师要重视根据学生年级的差异、内容的变化、具体情形的不同而正确对待,解决错误的根源,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并用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认真对待;指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发现错误、分析错误、解决错误,完善学习品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尤红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19)。
篇14: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文/郭艳丽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有积极情绪体验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最可贵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兴趣能够最有效地促使其实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阶段;带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的安排尽可能结合实例,深入浅出,使内容和兴趣融为一体,以创造“愤”“悱”的学习情境,必将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不能指望学生自己养成。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一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缺乏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形成的,这种习惯不仅影响他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他的观念和态度。由于不好的习惯的惯性、不自觉性,都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发生,同时,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的条件,已经不可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重新建立。所以说,不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指望学生自己改正,好的学习习惯也不能指望学生自己形成,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严格要求、检查和耐心的指导下,才能不断地改变和形成。
三、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重视听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用语言传递信息,还要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关注到全体学生,及时提醒学生记录或计算,对做不到的学生要有意识地等待、暗示、提醒、察看、督促等,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直到做好为止。
2.课堂要求三动:动口、动手、动脑。
(1)动口,就是上课要张开嘴。需要回答问题的,要积极主动;
需要讨论的,要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多思善问。()对不善言辞的学生不轻易放过,积极引导。
(2)动手,就是上课要手中有笔,养成随手记笔记,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及时进行书写、记录、计算和演练。
(3)动脑,就是课上认真听讲,紧跟老师讲课思路,善于动脑思考问题,改换思路,另辟新法。
3.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与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内容,指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和风格。
四、培养动手操作的习惯
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利用学具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图形分析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后,由于它们的性质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我同样让学生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教具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得到矩形、菱形、正方形来体现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不要固定实验操作形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气氛活跃,人人动手参与,争先恐后汇报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准确、清楚地掌握这四类图形。学具是另一种形态的教材,是一种比课本更直接、可操作、可实验的学习材料,学具的使用可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生活中的数学”“做数学”应用实践的基本理念。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兴濮中学)
★ 小学语文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思考习惯的探索(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小学教学方法探讨2023-12-11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2022-12-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论文2022-05-07
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2022-04-30
浅谈小学作文的有效教学2022-06-12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论文2022-04-30
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互动论文2022-08-23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2023-08-31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教育论文2023-04-23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2023-08-15